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法实验实验一填充柱气相色谱进样技术练习一 实验目的

色谱分析法实验实验一填充柱气相色谱进样技术练习一 实验目的
色谱分析法实验实验一填充柱气相色谱进样技术练习一 实验目的

色谱分析法实验

实验一填充柱气相色谱进样技术练习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充柱色谱仪进样系统结构。

2、掌握微量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3、练习进样技术。

二、仪器与试剂

1、仪器气相色谱仪一台,上海分析仪器厂。

2、试剂甲乙酮、环已烷、苯,均为色谱纯或优级纯。

三、实验步骤

1、色谱条件柱2 mX3mm不锈钢柱,载体:硅烷化白色载体(60—80目)固定液,DNP,配比:20:100,

柱温90℃,捡测器温度了90℃,气化室温度:130℃,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2.操作:

(1) 调整仪器,使其正常运行

(2) 用1μl注射器分别取0.1μl三种纯物质,多次进样,

观察同一物质相同进样量情况下色谱峰重现性。

(3) 将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混合样,用10μl

注射器进样0.2μl ,多次进样观察每次进样时色谱

峰重现情况。

四、问题讨论

1、为什么有时同一样品同一进样量时色谱峰形(如峰高)不同?

2.为什么有时进样后不出峰?

五、注意事项

1、一取好样后应立即进样,进样时整个动作应稳当、连贯、

迅速。

2、硅橡胶密封垫圈在几十次进样后容易漏气,需及时更换。

实验二有关色谱参数的测试及计算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实验基本色谱参数的测试与计算,定量地了解溶

质组分在色谱柱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作用的量度。

2.理解各色谱参数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通过本实验进一步掌握柱效、柱选择性、分离能力、

保留值等性质,使之能选择出最佳色谱操作条件,得到

可靠的定性,定量结果。

二、基本原理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测定惰性组分的死时间(tM)及被测组分的.保留时间(tR)、半高峰宽(wh/2)及峰宽(w)等参

数,便可计算出基本色谱参数值。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气相色谱仪一套,色谱柱2000mmX3mm一支,

FID检测器;微量注射器(5—10μl)一支。

2 试剂甲烷(自制),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乙酸正丁酯,102白色载体(60—80目);Apienzon—L;

石油醚(低沸程馏分);DNP,乙醚,二氯甲烷。

四、实验步骤

1.联结好仪器系统,检查并排除故障至正常工作状态。

2.制备填充色谱柱:

(1)Apienzon-L柱:经计算称取适量102白色硅烷化载

体(60–- 80目)和ApienzonlL油酯(以5%重量比计),用

CH2Cl2将其溶解并均匀地涂渍在载体上,挥发溶剂至

干。负压装柱至均匀满口,按老化程序老化好待用。

(2)DNP柱:以15%重量比计算称取DNP足量,用

乙醚溶解,均匀涂渍在102白色硅烷化载体上,挥发

溶剂至于,装柱,老化待用。

3.色谱条件 Tj=120℃,Tc=100℃,Td=120℃;

载气:N2流速30m1/min,H2流速40ml/min,空

气流速350m1/min记录仪灵敏度10mV/25cm,

纸速10mm/min;甲烷,乙酸正丁酯 n-C06n-C07 n-C08

混合样4μ1,信号衰减视灵敏度状况而定。

4.测试待仪器开启运行至基线平稳后,取自制纯净CH4

样品10μ1注入GC仪器系统(如信号过截则可以适当减

少进样量),计时,准确记录保留时间(tM)。重复进样5-

10次,至tM值绝大多数重复为止。取其平均值,为本实

验的tM值[tM (甲烷)]。再取四种混合组分的样品溶液4μl

注入仪器系统,得到较理想谱图后,再重复进样3- 5

次,取其平均保留时间为本实验各组分的保留时间[tR (乙

酸正丁脂),tR (正已烷)、tR (正庚烷)、tR (正辛烷)]。

5.测试结果在仪器操作条件稳定无误的情况下,应得到

分离状况良好的色谱图。

五、数据处理

1、记录甲烷的tR值和四组分混合样的各保留值(平均值)。令

tn-1=tR(正己烷); tn=tR(正庚烷);tn 1=tR (正辛烷);ti=tR (乙

酸正丁酯)。

2.按g—4940—85色谱术语标准测量并记录各组分的半高

峰宽Wh/2和峰宽W值。

3.各基本参数计算:

(1)调整保留时间:以t 'R = tR -tM关系计算出t'n-1、 t'n 、t'n 1 及t'i;

(2)相对保留值(ri,s):按ri,s=t 'R(i)/ tM的关系,计算出

γ正庚垸,正已垸,γ乙酸正丁酯,正已烷,γ正辛烷,正已垸(以正已烷作标准物时);

(3)容量因子:根据K=t 'R/tM的关系,计算出K' (正己烷)

K' (正庚烷),K'(乙酸正丁脂),K'(正辛烷)值;

(4)理论塔板数:以其中K'=2—5的某组分为代表,根据

n=5.54(tR/Wh/2)2或n=16(tR/W)2的关系计算出柱效率

(每米柱长所具有的理论塔板数);

(5)有效塔板数:neff=5.54(t'R/Wh/2)2或neff=16(t'R/W)2

的关系计算出有效塔板数(仍可用K'=2—5的组分)。当K'

值足够大时,n≈neff;

(6)分离度:可根据R=2(tR2-tR1)/(W1 W2)关系,计算出四

种组分中较难分离的二组分间的分离度;

(7)分离数:可根据TZ=(tR(Z 1)-tR(Z))/( Wh/2(Z) +Wh/2(Z 1)) 的关系,计算出任意二相邻正构烷烃峰之间的TZ值(即

二峰间可容纳的峰数)。

(8)保留指数:是色谱定性的重要指标,准确测量十分

重要。只要严格保证色谱条件的一致性(同文献Sandtler

保留指数的色潜条件比较),该指数可作为未知物可靠的

定性指标。保留指数计算可按

I=100[(log t 'R(?)-log t 'R(z))/ (log t 'R(z 1)-log t 'R(Z)) z]的关系计算出任意二相邻正构烷烃伺某组分的I值。如载气

流速不非常稳定时,可用V'R(i), V'R(z), V'R(z 1),代替上述的

t 'R(?)、 t 'R(z)) 和t 'R(z 1),这样可以使I值测量更准确些。

例在上述条件下测得以下实验数据:

乙酸正丁酯 t 'R(乙酸正丁脂)= 3.10min log3.10=0.4914

正庚烷 t 'R(正庚烷)=1.74min logl.74=0.2405

正辛烷 t 'R (正辛烷)=3.73min log3.73=0.5722

试计算乙酸正丁酯的保留指数。

解因z=7,所以

I(乙酸正丁脂)=100[(0.0914-0.2405)/(0.5722-0.2405]

=75.6 700.0=775.6

六、问题讨论

1.色谱基本参数测量与计算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2.K'值及Wh/2值的大小与色谱柱过程的哪些因素有关?其原

因何在?控制哪些操作条件可以得到适宜K'值和Wh/2值?

3.保留指数的测定为什么选择组分的保留值介子二相邻正

构烷烃之间?选在碳原子数相差大于1的二相邻正构烷烃

间可否?为什么?

4、本实验测量8种色谱基本参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基础是

什么?试解释清楚。

5.色谱定性尚有一些色谱参数可以用,如tR ,t 'R , V'R,r'i,s等,

为什么说用I值最可靠?

七、注意事项

1.色谱基本参数的测定,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的稳定性,

否则易产生误单。

2.关于tM值的测量:从tM定义看,tM值的测量规定为惰性

组分从进样开始至柱后流出浓度极大点所对应的时间,即

该惰性组分不能与固定相发生任何作用(溶解或吸附)便流

出色谱柱。实际上不存在这种州想的惰性组分,或多或少

在柱中有保留作用,因此直接测量而得到的tM值,相对

说不那么准确,特别是数值小的tM,会引入一定的误差

(而数值大的沏误差往往可以略而不计)。因tM射值是诸色

谱参数的基淮数据,故有许多人研究它的准确计算方法。

Pe托rSOil及Haferkamp等/、利用三个同系物的保留值

来推算死时间。其三个同系物的碳数必须符合如下条件,

Cn-C(n-i)=C(n i)-Cn (3—1—1)

又根据同系物的碳原子.数与调整保留时间的对数呈线性

关系而推导出来的方程式,即

Cn=mlog t'n q= mlog (tn-tM ) q (3—1—2)

式中, Cn——同系物中的赖原子数3

tn——具有Cn同系物的保留时间;

t'n——Cn同系物的调整保留时间;

m、q——方程式中常数。

由此便可以准确计算出f"值。三个同系物(正己烷,正庚

烷,正辛烷)的t 'R值可分别设定为[t(n-i)-tM]、[tn-tM]、

[t(n+i)-tM],把它们代入(3—1—2)式;则得:

C(n-i)= mlog (t(n-i)-tM ) q (3—1—3)

Cn=mlog(tn-tM ) q (3—1—4)

C(n i)= mlog (t(n i)-tM ) q (3—1—5)

将(3—1—4)式减去(3—1—3)式,(3—1—5)式减去(3—1—4)

式得:

Cn-C(n-i)= mlog [(tn-tM )/(t(n-i)-tM )] (3—1—6)

C(n i)-Cn = mlog [(t(n+i)-tM )/(tn-tM )] (3—1—7)

又因为存在(3—1—1)式的关系,所以得:

(tn-tM )/(t(n-i)-tM ) =(t(n+i)-tM )/(tn-tM (3—1—8) 整理(3—1—8)式,得到最终结果:

tM=(t(n+i)·t(n-i)-tn2)/ (t(n+i) t(n-i)-2tn (3—1—9)

式中i=1,2,3...;

tn-i ——第一个同系物的保留时间[(正己烷)l

tn ——第二个同系物的保留时间(正庚烷)],

tn i——第三个同系物的保留时间[(正辛烷)]。

X,Guardino等人的验证认为(3—1–-9)式准确可靠,并

提出i值愈大则计算出来的tM值愈准确。

请同学们根据本实验测得的tn-i 、tn 、tn i值,试计算出

tM与甲烷组分实测值的比较值,观其误差。

实验三气—液填充色谱柱的制备及评价

一、目的要求

1.学会固定液的配制及涂渍方法。

2.掌握装柱及老化技术。

3.掌握评价柱性能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实际中应用最广的是气—液填充色谱柱,其柱性能好坏,

