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变换器及其控制电路毕业设计

(完整版)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变换器及其控制电路毕业设计
(完整版)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变换器及其控制电路毕业设计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变换器及其控制电路。相比于其他隔离式DC/DC变换器,交错并联结构的双管正激变换器有自动实现励磁能量的回馈,结构简洁等优点。同时,其主功率管只需承受电源电压,从而选择面更广。此外,其并联结构缩小了输出滤波电感的体积,降低了器件的应力,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损耗。在控制电路的设计方面,考虑到电源输出电压范围的可控性,本文采用电压反馈控制方式,选用UC3825型脉宽调制器。本文列举了DC/DC变换的各种拓扑,比较了四种PWM控制模式,分析了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过程,详细推导并建立了带有电压反馈控制的双管正激变换电路的小信号模型,设计了补偿网络,给出了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工程计算。最后,对系统进行频域、时域仿真,并给出相关分析。

关键词:双管正激变换器、电压反馈控制、小信号模型、补偿网络、仿真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rallel dual interleaved forward converter and its control circuit. Different to other isolated DC/DC converters, the parallel dual interleaved forward converter can feedback excitation energy automatically, also, simple structure is the one of the system’s advantages. Meanwhile, the power switches only need to work just under the main power voltage, which makes the designers have a wider range of choosing the power switches. In addition, the parallel structure reduces the volume of the output filter inductance, reducing the stress of the device, thereby, further reducing the loss. In the control circuit design, taking into account of the controllability of the range of the output voltage, we use voltage feedback control method, and chose the UC3825 voltage pulse width modulator. This article lists the DC/DC conversion of the various topologies,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four PWM control modes, analyzes the parallel dual interleaved forward converter’s operating principle and working process, derives in detail and establish the small signal model, designs the compensation network, and carries out the main circuit’s and control circuit’s engineering calcul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makes the system frequency and time domain simulation, and make some correlation analysis.

Key words: dual forward converter, voltage feedback control, small signal model, compensation network, simulation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 目录............................................................................................................................. I I 第1章绪论. (1)

1.1开关电源概述 (1)

1.2本课题研究意义 (2)

1.3隔离式DC/DC变换拓扑列举 (3)

1.4反馈控制模式分类 (6)

1.5本课题方案研究 (9)

1.5.1功率电路选择 (9)

1.5.2控制电路的选择 (11)

1.6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1.7本章小结 (11)

第2章功率电路状态分析及其参数设置 (13)

2.1功率电路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分析 (13)

2.1.2电路结构分析 (13)

2.1.2功率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13)

2.2主电路参数设计 (19)

2.2.1技术指标 (19)

2.2.2功率电路变压器设计 (20)

2.3.3主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24)

2.3.4二极管的选择 (25)

2.3.5输出滤波电感的选择 (26)

2.3.6输出滤波电容的选择 (27)

2.4本章小结 (27)

第3章系统建模与控制电路的设计 (28)

3.1功率电路建模 (28)

3.1.1小信号模型的建立 (28)

3.1.2标准型等效电路的建立 (32)

3.2电压控制脉宽调制器建模与系统稳态传递函数的建立 (35)

3.2.1电压控制型开关调节电路原理介绍 (35)

3.2.2脉宽调制器的数学模型 (36)

3.2.3电压控制系统原始回路稳态传递函数的建立 (37)

3.2.4补偿网络的设计 (39)

3.3控制电路结构 (44)

3.3.1 UC3825外围电路 (44)

3.3.2主功率管驱动电路 (46)

3.3.3过流保护电路 (47)

3.4本章小结 (48)

第4章电路仿真 (49)

4.1仿真软件简介 (49)

4.2系统时域仿真 (50)

4.2.1时域仿真电路及其波形 (50)

4.2.2时域仿真分析 (53)

4.3本章小结 (53)

结论 (54)

参考文献 (56)

致谢 (59)

附录 (1)

第1章绪论

1.1 开关电源概述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固态化静止型功率变换电源已经发展成为电力电子技术的三大应用领域之一(另两个是“运动控制”和“电力品质控制”)。其中,开关类电源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一大类产品。它们的功率不断增大,已经从几十、上百瓦扩展到数百千瓦,继计算机、电视机中的应用而成功地跨入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等通讯电源中,正在或即将为电镀、电解(化工电解和有色金属电解)行业提供“开关整流器”。体现了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效益好等许多优点。四十多年来,随着功率半导体器件品种的增加和性能的改善,以DC/DC(直流/直流)变换器为代表的开关电源主电路拓扑经历了“史前期”、“奠定期”和“成熟期”等几个阶段,演变成从理论到实践都十分完备的独立技术和独立产品产业,产生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几代人持续奋斗,许多人不断贡献所共同积累的结果。

如今,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个领域的开关电源已具备以下几个突出优势:(1)效率高,开关稳压电源调整开关管的工作状态,在截止期间,开关管内无电流流经,因此不消耗功率,大大提高了电能使用效率,而传统使用的调整串连型稳压电源的晶体管一直工作在放大区,功耗大,效率低。

(2)开关管在开关状态,功率消耗小,不需要采用大功率散热装置。这样,机内温升低,元器件不会因为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而损坏,提高了整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稳压范围较宽,适用于电网电压波动较大的地区。

