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重点整理 配科学出版社,曹军卫等著的《微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重点整理 配科学出版社,曹军卫等著的《微生物工程》
发酵工程重点整理 配科学出版社,曹军卫等著的《微生物工程》

微生物工程重点整理

第一部分微生物工程原理

一、微生物工程概论

1.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

2.(生物化学角度)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出的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发酵。机体在无氧条件下获得能量的一种方式。(微生物学角度)发酵是厌氧微生物或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或缺氧条件)下将代谢基质的不彻底氧化,并大量积累某一(或几)中代谢产物的过程。(工业生产角度)利用特定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生产人类需要的特定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发酵。微生物是发酵的核心和灵魂。

3. 发酵工业的发展历史:传统发酵技术——天然发酵(酒精发酵):难人为控制过程,生产凭经验;第一代发酵技术——纯培养技术:巴斯德巴氏瓶实验证明酒精由活酵母引起,柯赫发明固体培养基、得到细菌纯培养物;第二代发酵技术——深层培养技术:青霉素(弗莱明),深层培养技术即机械搅拌通气技术,推动抗生素工业发展,石油发酵,“代谢控制发酵技术”是将生物通过人工诱变,获得代谢发生改变的突变株,在控制条件下,选择性地大量生产某种人们所需要的产品;第三代发酵技术——微生物工程(胰岛素、干扰素、生长激素、抗生素和疫苗):基因分离、鉴定和克隆的方法,外源蛋白。

4.发酵工程是工程学与微生物学的结合。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将其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是建立在微生物发酵工业基础上,与化学工程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发酵工程又称微生物工程。

二、生产菌种的来源

1. 发酵工程三要素:生产菌种的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产设备

2. 分离纯化和筛选步骤:标本采集→标本材料的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初筛→菌种复筛→性能鉴定→菌种保藏。

3. 采样的注意事项:采样时应尽可能保持相对无菌;所采集的样本必须具有某种代表性;采好的样必须完整地标上样本的种类及采集日期、地点以及采集地点的地理环境条件、生态参数等,以备查考;采样的季节性和时间因素(真正的原地菌群的出现可能是短暂的);为减少微生物数量和类型变化,采好的样及时处理,暂不能处理的应贮存于4℃下,但贮存时间不宜过长。

4. 纯种分离方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平板稀释分离法;涂布分离法等。

5. 菌种分离:施加选择性压力分离法(富集培养);随机分离法:抗生素产生菌、抗肿瘤产生菌、酶抑制剂产生菌、抗病毒药物产生菌、生产因子产生菌。

6.氧控制: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高温:嗜热微生物、非嗜热微生物。pH条件: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

7.施加选择性压力培养法:分批式富集培养(摇瓶培养):转种的时间是关键;恒化式富集培养(连续培养):稳定混合菌群。

8.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分离各种酶产生菌

9.抗生素产生菌的筛选和分离:稀释法、扩散法、生物自显影法和抑菌圈法等。

10.几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产生菌的分离方法:抗肿瘤药物产生菌:利用DNA修复能力突变株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酶抑制剂(药物)产生菌:某种化合物能在体外抑制某种关键的人体酶,它就可能在体内有药理作用。故主要选择与生理和病理关系明确的酶为靶酶进行筛选。抗病毒药物产生菌:用小平板测定由病毒引起的细胞变性效果,是一种有用的筛选方法;检测病毒复制中特有的DNA复制酶和核酸合成酶的酶抑制剂,是另一种选择性更高的筛选方法。生长因子产生菌:通过观察分离菌能否促进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生长来检出。免疫激活剂产生菌:可以用细胞表面酶的抑制法,筛选免疫激活剂产生菌。多糖产生菌:可以通过菌落外观的观察来识别(黏稠)

三、微生物的代谢调节和代谢工程

1.代谢调节:涉及多个基因的基因工程,也称途径工程。包括酶活性调节(酶的激活作用(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的抑制作用)、酶合成的调节、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同工酶、协同反馈抑制、累积反馈抑制、顺序反馈抑制、联合激活或抑制调节、酶的共价修饰)、能荷调节。调节方式包括反馈调节、反馈阻遏、酶的诱导调节、酶的共价修饰等。代谢类型: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2.微生物自我调节的部位:细胞膜的调节、限制基质的有形接近(真核生物)、酶量和酶活性的调节(原核生物)

3.酶活性调节:指一定数量的酶,通过其分子构象或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反应的速率。影响因素:底物和产物的性质和浓度、环境因子(如压力、pH、离子强度和辅助因子等、其他的酶的存在。调节方式:激活已有酶的活性、抑制已有酶的活性。

4.酶的激活作用:某个酶促反应系统中,某种低分子质量的物质加入后,导致原来无活性或活性很低的酶转变为有活性或活性提高,使酶促反应速率提高的过程。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能引起酶活力提高(或获得)或降低(或丧失)的物质(外源物质或机体自身代谢过程中产生与积累的产物)。酶的抑制作用:某个酶促反应系统中,某种低分子质量的物质加入后,导致酶活力降低的过程。反馈抑制:指代谢的末端产物对酶(往往是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活性的抑制。包括:无分支代谢途径的调节、有分支代谢途径的调节。5.酶的变构调节:通过酶分子空间构型上的变化来引起酶活性的改变;变构酶分子的化学修饰调节:通过酶分子本身化学组成上的改变来引起酶活性的变化。变构酶一般分子量较大,由多个亚基组成,具有催化和变构调节的位点。变构蛋白(调节蛋白):本身无催化活性,可控制相应酶的活性,或酶与蛋白质的合成。作用:调节酶促反应变化速率。

6. 酶量调节方式:诱导作用:在某种化合物作用下导致酶合成和合成速率提高的现象;阻遏作用:在某种化合物作用下导致酶合成停止和合成速率降低的现象。

7.酶合成的诱导作用:组成酶:微生物不论生长在什么培养基中,有些酶总是适量的存在,不依赖酶底物或底物类似物而合成的酶;诱导酶:依赖于(为适应)某种底物或底物结构类似物的存在而合成的一类酶,又称为适应性酶。诱导酶由隐性基因控制。

8.如果代谢产物是某种合成途径的终产物,这种阻遏为末

端代谢产物阻遏;如果代谢产物是某种化合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则为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分支代谢途径:每种末端产物仅专一地阻遏合成它的那条分支途径的酶。

9.葡萄糖效应:葡萄糖的存在能够抑制微生物对混合碳源中其他糖的利用,只有葡萄糖利用完以后,才开始利用其他的糖。

10.操纵子模型:调节基(阻遏物生成基因);启动基因(RNA 聚合酶结合位点);操纵基因(阻遏物结合部位);结构基因(可转录为mRNA)。操纵子由启动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构成。

11.操纵子调节方式:单一效应物调节(正调节与负调节)、两种效应物共同调节和弱化调节。

12.弱化调节:当存在效应物时不是使正在翻译的过程全部在中途终止,而是部分停止;广泛存在于Aa合成操纵子的调节中;为精细调控。

13.分支合成途径:同工酶调节(某一分支途径中的第一步反应可由多种酶催化,但这些酶受不同的终产物的反馈调节。)、协同反馈抑制(仅有一种酶受到反馈调节,但需要一种以上终产物的过量存在方有明显的效果,单个终产物过量,其他的终产物不过量,不会产生或产生很小的影响)、累积反馈抑制(任何一种末端产物过量都能对共同途径中的第一个酶起抑制作用,且各种末端产物的抑制作用互不干扰;末端产物过量时,它们的抑制作用是累加的。1+1<2)、增效反馈抑制(代谢途径中任何一种末端产物过量时,仅部分抑制共同反应中第一个酶的活性,但两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其抑制作用可超过各末端产物产生的抑制作用的总和。1+1>2)、顺序反馈抑制、联合激活或抑制调节(一种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参与两个完全独立的、不交叉的合成途径的控制; 种中间物质浓度的变化会影响到两个独立代谢途径的速率)、酶的共价修饰调节(变构酶的活力是通过效应物分子诱导酶构象的改变来修饰的,不同状态之间不涉及共价化学键的形成。谷氨酰胺合成酶是蛋白质有无共价连接的化学物质存在(共价修饰)引起活力的变化。有无苷酰基)。14.能荷调节(腺苷酸调节):细胞通过改变ATP、ADP、AMP 三者比例来调节其代谢活动(代谢反应供能高能磷酸键的量度)。

