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

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
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

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到底意义如何,是否真的是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现代大多数人的认识是这样的。它实际上的意义真的有这么大吗?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浅见:

1. 没有西安事变,中国是否就不抗日,或者打不了抗战了呢?

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战事几乎每年都在进行,而且在长城、古北口抗战还打出了威名,打出了一个"大刀队"。日军南侵的气焰受到打击,虱伏了好几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按理说抗战力量更强大。但是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之后才半年多,77事变就爆发,日军就开始全面侵华了呢? 这说明,至少在日军眼里,抗日统一战线并没有那么强大。

2. 西安事变的真正受益人是谁?无疑是共产党。

不少朋友都认为,陕北的红军当时处境并没有那么困难。这是"成王败寇"以后的想当然。

陕北是一块很贫穷的地方,自唐宋开始,它就是完全依赖内地经济保障的边防地带。这块地方一下子要养活这么多军队,其困窘可想而知。

看看后来蒋介石一停止发饷,边区政府立刻陷入经济危机,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就不难理解。南泥湾,"359旅好榜样",都是那时候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立刻就开始东征西征。因为不打出去实在没法活。结果,东征没有任何效果,死了刘志丹,撤了回来。西路军则干脆全军覆没,回民马家军的剽悍,是不能轻易视之的,十几年后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都还对他们心有余悸。

就在西安事变之前,蒋调来中央军三十万,准备以河南为基地,最后解决陕北红军。如果没有命运之神的眷顾,中国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写了。要知道,红军是很厉害,可他们毕竟不是神仙。

江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一直都说是因为王明左侵路线的结果。但在斯诺的西行漫记里,其实已经说的很客观明白。最后一次围剿,是蒋的"步步为营","堡垒封锁"的战略取得了胜利。中央苏区最后黔驴技穷,不得以给挤了出来。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在经营了十年的江西,鄂豫皖,都无法立足的红军,在人生地不熟,吃饭都成问题的陕北,如何坚持下去,是很成问题的。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拒绝。蒋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中国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首先,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磨刀霍霍乘机大肆侵略中国。第二个集团是以国民党南京政府中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竭力策动“讨伐”张、杨,轰炸、进攻西安,扩大内战,汪精卫、何应钦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南京政府于16下令讨伐张、杨,任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汪、何蠢蠢欲动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第三是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同时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也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并派出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另外,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关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主要有四种观点。 1.中共抗日主张作用说。持此说者主要有李新等。 李新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而作出的。对于西安事变,“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认为,事变关系十分重大,必须根据中国革命的根本利益和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我党的方针”。由于我党当时“已经是一个政治上完全成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能够从复杂的事变中看到无产阶级的长远利益所在,而不为一切暂时的因素所动摇”。党首先肯定了事变的进步性质,认为,这是“中国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也是国民党中实力派之一部,不满意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要求立即停止‘剿共’,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并接受了中共抗日主张的结果”。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斗争形势,深刻指出事变可能有两种前途:“一种前途是爆发大规模内战”,“另一种前途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的各党各派各界所竭诚拥护井为之实现的。”在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杀掉了蒋介石,那么,这就给“南京政府的‘讨伐派’即有了口实,大规模的内战就必然爆发,中国人民的民族革命事业必将蒙受极大的损失”。