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

控制理论是关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性控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如何通过信号反馈来修正动态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实际系统往往含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对它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对它进行辨识、建模或跟踪,对量测信号进行包括滤波、预测、状态估计在内的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各种科学处理,然后设计反馈控制规律,使系统的某些性能达到预期的最优指标。

自动控制的历史可分为下列4个时期:

1)早期(-1900);

2)预古典期(1900-1940);

3)古典期(1935-1960);

4)现代时期(1955-)。古典控制理论主要讨论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包括Routh_Hurwitz稳定性判据,Nyquist分析、Bode图、Ziegler_Nichols调节律和Wiener滤波等。单复变函数论和平稳过程理论等是古典时期重要的数学工具。进入现代时期后,随着研究范围及深度的扩大,控制理论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数学分支,以至作为自动控制技术基础的控制理论,也被认为是应用数学的分支之一。现代控制理论诞生的标志包括前苏联数学家Понтрягин的极大值原理,美国数学家Bellman的动态规划和Kalman的递推滤波以及能控性、能观测性、反馈镇定等代数理论的出现等。本文拟对近期国内外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与热点,以及它的特色与趋势进行简要介绍。由于篇幅和作者的知识面及研究兴趣所限,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不周之处望读者谅解。

一、进展与热点

近年来,控制理论在非线性系统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系统辨识、随机与自适应控制、稳健控制与分析、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智能化控制等几个主要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预计今后若干年内,这些方向仍将是控制理论发展的中心。下面分别对它们的主要进展、热点及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1、非线性系统控制在非线性控制方面,对仿射非线性系统,证明了用状态非线性反馈及局部微分同胚把它线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它是用Lie代数、分布等来表达的,并且在机械臂、直升飞机与电力系统控制等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应用。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可以用反馈等价的线性系统来取代非线性模型。近年来,借助于几何理论得到了较好的一般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结果。但至今有关的实用结果大都是局部的。如何求有效的全局解,以及反馈镇定、反馈解耦等,都是非线性控制系统中引人注目的问题。和线性系统不同,对非线性反馈设计目前还缺乏统一理论。对一般非线性问题,没有既稳定又稳健,又有良好动态响应的设计方法。对局部反馈镇定,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把非线性几何控制理论和动力系统分析特别是中心流形理论结合起来。对于解耦问题微分代数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非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在实际中很重要,对它的研究要发展流形上奇异分布可积性及近似Frobenius定理等的新结果,而对能观性,则要证明在群作用下,商流形的结构及微分形式的一些新定理。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于含有参数或结构不确定性和受有外部干扰的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和设计。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Lyapunov函数、微分流形及微分动力学等工具并结合计算机仿真研究。热点课题包括带有匹配不确定性的仿射非线性系统的H∞控制;含参数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Backstepping”自适应控制;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反馈镇定、调节和跟踪;非线性奇异系统的结构性质和控制,特别是以多机器人系统协调与大型电网稳定为背景的受非完整约束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以及有关混沌生成、抑制和同步化及其应用的混沌系统控制等。在这些方面国内学者做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工

作[4]。在非线性最优控制问题中最优价值函数满足的Hamilton_Jacobi_Bellman(HJB)方程大范围解的存在性问题长期未能解决,国外学者利用“粘性解”的概念,给出了不可微甚至不连续函数作为其解的确切定义,并结合非光滑分析、凸集值映射,深化了极大值原理。对与非线性H∞方法相关的Hamilton_Jacobi_Issac(HJI)方程,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研究。然而,如何求解一般的HJB或HJI方程仍是控制器具体设计中的主要困难。

2、分布参数系统控制

分布参数系统是指由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或抽象空间中的微分方程所描述的无穷维动力系统。与有穷维系统相比较,无穷维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解的正则性、有穷维逼近等。我国学者很早就涉及这一研究煊例如,基于振动控制在航天等领域的重要性,从7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细长体弹性振动系统的建模和振动控制,在振动系统的谱分析、能控性和反馈镇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此外,在单输入单输出无穷维线性系统的极点配置、无穷维线性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判据,无穷维系统的时间最优控制、一般无穷维系统的极大值原理、人口系统控制、总和生育率临界值和人口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二)

作为一种趋势预测,无穷维系统控制研究的重点将从线性模型逐步转向更加复杂的非线性模型。由于无穷维系统的复杂性,对于非线性无穷维系统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需要在概念上有一些重大突破。对于线性分布参数系统控制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无穷维系统的H∞方法将会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边界控制是分布参数系统特有的问题,将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90年代法国学者提出的用以解决波方程边界精确能控性的Hilbert唯一性方法,有可能被推广到变系数偏微分方程,以解决更符合实际的物理系统的边界控制和指数镇定问题,这在数学上也是一个挑战性问题。近年来出现的智能(smart)材料,使得有可能直接控制材料的结构阻尼,这对于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将产生重大影响,并在控制方法上引起重大革新。

3、系统辨识由于实际系统的复杂性,人们往往很难(或不可能)从基本的物理定律出发而直接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这就需要利用已量测到的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来构造对系统内部结构及参数的估计,并研究估计的可靠性和精度等问题,这就是系统辨识的任务。这一领域始于60年代,但70年代后才出现大量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比较成熟的理论仍集中于对线性系统的辨识。

在系统辨识的历史上,统计学特别是时间序列分析对它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经典的最小二乘(LS)参数估计法和AIC、BIC定阶准则对系统辨识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对稳定的开环系统,平稳随机过程理论是进行辨识理论研究的基本工具;对一般非平稳的反馈控制系统,鞅收敛理论对辨识方法的分析则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保证辨识算法的收敛性,通常要求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满足所谓的“持续激励”条件。80年代以来,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对线性定常系统,若“持续激励”条件减弱为渐近趋于零的激励或“衰减激励”,就可估计出系统的系数,甚至反馈系统的阶数及系统时滞等。

近年来,系统辨识领域的热点课题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ⅰ)鲁棒辨识。传统上,系统辨识理论假定未知系统在给定的模型集内,即只研究方差误差对辨识结果的影响而不研究偏差误差。随着鲁棒控制的发展,建立适用于鲁棒控制的数学模型的要求,推动了鲁棒辨识的研究,很多工作致力于所谓“扰动未知但有界”情形的研究。与鲁棒辨识密切相关的模型证实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ⅱ)时变参数估计。与定常参数的估计相比,对时变参数估计研究要困难得多。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对时变参数估计要采用有限记忆算法,要对旧数据进行折扣,并

