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成就“教育自信”

以“文化自信”成就“教育自信”
以“文化自信”成就“教育自信”

以“文化自信”成就“教育自信”

习主席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寻根问源,实现教育自信。

中国历来尊师重教,教育精神在今日依旧熠熠生辉。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法策略,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涵价值,教育装载着民族之魂,文化之根。1927年3月,陈鹤琴在《幼稚教育》第一卷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一文,鲜明地提出“幼稚园教育要适应国情”,是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对“自信的教育”的呐喊;九一八事变后,张雪门更加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改造民族幼稚教育,唤起民族自信;在新时代背景下,站在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口浪尖,每一位幼教人都应承担起教人、育人、树人、立人的使命,在传承中不断实践与创新,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自信。

我时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幼儿园实现教育自信。从习主席的讲话中,我找到了答案:“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美好”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力量。

在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良、富有激情的教师队伍,就拥有了实现教育美好的钥匙。文化浸润在一砖一瓦、一处一景、一字一画、一饭一汤中,又印刻在孩子和老师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之中。让文化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应从行为入手,从细节入手,从外看内,从行为见心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源于实践的自我认識转化为行为上的自我管理,责任感才能在工作中得到体现,教师在面对孩子时才能以儿童为本;将真善美化为可感、可知、可做的行动,并传递到每个人的身上,落地于朝夕之间,文化的光便可以在每时每刻、每一个细节处闪光。

幼儿园是个同心圆,教师是半径,它决定着圆的大小和面积,半径越长,教育的世界

就越广阔。幼儿园文化如水,可浸润心灵,老师们从中悟出礼、敬、诚、善的意义,激发无限的教育智慧;幼儿园文化似线,串起众人,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承载立德树人的使命。通过文化建设,让每个人都能够发现美好、享受美好、创造美好,在美好中凝聚力量。唯有如此,幼教人方可自带光芒,教育必将充满自信。

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韩寺二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快我校标准化建设进程,推进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学校良性循环,特制定韩寺二中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现代化办学理念为指导,围绕“铸师魂、办名校、争一流”目标,以“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为重点,以为平民百姓子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文化立校、名师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实现学校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理念 以德立校,依法治校,和谐兴校,教研强校。以社会称道为办学追求;以德高品优、真才实学、身心俱健为育人目标,关注学生的成绩,着眼于学生的成功,追求学生的成材,立足于学生的成人。 学校校风:博学厚德、笃志报国。激励师生自强不息,锲而不舍;注重实际,务求实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凝心聚力,和衷共济。 学校学风:勤学善思、文明进取。引导学子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师生做人做事的核心标准:敬业、忠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团队意识、注意细节、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不找任何借口、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自主自发的工作、维护单位的形象、给学校提合理的建议、与学校同命运。 三、发展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校园文化浓郁、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管理科学、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的优质完全中学。 具体目标和要求: 办学规模:到2014年,学校办学规模发展为初中6个教学班、小学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人左右。 办学水平: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学校风险防范机制、教育教学质量和声誉形象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三风(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中考质量保持全县领先水平,在惠民助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艺术教育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有效提升,2014年争创为“郑州市农村文明学校”。 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形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建立和完善教师终身学习机制、继续教育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和“骨干教师教”、“新秀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个以名师为核心、骨干教师和高级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师群体;以绩效工资为杠杆,健全教职工绩效考评机制和选优汰劣的人事聘任机制;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热爱管理工作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充实到管理队伍,形成合理梯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到2014年,教师本科文凭达到70%,学校专任教师具有中高级教师职称达到40%以上。 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以德育人,全员参与,自主管理,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健全德育工作网络,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水平和教职工全员育人的积极性,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合力。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健全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德育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策略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策略 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引领新中国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采用科学的教育策略培养大学生们形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传统文化观缺失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标识,蕴含着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便是在现代化社会,也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的文化精髓。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认同感较低,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即代表着落后腐朽,不愿意主动去了解我国古代一些传统的礼仪、风俗习惯等,却热衷于了解有关西方节日的意义和习俗。由于传统文化观的缺失,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也不会主动运用与之相关的知识。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现象也正是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二)革命文化观淡薄 革命文化是指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一大批伟大革命先驱们在开辟新中国时所坚持的理想信念,代表了一代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观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们普遍不是很重视这门课程,导致他们的革命文化观较为淡薄,在现实安稳优越的生活中很难对这些革命精神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很难去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 (三)对社会主义文化观缺乏正确的认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向心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许多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大量涌入,给大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许多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容易受资本主义文化误导,开始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质疑,甚至抵触心理,盲目地使用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来评价我国的社会现象,忽略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言是相当不利的。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策略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双凤初中党员教师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活动总结 2011年4月21日,我校全体党员在学校会议室组织了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活动。在文校长传达这两份文件的精神之后,全体党员同志展开了深入而积极的讨论。在大家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后,文校长对本次学习活动作为总结讲话。为了更好地领会本次学习的精神,现将有关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把创新作为教育的强大动力。 没有创新是不行的。记得新课程有这样一句话,要注重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的培养,我们教师不可能教一个学生一辈子,但我们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多少,则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发展。 三、坚持和落实德育在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组成德育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队伍。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班主任始终是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工作中最辛苦的人。学校实施的《双凤初中班主任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目的就是落实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提供多种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升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树立一批优秀班主任的典型。同时,积极引导新分配教师学习班主任管理工作,通过结对和培训,学习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使班主任的后备力量得到加强。 四、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坚持依法保障学生权利、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学习名人事迹、身边榜样以及法律知识、礼仪常规、校纪校规等内容,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良好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坚持正面教育、示范带头与约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种途径,竭力将全体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兴奋点引导到学习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学生的智力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现。