15.代谢调控:发酵条件的控制(通气、NH4+、pH、磷酸、生物素)、改变细胞透性(青霉素抑制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中肽链的交联;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细胞壁中脂类溶解,细胞壁疏松,通透性增加;控制Mn2+、Zn2+的浓度,干扰细胞膜或细胞壁的形成)、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代谢产物过量产生、产生苏氨酸)。

16.发酵条件的控制:改变发酵条件;使用诱导物;添加生物合成的前体;培养基成分和浓度控制。

17.初级代谢:一类普遍存在于生物中的代谢类型,与生物生存有关。初级代谢产物如单糖、核苷酸脂肪酸等单体。18.次级代谢产物及特征:存在于某些生物如植物和微生物中一类特殊的代谢类型;不参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其生物合成有一部分是不参与初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遗传物质(质粒)。如抗生素、激素、色素、毒素、维生素及生物碱等

19.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的区别

氮分解产物调节、磷酸盐调节、反馈调节、生长速率调节等。21.酶合成的诱导调节:卡那霉素-乙酰转移酶是在6-氨基葡萄糖-2-脱氧链霉胺的诱导下合成;参与青霉的棒曲霉素合成的酶是被生物合成中的中间产物6-氨基水杨酸、龙胆酰醇、龙胆酰醛依次诱导合成的。

22.外源诱导剂:外源加入。内源诱导剂: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

23.反馈调节包括次级代谢产物的自身反馈调节、分解代谢产物调节、前体的反馈调节、初级代谢产物的反馈调节。24.高浓度磷酸盐导致更多ATP,提高细胞能荷;过量的无机磷或ATP抑制四环素等抗生素合成。

25.抗生素产生菌的主要代谢调节机制:受DNA控制的酶合成的调节机制;酶活性的调节机制;细胞膜透性的调节;碳分解代谢产物的调节;氮分解代谢产物的调节;磷酸盐的调节。

26.代谢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定向地对细胞代谢途径进行修饰、改造,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并与微生物基因调控、代谢调控及生化工程相结合,构建新的代谢途径,生产新的代谢产物的工程技术领域。代谢工程的实现:改变代谢途径(加速限速反应(头孢霉素C)、改变分支代谢途径流向、构建代谢旁路、改变能量代谢途径)、扩展代谢途径、转移或构建新的代谢途径(转移代谢途径(聚羟基丁酸PHB、聚羟基烷酸PHA)、构建新的代谢途径)。途径:出发菌株(基因工程技术,代谢途径定向修饰、改造)→工程菌株(基因调控、代谢调控、生化工程)→构建新的代谢途径→新的代谢产物。

27.代谢网络理论将代谢网络分流处的代谢产物称为节点。对终产物合成起决定作用的少数节点称为主节点。根据节点

下游分支的可变程度,可分柔性、半柔性和刚性三种节点。

四、优良菌种选育

1.菌种选育方法:自然选育、诱变选育(抗噬菌体菌种的选育)、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优良生产菌种的基本特征:①高产:在较短的发酵周期内产生大量的发酵产物;②副产物及其他产物少;③生长繁殖能力强, 有较强的生长速率;④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⑤发酵原料成分波动敏感性较小,来源广泛、便宜;⑥对需要添加的前体物质有耐受能力, 且不能将这些前体物质作为一般碳源利用;⑦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泡沫要少;⑧具有抗噬菌体感染的能力;⑨遗传性状稳定。

2.诱变选育方法:物理、化学、生物诱变剂。

3.诱变育种步骤:出发菌株的选择;处理菌悬液的制备;诱变处理(单一诱变剂处理、复合诱变剂处理);中间培养;分离和筛选。诱变育种一般包括诱变和筛选两个部分,诱变部分成功的关键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剂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

4.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分裂不稳定:基因工程菌分裂时,出现一定比例不含质粒的子代菌。结构不稳定:外源基因从质粒上丢失、碱基重排或缺失,引起基因工程菌性能的改变。质粒不稳定的产生原因:含质粒菌产生不含质粒子代菌的频率;两种菌的比生长速率差异的大小;菌体培养条件对质粒拷贝数的影响(低拷贝数的工程菌产生不含质粒子代菌的频率较高)。提高质粒稳定的方法:两阶段培养法来提高质粒的稳定性;控制培养条件(温度、pH值、培养基成分、溶解氧)。

5.突变菌株的筛选:

营养缺陷突变菌株的筛选、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的筛选、组成型突变株的筛选、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6.酵母为双单性微生物。二倍体的生活力比单倍体强。

7.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去除细胞壁)提供了充分利用遗传重组杂交的方法。优点:受接合型或致育型的限制较小;重组频率较高;遗传物质传递更加充分、完整,既有核配又有质配;可以采用温度、药物、紫外线等处理纯化亲株的一方或双方,然后使其融合,筛选再生重组子菌落,提高筛选效率;用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可明显提高诱变频率。

五、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

1. 菌种保藏的原理: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理化特性,人为地创造条件,使微生物处于代谢不活泼,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的休眠状态,以减少菌种的变异。方法:降低培养基营养成分、低温、干燥和缺氧等。要求:保持菌种原有的优良性状、简便、经济。

2. 菌种的保藏方法:斜面保藏法、穿刺保藏法、沙土管干燥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保藏法、悬液保藏法、低温保藏法。

六、培养基

1.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如绿硫细菌、小球藻、螺旋藻等;光能异养型:如红螺细菌等;化能自养型:如硝化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等;化能异养型:绝大多数的细菌、放线菌和所有的真菌;好氧微生物:大部分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厌氧微生物:沼泽地或湖底细菌;兼性厌氧微生物2.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能源物质、碳源物质、氮源物质、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前体(发酵培养基)、促进剂和抑制剂、氧气(好氧)、水分、消沫剂(发酵培养基)。

3.能源物质: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微生物:光能;化能自养微生物:氢,硫胺;亚硝酸盐,亚铁盐。异养菌: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产品是能源物质,同时也是碳源物质。

4.碳源物质作用:提供能源;菌体细胞成分碳架;构成代谢物质。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糊精、淀粉等糖类物质;脂类如各种植物油和动物油(耗氧量增加);乳酸、醋酸、柠檬酸、延胡索酸和它们的盐及醇等;碳酸气、石油、正构石蜡、天然气、甲醇、乙醇等石油化工产品。发酵工业中最常用的碳源:葡萄糖、淀粉、糖蜜、麸皮和米糠等。

5.氮源物质:构成菌体细胞结构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提供能源;合成含氮代谢产物,如缬氨酸、半胱氨酸。碳源不足时,也可以用氮源。实验室常用的有机氮源: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鱼粉、黄豆粉和花生粉等。有机氮常用的有机氮源:花生饼粉、黄豆饼粉、棉子饼粉、酵母粉、麦麸、鱼粉、蚕蛹粉、玉米浆、蛋白胨、尿素、废菌液、酒糟等。

