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探讨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终稿》

庆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C片区) 施工组织设计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 庆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经理部 2017年11月

施工组织设计审批页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1) 1.1编制说明 (1) 1.2编制原则 (1) 1.3编制依据 (2) 第二章工程概况 (5) 2.1工程项目主要情况 (5) 2.2工程项目主要施工条件 (8) 第三章总体施工部署 (11) 3.1项目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 (11) 3.2工程项目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及对策 (13) 3.3施工安排原则 (13) 3.4总体施工程序及关键线路 (14) 3.5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 (14) 第四章施工总进度计划 (31) 4.1 主要工期节点 (31)

4.2进度计划保证措施 (31) 第五章总体施工准备与主要资源配置计划 (36) 5.1施工准备 (36) 5.2主要资源配置计划 (37) 第六章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及说明 (40) 6.1布置原则 (40) 6.2临时施工布置 (40) 6.3施工道路 (40) 6.4施工用电、施工用水 (40) 6.5施工材料 (40) 6.6平面管理措施 (41) 第七章主要施工方法 (42) 7.1各工种之间的协调安排 (42) 7.2施工场地及清理 (42) 7.3测量工程 (42) 7.4透水混凝土道路施工 (44)

7.5透水砖人行道工程施工 (57) 7.6 HDPE双壁波纹管施工 (61) 7.7成品蓄水池工程施工 (68) 7.8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施工方法 (75) 7.9绿化工程 (82) 第八章质量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90) 8.1质量保证措施 (90) 8.2材料进场及二次检验制度 (99) 8.3人员控制 (101) 8.4过程控制 (104) 8.5各工序质量控制标准 (105) 第九章安全管理体系及保证措施 (108) 9.1安全保证体系 (108) 9.2保障组织机构 (108) 9.3安全技术措施 (109) 9.4应急抢险预案 (113)

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技术导则(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技术导则(试行)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〇二〇年七月

目录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专项监测方案 (4) 5 监测技术要求 (6) 5.1 一般规定 (6) 5.2 在线监测要求 (6) 5.3 人工监测要求 (9) 6 在线监测设备要求 (11) 6.1 一般规定 (11) 6.2 降雨监测设备 (11) 6.3 水位监测设备 (12) 6.4 流量监测设备 (12) 6.5 水质监测设备 (12) 6.6 视频监测设备 (13) 7 数据的质量保障 (14) 7.1 一般规定 (14) 7.2 数据采集 (14) 7.3 数据传输 (14) 7.4 数据存储 (14) 8 数据分析 (16) 8.1 一般规定 (16) 8.2 在线监测数据 (16) 8.3 人工监测数据 (19) 9 安装与维护 (22) 9.1 一般规定 (22) 9.2 安装 (22) 9.3 维护 (23) 附录一典型设施监测点位位置示意图 (25) 附录二引用标准名录 (29) 附录三海绵城市专项监测方案报告编制大纲 (30) 附录四海绵城市监测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大纲 (33)

1.0.1 为规范重庆市海绵城市监测工作,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及后期的正常运行、维护和管理,支撑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城市建成区内海绵城市水质水量监测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1.0.3 海绵城市监测应采取适宜的监测技术,确保监测结果可靠。1.0.4 海绵城市监测应充分收集和共享气象、水利、环保、城管等部门的既有相关监测数据,宜与海绵城市建设同步实施。 1.0.5本导则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监测技术指南》基础上,因地制宜的突出适用于重庆山地和气候特征的监测技术。 1.0.6 海绵城市监测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14.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国外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一.德国弗莱堡市扎哈伦广场Zollhallen Plaza, Freiburg, Germany 项目地址:德国弗莱堡市 项目面积:整体规划180公顷 建成时间:2011年 项目特点:该广场完全摆脱了污水处理系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案例。美丽的种植池提供了渗透点,拥有创新式内置过滤基质的地下砂石沟渠减轻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水压负载。缩进的广场区域创建了一个地表防洪区。雨水没有汇入地下污水处理系统,而是补给地下水位。

二、新加坡JTC清洁科技园 JTC – Clean Tech Park 项目地址:新加坡 项目面积:50公顷(5公顷中央绿地) 建成时间:2012年 项目特点:JTC清洁科技园区被构想为设置于热带雨林地区的首个商业园区,作为设计的园区绿肺,此绿色核心既为人类居住者同时也为

