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DIGESTION 年,卷(期):2010,18(6)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311484792.html,/Periodical_zgzxyjhpwzz201006025.aspx

2020溃疡性结肠炎(UC)科普知识(完整版)

2020溃疡性结肠炎(UC)科普知识(完整版) 导语: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是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虽然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及肠道感染等多因素有关。我国的发病率<5/10?。 因UC治愈难度大,迁延不愈,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被称为“绿色癌症”。 1.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以及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粘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多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系。

3. 什么样的人容易的溃疡性结肠炎? 直系亲属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得溃结的可能性会增加,除此之外,经常处于紧张焦虑或者抑郁状态以及肠道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溃结的风险。 4. 溃疡性结肠炎能预防么? 由于溃结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并没有特效的方法可以预防溃结的发生。但是对于进入缓解期的溃结患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预防溃结的复发。避免焦虑、情绪低落等精神刺激,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对肠道的刺激,减少肠道感染机会,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均可以有效的预防溃结的复发。 5. 溃疡性结肠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粘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症状轻的患者每日可排便2-4 次,重者可以达每日10 次以上。除此之外的症状都不够典型,可有腹痛、腹胀或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口腔反复溃疡、外周关节炎等肠外表现以及衰弱、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 6. 出现哪些症状可以怀疑得了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病理】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是UC的基本病变,活动期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融合溃破,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肉眼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出血,糜烂及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 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显微镜下见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伴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层及肌层肥厚,使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肠腔缩窄。少数患者发生结肠癌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泻 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4、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为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7、遵医嘱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每天一次。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必要时可上午增加一次。常用药物:一般将敛

