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食管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食管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食管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 137 -《中国医学创新》第16卷 第13期(总第475期)2019年5月 经验交流 Jingyanjiaoliu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Vol.16, No.13 May,2019①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70通信作者:吴长发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食管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吴长发①

【摘要】 目的:探讨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食管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食道癌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的病理学诊断,研究组采用FISH 检测法。对两组患者活检组织中病理结果、病例等级、检测的准确度、FISH 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情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检测结果表明食道癌与3号、17号染色体着丝粒异常拷贝有关(P <0.05)。 结论:对于食管癌患者进行诊断时,采取更为敏感的FISH 检测,显著提高检测的准确度,3号与17号染色体着丝点可以作为诊断食道癌的探针,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分子病理学; 食管癌; 诊断效果; 相关性研究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Pathology in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ncer/WU Changf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9,16(13):137-139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olecular path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ncer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rognosis.Method:Sixty-four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32 cases in each group.Convention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FISH was used in the study group.The pathological results,case grade,accuracy of detection and FISH detection results in biopsy tissu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detected.Result:The degree of illnes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0.05).FISH results showed that esophageal cancer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centromere copies of chromosomes 3 and 17(P <0.05).Conclusion:

For the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more sensitive FISH det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etection.Chromosome 3 and 17 centromeres can be used as probes for the diagnosis of esophageal cancer.Molecular pathological diagnosis technology can be further promoted and applied.

【Key words】 Molecular pathology; Esophageal carcinoma; Diagnostic effect; Correlation study

First-author ’s address:Wuhan Hongsh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uhan 43007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13.035

食管癌属于较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我国食道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该病的主要发病

人群为40岁以上的中年[1]。食管癌的临床症状表

现为咽下困难,患者依次下咽的食物为干的食物、半流质食物,若病情逐渐恶化,则患者对水以及唾液难以下咽[2]。本院选取2016年5月-2017年 5月本院食道癌患者64例,对其采用不同的诊断

技术,对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食管癌患者中的诊

断效果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探究,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食道癌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2例。纳入标准:

(1)患者已诊断为食道癌。

(2)患者精神正常。排除标准:患者患较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的高

血压和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3]。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已诊断为食道癌,均采取纤维食管胃镜进行检查,同时在病变区使用标准活检钳,选取部分活检组织[4]。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的病理学诊断,研究组采用FISH 检测法,将

【重磅】食管癌教案

食管癌 Esophagealcarcinoma 一、流行病与病因学 (一)流行病学 食管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每年全世界大约有20余万人死于食管癌,

其中我国有约15万人,占世界食管癌死亡率的绝大部分。 食管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差,发病率可相差100-200倍以上,国外以中亚一带、非洲、法国北部和中南美为高发,发病率可达150/10万以上,如伊朗的贡巴德地区为515.6/10万,南非的特兰斯开为357.2/10万,欧洲、北美及大洋州为低发区,发病率大多在5/10万以下。 我国为食管癌高发区,其死亡率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其发病率亦有明显的地域差,高发区分布于太行山区、四川盆地、大别山区、闽南及广东潮汕地区。其中年死亡率在100/10万以上的县市有19个。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食管癌是我国男性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女性为第三位。死亡率为恶性肿瘤的第二位。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肺癌死亡率的急剧上升,使食管癌在恶性肿瘤中死亡率的位置发生了变化,1997年的资料显示,中国食管癌世界调整死亡率为20.4/10万,居各种恶性肿瘤第四位,位于胃癌、肝癌、和肺癌之后,其中男性死亡率为27.2/10万,为第四位,女性为13.6/10万,位于胃癌之后为第二位。 另外,食管癌的分布还与年龄、性别、种族、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环境有关。 (二)病因学 食管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它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可使食管癌上皮发生增生性改变,最后发展为癌。2.真菌和病毒: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病与真菌性食管炎和真菌对食物的污染有关。一些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少数真菌还能合成亚硝胺。 目前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PV)和EB病毒(EBV)似乎也与食管癌的发病有关。 3.遗传因素:食管癌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在高发区河南林县,食管癌的阳性家族史为60%。 4.营养因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在动物蛋白和维生素缺乏的贫穷阶层,食管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提示营养不良与食管癌有关。 微量元素钼、硒、铁、锌、锰等的缺乏与食管癌有关。特别是钼的缺乏受到更多重视,调查发现河南林县的饮用水中缺少钼。 5.饮食习惯:进食过热、过快,进粗食可导致食管上皮损伤,增加癌的易感性。吸烟、饮酒亦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6.其它因素:食管慢性炎症,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等与食管癌发生有关。 二、病理 (一)食管的解剖分段 了解食管的解剖分段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多采用1987年UICC的分段标准。 1.颈段: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缘平面。距上门齿18cm。 2.胸段食管有分为三段: (1)上段:胸骨柄上缘平面至气管分叉平面,距上门齿约24cm。 (2)中段:气管分叉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长的上半,下界距上门齿约32cm。 (3)下段:气管分叉平面至食管胃交接部全长的下半,下界距门齿40cm,包括腹段食管。 食管癌50%发生于中段,30%发生于下段,上段食管癌少见,颈段食管癌更少。 (二)组织学类型 1.鳞状细胞癌:90% 2.腺癌:1~7%(国外报道达30%) 3.未分化癌:常见 4.癌肉瘤:少见 (三)大体病理 食管癌一经发现多为中晚期,此述为中晚期食管癌的大体病理。 1.髓质型:60%,向腔内外发展,管壁增厚,易累及邻近器官,常浸润食管全周。对放疗敏感性差,切除率低,预后不良。 2.蕈伞型:15%,为一椭圆形肿块,向腔内生长,其边缘与正常粘膜分界较清,表面长形成溃疡,外侵少,切除率高。预后较好。 3.溃疡型:15%表现为塌陷而边缘清楚的溃疡。常累及周围组织,梗阻症状轻。预