该场地内的生物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场所。建筑群的一侧与城市相接,而另外一侧则朝向森林。自然地形被保留,天然的水元素被应用,以支持现有的场地水文流动 - 生态洼地净化雨水,同时引导雨水从路边的排水渠进入中心地带。在那里,雨水将被保留在沼泽湿地之中,并通过生态净化群落进行循环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被重新利用成为厕所冲刷用水。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金斯敦市议会 2001年开始,金斯敦市议会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水敏性设计项目(包括200多个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个术语,通常被用于描述一个植被繁茂的区域,从雨水径流当中去除污染物质(也称为生物滞留系统)。雨水流入到花坛中,通过一层工程土进行过滤。净水被收集在有沟槽的管道中并引到传统的排水系统中。 这个表面会留住雨水径流中的垃圾、树叶和沉积物,同时土壤(和植物根部系统结合)帮助过滤和分解微观污染物例如营养物、重金属和碳氢化合物。设计雨水花园是利用它在频繁的低强度降雨中过滤污染物。传统的排水系统依然需要适应稀少的较大型降水,防止洪涝灾害。蒙通镇的Stawell街项目 这个设计结合运用了具有表现力的岩石、更加有趣的形状、裸露的聚合混凝土铺路材料,以及对松树梯田地的妙用。

海绵城市建设PPP投资管理 ——以江西省萍乡市为例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现象十分严重,雨水的治理与利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海绵城市技术是一项在国外被广泛引用的城市雨水治理技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海绵城市建设中除国家投资外,还以ppp模式吸引了数量极大社会资本,本文以江西省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ppp运营为例,探讨ppp运营模式在海绵城市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ppp模式 一、海绵城市的理念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development,lid)”。这是一种生态环境友好的场地开发和雨水管理方式,旨在减轻开发对陆地,水源和空气造成的影响。这个方法强调场地设计和技术规划的整合,注重保护自然系统和场地水文功能。海绵城市的目标是模仿场地原本的水文,使用技术设计有最小化,渗透,蒸发蒸腾,过滤,贮存和滞留靠近发生地的径流。 二、ppp投资简介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在我国通常被称作“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关于ppp的定义,目前的经济金融领域专家尚没有给出较为明确的解释,但可以根据ppp模式特点,归纳出其四大特点:公私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十八届三中全会明文指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同时,《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财政部首次使用了ppp的概念,明确要“推广运用ppp模式,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于是在此报告提出后,各地市政府开始了规模宏大的ppp项目建设。发改委于2015年上半年发布的ppp项目库显示,2014年以来,中国已推出ppp项目共计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涵盖水利、市政、交通、公共服务以及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 三、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 萍乡市是地级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是一座植被破坏严重、水涵养能力低下的资源枯竭城市。萍乡地处江南丘陵地带,是赣湘两省两江的分水岭,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是典型的工程型缺水。萍乡市城区被山体所围绕,一下暴雨就容易出现城市内涝。留不住水、排不出水,水难题成为制约萍乡市发展的最大障碍。作为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的34个城市中基础条件是最弱的城市,通过省领导的亲力亲为高位推进、省直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萍乡市自身精心准备,一路过关斩将,在第二轮参与答辩的全国22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16个“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四、ppp模式在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在ppp模式运作中,采用了通过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充分引导和发挥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采取竞争性磋商方式确定了南京卓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ppp第三方中介机构,确定了服务内容。社会资本方与萍乡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项目公司,其中社会资本占股70%,萍乡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占股30%。萍乡市政府授予合资公司特许经营权,由合资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根据建设资金来源的不同,将项目划分为两个工作包:第一个工作包项目业主为萍乡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利用中央补贴的专项资金12亿元进行建设海绵城市相关公益性项目建设;第二个工作包项目业主为社会资本方,建设主要为污水处理厂等具有收益性的项目,总投资由社会资本方负责。这一工作包以bot(建设-运营-移交)方式运作,由ppp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 法(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渝府办发[2018]135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8.09.13 【实施日期】2018.09.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渝府办发〔2018〕135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9月13日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充分保护、修复和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利用,并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本办法所称海绵城市设施,是指落实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各项设施。 本办法所称低影响开发,是指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的小型雨水控制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基本不变,有效缓解因不透水地面增加而导致的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等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是指实现低影响开发目标的各项设施。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开发建设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统筹本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 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海绵城市政策法规体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资料调查 工作指南 (试行)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〇一六年五月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总则 (4) 1.1 海绵城市的内涵 (4) 1.2 编制目的 (4) 1.3 适用范围 (4) 1.4 工作范围 (5) 1.5 工作依据 (5) 1.5.1 相关法律法规 (5) 1.5.2 相关标准规范 (6) 1.6 工作原则 (6) 1.7 工作内容 (7) 第二章主要术语及定义 (10) 第三章城市自然条件 (12) 3.1 地形地质地貌 (12) 3.1.1 地面高程及坡度 (12) 3.1.2 岩层 (12) 3.1.3 土壤 (12) 3.2 植被 (12) 3.3 气候 (13) 3.3.1 气温 (13) 3.3.2 降水 (13) 3.3.3 蒸发量 (14) 3.3.4 风 (14) 3.3.5 日照 (14) 3.3.6 湿度 (14) 3.4 水文与水资源 (14) 3.4.1 城市水系 (14) 3.4.2 未开发水面率 (17) 3.4.3 水资源量 (17) 3.4.4 年径流特征 (17) 3.5 城市下垫面 (17) 第四章城市水环境 (19)