(4)体积小。开关电源可对电网输入的交流电直接进行整流,再由脉冲变压

器获得各组相异的脉冲电压,省去了笨重的工频变压器,同时节省了大量漆包线和硅钢片,大大缩小了电源的体积,减轻了电源的重量。(5)安全性高。开关电源一般都具有自动保护功能,当稳压电路、高压电路或负载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切断电源,起可靠保护作用。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依据开关电源的发展史及其应用领域,开关电源的主电路拓扑可分为两类:非隔离型和隔离型。非隔离型是指在工作期间输入源和输出负载共用电流通路,具体有降压、升压、升降压、cuk、Sepic和Zeta型等。隔离型是指其能量的转换依靠一个相互耦合的磁性元件(变压器)来实现的,而且从源到负载的耦合借助的是磁通而不是共同的电路,包括正激式、反激式、推挽式、半桥式、全桥式等。

由于非隔离式变换器工作时占空比较小,利用率较低。与隔离式变换器相比,在相同频率下工作时,流经功率管的电流较大,开关应力较大,因此非隔离式变换器对元器件的损耗也较大。因此,非隔离式变换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现代的一部分电子设备既要使用高压直流电又需要220V的额定交流电,对此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先进行DC/AC逆变,得到220V交流电,需要高压直流电时再进行AC/DC整流,从而得到需要的直流电。但另一部分的设备不需要交流电,只需单纯的直流电作为电源,例如安全防护报警装置、消防报警装置、事故照明等。此时,电源的设计就可以采取绕过DC/AC逆变,而直接进行DC/DC变换的方案。现对两种方案进行比较,从电源效率来看:使用逆变器的方案,电路需要经过两级变换,从而电能也要损耗两

次,电源的效率降低;而DC/DC方案只要一级变换,损耗小。此外,逆变器方案元器件较多,体积庞大;而DC/DC方案电路和驱动都较为简单,重量轻,体积小。通过对比,在仅需直流电供电的设备中,DC/DC供电方案有其明显的优势。本课题实现的就是12/264V的DC/DC变换。

鉴于以上原因,本课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1.3 隔离式DC/DC变换拓扑列举

(1)正激式变换器

如图1.3.1所示,输入输出电压隔离,易实现多路输出,变压器原边通过复位电路对磁芯进行磁复位,将变压器激磁时储存的能量回馈到输入端。这种拓扑存在明显的不足:其一,变压器铁芯单向磁化,利用率低;其二,该电路主功率管需承受两倍的输入电压,介于此原因,它只能应用于低压输入电路。其三,实际运用中,主功率管的占空比一般小于0.5;最后,添加去磁绕组原理固然简单,但这样做使变压器的结构趋于复杂,制造工艺水平的高低将会对电路性能产生一定影响。

U i

图1.3.1 正激式变换器

(2)反激式变换器

如图1.3.2,反激变换器的变压器不同于一般电路的变压器,它实际上

为耦合电感,起着输入输出隔离并储存能量的作用。反激式变换器电成本低,可靠性高,驱动简单。有以下缺点:首先,输出功率受到变压器储能的限制,只能用于小功率和消费电子设备。其次,实际工程中,输出电压脉动比较大。最后,变换器的开关电压应力与其最大工作占空比相关,最高能达到3~4 倍的输入电压。从输出端看,反激式变换器是电流源,应用时不能开路。其电路形式相似于与正激式变换器,主功率管也要承受两倍输入电压,占空比通常也小于0.5,变压器的接法也不同。

U i

图1.3.2 反激式变换器

(3)推挽式变换器

如图1.3.3,推挽式变换器可以看成是两个完全对称的单端正激式变换器的组合,因此,在工作时变压器铁芯是双向磁化的,在相同铁芯尺寸下,推挽式电路能够比正激式电路输出更大功率。但就因其结构的特点,电路必须有良好的对称性,否则容易引起直流偏磁饱和。其次,该设计下变压器原边会有漏感,因此主功率管会遇到很高的电压尖峰,这就要求主功率管必须能承受大于两倍电源电压的压力。

图1.3.3 推挽式变换器

(4)半桥式变换器

如图1.3.4,电路结构简单,功率器件少,且功率管只承受电源电压,变压器铁芯不存在直流偏磁现象,变压器只需一个原边绕组,通过加正反向电压得到正反向磁通,利用率高,在高压中功率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U i

图1.3.4 半桥式变换器

(5)全桥式变换器

如图1.3.5,功率管只要承受电源电压,铁芯利用率高,通常采用软开关工作方式,但缺点是功率器件较多,控制及驱动电路较复杂,存在直通

现象。因此经常用于大功率场合。

U i

图1.3.5 全桥式变换器

1.4 反馈控制模式分类

在开关电源中,控制电路通过控制功率级开关器件的占空比D来控制输出电压,在电感电流连续导电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CCM)中,D =(开通时间t on)/(开通时间t on + 关断时间t off)。按照占空比的实现方式,开关电源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定频控制和变频控制。定频控制,即通常所说的脉宽调制(Pules Width Modulation,PWM)技术,其开关频率恒定不变,通过调整一个周期内开关开通的宽度来调节输出电压;变频控制(PFM)则有:定开通时间、定关断时间、迟滞比较等几种控制方式。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本课题选用PWM控制模式,下面是目前常用的4种PWM控制模式。

