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涂尔干

一、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被认为是一位学院派的社会学家,但是他的全部学术研究

活动及其学说也包含着深厚的社会与道德关怀在内,也都是针对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所感受到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是他为了解决那些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些理论方案。所以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欲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前提。

2.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来恰当地理解

和有效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

3.危机表现:

(1).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

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中最受关注的现代

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

越频繁和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

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悲观情绪变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

现就是自杀率的上升。

4.危机现象的破坏作用:

(1).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

(2).劳资之间的激烈对抗把居住在同一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

敌对国度

(3).迅猛发展的自杀现象意味着危机和骚乱

5.涂尔干认为我们必须要去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有效消除的

办法,这一任务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得以完成。

6.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思想家们的

不同思路:

(1).马克思主义者思路

原因:危机起源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的私有制为核心的

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同在这个制度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方法:要解决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变

革,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制度来替代它。

(2).密尔等自由主义者思路

原因:自由主义制度在当时尚不完善。自由尚未能充分地、平

等地扩展到每一个人。

方法:通过各种具体途径来进一步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形式上享有充分的自由。

(3).美斯特尔等保守主义者思路

原因:随着社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个人自由的

高度扩展以及平等的社会发展趋势破坏了原有社会秩序。

方法:通过恢复各种古老的传统(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利、群体优于个人等)来重建社会秩序。

(4).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思路

原因:社会结构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工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所导致的个人主义高涨及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

办法: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与工业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秩序。

(5).涂尔干的观点(基本与孔德一致)

<1>将工业化而不是自由主义或资本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

最核心的特征。

<2>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

<3>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看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

的最主要的问题,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

序当做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比孔德更关注这个问题)。

<4>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

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

将集体意识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

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

秩序的基本途径。

<5>反对共产主义学说和自由主义学说,主张将自由和秩序

结合起来。

第二节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社会失范

《社会分工论》强调的社会问题:现代经济生活存在着的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

目的: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状态的真正原因。

1.社会团结

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线而展开的。

集体意识: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与一定的社会条件相联系,并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定义:人与人、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

这种联结关系既可以建立在共有情感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

同理想信念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求、功能依赖而形

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上。

(2).分类:

<1>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所有群体成员的

共同情感和共同信仰)而把同质性的个体联结起来的一种

社会结合类型。

典型形式出现在原始社会和传统农业社会。

<2>有机团结:通过职能上的相互依赖而将异质性个体联结

起来的一种社会结合类型。

典型形式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大都市。

<3>比较: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卡尔·马克思)【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二章卡尔·马克思 一、早年的思想历程:从青年黑格尔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1.经济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也是作为对早期现代性危机的一种反应而出现的。马克思将经济关系或财产关系理解为全部社会关系当中最核心、最本质或最基础的部分,始终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现代社会的财产关系及其经济、政治与社会后果上。 2.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致力于探讨早期自由主义社会体制形成和变化的“经济基础”,试图从经济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中揭示早期自由主义社会体制各种矛盾和危机的产生根源及其解决之道。从这种角度出发,马克思把现代社会主要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描述和分析,也就主要表现为一套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和分析。 3.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思路 贯穿于马克思一生思想始终的基本思路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是现代社会里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最终根源;要消除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和危机,就必须消灭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以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 二、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形态理论 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包含了马克思对于社会结构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

和说明。这种理解和说明从概念和观点上为后面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或基础。 (1)基本概念 在对社会形态进行分析时,马克思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及社会形态等。 ①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即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物质生产既是社会形成的初始原因也是社会变迁的最终动力。从“生产力”的状况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全部运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理论最重要的特征。 ②生产关系 所谓“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为了进行物质生产过程而形成的那些社会交往或社会联系。 ③经济基础 所谓“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它在内容上包括了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经济结构”构成了社会中其他组成要素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因此也就可以称之为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④上层建筑 所谓“上层建筑”,则是指在一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设施、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结合的形式展开的社会生产过程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设施和国家一类的政治设施以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来为之配合、为之服务。 ⑤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存在与意识”关系问题的一般观点,将“社会存在”界定为“在人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 章节题库 (皮埃尔 布迪厄)【圣才出品】