4.1 城市黑臭水体 (19) 4.2 城市排污口 (19) 4.3 城市面源污染 (20) 4.4 地表水环境 (21) 第五章城市供水及回用水 (22) 5.1 城市供水 (22) 5.2 城市回用水 (22) 5.2.1 中水回用 (22) 5.2.2 雨水回用 (23) 第六章城市排水防涝防洪 (25) 6.1 排水体制 (25) 6.2 城市污水 (25) 6.3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 (25) 6.4 城市防洪 (30) 第七章主要问题分析 (32) 7.1 水生态 (32) 7.2 水环境 (32) 7.3 水资源 (32) 7.4 水安全 (32) 第八章组织实施与成果评估 (33) 8.1 组织实施 (33) 8.2 成果评估 (33) 8.2.1 评估内容 (33) 8.2.2 评估方法 (33) 附表1 基本资料调查附图要求 (35) 附表2 基本资料调查对口部门及工作衔接建议 (38) 附件1 城市黑臭水体定义、分级与判定 (42)

201x年版网络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海绵城市与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90分 ======单选题部分====== 1.水资源利用绩效评价中管网漏损控制中,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 A 10% B 11% C 12% D 13%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基本原则() A 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B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C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D 以上均对 2.海绵城市是以()建设模式为基础,以防洪排涝体系为支撑,充分发挥绿地、土壤、河湖水系等对雨水径流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和缓释作用,实现城市雨水径流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 A 低影响开发 B 保护环境 C 可持续再生 D 以上均对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将对各地上报的项目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好且采用()模式整体打包运作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作为优先推荐项目。 A PPP B CM C DB D 以上均对 3.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总体思路的基本原则有:() A 尊重规律,因地制宜 B 科学规划,系统布局 C 保护优先,综合施策 D 以上均对 3.敏感区域(重点湖泊、重点水库、近岸海域汇水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成区水体水质达不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的城市,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执行()排放标准。 A 一级A B 一级B C 二级A D 二级B 4.按照“无害化、资源化”要求,加强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左右;加快推进节水城市建设,在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加快推动建筑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

A 60 B 70 C 80 D 90 2.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主要任务有() A 因地制宜做好河湖水系连通 B 推进城市水生态治理与修复 C 建设雨水径流调蓄和承泄设施 D 以上均对 3.英国政府2010年启动了()建设计划,要求所有新开发和重新开发的地区都要认真考虑减少排水压力,建设这个系统旨在管理地表径流的流速和流量,从而减少城市水灾和水污染的风险,同时缓解污水收集网络的压力 A 可持续排水系统 B 分流排水系统 C 管道排水系统 D 以上均不对 4.治水提质工作计划提出“十大行动”,制定进度计划,确定资金安排,明确责任主体,将着力完善排水管网、提高雨污分流率的是哪一项()行动。 A 织网 B 净水 C 碧水 D 宁水 3.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原有径流量。 A 低于 B 等于 C 超过 D 无要求 4.LID效果包括() A 径流减少30-99% B 峰值延迟5到40分钟 C 减轻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压力 D 以上均正确

