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的传统文化特征浅析1

《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的传统文化特征浅析12010-06-16 23:01《白鹿原》中白嘉轩人物形象的传统文化特征浅析1


【内容摘要】《白鹿原》是一部揭示民族秘史的小说。在小说中陈忠实主要通过白嘉轩这一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本篇将通过白嘉轩的婚姻、迁坟、“交农”事件、处理田小娥的事情、种罂粟,以及他的仁爱和情感世界这七个方面所体现出中国普通民众传宗接代的观念,行动迅速果敢的作风,外表刚强而内心脆弱的个性,对恶势力的让步,对“仁义”被淡化的无奈。

【关键词】 白嘉轩 ;传统文化;人物形象

引言



陈忠实的《白鹿原》在当代文学中它是表现力最强,内容更充实,揭露现实最深刻的作品之一。小说的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向人们揭开了白鹿原上白鹿两族人的秘史。他不但在艺术上追求小说的厚重,而且在传统文化的揭示上尤为深刻。正如鲁迅所说:“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在关于《白鹿原》的一次了创作谈中,陈忠实说到他的思考:“……一个重大的命题由开始产生到日趋激烈,日趋深入,就是关于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思考[2]。”而这部小说正如一口震撼国人灵魂的巨钟,他在拷问我们的农民,乃至各阶层的人民,我们怎样做人,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是我们理想的家园。小说中作者不惜重墨刻画的主人公白嘉轩,这个人物是丰富饱满的。正像朱寨先生说:“作为一号人物,白嘉轩是作者着意刻画的艺术典型,也是《白鹿原》这部小说成为‘扛鼎之作的中心支柱’。作品最成功,最深沉、丰富的形象是白嘉轩,他是在历史长河坎坷中幸存的民族之魂,民族精神[3]。”一个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的创造上,更重要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创造上。而《白鹿原》正是一部揭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发展的史诗。当今困绕着人们的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认识传统文化?那我们就借白嘉轩这面镜子来看看他身上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 对生命的希冀和对神灵的敬畏



陈忠实为了说明富裕人家是不会让儿子打光棍,他也是一个正常人,也得生活。非同寻常,不是一个普通的庄稼汉,体格健壮、精力旺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开篇提到“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娶过七房女人。”第一个女人死于难产,点出乡村落后,医疗设施不够齐全。第二个女人死于痨病,第三个一年就瘦成了一根干枯的包

谷杆子,最后吐血而死,死了也没搞清是什么病症。第四个女人冷先生诊断为羊毛疔最终痛苦的死去,第五个女人因没有受到性启蒙教育,以致半疯半癫,最后去涝池洗衣服时犯了病,栽进涝池溺水而死。第六个女人小说中描写,她被鬼魂所吓,精神再也没恢复,吃药不见起色,直至流产,竟然卧炕不起不久就气绝了。这六个女人的死与白嘉轩没有直接的关系,陈忠实在这里其实想告诉我们:在中国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中只能是男耕女织,女人是撑不起中国农民生活脊梁的,只有象白嘉轩这种有顽强生命力的硬汉子才能给苦命的农民充当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白嘉轩娶媳妇其最终目的是传宗接代。传宗接代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肩任繁衍生命的使命,而对农民来说是年长有人照顾、有人赡养、死后有人祭奠,保证家族兴旺。想要继承人,这只是一个正常人普通的要求,大多数人都想有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不会去收养别人的孩子。用典型的儒家信誉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富裕人家是不会让儿子打光棍,他也是一个正常人,也得生活。冷先生建议他去看宅基和祖坟,这实际真实地反映了村民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最后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又不无道理,如古代阴阳学,现代的“地理学”,风水学等。这个小小的细节说明村民不是沉迷于迷信中,他们是迷得恰好处,信得又无伤伦理。从六个女人的死可看出他们并不是以迷信中的鬼神贯穿始终的,而是寻医问药,请冷先生去医治。这又说明村民是相信科学的,认为人有了病应去看医生,可是医治无效时,他们慌了,认为死神将至,这时他们将希望寄托于神灵,他们开始从自身寻找原因。这从原始民的祭祀中可追溯其渊源,那正是神话中流露出淳朴的原始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在灾难面前的无奈,随之寄托他们希望的神灵也就诞生了。