第六章皮埃尔·布迪厄 一、名词解释 1.布迪厄 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2.惯习 答:惯习是指一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场域 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 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 ②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 ③场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4.文化资本 答:文化资本是指借助于各种教育行动传递的文化物品,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①身体化的形式,体现在人们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性情倾向;②客观化的形态,体现在文化物品之中(例如书记、辞典、机器等);③制度化形态,体现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上。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5.社会资本 答: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千 埃米尔·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理论的社会背景 和理解其他思想家一样,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 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以涂尔干自己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材料来讲,这些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当中最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2.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的观点

在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这个问题上,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人,涂尔干的观点总体上说属于孔德那一路。 (1)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也是将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 (3)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当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并且,可以说,涂尔干比孔德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4)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主要是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之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5)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既反对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改变财产制度的方式来解决现存各种社会危机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反对主张放任自流的各种自由主义学说,而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 (6)涂尔干与孔德之间的差异也还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将会随时指出。以下我们就以涂尔干几本最主要的著作为线索,围绕着“现代性的危机与处方”这个主题,来梳理一下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二、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 涂尔干的理论关怀在他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社会分工论》中就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上篇)【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一、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 1.如何面对历史必然趋势 托克维尔并不认为《论美国的民主》首卷介绍的美国政治结构“是民主国家应当建立的惟一的和最好的形式”,而只是民主国家“可以采取的政府形式之一”。而且身份平等这种社会状况似乎普遍的趋势也不一定必然获得同样的政治结果。他只是希望借鉴而不是照搬美国,因为民主的革命既成事实,他要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 2.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 (1)民主社会和贵族社会是托克维尔分析中提取的两个理念型。 (2)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3.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 (1)民主 民主不仅是托克维尔眼前的现实,而且基于普遍的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民主似乎超越了现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代社会特定的历史和习俗,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正义,不断战胜旧制度、旧习俗而蓬勃成长,遂成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 (2)平等激情 民主的社会状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份平等,而这绝不仅限于法权意义上的平等。民主国家中平等的最重要内涵和最强大力量就是人心中激发起的平等激情。 (3)平等激情是“一柄双刃剑” 平等也会使人养成一些极具危害的习性。随着等级的消除,“生活的多样性正从人类社会逐渐消失,同样的举止、同样的思想和同样的感情正在进入世界的每个角落。”不仅如此,平等激情可谓“一柄双刃剑”。 放纵对平等的追慕就会走向堕落。民主社会的命运正取决于人们能否以及如何节制和引导平等在人心中激发起的欲望和激情。托克维尔就此将重点转向平等时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焦虑与嫉妒。 (4)民主时代的怪圈: “民主制度唤起并怂恿对平等的激情,但却总不能完全使之满足。这种完全的平等总是在人们以为得到的瞬间便从手中溜走;他们因为成功的可能而兴奋,却因为成功的不确定而焦躁;兴奋之后便是沮丧和怨毒。以任何方式超越人们之上的任何东西似乎都是他们欲望的障碍。” 民主社会就此嫉妒心盛行,人们甚至宁要奴役中的平等而不要自由中的不平等。过度膨胀的平等激情由追求人的价值与尊严蜕变为被焦虑和嫉妒驱使,虚幻地追求事实上的相似从而不惜雷同。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 第二章新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 一、学术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基本思路 1.学术背景 功能主义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相对来说最久远也最深厚的理论传统之一。作为社会学的一种理论范式,它始作俑于孔德、斯宾塞的著作,经过人类学家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和社会学家涂尔干等人的明确阐发,最终由现代社会学大师帕森斯等人集其大成,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宏伟的“巨型理论”体系。 2.主要代表人物 “新功能主义”影响广泛,欧美国家中的许多社会学家都被这一标签的提出者亚历山大和柯罗米认定为是“新功能主义者”。其中最主要也最自觉的代表人物是亚历山大、柯罗米、芒奇、艾森斯塔德、斯梅尔塞、阿切尔等人。 新功能主义者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有:亚历山大的个人著作《社会学的理论逻辑》(1982—1983)、《结构和意义》(1989)、《行动和它的环境》(1988)、《文化和社会》(1990);亚历山大编辑的文集《新功能主义》(1985),亚历山大与柯罗米合编的文集《分化理论与社会变迁》(1990),柯罗米编辑的文集《新功能主义社会学》(1990),亚历山大等编辑的文集《微观——宏观之环》(1987),艾森斯塔德的专著《帝国的政治体系》(1963),艾森斯塔德与库雷诺合著的《社会学的形式:范式与危机》(1976),芒奇的著作《帕森斯与行动理论》(1980),阿切尔的专著《文化与主体性》(1988),卢曼的专著《社会分化》(1984)。 3.基本思路 (1)与传统功能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作为一种新的“功能主义”,它与传统的功能主义尤其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有着明确的继承关系。按照它最积极的提倡者亚历山大的说法,他们之所以采用了“新功能主义”这个提法,是为了表明,只有“帕森斯的分析模式为(社会学理论的)一种新综合提供了唯一可行的基础”。为了表明这种看法的合理性,亚历山大对帕森斯的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他认为帕森斯的著作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宏大的企图,即对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唯意志主义、帕累托主义等古典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归纳与综合。因此,帕森斯理论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但同时也是非常模糊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它“给予社会学家们许多不同的选择,他们基于自己的知识和历史条件而从中做出各自的选择”。 (2)“功能主义传统”的特征 亚历山大认为,“功能主义传统”由以下六个特征构成: ①功能主义在描述性而非说明性的意义上提供了一种社会各部分间相互关系的一般图景,它认为社会是由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各要素所组成的、多元的与开放的系统; ②功能主义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行动,不仅关注行动的实践性与手段性,而且也关注它的表意性与目的; ③功能主义关注社会整合及社会控制的变异及过程; ④功能主义假定人格、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区别是社会结构所必需,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所产生的张力是变迁与控制的持续根源; ⑤功能主义认为分化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 ⑥功能主义强调概念化与理论化的独立性。 (3)“新功能主义”与“功能主义传统”的关系 ①功能主义传统实际上比其他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具有成为一种成功的社会学理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是当前对社会学理论进行新综合的最合适的基