6.前体:某些化合物加入培养基能直接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分子中,而自身结构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却能提高产量。

7.促进剂:一类刺激因子,可影响微生物的正常代谢,或提高次级代谢产物的产量,或促进中间产物的积累。抑制剂:抑制某一途径,刺激另一途径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8. 培养基的分类:按培养基组成物质的化学成分: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按物理性质: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按使用目的(用途):一般培养基、加富(集)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工业用培养基等。

9.发酵生产中的培养基类型: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

10.pH的具体控制方法:1)在配制培养基时考虑所用营养物质的组成成分,使其pH值适合该微生物生长或合成代谢产物的需要。2)注意有些营养物质被利用后培养基的pH变化情况。3)控制pH最常用方法:培养基中添加具有一定缓冲能力的物质作为营养物,如以磷酸盐作为磷的成分;避免使用容易产生生理酸性或碱性使培养基pH波动太大的物质。

11.营养物质的调节:不同碳源的利用速度(能被微生物快速利用的碳源称速效碳源,反之称迟效碳源);氮源利用及与碳源利用的关系;碳氮比例的调节(谷氨酸发酵C:N为4:1时,菌体繁殖。C:N为3:1时,产生大量谷氨酸,菌体繁殖却受到抑制);前体的控制(一般培养基中前体的浓度越大,增产越多。但大多数菌体是有毒的,只能加少量);补料(不补料的坏处:过于丰富的碳、氮源都消耗在菌体生长上;产物

合成阶段,菌体过早衰老、自溶;搅拌动力增加、消沫困难、溶解氧下降、渗透压过高。中途补料的作用:避免菌体过早老化,延长产物合成的旺盛期;控制了pH值和代谢方向;改善了通气效果,避免了生长可能受到的抑制;补足发酵液因发酵过程中通气和蒸发损失的体积。目的:不使菌体生长繁殖过快,仅仅维持呼吸,即处于半饥饿状态,但仍能合成产物)。

12.培养基注意事项:pH的具体控制方法:加入缓冲物质。激素产生微生物不能利用的物质或形成沉淀。注意代谢调节的影响。金属离子的影响。

七、发酵工艺控制

1.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温度是影响有机体生长繁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生物化学的酶促反应都是与温度变化有关);对微生物发酵来说,温度可以影响各种发酵条件,最终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形成。温度对发酵的影响:细胞生长、产物形成、发酵液的物理性质、生物合成方向。微生物受高温的伤害比低温的伤害大,超过最高温度,微生物很快死亡(灭菌的原理);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并不马上死亡(菌种保藏原理)。

2.发酵过程引起温度变化的因素: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单位J/(m3?h),由产热和散热两方面因素决定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显-Q辐射。生物热的大小与呼吸作用强度呈正相关;培养基营养越丰富,生物热也越大。搅拌热:好气培养的发酵罐都装有大功率的搅拌器。进入发酵罐的空气与发酵液进行热交换,使温度下降。空气带走了一部分水蒸气,水蒸气从发酵罐中蒸发时带走了发酵液中的热量,使温度下降。被排出的水蒸气所需的热量叫蒸发热(Q蒸发)。发酵罐内温度与罐外环境温度不同,存在温差。发酵液中部分热量通过罐体向外辐射,为辐射热(Q 辐射)。辐射热大小取决于罐温与环境的温差。一般不超过发酵热的5%。发酵热的测定: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冷却水流量和进出口温度差计算发酵热;通过自动控制,使罐温达到恒定,关闭自控装置,测定温度随时间上升的速率,根据罐温变化计算发酵热;根据化合物的燃烧值估算发酵过程生物热的近似值。最适温度的选择:根据菌种、生长阶段选择、根据培养条件选择、菌种的生长情况。

3.pH变化原因:基质代谢、产物形成、菌体自溶(pH上升)。引起pH下降的因素:碳源过量;消泡油添加过量;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酸性代谢产物的生成。引起pH上升的因素:氮源过多;生理碱性物质的存在;中间补料,碱性物质添加过多;碱性代谢产物的生成。pH对发酵的影响:1)影响菌体的形态;2)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3)影响细胞膜的电荷状态,改变细胞膜透性,进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代谢物形成;4)影响培养基某些成分和中间代谢物的解离,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利用;5)影响产物的稳定性。调节控制pH的措施:调节基础培养基的配方调节碳氮比(C/N):培养基中生理酸性物质与生理碱性物质的配比;添加缓冲剂。补料控制:直接加酸加碱;补加碳源或氮源。

5.生理碱性物质:微生物利用后能够使pH值上升的一类物质,如有机氮源、硝酸盐、有机酸等。生理酸性物质:微生物利用后能够使pH值下降的一类物质,如糖、脂肪、胺盐等。

6.影响供氧的因素:影响KLa的因素:搅拌;空气流量;培养液性质;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消沫剂的影响;离子强度的影响。影响推动力的因素:提高推动力,实际上是增加氧的饱和度C*.

7.CO2是大肠杆菌和链霉菌突变株的生长因子,菌体需要含30%CO2的气体才能生长,这种现象称为CO2效应;

8. CO2及HCO3-主要影响细胞膜的结构,且分别作用于细胞膜的不同位点;CO2主要作用于细胞膜的脂质核心部位, HCO3-则影响膜蛋白;当细胞膜中脂质相中CO2超过临界值时,影响膜的流动性及表面电荷密度。

9.泡沫产生的原因:外力、发酵性泡沫、培养基的成分。起泡的危害:1、降低生产能力、降低发酵设备的利用率。发酵罐中,过多泡沫若不加控制会引起“逃液”;为了容纳泡沫,防止“逃液”,必须降低发酵罐的装料系数,从而影响收率。2、引起原料浪费、导致产物的损失。如果设备容积不能留有容纳泡沫的余地,气泡会引起原料流失,造成浪费。

3、增加染菌机会、引起染菌。泡沫增多引起逃液,在排气管中粘上培养基,就会长菌。随着时间延长,杂菌会长入发酵罐而造成染菌。大量泡沫由罐顶进一步渗到轴封,轴封处的润滑油可起消泡作用,从轴封处落下的泡沫往往引起杂菌污染。

4、增加了菌群的非均一性,影响菌的呼吸。气泡稳定,不破碎,泡沫中的代谢气体不容易带走,影响与空气中氧进行交换,妨碍呼吸,造成代谢异常,导致菌体提前自溶。菌体自溶会促使更多的泡沫形成。

5、为下游提取工序带来困难。消泡的方法:机械消沫;消沫剂消沫;减少起泡物质;减少产泡外力;选育不产泡沫的突变菌种;某些微生物的混合培养。

八、发酵过程的参数检测和自动控制

1.前馈控制:通过对一种动态反应快的变量(干扰量)的测量来预测被控对象的变化,在被控对象尚未变化时,提前实施控制。

2.反馈控制:被控过程的输出量被传感器检测,以检测量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器使之与预定的值进行比较,得出偏差值,然后采用某种控制算法根据偏差确定控制动作。

3.自适应控制:对于无法确定数学模型过程的控制,须要提取有关的输入、输出信息,对模型和参数不断进行辨识,使模型逐渐完善,同时自动修改控制器的控制动作,使之适应于实际过程。

4.发酵自动控制由传感器、变送器、执行机构、转换器、过程接口和监控计算机组成。

九、微生物反应动力学

1.微生物反应动力学重要方法是用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发酵过程中细胞生长速率、基质利用速率和产物生成速率等因