食管癌试题

1.一男性食管癌患者,既往无慢性咳嗽史,放疗中出现咳嗽,喝水呛咳,有发热,应警惕() A.放疗气管反应 B.肺部感染 C.纵隔穿孔脓肿 D.气管食管瘘伴肺部感染 E.放射性肺炎 2.1例下段食管癌患者,病灶长度7cm,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无穿孔征象,首选治疗是() A.手术 B.化学治疗 C.放射治疗 D.中医及免疫治疗 E.术前放射治疗加手术 3.食管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 A.直接蔓延 B.淋巴道转移 C.血道转移 D.腹腔内种植 E.消化道播散 4.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处是() A.食管入口处、主动脉弓处及左主支气管处 B.主动脉弓处、左主支气管处与左心室处 C.主动脉弓处、左主支气管处以及膈肌入口处 D.食管入口处、主动脉弓处以及膈肌入口处 E.食管入口处、左心室处以及膈肌入口处 5.食管癌的病变部位分段() A.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 B.颈段、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 C.颈段、胸段、腹段 D.上、中、下段 E.颈段、胸段 6.早期食管癌的概念() A.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内 B.癌块直径在2cm以内 C.癌组织未侵入肌层,且无食管旁淋巴结转移 D.癌块直径在4cm以内 E.癌块直径在10cm以内 7.下列哪项不属于中、晚期食管癌的大体分型() A.髓质型 B.缩窄型 C.溃疡型 D.蕈伞型 E.菜花型 8.早期食管癌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 A.食管腔内放射治疗 B. 食管癌

A1型题 1.下列哪项不是食管癌的手术禁忌证?A(6. 2.1) A.严重吞咽困难 B.声音嘶哑 C.气管食管瘘 D.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E.严重恶病质者 2.下列哪项不是我国食管癌病理分级标准?D(5.2.2) A.病变长度 B.病变范围 C.有无转移 D.消瘦和贫血程度 E.病理形态和病理切片 3.下列哪项不是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C(3.2.1) A.食管内异物感 B.食物停滞感 C.进行性吞咽困难 D.进食时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E.进食时胸骨后烧灼感 4.下列哪项不是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表现? C(3.2.1) A.声音嘶哑 B.进食时呛咳 C.胸骨后烧灼感 D.持续性胸背痛 E.进行性吞咽困难 5.下列哪项不是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 E(4.2.1) A.局限性粘膜皱襞增粗和断裂 B.局限性管壁僵硬 C.局限小的充盈缺损 D.小龛影 E.管腔狭窄和梗阻 6.下列哪项不是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重建的常用手术方法?C(6.3.3) A.结肠代食管术 B.空肠代食管术 C.食管胃转流吻合术 D.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 E.主动脉弓下食管胃吻合术 7.食管癌多发生在C(2.2.1) A.食管上段 B.食管下段 C.食管中段 D.食管肌肉 E.食管软骨 8.食管癌主要发生于:A(2.3.1)

病理学讲稿教案

教案 授课时间月日至月日课时数 2 授课方式理论课√讨论课□习题课□实验课□上机课□技能课□其他□授课单元绪论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与要求1、了解了解绪论有关内容;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与愈合有关的因素。 2、熟悉适应、变性的结局;再生的类型、组织再生的能力、过程;熟悉创伤愈合。 3、掌握适应、变性各类型的概念、病变;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功能。 重点与难点重点:组织和细胞损伤的类型、各类损伤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及结局;坏死的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再生的类型、组织的再生能力。 难点:凋亡的概念、与坏死的区别;肉芽组织和疤痕组织的结构及作用。 主要内容绪论 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组织和细胞的适应 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 第三节损伤的修复 教学方法手段(教具)利用多媒体,增加大量图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以讲授法为主,适当结合启发式及自学。 参考资料《病理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丁凤云主编 《病理学》李玉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指南和题解》唐建武人民卫生出版社《病理学实验教程》唐建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思考题、作业1、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上如何鉴别 2、试述肉芽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3、试以断肢再植为例说明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类型,并根据所学习的病理学知识分析影响断肢再植成功的病理学因素。