二 办事迅猛而果敢的风格



白嘉轩是一个诚朴的小地主,他具有一般农民身上的淳朴、善良,也没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只对农事非常熟悉,但除过本行,他一样表现出无知与迷茫。白鹿原上一场大雪之后他发现了“土层里露出来一个粉白色的蘑菇似的叶片。[4]”他起先认为这是一种“药”,害怕“药”死了,失去药性,又回到自己屋里翻出一本《秦地药草大全》去查对。他心里想不是怪物不是宝物,先想到冷先生,又害怕进贡给皇帝,他于焦急中想到了姐夫朱先生。这个细节表现出,白嘉轩处事小心谨慎的态度,正合了“趋吉僻凶”这句话。他当然想发家致富,但又不希望“惹祸上身”。这种想法符合

一个普通农民的心态,更何况象白嘉轩这样富有上进心的人,他深谙人情。每个人都有私心的,在遇到一些关乎自身利益的事情时,仁义、友情、亲情显得异常脆弱;所以他思来想去想到了一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于物外与世无争的朱先生。这样他内心就踏实了,因为朱先生不会与他争 “或怪或宝” 空虚的东西。而当朱先生点出他画的是一只鹿时,他恍然大悟,觉得一切是那样的突然,又是那样的顺理成章。接着他冷静地谋划着,如何将这块宝地得到手。

他为了换宝地瞒着母亲,请冷先生出面与鹿家交涉。白嘉轩装出一副可怜、懦弱、愚蠢的样子,由卖地又变为换地,达到了他的目的,却被母亲误解,又让白鹿村闲话骤起。这件事对白嘉轩来说,他认为好的坟地,可以使一个家族人丁兴旺,财源广进,可以给一族人带来好运,免除灾祸,他认为给自己的父亲选一块好的坟地胜于种庄稼。瞒着母亲,忍受着白鹿村的闲言碎语。按当时父亲去世,儿子没有成家之前,当然是母亲主持家务,只有当儿子成家在母亲面前孝顺,她才会把权力传给儿子,而白嘉轩这一举动显然伤了母亲的自尊。也可以说是一次母子之间一场家庭最高权力之争。从侧面反映出白嘉轩办事迅猛而果敢的风格,思虑周全,不拘小节;而又不被封建思想所禁锢。虽然他被母亲抽了一个耳光,母亲又去冷先生那里去闹,给气晕了。村里人给他加上了不孝之名。但这一举动恰恰给鹿子霖父子吃了一颗定心丸,说明白嘉轩是一个大逆大道的败家子,可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白嘉轩换地秘密,他们也无法挽回这场损失。他的举动又是那么冷静,而不张扬。在实践他的下一步计划时借助于父亲给他托梦,又将梦叙述得神乎其神,竟使鹿三连连称奇。最后他说墓里进了水,得迁坟。就这样名正言顺地换了地,又为父亲迁坟,完成了他的心愿。通过鹿子霖的这一段话“挖掘老墓时,他一直留心观察,墓室和墓道根本不见进水的痕迹……[5]。”明显反映出白嘉轩的梦是骗人的,骗过了自己的母亲,连鹿三也骗得心服口服,能抓住人的心理。这个梦是很具有感染力的,而且感染力是很强的,尤其带着孝子的一片诚心。这个梦在很久以前,其它人也做过类似这样的梦,所以大家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但这个梦对白嘉轩却有多重作用真可谓“一箭三雕”,即唤回了“孝”名,又隐瞒了全村人尤其是鹿子霖爷子,又把父亲的坟墓迁到一个风水宝地。