素的变化,达到对发酵过程有效的控制,从而提高产品的产率及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 发酵类型:Ⅰ型(生长相关型,特点:菌体生长、碳源利用和产物形成几乎都在相同的时间出现高峰;分菌体生长和代谢产物两种类型)、Ⅱ型(生长部分相关型,特点: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合成是分开的;产物形成是经过连锁反应的过程;产物形成不经过中间产物的积累,产量高)Ⅲ型(生长不相关型,特点:产物的形成显然与基质(糖类)的消耗无准量关系)

3.连续培养的两种基本方式:罐式或搅拌发酵罐、管式反应器。连续培养的优点: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单位时间产量,只保持一个期的稳定状态;发酵中各参数趋于恒值,便于自动控制;易于分期控制。可以在不同罐中控制不同的条件。

4.单级连续培养:在进行任何连续培养的开始,都要先做分批培养,让微生物在接种后生长繁殖达到一定细胞浓度,并进入产物合成期,然后才开始以恒定的流量向发酵罐液加培养基,同时以相同的流量排放出培养液,使发酵罐内培养液的体积保持恒定,微生物能持续生长并持续合成产物。

第三部分微生物工程生产设备

十八、培养基灭菌及灭菌设备

1.发酵生产设备:培养基灭菌及灭菌设备、空气除菌设备、发酵设备、产品纯化设备。

2.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除去环境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细胞、细菌芽孢和孢子。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料、容器、器皿内外的病源微生物。

3.灭菌方法:化学药剂灭菌、射线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过滤除菌。

4.杂菌污染的不良后果:生产能力下降或丧失:杂菌污染使生物反应基质和产物消耗而损失;连续发酵过程中,杂菌的生长速度有时会比生产菌生长得更快,结果使发酵罐中以杂菌为主;改变发酵液某些理化性质:使产物的提取变得困难,降低收得率,或使产品质量下降;杂菌可能会分解目的产物,使生产失败;杂菌会污染最终产品,杂菌会污染最终产品;杂菌大量繁殖改变反应介质pH值使生物反应发生异常;发生噬菌体污染,微生物细胞被裂解,使生产失败等。

5.工业生产中纯种培养具体措施:使用的培养基和设备须经灭菌;好气培养过程中使用的空气应经除菌处理;设备应严密,发酵罐维持正压环境;培养过程中加入的物料应经过灭菌;使用无污染的纯粹种子等。

6.培养的基分批灭菌是指将配制好的培养基置于发酵罐中,通入蒸汽加热进行灭菌的过程,又称实罐灭菌。过程:升温、灭菌、冷却。特点:不需要专门的灭菌设备,投资少,灭菌效果可靠;对蒸汽要求较低,一般在3×10^5-4×10^5Pa;灭菌过程蒸汽用量变化大,锅炉负荷波动大;中小型发酵罐常用的灭菌方法。

7.培养基的连续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在高温快速的情况下,向发酵罐输送的同时经过加温、保温、冷却的过程,进行灭菌。特点:培养基能很快在短时间内加热到保温温度,并能很快冷却;蒸汽用量平稳,但蒸汽压力一般要求>5×10^5Pa;连续灭菌设备比较复杂,投资较大;连续灭菌前,必须先进行空罐灭菌;加热器、维持罐和冷却器等也应先进行灭菌,以容纳经过灭菌的培养基;为减少损失,组成培养基的耐热性物料和不耐热性物料可在不同温度下分开灭菌。(要求)

十九、发酵设备

1.好氧发酵罐分为内部机械搅拌型、外部液体搅拌型、空气喷射提升式发酵罐。

2.机械搅拌发酵罐的要求:发酵罐应有适宜的径高比;发酵罐应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发酵罐的搅拌通风装置能使气液充分混合,实现传质传热作用,保证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溶解氧;发酵罐应有足够的冷却面积;发酵罐内应尽量减少死角,避免藏污纳垢,保证灭菌彻底,防止染菌;搅拌器的轴封要严密,以减少泄露。

3.发酵罐的放大,就是要是大型发酵罐的性能与小型发酵罐接近,以使大型发酵罐的生产效率与小型发酵罐的相似。

二十、空气除菌设备

1.介质除菌的原理:惯性冲击滞留作用、拦截滞留作用、布朗扩散作用、重力沉降作用、静电吸引作用。惯性冲击滞留作用原理:气流突然改变方向时,沿空气流线运动的微粒由于惯性作用仍然继续以直线前进。惯性使它离开主导气流;气流宽度b以内的粒子,与介质碰撞而被捕集。微粒直冲到纤维表面,因摩擦粘附,微粒就滞留在纤维表面上。

2. 过滤介质的类型:表面过滤介质(编织网粉末烧结)、深度过滤介质(纤维材料结构:棉花、活性炭或玻璃纤维、有机合成纤维;浇铸膜结构)。

3.空气过滤除菌流程:气流速度可由操作系统控制。包括粗过滤器、空压机、空气贮罐、空气冷却器、气液分离器、空气加热器、空气过滤器等。

4.气液分离器分为:利用离心力进行的旋风分离器;利用惯性截留的填料式分离器。旋风分离器原理:是一种结构简单,阻力小,分离效果较高的气固或气液分离设备。空气以切线方向进入旋风分离器,并在器内作圆周运动; 滴和颗粒比空气质量大得多,具有较大的惯性力,当空气在分离器内作圆周运动时,水滴和颗粒仍作直线运动,当碰到器壁上时即可沉降。

发酵工程期末考试重点 终极版

●发酵工程:以微生物、动植物细胞为生物作用剂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工程,包括发酵工艺和发酵设备。 ●主要研究内容:菌种选育与构建、大规模培养基和空气的灭菌、大规模细胞培养过程、细胞生长和产物形成动力学、生物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操作、发酵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等。 ●发酵工程原理:指导发酵产品研究与开发,发酵工厂设计与建设以及发酵生产实践的理论。 ●初级代谢:是许多生物都具有的生物化学反应,蛋白质、核酸的合成等,均称为初级代谢。 ●初级代谢产物:指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多糖等。 ●次级代谢:微生物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提合成的对微生物本身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自然选育:不经过人工处理,利用菌种的自然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经吻合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着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

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或生产实践使用。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两个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混合,由聚乙二醇作为助融剂,使它们互相凝集,发生细胞融合,接着两个亲本基因组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遗传重组。 ●前体:某些化合物加入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结合到产物中去,而自身结构并没有明显变化,产物的产量却因前体的加入而有较大的提高。 ●抑制剂:某些化合物可以抑制特定代谢途径的进行,使另一种代谢途径活跃,获得人们所需产物的积累。 如生产甘油加抑制剂亚硫酸钠,它与代谢过程中的乙醛生成加成物。这样使乙醇代谢途径中的乙醛不能成为NADH 2(还原型辅酶I)的受氢体,而使NADH 2在细胞中积累, 从而激活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活性,使磷酸二羟基丙酮取代乙醛作为NADH 2的受氢体而还原为α-磷酸甘油,其水解后即形成甘油。 ●促进剂:指那些既不是营养物质又不是前体,但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如加巴比妥盐能使利福霉素单位增加,并能使链霉菌推迟自溶,延长分泌期。 ●灭菌: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杀灭或除掉物料及其器皿中所有的生命体。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 ●分批灭菌:培养基置于发酵罐中加热,达到预定温度后维持一段时间,再冷却到发酵所需温度的灭菌。

