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均成本计算案例分析

生均成本计算案例分析
生均成本计算案例分析

一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背景和意义

1.1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背景

企业在社会各方面发挥着作用,事业单位也同样如此。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跟企业不同,事业单位不需要面临资不抵债,亏损甚至破产的风险,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内在和外在的压力。所以造成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意识薄弱,核算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做好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1.2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意义

1.2.1促进事业单位顺应价值规律的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优胜劣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事业单位想要寻求长远的稳定的发展必须顺应价值规律要求,促使事业单位内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节约成本。成本核算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成本提供有效的资料。

1.2.2促进事业单位改革

成本核算在事业单位的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另一方面,促进了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成本控制有效的将人力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1.2.3促进事业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事业单位的工作宗旨是为社会公众提高服务,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如今的事业单位要谋求发展,还必须注重经济效益。成本核算有效的进行了成本管理,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让社会效益的到提高。

二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2.1缺乏成本核算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管理意识普遍存在。比如,一些事业单位管理者甚至财务人员对于是否进行成本核算本身抱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有国家罩着,不必应对市场竞争,成本核算多此一举;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则没有成本核算、成本控制的紧迫感;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只是管理层面上强调实行成本核算,没有切实有效落实到位;所以造成了事业单位经费大量浪费,办事效率低下等结果。

成本核算管理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资金靠财政拨款,经济压力不大。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有三种方式:全额拨款,差额补款,自收自支。在全额拨款和差额补款的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意识的缺乏尤为严重。再者,有的事业单位单纯重视政治业绩突出,轻成本核算。事业单位是典型的非营利组织,其宗旨是为社会服务,所以就会存在这样的现象,事业单位以提高成本的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获得政绩突出的表现。

2.2 记账基础不能满足需求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九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1由此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仍旧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有诸多弊端,比如:一方面,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我国事业单位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是单一的依靠财政拨款,而是融入了多种投资方式。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有利于投资者投资,然而,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信息可比性弱;另一方面,在收付实现制下,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基础确认的收入和费用,只是进行了事业单位支出总量和收入总量的配比,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

2.3 成本核算工作的管理和实施不规范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工作管理不规范,这样的现象很多。有些单位会计出纳由一人兼任,移交不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给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可趁之机。赊账过多、过滥,不能实行统一有效管理。有些部门、单位为了地方利益,置国家政策法规于不顾,不仅擅立收费项目,而且截留国家专项资金或单位应交财政的收入。

三事业单位成本核算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2成本核算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3 3.1事业单位成本的分类和内容

3.1.1事业单位成本的分类

立足于事业单位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经营性成本与非经营性成本;从层次上来说,是业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https://www.360docs.net/doc/d412974398.html,/view/6205245.htm

2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d412974398.html,/view/65492.htm

3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d412974398.html,/view/45392.htm

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有机组合;从与收入的相关程度来讲,与收入直接相关是直接成本,与收入不直接相关的是间接成本;按成本性态划分,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半变动成本;从成本的可控性可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3.1.2 事业单位成本内容

事业单位成要核算包含了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具体如下表3-1。

表3-1事业单位成本内容

人员支出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险费,其他

对个人以及家庭的补助支出

离退休费,退职费,抚恤和生活补助,住房公积金,医疗补助,生活补助,助学金,其他

公用支出办公费,水电费,印刷费,广告费,差旅费,通讯费,日常维修费,宣传费,资料费,交通费,招待费,邮电费,取暖费,会议费,租赁费,

培训费,劳务费,就业补助费,物业管理费,专业材料费,劳务费,福

利费,图书资料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其他

固定资产构建和大修理支出

建筑物构建费,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大型修缮,更新改造费,信息网络构建,其他

累计折旧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费

各种税费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其他

上缴上级支

按收入规定上缴上级的支出

对附属单位

财政补助

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项目支出事业单位某个项目工程发生的费用

利息支出借款利息

捐赠支出对外捐赠

现金盘亏损

现金盘查损失

资产处置损

资产处置损失

3.3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流程

3.3.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就是成本费用归集的对象。简言之,成本核算对象是主要业务的受益对象。就一个学校而言,每个部门可以是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一个项目可以是成本核算对象。

例如,某高校主要业务是培养本科毕业生,学生就是花费所有费用的受益对象。即学生就是成本核算对象。

3.3.2确定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就是多少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一般来说,合理的成本计算期有利于成本核算以及相关需要和考核。成本计算期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或者一个项目横跨期间。

3.3.3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事业单位各个部门或者项目财务人员按部门或者项目作为一个核算对象,分别记录各个部门或者项目发生的各项费用。

首先,对于之间发生的费用可以直接归属在具体的成本对象,其次,在发生时不易分清有具体的对象承担的按照一定计算方法归属成本对象。

3.3.4编制成本报表

事业单位成本报表按报送对象可以分为对外成本报表和对内成本报表;按编报时间可以分为年报,季报和月报;按编报范围可分为整个事业单位成本报表,部门报表和项目报表。反映的内容是事业单位费用支出情况。

另外,我国事业单位囊括了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所以根据各个事业单位的性质,成本核算过程中的成本内容,科目设置有一定修改,以适应成本核算的需要。四.案例分析-以高校生均成本计算为例

4.1高校教育成本相关概述

1.1.1高校教育成本的内容

教育成本是学校所有成本中与教学相关的那部分成本。高校教育成本与非教育成本内容如下表4-1。

表4-1高校事业单位成本内容

教育成本非教育成本

(1)人员支出包括: 教职员工工资、各种校内津贴补贴、奖金、授课费、福利

费、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障费;

(2)公用支出,指高校用于教学和管理方面(1)高校用于经营性的固定资产和出租的固定资产的耗费;

(2)用于校办企业的支出。校办企业是学校以盈利为目的而开办的, 是一种经营的行为,

的日常公务活动支出。包括: 办公费、水电费、租赁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接待费、维修(护)费、实习费、招生费、印刷费、专用材料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等;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医疗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助学金、住房公积金等;

(4)固定资产折旧支出包括: 土地使用成本、教学行政用房成本、教学仪器设,备成本、图书资料使用成本;

