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丝状菌的成因及相关理论

污泥丝状菌的成因及相关理论
污泥丝状菌的成因及相关理论

污泥丝状菌的成因及相关理论

(一).污泥膨胀的成因

活性污泥膨胀的诱因很多,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可归纳如下:

(1)废水水质成分

1.有机物类型

1)废水中碳源有机物含量多且以糖类为主时,容易产生污泥膨胀。

2)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多和悬浮物固体含量低时也易于发生污泥膨胀。

3)废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和重金属时也会诱发污泥膨胀。

2.氮和磷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诱发污泥膨胀。

为了进行正常生长,繁殖,活性污泥微生物除了需要碳源外,还需要氮和磷等营养物质。氮,磷和碳之间应该有适当的比例,一般经验提出的比例通常是BOD:N:P=100:5:1。当废水中的氮和磷含量不足时容易产生污泥膨胀。在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比表面积相对其他微生物来说要大些,易于获取底物,仍能正常代谢活动生长繁殖。而活性污泥中的其他微生物,由于氮和磷得不到满足,以至逐渐衰退,由于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的比例失衡,发生了丝状菌污泥膨胀。

另外,当废水中的氮和磷含量不足,相对而言就是碳源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糖类物质较多,代谢产物多糖类

高粘性物质增加,使得活性污泥也易于发生非丝状菌污泥膨胀。

3.微量金属元素的缺乏也会诱发污泥膨胀。

4.废水中硫化氢含量高也会发生污泥膨胀。

(2)水温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与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每种微生物都有各自的适宜生长温度。

如球衣菌的适宜生长温度在30度左右,在15度以下生长不良。

(3)溶解氧

曝气池中若DO浓度太低则容易发生污泥膨胀。再低DO 条件下大部分好氧菌几乎不能继续生长繁殖时,丝状菌虽然是好氧菌,但因其具有较长的菌丝,比表面积大,在低DO 的条件下比菌胶团细菌更易得到DO进行繁殖生长,(丝状菌对DO的亲和力约为菌胶团细菌的3.7倍),故在低氧环境中它们仍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从而使得丝状菌性污泥膨胀易于发生。而且即使保持在相当时间的厌氧状态下,丝状菌也不会失去活力,一旦恢复好氧状态,他们就会重新生长繁殖。

(4)PH值

为了使活性污泥正常发育,生长,曝气池混合液的PH 值应保持6.5-8.5范围内,国内外研究报道,曝气池混合液的PH值低于6.0,有利于丝状菌的生长,而菌胶团细菌的生

长则受到抑制。PH值降至4.5时,真菌将完全占优势,原生动物大部分消失,严重影响污泥的沉降分离和出水水质,PH 值超过11时,活性污泥即会破坏,处理效果显著下降。

(5)有机负荷率

有机负荷率引起污泥膨胀有3种情况:

1)由于有机负荷高,曝气供氧不足。

2)低负荷时活性污泥絮凝体中的菌胶团细菌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交织于污泥絮凝体中的球衣菌却形成

长长的丝状体从絮体中伸出,一增加其比表面积,

充分吸收环境中的低浓度的营养。

3)活性污泥法系统受到冲击负荷时,曝气池中的原有的生态体系失去平衡,生物相发生变化。

4)污泥过长也会发生会发生污泥膨胀。

(6)反应器的混合液流态

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反应器的混合液流态对污泥沉降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同样的负荷下,间歇式反应器最不容易发生污泥膨胀,而完全混合式最易发生污泥膨胀。

(二)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有关理论

研究表明,至少有30种不同的可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存在于活性污泥中,废水水质的不同及运行条件的不同,活性污泥中所出现的丝状菌的种类也不同。污泥膨胀现象也与微生物,特别是丝状菌的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前文污泥丝状菌膨胀的成因所述,根据丝状菌对环境条件和底物种类要求的不同,可将污泥的丝状菌膨胀划分5种类型:1.低底物浓度型2.低DO浓度型3.营养缺乏型4.高硫化物型5.PH值不平衡型。这五种类型的膨胀占目前所存在的污泥膨胀问题饿绝大部分。

由于引起污泥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这给人们研究污泥膨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困难。目前,有关污泥膨胀是假说和理论都较简单,仅能解释少数几种污泥膨胀现象,或仅能解释在特定条件下的污泥膨胀。下面就举例说明一下:

1. 选择性准则

选择性准则是由Chudoba等人(1973)提出的,它基于不同种群的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参考数的不同而提出的,微生物是生长动力学参数可根据Monod方程式来分析确定。

U=U max S/K S+S

式中

U=微生物比增长速率,时间-1

U max-----微生物最大比增长速率,时间-1

K

-----饱和常数,即当u=1/2 U max时的底物浓度,也称半速

s

度常数,质量*容积-1

S----底物浓度,质量*容积-1

根据Chudoba提出的理论,具有低饱和常数的丝状微生

物,在低底物浓度条件下,将具有比菌胶团细菌较高的微生物最大比增长率,从而具有竞争优势,而在高底物浓度的情况下则将具有比菌胶团细菌低的微生物最大比增长率。Palm 发现该理论也适用DO,在高DO浓度下,菌胶团细菌占优势,在低DO浓度下,丝状菌占优势,从而扩大了选择性准则的应用范围。

Chudoba的选择性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完全混合曝气池中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丝状菌的理论,并由此开发了选择器控制污泥膨胀的新途径。由于在小的选择器中可以保持高的底物浓度,使得菌胶团细菌取得高于丝状菌的生长速率,从而使得菌胶团细菌占主导地位,产生了良好的沉淀性能。同时菌胶团细菌具有高的饱和系数,因此也很难将底物将至很低的水平。这种浓度对保证丝状菌维持在一定水平上是十分有利的,这样就使丝状菌和菌胶团细菌保持一个很合理的比例关系,以取得良好的处理效果。