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 8、臭氧直肠灌注。 9、遵医嘱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 10、遵医嘱予以针刺疗法,取穴:神厥、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1、遵医嘱予以耳针疗法,取穴: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12、遵医嘱予以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八醪、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13、遵医嘱隔物灸治疗技术,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二、下腹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半岁症状。出现疼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应急措施。 2、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禁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3、调摄精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情志转移,如深呼吸、听音乐、与家人轻松聊天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大肠俞、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元、气海、神厥、下脘、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4-07-22T09:11:43.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8期供稿作者:孙丽娜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孙丽娜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人民医院 164155)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内科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83-0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作过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的“大瘕泻”相似,归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1]。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既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又有遗传因素作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是诱发因素。本病的病理特点在于溃疡的形成,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肠腺底部隐窝处形成微小脓肿,这些隐窝脓肿可相互融合破溃,出现广泛的、不规则的浅表小溃疡,周围黏膜出血及炎症蔓延。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溃疡可沿结肠纵轴发展,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本病病变反复发作,导致肉芽组织增生,黏膜可形成息肉状突起,称假性息肉。也可由于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壁增厚,结肠变形缩短,肠腔狭窄。少数病例可以癌变。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常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而致本病,久而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病初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故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1 西医治疗 1.1一般治疗 1.1.1注意休息和营养:宜少量多餐,摄入足够热量和多种维生素,少渣饮食,忌牛乳及乳制品,重症者禁食。 1.1.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1.1.3镇静、止痛和止泻:精神紧张者可给小量镇静剂。腹痛、腹泻可给颠茄、复方地芬诺酯或洛哌丁胺(易蒙停)、可待因等,但重症者禁用或慎用,以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1.2药物治疗 1.2.1柳氮磺吡啶(SASP):适用轻、中度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每日4g,分4次口服;用药3~4周病情缓解后可减量使用3~4周,然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g,分次口服,维持1~2年。5一氨基水杨酸(5-ASA)的灌肠剂用于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者,用法为1g,每日1次,睡前保留灌肠。 1.2.2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口服泼尼松40~60mg/d,暴发型患者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300mg/d或地塞米松10 mg/d,7~10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m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亦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 1.2.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用环孢素4mg/(kg?d)静脉滴注。 2 中医治疗 2.1辨证论治 2.1.1湿热内蕴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头翁汤加减煎成200ml,甲硝唑0.6g,研粉加入汤内,每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2)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加入2%普鲁卡因2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日为1疗程。 (3)参三七、马齿苋、五倍子、黄连、枯矾各适量,做成栓剂,每晚1~2支,1月为1疗程[2]。 2.1.2寒湿下注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及、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4天为1疗程。 (2)制附子、白术各80g,黄芪、丹参、薏苡仁、仙鹤草各30g,煎成100~150ml,加云南白药半支混匀,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3脾虚肝旺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4脾胃虚弱证 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黏液多者,加法半夏;夹瘀滞者,加蒲黄、丹参、川芎。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白术、罂粟壳、白及、五倍子、枣树皮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 2.1.5肾阳虚衰证 腹泻甚者,加扁豆、山药、诃子等。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干姜炭、赤石脂、地榆炭、乌梅、附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 2.1.6瘀血内阻证 兼湿热者,加白头翁、黄连、马齿苋;兼脾虚湿困者,加党参、苍术、厚朴;兼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香附、郁金。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麝香、牛黄、红花、珍珠、血竭、枯矾、白及、青黛、地榆炭、参三七、乌梅炭适量,共为细末,用时取12g,加开水100ml,调为稀糊状,每晚1次,20天为1疗程。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变限于结肠粘膜的炎症性肠病,由多种病因综合交互作用引起,西医治疗作用迅速,疗效肯定,但复发率高。中医辨证施治具有疗效好,辩证用药的优点。临床治疗最好是采用中西医、全身和局部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本文收集近3~5年的文献,通过病因病机、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作如下总结。 标签:中西医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 is a lesion limited to the colonic mucosa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 caused by a variety of causes.The best clinical treat-ment is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ystemic and local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programs.We collected th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three to five yearsfo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pathogenesis,bas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ulcerative colitis:Research Progress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粘膜,表现为炎症或溃疡,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相关。临床症状轻重不等,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为特征,多有反复或慢性迁延[2]。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医学“泄泻”、“痢疾”及“肠辟”等的范畴,但又不能完全概括本病的特点。因此,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提出把本病归结为“大瘕泄”。现将近年来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国内外流行病学分析 本病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病率最高,而发展相对不发达、甚至落后的亚非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文献显示美国和日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8.3-14.3/10万、116-229/10万和1.95/10万、10.12/10万,美国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日本,这可能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有关。我国目前对本病尚无精确统计,但据中国医学文献对本病的报道的统计,显示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在我国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 西医学对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2)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3)七情内伤。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2)积滞内停。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doc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结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结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又称lynch综合征。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拟诊结肠癌病例结肠癌门诊继续随访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组织或及 X 线摄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病理学检测 确定诊断排除诊断可根治性切除术前评估不可根治性切除有梗阻、出血、穿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再次评估可切除放、化疗姑息性手术 随访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结肠癌发生的因素可 归纳为: 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 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有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 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可扪及右侧腹部质硬肿块。 左侧结肠癌患者早期临床上可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 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 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 %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 性肠梗阻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 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患者则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 为多见。 5.3.2 直肠指诊

43系统精讲-消化系统-第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女性,41岁,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收住入院,每天腹泻5~6次,有少量脓血便,对此类患者饮食护理应注意 A.给予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饮食 B.低蛋白饮食 C.进食无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D.多进食新鲜水果 E.多吃蔬菜 【答案】:C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饮食护理。应给予高热量、富营养而少纤维、易消化、软食物,禁食生、冷食物及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忌食牛乳和乳制品。急性发作期病人应进食无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给以胃肠外营养,使肠道得以休息,利于减轻炎症,控制其症状。 2.患者女性,36岁,间断发作下腹部疼痛伴腹泻2年,每天排便3~4次,为脓血便,常有里急后重,排便后疼痛缓解。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慢性腹泻 B.阿米巴脓肿 C.肠结核 D.肠易激综合征 E.溃疡性结肠炎 【答案】:E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消化系统表现:腹泻,轻度、中度腹痛,便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全身表现:发热重者可有高热、贫血、消瘦、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 3.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目前多数认为与下列哪一种因素关系最大 A.遗传 B.感染 C.过敏 D.精神紧张 E.免疫异常