(5)业务费:包括教学业务费和学生业务费两部份。教学业务费:指学校教学部门发生的为完成教学科研业务有关的费用支出,包括教学和实验用物资材料等低值易耗品购置费。学生业务费:直接用于学生的各类费用开支,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辅导员费用以及学生活动等费用;

(6)修缮费:为保持教学的固定资产正常运转而发生的的修理和维护费用应计入本学年的教学成本;

(7)科研配套经费以及相应的奖励资金;(8)学科建设费、招生就业指导费,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发展,也应计入教育成本;

(9)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的支出。与学校的办学无关。校办企业应自负盈亏,实行独立的成本核算,支出不应计入学校教育成本;

(3)离退休人员经费。因为离退休人员已不从事教育和管理工作,离退休人员经费支出与当期培养学生的教育成本无关,不宜纳入学校当期的教育成本。另外, 各校离退休人员占教工总人数比例不同,老校负担重,新校负担轻。如果将这项费用计入成本,难以进行横向比较;

(4)已经进入后勤社会化的经费支出;(5)与教学无关的附属机构的支出。如医院、附属中小学、幼儿园等其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应该独立核算, 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6)横向的科研经费支出。一般情况下高校为教学服务而发生的科研项目支出应列入教育成本,其原因是在这种情况下的科研成本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而横向课题的科研项目支出一般与教育教学无关且都有课题经费来源,并能做到经费收支平衡,所以不宜作为教育成本。此外其在研究过程中要消耗学校的教学资源及人力,占用了教育支出,学校除了不能将其开支计入高等教育成本,而且还应合理计提这些成本用于补偿高等教育成本;

(7)与培养学生无关的高校的赔偿、对外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4.1.2生均教育成本

生均成本指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标准学生所提供的教学服务的平均成本。本文采用作业成本法原理进行成本核算,即先将发生的费用按资源动因归集到作业成本库,再由作业成本库将成本按成本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进而计算生均成本。

4.2案例分析

某高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2012年全日在校本科生人数为26000人,其中硕士生 1000人,校本部本科生 25000人。学校现有教师698人,其中正高职称94人,副高职称227人,硕士生导师99人,其余教师278人。另外,行政管理人员300人,学生管理人员121人,

教学辅导人员254人,教学管理人员269人,合计944人。

会计学院该大学人数最多的一个学院,学院共有学生人,其中本科生1250人,研究生100人,研究会计学院教育成本具有代表性。从该校支出决算表可以看出,该校教育成本为38537.4万元。

4..2.1确定成本对象和成本计算期

(1)确定成本对象

该校主要业务是培养本科毕业生,学生是教育服务的接受者,它为接受服务者消耗的各种耗费,当然应由教育服务的接受者承担。所以,生均成本就是成本核算对象。

(2)确定成本计算期

高校成本计算期的确定存在着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高校成本核算期为学年每年9月至次年8月,原因是学费缴纳、教育活动均在这个期间发生,此外在此期间,学生人数相对固定;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高校成本核算期应该采用公历年度每年1至12月,主要原因是高校经费财政拨款采用公历年度发放;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按不同的需要分别编制不同的财务报表,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本文认为,对生均成本的核算期应该与学年保持一致,一个学年内,固定的学生人数,简化成本核算工作的难度,分摊教育成本更公平一些。如果按照公历年度,对于9月新进校的大一新生人数来说,计不计入成本核算都是问题,一是成本核算不真实,二是要区分对待势必加重成本核算工作难度。

4.2.2资源归集

(1)资源项目耗费数据

经过对高校成本支出明细整理并且剔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与教学有关的费用如下:

表4-2该校2012学年费用数据统计表

人员支出金额(万元)公用支出金额(万元)

人员基本工资10370.7 修缮费2871.36

津贴1656.27 水电费4029.96

福利费550.86 其他582.78

社会保险费3593.02 办公费766.57

其他支出4837.02

合计21007.878250.67

(注:已经剔除与教学无关的费用)

(2)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是教育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需要考虑固定资产原值,使用年限,残值率以及折旧方法。为简化处理,本文假设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其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假设一般设备为15年,教学仪器为5年,房屋建筑物为25年,图书为10年,其他固定资产为10年。预计残值率为5%。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如下表4-3。

表4-3固定资产折旧率

一般设备折旧率:(1-5%)/15*100%=6.33%

教学仪器折旧率:(1-5%)/5*100%=19.0%

房屋建筑物折旧率:(1-5%)/25*100%=3.8%

图书折旧率:(1-5%)/10*100%=9.5%

其他固定资产折旧率(1-5%)/10*100%=9.5%

固定资产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折旧率,整理该校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折旧额如下:

表4-4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

设备类型原值折旧率% 折旧额(万元)

一般设备类教学53543.71 6.33 3389.32

行政7452.14 471.72

计算中心3536.21 223.84

教学仪器实验设备36942.36 19 7019.05

精密仪器10259.23 1949.25

房屋建筑物图书馆45628.71 3.8 1733.89

行政办公6929.23 263.31

教室25698.87 976.56

实验室12569.45 477.64

图书图书5678.03 9.5 539.41

其他固定资产其他固定资产5628.55 9.5 534.71

合计213866.49 17578.7

(3)资源项目归集

通过对人员支出、公用费用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详细分析以后,资源项目可以归集为表.

表4-5资源归集表

资源项目金额(万元)资源动因

基本工资10370.7 教职工人数

折旧费用17578.7 作业专属

修缮费2871.36 作业专属

津贴1656.27 教职工人数

福利费550.86 教职工人数

社会保险费3593.02 教职工人数

水电费4029.96 仪表测量值

办公费766.57 非教师人数

其他费用5419.78作业专属

合计46837.22

4.2.3分配资源耗费

针对该校的特点,成本动因分为作业专属和非作业专属两项,其中折旧费、修缮费以机构其他费为作业专属,除此之外的费用均为非作业专属。

折旧费、修缮费以及其他费用可以直接根据费用特点计入相关作业,其中修缮费2871.36万元计入资源管理系统,其他费用5719.78计入行政管理系统,折旧费17578.7万元计入资源管理系统。水电费动因是根据仪表测量值而定,其在直接教学、行政管理、教育辅导、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费用所占比例分别是36.04%、23.69%、13.24%、16.52%、10.5%。