且提出了“遗忘因子RLS”等著名算法。然而,直到90年代,有关时变参数估计的理论基础(稳定性、跟踪性能、优化设计等)才得以建立[9];(ⅲ)非线性系统辨识。传统的方法主要基于Taylor或Volterra级数展开,为了达到一定的逼近精度,往往需要估计大量未知参数,这是该方法的主要缺陷。随着近年来人工神经元网和小波等方法的发展,这些方法在非线性系统辨识方面的应用引起了大量研究。然而,能保证估计算法快速全局收敛的严格理论尚需建立。

4、随机与自适应控制

实际系统往往带有随机噪声,所以要研究随机系统。近些年来,在非线性滤波、随机极大值原理、随机最优控制综合等方面仍不断有进展。我国学者对扩散项含有控制输入的一般随机系统的极大值原理,以及由此导出的倒向(或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适应解的存在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然而,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困难问题上,即如何具体求解Zakai或Kushner非线性滤波方程以及与最优控制相连的随机HJB方程等方面,国际上仍进展极小。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对许多实际问题来讲,准确地求解上述方程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于是,人们基于“分离思想”和“必然等价思想”,来试图寻求便于实际应用并且性能良好的控制算法,由此便发展起了自适应控制的理论和方法。随机自适应控制与状态部分可观的随机最优控制有密切联系,它本质上是在同一个反馈回路中同时进行辨识和控制。因此无论是自适应控制器还是相应的闭环系统都是高度非线性的,这也是理论研究的主要困难之一。尽管如此,这一方向在近20年来一直是控制理论中最活跃的方向之一,许多基本问题(例如,线性随机系统的自适应跟踪、极点配置与LQG控制)现已得到解决,但是,更多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三)

在已解决的问题中,最突出的例子是随机系统的自校正调节器理论的建立[8,9]。自校正调节器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现代控制论的奠基人Kalman于1958年的工作。1973年瑞典著名学者Astrom和Wittenmark曾试图对随机自校正调节器进行收敛性理论研究,虽然当时并未成功,但却带动了自适应控制的发展,使自校正调节器成为自适应控制中最基础的控制方法,并在工业过程中得到大量成功的应用。以自校正调节器为主要对象的基础理论(稳定性、收敛性等)研究的开展,实际上是自适应控制领域从60年代的沉寂走向80年代以来热门的转折点。然而20年来,对自校正调节器的收敛性分析,一直没有实质性突破。直到90年代初,对这一著名难题的研究,才有实质性进展,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了最小二乘自校正调节器的稳定性、最优性和对数律等。另一个较突出的例子是对时变系统适应控制和鲁棒适应控制的研究。现在已证明,若系统中同时具有未知参数慢漂移、小未建模动态以及任意有界扰动(或无界随机噪声)这三种不确定性,则可以对最小相位系统设计出稳定的自适应控制器使系统的跟踪误差随着系统不确定性的减小而减小。

近年来,对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课题。人工神经网方法、滑动模(slidingmode)方法及鲁棒控制方法的结合可以设计出对一大类连续时间非线性系统稳定的自适应控制律。自适应“后退(backstepping)”法也可以克服传统设计中对“高阶不确定性”遇到的障碍,给出一大类连续时间系统全局稳定的自适应控制律[11]。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已有处理连续时间系统的方法,很难直接用于离散时间系统。事实上,最近证明了,对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存在临界可镇定性现象,从而揭示了离散和连续时间自适应非线性控制的本质区别。

这一领域仍存在许多挑战性问题。如何借助于Bellman动态规划方程,利用“双重控制(DualControl)”的思想,设计出结构简单而且性能优于“必然等价控制”

的自适应控制器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对一般指标或非线性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尚未形成一般性理论,特别地,对非线性参数系统和非参数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还缺乏有效的方法;此外,对定常或时变线性随机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仍有一些困难问题有待解决。

5、稳健控制与分析

在所有控制问题中,系统的数学模型可能与实际系统有差异,这时希望控制系统对外界干扰和不确定性有较小的灵敏性,这就导致稳健问题研究。这类问题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不再被看成是微小的,本质上属于系统在大范围摄动下的控制理论。80年代出现的H∞设计方法,要求控制器使频率响应函数的H∞模达到极小。这种方法成功地应用了经典函数论和算子理论使稳健控制有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在H∞模约束下,已解决了多变量定常系统的干扰控制问题。H∞方法既保留了状态空间方法在计算上的若干优点,同时又有频率法的直观性,对工程技术人员很有吸引力,但仍有许多理论问题要解决。如何有效利用后验信息来降低系统的不确定性,并进而形成基于复杂性的适应控制一般理论是基本的未解决问题。在稳健分析领域中,前苏联学者关于多项式稳定性有限顶点检验的Харитонов定理,引发了一系列判别系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多项式的稳定性或严正实性研究。

还在这一研究的早期阶段,我国学者就参与了“棱边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并给出了边界定理等一批有价值的结果。近年来,在不确定性参数为线性、多线性及非线性映射关系下系统的严格正实性(包括稳定性、Popov判据)和系统控制问题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研究。稳健控制的热点问题,一个是利用凸规划将问题归结为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研究,另一个是用积分二次不等式约束(IQC)来讨论稳健性。

6、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理论

通常研究由微分或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但有些实际系统,例如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通信系统、交通系统等,系统的状态在离散事件发生的瞬时改变,而不能用通常的动态方程来描述。这类系统一般称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EDS)[13],对它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目前已有多种处理离散事件系统的方法和模型,例如有限状态马氏链、Petri网、排队网络、自动机理论、扰动分析法、极大代数法等。但至今没有一个模型象微分方程对连续变量动态系统那样简明且便于计算。离散事件系统的研究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还需要有能形式地表达离散事件系统的理论体系,要能找出算法,决定模型是否能较好地模拟实际系统。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目前已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方向。80年代中以来,特别是在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的推动下,国内对DEDS的研究形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队伍,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受到国内外重视。例如,参数摄动下DEDS的渐近性能估计和鲁棒性,DEDS的周期配置,Petri网并发机制下的性能研究等。目前,作为DEDS研究的自然延伸,对混合动态系统(HDS)的研究正在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中国管理科学院院士陈翰馥: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四)