讲稿 绪论 【课堂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听说的断肢再植,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可以保证断肢再植吗?那就从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节《病理学》的内容当中去寻找答案吧! 一、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本教材内容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形态学。 病理学内容: 1.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基本病理过程及发生发展规律。 2.常见炎症性疾病、常见肿瘤及常见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理临床联系。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 临床:活检、尸检、细胞学检查。 水、电解质紊乱、缺氧、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1.活体组织学检查(biopsy)简称活检是从活体上用手术切取、钳取、搔刮和穿刺针吸引等方法取出病变部位的组织制成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方法。 活检的意义: (1)及时、准确的诊断疾病。如:快速冷冻切片。 (2)在疾病过程中定期活检可了解病变发展情况和判断疗效。 (3)有利于采取新的研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组织细胞培养等对疾病更深入的研究。 2.尸体解剖(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检。 意义: (1)查明死因,确定诊断。 (2)及时发现和确诊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发现的疾病,为研究疾病和制定防治方案做出贡献。 (3)收集积累资料,开展科研,扩展教学。 3. 细胞学(cytology)检查是取病变部位表面脱落的细胞,穿刺抽取或混悬于各种液体中(胸水、腹水、尿、痰等)的细胞制成涂片并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做出细胞学诊断.。主要用于检查恶性肿瘤。 4.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四、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一)、大体观察。 (二)、组织和细胞学观察:HE。 (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检查(特殊染色):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 如:过碘酸schiff反应(PAS)可用来区别Ewing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前者含有糖原呈阳性,后者不含糖原呈阴性)。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组织病理学技术 一. 实验综述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是融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及技术、病理学及技术和临床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当今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在学科相互融合,知识相互渗透,技术不断发展、概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在时代要求综合素质人才辈出的今天,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的兴起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重要器官的解剖学特征、组织学结构、病理学变化并联系相关功能,从而在形态上观察、机能上分析、综合上判断和科学上研究疾病。同时联系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的关系。为由基础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实验目的 1. 掌握病理组织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步骤 2. 掌握病变器官的代谢和机能的改变 3. 明白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了解病理切片的制作程序及仪器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材料 1. 实验材料:手术盘、镊子、手术刀、石蜡、小鼠病理组织、纱布、烧杯、脱水机、塑料包埋盒、水浴锅、切片机、染色机、载玻片、盖玻片、铅笔、标签 2. 实验试剂:福尔马林、酒精(50% 55% 70% 75% 80% 85% 95% 无水浓度)、二甲苯、苏木素、盐酸酒精、伊红染液、树胶 四.实验步骤 (一)取材 从尸体解剖材料或临床手术切除的待检材料上选取供作切片标本的病理组织切块,称为取材。 1. 取材要全面具有代表性,能显示病变的发展过程。为此要选取病变显著的区域和可疑 灶,在统一组织块中最好包括病灶及其周围的健康组织,并应包含该器官的主要结构部分。较大而重要的病变可从病灶中心到外周的不同部位取材,以反映病变各阶段的形态学变化。

食管癌病理改变及病理分型

食管癌的确切病因不明。显然,环境和某些致癌物质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现已知有近 30种亚硝胺能诱 发动物肿瘤。国内也已成功地应用甲苄亚硝胺、肌胺酸乙酯亚硝胺、甲戊、亚硝胺和二乙基亚胡胺等诱发大鼠的食管癌。我国调查发现,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含量显著增高,且和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这些物质在胃内易合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二)食管损伤、食管疾病以及食物的刺激作用食管损伤及某些食管疾病可以促发食管癌。在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食管癌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为高。据推测乃是由于食管内滞留而致长期的慢性炎症、溃疡,或慢性刺激,进而食管上皮增生,最后导致癌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食管癌高发地区的居民有进食很烫的饮食、饮烈酒、吃大量胡椒、咀嚼槟榔或烟丝的习惯,这些食管粘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均可引起局部上皮细胞增生。动物实验证明,弥漫性或局灶性上皮增生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期病变。 (三)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摄入动物蛋白不足和维生素A、B2、C缺乏,是食管癌高区居民饮食的共同特点。但大多营养不良的高

发地区,食管癌并不高发,故这不可能是一个主导因素。 (四)遗传因素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庭性聚集现象。在我国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调查发现,有阳性家族史者约占1/4?1/2.在高发区内有阳性家族史的比例高,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 【病理改变】食管癌的病变部位,我国各地报告不一,但均以中段最多 ( 52.69%? 63.33%),下段次之( 24.95%? 38.92%),上段最少(2.80%?14.0%)。在我院 622 例中,中段者占 68.90%,下段者占26.40%,上段者占 4.70%. (一)临床病理分期及分型 1.临床病理分期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效 果的评定有重要意义。 1976 年全国食管癌工作会议制订的临床病理分期标准如表 18-7 。 分期病变长度病变范围转移情况 0 不规定限于粘膜层无转移 1v 3cm侵入粘膜下层无转移 23 ? 5cm 侵入部分肌层无转移 3> 5cm侵透肌层或外层局部淋巴结转移 4> 5cm有明显外侵远处淋巴结或器官转移 表 18-7 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2.病理形态分型

