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政府之间纵向与横向关系的研究1

我国省级政府之间纵向与横向关系的研究1
我国省级政府之间纵向与横向关系的研究1

<我国省级政府之间纵向与横向关系的研究>

李建勇(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开始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虽然其中也经历过分裂但总的中央集权的格局并没有改变,集权的思想到现在仍然存在。我国又是个实行“一国两制”的比较特殊的单一制国家。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我国正处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利益主体繁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行政区间的冲突呈现出数量多、冲突类型复杂、冲突主体多样化的特点,严重阻碍了我国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回顾和总结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与权限争议的问题,是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许多国家宪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我国省级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既受制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更受制于省级政府之间横向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0条规定,我国的行政层级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层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4直辖市 22省 5自治区 3特别行政区

地级市自治州地区盟

区县自治县市林区特区工农区旗自治旗

街道镇乡民族乡苏木

表2-1:中国当代行政区划体系示意图1

我国现行单一制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四点:第一,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第二,从国家机构组成看,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一套完整的司法体系;第三,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看,地方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政府授予,地方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什么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文件规定或改变。第四,从对外关系上看,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下面就从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面分别来回顾我国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省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

1我国行政区划状况,可参看刘君德等编著:《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上篇、中篇的相应内容。不再单独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请见附录一(图表),图表1。

一、我国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简单回顾

我国传统上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1949年以后,又借鉴前苏联的政治体制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尽管经历了许多重大改革,但基本态势未根本改变。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中央政府与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关系可以概括如下:

表2-2:我国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法律关系图

政区法社会

制度

自治

程度

外交

非官

方经

贸权

立法

终审

警务

人事

任免

地方

财政

管理

发行

货币

省(22)

直辖市(4)无社会

主义较低中央中

无需中

央授

中央不独

不独

中央

自治区(5 自治

法社会

主义

民族

区域

自治

中央中

无需中央

授授权

中央不独

不独

中央

特别

行政区港

基本

资本

主义

高度

自治

中央中

有无需

授权

地方独立地

独立

台基本

资本

主义

最高

度自

中央独

有无需

授权

地方独立地方独

独立

从上图表中可知,中央权力与省级政府的地方权力之间的关系成反比,中央政府权力越大,地方政府权力就越小,反之亦然。作为特殊的单一制国家,我国不同类型的省级政府的地方权力有差异。从地方政府的自治权来看,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高于民族区域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自治权高于一般的省级政府,在特别行政区系列中,台湾的自治权将高于港澳。

从上述图表中可知,中央与省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很多,本论文仅从事权关系和人事关系两方面来加以考察,因为这两方面的关系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最主要的关系。

1、事权关系

所谓事权,一般地说,就是处理事情的权力,或叫职权。由于中国实行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政府管理形式,因此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国务院最广泛的、几乎是无所不包的事权。国务院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一级国家政府部门。它负责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法令,统一领导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其他所属机构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管理中国的内政、外交、国防、财政、

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行使下列事权:

(1)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2)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3)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

(4)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职权的具体划分;

(5)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6)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

(7)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8)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和监察等工作;

(9)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10)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11)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

(12)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利和利益;(13)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14)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15)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制和区域划分;

(16)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现修改为“进入紧急状态”);

(17)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18)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从宪法赋予国务院的18项事权中,可以看出:1)中国宪法明文规定的国务院职权是极其广泛的,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方面。因此,在事权划分方面,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也就有了充分的前提和条件。2)中国宪法和组织法对地方各级政府职权的规定,没能划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自的职责范围做出有明显区别的规定,而几乎是一致的、对等的。除了少数如外交、国防、戒严(进入紧急状态)等事权专属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拥有的事权几乎全是中央政府的翻版。3)在单一制——集权型政府结构中,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足够的领导权,而这种领导关系在中国又往往以行政领导的方式出现。它一方面体现在国务院对地方政府的直接领导;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的领导或业务指导,而地方政府各工作部门又是地方政府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领导是双重的、垂直的领导关系。有了这种强有力的领导关系又加上前述的事权划分的偏差,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关系上,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实际运行中,地方政府长期以来都处在一种软弱无力、或相对弱势的地位。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总体框架依旧。

2、人事权关系

作为单一制——集权型的政府结构形式和运行机制,人事问题显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也较为敏感的地位。在干部人事工作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党管干部来实现的,即中央通过各级党委、

党组织控制各级各类干部,形成一个层层控制的干部人事控制网。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中央直接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领导干部。凡这些干部的考察、考核、培养、教育、提拔、任免、审查均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无权干涉这一级干部的管理工作。

(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厅、局级和地、市级主要领导干部,中央虽不直接管理,但必须由地方向中央定期汇报。

(3)在紧急情况下,中央可直接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领导干部的代理人选。

(4)地方领导职务的代理,也必须由中央批准。

(5)地方因工作需要增设机构而任命干部时,必须先报中央批准。相对中央而言,地方(主要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的权限要微弱的多。但近年来,地方在干部人事管理方面,权力正在逐步扩大。2

3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区关系的法律界定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之有关规定:自治区是民族自治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民族自治区域是指少数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其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之权利的一种政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自治区设立自治机关。自治区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治区主席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也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这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制度。

(1)民族自治区种类: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行政区域,分自治区(相当于省),自治州和自治县三级。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民族成分、民族关系、经济条件和历史情况,大致分为如下3种类型:1)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如西藏自治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2)以一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包括其他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建立的,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但其中包括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民族的聚居区。这些少数民族也分别以其聚居区为基础,建立了相应行政地位的自治机关。

3)以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如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根据少数民族的迫切要求,先后恢复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革命”前的行政区域,在贵州、湖北、辽宁、云南、

2韩继忠著:《政府机构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63~26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图》,请见附录一(图表),图表2。

河北等9个省、自治区的满、畲、土家、仫佬、布朗、保安等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建了2个自治州,56个自治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以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工作。1984年5月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我国现已共建民族自治地方158个,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域总面积约6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3%;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自治地方总人口的45%。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以上。这些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对于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进一步调动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民族区域自治权的特点: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自治权主要体现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的自主权,同时,也体现着自治地方内其他民族的平等权利。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能否正确理解和充分行使自治权,不仅关系到《民族区域自治法》能否有效地实施,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能否持续繁荣,而且也关系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否巩固,国家能否长治久安。所以,在自治权的理解上,还应明确以下几点:1)自治权的原则性。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第二,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第三,行使自治权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2)自治权的自主性。自主权是自治权的核心;3)自治权的广泛性。我国现行法律赋予自治机关广泛的自治权,除外交、军事和主要领导干部任命以外,均享有自治权;

