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公式

一、一轴(前轴)制动力

一轴制动率=(左前轮制动力+右前轮制动力)/ [(左前轮荷重+右前轮荷重)x9.8]

当一轴制动率>=60% 为合格

一轴不平衡率=(左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前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前轮中最大制动力

当一轴不平衡率<=20% 为合格

二、二轴(后轴)制动力

二轴制动率=(左后轮制动力+右后轮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制动率不做判定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两个后轮中最大制动力

二轴不平衡率<=24% 为合格

当二轴制定率<60%时,二轴不平衡率用下式计算;

二轴不平衡率=(左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右后轮过程差最大制动力)/ [(左后轮荷重+右后轮荷重)x9.8]

二轴不平衡率<8%时为合格

三、手制动力(手刹)

手制动率=(左轮制动力+右轮制动力)/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手制动率>=20%为合格

四、整车制动

整车制动率=四个车轮制动力之和/四个车轮荷重之和X9.8

整车制动率>=60% 为合格

列车制动力计算公式

1,紧急制动计算列车总制动力列车制动力计算 B h K h (kN) 式中K h ------ 全列车换算闸瓦压力的总和,kN; h --- 换算摩擦系数; 列车单位制动力的计算公式 b B 1000 1000 h K h ( N / kN ) ( P G) g ( P G) g 其中 (P K h G) g h ( N / kN ) ,则b 1000 h h 式中P G ------------ 列车的质量,t ; h --- 换算摩擦系数; h ------------------ 列车制动率; K h ------ 全列车换算闸瓦压力的总和,kN; 2,列车常用制动计算 b c 1 c b 由此可得b c c b 1000 h h c ( N / kN ) 式中 c ------------- 常用制动系数 b c ------- 列车单位制动力 表1 常用制动系数p1 为列车管空气压力 列车管减压量r/kPa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旅客 p1 600kPa 列车0.19 0.29 0.39 0.47 0.55 0.61 0.69 0.76 0.82 0.88 0.93 0.98 1.00 货物 p1 600kPa 列车0.17 0.28 0.37 0.46 0.53 0.60 0.67 0.73 0.78 0.83 0.88 0.93 0.96

p1 600kPa 0.19 0.32 0.42 0.52 0.60 0.68 0.75 0.83 0.89 0.95 --- --- --- 3, 多种摩擦材料共存时列车制动力的计算 同一列车中的机车,车辆可能采用不同材料的闸瓦或闸片,他们具有不同的换算摩擦系数列车总制动力应当是各种闸瓦的换算闸瓦 压力与该种闸瓦的换算摩擦系数乘积的总和。即 B h1 K h1 h2 K h2 h3 K h3 ( h K h )(kN) 式中,K h1 ,h1 代表机车的闸瓦制动,K h 2 ,h2 代表车辆的闸瓦 制动,K h3 , h3 代表车辆的盘形制动,等等。 列车单位制动力 1000 ( h b K h) 1000 ( h h )( N / kN ) 。 ( P G) g 4,列车制动的二次换算法 表2 不同摩擦材料换算闸瓦压力的二次换算系数 类别 基型高磷(中磷)闸瓦高摩合成闸片高摩合成闸瓦 高磷(中磷)闸瓦 1.0 0.56 0.63 高摩合成闸片 1.8 1.0 1.1 高摩合成闸瓦 1.6 0.9 1.0 低摩合成闸瓦0.8 0.45 0.5 粉末冶金闸瓦 1.3 0.7 0.8 种类 表3 机车的计算质量及每台换算闸瓦压力表 机型计算质量/t 闸瓦种别每台换算闸瓦压力 /kN SS1、SS3 、SS6 138 铸铁700<435>《355》 SS 3B 、SS 6B 138 高摩合成300(480)《240》

电能公式和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

·电能公式和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 电能公式和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电能公式 电能公式有W=Pt,W=UIt,(电能=电功率x时间) 有时也可用W=U^2t/R=I^2Rt 1度=1千瓦时=3.6*10^6焦P:电功率 W:电功 U:电压 I:电流 R:电阻 T:时间 电能质量计算公式大全 1.瞬时有效值: 刷新时间1s。 (1)分相电压、电流、频率的有效值 获得电压有效值的基本测量时间窗口应为10周波。 ① 电压计算公式: 相电压有效值,式中的是电压离散采样的序列值(为A、B、C相)。 ② 电流计算公式: 相电流有效值,式中的是电流离散采样的序列值(为A、B、C相)。 ③ 频率计算: 测量电网基波频率,每次取1s、3s或10s间隔内计到得整数周期与整数周期累计时间之比(和1s、3s或10s时钟重叠的单个周期应丢弃)。测量时间间隔不能重叠,每1s、3s或10s间隔应在1s、3s或10s时钟开始时计。 (2)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分相及合相) 有功功率: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叫做有功功率,它是指在电路中电阻部分所消耗的功率,以字母P表示,单位瓦特 (W)。

计算公式: 相平均有功功率记为,式中和分别是电压电流离散采样的序列值(为A、B、C相)。 多相电路中的有功功率:各单相电路中有功功率之和。 相视在功率 单相电路的视在功率: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的乘积,单位伏安(VA)或千伏安(kVA)。 多相电路中的视在功率:各单相电路中视在功率之和。 相功率因数 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Φ)的余弦叫做功率因数,用符号cosΦ表示,在数值上,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 计算公式: 多相电路中的功率因数:多相的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 无功功率:单相电路中任一频率下正弦波的无功功率定义为电流和电压均方根值和其相位角正弦的乘积,单位乏 (Var)。(标准中的频率指基波频率) 计算公式: 多相电路中的无功功率:各单相电路中无功功率之和。 (3)电压电流不平衡率(不平衡度) 不平衡度:指三相电力系统中三相不平衡的程度。用电压、电流负序基波分量或零序基波分量与正序基波分量的方均根百分比表示。电压、电流的负序不平衡度和零序不平衡度分别用、和、表示。 首先根据零序分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出零序分量,如果不含有零序分量,则按照不含零序分量的三相系统求电压电流不平衡度。如果含有零序分量,则按照含有零