、智能化控制

现代工程技术、生态环境等领域要处理十分复杂的系统,有时难以建立确切的数学模型。常规的数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要求,这就要求系统有一定的智能。要研究对系统特征的描述和提取,符号和环境的识别,知识库和推理机的开发,要研究在线学习和修正的功能,开发和研究有效的学习算法和优化算法,使系统对实际环境或过程有一定的组织、决策、规划和优化的能力,能模拟人的某些智能和经验来引导求解过程。这就是智能化控制研究的内容,近年来受到较大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已逐渐认识到把人的“心智”与机器的“智能”两者结合起来,研制人机一体化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可能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二、特点与趋势

纵观控制理论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这一领域有下列4个主要特点及趋势

1、控制理论的迅速发展,不断受到高科技需求的有力推动。航天、航空、航海、工业过程、社会经济等领域向控制理论提出了许多挑战性问题,例如Apollo登月舱沿着最优轨线飞行的导航;在月球上的软着陆;机动性能高、开环不稳定新式战斗机的设计;对抛物面天线、雷达阵、太阳能接收器、空间望远镜等大型空间结构的高精度瞄准及镇定;对机器人的稳健控制及多臂协作控制;对电力系统这一类包括随机不确定因素的系统的控制;对轧钢的温度控制等生产过程的控制,都对控制理论提出了新课题,并且在这些系统中,控制理论也确实起了关键作用。

2、控制理论的发展依赖于数学,同时又推动数学的发展。现代数学中常微、偏微和泛函方程,代数、几何、函数论、概率统计、变分法、离散数学、数值计算等分支是控制理论研究的重要工具。例如,鞅论是建立随机自适应系统理论的关键基础;Lie代数是刻划非线性系统能控性的重要工具;泛函分析是研究无穷维系统的基本手段等等。另一方面,控制理论的研究又对数学的许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极大值原理的深化就导致许多抽象变分原理;和非光滑最优控制理论联在一起发展起来的非光滑分析,在分析和数学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边界控制及双曲方程的精确能控性导致较弱条件下有关解的正则性的新结果;解的最优随机控制表示法在粘性解理论中有重要作用;对Riccati方程和线性多变量系统的研究推动了两点边值问题及算子理论的发展;随机控制对马氏过程大偏差理论以及金融数学的重要影响;稳健控制对算子理论及复变函数提出了有意义的新问题;对非线性控制的研究导致流形上奇异分布可积性的新结果,并发现了系统Lie括号结构与变分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等,都是控制理论对数学本身发展的有力促进。

3、控制理论与其他领域广泛交叉(渗透)的特色将继续保持。控制理论的应用范围已从单纯技术领域,渗透到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控制问题中,并将继续大大拓广。例如,控制理论对人们普遍关注的能源环境问题也能做出重要贡献。从节省能源与减少污染到新能源开发(如人工受控热核聚变),再到合理调控自然环境,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等都存在对控制理论的需求。此外,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对生物生理学和内部非线性作用的认识的提高,控制理论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对生物体内部自适应反馈调节规律的认识,并且将给出对各种激素、药物与放射性疗法的更好的设计,并促进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制。

4、复杂系统控制理论问题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复杂系统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动力学模型的不确定性;测量信息的粗糙性和不完整性;动态行为或扰动的随机性;离散层次和连续层次的混杂性;系统动力学的高度非线性;状态变量的高维性和分布性;子系统及层次多样性和各子系统间的强耦合性。复杂系统控制在规模上、复杂性及灵活性上将大大突破传统的自动控制在概念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它要求控制系统对被控对象的动力学模型要有“学习”和“识别”能力,对环境和扰动的变化要有“适应”和“稳健”能力,等等。

三、结束语

控制论与相对论、量子论一起,常常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科学发展的三大飞跃。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控制理论的应用已使人类大大突破了自身能力的极限,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随着21世纪的来临,控制理论的发展将使人们以更科学的方式来处理人民生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工业生产以及高科技领域出现的复杂系统控制问题,在更加广泛的方面造福于人类。我国是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创始国和成员国之一,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国家之一。经过近40年的发展,国内已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控制理论研究队伍,分布于中国科学院和工业部门的有关研究所以及许多高等学校中,特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控制理论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目逐年增多,并且在某些方向上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

很大影响。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控制理论研究在整体上和影响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然而,我们相信,通过我国学者的不懈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在控制科学领域做出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2亿人口的大国地位相称的贡献。九五期间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复杂系统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实施,以及1999年第14届IFAC世界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必将进一步促进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

(本院科研管理学部终身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完整版)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前景展望

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与 前 景 展 望 模糊控制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1. 引言 人的手动控制策略是通过操作者的学习,实验以及长 期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他通过人的自然语言来叙述。 由于自然语言具有模糊性,所以,这种语言控制也被 称为模糊语言控制,简称模糊控制。 近年来,对于经典模糊控制系统稳态性能的改善,模 糊集成控制,模糊自适应控制,专家模糊控制与多变量 模糊控制的研究,特别是对复杂系统的自学习与参数自 调整模糊系统方面的研究,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人们 将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模糊神

经网络技术,他可以组成一组更接近于人脑的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 模糊控制的热点问题模糊控制技术是一项正在发展的技术,虽然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还没有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善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规则的获取和优化、隶属函数的选取等) ; (2)控制系统的性能不太高(稳态精度较低,存在抖动及积分饱和等问题); (3)自适应能力有限。目前,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下面介绍一下近期的主要研究热点。 2.1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任何一个自动控制系统要正常工作,首先必须是稳定的。由于模糊系统本质上的非线性和缺乏统一的系统描述,使得人们难以利用现有的控制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模糊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因此,模糊控制理论的稳定性分析一直是一个难点课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关于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近年来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发表的论文较多,提出了各种思想和分析方法。目前模糊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李亚普诺夫方法基于李亚普诺夫直接方法,许多学者讨论了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使用李亚普诺夫线性化方法,Ying 建立了包括非线性对象的T-S 模糊控制系统局部稳定性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另外,一种在大系统中使用的向量李亚普诺夫直接方法,被用于推导多变量模糊系统的稳定性条件;李亚普诺夫第二方法被用于判别模糊系统量比因子选择的稳定性;波波夫一李亚普诺夫方法被用于研究模糊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 但是,李亚普诺夫的一些稳定性条件通常比较保守,即当稳定性条件不满足时,控制系统仍是稳定的。 (2)基于滑模变结构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由于模糊控制器是采用语义表达,系统设计中不易保证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而滑模控制有一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