4)自治权的特殊性。自治机关在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和《宪法》、法律以及方针、政策的原则下,有权运用特殊的法律、政策,解决自治地方的特殊问题;5)自治权的不可侵犯性。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集体或个人,均不得非法侵犯、剥夺或限制;6)自治权的相对性。自治机关在行使自治权时,一方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法制的统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充分行使自治权。

4.中央政府与特别行政区关系的法律界定。

特别行政区是中国必要时设立的实行特殊社会制度的地方行政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特别行政区建制的设立、撤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两制”法制体系是以主权与治权既相统一又相对分离的法权关系为基础的。它是以宪法为龙头,以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纽带,以祖国大陆社会主义法为主干,以各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为支干,并以它们相互间的区际冲突法为胶合剂的。两种社会性质的法律并存且相得益彰,四大法域共促共生的,多层次、多色调、多板块,结构十分复杂,内容和形式都异常丰富多彩的法制体系。它为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增添了新的内容,使

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两种民主制度通过和平竞赛,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它引起了我国国家机构的新变化,是对国家高度集权的重大突破,便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1)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根据中国政府于1984年和1987年分别与英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和澳门于1997年和1999年收回后,将分别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单位,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同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域。

根据1990年4月通过并于1997年1月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1993年3月通过并与1999年报12月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不仅可以实行与其他行政区域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而且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一)行政管理权,特别行政区由当地人管理,行政长官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各界人士组成的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政府主要官员由行政长官提名,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特别行政区享有人事、治安、财政、出入境及其他方面的管理权。特别行政区可设立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还可分别以“中国香港”或“中国澳门”的名义,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信、旅游、体育、文化等领域单独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并签订和履行有关协定。而且,这两个特别行政区除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外,还可使用各自的区旗和区徽;(二)立法权,特别行政区的立法会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立法会行使立法权,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重要方面。立法会议员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并依据法定程序个别或联名提出法律草案。立法会通过的法律草案,行政长官没有绝对的否决权。议员以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方式产生。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享有立法权、批准权、监督权、弹劾权以及接受并处理市民申诉权;(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的司法体系由终审院、最高法院、区域法院、裁判署各专门法庭构成。特别行政区法院的法官,根据当地法官和法律界极其他方面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委员会推荐,由行政长官任命。如果出现法官无力履行职责或行为不检的情况,行政长官可根据终审法院首席法官任命的、由当地法官组成的审议庭的建议,预以免职。

(2)台湾特别行政区。

中央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统一以后,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保持原有的制度。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台湾同国外的民间关系不变,包括外国在台湾的投资及民间交往不变。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包括终审权),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党、政、军等系统都由自己管理。中央政府不派军队、行政人员驻台,而且在中央政府里有台湾名额,即台湾可派代表参预中央政府管理全国政务。

二、我国省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回顾与考察

根据政府之间横向关系的基本特征,1949年以来我国省区政府之间横向关

系的历史演变大致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

1、改革开放之前省区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

(1)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省区政府之间横向关系的基本特征是阻隔。

政府间横向关系的阻隔是与“条条专政”的出现分不开的。在“条条专政”出现之前,也就是在1950年代的上半期,大行政区是地方的最高行政单位。它有较大的财政批准使用权和对企事业进行管理的自

主权。这些权力不仅保证了各大行政区的主动性,而且也有助于其所辖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协调。后来取消大行政区,主要是从政治集权和行政集权的角度考虑,在行政管理、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方面考虑得不多。

1954年大行政区被取消后,大型国营企业陆续收归中央,由各工业部(委)直接领导,到了1957年以条块结合、条条为主的集权式的经济管理体制就形成了。在这种局面下,地间的横向关系逐步被阻隔。1958年中央第一次放权给地方,但此时的地方由于“条条专政”,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薄弱,缺乏联系的基础与机制。为了建立结构和布局比较合理的地方工业体系,中央在放权之后,又很快以原先6大行政区为框架,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7个协作区,并分别成立了协作区委员会,负责协调和领导协作区工作。放权失效后,中央重新集权。上次集权取消大行政区,这次集权?恢复”大行政区,不过不是作为行政区域的恢复,而是作为党的组织体制的恢复。1960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6个中央局,分别直接领导所辖省、市、自治区党委。不管从建国初到这一时期党和行政组织在各阶段的变动是出于何种理由,但这一历史循环背后蕴含着两个事实(林尚立,1998):

1)在中央集权、“条条专政”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直接面对近30个省级政府,这样的幅度超过中央的能力范围,为此,中央不得不在撤销大区层次后,再次以另一种形式予以恢复,以减少管理幅度。

2)、在“条条专政”下,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的部门之间的关系被严重阻隔,在这种局面下,中央放权虽然能刺激地方积极性,但这是各自为政的积极性,其结果只能是地方分散,全国混乱。虽然当时曾试图通过协作区以弥补这一缺陷,但由于这种协作区不是基于地方经济利益的要求,而是基于计划和政策的需要,所以,协作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就使得中央在重新集权时不得不用党的中央来统一分散的地方。对于地方间政府关系而言,第二次集权不仅没有解决地方间横向关系被“条条专政”阻隔的问题,反而加剧了这种阻隔,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末。

3)、在1978年之前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中,政府间横向关系的阻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条条专政”本身所必然带来的部门间关系的阻隔。这种阻隔不仅存在于中央政府的部门之间,而且存在于各级政府的部门之间,因为地方政府中的绝大多数职能部门是按与中央部门对口的原则设立的,中央各部门也正是通过其下属的对口部门实现“条条专政”的。二是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阻隔。“条条专政”就意味着条条管理排挤地方管理,地方管理地位被削弱,地方间合作与协调的基础也就变得十分薄弱。而且,合作与协调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也被冲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内的部门间关系的阻隔,也使得地方政府缺乏进行横向联系的能力和动力。

从总体上讲,导致地方间横向关系阻隔的主要原因是“条条专政”,这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条块分割的原因。在“条条专政”的体制下:地方完全服从中央的计划安排,地方政府的管理地位受排挤,地方政府所表达的地方利益

