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

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
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

我今天的报告主题是“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主要想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解读。

第二方面,给大家汇报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与法治模式的比较,这个稍微带一点学理,但是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各位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中国的法治和西方有什么区别。

第三方面,就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特别是这个模式性的特征,跟各位一块儿讨论,因为中西方、国内外的学者,现在对中国快速崛起的这个现象特别着迷,或者说他们特别想知道什么是中国的道路、什么是中国的经验、什么是中国的模式。在这里边起最重要作用的显然是制度、显然是法律。我想用八个特征来概括法治中国的模式。

第四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愿景和措施。在这次四中全会的文件当中,讲了六大方面的任务,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治队伍建设,还有党和法治的关系等等,规定了很多细致的具体措施,统计起来,总共有180项。非常扎实,可以说全都是干货,都是指导未来5至10年,甚至30年、5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指针。

时间关系我不可能都讲,但是我会就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或者亮点提纲挈领地给大家做一些解说。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

接下来进入第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这一部分我侧重于讲一下四中全会的意义,这个意义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跟各位一块儿探讨。虽然说不同的学者或者领导对这个都有解读,但可能每个人解读视角的差异,得到的结论应该说还是会有一点文字上、逻辑上的差异,我从历史意义开始谈。

(一)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必须把它纳入到历史长河中去,用历史视角和历史视野来看。170多年前,鸦片战争让中国从一个骄傲自信的东方文明大国坠入到深渊.从那个时候开始谈,我们的文明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由强变弱、为什么由盛转衰,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时候,会发现是制度出问题了,原来已经成型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的那一套发生了致命性的缺陷,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制度发挥了优越性,使得他由弱转强、由衰转盛,在历史的大竞争中中国落后了、而且挨打。

今年是建党93周年,这次四中全会报告,实际上是建党93年来第一次专门以法治为主题做的报告、做的决议,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一个前所未有,就是新中国建国65年来,也是第一次以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去讨论法治问题。在这样一个时间结点,大家看我刚才所叙述到的,170年、93年、65年,在这不同的年份上,法治以四中全会《决定》的方式得到了高度的宣誓和弘扬,这不仅是法律人或者政法工作者的大幸,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个幸运。

接下来有一个问题,同志们很自然地就要提出来,那就是说,即便是我们只就建国65年的历史来看,为什么要把四中全会的主题设定为法治?这样一个设定在这65年的时间跨度里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想简单地进行梳理。

我们来分阶段地进行梳理,如果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间点,前后我们就可以分为两大时期。第一个时期我又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6年,我把它称为新中国法治的初创期,什么叫初创呢?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百废待兴,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什么都没有,旧中国的一套被彻底否定了,《六法全书》在1948年西柏坡的会议上已经被彻底否定了。旧法、旧人员全都要重新思想改造,旧的东西不能用,新的东西要立起来,要立哪些,非常重要。在如此众多的任务当中,显然那种类似于民法、商法、经济法的事情还列不到核心的议事日程,核心议事日程主要是如何保证刚刚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权能够保存下来。于是,1951年“惩治反革命条例”率先出台,当时在反特,打击反革命,镇压贪污腐败分子的过程中,这个条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人民生活当中也有一些核心的问题需要法律来解决,比较有名的或者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1950年的《婚姻法》,到了1954年,就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大家注意到,在1949年到1956年,我们的法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毕竟只是新中国法治的初创期,还有很多领域的法律根本就没有,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从1956年到1966年这十年,大家都很熟知这段历史。首先是反右,在多个方面国家建设走向了“左”的路线,虽然从1961年开始调整、整顿、提高,但是整体的情况,特别是法治的建设可以说是乏善可陈,这个阶段我称之为相对停滞的时期。这个相对停滞不表示一点进步没有,我可以给大家举出几点。比如说,有“工业70条”、“农业60条”、“商业40条”,这一些文件,还不是正宗的法律文件,因为工业多少条、农业多少条,某种意义上它属

于党的政策,它还不能说是国家法律,所以说我把它整个这个阶段称之为停滞不前,或者是相对停滞时期。

第三个阶段,就是1966年到1976年,文革十年,十年倒退,在这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砸滥公检法,造反有理、革命无罪,整个法治建设都谈不上,公检法机关都没了,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没了。

所以说,现代化的法治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完全谈不上,我把他叫做法治的彻底破坏时期。以上就是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历史时期,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首先进入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恢复建设时期,从1979年到1996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起点,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我们的法治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我讲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重要的成就。

比如说,1979年的2月到5月,这在历史上只是普通的三个月,但是这在当时的全国人大、全国人大法工委的领导人那里却非常重要,在彭真同志的带领下,彭真同志这个人很有意思,彭真同志是老一辈子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被投入监狱,在监狱关了8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种种原因,他又在监狱里头关了将近10多年。坐过反动派的监狱,又坐过我党自己的监狱,他作为老一辈子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反思,包括小平同志也在反思,带着强烈的反思的情怀,带着拨乱反正、只争朝夕的情感,彭真带着一帮人用3个月的时间立了7部法。1979年“刑事诉讼法”,1979年“民事诉讼法”“选举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还有两个组织法,三个月拿出并且颁布了7部法,这是一个

