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课件

《人物志》课件
《人物志》课件

《人物志》

魏-广平-刘邵-撰

本书介绍了识不各种类型人物性格、才貌的要紧方法,以依照能力量才授

官,达到科学用人。

附录

人物志简介

刘邵传

目录

自序

卷上

九征第一

体不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卷中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卷下

七缪第十

效难第十一

释争第十二

人物志简介

《人物志》三卷十二篇,魏.刘邵撰。案:隋、唐〈经籍志〉篇第皆与今同,列于名家。十六国时,炖煌刘[日丙]重其书,始作注解。然世所传本多谬误,今合官私书校之,去其复重、附益之文,为定本,内或疑字,无书可证者,今据众本皆相承传,疑难辄意改云。愚谓明砭都无意义,自东晋诸公草书启字为然,疑为简畅而明启耳。文宽夫题。(取自世界书局《人物志》后注文。)

刘邵(刘劭)传

《三国志.魏书.刘劭》: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异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一]

[一] 晋永和中,廷尉王彪之与扬州刺史殷浩书曰:「太史上元日合朔,谈者或有疑,应

却会与不?昔建元元年,亦元日合朔,庾车骑写刘孔才所论以示八座。于时朝议有谓孔才

所论为不得礼议,荀令从之,是胜人之一失也。何者?礼云,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

礼而废者四:太庙火,日蚀,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寻此四事之指,自谓诸侯虽已入门而

卒暴有之,则不得终礼。非为先存其事,而徼幸史官推术错谬,故不豫废朝礼也。夫三辰

有灾,莫大日蚀,史官告谴,而无惧容,不修豫防之礼,而废消救之术,方大飨华夷,君

臣相庆,岂是将处天灾罪己之谓?且检之事实,合朔之仪,至尊静躬殿堂,不听政事,冕

服御坐门闼之制,与元会礼异。自不得兼行,则当权其事宜。合朔之礼,不轻于元会。元

会有可却之准,合朔无可废之义。谓应依建元故事,却元会。」浩从之,竟却会。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

。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

。征拜骑都尉,与议郎庾嶷、荀诜等定科令,作新律十八篇,着律略论。迁散骑常侍。时

闻公孙渊受孙权燕王之号,议者欲留渊计吏,遣兵讨之,劭以为「昔袁尚兄弟归渊父康,

康斩送其首,是渊先世之效忠也。又所闻虚实,未可审知。古者要荒未服,修德而不征,

重劳民也。宜加宽贷,使有以自新。」后渊果斩送权使张弥等首。劭尝作赵都赋,明帝美

之,诏劭作许都、洛都赋。时外兴军旅,内营宫室,劭作二赋,皆讽谏焉。

青龙中,吴围合肥,时东方吏士皆分休,征东将军满宠表请中军兵,并召休将士,须

集击之。劭议以为「贼众新至,心专气锐。宠以少人自战其地,若便进击,不必能制。宠

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军前发,扬声进道,震曜形势。

骑到合肥,疏其行队,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贼后,拟其归路,要其粮道。贼闻大军

来,骑断其后,必震怖遁走,不战自破贼矣。」帝从之。兵比至合肥,贼果退还。

时诏书博求众贤。散骑侍郎夏侯惠荐劭曰:「伏见常侍刘劭,深忠笃思,体周于数,

凡所错综,源流弘远,是以群材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故性实之士服其平和良正,清

静之人慕其玄虚退让,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沈

深笃固,文章之士爱其着论属辞,制度之士贵其化略较要,策谋之士赞其明思通微,凡此

诸论,皆取适己所长而举其支流者也。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

实为朝廷奇其器量。以为若此人者,宜辅翼机事,纳谋帏幄,当与国道俱隆,非世俗所常

有也。惟陛下垂优游之听,使劭承清闲之欢,得自尽于前,则德音上通,辉耀日新矣。」

[一] 臣松之以为凡相称荐,率多溢美之辞,能不违中者或寡矣。惠之称劭云「玄虚退让

」及「明思通微」,近于过也。

景初中,受诏作都官考课。劭上疏曰:「百官考课,王政之大较,然而历代弗务,是

以治典阙而未补,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圣之宏略,愍王纲之弛颓,神虑内鉴,明诏外

发。臣奉恩旷然,得以启蒙,辄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讲略一篇。臣学寡识浅,诚不

足以宣圣旨,着定典制。」又以为宜制礼作乐,以移风俗,着乐论十四篇,事成未上。会

明帝崩,不施行。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凡所选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

。卒,追赠光禄勋。子琳嗣。

自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慧;聪慧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

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不风俗雅正之业,制《礼》、《

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因此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

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慧于求人,获安逸于

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

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

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第一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

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

,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慧。

聪慧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

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

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不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

、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五常之不,列为五德。是故:

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着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

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容,

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颙颙卬卬。夫容之动

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

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

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

,晔然以强;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

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是故,中庸之质

,异于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

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

为人也:质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

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

为美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征,谓之德行;德

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征,谓之依似;依似,乱

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

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体不第二

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咸而不碱,淡而不[酉贵],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

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是以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

夫拘抗违中,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是故: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柔

顺安恕,每在宽容,失在少决。雄悍杰健,任在胆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谨,

失在多疑。强楷坚劲,用在桢干,失在专固。论辨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普博周给

,弘在覆裕,失在溷浊。清介廉洁,节在俭固,失在拘扃。休动磊落,业在攀跻,失在疏

越。沉静机密,精在玄微,失在迟缓。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失在不微。多智韬情,权在