被压制,这就使得地方政府间扩向联系的基础薄弱,动机和利益要求缺乏,合作的机制难以形成;中央主要职能部门为了便于管理,要求地方各级政府间层层设置对口机构;地方政府为便于争项目、争投资、争物资,也愿意设置与中央各部门对口的单位和部门,这样地方行动只不过是地方各部门的行动,地方的整体行动和发展规划形不成,地方间的横向关系也无从谈起;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资资源、财力资源等主要资源控制在中央各部手中,地方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这就使得地方政府间缺乏联系与合作的物质基础和合作领域;地方政府功能萎缩。功能不健全的地方政府不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可能主动去发展横向关系。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省区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

1978年以来,我国省区政府之间横向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政府之间横向合作的发展;二是“行政区经济”的强化与弱化。

1984年开始的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非常重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的建设,并试图以经济区管理来逐步取代行政区管理。因此,1984年以后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有了很大发展,这种横向合作都是以经济协作为媒介的。不同地区经济管理的横向协作的发展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改革中企业的自主发展必然会冲破行政界线而寻求广泛的合作,企业的充分发展对主管的地方政府是十分有利的,地方政府会努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改革中城市和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力也有所扩大,从中央政府那里获得更多自主权,在此前提下,地方和城市政府为推进本地经济发展,为本地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府也主动提出进行横向经济联合等事宜。正是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不同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协作才得到很好的发展。这种发展无疑彻底消解了传统体制下地方政府的横向阻隔的局面,使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关系日益紧密和活跃。

在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区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的形式主要有城市政府联合体、经济区内各地区政府的联合以及跨经济区的地方政府联合。以经济协作为基础的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不仅有利于本地和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减缓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发展是符合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潮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发展,往往会形成更大的地方利益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间关系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就可能会受到这种大的地方利益单位的影响。从这意义上讲,地方政府合作的发展在密切政府间关系的同时,也会增加政府间关系协调的复杂性。中央政府可能因此在协调与地方政府关系时,面临联合的地方政府的“讨价还价”。

我国“行政区经济”的形成起始于1978年之前的中央政府的两次权力下放。一般来说各级政府所能支配的财政支出数额和其财政财收入有一定的联系,收入越多,支出数额也越多。而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所属企业的利润和税金。为了获得更多的地方财政收入,突出政绩,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各种办法保护所属企业(王惠忠,2002):一是通过确保地方资源归自己企业所有,地方消费自己产品,保护所属企业免受其他地区的影响;二是充分行使对企业的行政控制权,严格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护所属企业免受来自中央各部的干扰,至少把中央各部对地方企业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在地方政府保护政策的实施下,区域经济运行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企业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地方政之间的竞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受到地

方政府的硬性限制,以及地方政府的行政中心投入更多建设资金、集中布局更多企业,促使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一致性更加明显等。行政区经济的雏形开始出现。

1980年代开始的行政性分权使我国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王德忠,2002):(1)地方政府成为独立的一级经济利益主体;(2)地方政府成为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如计划指标、产品安排、项目审批、投资资金等)主体;(3)地方政府成为最主要的交易主体之一。随着中央的权力不断向省区下放,“全国一盘棋”的模式开始打破,以省区政府为代表的地方社区开始成为利益主体,财政地方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省区之间的横向关系已不仅仅是靠中央行政权力联结的关系,利益关系和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和制约原则也成为联结省区之间横向关系的纽带。传统的省区间无偿调拨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代之的是省区间的平等合作与互惠互利,伴有无偿援助行为的发生。在这各情景下,行政区经济得到强化,成为我国区域经济运行中行政区经济特点最为明显的时期。主要表现为:(1)“畸形发展”。出于优先考虑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在价格倒挂、效益倾斜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大量发展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加工业项目,并且不是及时通过市场调节推动上游工业的相应发展,而是持续重复地建设加工业。(2)“自成体系”。各省、市、县层层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经济结构白成体系,区域之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特别明显。(3)“市场封锁”。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地方经济的目的,依靠行政权力,一方面对生产要素和商品,在需求比较旺盛时,往往采取

边境设卡等措施,控制在本地区内,不许自由流通;另一方面,对某些商品和物资,在供给比较宽松、销售面临挑战时,往往规定本地单位只能使用本地产品、经营本地产品,千方百计地堵截外地商品、物资进入本地市场。因此,1980年代在开放性和排他性并存的区域之间展开了数次异常激烈的贸易封锁战和资源争夺战。(4)“随机干预”。由于地方政府较多地考虑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较少地考虑全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在执行区域经济的宏观调节时,往往表现为不同级政府行为的随机多变和相互之间的不协调。这些随机干预行为极易造成区域经济运行紊乱,也破坏了区域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

进入19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虽然地区分割、市场封锁还是不同程度地在某些地区存在着,有时甚至直接制约着经济运行,但总的来看,行政区经济趋于弱化。一是跨区域的经济要素流动显著增强;二是企业的跨区域联合,包括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或者说企业跨区域兼并合并和集团化的现象明显增多,涉及的资产价值也明显增大。导致行政区经济弱化的主要原因有:(1)十四大以后,围绕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等实质性内容,中央与地方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和理顺,加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如通过实行分税制,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以充分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建立跨省市的人民银行分行和专业银行的商业化等,加强了金融领域的宏观调控;在计划体制方面,政府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产品的计划控制,侧重于编制“五年计划”、“十年规划”及远景目标纲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指导性。(2)199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政策的陆续出台,地方经济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引进外资上,采取各种办法,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开发区,展开吸引外资的激烈竞争。(3)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人,政企分开步伐加快。(4)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所有制结构发生明显变化;(5)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大大增

强;(6)区际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客观上要求加强区域联合。

不过,由于形成地方市场分割的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地方市场分割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并且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新的形式存在。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各地区为了保护本地产品的销售或限制本地资源的流出,纷纷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形成更为严重的市场封锁。而且,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削弱了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力量,地方政府“块”的作用反而加强,地方政府实行的“保护”和封锁不仅通过行政力量,而且可以借助政策、法规等合法形式的力量存在。对于地区分割和市场封锁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制定和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并出台了打破地区垄断的多个有关文件,但实际情况却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有时采取措施后情况好转了一些,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又痼疾复发,而且程度一次比一次严重,并成为一种周期性出现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区域视角下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调适