对于办公费,社会保险费,员工基本工资,津贴,福利费需要核算不同费用分配率,分别计入相应管理系统。教职工人数包括教师及非教师人数总和,而非教职人数包括行政管理员工人数、教学辅导员工人数、教学管理员工人数及学生管理员工人数。

实际教职工人数=698+944=1642

非教师人数=300+121+254+269=944

员工基本工资分配率=员工基本工资/教职工人数=10370.7/1642=6.31

津贴分配率=津贴/教职工人数=1656.27/1642=1.01

福利费分配率=福利费/教职工人数=550.86/1624=0.33

社会保险分配率=社会保险费用/教职工人数=3593.02/1642=2.19

办公费分配率=办公费/非教师人数=766.57/944=0.81

各作业中心应计入的资源耗费量为作业动因资源分配率和资源动因量的乘积。

表4-6动因费用归集表(万元)

资源项目金额(万

元)

资源动因分配率

行政管理

作业

教学辅导

作业

学生管理

作业

教学管理

作业

资源管理

作业

直接教学

作业

员工基本工资10370.7 教职工人数 6.31 1893 1602.74 763.51 1697.31

4408

津贴1656.27 教职工人数 1.01 303 256.54 122.21 271.69 704.06 福利费550.86 教职工人数0.33 99 83.82 39.93 88.77 234.16 办公费766.57 非教师人数0.81 243 98.01 205.74 217.89

社会保险费3593.02 教职工人数 2.19 657 264.99 556.26 589.11

1528.62

水电费4029.96 仪表测量值954.70 533.77 665.75 423.42 1452.32 折旧费17578.7

修缮费2871.36

其他费5419.78

合计9569.48 2830.87 2353.4 3288.19 20450.06 8326.8

4.2.4生均成本计算

(1)分配作业成本库

作业成本法的第二步是根据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至作业对象,以反映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学生的成本情况。作业分配率=总成本/总作业量。作业分配值=作业分配

率*作业动因量。约当学生数量=本科生*1+硕士生*2

会计学院约当学生人数1250+100*2=1450人,作业成本分配结果如下。

表4-7作业成本库分配表

作业中心成本库作业动

作业动因

数量

作业动因

本科生(会计学院)研究生(会计学院)

动因量分配额动因量分配额

行政管理作业9569.48 约当学

生人数

27000 0.354 1250 443.03 200 70.88

教学辅导作业2830.87 约当学

生人数

27000 0.105 1250 131.06 200 20.97

学生管理作业2353.4 约当学

生人数

27000 0.087 1250 108.95 200 17.43

教学管理作业3288.19 约当学

生人数

27000 0.121 1250 152.23 200 24.36

资源管理作业20450.06 约当学

生人数

27000 0.757 1250 946.76 200 151.48

直接教育作业8326.8 约当学

生人数

27000 0.3084 1250 385.5 200 61.68

合计46837.22 2167.53 346.8

(2)生均成本计算

表4-8会计学院生均成本计算表(万元)

作业中心

本科生(1250人)研究生(100人)

(管理学院)

总成本单位成本总成本单位成本

行政管理作业443.03

0.354

70.88

0.709

教学辅导作业131.06

0.105

20.97

0.21

学生管理作业108.95

0.087

17.43

0.174

教学管理作业152.23

0.122

24.36

0.244

资源管理作业946.76

0.757

151.48

1.575

直接教育作业385.5

0.308

61.68

0.617

总计2167.53 1.734 346.8 3.468

从表中可以看出,会计学院本科生2012学年生均成本1.734万元,研究生均成本3.468万元。差别体现在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教学辅导,资源管理各个方面,因为研究生项目较多,需要师资力量较高。

家具行业的财务成本核算案例

家具行业的财务成本核算案例 如何理解家具制造业的成本核算?如何核算?如何达到核算的目的?业界及管理者们众说不一,见仁见智。有人说,除了赚钱就是本钱,本钱就是成本;有人说“肉烂了总会在锅里”,无需在成本核算方面耗费过多的资源,只需用自已的 人管好仓库、现金、门卫就行了;有人则视成本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的核心竟争力之一。无论对成本核算的理解和认识持何种态度,都不无道理,都与自身环境、管理基础、发展愿景以及管理者自身素质有密切关系。不少人说,家具制造业的竟争已进入白热化状态,是否如此严重,同仁们最清楚,但竟争的确加剧。随着市场的日趋成熟与完善,款式、品质和营销手法的同质化,家具业的竟争最主要的表现为价格的竟争,价格的竟争其实就是成本的竟争。然而,不少企业在竟争面前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感觉迷茫和困惑,对成本的理解和核算往往步入以下误区: 其一,重营销、重生产、重研发,忽视财务及成本 核算的重要地位。 其二,把成本核算简单化,仿佛成本核算只是财务 部门的事,成本核算不准主要是会计未算准。而财务部门

一般大都做事后核算,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忽视其核算方法和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应用和贯彻。 其三,不少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开展或很少开展成本核算,并无专职的核算管理人员,产品定价随意性,一般参照同款式而定,或者按估算的材料成本系数倒算。在这种成本意识的指导下,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成本计算不准确,成本控制水平差,其成本就象橡皮一样,可长可短,无准确可靠的量化指标。 事实上,成本核算是成本控制的第一步,是控制的基础。无准确、及时、可靠、可比的核算资料,就难以知道成本高低、失控的真实原因,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持续改善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要影响。可见,成本核算对家具制造企业的重要性非同小可。针对目前不少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成本核算管理工作: 首先,应清晰认识理会成本核算的概念、实质和目的。成本核算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其实质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指标的形式反映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达到成本分析、预测和控制的最终目的。第二,应正确认识成本的分类方法。成本的分类方