谲略,失在依违。

及其进德之日,不止揆中庸,以戒其材之拘抗;而指人之所短,以益其失;犹晋楚带

剑,递相诡反也。是故: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为挠,厉其抗;是故,能够立法,难

与入微。

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刿,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

与权疑。

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不戒其勇之毁跌,而以顺为恇,竭其势;是故,可与涉难,难

与居约。

惧慎之人,畏患多忌,不戒其懦于为义,而以勇为狎,增其疑;是故,可与保全,难

与立节。

凌楷之人,秉意劲特,不戒其情之固护,而以辨为伪,强其专;是故,能够持正,难

与附众。

辨博之人,论理赡给,不戒其辞之泛滥,而以楷为系,遂其流;是故,可与泛序,难

与立约。

弘普之人,意爱周洽,不戒其交之溷杂,而以介为狷,广其浊;是故,能够抚众,难

与厉俗。

狷介之人,砭清激浊,不戒其道之隘狭,而以普为秽,益其拘;是故,可与守节,难

以变通。

休动之人,志慕超越,不戒其意之大猥,而以静为滞,果其锐;是故,能够进趋,难

与持后。

沉静之人,道思回复,不戒其静之迟后,而以动为疏,美其懦;是故,可与深虑,难

与捷速。

朴露之人,中疑实□,不戒事实上之野直,而以谲为诞,露其诚;是故,可与立信,难

与消息。(□=陷以石易阜)

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而以尽为愚,贵其虚;是故,可与赞善,难

与矫违。

夫学因此成材也,恕因此推情也;偏材之性,不可移转矣。虽教之以学,材成而随之

以失;虽训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信者逆信,诈者逆诈;故学不入道,恕不周物;此偏

材之益失也。

流业第三

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有国体,有器能,有臧否,有

伎俩,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学,有口辨,有雄杰。

若夫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家,延陵、晏婴是也。

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思通道化,策谋奇异,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

体,伊尹、吕望是也。

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其德足以率一国,其法足以正乡邑,其术足以权事宜,是谓器

能,子产、西门豹是也。

兼有三材之不,各有一流。

清节之流,不能弘恕,好尚讥诃,分不是非,是谓臧否,子夏之徒是也。

法家之流,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错意施巧,是谓伎俩,张敞、赵广汉是

也。

术家之流,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陈平、

韩安国是也。

凡此八业,皆以三材为本。故虽波流分不,皆为轻事之材也。

能属文著述,是谓文章,司马迁、班固是也。

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毛公、贯公是也。

辩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辩,乐毅、曹丘生是也。

胆力绝众,材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凡此十二材,皆人臣之任也。

主德不预焉?主德者,聪慧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者也。

是故,主道立,则十二材各得其任也:

清节之德,师氏之任也。法家之材,司寇之任也。术家之材,三孤之任也。

三材纯备,三公之任也。三材而微,冢宰之任也。

臧否之材,师氏之佐也。

智意之材,冢宰之佐也。

伎俩之材,司空之任也。

儒学之材,安民之任也。

文章之材,国史之任也。

辩给之材,行人之任也。

骁雄之材,将帅之任也。

是谓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与一材同用好,则一材

处权,而众材失任矣。

三国演义复习提纲人物志

《三国演义》重要人物志(复习提纲) 关羽(云长)&张飞(翼德)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陈寿 1、万人敌 关羽: 斩颜良(第二十五回)诛文丑(第二十六回);过五关斩六将(第二十七回);单刀赴会(第六十六回);水淹七军(第七十四回) 张飞: 大闹长坂桥(第四十二回);智取瓦口隘(第七十回) 2、国士之风 关羽: 救白马报效曹操(第二十五回);挂印封金(第二十六回);华容道义释曹操(第五十回);义释黄忠(第五十三回) 张飞: 义释严颜(第六十三回) 3、以短取败 关羽(刚而自矜): 马超归降,时关羽守荆州,指名挑战马超,后被诸葛亮劝阻(第六十五回)东吴派诸葛瑾说关羽将其女与孙权之子联姻,关羽发怒不肯,并说“虎女不配犬子”(第七十三回) 封五虎上将,听说自己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不屑与黄忠齐位,后被劝说才罢(第七十三回) 轻慢糜芳、傅士仁,致使二人背叛,终于败走麦城(第七十三回) 张飞(暴而无恩): 怒鞭督邮(第二回) 醉酒鞭打曹豹,致使丢失徐州(第十四回) 急兄仇,鞭挞士卒,死于范疆、张达(第八十一回) (《三国志》: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赵云(子龙) 1、一身是胆 长坂坡单骑救幼主(第四十一回);截江杀周善,夺阿斗(第六十一回);据汉水以寡胜众(刘备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第七十回);年过七旬,力斩五将(第九十二回) 2、有德之将 来到桂阳后,太守赵范投降,并与赵云结拜。赵范想将自己的寡嫂樊氏许配给赵云,赵云认为这样有失伦理,始终不肯(第五十二回) 刘备平定益州,想动用成都的屋舍和良田分赐诸将,赵云劝谏应当将这些田舍分赏给百姓,以安民心(第六十五回) 街亭战败,赵云、邓芝撤军,赵云亲自断后,其军不折一人一骑,辎重不曾遗弃,战后诸葛亮欲赏赐赵云,赵云建议先寄于库内,冬天后再取出分赏诸军(第九十六回)

人物志译文完整版,无原文!