制动器的设计计算

§3 制动器的设计计算 3.1制动蹄摩擦面的压力分布规律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制动器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及所产生的摩擦力对制动器因数有很大影响。掌握制动蹄摩擦面上的压力分布规律,有助于正确分析制动器因数。在理论上对制动蹄摩擦面的压力分布规律作研究时,通常作如下一些假定: (1)制动鼓、蹄为绝对刚性; (2)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仅发生在摩擦衬片上; (3)压力与变形符合虎克定律。 1.对于绕支承销转动的制动蹄 如图29所示,制动蹄在张开力P 作用下绕 支承销O ′点转动张开,设其转角为θΔ,则蹄片 上某任意点A 的位移AB 为 AB =A O ′·θΔ 由于制动鼓刚性对制动蹄运动的限制,则其径向位移分量将受压缩,径向压缩为AC AC =AB COS β 即 AC =A O ′θΔCOS β 从图29中的几何关系可看到 A O ′COS β=D O ′=O O ′Sin ? AC =O O ′Sin ?θΔ? 因为θΔ?′O O 为常量,单位压力和变形成正比,所以蹄片上任意一点压力可写成 q=q 0Sin ? (36) 亦即,制动器蹄片上压力呈正弦分布,其最大压力作用在与O O ′连线呈90°的径向线上。 2.浮式蹄 在一般情况下,若浮式蹄的端部支承在斜支座面 上,如图30所示,则由于蹄片端部将沿支承面作滚动 或滑动,它具有两个自由度运动,而绕支承销转动的 蹄片只有一个自由度的运动,因此,其压力分布状况 和绕支承销转动的情况有所区别。 现分析浮式蹄上任意一点A 的运动情况。今设定蹄片和支座面之间摩擦足够大,制动蹄在张开力作用

下,蹄片将沿斜支座面上作滚动,设Q 为其蹄片端部圆弧面之圆心,则蹄片上任意一点A 的运动可以看成绕Q 作相对转动和跟随Q 作移动。这样A 点位移由两部分合成:相对运动位移和牵连运动位移BC ,它们各自径向位移分量之和为 (见图 30)。 AD =AB COS β+BC COS(?-α) 根据几何关系可得出 AD =(θΔ·OQ +BC Sin α) Sin ?+BC COS αCOS ? 式中θΔ为蹄片端部圆弧面绕其圆心的相对转角。 令 θΔ·OQ +BC Sin ?=C 1 BC COS α=C 2 在一定转角θΔ时,1C 和2C 都是常量。同样,认为A 点的径向变形量AD 和压力成正比。这样,蹄片上任意点A 处的压力可写成 q=q 1Sin ?+q 2COS ? 或 q=q 0Sin(?+?0) 也就是说,浮式蹄支承在任意斜支座面上时,其理论压力分布规律仍为正弦分布,但其最大压力点在何处,难以判断。 上述分析对于新的摩擦衬片是合理的,但制动器在使用过程中摩擦衬片有磨损,摩擦衬片在磨损的状况下,压力分布又应如何呢?按照理论分析,如果知道摩擦衬片的磨损特性,也可确定摩擦衬片磨损后的压力分布规律。根据国外资料,对于摩擦片 磨损具有如下关系式 fqv K W 11= 式中 W 1——磨损量; K 1——磨损常数; f ——摩擦系数; q——单位压力; v ——磨擦衬片与制动鼓之间的相对滑 动速度。 通过分析计算所得压力分布规律如图31所 示。图中表明在第11次制动后形成的单位 面积压力仍为正弦分布αsin 132=q 。如果摩 擦衬片磨损有如下关系: 2222v fq K W = 式中 2K ——磨损常数。 则其磨损后的压力分布规律为αsin C q =(C

电机常用计算公式和说明

电机电流计算: 对于交流电三相四线供电而言,线电压是380,相电压是220,线电压是根号3相电压 对于电动机而言一个绕组的电压就是相电压,导线的电压是线电压(指A相 B相 C相之间的电压,一个绕组的电流就是相电流,导线的电流是线电流 当电机星接时:线电流=相电流;线电压=根号3相电压。三个绕组的尾线相连接,电势为零,所以绕组的电压是220伏 当电机角接时:线电流=根号3相电流;线电压=相电压。绕组是直接接380的,导线的电流是两个绕组电流的矢量之和 功率计算公式 p=根号三UI乘功率因数是对的 用一个钳式电流表卡在A B C任意一个线上测到都是线电流 极对数与扭矩的关系 n=60f/p n: 电机转速 60: 60秒 f: 我国电流采用50Hz p: 电机极对数 1对极对数电机转速:3000转/分;2对极对数电机转速:60×50/2=1500转/分在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电机的极对数越多,电机的转速就越低,但它的扭矩就越大。所以在选用电机时,考虑负载需要多大的起动扭距。 异步电机的转速n=(60f/p)×(1-s),主要与频率和极数有关。 直流电机的转速与极数无关,他的转速主要与电枢的电压、磁通量、及电机的结构有关。n=(电机电压-电枢电流*电枢电阻)/(电机结构常数*磁通)。 扭矩公式 T=9550*P输出功率/N转速 导线电阻计算公式: 铜线的电阻率ρ=0.0172, R=ρ×L/S (L=导线长度,单位:米,S=导线截面,单位:m㎡) 磁通量的计算公式: B为磁感应强度,S为面积。已知高斯磁场定律为:Φ=BS 磁场强度的计算公式:H = N × I / Le 式中:H为磁场强度,单位为A/m;N为励磁线圈的匝数;I为励磁电流(测量值),单位位A;Le为测试样品的有效磁路长度,单位为m。 磁感应强度计算公式:B = Φ/ (N × Ae)B=F/IL u磁导率 pi=3.14 B=uI/2R 式中:B为磁感应强度,单位为Wb/m^2;Φ为感应磁通(测量值),单位为Wb;N为感应线圈的匝数;Ae为测试样品的有效截面积,单位为m^2。 感应电动势 1)E=nΔΦ/Δ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磁通量变化率=磁通量变化量/时间磁通量变化量=变化后的磁通量-变化前的磁通量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ω(交流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ω/2(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过盈量与装配力计算公式

