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参考题材料整理

西方哲学史参考题材料整理
西方哲学史参考题材料整理

简答

1.水本原说。

泰勒斯是被公认的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给予回答:水是万物本源,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

⑴本原,即树之根,水之源,即源头和开端。

⑵水是万物本原的根据:

①“水是万物本原”这个命题是由亚里士多德首先在《形而上学》中判定给泰勒斯的,他对这个命题的判定与理解有如下两方面:

首先,泰勒斯可能是靠观察得知种子中有水,万物中有水,认为水是生命的本质,而生命又是万物的本质,所以判定水是万物本原。

其次,从神性角度看,在古希腊神话中神都是指着河水发誓的,这说明神对河水的敬畏,在某种程度上,水掌握着神性,是神性的来源。

②黑格尔指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判定最核心的是神性的层面,即水是神性的来源。

③从希腊人的生存环境而言,三面环海使得水在其文明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他们的生活与海息息相关,对水是万物本原的提出应该也有重大影响。

④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正常情况下只有水才能被看到固、液、气三态,可见其构成生命的重要性。水的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让人不禁遐想它与生命的关联性。

⑶追问本原问题的原因

形式上,在知道“这是什么”后,一般会对“这是为什么”进行追问。这是常人在不考虑内容的情况下都会做出的追问。

内容上,这是人类对自身以及自身命运的了解和反思,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命的开端,即认识自己的开端。而传说中,泰勒斯首先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⑷为什么是哲学命题。

学科的成立主要有其标准,如其研究对象、体系、方法。水是万物本原的提出,表明其研究对象与希腊神话的对象由相同过渡到不同,而其研究方法也从希腊神话中感观想象向理性思考过渡。从这些角度来看,它被称作西方哲学开端,被称作哲学命题。

2.数本原说。

这个命题是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

⑴灵魂解脱。毕达哥拉斯派通过灵魂观把宗教和哲学结合在一起,灵魂不死不朽,可以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为了不失去灵魂或死后重新获得灵魂,人需要通过三种方式净化自己的灵魂:一是戒律,通过现实生活层面的限制来对生命进行转变;二是药物,在医学上安定灵魂;三是数学和音乐,这是对灵魂的教化。

⑵数是万物本源的根据。

①从浅层来讲,数和万物有着相似性,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的

规定性比物理属性更加普遍。首先,数字的比例关系,它决定了事物构造及事物之间的和谐。其次,数学中的对立关系,如有限和无限,奇数和偶数,一和多等等。最后,用数字代表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类比关系,如4代表正义,10代表完满,一些现实的对立关系如右和左,阳和阴,也可以用数学关系类比。

②用数可以解释万物的产生。“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

他的基本想法是:一切事物的形状都有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则与数字相对应。

⑶和谐论。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是和谐的音调,它教化灵魂,而音乐的本质是数,是一种比例关系,而数是万物本原,因而万物的本质是和谐。

⑷意义。数是万物本原,体现了数学对灵魂的教化,是理性意识的觉醒,是理性的高度。

3.火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了火是万物本原这个命题。他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1)活火。赫拉克利特用活火来解释万物本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从科学的观点来看,火是一个由生到灭的过程,是燃烧,是彻底的流变。根本找不到活火的开端和结局。本原问题是对永恒性的追求,而赫拉克利特对永恒性进行了颠覆。所谓活火,是流变的,由此可以推出万物皆流,无物常驻,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幻象,所有用语言抓到的东西都是无用的、虚的。这是对西方哲学的打击,使得西哲开始转变。

(2)分寸。即尺度,也就是我们的理性,直接表现为我们的语言。赫拉克利特专门用“逻各斯”来表示“说出的道理”,即内在的本原。它用语言表达出了一种理念的世界,本体的世界,体现着对立和统一,如对立面的同一:昼与夜、圆的起点和终点,对立面的和谐:颜色,对立面的转化:生与死、梦与醒,对立面的相对。

(3)意义。这是对传统的本原的恒久性的否定,对logos(逻各斯)层面(即语言和理性)的开启,对辩证法的开启,也是中西哲学相勾连的一个方面。

4.芝诺悖论

(1)芝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他的极端论点对于维护巴门尼德所强调的真理有些矫枉过正。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说,如果承认存在是变化的,那么就会得出事物不能运动的荒谬结论;他们则反击说,如果承认存在是变化的,那么也会得出事物是不能运动的结论,并且这是与前提相矛盾的悖论,更加荒谬。

(2)芝诺悖论有四个:

一是“二分法”。运动着的事物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要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处之前,又要到达它的1/2,如此分割,永远道不了目的地。

二是“阿基里和乌龟赛跑”。乌龟总是比阿基里先跑一小段,阿基里总是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三是“飞矢不动”。箭矢在运动过程中的每个时刻都是静止的,因此它是静止不动的。

四是“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芝诺继承了思辨的风格,首次运用悖论的方法进行诘难。这些悖论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运动观念中提出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变和不变之间关系的讨论。正因为芝诺悖论涉及上述运动学、认识学、数学和逻辑学的问题,它在历史上一直引人思索,保持着理论上的魅力。亚里士多德推芝诺为辩证法的创始者,是有道理的。

5.高尔吉亚三命题

(1)高尔吉亚在一本题为《论非存在,或论自然》的书中提出了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2)他说这番话的动机大概不是为了表达一种极端虚无主义和彻底怀疑主义的观点,否则,他应首先解释这些观点何以能够存在,他是如何把握和表达它们的。他的动机似乎是为了验证“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正相反对的说法”这一相对主义的原则。

