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困难、工作建议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困难、工

作建议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医疗、教育、文化等。当前,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路建设逐步完善,乡道、村道通畅,连通性得到提高。

2. 供水设施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实现了自来水供应。

3. 通讯设施不断改善,移动、电信等运营商覆盖面逐步扩大。

4. 医疗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5. 教育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

6. 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文化活动得到充分开展。

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

尽管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部分地区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设施

老化,更新速度较慢。

2. 道路建设仍然不足,农村公路建设进展缓慢,连接性仍不够

完善。

3.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不足,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能力

尚需提高。

4. 农村教育设施仍然不足,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5. 文化设施建设不足,文化活动尚未得到充分开展。

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 资金短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资金巨大,财政投入不足。

2.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设施维护困难,存在浪费和损耗。

3. 农村地区人口分散,设施建设难以统筹协调。

4. 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的难度大,技术力量不足。

四、工作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

2.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设施维护,防止浪费和损耗。

3. 完善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协调,提高建设效率。

4. 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提高技术力量。

5. 注重农村特色,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色。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困难、工作建议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困难、工 作建议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医疗、教育、文化等。当前,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路建设逐步完善,乡道、村道通畅,连通性得到提高。 2. 供水设施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实现了自来水供应。 3. 通讯设施不断改善,移动、电信等运营商覆盖面逐步扩大。 4. 医疗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5. 教育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 6. 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文化活动得到充分开展。 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 尽管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部分地区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设施 老化,更新速度较慢。 2. 道路建设仍然不足,农村公路建设进展缓慢,连接性仍不够 完善。 3.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不足,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能力 尚需提高。 4. 农村教育设施仍然不足,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5. 文化设施建设不足,文化活动尚未得到充分开展。

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 资金短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资金巨大,财政投入不足。 2.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设施维护困难,存在浪费和损耗。 3. 农村地区人口分散,设施建设难以统筹协调。 4. 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的难度大,技术力量不足。 四、工作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 2.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设施维护,防止浪费和损耗。 3. 完善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协调,提高建设效率。 4. 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提高技术力量。 5. 注重农村特色,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色。

农村(社区)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农村(社区)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 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丹寨县农村(社区)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建设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开展调研基本情况 (一)确定调研课题情况。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类文艺队伍相继成立,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差异以及环境的影响,简陋落后的农村文化体育条件与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仍然很不匹配、很不适应、很不协调。因此,加快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构件之一的公益性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尤为重要。 (二)下去蹲点调研情况。根据局调研方案的有关要求,本人结合工作实际,10月10日—12日,组织体育运动中心相关同志先后到扬武镇排莫村(跟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调研小组一起)、红星村和龙泉镇合心桥村、原长青乡、金钟移民社区、东湖社区等开展以农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调研活动。通过走访群众、现场查看等方式听取群众意见,认真查找农村文体活动场地建设和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和实际困难,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确保调查研究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二、调研了解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当前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1.农村文化设施。目前,建成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9家农家书屋,并配备有相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主要是配送图书、书柜、DVD及电视机等资源共享工程设备),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有167名村(社区)级文化管理员、7个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数字图书进农家7户。全县35%的行政村建有业余文艺队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2017年以来实施的扶贫广播“寨寨响”工程覆盖率达100%;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站1个,队员5人;实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5乡镇、92个行政村【2016年、2017年两年,累计为5乡镇、92个行政村配送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乡镇级配送金额是5万元:摄像机1台、平板电脑2台、卫星数字一体机1台42寸、移动数字网络1个),村级配送金额是 2.5万元(卫星数字一体机1台32寸、平板电脑2台),为159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共361884 册】;建有县电视发射台1座;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石桥古法造纸遗址、万寿宫和丹寨汞矿近现代工业建筑);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排莫村、麻鸟村、扬颂村、送陇村、石桥村、王家村和排佐村)、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 1. 文化设施不完善:当前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相对不完善,除了一些基础的文化站 和图书馆外,缺乏专业的文化馆、剧院等设施,无法满足农民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 2. 文化活动单一: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相对单一,大多以传统的文艺表演、庙会等 形式为主,缺乏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文化活动。 3. 文化服务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文化服务资源相对匮乏,专业文化人才稀缺,难 以满足农民对于高质量文化服务的需求。 4. 文化服务内容狭窄:农村地区的文化服务内容相对狭窄,主题单一、形式陈旧, 难以激发农民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5. 文化服务与现代化发展不匹配:农村地区的文化服务与现代化发展不匹配,缺乏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无法有效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化观念和价值观。 二、对策提出 1. 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专业的文化馆、 剧院等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文化服务水平。 2. 多样化文化活动举办: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包括音乐会、展览、话剧等,丰 富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三、总结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但目前农村地区 的文化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对策,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加强文 化资源建设、拓展文化服务内容,并推动文化服务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才能真正提升农 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对于文化发展的需求,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以宿州市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以宿州市为例 摘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问 题突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 农民共享改革成果,是我国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基 于对三农的关注,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宿州市多个农村地区的实地考察,了解宿州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全方位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议;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党中央多次发布关于“三农”的文件,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时 代已经来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和 地区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然而,在我国一些边远、特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条 件差已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全国大力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 背景下,这些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已成为该地区一个紧迫的发展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以宿州市安徽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探讨 宿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希望 能为促进宿州市等贫困地区的农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国家共同富裕。 二、安徽省宿州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省宿州市基本情况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全市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辖四县一区,总人 口535万人。相对省内其他市,地域范围相对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