灾于固定相的选择和制备技术。

由载体的堆比重和柱内体积即可估算所装载体质量。

V=πr2L

式中 r——柱内半径;L——柱长。

堆比重=载体质量/载体体积(g/m1)

应装载体质量=堆比重×V(1 0.2)

按液载比,计算应称固定液的质量。

为保证固定液全部溶解,一般溶剂量为载体体积的1.3倍。

根据固定液性质、配比的不同,将固定液涂附在载体颗粒

表面的方法也不同。一般液载比大于5%以上,可用“常视”

涂渍法。

装柱要求均匀、紧密,载体不能破碎,一般采用泵抽法。

老化是为了进一步除去固定相中残余的溶剂和某些挥发

性杂质;使固定液涂布得更均匀、牢固,促使固定相装填更

加紧密。

制备好的柱子需测定其性能,考察柱制备技术和欲测对

象的分离情况。柱性能一般用以下指标来评价。

理论塔板数(n)或有效塔板数(neff)反映了柱效能,主要由

固定相的性质和动力学因素(操作参数)决定。

n =5.54(tR/wh/2)2 = 16(tR/w)2 4––1––2

neff =5.54(t'R/wh/2)2 = 16(t'R/w)2 4––1––3 式中 tR——保留时间(s);

t'R——调整保留时间(s);

wh/2–––半峰宽度(cm)

w——峰底宽度(cm)

柱效也可用塔板高度(H)和有效塔板高度(Heff)表示。

柱选择性(r2,1)也是评价填充柱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表

示相邻组分的分离情况, 主要考虑难分离物质对。

柱容量(k')是衡量平衡过程中色谱柱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由组分和固定液的热力学性质决定,与固定液的配比和分配

系数有关。

不同k'的物质具有不同的Heff值,Heff随k'值的增大而减

小。因此可采用k'为一定值时的Heff值来评价色谱柱的实际

操作效能。

分离度(R)是一个综合捐标,既反映柱效能,又反映了

柱选择性。由基本分离方程式,可明显看出它综合了色谱过

程热力学、动力学的各参数关系。

当R≥1.5时,二峰可达基线分离,即分离纯度可达99.7%. 当R=1.0时,分离纯度可达98%。

R需多大, 主要取决于分析的目的和要求。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气相色谱仪,TCD;真空泵,红外灯,微量注身器,

量筒,培养皿(7-9cm)。

试剂丙酮(AR),苯,环已烷,邻苯二甲酸二壬酯(DNP),

上试101白色载体(60-80目)。

四、实验步骤

1.气-液填充柱的制备:

(1) 计算3mm× 2m不锈钢柱应装101白色载体的质量。

(2) 用微量烧杯在分析天平上称取液载比为10%的固定液

质量。

(3) 固定液涂渍采用“常视’’法:用丙酮将固定液转移至

培养, 待固定液全部溶解,加入载体,迅速摇匀,使溶

液正好淹没载体。室温下,置于通风橱内,待溶剂均匀

挥发近干, 在红外灯下(<80℃)烘干。

(4) 装柱将选好的不锈钢柱先用5一10%NaOH热溶液清

洗内壁,依次用自来水—稀盐酸—自来水冲洗至中性,

最后用蒸馏水和少量95%酒精冲洗,烘干后备用。用泵

抽法装柱:在柱一端塞上少许玻璃棉,用布包住,与真

空泵I橡皮管相连。另一端与装填漏斗相连。启动真空

泵,从漏斗上慢慢加I入固定相,并轻轻敲打柱,直至

固定相不再下沉为止,,将柱与漏斗脱I开并在柱的另一

端也塞上少许玻璃棉。

(5) 老化将装好的柱子的进填料一端接汽化室,另一端暂

不接检测器。开启载气,在5—10ml/min流速,柱温

高于操作温度5—10℃(低于固定液最高使用温度)的条

件下,老化15—18h,直至记录仪基线平直为止。

2.色谱条件3mm×2m不锈钢柱;10%DNP,101白色担体

(60一80目);Tc= 80℃,Ti=100℃,Td=100℃; 载气

H2:30ml/min;桥电流120—180mA;进样量1μl;纸速自选。

3、柱性能测定将老化好的柱子的另一端与监测器相连,开

机待基线平直后,在最佳流速下,进苯、环己烷混合样

lμl,空气5μl 记录色谱图及tM、tR。

五、数据处理

1.填充柱制备记录:

2.根据色谱图,tM、tR、wh/2计算最佳流速时柱效能滑标。

六、问题讨论

1、常规涂渍时应注意些什么?

2.装填固定相的方法有几种?使用泵抽法应注意些仕么?

3.柱老化的目的及要求是什么?

4、为什么要将装填料一端接汽化室,另一端接检测器?能否

颠倒?为什么?

七、注意事项

1.涂溃过程切勿图快用烘箱或在高温下烘烤。

2.蒸发溶剂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填充过程中不得敲打

过猛,以免载体弄碎。

3.低沸点、易挥发的固定液不能用泵抽装填法。

4.气路应严格检漏、热导池出口端应用聚乙烯管连接并通

至室外放空,防止H2在室内积聚引起爆炸。

5、柱温切勿超过85℃,否则会因固定液流失而造成基线

漂移。

6.桥流根据仪器型号选定。

实验四毛细管柱安装及基本性能评价指标

的测定与计算

一、目的更生

通过本实验掌损毛细管柱的安装方法和柱性能评价指标

的测定与计算。

二、基本原理

毛细管固定相有大的相比和比渗透性以及高的柱效,因此,常用在复杂物质的分析。由于毛细管柱的性能会因涂渍方式、

膜的厚度、膜的均匀性、柱子安装技术等因素而变化,因此,

必须对毛细管柱的性能进行评价。柱评价通常选用κ≥3的组

分测定其保留时间与半峰宽度,计算它的理论板数;同时选

用难分离的一对物质测定其分离能力,通过观察峰的拖尾程

度评价柱避的惰性度。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FID;

色谱柱:SE—30WCOT柱,25m×0.3mm;

2.试剂环己酮,2,4-二甲基苯胺,正辛醇-1,n-C12,

萘,2,4-二甲酚,n-Cl4。

四、实验步骤

1、毛细管色谱柱的安装:在安装前先检查毛细管口端有无异

物堵塞,按照图5—1—1将柱入口端与分流装置的附件接上,

通载气检查系统是否漏气(观察流量计转子是否下沉到底),

是否通气。当气路畅通时将柱的另一端与装有尾吹装置的附

件接上。

2.注入甲烷气检查安装是否正确,当柱子连接好后将检测室

升温至150℃,通氢气和空气并点火,再通尾气(N2),约

30ml/min,注入10μl甲烷气,待甲烷出峰后,调整分流比

约1:50或1:loo,线速约10cm/s。在此条件下,甲烷峰底峰

宽约在1s左右,说明安装正确,此时,可将柱温升到

80℃→110℃,TD:250℃,’载气线速u=15cm/S。

3.分流比的测定与计算:分流管的流速用皂膜流量计测定,

柱流速根据柱体积和tM求得,将两个流速校正在同一温度下

进行比较即得分流比。

4.色谱条件 (1)标准混合物的配制将上述试剂配成1%正

乙烷溶液。(2)色谱条件Tc=110℃,Ti=200℃,TD=180℃;进样量:

0.2μl ,分流比:100:1;尾吹气(N2)40m1/min,载气(N2)

(99.995%);线速:10cm/s。

五、数据处理

1.理迫塔极数的测定与计算:以正十四烷作标准测定其保留

值和半宽度,根据下式计算n值。

n=5.54(tR/Wh/2)2。

2、计算n-C12和n—C14的分离度

R=2(tR C14-tR C12)/(WC12 WC14)

3.观察2,4-二甲基苯胺和2,4-二甲酚的峰形是否拖尾。

六、问题讨论

1.简述毛细管色谱法的优缺点。

2.细内径毛细管柱分析时为什么要采用分流方式?怎样测定分流比?

3.怎样评价毛细管柱的特性?

七、注意事项

1.毛细管两端不能被异物堵塞。

2.毛细管应插入气化室的载气高流速区,保证样品分流时不

失真,接检测器的一端要超过尾吹气和氢气的进口部位,使

柱末端处在气体高流速区,这样有利于柱出口组分的峰形拔尖。

实验五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基本性能指标的测量

一、目的要求

1.掌握FID的结构、检测原疵及调试方法,

2.学会FID基本性能指标的测矗和计算方法。

二、基本原理

FID为质量型检测器,其灵敏度高、响应快、线性范围宽,

主要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

FID结构的核心是离子室,室内有喷咀、发射极和收集极

等三主要部件。载气和氢气按比例从入口混合进入喷咀,空

气为助燃气,点螂后的氢焰是组分离子化的能源。在极化极

和收集极之间施加一定的直流电压,构成一个外加电场,使

离子化产生的离子流定向移动。

检测器只有载气通过时,因极微量有机杂质被电离形成

的离子流(10-11—10-12A),称为“基流”。当载气携带样品

进入喷咀时,由于“有杌物在火焰中热裂解生成自由基,自

由基与其他分子碎片或原子相互碰撞便产生了离子,这时离

子流可增大为10-7A。在一定范围内,离子流的大小与引入

火焰中的有机物的质量、速率成正比。但这种电梳需经高阻(107—1010?)转变成电压信号,再经放大器放大后,由记录仪

记录下来。

FID灵敏度其物理意义是单位质量速率下,溶质在检测器中产生的瞬时电信号值。

因为输出信号放大了,检测器中电子部件的噪声也同时被放大,有时甚至噪声掩盖了响应信号,所以判断FID的质

量,不仅要看灵敏度,还要看检测限。FID检测限指检测器

恰能产生2倍于噪声信号时,单位时间(s),通过检测器的质

量,它是衡量检测器性能好坏的主要指标。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气相色谱仪,FID,1μl微量注射器,秒表。2.试剂苯(色谱纯),CS2(AR),SE-30(色谱级),上试102白色

载体(60—80目)。·’