什么情况,在今天我们觉得有点太快了吧,但是在那个历史时期,这是只争朝夕的事。

接下来1980年,在正义路,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我们就是要让世界看到我们不是在搞政治斗争,是这两个反革命集团触犯了法律,的确应该在法律上予以处罚。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家应该记忆犹新,那个时候的电视或者广播一出来,说邓小平同志会见谁谁谁、胡耀邦同志会见谁谁谁,会见的时候说什么话呢?无论是会见外国领导人的时候,还是会见港澳台的侨胞、同胞的时候,都会说你们来了请放心,我们的政策不会变,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欢迎你们来投资兴业,我们现在走在可信的、有制度保障的道路上,这就是法治的重要性,给人民稳定的预期,否则你就处在一个朝令夕改、惶惶然不知终日的恐怖情境下,肯定不行。所以那个时候领导人接见外国人的时候,最重要的话题就是我们的政策不会变,我们有法律保障,保障你们的合法权益。在这样不断地宣誓下,什么霍英东的白天鹅宾馆建成了、香山饭店建成了,一个又一个建筑、一个又一个经济项目谈成了,我们国家逐步摆脱了前一个时期带来的阴影,迈步进入新时期,就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的民法通则,在新中国建立的很长一个阶段,普通公民能不能拥有自己的财产,能不能拥有自留地,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重大变化,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国家在法律上承认了每位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而且公民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所谓

民法,就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所谓平等的主体就是公民和公民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法人和法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而这样一个平等原则是1986年民法通则第一次揭示或者规定的。

1997年到2011年,这个阶段是依法治国方略确立和社会主义法治获得初步发展的时期。为什么我把1997年当成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呢?因为1997年召开了党的十五大,正式宣告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这样一个新时期,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虽然在日常的生活中仍然会看到不依法办事的现象,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现象,但是我相信没有人能够否认在过去的若干年,特别是从1997年以来,我们国家的法治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方面的例子特别多,难以尽数。

1979年,小平同志在三中全会的会议上有一句话,就是我们国家通过不断地发展民主和法治要实现什么目标呢?要实现以下四大任务,第一个,有法可依。我们现在没法律,要通过立法机构、立法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让我们国家有法可依,这是一条。第二条,有法必依。有了法还必须得到切实的落实。还有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做到16字方针。到了2010年吴邦国委员长代表中央、代表全国人大正式向外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当然我们说这个体系形成了不是终点,还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想一想,1979年还基本上无法可依,到了2010年,短短的30年时间,我们的法律体系就初步形成了。30年回头看,变化是很大的。

再比如,我们连续4次修宪,将一些重要的原则,比如说依法治国的原则,遵守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修正和写入了宪法之中,刚才我说了一个重要的罪名,

叫反革命罪,反革命罪在新的修改后的国家宪法里也没有了,原来宪法当中写有“反革命罪”,现在把这个罪改为叫危害国家安全罪。

再比如,以加入WTO为契机,我们国家的很多原有法律得到了全方位的修改、完善,上百部法律法规、规章文件得到了修改,这对我们国家从政府工作到老百姓生活大大地促进了一步。除此之外,我们在政府层面推进的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再比如说,推行五年普法规划,现在都已经进入六五普法,我们推行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等等。如此之多的这种建设性的成就,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应该说弥补珍贵。

接下来进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新阶段。这个阶段我把它的时间节点放在2012年,就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当然各位都知道,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四中全会的《决议》,是三次会议的三个文件,很多同志就问,说这三次会议的三个文件有什么关联?其实很简单,我们用“三个全面”或者“三个全面推进”就能够解读它。十八大的文件讲到,中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总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手段、唯一途径。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才有可能让我们国家更强、人民更富,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如果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看,两个全会的《决定》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两个轮子。如果站在法治保障的角度看,法治保障本身不是目的,在他的保障下、保驾护航下我们全心全意地全面深化改革,最后达成小康社会的建设,基本上就是这个观点。

所以说三次重要的会议、三个光辉的文件,内容非常丰富,逻辑是一体的,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特别是两次全会的文件是姊妹篇,大体是这样一个情况。

我站在一个法律人的角度去解读,我觉得就我刚才所说的新中国建立65年来的法治建设的进程来看,此时此刻,中国的法治走向了康庄大道,这也预示着法治建设取得了理论上的新突破,法治的实践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境界。大体就是这样。

以上是他的历史意义,我主要从新中国成立65年,六个阶段的历程给大家进行了解读。

(二)四中全会的理论意义

四中全会的理论意义我可以从两个角度跟大家讨论。首先,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思路、新目标和新任务,我这儿罗列了六个方面。

第一,未来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吴邦国委员长宣告,2010年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在提到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到法治一字之改,内涵更加丰富了、外延更加扩大了。法律指的是法律规范本身,这个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但是光有规范能行吗?我们古代的圣贤孟子说:“徒法不足以自行”。就是说你光把法律白纸黑字写出来,能自我运行吗?不可能的事情,怎么样把法律从纸面上转化到行动上,转化到实施当中,这才是重要的。这种转变在本次全会的《决定》当中就提出了,法治体系既包含了规范体系,还包括法律实施体系、法律保障体系,还有监督体系。

第二,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句话是两个意思,第一,我们要走法治道路,而不走人治道路,第二个意思是说,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然不是全盘照搬西方的那套、全盘西化的那套,这是第二个基本任务。

第三,坚定不移贯彻新十六字方针。刚才我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小平同志讲了16字方针,新16字方针是什么呢?针对立法,要科学立法;针对执法,要严格执法;然后是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针对法治的四大环节,用最重要的那个价值来对他进行限定,就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