过盈联接 1.确定压力p; 1)传递轴向力F 2)传递转矩T 3)承受轴向力F和转矩T的联合作用 2.确定最小有效过盈量,选定配合种类; 3.计算过盈联接的强度; 4.计算所需压入力;(采用压入法装配时) 5.计算包容件加热及被包容件冷却温度;(采用胀缩法装配时) 6.包容见外径胀大量及被包容件内径缩小量。 1. 配合面间所需的径向压力p 过盈联接的配合面间应具有的径向压力是随着所传递的载荷不同而异的。 1)传递轴向力F当联接传递轴向力F时(图7-20),应保证联接在此载荷作用下,不产生轴向滑动。亦即当径向压力为P时,在外载荷F的作用下,配合面上所能产生的轴向摩擦阻力F,应大于或等于外载荷F。 图: 变轴向力的过盈联接图: 受转矩的过盈联接 设配合的公称直径为人配合面间的摩擦系数为人配合长度为l,则

F f=πdlpf

因需保证F f ≥F,故 [7-8] 2)传递转矩T当联接传递转矩T时,则应保证在此转矩作用下不产生 周向滑移。亦即当径向压力为P时,在转矩T的作用下,配合面间所能产生的摩 擦阻力矩M f 应大于或等于转矩T。 设配合面上的摩擦系数为f①,配合尺寸同前,则 M f=πdlpf·d/2 因需保证M f ≥T.故得 [7-9] ① 实际上,周向摩擦系数系与轴向摩擦系数有差异,现为简化.取两者近似相等.均以f表示。 配合面间摩擦系数的大小与配合面的状态、材料及润滑情况等因素有关,应由实验测定。表7-5给出了几种情况下摩擦系数值,以供计算时参考。 表: 摩擦系数f值 压入法胀缩法 联接零件材料无润滑时f 有润滑时f 联接零件 材料 结合方式,润滑 f 钢—铸钢0.11 0.08 钢—钢油压扩孔,压力 油为矿物油 0.125 钢—结构钢0.10 0.07 油压扩孔,压力 油为甘油,结合 面排油干净 0.18 钢—优质结构钢0.11 0.08 在电炉中加热包 容件至300℃ 0.14 钢—青铜0.150.20 0.030.06 在电炉中加热包 容件至300℃以 后,结合面脱脂 0.2 钢—铸铁0.120.15 0.050.10 钢—铸铁油压扩孔,压力 油为矿物油 0.1 铸铁—铸钢0.150..25 0.150.10 钢—铝镁无润滑0.100.15

列车制动力计算公式

列车制动力计算 1,紧急制动计算 ①列车总制动力 )(kN K B h h ∑=? 式中 ∑h K ------全列车换算闸瓦压力的总和,kN ; h ?---换算摩擦系数; ②列车单位制动力的计算公式 )/()(1000)(1000kN N g G P K g G P B b h h ?+=?+?=∑? 其中 )/()(kN N g G P K h h ?=?+∑,则h h b ???=1000 式中 G P +------------列车的质量,t ; h ?---换算摩擦系数; h ?------------------列车制动率; ∑h K ------全列车换算闸瓦压力的总和,kN ; 2,列车常用制动计算 1≤= b b c c β 由此可得 )/(1000kN N b b c h h c c β??β=?= 式中 c β-----常用制动系数 c b -------列车单位制动力 表1 常用制动系数 1p 为列车管空气压力 列车管减压量r/kPa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旅客列车 kPa p 6001= 0.19 0.29 0.39 0.47 0.55 0.61 0.69 0.76 0.82 0.88 0.93 0.98 1.00

3,多种摩擦材料共存时列车制动力的计算 同一列车中的机车,车辆可能采用不同材料的闸瓦或闸片,他们具有不同的换算摩擦系数列车总制动力应当是各种闸瓦的换算闸瓦压力与该种闸瓦的换算摩擦系数乘积的总和。即 ) )((kN 332211∑∑∑∑∑=???+++=h h h h h h h h K K K K B ????式中,1h K ,1h ?代表机车的闸瓦制动,2h K ,2h ?代表车辆的闸瓦制动,3h K ,3h ?代表车辆的盘形制动,等等。 列车单位制动力 )/()(1000)()(1000kN N g G P K b h h h h ∑∑∑?=?+= ???。 4,列车制动的二次换算法 表2 不同摩擦材料换算闸瓦压力的二次换算系数 类别 基型 高磷(中磷)闸瓦 高摩合成闸片 高摩合成闸瓦 高磷(中磷)闸瓦 1.0 0.56 0.63 高摩合成闸片 1.8 1.0 1.1 货物列车 kPa p 6001= 0.17 0.28 0.37 0.46 0.53 0.60 0.67 0.73 0.78 0.83 0.88 0.93 0.96 kPa p 6001= 0.19 0.32 0.42 0.52 0.60 0.68 0.75 0.83 0.89 0.95 --- --- ---