四、实验步骤

1.色谱条件3mm×2m不锈钢柱,20%SE-30;Tc=85℃,

Ti=100—120℃,TD=100—120℃;载气;N2 30ml/min,

H2 40ml/min,Air 400—500ml/min;放大器灵敏度:

103,衰减:1/2;记录仪量程1mV;纸速16mm/min;

样品:10-4g/ml苯的二硫化碳溶液,进样量0.5-1μl 。

2.仪器调试:

(1) 先通裁气,再接通主机电源;

(2) 将检测室(不低于100℃)、柱室和汽化室升到所需温度;

(3) 打开“微电流放大器”电源和开关;

(4) 打开记录仪电源和记录笔开关,调整放大器“零调”,

使记录笔位于适当位置;

(5) 把空气流量调到400—500m1/min,氢气流量约100m1

/min;

(6) 点火,约10s后,即把引燃开关拨下。火焰刚点着时

能听到“噗”声,这时记录仪指针巳不在原来位置,说

明氢焰巳点燃(也可通过改变氢气流量大小或切换灵敏度

开关,观察指针是否有反应,来确定火是否点燃);

(7) 将H2流量慢慢调到需要值;

(8) 调“基补”电位器,将记录笔调到所需位置;待基线平

直后即可进行测定(不同型号的仪器操作见其说明书)。

3.仪器运转正常后,记录半小时内基线飘移和噪声。

4.灵敏度的测定吸取10-4g/ml苯的CS2溶液0.5μl ,进

样分析,记录色谱图,重复进样3次,取其平均值,计

算灵敏度。

5.关机先关H2、空气,再关各电器部件的电源,待柱温降至室温时再关栽气。

五、数据处理

1、测定灵敏度在达到规定指标情况下的基线飘移和噪声。

2.根据色谱图测量峰面积,计算FID的灵敏度。

3.由RN和S计算检测限D。

4.由Wh/2和D计算最小捡知量mmin。

5.由mmin和进样量计算cmin。

六、问题讨论

1.如何判断氢焰是否点燃?

2.如果基线的噪声太大,可采取哪些措施以降低噪声?

3.说明控制FID与TCD检测室的温度对灵敏度的影响有

何不同?

4、氢焰点不着火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排除?

七、注意事项

1.通H2后,待管道中残余气体排出后,应点火,并保证火

焰是点着的。

2.氢焰点燃后,必须将“引燃”开关及时扳下,不然放大器

无法工作。

3.使用FID时,离子室外罩须罩住,以保证良好的屏蔽和防

止空气侵入。如果离子室积水,可将端盖取下,待离子

室温度较高时,再盖上。工作状态下,取下检测器罩盖,

不能触及极化极,以防触电。

4.离子室温度应大于100℃,待层析室温度稳定后,再点火,

否删离子室易积水,影响电极绝缘而使基线不稳。

实验六保留值定性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用保留值定性的方法。·

2.了解影响定性准确度的因素。·

二、基本原理

在一声的色谱条件下,组分有固定不变的保留值。在具

备已知标准样情况下,可采用保留值直接对照定性。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SP-2305气相色谱仪,1μl微量注射器,FID检

测器。

2.试剂 C5—C10合成醇样品;正戊醇;正已醇;正庚醇;

正辛醇;正壬醇;正癸醇(均为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实验条件色谱柱:2000mm×4mm不锈钢柱,固定

相:20%PEGA+1.5% H3P04/ChrOmosotbWAWDMCS

(80-100目),Tc=190℃,Ti=250℃,TD=200℃;H2 35ml/min;

N2 45m1/min;空气 450ml/min。

2.开启色谱仪,调节放大器与记录仪零点,选择上述分析

条件,待直线稳定后开始分析。

首先,注入0.4μl C5—C10合成醇样品,准确测定每个峰的保留值。

分别加入正戊醇、正己醇,正声醇,正辛醇、正壬醇、

正癸醇标准样,准确测定保留时间,列表。

五.数据处理

对照标准物与合成醇中组分的保留搜步对合成醇样品

定性。

六、问题讨论

1.影响保留值重现性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2.用保留时间定性的优缺点有哪些?

3.保证本实验定性准确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七、注意事项

色谱保留值受操作条件影响很大,因此,分析样品与标

准物时,实验条件一定要重复,尤其是柱温与载气流速。

实验七保留指数定性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保留指数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2.在没有标样情况下,学会利用文献上的保留指数定性。·二、基本原理

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组分的保留指数为一定值,可

用下式计算:Ix=100[(log γx,z)/ (logγz+1,z ) z] (9-2-1) 计算结果与文献值对照即可定性,本实验用此方法定性酯类

混合样中乙酸正丁酯。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上海分析仪器上的103气相色谱仪,1μl微量注

射器,FID检测器。

2.试剂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正壬烷(均为分析纯)

酯类混合样。

四、实验步骤

1.实验条件色谱柱:3000mm×4mm不锈钢柱,固定相,

10%阿皮松L/6201载体; Tc=100℃,Ti=120℃,TD=120℃; N2

40ml/min;H2 30ml/min;空气 280ml/min。

2.实验操作按上述实验条件调好色谱仪,待基线稳定后

开始分析。

首先注入甲烷标样,然后注入0.3μl正己烷、正庚烷、

正辛烷和正壬烷混合样,准确测其调整保留时间。

在同样条件下注入酯类混合样,准确测定每个峰的调整

保留值,列表。

五、数据处理

根据公式9-2-1,分别计算A、B、C、D峰值,与

文献值对照确定乙酸正丁酯。

六、问题讨论

1.利用文献保留指数定性需注意什么问题?

2.除公式计算外,还可用什么方法获得保留指数?

七、注意事项

在分析的四种正构烷烃中,选取作标准的两正构烷烃,保留值应分别在乙酸正丁酯的前后。

实验八内标法定量分析

(聚苯乙烯中苯乙烯、乙苯的分析)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内标法原理及测试方法。

2.学会测定聚苯乙烯中挥发性组分。

二、基本原理

聚苯乙烯树脂中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测定其中的几

种,采用内标法分析,以正十二烷作内标物,比较样品峰高

与标准品峰高,计算样品中相当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

l.仪器上海分析仪器厂的102G气相色谱仪,FID检

测器,微量注射器。.

2.试剂乙二醇丁二酸聚酯(固定液);釉化6201载体;

正十二烷;乙苯;异丙苯(均为分析纯),二硫化

碳;聚苯乙烯样品。

四、实验步骤

1.实验条件色谱柱,4000mm×4mm不锈钢柱;固定相,

20%乙二醇丁二酸聚酯/60—80目釉化620l红色载体。

Tc=130℃,Ti=200℃,TD=150℃;载气(N2)柱前压1.8—2.0MPa,

H2 50m1/min;空气 700m1/min。

2.操作步骤:

(1) 标准曲线的绘制。取25m1容量瓶5只,每一容量瓶中

准确称入不同质量的乙苯、苯乙烯纯标准品,见9-6-1。用

二硫化碳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再准确加入5μl正十二烷,充分

振摇,混合均匀后,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分别多次进样,量取

内标物,正十二烷与乙苯,苯乙烯的,峰高,并分别计算其比值,即可绘制蜂高比值与各组分汝度(质量百分浓度相对1g样

品计算)的标瞄醢线图。

(2) 样品测定。取1.0000±0.0002g聚苯乙烯,置于25m1容

量瓶中,加二硫化碳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准确加入5μl 正

十二烷,充分振摇,待混合均匀后,取0.4μl 注入色谱仪,色

谱峰流出后,精密量取被测组分与正十二烷的峰高,并计算其

比值,按所得峰高比值,由标准曲线图查出各组分的浓度(质

量百分浓度)

五、数据处理

认真绘制标准曲线,根据组分与内标物的峰高比值,在曲线上找出缉分的含量。

六、问题讨论

1.由内标法定量计算公式,说明内标工作曲线法的原理。

2.内标工作曲线法有什么特点?

七、注意事项

绘制标准曲线时,组分浓度为相对1g样品而言的质量百

分浓度。

实验九 HPLC柱填充技术和柱性能考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匀浆法装柱技术。

2.掌握考察色谱柱基本特性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1、色谱柱的填充:

色潜柱分离效能的好坏,不仅与填料特性和填充方法有

关,而且与从事装柱工作的经验有关。

柱的填充方法主要决定手填充剂颗粒性质及大小。对填充的总要求是:均匀、颗粒不破碎且紧密、大小不同的颗粒

在柱内不分级和不产生缝隙。在HPLC中使用的微粒固定相

直径为3—10um,由于微小颗粒具有很高的表面能,因此它

们在干燥状态容易聚集,并粘附于柱壁。使用,干法填充,

不能获得分离效能好的色谱柱。目前,一般都采用湿法匀

浆法装柱。

匀浆法,就是选择一种合适的液体作为分散介质,制成微粒在介质中高度分散的固定相悬浮液,在整个填充过程中,

微粒不沉降或凝聚。然后,用高压输液泵在高于实际操作压

力下,用顶替液将该悬浮液迅速压入柱内。

匀浆法填充色谱柱的装置见主教材。匀浆罐为容积在lOOml左右的圆柱形。匀浆罐上面的放空阀是为了在装柱时

先排掉罐上部残存的气体。在匀浆罐和色谱柱之间的一小段

短柱称为预柱。装柱时,色谱柱和预柱都装满固定相,其作

用是保证色谱柱上端的装填密度。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当

柱头下陷时,可用预柱进行修补。

2.柱性能考察:

评价液相色谱柱的性能是否优良,有不同的方法和考察

指标。本实验用理论塔板数和峰对称性二个方面进行考察。

(1) 理论塔板数: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可定量

地用理论塔板数来表示,理论塔板数反映色谱柱本身的特性,

表明柱效受填料颗粒度、柱内径、流动相流速和粘度、进样

方式等影响,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参数。

(2) 峰对称性:若色谱柱充填不均匀或柱子经长期使用及

保存不当,都会引起色谱峰不对称。峰不对称性用峰不对称

因子(Peak Asymmelry Factor)表示。其计算方法为,

由峰顶向基线作垂线,并在峰高10%处作基线平行线,得A、

C、B三交点,则峰不对称因子可由下式计算求得。

PAF=CB/AC (10-1-1)