第四,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刚才有一个标题,大家看得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标题下各位可以看到,我们党对整个社会,所谓治国理政的整体研究和判断越来越科学了,现在讲的国家治理不仅仅是国家法律法规体系,还包括了党规政治体系、政治协商制度体系和基层自治制度体系等等,整个中国要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方方面面都起作用,不能只靠国法,还要靠党规,还要靠社会制度。因此我们说,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或者说重要的目标。

第五,要树立宪法法律的权威,依法制约公权力,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稍候我给大家介绍西方的法治文明、法治文化的时候我会提到英国的情况。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他很小的面积、很少的人,但是却造就了近代世界的首强,建立了日不落的帝国,为什么?关键是法治。在大清朝,乾隆皇帝的时候,英国人曾经派了一个使团,马嘎尔尼使团到中国来,当时乾隆很傲慢,我们国家没有任何有求于你的,你们来恳求我给你做贸易,而我还不太愿意给你做贸易。等于

说我们国家应有尽有,中华之大应有尽有,我什么都不需要,但是我可以在你走的时候赏赐给你一些东西。请注意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当乾隆皇帝以万分傲慢的心境把马嘎尔尼使团送走的时候,马嘎尔尼所代表的国家却如日之初升,像旭日东升一样,英国的生产力、人家的制度建设都在一天天进步。

英国,这么一个小国寡民,却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关键在治理,不在于人口。你可以想象一下,英国占领印度,印度当时就有4、5亿人,他得派多少人,如果全靠人,全靠武力、部队的话,需要多少部队才能把这样一个国家占下来。事实证明,他没有靠军队,他没有主要靠人,靠的是一整套完整的殖民制度或者殖民法律。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国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同样是华人社会,经过了英国的殖民,虽然我们说殖民主义是糟粕的,有很糟糕的一面,但是英国这个国家,他给香港、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国家、这些地区,留下了法治,很重要。就是说把殖民主义赶走的同时,不能把法治这样一个“孩子”也扔出去,但凡保留了法治的地方或者国家,社会秩序井然,他的建设有预期,可保障。

英国法治的精髓其实就是两句话,一个就是制约公权力,制约power;第二个就是尊重和保障私权力,保障right。

第六,坚持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和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相结合。这是四中全会的核心点,我不展开了。

(三)四中全会的政治意义

接下来说一下四中全会的政治意义。政治意义我是用这样一句话表述的,就是说只有建成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推进良法善治,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一,怎么看待法治,这非常重要。法治和人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一提起法治,就有另外一个词,人治与他如影随形,如果我问人治好还是法治好,各位怎么回答呢?根据我们今天的文件,显然似乎该回答是法治好,但其实你这个回答是不一定,不一定好,或者不一定正确。我怎么会这样说话呢?让我稍微剖析一下。

自古以来,只要有了人类社会,那就有了众人之事,就有了管理、治理众人之事的方式。在管理、治理社会和国家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用什么策略当然非常重要了,一般来说,要么你实行人治、要么你实行法治,到底这两个“治”哪个好呢?我们先从古代的圣贤那儿开始说起。在柏拉图的眼中,第一等好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法治是第二等好的。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呢?各位想一想,法治有他的弊端,法治的弊端就在于,一旦制定出来,他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期稳定不变,稳定不变就可能意味着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够因人而宜,不能够因地制宜,也就是说法治的东西他很难变。而现实的世界是在不断演变的,他很复杂,他很具体。相形之下,人治就能变,张三来了怎么样,李四来了怎么样,如果是人治的话,他就能够因人而宜、因地制宜,人治的好处在于他灵活、机动,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柏拉图就是这么看的。

但是再进一步思考,“人治好、法治糟”,得出这个结果是有前提的,前提是什么呢?担当人治的那个人不能是普通人,不能是世俗的一般人,得是圣贤。

用柏拉图的原话,得是哲学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要么国王成为哲学家,要么哲学家当王,由这样的哲学王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很好,就比法治统治效果好。无独有偶,跟柏拉图有相同观点的是中国的圣贤孔子,孔子反对法治,他说,法家想用法律来治理,那是不可靠的,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要真正的治理好,如果光靠政令、光靠严刑峻法的威慑,仅仅能够让人们避免堕入犯罪违法的深渊,但是解决不了他犯罪的动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法律可以解决纠纷于后,而道德可以防御纠纷于前。在现实生活中,你踩了我一脚,这个时候如果我是谦谦君子,你也是谦谦君子,我们双方说对不起,没关系,这事就过去了。但是如果我们是为权力而斗争的人,你踩我一脚,我可能打你一下,相互间不断地扯皮挑衅,一定会酿成灾难性的后果,最后就变成犯罪案件了,很多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事情就是这样造成的。

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应该以道德为主来治理国家,严刑峻法充其量只能是辅助。这就带来了中国几千年来治国理政的基本手段,那就是德主刑辅、理法并用、宽猛相济。有软的一手、有硬的一手,主要用软的,人们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靠什么?是靠到监狱里头教育他吗?不是,主要靠高台教化,大家看戏的过程中,道德品质有了,父母在给你讲故事的时候,道德观念就有了,学堂里老师给你讲《三字经》的时候,道德观念就有了。他通过这个办法。所以说孔夫子和柏拉图中西两位圣贤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治比法治好、德治比法治好。

但是,大家听了半天,我怎么今天在讲德治好?不是这样的,还是有前提。柏拉图有个前提,人治的那个人必须是哲学王,孔夫子心中的人治,那也得是圣贤。在孔夫子生活的年代,他始终对现状不满,说现在的时代礼崩乐坏,实在是

