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共3篇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

面法优化共3篇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1

玉米秸秆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废弃物,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玉米秸秆可以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然而,由于其中的纤维素等复杂碳水化合物难以被生物降解,限制了其进一步利用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

纤维素酶是一类可以分解纤维素的酶,对于降解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有一定的作用。本文采用纤维素酶水解的方法来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并应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优化研究。

实验首先通过蒸煮酸处理将玉米秸秆处理成不同程度的酸性条件下的糠醛,再通过较高温度下进行水解,提取出其中的可溶性糖化物质并进行检测。实验数据表明,玉米秸秆的糠醛产率随着蒸煮时间和酸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而糖化率则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过高的温度也会导致糖化率下降。综合考虑,确定了蒸煮时间、酸浓度和温度三个因素的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在响应曲面实验中,通过正交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对三个因子进行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对响应曲面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验证。最终,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蒸煮时间68.3min、酸浓度0.99

mol/L、水解温度61.6℃,在这个条件下,纤维素酶水解玉米

秸秆的糖化率高达87.5%,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纤维素酶水解玉米秸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了优化。得到的结果表明,响应曲面法可以有效地优化糖化反应的条件,提高利用效率,为玉米秸秆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本研究也为其他领域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纤维素酶水解的方法提高了玉米秸秆的利用率,并应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了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蒸煮时间68.3min、酸浓度0.99 mol/L、水解温度

61.6℃,此条件下纤维素酶水解的糖化率高达87.5%。本研究

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思路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2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

背景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纤维素的高效利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秸秆作为一种丰富的资源,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因此秸秆的高效利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纤维素酶是一种特异性比较强的酶,可以有效地水解纤维素,促进秸秆的生物降解。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进行水解,分析不同因素对水解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曲面法寻求最优的水解

条件。

实验

实验设计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探究不同因素对纤维素酶水解效果的影响,并建立响应曲面模型,确定最优化条件。实验因素包括纤维素酶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水解产物为还原糖和葡萄糖浓度,以及还原糖和葡萄糖的比例。

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对水解效果均有明显的影响。在不同的因素组合下,水解产物的浓度差异较大。最佳水解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为150 U/g、反应时间为48 h、温度为55℃,此时还原糖和葡萄糖的总浓度达到了5.5

mg/mL,还原糖和葡萄糖的比例为1:1.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了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的优化模型,并得出最优化条件。研究结果证明,纤维素酶是一种可行的秸秆水解方法,通过优化水解条件可以得到更高效的水解产物。此研究结果为秸秆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同时为纤维素酶水解方法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利用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进行水解,探究不同因素对水解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曲面法寻求最优的水解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水解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为150 U/g、反应时

间为48 h、温度为55℃,此时还原糖和葡萄糖的总浓度达到

了5.5 mg/mL,还原糖和葡萄糖的比例为1:1.5。研究结果证明纤维素酶是一种可行的秸秆水解方法,优化水解条件可以得到更高效的水解产物,为秸秆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3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化石能源已经日益枯竭,因此研究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纤维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中以木质素和纤维素为两大主要组成。其中纤维素占据了约40%的植物生物量,因此从纤维素中获得能源被视为

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纤维素酶则是将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的关键酶类。

玉米秸秆是农业废弃物中的一种重要来源,在中国南方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广大,每年产生的秸秆数量十分庞大,如能够将其转化为能源,不仅能够降低环境污染,而且还能够提供一定的可再生能源。因此,研究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的酶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用玉米秸秆为材料,采用无菌条件下的预处理和酶解方法,研究玉米秸秆纤维素在三联酶的作用下的降解效果,并使用响应曲面法对酶解过程进行优化。

实验选取玉米秸秆为原料,并进行干燥处理,将干燥后的秸秆

进行预处理,选取蒸汽爆破法作为预处理方法,对秸秆进行脱木素处理,提高纤维素的曝露程度。在预处理完成之后,将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分别分成五份,并在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纤维素酶液的作用下,进行不同时间的水解反应。得到反应液中葡萄糖含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不同浓度和时间下酶解的效果。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到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过程的反应曲面,进而使用响应曲面法对酶解过程进行优化分析。在分析中,分别考虑了酶浓度和反应时间两个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因素水平方案的优化设计,以得到效果最优的反应条件。最终,确定了纤维素酶浓度为0.3mg/mL,反应时间为48小时时

为最优反应条件,此时葡萄糖产率达到了80%以上。

综上,本研究采用无菌条件下的预处理和酶解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水解过程,并使用响应曲面法对酶解过程进行了优化。在实验中,使用纤维素酶作为酶解剂,获得了高效的纤维素酶水解过程,为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本研究成功地将玉米秸秆转化为可再生能源,通过无菌条件下的预处理和酶解方法,使用纤维素酶对其进行水解反应,并使用响应曲面法对酶解过程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浓度为0.3mg/mL,反应时间为48小时时,可获得80%以上的