萍乡、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考察心得

萍乡、常德海绵城市建设考察学习心得 2017年7月20日至23日,在武汉市海绵办、市海绵公司的组织下,武汉海绵城市建设青山示范区有关单位对与武汉同属首批海绵城市试点的萍乡、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听报告、看现场的方式对两地海绵城市建设有了深切了认识,现将考察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方面 萍乡在2015、2016年度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连续两年排名第一,有许多可取的经验值得借鉴,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建设目标明确。萍乡海绵城市建设与武汉一样,面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等不利因素,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明确,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围绕着建设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展开规划设计,重点解决水安全、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试点区域面积32.98平方公里,海绵项目共计159个,计划总投资63亿元。截止日前,投资完成比80.70%。 2、体制机制创新。与其他试点城市类似,萍乡海绵建设也成立了海绵办,但与武汉不同,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作为全市战略在推进,真正当做一把手工程在实施,形成了“海绵办一周一调度,分管副市长半月一调度,市长一月一调度,书记一季一调度”的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项目推进中的各

种难题。同时,该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资源整合有深度,从全市选调了22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建立了一个指挥有力、业务扎实、综合协调、常态运作的工作机构。主要表现在简化办事流程,对涉及到的手续做到能合并的一律合并,能并联的一律同步进行,能走绿化通道的一律挤进去,解决了项目审批难、审批慢的问题。 3、全员参与和舆论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该市通过多媒体广泛传播海绵城市理念,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在干部群众中的知晓度、认可度和支持度,将政府有形的手和社会无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海绵城市”连续两年成为萍乡年度十大热词之一。 4、制度和管控创新。加强制度和管控创新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萍乡为此出台了《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施工、竣工验收技术导则》等制度标准,从项目的立项、可研、规划、建设、竣工验收等阶段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落实途径,解决了项目在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无标准、无规程的问题。在管控方面,与武汉类似的做法是推行差异化管理。按照“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带面;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面带片”的指导思想,整体出发,通盘考虑,将新老城区整合成7个汇水片区。 5、推进海绵城市监测平台建设。聘请了专业机构作为海绵城市技术服务(监测平台和技术咨询)单位,建设统一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XX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习总书记在 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

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1、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 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 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 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 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汇水区末端建设人 工调蓄水体或湿地。严禁城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对于已经侵 占的河湖水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 4、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为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已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青睐。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排水、吸水及储水。该类城市除了弹性良好外,还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城市水资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自身的防御能力。 1工程概况 某市在开展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排涝方面,基于周边区域发展情况,科学运用滨水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利用再开发。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港渠黑臭水体,提升渠道排涝能力,同时建设一个集海绵景观游憩、宣教及科普为一体综合性公园。基于工程所在地的地势情况对公园进行规划,通过多种办法建立综合海绵系统,将雨洪处理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做到景观及防洪工作的相互结合,使公园不仅具有丰富景观,同时滨水空间也可向纵深延伸。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论述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和周边情况,科学使用现有条件;需对雨落管断接技术进行优化,围绕建筑周围绿地布置使用屋顶雨水,如雨水花园等。通过建筑绿色屋顶的使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提升水质,同时使汇流时间得以放缓,降低公园内涝压力;

在对公园内部的绿地展开设计时,可通过多种滞留设施的使用来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布置溢流口。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可降低雨水管道的布置量,若一定要使用雨水管道,须布置雨水口。从各种源头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就将其投入到绿化及景观水体的使用中。为降低公园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景观水体应避免使用自来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应积极进行雨水积蓄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展雨水收集,雨水要优先投入到补充景观水体,绿化及喷洒道路方面。雨水的处理途径具体为:雨水在降落到屋面后,需要通过初期弃流,使其汇集到高位花坛及雨水桶中,之后需使其溢流汇集到低势绿地内,其中雨水桶中的雨水可以投入到绿化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可通过雨水花园、低势绿地或渗透铺装等形式使径流得到净化及消纳,其他超标准雨水需要近排入雨水管道中。为降低雨水管道内杂质含量,可把各种截留装置,如旋流沉沙或截污挂篮等悬挂于雨水口。雨水通过处理后,其中一部分可排入雨水管内,通过间接方式加以使用,其余可流入景观水体或雨水池内得到调蓄、储存,并对其进行过滤消毒处理后再集中配水,之后可投入到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及景观水体补水方面。由于公园本身很难消纳全部的雨水,所以过多的雨水可排入到公园周边其他公园及广场中。公园中雨水的应用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 3.1透水性铺装方法在使用透水性铺装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进行铺设时,材料之间应有更宽的衔接缝隙面积,从而增强缝隙透水量;(2)选择材料时,应要选择透水率更高的透水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修改版) 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一七年三月