(生物科技行业)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

1原生动物中各纲在水体自净和污水生物处理中如何其指示作用? 答:(1)鞭毛纲: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或在处理效果差时鞭毛虫大量出现,可作污水处理的指示生物。(2)肉足纲:变形虫喜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的自然水体中生活。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中期有出现。(3)纤毛纲:纤毛纲中的游泳型纤毛虫多数是在α-中污带或β-中污带,少数在寡污带中生活。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系统中,活性污泥培养中期或在处理效果差时纤毛虫会出现。 2. 如何判断某水样是否被粪便污染? 答:如果水样中检测出有大肠杆菌群,则认为该水样被粪便污染。 3. 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本质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型有什么特点? 答:微生物呼吸作用的本质是氧化与还原的统一过程,这过程中有能量的产生和转移。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可分为发酵、好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什么叫灭菌?灭菌方法有哪几种?试述其优缺点。 答:灭菌是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的物理、化学因素将所有的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的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灭菌的方法有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优越,因为湿热的穿透力和热传导都比干热的强,湿热时微生物吸收高温水分,菌体蛋白易凝固变性,所以灭菌效果好。 2.什么叫消毒?加热消毒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消毒是用物理、化学因素杀死致病菌,或是杀死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或一部分芽孢。方法有巴斯德消毒法和煮沸消毒法两种。 3.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的正常生长繁殖分别要求什么样的pH?答: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最适宜pH为6.5~7.5,它们的pH适应范围在4~10之间。放线菌为7.5~8.0。酵母菌和霉菌在3~6。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什么是微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如何得以证明? 答:微生物将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类型和环境条件,以及对这些营养和外界条件产生的一定反应,或出现的一定性状传给后代,并相对稳定的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时微生物的遗传。 微生物从它适应的环境迁移到不适应的环境后,微生物改变自己对营养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在新的生活条件下产生适应新环境的酶,从而适应新环境并良好生长,这是遗传的变异。 DNA是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可以从格里菲斯经典的转化实验和大肠杆菌T2噬菌体

最新发酵工程重点总结

发酵工程重点总结

第一章 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的特定性状,通过现代工程技术,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有用物质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菌种选育与保藏、菌种扩大生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与分离纯化制备等技术。 发酵工业的特点?(7点) 1.发酵过程一般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生化反应,反应安全,要求条件较简单。 2.可用较廉价原料生产较高价值产品。 3.反应专一性强。 4.能够专一性地和高度选择性地对某些较为复杂的化合物进行特定部位的生物转化修饰。 5.发酵过程中对杂菌污染的防治至关重要。 6.菌种是关键。 7.发酵生产不受地理、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限制。 工业发酵的类型? 厌氧发酵 1. 按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求需氧发酵 兼性厌氧发酵 液体发酵(包括液体深层发酵) 2.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浅盘固体发酵 深层固体发酵(机械通风制曲) 分批发酵 按发酵工艺流程补料分批发酵 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连续发酵多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带有细胞再循环的单级恒化器连续发酵 发酵生产的基本工业流程? 1. 用作种子扩大培养及发酵生产的各种培养基的配制; 2. 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消毒灭菌; 3. 扩大培养出有活性的适量纯种,以一定比例接种入发酵罐中; 4. 控制最适发酵条件使微生物生长并形成大量的代谢产物; 5. 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 6. 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物质。

工业发酵的过程的工艺流程图? 第二章 1、发酵工业菌种分离筛选的一般流程? 调查研究(包括资料查阅) 试验方案设计 含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如何使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可能性大?) 样品预处理(如何在后续的操作中使这种可能性实现) 菌种分离 根据目的菌株及其产物特点分 选择性分离方法随机分离方法 (定向筛选←选择压力) (用筛选方案- 检测系统进行间接分离) 富集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基条件培养 (初筛) 菌种纯化 复筛 菌种纯化 初步工艺条件摸索再复筛生产性能测试 较优菌株1-3株 保藏及进一步做生产试验某些必要试验和 或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毒性试验等 2、菌种选育改良的具体目标。(4点)? 1.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天津)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15 发酵工程(含解析)

专题能力训练十五发酵工程 1.(2018全国Ⅲ理综)回答下列与酵母菌有关的问题。 (1)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填“牛肉膏蛋白胨”“MS”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该培养基应采用灭菌法灭菌。若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菌落,菌落的含义是。 (2)酵母菌液体培养时,若通入氧气,可促进(填“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若进行厌氧培养,可促进(填“菌体快速增 殖”“乙醇产生”或“乳酸产生”)。 (3)制作面包时,为使面包松软通常要在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菌,酵母菌引起面包松软的原因是。 答案:(1)麦芽汁琼脂高压蒸汽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2)菌体快速增殖乙醇产生 (3)酵母菌分解葡萄糖会产生CO2,CO2使面包松软 解析:(1)牛肉膏蛋白胨一般用于培养细菌,MS培养基用于植物组织培养,因此,分离培养酵母菌可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培养基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菌落通常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一个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2)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速度快;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和CO2。 (3)制作面包时,加入酵母菌,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后期再进行无氧呼吸,都有CO2产生,CO2受热后膨胀使面包松软。 2.图1是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流程图,图2为某学生设计的发酵装置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可闻到酒香;后期接种,适当升高温度并通气,使转化为。 (2)发酵前需要将发酵瓶清洗干净,并用体积分数为的酒精消毒;冲洗葡萄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洗掉葡萄上的菌。 (3)图2中的排气口弯曲的作用是;若在发酵过程中检测培养液的pH变化,可知在酒精发酵过程中,pH(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在醋酸发酵过程中,pH(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1)醋酸菌乙醇(酒精) 醋酸 (2)70% (野生)酵母 (3)避免培养液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减小减小 解析:(1)由图1可知,发酵前期,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即发酵初期保证无氧环境(不通气),后期接种醋酸菌,使酒精转化为醋酸。(2)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进行消毒;用清水冲洗葡萄时,次数不宜过多,以免洗掉葡萄皮表面上的野生酵母菌。(3)图2中的排气口

