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第五节 光的色散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第五节 光的色散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第五节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2.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3.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红外线的作用.2.紫外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法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

●教学用具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光的色散

[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5]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6]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5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6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光的色散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学生分组实验

按课本图4.5—2,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二、色光的混合

[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师]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4.5—3、4.5—4.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活动和探究]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过程]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要解决此问题,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以下问题:

(1)如何得到红、蓝两种单色光?如何实现色光的混合?

(2)如何得到红、蓝两种颜料?如何实现颜料的混合?

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思考了一会儿,设计出如下方案:

(1)得到单色光和实现单色光混合的方案:①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和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②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板上的颜色.

(2)得到单色颜料和实现颜料的混合方案.

拿红、蓝两种水彩作单色颜料,拿毛笔将二者在白纸上混合以实现颜料的混合.

同学们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

(1)色光的混合

①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纸板上的颜色.

②改变两种颜色的深浅程度,当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观察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③照①②的方法可实现绿蓝、红绿两种色光的混合.

④填写下表

色光的混合

(2)颜料的混合

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②二者的比例不同时混合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③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

④填写下表

颜料的混合

[结果]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三、看不见的光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

[生]白光是复色光.

[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2、教学

(一)红外线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

[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生甲]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生乙]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生丙]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生丁]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

[生戊]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

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Hz~5×1014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补充后教师板书]

一、红外线

1.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

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2.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红外线遥感.

③红外线遥控.

(二)紫外线

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ultraviolet ray).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

[生甲]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生乙]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生丙]紫外线能杀菌.

[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

[生甲]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

[生乙]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施.

[生丙]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生丁]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

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Hz~5×1016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

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讲解完后板书]

二、紫外线

1.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

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2.应用

①医用消毒.②防伪措施.③生理作用.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3、色光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P87①②③.

3.复习本章内容.

五、板书设计

色散:白色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的色散

色光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品红、黄、青

红外线

特性:①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②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应用: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

2.紫外线

特性: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③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应用:①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③医用消毒、防伪.

补充:

教学后记:

课题复习课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

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3.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5.知道光的折射定律.

6.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综合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实验,探究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

●教学重点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难点

1.光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运用光学知识完成光路图.

●教学方法归纳法、问答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复习第二章,大家是否复习过?复习的效果如何呢?让我们检查一下.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颜色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呢?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哪些现象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激光准直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8 m/s.

[师]色光的三源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分别是什么?

[生]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例1]夜晚,当你与一盏路灯的距离由近到远时,你的影子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请作图说明.

解析:由灯到头顶的连线与地的交点到人脚的区域光不能到达而形成人影,如图所示.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站在D点时,如图所示,CD段光不能到达为人影部分;人站在B点时,AB段光不能到达为人影部分;因为CD<AB,所以当人与一盏路灯的距离由近到远时,影子的长度由短变长.

[例2]下图是月球的影区分布,当人随地球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全食.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偏食,运动到____区时会看到日环食.

解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月球又是不透明体,当月球运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地球上的人就能观察到日食现象.从图中不难看出,地球运动到B区,太阳光全部被月球挡住,看到的是日全食.

运动到A区,太阳光部分被挡住,看到的是日偏食.

运动到C区,太阳中间被月球挡住,看到的是日环食.

[例3]太阳光穿过茂密树叶间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

A.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B.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C.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D.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解析:这是一个小孔成像的问题,由于光斑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是太阳的实像,是圆的.选C.

(二)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球面镜

[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

[生]光的反射定律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师]能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为什么?

[生]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

[师]漫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吗?

[生]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师]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什么?

[生]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师]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什么?

[生]平面镜成像特点可概括为八个字:虚像、等大、等距、垂直.即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③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④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师]球面镜可分为哪两类?

[生]球面镜可分为凹面镜和凸面镜.

[师]凹面镜、凸面镜各有什么光学性质?

[生甲]凹面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如把光源

放在凹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镜将成为平行光.

