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地域建筑特征

批判性地域建筑特征
批判性地域建筑特征

论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内涵、特征以及影响要素,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研究和实践,着重以菊儿胡同的改造实例来体现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和设计手法。【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传统文脉、有机更新、菊儿胡同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批判性地域建筑概述

1.1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含义和特征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它体现着建筑与其所在地环境的关系。吴良镛先生认为,地域建筑是中国各地区城市体系中城市文化、乡土、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综合组成部分。它们多属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却是“有生命的建筑”。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在抵抗“全球化无孔不入的渗透”的同时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再创造。它抵抗现代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但又吸收它带来的合理的思想和技术,同时保持自身的建筑传统。

1.2批判性地域建筑的影响因素

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人文等多种因素综合的基础上,地域性在建筑上的表现也就千差万别。

1)自然地理因素

包括气候条件的差异(如云南炎热潮湿气候下的傣族竹楼、高温多雨气候下的沿海骑楼等)、自然资源差异(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盛产石材的城市色彩风格比较单一,而同时期的两河流域发明了琉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来源:论文网编辑:liuyun 日期:2010-06-01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简介 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

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0 引言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

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

地域性建筑美学

地域性建筑与其美学特征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程文 学号:201110501006 指导老师:李仁伟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使建筑具有了意义。“地域”是指一个有同质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似的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包括同样或相似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域不同于自然区域,也有别于行政区域。而地域性建筑则是指与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建筑。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反映着美的思想,展现着美的形态,体现着美的价值。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建筑的意义是人类为自己在自然中的生存而寻找和建构一个立足点 世界如此之大,建筑的美各有千秋。建筑的美往往随着不同地点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在极小的聚居地里面,建筑美反而有往往出现同种风格的情况。这是因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和自然环境有关。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意义与动机之一,所以说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比如说常降雨的地方,房顶设计普遍较为尖突,而不常降雨的地方,常常是平顶房等等。其次决定建筑风格的还有当地的地形有关。地形比较陡峭的环境,往往建筑风格偏向简化、依地而建。建筑作为物质的存在,离不开物质构成。在建筑的发展史中,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另外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 融合于自然界中的地域性建筑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到建筑带来的愉悦,反映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了自然美的形态。不但体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建筑的自然属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明显的归属感,体现了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地域性其次还和风俗文化有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精神的体验,是人类文化的结果。不同的文化赋于建筑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建筑形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包涵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 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因素,它反映出地域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特征,是影响地域建筑形态的一种基本力量,尤其是聚落的整体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不论是原始的巢居、穴居的居住模式,还是现代健康的居住模式,无不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建筑的发展史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宗教只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的一种信仰体系,这种系统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后,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The Architectural Regionality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编者按: 建筑的地域性在建筑创作理论领域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本期论坛侧重从建筑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的地域性,试图将论题引申到文化层面来讨论这一议题,这对于我国现代建筑创作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恐怕很难有人能够否定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但是如何正确的认识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相互关系,如何从文化的深度去解读建筑地域性的本质,仍有很多疑惑。我们可能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最终答案, 然而这种探索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客座主编:刘大平 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 ■徐千里 重庆渝中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兼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兼职教授 “在文化视野中讨论建筑的地域性”这个论题本 身就显得意味深长,相关的问题似乎反复被人们关 注和讨论,却又常常得不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那 么,究竟该如何切入和思考这一问题呢?我试图调 整一下看待和讨论问题的角度。 本来,建筑的地域性—或者其他一切事物的 地域性—本身就是只能在文化意义上理解和讨 论的。那么,为何我们又要反复强调“在文化视野 中”谈论地域性问题呢?这显然与全球化和现代化 有关。当今许多人担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面前, 传统性和地域性将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 没有差异的单调世界。因此,有关建筑地域性的讨 论,大多是出于一种担忧,即在全球化、现代化背 景下如何避免地方文化的丧失。对此,人们采取的 策略往往是以某些地方固有的建筑方式,特别是特 定地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来对抗全球化、现代化 的趋势和影响。然而事实上,这种对抗往往显得苍 白无力,它们不仅未能使今天的城市、建筑更加符 合人们的期待和需求,反而使之更加脱离现实、脱 离生活。 在我看来,在这里至少可以提出两个值得讨论 的问题:一是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二是 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首先,我以为,对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地 域文化丧失的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地域性与全球 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并非决然对立。任何文 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演进和发 展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地域性 与全球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融合更是日益明 显,并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上述担忧很大程度上只 是起因于某种想象的对立,并且只是少数知识精英 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曾有评论者指出,其论证的 方法通常是:“甲引用乙来论证丙,丙引用甲来论证 乙,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两轮循环下来,已经是 雷声轰鸣,震耳欲聋了,担忧就此成为事实,不再 是想象了①。”然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众 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他们并没有感 到自己的本土性或地域性在经受危机。“这些最草根 的普通民众抱持如此态度,确实很奇怪,因为他们 是本土性的体现者。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 精英们的悲观预测虽说震人心弦,却是脱离实际的,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那种危险;相反,他们 看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全球与本土的融合。 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传统和现代、全球和本土 已开始交融,并且继续在融合。这种交融对一个正 在转型的社会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相反,如果 出现对立、泾渭分明,乃至水火不相容,那就糟了, 那意味着转型遭遇了严重的障碍①。”我非常赞同这 一观点。我以为,我们应当珍惜这种融合,促进这 种融合,而不应夸大对立,更不应制造水火不相容。 文化融合的实例俯拾即是。也许比之建筑,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更便于理解。比如吃饭,中餐和西 餐。在中国以中餐为主,但西餐也在悄然流行,逐 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那么随着全球化,西餐 会不会取代中餐、消灭中餐呢?肯定是不会的。这 不仅因为饮食习惯是最顽固的本土和地方特征,不 会轻易改变,而且因为中餐和西餐正在彼此渗透, 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这就是文化的融合,它说 明一个问题:当地域性面对全球化时,它有能力维 护自己,一如既往地生存。全球化和外来的东西不 可能消灭本土性和地域文化,它必须适应地域性文 化环境,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才可能扎下根来。所 以,没有融合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人们一般认 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 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和地 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形成全 球性的既同又不同。也就是说,地域性没有消失, 反而渗入全球化,形成全球的多样性。总之,全球 化与地域性可以共存也必然共存。在全球化过程中, 地域性将自然延续,并在新的环境下调试自己,形 成文化融合。我们需要警惕的倒是另一种倾向,即 狭隘的地方主义和保守的传统主义。这种倾向借口 弘扬地方文化,从推崇传统出发而走向复古,显然 并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域性文化,而必然是脱离 6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

