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精)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精)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精)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江苏省从2005年秋自高中一年级开始进行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这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又一项重大决策。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设置的所有课程发挥的整体教育功能来实现的。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互相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各项要求,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江苏的实际,借鉴国内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积极稳妥而富有创造性地推动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在江苏的全面实施。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是:全面体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标准;提高地理新课程实施水平,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在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中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提高全省中学地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大力促进全省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升全省高中生的地理素养和现代文明素质;在实践和理论上积极探索和总结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体系做出江苏应有的贡献。

二、推进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步骤

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必须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科学合理地统筹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使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具体明确,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并在实施过程中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2005年到2008年是全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时期。根据不同学年工作的特点和中心有所不同,其实施步骤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实施启动、调控推进、深化完善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工作不是截然分开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要绝对化。

1.前期准备阶段(2005年秋季开学之前)

(1)着重抓好岗前师资培训工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打下较为坚实的师资基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凡是首批担任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在秋季开学前,应先对全校地理教师进行说课试讲,

听取大家的建议,然后修订教案才可进课堂。

(2)省、市分别成立相应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省、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发挥在教学研究、信息交流、咨询服务和专业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各市专家指导小组要及时向省专家指导小组通报本市的实施情况,提供典型经验,反映各种意见和建议。

(3)研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各市、县(市、区)应在对本地区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与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相关的师资培训、教材使用、校本教研、评估督导等规章制度。

(4)根据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各校做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周课时安排。

2.实施启动阶段(2005年9月一2006年7月)

(1)广泛开展以校为本的师资培训,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各校应把省、市、县(市、区)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把培训与教研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地理教师人人参与校本培训。

(2)以课题研究带动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要坚持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加强课题研究,并以课题研究推动校本教研,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提高校本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各校尤其要加强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的研究,研制操作性强、指示简明、方法易行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3)以先进典型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从调查研究入手,各市确定一所作为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基地的学校,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基地典型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总结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召开经验交流会、表彰会,举办学生学习成果展示,评选优秀教学论文、优秀教学设计、活动方案、优秀课、精彩教学片断和多媒体课件等活动。

(4)探索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高中地理课程学分管理机制,确保各校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弄虚作假的行为。

(5)加强督导评估。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市、县(市、区)、各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进行督查、评估与指导。

(6)研究并进行高中地理新课程考试改革试验。

3.调控推进阶段(2006年9月一2007年7月)

(1)总结经验,反思调控。在总结前两个阶段工作得失的基础上,针对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2)启动属于选修学分I的地理选修课程。

(3)各校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并在广泛吸取各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考试改革的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普通高中学生地理学业成绩评价及学分管理方案(试行)》。

4.深化完善阶段(自2007年9月一2008年7月)

(1)研究制订《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评估方案(试行)》。

(2)对各市、各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全面修订和完善实

施工作的方案和措施。

(3)探究江苏省高考新方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研究提出相应的策略。

(4)全面系统地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不同版本的实验教科书提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建议,并反馈给相关部门。

(5)规划部署2008年秋季开学后的工作。

三、坚持把转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放在新课程实施的首位

课程理念是课程实施的行动指南。课程理念体现了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追求,集中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居于课程的核心地位。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进一步转变实施者的教育教学观念。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要求每位地理教师从根本上转变高中地理教育的价值观、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在认真学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钻研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理解与把握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把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化为每个地理教师的信念和行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地理教学的实践和课程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每个地理教师都要充满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感、使命感,树立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意识,努力在继承中创新、开拓、前进。地理教师在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把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在首位,自觉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教学观念,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创设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技能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获取对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被动、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经验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实施策略,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应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地理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索和研究活动;(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五、建立普通高中地理选课指导制度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学校在保证开设好地理必修课程的同时,要制定并落实开设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的地理选修课程的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属于选修学分Ⅱ的地理校本课程。地理校本课程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地理课程。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学校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地理选课指导制度,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既要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要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健康成长,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学校应提供地理课程设置说明和地理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地理教师负责指导学生选择地理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学习计划,成为学生“选课的咨询人员”,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地理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志于从事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建议在地理选修课程中修满4学分。