丝状菌澎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其SVI约为50—150(70—120)之间为正常。SVI=活性污泥体积/MLSS,当SVI>200并继续上升时,称为污泥膨胀 (1)丝状菌繁殖引起的膨胀 原因:污泥中丝状菌过渡增长繁殖的结果,丝状菌作为菌胶团的骨架,细菌分泌的外酶通过丝状菌的架桥作用将千万个细菌凝结成菌胶团吸附有机物 形成活性污泥的生态系统。但当丝状菌大量生长繁殖,活性菌胶团结构受到破坏,形成大量絮体而漂浮于水面,难于沉降。这种现象称为丝状菌繁殖膨胀。 丝状菌增长过快的原因: a、溶解氧过低,<—l b、冲击负荷——有机物超出正常负荷,引起污泥膨胀 c、进水化学条件变化: 一是营养条件变化,一般细菌在营养为BOD5:N:P=100:5:1的条件下生长,但若磷含量不足,C/N升高,这种营养情况适宜丝状菌生活。 二是硫化物的影响,过多的化粪池的腐化水及粪便废水进入活性污泥设备,会造成污泥膨胀。含硫化物的造纸废水,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一般是加5~10mL/L氯加以控制或者用预曝气的方法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 三是碳水化合物过多会造成膨胀。 四是pH值和水温的影响,pH过低,温度高于35度易引起丝状菌生长。解决办法: a、保持一定的活性污泥浓度,控制每天排除污泥的净增量,控制回流比。 b、控制F/M(污泥负荷)调节进水和回流污泥

c、保持污泥龄不变 d、污泥膨胀严重时投加铁盐絮凝剂或有机阳离子凝聚剂。 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 摘要:从污泥膨胀产生的内在因素着手,分析丝状菌过量繁殖的原因,针对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工艺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丝状菌污泥膨胀选择池活性污泥工艺 污泥膨胀问题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3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的产生,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污泥膨胀是生化处理系统较为严重的异常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并危害整个生化系统的运作。 污泥膨胀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在欧洲近50%的城市污水厂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泥膨胀发生,在我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目前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不但发生率高,发生普遍,而且一旦发生难以控制,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针对污泥膨胀,各方面的理论很多,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多相互矛盾,这给水处理工作者造成很大的麻烦。本文将从污泥膨胀的内在因素着手,整理出几种较为成熟且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归纳一下污泥膨胀控制的一般方法。 1、污泥膨胀的原因 污泥膨胀分为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非丝状菌膨胀主要发生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的时候,此时细菌吸附了大量有机物,来不及代谢,

污泥膨胀原因和解决办法

污泥膨胀原因和解决办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污泥膨胀原因和解决办法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有关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是对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或转化的过程。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其本身也得到了增殖。污泥膨胀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活性污泥中大量丝状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丝状菌膨胀,二是由于菌胶团细菌体内大量累积高粘性物质(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脱氧核糖等形成的多类糖)而引起的非丝状菌性膨胀。污泥丝状菌膨胀可根据丝状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和基质种类要求的不同而划分为五类类型:(1)低基质浓度型;(2)低溶解氧浓度型;(3)营养缺乏型;(4)高硫化物型;(5)pH不平衡型。在实际运行中,一般以污泥丝状菌膨胀为主,占90%以上。发生污泥膨胀时,主要有以下特征:(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于200ml/g;(2)回流污泥浓度下降;(3)二沉池中污泥层增高。 污泥膨胀相关理论: (1)A/V假说:当混合液中基质收到限制或控制时,由于比表面积大的丝状菌获取基质的能力要强于菌胶团,因而菌胶团受到抑制,丝状菌大量繁殖; (2)动力选择性理论:以微生物生长动力学为基础,根据不同种类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最大比生长速率和饱和常数,分析丝状菌与菌胶团的竞争情况; (3)饥饿假说:将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菌胶团细菌,第二类是具有高基质亲和力但生长缓慢的耐饥饿丝状菌,第三类是对溶解氧有高亲和力、对饥饿高度敏感的快速生长丝状菌; (4)存储选择理论:在底物风度的状态下,非丝状菌具有贮存底物的能力,而被贮存物质在底物匮乏时能够被代谢产生能量或合成蛋白质。但是一些丝状菌也具有底物贮存能力,底物贮存能力不能完全用来解释污泥膨胀机理; (5)氮氧化氮假说:CASEY提出低负荷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污泥膨胀假说,如果缺氧区的反硝化不充分,导致好氧区存在亚硝酸氮,那中间产物NO、N2O就会抑制菌胶团的好氧细胞色素,进而抑制其好氧情况下的基质利用,相反一些丝状菌只能将硝酸氮还原为亚硝酸氮,因此不会在反硝化条件下胞内积累NO和N2O,丝状菌就不会在好氧段被抑制,因而更具竞争优势。亚硝酸与SVI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沉淀性能良好的污泥粒径分布较广,且以球菌为主,膨胀污泥的粒径大都在10μm以内,污泥较为细碎。 影响污泥膨胀的因子: 1、温度

活性污泥指标及污泥膨胀处理

活性污泥法 处理的关键在于具有足够数量和性能良好的污泥。它是大量微生物聚集的地方,即微生物高度活动的中心,在处理废水过程中,活性污泥对废水中的有机物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氧化分解能力,故活性污泥中还含有分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等。污泥中的微生物,在废水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菌和原生动物。 微生物的指示作用 (1)着生的缘毛目多时,处理效果良好,出水BOD5和浊度低。(如小口钟虫、八钟虫、沟钟虫、褶钟虫、瓶累枝虫、微盘盖虫、独缩虫)这些缘毛目的种类都固定在絮状物上,并随窗之而翻动,其中还夹杂一些爬行的栖纤虫、游仆虫、尖毛虫、卑气管叶虫等,这说明优质而成熟的活性污泥。 (2)小口钟虫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很好时往往就是优势菌种。 (3)如果大量鞭毛虫出现,而着生的缘毛目很少时,表明净化作用较差。 (4)大量的自由游泳的纤毛虫出现,指示净化作用不太好,出水浊度上升。 (5)如出现主要有柄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虫、轮虫、寡毛类时,则水质澄清良好,出水清澈透明,酚类去除率在90%以上。 (6)根足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现。

(7)如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累枝虫的大量出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 (8)而在印染废水中,累枝虫则作为污泥正常或改善的指示生物。 (9)在石油废水处理中钟虫出现是理想的效果。 (10)过量的轮虫出现,则是污泥要膨胀的预兆。 另在一些对原生动物不宜生长的污泥中,主要看菌胶团的大小用数量来判断处理效果。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吸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两大类。 (一)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如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它们在活性污泥中种类多、数量大、体积微小,具有强的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在污水处理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活性污泥培养的初期,细菌大量游离在污水中,但随着污泥的逐步形成,逐渐集合成较大的群体,如菌胶团、丝状菌等。 1.菌胶团 菌胶团是细菌及其分泌的胶质物质组成的细小颗粒,是活性污泥的主体,污泥的吸附性能、氧化分解能力及凝聚沉降等性能均与菌胶团有关。菌胶团有球形、分枝状、蘑菇形、垂丝形等