一根良好的色谱柱,峰不对称因子应在0.8—1.2范围内。

三、仪器与试剂

1、气动放大恒压泵(流量1l/h)超声波发生器,不锈钢色谱

柱(15cm×φ4mm)。

2.YWG-C18。(5um或10um),甲醇:水=60:40,试验混合

物:硝基苯—苯乙酮—甲苯

四、实验步骤

1.色谱柱的填充:

(1) 将色谱柱依次用氯仿、丙酮、甲醇,洗涤剂、水、甲醇

清洗,然后吹干,在柱下端装上过滤片及带密封垫的螺母,

按主教材接好装置。

(2) 检查泵系统是否正常,是否泄漏。

(3) 将500m1顶替液置于超声波发生器上,脱气处理15-20 min。

(4) 称取超过色谱柱实际用量15%的填料,倒入小烧杯中,加入分散介质(5-10m1/g填料),摇匀,用超声波处理l0min,

制成均匀的匀浆液。

(5) 迅速将匀浆液倒入匀浆罐中。

(6) 压紧顶盖,打开放空阀,从出气扫加入少量分散介质,

使排气管充满液体,关闭放空阀。

(7) 打开高压阀,使压力迅速升至400-500MPa厂让顶替液

迅速将匀浆液压入柱中,待流出100-150ml液体后,逐渐降

低压力,至停泵。待柱中不再流出液体时,卸下柱子,装上

过滤片及密封螺母。

2、色谱柱性能考察

(1) 将填充好的色谱柱接入色谱系统。

(2) 启动仪器,待基线平稳后即可进样。

(3) 记录仪纸速10mm/min,检测器UV-254nm,0.02AUFS,

注入3-5ul试验混合物溶液,记录色谱图。

五、数据处理

根据柱长(cm),组分的保留时间tR(min),组分的半高峰宽Wh/2(mm),计算每米柱的理论塔板数、理沦塔板高度和合

组分的不对称因子。

六、问题讨论

1.很据数据处理的结果,评价所填充的色谱柱性能。

2.简述评价液相色谱柱的方法和考察指标。

七、注意事项

1.所配制的匀浆液浓度不宜过高,否则将影响固定相在分散

介质中的均匀分散。通常,悬浮液中含填料10%左右。

2.填充过程所施加的压力,一般在200—600MPa的范围内。

压力过高,柱内填充床可能产生裂纹或结块,压力过低,固

定相不够紧密,柱效降低。

3.考察柱效时,要避免使用强极性溶质和高粘度的溶剂。对

硅皮柱,常用庚烷或己烷作流动相,苯、萘和苯酚混合物作

试验用溶贡。对C18柱,试验用溶质和硅胶柱相同,但流动

相为甲醇与水的混等物。

4.因为理论塔板数甲和柱长有关;通常夕在没有说明柱长时,

都是指每米柱长的数值。对柱长15-30cm,固定相粒度5-10

μl 的液相色谱柱,如填充良好,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其理论

塔板数约为1×10-4。

实验十 HPlC几个基本实验技术

一、色谱柱的保养

在正常情况下,色谱柱至少可以使用3—6个月,,能完成数篇次以上的分离。但是,若操作不慎,将使色谱柱很易

损坏而不能使用。因此,为了保持拄效、柱容量及渗透性,

必须对色谱柱进行仔细地保养。

1.色谱柱极易被微小的颗粒杂质堵塞,使操作压力迅速升高

而无法使用。因此必须将流动相仔细地蒸馏或用0.455μm孔

径的滤膜过滤。在流动相贮槽与色谱柱间,安装0.45μm孔径

的过滤器,在柱子上端接头处装上多孔过滤片,以防止固体

颗粒进入色谱柱中。在水溶液流动相中,细菌容易生长,可

能堵塞筛板,加入0.01%NaN3。能防止细菌生长。

2、最好使用进样阀进样,以防止注射器进样时,注射隔膜碎

屑堵塞柱子入口。

3、对硅胶基键合相填料,水溶液流动相的pH值不得超出2—

8.5的范围,使用温度不宜过高。柱子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使

用之后,应依次用水、甲醇清洗,对暂时不用而需要较长时

间保存的柱子,要用纯甲醇清洗,柱子两端用金属螺帽封闭,

保存于纯净的有机溶剂中。

4.要防止色谱柱被振动或撞击,否则柱内填料床层产生裂缝

和空隙,会使色谱峰出现“驼峰”或“对峰”。

5.要防止流动柑逆向流动,否则将使固定相层位移,柱效下

降。

6、使用保护柱。连续注射含育未被洗脱样品时,会使柱效下

降,保留值改变。为了延长柱寿命,在进样阀和分析橙间加

上保护柱,其长度一般为2—5cm,填充与分析柱性质相似的

表面多孔型固定相,因此可干法填装,而且价廉,更换容易。

实验表明,使用保护柱后,除了使K’为零的组分的塔板数

减少外,其柱效下降很少。

二、色谱柱的再生

一般情况下,硅胶和ODS等化学键合固定相再生是困难的。有时,采用下述方法可能提高柱效。

1、由于杂质微粒等因素,使柱上端固定相变色,柱效下降。

这时,可仔细地将变色部分除去(约3mm左右),再补充新的

固定相。

2、当色谱柱吸附未被洗脱成分时,柱效将明显下降,可选择

合适的溶剂进行洗净。

3.对离子交换树脂柱,先经1mol/L HCl和1mol/L NaOH

溶液洗净,再以1-2mol/L NaCl水溶液平衡,以超声波发生

器进行清洗,通常可获良好的效果。

4、当采用梯度洗脱时,柱在重复使用前,用泵把几倍子柱体

积的起始溶剂压经柱子,以重新建立起始的平衡来得到再生。

三、实验前准备工作

1.流动相溶剂的处理:

(1) 水将一股的蒸馏水,加入少许高锰酸钾,在pH9-10

的条件蒸馏,可用于常规洗脱。用于梯度洗脱的水,应进行

二次蒸馏。

(2) 有机溶剂的提纯通常用蒸馏法可除掉大部分有紫外吸

收的杂质。将溶剂通过氧化铝或硅胶柱可除去极性化合物。

氯仿中含有的少量甲醇,可先经水洗再经蒸馏提纯。试剂级

的四氢呋喃由于含抗氧剂丁基甲苯酚而强烈吸收紫外线,可

经蒸馏除去难挥发的丁基甲苯酚。为了防止爆炸,蒸馏终止

时,在蒸馏瓶中必须剩余一定量的液体。

(3) 溶剂的过滤和脱气。流动相溶剂在使用前必须先用0.45

um孔径的滤膜过滤,以除去微小颗粒,防止色谱柱堵塞;同

时要进行脱气处理,因为溶解在溶剂中的气体会在管道,输

液泵或检测池中以气泡形式逸出,影响正常操作的进行。

1) 溶剂中的CO,使得电导检测器的背景增大。

2) 检测池中的气泡,使得信号不稳定,常出现系列假峰(特

别是当柱子加温使用时)

3) 色谱柱内的气泡,使柱效降低。

4) 输液泵内的气泡,使盾塞动作不稳定,流量变动,严重时

无法输液。

溶剂脱气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用惰性气相(如氦气)驱除溶剂中的气体;加热回流;真空脱气和超声波脱气。

其中,以超声波脱气最为方便、安全、效果良好,只需将溶

剂瓶放入加有水的毫波发生器槽中,处理10-15min即可。

2.试样溶液的制备配制分析试液的溶剂应当使用色谱分离

的流动相或可与其混溶的溶剂,配制好的试液需经0.45um孔

径的滤膜过滤,以除去固体微粒物质。

四、样品处理技术

在某些试样中,常含有多量的蛋白质、脂肪及糖类等物质。它们的存在,将影响待测组分的分离测定,同时容易堵

塞和污染色谱柱,使柱效降低,所以常需对试样进行预处理。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很多,如溶剂萃取、吸附、超速离心及超

过滤等。

1.溶剂萃取溶剂萃取适用于待测组分为非极性物质。在试

样中加入缓冲溶液调节pH,然后用乙醚或氯仿萃取待测组分。

但如身测组分和蛋白质结合,在大多数情况下言难以用萃取

操作来进行分离。

2.吸附将吸附剂直接加到试样中,或将吸附剂填充于柱进

行吸附。亲水性物质用硅胶吸附广而疏水性物质可用聚苯乙

烯—二烯基苯等类树脂吸附。

3.除蛋白质向试样中加入三氯醋酸或丙酮;乙腈、甲醇,

蛋白质被沉淀下来,然后经超迷离心,吸取上层清液供分离

测定用。

4、超过滤用孔径为10×10-10-500×10-10cm的多孔膜过滤

可除去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

GC-2030岛津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GC-2030 岛津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1. 目的 1.1. 建立GC-2030气相色谱标准操作规程,以保证检验工作正常进行。 2. 范围 2.1. GC-2030气相色谱仪的日常操作。 3. 参考 3.1. 气相色谱仪Nexis GC-2030操作指南 4. 职责 4.1. 质量控制部检验员负责按照本文规定进行使用和清洁维护。 4.2. 质量控制部现场QA负责检查监督本规程的执行情况。 5. 内容 5.1. 开机前准备 5.1.1. 供气:打开载气和其他气体的主阀以向气相色谱仪供气; 5.1.2. 依次打开气相色谱、电脑和打印机的电源; 5.2. 账户登录 5.2.1. 在windows用户帐户登录界面选择相应的个人账户,输入登录密码进入 windows操作系统; 5.2.2. 双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启动LabSolutions工作站。在登录界面 用户ID下拉列表中选择相应的个人账户,输入登录密码进入LabSolutions 工作站操作界面; 5.3. 启动分析程序

5.3.1. 登录后点击左上角的【选择项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根据需要检测的样 品选择相应的项目,点击确定自动切换至对应的项目。 5.3.2. 点击左上角的【仪器】图标,双击右侧对应的仪器图标启动分析程 序(注意:仪器图标蓝色代表联机,黄色代表脱机); 5.3.3. 点击分析程序左上角的【文件】,在下拉列表中选择【打开方法文件】,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相应的方法文件,点击打开,分析程序自动读取相 应的方法文件的仪器参数;