病理学技术考点总结

酶组织细胞化学技术 酶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1、金属沉淀反应,如硫代胆碱铜法,可证明胆碱酯酶和酯酶; 2、藕联偶氮色素法 3、色素形成与染色法 一碱性磷酸酶(AKP) AKP最适宜PH值为9.2-9.4,可被金属阳离子或某些氨基酸激活,多见于活跃的部位,如小动脉、肾小管上皮等。 ?AKP染色方法: 1、Gomri钙钴法:AKP为黑色 注意事项:此法对含铁血黄素和钙盐也可形成棕黑色沉淀,必要时应予以鉴别。并且用于透明的二甲苯为AR级别。 2、Gossrau偶氮吲哚酚法:酶活性部位呈暗褐色(坚牢蓝VB)、浅红色(坚牢蓝BB)、蓝色(坚牢紫B) 二酸性磷酸酶(ACP) ACP前列腺活性最强,在肝脏内毛细胆管旁活性最强。 ?ACP染色方法: 1、Berry硝酸铅法:ACP为棕黑色,特异性抑制酶是氟化钠。 2、Leder-Stutt改良萘酚AS-TR磷酸酯法:ACP为红色。 三三磷酸腺苷酶(ATP) ATP分为三类:膜性ATP、肌球蛋白ATP、线粒体ATP,以上三种酶不可用甲醛固定,用冷冻法。 ?ATP染色方法: 1、Wachstein-Meisel镁激活酶法:ATP为棕黑色。 2、Dubowitz-Brooke钙激活酶法:ATP为棕黑色。 注意事项:镁激活的ATP正常肝定位于毛细胆管;钙激活ATP区分于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有意义,对于区分神经性肌萎缩和肌源性肌萎缩有价值。

四胆碱酯酶(CHE) 广义胆碱酯酶分为胆碱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胆碱酯酶的活性中心是丝氨酸,主要分布于血浆、胰腺和唾液腺;乙酰胆碱酯酶主要分布于神经肌肉接头等处。 CHE染色法 1、Snell-Garrett胆碱铜法:CHE呈黄色或棕黄色。 2、Karnovsky-Roots铁氰化铜法:CHE呈红棕色或深棕色。

内科学(第七版)消化系统疾病第三章 食管癌

第三章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是原发于食管的恶性肿瘤,以鳞状卜皮癌多见。临床上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其最典型的症状。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高死亡率的国家之一,年平均死亡率为1.3~90.9/10万,而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为2.7~110.6/10万。本病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①地区性分布,如在我国北方发病率可达130/10万,而美国仅为5/10万;而且在同一省的不同地区存在迥然不同的发病情况,高发与低发区之间的发病率相差数十倍到二、三百倍;②男性高于女性,其比例为1.3~3:1; ③中老年易患,我国80%的患者发病在50岁以后,高发地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比低发地区提前10年。 【病因】 食管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食管癌的发生与该地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存在强致癌物、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 (一)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1.亚硝胺是被公认的化学致癌物,其前体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二级或三级胺等,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其含量显著增高,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国内已成功用甲苄亚硝胺诱发大鼠的食管癌,并证实亚硝胺能诱发人食管鳞状上皮癌。 2.真菌毒素的致癌作用各种霉变食物能产生致癌物质。镰刀菌、白地霉菌、黄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等真菌不但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能增加二级胺的含量,促进亚硝胺的合成。霉菌与亚硝胺协同致癌。 (二)饮食刺激与食管慢性刺激

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进食过烫,咀嚼槟榔或烟丝等习惯,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可致局限性或弥漫性上皮增生,形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慢性食管疾病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或食管憩室等患者食管癌发生率增高,可能是由于食管内容物滞留而致慢性刺激所致。 (三)营养因素 饮食缺乏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维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食物、饮水和土壤内的元素钼、硼、锌、镁和铁含量较低,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间接相关。 (四)遗传因素 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族性聚集现象。在我国高发地区,本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25%~50%,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食管癌高发家族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较高,可能是决定高发区食管癌易感性的遗传因素。调查还发现林县高发区居民迁至他县后,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些现象说明遗传与食管癌有一定的关系。 (五)癌基因 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引起食管癌的发生,其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认为是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的基因变化所致,研究已证实的有R b、P53等抑癌基凶失活,以及环境等多因素使原癌基因H—ras、C-myc和hsl-1等激活有关。 (六)人乳头状病毒 一些研究发现食管上皮增生与乳头状病毒感染有关,食管上皮增生则与食管癌有一定关系。但两者确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理】 食管癌的病变部位以中段居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部分胃贲门癌延伸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病理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 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材料主要来自自患病人体(人体病理材料)和实验动物以及其他实验材料如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实验病理材料)。 (一)尸体剖检 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检(尸检)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体剖检(autopsy)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疾病的病理改变,从而明确对疾病的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帮助临床探讨、验证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恰当,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而且还能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可通过大量尸检积累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为研究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为发展病理学作贡献。显然,尸检是研究疾病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人体病理材料则是研究疾病的最为宝贵的材料。 (二)活体组织检查 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由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这是被广泛采用的检查诊断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组织新鲜,能基本保持病变的真像,有利于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化学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等研究。对临床工作而言,这种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和进行疗效判断。特别是对于诸如性质不明的肿瘤等疾患,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对治疗和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动物实验 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对之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例如可以分阶段地进行连续取材检查,以了解该疾病或某一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经过等。此外,还可利用动物实验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或其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和影响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弥补人体观察之受限和不足,但动物与人体之间毕竟存在种种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用于人体,这是必须注意的。