(1)电压控制模式

电压模式控制如图 1.4.1所示,电压模式控制电路采用脉宽调制,仅含一个电压反馈闭环。电路将直流信号先经过电压误差放大器放大,再将得

到的慢变化信号与恒定平率的三角波上斜坡比较,得到最终的脉冲宽度。

R FF C FF

图1.4.1 电压控制模式

(2)峰值电流控制模式

峰值电流模式,如图1.4.2所示,电路将误差电压信号送至比较器,与一个变化的其峰值代表电感电流峰值的三角状波形信号比较,而不是与振荡电路所产生的固定三角波电压斜坡信号比较,从而确定PWM 脉冲关断时刻。此模式通过直接控制峰值输出侧的电感电流的大小,从而间接控制PWM 的脉冲宽度。此外,峰值电流模式是双闭环控制系统:外环电压环,内环电流环。电流内环能对逐个脉冲做出迅速反应。电路的功率级是一个由电流内环控制的电流源,而此功率级的电流源受电压外环的控制。峰值电流模式带宽比电压模式大得多。

图1.4.2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

(3)平均电流控制模式

平均电流模式控制PWM 电路,如图1.4.3所示,将误差电压接至电流误差信号放大器的同相端,。将带有锯齿纹波分量的电感电流信号接至电流误差信号放大器的反相端。电流误差信号放大器的输出信号经过电流放大器放大后,得到平均电流跟踪误差信号。将此信号(下坡)与三角锯齿波信号(上坡)比较,从而得到PWM 关断时刻。为了避免次谐波振荡,必须注意平均电流跟踪误差信号的上斜坡不能超过三角锯齿波信号的上斜坡。

s

图1.4.3 平均电流控制模式

(4)滞环电流控制模式

滞环电流模式控制模式,如图1.4.4所示,将电感电流信号与两个电压值进行比较,较大的控制电压值V max由输出电压与基准电压的差值经放大器放大得到,它控制开关管的关断时刻;较小的电压值V min由控制电压V max 减去一个固定电压值ΔU得到,ΔU为滞环带,V min控制开关管的开启时刻。

滞环电流模式是由输出电压值U o 、控制电压值V max 及V min 三个电压值确定的一个稳定状态,去除了发生次谐波振荡的可能性。

U C U c (U e )

图1.4.4 滞环电流控制模式

1.5本课题方案研究

1.5.1功率电路选择

根据本章1.3节的比较,综合各方面因素,本文选择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变换器作为研究对象。其电路拓扑如图1.5.1.1所示。电路采用两条支路交替工作,一方面降低了开关应力,另一方面省去了复杂的磁复位电路,本身就能可靠的给变压器复位。电路的每一条支路都由一个功率开关管和一个二极管组成,不会有直通现象。

U i

R

图1.5.1.1 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变换器功率电路图

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式DC/DC变换器有以下特点:第一,任何工作条

件下,开关管所承受的电压不会超过输入电压。第二,与单端正激式DC/DC 变换器相比,它无须复位电路,这有利于简化电路和变压器的设计;其功率器件可选择较低的耐压值;其功率等级也会很大。第三,两个开关管的工作状态一致,会同时处于通态或断态,其开关管比较容易选择。第四,本课题采用两个并联单元以相位相差180°互补方式工作的交错并联结构,该结构能将同频工作下的开关管输出电压频率提高一倍,减小了输出滤波电感的大小。第五,两路并联的结构使输出电压占空比翻倍,整流侧的输出电压占空比可在0~1之间变化,既提高了电路响应能力,又简化了驱动设计。同时也将整流侧的峰值电压减小了一半,续流时间缩短,这有利于续流二级管的选择。第六,该结构可以使每个并联支路流过的功率更小,从而使热分布均匀,消除变换器的“热点”,减小了功率器件的功率损耗,能充分发挥低功率、高速半导体器件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设计整体的开关频率,缩小了变压器的体积。

综上所述,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电路结构不需添加其他回路就能实现

励磁能量的回馈,结构简洁,损耗低。同时,主功率管只需承受电源电压,从而选择面更广。而并联结构缩小了输出滤波电感的体积,降低了器件的应力,从而减小了损耗。

1.5.2控制电路的选择

本课题的控制电路包括PWM控制器电路、电压检测电路、补偿网络、过流保护以及开关管的驱动电路等部分构成。由于课题指标对变换器的输出电压范围精度要求较高,所以采用电压反馈控制方式。芯片采用UC3825电压型脉宽调制器。输出电压反馈信号跟随基准电压变化而变化,误差信号经放大、比较后,送给PWM控制器,从而调节开关管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实现控制输出电压的目的。系统的控制框图如图1.5.2.1所示。

图1.5.2.1 电压控制框图

1.6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第一章叙述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列举并比较了各种拓扑,给出了课题研究方案。第二章分析了功率电路的运行模态,计算了元器件的参数。第三章详细推导了电路数学模型,设计补偿网络。第四章对第三章所建立的控制电路,用Matlab、Psim进行闭环仿真,从仿真结果验证设计的可行性。最后第五章总结了全文。

1.7本章小结

本章叙述了开关电源概况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列举并比较了各种拓扑结构,给出了课题研究方案及其控制框图。

第2章功率电路状态分析及其参数设置

2.1 功率电路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分析

2.1.2电路结构分析

功率电路拓扑结构如图1.5.1.1,电路采用两路并联结构,变压器起隔离和变压的作用。V1、V2、D1、D2构成一条支路,V3、V4、D3、D4构成第二条支路,它们工作频率大小相等,功率管工作相位相差180°。因为有能量释放通路,变压器初级无须再有复位绕组,同时D1、D2、D3、D4的导通限制了两个调整管关断时所承受的电压。输出回路需有两个整流二极管D5、D6和一个续流二极管D7。电感器L1是滤波电感,C2是输出滤波电容。C V1~C V4分别为V1~V4的漏源结电容,变压器一次侧与二次则匝数比为N=N1:N2。