[生乙]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变得发散.

[投影片出示例题]

[例4]一条光线投射到和它垂直的平面镜上,如图所示,

要想使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成直角,镜面应旋转多少度角?

解析:此题中镜面可向任意方向旋转,所得结果都一样,

因此可选取任意一种转动方式来解此题.

①由题意作出反射光线OB,使OB⊥OA.

②由反射定律知,∠AOB的角平分线ON即为法线.

③因为法线垂直于镜面,所以可作出平面镜位置,如图所示.

④平面镜转动的角度:

∠BOM′=∠M′ON-∠BON=90°-45°=45°

可见,当入射光线不变,镜面绕入射点旋转一个角度时,反射光线偏转

的角度等于两部的镜面旋转的角度.

[例5]一平面镜竖直地挂在墙上,A、B、C三物体放在镜子前面,人

眼的位置如图所示固定不动,则人通过平面镜可以看到

A.A和B的像

B.B和C的像

C.只看见B的像

D.A、B、C的像都能看到

解析:人眼能看到物体的像的条件是:从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经镜面反射后能到达人眼中.当镜子和人眼的相对位置确定后,人眼所能看到的反射光线就被限制在入射到镜子边缘后,反射光线能到达人眼的范围之内,如图所示的光线Ⅰ和Ⅱ所夹部分的范围内人眼只能观察到物体A和B的像,不能观察到C的像.答案A正确.

[例6]如图甲所示,从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镜面MN反射后恰好过A点,画出这条光线.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首先根据对称法作出S点关于镜面MN的对称点S′,通过A点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必过S′,连接A、S′交镜于镜面于O点,OA即

为反射光线,S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乙所示.

[例7]如右图所示,在平面镜前有一物体AB,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

的像.

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作法

甲乙

方法1: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

方法2: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直接利用物像对于镜面对称的特点完成.

解法1:如图甲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从A、B两点各画一条与平面镜垂直的线AO1、BO2,然后延长AO1交A′,使O1A′=AO1,A′就是A点的虚像.同法找出B点的虚像B′,连接A′B′即为AB的像.

甲乙

解法2:如图乙所示,根据反射定律,由A点发出两条光线AC、AD射到平面镜上,画法线,进而画出反射光线CE、OF,反向延长CE、DF在镜后有一个交点A′,A′即为A在平面中所成的像.同法可找出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B′.连接A′B′即为AB在镜子所成的像.

(三)光的折射、看不见的光

[师]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

[生]光的折射遵循光的折射定律.

[师]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生]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水等其他透明介质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当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师]在反射、折射时光路是否可逆?

[生]在反射、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

[投影片出示例题]

[例8]如图所示,AO是由空气向水面斜射的一条光线,光线与水

面的夹角为30°,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并标出入射角

和反射角的大小.

解析:由题意知,本题是已知入射光线和水面位置,作反射光线和

折射光线.

这类作图题,关键在于通过入射点作垂直界面(水面)的法线,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从而得到反射光线,再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解答:过入射点O作法线NN′,则入射角为∠AON=90°-30°=60°.

在法线另一侧空气中,作∠NOB=60°,∠NOB为反射角,OB为反射光线,

再在法线另一侧的水中,作∠N′OC.∠N′OC为折射角,使折射角小于

入射角,OC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如图所示.

[例9]如图所示,图中画出了四个穿过平行玻璃板的光路示意图,

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从玻璃斜射入空气,光的传播方向都要改变,即发生折射现象.A图中光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因此是错误的,B图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折射是对的,但从玻璃进入空气的折射是不对的,因此B图错,D图中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从玻璃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恰恰与光的折射规律相反,所以D 图错,只有C图符合光的折射定律.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复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的直线传播、光速、颜色.

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球面镜.

3.光的折射.

4.看不见的光.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讲的内容.

2.复习本章知识准备考试.

3.预习第三章.