六、加强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研究,建立和逐步完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课程的实施中具有教育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在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评价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逐步完善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发展性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教师、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于积极推动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至关重要。

建立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地理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地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地理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地理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建立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提高学习水平的评价体系。地理学习评价是为了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既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则。通过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科学引导地理新课程的实施。

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注意和重视使用下列发展性评价方法:(1)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2)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3)对地理科

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4)对地理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5)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

考试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评价要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方式要灵活多样。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地理考试的改革,逐步实现变单一的书面笔试为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习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减少封闭型试题的数量,增加开放探究性试题;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地理学习评价除了书面测验、口头表达、作业、小论文展示、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等常用评价方式外,还要关注学生在讨论、实地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各校都应实行学生地理学业成绩与地理学习档案相结合的综合、动态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历程。地理学习档案就是根据地理课程目标,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相关作品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真实反映学生在地理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真实反映学生在达到课程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地理学习发展性评价结果建议采用评语和等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七、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建立校内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对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地理课程资源不是只有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改变把地理教材作为惟一的地理课程资源的观念,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1.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分门别类地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并逐步建立地理课程资源库。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的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电教器材、教学实践场所等都是学校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其中,必备的设备和教学用图有: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幻灯机、投影仪、投影图片、天文望远镜、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经济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等。

此外,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等,也是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注重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地理教学图书、设备以外,还应自制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开发各种地理教学软件,不断扩大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容量。在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完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空间定位系统接收机、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相关的硬件设备等),提高地理课程资源库的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可用于课程教学的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天文、气象、地质地貌等丰富多彩的地

理观测和观察活动;鼓励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地理节目。

学校要加强地理教学设施的建设,要求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同时要逐步创建地理实习基地。

3.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有关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教师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相关人士进行演讲和座谈。

4.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要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努力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地理教学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学习地理的经验。地理课程资源既可以由学校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教研部门等共同开发;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地理课程资源网络。

八、建立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级各类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

推进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地理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搞好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的重要前提,贯穿于整个实施工作之中,需要常抓不懈。为形成适应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需要的、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机制,各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各地各校应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进行规划和部署,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级各类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新课程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与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适应,高中地理教师新课程的培训,要坚持参与性、主动性、发展性原则和“边培训、边实施、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边开发”的原则。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培训主要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省与地方、学校相结合,指导与服务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修活动,实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师“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全程培训”的目标。培训方式采取专题报告、讨论、研修、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

培训的主要内容应覆盖四部分:(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通识培训——主要是使教师从对国内外高中课程发展的了解中,认识和理解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与评价策略等,使教师深入认识高中新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创新点、实施难点,做好实施新课程的思想准备。(2)地理课程标准培训——指导教师解读地理课程标准,使教师从地理学科课程改革中理解课程标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建设与开发的能力,力求在教学行动中体现出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3)地理新教材的培训——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把握和使用教材提供指导。(4)地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对地理新课程中增加的

新内容和技能进行专业培训,为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学习和发展提供系统有序的指导。高中地理教师也应加强自我规划、自我研修、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培训,应当注意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课程专家、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者、教材编写者、高校地理教师、地理教研人员、中学骨干地理教师的合力作用。所有高中地理教师都应积极参加系统的地理新课程的培训,在一种新的培训情境中走进地理新课程,走进实践与理论、思考与行动、学习与发展互动的教师专业生活,与地理新课程共同成长。

九、建立以校为本的地理教学研究制度,加强省、市、县(市、区)、学校地理教研网络的建设,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中地理新课程蕴涵着教学即研究的教学理念。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地理教学研究制度,鼓励地理教师“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研究,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要努力建设有利于引导地理教师创造性实施地理新课程的环境,使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地理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立足于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校本教学研究来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不是要求学校自我封闭,而要强调开展合作式与开放式的校本教学研究,在合作与开放中解决自身存在的地理教研问题,形成和发展学校地理教学的特色。学校应与教研部门、有关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形成推动地理新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要加强省、市、县(市、区)、学校地理教研网络的建设,为学校地理新课程的教学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省、市、县(市、区)教研室和学校应将地理校本教研纳入教研工作计划,建立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地理教研的民主管理机制,以教科研推动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引导教师将地理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校本教研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