中共中央认为,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就应当“采取联合国民党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亲日派的策略,竭力制止新的内战爆发,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和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事变”。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保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地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西安处理事变”。“经过中共多方面努力,终于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持此观点的还有胡华等。 2.国民党内部矛盾决定说。持此说者有姬天舒等。 姬天舒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是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主要依据是:“第一,从发动西安事变的当事人来说,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因此,他们是坚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的。”“第二,国民党内部实力派,即以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为首的亲英、美派是坚决主张和平解决的。”“第三,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如冯玉祥等人,是能够看清大局的,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第四,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地方实力派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国民党内部,尽管有何应钦等亲日派和某些地方实力派,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利用西安事变来发动内战,但他们只是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不占主导地位。”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民党内部矛盾斗争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一果多因、合力作用说持此观点的主要是侯雄飞、杨拯民、李淑等人。 侯雄飞认为:“要科学地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必须按照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和一果多因、合力作用的原理,对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具体分析和探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 间“相互作用,交错牵制,形成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其表现是:“一、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中的主体作用。”他们在事变和平解决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着主体作用”。从张、杨二将军发动事变的初衷看,他们“是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蒋介石结束内战,领导全民抗日。他们实行兵谏,是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逼使蒋介石接受建议的一种方式”。在事变的部署中,“张学良严令执行捉蒋任务的孙铭久,不准伤害,并绝对保障蒋的安全”。在事变发生后,“张、杨还多次电邀中共派代表到西安协商解决事变。与此同时,他们也先后致电各地实力派……共同协商政治解决事变”。尽管蒋介石已成为阶下囚,“但张学良还是以部下礼节,向蒋再度陈述自己的良苦用心,盼其纳谏。蒋介石虽顽固不化,但张学良的至诚行为,对他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学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只要蒋介石基本上答应了他们的主张,就尽早将其释放”。在事变十分严重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果断决定立即放蒋,并说服了杨虎城将军,这就为和平解决事变跨出了决定性一步”。张学良不仅决定立即放蒋,还亲自送蒋回南京,这“有利于最终实现事变的和平解决”。当张学良在南京被扣时,西安形势骤然紧张,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学良不计较个人身处逆境,以民族利益为重,本着和平解决事变的初衷,对杨虎城和东北军将领进行劝解,使可能爆发的战争得以制止。”“二、蒋介石被迫反省,客观上配合了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蒋介石,虽然成为张、杨的阶下囚,但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并没有损伤,因而他具有一般囚徒所不能起的特殊作用,他的行为对事变的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变之初,蒋介石不相信张、杨的真实用心,“确实抱有一死之念”。但经过端纳、宋美龄等的劝说和蒋的实际观察,终于“改变了以死来对抗事变的态度”,接受了张的要求,派蒋鼎文持手谕令南京停止轰炸,“从而暂时制止了何应钦的军事进攻,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宋美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即历史发展的前提性和规律性,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即历史主体的选择性。以下WTT小雅为你带来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1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