肺癌地分类及其病理学

肺癌的分类以及病理学 一、肺癌的临床大体分型 (一)肺癌分为周围型肺癌及中心型肺癌。 肺癌可发生于两肺的任何肺叶,但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中叶最少,上叶前段最多。 1.中心型肺癌(20%~40%) (1)发生于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即段支气管开口近肺门侧者称中心型肺癌。 (2)以鳞癌或小细胞癌多见。 (3)生长在气管或其分叉处的为气管癌;中心型肺癌早期,瘤体很小时局限于气管内者为管内型;以浸润管壁为主时称管壁浸润型;以浸润管壁外 为主,并与管壁外转移淋巴结融合者称为腔外型。 (4)中心型肺癌之肿瘤发展至局部晚期时,肿瘤原发灶与其转移的肺门及(或)、淋巴结融合并将肺门血管包裹其中,形成大块,则成为肺门巨 块型肺癌。 2.周围型肺癌(60%~80%) (1)发生于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支气管或肺泡的肺癌称周围型肺癌。 (2)以腺癌或肺泡细胞癌多见。 (3)弥漫型肺癌:肺癌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常常累及双侧,亦可发生于单侧,散在的数不清的球状病灶分布于整个肺野称为弥漫型肺癌。此型 应注意与粟粒性肺结核、肺平滑肌瘤病、肺淋巴管癌、肺真菌感染、肺 多发小脓肿相鉴别。 (4)肺炎型肺癌:胸片及CT显示整个大叶性肺炎的浸润型改变,但发热、寒战、周围血象白血球升高的中毒症状均不严重、不典型。纤维支气管 镜也可能无特殊发现,纵膈淋巴结常无明显转移,故术前诊断很为难。 术中发现叶裂完好处病灶界限清楚,叶裂发育不良处病变界限也不清楚,应切除部分健康肺组织。病人能耐受时应考虑全肺切除术,此型称为肺 炎型肺癌,病理诊断常为细支气管肺泡癌。

(5)纵膈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贴近纵膈处的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太大,却与纵膈胸膜粘连并浸润纵膈胸膜,且转移至纵膈淋巴结,继而融合成团,常引起纵膈内血管或心包或椎体受侵。一些病人以上腔静脉受压为第一 临床表现,但病变并无远隔转移,手术切除后部分病人可获得长期存活,此型称为纵膈型肺癌。 (6)胸膜型肺癌:当周围型肺癌病灶起源于肺组织边缘,原发灶不大,很难确认,甚至胸片和CT仅显示为胸膜下的纤维条索增厚。有可能发生胸 水。剖胸后发现原发灶并不很大,但胸膜脏层和壁层已经布满黄豆、绿 豆大的小结节,此型为胸膜型肺癌。可考虑胸膜全肺切除术,如无根治 可能时,则考虑作原发灶姑息切除并尽量摘除壁层胸膜和脏层胸膜结节,尽量保留有功能的肺组织,或行化疗及支持治疗,此型病变的病理常为 低分化腺癌。 (7)肺沟瘤:为一种位于肺尖而向外发展破坏肋骨、椎骨并侵害臂丛神经的肺恶性肿瘤,也称为pancoast tumor。常见的症状是臂丛神经的炎性疼 痛、臂部和手部肌肉萎缩、Horner’s综合征、胸1~2肋骨后部和下颈上 胸椎骨骨质溶解破坏可引起严重的骨痛和活动功能障碍,骨质破坏严重 时可引起高位截瘫,以上症状群也称pancoast 综合征。X线胸片可见肺 尖部阴影,CT,最好是增强CT,可以显示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 协助诊断。 (二)肺癌的治疗学分类 从临床治疗角度出发,结合生物学特性可将肺癌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和非 小细胞肺癌。 1.小细胞肺癌主要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特性,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较早出现淋 巴转移和血行播散,对化疗和放疗敏感; 2.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缺乏神经内分泌特性,组织学上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 胞癌三大类,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小细胞肺癌。 3.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小细胞肺癌占15%~20%。 (三)肺癌的组织学分类

(完整版)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食管癌病人的护理 【流行病学】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癌肿,发生在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每年约达15万人,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我国以太行山南段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的地区发病率最高,此外,山东、江苏、福建、安徽、湖北、陕西、新疆等地尚有相对集中的高发区。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3~2.7:1。 【解剖生理】 1.食管是一输送饮食的肌性管道,成人食管长约25—28cm,门齿距食管起点约15cm,食管上连咽部,前在环状软骨下缘水平,后相当于第6颈椎,在气管后面向下进入后纵膈,约在第11胸椎水平穿过膈肌的食管裂孔连贲门, 2.食管分段 颈段食管: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沿的胸廓入口处,内镜检查距门齿15~<20cm。 胸上段食管:胸廓入口至气管分叉平面,内镜检查距门齿20~<25cm。 胸中段食管: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的上1/2(交界处大致在下肺静脉水平),内镜检查距门齿25~<30cm。 胸下段食管: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的下1/2,通常将食管腹段包括在胸下段内,内镜检查距门齿30~40cm 3.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 第一处:食管入口,环状软骨下缘 第二处:主动脉弓水平 第三处:穿过膈肌处 是肿瘤、憩室、瘢痕狭窄等好发处。 4.结构: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层。 食管无浆膜覆盖,而浆膜层是最有利的愈合组织,对胃肠手术尤其重要;食管的肌纤维呈纵形走向,比较脆弱,容易撕裂。食管的血液供应来自不同的动脉,来自不同动脉,上端有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气管分叉处有支气管动脉的分支,较下有降主动脉、胸廓内动脉的分支,下端有胃左动脉的分支。虽然这些动脉有