磷缺乏引起的非丝状菌活性污泥膨胀

磷缺乏引起的非丝状菌活性污泥膨胀 总述: 在进水中BOD/P为100/0.8的条件下,污泥的沉降性能能够保持良好,出水中悬浮物少,SVI在80mL/g左右。 当进水中BOD/P分别为100/0.6和100/0.3时,发生高含水率黏性菌胶团过量生长引起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通过对这一膨胀的控制研究发现,进水中有机负荷越高,污泥膨胀恢复得越快。 在进水中BOD/P为100/0.4的条件下,发生严重的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出现大量高含水率的细胞外多聚物。但是这一严重的非丝状菌膨胀在投加充足的磷源后,正常的负荷条件下即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当进水中BOD/P从正常的100/1变为100/0.6时,SVI值缓慢上升,经过100多个周期的运行,SVI升高至SVImax为265mL/g,发生污泥膨胀在SVI值持续上升的过程中,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属发生了变化。在SVI从开始的70mL/g升高到170mL/g左右这一过程中,丝状菌数量逐渐增加并成为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种。镜检观察此时的丝状菌的丝体多为笔直,伸出菌胶团外干扰了污泥絮体的沉淀和压实,导致污泥沉降性能较差。随着反应周期数的增加,这种丝体笔直的丝状菌数量逐渐减少,污泥絮体黏性增加,菌胶团分泌大量高含水率的黏性物质,使污泥的沉降性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丝状菌仍然存在,只是数量较少,且种类发生改变,出现丝体蜷曲的丝状菌。SVI上升到265mL/g左右即一直维持在此值基本不变,发生非丝状菌膨胀。 当进水中BOD/P从100/1变为100/0.4时,在前40多个周期的运行中,SVI 上升较为缓慢,SVI从最初的85mL/g升至185mL/g.然而,在50个周期后,SVI 突然出现大幅度的迅速升高,仅10个周期,就从220mL/g升到500mL/g以上,发生严重的非丝状菌膨胀,其VSVI最高达到7.51mL/(g·T).在SVI逐渐上升的过程中,污泥微生物中一直都是菌胶团细菌占优势,存在少量丝体蜷曲的丝状菌.此时,菌胶团细菌分泌的胞外多聚物的含水率明显增高,这使得污泥结构更加松散,其比重接近于水的比重,污泥絮体的沉降性能严重恶化,沉降速率极其缓慢,上清液呈乳浊状。 在进水中BOD/P为100/0.3这种极度磷限制的条件下,发生了与进水中BOD/P

污泥膨胀分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

污泥膨胀分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 引起丝状菌膨胀原因主要有: 1.进水有机质少 2.营养比例失调. 3.do太低 4.水质,水量波动太大 引起非丝状菌膨胀原因主要有: 1.高负荷时的粘性膨胀 2.污泥中毒 如果污泥发生膨胀先确定原因,再针对原因调整参数 造成污泥丝状膨胀的的因素有:(1)污水水质:含溶解性炭化物高是污水往往发生由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另外水温和PH值也会对污泥膨胀有明显的影响。水温在低于15度时。一般不会膨胀。PH低时,容易产生膨胀。(2)运行条件:目前关于污泥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对于有些废水来说,不论污泥负荷高或低都回发生膨胀,而对有些废水则相反,都不会发生膨胀; 非丝状菌性膨胀主要发生在污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时。微生物的负荷高,细菌吸取大量的营养物,但由于温度低,代谢速度慢,就积贮大量粘性的多糖类物质。这些多糖物质的积贮,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着水大大增加,是SVI值升高,形成膨胀污泥。 抑制措施:(1)控制溶解氧,使曝气池的溶解氧不低于1-2mg/L,不超过4mg/L(2)调整PH(3)投加适量的含氮和含磷化合物 活性污泥膨胀暂时没有一个标准快速的解决办法,只能通过调试才能慢慢恢复。也不能急于用药,在“吃药”之前首先必须要搞清楚是什么类型的污泥膨胀,要是用错了方法只会让问题更严重。此时镜检是必须的,仔细观察污泥絮体的结构,微生物群体情况,由此推断膨胀的严重程度。而实际污泥膨胀异丝状菌膨胀居多。 所谓活性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内不能正常沉池下来,污泥指数异常增高达400以上。活性污泥膨胀,根据诱因可分为:因丝状菌异常增殖所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和因粘性物质大量产生积累的非丝状菌膨胀。前者为易发与多发性膨胀,导致产生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的细菌主要有:球衣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酶菌属。污泥膨胀的对策,当在活性污泥系统产生污泥膨胀现象时,可按下图所列程序对污泥膨胀的类型,诱因与性质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消除。具体措施说明如下:措施A,投药处理,能够杀灭丝状菌的药剂有氯,臭氧,过氧化氢等,有效氯为10—20mg/l 时,就能够有效杀灭球衣菌,贝代硫菌:高于20mg/l时,可能对絮凝体形成菌产生危害,因此,在使用氯时一定要按投加量的允许范围合理投加。而臭氧,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只有在较高的计量条件下才对球衣菌有杀灭效果。措施B,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硫酸铝,三氯化铁,高分子混凝剂等絮凝剂。措施C,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粘土,消石灰,生污泥或消化污泥。措施