口少,产业分散,产业发展环境相对较差。整体经济发展缓慢,人均GDP位于省 内中下游水平。 (二)安徽省宿州市农村公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尽管宿州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量有了很大增长,但长久以来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远低于合理水平,历史欠账巨大,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服务需 求持续扩大,服务标准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形势, 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供(如表1,2,3)需矛盾缺口大,仍是宿州市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 表1 乡镇、村交通设施 单位: %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文章6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第1篇: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导读乡村因其特性,在振兴进程中难免遇到难点,暴露出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提升短板,对症治疗,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地方的积极推动、因地制宜。振兴乡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导向也是其根本逻辑。 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因而乡村产业振兴排在了五大振兴目标之首。而改革开放40年来,尽管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十多年都出台了一号文件和一系列惠农政策,但在这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之中,并未对乡村进行根本性变革,我国乡村又重新走上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散、弱的小农经济和低端农业的老路,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如我国大豆单产为300多公斤,而美国达到了500多公斤;2023年我国每生产一吨小麦、玉米的成本分别为375美元、334美元,美国生产一吨小麦、玉

米的成本却只有224美元和142美元;2023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98.2亿美元,贸易逆差却达到了495.4亿美元。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 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项目投资较大、见效较慢、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期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如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的36.91%等。此外,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我国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意识理念比较落后,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相应的战略眼光和各种资源。因此,目前乡村缺乏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相关资源,使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受到了较大约制。 三是区县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 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战略规划、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但由于各省、市、区县、乡镇、行政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其优势、机会、劣势和威胁差异较大,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发展乡村产业。而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采用何种模式发展需要采取哪些策略、办法和措施这些都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还比较滞后,这就使得我国不少乡村的产业振兴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

村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村庄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村庄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村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村庄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道路狭窄、排水不畅、供电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村庄的发展。其次,村庄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再次,村庄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均,制约了人们的幸福感和发展潜力。此外,村庄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村庄的长远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 二、村庄发展的建议 为了解决村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应加强村庄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升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为村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其次,应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支持力度,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第三,加强村庄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服务。此外,还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污水处理、农药使用管理等工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是村庄发展的基础。为了解决村庄道路狭窄、排水不畅、供 电不稳定等问题,应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要加快公路铺设进程,改善乡村公路质量,打通村庄和城市之间的交通瓶颈,提高通行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供水、供电、供气设施的建设,确保各项基础设施能够跟上村庄发展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乡村振兴是我国在新时代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种公共产品,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也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对策 1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1.1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我国农用机械化不断由粗放式向集约型发展。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略有下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升,从2009年的49.1%上升至2019年的70%,农业机械化率大幅提升。以2019年我国农业各项机械化率为例,小麦、玉米、水稻这三类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9%;畜禽养殖业机械化率为35%,其中鸡养殖的机械化率为40%,生猪养殖机械化率为30%,肉牛、水禽等机械化率则普遍低于30%;设施农业机械化率仅31%-33%。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呈现不均衡的特点。 1.1.2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配套设施不全