食管癌诊疗规范标准

食管癌诊疗规(征求意见稿) 2010年8月

前言 本规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附录A、B、C、D、E是规性附录,附录F、G是资料性附录。 本规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本规主要起草人:赫捷、牟巨伟、雷文东、邵康、黄镜、惠周光、周纯武、王铸、吕宁、王贵齐、月明

目录 前言................................................... 一、围 0 二、术语和定义 0 三、缩略语 0 四、食管癌诊疗流程 (1) 五、食管癌诊断规说明 (2) (一)诊断依据 (3) (二)诊断 (5) (三)食管癌的分类和分期 (6) (四)鉴别诊断 (8) 六、食管癌的治疗规说明 (9) (一)治疗原则 (9) (二)手术治疗 (9) (三)放射治疗 (11) (四)化学治疗 (12) (五)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原则 (12) (六)食管癌分期治疗模式 (13) 七、随访 (14) 附录A WHO食管癌组织学分类(2000) (16) 附录B食管癌的分期(UICC/AJCC 2009) (17)

附录C病人状况评分 (20) 附录D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疗效判定标准 (21) 附录E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和急性食管炎分级标准 (23) 附录F食管癌的分期(UICC 2002) (24) 附录G食管癌基本情况 (24)

一、围 本规规定了食管癌的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规适用于各级具备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食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 (一)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 1.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2.食管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的Barrett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偶尔起源于上段食管的异位胃粘膜,或粘膜和粘膜下腺体。 (二)早期食管癌early stage esophageal cancer 指局限于食管粘膜和粘膜下层的肿瘤,不伴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位癌、粘膜癌和粘膜下癌。 (三)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 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代替。 (四)食管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

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对早期食管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的90例早期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样本均在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得到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结论:通过观察早期食管癌的分型与演变特点,可以预测疾病的未来发展趋势,并结合新技术、新方法,确保使患者得到效果好、创伤小的治疗。 【关键词】食管癌;临床分析;病理分析 在消化道肿瘤当中,食管癌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类型,在该病的高发地区,食管癌在因恶性肿瘤致死患者中所占比例可以达到31.53%,位列第一位,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的90例早期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分型进行探讨,以期寻找出该病的发展规律,现将分析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手术切除送检的90例早期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将病变部位分为上、中、下三段,所对应的患者例数依次为18、42、30。 1.2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的治疗方式,其中,有45例患者为胸内吻合,15例患者为颈部吻合,手术结束后,立即对标本进行新鲜处理,并由癌变处的对侧纵向切开,随后,将其置于一块木板上,固定后冲洗积血,最后使用10%甲醛水溶液对样本进行浸泡。 2结果 2.1主要的病理表现除乳头型癌之外,其余类型都没有形成明显的重块,本次研究所涉及的90例早期癌标本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隐伏型癌变部位、黏膜的变化程度最轻,在粗糙程度上,与周围正常黏膜几乎没有任何差异,主要表现为正常的淡红色泽缺失,转变为灰白色,质地变脆,病变范围大小不一。 (2)糜烂型病变处黏膜较为粗糙,显示为糜烂,偶见小颗粒存在。成地图样与周围黏膜存在差异,色泽灰暗,质地较脆。 (3)斑块型癌变处黏膜隆起、肿胀,为苔藓状,表面粗糙,色泽灰白,质地较脆。

最新A肿瘤分子病理学1汇总

A肿瘤分子病理学1

一:肿瘤分子病理学 肿瘤发病的相关因素 内源性因素:机体的免疫状态、遗传素质、激素水平及DNA损伤修复能力 外源性因素: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感染因素等 三大类基因与肿瘤形成有关 癌基因 oncogene 抑癌基因 suppressor gene DNA修复基因 DNA repair gene 原癌基因、癌基因与抑癌基因:是指一组对细胞生长、分化或恶变等细胞增生动力学具有正负调节功能的基因群 . 原癌基因:指存在于正常细胞内,编码促进细胞生长物质的基因序列,是正常细胞基因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恶性肿瘤并无必然的联系 癌基因:由原癌基因衍生而来的具有转化细胞能力的基因,是细胞中发生变异的一类基因 癌基因过度表达:是指癌基因编码的mRNA的数量增加 癌基因产物过度表达:是指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即癌蛋白的表达量过度增加 癌基因扩增:是指与原癌基因结构相同的基因拷贝数复制增多 癌基因扩增、癌基因过表达和癌基因产物过表达是表述癌基因在DNA、mRNA及蛋白质三个水平上改变的用语 癌基因活化方式-点突变(point mutation) 导致癌基因活化的主要方式