五、板书设计

补充:

教学后记: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教师总结。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的特点;结论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学生通过进行过程的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材分析 光学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相结合展现出七彩的世界。本节教材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通过制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实验发现,获得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愉悦。 教学准备 一、器材准备

盘子、平面镜、水、放大镜、手电筒、各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绘画颜料、调色盘、三棱镜、白纸 二、分组准备 二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见过“雨后彩虹”吗?谈谈你的“发现”或提出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的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摘选) 1.彩虹是七色的,很美,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 2.彩虹为什么会消失呢? 3.画画的时候,也有很多颜色的颜料,可以用它来描绘“彩虹”,那么颜料和光有联系吗?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好,让我们先来再现“雨后彩虹”,你想到了哪些办法呢? 二、探究光的色散 1.研讨与发现 学生在这个环节,通过相互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方案一: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几种颜色的光。 方案二:在盘子里装上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方案三:将水含于口中,对着太阳光喷成雾状,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彩虹。 方案四:透过喷泉喷洒的雾状小水珠,也可以观察到彩虹。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与发现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太阳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色光的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 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 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 第5节 光的色散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2.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3.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 教学难点 色光的混合.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光的色散 [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光的色散 二、新课教学 1.[演示]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甲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乙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学生分组实验 按课本85图4.5—2,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2.色光的三原色 [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师]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4.5-3、4.5-4.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第五节光的色散5知识点

第五节光的色散 【基础知识】 1、色散 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同理,被分解后的色光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 这个现象的产生表明:第一,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第二,不同的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例1】自主探究 在深盘中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镜子的下部浸入水中。让一束阳光水面下的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墙或白纸上。观察白墙或白纸上的反射光的颜色。即可看到彩虹。 原因是:太阳光照射到斜放在水中的镜子时,斜放的镜子和水相当于一个三棱镜,将白光分解为七色光。 2、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色光中,任何一种色光都不能由另外两种色光合成。但红、绿、蓝三色光却可以合成自然界绝大多数色光来,只要适当调配它们之间的比例即可。色光的合成在科学技术中普遍应用,彩色电视机就是一例。它的荧光屏上出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原色色点组成的。显像管内电子枪射出的三个电子束,分别射到屏上显示出红、绿、蓝色的荧光点上,通过分别控制三个电子束的强度,可以改变三光荧光点的亮度。由于这些色点很小又靠得很近,人眼无法分辨开来,看到的是三个色点的复合,即合成的颜色。 适当的红光和绿光能合成黄色;适当的绿光和蓝光能合成青色;适当的蓝光和红光能合成品红色的光;而适当的红、绿、蓝三色光能合成白光。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三原色”。 【例2】如图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色,区域2应标色。 3、物体的颜色 在光照射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他颜色的光都消失,只留下红色光。这表明,其他色光都被红色玻璃吸收了,只有红光能够透过。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只呈现蓝色光。 所以,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它地方是暗的;如果把绿纸贴在白屏上,在屏上只有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这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例3】戴蓝色镜片的人看红色的纸,看到的颜色是() A、红色B、蓝色C、黑色D、白色 【例4】在无其它任何光源的情况下,如果舞台追光灯发出绿光照射到穿白上衣、红裙子的女演员身上,则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4、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 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人们可以用红、黄、蓝颜料调出其它色彩,而不能用其它颜料调出这三种色彩,因此,红、黄、蓝称为颜料的“三原色”。颜料的混合从体质上说是色光的相减。例如,黄色颜料是从白光中减去了蓝色而留下了红色、绿色成分;紫色颜料是从白光中减去了绿色而留下了红色和蓝色;当黄色和紫色颜料混合在一起时,就只剩下了一种都不吸收的光――红色,因此颜料的混合是运用了减色法。颜料的合成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光的色散。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看不见的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之谜。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过程。 (3)探讨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三棱镜、玻璃砖、白纸、计算机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类似彩虹的彩色光带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最后探讨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是白光的色散。方法是: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现象两方面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实施教学时,创设情景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紧接着在同学间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在课前可将这一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教学时播放这段录像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识的首尾呼应。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二个重点是三原色光。方法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三原色光。然后通过感受三原色相互混合出现的不同颜色,体会三原色的组合应用。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对色散原因的理解。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以解决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学生难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 本节课考虑到多媒体能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和明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故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要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1视屏 提问“同学们见过彩虹吗,你看到的彩虹什么颜色的?”,引出课题。 说明:也可通过播放与彩虹有关的传说视频来引入课题。 活动1学生实验 利用给定的实验仪器,寻找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情景2演示实验 利用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墙壁上显示一条彩色条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五节光的色散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第五节光的色散同步练习 1.电视机的遥控器前端有一发光二极管,为了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按下不同的键时,它可以发出不同的(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超声波 D.次声波 2.下列现象中属于白光色散的是( ) A.太阳光经过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 B.红、绿、蓝三种色条合成电视画面的颜色 C.红、绿、蓝三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白光 D.红、蓝、黄三色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成黑色 3.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非常广泛,下列仪器中,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电视遥控器 B.医用“B超”机 C.验钞机 D.夜视仪 4.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的文艺演出惊艳了全世界.西湖沿岸和湖中三岛的光绘山水,这些主题灯光秀,让杭州从白天一直美到晚上灯光可以有七色同步、七色渐变、七色追逐等变化…由此可以知道,灯管内至少有几种颜色的光源() A.7种 B.5种 C.3种 D.1种 5.如图所示是光的三原色的混合图,其中A处是________光,B处是