葡萄糖产率。研究成果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选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和推广价值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及进展的研究 摘要: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本文论述了纤维素酶的性质,重点介绍了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做了展望。关键词:纤维素酶;纤维素;作用机理; 0引言 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看好,将是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之后的第四大工业酶种,甚至在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大酶种,因此纤维素酶是酶制剂工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纤维素占植物干重的35%-50%[1],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对人类而言,它又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可再生物质。纤维素的利用和转化对于解决目前世界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 纤维素酶的性质 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内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活力。纤维素酶是四级结构,,产生纤维素酶的菌种容易退化,导致产酶能力降低。由于纤维素酶难以提纯,实际应用时一般还含有半纤维素酶和其他相关的酶,如淀粉酶(amylase)、蛋白酶(Protease)等。 纤维素酶的断键机制与溶菌酶一样,遵循双置换机制。纤维素与酶相互作用中,是酶被底物分子所吸附,然后进行酶解催化,酶的活性较低,仅为淀粉酶的1/100[3] 纤维素酶对底物分子的分解,必须先发生吸附作用。纤维素酶的吸附不仅与自身性质有关,也与底物密切相关,但纤维素酶的吸附机制总体并未弄清,仍需进一步研究[4]。 2 纤维素酶的作用原理 (1)、纤维素酶在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的同时,可促进植物细胞壁的溶解使更多的植物细胞内溶物溶解出来并能将不易消化的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脂类降解成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动物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2)、纤维素酶制剂可激活内源酶的分泌,补充内源酶的不足,并对内源酶进行调整,保证动物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起到防病,促生长的作用。 (3)、消除抗营养因子,促进生物健康生长。半纤维素和果胶部分溶于水后会产生粘性溶液,增加消化物的粘度,对内源酶造成障碍,而添加纤维素酶可降低粘度,增加内源酶的扩散,提高酶与养分接触面积,促进饲料的良好消化。 (4)、纤维素酶制剂本身是一种由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组成的多酶复合物,在这种多酶复合体系中一种酶的产物可以成为另一种酶的底物,从而使消化道内的消化作用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说纤维素酶除直接降解纤维素,促进其分解为易被动物所消化吸收的低分子化合物外,还和其他酶共同作用提高奶牛对饲料营养物质的分解和消化。

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及秸秆糖化研究

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及秸秆糖化研究 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优化及秸秆糖化研究 摘要:纤维素酶在生物能源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有效降解秸秆等废弃物,并转化为发酵产物,如生物乙醇。本研究通过固态发酵的方式培养黑曲霉,优化产纤维素酶的条件,并利用优化的酶解液对秸秆进行糖化实验,探究最佳的糖化条件。 关键词:黑曲霉;固态发酵;纤维素酶;秸秆糖化 1. 引言 随着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环境友好的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秸秆作为生物质资源的一种,具有庞大的潜在能量价值,但其利用率低下。纤维素作为秸秆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难以降解的特点,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不能有效降解纤维素。 2. 方法及实验步骤 2.1 培养黑曲霉产生纤维素酶 选择黑曲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固态发酵培养。黑曲霉菌种接种于固态培养基中,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根据黑曲霉固态发酵产酶曲线,确定最佳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 2.2 优化产纤维素酶的条件 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响应面试验,探究培养基配方、碳源浓度、氮源浓度、pH值等因素对纤维素酶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实 验数据,确定最佳的产酶条件。 2.3 秸秆糖化实验 利用优化的纤维素酶酶解液对秸秆进行糖化实验。调整酶解液的酶解时间、温度和pH值等参数,探究最佳的糖化条件。通

过测定糖化液中的还原糖含量,评估糖化效果。 3. 结果与讨论 3.1 产纤维素酶的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在黑曲霉固态发酵条件下,最佳培养时间为7天,最佳培养温度为32℃。该条件下,纤维素酶的产量达到最高。 3.2 产纤维素酶的条件优化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产纤维素酶的条件,得到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碳源浓度5g/L,氮源浓度4g/L,pH值5.5。 3.3 秸秆糖化效果评估 在最佳糖化条件下,糖化液中的还原糖含量达到最高值,说明纤维素酶能够有效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释放出糖分。 4. 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确定了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并利用优化的纤维素酶对秸秆进行糖化实验,证实了纤维素酶能够有效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这为秸秆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为生物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 展望 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究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底物特异性、酶解反应动力学等方面,以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和活力,进一步提高秸秆的糖化效率。此外,还可结合其他生物酶和发酵菌株进行协同作用研究,提高生物能源的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 通过本次研究,确定了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并证实纤维素酶能够有效降解秸秆中的纤维素,释放出糖分。这为秸秆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为生物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究纤维素酶的底物特异性和酶解反应动力学,以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和

玉米秸秆的利用

1、玉米秸秆简介 主要由植物细胞壁组成,基本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木质素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层层包围。 纤维素是一种直链多糖,多个分子平行排列成丝状不溶性微小纤维;半纤维素主要由木糖、少量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组成;木质素是以苯丙烷及衍生物为基本单位组成的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其中,木质素是一种燃料,半纤维素可水解为五碳糖,而纤维素水解为六碳糖比较困难。秸秆中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前两者可以降解为单糖用于发酵生产丁醇。但是纤维素的降解条件较为苛刻,需要消耗的大量纤维素酶才能使其有效降解,这样从秸秆中的己糖来生产丁醇就面临高成本的压力。而秸秆中的半纤维素较容易降解,使用稀酸处理的方法可以将半纤维素几乎全部降解为单糖 纤维素生物质是由纤维素(Cellulose 30-50%),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20-40%),和木质素(Lignin 15-30%)组成的复杂材料。纤维素分子是由n个葡萄糖苷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链状聚合体,纤维素大分子之间通过氢键聚合在一起形成纤维束。半纤维素是一大类结构不同的多聚糖的统称,这类聚糖包括葡萄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木聚糖、阿拉伯聚糖以及果胶,而木聚糖占组分的一半以上。木质素是由苯基丙烷结构单元通过碳~碳键连接而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半纤维素位于许多纤维素之