杨善华 西方社会学理论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理论的主要特点、构建方式和基本类型,梳理西方社会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的关联,以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 第一节理论的特点、构建与类型 一、理论的二元性:抽象与具体;逻辑一致与悖论;说明与解释。 二、理论的三种基本类型:形式的;实质的;实证的。 三、理论是如何提出来的: 1.对通行理论的批判 2.综合 3.吸纳具体研究的结论 4.追求基本的形式特征 5.理解重大事件 第二节社会理论的基本路径 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充斥着个体与集体、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法。任何社会学理论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实在的性质是什么? 二、怎样认识社会实在? 三、四种理论组合:功利主义;建构主义(主观主义);实质主义;功能主义。 第三节社会学的三代理论史 一、第一代(经典)理论:三大传统 二、第二代社会学理论:帕森斯主义与反帕森斯主义 三、第三代理论:后帕森斯时代的新综合 四、当代综合的特点: 1.多种综合并存。 2.综合多采用对传统理论的重构。 3.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思想。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第四节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一、现代性问题 二、区分三个词: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 三、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复习思考题 社会理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 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问题有何关联? 拓展阅读书目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第一章 第二章现象社会学与常人方法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行动社会理论的主要特点,了解现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思路,重点掌握常人方法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动理论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埃米尔·涂尔干)【圣才出品】