(3)按巴门尼德的说法,有物存在,无物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既不能被认识,也不能被

说出。高尔吉亚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并论证了相反的观点,以便向人们表明:既然被当做绝对不变的真理都有相反的说法,其他道理也无法例外。

(4)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体现了智者学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6.晚期希腊哲学之伊壁鸠鲁派

(1)伊壁鸠鲁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是宇宙的性质,而是生活在对那些宇宙的预言所说的事物的恐怖之中,对于这个人来说,排除对所谓最主要事物的畏惧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知识就不能享受无疵的快乐。”

(2)他认为,哲学史通过论辩和讨论的方式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正如不能治疗身体疾病的医药是无用的技艺,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是无用的空话,为了能够幸福的生活,必须学习伦理学;为了摆脱错误的认识和不必要的忧虑和恐惧,必须要学习物理学。

(3)他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忠实继承者,并做了重要补充: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他否认了目的论。宿命论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当做原子运动的结果。

(4)他的理论学被称作快乐主义。按照感觉主义的准则,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他虽然把快乐和幸福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和享乐等同。他的快乐主义也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个人主义倾向,他的伦理学关心的只是个人的快乐,而不是社会的福利,达到个人快乐的途径也与社会服务和利他行为无关。

7.晚期希腊哲学之斯多亚派

(1)斯多亚派认为:因为我们个人的本性都是普通本性的一部分,因此主要的善就是以一种顺从自然的方式生活,这意思就是顺从自己的本性和顺从普通人的本性,不做人类的共同法律惯常禁止的事,那共同法律与普及万物的正确理性是同一的,而这正确的理性也就是宙斯万物的主宰和主管。

(2)物理学。斯多亚派的物理学基本原则是:有两种本原,一种是主动的,另一种是被动的,它们在不同层次上构成世界万物。

(3)世界理性、世界城邦与世界公民。芝诺根据理性统一性的宇宙图式,认为有理性的人类应当生活在统一的国家之中,这是一个包括所有现存的国家和城邦,它的存在使得每一个人不再是这一或那一城邦的公民,而只是“世界公民”。凡是无助于德性的设施一律废止,让理性以自然的方式起作用。后来黑格尔的绝对理性继承了这一派。

(4)顺从自然、命运和自由选择。斯多亚派关心自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幸福生活,他们的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即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顺从自己的本性,顺从人的共性。①具体操作上,他们为追求自由,而对人的行为加以禁止,对人进行限制。②必要性。海德格尔提出人具有局限性。这种有限性使得限制是必须的,不做任何限制就达不到自由③意义:将生命指向特定的目标,特定方向。

(5)斯多亚派是希腊哲学中流行最广泛,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派别。其哲学体系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伦理学三部分。其中伦理学是其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

8.晚期希腊哲学之怀疑派

(1)怀疑派认为:怀疑论的起因,我们说是希望获得安宁,有一些有才能的人为事物中的各种矛盾所困惑,就是在二者中选择一个接受时发生怀疑,进而研究事物中间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得到安宁。

(2)希腊后期哲学贯穿着独断论和怀疑论两种对立倾向。怀疑派对真理是否存在持犹豫不决的怀疑态度。怀疑派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的探究,不应该终结于某一个肯定的或

否定的结论。就理智而言,任何相对的观点都是对的。

(3)怀疑派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抛弃理性,搁置判断。“悬搁”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皮罗主张悬搁判断的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4)悬搁判断的本质是理性本身的矛盾。知识的确定性和内心的安宁不可兼得。

(5)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追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

9.晚期希腊四派之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

(1)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是普罗提诺,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太一、理智和灵魂为“三个首要本体”。普罗提诺的所谓本体指最高的、能动的原因,现代人把它译为“原则”。严格说,本体并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具体的神。

(2)太一说。“太一”指的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这一中译概念出自《庄子》中概括老子学说的一句话:“主之以太一”。太一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肯定地说,太一是善本身。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万物的总和,而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太一”是“是者”的前提和基础。

(3)流溢说。普罗提拉时常用“太阳”“源泉”来比喻“太一”,按照这些比喻,太一虽不能运动,但却能生成其它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太一是完满自足的。流溢是善的自然的流露。其二,流溢无损于自身的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4)回归说。人的灵魂被禁锢在肉体之中,人的灵魂朝向本体或神的上升活动是摆脱肉体的唯一途径,具有趋善避恶的伦理价值。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需要通过德性的修养。净化灵魂,经过对神的沉思,最后到达观照神的最高境界。观照使人达到迷狂境界。神人合一的思想是普罗提诺给柏拉图主义注入的新内容。灵魂最终会回到神。

10.智者派的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1)这是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在讨论人事问题时,特别在涉及到国家的起源和性质、个人和法律的关系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形成了自然说和约定说两种观点的争论。

(2)自然说所坚持的“自然”来自自然哲学中的本原概念,特指人类本性。自然说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到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

(3)约定说所坚持的“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约定说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

(4)自然说和约定说虽然彼此对立,但它们又都与传统的氏族势力相对立。自然说所要摆脱的约定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约定说所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能。除此之外,自然说和约定说并无特定的政治归属。平民和贵族,民主派和寡头派都既可以持自然说,也可以持约定说。

一、分析(整理了9道)

