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静脉疾病(CVD)的CEAP分级

慢性静脉疾病(CVD)的CEAP分级
慢性静脉疾病(CVD)的CEAP分级

慢性静脉疾病(CVD)的CEAP分级

CEAP分类法是用于规范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CVD)的诊断标准,国外学者已经应用多年,但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应用。CVD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静脉性疾病,据报道在我国人群患病率高达27%,年新发病率为0.5%-3.0%。病因有先天性,原发性或继发性。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下肢静脉反流和/或伴有近端静脉阻塞。病变范围可涉及浅静脉,交通静脉,深静脉或累及整个下肢静脉系统。CVD 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浅静脉扩张或曲张,腿部乏力,沉重,胀痛,水肿,皮肤营养性改变,静脉性溃疡等,可以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CVD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因此象CEAP分类的标准对于规范诊断及治疗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与大家一道从新复习CEAP,并谈谈在我国推广应用中的一些修改意见。

一、CEAP分级法的历史

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国际专家特别委员会提出了CEAP 静脉分类系统(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CEAP)[1,2] ,10年来已为世界各国学者广泛接受,并已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估。此分类系统是将CVD根据临床表现(C) 、病因

学因素( E) 、病变的解剖定位(A)和病理生理改变(P)进行分级,简称CEAP。并根据受累的解剖节段数、症状和体征的等级以及功能障碍情况等3个要素进行病变程度评分。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又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CEAP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如:Perrin等在1998年巴黎的一次国际共识会议上提出了复发性静脉曲张(REVAS)的分级法[3]。

2000年, Rutherford等和AVF特别委员会发表了关于原发性静脉病变程度评分标准的改进版[4]。

Meissner[5]等和Kakkos[6]等评价了新的病变程度评分标准的有效性,Perrin等报告了398位法国血管外科医师对该标准的评价[7]。

Uhl等根据CEAP分级法建立了欧洲静脉疾病登记系统( European Venous Registry) ,并指出不同的观察员做出的CEAP临床分级存在明显差异,因而有必要完善C0至C6 分级的定义[8]。

2001年罗马的一次国际共识会议发表了“CEAP分级中的C分级”,建议完善临床分级的定义[9]。

2002年4月,AVF指定了一个CEAP特别委员会,对该分级法进行重新评估,该委员会于2004年对CEAP 提出了修改意见。AVF另外还设立了一个国际特别委员会,以保证该分级法的持续而广泛的应用。二、CEAP中的术语

和新定义

随着一些与CVD相关的的疾病体征的术语和定义也得到了规范和统一:

1白色萎缩症( atrophie blanche, white atrophy) : 多为圆形的局限性皮肤白色萎缩斑,周围有扩张的毛细血管,有时伴有明显色素沉着。这是严重CVD的表现,不能与溃疡疤痕混淆。溃疡愈合后的瘢痕也可能有皮肤萎缩和色素沉着,但是可根据患者的溃疡病史和皮肤特征加以鉴别,因而不属于白色萎缩症。

2环状静脉扩张( corona phlebectatica) : 表现为在踝部和足背内侧或者外侧的环状皮肤内的小静脉扩张。通常认为这是严重静脉疾病的早期表现,也称作踝部红斑(malleolarflare, ankle flare) 。

3湿疹( eczema) : 下肢红斑性皮炎,可出现水疱、渗出或者鳞屑样皮疹。湿疹绝大多数位于曲张静脉周围,但也可出现在下肢的任何部位。通常见于CVD未得到控制的患者中,也可能是局部治疗的过敏反应。

4水肿( edema) : 静脉性水肿通常位于踝部,也可延伸至足部和小腿,是皮肤和皮下组织中明显的水分增多,受压后凹陷。

5皮肤脂肪硬化症( lipodermatosclerosis, LDS) : LDS为小腿下段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慢性炎症和硬化,有时伴

有跟腱的瘢痕和挛缩。LDS常有皮下炎症先兆,表现为疼痛性的萎缩性皮炎。淋巴管炎、丹毒或者蜂窝织炎有类似表现,可通过局部和全身性特征与LDS进行鉴别。LDS是严重CVD的体征。

6色素沉着(pigmentation) : 色素沉着多位于踝部,也可出现在足背和小腿,是由于渗出的血液淤积在皮下使皮肤变为暗褐色。

7网状静脉扩张( reticular vein) : 皮下扭曲的蓝色扩张静脉,直径通常在1 mm至3 mm之间。应该与因皮肤薄而透明所显露的正常静脉鉴别。同义词包括蓝色静脉

( blueveins) 、皮下静脉曲张( subdermal varices) 和微静脉扩张( venulectasies)。

8细血管扩张( telanglectasia) : 皮肤间聚集状的口径小于1 mm 的微静脉扩张。同义词包括蜘蛛静脉( sp iderveins) 、连接网( hyphen webs) 和线状静脉( thread veins) 。

9静脉曲张( varicose vein) : 站立位时直径大于或者等于3mm的皮下静脉扩张,可以累及隐静脉、隐静脉属支或者非隐静脉系统的下肢浅静脉。静脉通常呈扭曲状,但证实有返流的直管状隐静脉也视为静脉曲张。同义词包括varix、varices和varicosities。

10静脉性溃疡( venous ulcer) : 为全层性的皮肤缺损,

踝部最常见,随CVD持续存在而且很难自愈。三、CEAP分类系统中C的定义

C代表临床表现,C0-C6各有特指的含义

C0: 无明确的视触体征,但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以不安定腿(restless leg)为特征,有可能是已再通的隐匿型腘静脉或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后的临床表现。

