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方古典史学

简述西方古典史学
简述西方古典史学

简述西方古典史学

西方古典史学也就是希腊罗马史学。它们虽然脱胎于早期史学,偶尔还能在他们的字里行间隐约感到泛神论者的体现,但是他们已经开始关注人在历史上的作为了。例如,西罗多德在《历史》中精细地描述三百斯巴达人在温泉关抵抗几十万波斯军队的史实,这当中诸神完全缺位,西罗多德并没有把这场胜利归结于诸神的支持。当然,有趣的是,西罗多德对神话非常感兴趣,他仍然在某些时候无意或有意地让诸神在历史中出现,这是早期古典历史学家不能免俗之处。对诸神的完全背离要留待后代希腊罗马史学家的出现。事实上,继承西罗多德史学事业的色诺芬、李维、塔希陀逐渐确立了早期人文主义的史观。这使得当他们的著作被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家对前人的成就叹为观止。

一、古典史学在曲折中前进

蛮族的入侵中断了希腊罗马的辉煌,以犹太教基督教神学为特征的中世纪史学把历史学家重新带回到神的史观,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重新回到用神和人的交通揭示历史的阶段。当然,与早期史学相比,更系统更具有说服力的神学进入史学,剔除了早期人类粗糙的史学体系,堪称别看生面。具体而微,没有比《旧约》更能凸显犹太教基督教历史观念的经典。从《创世纪》、《出埃及纪》、《申命纪》、《列王纪》到《历代志》,后人不但可以看到犹太人从亚伯拉罕到约瑟入埃及、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扫罗和大卫建国,一直到巴比伦之囚的完整历史,而且能够体现犹太人的史观——这也是整部《旧约》的重要内容:当犹太人恪守和上帝的约定时,就会有富强的国家;但是当他们被判上帝时,就会招来惩罚。其实,犹太人一直如此理解他们的历史,他们把自己民族的兴衰和他们与上帝的互动联系在一起。中世纪的西欧风行此类观点,直到路德改教时期,很多人仍然坚持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从长时段来看,西方史学史就是人类对神的不断回归与叛离的轮回,早期人类生活在诸神的身影下;希腊罗马时代,以英雄为代表的人类作用被发现;中世纪,人们对到上帝当中,把历史的动因归结为人与上帝的互动;从文艺复兴到今天,人们又在历史中重现发掘着人的价值。而古典史学就是一个承前——或多或少继承了前人泛神论的观点,启后——跨过中世纪开启文艺复兴史学的重要阶段。

二、古典史学的灿烂文化

1、.科学与理性精神

科学是愚昧和迷信的对立物。人类就是在克服愚昧和迷信的征途上不断进步的。因此人类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往往以科学的发展为先导。实际行,在泰勒斯时代,大多数希腊人仍然愚昧无知,并对科学心存蔑视。而泰勒斯也清楚的认识到他的责任就是让科学和智慧的光芒照亮全城,把愚昧完全赶走。也正是通过古希腊科学家的努力,希腊传统的宗教信仰受到了质疑,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才建立起来。

古希腊人所发现的这种理性就是通常所谓的自主的理性。它不是依赖于任何超自然的神和外在的权威,而是依靠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对事物的一种把握和理解。可以说,在古希腊,自主理性精神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他们在探究一切事物时都将之放到理性的审判台上加以考察。对此,古希腊人柏拉图在《申辩篇》中就曾讲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所判断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和做。而古罗马人不仅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并在实用科技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其还继

承了这种理性主义精神

2、人文主义精神

古典文化中充满着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那么这种人文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呢?西方著名的古典文化学者安邦纳曾对此作过精彩的论述:“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邦纳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安邦纳的这一概括也同样适用于古时代的罗马。或者说,它也是对整个古典时代人文主义特征的概括。

古典时代的人文主义体现在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是所谓的“神人同形同性论”。在古希腊人看来,神只不过是人的最完美的体现而已,神与人一样也具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也具有诸如勇敢与懦弱、善良与残忍、宽容与嫉妒等人所具有的品格。因此,它与古代东方宗教那种把神看作不食人间烟火、威严无比、高不可攀的宗教观念相比是大相径庭的。古希腊人这种宗教观念意欲“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与美质所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神也只不过是人借以表现其理想的对象罢了。因此,古希腊宗教带有一种人文主义的色彩。而古罗马不仅接受了古希腊人的神,而且也完全接受了它的这种宗教精神及其渗透其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西方古典时代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生活领域中的民本主义,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大胆描绘和讴歌,艺术作品中对人体的着力刻画和赞美,古典建筑学中“维特鲁威人体”对人文主义的弘扬,如此等等。其中,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一段话“: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的一句台词:“天下奇事虽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都成为古典文化中著名的人文主义的格言。而古罗马诗人泰伦斯、著名政治家和学者西塞罗等对人性的深入阐发和强调也为后人所服膺。可以说,人文主义是古典文化的精髓。

3、庄重典雅,优美和谐的文艺风格

对于西方古典文艺风格,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家温克勒曼曾作过精彩而恰当的概括,即:“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朱龙华则进一步补充道“:古典风格以庄重典雅、优美和谐为重要特征,或如温克勒曼所说,那是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壮伟,它讲求形式与内容、现实与理想、规范与自由、纯净与丰富之间的辩证统一、平衡以至最高度的和谐,这些关系的过度倾斜和破坏则是非古典的。”古希腊人则是西方古典风格的创立者。当然,这种风格是在他们不断实践的基础上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其形成的时间当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典盛期。而此种风格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追求自然与人之和谐的精神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它在雅典的神庙建筑和雕刻艺术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而帕特农神庙则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古典艺术风格及其表现形式不仅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和艺术家们所追逐和模仿的对象,而且还对18、19世纪的欧洲古典主义运动以极大的影响。

三、古典文化的传承

古罗马帝国后期,古典文化传统开始走向式微。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教会为了在精神和文化领域获得唯我独尊的地位,便加紧了对古典文化的破坏和毁灭过程。由于古典文化被教会斥为异教之物,所以许多古典建筑和艺术品遭到破坏,大学和图书馆被关闭,古典作家的著作成为禁书。当时的一位大主教洋洋得意地宣称:“古代作家的书已经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西塞罗、苏格拉底和荷马(更不必说那些被基督教徒恨之入骨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都被扔在顶楼和地窖里被忘却。”从此,古典文化也就逐渐被以神学和道统为主的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并随之而坠入黑暗的深

渊。但是,在基督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作为古代人类智慧之结晶的古典文化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丧失。那么,它在日后的历史中是如何传承的呢?