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2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败。”近几年,初中历史不可避免的进行了新课改,可以说,课

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意义 问题: 答案: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相关阅读】 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推荐:“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向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最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向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重返1936,西安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是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已有历史定论,西安事变的许多细节也长随张学良将军于地下,但那场惊天事件的所谓“内情”绝不是一个谜题。

从记录到记忆--历史学习感悟

从记录到记忆 魏征死后,太宗常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古语我们很早就已熟知。我们与历史的情谊从儿童时代就已开始:学校里,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历史课本就每日摆在我们的书桌上;生活中,听父辈们讲讲那些战争岁月里的故事,讲他们小时候的经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能够去一些馆内听听那些个历史学者的精彩演说。从小学到大学,历史课本伴随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从儿童到青年,我们成长了,历史也在变得厚重。 2005年,那年我们中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个年头。这一年,从来都被学校当做副科的历史学,因为教育局的一纸文件,得以正名,正式成为大考科目。由此,学校开始注重历史课,历史老师开始昂首阔步,课堂上的我们也一改往日里的蔫样儿,开始认真的听老师“讲”历史。 似乎从一开始,我们就是被迫学习历史的,学校安排一节课的历史,我们就绝不会有学习两节课的权利,因为还有更重要的语文课、数学课、以及必不可少的英语课。说起英语,英语从小就是重点学科,其重要程度甚至于远远超过了我们的国学。现在的幼儿园都开始学英语了,小朋友们也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可他们却分不清声母和韵母。历史呢,其遭遇当然要比语文惨的多。老师会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语文就在你们身边。”可是我从未听那位老师说过:“历史就在你们身边。”我们只是麻木的一味的听老师讲书本上的历史,偶尔从老师口中得知一些并未出现在课本里的、惹人非议的东西时,我们会觉得老师很博学,通俗点儿叫“有才”。我们更迫切的想知道那些未被收录在教科书里的所谓“秘史”,而对教育工作者们辛苦多年编撰的课本兴趣缺缺。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好奇心吧,反正书本上的东西就摆在那里,千篇一律,而那些隐秘的历史却鲜少有人知道。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了13年的历史,可我们发现我们所学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换句话说,我们从前对历史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悄悄变化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浅谈西安事变始末 摘要:西安事变的爆发,绝非是偶然,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本身所处的特殊情况下,西安事变是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西安事变促使国共两党二次合作,统一抗日战线,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巨大的意义,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西安事变前期的中国政治局势紧张,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际舆论也是不利于中国的,中国民族矛盾日益上升至主要地位,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力图缓和对苏关系的同时,寻找与政治对手中国共产党谈判沟通的渠道。西安事变所造成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的轨迹,民族的命运,也开始出现了转折点,对西安事变的实木进行深入研究,更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关键词: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正文:1936年的世界秩序是充满硝烟战火四起,太平安宁已经离去。法西斯政权已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法西斯主义向人类社会公认的正义和准则开始了疯狂的践踏。也对西方大国首肯的原有“秩序”发起了公开的挑战,但西方大国对法西斯暴行采取的“不干预”政策任然没有根本改变,近看中国:日本占据我半壁河山,国家经济陷于瘫痪,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招致南京国民政府危机四伏,英美支持软弱无力,南京政府不得已将目光转向苏联。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抗争中,其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他们读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如七十四年前,在总过近代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促使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西安事变。 1936年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等十三位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写信给蒋介石,希望他当机立断,化敌为友,共同抗日,可是蒋介石却视毛泽东的忠告为软弱可欺,认为红军的处境已难以为继,于是变本加厉地调集三十万军队准备“围剿”。12月4日蒋介石和其他军政要员抵达西安,给张学良、杨虎城两人施加压力。向他们提出最后通牒式的两个方案。一、服从“剿共”就将二人的部队调往陕甘前线,二、不服从就将张学良部队调往福建、杨虎城部队调往安徽,退出陕甘,由中央军“剿共”,张学良、杨虎城下定决心采取非常手段,实行“兵谏”。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和其他十多名军政要员,通告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各国的态度是:日本,既无顾虑中国民众的抗日情绪,不愿使之迅速激化,又期望亲日派上台,以更便利地遂行其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企图,因而急欲山洞南京讨伐西安,挑起中国全面内战,坐收渔利的思想主导了其对华政策。英美,既考虑本国在华利益和侨民安全,又着眼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友好关系”,遏制日本对华侵略,维护其在花利益的需要,极愿事变所涉及各方选择“和解保蒋”。苏联,被日本列为“北进目标”,担心事变成为对日开战的借口,又面临德、意法西斯威胁,在自身利益驱使下苏联奉行谴责西安事变,主张“和解放蒋”的策略。法、意、德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法国支持英美的和解主张,德国虽愿意释蒋,又不愿支持主和派,意大利反对西安事变,主张中日亲善。总过共产党起初反应,中共领导层多数意见人呢为,下事变是革命行动应当罢免蒋介石,交人民公审,只有对她进行彻底清算,才能为全国统一抗日开辟道路。深思熟虑后的决断,中共果断放弃“审蒋”计划,有条件维护南京的正统,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事变。以举国抗日为根本目标,使中共车工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中坚力量,检定的站在西安一边,中共支持张、杨的革命义举,准备共同迎击南京亲日派发动的军事进攻,帮助西安各方面筹划和进行和平努力。西安事变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发生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对我国的侵略,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开使张感到“剿共”无出路,蒋介石一向用到“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逐渐觉醒,东北军士兵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愿望促使张学良组岸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张、杨的强烈爱国心。蒋介石的顽固不冥等,都导致了西安事