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内涵 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意识

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内涵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意识21625098 郭生辉机械工程学院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赖。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根本、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我们才能在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镇定从容、不卑不亢,才能以包容的气度对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才能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并将之传播开来。 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因素的一种自觉追求,它能够自信地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而不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且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了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近代

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创造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片面求洋、全盘西化的错误文化观有所蔓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来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合理价值和正能量,才能产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能够在不同文化的价值比较中产生由衷的自豪感,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与创新。 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扩展,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将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甄别文化优劣,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只有在准确把握自身社会本质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方位,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并以此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从现实与具体的条件和环境出发,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实践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文化自信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行动。坚持中国特

实施素质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理念 立信,我国乃至世界会计领导内名闻遐迩、声誉卓著的名牌。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今天,它一直长盛不衰,弥足珍贵,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取之不竭的无形资产。在秀美的太湖之滨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中,有座这名牌创始人——我国杰出会计专家、教育学家潘序伦先生的雕像。在他的指引下,这所学校创出了不斐的成绩。这就是我校——江苏省无锡立信职教中心校(原无锡立信会计学校和无锡市第二工业学校合并而成),一个有着20多年办学经验的老牌中等职业学校。 近年来普及高中的趋势愈演愈烈,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日渐滑坡,而我校却能在这次风浪中站住脚,而且越办越红火。她如同一颗稚嫩的小树渐渐成为一株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1992年,我校首批通过江苏省中专校 办学条件合格评估,被评为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 1993年,通过了省教学管理规范验收;

1996年被列入省重点职校; 1998年经江苏省教委、计经委认定为合格职业教育中心; 1999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职校; 2002年3月份,无锡立信与无锡市第二工业学校合并组成成立信职教中心校,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 成功与荣誉是有目共睹的,当问及立信步步腾飞的秘密时,无锡立信校长高亚声同志的回答掷地有声:立信办学理念只有两个字:“立信”!立信人恪守着立信事业创始人潘序伦博士的谆谆告诫: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立信”是立信办学之本,立信是在“立信”中不断腾飞的。 新世纪伊始,无锡立信向世人展示了欣欣向荣的崭新风貌,这所具有浓厚文化积淀,享誉一方的名校所显示勃勃生机和活力鲜明地凸现了“立信”的优势与特色。

2020高考热点话题“文化自信”素材积累整理[2020年最新]

2020高考热点话题“文化自信”素材积累整理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 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 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 精神。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 ——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 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 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 场历史悲剧。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 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 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文化自信是追梦路上最美的阳光