区域视角下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调适 【摘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研究,但体制、国情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不可能照搬西方的理论与实践措施,因此必须结合具体国情认清地方政府横向关系调适对我国社会发 展的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地方政府横向关系调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区域地方政府横向关系调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地方政府横向关系即并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各级政府之 间进行权力互动和利益博弈的关系,具体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各个方面。构建这种横向关系的政府主体既可以是平行的同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是不平行但互不隶属的地方政府。总而言之,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关系主体间不存在管辖与被管辖或者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我国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是受全球化趋势和区域一体化理论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实施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地方政府也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可以自由调节和支配一定的资源,为本地区谋求最大利益,这为地方政府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能。

在此基础上,我国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并进行了诸多实践。要加快区域合作,需要各个城市间资源共享、市场共通,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有,而地方政府在这其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为此,要想实现区域一体化,实现规模效益,必须重视地方政府横向关系的调适。 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调适的意义 地方政府为了提升整体竞争力而在区域间开展合作,但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资源争夺等因素,地方政府间在横向关系上也出现了大量的矛盾和摩擦,并且危及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由于我国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实践并不长,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是关注地方政府的合作问题,而较少研究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这也导致地方政府间关系调适缺乏理论指导。实际上当前地方政府间在合作过程中出现了发展差距拉大、跨地区性公共事务管理失灵、统一市场割裂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此背景下,进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调适更具现实意义。 首先,调适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能够缓解地方政府间的冲突,从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地方政府间由于缺乏调适机制,彼此很难在公共产品和服务上进行协调,容易出现“公用地悲剧”,如地方政府间在边界接壤地区的一些资源划分 不清,造成双方甚至是多方的过度开发,最终将导致资源枯竭;而在污染治理、疾病防控等方面却又出现互相推脱的现

新形势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新形势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研究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自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治理和国家政权的巩固与否,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 一、新形势下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政治发展意义 在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是中央与省级辖区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政府间关系相比,中央与地方关系主要侧重于政府体系的垂直结构的层级节制,而不包括水平性的政府间横向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是当前政府间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基于利益关系之上的权力分配关系,它既是一种利益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分配关系。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研究焦点主要是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将政府权力视为封闭体系,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视为对立竞争的状态。其实,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应该是开放体系,是处在不同层级的平等的行为主体。从博弈的角度看,其关系是“非零和”博弈,是能够达到双方“共赢”。 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经济一体化,地方政府完全受制于中央政府,几乎看不出地方利益和自主权力的诉求和体现。中央政府虽然也主动尝试了对地方权力的调整,但以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放权和60、70年代的“收权——放权——再收权”的失败收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体制转型初期简单的放权让利到分税制改革后的选择性再分权,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权力下放的力度加大,中央向地方和企业双重放权,并扩大了大中城市的管理权限,地方利益诉求随着地方权力和职能的扩大而膨胀,促使地方政府成为地方区域内独立的具有经济发展目标和自我利益诉求的行为主体。由于权力下放较快,约束不足,由于利益驱动,有的地方各行其是,在一些干部身上暴露出来本位主义、分权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 从政府的结构来看,我国中央政府缺少自己的执行机构,中央政策的执行依赖于地方政府。我国中央行政机构国务院的部、委、局、署是分别履行国务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这些部门的职责主要是政策的制定以及宏观规划与指导,几乎都没涉及到政策的执行。我国的国务院主要起一个政策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以及总的最高的监督职能的作用,中央的政策是通过中央——省——市——县——乡(镇)这种金字塔式的层级逐级向下执行的。地方政府毕竟不等同于中央政府的执行部门,代表地方的利益并更容易产生自己独立的利益(分税制加剧了这个情况)。中央立法不执行,委托各地方政府执行,在执行上,中央依赖于地方,这是中央政令不畅的重要原因。中央受制于地方,地方也受制于中央,做事的时候两级政府很难行动,难以发挥“两个积极性”。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影响因素 1、非政治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的国家,山峦江河的纵横交错,使许多地方被分割成彼此隔离、经济上相对封闭且有独立性的区域。这些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政府间纵向关系。为了确保国家的领土完整统一,中央政府给予地方,特别是落后偏僻地方更优惠的财政补贴。也因为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各地方发展极不平衡,在资源贫乏的地方对中央政府的依赖就更多,所以,在这些地方实行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针更容易,而在资源丰富的经济发达地方,往往对中央政府的权威构成极大挑战。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中央到地方有效的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因素,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变化与经济发展周期是同步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反复变化,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紧张,发展落后的地方对中央产生怨恨,以为中央政府分配的资源不公平,经济发达地区对中央产生离心,不愿将财富分与他人共享。还有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也影响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拉近了各地的距离,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便利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使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方针能更有效的实行。 2、政治因素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权力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划分形式,但是却深刻地影响了一个国家政策的形成机制和执行机制。在中央集权制条件下,中央政府集中国家权力是最主要的方式,地方受中央的制约,中央政府负责协调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政府所制定的全国性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约束力,地方所制定的政策不能与中央政府的政策相违背。在地方分权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独立制定自己的政策。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地方政府,所有的地方政府,都不过是中央政府的派出和代理机构。改革开放后,由于“放权让利”,地方政府在很多领域内,获得了较大的权利,而地方政府权力尤其是经济权力的扩张,改变了它们在政府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这当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央放弃了经济上统管权力,地方经济自主能力的增强无疑扩大了自己的权力领域,使得它们由集权体制下单纯的中央政府的派出和代理机构转而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从而也就极大地改变了垂直控制模式下那种被动执行政策,消极执行命令,不独立思考和行事,出了问题负不起责任的行为模式。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处理政府间纵向关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运行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制约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没有两个国家的政府间纵向关系发展模式完全相同。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相当于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滞后的,这给政府间纵向关系的协调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此相关的政府间纵向职能配置、权责分配、机构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也不够彻底,仍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色彩,所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政府间纵向关系协调发展必须克服的症结。 三、当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的适度放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从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