数字化管理的成本控制案例分析

数字化管理的成本控制案例分析 随着信息化应用越来越趋向于务实,企业在考虑信息化能为自身带来什么样变化的同时,成本已经逐渐成为其选择ERP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现象在民营企业身上尤为明显。 不过,ERP不同于普通的产品,仅仅是选择低价产品并不能控制信息化的成本。如果只是按照价格来选择产品,很可能因产品的质量和厂商的服务能力而导致实施周期增长,最终导致成本的增加乃至项目的失败。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ERP成本的降低涉及产品价格、产品质量、实施周期、后期维护、厂商服务能力等诸多因素,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最终降低企业的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那么,该如何全面控制信息化的整体成本,并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呢?深圳得润电子集团在推进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合适的成本控制方法。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得润电子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得润电子始创于1989年,历经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拥有多家控股公司,产品涉及电子连接器、汽车线束、精密组件等领域,在深圳、青岛、合肥、襄樊、长春等地建有制造与研发基地,目前企业拥有总资产3亿多人民币,净资产接近一亿元,有近4000名员工,在国内连接器市场排名第一。目前,得润电子拥有康佳、海尔、科龙、创维、一汽大众等国内用户,并对索尼、东芝等国外厂商供货。 早在2001年,得润电子就有了上ERP系统的初步想法,随着企业管理变革的不断推进,这一需求显得更为迫切。自从得润电子于2001年聘请金劲松担任总裁以来,得润电子开始了对集团结构的调整,于2002年8月完成了股份制改制,进入了上市辅导期,并分别从我国台湾和一些日本企业聘请专家任职高层。在这一从所有者管理到职业经理人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得润电子的管理逐步得到了加强。不过在金劲松总裁看来,管理加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关键指标明确化、数字化,最终以绩效考核体现。”要实现这一点,得润电子必须要借助ERP系统。 事实上,从记者的调查来看,得润电子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有了较好的ERP实施基础。早在上ERP系统之前,得润电子就拥有了三个信息化系统:一个是K公司的财务系统;一个是革创的物流系统;还有一个是企业内部的OA系统。除此之外,得润电子的青岛子公司使用的是海尔的SAP供应链管理系统。虽然这些系统之间的共享性不好,数据是分块、零碎的,但较好的信息化应用为ERP系统的成功应用奠定了的基础。 2003年10月末,得润电子开始实施ERP系统,并于今年3月份成功上线。“通过ERP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案例

【案例4】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案例 【案例1】小李刚大学毕业,就到某家啤酒生产企业从事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小李通过一段时间得学习,归结出该公司啤酒生产过程为:啤酒生产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制麦工序、糖化工序、发酵工序、包装工序四个工序。从而就可以完成整个得生产流程。根据掌握得资料,小李认为该啤酒生产企业就是典型得分步骤生产,因此将其成本核算方法设计为分步成本计算法。这种分析设计就是否科学合理?就是否还有其她反嘎可供选择?实际核算工作中又应怎样去实施呢? 【案例2】某汽车生产企业就是新成立得股份制企业,主要生产低排量得小汽车,汽车得所有零部件都就是由自己生产,而且使每一种零部件都就是在一个独立得生产车间生产。所产零部件大多就是企业自己使用,也有部分对外出售;各零部件生产车间生产完成后都移交进入半成品库,最后由装配部门从半成品库领取组装成产品对外出售。根据该企业生产特点,可以采用哪一种或哪几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请说明理由。 【案例3】品种法下得成本计算 一、[资料]海西集团下属得北方公司20×7年8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本月有关成本计算资料如下: 1.月初在产品成本。甲、乙两种产品得月初在产品成本如下,见表91。 表91 甲、乙产品月初在产品成本资料表 20×7年8月 100 000小时;乙产品本月完工200件,月末在产品40件,实际生产工时50 000小时。甲、乙两种产品得原材料都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加工费用发生比较均衡,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均为50%。 3.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如下: (1)本月发出材料汇总表,见表92。 表92 发出材料汇总表

料得比例进行分配。 (2)本月工资结算汇总表及职工福利费用计算表(简化格式),见表93。 表93 工资及福利费汇总表 元,市内交通费65元;供电车间负担得市内交通费145元;机修车间负担得外部加工费480元;厂部管理部门负担得办公费1 360元,材料市内运输费200元。 (4)本月以银行存款支付得费用为14 7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负担得办公费1 000元,水费2 000元,差旅费1 400元,设计制图费2 600元;供电车间负担得水费500元,外部修理费1 800元;机修车间负担得办公费400元;厂部管理部门负担得办公费3 000元,水费1 200元,招待费200元,市话费600元。 (5)本月应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22 0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折旧10 000元,供电车间折旧2 000元,机修车间折旧4 000元,厂部管理部门折旧6 000元。 (6)根据“待摊费用”账户记录,本月应分摊财产保险费3 195元,其中供电车间负担800元,机修车间负担600元,基本生产车间负担1 195元,厂部管理部门负担600元。 二、[品种法得成本计算程序] 1.设置有关成本费用明细账与成本计算单 按品种设置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见表910、表911)与成本计算单(见表921、表922),按车间设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见表912、表913)与制造费用明细账(见表914),其她与成本计算无关得费用明细账,如管理费用明细账等,此略。 2.要素费用得分配 根据各项生产费用发生得原始凭证与其她有关资料,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分配各项要素费用。 (1)分配材料费用。其中: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材料按甲、乙两种产

质量成本控制案例

质量成本控制案例: 案例一:大连三洋制冷质量成本管理应用实例 1.公司概况 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三洋制冷)是国际一流的双效溴化锂吸收式中央空调专业制造企业,是中日合资高科技企业。始创于1992年9月11日,注册资金20亿日元,投资总额60亿日元,净资产2.34亿元,年生产溴冷机2000台,真空锅炉1000台,GHP燃气空调10000台。在全国设有14个营销大区,28个营销服务事务所。大连三洋制冷的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全系列中央空调产品,通过HJBZ22中国国家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和JB8656中国机械产品安全认证。其制冷的所有产品占国内市场的30%以上,并以其高质量大批量出口日本。 1992年成立以来,大连三洋制冷以差异化战略为经营战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领先者。然而,在行业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的增长势头受到抑制。2002年,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大连三洋制冷开始引进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并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加强了对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2.案例分析 2.1质量成本构成简介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总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质量成本的各项费用是由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两部分构成,而运行质量成本又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两项之和统称为可控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两项之和统称为损失成本或结果成本)等。但质量成本不是产品的制造成本,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成本。 按照产生流程质量成本可以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损失成本(外部损失、内部损失)三部分。 1.预防成本是指为了防止劣质产品或服务而开展的所有活动的成本。例如进行新产品评审、质量教育和培训、质量改进班组会议、质量策划、供方能力调查和质量部门员工的工资等可以由成本发生部门把成本汇总后提交给公司的财务部门,由财务部按照质量成本的管理要求重新进行科目分配。