项目名称:珲春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单位:珲春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吉林省吉林轻工业设计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工咨甲10820070043 单位负责人:王金山 总工程师:郭荣辉 技术负责人:邹军高级工程师 经济负责人:刘凤祥高级工程师 参加编制人员:王琳琳高级工程师 翟伟娜高级工程师 赵蕾高级工程师 宋学丹助理工程师 校核:赵红音校对:徐静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 项目概况. (1)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 1.3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 (5)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6) 1.5 问题与建议. (7) 第二章现状分析与建设必要性 (9) 2.1 城市概况. (9) 2.2 城市生态本底 (11) 2.3 现状评价. (12) 2.4 需求分析. (15) 2.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区域条件 (20) 3.1 项目地点. (20) 3.2 区域建设条件 (20) 第四章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28) 4.1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28) 4.2 建设原则. (28) 4.3 主要建设任务 (28) 第五章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案 (32) 5.1 工程概况. (32) 5.2 设计依据. (32) 5.3 海绵型道路平纵横设计方案 (33) 5.4 海绵型道路技术措施 (37) 5.5 海绵型道路工程部分道路改造、交通设施 (47) 5.6 合流制改造工程 (32) 5.7 工程量. (69)

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 本方案以天津财经大学校园为背景,分析大雨后校园内涝成因,在不改变校园既有的雨水管渠排放系统的基础上(低影响开发),结合校园园林、景观水系,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围绕校园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对雨水的就地或就近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和循环使用、排水进行设计,形成一体化的海绵校园规划设计方案。 经调查校园气候环境及现存水循环系统的背景情况,发掘校园存在存系统排水、蓄水功能差、不能实现雨水高效利用等缺陷,由此提出以下等多种解决方案: 一、集水系统改进 1.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排水管下端设置集蓄、排、净为一体 的集水箱,用以收集雨水及生活废水;(订价:30,000.00元) 2.铺设埋地矩形雨水管道,具体可采用:PVC-U双壁波纹管、 PVC-U加筋管、PVC-U平壁管、PVC-U钢塑复合管、双壁波纹 管、PE缠绕结构壁管、PE钢塑复合管、钢带增强聚乙烯螺纹 波纹管、增强聚丙烯模压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等管道。 根据指导规划可直接照图施工。(订价:10,000.00元) 3.排水检查井 主要内容包括圆形、矩形、扇形的砖砌、混凝土排水检查井,

以及小方形井、跌水井、污水闸槽井、沉泥井、耐腐蚀检查井 等构筑物做法。根据指导规划可直接照图施工(订价:4000.00 元) 4.雨水口 内容包括砖砌雨水口铸铁井圈、砖砌雨水口混凝土井圈、预制 混凝土装配式雨水口铸铁井圈、雨水口箅子及井圈。图集对雨 水口的设计原则、施工要求也作了介绍,便于设计选用,并可 直接按图施工。(订价:2500。00元) 二、改进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 1. 对校区的道路交通流量统计分析,按有人群荷载无停车和有 人群荷载有停车(总重小于3吨的轻型车)两种工况分别给 出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透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透水级配 碎石基层的透水人行道结构。结合实际地形构造,选择改进 的组合及透水材料的选用。对透水人行道的施工图设计及现 场施工提出技术要求,可参照海绵城市规划文件的指导文件。 通过改进道路交通的透水性能,以求促进排水、环保生态铺 设技术的工程应用。 2. 植草砖、开挖溢流井、植草沟、植被缓冲带、进行路沿石缺 口改造等方法,形成降水利用体系;改造树池、高位花坛、 下沉式绿地等景观建设。 三、生态改造 1. 是对校园人工水系稷下湖、连心湖、环岛河进行生态学改造,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海绵城市的重庆探索 著名山城重庆在自然地势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降雨汇流速度加快,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排入雨水管网内,造成了排水管网负荷加重。当大量积水积累在地势低洼处时,一旦雨水不能及时排出,便极易形成内涝灾害。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重庆解决城市内涝隐患带来思路和方向,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也已成为海绵城市试点地区。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城中见山、城中有水。近年来,重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努力探索,从绿色建筑到生态草沟,再到低影响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江城、山城、山水之城成为了重庆的名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指出,重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庆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全局。如今,重庆积极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经验,特别是响应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号召,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智慧城市试点、推进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等融合起来,努力打造会呼吸的山水园林城市、山地立体城市,让城市留得住绿水青山,让市民记得住乡愁。 破解城镇化的水泥森林难题 “城市里看海”、城市缺水、城市“热岛效应”……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诸如此类的城市病开始“蔓延”,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让城市生活美好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融入自然,让人融入城市。 重庆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城市,占据着整个三峡库区85.6%的面积,一直以来肩负着保障三峡库区水质安全的历史重任。1997年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显示:自三峡工程蓄水后,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步提高。重庆的生态建设直接影响长江沿岸数亿人口的生活。尽管三峡目前表面水质基本良好,但是底泥的污染尚未可知。一旦底泥生态平衡被打破,将形成难以治理的水质污染。如果不能保护好、治理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重庆就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为此,重庆推进水土治理和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目录 前言 (1) 1.总则 (3) 2.术语 (4) 3.建设标准与指标体系 (9) 3.1一般规定 (9) 3.2 生态安全格局 (9) 3.3 水生态 (10) 3.4 水环境 (11) 3.5 水安全 (12) 3.6 水资源 (14) 4.规划 (15) 4.1一般规定 (15) 4.2总体规划层面 (15) 4.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17) 4.4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19) 5.设计 (21) 5.1区域系统方案设计 (21) 5.1.1 一般规定 (21) 5.1.2 水生态 (21) 5.1.3 水环境 (22) 5.1.4 水安全 (23) 5.1.5 水资源 (24) 5.1.6 系统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24) 5.2 建筑与小区 (25) 5.2.1 一般规定 (25) 5.2.2 设计程序与要求 (26) 5.2.3 设计方案的编制要求 (28) 5.2.4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29) 5.2.5 技术措施 (30) 5.3 绿地 (32)