[校长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区别

[校长文化自觉与教育创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区别校长如何从现实的体制和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如何从功利性目的与教育本质之间的矛盾中解脱出来?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领头人,在办学理念和行为选择上不能局限于行政力量的推动,不能屈服于世俗压力,而要集聚智慧和勇气,以文化自觉去推动教育文化转型和学校的自主发展。 校长文化自觉的主要领域是学校文化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根据费先生的观点,文化自觉是对观念和行为的觉悟,是对观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创造,是对观念和行为自主性的生成与确立。因此我认为,文化自觉的核心是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在本能上的自觉性。

1.文化自觉应成为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行为方式。校长文化自觉的核心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需求出发,思考并选择恰当的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发展。 2.文化自觉应成为反思办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一种习惯。在文化的视角下洞察学校教育的一切,高度重视文化对教育行为的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使得在先进教育文化支配下的教育行为成为办学的“本能”,成为规划管理、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必然追求。 3.文化自觉应成为学校承前启后的一条通道。“自明”于“自知”。校长文化自觉首先应对学校办学传统的诞生、形成、延续的全面认识,进而由对学校传统的自知自明求得继承和扬弃的文化自觉,求得办学的自主能力与自主地位。 4.文化自觉应成为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一座桥梁。在全球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下,文化自觉不能囿于一国一地,应吸收别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 校长文化自觉的主要领域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师生长期积淀下来的稳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校长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办学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动选择上。

素质教育新理念

素质教育新理念 1、树立素质教育的“两观”。一要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即: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适合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二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即:一要看学生的进步幅度;二要看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调整传统的培养目标,改变以前重传承轻创新,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业轻创业,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旧的培养模式。把教育定位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走向社会能否适应激烈竞争的国际社会,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 3、以“素质教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文学艺术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文明的言行,互助的品质,自律的精神,顽强的意志,扎实的基础,创造的能力,健康的身心,审美的情趣和生存的本领。 4、实现三个转变:(1)、转变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以传播“应试知识”和训练“应试技能”为目的,以“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为特点的传统教学观。树立以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各种基本素质协调发展为目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观。(2)、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成绩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质量观,树立以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协调”发展为综合评价标准的教育质量观。(3)、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只有硕士生、博士生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育人观,用一句通俗的话讲:陈景润是人才、邓亚萍也是人才。 5、学历社会正在向能力社会转化。高学历与人才是两个概念,不要等同为一个概念。高学历不等于人才。美国不需要考百分的学生,美国需要的是象比尔盖茨那样有创意的创业者。中国教育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在加入WTO以后的人才招聘市场上大多数招聘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EQ,即:情商、综合素质,而不是名牌学历。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2006年第2期(总第313期 )EDUCATIONAL RES EARC H N o.2,2006 Ge nera l,No.313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 “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 [摘 要]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以更高的定位来思考素质教育问题。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将素质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中来研究;继续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方法取向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挖掘素质教育的成功样态,从教育实践中总结、提炼、概括、丰富素质教育理论。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素质教育研究的演进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受到重视,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素质”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经济发展亟需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理论界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如《教育研究》杂志于1986年第4期至1987年第4期开设“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专栏,重点讨论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提高民族素质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撰文专门论述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人才素质等问题。从讨论中可以看到,“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 *本文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项目的子课题“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朱小蔓、高宝立、刘惊铎、宗秋荣、杨雅文、金东贤、张平、武思敏。

文化自信作文3篇

文化自信作文3篇 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下面是小学生作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文化自信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文化自信作文篇一 文化有共性有个性,但对于民族文化来说,正如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个国家实力强盛的标志,是每一个国人的自信之源。 面对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那些渐渐被取代的传统文化,很多人对此都感叹不已。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的母语都渐渐被英语所代替。就拿中国来说吧,上小学的娃娃,自己的母语还没有学利索,便学习英语,让中国人从起跑线上就丢失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持续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英语各种考试等同于母语,甚至超越母语。就拿大学来说吧,好些专业没有了大学语文,但却先要有英语过级考试,才能获得文凭。如果细心地作一下调查,不知道有多少学子因为学英语困难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学。可是,毕业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运用上了英语呢?能不能将已经成为“规矩”的英语过级考试