污泥膨胀的原因

产生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 丝状菌性膨胀:成因:在不正常的情况下,活性污泥中菌胶团受破坏,而丝状菌大量出现。泥中有大量丝状菌时,大量具有一定强度的丝状体相互支撑、交错,大大恶化了污泥的沉降、压缩性能,形成污泥膨胀。调查研究表明:膨胀污泥中的丝状菌,主要是以浮游球衣细菌为代表的有鞘细菌和以丝硫细菌为代表的硫细菌。造成污泥丝状膨胀的主要因素: (1)污水水质: 研究结果表明,污水水质是造成污泥膨胀的最主要因素。含溶解性碳水化合物高的污水往往发生由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含硫化物高的污水往往发生由硫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污水的水温和pH值也对污泥膨胀有明显的影响。水温低于15℃时,一般不会膨胀。pH低时,容易产生膨胀。 (2)运行条件: 曝气池的负荷和溶解氧浓度都会影响污泥膨胀。但结论也往往有矛盾。试验证实,对于含硫化物高的污水,不论曝气池中的溶解氧浓度低或高都会产生由硫细菌过度繁殖引起的污泥膨胀。 (3)工艺方法: 研究表明:完全混合的工艺方法比传统的推流方式较易发生污泥膨胀;叶轮式机械曝气比鼓风曝气易于发生。 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的系统:间歇运行的曝气池;不设初次沉淀池的活性污泥法;射流曝气的供氧方式。 非丝状菌性膨胀:主要发生在污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时。 原因:微生物的负荷高,细菌吸取了大量营养物,但由于温度低,代谢速度较慢,就积贮起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类物质。这些多糖类物质的积贮,使活性污泥的表面附着水大大增加,使污泥的SVI值很高,形成膨胀污泥。 抑制的措施: ①控制曝气量,保持曝气池中适量的溶解氧(不低于1~2mg/L,不超过4mg/L); ②调整pH值; ③调整氮、磷比例的失调,适量投加氮和磷化合物; ④投加一些化学药剂。但投加药剂费用较贵,停止加药后又会恢复膨胀,而且并不是对各类膨胀都是有效的; ⑤城市污水厂的污水在经过沉砂池后,跳越初沉池,直接进入曝气池。

活性污泥微生物镜检解析(附图)

活性污泥微生物镜检解析(附图)一、微生物镜检概述 在活性污泥中占大多数的细菌在进行显微镜观察时有诸多不便,而其中的原后生动物多以单体存在,且以游离细菌作为捕食对象,在活性污泥控制参数及环境变化时,其种类、数量、丰度等变化可用以指示活性污泥性状。 1、镜检注意事项 1)取样 于曝气池末端采样。因为在活性污泥中原后生动物种群在曝气池首端常见的为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占优势,中段是中间性活性污泥原生动物占优势,而末端的最终原生动物以何种类占优势决定了活性污泥生物相所处功能性状。 2)采样样品应为泥水充分混合液;生物相观察用样品不可与其他样品混合。 3)取样器要洗涤干净;样品绝不可放入冷藏、冷冻箱内,需进行保存,应该常温下操作并尽早观察。 2、原后生动物分类 1)原生动物 通常为单细胞,没有细胞壁,但有分化的细胞器。通常于水体中常见的有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原吸管纲并入)三大类。 鞭毛纲:具有一根或多根鞭毛,一般统称为鞭毛虫。包括滴虫、侧跳虫、波豆虫、眼虫、内管虫等。

肉足纲:其机体仅有细胞质形成的一层薄膜,体型较小,大多无固定形态。包括变形虫、太阳虫等。 纤毛纲:身体表面具有纤毛,并以纤毛作为运动和摄食的细胞器。分为游泳型和固着型。包括喇叭虫、斜管虫、豆形虫、肾形虫、草履虫、漫游虫、楯纤虫、裂口虫、扭头虫;钟虫、独缩虫、聚缩虫、累枝虫、盖纤虫等。 2)后生动物 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其中微型后生动物需要借助显微镜予以观察。这类包括轮虫、线虫、寡毛类动物、浮游甲壳动物。

3、生物相变迁 活性污泥形成过程中生物相变化情况 二、常见原后生动物一览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根据对活性污泥是否有利将原生动物分为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中间性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和活性污泥类。

活性污泥膨胀的5种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膨胀的5种处理方法 当确认活性污泥系统发生丝状菌膨胀后,首先可以通过镜检和污泥沉降比观察来判断污泥膨胀的程度;随后,通过对系统的食微比、溶解氧、进水营养盐浓度,混合液pH值、水温等运行参数的分析,判断丝状菌发生膨胀的成因,最后,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对于因为食微比长期偏低并由营养盐不足诱发的污泥膨胀 如果膨胀程度尚未达到高度膨胀,调整食微比和补充足量的营养盐可逐步使污泥恢复正常状态。 其中食微比的调整,应以加大排泥量为主,以增加进水负荷为辅,使污泥负荷达到0.2kgBOD/kgMLSS.d以上。在满足微生物对N、P等营养盐的需求前提下,负荷增加并达到合理的区间内,可以促进菌胶团细菌的繁殖,使其生长的速度大于丝状菌繁殖的速度,从而抑制污泥膨胀;同时,加大剩余污泥的排放,不仅能改善系统的食微比,而且可以排出大量的丝状菌,有利于在优化调整过程中,使菌胶团细菌在活性污泥的生长中占优势地位。 2.对于因为食微比长期偏低并由水温高、溶解氧偏低诱发的污泥膨胀 如果膨胀程度尚未达到高度膨胀,通过调整食微比同时加大曝气量可逐步使污泥恢复正常状态。 有时由于设备的原因或水温的原因,供氧量难以大幅增加,那么食微比的调整可以采用加大排泥,从而减低曝气池污泥浓度的方式来实现。由

于污泥浓度的下降有利于降低氧的需求量,而食微比的提升则有利于氧的利用效率提高。 3.对于由于pH值偏低诱发的污泥膨胀 这种情况下,往往其食微比也是不足的,如果膨胀程度尚未达到高度膨胀,除了调整进水的pH值,向曝气池投加液碱外,加大排泥,提高食微比仍然是一个必要的调整手段。 4.对于污泥膨胀程度达到高度膨胀的情况 上述的手段依然是有效的,但是调整周期会大幅延长,有时会长达1个月以上才会有明显效果。 5.对于污泥膨胀的程度达到极度膨胀的情况 仅通过上述的工艺调整,不仅时间周期更长,还要长期忍受恶化的出水水质。这种情况下,将系统中的膨胀污泥排空,接种新的活性污泥进行重新培菌是较为合理的选择。 注意事项: ?水中的氨态氮对丝状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意提高进水中氨态氮的浓度(超过微生物对N需求的1倍以上),则有利于缩短调整周期。 ?其他应对高度或极度膨胀的措施还有:例如向系统中投加惰性物质、投加杀菌剂和将pH值提高至10以上来压断丝状菌菌丝、杀灭丝状菌等比较激进的措施。本文不推荐轻易使用,因为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成本较高,而且把握不慎会导致系统的出水进一步恶化,最终不得不选择重新培养活性污泥,延长了处理的周期。