间,就像一种填充在纤维素框架中的填充料;而木质素是一种镶嵌物质,在纤维素周围形成保护层。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不同原料中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故利用的难易程度也会有差异。一些常见的植物纤维素各组分比例见表1. 表1 常见植物纤维原料的组成 木质纤维素原 料 纤维素 Cellulose(w%) 半纤维素 Hemicellulo 木质素 Lignin

玉米秸秆的酶水解糖化

玉米秸杆的酶水解糖化 李俊英张桂陈学武苗芳侯建革 玉米秸杆的酶水解糖化 摘要:玉米秸杆属植物纤维废料,研究玉米秸杆酶水解糖化的目的在于寻求一条玉米秸杆的合理利用新途径,加工成食品、燃料、化工产品等,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从玉米秸杆的化学结构出发,阐述玉米秸杆酶水解、糖化的机理及研究概况,玉米秸杆所含成分复杂,需要经过预处理,破坏其结晶性,提高水解性能,从而得以很好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玉米秸杆;酶水解;糖化 1 玉米秸杆的化学组分 玉米秸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粗蛋白和水等。 1.1 纤维素 玉米秸杆纤维素结构单元是由β-D葡萄糖基1,4-糖苷键联结而成的线性高分子化合物。每个纤维素分子由800--1200个葡萄糖分子组成,据戈林(D.A.J.Goring)等研究,在纤维细胞中的次生壁中,微细纤维、木素、半纤维素中组分均呈不连续的层状结构,彼此粘结又互相间断。微细纤维是构成细胞壁的骨架,木素、半纤维素则是微细纤维之间的填充剂和粘结剂。纤维素分子中的葡萄糖(和其它糖)残基的多少,或者称之为聚合程度的高低,因植物种属不同、时空和空间关系的变化而有变异。玉米秸杆纤维素属于次生壁一类的纤维素分子,其平均聚合度为1000左右。其中大约30到100个纤维素分子“并肩”排列,在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作用下,形成结晶的(crystalline)或类结晶的(paracrystalline)微纤丝。微纤丝的结晶区即β-1,4葡聚糖区,而中央的非结晶区则可能是甘露糖或木糖的存在部位,非结晶的或结晶程度差的表面区包围着中央的结晶核(Crystal nucleus)〔2,3〕。从以上分析,纤维素类分子相互间以特定化学键相联系,形成牢固结构,使其难于分离。 1.2 半纤维素 半纤维素的结构单元是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等以及这些糖甲基化、乙酯化单位和醛酸衍生物。半纤维素的分子量较低,聚合度小于200,且分子往往带有支链。不同来源的半纤维素各种结构单元比例不同,但木糖是玉米秸杆的主要糖、其次是阿拉伯糖。其中木糖间以β-1,4糖苷键连接,分支度较高。 1.3 木素 木素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聚合物。是由苯丙基丙烷单元通过醚键和碳-碳键联接而成、具有三维结构的芳香族高分子化合物。玉米秸杆的木素含量为19%-23%。木素中含碳量达60%-66%,含氢5%-6.5%。木素含碳量高,含氢量低,玉米秸杆木素的分子量低,降低了木素的化学稳定性,使玉米秸杆较易蒸煮。 玉米秸杆中组分除含以上物质外,尚含有粗蛋白、灰分、水等等。 2 玉米秸杆的预处理 正是由于玉米秸杆组成成分复杂、稳定,使得其生物降解难于迅速进行。生物工作者从土壤、有病害的植物、牛胃、牛粪等分离筛选活力高的微生物,但至今也未找到能迅速降解的

瘤胃微生物厌氧消化农业固体有机废物技术与应用研究

瘤胃微生物厌氧消化农业固体有机废物技术与应用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有机废物因产量大、难处理、污染严重近年被广泛关注,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纤维素类生物质和禽畜养殖粪便。厌氧消化技术是处理农业固体有机废物的主流技术之一,因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被广泛研究。 纤维素类生物质受结构紧密、结晶纤维素等影响很难被普通微生物高效转化,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成本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经济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和一种可以高效转化该类废物的微生物系统,研发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固体有机废物处理新技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利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高效降解纤维素类生物质原理,主要考察沼液对玉米秸秆预处理性能,小试、中试与工业化规模条件下体外模拟瘤胃微生物厌氧消化反应器高效降解玉米秸秆与禽畜养殖粪污产甲烷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利用厌氧消化剩余沼液含有较高浓度氨的特性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经过沼液预处理后的秸秆表层结构被显著破坏,内部酯键、醚键等连接结构化学键断裂,相对结晶度从800%降低至最低的36.2%;9天的预处理时间、25℃左右的环境温度和500%的沼液投加量秸秆预处理效果最好,影响因素排序为预处理时间>预处理温度>沼液投加量;预处理使瘤胃微生物厌氧发酵秸秆产酸达到稳定期时间缩短40%,干物质消化率提高18%左右,与传统氨化剂对比分析,沼液对秸秆表层及内部结构破坏程度更高,对瘤胃微生物厌氧发酵糖化与酸化过程促进作用更明显,可操作性更强。 (2)模拟反刍动物瘤胃环境,建立小试规模体外模拟瘤胃微生物连续厌氧消化反应器系统,初步探索瘤胃微生物体外驯化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控制pH为6.5