(刘劭)《人物志》的作者是三国的刘邵。隋唐志都把它列为名家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名家是出于古代的礼官,《隋志》说:“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可见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责实,量材授官”。名学自先秦已经存在,如公孙龙、惠施,但其论说多散佚,《尹文子》一书也属名家,但现在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汉朝的作品。《尹文子》中说:“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检形定名,就是名家学说的核心理论,所以名家学说也称为刑(即形)名学。刘邵这本书,对人物进行分类,讲述人物的识鉴、任用,因此,把这本书列入名家也是合适的。 但是,刘邵的思想绝不只是刑名之学,他这本书实际上是糅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学说。品鉴人物,论其所宜,综核名实,考校功绩,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刘邵在这本书中最推崇“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具备中庸至德,因而能够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比如他说:“凡人之质素,中和最贵”,“中庸之德,以达为节”,又论述臣主异德,臣任其事,主总其功,“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也”。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响,又有道家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刘邵的思想更倾向于老子,这不但在这本书前面品评人物的部分中显示出来,而且他还专门写了一章《释争》作为全书的总结,其中说:“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又说:“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这些都是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的。所以,刘邵这本书也显示出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 刘邵,字孔才,建安年间开始做官,并得到荀彧的赏识。他后来一直在魏朝做官,干出很好的成绩,《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中记载他有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议,他的文才也是很出色的,曹叡曾叫他写《许都赋》与《洛都赋》,陈寿也说他“该览学籍,文质周洽”。《人物志》这本书是他晚年写的,它的特异之处在于,这本书不但学有渊源、文理严密,而且作者是有政治经验,并且许多问题正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写的,因此,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在三国之后一直没有受到注意,直到现代才得到重视,钱穆、汤用彤先生都写过文章介绍它,而有人更称之为中国人才学的第一部著作。 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把人分为:中庸、德行、偏材、依似、间杂的级别,再进而根据人的质素,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从事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对这一程序的论述以及对这种程序在政事上的得失的讨论,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讲识别人的过程的,既讲方法,这就是《接识》、《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也讲了在识别人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七缪》、《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着自己的情性影响的,《材理》篇中说:“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因此又讲了构成人们之间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这一内容的总结则是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释争”的人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自序 圣贤所赞美者,首先在于耳聪目明。

三国人物志

Re:《三国演义》人物外貌描写 [ 2011-10-3 20:31:00 | By: jyl(游客) ]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赵云)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凃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刘备) 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张飞)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凃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操) 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两阵对圆,只见吕布顶束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丁建阳出到阵前。(吕布) 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执长枪,坐骑骏马,从阵中飞出。(马超)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诸葛亮) 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赵云)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凃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刘备) 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张飞)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凃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劭《人物志》的人才思想 刘劭,或作刘邵、刘卲,字孔才。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四库总目》卷117杂家类作“卲”,并加以考证道:“别本或作刘劭,或作刘卲。此书末有宋庠跋云‘据今官书,《魏志》作勉劭之劭,从力。他本或从邑者,晋邑之名。案字书,此二训外别无他释,但俱不协孔才之义。《说文》则为卲,音同上,但召旁从卩耳,训高也。李舟《切韵》训美也。高美又与孔才义符。杨子《法言》曰:周公之才之卲是也’。所辨精核,今从之。”又李慈铭《桃华圣解盫日记·甲集》六七也持此说。今《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作刘劭,故从之。 刘劭是三国时期魏国学者、文学家,广平郎郸(今屑河北)人。汉建安时为太子舍人、秘书郎。后仕曹魏,历官尚书郎、陈留太守、骑都尉、散骑常侍。曾受诏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作《皇览》一书,又与苟洗、庾嶷等定科令,作《新律》,著《律略论》。景初年间曾受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又作《说略》一篇。善于品鉴人物,重视发掘人的才能,著《人物志》。刘劭的遣世著作,除《人物志》单行外,残存辑文均收入《全三国文》。 《人物志》共三卷十二篇。卷上有《九征》、《体别》、《流业》、《材理》四篇;卷中有《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五篇;卷下有《七缪》、《效难》、《释争》三篇。南北朝时凉儒林祭酒刘昞为之作注。宋人阮逸为刊书并广泛流行。现在通行

的刊本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结印明刊本、文学古籍刊行社任继愈断句本。这部著作不仅包含了刘劭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反映了汉魏之际的学述思想内容及其变迁,而且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四库提要》说:“其书主于辨论人才,以外见之符,验内藏之器,分别流品,研析疑似”,“其理弗乖于儒者。”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人物志》“以人之材器志尚不同,当以‘九征’,‘八观’审察而任使之’。袁本《郡斋读书志》题解为“以人物性情志气不同,当审察材理,各分等列云。”《人物志》即依照人的才能不同,把人分为‘三材’及‘十二流品”,并集中讨论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等理论问题,对于人物评论的由具体到抽象,对开启魏晋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有深刻的影响。郑旻在《重刻人物志跋》中指出:“三代而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踰之矣。”“后世欲辨官论材,恶可以不知也。”可知其对后世人才评价与选拔的影响。 阮逸《人物志序》评价《人物志》的内容和意义道:“述性品之上下,材质之兼偏,研幽析微,一贯于道。若度之长短,取之轻重,无铢发蔽也。”综观《人物志》,其人才品鉴的思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力图从现实及物质条件出发解释人才的本质问题 刘劭认为:“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九征》)从《人物志》全篇来看,这段话有如下意义: 1.人是禀“元一”即元气以为质的。就具体而言,他认为人