污泥膨胀理论和解决办法

污泥膨胀理论和解决办法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有关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是对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或转化的过程。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其本身也得到了增殖。污泥膨胀有两种类型,一是由于活性污泥中大量丝状菌的繁殖而引起的污泥丝状菌膨胀,二是由于菌胶团细菌体内大量累积高粘性物质(如葡萄糖、甘露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脱氧核糖等形成的多类糖)而引起的非丝状菌性膨胀。污泥丝状菌膨胀可根据丝状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和基质种类要求的不同而划分为五类类型:(1)低基质浓度型;(2)低溶解氧浓度型;(3)营养缺乏型;(4)高硫化物型;(5)pH不平衡型。在实际运行中,一般以污泥丝状菌膨胀为主,占90%以上。发生污泥膨胀时,主要有以下特征:(1)二沉池中污泥的SVI值大于200ml/g;(2)回流污泥浓度下降;(3)二沉池中污泥层增高。 污泥丝状菌膨胀形成的相关理论。(1)表面积容积比(A/V)假说。当微生物处于基质限制和控制时,比表面积大的丝状菌获取底物的能力要强于菌胶团微生物,因而丝状菌占优势,菌胶团受到抑制,导致污泥的沉降性能下降。(2)积累/再生(AC/SC)假说。在高负荷条件下菌胶团微生物累积有机基质的能力强,丝状菌较差。但是此时微生物处于溶解氧限制和控制,因此丝状菌需要氧较少,完成积累再生的循环较快,因此生长较快,形成污泥膨胀。(3)选择性准则。(4)饥饿假说理论 与污泥膨胀有关的丝状菌。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有30多种。021N型菌是引起污泥膨胀最主要的丝状菌(80%),1701型菌和球衣菌(40%)。下面是不同行业工业废水中常见的丝状菌 工厂类型丝状菌 化工废水微丝菌、021N、0041、诺卡氏菌、软发菌 纸浆造纸 0092、诺卡氏菌、1701,软发菌 食品加工 0041、021N、0092、诺卡氏菌、1701、球衣菌 啤酒废水 0041、021N、0092、1701 奶制品业诺卡氏菌、0092、软发菌 肉食加工 1701、球衣菌、021N、软发菌 土豆加工 0092、021N、球衣菌、1701 水果业 021N、诺卡氏菌、0041、软发菌、0092 糖果罐头 0092、球衣菌 以上常见菌随水质的不同而变化。 下面是不同水质条件下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种类 水质条件丝状菌种类 低基质(F/M)微丝菌、诺卡氏菌、软发菌、0041、0092、021N 低溶解氧(DO)球衣菌、发硫菌、1701、021N、1863、软发菌 高H2OS 发硫菌、贝氏硫菌、1701、021N、球衣菌 低N、P 发硫菌、021N、球衣菌 pH 丝状真菌 丝状菌的作用(1)保持污泥的絮体结构,形成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污泥。(2)保持高的净化效率、低的处理出水浓度。(3)保持低的出水悬浮物浓度。 污泥丝状菌膨胀的控制途径 (1)环境调控控制法通过改变曝气池中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菌胶团微生物生长,抑制丝状菌过量繁殖,从而控制污泥膨胀。好氧生物选择器和SBR法就属于此类。 (2)代谢机制控制法利用两类微生物的不同代谢机制,造成有利于菌胶团微生物生长的条件,而抑制丝状菌的过量繁殖。代表性方法有缺氧、厌氧选择器和污泥再生工艺。

丝状菌膨胀控制

污泥膨胀控制方案 一、污泥膨胀的定义 污泥膨胀就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活性污泥质量变轻、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造成二沉池中泥水分离效果差,污泥随出水流失,影响出水水质,从而破坏工艺正常运行的现象。根据其诱因可以分为丝状菌异常增殖导致的丝状菌膨胀和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导致的非丝状菌膨胀,其中丝状菌膨胀最为常见。 二、丝状菌膨胀的预警 丝状菌膨胀,防重于治,当预警指标在以下范围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警指标的指示范围 指标及监测体系可能发生污泥膨胀的指示范围 丝状菌数量≥30% SVI >150mg/L 负荷<0.25 kgBOD5/kgMLSS·d 营养物类型易降解小分子有机物、硫化物、洗涤剂、油类物质 水温<15℃ 溶解氧<0.3mg/L 泥龄>10d 三、丝状菌膨胀的成因 通过对近些年来国内外活性污泥膨胀问题研究的分析,可以将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原因主要分为五种类型: (1) 基质限制,即进水有机物较低或负荷(F/M)较低,或可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较高; (2) 溶解氧限制,曝气量较小; (3) 营养物缺乏型,氮、磷等营养物质缺乏; (4) 低PH冲击引起,进水多呈酸性或偏酸性; (5) 腐败废水或高硫化氢因素等膨胀类型,进水在市政管网中停留时间过长。 总之,污泥丝状膨胀的根本原因是丝状菌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对系统中较低营养的吸收或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菌胶团细菌更强,丝状菌目前已发现30余种,每种丝状菌的增