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特征,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样式。人类发展进化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1、华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2、华东地区的建筑特征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重庆地区当代建筑地域性的三层表达

重庆地区当代建筑地域性的三层表达 Three Laye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ongqing Area [摘要] 通过比较当代建筑与建筑地域性的相互关系,指出研究当代建筑地域性的必要性,然后以重庆地区近年典型地域建筑为例,提出当代建筑地域性的三种表达层面:微观层面上建筑个体的地域性、中观层面上建筑群体形成城市空间的地域性和宏观层面上建筑与城市地域性人文特征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重庆地区当代建筑地域性建筑创作 [Abstract] By 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regionality, it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s regionality. Then take some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Chongqing area as examples, it comes up with three layers of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which are microcosmic lever, middle lever and macrocosmic lever. [Key words] Chongqing are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Architectural creation 1建筑的地域性与当代建筑 吴良镛教授曾在《北京宪章》中明确指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1]。然而伴随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建筑的形式、功能、结构、材料、设备等的进化改变了建筑适应环境的方式,使建筑脱离了地域背景,失去了文化传承、地域识别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群体再到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的整体趋同现象[2]。而相应的,建筑的地域性便愈发削弱,表现在“建筑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系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特定的关联[3]”。 相比于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当代建筑的地域性利用新型材料与技术手段,并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摘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本文从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借鉴参考。 地域化并非仅是和传统的连接和延续,更重要的它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走立足于地域性的道路,建筑设计不能仅是在不同区位上的复制,而应当是如何适应场所的思考,这样才是建筑设计中地域化表达的追求。 1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在介入原有城市环境时要特别注意形体与场地环境的调和,一个符合场所特点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特殊的场所性上升为明显的地域性。继承式协调包括形体塑造、立面组织、颜色质地和轮廓线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处理,使建筑与周围建筑在风格上统一、在符号上共用、在构图上相容、在形体上互补从而达到协调。继承可以是整体上的继承,也可以是局部构图或细部元素的继承当建筑面临城市线性街道空间时,多在建筑底部较自由地运用一些传统的造型元素,形成连续的立面形象,提高场所的印象性,而主体部分以简洁的现代形式为主,并适当地作些后退或体量分解的处理,以减弱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突出底部的人性尺度及与街道的协调关系。 2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2.1场地的相关因素对建筑平面设计的影响。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