2.1.2功率电路工作原理分析

在进行具体的工程计算之前,先在理想状态下分析电路工作原理。理想假设如下:

(1)变换器以工作在稳定状态;

(2)滤波电感足够大,以保证在功率开关的一个周期中,其电流基本不变;

(3) 电路中所有元器件均为理想器件。

交错并联式双管正激变换器波形图如图2.1.2.1所示。其中,U V1,2,U V3,4

分别为加在开关管V1、V2、V3、V4栅极和源极间的驱动电压,U D1,2,U D3,4-分别为加在二极管D1、D2、D3、D4上的电压。V V1,2,V V3,4分别为开关管V1、V2、V3、V4两端的电压。

根据波形图,可以把电路的一个工作周期分为6个模态,分别如图2.1.2.2~2.1.2.7所示。

Ⅰ模态1 [t0~t1]

如图2.1.2.2所示,在t0时刻,开关管V1、V2导通,二极管D1、D2截止。电源与变压器T2原边线圈接通,电流上升,向T2副边传送电能。副边电路中整流二极管D6导通,续流二极管D7截止,负载两端电压上升。与此同时,开关管V3、V4截止,二极管D3、D4导通,储存在变压器T1原边的电能通过D3、D4形成回路回馈电源,电流减小。在本模态时段中,D1、D2、V3和V4上承受输入电压,而D5要承受变压器副边电压的两倍。

变压器原边励磁电流计算如下:

(2-1)

(2-2) 其中,L1M、L2M分别为变压器T1、T2原边线圈的磁化电感。I1M(max)为L1M在S1、S2导通那一瞬间的电流值。

图2.1.2.1 变换器工作波形图

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设计(精)

第9卷第21期 2009年11月1671 1819(2009)21 6532 04 科学技术与工程 ScienceTechnologyandEngineering 2009 Sci Tech Engng 9 No 21 Nov.2009 Vol 通信技术 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设计 何成林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洛阳471009) 摘要半导体激光驱动电路是激光引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半导体激光器特点,指出设计驱动电路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并设计了一款低功耗、小体积的驱动电路。通过仿真和试验证明该电路能够满足设计需求,对类似电路设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激光引信半导体激光器窄脉冲中图法分类号 TN242; 文献标志码 A 激光引信大部分采用主动探测式引信,主要由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组成。发射系统产生一定频率和能量的激光向弹轴周围辐射红外激光能量,而接收系统接收处理探测目标漫反射返回的激光信号,而后通过信号处理系统,最终给出满足最佳引爆输出信号。由此可见,激光引信的探测识别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光发射系统的总体性能,即发射激光脉冲质量。而光脉冲质量取决于激光器脉冲驱动电路的质量。因此,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设计是激光引信探测中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图1 驱动电路模型 放电,从而达到驱动激光器的目的。 由于激光引信为达到一定的探测性能,通常会要求激光脉冲脉宽窄,上升沿快,一般都是十几纳秒甚至几纳秒的时间。因此在选择开关器件时要求器件开关速度快。同时,由于激光器阈值电流、工作电流大 [1] 1 脉冲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路模型分析 激光器驱动电路一般由时序产生电路、激励脉冲产生电路、开关器件和充电元件几个部分组成,如图1。 图1中,时序产生电路生成驱动所需时序信号,一般为周期信号。脉冲产生电路以时序信号为输入条件。根据其上升或下降沿生成能够打开开关器件的正激励脉冲或负激励脉冲。开关器件大体有三种选择:双极型高频大功率晶体管、晶体闸流管电路和场效应管。当激励脉冲到来时,开关器件导通,

脉冲驱动激光二极管

脉冲驱动激光二极管

脉冲驱动激光二极管 by Doug Hodgson, Kent Noonan, Bill Olsen, and Thad Orosz 介绍 相对较高的峰值功率和工作效率使得脉冲激光二极管成为固态激光器泵浦和范围测定这类应用的理想选择。脉冲激光二极管工作时通常占空比相对较低,因此平均功率较低,这样就可能达到更高的峰值功率。所以产生的热量并不很高。另一方面,连续波激光二极管要承受的热量比脉冲激光器高。这是由于在连续波工作期间,器件的热电阻使得结温度显著增加。所以连续波激光二极管一般需要很好的热沉封装和/或用热电致冷。 脉冲驱动激光二极管是测试其质量和热效率的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本文描述了通过用电流脉冲驱动激光二极管来进行测试的方法,提出了脉冲驱动激光二极管的几点困难,并给出了克服或避免的方法。文中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实验,用ILX Lightwave LDP-3811脉冲电流源来驱动一个典型的激光二极管。这里主要表现的是脉冲驱动二极管出现的问题。最后描述了LDP-3811的典型应用。 为什么要脉冲驱动一个连续波激光二极管? 在低占空比情况下脉冲驱动连续波激光二极管的能力在二极管评测中很有用。其应用可划分为两个广泛领域。第一个是封装前通过/失败测试;第二个是器件特性评价。这两种应用都利用了脉冲方式驱动激光二极管不会产生大量热量的优点。可在热效应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测试和特性评价。 封装前测试 对于这种应用,低占空比的脉冲可用于半 导体制造工艺后的晶圆或条级测试。单点 光测量或L/I曲线(光输出vs.驱动电流)能用来“预筛选”工艺处理后的晶圆。它能将有缺陷的晶圆在花费不匪的切割和 封装操作之前就清除掉,建立制造工艺的成品率数目和性能。(注意对于这些测试相对测量比绝对精度更重要。) 特性测试 脉冲测试的第二个应用领域是对封装好的器件的特性测试。很多关于激光二极管特性的工业文档既推荐连续波测试也推荐脉冲波测试。(贝尔交流研究出版的题为“光电器件可靠性保证实践”的技术咨询文档TA-TSY-000983就是这样。)通过比较脉冲和连续波工作方式,可以评测像输出功率、波长和阈值电流这样一些与温度相关的参数。图1所示的是一个典型激光二极管的L/I曲线。 这些曲线既表示了低占空比脉冲模式,又表示了连续波工作模式。连续波曲线阈值电流的增加和斜率效率的略微减少(与脉冲曲线比较)主要是由器件热电阻引起的结温度上升造成。(脉冲L/I曲线所用的脉宽一般为100至500ns,占空比小于百分之一,因此热效应不明显。) 脉冲与连续波L/I曲线的比较也可用来检图1 典型激光二极管的脉冲及连续波L/I曲线