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一) 控制理论是关于各种系统的一般性控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如何通过信号反馈来修正动态系统的行为和性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实际系统往往含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性因素,为了对它进行有效的控制,就要对它进行辨识、建模或跟踪,对量测信号进行包括滤波、预测、状态估计在内的现代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及展望各种科学处理,然后设计反馈控制规律,使系统的某些性能达到预期的最优指标。 自动控制的历史可分为下列4个时期: 1)早期(-1900); 2)预古典期(1900-1940); 3)古典期(1935-1960); 4)现代时期(1955-)。古典控制理论主要讨论单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包括Routh_Hurwitz稳定性判据,Nyquist分析、Bode图、Ziegler_Nichols调节律和Wiener滤波等。单复变函数论和平稳过程理论等是古典时期重要的数学工具。进入现代时期后,随着研究范围及深度的扩大,控制理论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数学分支,以至作为自动控制技术基础的控制理论,也被认为是应用数学的分支之一。现代控制理论诞生的标志包括前苏联数学家Понтрягин的极大值原理,美国数学家Bellman的动态规划和Kalman的递推滤波以及能控性、能观测性、反馈镇定等代数理论的出现等。本文拟对近期国内外控制理论的若干进展与热点,以及它的特色与趋势进行简要介绍。由于篇幅和作者的知识面及研究兴趣所限,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不周之处望读者谅解。 一、进展与热点 近年来,控制理论在非线性系统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系统辨识、随机与自适应控制、稳健控制与分析、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智能化控制等几个主要方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预计今后若干年内,这些方向仍将是控制理论发展的中心。下面分别对它们的主要进展、热点及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1、非线性系统控制在非线性控制方面,对仿射非线性系统,证明了用状态非线性反馈及局部微分同胚把它线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它是用Lie代数、分布等来表达的,并且在机械臂、直升飞机与电力系统控制等一些实际工程问题中得到应用。因此,在工程设计中可以用反馈等价的线性系统来取代非线性模型。近年来,借助于几何理论得到了较好的一般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结果。但至今有关的实用结果大都是局部的。如何求有效的全局解,以及反馈镇定、反馈解耦等,都是非线性控制系统中引人注目的问题。和线性系统不同,对非线性反馈设计目前还缺乏统一理论。对一般非线性问题,没有既稳定又稳健,又有良好动态响应的设计方法。对局部反馈镇定,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把非线性几何控制理论和动力系统分析特别是中心流形理论结合起来。对于解耦问题微分代数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非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在实际中很重要,对它的研究要发展流形上奇异分布可积性及近似Frobenius定理等的新结果,而对能观性,则要证明在群作用下,商流形的结构及微分形式的一些新定理。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于含有参数或结构不确定性和受有外部干扰的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和设计。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Lyapunov函数、微分流形及微分动力学等工具并结合计算机仿真研究。热点课题包括带有匹配不确定性的仿射非线性系统的H∞控制;含参数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Backstepping”自适应控制;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反馈镇定、调节和跟踪;非线性奇异系统的结构性质和控制,特别是以多机器人系统协调与大型电网稳定为背景的受非完整约束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以及有关混沌生成、抑制和同步化及其应用的混沌系统控制等。在这些方面国内学者做出了一批有价值的工

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现状及进展前景展望

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从去年底今年初以来,有一个词——“人类基因组”频频见诸于媒体,尤其是今年4月6日,美国塞莱拉公司宣布人类基因组测序成功,已经延续了几年的公助研究机构与私营公司之间的基因争夺战更为激烈,谁都希望能够最先绘制出人类基因图谱。随着近来基因图谱的测序完成进入倒计时,我国科学家参与的1%测序工作最为公众所知,除此之外,在这项被称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登月计划”的研究工作中,我国科学家还展开和参与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后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计划和产业政策会有哪些?这些都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现状 我国的科学家从九十年代初就展开了我国自己的基因组研究计划,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工作。1992年我国就开展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而我国1994年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点位基因结构的研究”项目,则正式将人类基因组计划纳入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同时在国家863计划中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和安排,国家863计划在“九五”以重大疾病基因分离克隆及结构功能研究为目标正式立项,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在1997年列为重大项目后,支持的力度大大加强。为了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设备资源,1998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以陈竺院士为核心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之后又在北京成立了中科院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几年来,我国科学家经过努力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是建立了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免疫、遗传性疾病的家系和疾病现场遗传材料的收集网络,取得了大量的样品。其中高血压家系200个,病例样品840个,糖尿病家系88个,病例样品逾700个。在江苏肝癌现场、河南山西食管癌现场、广东广西鼻咽癌现场、山东胃癌现场大面积病人群及对照低发人群的样品收集已成网络,神经遗传性疾病的样品和家系的收集也取得的很大的成绩。完成了南北方两个汉族人群和西南、东北12个少数民族的DNA样本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了733个永生细胞株,为我国多民族基因组的研究保存了宝贵的资源材料。 其次,建立了较完整的基因组研究技术体系。包括作图(工具酶研制、DNA文库筛选和构建、顺序标签位点制作),测序(较大规模的cDNA片段和基因DNA的测序),定位(荧光原位杂交和辐射杂种细胞),基因识别(差异显示、cDNA选择和外显子捕捉),基因组扫描和染色体显微切割等技术。引进了人的基因酵母人工染色体(YAC)、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库,构建了一批有特色,十分有用的正常人群、胎儿、患病人群的各种组织(肝脏、心脏、造血等组织)的cDNA文库,为筛选新基因打下了基础。 再次,疾病基因和功能基因研究获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经完成全长cDNA及基因组DNA克隆、测序的新基因达20多个。其中包括两个肝癌相关基因、一个白血病的致病基因、三个造血系统调控基因、两个消化系统肿瘤相关基因、两个神经疾病相关基因、两个心血管病相关基因和四个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相关分子基因;还有β株蛋白基因、血管紧张转换酶基因、脂蛋白酶基因和载脂蛋白基因等。