案例7品种法下的成本计算案例

成本案例七:品种法下的成本计算案例 海西集团下属的北方公司20×7年8月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本月有关成本计算资料如下: 1.月初在产品成本。甲、乙两种产品的月初在产品成本如下,见表9-1。 表9-1 甲、乙产品月初在产品成本资料表 摘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甲产品月初在产品成本164 000 32 470 3 675 200 145 乙产品月初在产品成本123 740 16 400 3 350 143 490 2.本月生产数量。甲产品本月完工500件,月末在产品100件,实际生产工时100 000小时;乙产品本月完工200件,月末在产品40件,实际生产工时50 000小时。甲、乙两种产品的原材料都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加工费用发生比较均衡,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均为50%。 3.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如下: (1)本月发出材料汇总表,见表9-2。 表9-2 发出材料汇总表 领料部门和用途材料类别合计 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 基本生产车间耗用 甲产品耗用800 000 10 000 810 000 乙产品耗用600 000 4 000 604 000 甲、乙产品共同耗用28 000 28 000 车间一般耗用 2 000 100 2 100 辅助生产车间耗用 供电车间耗用 1 000 1 000 机修车间耗用 1 200 1 200 厂部管理部门耗用 1 200 400 1 600 合计 1 433 400 14 000 500 1 447 900 备注: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的材料,按甲、乙两种产品直接耗用原材料的比例进行分配。 (2)本月工资结算汇总表及职工福利费用计算表(简化格式),见表9-3。 表9-3 工资及福利费汇总表 人员类别应付工资总额应计提福利费合计基本生产车间 产品生产工人420 000 58 800 478 800 车间管理人员20 000 2 800 22 800 辅助生产车间 供电车间8 000 1 120 9 120 机修车间7 000 980 7 980 厂部管理人员40 000 5 600 45 600 合计495 000 69 300 564 300 (3)本月以现金支付的费用为2 5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负担的办公费250元,市内交通费65元;供电车间负担的市内交通费145元;机修车间负担的外部加工费480元;厂部管理部门负担的办公费1 360元,材料市内运输费200元。

作业成本法案例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 案例1 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George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

公司企业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报告

第二部分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美的的成本控制 中国制造企业有90%的时间花费在物流上,物流仓储成本占据了总销售成本的30%~40%,供应链上物流的速度以及成本更是令中国企业苦恼的老大难问题。美的针对供应链的库存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一方面从原材料的库存管理做起,追求零库存标准;另一方面针对销售商,以建立合理库存为目标,从供应链的两段实施挤压,加速了资金、物资的周转,实现了供应链的整合成本优势。 零库存梦想 美的虽多年名列空调产业的“三甲”之位,但是不无一朝城门失守之忧。自2000年来,在降低市场费用、裁员、压低采购价格等方面,美的频繁变招,其路数始终围绕着成本与效率。在广东地区已经悄悄为终端经销商安装进销存软件,即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以下简称VMI)和“管理经销商库存”中的一个步骤。 对于美的来说,其较为稳定的供应商共有300多家,其零配件(出口、内销产品)加起来一共有3万多种。从2002年中期,利用信息系统,美的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产销信息的共享。有了信息平台做保障,美的原有的100多个仓库精简为8个区域仓,在8小时可以运到的地方,全靠配送。这样一来美的集团流通环节的成本降低了15%-20%。运输距离长(运货时间3-5天的)的外地供应商,一般都会在美的的仓库里租赁一个片区(仓库所有权归美的),并把其零配件放到片区里面储备。 在美的需要用到这些零配件的时候,它就会通知供应商,然后再进行资金划拨、取货等工作。这时,零配件的产权,才由供应商转移到美的手上——而在此之前,所有的库存成本都由供应商承担。此外,美的在ERP(企业资源管理)基础上与供应商建立了直接的交货平台。供应商在自己的办公地点,通过互联页(WEB)的方式就可登录到美的公司的页面上,看到美的的订单内容;品种、型号、数量和交货时间等等,然后由供应商确认信息,这样一张采购订单就已经合法化了。 实施VMI后,供应商不需要像以前一样疲于应付美的的订单,而只需做一些适当的库存即可。供应商则不用备很多货,一般有能满足3天的需求即可。美的零部年库存周转率,在2002年上升到70-80次/年。其零部件库存也由原来平均的5-7天存货水平,大幅降低为3天左右,而且这3天的库存也是由供应商管理并承担相应成本。 库存周转率提高后,一系列相关的财务“风向标”也随之“由阴转晴”,让美的“欣喜不已”;资金占用降低、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风险下降、库存成本直线下降。 消解分销链存货 在业务链后端的供应体系进行优化的同时,美的也正在加紧对前端销售体系的管理进行渗透。在经销商管理环节上,美的利用销售管理系统可以统计到经销商的销售信息(分公司、代理商、型号、数量、日期等),而近年来则公开了与经销商的部分电子化往来,以前半年一次的手工性的繁杂对帐,现在则进行业务往来的实时对帐和审核。 在前端销售环节,美的作为经销商的供应商,为经销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结果是,经销商不用备货了,“即使备也是五台十台这种概念”——不存在以后听淡季打款。经销商缺货,美的立刻就会自动送过去,而不需经销商提醒。经销商的库存“实际是美的自己的库存”。这种存货管理上的前移,美的可以有效地削减和精准的鬼斧神工制销售渠道上昂贵的存货,而不是任其堵塞在渠道中,让其占用经销商的大量资金。 2002年,美的以空调为核心对整条供应链资源进行整合,更多的优秀供应商被纳入