2 C1: 有3种不同表现

(1) 毛细血管扩张(telangiectasis),持久性扩张的真皮内小静脉。红色,内径<1mm,呈线状或丝状,因而又称为spider veins ,hyphen webs,和thread veins。

(2) 网状静脉(reticula veins),持久性扩张的真皮内小静脉。蓝色,内径>1mm但<3mm,通常呈扭曲状不同于正常皮内小静脉,因而又称为blue veins,intradermal varices 和venulectasia。

(3) 冠状静脉扩张(corona phelebectasia)是指足内外侧近内外踝的真皮内毛细血管扩张。呈扇形排列,往往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进展的临床表现,且与溃疡好发部位一致。也可称为malleolar flare 和ankle flare。

C2即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是皮下浅静脉持久性扩张。在直立位时内径>3mm并呈扭曲状,可累及膝下或膝上隐静脉系统,或非隐静脉系统。又称为varices 或

varicositis。

C3表现为水肿(edema)由静脉疾病引起的水肿,通常发生于踝周,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下肢水肿相区别。

5 C4为皮肤改变,有4 种临床表现

(1) 色素沉着(pigmentation ),早期的皮肤改变为浅黑色色素沉着,常发生于踝周,可向小腿或足部扩展。

(2) 湿疹(eczema)表现为红斑水泡渗出或鳞屑状红斑,

常发生在邻近曲张静脉的皮肤,或整个下肢甚至全身,又称淤血性皮炎(stasis dermatitis)。

(3) 脂质硬皮症(lipodermatosclerosis),表现为患肢皮

肤局限性硬化,可伴有瘢痕挛缩,涉及皮肤皮下组织,甚至筋膜,是严重的皮肤改变。伴有急性皮下组织炎(hypodermitis)时局部皮肤发红,触痛,与丹毒或蜂窝织炎不同,不伴有发热及淋巴管炎征象。

(4) 白色萎缩(atrophie blanche, white atrophy),定义为圆形苍白色,周围由扩大的毛细血管或深褐色色素沉着环绕的皮肤损害,溃疡愈合后的瘢痕不属于此。

C5和C6以静脉性溃疡已愈合(C5)或活动期(C6)为区别,好发部位在踝周及小腿下1/3,尤以内踝和足靴区内侧最多见。同时伴有C4所列的皮肤改变。

四、病因(E)

分为3类:

Ec(congenital) :指先天性缺陷造成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Ep(primary) :是由非先天性和非继发性原因造成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Es(secondary) :有明显的继发性病因如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创伤,外来压迫等

五、解剖(A)

分为3类

As(supercial veins) :病变涉及浅静脉

Ad(deep veins) :病变涉及深静脉

Ap(perforating veins) :病变涉及交通静脉,三者可以单独或合并出现

解剖部位按涉及范围分为18 个节段

六、病理生理(P)

分3类

Pr(reflux) :为静脉逆流

Po(obstruction) :为静脉阻塞

Pr,o(reflux and obstruction) :为静脉逆流与阻塞并存

七、修订后的CEAP分级法推荐修改和增加的内容

1增加和完善描述CVD的几个定义;

2完善CEAP分级中的C分级;

3增加描述符“n”表示未发现静脉系统异常;

4注明分级的日期和临床检查的水平;

5引入CEAP基础分级作为CEAP完整(高级)分级的简单形式。

CEAP分级中C分级的完善

C分级最重要的改变是根据疾病的程度和发生溃疡的可能性将C4 级分为C4a、C4b两个亚级。

在临床分级中还增加下标“S”表示有伴发症状,或者下标“A”表示无伴发症状。例如C2,A或C5, S。伴发症状包括隐痛、酸痛、胀痛、皮肤不适、沉重感、肌肉痉挛和其它与CVD有关的不适感觉。

修订完善后的CEAP分级的临床分级

八、CEAP分级中E、A和P 分级的完善

为了完善E、A和P分级,建议增加新的描述符“n”来表示未发现静脉系统异常。这一“n”可加入E ( En)表示未发现静脉性病因,加入A (An)表示未发现静脉病变部位,加入P ( Pn)表示未发现静脉性病理生理改变。

例如,被诊断为C2,4EpdAsPr2,3,4,14的病例,是指该病例的临床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伴有皮肤营养性改变,为原发性,涉及深浅静脉系统逆流,静脉逆流范围为膝上膝下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以及腘静脉。

九、CEAP基础分级

CEAP基础分级是对高级分级的简化,包括两种简化。首先,在CEAP基础分级中只采用了等级最高的描述符号。例如,静脉曲张、水肿和皮肤脂肪硬化症的患者的基础分级应该是C3 ,而在高级分级中则是C2, 3。其次,在双功超声检查后进行CEAP基础分级时仍使用多项描述符号进行E、A 和P分级,但是不必注明18个解剖部位而只使用表示浅静脉、穿通静脉和深静脉的“s”、“p”和“d”等符号。例如在上例中,如果双功超声提示有浅静脉和深静脉返流,,CEAP基础分级应该是C3, S , Ep ,As, d , Pr ,而不是C2, 3, S , Ep ,As, d , Pr 2, 3, 14。

十、对CEAP系统修订的改进意见

CEAP分级的修订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随着诊断和治疗的发展,CEAP分级也将不断改进以适应新的需要,在保持原有分级的稳定性的前提下增加新的内容,不断地再补充和细化,使其更加完整。当然越复杂就越难记忆,越难推广和应用。