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干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唯实论 答: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在这里,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 2.社会整体观 答:社会整体观认为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3.社会事实 答:社会事实是指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同时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4.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 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涂尔干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自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 5.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答: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涂尔干集中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原则:(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即客观性原则——把社会事实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及解释性原则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即分析性原则——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构成了社会学的两个不同但又必要的研究方法。 6.社会团结 答: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一范畴是涂尔干用来研究社会团结的主要划分方法。 7.社会分工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笔记

涂尔干 一、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被认为是一位学院派的社会学家,但是他的全部学术研究活动及其学说也包含着 深厚的社会与道德关怀在内,也都是针对他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所感受到的社会问题展开的,是他为了解决那些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一些理论方案。所以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欲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前提。 2.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解决19世纪西 方发达国家在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 3.危机表现: (1).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 会分工论》等著作中最受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激烈的劳资冲 突。 (3).精神危机。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悲观情绪变态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杀率的上升。 4.危机现象的破坏作用: (1).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使社会团结发生断裂 (2).劳资之间的激烈对抗把居住在同一社会的成员分裂成两个敌对国度 (3).迅猛发展的自杀现象意味着危机和骚乱 5.涂尔干认为我们必须要去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有效消除的办法,这一任务只有运 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得以完成。 6.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思想家们的不同思路: (1).马克思主义者思路 原因:危机起源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的私有制为核心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同 在这个制度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方法:要解决危机,必须从根本上对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变革,用暴力革命手段 推翻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制度来替代它。 (2).密尔等自由主义者思路 原因:自由主义制度在当时尚不完善。自由尚未能充分地、平等地扩展到每一个人。 方法:通过各种具体途径来进一步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在 形式上享有充分的自由。 (3).美斯特尔等保守主义者思路 原因:随着社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个人自由的高度扩展以及平等的 社会发展趋势破坏了原有社会秩序。 方法:通过恢复各种古老的传统(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利、群体优于 个人等)来重建社会秩序。 (4).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思路 原因:社会结构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工业化和劳动分工发展所导致的 个人主义高涨及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 办法: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建立与工业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秩序。 (5).涂尔干的观点(基本与孔德一致) <1>将工业化而不是自由主义或资本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 <3>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看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将重建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下篇(第四章 安东尼·吉登斯) 【圣才出品】

第四章 安东尼·吉登斯 【知识框架】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吉登斯对以往社会学的批判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 对解释学的批判 对批判主义的批判 社会学理论内部的“正统共识” 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双重解释学 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双重解释学引发的后果 反思性的行动“流” 例行化的日常生活 社会互动的维度 结构化理论 系统、结构与制度 时间与空间 整合与变迁 资本主义社会的时空形成 高度现代性的总体特征 吉登斯对现代化的研究 现代性制度的多维分析 满怀希望的现实主义 评价吉登斯 安 东 尼· 吉 登斯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吉登斯对以往社会学的批判(见表4-1)★ 表4-1 吉登斯对以往社会学的批判