完整word版,《人物志》(Word打印版)

《人物志》 魏-广平-刘邵-撰 本书介绍了识别各种类型人物性格、才貌的主要方法,以根据能力量才授官,达到科学用人。 附录 人物志简介 刘邵传 目录 自序 卷上 九征第一 体别第二 流业第三 材理第四 卷中 材能第五 利害第六 接识第七 英雄第八 八观第九 卷下 七缪第十 效难第十一 释争第十二

人物志简介 《人物志》三卷十二篇,魏.刘邵撰。案:隋、唐〈经籍志〉篇第皆与今同,列于名家。十六国时,炖煌刘[日丙]重其书,始作注解。然世所传本多谬误,今合官私书校之,去其复重、附益之文,为定本,内或疑字,无书可证者,今据众本皆相承传,疑难辄意改云。愚谓明砭都无意义,自东晋诸公草书启字为然,疑为简畅而明启耳。文宽夫题。(取自世界书局《人物志》后注文。) 刘邵(刘劭)传 《三国志.魏书.刘劭》: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异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一] [一] 晋永和中,廷尉王彪之与扬州刺史殷浩书曰:「太史上元日合朔,谈者或有疑,应 却会与不?昔建元元年,亦元日合朔,庾车骑写刘孔才所论以示八座。于时朝议有谓孔才 所论为不得礼议,荀令从之,是胜人之一失也。何者?礼云,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 礼而废者四:太庙火,日蚀,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寻此四事之指,自谓诸侯虽已入门而 卒暴有之,则不得终礼。非为先存其事,而徼幸史官推术错谬,故不豫废朝礼也。夫三辰 有灾,莫大日蚀,史官告谴,而无惧容,不修豫防之礼,而废消救之术,方大飨华夷,君 臣相庆,岂是将处天灾罪己之谓?且检之事实,合朔之仪,至尊静躬殿堂,不听政事,冕 服御坐门闼之制,与元会礼异。自不得兼行,则当权其事宜。合朔之礼,不轻于元会。元 会有可却之准,合朔无可废之义。谓应依建元故事,却元会。」浩从之,竟却会。 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 。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明帝即位,出为陈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称之

《人物志》

《人物志》 《人物志》是一部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纵横家著作,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邵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书中讲述的识鉴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及对人性的剖析,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颇具借鉴价值。曾国藩不吝置之案头,朝夕研磨。如果说《论语》为处世之书,《孙子兵法》为战伐之书,《韩非子》为统治之书,那么《人物志》即可当之而无愧为识人之书。 刘邵,字孔才,中国三国时魏国思想家,字孔才。广平邯郸(今属河北)人。约生于汉灵帝建宁(168—172)年间,卒于魏正始(240—249)年间。汉献帝时入仕,初为广平吏,历官太子舍人、秘书郎等,魏朝之后,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后曾受爵关内侯,死后则追赠光禄勋。 刘邵学问详博,通览群书,曾经执经讲学。受诏搜集五经群书,分门别类,纂为《皇览》。又与议郎庚嶷、荀诜等共同制订律令,作《新律》十八篇,著《律略论》。魏废帝时,专事执经讲学。刘劭对于古代的法律制度比较熟悉,魏明帝时和陈群制定《新律》18篇,又著《律略论》;景初(237—239)受诏作《都官考课》72条,另外尚有《法论》、《乐论》等著作,但多已散失,现仅存《人物志》,还有若干散篇收入《全三国文》中所著《人物志》,讨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问题,以为人“禀阳阴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从人之形质,可观察其才性。对人性、才能和形质等分析甚详,反映汉末魏初在用人制度方面之趋势,开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著《人物志》,探讨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原则问题。他还用道家的无名解释儒家的中庸,表现出儒道合流的倾向。他的思想是汉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中间环节。 东汉末年,因社会变乱,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削弱,出现了儒、道、名、法竞起与合流的趋势。魏初,继承了汉末评论人物的习尚,又受到曹操好法术、重刑典的影响,因而评论人品均重视综核名实。汉代顺天地阴阳气化的层次探讨人性,认为人之性情是阴阳之气凝聚表现,天人之间有同理、同道、同构的相应关系,重视礼乐政教与生命性情的调节教化,由战国晚期《吕氏春秋》,以至汉朝《淮南子》、董仲舒都属于此一大脉络。而其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架构,经王充等人质疑消解后,魏晋时期,转为自然无为也无可干预的天命观点,人性论则重视自然的“才性”层次。所谓“才性”或“情性”是人禀之自然的材质,展现于具体生命的型态,有各种不同的情态或姿态,可以品鉴。 这种品鉴人物的着作,在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已可见其基本样貌。三国以后,则有曹丕《士操》、卢毓《九州人士论》等作品,然皆已亡佚。《人物志》形成于黄初一青龙之际,是为了配合选举制度改革而作,保留了有关曹魏九品中正制草创时期的宝贵信息。该书的核心思想是构建中和型人才系统,反映了在黄老道家“因循”政治哲学指导下,曹魏前期官方人才思想与选举政策从“赏功能”到“重德行”的变化趋势。《人物志》为现存可见最具系统之作。汉代选官采取“察举”及“徵辟”,两者都需过考察人物品行加以衡定,然而此一制度,日渐为世家所垄断,名不副实。汉末大乱,群雄争起,积极网罗人才,魏朝后采取“九品中正制”,透过州、郡大小中正品评士人高下,以供朝廷择用。刘邵是第二代建安名士中的曹丕太子党