纤维素水解机理的理论研究

纤维素水解机理的理论研究 纤维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由许多β-葡萄糖单体单元构成,是植物的主 要结构成分。纤维素的水解可以得到各种有机化合物,可以用于生产生物能源、生产化学品和生物医药等方面。因此,对纤维素水解机理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水解方法以及水解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纤维素的化学结构主要由β-葡萄糖单体构成。纤维素中的β-葡萄糖分子通过 1,4-β键链接起来形成纤维素链,链长可以达到数千个单体。在纤维素的链中,葡 萄糖单体呈平面构型,每个单体都有三个羟基,可以进行水解反应。此外,在纤维素中,由于β-葡萄糖分子的平面构型和1,4-β键的排列,使得纤维素链形成了一种 类似晶体的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纤维素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稳定性。 二、纤维素的水解方法 纤维素的水解方法包括酸性水解、碱性水解和酶解三种。其中,酸性水解是最 常见的方法。在酸性条件下,水会攻击1,4-β键,使得纤维素链被切断,形成低聚 物或单体。碱性水解则是通过碱对纤维素链的水解作用,水解产物主要是葡萄糖和其它低聚物。酶解是通过将适合的纤维素分解酶加入水解反应体系中,使得纤维素分子链上的β-葡萄糖单体被水解成低聚糖或糖。 三、纤维素的水解机理 纤维素的水解机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酸性水解中,最初的步骤是水的催化 附加反应-质子化,即酸性条件下的水会通过质子化变成氢氧根离子,和纤维素的1,4-β键发生水攻击反应。在这个步骤中,酸性条件使得水的α-碳上的氢离子化, 使得水的质子化特异性增强,进而成为水解反应发生的一个必须条件。

在质子化的过程中,水的质子可以在纤维素链上跳跃,带来更多的水解反应。这个步骤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链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纤维素水解效率的因素之一。 其次,根据烷基含量不同,纤维素不同部分上的质子化速率也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水解反应的速率和水解产物的类型会发生改变。当水解反应发生在纤维素链内部分子时,产生的纤维素低聚糖也更容易重新排列成再生纤维素,这会加剧反应的可逆性。 另外,在碱性水解过程中,酸性水解会增加高温条件下的水解速度,但在较低温度下的情况下,碱性水解会适度增强水解反应速率。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水的碱性还在于产生质子的水解反应和碱性条件下的纤维素结构对碱基的生物学亲和性。 在纤维素水解反应中,当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大量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小分子可以进一步用于生产生物能源、化学品和生物医药等方面。因此,纤维素的水解机理研究将会对生产这些有机小分子的过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纤维素的化学结构、水解方法和水解机理是相互关联的。在进一步探究纤维素水解机理时,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优化纤维素的水解过程,提高纤维素水解的效率,同时探索纤维素水解的新颖路线。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共3篇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 面法优化共3篇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1 玉米秸秆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废弃物,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玉米秸秆可以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化学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然而,由于其中的纤维素等复杂碳水化合物难以被生物降解,限制了其进一步利用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 纤维素酶是一类可以分解纤维素的酶,对于降解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有一定的作用。本文采用纤维素酶水解的方法来提高玉米秸秆的利用率,并应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优化研究。 实验首先通过蒸煮酸处理将玉米秸秆处理成不同程度的酸性条件下的糠醛,再通过较高温度下进行水解,提取出其中的可溶性糖化物质并进行检测。实验数据表明,玉米秸秆的糠醛产率随着蒸煮时间和酸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而糖化率则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过高的温度也会导致糖化率下降。综合考虑,确定了蒸煮时间、酸浓度和温度三个因素的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在响应曲面实验中,通过正交设计和响应曲面法对三个因子进行优化,并通过实验验证对响应曲面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验证。最终,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蒸煮时间68.3min、酸浓度0.99

mol/L、水解温度61.6℃,在这个条件下,纤维素酶水解玉米 秸秆的糖化率高达87.5%,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纤维素酶水解玉米秸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了优化。得到的结果表明,响应曲面法可以有效地优化糖化反应的条件,提高利用效率,为玉米秸秆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本研究也为其他领域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纤维素酶水解的方法提高了玉米秸秆的利用率,并应用响应曲面法进行了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蒸煮时间68.3min、酸浓度0.99 mol/L、水解温度 61.6℃,此条件下纤维素酶水解的糖化率高达87.5%。本研究 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思路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2 玉米秸秆纤维素酶水解研究及响应曲面法优化 背景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最主要的成分之一,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纤维素的高效利用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秸秆作为一种丰富的资源,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因此秸秆的高效利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纤维素酶是一种特异性比较强的酶,可以有效地水解纤维素,促进秸秆的生物降解。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纤维素酶对玉米秸秆进行水解,分析不同因素对水解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曲面法寻求最优的水解