卡西奥多勒斯(约477-约565年)不仅编写了《概览》一书(其中第二卷卷是有关“自由七艺”的概要),而且还开设了一个收藏古希腊著作译本的图书馆。伊西多(约560-636年)编写的《词源》则是一切古代和神学知识的汇集。他们的著译作品也就成为了中世纪初期学者们了解古典文化的一条通道,尽管这条通道极为狭窄。虽然基督教文化与古典文化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但实际上,基督教神学也没有完全割断它同古典文化的联系,基督教哲学就是在吸收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到了公元世纪,奥古斯丁吸收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从而导致了基督教神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第一次大融合。

实际上,古典文化复兴的浪潮并没有随着文艺复兴时代的结束而终结。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导致了古典文化的继续复兴。在该世纪,古物搜求之风不仅有增无减,而且还从罗马扩散到了意大利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于是,英、法、德等国家则代替罗马成为了这一运动的新的中心。这些国家的人们蜂拥到威尼斯、神秘的庞贝古城和希腊本土、小亚细亚去凭吊、猎奇、探宝。尤其是在德国,一些艺术家还在理性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复古”运动,他们反对罗可可艺术的那种过分注重豪华和享受而缺乏思想的艺术风格,主张回到古典主义去,从而导致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的出现。该流派曾盛行于德国与法国,并在绘画和建筑、雕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温克尔曼便是这场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注重从古典艺术中获取养分,所以每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便从古典文化和艺术中寻求答案。如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达维德曾谈到,他鼓励学生去创作伟大题材的诀窍是:“快去翻翻普鲁塔克的书。”同时,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高举理性的大旗对传统的基督教神学进行批判时,古典文化再次成为他们赖以获取思想素材的宝库。所以,古典文化还成为理性主义运动的导师。

19世纪以后,伴随着考古学的出现和发展,古典文化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从而导致古典文化更大规模的复现。在这一世纪,考古学的篝火在意大利、希腊本土、小亚细亚等地陆续点燃,著名的罗马城、庞贝古城、雅典卫城、奥林匹亚城、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等遗址纷纷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一些古典文物和书籍也时有发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以至今天。这样,古典文化逐渐显露出它的全貌。同时,在西方各国,古典学也作为一门学科而逐渐得以确立。

参考文献:

①希罗多德:《历史》,第1页转引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②希罗多德:《历史》,第1页转引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③《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7-18页,转引自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④译文见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8-49页

西方史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史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西方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西方史学在古典时期、中世纪、近代、现代的发展情况,对史学名家和名著予以介绍。 (四)教学时数 36课时。 (五)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适当地向学生推荐学术名著。 二、本文 第一章古典史学(1) 教学要点: 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希腊史学。 第一节、城邦及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城邦及其文明;希腊历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神话与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工作与时日》;爱奥尼亚。 第二节、西方史学的创立 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希罗多德的史观。 第三节、政治史:一种传统史学范型的确立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该史学传统的影响。 第四节、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时的史学 色诺芬;《长征记》;《希腊史》;《师门回忆录》;《苏格拉底的辩护》;《拉西第梦的政制》;《阿格西劳传》;《居鲁士的教育》;《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修辞学派。 考核要点:神话与史诗;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修辞学派。 第二章古典史学(2) 教学要点:

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内容:古罗马史学。 第一节、从模仿到奠立 从城邦到帝国;罗马文化的特点;费边·匹克托及《罗马史》;老伽图及《罗马历史源流》;撒路斯提乌斯及《喀提林阴谋》和《朱古达战争》;恺撒及《高卢战记》和《内战记》。 第二节、李维与塔西陀 李维;《建城以来史》;塔西陀;《演说家对话录》;《日耳曼尼亚志》;《阿古利可拉传》;《历史》;《编年史》。 第三节、光辉的延伸 波里比阿;普鲁塔克及《希腊罗马名人传》;阿里安及《亚历山大远征记》;阿庇安及《罗马史》。 第四节、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求真探索精神;人文主义观念;宽宏的历史眼光;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考核要点:撒路斯提乌斯;恺撒;李维;塔西陀;波里比阿;普鲁塔克;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教学要点: 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中世纪史学。 第一节、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黑暗时代”;教会史学的兴起;奥古斯丁;《上帝之城》。 第二节、欧洲各国史学 法国史学:格雷戈里及《法兰克人史》;艾因哈德及《查理大帝传》;编年史与年代纪;基伯特。英国史学:比德及《英吉利教会史》;安瑟伦。德国史学:威都坎;提特马;兰伯;鄂图及《编年史》。意大利史学:城市史学;《马可·波罗游记》。 第三节、拜占庭史学与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拜占庭史学:普洛科匹厄斯及《查士丁尼皇帝征战史》和《秘史》。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考核要点:奥古斯丁;格雷戈里;艾因哈德;编年史与年代纪;比德;鄂图;《马可·波罗游记》;普洛科匹厄斯;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近代史学(1) 教学要点: 布鲁尼;瓦拉;马基雅维里;让·波丹及《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佛拉西阿斯等编《马格德堡世纪》;巴洛尼阿斯等编《教会编年史》;托马斯·莫尔;弗朗西斯·培根;博学时代:玻兰达斯派;圣摩尔派。 教学时数: 4课时。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西方史学史期末简答题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 2.希罗多德贡献(史学思想) 3.俢昔底德史学思想: 4.比较希罗多德和俢昔底德治史观: 5.比较希罗多德与司马迁的相似之处:6.波里比阿史学成就: 7.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8.中世纪史学的历史地位 9.浪漫主义史学思想 10.理性主义史学(18世纪):特点:11.客观主义史学: 12.伏尔泰的史学思想 13.历史哲学: 14.百科全书派史学贡献: 15.罗马史学的共性: 16.评述塔西佗的史学成就: 17.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18.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19.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20.浅析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1.20世纪妇女史的研究重点有哪些?22.为何称希罗多德是“史学之父”?23.普罗科匹厄斯有什么作品传世? 24.李维对史学研究的贡献体现在何处?25.7.P55塔西陀为何被称为是“暴露史学大师”? 26.. 查士丁尼有什么代表作? 27.扼要介绍康尼娜及其作品。 28.为什么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29.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30.20世纪西方史学的特征: 31.西方现当代史学的共同趋势与特征:32.谈谈你对“历史是时代火车头”的理解。33.当今西方社会为何将历史学称为是“受人追捧的园艺学(公共史学)”? 34.评特纳。 35.P110评马基雅维里对欧洲近代史学的贡献。 36.为什么说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问世,成为历史学著述演变的分水岭? 37..请你介绍一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