1.希腊神话与哲学

(1)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和神话,哲学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与世界上其他的民族一样,希腊人最初是以神话来解释和反映他们周围的世界的,希腊神话与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神话中的哲学要素。如赫拉克勒斯的选择,在十字路口,他选择了成为神而非动物,看似非必然性的选择表达出人性本身所渴望的自由。再如阿喀琉斯之踵,这是西方人反思反省之源,阿喀琉斯失败的原因是人性中所共有的弱点,而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也正是克服命运的摆布,与命运抗争。

(3)神话哲学的核心问题。由上面的哲学要素可以看出神话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一种命运,一种必然性,而对必然性的追问和反思也可以看做是对有着必然性的真理的反思。就比如对特洛伊战争爆发原因的追问,最后落到了宙斯不愿结束自己的统治的愿望上。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4)命运问题之展开与反思。典型例子是俄狄浦斯,无论他的父亲怎样选,都逃不过杀父娶母的命运。用政治准则判定,俄狄浦斯无法原谅,但用伦理的标准,安提戈涅用自己心灵的眼睛原谅了他。这也正是神的准则与人的准则的冲突,而这种冲突也是造成希腊文明解体的原因之一。

(5)神话哲学阐释的意义。神话是人类达到自性的很高的方法,而后来一些高深的哲学也会以神话隐喻的形式表现。可见神话中体现出的哲学的高度。它影响着希腊人的生活和思考,时至今日仍有很大魅力。

2.从本原到本体

(1)从本原到本体,完成了西方哲学的奠基。大致上是分别由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一步一步完成。

(2)泰勒斯是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他引出了对本原问题的讨论,是本原问题的开端。他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提出水是万物本原,试图在可知的感性世界中寻找到答案。

(3)毕达哥拉斯提出了数本原说。这一说法比水本原说更为抽象。本原由泰勒斯时的单一的、可变的,转变为众多的、不变的。将一切事物的性质抽象为数的规定性和数的构造。(4)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本原说。这种观点和思想更加抽象和复杂。它没有把万物的本原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变化状态,而是在一与多,永恒和变化的关系中把握本原。外在的本原可生可灭,变动不居的活火、内在本原却是符合火的本性的不变的同一原则。

(5)巴门尼德提出了本体的概念,完成了从本原到本体的转变。他以前的哲学家所说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学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而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辩论所把握的“存在者”。这也标志了本体论的最终形成。

3.自然哲学的演进

(1)早期自然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此外,早期自然哲学的演进也有从经验的可感的事物入手,向抽象的理智的事物过渡的趋向。

(2)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如水本原说,气本原说,火本原说。大多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

(3)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多。他们认为,数是万物本原。

(4)爱利亚派认为本原是“是者”,“是者”是不变的一。“是者”虽然也是存在于时空中的存在,但它只能是理性思维和逻辑辩论所把握。

(5)元素论者所认作的本原是变化的多。如四根说、种子说和原子论,他们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的物理单元,并比以往更加复杂地论述了世界的构成和运转。

(6)在一与多、不变与变的关系的思维框架中思考本原问题,早期自然哲学家已穷尽了一切可能性,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终止了。

4.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批判及对自然哲学的批判

(1)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

才。苏格拉底对话式的教学方式虽然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着本质区别:他从不收取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但爱智慧的人,而不像智者那样自诩为有智慧的人。

(2)智者的思想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苏格拉底对此进行了严重的批判。如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进行了批判。他反驳说,如果把这一相对主义原则更加彻底贯彻,那么将没有理由否认猪、狗、猴等动物也是万物的尺度,因为它们和人一样具有感觉,有什么理由说人的感觉是优于动物的感觉呢?“人是万物的尺度”于是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3)据古人说,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他认为: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知道有用处的人事问题,诸如虔诚、适宜、正义、明智、勇敢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更重要的是自然哲学家的途径错了。他们“用眼睛盯着事物,或者试图用某种感官来把握它们”,这种感觉观察的方法毫无帮助,思辨的方法也无裨于事。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从自然转向人事,他把公众利益作为哲学的目标,放弃了对自然奥秘的思辨。另外,他在自然哲学内部挖出了摆脱自然哲学困境的原则,这就是以心灵为本原的原则。他赞扬阿那克萨戈拉发现了这一原则,同时批评他未能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底。

(4)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5.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批判

(1)柏拉图试图在可感世界之外寻求全部的、首要的世界的本原和原因,受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批判。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发对柏拉图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他与柏拉图的分歧在于,本质是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

(2)他对柏拉图的批判集中于“分离学说”,其要点如下:

①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设定理念型相的目的本来是为了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但是,设定理念型相却达不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所谓的理念型相,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亚里士多德提出,第一哲学应使用尽量少数的原则。按照宁简勿繁的主张,把逻辑上的类概念说成独立存在的理念型相既无必要,又无用处。

②亚里士多德还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理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它们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把理念型相与个别事物分开就会遇到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③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④更为严重的是,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的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论。所谓的“第三者”,指为了解释两个概念的相似性而设定的第三个概念的无限倒退。为避免“第三者”的逻辑悖谬,把个别事物与理念型相说成“分有”和“模仿”也无济于事。

7.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

(1)由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了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如果它们是无形的,它们究竟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围绕共相问题展开的讨论中,形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别又分温和派与极端派。

(2)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得到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3)实在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极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犹如柏拉图的理念。温和的实在论则认为,这种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4)除此之外,阿伯拉尔还提出了一个概念论,指向的是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处在唯名论与实在论之间。