________光 6.“日晕”就是太阳周围出现一个七彩“光环”的现象,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阳光通过无数小冰晶后发生了色散,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________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说明了阳光是________(选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7.0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走进气象台,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百叶箱,是为了避免太阳光中的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对箱内温度的影响;百叶箱的表面涂成白色,是为了更好的___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太阳光.测量当日最高气温的温度计的结构应与________(选填“体温计”或“实验室温度计”)相似 能力提升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 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 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 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第5节《光的色散》课节自我评估试题及其答案

1 ◆第5节《光的色散》课节自我评估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是光的折射现象 B 。是光的色散现象 C .是光的反射现象 D 。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对光发生折射而形成的 2.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 ( ) A .花能发出黄色的光 B .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 .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D .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3.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直线传播 B .小孔成像 C .光的反射 D .光的色散 4.合成彩色电视机和计算机屏幕上艳丽画面的色光是 ( ) A.红、绿、蓝 B.红、黄、蓝 C.黄、绿、蓝 D.品红、青、黄 5.下列四幅图中,能够说明利用紫外线应用的是 ( ) A B C D 6.现有四种现象:①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②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③光遇到不透明物体后,可以形成影子;④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其中能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 A.○1 B.○2 C.○3 D.○4 二.填空题 7.太阳光通过一个三棱镜后,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上色光的排列依次为_ 、_ _、_ _、_ _、_ _、_ _、_ _七种颜色的光。 8.如图甲,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紫外线大致在白屏的(上/下)___;如图乙所示,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则光屏上就出现_ _色。 8题图 9题图 9.如图所示为色光的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的区域1应标_ _色。 2应该标色_ _色。

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五、光的色散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色散现象;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 3、明白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色光的复合。 难点:1、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2、物体所显示的颜色的决定因素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雨过天晴,在天空可能出现美丽的彩虹,十分壮丽;大家在小时候用肥皂水吹过肥皂泡泡,在阳光下,那些泡泡是不是多彩而漂亮呢?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后,大家就会明白了。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1666年,英国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观察白光,解答了这一问题。 下面我们也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1]介绍三棱镜,然后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三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光的色散 [演示2]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三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三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用三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 ......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 解释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屏幕,屏幕上将会出现彩条.彩条有红、绿、蓝三种。为什么是这三种呢?原来人们发现,用红、绿、蓝三种色光,不同比例混合的话,就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所以:(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比较】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分析得: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介绍】大自然界中色彩种类很多,不同的色彩给人的美是感受和联想是不同的,见到红、黄、橙暖色,会想到什么?火或太阳;见到蓝、紫、绿等冷色,又会想到什么?水或草地。 冷暖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 ..它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 ..的色光决定的。 [练习]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D)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4.回顾总结 5.作业布置