1 临床分级和评分CEAP的临床分级从C1~C6,表示了疾病严重程度和进展性分级。但由于此系统大量的指标是静止的,不能随治疗后状况而改变。因此,用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不够准确。临床分级中有一些分级意义含糊、界限不清。如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C1)与早期静脉曲张(C2)的界限难以界定(C1、C2之间) ; C3的水肿是否包括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等等,都应该加以改进和细化。

2 Rutherford于2000年对这个评分系统进行了改良,

他提出了“静脉严重程度评分”( the venous clinic al severity score,VCSS) 。将慢性静脉疾病的9种临床表现按无、轻、中、重度分级,相应记为0、1、2、3分,且加上加压治疗

情况分级。这种评分系统加入了静脉曲张、皮肤炎症等因素,比原评分系统更为全面,更能反映静脉病变情况[10]。

3 CEAP的解剖分段过于冗长和复杂,有些静脉分段是没有临床意义的[10]。如非隐静脉与小腿肌肉静脉丛难以界

定和区别,胫前静脉、腓静脉的影像学检测比较困难,且与胫后静脉病变意义重复。股深静脉的病变临床意义不大等等。

Rutherford提出静脉节段病变评分( venous segmental diseasescore,VSDS) ,视病变静脉段的重要性及在发病中受累情况分别以0.5、1、2分评分,来解决上述问题[11]。

4 Carpentier等还认为C4的涵盖太广,建议将C4分成2个亚组,即色素沉着和湿疹与脂质皮肤病表现。后者与静脉性溃疡关系密切。此外,曲张静脉直径应考虑参与临床静脉评分[12]。

5 CEAP分类系统尚不足以反映疾病的全貌及对病人生活工作的影响程度。我们认为应该从下列四个方面对诊断进行补充[13]。

慢性静脉疾病的分类

1慢性静脉疾病的分类 1994年由一个国际静脉疾病研讨委员会提出的CEAP系统是一个综合分析评价慢性静脉疾病的分类法,有利于在病例报告和评价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面统一化,对外科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该法于第二届泛太平洋静脉疾病研讨会(1997)得到确认,现已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CEAP法由临床分类、病因分类、解剖分类和病理生理分类四部分组成。临床分类采用0~6级,将各种静脉疾病的临床特征包括在内,如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水肿、皮肤改变、溃疡等,级别越高提示症状和体征越严重。病因分类为先天性、原发性和继发性。解剖分类为三个系统(浅静脉、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系统)18分段,比较完整地概括了下肢静脉系统。病理生理分类为返流性、阻塞性和返流阻塞合并性[1]。依据CEAP法可对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进行评分,从而判断下肢静脉功能状况,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2下肢静脉曲张和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 20世纪初,Homans提出按病因不同将下肢浅静脉曲张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指隐-股静脉功能不全,血液从股总静脉返流入大隐静脉,逐渐破坏大隐静脉中所有瓣膜,使下肢浅静脉曲张。后者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而导致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并提出对单纯性者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Linton提出对溃疡形成者应作小腿部交通静脉结扎术。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些术式一直成为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传统手术方式[2]。80年代初,Kistner提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概念后,许多研究转而集中于深静脉瓣膜功能修复

上,大家都比较注意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导致的下肢静脉曲张。近年来,对于浅静脉功能不全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中所引起作用得到重新重视和强调。Hanrahan等[3]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95例静脉性溃疡病人,发现16.8%仅有浅静脉功能不全,另外19%为浅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交通静脉功能不全,也就是说,有35%的肢体仅施以简单的隐静脉抽剥、曲张静脉切除手术即可治愈。Bergan等[2]对58条严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肢进行的研究中发现:17%的肢体仅有浅静脉返流,另有近30%肢体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主要是由于浅静脉返流所致。沿着大隐静脉的血液返流可通过交通静脉重新进入深静脉而增加深静脉系统负荷,最终引起深静脉扩张和延长、瓣膜功能损害。大隐静脉抽剥、曲张浅静脉切除可以打断这种返流,对改善深静脉功能有极大的好处。 然而,传统手术方式仍有一些缺点,如临床上常遇到小腿部有极度曲张静脉的病例,范围广泛,或迂曲状或蔓状改变,不能顺利插入剥脱探条行静脉抽剥。多切口分段抽剥或长切口大块剥离皮瓣切除曲张静脉,既不能完全消除广泛的静脉曲张,且在小腿上留下许多手术疤痕,影响美观。1979年,Straith等提出曲张静脉的环形缝扎术,同年我院陈国锐等在此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发展,在临床上开展了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percutaneous continuous circumsuture,PCCS)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病人。术中常规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大腿段静脉曲张行剥脱术至膝关节处,膝以下曲张静脉施以PCCS予以闭塞。大腿段如静脉曲张严重而难以抽剥者亦可用此术缝

可报销慢性病种种类及慢性疾病最新补助政策

可报销慢性病种种类及慢性疾病最新补助政策 慢性病不会传染,一般由于过渡劳累长期积累所留下疾病,治疗周期比较长,花费医疗费用比较高。慢性疾病补助政策有哪些呢?慢性病补助会按照补助对象予以补助,同时患有不同种类的慢性病所获得补助会有一定的不同。 可报销慢性病种有哪些? 医保报销的慢性病种与诊断标准,由于各地政策不同,稍有差异,最终的报销范围以当地法规为准。 1、冠心病 2、中风后遗症 3、糖尿病(需胰岛素治疗的) 4、恶性肿瘤 5、膀胱肿瘤(灌注治疗) 6、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 7、肺心病 8、肝硬化 9、慢性肾功能衰竭 10、重症精神病 11、系统性红斑狼疮 12、再生障碍性贫血