发酵工程完整版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传统发酵工程:通过微生物生长的繁殖和代谢活动,产 的生物反应过程。 将DNA重组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技 综合对 发酵过程控制、优化及放大 指迄今所采用的微生物培养分离及培养 微生物。(特别是极端微生物) 4富集培养主要方法:是利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生长繁 求不同,如温度、PH、培养基C/N 等,是目的微生物在最适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数量增加, 成为人工环境下 的优势种。方法:⑴控制培养基的营养成 消毒仅仅是杀死生物体或非生物体表 死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细菌芽孢和 真菌孢子等,特别适合与发酵车间的环境和发酵设备、器 具的灭菌处理。灭菌杀灭所 有的生命体,因此灭菌特别适 的灭菌处理。 法及其区别:湿热灭菌法:指将物品置 高压饱和蒸汽、过热水喷淋等手段使微生 物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发生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该法灭菌能力强,为热力灭菌中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灭 菌方法。药品、容器、培养基、无菌衣、胶塞以及其他遇 高温和潮湿不发生变化或损坏的物品,均可采用本法灭 菌。干热灭菌法:指将物品置于干热灭菌柜、隧道灭菌器 等设备中,利用干热空气达到杀灭微生物或消除热原物质 的方法。适用于耐高温但不宜用湿热灭菌法灭菌的物品灭 菌,如玻璃器具、金 属制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药、液 用本法灭菌。 即在规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比例的微生物所用 8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 在致死 微生物所需要对 的致死时间。 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 基和所用设备一起(实罐灭菌)进 行灭菌 10连续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向发酵罐等培养装置输 热、保温盒冷却等灭菌操作过程。 是指将 冷冻干燥管,沙土管中处于休眠 状 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摇瓶及种子罐 逐级扩大培养而和质量的纯种的过程 纯培养物称为种是指种子的 龄:是指种子始移入下一级 的培养是指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 影响呼吸所能允许的最低溶氧浓 13稀释度D:单位时间内连续连续流入发酵罐中的新鲜 的培养总体积的比值。 把导致菌体开始从系统中洗出时的稀 发酵过程中,引起温度变化的原因是由 于 生的净物在生长 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耗氧培养 的 发酵罐都有一定功率的做机械 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设备之间的摩擦,由此产生 。 依靠无菌压缩空气作为液体的提升力, 翻动实现混合和传质传热过程。其 特点是结构简单,无轴封,不易污染,氧传质效率高,能 耗低,安装维修方便。缺点:不适合高粘度或含大量固体 感菌体的生产。 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加入有助于 生长因子、前体。产物抑制和促进剂。 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不是 必需。 18前体:指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 物 到产物分子中去,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 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其加入而有较大提高的一类 那些细胞生长非必需的,但加入 量的一些物质,常以添加剂的形式 20 分批发酵(序批式发酵):指一次性投料、接种直到发 留在发酵罐内。 在发酵过程中,连续向发酵罐流加培养基, 培养液。 搅拌器输入搅拌液体的功率,具 用以客服介质阻力所需用的功 率。 23供氧:指空气中的氧气从空气泡里通过气膜、气液 界 液体主指氧气从液体主流通 内。 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优良 传代和保藏之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 征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完全丧失的 现象。 25氨基酸发酵:指合成菌体蛋白质的氨基酸脱离其正 常 是对产品 使污染物 产生量、流失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使资源充分利用。② 末端治理:把环境责任放在保护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 产生的污染物的 处理上,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③因为工业 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推行清洁生产的同时还需 要末端治理。 二、选择填空 1染菌概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实现每批次发酵都 完 染几乎是不可能的,一般采用“染菌概率” 一般 为10-3 ①细菌②放线菌③酵母菌④霉菌⑤未培养 采集样品→样品预处理→目的菌富 酵性能鉴定→菌 种保藏 层的微生物数量最多,秋季采土样 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诱饵法。 因突变;直接原因:连续 传 菌种保藏方法:①斜面低温保藏法②砂土管保藏法 ③冷 液保藏法⑥液体 石蜡保藏据微生物生理、生化特点,人为地 于不活泼、生长繁殖受抑制的 持菌种存活率②减少变异③保 持 优良性状 7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原理:在超低温(-130℃)状态下 延续,且不发生 加保护剂(甘油等)制成菌悬液封于安瓿管内 温速度的冻结后,贮藏在-150~-190℃液氮冰箱内;特 点:适合各类微生物①适合各类微生物②保存时间长③需 特殊设备④操作较复杂 8培养基成分: ①碳源(糖类,导致PH下降;油和脂肪, ,导致PH上升)②氮源(有机、无 量元素④水⑤生长调节物质。 ⑴一般首先是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培养基成 因子实验确定培养基个组分及其适宜的浓 度;⑵响应面分析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①最陡爬坡实验 10检测染菌方法:镜检查法 ②平板划线培养检 法④发酵过程异常现象观察法(溶 CO 2、粘度)。 种子带菌②过滤空气带菌③设备的 培养基霉菌不彻底⑤操作不当⑥噬 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射线灭菌法, 除菌法,火焰灭菌法 13空气除菌方法:辐射杀菌,加热杀菌,静电除菌,过 乙醇发酵;部分相关型,中间 复杂发酵类型:抗生 15DO值只是发酵与 配合起OUR: CER:CO2 的 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 式、固定化、 指在一定的搅拌转速下,在搅拌罐中增 加而漩涡基本消 18发酵罐构件:搅拌器,挡板,空气分布器,换热装置。 罐的基本体积上升,单位发酵液 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和 理,改进生产工艺,废 20工艺技术改革方式:改变原料,改进生产设备,改革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 ,反应过程,后 23总成本费用=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①气泡与包围着气泡的液体之 间 体分子处于层流状态,氧气以 浓度差方式透过双膜,任何一点的氧浓度 氧分压相等;② 在双膜之间的界面上,氧分压与溶于液体中的氧浓度处于 平衡状态;③氧传递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时,传递途径上各 间而变化。 为了提高分离效率,通常富集培养课增加 数量。 是为了获得大量的活力强的种子,以便 中尽可能的缩短延迟期,种子最好 是在对数生长期接种。 27. S0 为底物初始St为发酵时间为t时底物的 残留 小。 、传热及混合效 30发酵罐放大极限为100级 成本的20% ~30% 32酒精发酵原料:淀粉质原料、糖质原料、纤维质原料。 三、简答 1影响微生物耗氧因素:①微生物本身遗传特征的影响 菌龄④发酵条件⑤代谢类 影响③碳氮比对菌体代谢调节的重要性④ PH对不同 3发酵工艺过程:①用作种子扩大培养及发酵生产的各 种 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的灭菌; ③扩大培养有活性的适量纯种,以一定比例形成大量的代 谢产物;④控制最适的发酵条件使微生物生长并形成大量 的代谢产物;⑤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合格的产品; 酵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物质。(P8图) ①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 生 量高、易于回收;②生长较快,发酵周期 短;③培养条件易于控制;④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 强;⑤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 稳定;⑥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⑦菌种不是病原菌,不 性物质和毒素。 必须提供合成微生物细胞和发酵产 少培养基原料的单耗,即提高 单位营养物质的转化率。③有利于提高产物的浓度, 以提 高单位容积发酵罐的生产能力。④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合成 速度,缩短发酵周期。⑤尽量减少副产物的形成,便于产 物的分离纯化,并尽可能减少“三废”物质。⑥原料价格 低廉,质量稳定,取材容易。⑦所用原料尽可能减少对发 酵过程中通气搅拌的影响,利于提高氧的利用率,降低能 ①原材料质量:生产过程中经常 其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质量 波动;②培养温度:温度对多数微生物的斜面孢子质量有 显著影响;③湿度:斜面孢子培养基的湿度对孢子的数量 和质量都有较大影响。湿度低,孢子生长快;湿度高,孢 子生长慢;④通气与搅拌:在种子罐中培养的种子除保证 供给易于利用的营养物质外,应有足够的通气量,以保证 菌种代谢的正常,提高种子的质量;⑤斜面冷藏时间:斜 面冷藏时间对孢子的生产能力有较大影响,通常冷藏时间 越长,生产能 力降低越多;⑥培养基:一般来说,种子罐 是培养菌体的,培养基的糖分要少而对微生物生长起主导 作用的氮源要多,而且其中无机氮源所占比例要大些;⑦ pH:各种微生物都有自己生长和合成酶的最适pH,为了 达到微生物的打了繁殖和酶合成的目的,培养基必须要保 ①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 生 量高、易于回收;②生长较快,发酵周期 短;③培养条件易于控制;④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 强;⑤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 稳定;⑥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⑦菌种不是病原菌,不 性物质和毒素。 ①分批作业操作简单,周期短,染菌 程产品质量易控制;②不利于测定其 过程动力学,存在底物限制或抑制问题,出现底物分解阻 遏效应以及二次生长现象;③对底物类型及初始浓度敏感 的次级代谢产物如一些抗生素等就不适合采用分批发酵; ④营养层分很快耗竭,无法维持微生物继续生长和生产; ①添加新鲜培养基,克服养分不足所 延长对数期生长期,增加生物量 等;②长时间发酵,菌种易变异,易染菌;③操作不当, 新加入的培养基与原有培养基不易完 全混合。 10补料分批发酵优缺点:①可以解除底物的抑制,产 物 应;③避免在分批发酵中因 一次性投糖过多造成细胞大量生长,耗氧量过多,以致通 风搅拌设备不能匹配的状况;③菌体可被控制在一 续的过度态阶段,可用来作为控制细胞质量的手段 ①无菌要求低;②菌体变异 11分批补料发酵的应用:①消除分解阻遏作用,保障通 浓度培养基的抑制作用并延 配置合适的培养基,调节培养基初始 使其具有很好的缓冲能力;②培养过程 中加入非营养物质的酸碱调节剂;③培养过程中加入基质 性酸碱调节剂;④加入生理酸性或碱性盐基质;⑤将pH 控制与代谢结合起来,通过补料来控制pH。 13搅拌式、气升式结构特征及其应用:①搅拌式: 带有 机 械搅拌的作用是使发酵液充分混合,保持液体中的固性物 料呈悬浮状态,并能打破空气气泡以提高气液间的传氧速 率。较适合对剪切力生长,不适于高粘度或 含大量固体的培依靠无菌压缩空气作为 液体的提升力,下翻动实现混合和传 质传热过程,特点是结构简单、无轴封、不易污染、氧传 质效率高、能耗低、安装维修方便。 14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 的比较:①清洁生产:是对产品 使污染物 量和治理量达到最小,使资源充分利用。② 把环境责任放在保护研究、管理等人员身上, 产生的污染物的 处理上,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地位。③因为工业 生产无法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推行清洁生产的同时还需 15味精清洁生产工艺优点:①取消离子交换工艺,减少 温结晶,节约大量冷冻 耗电;③因为采用闭路循环工艺,除了副产品中夹带少量 目标产物外,没有其他损失,故产品得率高;④实现物料 主体闭路循环,达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应的三统一;⑤ 冷凝水可循环作为工艺用水,实现废水零排放。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讲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讲义 本课程是环境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另一门课《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相结合,构成一个完 整的体系;本课程强调每个学生要动手,通过实验,加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绪论 主要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一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 规律。?其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 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总的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任务: (1)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 (2)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三、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中的应用