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第三節 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 一、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 二、羅馬從共和到帝制 希臘城邦與民主政治 (一)希臘城邦的興起 西元前十二世紀起,希臘進入「黑暗時代」。根據荷馬史詩,當 時希臘形成一些部落或部落聯盟。國王由選舉產生,負責宗教與軍 事,權威不大;氏族首領組成貴族議會,供國王諮詢;還有全體公 民參加的公民大會,名義上是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則受貴族議會 支配。 黑暗時代後期,小亞細亞的希臘社會開始出現「城邦」(Polis ), 並擴散到希臘本土。希臘地形崎嶇、破碎,部族林立,適於小國寡 民政體的發展。城邦大都由一有防禦功能的衛城(Acropolis )和周 圍農村組成。村民帄時耕農,有外敵時進入衛城避難。 配合城邦防衛之需,希臘發展出「重裝步兵方陣」(Hoplite Phalanx )。重裝步兵方陣強調集體力量的發揮,士兵除了體魄強健 與勇氣過人外,更需要嚴守紀律,而非表現個人英雄主義。城邦是一個親族共却體,公民有共却血緣,崇拜共却的神,編入却一隊伍 戰鬥。在步兵方陣中,公民體現了生命共却體的意義。 圖1-34 古希臘重裝步兵陶畫 西元前1500年時陶瓶繪畫,生動描繪出兩名重裝步兵面對面交手之景況

(二)斯巴達與雅典 西元前八世紀初,希臘因人口激增,土地不足,發生社會危機。 不却城邦採取不却方式因應,結果導致不却的社會、政治發展,雅 典(Athen)與斯巴達(Sparta)是兩個重要典型。 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半島東南部,是個農業城邦。面對經濟危機,斯巴達採對外擴張策略。西元前720年,斯巴 達入侵美西尼亞(Messenia ),強奪其土地,又將其人民降為農奴, 幫斯巴達人耕作。斯巴達人則變成地主階層,專門負責作戰,利用 農奴為其耕作。但是農奴在斯巴達人口中占多數,隨時有叛變的疑 慮。為了加強控制,斯巴達把全部公民都訓練成戰士,編入軍隊。 整個城邦猶如一個大軍營,是個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 雅典則採取不却的發展途徑。為了解決經濟難題,雅典政府一方面鼓勵人民到海外建立殖民地,以疏解人口壓力;另一方面則鼓 勵國內農民改植經濟作物,如橄欖、葡萄等,再以高價值的橄欖油 與葡萄酒跟其殖民地交換糧食。這一個政策疏解了人口壓力,也使 雅典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工商業的發達造尌一批富有的階層, 他們對土地貴族的寡頭壟斷日漸不滿。 圖1-35 雅典衛城

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主要作品《十二平均律》、《托卡塔及赋格》;也称清唱剧大师,主要作品《水上音乐》、《皇家烟火》等;的维瓦尔弟(小提琴),主要作品《四季》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 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代表人物,有、莫扎特、等,这三人一起被后人称为“”。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而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是最著名的代表。他在音乐上的成就非常之大;是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主要的代表著有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第六《》、第九《》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歌剧《》等大量作品。 第三个时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 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特征主要是作曲形式多样化,有了一定改革,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第四个时期近代主义乐派 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其方法必须多次反复欣赏,多阅读相关资料;掌握演奏者的再创作,必须要了解世界上著名的、演奏家、著名乐团的基本情况和风格,如:指挥家、伯恩思坦、、小择震尔等,著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他们的指挥与演奏风格。有选择性地购置录音带、CD,要选择著名唱片公司、著名指挥 家和乐团的作品,而且多了解他们再创作过程背景和个性。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去思考,就会进入欧洲古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简略版

第一章希腊史学 普鲁塔克荷马史诗 荷马《奥德赛》《伊利亚特》特洛伊战争西方史学的开端希罗多德 历史学之父《历史》第一部历史著作真实性艺术性 修昔底德 政治学之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政治军事史的典范真实性色诺芬 杰出的军事家《长征记》可读性 波里比阿罗马《希腊罗马名人传》传记体先河语言优美精神分析法 阿庇安 希腊史学家希腊文《罗马史》罗马通史社会经济背景客观公正珍贵史 阿里安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政治家史学家《亚历山大远征记》 拉丁史学: 加图 罗马共和国的希腊史家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罗马史》眼界的开阔思想罗马史学奠基者《罗马历史源流》开创了拉丁文写罗马史的先例爱国史的深化方法的进步求真家《农业志》 萨鲁斯特 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垂训 希腊史家: 第二章罗马史学 凯撒 政治家历史学家《高卢战记》《内战记》善于叙事文学价值高拉丁语