13、帕金森氏综合症 14、慢性乙型肝炎 15、丙型肝炎 16、自身免疫性肝炎 17、类风湿 18、股骨头坏死 19、强直性脊柱炎 20、癫痫 21、银屑病(顽固性) 慢性疾病补助政策 一、慢性疾病补助对象 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各类人员都可以享受慢性病补助。 二、慢性病补助起付标准 1、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起付标准为200元; 2、一级医院慢性病起付标准为200元; 3、二级医院慢性病起付标准为400元; 4、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性病没人每年起付限额增加200元。 三、慢性病补助报销比例

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50%。 四、慢性病补助办理流程 消费者可写到住院病历的复印件(住院首页等)、门诊病历、抢救病历的复印件及诊断证明书复印件前往当地经办机构办理。 五、慢性病补助办理材料 1、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票据(报销联)原件、处方和检查化验报告单(复印件); 2、定点零售药店票据(报销联)原件和费用明细小票; 3、《**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补助费用个人结算表》拷盘时领取,此表需单位经办人如实填写并加盖单位公章,且经职工本人签字确认,仅上报第一联; 4、将拷取的度门诊慢性病补助人员名单,按要求如实填写,并报送电子版和纸质表格一份,纸质表格需加盖单位公章。

下肢静脉曲张资料

下肢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病理及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静脉曲张? 中医学将下肢静脉曲张称为筋瘤,形成小腿溃疡称为臁疮。历代医家对其认识有以下几种:《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结,中于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外科正宗~瘿瘤论》对筋瘤的描述:“筋瘤者、坚而面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西医学则认为,血柱的重力以及任何增加重力作用的后天性因素,如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等都可以使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逐渐松弛,使瓣膜正常关闭功能受到破坏,而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 西医上认为:静脉曲张俗称“炸筋腿”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其它阴囊精索,腹腔静脉,胃部食道静脉等也会发生静脉曲张。(可以简单的记:血管瓣膜受损,血液回流受阻,血液蓄积下肢,造成曲张现象出现)。 二、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 寒邪治病为主因 《黄帝内经》认为,寒主收引,寒性凝滞。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湿为重浊之邪,其性粘滞。是故寒湿侵袭,易致气血凝滞,脉络痹阻不通,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肢体失其濡养而发生静脉曲张。

湿性趋于下故下肢、精索部位更明显,更容易受邪。因此寒湿的因素是发生静脉曲张的重要因素。 什么叫寒,打个比方中焦脾胃的血脉,因为受寒过后,立即收缩,气血郁滞不通,局部马上作痛。那种感觉像刀绞一样,有人会说揪着疼,如果你没得过再比如冬天寒冷,冻得打哆嗦,浑身蜷缩在一起,这就是寒邪的收引。中医里有一种方法叫取类比象,再看看静脉曲张,腿部的弯弯曲曲收缩成团像什么,此为寒主收引的具体表现。精索静脉曲张呢,一个道理,阴囊居下焦之极,厥阴之地,阴寒易袭之,气血为之凝塞,故基本病机为寒邪侵袭、凝滞于肝经。具体表现以肝经循行部位冷痛为主证。肝经的循经绕阴器抵少腹,寒邪凝滞肝经,气血运行不畅,故少腹及睾丸阴囊冷痛、畏寒喜暖、痛连少腹、坠胀,并互相影响牵引股侧。这种痛患处必然不红不肿,发凉怕冷。寒为阴邪主收引,寒邪侵袭则筋脉拘急,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疼痛拒按或遇寒加剧得温则缓。 男性阴囊处的疼痛尤为突出,若严重起来,冷得疼痛不堪,患者根本直不起腰来。这里面肝肾亏虚是本,寒凝经脉为标,此为虚寒证。肝经,作为一条和生殖有着密切关系的经脉,千万别受寒。那些平时生活中隐隐感到睾丸胀痛,或者走路一长就有些疼痛的人,更应该及时就医,查一下精索静脉曲张的问题。 西医上按人群的发病分为以下几种: (1)先天原因:患者的瓣膜可能天生有一些小问题,加上后天压力,便形成了静脉曲张;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与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得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她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她(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她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她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她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她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她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她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申报门诊特殊慢性病的种类和规定

申报门诊特殊慢性病的种类和规定 慢性病病种范围: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有过II 度以上的心衰或肺性脑病病史的,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因后遗症造成智能障碍、肢体障碍(【大小便失禁、肌力IV 级以下(不含IV 级)】),诊断明确,经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癫痫(诊断明确,达到住院程度,经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 3、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脏病合并II 度以上心衰,复杂性心率失常、慢性房颤、III 级以上室早(诊断明确,达到住院程度,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 4、泌尿系统疾病:肾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实质疾病导致肾功能严重受损,诊断明确,达到住院程度,经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肾病综合症(并发高血压、低钙血症、骨质疏松症、中度以上贫血—血色素9g以下,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 5、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正规治疗2年尚未痊愈,诊断明确,血液免疫检查T3、T4超出正常值);甲状腺机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诊断明确,血液免疫检查T3、T4超出正常值,经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糖尿病(至少有连续不断一年以上每月一次餐前、餐后静脉血糖,三个月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 6、II III期高血压病(有心、脑、肾靶器官之一损害的证据,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 7、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伴有严重肝功能损害的)、肝硬化、难治性溃疡(有过大出血史且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 8、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正规治疗一年以上未愈)。 9、癌症门诊放、化疗(包括白血病)(住院病历复印件、病理报告、近期放、化疗记录及诊断书)。