5.3.4. 点击分析程序左侧的【数据采集】,单击下拉列表中的图标,仪器根 据设定的GC启动顺序开始启动; 5.3.5. 仪器在确认达到方法要求的温度和其他预设值后,仪器状态显示为绿色的 【就绪】。 5.4. 设置仪器参数 5.4.1. 打开【数据采集】窗口中的【控制面板】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记录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实验五—气相色谱法实验 姓名:张瑞芳 学号:2013E8003561147 班级:化院413班 培养单位:上海高等研究院 指导教师:李向军 组别:2013年12月30日第二组

气相色谱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各部件的功能。 2.加深理解气相色谱的原理和应用。 3.掌握气相色谱分析的一般实验方法。 4.学会使用FID气相色谱对未知物进行分析。 二、实验原理 1.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气相色谱的流动向为惰性气体,气-固色谱法中以表面积大且具有一定活性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当多组分的混合样品进入色谱柱后,由于吸附剂对每个组分的吸附力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也就不同。吸附力弱的组分容易被解吸下来,最先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而吸附力最强的组分最不容易被解吸下来,因此最后离开色谱柱。如此,各组分得以在色谱柱中彼此分离,顺序进入检测器中被检测、记录下来。气相色谱仪器框图如图1所示: 图1.气相色谱仪器框图 仪器均由以下五个系统组成:气路、进样、分离、温度控制、检测和记录系统。 2.气相色谱法定性和定量分析原理 在这种吸附色谱中常用流出曲线来描述样品中各组分的浓度。也就是说,让

分离后的各组分谱带的浓度变化输入换能装置中,转变成电信号的变化。然后将电信号的变化输入记录器记录下来,便得到如图2的曲线。它表示组分进入检测器后,检测器所给出的信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是柱内组分分离结果的反映,是研究色谱分离过程机理的依据,也是定性和定量的依据。 图2.典型的色谱流动曲线 3.FID的原理 本次试验所用的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它是以氢气和空气燃烧的火焰作为能源,利用含碳有机物在火焰中燃烧产生离子,在外加的电场作用下,使离子形成离子流,根据离子流产生的电信号强度,检测被色谱柱分离出的组分。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1)试剂:甲醇、异丙醇、异丁醇 (2)仪器:气相色谱仪带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2014气相色谱仪); 氢-空发生器(SPH-300氢气发生器)、氮气钢瓶; 色谱柱; 微量注射器。 四.实验步骤 1.打开稳定电源。 2.打开N2钢瓶(减压阀),以N2为载气,开始通气,检漏;调整柱前压约为 0.12MPa。

实验一气相色谱法测定混合醇

实验一 气相色谱法测定混合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定性、定量方法。 2.学习归一化法定量方法。 3.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色谱法具有极强的分离效能。一个混合物样品定量引入合适的色谱系统后,样品在流动相携带下进入色谱柱,样品中各组分由于各自的性质不同,在柱内与固定相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导致在柱内的迁移速度不同,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先后离开色谱柱得到分离。分离后的组分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物质的浓度或质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给记录仪或显示器,得到色谱图。利用保留值可定性,利用峰高或峰面积可定量。 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好多种,本实验采用归一法。 归一法就是分别求出样品中所有组分的峰面积和校正因子,然后依次求各组分的百分含量。10000?'?=∑ f A f Ai Wi i 归一法优点:简洁;进样量无需准确;条件变化时对结果影响不大。 缺点:混合物中所有组分必须全出峰;必须测出所有峰面积。 [仪器试剂]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微量注射器1μL 乙醇、正丙醇、正丁醇,均为色谱纯 四、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 色谱柱 OV-101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25m×0.32mm

柱温150℃;检测器200℃;汽化室200℃ 载气氮气,流速1.0cm/s。 2. 实验内容 开启气源(高压钢瓶或气体发生器),接通载气、燃气、助燃气。打开气相色谱仪主机电源,打开色谱工作站、计算机电源开关,联机。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条件设置。温度升至一定数值后,进行自动或手动点火。待基线稳定后,用1μL 微量注射器取0.5μL含有混合醇的水样注入色谱仪,同时按下数据采集键。 五、数据处理 1. 面积归一化法定量 组分乙醇正丙醇正丁醇 峰高(mm) 半峰宽 (mm) 峰面积 (mm2) 含量(%) 将计算结果与计算机打印结果比较。 【思考题】 1. 本实验中是否需要准确进样?为什么? 2. FID检测器是否对任何物质都有响应?

HP6890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HP6890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1.开机前的准备:打开氮气、氧气瓶,并调分压表压力为0.6MPa。接通总电源。 2.打开氢气发生气电源开关。 3.检查各气路是否漏气。 4.开启主机与工作站,并使两者通迅。 4.1 确定各种抽需气体(N2、H2、Air)打开HP6890开关后,打开PC机并进入“Windows”,在“HP ChemStations”里选择“HP Configuration Editor”,打开“Configure”里选择”Instrument”。 4.2 选择“6890GC”,点“OK”,则需选择主机的HPIB卡的地址,按主机键盘上的“Options”键,选择“Communication”,可查到HP6890的HPIB卡的地址,输入工作站。 4.3 再选择工作站的HPIB卡的地址:同上方法,打“Configure”选择“HPIB Card”,给出本机的HPIB卡地址。 4.4 做好上述工作后,打开“File”,保存上述Configure。退出此画面。 4.5 在“PH Chemstations”里选择“Instrument 1-Onli ne”进入要作站,并可使HP6890与其工作站成功通讯。5.编辑整个方法 5.1 从“View”里选择“Method and Run Control”画面,点击“Show Toptoolbar”、“Show Side Toolbar”、“Command line”,并从“Oline signal”处选择”Signal Window 1”。 5.2 打开“Method”菜单,单击“Edit Entiremethod”,进入方法编辑。 5.3 写出方法的信息,编辑进样吕类型及位置。 5.4 进入整个参数设定。a)进样口参数的设置;b)色谱柱参数的设置;c)炉温的设定;d)检测器参数的设置;e)输出信号的设置;f)以上参数编辑好后,单击“OK”.

气相色谱实验报告word精品

气相色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及掌握分离分析的基本原理; 2、了解顶空气相色谱法; 3、了解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 4、掌握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气相色谱分离是利用上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气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气 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进行时,组分就在其中的两相中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由于固定相各个组分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 一定的柱长后,使彼此分离,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的变化转换成一定的电信号,经过放大后在记录仪上记录下来,即可得到各组分的色谱峰。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高或峰面积,便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1)顶空色谱法及其原理介绍顶空气相色谱是指对液体或固体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的一种间接测定法,它是在热力学平衡的蒸气相与被分析样品同时存在于一个密闭系统中进行的。这一方法从气相色谱仪角度讲,是一种进样系统,即“顶空进样系统” 。其原理如下: 一个容积为V、装有体积为V o浓度为0)的液体样品的密封容器,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气相体积为Vg,液相体积为Vs,气相样品浓度为Cg,液相中样品浓度为Cs,贝平衡常数K=Cs/Cg 相比3 =Vg/Vs V=Vs+Vg=V o+Vg 又因为是密封容器,所以 C o V o=CoVs=CsVs+CgVg= KCgVs + CgVg C o=KCg+CgVg/Vs=KCg+ 3 Cg=Cg()K+ 3 Cg=C0/(K+ 3 = K'(C 可见, 在平衡状态下, 气相组成与样品原组成为正比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我们可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顶空色谱法的优点 顶空色谱进样器可与国内外各种气相色谱仪相连接, 它是将液体或固体样品中的挥发性组分直接导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和检测的理想进样装置。 它采用气体进样,可专一性收集样品中的易挥发性成分,与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相比 既可避免在除去溶剂时引起挥发物的损失, 又可降低共提物引起的噪音, 具有更高灵敏度和分析速度,对分析人员和环境危害小,操作简便,是一种符合“绿色分析化学”要求的分析手段。固相萃取和液相萃取时不可避免地带入共萃取物干扰分析。顶空分析可看成是气相萃

气相色谱法实验报告

气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气相色谱仪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流程; 2.能够根据保留值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3.能够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用以分离、分析多组分混合物极有效的分析方法。它是基于被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达到相互分离的目的。在混合物分离以后,利用已知物保留值对各色谱峰进行定性是色谱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定性方法。它的依据是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同一物质具有相同的保留值,利用已知物的保留时间与未知组分的保留时间进行对照时,若两者的保留时间相同,则认为是相同的化合物。 气相色谱法分离分析醇系物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醇系物中各组分在气相和固相两相间分配系数的不同。当试样流经色谱柱时被相互分离,被分离组分依次通过检测器时,浓度(或质量)信号被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到记录仪,获得醇系物的色谱流出曲线(如图1),完全分离时,可依据流出曲线上各组分对应的色谱峰面积进行定量。 色谱分析的定性方法有多种,当色谱条件固定且完全分离时,采用将未知物的保留值与已知纯试剂(标样)的保留值相对照的方法定性较为简单,两者相同或相近即为同一物质。 实际测定可采用相对保留值is r 代替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M Rs M Ri Rs Ri is t t t t t t r --=='' 式中:t ’Ri ——被测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 t ’Rs ——标准物质的调整保留时间 t Ri ——被测组分保留时间 t Rs ——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热导池检测器的标准物质一般指定为:苯) t M ——死时间 常用的色谱定量方法有归一化法、外标法、内标法。 归一化法是将样品中的所有色谱峰的面积之和除某个色谱峰的面积,即得色谱峰相应组分在混合物中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操作规程