肾病的治疗新进展与前景展望

肾病的治疗新进展与前景展望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排除体内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同时 还参与酸碱平衡、电解质调节以及激素分泌等功能。然而,随着现代 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慢性疾病的增加,肾脏疾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肾病的 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关注焦点。本文将介绍肾病治疗的新进展,并展 望未来肾病治疗的前景。 一、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近年来,通过不断的研 究和开发,一些新型药物在肾病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被广泛应用于肾病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蛋白尿和保护肾脏功能。另外,通过干扰细胞色素P450(CYP)酶的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也 展示出对肾病具有一定疗效。此外,针对免疫相关性肾病的治疗药物 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例如环磷酰胺和雷公藤酮等。 二、肾脏移植的突破 肾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医学 技术的不断发展,肾脏移植手术已经成为一种相对安全、成功率较高 的手术。近年来,器官移植领域的前沿研究也为肾脏移植带来了新的 突破。例如,人工智能在移植手术的配型和预后判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移植手术更加精准和可行。此外,体外器官支持系统的应用

也为器官移植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保护,使得移植手术的成功率进一 步提高。 三、干细胞治疗的前景展望 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备受关注,被认为是治疗肾病的一种潜在方法。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可以分化为肾小球细胞、肾 小管细胞等肾脏细胞,从而修复或替代受损的肾脏组织。目前,已经 有研究证实干细胞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肾脏功能,但仍面临许多 挑战,如干细胞来源、分化成熟程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然而,随着干 细胞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干细胞治疗肾病的 前景将更加广阔。 四、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传统的肾病治疗通常是按照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来选择治疗方案, 但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一些病人对同一治疗方案的反应不同。随着个 体化医疗的发展,预测和个体化治疗正在成为肾病治疗的新方向。通 过基因检测和表型分析等手段,可以更好地了解病人的个体差异,从 而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预测模型的建立和精准治疗的实施也将成为可能。 总结起来,肾病治疗正朝着药物治疗创新、肾脏移植技术突破、干 细胞治疗前景以及个体化治疗发展的方向迈进。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 进步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相信未来肾病治疗将更加精确、安全和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肾病治 疗的进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包括政策支持、医疗资源的投入

智能控制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及展望

《神经网络控制的现状与展望》的读后感 从开始上学学习知识以来,所学到的知识用我自己的理解与感觉就是: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复杂,其模型越来越接近实际,感觉最深的是在数学课与物理课上,其模型不在只是考虑理想状态下,或者只在线性关系下,其中要考虑到很多的问题,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式子就可以表达、求解。 而这学期所学的智能控制感觉是相对于之前学的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其研究对象是更为实际与现实的问题,但是与之前不同之处在于,现在的智能控制不只是研究对象更加实际、现实,而且是提出了新的方法途径,相比较与经典的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的研究对象有其自己的特点: 1. 不确定性的模型 智能控制的研究对象通常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这里所说的模型不确定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模型未知或知之甚少;二是模型的结构和参数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2. 高度的非线性 对于具有高度非线性的控制对象,采用智能控制的方法往往可以较好地解决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 3. 复杂的任务要求 读完论文《神经网络控制的现状与展望》,我深刻了解到对于智能控制系统,任务的要求往往比较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工业控制系统变的越来越复杂。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具有高维型性、时变性与非线性;系统及其外部环境具有许多未知和不确定的模糊因素,导致了控制目标的多样性,加深了各种目标之间的矛盾。而传统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建立在精确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并遵循一些理想的假设条件将实际对象简化后得到的数学模型,对于复杂系统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另外传统控制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若其中一部分发生故障,则整个系统可能瘫痪。然而有经验的操作工人和专家却能适时准确地对复杂的系统进行控制,这就给予我们启示:模拟人的善于表达知识、逻辑(即模糊逻辑推理)与大脑神经结构(即神经网络),这就是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一智能控制,它主要用来解决复杂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问题。 神经网络是指由大量与生物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相类似的人工神经元互连而组成的网络;或由大量象生物神经元的处理单元并联互连而成。这种神经网络具有某些智能和仿人控制功能。 学习算法是神经网络的主要特征,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学习的概念来自生物模型,它是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神经网络具备

智能控制文献综述

智能控制的发展,应用及展望 周杰 21225062 摘要: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学领域研究和发展的热点之一。本文论述了智能控制的发展过程,相比传统控制的优势,在低压电器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发展历史;智能控制;低压电器技术;模糊控制;人工智能;展望 1.智能控制的发展历史 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控制界学者在研究自组织、自学习控制的基础上,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自学习能力,开始注意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方法应用于控制系统。 1965年,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Zadeh 创立了模糊集合论,为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数学工具;同年,美国著名科学家Feigenbaum着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专家系统;就在同年,傅京孙首先提出把人工智能中的直觉推理方法用于学习控制系统。1996年,Mendl进一步在空间飞行器的学习控制系统中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并提出了“人工智能控制”的概念。直到1967年,Leondes和Mendel才首先正式使用“智能控制”一词,并把记忆、目标分解等一些简单的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学习控制系统、提高了系统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傅京孙、Glorios 和Saridis等人从控制论角度进一步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控制的关系,正式提出了智能控制就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控制理论的交叉,并创立了人—机交互式分级递阶智能控制的系统结构。在70年代中后期,以模糊集合论为基础,从模仿人的控制决策思想出发,智能控制在另一个方向—规则控制上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微机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专家系统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智能控制和决策的研究及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并取得了一批应用成果。80年代后期,神经网络的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为智能控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智能控制的分支 目前关于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沿着几个主要的分支发展,主要有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控制、学习控制、基于知识的控制、复合智能控制、基于进化机制的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等。有的已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与智能自动化方面投入应用。主要介绍如下:专家控制是由K.J.Astrom将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技术引入到控制系统。组成的一种类型的智能控制。借助专家系统技术,将常规的RLS 控制、最小方差控制等不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P 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 模糊控制自1965年Zadeh 教授创建模糊集理论和1974年英国的Mamdani成功地将模糊控制应用于蒸汽机控制以来,模糊控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模糊控制是基于模糊推理、模仿人的思维方式、对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对象实施的一种控制,成为处理推理系统和控制系统中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构成了智能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经网络控制是另一类智能控制的重要形式。神经网络模拟人的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具有很强的自学习和自适应功能,近10年来发展迅速,在系统控制、系统辩识、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中得到很好的应用P 成为当今智能控制中的研究热点领域之一。 学习控制系统是—个能在其运行过程中逐步获得受控过程及环境的非预知信息,积累控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展望(一)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展望 引言: 人工智能(AI)是近年来科技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从诞生 至今,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人工智能的发 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年的积累和探索。本文将探讨人工智 能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人工智能的趋势。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符号逻辑时代 人工智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符号逻辑时代, 人们通过符号逻辑推理和规则编程的方法,试图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工作是由Dartmouth学者组织的“达特茅斯会议”。然而,由于符号逻辑的复杂性和对人类知识的严重依赖,这一阶段的 研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第二阶段:知识表达与推理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人工智能迈入了知识表达和推理的阶段。专家系统以及知识图谱等知识表示形式被广泛使用。专家系统 通过将领域专家的知识进行编码来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这一技术在 医疗、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专家系统的知识表示和推 理方式受限于人工编程,无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第三阶段:统计学习与机器学习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进入了统计学习和机器学习的 时代。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模型,机器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到规律,并 做出相应的决策。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亮点,卷积神 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等模型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 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外,强化学习也成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方向,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冠军就是典型的案例。 未来趋势展望: 1. 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推进 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在交通领域,无人驾驶技术将大幅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在 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将助力医生进行精准诊断和治疗;在制造业领域,机器人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提高生产效率。 2. 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突破 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精确、高效的图像识别和文字处理技术的诞生。 这将为人们提供更智能、个性化的服务,如智能翻译、智能助理等。 3. 联合智能的兴起 联合智能是人工智能的未来趋势之一。联合智能指的是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通过共享数据和知识来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综 合能力。例如,医疗领域的联合智能可以将医学知识和生物信息学相 结合,实现对疾病的早期预测和个性化治疗。