经典街机游戏名称

1.恐龙快打(恐龙新世纪) 2.合金弹头(越南战役) 3.名将 4.日落骑士(西部牛仔) 5.三国志

6.铁钩船长 7.雪山兄弟 8.圆桌骑士 9.拳皇

10.惩罚者 11.街头霸王 12.双截龙 13.雷电(最经典的飞行射击)

14.三个奇迹 15.快打旋风 战斧街机下载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24 战斧2 街机下载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25 mame版的忍者神龟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27忍者神龟2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1114 铁钩船长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28 午夜杀生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29 魂斗罗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1010 超级魂斗罗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30 双截龙I下载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31 双截龙II下载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32 双截龙III下载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33 雪山兄弟1代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35 雪山兄弟2代 https://www.360docs.net/doc/d415438436.html,/show.asp?id=834

人物志读后感--2018年

人物志读后感 这本古籍,虽然刚开始阅读起来由于一些古文字词较生硬,但是细究下来,发现真的受益良多。本书作者名叫刘劭,是一名三国时期魏国的哲学家。他所著的这本《人物志》是一部专门论述考察才性以选拔人才的理论著作,对于人性、才能和形质等种种表现分析甚详。知人善任,治平之基,认识人才,等第任用。 读后,让我体会最深的是那种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那种浑然天成的品性与德行。以书中的观点论述,便是:“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以阴阳五行的朴素辩证思想为指导,以儒家思想为主,兼融道、法、名、阴阳各家学说,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诸观点”,对人的本性、道德、才能、性格以及识别、选取、任用人才的理论和方法作了全面论述。将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于一体的论著。整篇文字不多,但可体味的内涵以哲学的本质贯穿了人性方方面面。 根据书中大致内容,依照不同的才性,作者刘劭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而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依其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官职也不同。过往也接触过我国一些流程深远的古书,往往断章取义而沦为看客,不得要领。最近几年常常焦虑多因未有人文思维看待事物的本质。从人物志的三类十二才的方法论及突破之道,

我感觉首先将自己的偏才发挥极致正效益的基础上,进行深度融合跨界多才而往兼才上进步,通过构建人文思维往兼德上修身立业创新。我作为信息化创新之路从业者,急需构建出人文思维架构:包裹了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商业思维而串起来的思维认知多维度。 在《人物志》中,刘劭创造性地将才、德并列标举,作为拔选人才的标准。“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澹无味,是为圣人。”中和,在于兼具“平澹”与“聪明”两种层次,聪明为才,而平澹则是生命所展现的境界,已不单纯是道德修养的层次,更是对“全幅人性”的审美态度。 此外,卷中的“接识篇”:“推己接物,俱识同体。兼能之士,乃达群材。”这乃是一语天机,瞬间洞悉了世间如何待人接物的贤达之礼。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礼仪,仍不失为字字珠玑。反观如今我自己,自私自利,恃才傲物等等不良风气仍存心魔,许多潜在隐患也必然由此滋生,这对我是一个警示作用,并且要求我时刻居安思危,刻苦保存忧患意识,才能唯贤是举,长治和谐发展。另外通过赋能而连接跟多的人才做更多连接产业的工作。 《人物志》给我带来了很多温故知新的理念,可作为每日背包中或书架中随时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示成长之良药。

人物志设计方案

人物志设计方案 一.整体布局 (I)标题 每个人想出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用话作正标题,副标题为“记武汉大学社团联合事务部XXX”,副标题也可以选择不加。 (II)序 鉴于由标题直接到内容过于单调,建议在此加一段对各位读者想说的话语,也可以以微短片的形式。(III)大体内容 推荐使用百度百科人物简介那样的模板格式,即配上人物图片及条列式信息,这样显得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内容有序。 (IV)结尾 结尾处可写上一段对社团未来的祝福,也可以是想对社团成员们说的话。 二.介绍内容 (I)基本信息 人物基本信息,应包括 1.姓名 2.外号 3.故乡

4.院系 5.兴趣爱好 6.特长 7.职务 8.身高及体重(可写可不写) 9.星座 10.喜欢吃的食物 11.口头禅 (II)深入了解 此栏内容大多将由编者采访时以提问方式来咨询,分两部分,一是对人物直接的采访,二是对人物朋友同学的采访,撰写文本内容时可以适当吐槽。(i)对人物的采访 1.对自我的评价 2.对自我性格的描述 3.生活过或去过的地方,哪个地方印象最深及为什么(这一条很重要,环境塑造人,由此基本能看出性格) 4.自曝怪癖 5.自曝糗事 6.最想见的人(明星,政要,运动员或身边的人) 7.浅谈三观