改为选考呢?又能不能将大学语文纳入必学科目,将母语的考试列入过级必考而成为“规矩”呢?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显得就犹为重要了。 不久前,网友陆续把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老规矩搬上了网络,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台,有人说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这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应该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说,中国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国文化先进。如果说前者的思想有激进之处,那么后者却是一种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觉得异族的文化更优秀,于是放弃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别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迟早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像它的文化一样,从此消失在世间。因此,不管是好是坏,只要是自己的,都应该保留。对于那些过时了的,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对于那些还适应时代需要的就好好发扬。 如果说“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过于拘束,但我们可以在特定场合不要目中无人地放肆,让言行举止午休总该可以吧?如果在公开场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实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随意放松。因此,不要说这些“老规矩”是死板的文化,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变得更加灵活,更加的富有时代内涵的。

文化自信主题教育讲稿

文化自信主题教育讲稿 1、文化自信的重要性109大报告屡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最近几年____同志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讲话中反复提及、使用频率极高的热词。109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华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是1个国家、1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1例外遭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入影响。 ____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1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但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极可能上演1幕幕历史悲剧。” 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动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起的精神气力。而要继承好、发展好本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本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本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这就是____提出“文化自信”这1时期课题的深意所在。 2、文化自信的底气1、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过去的5年当中,我们总书记不管是在外交场合,还是出席国内活动,都大量援用古代的名言警句。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匹夫之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赤忱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等。 2、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 ____对革命文化1直非常重视。不管在部队视察还是到地方

调研,____1再讲要坚持用革命传统铸魂育人,大力宏扬革命精神。5年来,____曾到西柏坡、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缅怀革命烈士,反复强调革命精神。 “理想之光不灭,信心之光不灭”。____大力提倡革命文化,就是要使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心,在成功温柔境时不自豪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低沉不动摇,走好我们这1代人的长征路。 3、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进行了几1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辩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3、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____同志这些年在很多重要场合反复讲的1个重要命题,引发了世界广泛的关注。讲好中国故事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1是讲甚么样的中国故事,2是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第1,讲好中国故事的条件是选好中国故事。 好的中国故事应当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和个性,是在当代仍然充满活力的,跟世界先进文明相匹配的优秀故事。同时,我们要把落后的糟粕的故事与先进的精华的故事辨别开。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产生了许多的中国好故事,比如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和岳母刺字、戚继光抗倭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体现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女娲补天体现责任感、使命感和“天人合1”的精神,岳飞抗金、岳母刺字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精神,戚继光抗倭是不畏强敌、敢打敢拼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好故事。 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还在继续创造新的好故事。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故事是体现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好故事,近现代的故事

语文教学与文化自信-2019年教育文档

语文教学与文化自信 “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是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贯理念。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古诗文阅读是重难点,需要一定的文 言知识储备。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一些文章都是很有代表意义的, 能让学生体会文化带来的乐趣。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从思路活跃、稳定性不强到思想逐渐成熟,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在 高中,如何有质有量地完成语文的学习任务,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阅读时应采用“课内外读写结合”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课程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时可以使用现在比较热门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在学生充分完成预习的基础上,利用课前十分钟将本节课的重点字词进行归纳,再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利用教室一体机等多媒体设备上网查阅资料,甚至可以下载播放一些有关本课的视频(如百家讲坛等)。如此,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教 师单向传授与讲解,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大而且深。通过这样一些有效的途径,学好语文会变得容易些。 一、语文学习对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什么是文化自信呢?文化自信可以说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以及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一种象征。而文化自信除了正确看待自身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也要做

到正确看待和取舍。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常体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将语文学得透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体系产生尊崇和认同感。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建设,充分奠定了文化基础,也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自信,要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的文化程度将会决定人的发展方向,而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将取决于每一个 人的文化程度。因此,语文学习应培养文化自信,从而将中华民 族文化发扬光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中生不论是情绪上、心理上还是生活中,尚处于不稳定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仔细观察,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缺陷,采取必要的措施,下面列举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使学生身心疲惫 高中生思想活跃、叛逆,都比较喜欢自由,尤其在高三阶段,学习比较紧张,压力也会比较大。有的学生承受能力不足,就会 产生疲惫状态,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阅读时,学生可能会 遇到诸多问题,很多时候,是学生自身存在一些局限性造成的。 例如:心理活动跳跃性大、基础知识不扎实,或者有的学生家里 没有适合学习的环境和氛围,缺乏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很难达到有效的学习成果。为了高效率地学习,应该让学生有放松的时间和方式。如将学生带到图书馆,换个环境阅读,在书海中自由挑

濮阳市第三中学创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_.