十、建立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为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工作在各地各校顺利推进,各地各校应加强领导,在师资培训、专家指导、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校本教研、教学管理、专项督导评估、设立专项经费、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上的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加强对本地区以及各校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督导评估。要对实施过程跟踪调研,检查和监督,及时反馈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注意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加以推广。各校要认真做好对本校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的自我评估,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确保新课程的实施能健康有序地开展。

各校应设立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的专项经费。对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取得优秀成绩的集体、个人,应予以奖励。

各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应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专家学者、地理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密切配合的有效机制。

江苏省教育厅

2005年7月15日

【精选】版江苏省高中地理第三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学业水平测试新人教版

第三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 考点一 地球公转的特点 一、公转方向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绕太阳运转(如上图)。 二、公转周期 公转360°,时间为365 日6时9分10秒,叫1个恒星年。 太阳直射点回归周期为 365日5时48分46秒,叫1个回归年。 三、公转速度 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 五一劳动节到教师节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国庆节到春节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考点二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一、黄赤交角 二、地理意义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下图)。 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移动的时段:6月22日前后到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的时段:12月22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时段:3月21日前后到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的时段:9月23日前后到3月21日前后。 考点三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夏至日春、秋分日冬至日 二、变化规律 1.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1) 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2)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2.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1) 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 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3. 春、秋分日 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前后(春分日)、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 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如下图) 5. 昼夜长短变化——抓“直射点移动方向”(如下图)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地理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2018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2018年2月2日15时51 分,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 号”在酒泉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图1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 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2.卫星发射升空吋,巴黎(东一区)吋间为 日8时51分日8时51分 日22时51分日22时51分 2.卫星发射当日.地球位于图I中的 A.①点附近 B.②点附近 C.③点附近 D.④点附近 华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图2为“华山陡崖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组成华山的岩石类型为图3中的 A.甲 B.乙 C. 丙 D.丁 4.图2中陡坡处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断层 B.褶皱 C. 背料 D.向斜 图4为“2018年3月1日和3月3日0时欧洲西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5~6题。

月3日0时,控制格陵兰岛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 B.暖锋 C.反气旋 D.气旋 月1日到3日,英国的天气变化过程是 A.气压升高,西北风转为西南风 B.气压下降,风速减小 C.气压升高,晴天转为雨雪天气 D.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变率是用来表示降水量变化程度的统计指标。图5为“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图”。读图回答7~8题。 7.世界年平均降水变率的分布规律总体表现为 A.变率大的地区是热带地区 B.变率大的地区海拔较低 C.纬度高的地区变率均较小 D.年降水量多的地区变率较小 8.下列四地年平均降水变率特征与其成因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甲、丁两地均较小——受信风影响 B.甲地较小、丙地较大——受季风影响大 C.乙地较大、丁地较小——受寒流影响 D.乙、丙两地均较大——受海洋影响小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835 自然地理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本《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地理学及相关分支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地质基础、大气与气候、海洋与陆地水、地貌、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自然地理各分支部门的研究内容,对自然地理研究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地理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地球的运转 4.地理坐标 5.地球的圈层构造 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7.地壳的物质组成 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9.大地构造学说 10.火山与地震 11.地壳的演变 (二)大气与气候 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 2.大气水分和降水 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4.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5.气候变化 6. 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 (三)海洋与陆地水 1.地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2.海洋起源与海水物理化学性质 3.海水的运动 4.海平面变化

5.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 6.河流,包括河流 7.湖泊与沼泽 8.地下水 9.冰川 (四)地貌 1.地貌的成因与类型 2.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3.流水地貌 4.喀斯特地貌 5.冰川与冰缘地貌 6.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7.海岸与海底地貌 (五)土壤基础与土壤地理 1.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2.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3.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4.土壤类型特征 5.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六)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1.地球上的生物界 2.生物与环境 3.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4.生态系统 5.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7.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七)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1.自然地理的整体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自然区划 4.土地类型研究 5.人地关系研究 二、考试要求 (一)地球与地质基础 1.宇宙和天体;太阳和太阳系;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 第十三章世界地理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 第1课时世界地理概况(1)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 1. 地球表面陆地占29%,海洋占71%。 2. 陆地主要在北半球,任一半球都是以海洋为主。 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二)陆地 1. 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2. 七大洲:名称及其分布,大陆上的洲际分界,地形特征。