周围血管疾病

周围血管疾病 一、A1 1、有关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描述错误的是 A、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 B、以右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 C、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迂曲 D、病程进展、交通静脉瓣膜破坏后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 E、可以出现皮肤萎缩、脱屑 2、下列有关描述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不正确的是 A、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缺陷以及浅静脉内压力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主要原因 B、遗传因素可导致静脉薄弱和静脉瓣膜缺陷 C、离心愈远的静脉承受的静脉压愈高,因此曲张静脉在小腿部远比大腿部明显。而且病情的远期进展比开始阶段迅速 D、循环血量经常超负荷,亦可造成静脉压力升高 E、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可增加血柱重力,使瓣膜承受过度压力,紧密关闭 3、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不包括 A、静脉壁薄弱 B、静脉瓣膜缺陷 C、遗传因素 D、重体力劳动 E、长期卧位 4、有关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错误的是 A、手术治疗是根本的治疗方法 B、凡有症状且无禁忌证者都应手术治疗 C、手术包括: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及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 D、手术治疗适用于妊娠期发病 E、已确定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的,可选择筋膜外、筋膜下或借助内静做交通静脉结扎术 5、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硬化剂注射和压迫治疗描述错误的是 A、利用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使之关闭 B、适用于下肢病变广泛的患者 C、可作为手术的辅助疗法处理残留的曲张静脉 D、硬化剂渗漏可造成组织炎症 E、硬化剂渗漏可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6、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 A、非手术治疗仅能改善症状适用于病变局限,症状轻微又不愿手术者 B、非手术治疗仅能改善症状不适用于妊娠期发病 C、非手术治疗仅能改善症状适用于症状虽然明显,但手术耐受力极差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中国脑血管病分类(2015)最终版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颈动脉系统(包括一过性黑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二)脑梗死 包括:脑动脉和入脑前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2)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3)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 (4)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 (5)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 (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7)其他 2、脑栓塞 (1)心源性 (2)动脉源性 (3)脂肪性 (4)其他(反常栓塞、空气栓塞)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4、脑分水岭梗死 5、出血性脑梗死 6、其他原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moyamoya病,动脉夹层 等) 7、原因未明

(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 1、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2、颈动脉盗血综合征 3、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 (四)慢性脑缺血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不包括:外伤性颅内出血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1、动脉瘤破裂 (1)先天性动脉瘤 (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3)感染性动脉瘤 (4)其他 2、脑血管畸形 3、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 5、原因未明 (二)脑出血 1、高血压脑出血 (1)壳核出血 (2)丘脑出血 (3)尾状核出血 (4)脑叶出血 (5)脑干出血 (6)小脑出血 (7)脑室出血(无脑实质出血) (8)多灶性脑出血 (9)其他

2、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3、淀粉样脑血管病 4、药物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可卡因等) 5、瘤卒中 6、脑动脉炎 7、其他原因:(moyamoya病、夹层动脉瘤、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血液病等) 8、原因未明 (三)其他颅内出血 1、硬膜下出血 2、硬膜外出血 三、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未形成脑梗死) (一)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 (二)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五)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六)椎动脉狭窄或闭塞 (七)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八)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九)多发性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十)其他头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 四、高血压脑病 五、颅内动脉瘤 (一)先天性动脉瘤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四)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的争议和共识(全文)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的争议和共识(全文) 一、概述: 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venousdiseasesCVD)是指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致静脉回流不畅、压力过高而致的临床综合征。CVD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疾病,占60%以上。在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CVD纳入了疾病早期的患者,对早期治疗及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导致CVD的发生因素: (一)静脉返流: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二)静脉回流障碍:近端静脉阻塞(DVT、PTS、IVS、BCS等);(三)先天发育异常:K-T综合征等;(四)遗传因素:目前未发现明确的遗传特定因素,但家族聚集现象表明CVD与遗传有关;(五)其他因素:静脉壁薄弱和腓肠肌泵功能不全。 三、发病机制 CVD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一)静脉高压1、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70%~80%):瓣膜本身的病变:伸长、撕裂、变薄及瓣叶黏附等,以及静脉壁结构改变,静脉管壁扩张所致。2、静脉回流障碍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3、腓肠肌泵功能不全腓肠肌的收缩可排出超过小腿总容量60%的静脉血。(二)炎症慢性炎症反应,导致静脉瓣膜、静脉壁和微循

环进一步受损,加重静脉反流,使静脉压力持续增加。(三)静脉微循环受损,静脉高压传递至微循环,致毛细血管床变形以及内皮间隙增宽、通透性增高,组织间隙液体、代谢产物等聚积,引起皮肤病理性损害。(四)遗传易感性1、家族发病的聚集现象双亲有CVD病史的,后代发病率可高达90%;单亲有CVD病史的,后代发病率为25%;而无家族史的,后代发病率仅20%。2、目前还未发现明确的遗传特定基因。 四、诊断 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检,有时需要借助于无创、有创检查,包括:超声、静脉体积描记、CTMR、静脉造影、测压等,这些辅助检查对于鉴别病变类型、评估严重程度、解剖部位、血流动力改变、指导治疗意义重要。 下肢返流性静脉疾病的诊断 (一)诊断方法 1、病史询问和体检: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检,了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功能试验:包括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即屈氏试验,用来判定隐股静脉瓣膜、大隐静脉瓣膜功能。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即潘氏试验,用来判断深静脉是否通畅。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下肢静脉疾病首选的辅助诊断手段,能够明确有无静脉阻塞和反流,为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周围血管疾病