1 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规程。 2 适用范围 本操作法适用于公司检验中气相测试样品的操作。 3 职责 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4 标准依据 《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擦作规程》2010年版94~104页 5 内容 5.1 简述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相色谱法原理为基础而设计的色谱法。仪器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柱分离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5.2 仪器与性能要求 5.2.1 仪器应按现行国家技术监督局“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的要求作定期检定。 5.2.2 气路系统 5.2.2.1 气源载气有氮气、氦气、氢气等。常用氦气和氮气作载气。氮气纯度最好使用99.99%的高纯氮。但填充柱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也可以采用99.9%纯氮。实际工作中要在气源与仪器之间连接气体净化装置。气体中的杂质主要是一些永久气体、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和水蒸气,一般采用装有分子筛(如5A分子筛或13X分子筛)的过滤器以吸附有机杂质,,采用变色硅胶除去水蒸气。要定期更换净化装置中的填料,分子筛可以重新活化后再使用。活化方法是将分子筛从过滤装置中取出,置于坩埚中,置于茂福炉内加热到400~600℃,活化4~6h。硅胶变红时也要进行活化,方法是在烘箱中140℃左右加热2h即可。大部分气相色谱仪器本身带有气体净化器,也要注意定期更换填料。即使这样的仪器,也应该在气源和仪器之间附加一个净化装置。 目前氮气和氢气气源主要有高压钢瓶和气体发生器两种,高压钢瓶的气体纯度高,质量好,但是更换不方便。气体发生器使用方便,但是气体纯度不高。另外,空气压缩机是以实验室空气为气体来源的,且一些空气压缩机可能将油带入气体,故有机杂质含量可能会高一些,要注意经常更换净化装置。 5.2.2.2 气路连接、气体指示和调节如果采用高压钢瓶,在安装气瓶减压阀时,应先将瓶口联结处的灰尘擦干净,将瓶口向外,旋阀门开关放放气数次,吹除灰尘,将减压阀用扳手拧紧,再用联接管将减压阀出口联至气相色谱仪。用检漏液(表面活性剂溶液)检查连接处气密性。 5.2.3 进样系统进样量的大小、进样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柱的分离和最终定量结果。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第六章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毛细管气相色谱仪 现代的实验室用的气相色谱仪大都既可用作填充柱气相色谱又可用作毛细管色谱仪。毛细管色谱仪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分析复杂有机物,如石油成分,天然产物,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图6-1是毛细管气相色谱仪示意图,与填充柱色谱仪比,毛细管色谱仪在柱前多一个分流-不分流进样器,柱后加一个尾吹气路。由于毛细管柱体积很小,柱容量很小,出峰快,所以死体积一定要小,要求瞬间注入极小量样品,因此柱前要分流。对进样技术要求高,对操作条件要求严。尾吹的目的是减小死体积和柱末端效应。毛细管柱对固定液的要求不苛刻,一般2-3根不同极性的柱子可解决大部分的分析问题。毛细管柱一般配有响应快,灵敏度高的质量型检测器。 高分辨率毛细管气相色谱仪的三要素是:要选择好的毛细管柱及最佳分析条件;按样品选择合适的毛细管进样系统;选择高性能的毛细管气相色谱仪。 图6-1 毛细管气相色谱仪示意图 第二节毛细管色谱柱 1957年,美国科学家Golay提出毛细管柱的气相色谱法。Golay称毛细管色谱柱为开管柱。因这种色谱柱中心是空的。毛细管柱是内径为Φ0.1-0.5mm左右、长度为10-300m的毛细柱,虽然每米理论板数约为2000-5000,与填充柱相当,但由于柱子很长,总柱效可高达106。 一、毛细管色谱柱组成 通常来说,一根毛细管色谱柱由管身和固定相两部分组成。管身采用熔融二氧化硅(熔融石英),通常在其表面涂上一层聚酰亚胺保护层。涂层后的熔融石英毛细管呈褐色:但是涂层后的毛细管之间

的颜色却不尽相同。色谱柱的颜色对于其色谱性能没有什么影响。经过持续的较高温度处理后.聚酰亚胺涂层管的的温度会变得比以前更深:标准的聚酰亚胺涂层管熔融石英管的温度上限为360℃,高温聚酰亚胺涂层管的温度上限为400℃。固定相种类很多,大部分的固定相是热稳定性好的聚合物,常用的有聚硅氧烷和聚乙二醇。另外还有一类是小的多孔粒子组成的聚合物或沸石(例如氧化铝、分子筛等)。 熔融石英管的内表面会用一些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尽量的减小样品和管壁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所用的试剂和处理方法一般是依据将要涂在内壁上的固定相种类来确定的。硅烷化处理则是最为常用的处理方式,使用硅烷类的试剂和管壁内表面上的硅基醇基团进行反应,使其变为甲基硅烷基或苯甲基甲基硅烷基。 当实验要求更高的使用温度时,我们可以来用不锈钢毛细柱来代替熔融石英毛细柱。不锈钢毛细柱在使用温度(耐高温)及日常维护(不易折断等)的性能和指标上都优于熔融石英毛细柱。但是不锈钢材质的惰性没有熔融石英好,它可以和许多的化合物相互作用,产生反应。所以通常可以用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处理,或者是在它的内壁再涂上薄薄的一层熔融石英,以增加不锈钢管的隋性:经过适当处理后,不锈钢毛细柱的惰性与熔融石英毛细柱的不相上下。 二、毛细管色谱柱固定相 (一)气-液色谱固定相 1.聚硅氧烷 聚硅氧烷有优良的稳定性, 用途广,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固定相。标准的聚硅氧烷是由许多单个的硅氧烷重复联接构成,每个硅原子与两个功能基团相连,功能基团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固定相总体类型和性质,常见的四种功能基团为甲基、氰丙基、三氟丙基和苯基。最基本的聚硅氧烷是由100%甲基取代的。当有其他种类的取代基出现时,该基团的数量将由一个百分数来表示。例如:5%二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烷表示其包含有5%的苯基基团和95%的甲基基团。“二”是表示每个硅原子包含有两个特定基团,但当两个特定基团完全相同时,我们有时也会省略这种叫法。如果甲基的百分数没有表征,则表示它的含量可能是100%(如50%苯基—甲基聚硅氧烷表示甲基的含量为50%)。有时我们可能对氰丙基苯基的百分含量产生错误的理解,如14%氰丙基苯基—二甲基聚硅氧烷表示的是其含有7%氰丙基和7%苯基(另有86%的甲基),因为一个氰丙基和一个苯基连接于同一个硅原子上,所以14%是一种加和的表征方式。 我们有时会用低流失来表征一类固定相。这一类固定相是在硅氧烷聚合物中链接一定数量的苯基或苯基类的基团,通常我们称之为“亚芳基”。由于它们的加入,聚合物的链接变得更加坚固稳定,保证了在较高温度时,固定相不会产生降解。也就是说,进一步降低了色谱柱的柱流失,提高了色谱柱的使用温度。与原始的非亚芳基类型的固定相相比,亚芳基固定相不仅拥有相同的分离指数,而且在色谱柱的维护等方面也有许多的调整(例如SE-52和SE-54)。尽管同类普通型和低流失型固定相的分离性能相同或极为相似,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微小的区别。另外,我们也使用一些独特低流失固定相。 2.聚乙二醇 聚乙二醇是另外一类广泛应用的固定相。有时我们称之为“WAX”或“FFAP”。聚乙二醇不像聚硅氧烷那样有多种取代基团,它是100%固定基质的聚合物。相对于聚硅氧烷,聚乙二醇固定相色谱柱的寿命较短,而且容易受温度和环境(有氧环境等)的影响。另外,聚乙二醇固定相在相应的GC实验条件下需保持液态。但由于其独特的分离性能,聚乙二醇仍是我们常用的固定相之一。

气相色谱仪使用方法及实验操作步骤

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原子发射光谱等分析仪器 气相色谱仪使用方法及实验操作步骤: A、打开氮气、氢气、空气发生器的电源开关(或氮气钢瓶总阀),调整输出压力稳定在0.4Mpa左右(气体发生器一般在出厂时已调整好,不用再调整)。 B、打开色谱仪气体净化器的氮气开关转到“开”的位置。注意观察色谱仪载气B的柱前压上升并稳定大约5分钟后,打开色谱仪的电源开关。 C、设置各工作部温度。TVOC分析的条件设置:(a)柱箱:柱箱初始温度50℃、初始时间10min、升温速率5℃/min、终止温度250℃、终止时间10min; (b)进样器和检测器:都是250℃。脂肪酸分析时的色谱条件:(a)柱箱:柱箱初始温度140℃、初始时间5min、升温速率4℃/min、终止温度240℃、终止时间15min; (b)进样器温度是260℃,检测器温度是280℃。 D、点火:待检测器(按“显示、换档、检测器”可查看检测器温度)温度升到150℃以上后,打开净化器上的氢气、空气开关阀到“开”的位置。观察色谱仪上的氢气和空气压力表分别稳定在0.1Mpa 和0.15Mpa左右。按住点火开关(每次点火时间不能超过6~8秒钟)点火。同时用明亮的金属片靠近检测器出口,当火点着时在金属片上会看到有明显的水汽。如果在6~8秒时间氢气没有被点燃,要松开点火开关,再重新点火。在点火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检测器出口白色的聚四氟帽中有水凝结,可旋下检测器收集极帽,把水清理掉。在色谱工作站上判断氢火焰是否点燃的方法:观察基线在氢火焰点着后的电压值应高于点火之前。 E、打开电脑及工作站(通道一分析脂肪酸,通道二分析碘),打开一个方法文件:脂肪酸分析方法或碘分析方法。显示屏左下方应有蓝字显示当前的电压值和时间。接着可以转动色谱仪放大器面板上点火按钮上边的“粗调”旋钮,检查信号是否为通路(转动“粗调”旋钮时,基线应随着变化)。待基线稳定后进样品并同时点击“启动”按钮或按一下色谱仪旁边的快捷按钮,进行色谱数据分析。分析结束时,点击“停止”按钮,数据即自动保存。 F、关机程序:首先关闭氢气和空气气源,使氢火焰检测器灭火。在氢火焰熄灭后再将柱箱的初始温度、检测器温度及进样器温度设置为室温(20-30℃),待温度降至设置温度后,关闭色谱仪电源。最后再关闭氮气。 高效液相色谱 我国药典收载高效液相色谱法项目和数量比较表: 鉴于HPLC应用在药品分析中越来越多,因此每一个药品分析人员应该掌握并应用HPLC。 三、色谱法分类 (3) 四、色谱分离原理 (3) II.基本概念和理论 (5)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5) 二、塔板理论 (8)