单相三相交流电路功率计算公式

单相、三相交流电路功率计算公式

相电压:三相电源中星型负载两端的电压称相电压。用UA、UB、UC 表示。 相电流:三相电源中流过每相负载的电流为相电流,用IAB、IBC、ICA 表示。 线电压:三相电源中,任意两根导线之间的电压为线电压,用UAB、UBC、UCA 表示。线电流:从电源引出的三根导线中的电流为线电流,用IA、IB、IC 表示。 如果是三相三线制,电压电流均采用两个互感器,按V/v接法,测量结果为线电压和线电流; 如果是三相四线制: 1、电压可采用V/v接法,电流必须采用Y/y接法,测量结果为线电压和线电流,线电流也等于相电流。 2、电压和电流均采用Y/y接法,测量结果为相电压和相电流,相电流也等于线电流。Y/y接法时,电压互感器一次接在火线及零线之间,每个电压互感器二次输出接一个独立仪表。 每根火线穿过一个电流互感器,每个电流互感器二次输出接一个独立仪表。

电压V/v接法时,电压互感器一次接在火线之间,二次分别连接一个电压表,如需测量 另一个线电压,可将两个互感器的二次输出的n端连接在一起,a、b端连接第三个电压 表。 电流V/v接法时,两根火线分别穿过一个电流互感器,每个互感器的二次分 别接一个电流表,如需测量第三个线电流,可将两个的s2端连接在一起,与 两个互感器的s1端一起共三个端子,另外,将三个电流表的负端连在一起, 其它三个端子分别与上述三个端子连接在一起。 三相电流计算公式 I=P/(U*1.732)所以1000W的线电流应该是1.519A。 功率固定的情况下,电流的大小受电压的影响,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小,公式是I=P/U当电压等于220V时,电流是4.545A,电压等于380V时,电流是2.63A,以上说的是指的单相的情况。380V三相的时候,公式是I=P/(U*1.732),电流大小是1.519A 三相电机的电流计算I=P/(1.732*380*0.75)式中:P是三相功率(1.732是根号3)380是三相线电压(I是三相线

过盈配合压入力计算

轴与轴套过盈配合压入力计算公式:?prlf P=2 应为“—”i2?1?p i2222??r2r?rr?r2231122??? 2222EE)(ErrE(r?r?)211321225?10?Mpa, u1=u2=0.3, l=150mm, =0.075mm, r1=70mm, r2=100mm, r3=135mm, E1=E2=2.1f=0.15 带入公式得: Pi= 12.3954Mpa 510?(17.524t) P=1.7524=17874.48kgf N5?10?Mpa, u1=u2=0.3, l=190mm=0.075mm, r1=70mm, r2=100mm, r3=135mm, E1=E2=2.1, f=0.15 带入公式得: Pi= 12.3954Mpa 510?(22.196t) N=22639.92kgf P= 2.2196 B87C机头衬套压入力: δ=0.078,r1=14.415,r2=25.38,r3=44.5,L=115,f=0.15 代入公式得:22.6T/26.7T——大值是按u1起作用算得 FT160A架体横臂压入力: δ=0.05,r1=0,r2=17,r3=25,L=37,f=0.15 代入公式得:4.9T/5.8T——大值是按u1起作用算得

过盈联接p1;.确定压力F)传递轴向力12)传递转矩T 3)承受轴向力F和转矩T的联合作用 2.确定最小有效过盈量,选定配合种类; 3.计算过盈联接的强度; 4.计算所需压入力;(采用压入法装配时) 5.计算包容件加热及被包容件冷却温度;(采用胀缩法装配时) 6.包容见外径胀大量及被包容件内径缩小量。 1. 配合面间所需的径向压力p 过盈联接的配合面间应具有的径向压力是随着所传递的载荷不同而异的。1)传递轴向力F当联接传递轴向力F时(图7-20),应保证联接在此载荷作用下,不产生轴向滑动。亦即当径向压力为P时,在外载荷F的作用下,配合面上所能产生的轴向摩擦阻力F,应大于或等于外载荷F。 受 : 图图: 变轴向力的过盈联接 转矩的过盈联接,则设配合的公称直径为人配合面间的摩擦系数为人配合长度为l=πdlpf F f≥F,故因需保证F f [7-8] 时,则应保证在此转矩作用下不产生T 当联接传递转矩2)传递转矩T 配合面间所能产生的摩的作用下,在转矩T周向滑移。亦即当径向压力为P时,。应大于或等于转矩T擦阻力矩M f①设配合面上的摩擦系数为f,配合尺寸同前,则 =πdlpf·d/2M f M≥T.故得因需保证f

制动计算公式 (2)

平板台制动计算公式 一、前轴 1、前轴行车制动率=(最大行车制动力左+最大行车制动力右)÷【(动态轮荷左+动态轮荷右)×0.98】×100% 2、前轴不平衡率=(过程差值大-过程差值小)÷最大行车制动力中大的值×100% 二、后轴 1、后轴行车制动率=(最大行车制动力左+最大行车制动力右)÷【(动态轮荷左+动态轮荷右)×0.98】×100% 2、两种情况算法 (1)后轴行车制动率>60%时 后轴不平衡率=(过程差值大-过程差值小)÷最大行车制动力中大的值×100% (2)后轴行车制动率<60%时 后轴不平衡率=(过程差值大-过程差值小)÷【(动态)轮荷之和×0.98】×100% 滚筒制动台计算公式 一、前轴 1、前轴行车制动率=(最大行车制动力左+最大行车制动力右)÷【(轮荷左+轮荷右)×0.98】×100% 2、前轴不平衡率=(过程差值大-过程差值小)÷最大行车制动力中大的值×100% 二、后轴 1、后轴行车制动率=(最大行车制动力左+最大行车制动力右)÷【(轮荷左+轮荷右)×0.98】×100% 2、两种情况算法 (1)后轴行车制动率>60%时