◆是指原癌基因编码顺序的特定位置上某一个核苷酸发生了改变,使其表 达的蛋白质上相应的一个氨基酸也发生变化 ◆结果:改变蛋白质的关键功能使细胞生长异常或发生癌变。 癌基因活化方式-基因扩增(amplification) ◆指原癌基因通过某些机理在原来染色体上复制形成多个拷贝 ◆原因:由于基因DNA过度复制所致。超过正常原癌基因拷贝数的增加 会导致癌蛋白量的增多,从而导致正常细胞功能的紊乱 ◆基因扩增程度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基因大量扩增的患者生存期缩短, 容易发生肿瘤转移 癌基因活化方式-癌基因甲基化改变 ◆DNA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可导致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是细胞癌变过程 中重要的一步 ◆癌基因(H-Ras、C-Myc)低甲基化和抑癌基因(Rb、p16)的高甲基化改变 是细胞癌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癌基因DNA甲基化水平愈低,其肿瘤浸润能力愈强,临床分期也愈 晚。反之,抑癌基因甲基化水平越高,组织越易发生癌变 癌基因活化方式---基因过量表达 ◆基因表达包括基因的转录与翻译及其调控,基因的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 (DNA-mRNA),翻译在细胞浆内进行(mRNA-蛋白质) ◆约15%人类基因可以进行表达,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是细胞癌变的早期 事件

食管癌病理改变及病理分型

食管癌病理改变及病理分型 食管癌的确切病因不明。显然,环境和某些致癌物质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一)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现已知有近30种亚硝胺能诱发动物肿瘤。国内也已成功地应用甲苄亚硝胺、肌胺酸乙酯亚硝胺、甲戊、亚硝胺和二乙基亚胡胺等诱发大鼠的食管癌。我国调查发现,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含量显著增高,且和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这些物质在胃内易合成致癌物质亚硝胺。 (二)食管损伤、食管疾病以及食物的刺激作用食管损伤及某些食管疾病可以促发食管癌。在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食管癌的发病率较一般人群为高。据推测乃是由于食管内滞留而致长期的慢性炎症、溃疡,或慢性刺激,进而食管上皮增生,最后导致癌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食管癌高发地区的居民有进食很烫的饮食、饮烈酒、吃大量胡椒、咀嚼槟榔或烟丝的习惯,这些食管粘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均可引起局部上皮细胞增生。动物实验证明,弥漫性或局灶性上皮增生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期病变。 (三)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摄入动物蛋白不足和维生素A、B2、C缺乏,是食管癌高区居民饮食的共同特点。但大多营养不良的高发地区,食管癌并不高发,故这不可能是一个主导因素。 (四)遗传因素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庭性聚集现象。在我国山西、山东、河南等省的调查发现,有阳性家族史者约占1/4~1/2.在高发区内有阳性家族史的比例高,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 【病理改变】 食管癌的病变部位,我国各地报告不一,但均以中段最多(%~%),下段次之(%~%),

上段最少(%~%)。在我院622例中,中段者占%,下段者占%,上段者占%. (一)临床病理分期及分型 1.临床病理分期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评定有重要意义。1976年全国食管癌工作会议制订的临床病理分期标准如表18-7。 分期病变长度病变范围转移情况 0 不规定限于粘膜层无转移 1 <3cm 侵入粘膜下层无转移 2 3~5cm 侵入部分肌层无转移 3 >5cm 侵透肌层或外层局部淋巴结转移 4 >5cm 有明显外侵远处淋巴结或器官转移 表18-7 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分期 2.病理形态分型 (1)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分型:早期食管癌按其形态可分为隐伏型、糜烂型、斑块型和乳头型。 (2)中、晚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分型:可分为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腔内型和未定型。其中髓质型开发程度最高。少数中、晚期食管癌不能为归入上述各型者,称为未定型。 3.组织学分型 (1)鳞状细胞癌:最多见。 (2)腺癌:较少见,又可分为单纯腺癌、腺鳞癌、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

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科协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简报 2013年01月11日 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科协举办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承办的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于11月19~22日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 一、论坛基本情况 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棉花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22个单位的80余位青年科学家参会。论坛执行主席由中国农业大学孙文献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卫星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王源超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姜道宏教授共同担任。 二、论坛主要议题 论坛围绕“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这一主题展开。并就“功能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在植物病原致病机理的解析以及致病基因的大规模分离与鉴定中的应用”、

“与抗性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未来分子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三大粮食作物及重要的经济作物主要病原的效应蛋白在寄主中靶标的研究及其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潜在价值”、“重要植物病原菌致病性的调控机理及分泌途径研究”、“病原菌重要致病因子晶体结构的解析与药物靶标的选择”、“重要作物病害防控的新策略与新思路”等6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学术讨论。 1、功能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在植物病原致病机理的解析以及致病基因的大规模分离与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基因组学尤其是功能基因组学成为研究病原物致病机理和致病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调控网络研究等快捷而有效的途径。中国农业大学彭友良教授长期从事稻瘟病菌的基因组学研究。在这次论坛上,他通过稻瘟菌致病因子的大规模筛选、分离与鉴定的实例,阐明了植物病原真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他还介绍了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稻瘟菌的遗传变异的规律与特点,揭示水稻抗病性易被克服的分子基础,为水稻持久、广谱抗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福建农林大学王宗华教授也在稻瘟菌的功能基因组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对实验室近期的有关稻瘟病菌小酶的功能研究系列进展进行了交流并对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预测。 近年来,水稻稻曲病与小麦赤霉病在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大面积发生,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这两种病菌还有一个共同点,能在侵染寄主的过程中产生大量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中国农业大学孙文献教授对稻曲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在基因组水平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致病因子及侵染特性;分析了可能参与稻曲菌毒素合成的蛋白,从基因组水平上寻找合成稻曲毒素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另外,基因组学研究也为揭示稻曲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侵染循环等提供了大量的重要信息。浙江大学马忠华教授介绍了比较基因组学在赤霉菌的基因功能鉴定中的应用。通过赤霉菌与酵母基因组之间的比较,鉴定出两个物种保守的与特有的信号传导途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赤霉菌对敏感的机理。 华中农业大学的罗朝喜教授与郑露博士分别就病原真菌中线粒体细胞色素b(b)基因的进化特点和基于测序文库的全基因组序列拼接与基因预测的技术进行了汇报。通过对所有已发表的真菌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b应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不同物种间b基因大小的差异是因为其内含子的位置与序列发生显著的变化。郑露博士总结了一套利用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的方法,获得了与测序几乎一致的拼接效果。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为未来基因组学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2、与抗性基因调控网络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未来分子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影响 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抗病基因的发掘、克隆与应用一直是植物病理学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这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上,