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2标准层平面形式设计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以直、曲线为“刀”来切割上述简单几何形,构成多种形态)、剪切法(几何形在“剪切”作用下错位)、平移法(几何形的一边或数边向外平移)、叠加法(相同或不同几何形错位相叠)。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

浅析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建筑地域性上的表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32560488.html, 浅析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建筑地域性上的表达作者:侯思宇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地域性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志,在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使得城市建筑地域性正逐渐丧失。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的方式,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探究成都地域性建筑的表达特点、空间设计及与当地生活文化的联系,以期对成都建筑地域性研究及表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当地生活;商业空间需求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城市建设追求速度与效率,而忽视了本土的建筑文化特征,使得各地建筑风格千篇一律,从而忽略了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建筑地域性作为城市特性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从现代建筑设计角度探究成都地域性建筑的表达特点、空间设计及与当地生活文化的联系,以期对成都建筑地域性研究及表达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从形态、功能及地方文化等方面探讨成都地区的建筑地域性特征和现代建筑地域性的表达,以及建筑与当地生活文化以及与商业空间需求的联系。 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在分析研究成都地域性和现代商业空间需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成都远洋太古里进行了实地调查,观察人群及其行为并进行分析。 1、成都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成都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是基于当地气候、文化风俗而形成的。 成都地处亚热带,气候常温暖湿润,所以不需要厚重泥土来保温。因而,成都传统建筑十分的“轻薄”。其屋顶轻覆于建筑顶端且封檐不多加藻饰,实有轻盈之感。由于潮湿,建筑往往又十分注重通风,所以在成都传统建筑里不乏看到前后开窗或四面开窗的例子。 成都地区的建筑地域性表达案例诸多。以宽窄巷子为例,在保护老成都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文化商业街。宽窄巷子共有三“巷”,互相平行,小吃店、纪念品店交错其中。较为完整的还原了一个传统的古代商业街区。 而成都现代建筑在地域性表达上并不充分,使得其往往与其他地区的建筑基本相同。以“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的环球中心为例,这座建筑关注“流动”的概念,更注重的是其在内部的便捷流动的功能,而在地域性方面考虑欠缺。外观上,环球中心对玻璃幕墙的使用尤为广泛,顶部的流线设计将建筑本身展示出一定的流动感。

河南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河南传统民居中蕴含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长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导哲学思想,虽然经历了两千多年前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和近现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新文化运动的多重冲击,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朝代统治集团的各种需要而不断吸收包容新的思想与观点,最终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思想体系,对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多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民居也确实在规划布局与建筑组合、功能适用与空间排列、形态特征与结构形式、器皿陈设与装饰细部等方面,渗透着儒家文化的种种特征。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人们所追求的“以礼为本,注重中和”等固有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河南传统民居逐步形成了符合儒家文化标准的独特建筑体系。 一追求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儒家文化审美取向 河南传统民居,在人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上造就出了独特建筑语言,这也是其建筑文化的审美取向所在。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在河南全省的民居建筑中都有着明显的体现。无论是处处可见的漏窗、木雕、砖雕、石雕,还是高大的门第和牌坊,大都镌刻有中原地区所特有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故事,从厅堂到居室也大都张挂字画、楹联和警句,使室内既充满了人文气息,又可以警示和教育后人。巩义康百万庄园内的水缸鱼池,意喻“花

好月圆”;卫辉小店和村建筑屋檐下的雀替雕刻有方孔铜钱形状,寓意“财源广进”;安阳马丕瑶府的门楼是方圆结合,蕴含了“方圆有度”的处世哲学。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儒家建筑思想 追寻天、地、人的共通之处,最终达到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既要适应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同时又要遵从社会人文规范。所以,真正和谐生命形态是当人、社会、自然这三者完全统一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实现。河南民居十分注重此方面的表现,这是因为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要求其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融合人和自然环境,同时更要追寻与社会、民族以及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统一。表现形式为村庄的选址、建筑的样式、结构的类别、色彩和材料的应用等方面,并且以河南当地的自然环境为基本准则,强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重在建立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另一特征,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当中的礼仪规范,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体现出人之间的伦理原则,所以对民居建筑的体量、方位、组合、风格也有着严格的讲究,要追求的是一种建筑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和谐。特别是在院落空间中,为了满足人们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总是把自然作为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国内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关系 根据我国气候的五个划分区来选择所在区典型的建筑特征: 1、严寒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总体分析: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做厚,窗户尽量做小,房间有火炕或者是其他采暖设备。 ①东北民居: 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厚,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缺