消防信息化的历史、进展与展望(一)

消防信息化的历史、进展 与展望(一) 消防信息化的历史、进展与展望(一) 摘要:简要回顾了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及近年来消防信息化建设主要工作和取得的进展,总结了消防信息化建设对消防各项工作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分析了当前消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消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对今后一段时期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进行了展望,并就推进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中应注意的若干重要问题和关系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消防;信息化 消防信息化缘起于火灾统计的计算机处理。在整个公安系统中公安消防部门是较早应用计算机开展业务工作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运用计算机进行火灾统计工作,80年代末实现了火灾统计数据的超级汇总。90年代中期,部消防局组织开发了火灾统计计算机

系统并配发各地,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火灾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培养了一批消防部队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工作的业务骨干和技术骨干。进入90年代,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安消防部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部消防局于1997年建成机关局域网,北京、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消防总队也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建成机关局域网,并开展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工作。业务软件开发应用方面,部消防局组织统一配发或推广了部分业务管理软件,部分总队还组织开发了一些单项性业务管理软件。 消防部队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取得一些成绩,但基本上均属于自发进行,没有形成系统,没有真正从总体上进行考虑和规划。消防信息化的概念应该是从公安部“金盾工程”实施以来真正提出的。1998年,公安部党委面对社会治安的新形势以及公安工作的现状,提出实施“金盾工程”(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金盾工程”作为科技强警龙头工程予以推进和实施。在这种国家信息化的大形势和“金盾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部消防局正式明确了消防信息化的概念,于20XX年11月制定了《全国公安消防信息化建设一期规划(20XX年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的现状与进展(一)课程总结与体会+(二)火电厂热工自动控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火电厂热工自动控制技术及应用 (一)课程总结与体会 我国是以煤炭为支柱能源的国家,能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电力结构.因此,建国以来在各种产业政策的推动下的火电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随着火电厂单元机组的容量越来越大,鉴于火力发电对电生产过程安全稳定的严格要求,监测监控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就需要自动化控制系统来实现监测、控制、调节和保护的功能,切实保障机组运行稳定和生产调度管理.因此,对于我们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学生来说,学习火电厂热工自动控制技术及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热工自动化主要包括自动控制、顺序控制、自动保护和自动控制。课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首先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在上学期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上接触过,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继而介绍了火电厂热工控制系统,包括汽包锅炉和直流锅炉的蒸汽温度控制系统、给水控制系统和燃烧过程控制系统以及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系统和汽轮机跑路控制系统,尽管我们已经学习了锅炉原理,也有了一定的自动控制基础,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是还是感觉比较吃力,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下,对这些系统也有了基本的认识。最后主要介绍先进控制策略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控制策略在火电厂热工控制系统上的应用。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电力和资源市场相互影响,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行业和企业经营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随着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电力需求不足,放电量不断下调,火电厂建设必然放缓,“上大压小”已是火电厂建设的一大趋势。现在600MW火力发电机组已成为当前我国的主力机组,因此重点介绍了600MW火力发电机组热工控制方法,特别介绍了一些新的控制理念和控制方法以及典型应用.另外,还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及在30OMW机组的典型应用.以往汽轮机旁路控制多采用专业厂家的专门电子控制装置,缺乏统一性和通用性,但这样的局面在600MW火力发电机组有所改变,一些机组已采用计算机分散控制系统(DCS)进行控制。 本课程学时有限,仅32个课时,不可能全面、细致的介绍完火电厂热工自动控制的各个方面。但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火电厂自动控制有的大体的了解,这对我们日后去电厂的工作和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此向每次课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授的李老师表示感谢。

液液萃取塔研究的若干新进展及展望

液液萃取塔研究的若干新进展及展望 液液萃取塔是一种常见的化工设备,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近年来,液液萃取塔的研究取得了若干新进展,本文将对这些进展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液液萃取塔的设计和优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基于经验公式和试错法,难以满足复杂工艺的要求。近年来,基于计算机模拟和优化算法的设计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利用CFD模拟可以预测流场和传质过程,优化塔板结构和液体分布,提高传质效率和分离效果。此外,利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可以同时考虑传质效率、能耗和成本等多个指标,实现最优化设计。 液液萃取塔的传质机理和性能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传统的传质模型主要基于平衡理论和经验公式,难以解释复杂的传质过程。近年来,基于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的传质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利用分子模拟可以预测液液界面的结构和性质,揭示传质机理和影响因素。此外,利用实验技术可以测量液液界面的张力、界面传质系数和界面传热系数等参数,验证传质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液液萃取塔的应用领域和新技术也在不断拓展和发展。传统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但随着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发展,液液萃取塔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例如,利用液液萃取技术可以实现废水处理、稀土分离、生物质转化等新领域的应用。此外,新技术如微流控技术、纳米材料和生物技术等也为