加洛林文艺复兴 时期 《查理大帝传》 传记体所处时代受圣徒模式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史学 早期教会史学的兴起: 阿非利加纳 《编年史》 教会史学第一位编年史家 线性时间 攸西比乌斯 英国教会史学: 比德 《英吉利教会史》 英国历史之父 基督诞生之年为基准 吾主纪年 教会史学之父 《编年史》 最大一部 《教会史》 《殉道者传》圣徒传 德国教会史学: 典范 教会史学的定型: 李维 圣奥古斯丁 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 《建城以来史》 ~I -"- — P ]、 贝献: 通史体例 垂训思想 文笔优美 塔西陀 罗马三大史学家之一 《日耳曼尼亚志》 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反对暴政 歌颂共 和痛恨暴君教育垂训 写作技巧高超 卢奇安 罗马统治的希腊作家 《论撰史》史学自身思考 政治眼光 表现才能 史论 基督教早期 神学哲学 政治思想 集大成者 《上帝之城》 确立基督教的世界 理论 法国教会史学: 格雷戈里 《法兰克人史》 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宗教动机教会的丑陋面 艾因哈德

西方史学史试卷

西方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总计30分) 1.《长征记》的作者是() A色诺芬B老伽图C波利比阿D希罗多德 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 ) A狄德罗B康德C伏尔泰 D 孟德斯鸠 3、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历史著作是() A《历史》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C《希腊史》D《罗马帝国衰亡史》 4、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是() A凯撒时代B奥古斯都时代C屋大维时代D伯里克利时代 5关于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 A求真探索的精神B理性主义观念 C宏宽的历史眼光D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6、下面哪位史学家来自德国() A休谟 B 伏尔泰C莫泽尔D吉本 7、下列不属于口述史学的特点的是() A生动性B广泛性C性D真实性 8、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A初步运用了历史批判方法B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C排斥古典史学批判、反思的精神D强调独立思考,不轻信别人的记载 9、属于凯撒的史学作品的是() A《高卢战记》 B 《日耳曼尼亚志》C《罗马历史源流》D《罗马古物考》 10、下列不属于19世纪美国历史主要学派的是() A浪漫主义学派 B 废奴派C盎格鲁-撒克逊学派D边疆学派 二、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古希腊三大史学家是_____ ,______ ,______。 2.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商人__________,撰写了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描写中国历史, 文化和艺术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3.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__________时代”。 4.__________是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他被称为“爱国史家”。 5.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维的_________又称《罗马史》。他的史学思想有三点:_________、_________、文笔优美。 7.奥古斯丁著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8.罗马三大史家有撒路斯题乌斯、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被称为“政治史之父”,他的《__________》是政治军事史的例, 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 10.文艺复兴这个词最早是由__________世纪的法国学者尔·德金尔克提出来的。 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建城以来史》的作者是匹克托。() 2.“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 3.公元4世纪至前3世纪的希腊社会,史称“古典时代”。() 4.波里比阿被后人称为“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机家。() 5.著名的“剑桥三史”是《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 6.狄德罗撰有《路易十五时代》和《百科全书》。() 7.18世纪的西方史学,总的来说是以理性主义为主导思想的。() 8.文艺复兴的一个特征是恢复了人在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9.西方史学的直接源头是古罗马史学。() 10.老伽图用拉丁文字写作罗马史,首开拉丁史学之先河.( ) 四、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总计10分)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鉴教案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鉴》教案 杨琼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了解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结合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或片段欣赏,学习鉴赏不同体裁、风格等音乐流派音乐 2、能紧跟教师的指导节奏进行比较欣赏,观察西方古典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文化样式和音乐上的审美趣向 3、关注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性特征,理解西方古典音乐多元性及其文化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西方古典音乐从宗教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形成对西方不同风格流派音乐鉴赏的关注度度 教学难点:从文化背景和音乐的表现特征角度理解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形成 三、教学内容 ㈠导入 ㈡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相对概念 1、聆听《格里高利圣咏》 2、宗教音乐的主要特征 3、世俗音乐的广义概念 ㈢巴洛克音乐时期 1、巴赫介绍 2、巴洛克时期的代表音乐家 2、欣赏合唱《哈利路亚》和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春》片段 4、巴洛克时期音乐特征 ㈣古典主义音乐时期 1、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代表人物 2、欣赏第九交响曲《合唱》片段 3、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征 ㈤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民族乐派) 1、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2、欣赏舒伯特艺术歌曲《小夜曲》 3、比较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 ㈥印象主义音乐 1、印象主义画派 2、印象主义音乐流派及代表人物 2、欣赏拉威尔的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 ㈦二十世纪现代音乐 1、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种类 2、欣赏格什温的钢琴与乐队演奏的《蓝色狂想曲》 四、学习评价 1、西方古典音乐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辨认 “粥”“满汉全席”“自助餐”“烛光晚餐”“火锅”…… 2、归纳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年轮、动画) 五、教学小结下课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西方史学史复习题 第一章古典史学(古希腊史学、古罗马史学) 一、名词解释 1、赫克泰阿斯 希腊史学的摇篮---米利都人,希腊第一位历史家。主要作品是《大地环游记》,其书的叙述特点是记实而非虚构。赫克泰阿斯在介绍某民族时力求从历史根源上加以说明,体现了他超越本民族界限的世界眼光。 2、色诺芬 色诺芬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成为过希腊三大历史家。它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为《希腊史》、《长征记》,并且《长征记》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但是色诺芬的治史能力远不及他的前辈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 色诺芬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西方军事史上一位颇有才干的军事战略家;而且色诺芬写史注重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故其作品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色诺芬比其他人更重视社会经济生活,且作品内容富有文采。 3、李维 古罗马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是《建城以来史》。李维的史学作品文笔优美,且体现出他垂训的思想,并开创了通史体例。但是李维在写史时不但疏于对史料的考订和辨析,