5.3.1 一般规定 (32) 5.3.2 设计 (33) 5.3.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34) 5.3.4 技术措施 (35) 5.4 道路和广场 (38) 5.4.1 一般规定 (38) 5.4.2 设计 (40) 5.4.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41) 5.4.4 技术措施 (44) 5.5 水系 (47) 5.5.1 一般规定 (47) 5.5.2 设计 (47) 5.5.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49) 5.5.4 技术措施 (50) 5.6排水系统 (55) 5.6.1 一般规定 (55) 5.6.2 设计 (56) 5.6.3 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 (57) 5.6.4 技术措施 (58) 6.工程建设 (59) 6.1一般规定 (59) 6.2 建筑与小区 (60) 6.3 绿地 (63) 6.4 道路与广场 (64) 6.5 城市水系 (64) 7.维护管理 (66) 7.1一般规定 (66) 7.2 建筑与小区 (66) 7.3 绿地 (68) 7.4 道路与广场 (68) 7.5 城市水系 (69) 8.实施效果评估 (71) 8.1 一般规定 (71) 8.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评估 (71)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出炉

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出炉2017-3-27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人民网重庆3月27日电今日,从重庆市规划局获悉,《重庆市主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获得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并要求海绵城市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调海绵设施与生态景观融合,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重庆主城区拥有山水生态空间足、雨急坡陡径流快、土薄高湿持水难的海绵城市自然特征,所以该规划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生态优先、趋利避害、经济合理、统筹协调、流域管理、长效保障”的原则,同时结合重庆自然特征,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实现“水体不黑臭、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热岛有缓解”。 据悉,规划利用径流通道串联山系、水系、绿系,形成重庆特有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将主城区划分为海绵涵养区、海绵缓冲区、海绵提升区和海绵修复区四个海绵功能区,分别提出管控指引。

在流域排水分区的问题上,规划将主城区划分为80个流域排水分区综合考虑各分区水体水质、建成区比例、合流制管网比例、内涝比例等因素,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分解至各流域排水分区。 据重庆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规划综合考虑自然特征、环境容量、建设投资及政策要求,主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为不低于70%,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不低于50%”。

同时,规划通过净化优先保安全、高蓄坡滞低缓排、渗透回用促循环、山水林田城相映、立体海绵惠渝州五个规划策略构建立体海绵系统,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 此外,规划结合次级河流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建成区改造、新区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划定海绵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面积200平方公里。 同步制定了《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通过规划导则确立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规划建设标准,指标分解的方法和参数,制定了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和常用低影响设施设计要点,与专项规划共同规范和指导主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胡虹余洁)

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加快推进本市海绵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15〕111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沪府办发〔2018〕4号)等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辖区内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及管理活动。 第四条(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原则,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协调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等设施建设,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海绵城市相关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使用。 第五条(管理体制) 建立市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协调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市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监督考核,指导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资源、水务、交通、环保、绿化市容、房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各区政府、相关管委会是本辖区内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