玉米秸秆酶水解过程中的酶复配条件优化

玉米秸秆酶水解过程中的酶复配条件优化 王奇;王林风;闫德冉;张斐洋;刘天天;吴静波 【摘要】降低酶解成本是纤维素乙醇生产的关键。利用酶复配技术优化蒸汽爆破处理后玉米秸秆的酶水解工艺条件,以提高纤维素的转化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对酶解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汽爆玉米秸秆,纤维素含量达42.21%,半纤维素仅为3.65%。纤维素酶对酶解过程起决定性作用,添加40 FPU/g时,酶解率为75.45%;木聚糖酶可促使更多的纤维素暴露出来,添加1500 IU/g时,酶解率最高为78.03%;β-葡萄糖苷酶有助于消除纤维二糖积累造成的反馈抑制,用量40 IU/g时,纤维二糖浓度为0.3304 g/100 mL,酶解率达76.45%。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30 FPU/g,木聚糖酶用量800 IU/g,β-葡萄糖苷酶用量40 IU/g;该条件下,进行底物质量浓度25%的验证实验,葡萄糖达9.3 g/100 mL,若用单一天冠纤维素酶,葡萄糖仅5.9 g/100 mL,提高了57.63%。三种酶的影响顺序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Reducing the cost of enzymatic hydrolysis is the key step in bio-ethanol production from cellulos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nversion of cellulose into ethanol,the enzymatic hydrolysis condition of corn stalk pretreated by steam explosion was optimized by enzyme complex formulation. The affecting rules of cellulase,xylanase andβ-glycosidase on enzymatic hydrolysis efficiency were studied by single-factor experiment and orthogonal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ellulose content of steam-exploded corn stalk reached 42.21%,and the hemicellulose content was only 3.65%. Cellulase was crucial to the enzymatic hydrolysis process,the enzymatic hydrolyzation

改性秸秆对污水中染料物质的吸附脱除研究共3篇

改性秸秆对污水中染料物质的吸附脱 除研究共3篇 改性秸秆对污水中染料物质的吸附脱除研究1 改性秸秆对污水中染料物质的吸附脱除研究 随着工业生产和人口增长,越来越多的污水被排放进入自然环境,其中包括许多有害物质如染料。染料的存在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如何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染料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在传统的处理方法中,化学法和生物法是主要的去除方法。但这些处理方法可能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如产生二次污染或需要高成本。因此,研究开发一种更经济、环保的方法来去除染料尤为重要。 吸附法是目前用于去除染料的一种常用方法。它通过吸附剂的作用将染料从污水中分离出来。吸附剂的种类多样,但贵重的活性炭和大量耗能的合成丙烯酸基材料等高成本吸附剂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广泛应用。因此,寻找一种便宜、环保的吸附剂来去除染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秸秆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这些成分使秸秆在环保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秸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可以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性来制备吸附剂来去除染料。一些研究表明,改性秸秆可以作为染料污染水体中的吸附剂。

本次研究选取自然秸秆和盐酸预处理秸秆,通过物理拼接工艺制备改性秸秆。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改性秸秆对染料污染水体的吸附效果。首先,我们制备了一种三原色染料污染水体(溴甲蓝、酸性红和原红)。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调查了染料去除率和其他因素对秸秆吸附的影响。实验的结果表明,改性秸秆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纯秸秆。其中盐酸处理的秸秆吸附效果最佳。在溴甲蓝、酸性红和原红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 17.076mg/g、23.596mg/g、30.283mg/g,而未改性的秸秆分别为10.234mg/g、12.432mg/g、14.256mg/g。这表明,通过改性处理后,秸秆吸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我们考虑了温度、PH、接触时间和吸附剂用量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PH值为 5~6、秸秆用量为0.06g/mL、接触时间为150min的条件下,吸附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改性秸秆来制备吸附剂去除染料污染水体,得到了良好的实验结果。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可以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改性秸秆吸附机理,以提高其吸附效果和应用范围 本研究通过物理拼接制备改性秸秆作为吸附剂去除染料污染水体,并调查了不同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秸秆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纯秸秆,其中盐酸处理的秸秆吸附效果最佳。在温度为25℃、PH值为5~6、秸秆用量为0.06g/mL、接触时间为150min的条件下,吸附效果最佳。这种方法具有

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比较研究共3篇

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比较研究共3 篇 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比较研究1 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比较研究 响应曲面设计方法是化学、工程、统计学及其他领域的实用工具,用于制定响应曲面模型和优化实验数据。该方法可根据对某个过程或系统的响应的预期,确定相应的输入条件。响应曲面设计方法通常分为一阶和二阶设计。一阶设计通过简单线性回归来预测响应,而二阶设计则通过二次多项式模型来更精确地预测响应。 本文拟对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对一阶设计方法进行评估,评估其在精度、计算量及实验设计方面的优点和限制。接着,介绍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和优点,比较其与一阶设计方法的不同之处。最后,讨论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和未来的改进方向。 一、一阶设计方法评估 一阶设计方法是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实验响应。这种方法具有计算量小、易于操作、解释和理解的优点。然而,随着实验因素数量的增加,模型的精度会下降,这意味着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以增加数据采集。此外,一阶设计方法无法捕捉实验响应的非线性关系,导致响应预测的误差较大。因此,对于需