考点二:双重解释学★★★ 1.社会学理论内部的“正统共识” 自然主义与功能主义一般认为社会科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系统类似于生物体。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等都站在自己的视角上指出了以帕森斯为代表的“正统共识”的某些缺陷,但很难说这些理论解决或超越了“正统共识”的主要问题。 2.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1)社会科学的两套意义框架: ①日常知识: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 ②科学知识: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元语言。 (2)日常知识和科学知识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因此,在根本的意义上,社会学家与常人的所作所为没什么不同。 (3)社会科学家不得不对社会变化的结果怀有警醒意识,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概念和理论对他们力求分析的社会产生了改变的效应,社会科学不能避免地以批判常识和内部自我批判为核心工作。 3.双重解释学视野里的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和任务 (1)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自然科学的“技术性”。 (2)社会科学的任务:①批判那些被视为常识的普通信念。②社会科学家从事的批判活动是他们工作的核心,因此社会科学家提出的观点和他们声称所获得的发现必须接受批判性考查,所以社会科学的任务还要涉及内部自我批判。 4.双重解释学引发的后果 (1)社会科学的“平庸性”。与自然科学成就所显现的丰富的创新性的技术影响相比,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平庸性。 (2)社会科学概括的“历史性”。社会科学的概括就其性质而言,是“历史的”,概括得以成立的环境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是有一定的范围的。 考点三:结构化理论(见表4-2)★★★★ 表4-2 结构化理论的组成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一、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 1.如何面对历史必然趋势 托克维尔并不认为《论美国的民主》首卷介绍的美国政治结构“是民主国家应当建立的惟一的和最好的形式”,而只是民主国家“可以采取的政府形式之一”。而且身份平等这种社会状况似乎普遍的趋势也不一定必然获得同样的政治结果。他只是希望借鉴而不是照搬美国,因为民主的革命既成事实,他要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 2.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 (1)民主社会和贵族社会是托克维尔分析中提取的两个理念型。 (2)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3.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 (1)民主 民主不仅是托克维尔眼前的现实,而且基于普遍的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民主似乎超越了现代社会特定的历史和习俗,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正义,不断战胜旧制度、旧习俗而蓬勃成长,遂成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

(2)平等激情 民主的社会状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份平等,而这绝不仅限于法权意义上的平等。民主国家中平等的最重要内涵和最强大力量就是人心中激发起的平等激情。 (3)平等激情是“一柄双刃剑” 平等也会使人养成一些极具危害的习性。随着等级的消除,“生活的多样性正从人类社会逐渐消失,同样的举止、同样的思想和同样的感情正在进入世界的每个角落。”不仅如此,平等激情可谓“一柄双刃剑”。 放纵对平等的追慕就会走向堕落。民主社会的命运正取决于人们能否以及如何节制和引导平等在人心中激发起的欲望和激情。托克维尔就此将重点转向平等时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焦虑与嫉妒。 (4)民主时代的怪圈: “民主制度唤起并怂恿对平等的激情,但却总不能完全使之满足。这种完全的平等总是在人们以为得到的瞬间便从手中溜走;他们因为成功的可能而兴奋,却因为成功的不确定而焦躁;兴奋之后便是沮丧和怨毒。以任何方式超越人们之上的任何东西似乎都是他们欲望的障碍。” 民主社会就此嫉妒心盛行,人们甚至宁要奴役中的平等而不要自由中的不平等。过度膨胀的平等激情由追求人的价值与尊严蜕变为被焦虑和嫉妒驱使,虚幻地追求事实上的相似从而不惜雷同。 4.从不平等的不凡到平等的平庸 (1)面向实际与不能安定是民主时代两个并不矛盾的特征。 (2)从贵族社会到民主社会,个人不再只是种姓等级中的个体成员,身份(或认同)由单一变为多重,由先赋变为后致,增加了社会的活力,也激发了人的欲望和需求。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马克斯·韦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四章马克斯·韦伯 一、生平和学术背景 1.生平 韦伯的一生不断受到心理上的折磨。这样的内心冲突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学术工作。这种内心冲突主要源于他的博学和睿智赋予他的思想和理念的明晰、透彻与超前以及他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觉跟他所面对的德国当时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和他意识到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社会责任亦不能完全担当当时内心的痛苦。具体来说,这种内心冲突源于他与家庭的纠纷,也源于他试图摆脱帝制的德国那种愚民政治环境。 2.学术背景 作为一名具有新康德主义背景的社会学家,韦伯以极其深刻的形式吸收了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同时也亲身体验到了19世纪理性主义危机的新的精神思潮。 韦伯的世界观是由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和主观主义三者相互矛盾复杂地交织成的综合体,他的社会学方法论表明他受到了英法实证主义、德国浪漫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这三种思想体系的影响:从实证主义中汲取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从出发点上拒斥任何脱离经验的、抽象的观点;从浪漫主义中学到了敏锐关注个体性、意志自由的原则;从形而上学(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中借鉴了它的历史性。 二、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基础 韦伯主要研究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的主观目的。这样的目的表现为行动者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而按照韦伯的想法,这样