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13.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能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2)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安事娈》电影片段 提问:这一电影片段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西安事娈)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概念 2、西安事变的原因 提问:张、杨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的形势。边展示边叙述: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各界民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主张抗日。 (蒋介石拒绝接受,并亲赴西安督战“剿共”。) 师生共同归纳:① 日军占领华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根本原因)②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响;③中共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主张抗日;⑤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剿共”。(直接原因) 3、和平解决 提问1:蒋介石被扣押后该如何处置?是杀,还是放? (1)你认为呢?(各抒己见) (2)民众有什么呼声呢? (3)中国共产党对此采取了怎样的主张呢? (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 提问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呢?(可从“杀蒋”“放蒋”可能产生的结果方面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后点拨:西安事变后,局势极为动荡不安。处死蒋介石,可能导致亲日派掌权,国家陷于群雄割据的局面,日本便有机可乘;如果放了蒋介石,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就有可能接受抗日主张。为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对中国近代史的感悟 从1840到1949,历史的车轮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天一天,我们过了109年。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关系着四万万人民的生死存亡。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紧张,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疯狂,当然也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样威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慈禧到毛泽东,从李鸿章到周恩来,从受压迫受剥削到当家作主,从被列强踩在脚底到屹立东方……109年,我们创造了奇迹! 大浪淘沙,千古英雄。英雄创造了历史,历史成就了英雄。血雨腥风,百年之间,我们的英雄历炼着,神话终于变成了不朽的篇章,如果没有民族的危机,他们到哪去施展他们满腹的雄才?如果没有英雄们的挺身而出,谁救民族于水火? 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屈辱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和谐,是建立在先人的鲜血和尸体之上的呀!当我一次次带领我的学生走近中国近代那段历史时,我发现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些新的感受与认识。 第一堂课上,我曾问同学这样一个问题:“提到中国近代史,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屈辱”,95%的同学脱口而出。中国109年的近代史主线是屈辱吗?这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误读,中国近代伴随着屈辱,但不是近代史的主线,中国近代史的主线是抗争和探索,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前仆后继的探索,才有1949年的光明,如果屈辱是主线,中国早就亡国了。 为什么要学近现代史呢?因为它和今天的历史联系得最紧密,历史的昨天能为今天的历史提供很多的经验教训。为什么不学古代史呢?

那是一段令所有中国人都自豪的历史。今天依然有一部分人沉浸于祖先给予我们的荣耀中,看看我们的近代史,祖先创造的文明,令我们汗颜。 中国近代史,以1840年英国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为开端,以签订屈辱的条约宣告结束。看看西方人是如何把中国的四大发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侵略从海出而来,英国的战舰上,有中国的指南针,英国的大炮装着中国的火药,最终的和约是在纸上签订(中国的造纸术)。中国人不该反思吗?我们祖先的发明,我们都发挥作用了吗?我们愧对于我们的祖先,拿着老祖先的东西四处炫耀,而不敢直面中国近代那段历史。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国崛起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历史。 在中国近代史上,失败比成功多。“勿以成败论英雄”。走进近代那段历史,感受时人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对中国近代史上抗争与探索的人们,应致以敬意。中华民族是不屈服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你我的血液里都有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中国近代最终选择革命的道路,是因为改革太艰辛。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后人颇多指责,认为步伐太慢,实际上当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时,我们会发现,洋务派那些人在那个时代已经走在最前端,“中体西用”是当时最好的方式,不保留中体,西用也难以引入中国,正是在中体的掩护下,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守旧势力太强大,高高在上的心理优越感在相当一段时间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作祟。中国人的觉醒及正确的自我定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刺痛了中国人,维新志士以知识分子极大的热情与勇气,奔走呼告变法图强,进而直接投入到改良中国的政治运动中。维新派要在中国走日本式的君主立宪的道路,必然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

参观西安事变纪念馆心得 今天我参观了西安事变纪念馆,中国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 的事变。所谓事变,从字义上看是事物发生的变化,一般则指突然 发生的重大的政治、军事性变故①。中国古代史上,有唐太宗李世 民的玄武门事变登王位,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龙袍加身。 进入中国近现代,我们看到的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西安 事变、皖南事变等等。纵观这些事变,有的是争夺封建社会的权力 顶峰皇位;有的是对受到不公平对待或对现状的不满;有的是反动 派的阴谋的表现;有的是一个国家遭受到外敌侵略的开始。而有一 个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变,而这个事变不是争夺最高权力、也不 是要发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更不是为了个人的阴谋,而是要捍卫 民族的尊严。这就是当时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 事变或称双十二事变。这场逼蒋抗日的事变之后,中国停止了内战,中国开始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开始高涨。,使国共达成了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鼓 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这就是我对整个西安事变的个人看法。我认为它是一次很特殊的、很感人的事变。张学良少帅也曾经说 过如果不是民族危难,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医生,也由衷地敬佩少 帅与杨虎城将军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无私。 历史书中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少,西安事变也非考试重