8.奥古斯丁与西方哲学史

(1)反驳怀疑论

①方法:a.逻辑上,通过逻辑规律来反驳。

b.感觉。用筷子进水变弯这一现象来论述感观并无真假之分,对后来的现象学有一

定的影响。

c.用“我怀疑,故我存在”这一怀疑论者也不能怀疑的真理,来反驳怀疑论者“一

切都可以怀疑”的原则。奥古斯丁对怀疑论的论证,在哲学史上可以看做是17

世纪近代哲学奠基者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先声。

②原因:宗教需要信仰,而“一切都可以怀疑”的怀疑主义显然于此相悖。

(2)语言学习。揭示了语言的产生以及其本质,对后来维特根斯坦的论证产生很大的影响。(3)思想进程和光照说

①光照说a.《圣经》说道是“普照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的真光”,是“恩典和真理”。奥古斯

丁这一教义理论化,提出了“光照说”。其大意是: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

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光照”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

b.光照说可以说是对柏拉图的“太阳”比喻的承袭。柏拉图的理念是“心灵的眼睛

可以看见的对象”,善是视觉活动所需的光源,被比作太阳。同样,“光照说”

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人的心灵比作眼睛,理性比作视觉。

②感觉、记忆和思考(认识过程)。奥古斯丁认为,人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基本认识能力。

记忆是联系感性和理性的中介。感觉材料在记忆中依照理性规则有序地排放,记忆之中的规则高于感觉,因此可以判断、区分、安排感觉材料,这就是思考。

(4)伦理学。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的灵魂与爱的学说,爱的学说成为他伦理学的核心。对于爱,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有限性和无限性被颠倒了。

(5)历史哲学

①第一次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引入时间概念。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与回忆、知觉、希望相对应。对后来的海德格尔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首次提出了被后来马克思一系所应用的实践的概念

③对历史的起点和终点做出规定。首次提出了历史是上升过程。同时对末日进行了论述。

④提出世界运行动力是善与恶的斗争。

9.托马斯?阿奎那

(1)本体论

①恢复了“是”的动词意义。把“存在”和“存在者”进行了区分,以一种存在论的实体学说代替柏拉图主义的本质论。

②对实体进行了分类。将实体分为上帝、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三个部分。他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关系入手,把实体看做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系统。这对后来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的精神实体的提出产生了影响。

(2)认识论

①提出了感觉认识论,将认识过程区分为感觉、意志和理性。他坚持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我们的知识开始于感觉的教导。

②他把“共相”解释为概念,肯定共相实在,认为普遍概念是对个体的之中普遍本质的抽象。

(3)伦理学说。核心是“自律律”。它特指关于人的本性的规律。自然律是上帝制定的永恒率,并铭刻在人的心灵中,表现为人的自然禀赋和倾向。对自然律的重视成为西方对法律制度重视的开端。

10.英国经院哲学中现代哲学的萌芽(罗吉尔?培根、司各脱、奥康)

(1)罗吉尔?培根认为数学是最基本的科学,他对感觉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到对事物判断的感性认识过程做了详细分析,以后的经验论者也是沿着这条分析的思路来说明感觉现象的。他还将哲学分为数学、语言学、透视学、实验科学和伦理学五部分,并且他对这些学科性质的论述显示出与经院研究不同的科学理性精神。他是英国经验论的先驱。

(2)①司各脱将形而上学与神学做出区分,说明理性与信仰的区别,实际效果是淡化了神学对哲学的影响,开启了哲学非宗教化的演变过程。②西方哲学的传统是理性主义,与这一传统相对立的意志主义是司各脱的发明。司各脱主义既是一种本体论,也是一种灵魂观。对近代哲学家维科、莱布尼茨等人都有影响。

(3)奥康关于经验论据与逻辑推理、简单认识与复合认识、偶然知识与必然知识的区分,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重要来源。奥康的知识观预示了重视经验论据的新科学观。14世纪下半叶,经院哲学的主流是奥康开创的唯名论思潮,这股思潮以“现代路线“相标榜,以批判的、经验的态度和探索精神为主要特征。现代路线的胜利进军动摇了经院哲学的基础,唯名论思潮的发展从内部瓦解了经院哲学,此后的哲学步入了中世纪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过度时期。

二、原著(巴门尼德)

他是克赛诺芬尼的学生,同时也受到毕达哥拉斯派成员的影响,是爱利亚派实际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者。他主张的中心思想是:世界本原是不变的一。

他在这个残篇的开始,运用了一个比喻,将马车比作自己的灵魂,将道枢比作通向真理之路,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真理之路用理智来进行辩论,而意见之路则按众人的感官和习惯来认识感觉对象。“真理”和“意见”在巴门尼德那里,不仅仅是两种认识能力,即感觉和理智的区分,而且是与这两种认能力相对应的两种对象的区分: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动摇的中心”,而意见的对象却“不真实可靠”。他用“光明”和“黑暗”来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这句话说明了“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而“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违反了矛盾律,从而说明了逻辑判断必须表达思想,指示判断。当巴门尼德说“存在者不存在不通时,他的意思是说“不存在者”是不能备思想和表达的,“因为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因而“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不存在者”的道路走不通所以应走的道路是“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也就成了真理的对象。

那么,从语言和理性的世界如何找出这个“存在者”?抑或说是怎么找出这个单一不变的事物?由于语言与现实世界结构相同,语言描述了这个理性的世界,所以在语言的世界中

“存在者”有着自己的对应。“存在者”(being)这个概念来自希腊文的“是”动词。

首先,在西文中,“是”(to be)可以作为句子中的系动词,起描述作用,描述现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判定,如“A是B”