周围血管疾病 核心内容 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静脉疾病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共有) 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是高危 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临床表现 (2)疼痛: 病变位于主-髂动脉者,疼痛在下腰、臀、髂、大腿后侧或小腿腓肠肌部位,有时伴阳痿; 病变在股动脉者,疼痛发生于小腿肌群

(3)后期可出现静息痛,皮肤温度明显减低、发 绀,肢体远端坏疽和溃疡。 (4)其他:皮肤萎缩变薄、发亮、骨质疏松、肌 萎缩、毛发脱落、趾甲增厚和变形。 核心临床表现小结 溃疡坏疽 间歇性跛行 肢体疼痛 动脉波动减弱 皮温减低 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一般检查:血脂测定、心电图、心功能以及眼底检查等; ②无创伤性血管检查: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及节段动脉压测定 ③X线平片:有时可见病变动脉段有不规则钙化,患肢远侧段有骨质疏松等退行性变化; ④动脉造影:能准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和闭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对确定诊断及选择有重要意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都能达到诊断和指导治疗的目的。

治疗 对易患因素加以控制和处理,症状明显,可考虑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降低血脂和血压,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 侧支循环形成。处理方法有:减轻体重,禁烟和适当活动;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烟酸肌醇酯、 前列腺素和妥拉唑林等。 2.手术治疗 (1)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2)内膜剥脱术:主要适用于短段的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者。剥除病变段动脉增厚的内膜、粥样斑块及继栓,不需要置入人工血管且无感染危险。 (3)旁路转流术:采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于闭塞段近、远端之间做搭桥转流。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一)病因与病理 1.病因 外来因素:吸烟、寒冷与潮湿、慢性损伤和感染。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戒烟可使病情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 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此外免疫功能紊乱在本病的发生中重要作用。 男,吸烟10年,近2月双下肢出现间歇性跛行,伴患肢怕冷、麻木、刺痛,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叙述不正确的是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资料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1、慢性下肢静脉疾病发病情况及治疗现状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008年,国际血管学杂志发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慢性静脉疾病( chronicvenous diseases ,CVD) 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国内对慢性静脉疾病常用CVI 的概念,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v ,CVI)即指静脉系统功能异常的慢性进展性疾病。CVD与CVI 的区别在于,CVD纳入了更多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和)体征,或者症状较轻。CVD概念的引入对患者早期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疾病约占血管外科疾病的60%,常发生于下肢。在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即近1 亿患者,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2011 年由国际静脉联盟( UIP)组织的迄今为止静脉领域最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50 岁左右的下肢不

适人群中,CVD的发生率为63.9%,其中C3-C6的CVI患者占24.3% 目前,我国对CVD的诊疗还有待规范,根据静脉分类系统即CEAP ( clinic ,etiologic ,anatomic and pathophysiologicalclassirication ),不同分级的患者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建议。 CVD早期阶段,医患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低,当患者处于CVI 阶段后,又出现诊断标准不统一、手术不规范、治疗过度、药物治疗疗程不足、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本专家共识文件是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领导下,组织国内血管外科专家,历时1 年半,认真分析国内外循证医学的证据,由吴庆华教授写成初稿,再召开深圳、北京、无锡、广州四次专家专题研讨会并征求部分地区专家的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反复修改,达成共识。 2、CVD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 根据病因可将CVD分为3 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8%。导致CVD发生的因素存在以下几种: 1)静脉反流: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液逆流导致下肢静脉

周围血管疾病试题.doc

常见周围血管疾病考核试题 1、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 A、大腿内侧及小腿外侧静脉曲张 B、大腿内外侧静脉曲张 C、全下肢内后侧静脉曲张 D、下肢内侧和小腿后侧静脉曲张 E、大腿内、外侧静脉曲张并向腹壁延伸 2、假性动脉瘤为( ) A、血管壁全层局部扩张 B、血管壁部分由纤维组织构成的局部扩张 C、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D、检查时有震颤并可听到连续性杂音 E、压迫动脉瘤出口部出现血压升高,脉压缩小及脉率缓的现象 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特征是( ) A、没有间歇性跛行 B、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C、累及内脏 D、肢体皮肤正常 E、与酒精中毒有关 4、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并发症是( ) A、深静脉血栓形成 B、深静脉瓣功能不全 C、小腿溃疡 D、小腿丹毒 E、足部溃疡 5、判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闭塞部位的准确方法是( ) A、肢体位置试验 B、静脉注射硫酸镁10ml C、仔细检查肢体各动脉搏动情况 D、行交感神经阻滞 E、行动脉造影 6、男性,35岁,稍长距离步行后感右小腿疼痛,肌肉抽搐而跛行,稍休息后症状消失,平时感右足发凉,怕冷,有麻木感。右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应考虑( ) A、血栓性静脉炎 B、深静脉血栓形成 C、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营养障碍期) D、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局部缺血期) E、动脉粥样硬化症 7、男性,30岁,右下肢近窝处被刀刺伤后出现搏动性肿块,逐渐增大伴右下肢麻木,查右下肢苍白,窝部搏动性肿块大小的5cm×4cm,附近有收缩期杂音,诊断为( ) A、动脉开放性损伤 B、动脉闭合性损伤 C、动静脉瘘 D、动脉假性动脉瘤 E、以上都不是 8、某女,40岁,教师,右下肢静脉迂曲扩张15年,长期站立有酸胀感,近2年右足靴区颜色加深,肿胀,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诊断可能是( ) A、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B、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C、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动静脉瘘 E、血栓性浅静脉炎 9、某男,56岁,患冠心病多年,3小时前突然出现双下肢剧烈疼痛,行走困难,局部皮肤苍白,查双下肢股动脉搏动消失,双股以下皮温低,肌力4级,诊断为( ) A、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B、髂股动脉栓塞 C、动脉硬化性动脉闭塞症 D、糖尿病性动脉闭塞 E、大动脉炎