南开19春学期(1503、1509、1603、1609、1703)《地方政府管理》在线作业2答案

南开19春学期(1503、1509、1603、1609、1703)《地方政府管理》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20题,40分 1、下列不属于地方政府政治作用的是()。 A影响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B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 C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D有利于中央完政府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 本题选择是:? 2、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是()地方政府。 A行政体 B自治型 C混合型 D特殊性 本题选择是:? 3、议决权和执行权归属于一个中心的体制称为()。 A议行合一体制 B相对议行合一体制 C议行分离体制 D相对议行分离体制 本题选择是:? 4、()在协调英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A政党组织 B议会 C内阁 D君主 本题选择是:? 5、政府预算收支数字必须正确估计,不能过高或过低,以免出现因收入数不落实而支出无法执行等情况,这体现了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 A完整性原则 B公开性原则 C统一性原则 D可靠性原则 本题选择是:? 6、()是中国持续最久的地方政府单位。 A省 B市 C县 D乡 本题选择是:? 7、不由中央政府任命或批准,履行职责运用公共权力,通过选举直接来自于当地居民的地方政府是()。 A行政体地方政府 B混合体地方政府

C自治体地方政府 D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本题选择是:? 8、行政体制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于()。 A地方政府 B中央政府 C当地居民 D议会 本题选择是:? 9、()一直都是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实质内容。 A财政关系 B人事关系 C行政关系 D法律关系 本题选择是:? 10、()为大陆法系国家的地方自治所奉行,坚持“团体自治”,认为地方自治权利不是天赋的,而由国家主权所赋予,国家可以随时撤回这种权利。 A保护说 B钦定说 C传来说 D固有权说 本题选择是:? 11、地方政府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得以确立的直接表现形式是() A血缘关系退出公共管理权力分割的舞台 B中央政府有权划定行政区划和任命不世袭的地方行政区的行政首长 C疆域的扩张 D中央集权取代宗法制度、分封制度 本题选择是:? 12、法国都得市长议会制的核心内容是: A混合地方政府 B自治体地方政府 C人事监护制度 D议行分立的地方政府 本题选择是:? 13、()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力,其行使要求在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在行政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层层授权,职权明确、权责一致、追求效率,其承担着大多是行政首长个人。 A立法权 B行政权 C议决权 D执行权 本题选择是:? 14、下列国家属于集权模式的单一制的是() A英国 B法国

地方政府学简答题

1.简述地方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答:一、更重视居民的日常生活;二、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三、第三部门影响日趋扩大;四、公民参与日益广泛;五,信息化对地方政府职能实现有重要影响。 2.简述地方税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途径。答:一、税收权力过于统一;二,地方税主体税种缺位; 途径有:第一、给予地方政府在地方税上一定的立法权;第二,发展税基共享式地方税种;第三,逐步健全财产税;第四,完善地方税辅助税种。 3.简述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内容。答:其一,建设职能;其二,保障社会的职能;其三,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 4、简述地方政府作用的具体表现。答:在政治作用方面,包括对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和稳定有重要的影响;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和发展;有利于中央政府完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在社会作用方面,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有助于形成凝聚地方居民向心力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地方的社会进步; 5、简要自治体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答:其一,它不是由中央政府任命或批准任命;其二,它所运用的公共权力来自当地居民授予,与上级和中央政府之间不存在命令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其三,自治体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其四,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范围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其五,但在完成国家委托的行政事务时要受中央或相应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挥;其六,对于不属于自治事务,也未接受委托,则自治行政机关无权干预; 6.简述地方政府的作用。答:一、地方政府的政治作用:1.对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和稳定有重要的影响;2.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和发展;3.有利于中央政府完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 二、地方政府的社会作用:1.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2.有助于形成凝聚地方居民向心力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地方的社会进步。 7.地方政府类型划分的依据。答:一、地方制度安排;二、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 三、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 8.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答:从地方体制看,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仍为混合体地方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从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看,首先是地方各级人大都设置了常设机构,县以上称为常务委员会,乡镇称为人大主席;地方政府组织结构的另一重大的编号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将行政机关改称为人民政府。 9.简述中国地方政府关系。答:就纵向关系来说,包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上下级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上级主管部门与下级政府间的关系,以及上下级地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它关系到我国企业能否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完善,经济能否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改革和发展的课题,因此一直受到经济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本文所涉及的政企关系并不仅仅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而是包含了所有性质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新变化(一)、政企关系类型日趋多样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沿袭前苏联的模式,政府与企业基本是“父子”关系。1978年以来,国家对原有的企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不断的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经济成分,也就造就了一些新的政企关系。目前来看,在我国几种典型的政企关系同时并存。“政府与部分国有企业之间、一些乡镇与其所辖的乡镇企业之间仍然保持着父子关系;一些地方政府与其所办的企业、部分乡镇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形成了利害相关生死与共的手足关系;政府与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的交警与司机的关系”。事实上,现实中的政企关系是不断变动而且更为错综复杂的,如政府对民营企业大体是“交警与司机”的关系,但“交警”受过去传统习惯的影响,不是为创建合理的交通秩序服务,而总是试图对“司机”进行超越自身权限的管辖,而“司机”为了得到方便,也对“交警”进行公关。(二)、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突出以前,每当谈起政府与企业关系,首先想到的就是政府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其他所有制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再局限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职能部门与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整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关注。这是因为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首先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涵盖所有专业领域;其次是职能部门仅仅在某些特定职能上与企业发生关系;第三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随机的,非紧密性的;第四是职能部门视企业为均质的,不论企业性质如何,规模多大,都按同等方式平等对待;第五是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多为由法律调整的法律关系,这种关系很难由行政手段调整。因此,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现阶段政企关系中的基本关系,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展到一定阶段后,职能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将是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全部内涵。

公共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中的法律问题

公共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中的法律问题 摘要:《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县级政府确定为应急管理的权责重心,并规定了上级政府扩大响应的机制作为补充,但“重心下移”原则在实践中贯彻不力。为了理顺应急管理中的纵向府际关系,在大城市的主城区,应急管理的权贵重心应当确定为城市城府而非县级政府。无论由哪一级政府承担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都应当保证权力与职责相匹配,避免权责倒挂。,应当进一步规定上级政府扩大响应的条件和程序,防止其过度包办下级政府的应急职能;同时赋予下级政府以先期处置职责,形成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公共应急管理;纵向府际关系;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5)02-0061-05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11月22日发生在山东青岛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爆炸,是一次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的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这次