殖条件也不尽相同,水厂在日常运行中一定要注意保持进水的连续性、均匀性及水质的稳定性,才能为后续工艺控制提供条件。 四、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控制类型控制措施 工艺控制措施1、加强排泥,大多数丝状菌繁殖一代的时间较长(一般≥9d),而菌胶团细菌世代时间较短,可通过加大剩余污泥排放,缩短污泥龄,使丝状菌在活性污泥系统中逐渐减少。 2、提高好氧池pH值,低pH值有利于丝状菌生长,可通过投加片碱的方式,使曝气池内pH控制在7.2~8.5 范围内,可有效抑制丝状菌生长。 3、加大回流污泥量,降低污泥在二沉池内停留时间,以免丝状菌在此厌氧环境发生优势增殖。 4、提高溶解氧,加强曝气,提高曝气池内DO值,尽量控制曝气池的DO值大于1.0mg/L 以上,改善生化系统环境,利用生物竞争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繁殖。 5、调整进水的营养物质平衡,即保证C∶N∶P=100:5:1的要求,如有机物较低,可投加大分子链的淀粉等物质,不要投加小分子的葡萄糖;如N、P缺乏,可投加尿素、磷酸二铵等物质。 6、控制负荷,通过降低污泥浓度或提高进水底物浓度,将食微比(F/M)控制在0.25-0.45kgBOD5/(kgMLVSS·d)之间。 7、进行预曝气,如进水腐败或高H2S,可通过打开旋流沉砂池,对进水进行预曝气使进水保持新鲜。 应急性控制措施1、在曝气池入口处投加硫酸铝、三氯化铁、PAC等絮凝剂,可以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也可投加粘土、消石灰、生污泥或消化污泥,以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 2、投加浓度为11%的次氯酸钠(NaCIO)溶液或双氧水,能有效杀死丝状菌,投加时一定要注意投加的量,要控制到刚好能杀死丝状菌而不能或少伤害到絮体微生物,一般投加量为1~10g有效氯/(kgMLSS.d),投加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预期的效果。 预防措施提醒 水厂要接种污泥时,一定要对接种污泥进行镜检,如接种污泥中存在丝状菌,一定不要接种,因为丝状菌一旦引入系统,很难彻底消除。

污泥膨胀的原因及说明

污泥膨胀的原因及说明 SV30较高说明污泥沉降性能下降,很有可能发生污泥膨胀,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很多,这里有篇资料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 摘要:从污泥膨胀产生的内在因素着手,分析丝状菌过量繁殖的原因,针对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工艺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丝状菌污泥膨胀选择池活性污泥工艺 污泥膨胀问题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3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的产生,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污泥膨胀是生化处理系统较为严重的异常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并危害整个生化系统的运作。 污泥膨胀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在欧洲近50%的城市污水厂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泥膨胀发生,在我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目前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不但发生率高,发生普遍,而且一旦发生难以控制,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针对污泥膨胀,各方面的理论很多,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多相互矛盾,这给水处理工作者造成很大的麻烦。本文将从污泥膨胀的内在因素着手,整理出几种较为成熟且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归纳一下污泥膨胀控制的一般方法。 1、污泥膨胀的原因污泥膨胀分为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非丝状菌膨胀主要发生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的时候,此时细菌吸附了大量有机物,来不及代谢,在胞外积贮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物质,使得表面附着物大量增加,很难沉淀压缩。而当氮严重缺乏时,也有可产生膨胀现象。因为若缺氮,微生物便于工作不能充分利用碳源合成细胞物质,过量的碳源将被转弯为多糖类胞外贮存物,这种贮存物是高度亲水型化合物,易形成结合水,从而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产生高粘性的污泥膨胀。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发生时其生化处理效能仍较高,出水也还比较清澈,污泥镜检也看不到丝状菌。非丝状菌膨胀发生情况较少,且危害并不十分严重,在这里就不着重研究。 丝状菌膨胀在日常实际工作中较为常见,成因也十分复杂。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因素有很多,但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活性污泥是一个混合培养系统,其中至少存在着30种可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而丝状菌在与活性胶团系统共生的关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类重要微生物。它的存在对净化污水起着很好的作用。它对保持污泥的絮体结构,保持生化处理的净化效率,及在沉淀中起着对悬浮物的过滤作用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事实也证明在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平衡时是不会产生污泥膨胀,只有当丝状菌生长超过菌胶团细菌时,才会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1、污泥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 一般认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的增长都是符合Monod方程的:

SBR工艺中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

SBR工艺中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 周利彭永臻高春娣丁峰 (哈尔滨建筑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在严格控制SBR工艺试验运行条件下,就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污泥负荷不仅不是导致污泥膨胀的因素,而且对污泥膨胀有抑制作用;在污泥负荷降低到一定程度(“临界负荷”)后,SVI迅速升高,加速污泥膨胀的发生。还发现,进水底物浓度与“临界负荷”及低于“临界负荷”后污泥膨胀的最大程度SVImax 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都可用微生物的选择性理论来解释。 关键词污水处理SBR 丝状菌膨胀污泥负荷SVI 污泥膨胀可分为由丝状菌和非丝状菌引起两大类,但由前者引起的膨胀占95%以上。影响污泥膨胀的因素有很多[1],其中污泥负荷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污泥负荷与污泥膨胀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原因是还有其他因素起协同作用,因此,研究者在不同的研究条件下不免得出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例如,Pipes调查了32个活性污泥处理厂,发现污泥负荷在0.25~0.45kgCOD/(kgMLSS·d)范围内污泥沉降性能好,超出这个范围会导致SVI值升高。Chao和Keinath在研究中发现[2],负荷在0.6~1.3kgCOD/(kgMLSS·d)和大于1.8kgCOD/(kgMLSS·d)时易发生污泥膨胀。德国一研究组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指出[3],当完全混合式曝气池中比较频繁地出现污泥膨胀时,其负荷小于0.05kgBOD/(kgMLSS·d);而推流式曝气池中污泥负荷超过0.5kgBOD/(kgMLSS·d)时才出现污泥膨胀。 针对目前关于污泥膨胀的研究中肯定污泥负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其结果又比较混乱的状况,利用SBR能够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的特点,进行了污泥负荷对污泥膨胀影响的试验研究。因为在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中,污泥负荷最容易随进水水质水量变化而波动,成为影响污泥膨胀的首要因素。 1 试验装置与方法 试验中以化工和啤酒两种工业废水作为研究对象。化工废水中主要含有乙酸、苯酐、偏苯酸三酸、油脂等有机物,啤酒废水主要含有各种糖类、色素、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等有机物,二者都是常见的易于发生污泥膨胀的工业废水。 试验装置及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SBR反应器为圆柱型,有效容积38 L,底部采用微孔曝气头,外部缠有电热丝并通过温控仪控制反应器内恒温20 ℃,在线检测DO和ORP。进水方式为一次性加注。 试验中严格控制如进水底物浓度、起始污泥浓度、曝气量及反应时间等试验条件。为了专门研究污泥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对其他能够影响污泥膨胀的因素也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其不能成为污泥膨胀的有利因素。为此,在试验中: ①溶解氧浓度≥3.0 mg/L; ②反应器进水中的N、P含量通过投加氯化铵和磷酸二氢钾来调节,根据水中有机物浓度控制在BOD5∶N∶P=100∶5∶1; ③pH值控制在6.5~8.5; ④反应器内污泥浓度控制在2 000 mg/L左右。