液液萃取塔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液液萃取塔的研究取得了若干新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进一步优化设计和传质模型、拓展应用领域和新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相信在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中,液液萃取塔将为化工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计算机前沿知识讲座 结课论文 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学生姓名王辉 学号5011208113 所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计算机12—2 指导教师高贤强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内容提要:自动化的应用普遍存在与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但是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它是何时诞生的呢?它发展到今天都经历了那些过程呢?或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下面我将讲述一些这几个问题,还将简要的概述自动化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含义,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还将举例说明自动化的应用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自动化无处不在。最后我将谈一下我对自动化前景的展及认识。 关键字:自动化自动控制智能控制反馈展望论文 英文版内容提要:Automation is essential for our lives and our works today 。Wherever we go ,we can see it’s shadow . We can say that it liberates our humans。But most of people are not understanding it 。What is automation ?how many periods have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ing 。Evereone kmows them ?I don't think it . So I write the notes to introduce some fields and theories of automation 。I hope that it can make more people understand automation and control theory 。 一、引言 所谓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的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上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智能活动.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 另外,与自动化相关的一个术语就是自动控制(Automatic Control),自动控制是关于受控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运行的理论和技术。一般的说,自动化主要研究的是人造系统的控制问题,自动控制则除了上述研究外,还研究社会、经济、生物、环境等非人造系统的控制问题。例如生物控制、经济控制、社会控制及人口控制等,显然这些都不能归入自动化的研究领域。不过人们提到自动控制,通常是指工程系统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是相似的。 二、自动化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关于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发展但是其上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自动化装置的出现和应用(18世纪以前) 古代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利用自然界的

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化工反应釜温度控制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摘要:反应釜是进行化学反应的一种常用反应容器,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中。本文通过对化工反应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特性进行介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反应 釜运行过程中温度控制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紧接着阐述了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温度报警、及时停止等场景的应用情况,最后针对化工反 应釜温度控制技术的未来研究趋势做出进一步展望,为未来化工反应釜的温度控 制研究指出方向。 关键词:反应釜;温度控制;化工生产;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1导论 反应釜是反应器的一种结构形式,釜式反应器的连续生产可以进行单相、均 相和多相的反应,在实际的化工生产中可以实现连续生产,过程中通过搅拌保证 物料的充分反应,从而提升物料使用效率,节省资金,降低成本。 随着生产实践条件的不断成熟,反应釜由人工转向自动化,从物料准备、投 放和出料,在反应过程中实现高精确度预设条件步骤的操作,同时进行实时监控[1]。为适应当前化工领域的发展需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应注重针对温度控制问题,设计温度控制系统,从而加强反应釜温度控制效果,满足化工生产需求[2]。 因此,从多方面对反应釜温度控制方案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不断优化其自动化控 制方案,在实际生产中意义深远。 传统的釜内温度测量一般根据测温范围选用热电阻或热电偶,与进入反应釜 导热介质管线上的调节阀组成控制回路,达到温度调节的目的[3]。常规反应釜温 度控制,仅需简单的PID单回路调节即可,主要包括:被控对象(反应釜)、 检测变送装置(热电偶或热电阻)、控制装置(DCS)与执行调节机构(调节阀)四大部分。以热水导热介质为例,当反应釜温度未达到设定值时,热水进水调节

摩擦学的进展与展望

摩擦学的进展与展望 摩擦学是一门关于摩擦现象及其控制的学科,是材料领域中最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摩擦学研究也逐渐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本文将简述摩擦学的进展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摩擦学的进展 1. 材料性能的改进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工程界不断提出新的材料,任何材料都不能发展的独立于摩擦学的限制。新型材料的发展为减小摩擦提供了一种途径,包括纳米材料,硅基材料等等。 2. 润滑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润滑技术包括机械润滑、油润滑、气体润滑等。而近年来润滑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传统的机械润滑开始转向静电场润滑等新型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减小了摩擦现象,增加了机械设备的寿命。 3. 摩擦学理论的深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摩擦学理论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现代摩擦学理论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摩擦现象说明向着深入探讨摩擦机制的方向发展。同时新型摩擦学理论的提出可为材料科学提供新的支撑。

二、摩擦学的展望 随着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摩擦学在未来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摩擦学的发展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摩擦与磨损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摩擦机制和材料耐用性是极其关键的。未来研究需着重探索摩擦与磨损强度之间的关系、摩擦机制的本质、新型润滑剂的研究等等。 2. 智能润滑技术的推广 智能润滑技术将润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一种更加高效、自适应性更强的新型润滑系统。未来摩擦学的应用将更加普及和广泛,发展出与工业现状高度契合的新型智能润滑技术。 3. 摩擦学与新材料的研究 在现代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的高度发展下,新型材料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的摩擦学还需要关注新型材料的摩擦特性、摩擦不稳定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尽管摩擦学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未来摩擦学的发展研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相信有天人们可以突破摩擦机制的局限,创造出更多的奇迹。4. 微观结构与摩擦特性的研究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综述

课程报告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 来展望综述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姓名: ********* 学号: 14********* 专业: ***************** 指导教师: *******老师

0 引言 电力电子技术就是使用电力半导体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它是综合了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能的应用已经普及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无论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还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涉及的应用领域包括国民经济的各个工业部门。毫无疑问,电力电子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关键技术之一。 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1] 电力电子技术包含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变流技术两个分支,电力电子器件的制造技术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基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以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史为纲的。 1.1半控型器件(第一代电力电子器件) 上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硅晶闸管(SCR),标志着电力电子技术的诞生。此后,晶闸管得到了迅速发展,器件容量越来越大,性能得到不断提高,并产生了各种晶闸管派生器件,如快速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光控晶闸管等。但是,晶闸管作为半控型器件,只能通过门极控制器开通,不能控制其关断,要关断器件必须通过强迫换相电路,从而使整个装置体积增加,复杂程度提高,效率降低。另外,晶闸管为双极型器件,有少子存储效应,所以工作频率低,一般低于400 Hz。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晶闸管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1.2全控型器件(第二代电力电气器件)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突破及实际需求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以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电力双极晶体管(BJT)和电力场效应晶体管(Power-MOSFET)为代表的全控型器件迅速发展。全控型器件的特点是,通过对门极(基极、栅极)的控制既可使其开通又可使其关断。此外,这些器件的开关速度普遍高于晶闸管,可用于开关频率较高的电路。这些优点使电力电子技术的面貌焕然一新,把电力电子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3电力电子器件的新发展 为了解决MSOFET在高压下存在的导通电阻大的问题,RCA公司和GE公司于1982年开发出了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并于1986年开始正式生产并逐渐系列化。IGBT是MOS⁃FET和BJT得复合,它把MOSFET驱动功率小、开关速度快的优点和BJT通态压降小、载流能力大的优点集于一身,性能十分优越,使之很快成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主导器件。与IGBT 相对应,MOS 控制晶闸管(MCT)和集成门极换流晶闸管(IGCT)都是MOSFET和GTO的复合,它们都综合了MOSFET