事故的处置过程暴露了我国现行公共应急体制中的诸多缺陷,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纵向府际关系是其巾的突出问题之一。按照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所公开的调查报告,地方政府对此次事故的基本应对过程如下: 2013年11月22日2时31分,黄岛开发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接警,称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南门附近有泄漏原油,黄岛派出所出警。3时10分,110指挥中心向开发区总值班室报告现场情况。至4时17分,开发区应急办、市政局、安全监管局、环保分局、黄岛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人员分别收到事故报告。4时51分、7时46分、7时48分,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主任、党工委书记分别收到事故报告。4时10分至5时左右,开发区应急办、安全监管局、环保分局、市政局及开发区安全监管局石化区分局、黄岛街道办事处有关人员先后到达原油泄漏事故现场,开展海上溢油清理。7时49分,开发区应急办副主任将泄漏事故现场及处置情况报告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8时18分至27分,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电话调度青岛市环保局、青岛海事局、青岛市安全监管局,要求进一步核实信息。8时34分至40分,青岛市政府总值班室将泄漏事故基本情况短信报告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应急办副主任。8时53分,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将泄漏事故基本情况短信转发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并电话通知其立即赶赴事故现场。9时01分至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选择题整理版解析

选择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运动是从()开始的。D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地方行政改革的特点包括()A,B,C,D A.渐进化和趋同化 B.技术化 C.服务化 D.市场化和分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地方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A,C,D A.放松政府管制 B.放松对地方政府的监督 C.转变地方政府职能 D.强化地方政府的自治权 1949-1954年之间中国大陆的地方政府属于:( ) D A.特殊性地方政府 B.混合体地方政府 C.自治体地方政府 D.行政体地方政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地方政制变革包括(ABCD)。 A.省设议会作为立法和议决机关 B.省下设厅 按照地方政府权力的配置方式,地方政府体制可分为A,B,C,D A.相对议行分立体制 B.绝对议行合一体制 C.相对议行合一体制 D.绝对议行分立体制 按照地方政府在层级结构体系中所居位置,地方政府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B,C A.高层地方政府 B.中层地方政府 C.特殊型地方政府 D.基层地方政府 按照地方制度的不同安排,地方政府可分为哪三种类型(ABC)。 A.行政体地方政府 B.自治体地方政府 C.混合体地方政府 D.特殊性地方政府 按行政区划的设置目的,行政区划可分为以下类型:(ABCD) 从权力配置上划分,地方和中央政府关系的结构可以划分为()模式。A,B,D A.地方分权型 B.均衡型 C.自治型 D.中央集权型 从行政区划单位设置的目的看,地方政府可分为:AB A、一般地方政府 B、特殊性地方政府 C、自治体地方政府 D、行政体地方政府 传统国家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是一种()关系C A.领主与封臣 B.绝对独立 C.行政隶属 D.诸侯联盟 城镇型地方政府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C )的需要。 地方财政预算的原则包括()A,B,C,D A.完整性原则 B.可靠性和年度性原则 C.统一性原则 D.公开性原则 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主要表现在()A,B,C A.从人治走向法治 B.从垄断到竞争 C.从集权到分权 D.从管理到治理 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选举机构和选举结果确认 B.选民与候选人资格 C.选民登记 D.选区划分和选票计算 地方财政支出的原则包括()A,B,C,D A.量入为出原则 B.收益原则 C.效益原则 D.民主原则 地方政府发展的方向包括()A,B,C,D A.价值理念上强调对地方公众的回应性 B.强调公共决策过程的动态性和参与性 C.地方政府更多发挥推动者和协调者而非指挥者和控制者的功能 D.地方权力主体多元化 地方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 A.平等选举原则 B.普遍选举原则 C.直接选举原则 D.秘密投票原则 地方自治是源于()发展所形成的城市自治。B

地方政府学形考作业三

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内涵是() 选择一项: A. 利益关系 B. 权力关系 C. 财政关系 D. 公共行政关系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利益关系 题目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属于地方政府纵向间关系的是()选择一项: A. 江苏省和浙江省 B. 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 C. 沙湾县和乌苏市 D.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题目3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部门管理机构的职权不包含下列哪项()选择一项: A. 升降权 B. 其它人事决定权 C. 调配权 D. 辞退权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调配权 题目4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哪种情形不应作为辞退的理由()选择一项: A. 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认定为不称职的 B. 女性公务员在孕期和哺乳期的 C. 不胜任现在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 D. 矿工连续超过15天的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A.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认定为不称职的。 B.不胜任现在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 C.女性公务员在孕期和哺乳期的。 D.矿工连续超过15天的。 正确答案是:女性公务员在孕期和哺乳期的 题目5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核心就是减少() 选择一项: A. 行政审批 B. 管理层级 C. 中间政府 D. 行政议案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管理层级 B、中间政府 C、行政议案 D、行政审批正确答案是:中间政府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思考

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 思考 按:经历30 多年的改革,我国纵向政府间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影响。在理论解释上,威权主义视角更强调上级的权威性和下级的服从性,构建了“命令—服从”模型;理性选择视角更强调下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了“讨价还价”模型;非正式政治视角则注意到非正式政治因素在上下级政府互动中的 作用,构建了非制度化模型。现有视角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没能完整呈现出复杂、动态、冲突的各种政治行为与政治活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更强调以本土经验为基础,探索一种既能促进不同理论之间对话又能呈现中国官僚机构的运行方式,更好理解上级与下级之间共识达成过程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上级威权抑或下级自主:纵向政府间关系的分析视角及方向撰文|倪星谢水明倪星,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水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生。 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政府间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并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目前我国纵向

政府间关系到底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学术界众说纷纭,逐渐形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析视角,分别是强调上级威权的“命令—服从”模型、强调下级自主的“讨价还价”模型以及尝试协调两者的“非正式政治”模型。应该说,这三种理论框架均具有较大的价值,各自从一个特定的维度出发对纵向政府间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但毋庸讳言,现有的理论框架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亟待以本土经验为基础加以整合创新,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纵向政府间关系的真实世界。通过系统爬梳现有理论对纵向政府间关系和运行机理的解释,本文探讨了既有理论中存在的缺陷,认为这三种视角之间依然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要突破这一困境,亟待借助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更加深入公共治理的真实世界,更细致分析上下级政府之间如何达成共识的互动过程,从而构建基于本土经验的纵向政府间关系理论模型。一、威权主义视角下的“命令—服从”模型 强调上级政府在纵向政府间关系中的主导甚至压制性作用,是威权主义视角的基本立场。该理论认为,中央的权威性保证了它可以反制来自地方的任何博弈行为,能够有效约束地方政府的自利行为。这种观点得到了赞同“中央控制论”的学者们的广泛支持。在这种关系模式状态下,下级政府被视作纯粹的政策接受者和执行者,乃至被动的客体或传送上级