2020年底,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与2010年相比,2019年,我国农村宽带接入用户 增长约4.4倍,农村宽带接入户数占全国的比例从19.6%提升至30%。农村信息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必不可少的要素,又是农村文化建设渠道, 也是农村居民生活的新活力。其中电商平台,不仅可以将农产品供给国内大市场 消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同时也可以满足农民的多元化消费。《网 络促进农村消费研究》指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仍不完善,表现为乡镇公路建设亟 待加强,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仍存在;农村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假冒伪劣 产品和虚假宣传等频现;针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维权办法尚未设置,无法有效保障 农村消费者因为网络消费而带来的利益损失。 1.2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薄弱,专业人才紧缺 2018年农村医疗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占全国75.7%,比2009年提高3.6 个百分点。200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 员数的1.45倍,而2018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每万人拥有 卫生技术人员数的 1.48倍。对比发现,农村医护人员配置数亟待加强。近年来,乡村卫生院作为我国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总量出现下降趋势,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量大幅锐减,既有城市县域医院的虹吸作用,又存在编制 数量有限、人员收入无法满足需求引发的卫生技术人员流失。 2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2.1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新基建” 一方面,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为建设网络化、信息化的数字乡村,支持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5G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村“新 基建”,可以为农业农村数据的采集、利用和开发构建基础,促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智能采集畜牧和作物生长大数据,搭 建数字化农牧场管理平台,建立畜牧和作物生长模型,优化了管理方式;依托数 字丰县,建立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废处置等全方位、全天候的农村人居环境 智能监测平台,改善了乡村环境。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之一是产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节奏、生活环境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也成为了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美丽乡村建设旨在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宜居宜业、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等多项优势的乡村生态环境,使之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居住养老、创业发展等多功能用途的综合性空间。 一、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各地政府也倡导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生态环境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以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为基础,积极推广抚育和造林,保护和利用好生态文明资源,逐步恢复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群体等重要环境要素,从而提高农村景区和旅游的生态环境质量。 2.基础设施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着眼于推广先进设计和建设方案、提高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交通等公共设施的供给,从而推动城乡融合和经济

发展。 3.乡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推进农业、文化旅游、五保农村、民生扶贫等多项重点工程和项目,努力发挥农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农村深度开发和农产品质量提升,从而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美丽乡村建设在发展中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经过实践和调研发现,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和人性化设计 现今城乡规划多采用“大而全”的方式,若能从中融合“小而精”的乡村规划,进一步优化乡村发展的整体格局,注重规划设计对乡村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从而使乡村发展规划更具科学性和人性化。 2.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燃气、通讯等方面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早期由于长期疏于维护,使乡村基础设施危险和落后。尤其是在交通上的不发达,阻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

乡村振兴工作的问题、难点及建议

乡村振兴工作的问题、难点及建议 一、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展缓慢。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在于农业资源最优化开发和利用,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链延伸和增值。境内农业物产丰富,但是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一,产业结构失衡,长期以来侧重于传统种植业与养殖业,新型农业发展不优;其二,农产品产业链短,产业融合比例低,境内粮食及农产品粗加工占比高,产品附加值低。 二是农业特色品牌建设滞后。农业品牌建设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但农业品牌仍表现为“多而不精”,大部分农业“品牌”仅以注册的方式产生,有效利用产品特色和差异化撬动市场的品牌较少,类似xx香菇、xx米、xx果冻橙等产品附加值高、品牌效应好的特色品牌缺乏。 三是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调查发现,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很欠缺,并且老化受损较为严重,农田干涸、道路泥泞、电线乱搭现象仍然存在。在公共服务领域,农村相比城市差距较大,农民对养老、医疗、教育满意度较低,农村信息服务供给不足,通信条件差、信息获取滞后。

四是乡村生态环境整治仍需持续加强。部分农村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在省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一些河流、内河渠道、湖泊水质污染比较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一些偏远农村“厕所革命”工程不彻底,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的生活和生产污水等面源污染依然存在;种养结合不紧密,畜禽粪污还田模式推广难度较大,农业种植化肥农药使用不科学。 二、实施乡村振兴的难点 通过调查发现,实施乡村振兴还存在着诸多阻碍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不足。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农村人才的重要支撑。就目前农村情况来看,一方面基层科技支撑不足,由于乡镇体制改革,原有的乡镇级农技站有名无实,乡镇农技人员“断坎”,农民科技种田愿望长期处于“盼望”状态。二方面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由于“务农不富”的现状,大量农村青壮年离乡外出打工。目前,九成的自然村50岁以下的农民基本长期在外打工就业,而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大都在60岁以上,农民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职业型、技能型农民缺乏,作为农业大市,高标准农田约28万亩,粮食总产量约300万吨,农业人口196万,但5年来培养的各类新型职业农民不足1万人,实际涉农“土专家、田秀才”