创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濮阳市第三中学 (2013年1月22日 根据全市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市三中党支部结合学校发展现状,对学校内涵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制定了一些措施,取得了初步成绩。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发展方向 学校发展方向:“两创四争”,即创素质教育示范校,创课程改革示范校,校风校纪争最好,教育科研争最强,校园环境争最优,教育质量争一流。 教师发展方向:师德高尚、终身学习、善教乐业。 学生培养方向:阳光自信、文明尚德、勤奋进取。 培养名师,培育英才,打造特色,提升水平,努力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成功。 二、具体措施 1、专业引领:让学校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 学校始终把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持续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每学期每个老师至少研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写100篇读书笔记或教学反思,至少做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参与一项课题研究,组织一次家庭教育报告会,举办一次课外活动。二是尽最大能力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多方邀请教育名家到学校讲课。三 是每学期举办“三中讲坛”、“班主任论坛”、“读书报告会”、“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多种形式,修师德,铸师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打造了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年内先后选派76位教师外出学习,其中路桂荣、马晓燕、张胜利、李存溪、王军伟、禹雷、田文英7位

老师参加了国培计划,路桂荣老师还被省教育厅选派赴美国考察学习,濮阳市仅此一人。邀请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专家组成员顾晓鸣、国家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正荣、副所长吕佩橙、北京房山中学全国优秀班主任隗金枝、北京教育研究所韩玲、北京八中石伏平老师来校作专题讲座。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郭轶华老师代表濮阳市参加河南省初中数学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第四名,鲁翠芳老师获省优质课二等奖,陈静老师获市优质课特等奖,被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赵研哲、王红、于丽霞、董丽萍、孙慧敏、王向华6位老师获市优质课一等奖,发表、交流教育教学论文37篇,获奖课件58件、自制教具12件、课例15件,在全市评优创先、劳动技能竞赛、网络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中有41位老师获奖。王彩琴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市十大师德标兵,范明甫老师被评为省级名师,杨振涛老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史永利老师被评为市师德先进个人。路桂荣、马晓燕名师工作室被评为优秀工作室, 2、自主互动: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 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年内我们的“自主互动高效课堂”课 改实验取得了新进展,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中生生展示互动、师生交流互动成为了三中课堂特色,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先学、同学互助、老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模式,这样的课堂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让老师的课堂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老师走下了讲台,学生走上了讲台,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今年10月份,我校“自主互动高效课堂”实验研究获濮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今年中招考试报考一高统招上线82人,升学率名列前茅。 3、搭建平台: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多角度搭建平台,组建了各种运动队、书画组、合唱团、科技组等社团,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我们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坚持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从更多的地方、更多的角度去“看”每一位学生。我们每学期开展两次“希望之星”的评选,其中包括:“学习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进步之星”、科技之星等,通过这些活动,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有机

以“文化自信”成就“教育自信”