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摘要 针对工业废水采用普通活性污泥法处理易出现的丝状菌型污泥膨胀,对丝状菌型污泥膨胀分析和总结出五种主要膨胀类型。即:基质限制,溶解氧限制,营养物质缺乏型,腐败废水或硫化物因素和高、低p H 冲击。对负荷、溶解氧、水质和水量变化等因素对污泥膨胀中菌胶团和丝状菌生长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给出了统一的污泥膨胀理论,并对不同类型的污泥膨胀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活性污泥膨胀措施 活性污泥法在处理城市污水及造纸、印染、化工等众多有机工业废水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活性污泥法在实际运行中始终伴随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污泥膨胀。其主要表现是:污泥结构松散,沉淀压缩性能差;SV 值增大(有时达到90 % ,SVI 达到300以上) ;二次沉淀池难以固液分离,导致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产生,直接影响着整个生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活性污泥膨胀分为二种,一种是由于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过度增殖引起的丝状菌型污泥膨胀;另外一种是由于高亲水性粘性物质大量积累附着在污泥上,导致其比重变轻,引起的粘性膨胀,属于非丝状菌型污泥膨胀。研究表明90 %以上的污泥膨胀是由丝状菌的过度增殖引起的,Segzin 等人发现,污泥沉降性能与丝状菌的长度有很好的相关性,107 m/ g 的丝状菌长度是污泥膨胀与否的重要分界线。 1 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 1。1 认识丝状菌 丝状菌是一大类菌体相连而形成丝状的微生物的统称,荷兰学者Eikelboom 将丝状菌分为29 个类型、7 个群,并制成了活性污泥丝状微生物检索表。不同的丝状菌对生长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表1 列出了各种不同条件下优势丝状菌的类

丝状菌澎账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丝状菌澎账的原因及解 决方法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其SVI约为50—150(70—120)之间为正常。 SVI=活性污泥体积/MLSS,当SVI>200并继续上升时,称为污泥膨胀 (1)丝状菌繁殖引起的膨胀 原因:污泥中丝状菌过渡增长繁殖的结果,丝状菌作为菌胶团的骨架,细菌分泌的外酶通过丝状菌的架桥作用将千万个细菌凝结成菌胶团吸附有机物形成活性污泥的生态系统。但当丝状菌大量生长繁殖,活性菌胶团结构受到破坏,形成大量絮体而漂浮于水面,难于沉降。这种现象称为丝状菌繁殖膨胀。 丝状菌增长过快的原因: a、溶解氧过低,<—l b、冲击负荷——有机物超出正常负荷,引起污泥膨胀 c、进水化学条件变化: 一是营养条件变化,一般细菌在营养为BOD5:N:P=100:5:1的条件下生长,但若磷含量不足,C/N升高,这种营养情况适宜丝状菌生活。 二是硫化物的影响,过多的化粪池的腐化水及粪便废水进入活性污泥设备,会造成污泥膨胀。含硫化物的造纸废水,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一般是加5~10mL/L氯加以控制或者用预曝气的方法将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 三是碳水化合物过多会造成膨胀。

四是pH值和水温的影响,pH过低,温度高于35度易引起丝状菌生长。 解决办法: a、保持一定的活性污泥浓度,控制每天排除污泥的净增量,控制回流比。 b、控制F/M(污泥负荷)调节进水和回流污泥 c、保持污泥龄不变 d、污泥膨胀严重时投加铁盐絮凝剂或有机阳离子凝聚剂。 活性污泥膨胀的控制 摘要:从污泥膨胀产生的内在因素着手,分析丝状菌过量繁殖的原因,针对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工艺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丝状菌污泥膨胀选择池活性污泥工艺 污泥膨胀问题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3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的产生,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污泥膨胀是生化处理系统较为严重的异常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并危害整个生化系统的运作。 污泥膨胀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在欧洲近50%的城市污水厂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泥膨胀发生,在我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目前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不但发

污泥膨胀原因及预防

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一般在99%左右。当活性污泥变质时,污泥含水率上升,体积膨胀,不易沉淀,二沉池澄清液减少,此即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主要是由于大量丝状细菌(特别是球衣细菌)在污泥内繁殖,使泥块松散,密度降低所致;也有由真菌的大量繁殖引起的污泥膨胀。与菌胶团相比,丝状菌和真菌生长时需要更多的碳素,而对氮、磷的要求则较低。在对氧的要求方面,菌胶团要求较多的氧(一般至少0.5mg/L)才能很好地生长;而真菌和丝状菌(如球衣菌)在微氧(低于0.1mg/L)环境中也能较好地生长。所以,在氧量不足时,菌胶团将减少而丝状菌、真菌则会大量繁殖。对毒物(如氯)的抵抗力,丝状菌不如菌胶团。另外,菌胶团生长适宜的PH值范围为6~8,而真菌则在PH值4.5~6.5之间生长良好,所以PH值稍低时,菌胶团生长将受到抑制,而真菌的数量则可能大为增加。根据我国某污水厂的运行经验,丝状菌在高温季节宜于生长繁殖,当夏季水温在75℃以上时,常发生污泥膨胀;而在水温降低时,膨胀发生的次数减少。因此,废水中碳水化合物较多,溶解氧不足,缺乏氮、磷等营养物,水温高,PH值较低等都易引起污泥膨胀。 预防丝状菌性污泥膨胀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结合进水浓度和处理效果,变更曝气量,使有机物和曝气量维持适当的比例。二是严格控制排泥量和排泥时间。 抑制丝状菌性污泥膨胀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一是加强曝气,使废水中保持足够的溶解氧(一般不少于1mg/L~2mg/L)。二是若进水中含有工业废水,则可能引起C/n比的失调。此时,可根据水质适当投加氮化物或磷化物。三是在回流污泥中投加漂白粉或液氯以消除丝状菌,加氯量可按干污泥质量的0.3%~0.6%投加考虑。四是调整PH值。 在活性污泥法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日常运行管理中,由于水质、水量水温的随时变化以及微生物生长繁殖条件的变化,再加上操作不当或设计本身存在缺陷,都可能引起诸如污泥上浮、活性污泥不增长或减少、气池中产生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严重时将导致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下降,出水水质变差以至于出水不达标,使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失败。所以,在日常运行管理中,应严格规范管理,例行检测需要测定的项目,加强预防,避免问题的出现。当问题出现后,应及时分析原因,及早正确而彻底地排除,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0807.丝状菌污泥膨胀理论分析