要精度高、响应复杂的实验设计,一阶设计方法并不是最佳方法。 二、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 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通过二次多项式模型来更准确地预测响应。这个模型包括主效应、相互作用效应和二次效应。相比于一阶设计方法,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可以更好地描述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提高响应的准确性。此外,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需要的实验次数较少,因此在缩短实验周期和降低实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可能存在多个最优解的情况,这使得在实践中需要警惕。 三、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有很多优点,但是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响应曲面模型的公式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精通。此外,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可能无法适用。这时需要利用其他的模型来预测响应。未来,可以将响应曲面设计方法与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探索更高效和准确的实验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响应曲面二阶设计方法是响应曲面设计方法的重要进展。它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实验响应,而且需要的实验次数较少。但是,它的公式较为复杂,有一些局限性。因此,需要更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

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筛选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并优化其产酶条件,以提高纤维素降解效率和产酶量。 方法 1. 菌种收集与筛选 1.收集土壤、水源等环境样品,分离出潜在的纤维素酶产生菌株。 2.通过平板培养和传代培养,筛选出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 2. 纤维素酶活性测定 1.利用Congo Red染色法测定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性。 2.选择具有较高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作为后续研究对象。 3. 优化产酶条件 1.确定最适pH:在不同初始pH值下培养菌株,测定产酶量和纤维素酶活性。 2.确定最适温度:在不同培养温度下培养菌株,测定产酶量和纤维素酶活性。 3.确定最适碳源:使用不同碳源(如纤维素、木质素等)培养菌株,测定产酶 量和纤维素酶活性。 4.确定最适氮源:使用不同氮源(如蛋白质、尿素等)培养菌株,测定产酶量 和纤维素酶活性。 4. 鉴定菌株 1.利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优选出的菌株进行鉴定,确定其属于哪个科、 属、种。 2.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 5. 产酶机制研究 1.利用电镜观察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形态结构变化。 2.利用基因组学方法分析纤维素酶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情况。 发现 1.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出了多个具有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其中某一菌株表现出 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 2.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50℃,最适碳源为纤维素,最适氮源为蛋白质。 3.经鉴定,该菌株属于纤维素酶产生菌属,并命名为XX菌株。 4.电镜观察发现,在最适产酶条件下,XX菌株的纤维素酶形态结构清晰可见。

5.通过基因组学方法分析,发现XX菌株在最适产酶条件下纤维素酶基因的表 达水平较高。 结论 1.通过本研究筛选出了一株高产纤维素酶的菌株XX。 2.最适产酶条件为pH 7.0、温度50℃、碳源为纤维素、氮源为蛋白质。 3.该菌株具有潜力应用于纤维素降解和生物质转化领域。 4.通过深入研究其产酶机制,可以进一步优化该菌株的产酶性能和应用前景。 以上是本次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的深度报告,通过筛选菌株、优化产酶条件和研究产酶机制等方面的工作,为纤维素降解和生物质转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玉米秸秆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共3篇

玉米秸秆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变化规律 的研究共3篇 玉米秸秆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1 玉米秸秆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玉米秸秆青贮是一种能够为牛提供高质量饲料的方法,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然而,在采用玉米秸秆青贮作为饲料的过程中,其营养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饲料的品质和效果。因此,研究玉米秸秆青贮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对于实现高产、高效、高质的畜牧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玉米秸秆青贮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会随着青贮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在青贮前,玉米秸秆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5%左右,而在青贮后第7天左右,其含量会降至约2.5%左右。这是因为在青贮过程中,玉米秸秆中的蛋白质会被细菌分解为氨基酸和低分子量的蛋白质,其中一部分蛋白质会被细菌代谢后释放为热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细菌蛋白质,从而减少了玉米秸秆中的蛋白质含量。 同时,玉米秸秆青贮后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会明显增加。在青贮前,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含量一般在35%~40%左右,而在 青贮后第21天左右,其含量会升至约50%左右。这是因为在 青贮过程中,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难以被细菌分解,但是会发生凝聚和结晶现象,从而导致其含量的增加。

此外,玉米秸秆青贮后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会明显下降。在青贮前,玉米秸秆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一般在60%~70%左右,而 在青贮后第14天左右,其含量会下降至约50%左右。这是因 为在青贮过程中,玉米秸秆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细菌分解为有机酸和气体等物质,其中一部分有机酸会被吸附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形成稳定的结构,从而导致其含量的减少。 最后,玉米秸秆青贮前后的矿物质含量变化不大。在青贮前,玉米秸秆中的矿物质含量一般在2%~3%左右,而在青贮后其含 量也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在青贮过程中,细菌分解玉米秸秆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时,也会释放矿物质等微量元素,从而使得青贮后的矿物质含量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玉米秸秆青贮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减少,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明显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而矿物质含量基本不会变化。因此,在进行玉米秸秆青贮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化规律,适当调整饲料配方,保证牛只能够获得高质量的饲料,并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益 综上所述,青贮是一种有效利用玉米秸秆的方法,但它的营养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在青贮过程中,玉米秸秆中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会减少,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明显增加,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而矿物质含量基本不会变化。因此,在进行青贮时,需要考虑这些变化规律,尽量利用玉米秸秆的优点,配合适当的饲料,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玉米秸秆青贮前后营养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2

