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切”,说明该定律对于所有的物体都普遍适用.

(2)“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同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包含两种意思:一是物体确实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二是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于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的作用效果.

(3)“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是“选择”的意思,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是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不能把“或”错写成“和”.

(5)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①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不受外力是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之一;②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施加力的作用;③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牛顿第一定律不能从实验直接得到,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到的.

2.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一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条件下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运动规律,它的实质是说明力不是产生运动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有区别的.

“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这一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物体惯性的大小只跟它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即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就越强,外力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越不容易.如果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的话,就可以推理出:物体的速度越小,惯性也越小,速度为零时,物体的惯性也为零,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着惯性.因此,物体的惯性与速度无关.

有人说.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是平衡力.对不对?

这种说法不对.满足二力平衡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这一点千万不可忽略.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它们分别是桌面和物体受

到的,虽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不是平衡力,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有关惯性及惯性现象等问题的解答可应用“因为×××条件,由于×××原理,所以结论”的公式.

例1: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公共汽车向左急转的时候,站在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哪个方向倾倒?为什么?

解答:汽车向左急转弯的时候,站在汽车里的乘客会向右倾倒.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车上的乘客与汽车相对静止,也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向左转弯,汽车的地板给乘客的脚一个摩擦力,使脚跟着偏离原来向前的方向,也向左转弯.但乘客的头部和身体,没有受到使它改变运动状态的力,由于本身的惯性,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乘客的头部和脚就不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脚在左侧,头在右侧,所以乘客感觉是向右倾倒.

应用公式:因为汽车向左转弯,汽车的地板给乘客的脚一个摩擦力,使脚跟着偏离原来向前的方向,也向左转弯.由于惯性,乘客的身体要保持原来的速度继续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脚在左侧,上身在右侧,所以乘客感觉是向右倾倒.

例2:游泳时,为什么向后划水,而人向前进?

应用公式:因为游泳时,人的手向后划水对水有向后的作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对人有向前的作用力,所以人能向前运动.

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A.预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及惯性现象。 2、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预习内容 1、一切物体总保持_______状态或________状态,除非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牛 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_________的原因,而是______________的原因. 2、物体的这种保持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____性质.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二、学习过程 (一)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提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

(完整版)初二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牛顿第一定律》课例分析上课讲义

《牛顿第一定律》课例分析 桦甸第一中学唐柏慧 【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的原因。 2.进一步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2.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 【教学原理】 启发教学原理,循序渐进原理,知智统一原理。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斜面、斜面小车、直尺、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长方形木块、棋子。(每组一套)2.教学课件。 【案例描述】 一、引入新课: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生实验(1):将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木块不动。用手轻推木块,木块移动,松手后木块马上静止不动。 设问:⑴木块为什么会运动⑵为什么会停下来?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猜想:⑴因为手的推力使木块移动了。⑵因为不用力了,所以木块不动了。 ⑶推力是维持木块运动的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力的概念。) 学生实验(2):将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手推动木块后放手,木块仍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了下来。 师:从实验⑵可以看出木块不受推力作用时,仍运动了一段距离,可见同学们的猜想⑶是否正确?(让每组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设问:推力和木块的运动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猜想:⑴推力使物体由静止变运动。⑵物体运动可能不需要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知道没有外力作用,物体也可能运动,那么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作怎样的运动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借助于信息技术媒体优势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支发现问题,为运用矛盾冲突法纠正错误认识,建立的正确认识作好铺垫。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设问:1、静止在老师手中的书,如果不受力了,会怎么样?2、图中正在做曲线运动的过山车,如果突然一切外力全部消失,它会怎么样呢?猜想:⑴静止。⑵运动速度越来越慢。 ⑶……⑷…… 师:无论哪种猜想正确,必须找到充足的根据,说服对方。我们最好从哪里找根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练习(含答案)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 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D. 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2.牛顿第一定律() A. 它是由大量实验直接证明出来的 B. 它揭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C. 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推理概括出来的 D. 它是由牛顿凭空想象出来的 3.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B. 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也能运动 C.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4.关于汽车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 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汽车在急刹车时的惯性最大 D. 汽车在行驶时、静止时以及急刹车时的惯性一样大 5.如图所示,教室里悬挂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它受到的所 有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A. 加速下落 B. 匀速下落 C. 减速下落 D. 保持静止 6.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将发生的现象() A. 物体会立即停下来 B. 物体将慢慢停下来 C. 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7.如图所示,小球沿弧形斜槽从A点运动到水平轨道的B 点时,如果小球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那么小球的 运动状态将是() A. 匀速直线运动 B. 立即停止运动 C. 速度越来越 快 D. 速度越来越慢 8.如图,一只钢球从圆槽的顶端滑下,若滑到最低点(O点) 时,钢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钢球的运动路线是 () A. 1 B. 2 C. 3 D. 4