其次,“是”(to be)又可以单独使用,指示事物的存在,如英文“to be or not to be”。作为语词,它表示一种语法关联,是语言用来描述事物的中介,也表示事物所有性质的根据,事物之所以成为其本身的根据,有种历史性。

最后,从语词翻译的角度,“是”(being)可译为“存在”“是者”“有”“本体”等。“存在”,拆字来看表示“草”“子”和“草”“土”,引申出关心照顾,思念、思在,一种内在的生命力。“是”在梵文、拉丁文、日耳曼语中,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能运动、生活、存在,自然而然地生长,涌现出现之意。“有”,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广而言之,是事物得以成为那种事物的根据,“本体”,与“本体论”相联系,本体论,即存在说。

巴门尼德否定了“是者”和“非是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他激烈地批判“是者和非是者既相同又不相同”的观点,即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他又通过思辨规定了“存在者”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

巴门尼德的“存在者”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但它不是抽象的原则,他和其他自然哲学家一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处于时空之中的对象。与以前的哲学家不同的是,他以前的哲学家所说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以把握形体和性质,而巴门尼德则说明,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所把握的“存在者”。他的思辨和论辩达到了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水平。“存在者”后来超出自然哲学,成为形而上学的范畴。

精选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参考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布拉德雷的“事物的关系是不真实的”。 布拉德雷继承并阐发了格林新黑格尔主义的观点。他以事物只能在相互关系中存在为论据来“证明”事物的不存在。他认为事物无不处在相互关系之中,但他断言,事物这种关系正好证明了他们的不真实性,即他们是人的主观幻想(现象)。他以同样的诡辩手法否定时空的客观性,否定事物运动的客观性及经验的对象不真实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尼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者,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却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绪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它们不仅不能达到、反而掩盖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后者是人的深层存在,赋于了人生以意义和目的。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怀特海的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他既肯定科学,也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的一个因素;他为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宗旨的分析哲学运动提供了工具(数理逻辑),却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他曾致力于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却对数学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对烦琐的语义分析也持异议;他关注科学,将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基于科学之上,却又笃信宗教,充满着宗教感情,力图使科学与宗教融合起来。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和洞喻)、知识论、回 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快乐主义伦理学)伊壁鸠鲁主义卢克莱修:丰富伊壁鸠鲁学派物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批判宗教迷信、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 早期 + 巴内休斯:折中斯多亚学派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伦理学方面 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 晚期希腊斯多葛主义中期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70089 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史(含原著选读)1 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学分:4 学时:68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1年级 编写人:赵俊青审稿人:张小燕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它是修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科技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美学和宗教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基础,同时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哲学史的基础,还为中国哲学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属性是哲学专业基础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是整个哲学学习的基础,主要为哲学本科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知识,哲学修养和思维训练,奠定其理解和思考哲学问题的能力,打下学习哲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形成对现实问题的初步判断力。 2基本要求: (1)了解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包括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教父哲学的主要派别、人物、著作、概念、命题和论证等。 (2)理解哲学史的逻辑关联、线索和几次重大转折:希腊哲学的产生;希腊哲学的拉丁化;希腊哲学向基督教的转化等。 (3)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伦理学与价值论和历史观与文化观等。 (3)领会哲学问题的根源与性质:哲学对人类知识的奠基;哲学对文明基础的批判;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等。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问题是哲学家的基本概念、命题和论证; 2难点问题是哲学家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及其深层意义; 3重点和难点章节是巴门尼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等。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在先课程:哲学概论;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思考题 一.名词及命题 1、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是以古代希腊文化为社会历史背景,以古希腊文典籍为主要思想材料的哲学。 2、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逻各斯”——希腊文原义是“话语”,进一步引申为尺度、比例、规律等含义。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有多种提法,主要是指运动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3、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存在是唯一的不动的存在属性: 第一,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第二,存在是唯一的。第三,存在是不动的。第四,存在是思维的对象。关于存在的学问被称为本体论。 4、智者 是一批专门以教授“智慧”为生的人,他们向人们传授论辩术、修辞学等方面的技巧,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5、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把这一命题理解为“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这是一种感觉主义真理观。按照柏拉图的转述,这里的“人”是指个人的感觉,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说事物都以各人的感觉为标准。 6、认识你自己 要把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事和人的心灵,认识人事中的善和心灵的善,即人的德性。标志着古希腊哲学从自然哲学到人学的转变。 7、柏拉图的“认识就是回忆” 学习和得到知识的过程,就是灵魂在外物的刺激下,回忆其固有理念的过程。回忆说在柏拉图哲学中的地位。 8、怀疑主义 怀疑主义---“怀疑”一词的希腊文意思是“探究”。怀疑主义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的探究,不应该终结于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二、问答题 1.早期希腊哲学的特点 ①性质上是自然哲学。 ②研究中心是“本原”问题。 ③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上的类比和宣称。 ④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特色。 2、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思想。 第一,“万物皆变,无物常驻”,自然事物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他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踏进同一条河的人,不断遇到新的水流”,“我们踏入又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第二,运动变化遵循“逻各斯”。 “逻各斯”——希腊文原义是“话语”,进一步引申为尺度、比例、规律等含义。在赫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西方哲学史考试要点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简述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内容与启示。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作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理解古希腊罗马时期重要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著作和重要哲学思想。 1、了解古代希腊和罗马社会和哲学起源发展的关系。 2、掌握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内涵。 3、了解古代西方各主要哲学流派和主要哲学家的基本思想。 4、准确理解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复习内容: 第一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伊奥尼亚学派 二、南意大利学派 第二节中期希腊哲学 一、智者和原子论先驱 二、原子论 三、理念论的起源和发展 四、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及对哲学历史的批判总结