点,因此我对于西安事变的认知也仅停留于张杨二人之名。 通过这次参观西安事变博物馆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 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对于西安事变当事人张学良将军的 精神世界也有些许认识。从这次事变中我对张学良爱国主义感到 钦佩。当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人民的生活不能保证时,他能够 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上,可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甚至生命,和 其他将领联合起来,发动兵谏。他个人也是十分有担当,有社会 责任感的人。张学良就因为这次事件而被蒋介石常年囚禁。从 1946年到1990年,张学良一直被囚禁在台湾各市县,过着长年软禁生活,直至晚年张学良才全面恢复了人身自由。后来张学良又 去了美国,并在夏威夷定居。 在展厅中有这样的话牺牲自己的一切所有,包括牺牲自己的 生命、家庭、财产,权利、地位、荣誉等,这句话使我得以窥见 张公强大精神世界之一隅。他确实牺牲自己的荣誉,甚至尊严, 为中华民族换来另一条道路。他的爱国主义是坚定的,他的付出 也是悲壮的。今天的我们不需要面对这样的可以说是残酷的选择,张公之牺牲精神让我从灵魂深处颤栗与叹服。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文档

2020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文档Contract Template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1 初学历史,心中不免有些空虚,历史,从初中便开始接触,洋洋洒洒六年了,不断重复着不变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创新。在过去的历史课堂,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知识,学生只是在下面挥汗如雨的愤笔疾书,这样老师是历史课主角,学生则成为台下的观众。殊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历史课的主角。如今的大学历史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历史事件,入木三分的讲述了具体事实,生动而引人入胜。 当今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这个课堂里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老师的分组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能动性,加强了

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所在小组做的是有关慈禧的课件,虽然与其他组重合,但是通过资料的收集,我们了解到:从历史上看,慈禧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而从家族来看,慈禧则是一个有血有肉、孝道先行的封建女人。我们更加知道慈禧太后是清朝政府腐败、软弱、无能、残暴的代表,是1861年至1920xx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这并不像我以前的认识,我以前的认识都是极其片面的,这样的教学对于更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与人物是十分有利的。 再者,我喜欢历史,特别是古代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您的指引下,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课学习心得感悟篇2 初中历史课,在象马营这样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向来是被认为副科的。学生轻视,家长忽略,学校漠视(中考算分数后情况稍好)。甚至连承担历史教学的老师也有着几许无奈何可怕的淡然。可以说,历史教学环境在今天没有什么真正的改观,这严重影响了历史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把历史课当作赶写语数英作业的平台,是进行调整休息的乐土。即使是部分在听课的学生,他们的骨子里也并没有把历史与语数外等科目并驾齐驱,甚至连物理和化学都比历史重要。我在此并非讨论科目的孰重孰轻,只是这种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 层面说,学生对历史的“不买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教学的缺失,“不能让学生走进自己的课堂,这是教学的失

八年级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复习学案 【理清时序、知识整合】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中共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 1931-9-18 1936-12-12 1937-7-7 1945-4 1945-8-15 【单元知识网络】 开始标志: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 时间:1931年—1937年 中华民族开始标志:七七事变 的抵抗全面抗战时间:1937年—1945年 中华民族的重大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提出: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 生死关头,中共提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正式建立: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 次合作 中共七大 时间: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的胜利 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 【考点梳理、随点巩固】 一、填空题 1.九一八事变: ①1931年9月18日,制造了。炮轰东北军驻地城。结果:蒋介 石采取政策,致使沦亡。日本在长春扶植清废帝建立 傀儡政权。 ②东北人民组织,中国共产党派等在东北组织抵抗日军的侵