最新整理初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初二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

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东山学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案2010年12月1日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2010.11.18珠海航展中国歼十战机表演,我们前面学习了物体做 怎么的运动,知道歼十在起飞的时候做加速运动,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做加速运 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讨论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我们把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的 研究叫做动力学。正是动力学使得我们可以将飞船和卫星送上太空,使得我们可以 实现“嫦娥奔月”。那运动与力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蒲柏 曾经说过:“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 照亮了!”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和运动的关 系,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我们今天将一起来探秘牛顿第一 定律的提出过程。今天呢我们把几位伟大的科学家请到了我们课堂上,首先邀请亚里 士多德先生。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这个问题,是有一个很显然的结论的,在 我们日常生活中,我用力推,就可能推动一个物体,我放手不推,他就停下来了。只 有我施加了力,物体才会运动,我不施加力,物体就会停下来。因此物体的运动必须 要靠力来维持,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 静止下来。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原因有二:一是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符合我们 的日常生活所见,二是亚里士多德是当时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的成就不容忽视。 哈佛大学校训: 让柏拉图与你为友, 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 更重要的,让真理与 你为友!正如哈佛校训所言,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否认。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先生,我承认您在各个领域的成就,但是毕竟现在不同于你 以前的时代,您的观点来源于经验,但是要知道经验是会骗人的,您对于自由落体现 象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今天晚辈不才,又要指出您老的错误了! 亚里士多德:哦,我又错了?可是我的推断完全符合大家的日常体验啊? 伽利略:这点没错,但是您忽略这么一个现象,那就是在我们撤去力的作用时,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并不是因为不受力,而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 故。如果没有摩擦阻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的运动下去。 亚里士多德:哦?怎么这么肯定? 伽利略: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小球从沿斜面从静止开始向下运动, 小球将冲上另外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第二个斜 面的倾角,小球仍然可以到达同一个高度,但这时他要运动的远一些。继续减小第二 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就会运动的更远,如果我们把斜面放到水平,很显然小球永远运 动下去,到无限远处,但这个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可见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 动的原因。

最新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1)“一切”说明该定律具有普遍性,即不论固体、液体,还有气体都适用,没有特例。(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是指定律成立的条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包含两层意思:①该物体确实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但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②该物体所受的合力为0,此时它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不受任何外力。 (3)“总”指的是总是这样,没有例外。 (4)“或”指两种状态必居其一,不能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实质: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应用了理想实验法或叫科学推理法,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在探究时应注意三点: (1)实验时,用统一滑块,同一斜面,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以保证小车滑到水平面上时初速度相同。 (2)实验时,通过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而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其速度减小的越慢,运动距离越长。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本实验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的设计思路为:让初速度相同的小车在粗糙程度逐渐减少的水平面上运动,比较小车运动的距离,再进一步推理得到小车不受力时会怎样运动。 例题:水平面上正在越滚越慢的足球,眼看就要停下来,如果此时足球失去所有的外力作用,那么() A、足球将越滚越慢并很快停下来 B、立即停下来 C、不会停下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你女女女女运动状态 D、无法判断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说明:

2019高一(上)物理讲义——第四章1牛顿第一定律

2019高一(上)物理讲义——第四章 1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自主探究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状态或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是否受力均无关;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合作探究 一、理想实验 1.两个斜面,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高度滚下,将到达另一个斜面的某一高度. (1)若斜面光滑,则小球一定会滚到另一斜面的高度; (2)若降低另一个斜面的坡度,则小球将到达高度,不过,在另一个斜面上将滚得; (3)若把另一个斜面改成光滑的水平面,则物体将. 2.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 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笛卡儿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反映了. (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利用逻辑思维对事物进行分析的产物,用实验直接验证. (3)提出了的概念,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惯性的理解 (1)任何物体都有惯性,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一种力,惯性是物体的. 三、惯性与质量 问题:歼击机的质量为什么比运输机、轰炸机小得多?体操运动员身材都比较矮小?电动抽水站的电动机和水泵为什 么都要固定在很重的机座上? 1.惯性有,体现在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上物体的运动状态,表示物体的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表示物体的惯性. 2.惯性的只与物体的有关,具体关系是. 课堂检测 1.伽利略的斜面实验证明了( ) A.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作用的物体也可以运动 B.要使运动物体静止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的物体就一直运动 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斜面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一理想实验,是在思维中进行的,无真实的实验基础,故其结果是荒谬的 B.该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来验证。 2)对任何物体都适用,不论固体、液体、气体。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 5)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二)惯性 1 2、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带来的危害: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二、基础知识检测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知识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及推理方法. 3.明确惯性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要点梳理】 要点一、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要点诠释: 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斜角度较小如图乙,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用“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要点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要点诠释: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统称为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对牛顿第一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把“不受外力”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要点三、惯性与质量 要点诠释: (1)惯性现象 惯性现象到处可以见到,例如:如图所示,一个玻璃杯内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小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离杯飞出,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再如:如图甲,小车上放置一个带轮的木块,使带轮木块与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挡板制动时,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又如:如图乙,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挡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都是惯性现象.

牛顿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讲义)

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讲义) 一、知识点睛 1.斜面实验: (1)三次实验都要求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得出的结论: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物体受到的阻力 越小,滑行的距离_______。 (3)伽利略的推论是: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 减小,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4)斜面实验推翻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理论。 所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想实验法), 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总保持_____状态 或_____________状态。 (2)理解: 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后,将保持_____________, 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做什么运动,不受力后,物体都将保持撤去力之前那一刻的速度做______________。 ②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③力是__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理解: ①惯性是物体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都有惯性。 ②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_______有关,与其它因素(运动状 态等)皆无关。 ③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4.二力平衡 (1)概念: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_____ 或____________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牛顿第一定律讲述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教师:王亚文 1.知识与技能一、三维目标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