第三节晚期希腊哲学 一、晚期苏格拉底学派 二、晚期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哲学 第四节古代罗马哲学 重点内容: 1、基本概念 1.1 本原或“始基” 1.2 原子 1.3 理念 1.4 数与和谐 1.5 “四因” 1.6 “存在”与“非存在” 1.7 “四根” 1.8 “形而上学” 2、基本命题或基本思想 2.1 “水是万物的始基” 2.2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2.3 “美在和谐” 2.4 “飞矢不动” 2.5 “认识你自己” 2.6 “学习就是回忆” 2.7 “实体是不表述主体并存在于主体之外的”

2.8 “美德即是中道” 2.9 “幸福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 3、综合理解 3.1 哲学本体论的起源,自然哲学的历史价值 3.2 原子论与理念论的对立及其实质 3.3 先验论哲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3.4 亚里士多德对哲学史的批判和总结 3.5 “原子论”的起源和发展 3.6 “伊壁鸠鲁主义”对伦理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第二章基督教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复习要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基督教和基督教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的大致线索,理解经院哲学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实质,理解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质。 1、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教义。 2、初步理解哲学和宗教的联系和区别。 3、明确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实质,理解人本主义的思想实质。 4、明确中世纪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西方哲学史论文

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西方哲学中“存在”的理解所在系别: 作者: 学号: 专业年级: 所在班级:

摘要:在西方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中就“存在神学”问题的探讨,是历代学者们经常予以关注的重要话题,在不同时期里的不同哲学家、宗教学家和史学家从多方面曾做过诸多论说。“存在”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两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因此,本文就“存在”这个概念进行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巴门尼德存在唯一本质 1 存在的提出 “存在”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处于繁芜丛杂的流变中,直接对于万物进行研究,只能获得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由于事物的流变性而不够稳定与可靠。他认为,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而其认识对象必须具有永恒性,因而只有常驻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自希腊哲学诞生之日起就以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为最高理想,而自然哲学由于自身局限于感性领域而无法达成这一目标。基于对自然哲学局限性的认识,巴门尼德将眼光从流变中的万物投向单一的本质,从而提出“存在”这一概念。进而开创了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形而上学之路。 在《论自然》一开头巴门尼德就借助女神之口提出了两条研究的途径:第一条是“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一条是“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第一条路被他称为真理之路,第二条被他称为意见之路。他认为,只有沿着第一条路研究,即认为承认万物的本原——存在,并对其进行研究,才有可能获取真理性认识。接下来他又描述了“存在”所具有的属性: 第一: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和不可分的。 第二: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灭。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 第五:存在是思想的对象。 从上述的几条我们发现: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并不是一种我们所能具体感知到的经验的存在,而是一种由我们理智所把握到的一个抽象范畴。前四条所描述的属性,使得我们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设想出这么一个东西,这也是巴门尼德所要达到的效果:他所认为的“存在”,是一种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层次的范畴,这就不能用具体事物的属性来描述与辨别。但是,在巴门尼德那里,他并没有对于存在有更进一步的具体描述,这也为后世研究存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人们所具有的常识性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理解巴门尼德所描述的“存在”的时候,会尝试着用常识的思维模式去理解(特别是在古希腊时期,这一点在自然哲学家身上显得尤为突出),这样就违背了巴门尼德的初衷了。因而在这里,人们对于“存在”的理解则分为对于“存在者”(存在物)的理解和对于“存在”本身的理解。而对于这两个不同方面的理解,产生了后世缤彩纷呈本体论思想。

西方哲学史期末复习材料

1、“逻各斯”(Logos):最早由赫拉克利特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客观上指世界的本原,可理解为原则和规律;主观上指人所认识的道理,可理解为理性和理由,是符合客观逻各斯的思想和真理。 2、奴斯:是阿那克萨格拉提出的,最初是指感知﹑认识﹑理解事物的东西。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种子构成的﹐种子本身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可变的,其本身不能运动﹐这就需要一种推动运动的力。但是因为这力必须认为是现存的,因此,他将此力赋予一种特别的、单一的物质,即基本实体,即奴斯,奴斯是一种物质元素:均匀、不生不灭,奴斯以最细微的状态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物质之中。 3、原子(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的本意是不可分割,表示充实的最小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处在不断的运动状态中,它的惟一的运动形式是振动;原子的体积微小,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4、理念:客观存在的、借思维把握的一类事物的共性。它是一类事物的原本、范畴,而个别事物则是理念的阴影和摹本。它的特点有本原性,超感性,不变性、永恒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目的性、完善性。单一性和多数性,有序性。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联系。 5、实体(亚里士多德):通常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源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不表述主体;第二,独立自在性;第三,实体的属性是可变的,本身是不变的。他还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指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指事物的属和种。四因说和潜能现实说也是对实体论的延续。 6、经验论:主张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都是对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论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以F.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 7、唯理论:主张理性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个别的、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此基础上,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这样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唯理论是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一种认识论学说。以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 8、哥白尼革命:康德对其哲学认识论改革的自喻。康德受到哥白尼将地球太阳关系颠倒而得出日心说的启发,认为在认识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思考上也可以换个角度,即让对象符合认识,符合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这样,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主体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得到证明。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核心就是认识主客体关系的颠倒。 9、道德律令:由康德提出,指先天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普遍的道德法则,而与后天的经验无关。康德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在于服从和执行心中固有的道德律令,因此道德必须超越经验。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条,普遍的立法形式。即这种行为能成为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而共同遵守;第二条,人是目的。行为本身尊崇人是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第三条,意志自律。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10、形而上学:由亚里士多德提出,被他称为第一哲学。他认为,没有一样东西不属于存在的范围,其他科学只是研究存在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存在自身及其本质属性。13至19世纪,形而上学主要指研究经验以外对象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则开始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抽象、孤立、固定的思维方式分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看不到事物内在本质的变化。