糟糕不堪。他心中的好时代是什么时候呢?尧舜禹时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那才是好的。实际那个时代他也没见过,那是一个假想的时代。说白了,人治必须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全知全能的神仙或者圣贤来治理国家,人治才是好的。但是正所谓五百年方有圣人出、黄河清方有圣人出,人治貌似很好,但他不可靠,法治貌似不好,但他靠得住。

大家打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邓小平同志从江西返回北京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以后,一直在反思中国怎么办,怎么治国理政。最后他由衷地说了一句话,我看还是法治靠得住些,这是《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原话。

黑格尔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一句格言从饱经风霜的老人嘴里说出,要比在黄口小儿的嘴里说出,内涵要丰富深刻得多。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小平同志讲的这句话“法治靠得住”,是饱含了他自己人生三落三起的经验,也饱含了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深深的思考。

接下来我再用一点点时间,就政治意义我再说四个字,叫良法善治。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这个词是谁最早深入阐述的呢?是古希腊的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有一句话解读了法治,什么叫法治?法治就是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得到了全体人民的服从,而被全体人民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又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大家请注意刚才他所表达的意思,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法治,是良法善治,法必须良、治必须善,这才是法治的真谛。如果我们进一步展开讨论,如果良法不善治行不行?不行,有良法无善治,这就是空中楼阁,看上去很美,起不了作用。无良法有善治行不行?也不行,那就是希特勒纳粹,希特勒的治理是没有问题的,他的效率、他的穿透力是没有问题的,但他是恶法,反人类、反种族

的法,他的恶法善治对人类只能是戕害。良法善治二者是辩证关系,既要有良法,也要有善治。三中全会《决议》当中表述了一句话,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再加三个字“法治化”。在我看来,他其实就是要实现良法善治的结果。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法治化,其实就是要达到良法的效果,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治化,就是要达到善治的效果。国家要良法善治,我们要检讨、反省我们制定的政策是不是良的,我们治理的办法、手段、途径、策略是不是善的,如果我们时时刻刻用这样的标准来反思、来修正,那我们就离总目标不远了。

建设法治国家为什么比人治好,中国走向法治有什么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呢?我讲四大原因:

第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人治”历史有深刻的教训。我们说罪行没有法定、刑讯逼供等等这样一些东西,在古代的文献当中比比皆是。

第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决定性推动。如果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闭关锁国的中国,仍然是不和世界接轨的中国,是小农经济的中国,那我们不要法律也可以,不要法治也可以,因为他并不天然地需要法律,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等于说自从我们走上市场取向的改革道路,我们就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的不归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的地位需要法律来保障,主体的财产需要法律来保障,主体与主体之间处理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必须平等,这样一个地位、程序都需要法治来保障。市场经济要求法律保驾护航,从这个意义上看,市场经济每往前走一步,都呼唤着法治改革向前进。我们现在已经取得的诸多法律成就都跟市场取向改革有关系。

第三,对外开放,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必然结果。中国全面推进法治,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是对外开放的结果。对外开放以后,国际上的许多国家、许多文明类型,都是搞法治的,我们不搞说不过去。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到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环境全球化、公共事务全球化,势必要求我们法律全球化,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法律制度要与世界的法律制度接轨。

费孝通先生在临终前曾经展望过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大势,他说应该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情况。互不干涉内政,互不干涉彼此文明的发展,这叫各美其美。我珍惜自己的文明、文化,同时还借鉴吸收别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这叫美人之美。如果方方面面都这样做,世界就大同了。

第四,人民对民主权利自由的现实诉求。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做出过一个论断,他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一个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接下来他就说,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他的论断是围绕着他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判断展开的。在今天看来,我觉得小平同志说的有点少了,他只说了一个,其实应该有两个主要的矛盾,小平同志说的这个矛盾主要是物质文明建设领域,是经济领域的东西,而在政治领域、在法治领域还存在另外一个矛盾,那就是落后和相对匮乏的民主法治保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权利意识、法治要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就必须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和促进法治建设。如果我们把人民群众看成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只有全面地回应人民的权利诉求,社会的推进才更是有缘之水、有本之木。

以上是关于这个政治意义的解读,在这儿也有两个图片,很有意思,四中全会举行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地做了一个节目,这个节目叫做“法治中国——重访冤假错案当事人”,接受采访的人都是前些年在冤假错案中受冤屈的,现在让他们谈对四中全会精神和文件的体会,他们会说什么呢?

大家看,首先就是张辉、张高平叔侄,他们的案子很简单,他们从老家安徽开车,要前往浙江,行进途中有一个女孩要搭车,他们就让搭了,车到了一个地点,那个女孩下车了,但过了若干天发现这个女孩死了。在当时证据判断出现偏差的情况下,这两个人被抓,而且以故意杀人罪的罪名判了,一个判了死缓,一个判了15年。过了若干年,坐了十年冤牢以后,发现是一个错案。浙江省高院马上进行平反昭雪,赔偿了两个人共计220多万。这两个人看四中全会文件,应该说他们的心中是复杂的。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依法办事会少一些冤假错案。

这位老农民叫赵作海,河南商丘人,他也被冤狱了,坐了8年牢,后来2010年被宣告无罪。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希望人人都能懂法律、用法律。

这个人是佘祥林,佘祥林被控告杀妻,就是他的妻子被他杀了,事实上在当时判他的时候他的妻子死不见人、活不见尸,在这样一个特殊情况下竟然能判一个人死刑,但幸亏没有立即执行,他活下来了。过了若干年,他的妻子出现了,确实就造成了冤案,佘祥林领取了70余万元国家赔偿。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如果法律做不到公平正义,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普通人和老百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有法必依。