后轴不平衡率=(过程差值大-过程差值小)÷最大行车制动力中大的值×100% (2)后轴行车制动率<60%时 后轴不平衡率=(过程差值大-过程差值小)÷【轮荷之和×0.98】×100% 注:(1)机动车纵向中心线位置以前的轴为前轴,其他轴为后轴; (2)挂车的所有车轴均按后轴计算; (3)用平板台测试并装轴制动力时,并装轴可视为一轴 整车制动率 整车制动率=最大行车制动力÷(整车轮荷×0.98)×100% 驻车制动率 驻车制动率=驻车制动力÷(整车轮荷×0.98)×100% 台式检验制动率要求(空载) 台式检验制动力要求(加载)

列车制动距离及计算

列车制动 一、什么是制动 二、制动力是如何产生的? 三、影响制动力的因素有那些? 四、列车制动问题解算 列车制动问题解算”主要是:在各种不同的线路条件下,列车制动能力(列车换算制动率)、列车运行速度和列车制动距离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都是按施行紧急制动的情况考虑的(列车制动力或列车换算制动率均按百分之百计算)。 列车制动问题解算通常有三种类型: (1)已知制动能力(列车换算制动率)和列车运行速度, 计算制动距离。 (2)已知列车制动能力(换算制动率)和必须保证的制动距离,解算平道或下坡道允许的紧急制动限速。 (3)已知列车的紧急制动限速和必须保证的制动距离,解算平道或下坡道至少必须的列车制动能力(换算制动率)。 其中,制动距离计算是关键。 第一节制动距离及其计算

在司机施行制动时,列车中各车辆的闸瓦并非立即、同时压上车轮的,闸瓦压上车轮之后,闸瓦压力也不是瞬间达到最大值的,制动缸压强有一个上升过程, 参看图5-1。图中t。和tN分别为从司机施行制动至第一辆车和最末一辆车的制动缸压强开始上升的时间(在t。的时间内,列车实际上还是惰行,所以称t。为纯空走时间,即真正的制动空走时间t。为制动缸充气时间(压力从零上升到预定值的时间)。所以,全列车的闸瓦压力和制动力也有一个增长的过程,如图5-2中实线所示。 为便于计算,通常假定全列车的闸瓦都是在某一瞬间同时压上车轮,而且闸瓦压力就是在这一瞬间从零突增至预定值, 如图5-2中虚线所示。图5-2空走距离的原始概念 Sb=Sk+S, (5-1) 这样,列车制动过程就明显地被分成两段: 前一段是从施行制动到这一瞬间的空走过程,它经历的时间称为空走时间(显然,这是个假定的空走时间),以t0表示,列车在空走时间t0内靠惯性惰行的距离称为空走距离,以S。表示; 后一段是从突增的瞬间至列车停止的有效制动过程,也叫实制动过程,其经历的时间称为有效制动时间或实制动时间,以‘表示,列车在t。时间内、在全部制动力和运行阻力的作用下急剧减速所运行的距离,称为有效制动距离或实制动距离,以S表示

电功率计算公式_电流电压功率计算公式_三相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功率计算公式大全

电功率计算公式_电流电压功率计算公式_三相有功功率计算公式-功率计算公式大全 功率包括电功率、机械功率。电功率又包括直流电功率、交流电功率和射频功率;交流功率又包括正弦电路功率和非正弦电路功率;机械功率又包括线位移功率和角位移功率,角位移功率常见于电机输出功率;电功率还可分为瞬时功率、平均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在电学中,不加特殊声明时,功率均指有功功率。在非正弦电路中,无功功率又可分为位移无功功率,畸变无功功率,两者的方和根称为广义无功功率。本文列出了上述所有功率计算公式,文中p(t)指瞬时功率。u(t)、i(t)指瞬时电压和瞬时电流。U、I指电压、电流有效值,P指平均功率。 1、普遍适用的功率计算公式 在电学中,下述瞬时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 在力学中,下述瞬时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 在电学和力学中,下述平均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

W为时间T内做的功。 在电学中,上述平均功率P也称有功功率,P=W/T作为有功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 在电学中,公式(3)还可用下述积分方式表示 其中,T为周期交流电信号的周期、或直流电的任意一段时间、或非周期交流电的任意一段时间。电学中,公式(3)和(4)的物理意义完全相同。 电学中,对于二端元件或二端电路,下述视在功率计算公式普遍适用: 2、直流电功率计算公式 已知电压、电流时采用上述计算公式。

已知电压、电阻时采用上述计算公式。 已知电流、电阻时采用上述计算公式。 针对直流电路,下图分别列出了电压、电流、功率、电阻之间相互换算关系。 3、正弦交流电功率计算公式 正弦交流电无功功率计算公式: 正弦交流电有功功率计算公式:

制动力计算方法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04)有关制动方面的: 1.1 台试检验制动性能 1.1.1 行车制动性能检验 1.1.1.1 汽车、汽车列车在制动检验台上测出的制动力应符合表 6 的要求。对空载检验制 动力有质疑时,可用表 6 规定的满载检验制动力要求进行检验。 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的前、后轴制动力应符合表 6 的要求,测试时只允许乘坐一名驾 驶员。 检验时制动踏板力或制动气压按7.13.1.3 的规定。 表 6 台试检验制动力要求 1.1.1.2 制动力平衡要求(两轮、边三轮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除外) 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与全过程中测得的该轴左 右轮最大制动力中大者之比,对前轴不应大于20% ,对后轴(及其它轴)在轴制动力不小 于该轴轴荷的60% 时不应大于24%;当后轴(及其它轴)制动力小于该轴轴荷的60% 时,在制动力增长全过程中同时测得的左右轮制动力差的最大值不应大于该轴轴荷的8% 。 依据国标要求,对前轴以外的制动力平衡计算分两种情况: 1、当该轴制动制动率 >= 60%时,过程差最大差值点的两个力分别 为f1和f2,如果f1 >= f2 不平衡率 = (f1 –f2)/f1 * 100 ; 如果f1 < f2不平衡率 = (f2 –f1)/f2 * 100 2、当该轴制动制动率 < 60%时,过程差最大差值点的两个力分别

为f1和f2,如果f1 >= f2 不平衡率 = (f1 –f2)/轴重 * 100 ;如果f1 < f2不平衡率 = (f2 –f1)/轴重 * 100 注意:以上为简约的计算,较为准确的计算要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轴重是kg,制动力的单位是10N 例如: 轴重最大左最大右差值左差值右制动率不平衡率 2074 543 508 543 508 50.7 1.7 二轴不平衡率( 543-508)*10/(2074*9.8)*100= 1.722% 有关制动台仪表 制动台仪表的不平衡率算法说明书没有给出,不清楚其算法,对于前轴有可能是对的,对于后轴等仪表算法可定是错误的,制动台本身不能得到车辆的轴重,也就不能判断制动率是否 >=60,也就不能得出不平衡率。

有功功率计算

第二章有功功率计算算法 本章将对本课题中要计算的电力参量的计算算法做详细介绍。包括相电压、相电流、线电压、线电流,三相三线制网络和三相四线制网络的有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2.1三相电路的介绍 在电力系统中,供电方式都采用三相制。三相电力系统是由三相电源、三相输电线路和三相负载组成的,对称三相电源是由三个等幅、同频、初相相差0 120 的正弦电源组成,其表达式如下: t u U = ) ) (wt cos( 2 m A (2-1) - =wt u t U (0 ) 120 cos( 2 ) B m + =wt t u U (0 ) ) 120 cos( 2 c m 相应的,可以得到三相的电流信号: =wt I t i - ) cos( 2 ) (? A m (2-2) wt I i =? t - cos( ) 2 ) - (0 120 B m =? wt I i t - ) 120 + cos( ) (0 2 c m 式中: U为电压有效值、m I为电流有效值 m ω为角频率 ?为电压、电流相位差 对称三相电路有星形(Y形)和三角形(?形)两种接法。如下: A A + - + Ua Uc Ua - + - - - N Uc Ub B + + B - + Ub C C 三相四线制(图2-1)三相三线制(图2-2)

2.2 线电压(电流)以及相电压(电流)的关系 对于对称星形电源、依次设其线电压为AB U .、BC U .、CA U .,相电压为A U .、B U . 、 C U . ,(或AN U . 、BN U . 、CN U . ),如图2-1所示,根据KVL ,有 AB U . =A U . -B U . =(1-2 a )A U . =3A U . 030∠ BC U . =B U . -C U . =(1-2 a )B U . =3B U . 030∠ CA U . =C U .-A U .=(1-2 a )C U .=3C U . 030∠ 另有AB U . +BC U .+CA U . =0。对称的星形三相电源的线电压与相电压之间的关系,相 电压对称,线电压也一定依次对称,他是相电压的3倍,依次超前A U . 、B U . 、C U . 相位030。 对于三角形电源如图2-2所示,有 AB U . =A U .,BC U .=B U .,CA U .=C U . 所以线电压等于相电压,相电压对称时,线电压也一定对称。 对称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中的线电流和相电流之间的关系叙述如下。 对于星形连接,线电流显然等于相电流,对三角形连接则不是如此。在三角形负载中,设每相负载中的对称相电流分别为' ' B A i 、' ' C B i 、' ' A C i ,3个线电流依次 分别为A i 、B i 、C i ,根据KCL ,有 =A i '' B A i -' ' A C i =(1-a)' ' B A i =3' ' B A i 0 30-∠ =B i ' ' C B i -' ' B A i =(1-a)' ' C B i =3' ' C B i 0 30-∠ =C i ''A C i -''C B i =(1-a)' ' A C i =3' ' A C i 0 30-∠ 另有0=++c B A i i i 。线电流与对称相电流之间的关系,相电流对称时,线电流也一定对称,它是相电流的3倍,依次滞后' ' B A i 、' ' C B i 、' ' A C i 的相位030。 2.3有功功率的计算 2.3.1单相平均功率的计算 设有电压信号)cos(2)(wt U t u m = ,电流信号)cos(2)(?-= wt I t i m ,?为

力学计算公式

力学计算公式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常用力学计算公式统计 一、材料力学: 1.轴力(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σmax=N max/A≤[σ] 其中,N为轴力,A为截面面积 2.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σ=Eε或△L=NL/EA 其中σ为应力,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ε为轴向应变,EA 为杆件的刚度(表示杆件抵抗拉、压弹性变形的能力) 3.剪应力(假定剪应力沿剪切面是均匀分布的) τ=Q/A Q 其中,Q为剪力,A Q为剪切面面积 4.静矩(是对一定的轴而言,同一图形对不同的坐标 轴的静矩不同,如果参考轴通过图形的形心,则 x c=0,y c=0,此时静矩等于零) 对Z轴的静矩S z=∫A ydA=y c A 其中:S为静矩,A为图形面积,y c为形心到坐标轴的 距离,单位为m3。 5.惯性矩 对y轴的惯性矩I y=∫A z2dA 其中:A为图形面积,z为形心到y轴的距离,单位为 m4