三 广博的爱



白嘉轩并不是无情的,这是中国朴素之民的一种本色。他只会种地,对生活、人生有一种洒

脱的态度,可以用“敦厚”来形容,他是一个男人,温柔也就谈不上了。他不会将自己的柔情给多余人看,只会在恰当的时候传达给那唯一的人。仅仅是一个眼神,或一句话。他注重的是行动,而不是“花言巧语”是一个典型的实干家。用一句歌词来形容是:“大男人不好做,再辛苦也不说,儿女情长藏在心窝,躺下自己把忧伤抚摸。”“白嘉轩太喜欢这两个儿子了。他往往在孩子不留意的时候专注地瞅看那器官鼓出的脸,却说不出亲热的话也做不出疼爱亲昵的表示[6]”。他同朴素之民一样笨拙,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在白鹿原上创办学堂,这一行动更进一步表明他外表冷若冰霜,其实内心的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企盼尤如翻滚的沸水一样热烈。他的思想处在白鹿村村民的前沿,如果说朱先生排第一,白嘉轩就是第二。他有一颗博爱的心,在白鹿村做到了“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他兴办的是学堂,而不是私塾,他知道不能让孩子刨土窝,要让他们念书,所以他的思想觉悟远远高过一般村民。他带领村民修堡子的围墙防止“白狼”是为了村民的安全,他创办学堂是为了造富白原上子孙后代,而修祠堂使白鹿村民风淳正、规范村民生活。他办这些事的出发点是为了白鹿村村民的。小说中说白嘉轩想不朽。谚语云:“人死留名,雁过留声。”他不想做一个平庸之人又不想碌碌无为虚度一生。就目前在某个村庄某人捐资建一所学校,谁不愿把名望给他呢?校碑上一定会有这个人的名字。他修祠堂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人的,而不是惩罚弱者的,正如法律和监狱的作用一样。白嘉轩这样做的目的想让村民都效仿他,传承“仁义白鹿村”的精神。

四 侠肝义胆



第一保障所创建成的庆祝活动中,陈忠实在描述白嘉轩的心理活动有这样一段:“白嘉轩坐在这里很难受,听这些人说话更难受,他怎么也消除不了心里的疑团:‘这些人在这儿听谁的?’”最后起身告辞了,这说明白嘉轩与哪些“乡约”不是同类。他心系村民,为的是村民和睦、民风淳朴。他害怕自己被“吃”,也不想让村民被“吃”。

收缴印章税这一事件激起了他的反抗精神。他是一个热血汉子,与其说遵循儒学,不如说他融会贯通。他举事之前去问徐先生造反算不算犯上做乱,算不算不忠不孝。在他看来“忠孝”是做人的根本。这其实是为自己的举动寻找充分的理由,而徐先生是一个书生,这个读书人除了满腹经纶,一腔热血恐怕再没什么闪光点了。他的话是可信的,但并不是在真正意义上来给白嘉轩解惑,而是给他注了兴奋剂,简直是火上泼油,