8.理想型 9.印象最深的电影,音乐及书籍,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条也是,反映人的性格的) 10.对社团的想法,三段式:来之前的看法,参与其中时的想法,对未来的畅想。 11.目前感情状况 12.最崇敬的人 (ii)对朋友的采访 1.曝人物黑历史 2.人物的花边新闻 3.对人物的看法(各方面如生活,学习皆可) 4.描述下社团里的Ta,网上的Ta,日常中的Ta 采访时可应气氛、时机等临场发问。 (3)小编直感 采访完毕后,小编可写一段话,来描述采访时对人物的感受、评价等,以采访者的视角来给大家呈现人物。 武汉大学社团联合社团事务部 罗煜 2014.10.4

如何写好人物志

如何写好人物志 仓修良 一、上传的标准 人物传是一部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地在修志中,哪些人物该写传,哪些人物不该写传,似乎成了一个难以处理的大问题,实际上涉及上传的标准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先明确一下司马迁创造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目的,是他重视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可以突出各种人物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突出人物在物质文化创造上的功绩,特别是突出每个人的功或过,从中总结出成败得失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说,写人物传记,是要总结他对人类社会、对国家民族作过何种贡献,使人们可以知道他有那些功或过,既然如此,方志人物列传自然也不例外。 因此,笔者认为,凡是写入列传者要以其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否贡献为标准,贡献大的立大传,贡献小的立小传,无贡献的一律不立传,不是以官职的高低大小为标准。对此章学诚在《修志十议》中对于人传人物要求提出了明确标准,事迹必须具体,贡献必须明显,方得立传。他说:“邑志尤重人物,取舍贵辨真伪。凡旧志人物列传,例应有改无削。新志人物,一凭本家子孙列状投柜,核实无虚,送馆立传。此俱无可议者。但所送行状,务有可记之实,详悉开列,以备采择,方准収录,如开送名宦,必详曾任何职,实兴何利,实除何弊,实于何事有益国计民生,乃为合例。如但云清廉勤慎,慈惠严明,全无实征,但作计荐考语体者,概不收受。又如卓行,亦必开列行如何卓,文苑亦必开列著有何书,见推士林,儒林亦必核其有功何经,何等著作有关名教,孝友亦必开明于何事见其能孝能友。品虽毋论庸奇偏全,要有真迹,便易采访。否则行皆曾、史,学皆程、朱,文皆马、班,品皆夷、惠,鱼鱼鹿鹿,何以辨真伪哉。”又说:“其例得立传人物,投递行状,务取生平大节合史例者,详慎开载,纤琐订短,凡属浮文,俱宜刊去。…如职官而无可纪之迹,科目而无可著之业,于法均不得立传。盖志属信史,非如宪纲册籍,一以爵秩衣冠为序者也。其不应立传者,官师另立历任年谱,邑绅另有科甲年谱。年经月纬之下,但注姓名,不得更有浮辞填入。”在封建时代,对于“名宦”,还要考察其“实兴何利,实除何弊”,“实于何事有益国计民生”,这些条件具备,方才“合例”给以立传,否则仅能列入表中。我们社会主义时代修的新方志,就更加应当以对社会贡献大小作为立传的衡量标准。事实上封建时代修正史时,对那些官位很高而无政绩表现者亦不予立传,而仅列入史表。因此我们今天修志亦必须坚持这样一条。 另外,对英雄人物、劳动模范以及有特殊贡献的能工巧匠,都应视具体情况而予以立传。因为他们当中有的是为了革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是为了保卫祖国的独立而英勇献身,有的则是在生产上作出杰出的贡献。为他们立传,对于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劳动模范的立传,则更要注意立传的目的,通过对他(她)们的立传,旨在总结他(她)们劳动生产所创造的宝贵经验。如江苏农民出身的小麦专家陈永康,他在培育小麦优良品种、创造小麦高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为他立传过程中,很自然地也就总结他创造小麦优良品种的经验。能工巧匠,如东阳的黄杨木刻,青田的石雕,以及其他各种艺人,只要有贡献都应为之立传。 再者,人物立传,应以近现代为主,对于古代人物原则上一律不必立传,因为许多古代人物各种史书旧志上都已有传,只要在人物表中注明某书有传则可。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各条战线上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在编修新方志中有理由要为他(她)们树碑立传;而对于那些一心为民的好干部自然更不例外,应当热情地加以歌颂,诸如为改变兰考贫穷面貌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深受藏族人民爱戴的援藏干部孔繁森、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女公安局长任长霞、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市委书记牛玉儒等等,他(她)们都是为人民利益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当然都应当为他(她)们立个大传,对他(她)们生前一心一意执政为民的感人事迹,要大书而特书。而有些历史人物史书、旧志上均未作过传,但却有人为其作过墓志铭和行状,这类文字实际上是变相的传记,大多保存在文集之中。这种情况亦只要在表中注明便可以。 二、生人不宜立传

刘劭《人物志》

刘劭《人物志》 《人物志》魏•广平刘邵撰。 《人物志》十三 《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 《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 《自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