3. 各大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1)地形 陆地地形 1. 地形概念: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 2. 五种基本地形: (1)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 M以上,起伏较大,坡度较陡。 注意:地面高低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起伏一般用相对高度表 示,山地组成山脉,山脉组成山系。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区。 (2)丘陵:海拔较低,一般在500 M以下,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3)高原:表面较平坦,边缘较陡。 世界最高高原为青藏高原、最大高原为巴西高原。 (4)平原: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 M以下。 世界最大平原为亚马孙平原。 (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世界最大的盆地为刚果盆地。 2005年10月9日中国测绘局公布世界最高山峰为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 M,1975年公布的8848.13 M废止。(海拔都为基岩高度,雪厚3.5 M不算)。 总结: 3. 七大洲地形特点 【答题方法】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起势起伏、地形的种 类和分布等方面说明。 亚洲: ⑴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⑶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⑵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⑶山脉少,分布在西北和东南角高原边缘。 北美洲: ⑴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江苏省高考地理考试说明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江苏卷)的命题以有利于推进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有利于减轻中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有利于高等学校更加科学自主地择优选拔合格新生的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切实反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实行江苏省新高考方案中设置的选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既加强了对普通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又为高等学校招生提供了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因此,选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力求稳中有变、稳中出新,试题设计应在科学性、基础性、公平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贴近考生实际,不出偏题和怪题。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参照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模块开设指导意见》,并结合江苏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确定地理科考试的内容及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 ?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 ?能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知识。 ?能够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读、填绘地理图表,完成地理计算,进行地理观测和地理实验等。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准确简洁的文字和图表等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能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究、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范围包括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两部分。必考内容由共同必修课程“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选考内容由选修课程中的“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四个模块组成,考生可根据本人的选修情况,在选考的内容中,选择其中两个模块的题目,对题目要求作答。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必考内容 地理1

北京大学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综合自然地理学"与"中国自然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单双题各任选5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自然综合体2变性极地大陆气团3综合剖面图4第一河源带 5景观的"省性" 6台湾暖流7土地评价8活跃生长期 9地域系统研究法10海洋空间资源11 垂直地带性12紫色盆地 二、简答(1-3任选2题,4-6任选2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1. 例释土地分异的主导因素. 2. 自然区划工作的生产实践应用(举例说明). 3.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差别与联系. 4. 青藏高原土壤植被的复合式分布规律. 5. 第四纪我国境内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6. 举例说明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三、综合题(1-2任选1题,3-4任选1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 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论述"可持续发展论"的地理学原理. 2. 以1998年我国洪水灾害为例,试论"人-地关系"之我见. 3. 试析1998年长江流域重大洪水灾害的成因及今后的减灾对策. 4. 试析我国风景地貌的旅游价值(举例说明). 北京大学199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自然地理学基础 一、概念解释(选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地球表层2沉积物的主要类型3热量带 4水位与流量5土壤氧化还原作用6生态因素、生境与处境 二、简述题(选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2. 新构造运动的地貌表现 3. 三角洲的类型及其特征 4. 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5. 土壤的基本特点、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自然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势及其对农业分布的意义 3.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江苏省普通高中2019_2020学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题(二)

江苏省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试 题(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是美国航天局公布的代号为“开普勒—22b”的行星所处恒星系统与太阳系比较的假想图。读图回答1~2题。 1. 与“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恒星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2. 位于“宜居带”的“开普勒-22b”行星应具有( ) A. 肥沃的土壤 B. 平坦的表面 C. 适宜的温度 D. 厚厚的大气 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据此回答3~4题。 3. 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 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 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 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大致吻合 D. 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4. 统计数据表明,在多数太阳活动高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在太阳活动低峰年,歉收的几率更高一些。这说明太阳活动会( ) A. 改变地貌形态,影响农作物产量 B. 改变气候状况,影响农作物产量 C. 改变水文状况,影响农作物产量 D. 改变土壤性状,影响农作物产量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5~6题。