最新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思考建议分析调研报告范文

最新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思考建议 分析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我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将就当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现状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许多县(市、区)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模式,越来越多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措施和项目得到全面推广和普及。 1.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 图书室、文化站、文化广场、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快,文化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2.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站、文化馆经常举办丰富多彩 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读书分享会、传统民俗文化展示等,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文化产品不断创新。现在,在农村基层文化设施中,除了传 统的图书、报社、电视等文化产品之外,还有新媒体、网络文化等现代文化产品,让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全面。 二、面临的问题

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文化资源不够优化。农村文化资源相对不足,政府应该注重 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因为农村文化资源是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 2.人才队伍不足。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缺乏培养人 才的系统机制,如缺乏文化专业的人才,导致文化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 3.资金体系不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同样需要大量的投入, 由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短期乏力和投资周期长的特殊性,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融资渠道不畅,导致资金体系不健全。 三、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文化资源是推动文化服务发 展的重要核心内容,要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资源的价值。 2.加大优秀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提升。要通过培训、引导、激励 等方式,吸引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职业发展途径。 3.完善融资机制,加大实际资金投入。市(区、县)财政应逐 步增加对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运营的投入,加强对农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内容及属性,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只有通过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运作市场化、民营化,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服务,强化以农民为主体的意识和制度安排,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策 1农村基础设施的内容及属性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社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农村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农村基础设施一般包括: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饮水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农村文化设施等。 从公共物品的属性来划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公共资源性物品。目前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几种流行观点有:一是凡是人们迫切需要而社会和市场做不了、做不好和不愿意提供的产品,均是政府的责任[1]。这一理论从传统的以物品属性来划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范围跃至根据需求及供给环境来确定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但是,其考量标准的模糊性让公共产品与服务在实践中供给主体最优化选择以及相应的责任确定带来了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判断标准的量化将能很好地完善这一理论。二是根据人们需求的公益性程度及需求满足中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不同,将公共服务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类(表1)。三是根据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的不同,将公共产品提供制度安排分为四大类(表2)。

将表1与表2进行比较可知,表2中A 区域即表1中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C区域对应表1中准基本公共服务;B、D对应经营性公共服务。A区域、C区域主要是政府自己生产不可能或效率较低的领域,如自来水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通讯设施、交通设施等。因B、D区域的公共产品在我国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和东部较发达农村地区,且完全属于差异性需求,本文不作讨论。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与问题 2.1现状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农村交通、电力、通信、医疗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文化体育、环境卫生、市场建设等方面供给严重不足。其中虽然有些方面取得了覆盖率上的提高,但是,其供给质量较低。因此,如果把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分为量的满足和质的追求两个阶段,那么,我国现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处在量的满足阶段,且大多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逐步转向较高层次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届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可能出现公共服务供给“青黄不接”的结构性困境。此外,我国农村边际消费倾向中,文教娱乐、交通运输、医疗保健的消费倾向分别为0.1925、0.1861、0.1625(食

工作总结: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工作总结: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困难和问题不容回避。通过调研团结镇美丽乡村建设现状,我认为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亟需深入分析、加以解决。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在统筹推进建设上有差距。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推进,但目前各自为政的情况仍较为突出。一是新村规划缺乏统筹。团结镇部分村已编制了新村建设规划,但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不足,规划标准也偏低,并且基本是一村一规划,缺乏通盘考虑,无法体现整体效应。二是建设投入缺乏统筹。近年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投向相对较为单一,如2015年朝天村、福禄村政府补助项目近70%资金投向了道路和水利设施建设或维护,对直接关乎农民生活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较少,特别是社会保障与城区差距较大,保障面不够宽,保障标准也较低。三是部门协作缺乏统筹。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各职能部门均有一定的政策或项目,但齐抓共建的机制尚未健全,难以形成建设合力。 第二,在更新思想认识上有差距。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在“新”,但