常用简单图形的惯性矩 矩形:I x=bh3/12,I y=hb3/12 圆形:I z=πd4/64 空心圆截面:I z=πD4(1-a4)/64,a=d/D (一)、求通过矩形形心的惯性矩 求矩形通过形心,的惯性矩I x=∫Ay2dA dA=b·dy,则I x=∫h/2-h/2y2(bdy)=[by3/3]h/2-h/2=bh3/12 (二)、求过三角形一条边的惯性矩 I x=∫Ay2dA,dA=b x·dy,b x=b·(h-y)/h 则I x=∫h0(y2b(h-y)/h)dy=∫h0(y2b –y3b/h)dy =[by3/3]h0-[by4/4h]h0=bh3/12 6.梁正应力强度条件(梁的强度通常由横截面上的正 应力控制) σmax=M max/W z≤[σ] 其中:M为弯矩,W为抗弯截面系数。 7.超静定问题及其解法 对一般超静定问题的解决办法是:(1)、根据静力学平衡条件列出应有的平衡方程;(2)、根据变形协调条件列出变形几何方程;(3)、根据力学与变形间的物理关系将变形几何方程改写成所需的补充方程。8.抗弯截面模量 W x=I x/y c

制动力矩计算

鼓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计算 1、制动器效能因数计算 根据制动器结构参数可知: A 、 B 、 C 、r 、φ、(结构参数意义见附图二) 其中θ为最大压力线和水平线的夹角。 由以下公式计算μ=0.35时(μ为摩擦片与制动鼓间摩擦系数),制动器领蹄和从蹄的制动效能因数。 θ=)tan(B C ar μγt a n ar = )t a n s i n s i n t a n (θφφφφθ+-=ar e θθγλ-+=e θθγλ+-=e ' φφφρsin 2sin 4+= r B A +=ξ r C B k 22+= 领蹄制动效能因数: 1sin cos cos 1-=?γ θρλξ?e k K

从蹄制动效能因数: 1 sin cos 'cos 2+=?γθρλξ ?e k K 制动器的总效能因数,可由领、从蹄的效能因数按如下公式计算: 2 11 24??φ?????+?=K K K K K 2、制动器制动力矩计算 单个制动器的制动力矩M 为: R P K M ??= 其中:K 为制动器效能因数 P 为制动器输入力,加于两制动蹄的张开力的平均值; R 制动鼓的作用半径,即制动器的工作半径r 制动器输入力η??=i F P /2 其中:F 为气室推杆推力,由配置的气室确定 i 为凸轮传动比,e L i /= (L 为调整臂臂长,e 为凸轮力臂,即凸轮基圆半径) η为传动效率,一般区0.63 例:某Φ400X180制动器,A=150 B=150 C=30 r=0.2 Φ=115° μ=0.35 η=0.63 通过上公式计算得1??K =1.530 2??K =0.543 2 11 24??φ?????+?K K K K K ==1.603 取F=9900N(0.6MPa 气压下气室输出力) L=125 e=12 R P K M ??==R L F K ????η/2e=1.603*9900*125*0.63*0.2/(2*12)

摩托车制动器制动力计算

摩托车制动器制动力计算 1. 转动惯量的详细解释及其物理意义: 转动惯量的由来,动能公式是22 1mv E =,动能的实际物理意义是:物体相对某个系统(选定一个参考系)运动的实际能量。 22 1mv E = 把r v ω=代入上式 (ω是角速度,r 是半径,在这里对任何物体来说是把物体微分化分为无数个质点,质点与运动整体的重心的距离为r ,而再把不同质点积分化得到实际等效的r) 得到2)(2 1r m E ω= 由于某一个对象物体在运动当中的本身属性m 和r 都是不变的,所以把关于m 、r 的变量用一个变量I 代替, 2mr I = 得到22 1ωI E = I 就是转动惯量,分析实际情况中的作用相当于牛顿运动平动分析中的质量的作用,都是一般不轻易变的量。 这样分析一个转动问题就可以用能量的角度分析了,而不必拘泥于只从纯运动角度分析转动问题。 为什么变换一下公式就可以从能量角度分析转动问题呢? 1、22 1ωI E =本身代表研究对象的运动能量 2、之所以用22 1mv E =不好分析转动物体的问题,是因为其中不包含转动物体的任何转动信息。 3、22 1mv E =除了不包含转动信息,而且还不包含体现局部运动的信息,因为里面的速度v 只代表那个物体的质心运动情况。 4、22 1ωI E =之所以利于分析,是因为包含了一个物体的所有转动信息,因为转动惯量2mr I =本身就是一种积分得到的数,更细一些讲就是综合了转动物体的转动不变的信息的等效结果∑=2mr I 。 所以,就是因为发现了转动惯量,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转动问题,就有了价值。 若刚体的质量是连续分布的,则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可写成 ∑??===dV r dm r mr I σ222 其中dV 表示dm 的体积元,σ表示该处的密度,r 表示该体积元到转轴的距离。 2. 摩托车制动时的受力分析:摩托车在制动时要想获得最佳的制动效果,其条件是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之和等于摩托车的附着力,并且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同时等于各自的地面附着力。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