玉米秸秆的水热酸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玉米秸秆的水热酸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高文中;张佳;付存亭;时锋;欧阳胜利 【摘要】玉米秸秆是一种富含纤维素的丰富且廉价的优质生物质原料,其水热处理工艺是影响纤维素乙醇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可生物降解的乳酸强化水热处理过程,考察了处理温度、时间和乳酸浓度对玉米秸秆水热处理的影响,以处理液中木糖和后续的酶解液中的葡萄糖为目标,确定了适宜的水热处理条件.实验表明,乳酸可以有效提高半纤维素脱除率和酶解收率;提高乳酸浓度、延长处理时间和升高温度可促进半纤维素脱除,但也会造成纤维素损失,影响酶解收率;当乳酸浓度为1.2wt%,温度180℃,时间50min时,木糖收率及酶解后葡萄糖收率较高,分别为 57.8%,79.5%. 【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 【年(卷),期】2019(045)008 【总页数】2页(P80-81) 【关键词】玉米秸秆;乳酸;水热处理;木糖;酶解;葡萄糖 【作者】高文中;张佳;付存亭;时锋;欧阳胜利 【作者单位】广西广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宜州 546307;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天津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81 近年来,为了解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开发。燃料乙醇是一种可以保障能源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生物质能。目前我国正推进非粮燃料乙醇产业的建立与发展。其中,玉米秸秆是一种优质的非粮燃料乙醇的原料,其年产量可达6亿t,且纤维素含量可达35%以上[1] 。因此,高效转化及高附加值利用玉米秸秆资源与我国燃料乙醇产业息息相关。玉米秸秆是一种木质纤维素,主要由结构复杂且包裹紧密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2] 。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料预处理、酶解、发酵、乙醇精馏脱水和废水处理等工序[3-4] 。预处理工序是为了脱除半纤维素并使纤维素更多地暴露出来,以提高后续酶解效率[5-6] 。近年来发展的C5/C6糖共发酵技术又对预处理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提高木糖等五碳糖的含量[7] 。在现行的多种预处理工艺中,水热预处理是一种相对高效且绿色经济的处理技术[8] ,它利用亚临界状态下(1~6MPa,100~200℃)水自发电离产生的H+催 化原料中的半纤维素水解。 由于仅使用水,亚临界水热预处理的处理条件较温和,具有绿色、无毒且废水易处理等优点[8] 。然而,该方法原料处理强度较低,需要添加少量的酸来提高处理效率。盐酸等无机酸易造成设备腐蚀,且会引入新的杂质,增加废水处理难度,而使用乳酸等有机酸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作为半纤维素的分解产物,乳酸的加入不会提高废水处理难度,且乳酸易通过厌氧发酵渠道降解。 本研究以玉米秸秆为原料,使用乳酸提高处理强度,考察了乳酸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酶解实验考察该预处理技术对玉米秸秆中纤维素降解产生葡萄糖的影响,因此确定了乳酸增强的水热处理的适宜工艺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引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生产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纤维素资源,全球每年产生的纤维素高达1000 亿t,中国农作物秸秆量达到6 亿t,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年可获得量约9 亿t,这些纤维素,除少部分被利用外,大部分通过简单的焚烧方式利用,利用率极低,在浪费能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纤维素在自然条件下分解缓慢。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开发高效转化木质纤维素类可再生资源的微生物技术,利用工农业废弃物等发酵生产人类急需的燃料、饲料及化工产品,即化工原料的“绿色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微生物作为处理纤维素的一种手段,由于其对环境危害小,且能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纤维素降解机制的研究、纤维素高效分解菌种的选育以及纤维素分解酶类的研究成为热点。 1 纤维素的分子结构 纤维素是由D-葡萄糖以β-1,4 糖苷键结合起来的链状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的分子量为1. 5~ 1. 84×106, 相当于11 300 个葡萄糖残基, 这些纤维素分子以氢键构成平行的微晶束, 约60 个为一束。纤维素主要由结晶区和无定型区两部分组成。结晶区结构致密,葡萄糖没有游离羟基,纤维素酶不易侵入到内部发挥降解作用 ,而无定型区结构比较疏松,很易被微生物降解。迄今为止, 已发现固态下纤维素存在着五种结晶变体, 即天然纤维素(纤维素Ⅰ)、人造纤维素Ⅱ、Ⅲ、Ⅳ和纤维素X, 这五种结晶变体各有不同的晶胞结构, 并可由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Raman光谱等方法加以鉴别。 2 纤维素降解机理研究 有关纤维素降解机理的研究有很多,但纤维素酶将天然纤维素转化成葡萄糖过程中的细节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关于纤维素的降解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C1-Cx假说 1950 年, Reese 等曾阐明没有一种纤维素酶生产菌能生产出分解棉花中的天然纤维素的酶, 但发现有的菌株生产的酶能分解膨润的纤维素或纤维素诱导体等非晶体性纤维素, 因而提出了由于天然纤维素的特异性而必须以不同的酶协同作用才能分解的C1-Cx假说,其基本模式可以表述为: 该学说认为,C1酶首先作用于结晶纤维素,使形成结晶结构的纤维素链开裂,长链分子的末端部分离,使其转化为非结晶形式,从而使纤维素链易于水解;Cx酶随机水解非结晶纤维素,可溶性纤维素衍生物和葡萄糖的β-1,4-寡聚物;β-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和纤维三糖水解成葡萄糖。 2.2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普遍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纤维素降解是由EG(内切葡聚糖酶)、CBH(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和CB(纤维二糖酶或β-葡萄糖苷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酶反应的顺序机理:内切葡聚糖酶首先进攻纤维素的非晶区,形成外切纤维素酶需要的新的游离末端,然后外切纤维素酶从多糖链的非还原端切下纤维二糖单位,β-葡萄糖苷酶再水解纤维二糖单位形成葡萄糖。