以“文化自信”成就“教育自信” 习主席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寻根问源,实现教育自信。 中国历来尊师重教,教育精神在今日依旧熠熠生辉。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法策略,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内涵价值,教育装载着民族之魂,文化之根。1927年3月,陈鹤琴在《幼稚教育》第一卷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一文,鲜明地提出“幼稚园教育要适应国情”,是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对“自信的教育”的呐喊;九一八事变后,张雪门更加强调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改造民族幼稚教育,唤起民族自信;在新时代背景下,站在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口浪尖,每一位幼教人都应承担起教人、育人、树人、立人的使命,在传承中不断实践与创新,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自信。 我时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幼儿园实现教育自信。从习主席的讲话中,我找到了答案:“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见,“美好”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力量。 在文化的滋养下形成一支道德高尚、业务精良、富有激情的教师队伍,就拥有了实现教育美好的钥匙。文化浸润在一砖一瓦、一处一景、一字一画、一饭一汤中,又印刻在孩子和老师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之中。让文化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应从行为入手,从细节入手,从外看内,从行为见心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源于实践的自我认識转化为行为上的自我管理,责任感才能在工作中得到体现,教师在面对孩子时才能以儿童为本;将真善美化为可感、可知、可做的行动,并传递到每个人的身上,落地于朝夕之间,文化的光便可以在每时每刻、每一个细节处闪光。 幼儿园是个同心圆,教师是半径,它决定着圆的大小和面积,半径越长,教育的世界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发表时间:2012-03-29T13:55:38.39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袁华 [导读] 进入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人才归根结底源于教育。 袁华(江苏省盐城外国语实验学校 224001 ) 进入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人才归根结底源于教育。学校教育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目前亟待更新和确立的教育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陈旧人才观,树立现代人才观 有些人受封建社会的影响,以为只有出入头地,高官厚禄的人,才是人才。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突出表现,就是盲目追求高学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使相当一部分人形成了以升学率高低进行评价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好坏的模式。强大的社会舆论,逼得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日夜苦战,搞题海战术,三天一大考,二天一小考,搞得学生疲惫不堪。你看学生们,柔弱瘦小的双肩,背着个沉重的大书包,小小年纪就带上了眼镜,家长们都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放学后又逼着孩子做家庭作业,由于作业多,学生玩的、唱的、锻炼身体的时间也就被挤占了,很难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书呆子”多,“高分低能”的多。 我们大声呼吁,这种人才观不利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新型人才。 二、转变落后学生观,树立现代学生观 转变落后的学生观,树立新的学生观,对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一味进行拔尖式教育,教师的眼睛始终只盯在那些升学有希望的学生身上,对没有升学要求和条件的学生弃之一旁,令其陪坐,置之不理,教师偏爱高等生,排斥差生,使一部分中下游的学生处处受冷落,受打击,经受不住排斥就退学,致使辍学率越来越高。 学生观的转变,必然导致我们重新认识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过去有的教师认为:听老师的话,循规蹈矩,学习会死记硬背,考试得高分的就是好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生缺乏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将来在事业上难于有出色的成绩,我们应当培养出一批“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的好学生。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这样的基本信念: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乏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材。 三、转变传统教学观,树立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转变的实质,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在教学中迫切需要把学生从学习压力、知识苦海、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行陶行知早就提出的给予学生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脑,让他能想,解放学生的手,让他能干,解放学生的服,让他能看;解放学生的嘴,让他能讲,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能到大自然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填满。具体应该做到:第一,学生做课外作业不超过一个半小时;第二,作业的形式由原来的硬性作业改为“色香味形”俱佳的“自助餐”,由学生自取所需,让好学生吃饱,让差学生吃好;第三,学生对老师所留各科作业有选择的权利。每天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允许学生讨论、争论问题。 四、牢固树立教师须终身学习的观念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就是师生间互通互动的平台。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对学生来说,科学知识越丰富,信息面越广,就越需要教师的帮助;社会矛盾冲突越尖锐,价值取向越多元化,就越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现代教育赋予了教师新的使命和挑战。教育者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要成其“益友”。要学会“赏识他人的优点,善待他人的缺点,尊重他人的隐私,经营快乐人生”的生活理念,向朋友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现代教师不但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与精湛的教法,更应具备对现代学生心理品质、思想品德的影响力和培养能力,才能符合现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才能促进现代中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培训也必须与时俱进,更新培训理念,关注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真正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助推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单向地接受信息。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积极探求者,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主人。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只有理念更新了,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得以推进,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批思维活跃、善于合作、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好学生。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都是永恒的。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摘要:当前小学教学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偏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共性,无视学生的个性、感情、兴趣、爱好、差异和人格;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办学习过程,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少些包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更新理念;主体地位:评价制度

目录 引言 绪论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可见素质教育的目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顺应了当代国际教育人文化的潮流。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性”是素质教育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表达。基础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阐述。二是“新” ,即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素质教育内涵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映了新世纪大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把提高国民素质为基本目标和根本宗旨,一是要从教育内部自我完善、自我评价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倾听时代的呼唤,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做到把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同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内部自我评价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二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标准,探索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成为中国教育走向 21 世纪的一面旗帜。三是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教育内部和外部相配套的整体改革。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和统帅,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取得共识。比如现在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同。 理由是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应试教育”也讲素质;第二种是大同小异,或小有差异。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点差异,差异就是少一点活动,少一点音乐和体育,所以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