略。 ③九一八事变后,(标志)中国人民的开始了。 2、西安事变 ①背景:日本占领东北后,又企图占领,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 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的方针,要求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爱国将领、接受中共主张,停止进攻红军。 ②目的:为 ③经过:年月日,和扣留蒋介石,进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 外的。又称“”。 ④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得 到。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基本结束, 形成。 3、全面抗日战争 ①全面爆发: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也叫“”。 中国驻军奋起还击,(标志)爆发。 ②国共第二次合作: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实现了,正式建立。工农红军改编为、。 ③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制造,万中国人遇难。战时陪都是。 ④平型关大捷:事变后不久,一一五师伏击日军,歼敌一千多人,史称“”,这是抗战以来。 ⑤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在山东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 ⑥、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敌人的后方,建立,中 共中央所在地是。⑦⑧⑨ ⑦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指挥下,发动 了破坏敌人交通线的“”。它是中国军队 的战役。 ⑧1945年4月,中共在召开。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为争取和实现准备了条件。 ⑨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年月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也回到祖国的怀抱。胜利的原因:中国人民;;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美国向日本的、投掷原子弹,苏联红军出兵中国)。 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胜利,中国人民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选择题

史纲论文_西安事变

浅谈西安事变 一、西安事变发生前: 1.张学良、杨虎城的思想基础 东北的将军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谓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第一号人物。实际上,张学良早期仍然是执行着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以致于在全国人民面前承担了“不抵抗将军”这个名号。作为“剿匪”副总司令,作为赞同蓝衣社倡导的“一个党、一个政府、一个领导”的法西斯口号和拥戴蒋介石的将军,[1]是什么让其思想发生巨大转变的呢? 1928年6月1日皇姑屯事件造成其父亲张作霖遇害,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引起国难,家丑国耻集于一身,张学良思想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另外,装备精良的东北军在陕北与红军作战均溃败的事实,也让其不得不思量一下东北军“剿共”的前景。此外,在国民党内部得不到蒋介石、何应钦等人的支持,自身地位也骤降,也使得张学良大为不快。因此,他重新思考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在苦闷中寻求出路。[2] 相较于在苦闷中思想转变巨大的张学良,西安事变的另一位主要人物杨虎城抗日态度一直很坚决。杨虎城将军是陕西地方实力派的首领,他有抗日要求,也有一定的进步思想,他过去同中国共产党或中共友好党员有过友好关系。[3]1933年日本侵略热河时,杨虎城就曾经向蒋介石请求,愿率十七路军全部开赴华北抗日,并曾将所部四十二师开到华北抗日。[4] 而无论是张学良还是杨虎城,二人的共同特点除了爱国情怀以外,同非蒋介石嫡系的身份使得他们自己的军队不断遭到削弱。蒋介石对于地方军队,向来是采取分化瓦解、借机消灭的政策。蒋介石将东北军调往陕北“剿共“,实际上是利用陕北地形逐渐消耗和最终消灭东北军。[5]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进入陕北时,有3个师。然而蒋介石将58师改编,甚至策反。1934年10月,蒋介石更是把杨部的17师49旅改为第五师,完全脱离杨虎城的管辖。[6] 凡此种种,都为张杨二人发动西安事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2.国民党内部反蒋日益激烈 日本大举进犯,使得蒋介石实际上也坐立不安,考虑着自己既定多年的国策——“攘外必先安内”。 这一政策首先公开提出是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在《告全国一致安内攘外》中。起初,“安内”既包括共产党武装,也包括胡汉民、陈济棠等反蒋派。后来反蒋派的态度有变动,“内”就专指中共了。蒋介石认为: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而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而不得。这就再明白不过了,蒋介石制定政策,考虑的不是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而是怎样保住自己的权力,延续自己的统治地位。[7]其实蒋介石也不是不想赶走日寇,他只是不愿意伤了自己的实力。因此他采取与日本兜圈子的方法,寄希望于英美等外力,以拖待变。 南京国民政府由于本身就处于各派斗争中,政权基础不稳。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不断会有反派冒出来。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公然挑起了全体中国人民最朴实的情感,不可能不在国民党内引起反弹。 第一个敢和蒋介石“叫板”的是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其在1932年3月24日在香港发表谈话,痛斥蒋介石、汪精卫在淞沪会战中对十九路军和五路军不给予支援而且多方面阻难的行径,并且提出了与南京国民政府不同的政策主张。1936年2月22日,胡汉民公开发表谈话,进一步批驳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指出日寇侵略加深根源为蒋介石、汪精卫的错误政策,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坚持错误而不肯改正。[8]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也向蒋介石发起挑战。1936年4月17日,李宗仁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以“我的主张——焦土抗战”为题,系统地