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浅谈人物志的编写

浅谈人物志的编写 2008-11-12 14:09:01 作者:罗毅来源:山东省情网 一、人物志常用体裁 对于人物志体裁的探讨已有很多。在续志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有传或传略、简介、表或录等。 人物传或人物传略,是人物志的主体部分,主要收录本地有重大影响的已故人物。一般收录政绩显著的军政要员,有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和革命烈士以及社会各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传是用来记述人物生平和事迹的一种文体。传略也是传的范畴,但是篇幅比较短,只是简记人物事迹而不详于生平,或者只是记述人物一生中的主要片断。 人物简介,出现于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的后期,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现实考虑,对人物志的创新内容,主要收录在世的社会各界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人物简介可以说是动态的把握生不立传的原则,记述有重大影响的在世人物。一般对所录人物简历只作极简记述,主要记其成就、事迹和影响。 人物表或人物录,在续志大多数志稿中所记内容和作用比较相似,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革命烈士表(烈士英名录)、知名人士表(录)、先进模范人物表(录)等。表或录是人物志不可缺少的部分,收录的人物比传、简介广泛得多,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实用价值。 传或传略、简介、表或录是人物志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三者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人物志的有机整体。 二、人物志收录标准和范围 人物志的收录范围非常广泛,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都可以收录。什么样的人可以入人物志,是人物志编写中的关键,也是争论最多的。先谈与人物志收录范围和标准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人物志收录的地域范围。要以本籍为主,兼收客籍。旧志所载人物以本籍为主,客籍人物在“名宦”、“流寓”中也有收录。新编志书人物更应以本籍为主,兼收在本地工作生活较长时间且成绩突出影响较大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对此也有明确规定:“立传人物以原籍(出生地)为主。非本地出生,但长期定居本地并有

人物志译文

人物志译文 自序 圣贤所被赞美的,首先在于聪慧明达;聪慧明达中最可贵的,首先在于对人的了解。能鉴识人的诚信与智慧,则能使各种人材各有适当位置,从而各行各业的发展将会兴旺发达。因此圣人设立卦爻、卦象,则确立了辨别君子与小人的言辞;阐发《诗经》的情志,则可分别出风俗与雅正的行业;制订(表达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则可考究六经中恭敬和中庸的品德;身为君王,则应选用杰出而清逸的辅佐国政的人材。这些能达到使所有人向善的目的而成为最伟大的功业。 最伟大的功业完成,则一并获得相应的名份与荣誉。因此尧帝凭借任用高尚品德的人而著称,舜帝凭借提拔任用十六贤材(八恺与八元)而建功,商汤凭借选拔有莘氏的贤人伊尹而闻名,周文王凭借任用于渭水边垂钓的姜太公受到人们尊重。由此得到结论,圣人具有兴旺发达的品德,每一个都是用尽聪明才智在寻求贤人,让被任用的贤人获得安宁闲逸呀~ 因此孔子没有官职,没有办法可以举荐及升用人才,只有将门下弟子按适当职位排定,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表明他们所擅长);广泛论定各种人材,将其辨别为三等人。又赞叹中庸,以突出圣人的德行;崇尚道德,作为劝勉好学上进的人的论据。训示因不学而形成的“愚、荡、贼、绞、乱、狂”六种蔽端,用以警戒偏材之人的过失;思考率性而为的人与有所不为的人,使拘谨与高亢的人材各用其能。疾恨外表憨厚而内心却不诚实的人,用以阐明似是而非是难以有保证的。又说:了解其所心安的东西,观察其行事的途径,就清楚其平时立身处世的品行。对人物的观察,要如此详备。因此斗胆依照圣人教诲记述论定各种人物,希望借此弥补遗忘与疏漏,但愿见识广博的君子剪裁审视其中的义理吧。【说明】六蔽:

人物志含译文

《人物志》十三 《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 《自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着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

刘劭《人物志》 人物志翻译 刘劭

刘劭《人物志》人物志翻译刘劭 《人物志》魏•广平刘邵撰。 《人物志》十三 《自序》《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 《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 《自序》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授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 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九征》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叡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着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 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35人物志(全译)@d