【答案】:E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多数研究认为与免疫因素关系最大。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肠黏膜存在异常的上皮细胞,分泌异常黏液糖蛋白,正常防御功能被削弱,影响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使一般不易通过正常肠黏膜及对人体无害菌群、食物等抗原,可以进入肠黏膜,激发一系列免疫反应与炎性变化。 4.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治疗药物是 A.地塞米松 B.柳氮磺胺吡啶 C.前列腺素 D.甲硝唑 E.阿莫西林 【答案】:B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首选药物,适用于轻、中型及重型经治疗已有缓解者,发作时每天4~6g,分4次口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天2g维持,疗程1~2年。 5.男性,38岁,左下腹间断发作性腹痛伴腹泻3年,便后疼痛缓解,以“溃疡性结肠炎”收入院。护士对该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包括 A.指导患者和家属注意饮食和休息 B.了解化验指标 C.按时复查 D.掌握用药方法及注意不良反应 E.学会观察各种并发症 【答案】:B 【解析】:考察溃疡性结肠炎的健康教育。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1)心理护理,调节良好的心态。(2)药物用法和观察。(3)并发症的观察。(4)注意饮食和休息,按时复查。了解化验指标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6.患者男性,43岁,腹痛腹泻1年,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服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护士告知患者服药注意事项,下列不属于该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的是 A.恶心、呕吐 B.食欲不振 C.心律失常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舌苔白滑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此病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痊愈率为48.57%,因此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疗法介绍 本疗法在患者穴位上施以隔药饼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疗法。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明隔药灸疗法的临床痊愈率为48.81%,总有效率为91.67%。研究证明,本疗法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且本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选择脾胃虚弱型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主症:①腹泻便溏,粪有黏液及少量脓血;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⑤脉细弱或濡缓。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⑥肠黏膜水肿较充血明显;⑦肠黏膜溃疡浅表,周围红肿不明显,表面为白色分泌物;⑧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确定本证型。 禁忌证 1.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3.局部皮肤糜烂、溃疡、痈疖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 4.中医辨证非本型的患者; 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药饼灸组成:附子10克,肉桂2克,丹参3克,红花3克,木香2克。 精制温灸纯艾条。 2.操作步骤