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当然全家人进出的房门也是在外屋,处于房子的正中间位置。 ②蒙古包和毡房: 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符号表达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符号表达 地域文化的特色化和多元化正在逐渐衰弱,这个问题如今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相对较好的现象,越来越多体现地域文化的空间设计也逐渐兴起。本方案通过研究陈炉特色建筑材料、构造的表现魅力,在餐饮空间中大量运用,使更多的人认知并了解陈炉古镇的历史、文化与装饰艺术,有利于本土旅游的开发,同时也传达了当地人的环保观念与智慧。 陈炉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如今的陈炉古镇人依然住窑洞,靠手工制陶作坊养家糊口,堆着罐罐墙、走着瓷片路……是一个建筑特色十分鲜明的古镇,其特色的形成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曾经有机会到陈炉古镇进行走访调研,镇上多样的罐罐排列组合,特色烟囱的呈现,个性的酒瓶模具隔墙,各处无不洋溢着陈炉镇的特色建筑魅力,无处不在的陶与瓷也让人们印象深刻。 一、设计方案概述 (一)选题依据。近年来,主题餐厅悄然出现,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用餐环境,无论是以动漫、帆船、女仆、车还是以年代为主题的餐厅都充分展现了其人性化的一面,越来

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它往往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对餐厅进行装饰设计,甚至食品与服务也与主题相配合,为顾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 地域文化在餐厅中的运用是塑造空间美和艺术美的重要手段。在餐厅设计风格趋于多元化的今天,餐厅的设计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功能的需求,更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人的主观感受,重视文化在主题餐厅中的运用,讲究文化的体现,突出场所精神,整个设计需要达到与餐厅主题空间性质及氛围相协调的目的。 二、方案的展开设计 (一)资料搜集。1.地域文化的概念: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会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2.主题餐厅的概念: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希望人们身临其中的时候,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3.国内外主题餐厅设计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二)方案设计定位与分析。1.方案设计定位。“陈炉印象”餐厅的主题设计是整个餐厅空间的灵魂,其地域文化是设计定位和设计内容表现的第一要素,是一个文化的诉求。空间艺术的主题性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还能引导和转变人们的审美观念,让人们尽情地领略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环C061 朱利强 063551 气候是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气候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因。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建筑形态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气候不仅造化了自然界本身的特殊性,如地表肌理、植被等,还是地域文化特征及人类行为习惯特征的重要成因。因此,在决定建筑的各种因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气候造就了建筑。现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建筑同环境之间的代谢归根结底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用”和“防”,并应坚持两者相结合的原则:①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资源;②利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不利的外界气候对室内热舒适环境的破坏。 建筑是顺从自然而生存的,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而建筑和自然之间一直就应该顺从自然而生存,还是应该打破这个限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一方面,我们希望建筑能够符合自然的条件,合理的发展,用简单的技术与理论去建造我们的房屋,这样产生的建筑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把自己的建筑空间塑造的更加迷人和舒适,当原始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舒适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探索人工的环境,而人工的环境终究会对环境有着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开始关注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和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探索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把建筑当成环境中的一部分,让建筑也在自然界中生长,也参与生态系统的运作。这样建筑就不再是为了破坏自然而存在,而是对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用人类发明的技术去创造出优秀的建筑和供人类享受的空间,同时要让这些建筑对环境起到有意义的作用。建筑为了环境而建造,建筑为了环境而发展,建筑与环境共生,这就是建筑在环境问题中的策略作用。 而地域性建筑正是作为承载这个策略作用的一个优秀的载体而出现,由于建筑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建筑在自然方面的地域性表现。 下面举两个实例。 1. 纳尔逊美术中心 普雷多克先生在他的另一个作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纳尔逊美术中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他对沙漠气候与环境的把握。他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转化成为设计概念的主轴。由一组封闭的围墙将建筑物公共领域与内部最隐蔽的庭院与拱廊界定出来。透过刻意的安排,巨大墙面上的这些小型开孔组合出一系列可以远眺校园其它建筑物的分割画面,营造出若隐若现的远景效果。在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随太阳光线强弱与角度而产生变化的体量感与色调,用以诠释西班牙传统对于太阳与阴影的概念。体现出沙漠中人们对阴影空间所产生的特别偏好。低矮的建筑形态因一些高塔与采光天井而有所变化,就好像在沙漠里的山脉与丘陵一般。(图1)