6《人物志》 [原创] 刘劭 人物志 人物志,魏刘邵撰述,《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辨析、评论人物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 )。作者在自序中阐述撰著目的:“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魏时文帝曹丕接受陈群建议,用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材。该书即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品评人物、选择人材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专著,旨在为推行九品中正制在理论上提供依据,在实践上总结经验,以推动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十六国时刘昞为之作注,重在“疏通大义,不沾沾于训诂,文词简括”。其后流传既久,传本颇多谬误。明万历甲申(1584)河间刘用霖用隆庆壬申(1572)本旧版合官私书校之,去其重复,成为定本。今有《汉魏丛书本》、《明万历刘氏刊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等。其书自《隋唐。经籍志》以后皆列于名家,《四库全书》则归入子部、杂家类一。 《隋书?经籍志》列入列为「名家类」,具体呈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理论,为魏晋玄学中的重要面向。 作者 刘邵,字孔才,魏朝广平邯郸(今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年-172年,卒于魏齐王正始年间(240年-249年)。汉献帝时入仕,初为广平吏,历官太子舍人、秘书郎等,魏朝之后,曾担任尚书郎、散骑侍郎、陈留太守等。后曾受爵「关内侯」,死后则追赠光禄勋。 刘邵学问详博,通览群书,曾经执经讲学。编有类书《皇览》,参与制定《新律》。着有《乐论》、〈许都赋〉、〈洛都赋〉等,着作多已亡佚。目前仅见《人物志》、〈赵都赋〉、〈上都官考课疏〉。 思想背景 汉代顺天地阴阳气化的层次探讨人性,认为人之性情是阴阳之气凝聚表现,天人之间有同理、同道、同构的相应关系,重视礼乐政教与生命性情的调节教化,由战国晚期《吕氏春秋》,以至汉朝《淮南子》、董仲舒都属于此一大脉络。而其中天人感应的思想架构,经王充等人质疑消解后,魏晋时期,转为自然无为也无可干预的天命观点,人性论则重视自然的「才性」层次。所谓「才性」或「情性」是人禀之自然的材质,展现于具体生命的型态,有各种不同的情态或姿态,可以品鉴。 这种品鉴人物的着作,在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已可见其基本样貌。三国以后,则有曹丕《士操》、卢毓《九州人士论》等作品,然皆已亡佚。《人物志》为现存可见最具系统之作。 汉代选官采取「察举」及「徵辟」,两者都需过考察人物品行加以衡定,然而此一制度,日渐为世家所垄断,名不副实。汉末大乱,群雄争起,积极网罗人才,魏朝后采取「九品中正制」,透过州、郡大小中正品评士人高下,以供朝廷择用。因此三国魏晋以来,才性品鉴与拔选人才,极受关注。 锺会总结此一时期对才性的争论,作《四本论》,归结为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等四种观点。刘邵《人物志》则为此一争论的重要论述。 内容简介 刘邵以人之筋、骨、血、气、肌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应,而呈显弘毅、文理、贞固、勇敢、通微等特质。此「五质」又分别象征「五常」仁、义、礼、智、信,表现为「五德」。换言之,自然的血气生命,具体展现为精神、形貌、声色、才具、德行。内在的材质与外在的徵象有所联系,呈显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是为「九徵」,这相当于所谓「气质」的层次。 依照不同的才性,刘邵将人物分为「兼德」、「兼才」、「偏才」等「三类」。透过德、法、术等三个层面,依其偏向,又可分为「十二才」,即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依其才能不同,适合担任的官职也不同。 在《人物志》中,刘邵将才、德并列标举,作为拔选人才的标准。刘邵的品评,以中和为最高,讲究平澹无味,是为圣人。所谓中和,在于兼具「平澹」与「聪明」两种层次,聪明为才,而平澹则是生命所展现的境界,已不单纯是道德修养的层次,更是对「全幅人性」的审美态度。除中和外,其馀为偏至之材。「九徵」兼至的人,「阴阳清和,中叡外明」,就是中庸,称为圣人,是君王之才;具体而微,称为「德行」,是大雅之才;偏于一才的人,称为偏材,是为小雅。此外尚有依似、无恒等级别。 对于甄别人才,刘邵进而提出「八观」、「五视」等途径。「八观」由人的行为举止、情感反应、心理变化由表象

人物志译文完整版,无原文

(劭)《人物志》的作者是三国的邵。隋唐志都把它列为名家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名家是出于古代的礼官,《隋志》说:“名者所以正百物,叙尊卑,列贵贱,各控名而责实,无相僭滥者也”,可见名家的精神就是“求名责实,量材授官”。名学自先秦已经存在,如公龙、惠施,但其论说多散佚,《文子》一书也属名家,但现在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汉朝的作品。《文子》中说:“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检形定名,就是名家学说的核心理论,所以名家学说也称为刑(即形)名学。邵这本书,对人物进行分类,讲述人物的识鉴、任用,因此,把这本书列入名家也是合适的。 但是,邵的思想绝不只是刑名之学,他这本书实际上是糅合了儒、道、名、法各家学说。品鉴人物,论其所宜,综核名实,考校功绩,这是名法家的精神。而邵在这本书中最推崇“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具备中庸至德,因而能够知人善任、治平天下的人,比如他说:“凡人之质素,中和最贵”,“中庸之德,以达为节”,又论述臣主异德,臣任其事,主总其功,“主德者聪明平淡,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也”。这些思想既有儒家的影响,又有道家的影响。但是总体上看,邵的思想更倾向于老子,这不但在这本书前面品评人物的部分中显示出来,而且他还专门写了一章《释争》作为全书的总结,其中说:“君子知屈之可以为伸,故含辱而不辞,知卑让之可以胜敌,故下之而不疑”,又说:“让敌者,胜之也,下众者,上之也”,这些都是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的。所以,邵这本书也显示出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 邵,字孔才,建安年间开始做官,并得到荀彧的赏识。他后来一直在魏朝做官,干出很好的成绩,《三国志.王卫二傅传》中记载他有多次提出中肯的建议,他的文才也是很出色的,曹叡曾叫他写《许都赋》与《洛都赋》,寿也说他“该览学籍,文质周洽”。《人物志》这本书是他晚年写的,它的特异之处在于,这本书不但学有渊源、文理严密,而且作者是有政治经验,并且许多问题正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写的,因此,是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在三国之后一直没有受到注意,直到现代才得到重视,钱穆、汤用彤先生都写过文章介绍它,而有人更称之为中国人才学的第一部著作。 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把人分为:中庸、德行、偏材、依似、间杂的级别,再进而根据人的质素,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从事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对这一程序的论述以及对这种程序在政事上的得失的讨论,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容。 另一部分容就是讲识别人的过程的,既讲方法,这就是《接识》、《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也讲了在识别人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七缪》、《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另一方面的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着自己的情性影响的,《材理》篇中说:“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因此又讲了构成人们之间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这一容的总结则是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释争”的人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自序 圣贤所赞美者,首先在于耳聪目明。 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