为什么中国要走向法治,就是通过这些普通的国家公民,从他们的身上、从他们的盼望中,可见一斑。

(四)四中全会的国际战略意义

最后一个意义,就是四中全会的国际战略意义。我认为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才能在国家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毛主席在建国的时候就说过,要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这样一个伟大梦想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靠什么来实现呢?这是一个问题。有些同志说,靠经济来实现,这话是对的,但不全面。如果没有政治力量、没有文化的力量,没有制度的力量,经济再强大也会被打败。

未来我们国家面临的竞争是残酷的,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特别是中西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会很激烈,怎么样才能够在这样一种竞争中决战决胜呢?关键在制度。回顾1500年前,中国唐朝,整个东亚区域的周边国家,比如说日本、韩国、安南等,这些国家纷纷派人不远千里、万里,穿越惊涛骇浪来到中国、来到长安,就是要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礼仪风貌。学这些东西他们国家才会变强、他们国家才会变好。当年的唐朝之所以很厉害,就在于制度和文化被世界人民向往,世界人民愿意模仿、愿意借鉴、愿意跟从、愿意复制。如果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被世界人民向往,世界各国愿意借鉴、吸收、复制,中国才真正成为世界强国。

二、中西法律文化与法治模式的比较

接下来我想从中西法律文化和法治模式比较的角度给各位做一点深入的或者进一步的探讨。

中西法律文化是很有差异的,大家首先看两句话:

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一人之治。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一句话,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法治的格言,第二句话是孔子在《论语》当中关于治理社会的格言,这两个人的选择带来了中西方两大路径,或者奠定了两种文明的基石。

(一)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在认识路径与治理方法上的差异

几千年来中西法治文化是很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从法律体系来看,中国是大一统政治,是一元法,西方是多元法。中国的法律体系就好比是一个金字塔,宪法至高无上,往下是法律、行政法规、中央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政府规章,等等,下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是单一治理、大一统的国家。西方的情况不一样,无论是西方的古代,还是西方的当代,都是多元法。

我举两个小例子,古希腊,古希腊实行城邦法,就是在今天希腊共和国的地盘下,有几百个城邦,也就是几百个小城市,每个城市就有一套法律,这些法律是并行不悖的,谁也不比谁高,他是多元的。再看美国,大家会说美国的法律体系应该是一元的吧?不对,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美国不是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他的50个州拥有的权力一点不比联邦少。

第二,从实现目标来看,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一种叫身份法,而西方的法也是身份法,他也是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身份。但是近现代更注重法律的非歧视化,白人不可以歧视黑人、男人不可以歧视妇女、异性恋不可以歧视同性恋者、非爱滋病患者不可以歧视爱滋病患者等等,这是一个潮流。

第三,从终极价值来看,中国人传统上比较重视实质正义,就是实质性的正义,不患寡而患不均,西方很早的时候,就确定了程序正义的原则。

第四,从认识依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思维,说话、办事、行为方方面面,从集体立场出发,从大局立场出发,这个我们街道主任最有发言权,一讲话就是国家大事,很有意思,我是长城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而西方的思维一开始就是个人主义思维。

第五,治国理政的基本手段,在中国传统上是德主刑辅的,在西方是宗教为主、刑法为辅的。

第六,中国的社会治理或者呈现出来的法律规范,主要靠非正式的法,大家说可能不对吧,靠的是正式的法,其实不然,中国人往往会用自己的实践理性、实用主义,会制造出很多的潜规则,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这个特点。西方的传统文化当中,相较于我们的情况来讲,就是他制定一个法非常不容易,但是法律制定出来之后,执行不打折扣。

我给大家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有一个美国的畅销书作家,他叫弗里德曼,写过一本书,有一本书大家都很熟悉叫《世界是平的》,他后来还写了第二本书,

叫做《世界又热又平又挤》,在这本书的第八章,章名就叫“让我们过中国的一天”,充满了对中国的羡慕、嫉妒,没有恨。

为什么一个美国畅销书作家如此羡慕中国?中国人反应快,中国政府令行禁止、善于纳谏,集中力量办大事,这都是我们的好处,美国人充满了羡慕。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他羡慕是羡慕,但我们中国人不能因此而骄傲,为什么呢?我们中国有一个痼疾,让我们心痛的一个问题,中国人立法很快,但是执行实施有问题,往往刚刚立法的时候效果很好,过上若干年、过上一个阶段之后,基本上依然故我。

举一个我们北京的例子,92年北京制定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刚刚制定完禁放规定,紧接着那个春节鸦雀无声。到了第二年,零星的有。到了第三年,全城一片烟花爆竹,我们每年北京要派十几万的联防队员去处理这个事。这个问题需要反思的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我们国家好像立法立的很快,决策的很快,但执行的不太好,从而导致非正式法横行。第二个反思的是,我们立出来的法究竟有多好,是不是良法?我们要反思。我们不能说中国的法不是良法,那是什么呢,是恶法吗?我们不能这么说,但是我们制定了不少笨法,比较笨的法,低效率,不能实现预期结果的法,这是我们的问题。

(二)英德法美中五国法治模式比较

以上是关于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比较,接下来可能更重要的是,关于英、德、法、美、中这五个国家,法治的模式做个比较。

法治作为一个理念是全人类共享的、是全世界普适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推行法治、反对人治。大家都搞法治,但是不是说法治有一个唯一的道路、唯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知识点