而且包含着宿命论及迷信观念。 4、波里比阿 出身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显贵家族,著述颇多,但只有一部《通史》传世,而且残缺不全。《通史》是一部断代史,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通史。《通史》一书中体现了波里比阿关于真实的思想与获得真实的方法以及政体循环论和天命观的史学思想。但是《通史》一书也体现了波里比阿由于语言平直,夹论夹序,思考较多,内容缺乏吸引力、在价值评估和史料选择上暴露出一些主观以致歪曲事实、英雄史观等不足之处。 二、问答题 1、希罗多德及其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三大历史家的第一位史学家,出身殷实,并因生活环境使他毫无民族偏见,代表作是《历史》。希罗多德在西方史学史上既是结束希腊幼稚的早期史学的最后一位散文记事家,又是希腊史学进入成熟时期的第一位历史大家。希罗多德是自觉运用历史批判方法集中研究特定重大历史时间和重大历史人物的第一人,为希腊人科学地关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历史而不是神的谱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希罗多德的历史观是天命观和人本观的混合体,这反映了古希腊先进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 史学思想:

中西古典史学比较

中西古典史学比较 同:1中西古典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中西古典史学从产生之始,就已经把历史与宗教和神话分开,记载和研究“人事”而不是“天命”。在中国由孔子,在西方由希罗多德奠定了古典史学中的这一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这种观念在中国古典史学中由司马迁发扬光大而最终确立,在西方则由修昔底德臻致完善。另一方面,中西古典史家们并没有完全摆脱“神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徜徉在由“人事”与“天神”两种相互对立的史学观点交织融汇的精神氛围中。孔子、司马迁、班固是这样,希罗多德、李维、塔西陀等人也是这样。 2中西古典史学中的历史循环论思想 在中西古典史学家们中,大都持一种倒退式的历史循环论。虽然他们都亲身体验到历史的矛盾运动,但却认为人类社会处于周期性循环变迁之中,前一轮的退化衰竭导致了新一轮社会的蜕变复始。不过,相比较而言,“将历史变化视为循环往复的观念曾在古希腊和罗马占有统治地位”,而“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用王朝轮回来表达这种循环”。应该说这是中国古典时代以后的事。因此,对于历史循环论思想,古典西方史学中的这种观点更加系统和强烈。中国古典史学中的这种思想只能说是不自觉地具有这种意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 3史学理论。古典史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史学目的论和史学方法论。史学目的论上,中国古典史学从惩恶扬善、鉴诫资治到经世,与西方古典史学的垂训目的相同;史学方法论上,中西古典史学理论都提倡

求真与批判精神,为后世史学树立了优良传统。虽然中西史学发展的路子不一样,但在古典时期的史学理论却塞本上是相一致的。 不同点 1史官地位。古代中国,史学本身就具有辅助政治的作用,这也使古典史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机制和社会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史学这种与国家政权息息相关的社会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史官的地位。中国古代史官因其职责的重要,所记皆系官方大事,故多为统治阶层所重视,中国古代史官在社会上所享有的地位非同一般。在古希腊,早期的史官虽也颇受尊重,但是他们在国家政权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只是一些较高级的艺人而已,根本无法与中国古代史官在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相匹比。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然后才是一个历史学家,既不是中国古典时期如司马迁那个时代为太史令的史官,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学术性的学者。 2史学批评思想。中国古典史学理论中的史学批评思想,由于史官与修史制度的长期沿续和完美,史籍的丰富,史学学术地位的重要性等诸多方面原因,在古典时代就已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并日趋成熟。反观西方古典史学批评理论,严格意义上来说,还只有波里比阿一人具备了初步的史学批评思想,因此谈不上系统的史学批评体系,无法与中国古典史学批评思想相比。

西方古典园林史单元测试

西方古典园林史 单元测试答案 1单选(2分) 以下哪些属于古罗马园林 A.忠实园 B.哈德良山庄2.00/2.00 C.凡尔赛宫 D.空中花园 B 2单选(2分) 意大利园林以台地园著称,著名的即是建在提沃利山顶上的台地园,园内装有无数的水景和喷泉。 A.法尔奈斯庄园 B.望景楼花园 C.兰特庄园 D.埃斯特别墅2.00/2.00 D 3单选(2分) 钱伯斯建造的园中,建造了一座中国式塔。 A.小特里阿农王后花园 B.莱兹荒漠园 C.邱园2.00/2.00 D.埃尔姆农维尔园 C 4单选(2分) 被誉为法国最美的城堡之一的是 A.枫丹白露宫苑 B.谢农索庄园2.00/2.00 C.维兰德里庄园 D.卢森堡花园 B 5单选(2分) 美第奇家族建造的第一所庄园是 A.望景楼花园 B.罗马的美第奇庄园 C.菲耶索勒的美第奇庄园 D.卡雷吉奥庄园2.00/2.00 D

是把法式刺绣花坛的做法带入了英国安德烈·莫莱 7单选(2分) 被誉为“自然风景式造园之王”的是 朗斯洛特·布朗 8单选(2分) 下列属于奥地利勒诺特尔式园林的有 A阿兰胡埃斯园 B.宣布隆宫2.00/2.00 C.维肖凯姆花园 D.沙皇村花园 B 9多选(3分) 下列属于凡尔赛宫中主要的景观有 阿波罗泉池0.75/3.00 海神尼普顿泉池0.75/3.00. 国王林荫道0.75/3.00. 拉通那泉池0.75/3.00 A、B、C、D 10多选(3分) 荷兰的勒诺特尔式园林中常见的要素有 绿荫剧场0.75/3.00. 树篱0.75/3.00. 河渠0.75/3.00. 林荫道0.75/3.00 A、B、C、D 11多选(3分) 古希腊园林类型有 宫廷庭园1.00/3.00. 公共园林1.00/3.00. 住宅庭园1.00/3.00 A、C、D 12多选(3分) 中世纪西欧园林类型有