分子病理学教学大纲

《分子病理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80 理论课学时:48实验课学时:32学分:4 一、课程的性质 学科基础课,视专业不同可定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分子病理学是转化医学前沿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融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及传统病理学,为疾病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以及新药研发和新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质性指导作用。经典病理学主要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变过程中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进行分析,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机理,并对疾病作出诊断。分子病理学致力于探讨疾病发生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亚微观变化,揭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 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温习串联其它基础生物学科的知识,锻炼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前沿动态。认识疾病及其愈复过程中细胞之间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主要研究方法,对重大和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在分子和信息传导通路上有深入理解,为今后研究生阶段开展生物医学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适用专业 理工科本科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工程应用等相关专业。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授课学时共计80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实验课32学时。 (一)信息传递与疾病(重点)(12学时) 1.基因突变,基因协同调控与疾病发生 2.细胞行为和信息传导与疾病发生 3.蛋白质修饰,转运和降解与疾病发生 4.代谢调控与肥胖症的分子基础 (二)炎症,疼痛和炎症介质(4学时) 1. 炎症介质作用及分子调节机制 2. 炎症导致的常见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和治疗策略 (三)器官纤维化的分子机制(4学时) 1.器官纤维化的分子病理过程 2.器官纤维化逆转的分子病理过程 (四)细胞微环境,离子通道与疾病发生(难点)(4学时) 1.癫痫病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离子通道的研究 2. 流感M2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研究及抗流感新药的研发

2020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2020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进展 摘要 形态学以及经典的免疫组化仍是骨来源肿瘤诊断的基石,但以二代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病理学的蓬勃发展已改进了目前的诊断技术。同时,分子病理学也进一步为骨来源肿瘤的治疗策略提供线索,用于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基于分子异常的新病种的文献报道不断涌现,让肿瘤的分类从形态学向分子生物学转换。目前,骨肿瘤可以简单分为简单核型和复杂核型两类,前者包括了特殊异位、基因点突变、特殊基因扩增等,而后者往往缺乏特定的变异。本文基于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5版)新的骨肿瘤分类,对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更新进行归类和总结。新的基因型的发现有助于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甚至可以为后续的内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其中以巨细胞来源的骨的肿瘤的H3F3A p.G34W、软骨母细胞瘤的H3F3B p.K36M、软骨肉瘤的IDH1/2突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USP6重排等成为近年来骨肿瘤分子病理学革新的标志。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骨来源肿瘤的分子病理学发展极其迅速。骨肿瘤的亚型鉴别已经从依赖传统的免疫组化染色转变为分子病理学检测,例如免疫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二代测序等。新出现的骨肿瘤遗传基因位点,让人们对这些骨肿瘤亚型的遗传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这些遗传学的改变也

在指导临床治疗策略及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甚至在小圆细胞恶性肿瘤中,部分肿瘤亚型的命名就是以基因异位来进行的,例如CIC重排肉瘤(CIC为毛细血管果蝇的人类同源基因,编码一群高迁移率的转录因子,位于19号染色q13断端)和BCOR 重排肉瘤(BCOR基因,编码转录抑制因子B细胞淋巴瘤-6的共抑制因子,位于X染色体11.4断端)等。 骨肿瘤的二代测序提示基因的初始改变包括单核苷酸变异、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基因融合和更复杂的变化,如染色体碎裂等。为了便于理解,在下文中我们就每个骨肿瘤亚型的基因改变做了详细的归类: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基因缺失和基因扩增,并对骨肿瘤亚型相应的基因改变频率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同时,在临床应用中并非所有的基因型鉴定均需要通过二代测序的方法,设计相应探针进行FISH检测或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源基因突变后下游蛋白的表达,虽不如测序精准,但可降低花费,简便易行。部分基因缺失,例如INI-1缺失也可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在辅助诊断的同时提供了治疗思路。值得一提的是,仍有大量骨肿瘤亚型属复杂核型,并没有明确的变异,基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的分辨,以及通过排除存在简单核型的其他骨肿瘤亚型,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本综述基于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5版)新的骨肿瘤分类,通过文献复习,对近10年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更新进行归类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