2.2.1夯实法治基石 ◇随◇堂◇笔◇记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依法治理。 2. 法治的重要性 (1)个人: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国家和社会: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 法治的要求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二、描绘法治蓝图 1.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 依法治国 (1)地位: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基本要求: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防线)、全民守法(基础) ◇思◇维◇导◇图

2.2.2凝聚法治共识 ◇随◇堂◇笔◇记 一、法治政府 1.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 人民谋利益。 3.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①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二、厉行法治 1.怎样厉行法治? (1)公民: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2.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思◇维◇导◇图 凝聚 法治 共识 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全民守法,法治宣传 法德相辅,规范与教化并行厉行法治 上行下效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 (2)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4)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更加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4.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5.政府的作用是什么?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6.在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7.什么是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9.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0.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1.怎样厉行法治?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1.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 2.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尊重法律,追求公正;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与法同行,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武器,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敢于并善于同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等等。 3.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等等。 4.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 (1)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2)依法行政直接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 (3)依法行政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可以使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深化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上)试题(1)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在地方层面,山东最先有了“法治山东”的提法。错 2. 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对 3. 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其中指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对 4. 中国法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法治中国。对 5.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法治政府由行政机关自身目标变成了全党目标。对 6. 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的全部内容。错 7. 到2015年,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错 8.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政府。错 9.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正的基本方式。对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明确目标。对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司法改革最核心的要求是()。C. 让司法更加公平 2.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不包括()。C. 行政 3. 坚持司法体制改革,()才能打破涉法涉诉案件信访的恶性循环。 B. 提高司法的权威性 4. 审判权、检察权要“去行政化”,确保()行使司法权。D. 独立 5. 法治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是在()。B. 十八届三中全会 6. 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基本要求是()。A. 依法 7. 依法执政的主体是()。A. 党 8. 法官、检察官的自由裁量权要合理行使,以确保(A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9. ()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B. 法治 10. ()要求行政机关和其他执法机关自身合法、程序合法、责任合法、权利和义务符合法律要求。D. 合法行政 11. 健全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要保证司法权力的行使()B. 有效。 12. 在2013年年初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与“法治中国”同步提出的是()。A. 平安中国 13. 依法行政的主体是()。C. 政府 14. 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原则不变。D. 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15. ()要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行政机关做到言必行、行必果。C. 诚实守信 16. ()要求行政机关对其所实施的社会管理行为负责。C. 权责统一 17. 司法的生命在于()。C. 公正 18.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B. 国家。 19. “自由心证”在我国社会制度下的实施,会严重影响司法()。C. 公正

如何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五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与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法治发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思想的观念基础,是全社会法律意识的核心和灵魂,是法治建设所有环节的共同指导思想,是法治意识形态的共同理论原则。其思想意义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意义。社会法律意识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指导和引领意义。它所要解决的法律意识问题,是带有方向性、根本性、价值性、宗旨性、目标性、原则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决定着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的属性,也规定着它们的内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核心与精髓。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意义。任何制度设计,都离不开制度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三要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恰恰是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它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创设和发展的思想指南。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律实施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矛盾将从无法可依转向法律有效实施。

这其中的核心环节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普遍守法和有效监督四个方面,而执政党依法执政则是实现这些环节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上述法治实践的诸环节都起着观念和思想保障的作用,也起着标准和价值尺度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政法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指导原则。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律意识形态的意义。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称法律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法学而言,其意义表现为三方面:其一,它为法学发展指明方向;其二,它为法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标准;其三,它为法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宗旨和目的。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7.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 培养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9.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学习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5篇

学习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5篇 ;;; 学习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党员干部要坚固树立法治观念,真抓实干,用全面依法治国的“脚步”走好理想信念联系群众和工作作风的管理“上坡路”。 走好理想信念“上坡路”,筑牢思想“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党员干部要树立全面依法治国理念,首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正人者先正己,律人者先律己。”要拧紧思想的“总开关”,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旗帜鲜亮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打扫“政治灰尘” 净化思想灵魂,增强纪律法治政德及责任意识,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以身许党许国许民,做尊法守法的表率,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走好联系群众“上坡路”,甘当普法“孺子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长期执政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已进入法治新时代,寄予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深刻领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做尊法学法守法和用法的模范。积极广泛普法,让法治走到群众身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充分让群众感受权益得到法律保护明白要遵守的法规和履行的义务,让法治观念在群众心里开花结果。 走好工作作风“上坡路”,担当实干“树清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党员干部时刻树立法治观念,心中常悬法律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绝对不能有“越红线试边缘打擦边球”的思想。始终保持清廉的政治本色,淬炼党性素养,严格自身作风,坚定预防和反对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为民担当实干。践行清风廉政的“公仆”情怀,做到依法依规办事,习惯在监督下和阳光下办公用权,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刀

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 我今天的报告主题是“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主要想讲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解读。 第二方面,给大家汇报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与法治模式的比较,这个稍微带一点学理,但是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各位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中国的法治和西方有什么区别。 第三方面,就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特别是这个模式性的特征,跟各位一块儿讨论,因为中西方、国内外的学者,现在对中国快速崛起的这个现象特别着迷,或者说他们特别想知道什么是中国的道路、什么是中国的经验、什么是中国的模式。在这里边起最重要作用的显然是制度、显然是法律。我想用八个特征来概括法治中国的模式。 第四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愿景和措施。在这次四中全会的文件当中,讲了六大方面的任务,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治队伍建设,还有党和法治的关系等等,规定了很多细致的具体措施,统计起来,总共有180项。非常扎实,可以说全都是干货,都是指导未来5至10年,甚至30年、5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指针。