的意义是可以被理解的。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亦由此而来。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1)社会科学 韦伯给社会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要使社会学成为科学,就必须放弃那种只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现出来的、可以客观地加以说明的主观意义之间的逻辑,因为只有这种以概念表达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意义。 (2)科学的方法 韦伯提出,科学的方法无论其对象是物还是人,总是以抽象和概括为手段的。他又针对实证主义的观点指出,人与物不同,要理解人不能仅从外部表现即人的行动去研究,还要研究内在的动机。 (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 来源于研究者的研究意图上的区别,而不在于科学方法和概念方法是否适用于人类行动这一对象。区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并不是研究方法上的不同,而是科学家的兴趣和目的的不同。 自然科学家所感兴趣的是自然事件中那些可用抽象法则予以规定的方面,而社会科学家则希望寻求对人类行为的规律性的抽象概括,他也对人类行动者的特殊性质和他们行动的目的发生兴趣。 (4)研究目的 说到研究者的研究目的,韦伯力图在方法论上把史学和社会学统一起来。他认为,史学所面对的虽然是一些个别的具体事实,但它的任务仍然是探寻这些个别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找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不过他所说的规律性或历史的因果联系不是决定论所主张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复习笔记 上篇(第二章 卡尔·马克思) 【圣才出品】

第二章 卡尔·马克思 【知识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基本思想 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矛盾分析 基本概念 社会形态理论 基本命题 社会变迁的基本矛盾 社会变迁的动力 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变迁理论 结论 社会变迁的方向:部落、公社、封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阶级的概念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的历史性 阶级与分工 资本主义及其后果:产生条件、最终目的、生产关系、实现过程、后果 共产主义社会:特点、依靠力量、实现途径、实现过程 理论的影响 评价马克思 引发的争论 总体评价 马 克 思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马克思基本思想★ (1)早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从青年黑格尔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2)经济关系:马克思将经济关系或财产关系理解为全部社会关系的核心,聚焦于现代社会的财产关系及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上。 (3)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将现代社会主要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他试图从经济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中揭示早期自由主义社会体制各种矛盾和危机的产生根源及其解决之道上。他对于现代性的描述也主要表现为一套关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和分析。 (4)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思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是现代社会里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最终根源;要消除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和危机,就必须消灭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以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制度。 考点二: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形态理论 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包含了马克思对于社会结构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说明。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见表2-1): 表2-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米歇尔·福柯)【圣才出品】

第八章米歇尔·福柯 一、名词解释 1.后现代主义 答:后现代主义原指一种以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对、否定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二元论、本质主义、理性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父权制、机械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等的理论倾向。后现代主义具有否定性、建设性和庸俗性三个向度。 2.《规训与惩罚》 答:《规训与惩罚》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代表作之一,于1975年问世。本书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3.福柯 答:米歇尔·福柯,法国后现代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 其主要观点有: ①权力谱系学。揭示了隐蔽在中立或友善面具下的权力与统治的实际运作状况。认为权力是一种关系性权力,它在无数的点上被运用,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并且从来都不是某种可以获得、抓住或分享的东西。权力是分散不确定的、形态多样的、无主体性的和生产性的,