结肠癌诊疗指南

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的,形成半圆,厚1.5~2.0cm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3.1TM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3.2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主要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大便表面带血和/或粘液,严重时有脓血便。根据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直肠癌临床表现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5.3.2直肠指诊 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无肿物触及,肿瘤距肛门距离、大小、硬度、活动度、粘膜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侵犯骶前组织。如果肿瘤位于前壁,男性必须明确与前列腺关系,女性患者需做阴道指诊,查明是否侵犯阴道后壁。指诊检查完毕应观察指套有无血迹。 5.4辅助检查 5.4.1内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病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述发病、复发及加重的诱因、既往的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要注意腹膜刺激征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粪及肝、胆、脾等B超。 2.大便培养连续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大多以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息肉,环形皱襞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息肉。 (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1)根据临床及肠镜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真菌性肠炎。 2.结肠癌、克隆病、过敏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结 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 作过程。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溃疡性结肠 炎与中医的“大瘕泻”相似,归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 全明确[1]。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既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又有遗传因素作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是诱发因素。本病的病理特点在于溃疡的形成,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 和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 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肠腺底部隐窝处形成微小脓肿,这些隐窝脓肿可相互融合破溃,出现广泛的、不规则的浅表小溃疡,周围黏膜出血及炎症蔓延。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溃疡 可沿结肠纵轴发展,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本病病变反复发作,导致肉芽组织增生,黏 膜可形成息肉状突起,称假性息肉。也可由于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 壁增厚,结肠变形缩短,肠腔狭窄。少数病例可以癌变。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常因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 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而致本病,久而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病初与脾、胃、肠有关, 后期涉及肾。故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1 西医治疗 1.1一般治疗 1.1.1注意休息和营养:宜少量多餐,摄入足够热量和多种维生素,少渣饮食,忌牛乳 及乳制品,重症者禁食。 1.1.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1.1.3镇静、止痛和止泻:精神紧张者可给小量镇静剂。腹痛、腹泻可给颠茄、复方地 芬诺酯或洛哌丁胺(易蒙停)、可待因等,但重症者禁用或慎用,以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1.2药物治疗 1.2.1柳氮磺吡啶(SASP):适用轻、中度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每日4g, 分4次口服;用药3~4周病情缓解后可减量使用3~4周,然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g,分次口服,维持1~2年。5一氨基水杨酸(5-ASA)的灌肠剂用于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者,用法 为1g,每日1次,睡前保留灌肠。 1.2.2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口服泼尼松40~60mg/d,暴发型患者可静 脉滴注。氢化可的松300mg/d或地塞米松10 mg/d,7~10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mg/d,病 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亦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 1.2.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用环孢素4mg/(kg?d)静脉滴注。 2 中医治疗 2.1辨证论治 2.1.1湿热内蕴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头翁汤加减煎成200ml,甲硝唑0.6g,研粉加入汤内,每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 作者:刘磊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刊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英文刊名:ZHEJIA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年,卷(期):2009,19(1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8条) 1.罗文纪.陈波王福仁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经验[期刊论文]-福建中医药 2006(02) 2.顾培青路广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期刊论文]-山东中医杂志 2006(10) 3.延卫东.何琰.陈延余绍源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期刊论文]-河南中医 2006(06) 4.周奚钟中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3例 2006(04) 5.梁郁贤.宋仓棉辨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9例[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 2006(03) 6.姚小丽.姚雪花.邬亚君辨证论治和施护相结合治疗UC[期刊论文]-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02) 7.谢传星逐瘀清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8例[期刊论文]-陕西中医 2005 8.汪远平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8例[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05) 9.何宗义.李民华.邓翠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2004(21) 10.陈治水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分型和治疗[期刊论文]-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8(03) 11.李明峰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期刊论文]-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02) 12.马贵同.龚雨萍.胡鸿毅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3例回顾性分析[期刊论文]-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3(11) 13.聂丰.徐松.郭兵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4例 2007(02) 14.张志惠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007(12) 15.曹友平综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3 例[期刊论文]-新中医 2005(03) 16.陶首亚羊肠线埋穴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2例[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 2003(04) 17.王会珍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4例[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 2005(10) 18.王松梅.张立群.孙建针灸治疗UC的临床效果[期刊论文]-实用医药杂志 2003(0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何之光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60例-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 目的:观察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本组60例,均服用加味痛泻要方,水煎取汁300ml,日2次口服.结果:总有效率为95%.结论: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 2.期刊论文李云海.张雪荣陈国权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中医研究2006,19(7) 陈国权教授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金匮要略》研究近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学术见解独特,尤其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验方结肠康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作一简述: 3.期刊论文李光芒九味羌活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2例-吉林中医药2009,29(8) 目的:观察应用九味羌活汤配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6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采用祛风化湿清里热、燥脾暖肾通脉络法治疗,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并配合针刺进行治疗.结果:完全缓解36例,显效14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16%.结论:九味羌活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探索. 4.期刊论文郭保全.石长珍四妙勇安汤合冰硼散直肠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9例-中医研究2004,17(3) 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采用中医药疗法,以直肠点滴给药方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9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5.会议论文崔岩东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报告(附128例临床分析)2006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结肠非特异性炎症。由于无特殊疗法,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笔者应用中医药疗法对128例本病患者进行了系统临床观察,取得良好疗效。本文对其临床资料、诊断依据、辨证及治疗、疗效标准以及治疗体会进行了讨论。 6.会议论文李佃贵.张彬彬.张金丽.焦建玮.刘建平.朱峰.张素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常见问题的探讨2007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UC)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其病程缓慢,反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病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述发病、复发及加重的诱因、既往的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要注意腹膜刺激征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粪及肝、胆、脾等B超。 2.大便培养连续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大多以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息肉,环形皱襞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息肉。 (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1)根据临床及肠镜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真菌性肠炎。 2.结肠癌、克隆病、过敏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溃疡性结肠炎UC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UC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注意患者常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伴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二)体格检查:可有发热、脉速和失水的表现,左下腹或全腹常有压痛,伴肠鸣音亢进,触及变硬的肠管。有肠扩张者常有腹胀腹部膨隆和腹痛。 (三)辅助检查 1.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粘膜等。 2.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①粘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