地方政府学-形考作业三

. 政府间关系的核心内涵是() 选择一项: A. 利益关系 B. 权力关系 C. 财政关系 D. 公共行政关系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利益关系 题目2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属于地方政府纵向间关系的是()选择一项: A. 江苏省和浙江省 B. 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 C. 沙湾县和乌苏市 D.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题目3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部门管理机构的职权不包含下列哪项()选择一项: A. 升降权 B. 其它人事决定权 C. 调配权 D. 辞退权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正确答案是:调配权 题目4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下列哪种情形不应作为辞退的理由()选择一项: A. 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认定为不称职的 B. 女性公务员在孕期和哺乳期的 C. 不胜任现在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

D. 矿工连续超过15天的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A.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认定为不称职的。 B.不胜任现在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 C.女性公务员在孕期和哺乳期的。 D.矿工连续超过15天的。 正确答案是:女性公务员在孕期和哺乳期的 题目5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核心就是减少() 选择一项: A. 行政审批 B. 管理层级 C. 中间政府 D. 行政议案 反馈 Your answer is correct. 管理层级 B、中间政府 C、行政议案 D、行政审批正确答案是:中间政府 题目6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

地方政府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联邦成员政府为治理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的某些社会事务而依法设置的、由地方议决机关和地方执行机关组成的政府单位。 2.行政体地方政府 行政体地方政府一般存在于中央集权制下的传统国家,实质上只是一种在国家部分地域实施治理的、政治统治与行政管理高度统一的地方国家机关。(如中国古代封建帝制时期的地方政府) 3.自治体地方政府 近现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地方自治逐渐成为早发展国家地方制度的主要形式,自治体地方政府就是这种发展的产物,而且自治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自治的层次在不断提高。 4.地方政府层级机构的内涵:层级结构是指地方政府单位之间在纵向上按照一定关系而形成的组合方式。 5.地方政府职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地方政府对社会发展和公民需求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6.地方政府管理是指地方政府依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对其自身内部事务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实现预期目标而从事的组织和协调活动。 7.地方政府管理方式就是地方政府为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实现推进本辖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行政管理目的,依照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授予的权限,对本辖区内的公共事务以及本级政府的内部事务进行管理所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总称。 8.地方治理是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应用。其目的在于建设以公民为中心的、面向公民需要的、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促进地方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社会与公共管理体系。 9.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追求的是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创建一种新颖的合作关系,要求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 二.简答题 1.地方政府研究的理论工具 (1)政治系统分析理论 (2)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3)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4)当代治理理论 (5)新制度主义理论 (6)公共选择理论 2.地方政府研究的分析方法 (1)规范分析法 (2)实证分析法 (3)文献分析法 (4)比较分析法 (5)历史分析法 3.地方政府研究的意义 从世界范围的变化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府改革运动成为国际性潮流,随着这一进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

论中国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 摘要:在全球范围内,随着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地方政府间关联度和依赖性逐渐增强。打破壁垒、合作互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已不断在公共服务提供者、接受者中获得共识。加强府际合作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间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间合作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有了新进展,呈现出组织类型众多、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制度化与务实性等诸多特征。【1】如何通过区域合作达到共赢,成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关键词:府际关系地方政府合作合作共赢 从国际范围来看,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合作组织纷纷建立,巴黎、东京、纽约等大都市圈形成并日渐成熟; 从国内形势来看,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区一体化纵深推进,上海、杭州等都市群快速发展,广佛、沈抚等同城现象陆续出现。合作已然成为中外地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中的合作必不可少。对地方政府合作的探讨,不仅有助于落实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更有助于消除地区差距,协调理顺各级政府关系,缓和资源浪费的矛盾。从长远发展来看,地方政府合作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途径。 一、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因分析 在中国,宏观层面上,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分权化改革逐层推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自主权不断增强,寻求合作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也随之提高。在中观层面上,随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宽度、速度、自由度不断增强。这些变化集中体现为区域之间关联度、依赖性的不断增强与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界限之间的矛盾,这可以视为地方政府间从竞争走向合作的根本动力,体现了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必然性。在微观、具体的合作实践中,则存在着不同的诱发因素和推动力量。【2】 (一)地方政府间合作的诱发因素 从地方政府间合作的诱发因素来看,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压力和突出问题作出的被动回应。在生态治理、区

土地政策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模型及关系研究

第22卷增刊 2013年12月 中 国 矿 业 CHINAMININGMAGAZINE  Vol.22,Suppl Dec. 2013 土地政策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博弈模型及关系研究 陈 晨1,方步青2,井 臻3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杭州31001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中存在问题的阐述,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中的冲突,包括土地政策目标、土地制度、分税制三个方面。运用博弈相关理论,构建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完美贝叶斯均衡模型,通过此模型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中的博弈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土地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土地政策;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3畅14;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3)zk‐0082‐04 Researchonthegamemodel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central andlocalgovernmentinthelandpolicy CHENChen1,FANGBu‐qing2,JINGZhen3 (1.SchoolofEarthSciencesand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Beijing100083,China;2.ZhejiangUniversityofMediaandCommunications,Hangzhou310018,China; 3.SchoolofManagement,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weelaboratedtheproblemsi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ocalgovernmentandthecentregovernment.Theconflictsbetweenthemwereanalyzedinthelandpolicy,includinglandpolicyobjectives, landsystemandrevenue‐sharingthreeaspects.It摧sbasedonthegametheoryandweconstructedthedynamicgameofincompleteinformationintheperfectBayesianequilibriummodeltoresearchthegamerelationshipoflandpolicybetweenthecentralandlocalgovernment.Atlastweconcludedand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suggestionsoflandpolicy. Keywords:centralgovernment;localgovernment;landpolicy;gametheory 收稿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陈晨(1985-),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土地资源经济方面的研究。 1 土地政策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冲突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的分配与调整中,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因而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本文将其归纳为土地政策中的目标冲突,集体土地制度冲突以及分税制冲突。1.1 目标冲突 关于土地政策中的目标,中央和地方政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而会产生一定的冲突。首先,中央政府具有多重目标,总的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保护耕地从而保证粮食安全;在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维护农民的利益;适当扩大建设用地面积最终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目标之间有相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 些许矛盾。如粮食安全主要是国家目标,它与地方政府和农民个人的目标关联并不大。保护耕地其实就是希望农民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务农上,这显然违背了农民想要参与城市社会化和工业化而获取收益的意愿。而所提出的保护耕地和增加建设用地也是相互矛盾的,建设用地的增加一定会伴随更低面积的缩减。其次,地方政府土地政策目标多为考虑短期利益,追求增长目标和政绩目标、财政目标和利益目标的高度一致。1.2 集体土地制度冲突 关于土地政策的冲突同样体现在农村集体土地的制度上。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中的博弈。目前我国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的农村土地制度。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相互分离,可以调动