地域性建筑浅谈

(2014级) 《建筑美学》论文 题目名称:地域性建筑浅谈 ——建造的形式艺术 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建筑学 学生姓名:许钰钵 班级:建筑学1401班 学号:14418100108 指导老师姓名:胡艺觉 最终评定成绩: 2017年11 月

地域性建筑浅谈 ——建造的形式艺术 摘要 论文针对全球性的建筑风格趋同化,城市文脉被割裂的现象,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资源医乏问题。阐述了在建筑的构造和结构形式方面对中国和国外建筑进行比较,建造的构造形式在地域性建筑中所起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的建筑文化历史延续和继承,从而提出一些新的,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中国乡土建筑风格形式,一种多元化中国建筑形式共存的观点。每个地区,每一块土地都有不同的文化和人文气息,因此不可能指望寻找到一种“国际式”的解决办法。只有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和研究,才是切实可行的明智之举。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建造、文化、中国乡土建筑风格、多元化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国内外建筑师设计理念和案例 (2) 2.1 国内设计师理念设计 (3) 2.2国外设计师案例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第1章绪论 地域性建筑,是当今社会所密切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人们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居住是很重要的,不仅是遮风挡雨,一个提供人们庇佑的场所,但是在当代社会,简单的居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们在生活中各方面需要也越来越高,从简单的物质上面的追求,逐渐转变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因此对于建筑的功能也是更加的多样化,比如教堂,办公楼,商业楼,住宅,体育馆等不同功能的建筑,然而在解放前的中国,解放早期的建筑,是完全没有考虑这些功能需求的。因此,大量的仿国外的建筑大批的涌现出来,将封建社会时期以前的许多的木建筑,夯土建筑重建,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文化也随着建筑的推倒而消失,建筑的形式和建造和封建时期的建筑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同时,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又是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中间没有文化中断的这样一个古老而充满文化底蕴的国家。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特征的研究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特征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建筑审美,与中原地区的一些文化区域相进行了比较,东北地区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多民族为其背景,并且指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论述了东北地区沈阳城市的建筑特征。 【关键词】建筑文化;地域性建筑;建筑学 Northeast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study Zhang Gui-xi (North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ast, some of the cultural and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rtheast region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its multi-ethnic backgroun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discusses the northeast city of Shenyang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culture;Regional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地域性”并非当代建筑的主要特征,只有那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才能称之为地域性建筑,这种特征表现为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经济形态等具有特定的关联。但在传统建筑中,“地域性”却是建筑存在的基本方式。从建筑类型看,我们大致可将东北地区的现代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层、大跨、大空间等较新类型的建筑,如高层商业楼宇、大型购物中心、航空港、火车站、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第二类建筑是城市中人量存在的普通住宅,以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等,它们的功能构成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可借鉴地方传统的建筑技术特征。这些建筑量大面广,是营造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建筑载体,很多地域性的建筑创作理念也能在这些建筑上得以充分体现。 1. 独特的东北地区建筑审美 1.1 方正直白的地域观念。 东北地区的建筑布局多采用平实直白、大开大阖的空间形式,这与东北人豪爽、耿直的性格有关。东北地区场域观念的直白体现在多方面,从城市广场空间到建筑单体空间形态,多以完整的矩形为母题,基本不做形状上的变化,而空间的布置和划分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轴线、对称、均衡等设计原则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地域气候: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景观的空间的虚实构成,种种成景特点,均是 使其所构成的建筑景观完全适合当地的气候变化,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景观文 化因子。 北方建筑景观的封闭、内向性; 江南建筑景观的通透、外向性以及岭南建筑景观的玲珑、群体性。 青藏高原的高寒干旱,使其建筑景观因成片的石墙而形成稳固坚实的空间体量; 黔贵地区潮湿炎热,建筑景观则多玲珑通透。 陕北高原为了抵抗干燥的风沙环境,将建筑景观多于山崖结合,有效的抵御了风沙的侵蚀以及干燥环境对生活的影响,却也将陕北人豪迈、质朴的文化内 涵贯彻于聚落景观的营造之中。 丰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建筑材料从细部塑造与彰显了建筑景观的风格,或质 朴凝重、或轻盈通透。 与自然共存的长期生活中,各地域在建筑景观创作中已经形成了较统一的建筑 材料 中原皇室山水园林中的的木构建筑景观多取材精良木质,甚至远途运输,精雕 细琢以成景,尽显大气稳重之美; 西南建筑景观的木构景观建筑则往往在哪里兴建则就地取木,无过多修饰,展 示质朴之美。 滇西北地区因材而筑所构成的民居土生土长,沉积岩地貌使得当地人民对石材 有天生的亲近感,石砌建筑在人们世代繁衍继承下,逐步成为一种石文化因子,石的坚硬品质在他们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意念,并渗透于屋景之构 筑之中。 高山谷地地区则发展了更多元的建筑材料,使诸如粘土、毡布等特产材料的粗朴、原始感在建筑建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为质朴文化的本质体现。 黄土连天的崖土窑洞高坡上传诵的是秦、晋两地文化的朴实与至诚。复合材料 的运用更体现独特的地域特色,沙漠崖土成为石窟的主要应用材料,二镶嵌其 中的石窟寺则为木质,既是异域文化的代表又渗透着中原建筑文化的体系,体 现的是文化的交融与共通。 建造技术:民居的建造技术更是因地制宜,连绵不断的屋檐叠合,通过或迎合 地势、或结合自然能源而产生技术手段,成为形式与功能结合紧密的特色聚落 景观。