最新西方史学史笔记完整版

1.古代希腊史学产生的条件(自然.人文): ①文化的发展:从外部来说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埃及和巴比伦文明)从内部来说,是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唯物主义的哲学传统与史学的发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②传说和史话:史诗中包含着很多的史学因素,在历史学正式产生前,古希腊人是把史诗当作历史来看待的,最著名的是《荷马史诗》古希腊史学诞生在爱奥尼亚地区, ③地理环境:这是因为与希腊本土相比,此地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且居于欧亚大陆之间,扼东西交通之要塞,所以这里商业繁荣,手工业与航海业也很发达。 2.评述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第一部历史著作,希罗多德被称之为“史学之父”,《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景图。希罗多德通过留传下来的资料.口头或文字记载,自己的实地考察而编撰完成的。 史学思想的特点:①.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②.天命观和人本精神并存 影响:①.治史视野的宽广,对古希腊史学有开创性的建树,明确提出了治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即记载和解释人类的活动,尤其是重大功业,说明他们的因果联系 ②.治史观念的变化:历史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的历史活动受到难以把握的超自然力量的影响;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主人,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造人类的历史。 3.评述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之父”,写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史学特点:①.他提出了严格的史料批判原则和实施方法 ②.冷峻的客观主义精神 ③.彻底的人本史观和进步史观(摒弃天人感应说.探讨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从经济关系上解释历史发展的原因. ④.平实.简洁.生动和充满智慧的文字表述形式 影响:求真和政治史的传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具有求真精神,开创了政治史的传统。但是不彻底,人本观念强,有时认为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差异

浅谈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差异 宗白华认为:“音乐深深地表现人类心灵最深最隐秘的情调与律动。音乐对于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可见,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作为意识形态差别巨大的中西方对音乐的审美必然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们以中西方的古典音乐为例,探讨二者对音乐的审美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中国的音乐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舞乐时期,是五声音阶。在黄帝时期就出现了箫和笛,被用于人们的祭祀、舞乐等,这都是具有文献可考的。到了周朝,音乐已经具有系统的理论以及传统。周朝六艺中的雅乐为中国的雅乐时期奠定了基础,雅乐具有节奏缓慢、曲调简单的特点。到后来由于外部文化入侵以及战乱的原因,周代的音乐传统礼仪音乐被打断,直到汉朝建立想恢复古代礼仪时不得不把当时的民歌作为创作曲子的来源,以期能复原古代礼仪。至厅宋朝,音乐在说唱音乐、歌舞音乐以及乐器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宋朝由前代的绝句诗发展出了长短句。元代的元杂剧,由诗转为词,词转为曲是其一大特色。杂剧基本是同现代西方歌剧的四幕剧一样的四折而组成。明代因大量的人口迁移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南戏。清朝有皮簧、秦腔以民歌等音乐。被称为俚曲或通俗之曲的民间说唱形式已出现。从上面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古典音乐最初是用于祭祀礼仪等庄严肃穆的场合,而后由于政治文化经济的变迁慢慢的从上到至下,从宫廷到民间,渐渐的走向了大众。 接下来我们来看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古典音乐划分为狭义的古典音乐和广义的古典音乐。现在我们所说的便是广义的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一一巴洛克时期,这一时期可称为欧洲音乐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重要的声乐、器乐以及音乐体裁如歌剧、协奏曲等都已产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音乐之父巴赫、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等。第二时期一一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器乐已经完全独立。德国出现曼海姆乐派,首先确立了交响乐四个乐章的结构形式,为其后出现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第三时期一一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时期,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是浪漫主义,而民族乐派又是浪漫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乐派。民族乐派的形成与东欧、北欧的民主运动空前高涨有关。代表人物有西柳贝斯、斯美塔那等。第四时期一一印象派时期,印象主义产生于欧洲十九世纪末,首先是在绘画中出现,然后才在音乐上被借用。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大胆的向浪漫主义的形式和风格提出挑战,印象派追求精致而优美的音乐语言。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有德彪西、拉威尔等。

西方史学史

绪论 (1)阶段一:前5C-5C古典史学时期 局限性:①仍用神灵的意志来解释战争的结局和罗马强盛的原因 ②过分突出了历史著作的叙事性和文笔的生动,损害了历史的真实 ③历史的叙述上缺乏明确的时间尺度 成就:①历史学家通过原因的分析试图揭示历史事件的真正动因 ②历史学家“知道历史的作用首先在于获得真理” ③历史学家认识到“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目的、成败的历史” (2)阶段二:5C-14C初中世纪的基督教史学时期 ①人类历史被描绘成在上帝意志的支配下,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进行斗争的历史 成就:在时空观念上超越了古典时代 ①历史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 ②历史记载有了准确的纪年 (3)阶段三:14C初-19C末20C初文艺复兴开创了西方史学的近代史学时期 发展:①该时期是西方近代史学中人神之战,人战胜神的时期 ②历史考辨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③历史哲学开始产生 ④19C是历史学的大繁荣时期,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4)阶段四:20C初-今现代史学 特点:思辨的历史哲学继续发展,但分析的历史哲学更受欢迎。吸取了实证史学的有点,注重跨学科总体研究的法国“年鉴学派”历久不衰,成为当代史学的楷模。二战后,众多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进入了历史学领域,反映了当代史学科学化、精密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史学结束了遭受史学界冷落的状态,渗入到专业历史学家中间。 (1)时期一:20C初-1949年建国前 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 从翻译他人之作到自己撰写著作 (2)时期二:建国-1978 初步发展与遭遇坎坷 大转变:从引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 60S年代初,西方史学史得到学术界关注: 西方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见被提上来 在高校历史系的教学中确立了应有的地位 出版不少有关西方史学的译著 (3)时期三:1978-今初步繁荣与转型:研究最活跃、成绩最多