一些“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一是“简单化”思想严重。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甚至认为美丽乡村建设短期就可完成,对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一刀切”思想严重。农村条件千差万别,美丽乡村建设也不能“一招鲜、吃遍天”。市上曾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四改四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但绝不是鼓励基层盲目地“争项目、争资金”,脱离自身实际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顾眼前”思想严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哪里容易抓哪里的现象还较为突出,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和得力措施。 第三,在发挥主体作用上有差距。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主体,建设的成败核心和关键都在能否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一是主体意识不强。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了解不够,总认为就是政府“包打天下”,“等、靠、要”意识还比较严重。二是主体能力有限。当前,团结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高,部分村比全市、全区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不断增长的教育、医疗、生产资料支出,导致部分家庭负担较重,并且一些村民文化水平、技术能力较低,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参与村民建设的能力。三是主体利益保障不足。一些惠农政策缺乏配套措施,对农民保障力度、实惠力度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第四,在激励村组干部上有差距。村组干部是落实美丽乡村建设的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分析 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五个方面。目前,全国各地业已出台相应的文件制度,对美丽乡村建设做了进一步诠释,笔者通过赴外省学习交流的机会,对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也切身认识到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所面临的窘境。 目前,富平县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和城乡统筹发展,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进行了有益探索,已制定了《富平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五年实施意见(2016-2020)》、《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办法》、《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十四项制度和实施意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下面,笔者作为一名美丽乡村工作具体践行者,在总结本县美丽乡村工作的基础上,梳理了本县目前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本县美丽乡村工作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具体做法 (一)环境卫生整治方面

1.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县集中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活动。印发了活动方案,实行了县级领导包镇(街道)、部门包村、镇村主抓工作机制,成立了专项督查组,对各镇(街道)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了督查,对整治不力、成效不显的镇(街道)进行了电视曝光和通报,对包联部门参与不力的实行了追责问效,有力的推动了环境整治工作。另外,我县以“卫生乡村”创建为抓手,将“百日行动”进一步延伸,持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使全县所有村庄、道路达到“干净、整齐、平坦”。 2.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为进一步巩固提升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乡村”创建成果,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研究制定了《富平县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对道路、村组、集镇保洁员进行了合理设置,同时印发了《富平县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富政办发﹝2016﹞96号),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申报了《富平县乡镇和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项目》。秋收期间,严防秋收期间环境卫生反弹,近期,也召开了《冬季农村工作会》对冬季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再安排再部署,下发了《关于对“卫生乡村”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及农民生活的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称,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消费潜力释放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如果按照服务的性质划分,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人文基础设施以及流通性基础设施四大类。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防洪涝设备、水利灌溉、田间道路、气象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设施或设备,是为农村增加物质资本、提高生产力服务的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电网、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人畜饮水设施、供热燃气设施等,是为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设施。人文基础设施则是用于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生活的公益设施,比如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设施。而流通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乡村道路、农村通信、用于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村生产资料购买的流通辅助设施。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的大力建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以农村交通道路为例,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398.06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9.90万公里,其中村道231.31万公里,增加8.85万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99.99%,其中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98.62%、比上年末提高0.53个百分点;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9.87%,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94.45%、提高2.68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5000个建制村通公路,近900个乡镇和8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00万公里,通车总里程约39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公路和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西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约80%的目标;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率超过99%和93.2%。 2015年12月,随着青海省最后3.98万无电人口通电,国家能源局制定的《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得到落实,我国全面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三篇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三篇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各地坚持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并重的原则,着力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切实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招不来”。基层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造成基层人才短缺,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 二是人才“留不住”。基层工作繁复冗杂,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一个人要承担几个人的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但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留不住的首要原因,导

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人才“上不去”。高素质人才短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基层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少,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部分乡村人才难以进入当地部门选人用人的视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对策及建议 1、在“引”上做文章。要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门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注重人才回流,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要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要畅通流动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原则,梳理引才引智并重的理念,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