STAT1和STAT3在脑胶质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STAT1和STAT3在脑胶质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胡新龙,林超,鞠海涛,窦长武,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万方,内蒙古农业大 学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60%,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仍是恶性胶质瘤首选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大部分胶质瘤呈浸润性和弥漫性生长,故难以达到细胞学上的彻底切除,术后复发快、复发率高、生存期短。虽然在具体治疗方法上有了不少改进,但总体疗效并没有获得明显的改善。 近年来随着对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投身于胶质瘤的基因治疗研究中。STAT是一种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蛋白,是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转导中重要的胞质转录因子,可以从多个方面调节细胞的生长、存活、分化和凋亡,其家族包括STAT1-4、5A、5B和6七个成员。大量研究表明STAT1和STAT3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对此,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讲述STAT1和STAT3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交叉调控机制并讨论共表达质粒STAT3-siRNA-STAT1可能为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STAT1与脑胶质瘤的关系 STAT1是第一个被发现的STATs家族成员,其编码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由7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91kDa,是通过酪氨酸激酶(januskinase,JAK)和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激活使其C端激活区保守的酪氨酸和丝氨酸残基磷酸化,形成二聚体后易位进入细胞核后调节靶基因,其主要的信号通路是依赖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 已有研究证实了STAT1在人正常脑组织中高表达,而在人神经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且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STAT1对胶质瘤具有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负性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弱肿瘤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等发挥作用。 1.1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STAT1在恶性肿瘤中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国内学者Ju等通过瞬时转染获得高表达STAT1的U87细胞模型,应用AnnexinV/PI双染流式检测显示:U87细胞转染pSTAT1后,与Mock及pBabe组相比,pSTAT1组U87细胞早期凋亡率及晚期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I染色流式检测显示:与Mock及pBabe组相比,pSTAT1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期比例明显下降,另外,在pSTAT1组G0-G1期之前出现亚二倍体峰,以上结果得出STAT1可诱导胶质瘤U87MG细胞发生凋亡,同时,应用westernblot检测得出促凋亡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s9)、Bax表达水平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作者推测其诱导凋亡机制可能是通过STAT1下调Bcl-2,上调Bax,使Bax/Bcl-2比值升高,从而活化caspases9诱导细胞凋亡。

ESG责任投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ESG责任投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逐渐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ESG责任投资,即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不仅考虑传统的财务指标,还积极纳入环境、社会和治理等非财务指标,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对ESG 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我们将介绍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和核心理念。接着,我们将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关于ESG责任投资的研究现状,包括其投资效果、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和实践案例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ESG责任投资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投资者更全面地理解ESG责任投资,为投资者制定投资策略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决策支持。我们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推动ESG责任投资在中国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ESG责任投资理论基础 ESG责任投资,即以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

和治理(Governance)为核心标准,将企业的非财务绩效纳入投资决策考量的一种投资方式。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ESG责任投资正是该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具体实践。通过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投资决策,投资者可以推动企业采取更加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股东的投资,还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ESG 责任投资要求投资者关注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通过投资行为推动企业改善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从而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ESG评价体系是ESG责任投资的基础工具,用于评估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该体系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和标准,用于衡量企业在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员工权益、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等方面的表现。投资者可以依据这些指标和标准,筛选出符合自身投资理念和目标的企业。 ESG投资策略主要包括筛选、整合和影响三种方式。筛选策略是指投资者根据ESG评价体系筛选出表现优秀的企业进行投资;整合策略则强调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同时考虑财务绩效和ESG表现;影

量子探针技术在外源性残留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在中药中的前景展望

量子探针技术在外源性残留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在中药中的前景展望 作者:杨锡辉孔维军杨美华陈士林赵明欧阳臻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23期 [摘要] 以真菌毒素、重金属、农残为主的外源性残留物严重影响着中药的用药安全。半导体量子点纳米粒由于具有独特的光致发光、化学发光、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量子探针、量子传感器等领域。该文总结了量子点探针技术的特点及特异性基础,重点介绍了新型量子探针技术在真菌毒素、重金属、农残等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并结合中药中外源性残留物污染特点及《中国药典》限量情况概述了中药中三大外源性污染物限量标准及污染状况,展望了量子探针技术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量子探针;中药安全;真菌毒素;重金属;农残 以真菌毒素、重金属、农药等为主的外源性有害残留物严重影响着食品、药品、环境的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药由于大部分来源于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及矿物,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药在疾病预防与治疗、食品开发等方面重要性的提高,我国中药及其相关制品的出口不断增大,但频频出现的有害残留物问题已成为阻碍中药现代化的“瓶颈”。因而,制定科学的限量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检测平台成为了控制中药中外源性残留物的首要问题[1]。但由于中药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种植、加工和储藏又各不相同,给实际检测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最常用的检测平台仍是基于实验室仪器分析,不能达到现场快速筛查的目的,因而寻找高效、便捷、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不仅对制定和监督相关残留物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且对保证用药安全,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纳米材料的引入为建立新型快速检测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既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准确性,又缩短检测时间、简化设备,在分析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又称为半导体纳米微晶粒,是一种由Ⅱ-Ⅵ族元素或Ⅲ-Ⅴ族元素组成的直径在100 nm以内的微粒。与传统有机染料相比,QDs具有激发光谱宽而连续、发射光谱窄而对称、荧光量子产率高以及抗漂白能力强等独特的光学性质[2]。此外QDs还具有优良的化学发光及电化学发光性质。继Alivisatos[3]和Nie[4]攻克了QDs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难题后,量子探针已被广泛用于有害残留物的检测[5-6]、药物传递与筛选[7]、生物成像[8]、疾病诊断[9]等领域。 本文综述了QDs的发光特点及量子探针特异性,总结了量子探针在真菌毒素、重金属、农药三大外源性残留物检测中的应用以及中药中三大残留物的污染状况,并以此展望了量子探针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1量子探针技术的特点及特异性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