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

星火教育顺德分公司新一城校区一对一教案 学科:物理任课老师:李老师授课时间:2014年7月1日(星期一)8:00-10:00姓名年级:初二教学课题光的色散 阶段基础(√)提高()强化()课时计划第(1)次课共(1)次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色散现象;(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光的色散、色光的复合 难点: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教学 方法 讲练法 教学过程光的色散 1.色散: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 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色散说明光是由各种光混合而成的。 色散原因:介质对不同频率的光波折射率不同。在可见过范围内,红光速度大,频率最低,折射率最小;紫光速度最小,频率最高,折射率最大。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大。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RGB) 颜料的三原色:红(品红)、黄、蓝(天蓝)(RYB) 记忆:“颜色(yellow)需要RMB购买的”。 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的区别: 红色能反射红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白光照在红色不透明物体上看到的是红色;白色反射各种颜色的光,几乎不吸收光;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几乎不反射光。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 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①热效应强;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 ②穿透能力强。 应用:加热物体;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烤制食品;取暖;诊断和理疗;遥控遥感技术(地球勘测、寻找水源) 2、紫外线: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汞灯 气体放电如日光灯发出的光中也含有紫外线。 ①化学作用强,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紫外线的特征: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剂量大时能伤害人体; ③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④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以帮助人体补钙; 应用:感光;杀菌;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验钞;鉴别古字画;夏天常把粮食放到日光下晒,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来杀死粮食里的虫卵,以利用长期保存; 3、雾灯:汽车雾灯用的是黄光,黄光的穿透能力也比较强,不用红光一是为了与汽 车刹车灯相区别,二是人眼对红光的敏感程度不如黄光、绿光,而绿光又是通行信号,所以雾灯的颜色最后选用了黄色。 例1:(2009?茂名市)光在自然界中能产 生很多奇妙的现象,如图所示就是其中 的一些。这些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 的是__________,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__________,属于光的反射的是__________。(填代号) 例2:(2009?朝阳市)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到达绿纸做的光屏上,光屏上应该有______种色光,但眼睛只能在光屏上看到_____光;对于流入市场上的假币,人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__________来辨别真伪。 【例题精讲】 1.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 A.花能发出黄色的光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花能发出白色的光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人教版 八年级 物理 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 练习题 (二)无答案

第四章光现象 第五节光的色散 一.选择题 1.关于光的三原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光和绿光混合可以产生蓝光 B.红光和蓝光混合可以产生绿光 C.红光、绿光和蓝光可以合成紫光 D.橙光、黄光和靛光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 2.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你将看到排列有序的三色发光区域是( ) A.红、绿、蓝 B.红、黄、蓝 C.红、黄、紫 D.黄、绿、紫 3.下列实例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 ) A.医院手术室灭菌 B.自行车的红色尾灯提示后面车辆 C.声呐测距 D.拍摄“热谱图”用于诊断疾病 4.关于紫外线的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身体健康 B.用于防盗报警器 C.能杀灭微生物

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皮肤病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焊工人在焊接时,要戴上防护眼罩,主要是为了防止紫外线对人眼的伤害 B.手机利用超声波传递信号 C.微波炉利用红外线来加热食品 D.紫外线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6.透过黄玻璃看蓝纸是黑色的,这是因为( ) A.黄玻璃将蓝纸反射的色光染成黑色 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黄玻璃与黄玻璃发出的黄光混合成黑色光 C.黄玻璃几乎全部吸收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黄玻璃 D.黄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黄玻璃 7.在没有其他任何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8.红外夜视仪,可以在夜晚进行侦查,其依据的原理是( ) A.不同的物质材料和结构不同 B.不同的物体发出的色光不同 C.它能在夜晚发出红光并能到达不同的物体上