基于PLC的太阳能热水器自动控制系统的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基于PLC的太阳能热水器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姓名: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基于PLC的太阳能热水器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摘要 本课题研究了可编程控制器(PLC)在太阳能热水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了系统的硬件构成及系统软件的设计过程。指出了 PLC 设计的关键主要是能满足基本控制功能, 并考虑维护的方便性、系统可扩展性等。在本文中经研究确定出了系统的各个工序,绘制了系统的工艺流程图;进行了系统的I/O分配和PLC的选型;根据系统设计要求设计绘制了系统的控制梯形图;绘制出了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等。 通过用PLC对太阳能热水器自动控制系统的改造,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其它元器件的使用,使系统接线简单、检修维护方便快捷、可靠性提高,增进了系统的先进性。 关键词: PLC;太阳能;自动控制系统;热水器 Design of Solar Water Heater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PLC Abstract Application of PLC in solar water heater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i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on the process of system hardware constitution and the system software design is emphasized . And the key of PLC design that is to satisfy the basic control function is pointed out , meanwhile maintenance convenience and system extension are also considerated. The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procedure of the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treatment flow chart is drawed out;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ddress of I/O is resigned .and the suitable PLC type is choosed. The third part, the control ladder diagram i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In the end, the electrical principle diagram and the interconnection diagram are drawn.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solar water heater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the components that is used in the solar water heater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are decreas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lifted, and it has the feature such as simply interconnection, rapid and easy fault detecting and maintenance, and high reliability. In a word, the system becomes more advanced because of my design. Keywords: PLC; solar;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water heater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黄国盛 班级:工化144 学号:201421714406 指导老师:刘芹 设计时间:2016.11.28-2016.12.2

目录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 2.设计方法及步骤 (1)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1) 2.2校正前的系统 (1)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1) 2.2.2MATLAB程序 (2) 3.3校正方案选择和设计 (3) 3.3.1校正方案选择及结构图 (3) 3.3.2校正装置参数计算 (3) 3.3.3MATLAB程序 (4) 3.4校正后的系统 (4) 3.4.1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4) 3.4.2MATLAB程序 (6) 3.5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1未校正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2校正后系统模拟电路图 (7) 3.5.3校正前、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8) 4.课程设计小结和心得 (9) 5.参考文献 (10)

1.设计任务与要求 题目2: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 00.51K G s s s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 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5ss e rad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45γ> 。 (3)截止频率6/c rad s ω>。 2.设计方法及步骤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由稳态误差要求得:20≥K ,取20=K ;得s G 1s 5.0201)s(0.5s 20)s (20+=+=2.2校正前的系统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图2.2.1-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论文(DOC)

毕业设计论文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 钟野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系 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或学位): 2011年5 月

目录 1 引言 (2) 2 方案设计 (2) 2.1 总体系统的设计思路 (2) 2.2 部分外围系统的设计思路 (3) 3 硬件电路设计 (3) 3.1 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设计 (3) 3.2 温度检测电路的设计与论证 (4) 3.3 显示功能电路的设计与论证 (5) 3.4 温度报警提示功能电路的设计与论证 (5) 3.5 外围电路控制设计 (6) 3.6 扩展部分方案设计 (7) 4 软件设计 (7) 4.1 控制主程序设计 (7) 4.2 温度设置程序设计 (8) 4.3 上下限报警程序设计 (8) 5 结论 (9) 结束语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温自动控制系统 钟野 (XXXX电子信息工程学系指导教师:CXJ) 摘要:本文设计主要是采用A 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以温度传感器(DS18B20)为温度采集元件, 外加温度设置电路、温度采集电路、显示电路、报警电路和加热电路来实现对水温的显示同时自动检测及线性化处理,其误差小于±0.5℃。本文重点介绍硬件设计方案的论证和选择,以及各部分功能控制的软件的设计。本次设计的目标在于:由单片机来实现水温的自动检测及自动控制,实现设备的智能化。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传感器;自动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is designed AT89C51 microcontroller as control core and temperature sensor DS18B20) for (temperature gathering element, plus the temperature setting circuit, temperature gathering electriccircuit, display circuit, alarm circuit and heating circuit to achieve water temperature display while automatically detecting and linearization, its error is less than 0.5 + ℃.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hardware design argumentation and choice, and some functional control software design. This design goal is: by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automatic temperature control, realize the intellectualized equipment. Keywords: Microcontroller; Temperature sensors; Automatic control

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全自动洗衣机控制系统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学院名称Z Z Z Z学院 专业名称Z Z Z Z Z 学生姓名Z Z Z 学生学号Z Z Z Z Z Z Z Z Z Z 任课教师Z Z Z Z Z 设计(论文)成绩