5. 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地壳 B. ②—岩石圈 C. ③—地幔 D. ④—软流层 6. 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快 B. 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 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 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阅读材料,回答7~8题。 7. 在夏季,湛江的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下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 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8. 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主要目的是对应下图中( ) A. 增强A,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B. 阻止B,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削弱C,提高夜间的温度 D. 削弱D,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读图回答9~11题。 9. 图中数字②代表的是( )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摩擦力 D. 近地面风向 10. 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B.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C.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低气压指向高气压 11. 若图中④减小为零,则产生的影响是( )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高考地理试题word版及答案解析

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高考地理试题word版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江苏地理)图1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1.D 2.A 第1题,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该城市临河而建,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同时图中有桥梁经过,说明陆路交通也比较便利,故水陆交通便利,D项正确。第2题,从材料可知该城市为北宋都城,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故以行政职能为主,A项正确。 (2015?江苏地理)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某工程师在南极长城站参与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微信抢红包活动。图2为长城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工程师微信抢红包的当地时间是 A.2月18日12时 B.2月18日20时 C.2月19日4时 D.2月19日12时 4.春节假期期间 A.南京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B.南京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 C.长城站日落时间推迟 D.长城站正午太阳高度角减小 3.A 4.D 第3题,该图是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东经的度数按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增大,结合经纬网相关知识可判断南极长城站大约为60°W,位于西四区,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两地时间相差12小时,当北京时间2015年2月19日零点钟声敲响时,该地时间应为2月18日12时,A项正确。第4题,春节假期期间为2015年2月19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的南京应日出东南,A项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向赤道,南京昼夜长短逐渐接近等长,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托项目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托项目“综合实践活课程研究与实验”项目 子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利用综合实践活 动 开发学生 信息技术 创新的潜 能 负责人:吕万红 单位: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 申请日期:2008年4 月8 日 教育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

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制 基本资料 负责人 姓名吕万红性别男出生年月1961.3 职称中高所在单位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 职务校长最后学历湖北省教育学院本科 申请者承担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 项目来源类别课题名称批准时间是否完 成 中央教科所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方法的研究2003.3.5 已完成湖北省教学研究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方法的研究2001.11.20 已完成 申请单位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900字

近三年来,我校被批准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家庭教育实验研究基地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重点课题实验学校。2007年5月,“学校和谐德育途径方法研究”国家级课题;2007年3月,“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国家级课题;2006年6月,“中学生品德评价的深化研究”国家级课题结题;2006年12月,“学科渗透,心育教育研究”,国家级课题结题;2005年12月,“诊断性辅导方法研究”省级课题;2007年3月,“中学生心理行为训练的方法研究”,国家级课题;2007年10月,“初中物理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研究”。吕校长的《开展“补位教育,守护心灵家园》获国家级一等奖,《谈谈中学生心理训练营》获国家级二等奖,此外,钟儒桂老师的《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李学益老师的《谈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几个途径》,陈艳红老师的《播种真诚,收获品德》,彭艾丽老师的《在考试中沐浴阳光》,苏莉琼老师的《让缺位学生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等180多篇论文均获国家级奖项。一年来,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我校的教科研成果有了新的突破。与此同时,学校教科室还认真做好学校教科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在学校的网站上积极推介我校教师,及时上传有关教师与学生获奖情况,让外界了解我们学校,了解我们教师,让家长特别是在外打工的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研究课题名 称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学生信息技术创新的潜能起始时 间 2008.4 终止时 间 2010.6 成果形 式 论文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江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地理一)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 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组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由“地理 1 ”“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所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和融合。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 “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七个模块组成,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自2005 年9 月开始,江苏省进入了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表现为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普遍感到教学深度、广度难以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化教师的课标意识,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作用。为了贯彻落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帮助教师科学地把握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称为《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主要是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 进行梳理和细化,针对其中的具体内容提出较为明确的教学要求,帮助教师恰当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且操作性强的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内容标准” ,涵盖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当中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二是“学习要求”,主要是依据各项内容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涉及三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模块中应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并进一步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标准答案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过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而形成的。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化学形成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自上地幔顶部到大气层顶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环境整体系统,各圈层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有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网 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8.气旋、反气旋 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9.土壤腐殖质层 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10.冰川作用、冻融作用(4分) 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1.黄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风沙地貌 14.对流层 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