时间关系我不可能都讲,但是我会就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或者亮点提纲挈领地给大家做一些解说。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 接下来进入第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这一部分我侧重于讲一下四中全会的意义,这个意义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跟各位一块儿探讨。虽然说不同的学者或者领导对这个都有解读,但可能每个人解读视角的差异,得到的结论应该说还是会有一点文字上、逻辑上的差异,我从历史意义开始谈。 (一)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必须把它纳入到历史长河中去,用历史视角和历史视野来看。170多年前,鸦片战争让中国从一个骄傲自信的东方文明大国坠入到深渊.从那个时候开始谈,我们的文明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由强变弱、为什么由盛转衰,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时候,会发现是制度出问题了,原来已经成型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的那一套发生了致命性的缺陷,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制度发挥了优越性,使得他由弱转强、由衰转盛,在历史的大竞争中中国落后了、而且挨打。 今年是建党93周年,这次四中全会报告,实际上是建党93年来第一次专门以法治为主题做的报告、做的决议,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一个前所未有,就是新中国建国65年来,也是第一次以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去讨论法治问题。在这样一个时间结点,大家看我刚才所叙述到的,170年、93年、65年,在这不同的年份上,法治以四中全会《决定》的方式得到了高度的宣誓和弘扬,这不仅是

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

我今天的报告主题是“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主要想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解读。 第二方面,给大家汇报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与法治模式的比较,这个稍微带一点学理,但是我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各位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中国的法治和西方有什么区别。 第三方面,就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特别是这个模式性的特征,跟各位一块儿讨论,因为中西方、国内外的学者,现在对中国快速崛起的这个现象特别着迷,或者说他们特别想知道什么是中国的道路、什么是中国的经验、什么是中国的模式。在这里边起最重要作用的显然是制度、显然是法律。我想用八个特征来概括法治中国的模式。 第四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愿景和措施。在这次四中全会的文件当中,讲了六大方面的任务,包括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治队伍建设,还有党和法治的关系等等,规定了很多细致的具体措施,统计起来,总共有180项。非常扎实,可以说全都是干货,都是指导未来5至10年,甚至30年、50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指针。 时间关系我不可能都讲,但是我会就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或者亮点提纲挈领地给大家做一些解说。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

接下来进入第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进入法治新时代。这一部分我侧重于讲一下四中全会的意义,这个意义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跟各位一块儿探讨。虽然说不同的学者或者领导对这个都有解读,但可能每个人解读视角的差异,得到的结论应该说还是会有一点文字上、逻辑上的差异,我从历史意义开始谈。 (一)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四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必须把它纳入到历史长河中去,用历史视角和历史视野来看。170多年前,鸦片战争让中国从一个骄傲自信的东方文明大国坠入到深渊.从那个时候开始谈,我们的文明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由强变弱、为什么由盛转衰,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时候,会发现是制度出问题了,原来已经成型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的那一套发生了致命性的缺陷,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制度发挥了优越性,使得他由弱转强、由衰转盛,在历史的大竞争中中国落后了、而且挨打。 今年是建党93周年,这次四中全会报告,实际上是建党93年来第一次专门以法治为主题做的报告、做的决议,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一个前所未有,就是新中国建国65年来,也是第一次以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去讨论法治问题。在这样一个时间结点,大家看我刚才所叙述到的,170年、93年、65年,在这不同的年份上,法治以四中全会《决定》的方式得到了高度的宣誓和弘扬,这不仅是法律人或者政法工作者的大幸,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个幸运。 接下来有一个问题,同志们很自然地就要提出来,那就是说,即便是我们只就建国65年的历史来看,为什么要把四中全会的主题设定为法治?这样一个设定在这65年的时间跨度里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想简单地进行梳理。

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一章_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政策与法律法规、第一章、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一节、概述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和历史沿革 1、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1)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 2、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3、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4、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2、“依法治国”的历史沿革。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一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2、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党在执政理念上的重大转折即从“以法治国”理念转变为“依法治国”,并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政治的发展目标.。 3、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4、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5、2012年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课后测试答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课后测试答案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10 分) A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C 为人民服务 D 依法治国 正确答案:B ?2、()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0 分) A 中国共产党 B 政府 C 官员 人民 正确答案:D ?3、()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10 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人民政协会议制度 C 人民法院制度 D 人民检察院制度 正确答案:A 多选题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10 分) A 加强党的领导 B 改善党的领导 C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D 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正确答案:A B C D ?2、领导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要以法治()。(10 分) A 凝聚改革共识 B 规范发展行为 C 促进矛盾化解 D 保障社会和谐 正确答案:A B C D ?3、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一体建设。(10 分) A 法治国家 B 法治政府 C 法治社会 D 法治人民 正确答案:A B C ?4、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不断增强党()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0 分) A 自我净化 B 自我完善