它构建了个体的躯体和认同。得出的结论:话语是危险的,那些掌握权力的人试图对那些他们认为对自己构成潜在威胁的话语形式施加控制。 ②规训社会秩序。福柯在其有关性、监狱、疯病和人类科学的论述中揭示了一种规训社会秩序。在一个规训的社会中,秩序不是通过法律、政府的强制性体制实施,而是通过各种控制技术,或者规训技巧和话语来维持的。 4.后现代性 答:后现代出现在现代之后,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与现代纯粹是时间上的顺序关系。后现代是指与现代判然有别的一个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新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现代就完全是现代的终结者。实际上,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之间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关联,是对现代性及其后果的激进反思。 5.现代性 答:现代性是指一种新的、与以前不同的社会秩序。强调创新、变化和进步的一个权力、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特殊聚合体。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 ①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②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诺伯特·埃利亚斯)【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 第七章诺伯特·埃利亚斯 一、动荡年代的坚定一生 埃利亚斯一生基本上游离于学术主流之外,纵横在各门专业之间,拒绝臣服于任何貌似无所偏倚的预设而放弃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尽管长久默默无闻,他仍始终坚信人们将会承认自己的工作有助于增进整个人类的认识。身为犹太人,且参加过一战的亲身体验,母亲死于奥斯威辛的惨痛回忆,使埃利亚斯毕生抱定信念:社会学的任务或自己工作的意义,在于防止战争重演,开启民智,寻求社会运行过程中最根本的机制,以解决各种无谓的知识争吵和意识形态所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二、文明化的过程 1.“文化”与“文明” (1)“文明”,“最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文明人,就是要与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公正有序、组织有素、可以预期、可以计算的社会之中”。 自称“文明”不仅是某种自我肯定,也是间接的对某些他人的否定,两者相辅相成。由于所谓“文明”或“不文明”的用语里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故埃利亚斯首先做的便是语源发生学的工作。 (2)在“文明”的发展以及“文明”与“不文明”之间的相对距离达到一定程度后,词语的使用就会不知不觉走上一条自我固化的道路。从而,形成的过程被掩盖,状态成了本性。 这是“文明人”(欧洲、上层、男人……)刻意保持局内人优势的结果和条件。集体经

验通过关键词语逐步固化、积淀,成为下代人的集体记忆,成为一种“实在”。“文明”的西欧人只将自身作为历史发展的“较高阶段”甚至“目标”,而“不文明”的非西方“局外人”则成了对立面。 2.见微知著的“礼仪习俗”研究 (1)礼仪习俗研究 埃利亚斯研究习俗礼仪,依据的主要是13世纪至19世纪欧洲的“行为手册”或称“行为指南”。之所以应该更准确地称其为“行为”或“习俗”,而非径直称为“礼仪”,是因为它们所论述和规定的,只不过是普通大众在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埃利亚斯集中引证的也是最基本、最为人所忽视的人体活动,以突出其生物性和问题的普遍性。他正是想通过分析这种最不登大雅之堂的细枝末节,揭示人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结构不仅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有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不是随机的。 埃利亚斯的高妙之处在于透过这些琐屑的问题,将我们的思路引到了人的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引到了人的情感与心理,引到了整个社会的运行过程,并一一驳斥了习惯上的解释。他认为,恰恰是这些解释,本身便属于变化过程,并构成了引起这些变化的机制,从而应该成为我们的分析对象。 ①早期行为方式的粗朴并不完全是出于物质的匮乏,而后来逐渐变得精细也并非是物质极大丰富后的结果。需要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能反过来刺激生产或发明。各个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之所以各有不同,关键并不在于他们在物质占有方面的差异,更在于他们在对物质的控制程度及要求方面的差异,并进而发展成自我认同、维护与他人的区隔的需求方面的差异。 ②人们并不完全是因为认识到了健康的需要,才改变了早期“不合卫生”的行为方式;恰恰相反,常常是先有了行为规范,再产生出从健康与卫生的角度出发,对这种新的行为规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皮埃尔·布迪厄)【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下卷复习笔记 第六章皮埃尔·布迪厄 一、布迪厄的学术生涯与思想渊源 布迪厄大概是自雷蒙·阿隆以来法国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近年来在国际社会理论界中的声誉也日渐上升。他对教育、文化、艺术、经济活动和国家等问题进行的范围广泛、风格独特的研究,正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1.学术渊源 (1)法国社会学传统:在他看来,涂尔干学派对于当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结构主义与关系论; (3)马克思与韦伯的学说; (4)哲学教育的影响。 2.布迪厄的理论主旨和著作概述 布迪厄的文章和专著数量庞大,范围广泛。粗略地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结构主义色彩的人类学阶段 布迪厄在早期著作,特别是对阿尔及利亚的研究中,采用了与结构主义近似的思路,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他关于卡比尔人房屋的研究上。该文已经成为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范文,布迪厄本人也非常喜欢,在后来出版的一些著作(如《实践的逻辑》)中还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该文所涉及的材料。 (2)实践理论的形成 ①通过对比安地区婚姻策略的研究,布迪厄逐渐发展形成了强调策略的实践理论。这一