中国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考研)

中国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矿藏资源 大冶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 大红山铁矿(白云鄂博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性钠质或偏钠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 攀枝花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晚期铁矿床。 宁乡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浅海沉积铁矿,以赤铁矿、菱铁矿为主,北方以宣龙式铁矿为代表,南方以宁乡式铁矿为代表。 綦江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海陆交互相和湖相沉积铁矿,以菱铁矿为主。 鞍山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前寒武纪沉积变质铁矿,以鞍山铁矿为代表。 石碌式铁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富铁矿类型。 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 红层地貌:是指中生代白垩纪—早第三纪,在几乎遍及全国的大小不同、数量众多的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所堆积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所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马兰黄土:中国第四纪黄土分期名称之一(华北晚更新世黄土,典型的风力堆积物),标准剖面地点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川北山坡上,因附近清水河右岸有马兰阶地而命名。 雅丹地貌: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暴露地表的为岩性较硬的砾岩、砂砾岩时,受断裂、垂直节理及流水切割等作用,形成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粤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最为发育,故有此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风沙地貌:风力作用于地表,风力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尺度的形态有沙丘沙堆,平沙地。小尺度的形态有沙波纹,沙垄等。 中国近海 平原海岸:在沿海冲积平原和潟(xi)湖平原地区发育的海岸。 台湾暖流:黑潮暖流在台湾东北海域分出的一个分支,沿台湾岛向北流向东海北部。 黑潮:北太平洋亚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即日本暖流。由北赤道海流在菲律宾海域北转,主流沿台湾东岸、琉球群岛西侧流向日本东岸,在40°N附近再折向东去成为北太平洋暖流。 三角洲平原海岸: 淤泥质平原海岸: 生物海岸:由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如湿地沼泽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 红树林海岸:热带、亚热带沿海由红树林群落与沼泽湿地相伴而形成的海岸,是热带、亚热带一种特殊类型的沿海湿地和生物繁殖、栖息地。 珊瑚礁海岸: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礁石海岸。 大陆岛:是大陆地块延伸至海中并出露水面的岛屿,其地质特征与相邻的大陆基本相似。 冲积岛:主要是由大陆河流和沿岸流所搬运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火山岛:是由海底火山喷发物质堆积而成的岛,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四周。 珊瑚岛:由造礁珊瑚虫的骨骸所构成的生物碳酸盐岛屿。 东海沿岸流:沿浙江和福建东岸流动的沿岸流。 黄海暖流:在东海东北部,济州岛以南,有一支沿西北方向进入南黄海的流动,海洋学上统称黄海暖流,是黑潮的一个分支。 中国气候 季风: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蒙古高压:出现在蒙古—西伯利亚的半永久性冷高压,是极地高压带的一部分,在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下形成,是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及答案

20XX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图1为“夏秋季节某时刻卫星云图”。读图完成1~2题。 1.直接获取该云图影像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受该天气系统影响,主要天气特点是 A.高温晴朗 B.低温晴朗 C.阴雨连绵 D.狂风暴雨 20XX年11月3日~14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两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图2为“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测控网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北京时间11月14日20:00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第二次交会对接成功。此时,区时为4:00的测控点为 A.奥塞盖尔 B.远望六号 C.阿尔坎特拉 D.凯尔盖朗 4.两次交会对接期间,太 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及移 动方向分别是 A.北半球,向北移 B.北半球,向南移 C.南半球,向南移 D.南半球,向北移 5.两次交会对接期间 A.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全球各地白昼逐渐变短 C.我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北半球

图3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乙风带的名称是 A.极地东风带 B.盛行西风带 C.东北信风带 D.东南信风带 7.地中海沿岸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是由于 A.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 B.乙风带与丙气压带交替控制 C.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 D.全年受乙风带影响 20XX年1月以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多次喷发,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图4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5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与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图4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9.图5数码所示辐射中,直接受弥漫在大气中的火山灰影响而减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6为“某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甲处地质构造为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11.甲处谷地成因是 A.岩层受水平挤压向下弯曲 B.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C.断层处岩石破碎 D.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下降 12.乙河上游修建大坝后,其下游河段 A.含沙量增大 B.结冰期缩短 C.年径流量增大 D.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