7890B气相色谱仪的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安捷伦7890B GC气相色谱仪的操作规程,使检验人员能够正确的使用安捷伦7890B GC气相色谱仪。 2、适用范围:气态有机化合物或较易挥发的液体、固体有机化合物样品。 3、责任人:检测员 4、正文: 4.1 操作步骤 4.1.1 操作前准备 4.1.1.1 色谱柱的检查与安装首先打开柱温箱门看是否是所需用的色谱柱,若不是则旋下毛细管柱按进样口和检测器的螺母,卸下毛细管柱。取出所需毛细管柱,放上螺母,并在毛细管柱两端各放一个石墨环,然后将两侧柱端截去1~2mm,进样口一端石墨环和柱末端之间长度为4~6mm,检测器一端将柱插到底,轻轻回拉1mm左右,然后用手将螺母旋紧,不需用板手,新柱老化时,将进样口一端接入进样器接口,另一端放空在柱温箱内,检测器一端封住,新柱在低于最高使用温度20~30℃以下,通过较高流速载气连续老化24小时以上。 4.1.1.2 气体流量的调节 4.1.1.2.1 载气(氮气)开启氮气钢瓶高压阀前,首先检查低压阀的调节杆应处于释 (400-690kPa)放状态,打开高压阀,缓缓旋动低压阀的调节杆,调节至约0.55MPa。 4.1.1.2.2 氢气打开氢气钢瓶,调节输出压至0.41MPa。(400-690kPa) 4.1.1.2.3 空气打开空气钢瓶,调节输出压至0.55MPa。(550-690kPa) 4.1.1.3 检漏用检漏液检查柱及管路是否漏气。 4.1.2 主机操作 4.1.2.1 接通电源,打开电脑,进入windows 主菜单界面。然后开启主机,主机进行自检,自检通过主机屏幕显示power on successul,进入Windows系统后,双击电脑桌面的(Instrument Online)图标,使仪器和工作联接。 4.1.2.2 编辑新方法 4.1.2.2.1 从“Method”菜单中选择“Edit Entire Method”,根据需要钩选项目,“Method Information”(方法信息),“Instrument/Acquisition”(仪器参数/数据采集条件),“Data Analysis”(数据分析条件),“Run Time Checklist”(运行时间顺

色谱分析法实验实验一填充柱气相色谱进样技术练习一实验目的

色谱分析法实验 实验一填充柱气相色谱进样技术练习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充柱色谱仪进样系统结构。 2、掌握微量注射器的使用方法。 3、练习进样技术。 二、仪器与试剂 1、仪器气相色谱仪一台,上海分析仪器厂。 2、试剂甲乙酮、环已烷、苯,均为色谱纯或优级纯。 三、实验步骤 1、色谱条件柱2 mX3mm不锈钢柱,载体:硅烷化白色载体(60—80目)固定液,DNP,配比:20:100, 柱温90℃,捡测器温度了90℃,气化室温度:130℃,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2.操作: (1) 调整仪器,使其正常运行 (2) 用1μl注射器分别取0.1μl三种纯物质,多次进样, 观察同一物质相同进样量情况下色谱峰重现性。 (3) 将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混合样,用10μl 注射器进样0.2μl ,多次进样观察每次进样时色谱

峰重现情况。 四、问题讨论 1、为什么有时同一样品同一进样量时色谱峰形(如峰高)不同? 2.为什么有时进样后不出峰? 五、注意事项 1、一取好样后应立即进样,进样时整个动作应稳当、连贯、 迅速。 2、硅橡胶密封垫圈在几十次进样后容易漏气,需及时更换。 实验二有关色谱参数的测试及计算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实验基本色谱参数的测试与计算,定量地了解溶 质组分在色谱柱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作用的量度。 2.理解各色谱参数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3、通过本实验进一步掌握柱效、柱选择性、分离能力、 保留值等性质,使之能选择出最佳色谱操作条件,得到 可靠的定性,定量结果。 二、基本原理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测定惰性组分的死时间(tM)及被测组分的.保留时间(tR)、半高峰宽(wh/2)及峰宽(w)等参 数,便可计算出基本色谱参数值。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气相色谱仪一套,色谱柱2000mmX3mm一支, FID检测器;微量注射器(5—10μl)一支。 2 试剂甲烷(自制),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乙酸正丁酯,102白色载体(60—80目);Apienzon—L; 石油醚(低沸程馏分);DNP,乙醚,二氯甲烷。 四、实验步骤 1.联结好仪器系统,检查并排除故障至正常工作状态。 2.制备填充色谱柱: (1)Apienzon-L柱:经计算称取适量102白色硅烷化载 体(60–- 80目)和ApienzonlL油酯(以5%重量比计),用 CH2Cl2将其溶解并均匀地涂渍在载体上,挥发溶剂至 干。负压装柱至均匀满口,按老化程序老化好待用。 (2)DNP柱:以15%重量比计算称取DNP足量,用

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1、检漏先将载气出口处用螺母及橡胶堵住,再将钢瓶输出压力调到0.4~0.6MPa(4-6kgf/cm2)左右,继而再打开载气稳压阀,使柱前压力约0.3~0.4MPa (3-4kgf/cm2),并察看载气的流量计,如流量计无读数则表示气密性良好,这部分可投入使用;倘发现流量计有读数,则表示有漏气现象,可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探漏,切忌用强碱性皂水,以免管道受损,找出漏气处,并加以处理。 2、载气流量的调节气路检查完毕后在密封性能良好的条件下,将钢瓶输出气压调到0.2~0.4MPa(2-4kgf/cm2),调节载气稳压阀,使载气流量达到合适的数值。注意,钢瓶气压应比柱前压(由柱前压力表读得)高0.05MPa(0.5kgf/cm2)以上。 3、恒温在通载气之前,将所有电子设备开关都置于“关”的位置,通入载气后,按一下仪器总电源开关,主机指示灯亮,层析室鼓风马达开始运转。 打开温度控制器电源开关,调节层析室温控调节器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层析室的温度升高,主机上加热指示灯亮表示层析室在加温,升温情况可以由测温毫伏表(根据测温毫伏表转换开关的位置)读得,还可以由插入的玻璃温度计读得。当加热指示灯呈暗红或闪动则表示层析室处于恒温状态。调节层析室温控调节器,使层析室的温度恒定于所要求的温度上。层析室的温度可根据需要在室温至250℃之间自由调节。 开汽化器(样品进入处)加热电源开关,汽化加热指示灯亮,调节汽化加热调节器,分数次调到所要求的温度上。升温情况可由测温毫伏表读得。 汽化器(样品进入处)及氢焰离子室加热温度的调节由温度控制器内汽化加热电路直接控制,其调节范围为0-200V。汽化器及氢焰离子室所需温度应逐步升高,以防止温度升得过高而损坏。氢焰离子室温度由钮子开关控制,可高于、低于汽化器温度或不加热。测温的显示仪表为一测温毫伏计。层析室、汽化器、氢焰离子室合用同一测温仪表,其显示方法是用一单刀三掷的波段开关予以切换完成的。 层析室、汽化器及氢焰离子室的温度、气体流量和进样量等,应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所用色谱柱的性能、分离条件和分析要求而定。 4、热导检测器的使用层析室温度恒定一段时间后,将热导,氢焰转换开关置

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

气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 一、实验药品 乙酸丁酯(AR )、正己烷(AR )、未知试样 二、实验仪器 SC3000气相色谱仪;注射器:1L ;容量瓶若干 三、实验目的 1、深入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2、进一步熟悉气相色谱分离分析的基本原理 3、学习计算色谱峰的分离度 4、掌握根据保留值,作已知物对照定性的分析方法 5、熟悉用归一化法定量测定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 四、实验原理 利用气相色谱仪,根据物质的沸点、极性、分子量等差别进行分离分析。 对—个混合试样成功地分离,是气相色谱法完成定性及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衡 量一对色谱峰分离的程度可用分离度R 表示: 式中,T R,2,w 2和T R,1,w 1分别是两个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底宽(时间),当R=1.5时,两峰完全分离;当R=1.0时,98%的分离。在实际应用中,R=1.0一般可以满足需要。 用色谱法进行定性分析的任务是确定色谱图上每一个峰所代表的物质。在色谱条件 一定时,任何一种物质都有确定的保留值、保留时间、保留体积、保留指数及相对保留值等保留参数。因此,在相同的色谱操作条件下,通过比较已知纯样和未知物的保留参数或在固定相上的位置,即可确定未知物为何种物质。 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组分i 的质量m :或其在流动相中的浓度,与检测器的响应 信号峰面积Ai 或峰高h ,成正比: 21)1()2(21)1()2()(22 w w t t w w t t R R R R R +-=+-=

m i = f i A? A i(1) 或m i = f i h? A i(2) 式中,f i A和f i h称为绝对校正因子。式(1)和式(2)是色谱定量的依据。不难看出,响应信号A、h及校正因了的淮确测量直接影响定定分析的准确度。 由于峰面积的大小不易受操作条件如校温、流动相的流速、进样速度等因素的影响,故峰面积更适于作为定量分析的参数。现代色谱仪中一般都配有准确测量色谱峰面积的电学积分仪。 由式(1),绝对校正因子可用下式表示: (3) 式中,m i可用质量、物质的量及体积等物理量表示,相应的校正因子分别称为质量校正因子、摩尔校正因子和体积校正因子。由于绝对校正因子受仪器和操作条件的影响很大,其应用受到限制,一般采用相对校正因子。相对校正因子是指组分i与基准组分s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即: (4) 因绝对校正因子很少使用,一般文献上提到的校正因子就是相对校正因子。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选用不同的定量方法。归一化法是将样品中所有组分合量之和按100%计算,以它们相应的响应信号为定量参数.通过下式计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该法简便、准确。当操作条件变化时,对分析结果影响较小,常用于定量分析,尤其适于进样量少而体积不易准确测量的液体试样。但采用本法进行定量分析时,要求试样中各组分产生可测量的色谱峰。

气相色谱仪期间核查操作规程

气相色谱仪期间核查操作规程 文件编码:版本号:01 目录 一、目的 0 二、适用范围 0 三、内容 0 四、附件 (3) 五、变更历史 (3)

一、目的 为了使气相色谱仪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企业内部定期对仪器进行核查;本规程规定了公司气相色谱仪期间核查的项目、方法及周期,使质量部核查小组有章可循。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公司Agilent气相色谱仪的期间核查。 三、内容 1.制定依据 1.1.《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1.2.《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700-1999) 1.3.《药品生产验证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版 2.通用技术要求 2.1.仪器外观 仪器上应有仪器的名称、型号、制造厂名、产品系列号等标牌。 2.2.仪器电路系统 仪器电源线、信号线插接紧密,各开关、按键、旋钮等功能正常,指示灯灵敏,显示器正常。 3.计量器具控制 3.1.核查条件 3.1.1.环境条件 a.室温在15-30℃,相对湿度20%-85%。 b.仪器应平稳放在工作台上,周围无强烈机械震动和电磁干扰源,仪器接地良好; c.电源电压为(220±22)V。 3.1.2.标准物质 正十六烷/异辛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4.核查项目、接受标准及周期(表1) 表1 核查项目、接受标准及周期表 表1 气相色谱期间核查主要技术指标