职前教师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 1、中学物理中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1定律的引入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状态,即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状态。很显然这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但伽利略在分析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运用理想实验这一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阐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内在的本质规律。伽利略不但证实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同时也开创了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实验与思维的完美结合。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基本定律建立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以一切物体所具有的属性——惯性为出发点,比较严密地定义了惯性,揭示了惯性运动的本质,进一步还可以引入惯性参考系、惯性质量。定性地给出了力的科学定义,表述了力的本质和力的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包括了惯性、惯性运动、惯性参考系和力的概念,还启迪人们去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可见牛顿第一定律是其它力学定律建立的基础。 1.2定律的内涵 牛顿第一定律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自然界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的规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自然界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没有的,但这一规律是客观的正确的,也足见在认识自然上人类智慧的力量。第二,定律揭示了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本性——惯性,这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是由物体的内在因素决定的,物体要保持的这种运动也称为惯性运动。第三,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的科学定义: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即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从而也批判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错误。牛顿第一定律已指出了运动维持、运动状态改变的根本原因,虽没有直接解决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但这两个问题已明白地提出,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才导致了牛顿第二定律的产生。第四,牛顿第一定律也表明,物体的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具有等价性。实质上,静止和运动只不过是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而得到的不同观察结果,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均要求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同时它给经典力学体系选取了一个特殊的参考系——惯性参考系,即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只有在惯性参考系里,牛顿运动定律才得以遵守。 从形式上看,牛顿第二定律在外力为零的情况下,可引出与牛顿第一定律似乎完全相同的表述,但绝不能理解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作用力为零时的特例。否则就是舍弃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精髓,即割裂了牛顿第一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整体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扭曲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没有惯性定律就没有惯性、惯性运动、惯性参考系、力的科学概念,牛顿第二定律就无从谈起,牛顿第一定律是前提、是基础,并具有独立性。 1.3定律的外延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两个问题:(1)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并不是需要力来维持,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时,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得出力的定性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使受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⑵它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在不受力的条件下,由物体本身的特性来决定的。物体所固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物体不受力时所作的匀速直线运动也叫惯性运动。牛顿在第一定律中没有说明静止或运动状态是相对于什么参照系说的,然而,按牛顿的本意,这里所指的运动是在绝对时间过程中的相对于绝对空间的某一绝对运动。牛顿第一定律成立于这样的参照系。通常把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照系成为惯性参照系,因此这一定律在实际上定义了惯性参照系这一重要概念。牛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xx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由“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部分组成。内容设置上体现了三方面的课程基本理念。1.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的观点质疑,引导学生纠正前概念。2.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教材从生活概念为基础,强化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最后又通过“惯性的应用和防止惯性的危害”将物理还原于生活。3.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提供了学生经历实验与数据分析,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自我表述,培养科学方法、实践能力的条件。“惯性小实验”帮助学生学习实验验证方法,并有助于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的认知。 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2.体会亚里士多德与xx的思想冲突。 3.经历实验过程,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会用自己的语言予以表述。 4.在生活中认识惯性,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学会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方法 1.牛顿第一定律第一阶段: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理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

的重要性、理想性,并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的作用在运动中只是“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惯性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作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劳动中利用惯性,教师取羊角锄,小斧头演示分别用不同方法固紧锄(斧)头,以突出惯性的实际意义。最后,需要教师简洁、明快地阐释出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教学用具 1.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羊角锤、木工刨刀等。 2.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杯、惯性演示仪等。 教学过程 一、xx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 1.激发矛盾 投影出课本中四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要求学生讲述推桌上的木块、小车的感受:推木块,木块就运动;撤去推力,木块停止运动。推小车,小车运动;撤去外力,小车逐渐停下来。 师: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答,教师将学生的例举,xx投影) 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 投影亚里士多德观点:要维持物体作匀速运动,就必须给物体施加一恒定的力。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现象是没有的。师:上述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何其相似!可是,几百年前,著名科学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徐光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3.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步步高)

第1讲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 自测1 教材P70第1至3题改编(多选)下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飞机投弹时,如果当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时投下炸弹,能击中目标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后,还会落到原地 C.安全带的作用是防止汽车刹车时人由于具有惯性仍向前运动而发生危险 D.有的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 自测2 (多选)关于运动状态与所受外力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恒定的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B.物体受到不为零的合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C.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它所受的合力的方向可能相同 自测3 (多选)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取计数时间间隔为0.1 s ,测得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的平均值Δx =1.2 cm ,若还测出小车的质量为500 g ,则关于加速度、合外力的大小及单位,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 A.a =1.20.1 2 m/s 2=120 m/s 2 B.a =1.2×10- 2 0.12 m/s 2=1.2 m/s 2 C.F =500×1.2 N =600 N D.F =0.5×1.2 N =0.60 N 命题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 (2014·北京理综·19)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 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降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 ) 图2 A.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将上升到与O 点等高的位置 B.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