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一、设计题目 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 2)(1()(0 0++= s s s K s G (ksm7)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 (2)相角稳定裕度γ>45o , 幅值稳定裕度H>12。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 <25%,系统的调节时间Ts<15s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Wc 和穿频率Wx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计方法 1、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 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0变为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1)、确定根轨迹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本题中无零点,极点为:0、-1、-2 。故起于0、-1、-2,终于无穷处。 2)、确定分支数。 根轨迹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 和有限极点数n 中大者相等,连续并且对称于实轴;本题中分支数为3条。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能馈式电子负载中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设计

第28卷第10期2011年10月 机电工程 Journal of Mechanical &Electrical Engineering Vol.28No.10Oct.2011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赵国强(1984-),男,山东临沂人,主要从事能馈式电子负载方面的研究.E-mail :20910234@zju.edu.cn 通信联系人:马 皓,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E- mail :mahao@zju.edu.cn 能馈式电子负载中交错并联Boost 电路的设计 赵国强,马 皓 *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为满足服务器电源测试用能馈式电子负载对第一级DC /DC 低压大电流输入、低输入电流纹波和高效率的要求,第一级DC /DC 采用交错并联Boost 电路。分析了该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电路中各主要元器件的选取原则。针对电子负载恒流输入需求,给出了基于dsPIC33FJ16GS504的输入电流恒流控制环路设计思路和方法。利用DSP 实现了快速运算,达到精确设定输入电流大小的目的。最后, 制作了一台12V /100A 输入,48V 输出的1.2kW 实验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电路在低压大电流输入情况下的可行性,电路工作稳定,满足了能馈式电子负载的要求。关键词:服务器电源;交错并联;能馈式电子负载中图分类号:TM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551(2011)10-1269-04 Design of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in energy-feedback electronic power load ZHAO Guo-qiang ,MA Hao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low voltage and large current ,low input current ripple ,and high efficiency in energy-feed-back electronic load for server power supply test ,an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was employed in first stage DC /DC.The operation principle of the circuit was analyzed and the selecting method of main components was presented.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mand of constant input cur-rent in electronic load , design of constant current control loop based on dsPIC33FJ16GS504was introduced.Accurate set of input current was achieved by means of high-speed calculation with DSP.Finally a 1.2kW prototype was built with input 12V /100A and output 48V.The results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converter with input of low-voltage and large-current ,show that the circuit can work in stable stat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nergy feedback electronic load system.Key words :server power supply ;interleaved ;energy-feedback electronic load 0引言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革命的不断深 入,服务器电源的输出电流越来越大。服务器电源等 电源出厂前需要进行老化测试, 应用电阻负载时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为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应用能馈式电子负载测试服务器电源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能馈式电子负载具有低压大电流输入,拉载电流精确设定,输入电流纹波较小,效率较高等特性。 传统Boost 电路在大电流输入时开关纹波大,二极管导通损耗大,效率较低。为了获得较小的输入电 流纹波和较高的效率,前人提出了许多基于Boost 电 路的改进拓扑 [1-3] 。但这些电路应用于低压大电流输入时却存在自身固有的缺点。Boost 反激电路输入电流断续,输入电流纹波很大。改进型两相交错并联Boost 变换器的开关电容在大电流输入时体积较大,损 耗增加, 效率较低。电容箝位式交错并联耦合电感Boost 变换器输入电流纹波较大。两功率管不能同时 开通, 限制了电路的占空比,电压增益较小。交错并联Boost 电路因其拓扑结构简单、输入电流连续、效率高、易于控制等特点在低压大电流输入时 具有较大优势而被应用于能馈式电子负载中 [4-5] 。通过两个交错控制的Boost 电路的并联,实现了输入大

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的控制系统

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的控制系统 使用单片机对激光器驱动电源的程序化控制,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上述功能,而且可提高整机的自动化程度。同时为激光器驱动电源性能的提高和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 总体结构框图 本系统原理,主要实现电流源驱动及保护、光功率反馈控制、恒温控制、错误报警及键盘显示等功能,整个系统由单片机控制。本系统中选用了C8051F单片机。C8051F单片机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号系统级芯片(SOC),他在一个芯片内集成了构成一个单片机数据采集或控制系统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模拟和数字外设及其他功能部件,如本系统中用到的ADC和DAC。这些外设部件的高度集成为设计小体积、低功耗、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单片机应用系统提供了方便,也大大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光功率及温度采样模拟信号经放大后由单片机内部A/D 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反馈控制信号经内部D/A转换后再分别送往激光器电流源电路和温控电路,形成光功率和温度的闭环控制。光功率设定从键盘输入,并由LED数码管显示激光功率和电流等数据。 2 半导体激光器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目前,凡是高精密的恒流源,大多数都使用了集成运算放大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负反作用,使加到比较放大器两个输入端的电压相等,从而保持输出电流恒定。并且影响恒流源输出电流稳定性的因素可归纳为两部分:一是构成恒流源的内部因素,包括:基准电压、采样电阻、放大器增益(包括调整环节)、零点漂移和噪声电压;二是恒流源所处的外部因素,包括:输入电源电压、负载电阻和环境温度的变化。 2.1 慢启动电路 半导体激光器往往会因为接在同一电网上的多种电器的突然开启或者关闭而受到损坏,这主要是由于开关的闭合和开启的瞬间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冲击电流,就是该电流致使半导体激光器损坏,介于这种情况,必须加以克服。因此,驱动电源的输入应该设计成慢启动电路,以防损坏,:左边输入端接稳压后的直流电压,右边为输出端。整个电路的结构可看作是在射级输出器上添加了两个Ⅱ型滤波网络,分别由L1,C1,C2和L2,C6,C7组成。电容C5构成的C型滤波网络及一个时间延迟网络。慢启动输入电压V在开关和闭合的瞬间产生大量的高频成分,经过图中的两个Ⅱ型网络滤出大部分的高频分量,直流以及低频分量则可以顺利地经过。到达电阻R和C组成的时间延迟网络,C2和C4并联是为了减少电解电容对高频分量的电感效应。 2.2 恒流源电路的设计 为了使半导体激光器稳定工作,对流过激光器的电流要求非常严格,供电电路必须是低噪声的稳定恒流源驱动,具体电路。 使用单片机对激光器驱动电源的程序化控制,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上述功能,而且可提高整机的自动化程度。同时为激光器驱动电源性能的提高和扩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 总体结构框图 本系统原理,主要实现电流源驱动及保护、光功率反馈控制、恒温控制、错误报警及键盘显示等功能,整个系统由单片机控制。本系统中选用了C8051F单片机。C8051F单片机是完全集成的混合信号系统级芯片(SOC),他在一个芯片内集成了构成一个单片机数据采集或控制系统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模拟和数字外设及其他功能部件,如本系统中用到的ADC和DAC。