丝状菌污泥膨胀理论分析 早期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简称污泥膨胀)的主要手段是投加药剂杀死丝状菌,或投加混凝剂和助凝剂以增加污泥絮体的比重[1],但这些方法往往无法彻底解决污泥膨胀问题,相反地可能会带来出水水质恶化的不良后果。其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活性污泥中的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构成一个共生的微生物生态体系,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丝状菌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微生物,对于高效、稳定地净化污水起着重要作用,并逐渐地从简单杀死丝状菌过渡到利用曝气池中的生长环境调整丝状菌的比例,从而达到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即进入环境调控阶段。环境调控概念的使用是人们在污泥膨胀控制技术和实践上的一大进步,其主要出发点是使曝气池中的生态环境有利于选择性地发展菌胶团细菌,利用生物竞争机制抑制丝状菌的过度生长和繁殖,将丝状菌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利用丝状菌的特性净化污水,稳定处理工艺。近年来选择器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就是这一概念的具体体现。 1 污泥膨胀理论的统一 活性污泥是一混合培养系统,其中至少存在着30种可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在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平衡生长时不会产生污泥膨胀问题,只有当丝状菌生长超过菌胶团细菌时,才会出现污泥膨胀。丝状菌和菌胶团细菌的生理和生化性质差异见表1。

通过近年来国内外对活性污泥膨胀问题研究进展的分析和综合,可以将引起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原因分为5种类型,即a.基质限制;b.DO限制;c.营养物缺乏; d.pH影响; e.H2S影响[2]。 1.1 广义Monod方程 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竞争的数学模型遵循多种基质限制的广义Monod方程,即Monod McGee方程[1]: μ=μmax(S1/K1+S1)(S2/K2+S2)…(Sn/Kn+Sn) (1) 式中μmax——最大生长速率,d-1 Ki——第i种基质亲和力,mg/L Si——第i种基质浓度 根据式(1)可知,基质限制、DO限制和营养物缺乏型的污泥膨胀问题都可用广义Monod方程来加以解释(当氮严重缺乏时的污泥膨胀不能归入这一理论,原因在于若缺乏氮,微生物便不能充分利用碳源合成细胞物质,过量的碳源将被转变为多糖类胞外贮存物,这种贮存物是高度亲水型化合物,易形成结合水,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从而产生高粘性膨胀,其不属于丝状菌污泥膨胀范畴)。

污泥膨胀常见解决方案和思路

摘要:从污泥膨胀产生的内在因素着手,分析丝状菌过量繁殖的原因,针对几种常见的活性污泥工艺提出解决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丝状菌污泥膨胀选择池活性污泥工艺 污泥膨胀问题是活性污泥自产生以来一直伴随并常常发生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能差;SV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3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出水浑浊;二次沉淀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有时还伴随大量的泡沫的产生,无法维持生化处理的正常工作。污泥膨胀是生化处理系统较为严重的异常现象之一,它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并危害整个生化系统的运作。 污泥膨胀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在欧洲近50%的城市污水厂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泥膨胀发生,在我国的发生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目前各种类型的活性污泥工艺都会发生污泥膨胀。污泥膨胀不但发生率高,发生普遍,而且一旦发生难以控制,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调整。针对污泥膨胀,各方面的理论很多,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很多相互矛盾,这给水处理工作者造成很大的麻烦。本文将从污泥膨胀的内在因素着手,整理出几种较为成熟且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并归纳一下污泥膨胀控制的一般方法。 1、污泥膨胀的原因 污泥膨胀分为丝状菌膨胀和非丝状菌膨胀。非丝状菌膨胀主要发生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的时候,此时细菌吸附了大量有机物,来不及代谢,在胞外积贮大量高粘性的多糖物质,使得表面附着物大量增加,很难沉淀压缩。而当氮严重缺乏时,也有可产生膨胀现象。因为若缺氮,微生物便于工作不能充分利用碳源合成细胞物质,过量的碳源将被转弯为多糖类胞外贮存物,这种贮存物是高度亲水型化合物,易形成结合水,从而影响污泥的沉降性能,产生高粘性的污泥膨胀。非丝状菌污泥膨胀发生时其生化处理效能仍较高,出水也还比较清澈,污泥镜检也看不到丝状菌。非丝状菌膨胀发生情况较少,且危害并不十分严重,在这里就不着重研究。 丝状菌膨胀在日常实际工作中较为常见,成因也十分复杂。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因素有很多,但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是活性污泥是一个混合培养系统,其中至少存在着30种可能引起污泥膨胀的丝状菌。而丝状菌在与活性胶团系统共生的关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类重要微生物。它的存在对净化污水起着很好的作用。它对保持污泥的絮体结构,保持生化处理的净化效率,及在沉淀中起着对悬浮物的过滤作用等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事实也证明在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平衡时是不会产生污泥膨胀,只有当丝状菌生长超过菌胶团细菌时,才会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1、污泥负荷对污泥膨胀的影响 一般认为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的增长都是符合Monod方程的: 式中X----生物体浓度,mg/L; S----生长限制性基质浓度,mg/L; μ----生长限制性基质浓度,mg/L; KS-----饱和常数,其值为μ=μmax/2时的基质浓度,mg/L; μmax-----在饱和浓度中微生物的最大比增长速率,d-1 研究证明大多数的丝状菌的KS和μmax值比菌胶团的低,所以,按照以上Monond方程,具有低KS和μm ax值的丝状菌在低基质浓度条件下具有高的增长速率,而具有较高KS和μmax值的菌胶团在高基质浓度条件下才占优势。同样认为低负荷对于丝状菌生长有利的理论还有表面积/容积比(A/V)假说。这里的表面积和容积,是指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表面积与体积。该假说认为伸展于絮凝体之外的丝状菌的比表面积(A/V)要大大超过菌胶团细菌的比表面积。当微生物处于受基质限制和控制的状态时,比表面积大的丝状菌在取得底物方面要比菌胶团有利,结果在曝气池内丝状菌就变成了优势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