小充盈缺损;⑨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3.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粘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缓解期: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粘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罗恩病(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UC。 (1)、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和(或)粘膜活检支持,可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表现和钡剂灌肠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摘要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同时,对紊乱的胃肠功能进行调整,从而消除溃疡病的复发因素。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研究还不是非常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自身免疫功能失调、饮食、劳倦、神经精神因素有关。迄今本病属胃肠病中的疑难疾病之一,国内报告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反复发作,病程缓慢、经久难愈,。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临床实践和复习文献,从中医整体入手,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不同时期,分别论治。缩短了疗程,减少了复发,提高了疗效,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本病属于中医学“泄泻”“便血”“肠风”“脏毒”“肠辟”等范畴。某些病症表现与“滞下”“久痢”“休息痢”相似,迄今本病属胃肠病中的疑难疾病之一,国内报告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反复发作,病程缓慢,经久难愈。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研究还不是非常明确,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本病与遗传有关,以自身免疫功能失调为根本,饮食、劳倦、神经精神因素为诱因,其粘膜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非特异性炎症性溃疡样变化。目前尚缺特效疗法,现从中医角度进行探讨。中医学认为:本病常见湿热蕴结、气血失调、脏腑食积、邪气外袭、内生邪气、虚实夹杂之侯。近年来本人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探讨如下: 一、不同时期分别论治 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在肠,发病主要与脾有关,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腑气不利、气血瘀滞、湿热与气血相搏结、血肉***发为本病。病理特点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治疗当辨清标本缓急,分别论治。一般发作期以标实为主,临床多见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或伴发热,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数等症状,多因湿热积滞,蕴结肠腑,通降不利,气血瘀滞,经脉受损,血败肉俯,化为脓血,《内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治当祛邪为主,清肠化湿,调气行血,“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选用白头翁汤加减,现代药理研究,白头翁皂甙、白头翁酸对多种肠道细菌及致病性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肠粘膜有收敛作用,故能止泻、止血其功效优于黄连。临证时要特别重视大便形态的观察,辩清“湿与热”孰轻孰重。若大便粘液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为湿重于热,可加苡米、冬瓜子,二药合用为历代经方中健脾扶正、排脓生肌的药要。若大便粘液赤多白少或纯下鲜血,则热重与湿,可加仙鹤草、槐花、地榆,仙鹤草入脾、肺、大肠经,收敛止血,槐花入大肠经,凉血止血而清利湿热,二药相须为用,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配上地榆止血疗效更好。若大便赤白相间,为湿热并重,可清热利湿药同用。古人云:“无积不成痢,痢先当头下”,故溃疡性结肠炎在急性发作期,禁用诃子、赤石脂、五味子等收敛固涩之品,以免闭门留寇。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常表现为身倦乏力,面色少华,纳少腹胀等脾虚气弱,运化失职之证,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健脾,顾护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减少发作。兼有畏寒肢冷,可加干姜、肉桂或用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加减,兼有部分病人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黄连汤加减。 二、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有些学者认为气血瘀滞在本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报道溃结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并与结肠粘膜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说明本病兼夹瘀血。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粘膜粗糙,颗粒样增生,假息肉形成等也为瘀血之证;溃疡性结肠炎病理为肠腑气血瘀滞,络伤血出,且病延日久,“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故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常存在瘀血这一病理因素。所以治疗时自始至终要注意活血化瘀,选用丹参、当归、丹皮、红花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以用丹参为主,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样作用,能缓解肠痉挛,从而达到解痉止疼的效果,丹参成分中的水溶性酚类,有抗溃疡作用,它通过增强粘膜的防御因素来实现,从而起到减轻肠粘膜水肿、充血,同时丹参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作用,以利病变的肠粘膜尽快修复,使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不但作用于溃疡局部而去陈腐而生新肌,尚可作用于全身,疏通气机,调节情志,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