成本案例分析报告

《成本会计》课程案例资料 案例一 大学生吴晓东2012年7月毕业应聘到北方机械公司当成本会计员。 财务部成本科刘科长向小吴介绍了公司的有关情况。东方机械公司的基本情况如下:1.产品情况 该厂主要生产大型重型机械,用于矿山等企业,是国内矿山机械的龙头企业。 2.车间设置情况 东方机械公司设有7个基本生产车间,分别生产矿山机械的各种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组装;另外,还设有4个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及其他部门提供劳务。 3.成本核算的现状 该厂现有会计人员36人,其中成本会计人员8人(不包括各个生产车间的成本会计人员)。由于该公司规模较大,现在实行两级成本核算体制,厂部和车间分别设置有关的成本费用明细账进行核算。 刘科长让小吴再了解几天企业成本核算及其他方面的情况后书面回答如下几个问题:1.根据本厂的具体情况应采用什么核算体制(一级还是两级)? 答:采用两极核算体制。由于该公司规模较大,现在实行两级成本核算体制,厂部和车间分别设置有关的成本费用明细账进行核算,实行统一核算和分散核算相结合。由于本公司规模较大,生产车间较多,为了加强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应采用两级成本核算的管理体制。这样,可以有效地组织成本核算工作,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如果采取一级成本核算体制的话,则会使成本管理工作高度集中于公司,不利于提高各个生产车间降低成本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 2.车间和厂部应设置哪些成本会计核算的岗位? 厂部应设置的成本核算岗位包括材料成本核算、工资成本核算、费用核算、产品成本核算等岗位。其中材料核算岗位承担由公司负责的一些材料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通过将各仓库交来的各车间领用材料的凭证进行审核,然后,将其分配给由各车间、部门负担。同时,应与材料供应部门密切合作,做好材料的采购、发放等工作;工资成本核算岗位主要负责计算每位

成本控制案例

成本控制案例 中集集团——银行托管的应收账款 自从有了买方市场,应收账款和现金流就成了一对永恒的宿命冤家。面对销售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企业本应该精神抖擞。可伴随而来应收账款增加、资金占用、回款乏力、呆坏帐增加,企业常常力有不逮,不仅导致扩张减缓、机会的丧失,有的甚至现金流断裂,基业大厦毁于一旦。很多企业选择了现金流优先的安全做法,放弃一部分市场机会来降低风险,但这不过是用长远的利益兑换成眼前的利益罢了。然而中集集团巧妙地解开了这对死冤家,不仅应收帐款没有成为企业的负累,反而成了融资的手段。这就是——应收账款证券化。 2004年11月初,中集对前三季度经营状况进行大盘点,报表显示中集主营业务收入猛增85%,但同时应收账款也升至87%,急速增加的应收账款和负现金流将投资者和分析师的目光齐齐吸引到中集身上,甚至有人发出了“红旗还

能扛多久”的质疑。但是随之公开关于中集集团应收帐款证券化业务的报道将所有人的疑问瞬时化解得烟消云散。 12月25日,交行总行审贷会批准深圳分行向中集发放一笔3000万美金无追索权的保理融资(表外融资),买断中集集团的应收账款。这是在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合同基础上加以修改,做成无追索权的、余额控制(在不超过余额的情况下可以滚动使用资金)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中集集团率先成功实施应收账款证券化的经典案例浮出水面,并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集装箱行业的特殊性,中集的销售收入基本采用赊帐方式,很少有现金交易。而集装箱的生产投资需求庞大,这就需要公司拿出一种独特的融资方式,它既要加速回流资金,又要保持公司财务状况的优化与资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在采用资产证券化之前,中集主要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直接在国际市场融资,但商业票据的稳定性因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而波动。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原有银团中的部分银行收缩了在亚洲的业务并退出了7000万美元商

作业成本法案例分析

作业成本核算体系设计案例 邓为民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邓为民) 企业管理前沿>财务管理>综合文档号:00.020.207发布时间:22-11-2002 摘要: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邓为民 传统成本的局限 20%的产品创造了225%的利润。 “传统会计往好的说是无用的,往坏的说是功能失调与具有误导作用”。以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正在失去其相

关性。企业界留传80/20法则,认为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但是当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在企业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却发现20%的产品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他称之为20/225法则,该法则表明: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是与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 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然而,现实企业中资源的消耗与产量不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成本是无法管理的,只能管理引起成本的作业”。 作业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产品生产成本计算实例

产品生产成本计算实例 华天公司xx年12月,生产A、B两种产品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按其用途归集。 A、B两种产品生产费用计算表 产品名称完工产 品数量 直接 材料 直接 人工 制造 费用 合计 A产品100台19 600 13 680 B产品150台42 400 4 560 合计62 000 18 240 14 952 95 192 (1)设按A、B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分摊制造费用。 每元工资应负担的制造费用:14 952/(12 000+4 000)=0.934 5 A产品应分摊的制造费用:12 000×

0.9345=11 214元 B产品应分摊的制造费用:4 000×0.934 5=3 738元 经过分配,可编制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A产品 11 214 -B产品 3 738 贷:制造费用 14 952 (2)登记A、B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 生产成本明细分类账 产品品种或类别:A产品单位:元 年凭 证号码摘 要 借方(成本项目) 贷方借 或 贷 余 月日直接 材料直接 人工 制造 费用 合计 生 产 耗 19600 19600 借 1

材 料 分 13680 13680 借 3配 工 资 及 福 利 费 11214 11214 借 4分 配 制 造 费 用 44494 平 -结 转 完 工 产

生 产 成 本 本 期 发 生 额 和 余 额 19600 13680 11214 44494 44494 平 - 生产 成本明细分类账 产品品种或类别:B产品 单位:元 年凭 证号摘 要 借方(成 本项目)贷 方 借 或 余 额 月日直直制合