5.期间核查项目 5.1.外观检查 按、条的要求,用目视、手动检查。 5.2.检测器核查 5.2.1.基线噪声和漂移 检测器基线噪声和基线漂移的检定(标准:基线噪声≤1×10-12A;基线漂移≤1×10-11A) 采用毛细管色谱柱DB-624(口径),设定载气流速min,氢气流速30ml/min,空气流速300ml/min,柱温40℃,进样口温度180℃,检测器温度250℃。待系统稳定后,分别记录基线30min。取30min的基线计算基线噪声和漂移值。 5.2.2.系统重复性(标准:定性测量重复性误差,RSD≤%;定量测量重复性误差,RSD≤%。) 采用毛细管色谱柱DB-624(口径),设定载气流速min,氢气流速30ml/min,空气流速300ml/min,柱温100℃保持3min,以20℃/min升到230℃保持20min,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50℃,待仪器稳定后,用微量注射器或(自动进样器)注入1μl浓度约为102ng/ul的正十六烷-异辛烷溶液,连续进样6次,记录正十六烷峰面积 5.2.3.检测器最小检测浓度的检定(标准:检测限≤5×10-10g/s) 采用毛细管色谱柱DB-624(口径),设定载气流速min,氢气流速30ml/min,空气流速300ml/min,柱温100℃保持3min,以20℃/min升到230℃保持20min,进样口温度230℃,检测器温度250℃,待仪器稳定后,用微量注射器或(自动进样器)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条件及定量分析 指导老师:李建国 实验人:王壮 同组实验:陆潇、戈畅 实验时间:2016.4.18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色谱分析的原理及色谱工作站的使用方法; 2、掌握气相色谱仪操作方法与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原理; 3.用保留时间定性;用归一化法定量;用分离度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价。 二、实验原理 不同组分在同一分离色谱柱上,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有不同的保留行为,其保留时间的差异可以用来定性分析,每一组分的质量与相应色谱峰的积分面积成正比,因此可以公式计算,用归一化方法测定每一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 1122100A is i i A A A s s ns n f A w f A f A f A =?++???+% 本实验是用气相色谱测定乙酸乙酯、乙酸丁酯及其混合试样,检测器用FID 。用色谱软件进行谱图处理和定量计算,让学生掌握用已知物对照定性、用归一化法测定混合物组分定量的实验。 混和试样的成功分离是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衡量一对色谱峰分 离的程度可用分离度:12121()2 R R t t R W W -=?+,式中1R t 、2R t 和1W 、2W 分别指两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底宽度,R=1.5时两组分完全分离,实际中R=1.0(分离度98%)即可满足要求。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GC7890F 型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氮气钢瓶、空气钢瓶、氢气发生器,微量注射器、3mm x 200cm 的10% SE-54不锈钢分离柱。GC5400型气相色谱仪、空气发生器、氮气发生器、氢气发生器,微量注射器、15m 毛细管分离柱。 试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标准试样及其未知混合试样。 四、实验内容 1.按操作说明书使色谱仪正常运行,并调节至如下条件: 柱温:110C ? 检测器温度:120C ? 气化温度:120C ? 载气、氢气和空气流量分别为30、50和200mL/min 。 2.分别改变柱温至80、90、100、110、120C ?。每改变一次柱温,注入0.5L μ混合

(冶金行业)气相色谱法测定煤矿井下气体实验

(冶金行业)气相色谱法测定煤矿井下气体实验

气相色谱法测定煤矿井下气体 壹﹑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仪的主要结构单元及各部分的功能; 2.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 3.掌握气体采集方法; 4.掌握运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气体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流程; 5.掌握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6.分析影响测试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提出减小分析误差的措施; 二、实验装置及主要仪器 1.GC4008(B)型煤矿专用色谱仪、A5000气相色谱工作站2.高纯度(99.99%)标准气体(氢气、空气、氮气) 3.气体采集器(注射器、六通阀) 5.测试混合标准气体(甲烷0.2%、乙烷103ppm、丙烷102ppm、乙烯101ppm、乙炔104ppm) 三、GC4008(B)型煤矿专用色谱仪概述 1.主要配置 主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热导检测器、转化炉、四根专用色谱柱、四气路、四套六通阀

2.应用领域 煤矿气体分析实验室专用仪器,该仪器可进行: 1)矿井井下气体分析; 2)瓦斯爆炸危险程度判别; 3)瓦斯突出气体组份全分析; 4)火灾气体组份全分析。其中包括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封闭火区内煤层的熄灭程度及火区启封指标的分析。 3.仪器特点 1)仪器设计灵活、合理,同时安装有热导、双氢火焰检测器、甲烷转化炉、四路且联、四套六通阀进样、四根专用色谱柱、八阶程序升温装置等; 2)自然发火标志气体最小检测浓度CO、C2H2≤0.5ppm,C2H4≤0.1ppm,H2≤5ppm; 3)可配备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示踪气体SF6,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H2S、SO2等气体; 4)增加“爆炸三角形”软件,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判别混合气体爆炸危险程度。 四、实验原理 分离原理:不同物质在固定性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K,当俩相做相对运动时,被测物质会在俩相间依据不同的分配系数作多次

(完整版)GC-2014C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GC-2014C气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毛细柱注样实验操作步骤 1.进行毛细柱实验时,先根据样品要求选择好毛细色谱柱,然后将毛细色谱柱通过毛细柱进样口与FID2检测器相连接,连接方法按GC-2014C气相色谱仪操作说明进行。 2.确认GC-2014C气相色谱仪处于关闭状态,然后将氮气钢瓶的给气阀门开到最大(注意不是减压阀门),正常情况下氮气压力表(右边块)指示值一般在5~15MPa之间(当氮气瓶气压降到3MPa 时应停止使用,并填充氮气),再调节减压阀门(左边的手动阀门)将压力调节到0.5~0.8MPa左右。 3.打开GC-2014C气相色谱仪顶部后边的压力表保护罩: 左边有5块0~200KPa的压力表:MAKE UP是ECD保护源压力表,一般为20~30KPa;上面两块为FID点火氢气给气,一般为60KPa;下边两块为FID点火空气给气,一般为50KPa。 中间:一个浮子流量计(没有接气源),下方对应的左边为毛细柱分流调节旋钮及其对应的排气孔,右边为毛细柱隔垫吹扫调节旋钮及其对应的排气孔。 右边四块压力表:左上0~1000KPa的为氮气压力总表PRIMARY,一般为500KPa“恒压”; 左下为毛细柱氮气给气压力表,一般为80~120KPa“恒压”;右边压力表为FID的载气“恒流”,其下方对应两个气体流量调节阀分别对应左边和右边两路FID。 4.毛细柱注样实验压力表保护罩内要使用到的压力表及调节旋钮有: 左边5块:MAKE UP压力表及其对应的流量调节旋钮ECD保护源压力表,调节其对应的旋钮将压力调节至20~30KPa;FID2点火氢气给气压力表及其对应的流量调节旋钮,在步骤9中进行操作;FID2点火空气给气压力表及其对应的流量调节旋钮,在步骤9中进行操作。 中间浮子流量计下方:对应的左边为毛细柱分流调节旋钮SPLIT及其对应的排气孔,根据样品分析要求,调节是否进行分流,其详细参数见GC-2014C气相色谱仪说明书12.2;右边为毛细柱隔垫吹扫调节旋钮PURGE及其对应的排气孔;先顺时针关严,再按操作箭头逆时针旋转3圈即可。(两个开关旋转1周的流量都为1ml/min,3周的流量都为5ml/min, 5周的流量都为20ml/min)。 右边四块压力表:左上方氮气压力总表PRIMARY及其调节旋钮,调节其压力为500KPa; 左下毛细柱氮气给气压力表及其调节旋钮,调节其压力为80~120KPa;右边FID2的载气压力表及其调节旋钮,将调节旋钮顺时针关闭,然后逆时针旋转5周(设置好FID2的尾吹气,用于加快毛细柱进样速度,使色谱柱的波峰更明显)。 5.以上工作完成之后打开GC-2014C气相色谱仪电源开关,仪器进入运行状态。 6.打开CBM-102通信总线模块与工作站进行通信,开启工作站,运行软件CS-Light Real Time Analysis。 7.按下GC-2014C气相色谱仪的“MONIT”键,查看色谱仪的柱箱、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是否正常,再按操作说明,先按下SET键,然后按下PF2进入流路配置界面,用左右方向键选择进样口、检测器,ENTER键确认。 8.将空气和氢气的给气阀门打开,通过减压阀调节左边的空气阀门使左边的压力表指示到0.8MPa 左右,氢气的减压阀也调节到其左边的压力表指示0.8MPa左右。 9.通过调节FID点火氢气和空气的给气旋扭(注意是右边列)调节氢气压力为60KPa、空气压力为50KPa。 10.通过INJ按键设置进样口温度,通过DET按键设置检测器温度、火焰、控制模式以及信号范围等,按下COL键设置柱箱的温度,可以进行8阶段的分阶段加热设置,详细情况根据检测样品的需求来确定(设置温度时一般要将进样口和检测器的温度设置高于柱箱30~50℃左右);先确定选择的毛细柱为非极性、弱极性和强极性中的一种(开机前已换好毛细柱),根据其温度情况进行老化处理,将柱箱温度设置到老化温度(老化温度的设置见说明书),相应的进样口和检测器的温度则高于柱箱温度30~50℃左右。 11.在GC-2014C气相色谱仪处于关闭状态下按下SYSTEM键,选择PF1“启动GC”,老化等待时间需要2~4个小时。 12.待毛细柱老化完成后再通过COL键、INJ键、DET键根据待测样品的温度要求设置柱箱、进样口和检测器的温度,等待温度稳定(如果待测样品不需要分阶段升温或对温度要求简单,可以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