重庆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目录 1 实验背景 (2) 2 实验介绍 (3) 3 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6)

1 实验背景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对于人工控制概念而言的,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称控制装置或控制器),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统称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即被控制量)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自动控制原理【1】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对自动控制的精密性和经济指标,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同时,由于数字计算机,特别是微型机的迅速发展,为控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他们的推动下,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如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贝尔曼的动态规划理论。卡尔曼的能控性能观测性和最优滤波理论等,这些都标志着控制理论已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到现代控制理论的阶段。现代控制理论的特点。是采用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研究“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时变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现在,随着技术革命和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发展,已促使控制理论开始向第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三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发展。 在其他文献中也有所述及(如下): 至今自动控制已经经历了五代的发展: 第一代过程控制体系是150年前基于5-13psi的气动信号标准(气动控制系统PCS,Pneumatic Control System)。简单的就地操作模式,控制理论初步形成,尚未有控制室的概念。 第二代过程控制体系(模拟式或ACS,Analog Control System)是基于0-10mA或4-20mA 的电流模拟信号,这一明显的进步,在整整25年内牢牢地统治了整个自动控制领域。它标志了电气自动控制时代的到来。控制理论有了重大发展,三大控制论的确立奠定了现代控制的基础;控制室的设立,控制功能分离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70年代开始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技术优势,人们在测量,模拟和逻辑控制领域率先使用,从而产生了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CCS,Computer Control System)。这个被称为第三代过程控制体系是自动控制领域的一次革命,它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特长,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机能做好一切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被称为“集中控制”的中央控制计算机系统,需要指出的是系统的信号传输系统依然是大部分沿用4-20mA的模拟信号,但是时隔不久人们发现,随着控制的集中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失控的危险也集中了,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系统瘫痪。所以它很快被发展成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的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可靠性的大幅度增加,目前普遍使用的是第四代过程控制体系(DCS,或分布式数字控制系统),它主要特点是整个控制系统不再是仅仅具有一台计算机,而是由几台计算机和一些智能仪表和智能部件构成一个了控制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完整版)室内灯光自动控制毕业设计

第1章绪论 1.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导致用电负荷的加剧,又由于世界性的能源危机,能源缺乏已成为世界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此问题对我国来说尤为严重。随着各类大、中专院校的扩招,教室的扩建,教室照明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教室照明的管理不到位,往往造成电能的巨大浪费,这样,提高教室用电效率就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对灯光的智能控制,国内外己经开始采用,但对教室灯光的控制,尤其是我国教室灯光的智能控制尤为缺乏和不完善,依然是传统式的人工管理。各类大、中专院校不断扩招,教室不断扩建,教室的用电负荷不断加大,教室用电管理不善,造成学校电能浪费,经济损失,这种的浪费与当今的节约能源理念相违背。再者,现代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灯光的管理也在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例如楼道灯光的自动控制等等。所有这些使得教室灯光控制也应该朝着智能的方向发展。于是,开发简便、实用的教室灯光自动控制系统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课题的来源、意义及研究目的 世界各地发电的主要原料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丹麦在能源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1974年以来,尽管丹麦国民收入增长了50%,丹麦总的能源消费量并没有增加。丹麦是OECD成员国中能源消耗量和国民收入比值最小的国家。他们不断地提供一些节能供热系统,例如丹麦热电同供热电厂(CHP),而且,他们尽可能的有效利用资源。这