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解析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一般来说,世界各地人类的家屋都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世界民居的多种形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没有单一的理由可以解释得通。 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座北朝南,落处阳光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如眉目清秀的水乡民居,黄土高原上的生土窑洞,热带雨林中的高脚竹楼,沙漠草原中的帐篷,严寒北极的冰屋,游牧印第安人的棚架,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木屋,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山区的石板住宅,西非和南亚的苇草泥屋等等,都是没有建筑师的适应生态气候效应的建筑杰作。按材料分类大致可分为苇草的家屋,泥土的家屋,移动方便的帐篷家屋,草木的家屋,其他还有西伯利亚的木头房子,北欧木板房,沿地中海希腊、土耳其的石板房等等。 除了与大自然密切关联外,还都创造了家屋之间的群体生活环境。越是原始时代,人类的群体关系越密切,表现为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院落、格局、聚落、村庄之间的差异,例如印度北部旁遮普地区村庄的格局特征是在家屋之间留有社会性的广场,形成公共性的空间,广场之前有门道和街巷,两旁的宅屋又各有内部的院落。日本和中国的庭院,合成内部的私密性庭院。西方欧美的住宅则创造一种不对称格局的内部与外部庭院的交错关系。在南太平洋新几内亚的卡拉巴吹布(Kailbatribe),高大的男人用的纪念性房屋和以女人为中心的家屋形成对比。 民居的内部庭院组合方式也因地域而不同,在拉美洲委内瑞拉,常用两面柱廊的三合院布局形式。埃及则是方形的四合院,中间布臵水池。希腊则是长方形四合院,并有部分开放的内廊。在北非的摩洛哥,则是四面柱廊的四合院。中国传统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独具一格。 从纵深的角度看,全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西非北和非民宅的格局又有各自的特色。 民居是因社会、种族、文化、经济及物理环境因素之交互作用而各有差异的。社会的文化力量,包括宗教信仰、家族组织、社会关系、民族性格、世界观和社会习俗风气,文化即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活动观念和制度的整体。 从世界乡土民居中可以明白地看到多民族的特征,宗教也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和朝向。非洲圆形房屋与方形房屋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分布雷同,苏禄人不认为方位有什么重要,所以盖圆形的房子,不照规矩。马达加斯加的特拉诺族的情形则完全相反,他们依照严格的定位轴星相学的知识来制定方位。北京四合院的入口和厕所是根据阴阳风水确定位臵的。中国传统民居的屋脊、墙、门、灶火……处处都有神灵护卫。云南彝族民居的屋脊都朝一个方向,由蒙古包演化的定居点中,西面的窗户是供神的位臵,家族及社会等级观念十分突出地影响着中国民居的堂屋地位和院落组成。 封闭式的宅院的建筑要素是墙、门楼、庭院中的墙,它们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与涵义。城墙围合城市,院墙限定宅地,门楼好像一张有表情的脸,它反映整个住宅的喜怒哀乐,兴衰荣辱,因而产生了“门第高低”之分。对于室外空间,内天井、房前屋后、宅旁、半隐蔽式的花园,都是地域性乡土民居的特征。伊斯兰民居中的天井不仅有利于通风,而且来自天井的光线使天井中的植物和水池引人注目。 由上层的窗口观望街景的窗龛的形式也是全世界许多民居的的传统形式,秘鲁人称为Mirador。利马的殖民地式住宅的挑出的外廊窗龛维持了这个传统,街道与住户在上下层之间可以抛投物品、喊话,甚至在街道上看得见室内人们面部的表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