电力负荷在某个时间间隔内必然出现一个最大值, 称为最高负荷。在某一段时间范围内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计算公式是 浏览次数: 4057次悬赏分: 0 | 解决时间: 2008-7-4 08:12 | 提问者: 2007xinwei2007 最佳答案 容量 620KW,功率因数 ,视在功率 542KVA,无功功率应该是多少有公式吗 悬赏分: 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5 天 22 小时 无功功率是怎样算出来的 提问者: 2007xinwei2007 - 经理四级 视在功率=(有功功率的平方+无功功率的平方)开根号 有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 在本计算中 P 有功= S 视在×cos φ= 542×= Q 无功=√(542×5-42×= 或者根据 cos φ求出 sin φ得 出φ=37 sin φ= Q =S × sin φ =5=42× 回答者: womyn5 - 千总五级 7-3 17:59 这个有具体的数值,希望能够更方便你理解 什么是负荷功率反馈 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所需用的电功率称为负荷或电力。 由于电功率分为视在功率、 有功 功率和无功功率, 一般用电流表示的负荷,实际上是对应视在功率而言。 目前供电部门所分配的负荷指标,主要是指小时平均的有功负荷指标, 率和无功功率。 电量的单位是千瓦 ·时(kW ·h)。电量也分为有功 电量和无功电量。无功电量的单位是千乏 ·时(kvr h ·)。 电力负荷的平均值, 称为平均负荷。平均有功负荷与最高负荷的比率,称为负荷率。调整 负荷,提高负荷率,不仅使用电单位的用电达到经济合理, 而且也为整个电网的安全经济 运行创造了条件。 而不是视在功 电量是指用电设备所需用电能的数量,

过盈配合压入力计算

轴与轴套过盈配合压入力计算公式: P=2i p lf r 2π 应为“—” 2 2 112122221 22 2223122 23 2 )()(1 2E E r r E r r r r E r r r p i μμδ - +-++-+= δ=0.075mm, r1=70mm, r2=100mm, r3=135mm, E1=E2=2.1?510Mpa, u1=u2=0.3, l=150mm , f=0.15 带入公式得: Pi= 12.3954Mpa P=1.75245 10?N =17874.48kgf (17.524t) δ=0.075mm, r1=70mm, r2=100mm, r3=135mm, E1=E2=2.1?510Mpa, u1=u2=0.3, l=190mm , f=0.15 带入公式得: Pi= 12.3954Mpa P= 2.21965 10?N =22639.92kgf (22.196t) B87C 机头衬套压入力: δ=0.078,r1=14.415,r2=25.38,r3=44.5,L=115,f=0.15 代入公式得:22.6T/26.7T ——大值是按u1起作用算得 FT160A 架体横臂压入力: δ=0.05,r1=0,r2=17,r3=25,L=37,f=0.15 代入公式得:4.9T/5.8T ——大值是按u1起作用算得

过盈联接 1.确定压力p; 1)传递轴向力F 2)传递转矩T 3)承受轴向力F和转矩T的联合作用 2.确定最小有效过盈量,选定配合种类; 3.计算过盈联接的强度; 4.计算所需压入力;(采用压入法装配时) 5.计算包容件加热及被包容件冷却温度;(采用胀缩法装配时) 6.包容见外径胀大量及被包容件内径缩小量。 1. 配合面间所需的径向压力p 过盈联接的配合面间应具有的径向压力是随着所传递的载荷不同而异的。 1)传递轴向力F当联接传递轴向力F时(图7-20),应保证联接在此载荷作用下,不产生轴向滑动。亦即当径向压力为P时,在外载荷F的作用下,配合面上所能产生的轴向摩擦阻力F,应大于或等于外载荷F。

三相功率计算公式

三相功率计算公式 P=1.732×U×I×COSφ (功率因数COSφ一般为0.7~0.85之间,取平均值0.78计算) 三相有功功率 P=1.732*U*I*cosφ 三相无功功率 P=1.732*U*I*sinφ 对称负载,φ:相电压与相电流之间的相位差 cosφ为功率因数,纯电阻可以看作是1,电容、电抗可以看作是0 有功功率的计算式:P=√3IUcosΦ (W或kw) 无功功率的公式: Q=√3IUsinΦ (var或kvar) 视在功率的公式:S=√3IU (VA或kVA) ⑴有功功率 三相交流电路的功率与单相电路一样,分为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不论负载怎样连接,三相有功功率等于各相有功功率之和,即: 当三相负载三角形连接时: 当对称负载为星形连接时因

UL=根号3*Up,IL= Ip 所以P== ULILcosφ 当对称负载为三角形连接时因 UL=Up,IL=根号3*Ip 所以P== ULILcosφ 对于三相对称负载,无论负载是星形接法还是三角形接法,三相有功功率的计算公式相同,因此,三相总功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P=根号3*Ip ULILcosφ ⑵三相无功功率: Q=根号3*Ip ULILsinφ (3)三相视在功率 S=根号3*Ip ULIL 对于交流电三相四线供电而言,线电压是380,相电压是220,线电压是根号3相电压 对于电动机而言一个绕组的电压就是相电压,导线的电压是线电压(指A相B 相C相之间的电压,一个绕组的电流就是相电流,导线的电流是线电流 当电机星接时:线电流=相电流;线电压=根号3相电压。三个绕组的尾线相连接,电势为零,所以绕组的电压是220伏 当电机角接时:线电流=根号3相电流;线电压=相电压。绕组是直接接380的,导线的电流是两个绕组电流的矢量之和 功率计算公式p=根号三UI乘功率因数是对的 用一个钳式电流表卡在A B C任意一个线上测到都是线电流 电流和相电流与钳式电流表测量无关,与电机定子绕组接线方式有关。 当电机星接时:线电流=根3相电流;线电压=相电压。 当电机角接时:线电流=相电流;线电压=根3相电压。 所以无论接线方式如何,都得乘以根3。 电机功率=电压×电流×根3×功率因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