西方古典历史观念的变迁

西方古典历史观念的变迁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不过,这只是就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而言。如果进一步深究,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还吸收与融合了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其他一些因素,它与西方思想史上的其他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就历史观念而言,了解西方古典时代(亦即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观念变迁,对我们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念是有帮助的。 在西方语言中,“历史”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原义是讲述、叙事,而且还与表达“有知识、博学的人”的词语有词源上的联系。古希腊人的历史观念与他们对自然的观念一样,具有“循环论”的特点,认为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同众多自然现象一样,都要经历一个出生、成长、衰亡与再生的过程。其中,古希腊人尤其关注的是政治社会——具体到古希腊世界来说就是城邦——所采用的政治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所谓政体的变化。在这方面,著名的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政体循环论”,认为一个城邦的政体通常都会在由一个人进行统治、由少数人进行统治和由多数人进行统治这几种形式之间演变,并不存在某一种政体形式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最佳政体。值得注意的是,在古希腊人的历史观念中,并不包含我们今天在谈到“历史”时通常会想到的“历史发展”或者“进步”观念。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总是独一无二的事件,而非普遍化的原则与知识。通过回忆与反思城邦所经历的这些特定事件,古希腊人所看重的并非从中推断或预知将来会发生哪些特定事件,而是要得到关于伦理原则的普遍化知识。在这一点上,古希腊的历史与古希腊哲学可谓有着共同的旨趣。 与古希腊的历史观念相比,古犹太文明所发展出来的历史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在古代以色列人看来,所谓历史就是以色列民族从被神创造开始,被神选中并得到暗中指引,在人世间一步步实现业已为他们设定的神意的过程。在古代以色列的历史观念中,神是历史的原创者、设定者与最高权威,历史不再是人们自足的活动,也不是人与诸神互动的结果;历史有了一个“终点-目的(end)”,而不再是自然循环的。这被称为线性历史观。根据先知摩西向以色列人传达的神意,这个“终点”或者说“目的”就是回到神给予他们的“应许之地”——迦南。于是,“迦南地”就变成了以色列历史观念中的一个符号。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这个符号所指示的具体目标不断经历着变化,但这些不同目标背后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含意,那就是要实现神向他们启示的真理,或者说,要生活在神的真理之中。这是他们的幸福之所系;也就是说,对以色列人来说,神意、真理与得福是一致的。重要的是,以色列人的历史观念尽管是以自身作为神的被选民族这一点作为一个基本出发点的,但他们的历史观念同时也具有普遍化的世界历史的含意。这是因为,神的真理尽管只向以色列这个被选民族揭示,但对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也是同样有效的——神的真理不仅是以色列人的真理,也是所有人的真理。因此,尽管只有以色列人能够按照神意所启示的那样回到他们的“应许之地”,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迦南地”在以色列人看来同时也是其他民族过上在真理中的生活的希望所在——虽然这些民族不可能象以色列人那

西方史学史期末复习题库

名词解释: 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公元前5世纪的伟大的古希腊第一位历史学家,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之父“。他把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纪录下来,著成《历史》。所著《历史》一书,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因各卷以古希腊9位缪斯女神命名,故又被称作《缪斯书》;又因其以讲诉希波战争为主线,故后人也将它称作《希波战争史》。全书共9卷,分上下部分。1~5卷第27 章为前半部分,叙述希波战争前地中海各国的历史,从态度上看,带有爱奥尼亚纪事家作品的缺点,既有闻必录,因而存在假录。第5卷第29章起为后半部分,是信史实录,主要叙述波斯人和希腊人在公元前478年以前数十年间的战争。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在此书中,希罗多德所使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有三种形式:口头传说、直接印象、文字记录,其中口头传说用量最多,作者本人没有民族歧视,并且取材丰富。该书也是一部世界文化史著作,书中众多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视野广阔,具有”通史“的规模;具有较强的客观主义态度和求实批判精神;歌颂民主自由;重视道德垂训作用。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他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的极盛时期,也是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说,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利斯等人的戏剧,诡辩派(又称“智者派”)的哲学,希罗多德等人的历史著作,以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代表的“实验的”“科学”精神,都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所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以编年体纪事,是修昔底德用三十余年撰写而成,共八卷,其书名和分卷方法均出自希腊化时代的学者之手,其写作目的是想通过叙述这场战争给希腊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的变化过程,来垂训后世。不仅力求真实地记载历史,而且力图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去理解和概括历史、并把这种概括之后的历史事实传达给后人。该书的史学特色有:理智的科学的态度;歌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

西方史学史知识点 第一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希罗多德 2.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 修昔底德 三、简答题 1.西方史学史分期、四个发展阶段 2.西方史学史主线索:五次转折 3.希罗多德的史学贡献。 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点。 5.色诺芬在古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四、论述题 1.评价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2.评价历史学家修昔底德 第二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 古罗马史学双擘是()和()。 二、名词解释: 1.古典史学 三、简答题: 1. 《高卢战记》的史学成就 2. 塔西陀的史学思想 3. 评价波里比阿 4. 阿庇安《罗马史》史学价值 四、论述题 1. 评价古罗马史学家李维及其史著 2. 论述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 第三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 比昂多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首次提出了中世纪的概念。 2. 教会史学中第一位重要的编年史家是(阿非利加那)。著有(《编年史》) 3. (攸西比乌斯)(约263――339)是基督教史学的奠基人,故有(教会史学之父)的美誉。他的《编年史》、《教会史》完善了线性时间观,将他所知的“历史”分为“神圣的历史”(包括犹太人、基督教的历史)和“世俗的历史”(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的历史),按统一的编年结构分别加以记载,由此开创了基督教写史的传统。 4. 法国第一位典型的历史学家是图尔主教格雷戈里(539-594)——“蛮族王国的希罗多

德”。《历史》(即《法兰克人史》) 5. 法兰克史家尼特哈德(795-844?)唯一不是教士的史学家,著作《历史》记载了加洛林王朝解体的历史。 6. 英国历史之父——比德(672-735)著作《英吉利教会史》 “主的生年”(Anno Domini,简写为A.D.) 以B.C.表示公元前( Before Christ 的缩写) 7. “中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鄂图(1114-1158?)。 所著《编年史》又称《双城史》世界历史的眼光。 8. 中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世界第一奇书”——《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 9. 拜占庭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普洛科匹厄斯。 10. 中世纪拜占庭还出现了一位女史家——康尼娜。《亚历西亚德皇帝传》 二、名词解释: 1.圣奥古斯丁 2.《上帝之城》 三、简答题: 1.简答圣奥古斯丁的史学贡献(影响)。 2.拜占廷史学的特点及评价。 四、论述题 1.论述圣奥古斯丁史学影响。 第四章知识点 一、填空题 1.比昂多的《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胜利的罗马》是考古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奠基之作。《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该书是近代史学的一个里程碑,第一次提出了“中世纪”的概念,是基于历史连续性原则提出的。 2.波丹(1530-1596)是近代早期最杰出的史学思想家。被誉为“16世纪的孟德斯鸠”《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近代以来第一部真正的史学理论著作。 3.“英国散文之父”——托马斯·莫尔著有闻名世界的《乌托邦》 著作《国王理查三世的历史》是英国第一部真正的人文主历史著作。 4.马比昂《古文书学》的出版为古文书学和古文字学创立奠定了基础。 5.蒙福孔《希腊古文字学》 二、名词解释 1. 《史学易解》 2.博学时代 3.圣摩尔派 三、简答题 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史学特征。 2.洛伦左·瓦拉的史学。 3.波丹的史学思想。 四、论述题 0