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工作意见3篇

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工作意见3篇 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工作意见第1篇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要求,以优化人居环境为核心,以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为保障,通过建立道路保洁、河道管护、绿化养护、公厕保洁、垃圾转运、公共设施维护”六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不断提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水平,从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长效管护工作网络,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完好,保洁设施齐全,管护队伍稳定,资金筹措到位,制度健全完善,考核奖惩分明,监管保障有力,实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全面改善、河道清洁优美的目标,从而全面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主要内容 农村环境”六位一体”长效管护工作的主要范围是:村内道路、桥梁等农村基础设施;村内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农民居住环境卫生等设施;卫生室、幼儿园、生活生产资料超市、党员活动室、信访治安等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场所;村内农民生活娱乐活动场所等。具体内容包括: 三、管护队伍 按照”定人、定岗、定责、定酬”要求配备长效管护人员,落实管护人员报酬,建立管护责任制,实行常态化管护。 1、管护人员数量:原则上每300人配备一名管护人员,聘用人员要求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无残疾。年龄原则上控制在60周岁以内,对身体确实健康、做事认真负责且热心农村环境保洁工作的,可适当放宽至65周岁。 2、管护人员聘用:一是采取”划定区域、落实责任、明确报酬”的方式公开、择优选聘管护人员,优先安排低收入家庭,但在职村干部、在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聘用,严禁人情及其他照顾性安排。”划定区域”,即将行政村划定成几个区域,划定的某一区域内庄台打扫(含道路、河坡、空闲地、绿化带等保洁)、公厕保洁等由一人负责承包,避免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管护人员选定后,需在村庄显目位置张贴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聘用人员需与村签订管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3篇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 策建议3篇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和目标。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方凝聚共识、集合力量、奋力攻坚。 一、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乌海市以工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低,自1976年建市以来,除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外,第一产业占比均未超过5%。其中2010年至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小于1%。从第一产业增加情况看,乌海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为亿元,2016年达到亿元(2017年数据暂未公布)。从投资完成情况看,虽然乌海市2017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高,同比增长%,但总量仅完成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较小。 (二)农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建设规划相对落后。一是水、电、暖、路等基础设施是按照自然村标准建设,导致天然气、排污管、供暖、供水、公共厕所、垃圾清运等公共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二是与城区相比,农区交通、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农区在房屋修建、乡村企业选址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整体规划存在不足。 (三)“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乌海市农业产业工人、科技人才队伍以及农业部门工作队伍存在人员老化、科技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法律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牧区公路络,加强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维护。围绕蓄水、保水、节水的目标,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根据地下水条件,有步骤地开发地下水,完善现有灌区节水工程,提高水利用率。实施农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农区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展“清脏、治乱、增绿”三项行动。 (二)创新科技推广机制和服务手段。积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

2023年度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6篇)

2023年度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突出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6篇) 篇1 (-)产业短板 当前维产业振兴普遍面临产业链单一、农产品种类少、多而不优、销路不畅,现代装备应用不足、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优秀产业技术人才短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适应能力弱等产业短板问题。例如:基层引进并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规模大、产量高、质量好,但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收购商不履行收购协议,低于协议价收购或是不收购,加之供过于求,导致经济作物滞销或低价销售,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人才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人力资本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在家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引进激励政策吸引力不够,后备干部和技术性人才储备不足等,致使乡村发展人力资源难以保障。例如:五珠乡全乡人才库共计923人。其中,后备储备干部24人,技艺技能类20人,商企业技术应用与推广类43人,经营能手类27人,35岁以上人才占5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62%o (三)文化短板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传统优秀文简口红色文化传承难,红色文化、优秀文化及民族特色文化挖掘难,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短板问题。如:苗族的手工织布与刺绣文化正在渐渐的消逝,年轻苗族女性会织手工布和刺绣的人寥寥无几,加之受机械化带来的极

大冲击,纯手工刺绣效率低的劣势更加凸显,给传统技艺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四)生态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高污染企业逐渐向乡村转移等短板问题。例如:受生活习惯、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主要表现为说一说、动一动、扫一扫、清一清的‘木头人〃现象较为普遍,村规民约执行难、保持环境清洁常态化难。 (五)组织短板 当前乡镇普遍面临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党员综合素养欠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组织活动弱化淡化不正常化,组织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场所标准化程度不高等短板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情况突出、桌椅凳子配套不足、党员群众开会自带凳子等;外出务工党员较多,流动党员管理难,村组党支部组织活动难,党员参与率低。 一是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各级财政困难,对农业农村农民各方面的发展投入不足; 农民自我累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不足; 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回报率低,对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 新型经营主体准入门槛过高,贷款难、融资贵,难以发展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