C 自我革新 D 自我提高 正确答案:A B C D 判断题 ?1、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10 分)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10 分)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3、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0分)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正确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公平正义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保障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件案件的办理、每一件事情的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在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强调。 会议将“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法治中国”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政法机关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 法治建设是政法工作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机关,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各地政法机关普遍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把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地方经验正在逐渐丰富“法治中国”的美丽图景。 善用法律手段维护公平正义 孟建柱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把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作为基本要求,教育引导政法干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与对法律负责的一致性,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不但是对政法机关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法干警的基本能力。多位省级政法委书记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法机关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法治是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坚固基石和坚实保障。面对新形势,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信 奉“能压下就有两下,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妥协就是和谐”。在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明国看来,这实际上是法治的一种倒退,是造成更大不稳定的根源。 “因此,我们在创建平安广东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创 建法治广东,把良法善治打造成为广东的形象标志。”朱明国说。 朱明国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不干预案件办理,支持执法司法部门严格依法办案,确保执法、司法公正。 四川是人口大省,历来省情复杂,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社 会快速发展中的矛盾纠纷增多,这给四川政法工作尤其是对政法干警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WORD 格式 专业资料整理 政治考试——论述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 位。 +书P11 “新时代”有三重意义:一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 来、 富起 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意味着科学社会主 义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 力, 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三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 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 新选 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 案。 “新时代”具有五个方面的定位:一是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 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 代; 二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国的时代;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时代;四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 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五是我国日 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 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 化。 我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 转化为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没有改变 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 断。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 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 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 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 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 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 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全党要坚定 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建设法治中国演讲稿

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把每个人的梦汇聚起来就组成了我们国家的梦,中华民族的梦,因此每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我们才能幸福和谐的生活。 现在是“法治”社会、文明时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刻规范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只有学法、懂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一句话,对于法律,我们必须了解它、学习它、遵守它。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规矩”就是“法律”。“法律”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300多部法律相继出台,“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多么令人振奋!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如何与法同行?有人可能会说:你多虑了,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们。我说:不!法律离我们很近。那些轻视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没有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在不断地淡化道德意识,甚至有人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纽约,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却是犯罪率最高的恶源。有统计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场抢劫上演。而在我国学生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触犯刑法的不良现象。如:强要同学钱财,参与抢劫,更有甚者结帮犯罪。据报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万宁市17岁学生温某,因持塑料枪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近年来,青少年结帮犯罪现象也呈上升势头,加入黑帮犯罪的一般是18岁以下的在校学生。来自公安机关的一则统计数字表明,80年代后期到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在上海,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让人心惊的是,刚刚进入法定处罚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l%。犯罪,无疑永远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的是,法律永远维护正义。诚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而言,的确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为了金钱,为了一个“利”字,背离职业道德,背离良心,钻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扞卫它! 只要我们心藏法制,我们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就不会感情用事,我们就不会做违反国家利益,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我们会维护国家和人民以至社会,当我们的行为都很好,很规范了,我们的国家就会和平,我们就能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环境里,快乐和幸福就会伴随着我们。 我最大的骄傲是身为一名中国人,最大的自豪是外国人叫我“Chinese”,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在中国,最不想放弃的称谓是中国公民。

开启新时代中国法治新篇章——2018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课程的考试(100分)

开启新时代中国法治新篇章——2018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解读课程的考试(10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水平,要坚持以()为引领,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新防线。 A.法治 B.党建 C.法律 D.预防 2. 政法机关的“害群之马”会损害政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所以,我们要()。 A.深化“放管服”改革 B.开展全国执法司法规范化大检查 C.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D.加强政法工作智能化建设 二、多选 ( 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 1. 完善产权保护机制,要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等界限,严防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超标的超范围采取财产强制措施、财产处罚过宽过重等现象发生。 A.企业主个人与企业 B.合法企业与犯罪组织

C.合法财产与违法犯罪所得 D.企业正当融资与非法集资 三、判断 ( 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户籍制度改革是政法机关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 错误 2. 我国命案发生率远远低于美国。 正确 错误

学习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学习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精品文档 学习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 以来,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阐述,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和基本思路。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心得体会(一) 党的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八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不仅是对法治中国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科学定位。 一、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 (一)建设法治中国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也得以普遍增强,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于 1 / 17 精品文档

更加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期待。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级党政机关依法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现象仍然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信访不信法的情况时常发生。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原则,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要求。这明确了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思路,对建设法治中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二)建设法治中国面临的几个挑战 在社会主义法治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步解决了中国要不要搞法治、要搞什么样的法治、如何搞法治这三个重大课题,明确了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道路。但是,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次领域,仍然面临一些重大挑战。 2 / 17 精品文档 、法治推进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政府推进型的法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主导者的政府既要掌控法治的发展和运转,又要通过法律控制自我权力的行使,往往陷入难以取舍的处境,法治也随之遭遇尴尬。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决定了我国实现法治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也决

2019届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测试卷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下列案例中能够体现法治这一要求的有( ) ①李某因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而被公安机关逮捕 ②李某在得知自己购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后,依法获得了商家的相应赔偿 ③张某利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复习资料 ④某造纸厂因为排放污水严重超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环保部门处以巨额罚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面漫画表明( ) ①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②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③我们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④在生活中,法律是调节我们行为的唯一规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体现了( ) A.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D.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 4.下面漫画《全军覆灭》告诉我们,法治就是( ) ①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②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③坚持以德治国,德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④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有人说:“法律使人不敢犯罪,道德使人不愿犯罪。”这说明( ) ①道德比法律更加有效 ②法律比道德更加有效 ③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④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家长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规定分别体现了法律的( ) A.保护作用和规范作用 B.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C.保护作用和教育作用 D.规范作用和教育作用 7.村民李某长期不孝敬父母,年迈的父母无奈之下将儿子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李某依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点】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础 一、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的含义是什么?法治的作用有哪些? 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2.良法的含义是什么?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程序正当,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3.怎样理解“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 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我国的法治建设历程有哪些内容? (1)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

(2)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 5.法治的意义有哪些?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描绘法治蓝图 1.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蓝图。 3.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及最终结果分别是什么?(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最终结果:要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4.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