时期研究的代表作就是著名的《实践理论大纲》,它标志着布迪厄对以往的结构主义模式的超越,也奠定了他在法国学术界的地位,许多人将其社会学视为一种与结构主义不同的“策略社会学”。 ②在这一时期,他对教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也开始赢得国际范围的关注。但是,与他在法国的形象相反,英语世界中研究教育社会学的学者往往望文生义地将他这方面的代表作《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看做一种结构主义色彩的决定论。 (3)符号权力理论和反思社会学阶段 从80年代开始,布迪厄日益关注语言与权力的关系,尤其是注意考察权力在学术场域、文化场域和艺术场域这些通常被视为不涉及权力的地方的作用,这方面,《学术人》和收入《语言与符号权力》中的一些文章都反映了布迪厄独特的分析角度,而《区隔》一书更是他对文化艺术的社会学分析的集大成之作。在 这一阶段,布迪厄特别强调“社会学的社会学”的重要意义,强调实践理论与反思社会学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实践理论大纲》结构和内容都很类似的《实践的逻辑》一书表明,在这一阶段布迪厄的论述更具有论战性,更注意对理论假设的反省。而反思社会学的许多思想在他与华康德合作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一书中都有十分丰富的展现。 二、关系论的思维方式与反思社会学 1.法国认识论传统与布迪厄的社会学观念 早在60年代,布迪厄就曾系统探索了法国认识论思想对于社会学认识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对于布迪厄来说,以巴什拉为代表的法国认识论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科学是通过与常识的决裂赢得的; (2)对象构建是科学的重要环节;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下 篇(上)【圣才出品】

下 篇 第一章 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方法论整体主义 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 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5.形式理性 答: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6.实质理性 答:实质理性是就理性选择行为的内容而言,是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同形式理性相比,实质理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为它并未表现出清晰的形式。 7.过程理性 答:过程理性是由西蒙提出来的。西蒙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过程理性”概念,他指出,行为是过程理性的,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其过程的理性取决于成生它的过程。当心理学家使用“理性”一词时,通常他们头脑中想到的是过程理性。西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精选-名词解释【圣才出品】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运动[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发展的趋势是组织化和一体化,不同于以往的隔离与零散状态,组织化的和一体化的社会运动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它超出时空、阶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得社会运动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更能达到社会运动的初衷。 2.阶层性贫困[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3.城市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4.新社会运动[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5.《社会分工论》[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的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写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劳动分工正名,寻找引发社会失范状态的真正原因。在该书中,涂尔干详细地分析了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和引发的社会后果,他认为劳动分工的发展或工业社会的出现,既不像是孔德所说的那样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也不是像经济学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人们长期以来不断追求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物质幸福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即人口的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即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结果。 6.安全阀机制(刘易斯·科塞)[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 答: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即在不毁坏社会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它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功能的有力例证。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