1)在环境监测方面(水污染的监测) 利用在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特征,来判断环境状况的好坏。这些生物称为指示生 物。 生物监测的优缺点: 生物监测的主要优越性: (a)长期性——汇集了生物在整个生活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可以反映 当地的环境变化; (b)综合性——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成分对生物有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c)直观性——直接把污染物与其毒性联系起来; (d)灵敏性——有时甚至具有比精密仪器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早发现环境 污染。生物监测的主要缺点: (a)定量化程度不够; (b)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2)在环境治理方面 包括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其中特别在水处理方面,有着大量成功应用的例子。 第二节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 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Too small to be seen with naked eyes 二、微生物的特点

微生物工程总复习整理

微生物工程总复习 名词解释:15题共45分 简答题: 7题共35分 论述题: 2题共20分 第一章概论 微生物工程: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 起来,是一门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又称为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 简述微生物工程发展简史(四个阶段特征) 1、天然发酵 2、纯培养技术——第一代发酵技术 3、深层培养技术——第二代发酵技术 4、微生物工程——第三代发酵技术 简述微生物工程组成及研究内容 1、微生物工程组成 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 上游工程 发酵工程 下游工程 2、微生物工程研究内容 (1)无菌生长技术; (2)计算机控制技术; (3)种子培养和生产培养工艺技术; (4)小试中试动力学模型; (5)发酵工程工艺放大。 第二章生产菌种的来源 试述生产菌种的来源及其分离思路 来源:根据资料直接向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分离思路:依照生产要求、产物性质、菌种特性(分类地位及生态环境),设计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分离纯化。 筛选重点:抗生素及治疗作用的药物产生菌。 试述生物物质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和筛选步骤(1)定方案 查阅资料,了解所需菌种的生长培养特性。 (2)标本采集 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3)增殖: 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4)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5)性能鉴定发酵性能测定 进行生产性能测定。这些特性包括形态、培养特征、营养要求、生理生化特性、发酵周期、 产品品种和产量、耐受最高温度、生长和发酵最适温度、最适 pH值、提取工艺等。 第三章微生物代谢调节及代谢工程 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新陈代谢(metabolism) 是指发生在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即:新陈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指复杂的有机物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腺苷三磷酸(ATP)形式的能量和还原力(或称还原当量,一般用[H]来表示)的作用。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正好相反,是指在合成代谢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形式的能量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 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含义及其间的关系可简单地表示为: 酶活性调节:酶分子水平上的一种代谢调节,通过改变酶分子活性来调 节新陈代谢的速率,包括: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两个方面。 能荷:细胞 ATP、ADP、AMP可作为代谢反应功能的高能磷酸键的量度,通 过 ATP、ADP、AMP三者的比例调节代谢。 协同反馈抑制:指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抑制 共同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一种反馈调节方式 合作反馈抑制:两种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可以起着比一种末端产物大 得多的反馈抑制作用。 累积反馈抑制:每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按一定百分率单独抑制共同途 径中前面的酶,所以当几种末端产物共同存在时,它们的抑制作用发生累积。 顺序反馈抑制:当 E过多时,抑制 C→D,由于 C浓度过大而促使反 应向 F、G方向进行,结果造成 G浓度的增高。由于 G过多抑制了 C→F,结果造成 C的浓度进一步增高。C过多又对 A→B间的酶发生抑制,从而达到反馈抑制的效果。通过逐步有顺序的方式达到的调节称为顺序反馈抑制。 试述酶活性调节、合成调节的异同点 酶分子水平上的一种代谢调节,通过改变酶分子活性来调节新陈代谢的速率,包括:酶活性的激活和抑制两个方面。 酶活性激活系指在分解代谢途径中,后面的反应可被较前面的中间产物所促进。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后练习题全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第三版_周群英 课后习题目录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1)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3)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6)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8)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2)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6) 第二篇微生物生态 (20) 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20) 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2) 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26) 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28) 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31) 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34)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还含有脂质和多糖。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噬菌体的水解酶水解宿主细胞壁而使宿主细胞破裂,使菌体被释放出来重新感染新的宿主细胞一个宿主细胞可释放10到1000个噬菌体粒子。 5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 侵入宿主细胞后,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温和噬菌体。 6 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 答: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 7 解释Escherichia coli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发酵工程知识点

第一章发酵工程概述 一、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的形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发酵技术。 二、发酵工程简史: 1590 荷兰人詹生制作了显微镜 1665 英国人胡克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到了霉菌近代发酵工程建立初期 1864 巴斯德灭菌法 1856 psateur 酵母导致酒精发酵 19世纪末 Koch 纯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三、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 (1)主体微生物的特点 ①微生物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容易通过人工诱变获得有益的突变株; ②微生物酶的种类很多,能催化各种生化反应 ③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机物、无机物等各种营养源 ④可以用简易的设备来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 ⑤不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等优点 (2)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 ①发酵工程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数十个反应能够在发酵设备中一次完成 ②反应通常在常温下进行,条件温和,耗能少,设备简单

③原料通常以糖蜜,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 ④容易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⑤发酵过程中需要防止杂菌污染 (3)发酵工程反应过程的特点 ①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 ②原料来源广泛,通常以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 ③反映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形式进行(同(2)①) ④发酵分子通常为小分子产品,但也很容易生产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四、发酵工程的一般特征 ①与化学工程相比,发酵工程中微生物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作为生物化学反应,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没有爆炸之类的危险,不必考虑防爆问题,还有可能使一种设备具有多种用途 ②原料通常以糖蜜、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加入少量的各种有机或无机氮源,只要不含毒,一般无精制的必要,微生物本身就有选择的摄取所需物质 ③反应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因此数十个反应过程能够像单一反应一样,在称为发酵罐的设备内很容易进行 ④能够容易的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发酵工业最有特色的领域 ⑤由于生命体特有的反应机制,能高度选择性的进行复杂化合物在特定部位的氧化还原官能团导入等反应 ⑥生产发酵产物的生物物质菌体本身也是发酵产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酶等有用物质,因此除特殊情况外,发酵液等一般对生物体无害。 ⑦发酵生产在操作上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杂菌污染。进行设备的冲洗、灭菌,空气过滤