2019年电大《哲学引论》期末考前复习资料重点知识精华版考试必考重点

电大哲学引论试卷复习资料小抄 一、选择题 1. 中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百家”是言其多,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ABCD。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 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ABC。A.孔子B.朱熹C.孟子D.慧能 3. 建立了中世纪最大、最全面的经院哲学体系的是:(B)。 A.伊曼奴尔?康德 B.托马斯?阿奎那 C.安瑟伦 D.洛色林 4. 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BD。A.笛卡儿B.斯宾诺莎C.休漠 D.莱布尼茨 5. 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BD) 。A.培根 B.笛卡儿 C.洛克 D.莱布尼茨 6. 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BCD 。A.培根 B.笛卡儿 C.斯宾诺莎D.莱布尼茨 7. 英文“ being',的涵义包括:(CD)。A、人B.物C.是D. 在 8. 逻辑推理的类型有(CD。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C、数学推理D.物理推理 9. 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C)。 A. “本体论转向” B. “认识论转向” C. “语言的转向” D. “伦理的转向” 10. 奎因提出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是指:(BD)。 A.理想语言存在的教条 B.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的教条 C. “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其用法”的教条 D.还原论的教条 11. 从属于“非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CD。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务论 12. 从属于“结果论”范畴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有:(AB ) A.个人主义 B.功利主义 C.圣谕论 D.义务论 13.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大致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ACD。 A.先秦儒学 B.唐代儒学 C.宋明儒学 D.当代新儒学 14. 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包括:(BCD )。 A.《形而上学》 B.《纯粹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15. 在下列的哲学著作中,其作者属于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著作是(ABD。 A.《纯粹理性批判》 B.《实践理性批判》 C.《辩证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16. 在中西哲学交流史上,做出奠基性的伟大贡献的人物是:(B ) 。A.柏拉图B.利玛窦C.莱布尼茨D.伏尔泰 17. 在古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A)。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18. 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中心思想是:(D)。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19. 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B)。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20. 以下属于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BCD ) 。A.杜威B.皮尔士C.詹姆士D.刘易斯 21. 以下属于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B)A.弗雷格B.奎因C.萨特D. 康德 22. 在佛教看来,认识的成立所必备的三个因素是:(ABDA.根B.境C.空D.识 23. 儒家认为,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包括:(AB ) A. “自诚明”B. “自明诚” C. “为道” D. “为学” 24. 在庄子看来,“为道”比“为学”更重要,其中“体道”的正确方式是(CDA.自诚明B.自明诚C.心斋D.坐忘 25. 经验的形式大致上包括:(BCD ) 。A.推理B.感知C.内省D.直觉 26. 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表现在:(BCD)。 A.对革命的直接参与 B.对日常意识的反思 C.对学科前提的批判 D.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7.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是者”概念的哲学家是:(D)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巴门尼德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唯实论认为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实在;温和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直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成就的人。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是“火本原论”者,他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他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他物。那么 是:“” 而不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看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

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理念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看法和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你能说人只是人(抽象共性)而不是动物(可感共性)吗?因为人类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他的实体论。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包含个别事物的属(如 “是者” “实体 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下面请看本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供大家阅读参考。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qq炫舞印象唯美句子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本原:就是万物从它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它那里去,万物生灭变化,唯独它不变的东西,所以,“本原”的问题,其实包含着两个问题:一是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一是生成的原因问题,亦即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2、巴门尼德:A巴门尼德——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奠基人,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B巴门尼德哲学是希腊哲学的转折点。C其对哲学的贡献:①他关于两条道路或两个世界(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花费呢,确定了后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②他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③他不再像自然哲学家那样武断地宣称,而开始用逻辑论证的方法,使哲学向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④他关于“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的命题确定了理论思维或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D巴门尼德将“存在”确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使西方哲学从宇宙生成论转向了本体论。 3、原子论:①德谟克利特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最高成果,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作为不可分的最小单位而存在,而虚空是非存在,不过非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它是原子运动的场所。②德比较好的解释了自然万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万物为一,都是由同一种东西组成的,万物也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原子之间有形状,位臵和秩序的不同,由于有了虚空,原子就有了运动的场所——原子在虚空中的碰撞造成了它们的组合与分解,从而形成了万事万物。看上去原子论解决了自然统一性和多样性,但有原子论有十分浓厚的机械论色彩。 4、智者:公元前5世纪,“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收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智者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倾向,在社会政治领域发挥了启蒙作用。 5、亚里士多德:著作《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被认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有史以来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不过他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将柏拉图的问题称作是“分离问题”,即理念与事物的分离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深深地渗透着经验的因素,重新恢复了被柏拉图抛弃的自然哲学的地位。 6、四因说: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往的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主要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因”——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②亚里士多德将以往关于“原因”的理论归结为四种原因:A质料因,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B形式因、内形式是事物的“是其所是”即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外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C动力因、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D所为因、“所为了的那东西”,意义“目的因”③后又归为两种原因:形式与质料,最后通过潜能实现这一对概念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成。④四因说后来为黑格尔发挥到了极致。 7、理想国:柏拉图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他认为一切工作都以知识为基础,治理国家更是如此,而真正对于治理国家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的人,应该是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洞悉宇宙万物的奥秘。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而要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只有一种可能,让哲学家为王,就是哲学王的理想。 8、理念:①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柏拉图理念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②理念具有多种意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③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事物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所谓的理