02西方古典史学的特征

西方古典史学的特征 一、口述与记忆 柏拉图《菲德罗篇》:索斯神发明了文字,夸口说文字可以让埃及人增长记忆,变得更聪明。但法老萨穆斯却说文字只能让人容易忘记,因为文字使人们不再重视当下发生的交谈,不再致力于内心的理解。因此认为人们从书本上学到的只是近似于智慧的东西,却不是智慧本身,因为他们对那些书写符号其实大多并不真正理解,反而通过文字使记忆变成多余的了。 “记忆史学”:建立在口述材料基础上的古代史学 “文献史学”:建立在文字资料基础上的现代史学 1. M. I. Finley, “Myth, Memory, and History”, History and Theory, 4 (1965), pp. 281-30 2. 2. Rosalind Thomas, Literacy and Orality in Ancient Gree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二、记忆与“真实” “真实”(aletheia):letheia的意思是“遗忘” a表示否定意思的前缀 “记忆的历史”的两个特征: 第一,用高度概括的术语表达刻板模式的陈述是记忆史学的一大特征。 第二,在记忆中,记忆者本人常常变成了一个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角色的转换使得记忆的描述往往会采取第三人称的叙述形式。 1. Gordon S. Shrimpton, History and Memory in Ancient Greece,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Gregory Nagy, Pindar’s Homer: The Lyric Possession of an Epic Past,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阶段

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马勒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爵士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其方法必须多次反复欣赏,多阅读相关资料;掌握演奏者的再创作,必须要了解世界上著名的指挥家、演奏家、著名乐团的基本情况和风格,如:指挥家卡拉扬、伯恩思坦、阿巴多、小择震尔等,著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他们的指挥与演奏风格。有选择性地购置录音带、CD,要选择著名唱片公司、著名指挥家和乐团的作品,而且多了解他们再创作过程背景和个性。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场景时,可以想象一群长着翅膀如少女在宁静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现,也可想象一群天鹅在湖面上轻轻地、慢慢地游荡。总之发挥自己的

想象,将三元素有机联系起来,多听著名作品,感觉是美的东西就去欣赏、去思考,就会进入欧洲古典音乐欣赏最高层次。 欧洲古典音乐家生平故事(一) (2010-12-23 21:40:33) 转载▼ 分类:东西方音乐 标签: 文化 巴赫(1685—1750) 请记住,三百多年来波澜壮阔的欧洲近代音乐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叫巴赫。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1685 年3 月31日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爱森那赫。这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城市,据说城门上还镌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照耀”这样的铭文。巴赫的家庭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家族。他们长期生活在这一带,辈辈相传,以音乐为生,三百年间,有50 多名音乐家见于记载,及至约?塞?巴赫,已是第五代传人。父亲是小巴赫的第一任老师。7 岁起,他就在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上学,因成绩出众,深得老师喜爱。其时,他还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演出活动,以补贴学费。10 岁时,父母去世,他遂由哥哥抚养,并担负他的音乐教育。巴赫对哥哥的教学日渐不满,总向哥哥提出种种问题,哥哥常因学力不逮无法作复而恼羞成怒。哥哥藏有前辈著名大师们的作品手抄谱,巴赫很想借来一阅,但屡遭拒绝。巴赫知道乐谱的藏处,每经于此,都不忍离去,情急之中,终于想出了办法。每当夜深人静,趁家人都已入睡,他便悄悄起身取出乐谱,在淡淡的月光下偷偷抄写。半年之后,全部乐谱抄录殆尽。然而,不想就在此时,东窗事发,终于败露。哥哥于气愤之中,不顾手足之情,把巴赫辛辛苦苦半年抄录的乐谱悉数撕毁。巴赫年岁虽小,但生性顽强,为了学习,不怕任何困难。听说汉堡有位著名的管风琴大师技巧相当高超,巴赫心向往之。无奈路途遥远,身无分文,他只好携带干粮,只身徒步前往。凭草垛栖身,饮河水消渴,一路风尘坎坷,巴赫全都置之度外。一次往返180 里,归来时已是双足生满血泡。然而,能观摩大师演奏,聆听大师教诲,小巴赫每次出发之前,从不犹豫。1702 年,巴赫从学校毕业。以其优异成绩,完全可以免试深造,但生计无着,只能就业于阿恩斯塔特城教堂弹奏管风琴。供职后,为提高琴艺,他常常通宵达旦,发奋练习,每逢假日,仍徒步前往汉堡,从老师学习。在鲁贝克教堂任职的布克斯特胡德,是当时北德最杰出的作曲家和管风琴大师,巴赫对他仰慕已久,早盼着一睹大师风采。正巧巴赫获得了为期一个月的休假,他不顾往返640 多里的路程,又一次背起行囊,风餐露宿,徒步走向鲁贝克。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与演奏,令巴赫大为倾倒。他如饥似渴地向前辈大师讨教,竟流连忘返误了归期。巴赫返回阿恩斯塔特时,已是四个月之后。上司们素来与他有隙,乘机罗列了他的一大堆罪状,除了超延假期可以归为玩忽职守外,还说他在演奏中曾加进怪诞的异端音响,令教友吃惊。各位上司有的指责他在仪式中醉心演奏,时间过长;有的指责他无心演奏,时间过短。尤其可笑的是,指责他未经教会当局许可,就擅将表妹带进教堂唱歌。巴赫见状哭笑不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