微生物工程期末复习题目及答案

名词解释 1.富集培养:分为分批式富集培养和恒化式富集培养。分批式富集培养指将富 集培养物转接到新的同一种培养基中,重新建立选择性压力,如此重复转种几次后,再取此富集培养物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以获得单菌落。恒化式富集培养是通过改变限制性基质的浓度,来控制两类不同菌株的比生长速率 2.自然选育: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 3.诱变选育: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人工诱发的基因突变 4.杂交育种:将不同菌株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重组,使不同菌株的优良性状 集中在重组体中,得到具有新性状的菌株。 5.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种菌(包括种间、种内及属间)融合 为一个新细胞的技术 6.前体: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后,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结 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而有较大的提高。 7.促进剂: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 量的添加剂。 8.抑制剂:在发酵过程中加入抑制剂会抑制某些代谢途径的进行,同时刺激另 一代谢途径,以致可以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9.合成培养基:用化学成分和数量完全了解的物质配制而成,成分精确,重复 性强,可减少不能控制因素。 10.天然培养基:采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各种动植物或微生物 的浸出物、水解液等物质制成的。 11.孢子培养基:制备孢子用的培养基,营养不太丰富。 12.种子培养基:满足菌种生长用的。营养丰富,氮源、维生素比例较高。 13.发酵培养基:满足大生产中大量菌体生长和繁殖以及代谢产物积累的营养物 质。 14.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 15.生物热: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大量热。

发酵工程考试整理

1发酵:把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统称为发酵。 2发酵工程: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 酶活性调节:是指一定数量的酶,通过其分子构象或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其催化反应的速率。3为什么要采用高浓度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液体发酵大都采用分批培养,这 种培养方式的缺点 是:发酵液中最终细 胞浓度不高。如果通 过改进工艺技术,使 发酵液中微生物细 胞增殖到很高的浓 度,那么,高浓度的 细胞将会产生高浓 度的发酵产物,这样 就可以大大提高发 酵设备的利用率,降 低生产成本。基于这 种目的,人们开始研 究微生物高细胞浓 度的培养技术。采用 高细胞浓度培养技 术,发酵液中菌体浓 度比分批式培养可 高10倍以上 高浓度细胞培养的 方法:1流加培养2 高细胞浓度连续培 养3菌体循环利用等 4四大工程:发酵工 程 ( Fermentation )2 酶工程 (蛋白质工 程) 3基因工程 4细 胞工程 5菌种:用于发酵过 程作为活细胞催化 剂的微生物,包括细 菌、放线菌、酵母菌 和霉菌四大类。 6具有生产价值的发 酵类型有五种:①微 生物菌体发酵;②微 生物酶发酵;③微生 物代谢产物发酵;④ 微生物的转化发酵; ⑤生物工程细胞的 发酵 7初级代谢产物:在

菌体对数生长期所产生的产物,是菌体生长繁殖所必需的。8液体深层发酵优点:①液体悬浮状态是很多微生物的最适生长环境。②在液体中,菌体及营养物、产物(包括热量)易于扩散,使发酵可在均质或拟均质条件下进行,便于控制,易于扩大生产规模。③液体输送方便,易于机械化操作。④厂房面积小、生产效率高,易进行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稳定。⑤产品易于提取、精制等。因而液体深层发酵在发酵工业中被广泛应用。 9自然选育在生产过 程中,不经过人工处 理,利用菌种的自发 突变而进行菌种筛 选的过程 10诱变育种:就是人 为地利用物理或化 学等因素,使诱变对 象细胞内的遗传物 质发生变化,引起突 变,并通过筛选获得 符合要求的变异菌 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11表型迟延现象:突 变基因的出现并不 等于突变表型的出 现,表性的改变落后 于基因型改变的现 象成为表型延迟现 象。 12原料:从工艺角度 来看,凡是能被生物 细胞利用并转化成 所需的代谢产物或 菌体的物料,都可作 为发酵工业生产的 原料。 13培养基灭菌的定 义:是指从培养基中 杀灭有生活能力的 细菌营养体及其孢 子,或从中将其除 去。工业规模的液体 培养基灭菌,杀灭杂 菌比除去杂菌更为 常用。 14灭菌与消毒的区 别:灭菌:用物理或 化学方法杀死或除 去环境中所有微生 物,包括营养细胞、 细菌芽孢和孢子。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⑴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 生物。 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 剂。⑶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⑷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⑸无菌:不存在活菌,多是灭菌的结果。⑹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⑺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 二、热力灭菌法原理: ⑴干热灭菌法:通过脱水、干燥和大分子变性。一般细菌繁殖体在干燥状态下,80-100℃经1小时可被杀死,芽 胞则需要更高温度才能被杀死。包括:焚烧、烧灼、干烤、红外线。 ⑵湿热灭菌法:最常用,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效果更好,因为: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 固变性;②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③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包括:巴氏消毒法(加热至61.1-62.8℃30分钟,71.7℃经15-30秒)、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103.4KPa (1.05Kg/cm2)、温度121.3 ℃、时间—15-20min;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 三、辐射杀菌法紫外线 原理:波长200-300nm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0~266nm波长UV与DNA吸收光谱一致。其主要作用于DNA,使一条DNA链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和死亡,并可杀灭病毒。特点:穿透力较弱。应用: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 四、滤过除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 真菌。特点:只能除去细菌,真菌, 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L型细菌。应用:用于一些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的除菌。 五、口腔黏膜消毒可用3%过氧化氢;冲洗阴道、膀胱、尿道等可用0.1%~0.5%氯已定或1g/L高锰酸钾。 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一、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章噬菌体 一、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基本特点★个体微小,可以通过细菌滤器;★无细 胞结构,主要由衣壳(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是一种专性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噬菌体分布极广。 二、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 ①毒性噬菌体: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周期。②温和噬菌 体: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状态。 三、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 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一、细菌变异的类型: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 二、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遗传性变异是细菌DNA的结构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改变了 的性状能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三、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 四、转化:是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菌的部分遗传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转换是指温和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以前噬菌体形式与细菌基因组整合,成为溶原性细菌,从而获得由噬

(完整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完整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完整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微笑生物的统称。(或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 3.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根据16SrRNA及18SrRNA核苷酸顺序的同源性测定,Woese等提出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生物):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原生生物、动物、植物。 4.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依据: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类。 二、简答题: 1.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种类、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1个体极小,(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直径由几纳米到几微米,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还需通过电子显微镜看见;○2分布广,种类繁多:小而轻,分布在世界各处,总计约100万种以上;○3繁殖快(生长旺,繁殖速):多数微生物以裂殖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4易变异(适应性强):表现为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以及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遗传物质DNA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变异;⑤吸收多,转化快:相对于自身个体重量来说,吸收、转化营养物质多且快。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一、名词解释:双名法, 溶菌性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 组分。 7.阮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简答题:溶菌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1.病毒的特点; ○1形体极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用nm表示;○2无细胞构造,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又称分子生物;○3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4缺乏独立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器,合成核酸和蛋白质。 2.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菌毛、性菌毛 1.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