物流案例——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莫科汽车轮胎公司的作业成本法 莫科公司位于墨尔本,是工程零件制造商,它是唯一生产这种零件的澳大利亚厂商,近年来受到海外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莫科公司是一个大集团公司的一部分,只有100多人,它的会计部门有6人(包括一名财务控制员),它的职责特定为把作业成本法导入企业。财务控制员的前一家工作单位是位于墨尔本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由于那家公司的高层对于作业成本法带来的效益不能认同,它在那家企业导入作业成本法失败了。 这一家集团公司内部以前从未使用过作业成本法,莫科公司是这个集团内第一家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它以前的成本核算系统是传统成本核算系统,其中制造费用按照人工小时分配。莫科公司的客户广泛、产品系列很多,生产过程既有高度复杂的自动化生产也有部分的手工生产。为了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订单都非常小,因此市场要求公司具有高度的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莫科公司早在五年之前就开始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投资,包括自动焊接机器人等,这导致莫科公司产品的成本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的人力资源成本仅仅是以前的一小部分,但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成本节约并没有使顾客获得好处,也没有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价格优势。许多客户转向从国外供应商进货,虽然他们还是希望能够采用莫科公司的产品。 尽管公司的边际利润在增长,但客户还是慢慢地向海外供应商流失。公司不清楚到底是哪一部分导致了边际利润的增长。只是他们很清楚,目前的会计系统存在不足。因为信息不足,高层无法据此做出诸如价格之类正确的决策。 他们从一个前高层经理那里了解到作业成本法,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关于作业成本法的任何经验,既不知道这个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也不知道该如何来建立一个作业成本法系统,但是他们认为作业成本法是解决莫科公司目前面临问题的一个方案。后来,财务控制员被指定为专门在莫科公司导入作业成本法的负责人。接受到这项任务后,财务控制员建立了一个包括他自己、一个制造部门的工程师和一个成本会计师的项目组,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作业成本法项目小组与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非正式交流。工程师和财务控制员都全职参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工作,成本会计师大约把2/3的时间投入到这个项目上。 该小组为全企业建立了25个成本库,并用了大量的时间就成本动因达成一致。一些认定的成本动因包括如下内容: ①机床调试的频率(这包括编程数控机床); ②制造订单数量(这是很多作业的驱动因素,包括从报价到送货的很多作业); ③采购订单数量,这是采购部门工作量的主要驱动因素;

沃尔玛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沃尔玛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沃尔玛公司简介(walmart) 沃尔玛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于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沃尔玛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最大零售企业目前,沃尔玛在全球开设了6,600多家商场,员工总数180多万人,分布在全球14个国家。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1.75亿人次。沃尔玛(WAL-MART)是全球500强榜首企业。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95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事实上,沃尔玛的年销售额相当于全美所有百货公司的总和,而且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至今,沃尔玛己拥有2133家沃尔玛商店,469家山姆会员商店和248家沃尔玛购物广场,遍布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南非、中国、印尼等处。它在短短几十年中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不得不说是零售业的一个奇迹。 2007年7月11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7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美国零售大王沃尔玛公司卷土重来,以3511.39亿美元的年营业收入超过埃克森美孚,再度跃居榜首。 沃尔玛公司的宗旨 沃尔玛提出“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实现了价格最便宜的承诺。沃尔玛还向顾客提供超一流服务的新享受。公司一贯坚持“服务胜人一筹、员工与众不同”的原则。走进沃尔玛,顾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周到服务。再次,沃尔玛推行“一站式”购物新概念。顾客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齐所有需要的商品,正是这种快捷便利的购物方式吸引了现代消费者。 剖析沃尔玛的成本控制方法

成本计算案例

【案例1】某公司生产甲乙两个产品,采用品种法进项核算,成本核算项目设置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月初无在产品,原材料一次投入。 (1)领料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领用A材料100000元,按照领用材料重量分配(甲产品600千克,乙产品400千克) 分配原材料: (2)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发生工人工资50000,按照生产工时分配(甲产品600小时,乙产品400小时) 分配人工费: (3)本月发生制造费用30000元,按照生产工时分配(甲产品600小时,乙产品400小时) (4)计算甲产品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直接材料60000、直接人工30000、制造费用18000)◆假若采用不计算在产品成本计算法分配法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假若采用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算法分配法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在产品固定成本直接材料20000,直接人工5000,制造费用8000) ◆假若采用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分配法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在产品当月领用直接材料20000) ◆假若采用在产品按约当产量法分配法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本月共生产甲产品100件,其中完工60件,剩余40件完工50%。) ◆假若采用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法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 (本月甲产品在产品40件,单位定额成本直接材料300,直接人工200,制造费用150。)

【案例2】某企业2013年12月生产甲产品,生产分为两个步骤在两个车间内进行,原材料在第一车间投入,第一车间为第二车间提供半成品,第二车间加工完成为产成品。产成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成本的方法采用定额成本计价法。 资料一:有关产成品定额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资料二: 请根据上述资料完成甲产品成本计算表的填写: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案例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颜繁晶1,张秀秀2,张海霞 3 (1.哈尔滨市供销储运总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齐齐哈尔市建华区防疫站, 黑龙江哈尔滨161000; 3.哈尔滨市供销物资集团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保证产品成本信息 的真实性,因而一种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诞生。通过作业成本法的思想来改进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可寻求到降低成本的途径,提供真实可靠的成本信息,并能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07-03-12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分配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计算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这个界限,使成本核算深入到各作业,它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再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 (二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所耗费的资源归于每一作业成本,然后再由每一作业成本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作业。根据企业的不同,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作业,并进行分类。 第二步追踪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中耗用的资源分配到每一作业中,这些资源构成了产品的间接成本。第三步记录和计量作业量。对企业的各项作业进行及时的记录,且对企业的生产全过程作全面了解。第四步将各项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及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某一总量为基础,如材料总量、机器总工时、人工总量等为基础,计算出统一的间接费用的分配率来分配间接费用。其主要目的是为分摊间接费用提供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存货计价和利润计算。此方法只适用于间接费用项目较少,且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小的企业。 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总量等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是不够准确的,不能揭示出产量与间接费用的因果关系,使产品成本计算的结果 失真,成本报告中的间接费用能见度差,不能满足管理部门或管理者进行订价、自制与外购、生产批量等决策的需要。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已确认的作业看作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将某生产部门作为成本中心。并且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之外,尽可能将其他各类成本都归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法促使管理者想方设法进行成本

作业成本法例题.doc

例一:ART公司生产三种电子产品,分别是产品X、产品Y、产品Z。产品X是三种产品中工艺最简单的一种,公司每年销售10000件;产品Y工艺相对复杂一些,公司每年销售20000件,在三种产品中销量最大;产品Z工艺最复杂,公司每年销售4000件。公司设有一个生产车间,主要工序包括零部件排序准备、自动插件、手工插件、压焊、技术冲洗及烘干、质量检测和包装。原材料和零部件均外购。ART公司一直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 1.1传统成本计算法 1、公司的定价策略 公司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作为定价策略,按照产品成本的125%设定目标售价, 近几年,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产品X按照目标售价正常出售。但来自外国公司的竞争迫使公司将产品Y的实际售价降低到328元,远远低于目标售价377.5元。产品Z的售价定于157.5元时,公司收到的订单的数量非常多,超过其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将产品Z的售价提高到250元。即使在250元这一价格下,公司收到订单依然很多,其他公司在产品Z的市场上无力与公司竞争。上述情况表明,产品X的销售及盈利状况正常,产品Z是一种高盈利低产量的优势产品,