浅论协调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浅论协调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 张紧跟 (中山大学 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系,510275) 摘 要:随着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发展,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逐步得到发展;而在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摩擦与矛盾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对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加以协调。 关键词: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利益;合作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3)12-0062-04 作者简介:张紧跟,男,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管理。 在促进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背景下,对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进行协调,调适政府管理行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然联系和协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应该成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而从国内公共行政学界的已有的研究来看,虽然有不少学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研究文献聚焦于研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而对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关系协调问题则着笔甚少[1],显然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因此亟需加强研究。 一、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及其出现的问题 地区的存在使其具有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是地方政府所持续关注和努力争取的目标,这些就构成了地区利益;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地区财政收入最大化直接决定着地方政府的政绩,因此地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构成了地区利益的主要内容,而只有设置地方政府才可能维护和实现地方利益,因此地方政府是地区利益的代表和实现主体。但是,地方政府能否实现地区利益关键取决于地方政府干预经济的权限大小、职能定位和作用范围,这些构成了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最重要约束。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实行以“条条”为主的集中统~管理体制,较少考虑地区优势和地方自主权的发挥,中央政府通过政治集权、行政集权、经济集权和财政集权,地方政府完全从属于中央政府,只不过是高于企事业单位的执行和完成国家计划的单位:尽管其间有过一些调整,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维持了这种格局,这在很大程度阻碍了横向的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发展。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行政性分权的进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种分权部分地改变了地方政府的地位与利益取向,由于:第一,决策分权允许地方政府在中央给定的约束线内发挥自主创造性,进行不同方式的政策试验;第二,财政分级核算、收入分成,在经济上使得地方政府有了追求经济绩效的动力。这两项变化,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中央政府在一个地区的“代理人”,它要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利益;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个地区的“所有者”,通过组织与运用经济资源可以增进自己的利益。在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地方政府不但获得了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而且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日益与地方经济发展直接挂钩,因此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利益主体的角色日益凸显,这种利益主体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地方政府掌握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上,而且可以从实际经济生活中地方政府几乎包罗万象的作用中找到佐证,这样就为地方政府间产生横向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随着行政性分权的展开,政府向企业的“经济性分权”也拉开了帷幕,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部分市场主体地位,市场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经济发展必然会不断突破既有行政区划的藩篱,因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增多。因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下放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因而除原有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外,又 收稿日期:2002-12-5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政府公共关系 作业答案

简述政府公共关系的涵义。 答: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涵义包括: (1)政府的公众信息管理,即政府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流通的管理。 (2)政府的公众舆论管理,为政府组织营造一个适宜和良好的公众舆论环境,是政府公众关系管理的重要职责。 (3)政府的公众关系管理,是政府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制约着政府组织目标、政策和行政行为的成败。 (4)政府的公众形象管理,即政府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信誉度 我国政府公众关系的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哪些? 答:(1)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双向传播沟通职能,大力推进企业改革。 (2)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疏导协调职能,缓解、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 (3)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交流和形象评估及塑造职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4)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的舆论引导职能和传播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5)发挥政府国际公关职能,塑造开放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1、政府公共关系的首要目标是(D )。 A:提高政府的知名度B:促进政府的正常工作运转C:加强对外交流D:促进公众的认知 2、现代政府公共关系的本质是(B)。 A:政府组织对民众的单向传播B:政府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C:政府组织对人民的单向传播D: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双向沟通3、政府减少因办事程序错误而造成低效率现象和扯皮现象而采取的办法是(A)。 A:办事公开B:领导决定C:班子协商D:新闻发布 4、政府新闻发布会是一种(B)。 A:直接传播B:两级传播C:三级传播D:多级传播 5、政府了解和反馈民意的渠道有(ABCD )。 A:信访B:政府新闻发布C:社会协商对话D:公众议政活动 6、人民群众对政府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举措是政府办事公开,政府应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 A:公开办事制度B:公开办事程序C:公开办事结果D:公开办事人员 7、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有(ABCD )。 A:主体的权威性B:客体的复杂性C:目标的独特性D:传播的优越性 8、被称为公共关系鼻祖的是巴纳姆。错误 9、理解政府公共关系理论和实务的最核心的概念是双向传播与沟通。正确 10、政府组织间的纵向关系一般是指不相隶属的各级政府关系。错误 1、政府公关首先要面对的客体是(A) A:机关内工作人员B:国家权力机关C:各社会阶层和团体D:广泛的国际公众 2、相互见面和离别时最常见的礼节是( C) A:微笑B:拥抱C:握手D:目视 3、政府开展公关活动的最终目标是(D)。 A:促进公众的认知B:提高政府的知名度C:提高社会效益D:提高政府的美誉度 4、以下各项不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C)。 A:信息交流职能B:沟通协调职能C:决策指挥职能D:形象塑造职能 5、政府公关礼仪中,下列握手正确的有(BD)。 A:客人先伸手B:主人先伸手C:男士先伸手D:女士先伸手 6、从内外角度来说,政府公共关系的客体包括(CD )。 A:个体公众B:组织公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 7、下列符合一般介绍礼节的有(AD)。 A:把身份低的介绍给身份高的B:把身份高的介绍给身份低的C:把女士介绍给男士D:把男士介绍给女士 8、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一般理论在政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正确 9、政府组织间的横向关系是仅指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错误 10、政府领导人形象对政府决策形象的形成、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