慢性静脉疾病(CVD)的CEAP分级

慢性静脉疾病( CVD )的CEAP 分级 CEAP 分类法是用于规范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CVD) 的诊断标准,国外学者已经应用多年,但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 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应用。CVD 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静脉性疾病,据报道在我国人群患病率高达27 %,年新发病率为 0.5 %-3.0 %。病因有先天性,原发性或继发性。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下肢静脉反流和/或伴有近端静脉阻塞。病变范围可涉及浅静脉,交通静脉,深静脉或累及整个下肢静脉系统。CVD 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浅静脉扩张或曲张,腿部乏力,沉重,胀痛,水肿,皮肤营养性改变,静脉性溃疡等,可以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CVD 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因此象CEAP 分类的标准对于规范诊断及治疗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与大家一道从新复习CEAP, 并谈谈在我国推广应用中的一些修改意见。 一、CEAP 分级法的历史 1994 年美国静脉论坛国际专家特别委员会提出了CEAP 静脉分类系统(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 CEAP)[1,2] ,10 年来已为世界各国学者广泛接受,并已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估。此分类系统是

将CVD 根据临床表现(C) 、病因学因素( E) 、病变的解剖定位(A)和病理生理改变(P)进行分级,简称CEAP 。并根据受累的解剖节段数、症状和体征的等级以及功能障碍情 况等3 个要素进行病变程度评分。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又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CEAP 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如:Perrin 等在1998 年巴黎的一次国际共识会议上提出了复发性静脉曲张(REVAS) 的分级法[3]。 2000年, Rutherford 等和AVF 特别委员会发表了关于原发性静脉病变程度评分标准的改进版[4] 。 Meissner[5] 等和Kakkos[6] 等评价了新的病变程度 评分标准的有效性,Perrin 等报告了398 位法国血管外科医师对该标准的评价[7] 。 Uhl 等根据CEAP 分级法建立了欧洲静脉疾病登记系统( European Venous Registry) ,并指出不同的观察员做出的CEAP 临床分级存在明显差异,因而有必要完善C0 至C6 分级的定义[8] 。 2001年罗马的一次国际共识会议发表了“CEA分P 级 中 的C 分级”,建议完善临床分级的定义[9]。 2002年4 月,AVF 指定了一个CEAP 特别委员会,对该分级法进行重新评估,该委员会于2004 年对CEAP 提出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常住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社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结构式问卷对成都市某社区随机选取的1 227名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1 227名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为%;慢性病按病种顺位,位列前4位的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影响该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缺乏锻炼、口味偏咸。结论成都市某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加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和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也发生了变化,慢性病已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影响人群生活质量[1]。了解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课题。于2011-02/03对成都市高新区某社区居民18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该社区制定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该社区18岁及以上(成年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指最近1年内在该社区居住时间累计达到半年及以上的居民。 抽样方法该研究在成都市某社区随机抽取了12个居民院落,分别对抽中的居民院落中的所有楼栋进行统一编号,以每个院落单数楼栋,单数门牌号作为调查家庭。5万人口以上的社区抽取1 000户家庭[2],该社区人口数在5万以上,因此该调查总共抽取了1 053个家庭,对抽中的这1 053个家庭中所有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共计调查1 227人。 调查方法与内容该研究采用的问卷参照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用)中成熟的社区诊断调查问卷,入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②慢性病患病情况:以医院医生的明确诊断为依据判断居民是否患有慢性病,慢性病种类包括被调查者所患的所有慢性病;③健康相关行为,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主动获取保健知识等情况。

慢性病的分类

慢性病的分类 慢性病主要有:高血压(2--3期)、冠心病、心肌梗塞、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以上)、慢阻肺、肺结核、精神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最常见的10种慢性病。 1.肝硬化: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直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死亡。 2.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3.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内分泌、代谢、营养、地理、职业、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索等方面有关系 4.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5.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又称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也称为尿毒症。 6.贫血:贫血(anaemia)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于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的测定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临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国内的正常标准比国外的标准略低。沿海和平原地区,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如低于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红蛋白低于11.0g/dl,可以认为有贫血。12岁以下儿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约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无明显差别。海拔高的地区一般要高些。 7.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分为左侧、右侧心力衰竭和全心衰竭。常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肺原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等。任何年龄可发生,一般可控制症状,常有反复发作,有部分病人可获痊愈。 8.消化性溃疡: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有时简称为溃疡。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种)却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这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慢性静脉疾病(CVD)的CEAP分级

慢性静脉疾病(CVD)的CEAP分级 CEAP分类法是用于规范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CVD)的诊断标准,国外学者已经应用多年,但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应用。CVD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静脉性疾病,据报道在我国人群患病率高达27%,年新发病率为0.5%-3.0%。病因有先天性,原发性或继发性。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下肢静脉反流和/或伴有近端静脉阻塞。病变范围可涉及浅静脉,交通静脉,深静脉或累及整个下肢静脉系统。CVD 的临床表现包括下肢浅静脉扩张或曲张,腿部乏力,沉重,胀痛,水肿,皮肤营养性改变,静脉性溃疡等,可以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CVD临床表现多样,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因此象CEAP分类的标准对于规范诊断及治疗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与大家一道从新复习CEAP,并谈谈在我国推广应用中的一些修改意见。 一、CEAP分级法的历史 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国际专家特别委员会提出了CEAP 静脉分类系统(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CEAP)[1,2] ,10年来已为世界各国学者广泛接受,并已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估。此分类系统是将CVD根据临床表现(C) 、病因