初中历史_《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亲爱的同学,认真是一种态度,努力是一种精神。相信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让我们在对历史的共同回望中,更好地珍惜今天,绽放光彩。 【学习目标】 1.知道九一八事变经过、结果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 2.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学习重点) 3.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学习难点) 一、东北沦陷局部战 自主学习: 九一八 事变 名称 时间 地点 策划者 经过 结果 合作探究: 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和影响? 面对日本的暴行,作为学生,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 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义一提出了《田中奏折》 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 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指什么? 学生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口号是什么?表达了中国民众什么态度和主张?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本剧《西安事变》事变后,各派政治力量态度如何? 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和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课堂训练 1、歌曲《松花江上》唱到:“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A、1930年皇姑屯 B、1931年沈阳 C、1933年山海关 D、1931年长春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采取的方针是() A、抵抗 B、不表态 C、片面抗战 D、不抵抗 3、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的主要领导人是() A、吉鸿昌 B、杨靖宇 C、佟麟阁 D、赵登禹 4、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是()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5.右图中的建筑物位于沈阳北郊柳条湖地区,它记录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与该建筑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南京大屠杀 6.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 A.局部抗战阶段 B.全面抗战阶段 C.局部反攻阶段 D.全面反攻阶段 7、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关于西安事变的观后感600字

关于西安事变的观后感600字参考下文,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关于西安事变的观后感600字范文,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可以借鉴的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经历了多年的国民党剿工政策,经历了2万5千里长征,红军人数已经损失到了历史最低点,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张扬等同志的骑虎难下,对于处于危难关头的共产党人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在张学良将军的召唤下,共产党人派出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调和小组从延安赶赴西安,对于红军来说,这个机会一定要抓住,绝对不能让他轻易溜走。 后来的结果证明,在外族入侵,民族危难的时刻,谁为了人民着想,谁为了民族利益着想,谁将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我佩服共产党人,对于中国这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来说,完全的西方式的民主和国家制度,是行不通的。。。 我们可以看看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可以看看民进党统治下的台湾,他们都标榜自己是所谓的民主国家,可是我不喜欢他们那样的民主,我喜欢中国式的民主,相信若干年后,中国共产党人在经过不断的经验教训和实践的锻炼,毕竟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 希望政府,党中央要勇于面对现今制度中对社会发展和

民主不利的东西,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从源头上克服、减少乃至杜绝克服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影响社会发展的陋习; 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提高社会道德文明; 不断增强国力,增强内力,以一个强壮的、文明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不要再让他人看不起我们,让他们提到我们中国人,就会从内心里面由衷的佩服和赞叹: 中国人就是了不起!!!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浅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浅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久远、内涵十分广博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人类发展的规律,还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以史为鉴。历史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思考和感悟 1 利用课堂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积极性 一部好戏取决于一个好剧本,一节课的好坏与教学设计的优劣密不可分。在讲课之前,首先要做好学案设计,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在学案之中,这样课上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节课时,我对导入环节做了这样的处理: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作为背景音乐,一张张幻灯片打出曹操、诸葛亮、刘备等历史人物图像,让学生畅谈他们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全体学生自然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三国的历史知识学习中去,学生的思维阀门一经打开,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无疑提高好几倍。同时,把对知识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能力及情感价值观三者协调发展,有效发挥出课堂的更大优势,

例如我经常在阶段教学后,用知识竞答、问题接龙、电脑闯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打消学生对考生的反感情绪,加深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 2 强化师生合作,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我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师徒结对等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在小组中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时候,找准切入点,促进学生多科知识的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有一次讲到有关轮船发明的知识时,适当的加入了地理中提到的无风带和幽灵船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学生特别感兴趣,在学习历史的也对地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历史教学很难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有一次上课介绍到有关古代拱桥的历史时,结合一些科技书籍中提到的关于拱形实验的例子,指导学生做了个小实验,短短的几分钟,学生通过操作清楚的体会到了拱形桥坚固的原理。用学生的话说:“历史课还有实验,太稀奇了”。 3 巧设三维目标,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备课过程中,我在不断思索:一节课怎能将三维目标贯穿其中?我深感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做到小而细,贴近学生的实际,切忌大而空。我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从学生身上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