样,他们的能源使用总效率达到了90%。丹麦政府很重视住房空间用电的节能,并设立了对新建房屋节能的诸多要求。数据显示,居民入住有节能装置的房子时,他们要支付比没有节能方案房屋高出8%的费用。其节能项目经验在欧盟国家中广为流传。还有,欧司朗一斯维尼亚公司不断的推出新型高输出的荧光灯,节约6%的总系统功率,并具有更高的光通和平均光通量。飞利浦照明公司推出的陶瓷金卤灯代替过去的卤钨灯,可节能60%的电能。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各国都在采取不同方式来节约能源,节约 电能。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让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虽然我国能源总储量不低,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储量少,单位产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10倍。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出发,能源问题也是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个关键因素。此外,能源问题不仅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在特定情况下还会对社会稳定有很大影响。鉴于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我国在绿色照明工程新闻发布,绿色照明工程未来五年间将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所等全国建筑物中推广1.5亿只节能灯,节电290亿度电。上海、河北等一些地方采取政府对节能灯大宗采购每只补贴3至4元的方式进行推广。从普通白炽灯到高效节能灯,使我国的电光源产品结构逐步向节电型转变,荧光灯与普通白炽灯的比例由1995年的l:6.25前的l: 1. 5。 目前,我国照明用电约占社会总用电量的12%,采用高效照明产品代替传统的低效照明产品可节电60%到80%。如今,北京正在大力推行绿色照明工程,己推出上百万只绿色照明光源和部分节能电器,据测算年节约用电可达3442万千瓦时,节约电费2519.7万元。政府己经在商厦、学校、医院等更换了24万只节能灯具。在奥运工程的建设上,也大量运用节能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及专业软件课程实习 题目名称:三阶系统分析与校正 年级专业及班级:建电1402 姓名:王杰 学号: 141504230 指导教师:许慧 评定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6 年 12月 27日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学会使用MATLAB语言及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4)学会使用硬件搭建控制系统; (5)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控制相关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习任务 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K/s(0.1s+1)(0.2s+1) 分析系统是否满足性能指标: (1)系统响应斜坡信号r(t)=t,稳态误差小于等于0.01; (2)相角裕度y>=40度; 如不满足,试为其设计一个pid校正装置。 三、课程实习内容 (1)未校正系统的分析: 1)利用MATLAB绘画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零极点图 2)绘画根轨迹,分析未校正系统随着根轨迹增益变化的性能(稳定性、快速性)。 3)作出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系统响应,分析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绘出系统开环传函的bode图,利用频域分析方法分析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开环振幅)。 (2)利用频域分析方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校正方案,要求有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Matlab计算值比较。 (3)选定合适的校正方案(串联滞后/串联超前/串联滞后-超前),理论分析并计算校正环节的参数,并确定何种装置实现。

自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

目录 摘要…………………………………………………………………第1章任务要求和方案设计…………………………………… 1.1 任务要求……………………………………………………… 2.1 总体方案确定及元件选择…………………………………….. 2.1.1 总体设计框图……………………………………………… 2.1.2 控制方案确定………………………………...…………… 2.1.3 系统组成……………………………………………… 2.1.4 单片机系统……………………………………….. 2.1.15 D/A转换........................................................................... 2.1.5 晶闸管控制………………………………………... 2.1.6 传感器……………………………………………… 2.1.7 信号放大电路………………………………………. 2.1.8 A/D转换……………………………………………. 2.1.9 设定温度及显示……………………………………. 第2章系统硬件设计……………………….…………………2.1 系统硬件框图……………………………………………2.2 系统组成部分之间接线分析…………………………… 第3章系统软件设计…………………………………………. 3.1程序流程图..…………………………………..…………… 第4章参数计算……………………………..………………... 4.1 系统各模块设计及参数计算 4.1.1、温度采集部分及转换部分

4.1.2、传感器输出信号放大电路部分:........................... 4.1.3、模数转换电路部分:............................ 4.1.4、ADC0804芯片外围电路的设计:....................... 4.1.5、数值处理部分及显示部分:............................. 4.1.6、PID算法的介绍....................................: 4.1.7、A/D转换模块.......................................... 4.1.7、A/D转换模块................................... 4.1.8 单片机基本系统调试............................... 4 .1. 9 注意事项:................................................................ 第5章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5.1 系统测试仪器及设备 5.2 测试方法 5.3 测试结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分析

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分析 类别:电源技术阅读:869 摘要:文章分析了传统BooST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交错并联Boost电路。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根据占空比大于或小于0。5的情况,详细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推导了稳态情况下输出输入电压关系式,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0 引言升压变换器是最常用的一种变换器,随着新能源的推广,由于太阳能、燃料电池、蓄电池等输入源具有输入电压较低的特性,升压变换器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常用的非隔离Boost升压变换器,在高输出电压场合,由于寄生参数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很高的输入输出电压比。而另一种升压电路是隔离升压电路,例如正激、反激电路。隔离升压电路中必须用到的变压器通常具有隔离、变压的功能,在那些不需要隔离或体积要求较小的应用场合,通过变压器升压就很难满足要求,另外变压器漏感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开关电压过冲,EMI等,常常对电源本身及周围设备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克服常用升压变换器在大功率、高输入输出变比等场合应用的限制,本文研究分析了一种新的电路拓扑结构及其工作方式,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 1 工作原理下面分析Boost电路存在的不足,在理想情况下: M(D)=U0Uin= 11-D(1)根据式(1),在一定的输入电压下,理论上可以产生任意高于输入电压的输出电压。而实际情况中,由于电感、二极管、开关管都会产生一定的损耗,这些损耗可以等效为一个与电感串联的电阻RL,如图1所示: 图 1 Boost等效电路图此时根据磁平衡原理: 由式(2)、(3)可得:

根据式(4),在不同的RL/R 情况下,M(D)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在实际电路中,Boost电路升压比有限制极限,输出电压一般能达到输入电压的4~5倍。在大功率应用环境中,由于损耗严重,升压比反而更低。 为了克服上述非隔离升压电路的不足,本文研究的升压变换器如图3所示,它由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与电容串联组合而成。 图 2 升压比与占空比关系曲线图 图3 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结构图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当占空比大于0。5时,系统工作原理时序如图4所示,PS1、PS2分别为开关管S1、S2的驱动脉冲。ID1、ID2分别为流过续流二极管D1、D2的电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