产耐热纤维素酶菌株的分子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产耐热纤维素酶菌株的分子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陈红漫;孙玉辉;阚国仕;任大明;杨佳颖;蔡金涛 【摘要】A thermophilic strain NR615 possessing cellulase was isolated at 60℃ from hot spring samples. Based on the ITS sequence and 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strain NR615 was identified as Aspergillusfumigatus. The strain was capable of growing well at 28 - 60 ℃. Aeeording to optimization condition of cell growth and enzyme production, the initial pH is 6. 5. The supernatant of strain incubated medium showed efficient activity of cellulase with addition of crystalline cellulose as carbon and beef extract as nitrogen sources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enzyme activity at 2.41 IU/mL was reached after incubation for 5d. The optimal pH of the celullase for the reaction is 5.0. This enzyme shows stable aetivity over a b road range of temperature from 50 ℃ to 70 ℃.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ellulase demonstrated that it ha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thermostable cellulase field.%从温泉热源地区采集的水样中筛选出1株60℃生长的纤维素酶产生菌NR615。通过ITS序列及系统发育进化树的分析表明该菌株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该菌株在28~60℃生长较好.对菌体及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得出:初始pH6.5,碳、氮源分别为结晶纤维素、牛肉膏时有利于产酶。其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最适反应温度65℃,最适 pH5.0,且在50~70℃有一定稳定的活性。经过响应面分析优化培养基,发酵5d时活力达到2.4113IU/mL。这些特征表明,该菌株是1株性能良好的耐热纤维素酶生产菌株。

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酶特性研究

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酶特性研究 张悦;季静;关春峰;金超;李倩;闫豹;王罡;王昱蓉 【摘要】为研究微生物对秸秆纤维素降解的影响,从腐化秸秆样品中分离出微生物菌株,经透明圈试验和酶活力测定得到了2株高效的秸秆纤维素降解菌,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显示两株菌均为阴性菌,其中菌株①的16S rDNA与Pelomonas.序列比 对相似度高达99%,而菌株②的16S rDNA与Curvibacter.序列比对相似度高达100%;由此可得,菌株①为Pelomonas.属并命名为Pelomonas gx.,菌株②为Curvibacter.属并命名为Curvibacter zj..经拮抗实验可知,两菌株间具有很好的兼 容性,并对复合菌系(Pelomonas gx.+Curvibacter zj.)的产酶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菌系Pelomonas gx.+Curvibacter zj.在温度35℃、pH为6.5、蛋白胨为氮源的条件下培养4d产酶最优,产酶能力明显高于单一菌株,其在结合10%NaOH预处理后秸秆降解率最高,秸秆干粉失重率可达78.10%. 【期刊名称】《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18(026)004 【总页数】11页(P28-38) 【关键词】秸秆;复合菌系;筛选;产酶特性 【作者】张悦;季静;关春峰;金超;李倩;闫豹;王罡;王昱蓉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 程学院,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天

玉米秸秆碱法水解

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不同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碱法水解条件 优化研究 学生姓名:*** 所在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所学专业:生物工程 导师姓名:*** 完成时间:2011年5月20日

不同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碱法水解条件优化研究 *** (生命科技学院生物工程系073班) 摘要 我国含有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玉米秸秆需经预处理后才能被高效水解。本文采用原秸秆粉碎60目、超细200目、膨化粉碎60目和膨化超细400目四种不同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为材料,在一定的固液比,温度,碱浓度,处理时间条件下,以可溶性糖含量为指标,做碱法水解实验,结果显示:固液比为1:17,NaOH浓度为2.5%,水解温度为110℃,水解时间为60min时水解液可溶性糖含量最大,达12.1%。 关键词:玉米秸杆,预处理,碱法水解,可溶性糖

DIFFERENT PRETREATMENT ALKALINE HYDROLYSIS OF CORN STOVER OPTIMIZATION ***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lass 073) ABSTRACT China is rich in resources, corn stalks, corn stalks to be pretreated in order to be effective after the hydrolysis.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al 60 mesh crushed straw, fine 200 mesh, 60 mesh and extruded expanded ultra-fine grinding 400 mesh four different pretreatment of corn straw as material, to a certain solid-liquid ratio, temperature, alkali concentration and treatment time conditions Under the soluble sugar content as an index, so alkaline hydrolysis experiments, results showed that: solid to liquid ratio of 1:17, NaOH concentration of 2.5%, the hydrolysis temperature is 110 ℃, the hydrolysis time was 60min, the maximum hydrolysis of soluble sugar content is 12.1%. Key words:Corn stalks,Pretreatment,Alkaline hydrolysis,Soluble sugar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