学因素( E) 、病变的解剖定位(A)和病理生理改变(P)进行分级,简称CEAP。并根据受累的解剖节段数、症状和体征的等级以及功能障碍情况等3个要素进行病变程度评分。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又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对CEAP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如:Perrin等在1998年巴黎的一次国际共识会议上提出了复发性静脉曲张(REVAS)的分级法[3]。 2000年, Rutherford等和AVF特别委员会发表了关于原发性静脉病变程度评分标准的改进版[4]。 Meissner[5]等和Kakkos[6]等评价了新的病变程度评分标准的有效性,Perrin等报告了398位法国血管外科医师对该标准的评价[7]。 Uhl等根据CEAP分级法建立了欧洲静脉疾病登记系统( European Venous Registry) ,并指出不同的观察员做出的CEAP临床分级存在明显差异,因而有必要完善C0至C6 分级的定义[8]。 2001年罗马的一次国际共识会议发表了“CEAP分级中的C分级”,建议完善临床分级的定义[9]。 2002年4月,AVF指定了一个CEAP特别委员会,对该分级法进行重新评估,该委员会于2004年对CEAP 提出了修改意见。AVF另外还设立了一个国际特别委员会,以保证该分级法的持续而广泛的应用。二、CEAP中的术语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008年,国际血管学杂志发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venous 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国内对慢性静脉疾病常用CVI的概念,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即,指静脉系统功能异常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慢性静脉疾病(CVD)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的区别在于,慢性静脉疾病(CVD)纳入了更多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和)体征,或者症状较轻。慢性静脉疾病(CVD)概念的引入对患者早期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疾病约占血管外科疾病的60%,常发生于下肢。在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即近1亿患者。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2011年,由国际静脉联盟(UIP)组织的迄今为止静脉领域最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50岁左右的下

肢不适人群中,慢性静脉疾病(CVD)的发生率为63.9%,其中c3一c6的CVI患者占24.3%。 目前,我国对慢性静脉疾病(CVD)的诊疗还有待规范,根据静脉分类系统即CEAP(clinic,etiologic, anatomic and pathophysiologicalclassification),不同分级的患者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建议。慢性静脉疾病(CVD)早期阶段,医患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低,当患者处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阶段后,又出现诊断标准不统一、手术不规范、治疗过度、药物治疗疗程不足、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本专家共识文件是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领导下,组织国内血管外科专家,历时1年半,认真分析国内外循证医学的证据,由吴庆华教授写成初稿,再召开深圳、北京、无锡、广州四次专家专题研讨会并征求部分地区专家的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反复修改,达成共识。 慢性静脉疾病(CVD)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根据病因可将慢性静脉疾病(CVD)分为3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8%。导致慢性静脉疾病(CVD)发生的因素存在以下几种: (1)静脉反流,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液逆流导致下肢静脉高压。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疗方案(精)

筋瘤(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依据: (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可见静脉扩张、隆起、弯曲,在站立时更为明显。 (2)病症逐年加重,静脉扭曲成团,结若蚯蚓,隐隐作痛,患肢皮肤粗糙作痒、颜色加深。 (3)后期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尤以小腿为重,因营养不良小腿下1∕3内侧可出现溃疡。 (4)静脉呈硬索条状,有触痛时,应考虑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5)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患者仰卧、抬高患肢、使曲张静脉中血液回流排空,后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并用拇指在腘窝处压迫小隐静脉近端,然后站起。如果放开止血带(不放开拇指压迫),排空的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大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股静脉逆流回来,如果只放开拇指压迫(不放开止血带),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小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腘静脉逆流所至。如果止血带和拇指皆不放开,半分钟内排空的静脉又充盈,表示深浅静脉间交通枝瓣膜机能不全。 (6)深静脉通畅试验:患者站立,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后做膝部伸曲运动10—15次。如果曲张静脉的充盈程度减轻或消失,并无下肢胀感加重,则表示深部静脉通畅。 (7)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8)下肢静脉造影:静脉造影显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 西医诊断标准: (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可见静脉扩张、隆起、弯曲,在站立时更为明显。 (2)病症逐年加重,静脉扭曲成团,结若蚯蚓,隐隐作痛,患肢皮肤粗糙作痒、颜色加深。 (3)后期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尤以小腿为重,因营养不良小腿下1∕3内 侧可出现溃疡。 (4)静脉呈硬索条状,有触痛时,应考虑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5)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患者仰卧、抬高患肢、使曲张静脉中血液回流排空,后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并用拇指在腘窝处压迫小隐静脉近端,然后站起。如果放开止血带(不放开拇指压迫),排空的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大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股静脉逆流回来,如果只放开拇指压迫(不放开止血带),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小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腘静脉逆流所至。如果止血带和拇指皆不放开,半分钟内排空的静脉又充盈,表示深浅静脉间交通枝瓣膜机能不全。 (6)深静脉通畅试验:患者站立,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后做膝部伸曲运动10—15次。如果曲张静脉的充盈程度减轻或消失,并无下肢胀感加重,则表示深部静脉通畅。 (7)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8)下肢静脉造影:静脉造影显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