在煽情。这是徐先生最拿手的本领。白嘉轩忠的是谁,反抗的又是谁,这样做是在讲忠孝吗?荒唐之极,冠之以儒家之名更是贻笑大方。这样做的目的何尝不是为了全村人有口饭吃,少饿死几个人。他身上的侠义,豪情是可敬可佩的,他再糊涂不会不明白农民反抗官僚的下场吧!或许他对中国的历史比较陌生。正是这样满足了他尝试当一个一呼百应的,为民请命的英雄心愿;他却没有感受到万人涌动时的踢踏声,可他成就了鹿三的一次壮举。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幸好白嘉轩没有出头露面,如果不是这样他后来不会那么沉稳,内敛。后来流言四起白嘉轩比起事以前更难受,他深深感到什么是“人言可危,众口铄金”。如果说他散发传单是一股侠气、豪情,那么他营救那七个兄弟堪称义举。行侠仗义,将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取义,这正是陈忠实笔下的英雄白嘉轩。他去自首想换回无故,又去找法院,要坐监狱。这些举动都是他为了去救鹿三等人。无奈之下又去找朱先生,拿着一封信去找张总督。他终于拼命救回了他们,也想方设法救出了和尚。这表现出他一个男子汉的个性:一人做事一人当,上刀山下火海一个人顶着。在这样的风浪中他没有倒下,有条不紊地处理了这件事,体现出他临危不慌、镇定自若的风格,他没有退缩,仍然肩负着族长的责任。惩罚百兴儿等几个赌徒和烟鬼时,那富有戏剧色彩的情节,让人好笑,又发人深思。他的意图是什么,“声望”又有什么作用呢?他是想让白鹿村安宁、太平;企盼白鹿村成为一个“大同”世界,成为另外一个“桃源”。他的梦是多么美,又是那样让人心疼。这是一个噩梦。是一个充满悲剧的梦。他重修“仁义白鹿村”的碑和刻有乡约的石碑。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他想重建白鹿村的“仁义”,可发现他已经没有那个能耐了;他只想让白鹿村村民不要忘记“仁义”二字,记住这段历史。这样做对白鹿轩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在村民中增加一点声望。他有善心。为“农协”的大小头目求情,给田福贤,鹿子霖下跪。他不愿看着村人死在自己人手中,他原想为田小娥和白兴儿一起求情的,只可惜跪得时间太短,心情太激动。当他站起来时,他再也无回天之力了;因为田鹿二人已经给足了他的面了,他们再不会让步了。

五 太多的无奈



在处理狗蛋与田小娥的事情上,实际是白嘉轩以族长的身份对鹿子霖的一次无奈而有微弱的警告。他的权力对鹿子霖已构不成任何惩罚的威力,他下跪求救那几个“农协”会员就说明这一点。他与鹿子霖已经不能平

等对话了,他的行为只能遣责鹿子霖,“乡约”显得苍白无力。在这种情势下,一个牺牲品只能是狗蛋了。狗蛋的死是飞娥扑火,整日处在饥饿的边沿,怎么谈生理上的需要呢?在没有物质基础的条件下去谈精神上的需要那是徒劳的、不现实的。白嘉轩处理孝文与小娥的事情上流露出他对长子的期望破灭。有他的失败,没有管教的儿子,不如说人心险恶。像白嘉轩这样一个要强,重视脸面的人,当场被儿子的行为气死了,为什么会气死?看到狗蛋怎么没气死?他麻木吗?那是对儿子爱的太深,对儿子期望过高所造成的。正如雷达先生所说:“白嘉轩的维护礼义,就面临着双重挑战:一面是白鹿原上各式各样反叛者的挑战,一面是本阶级中如鹿子霖们的挑战。[7]”他忍住了泛在眼眶里的泪珠。他处罚儿子是骑虎难下。哪有人不心疼自己的儿子?身为族长又怎么对村民交待?如果不采取任何举动,只能毁了白家的几世清白。做到对待任何人公平,他不得不那样去做。其实是打在儿身疼在父心,打掉的牙往肚里咽。这件事对白嘉轩是毁灭性的打击。紧接着分家,作为长子做下那伤风败俗的事,当然人人会唾骂的。发生这样事情的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彻底失败,这时父子之情荡然无存。本来在那时父子之间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上级对下级甚至是神对人的关系。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源是父子缺乏内心的交流沟通,不了解儿子,儿子也不了解父亲。“为人处事,洞察人心”的这本社会大书不是儿子一下就能悟透的。因过分的爱,在绝望之后会产生强烈的恨。父亲会冷落儿子,会对待儿子连过路人的态度都不如的,这种做法至今仍然存在。中国人向来是看重名誉的,而且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陈忠实没有开出更富有人性化的药方,是发人深思的。



--------------------------------------------------------------------------------
[1]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512页。
[2]李星 陈忠实,关于《<白鹿原>与李星的对话》,《小说评论》1993第3期。
[3]朱寨,《<白鹿原>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页。

[4]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19页。
[5] 陈忠实,《白鹿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6] 陈忠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7]雷达,《废墟上的精魂》,《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