而产品Y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年销售量最高,但现在却面临困境,因此产品Y成为公司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在分析过程中,管理人员对传统成本计算法提供的成本资料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决定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重新计算产品成本。 1.3作业成本计算法 1、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结果如下表

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取得的产品成本资料令人吃惊。产品X和产品Y在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都远远低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产品成本。这为公司目前在产品Y方面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如下表,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产品Y的目标售价应是327.26元,公司原定377.5元的目标售价显然是不合理的。公司现有的328元的实际售价与目标售价基本吻合。产品X的实际售价258.75元高于重新确定的目标售价229.30元,是一种高盈利的产品。产品Z在传统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显然低估了,公司制定的目标

作业成本法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作业成本法 Valport公司是一家专业化很强的电子公司,现在公司的Ⅰ号产品面临着来自其他公司的强烈竞争。公司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而该公司的Ⅰ号产品比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产量都高,并且是公司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公司的总经理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其他公司的这种产品的价格远远比他们的价格低。不过,让公司总经理高兴的是:公司新开发的Ⅲ号产品虽然工艺复杂,产量远不及公司生产的Ⅰ号和Ⅱ号产品的产量。但由于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其他竞争对手不想涉足这种产品生产,所以公司几次提高Ⅲ号产品的售价,客户仍是源源不断。 公司的定价策略将目标价格设定为产品制造成本的110%,产品制造成本所包含的间接费用即制造费用依据直接人工工时分配。由于公司的Ⅰ号产品的竞争对手一直在压低Ⅰ号产品的价格。结果公司Ⅰ号产品的销售价格已降到了75美元以下。 在2003年公司年终总结会上,公司总经理问主计长:“George,为什么我们的产品竞争不过其他公司的产品?他们的Ⅰ号产品仅售69美元,那比我们的Ⅰ号产品的成本还要少1美元。这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是我们过去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造成的。”George说,“也许你还记得,我刚来公司时,采用一种作业成本计算法做了一项先期研究。结果发现,公司采用的传统制造成本计算法高估了产量高工艺简单的Ⅰ号产品成本,并且大大地人低估了Ⅲ号产品的成本。对此我曾提出过警告,但公司仍保持原有的方法。” “好的,”总经理说,“你下午给我提供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有关数据。” George回到办公室后,整理了公司2003年末会计系统提供的有关数据,并列出了公司2003年末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如下表所示。 Valport公司产品成本和年度销售数据

20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案例

20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案例 宁波大学MBA研究生案例分析报告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管理会计 任课教师: 黄慧琴 完成人: 学号: 作业成绩: 案例名称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案例 ——作业成本控制不少于2000字要求 一、案例回顾案例 莫科公司是作为某大集团公司的一部分,只有100多人,它 分析 的会计部门有6人,包括一名财务控制员,他的职责特定为把作业成本法导入企业。莫科公司是这个集团内第一家成功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导入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是为了满足公司对客户需求的高度柔性(flexility)和快速反应(QR)能力,已经新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本节约问题。公司管理层期望通过运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系统来达到获取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和定价信息等更具有相关性的商业决策信息,并由此带来诸多运营效益。 二、案例分析 1. 中小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许多中小企业片面地强调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

本,然而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虽然提高了短期利润,但不利于长期利润目标的实现。只有从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基本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辅助活动等等全方位分析,综合平衡,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莫科公司作为一家大集团公司的一个子公司,这与中国学者概念中的“中小企业”无异,在人力、物力、才力方面显然需要进行成本控制才能实现企业利润。 其次,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关心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一切变化。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成本控制创新,依靠合理科学的新产品开发与完善的售后服 务,降低产品开发和售后服务的成本,才能够取得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莫科公司作为一家工程零件制造商,其传统成本核算系统(如案例中其制造费用按照人工小时分配)显然无法适应多元化生产工艺(如莫科公司既有高度复杂的自动化生产也有部分手工生产),也无法满足小批量、定制化的客户需求。 最后,中小企业成本控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许多企业为了取得较高的利润,片面地强调产品生产过程中成本的降低,过度成本控制使得产品质量降低、服务质量弱化,如果仅依靠这种成本控制理念,不仅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影响产品的社会效益,企业发展会受到巨大限制。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是作为一种成本控制的创新,能寻求更好更多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运用ABC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机理分析

标准成本核算方法例题

标准成本核算方法 1.A工厂是一个生产某种汽车零件的专业工厂,产品成本计算采用标准成本计算系统,有关资料如下: (1)成本差异账户包括: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2)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除直接材料外的其他费用陆续发生,其在产品约当产成品的系数为:月初在产品0.6,月末在产品0.4。 (3)成本差异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在每月末结转“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4)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为56元,其中:直接材料30元(10千克×3元/千克),直接人工16元(4小时×4元/小时),变动制造费用6元(4小时×1.5元/小时),固定制造费用 4元(4小时×1元/小时)。 (5)本月生产能量11000小时,月初在产品数量600件,本月投产数量2500件,月末在产品数量700件,月初产品数量100件,月末产品数量120件。 (6)期初库存原材料1000千克,本月购入原材料30000千克,实际成本88500元(已用支票支付);本月生产领用原材料25500千克。 (7)实际耗用工时9750小时;应付生产工人工资40000元;实际发生变动制造费用15000元;实际发生固定制造费用10000元。 要求: (1)编制以下业务的会计分录: ①购入原材料; ②领用原材料; ③将生产工人工资记入有关成本计算账户; ④结转本期变动制造费用; ⑤结转本期固定制造费用; ⑥完工产品入库; ⑦期末结转本期成本差异。 (2)计算本月的主营业务成本。 (3)计算期末存货成本。 1.【正确答案】(1)编制以下业务的会计分录 ①购入原材料: 实际成本88500(元) 标准成本3元/千克×30000千克=90000(元) 价格差异-1500(元) 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90000 贷:银行存款88500 材料价格差异15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