西方哲学考研邓晓芒《西方哲学史》2021考研真题

西方哲学考研邓晓芒《西方哲学史》2021考研真题 一、一、名词解释 1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武汉大学2015研] 答: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包括: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数量、质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武汉大学2015研] 答: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指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的方法。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讨论问题时,往往总是说自己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使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他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认为这些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里本来就有,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未能显现出来。他的作用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为“思想助产术”。这个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启发式教育的典型。 3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武汉大学2015研] 答:斯宾诺莎的知识分类和真观念是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的基本观点。他在《知性改进论》和《伦理学》中将知识归结为“意见或想象”、“理性知识”、“直观知识”(即真观念),认为真观念能够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至于陷入错误,

并将其作为推论知识确立的出发点、前提和基础。斯宾诺莎认为哲学原则和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的认识活动获得的,人们凭借天赋的认识能力(直观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真观念,作为天赋工具,作为认识的原始起点,逐渐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实现知识的进步。 4唯名论[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5实体[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实体是指神或自然。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他反对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只有神或自然一个实体。实体是无限的,它不可以被别的东西所限制;实体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别的东西所产生。宇宙间只有一个不动、不变的绝对无限的实体。斯宾诺莎将唯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用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代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 6感性[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是最起码的认识能力。康德把知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感性知识由两种成分构成:①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②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康德认为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

西方哲学史复习题

西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始基本原: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逻各斯:内在的本原即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赫拉克利认为它正确的道理表达了真实的原则。就逻各斯是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它可被理解为“理性”、“理由”等;就逻各斯是世界的本原而言,它又可被理解为“原则”、“规律”等。 3、同类相知说: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对认识的性质的看法,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按照他的观点,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4、异类相知说: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萨戈拉。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思想可以做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 5、流射说:恩培多克勒把同类本原的触类相通称作“流射”,流射物与对应事物的孔道相通而彼此相互结合,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流射说”第一次试图把感觉的性质归结为事物的物理性质,把感觉的运动归结为感官的生理结构,是一种把认识归结为感觉的感觉主义。 6、理念: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

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共相,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 7、实体: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又称本体。一般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主要特征是:它是独立的,可以分离存在;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产生不同的性质;实体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大量搜集整理古希腊文献,通过艺术形式实现人感性的饱满以抵制中世纪过分死板的理性主义。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肯定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禁欲主义,确立了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重新肯定了人在世界的原则,但忽视了自然,对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9、“四假象”说:培根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为“假象”。其中“种族假象”指人性的缺陷;“洞穴假象”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市场假象”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剧场假象”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10、三表法:培根指出,归纳法开始于收集完全充足的材料,然后再整理材料,他把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最后,根据这些例证,推导出一般的结论。 11、心物二元论:由笛卡儿最早正式提出的哲学命题。笛卡儿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心物二元论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却难以解释人的行为,它留下了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绵延不绝的哲学争论。

西方哲学史 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马工程版)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姓名:xx 学号:xxxxxx

第一编古代哲学第一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第二章:古典时期希腊哲学 第三章:晚期希腊哲学 第一章:古希腊早期哲学 题目:古希腊早期哲学 时间:2019、09、12 地点:15301 授课: 内容:一、自然哲学的划分 从学派上划分:毕达哥斯拉学派米利都学派 爱菲斯学派爱利亚学派 原子论 从地域上分伊奥尼亚地区各派哲学 南意大利地区的哲学 阿布德拉地区的原子论哲学 哲学思想性质上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倾向哲学 (一)泰勒斯 论断:水是世界的本原 主要哲学思想: 1、关于世界的产生 2、关于宇宙的形成与结构形成:汪洋——陆地——世界万物 结构:大地浮于水上 3、关于灵魂的思想:物活论 思想简评:·“水是世界的本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命题,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正式诞生 古希腊人开始用自然本身去说明万物的存在,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题 古希腊人力图在感性观察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去对自然的起源和统一做出理论上的抽象 概括,宣告了人类理性的胜利 理论局限: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这种特殊的,感性的事务,只能勉强说明世界的起源和构成,表现了哲学思考的朴素性 2、展现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不自觉的理解 (二)阿那克西曼德 主要哲学思想:世界的本原是“无定” 思想简评:“无定”比泰勒斯的“水”更有高度,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无定可分离的思想包含着辩证法的幼芽 (三)阿那克西米尼 主要哲学思想:气是万物的本原 万物的生长过程 关于灵魂的思想 思想简评:稀薄和浓聚两种运动更能说明世界的生成,开辟了用量的不同来解释事务性质差异的新途径 关于灵魂的观点表现出用感性物质形态来解释一切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四)赫拉克利特总体特征:流变 主要哲学思想:1、万物变的本体和根基是火(火是万物的始基,一切生于火,一切又都归于火) 2、万物变的普遍性 3、变的原则和规律(火按一定分寸燃烧,按一定分寸熄灭) 4、变的源泉或原因(对立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5、变的总体特征(循环和平衡) 思想简评: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系统阐述自发辩证思想的哲学家 其辩证法以感性直观为基础,具有朴素性,自发性,神秘性,关于世界的循环流变观也 是荒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