高中物理19.4光的色散教案

高中物理 19.4 光的色散教案 【教具】 激光器、三棱镜、分光镜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1: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单色光、什么是复色光? ☆学生:答问… 复习提问2:单色光和复色光能不能通过眼睛的视觉来判断? ☆学生:回忆“光的色散”的知识(教师补充颜色混合 ....的基本常识)… 那么,光的色散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这里先看一个高一级学校教材关于介质折射率展示的表格—— 常见介质的折射率(钠黄光λ= 58930A) 金刚石 2.42 岩盐 1.55 ………… 这个表格给了我们一个两方面的信息:①光的折射率和介质相关;②光的折射率和光的颜色相关。 一、光的色散 各种色光在冕牌玻璃中的折射率 色光紫、靛蓝绿黄橙红 折射率 1.532 1.528 1.519 1.517 1.514 1.513 从该表我们可以看出:①在同一介质,光的颜色从紫、蓝到橙、红变化时,折射率逐渐减小;②在同一介质中,光的折射率随光色的变化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1

对于其它介质,这种规律基本相同(只是平 均数字有所不同而已)。 下面我们看这两点在折射光路中具体会形成 什么效应。 当一束很细的“白光”以60°的入射角从空 气射到冕牌玻璃表面,它的折射光路怎样? ★学生:计算紫光、红光的折射角(分别 为34.4°、34.9°);画光路图(如图1)… 启发:同学们,在这个光路中色散是否已经 发生? ☆学生:是。 色散:复色光在介质中由于折射率不同而分 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在上面的光路中,要观察色散现象,是否容 易? ☆学生:否。 为了让色散现象明显,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努力呢?—— 二、三棱镜 1、棱镜:截面为三角形或多边形的柱形透明体。示例: 镜、(分组实验用到的)梯形玻璃砖、(实物展示) 三棱镜。 典型的三棱镜有:等腰三棱镜、等边三棱镜、 45°直角棱镜。 过渡:光线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如何呢? 2、三棱镜的光路 a、光线向底边偏折 光路展示图2; 演示:激光光源演示图2的光路。 偏折角θ=α+β *根据折射率的物理意义,n较大,α和β均较大,故θ较大。 启发:同学们,我们刚才在图2中画的是单 色光的情形,如果是复色光,光路又会怎样? ★学生:在草稿上尝试画图(如图3)… (师生共同)小结:由于n的不同导致每折 射一次,不同色光散开一次,两次的折射将使不 同色光分得更开——所以,用三棱镜,能是光的 ......... 色散现象更 ..。 .....明显 演示:“白光”光源下三棱镜对光的色散。 2

苏版物理初二上册练习: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

苏版物理初二上册练习: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一】单项选择题 1.上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了下红光LED和绿光LED,为与这两种LED 组合,产生白色LED光源,日本科学家又探寻到一种LED,它是〔〕 A.紫光LED B.黄光LED C.蓝光LED D.橙光LED 2.以下关于红外线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红外线是一种可见光,能被肉眼看到 B.红外线能使荧光粉感光,能用来鉴别真伪钞票 C.一切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温度较高的物体发射的红外线较多 D.物体在常温下不会发射红外线,只有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才发出红外线 3.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一现象是光的〔 〕 A.反射 B.折射 C.散射 D.色散 4.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反射红光 C.桃花吸收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彩色电视机呈现的各种颜色都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原色光是〔〕 A.红、绿、紫 B.红、黄、绿 C.红、绿、蓝 D.红、黄、蓝 6.某些动物〔如响尾蛇〕靠红外线来捕食,它们是根据猎物身上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猎物的位置.下面哪个是人们模仿响尾蛇的这一特点而发明出来的〔〕 A.可以进行科学实验的宇宙飞船 B.一种可以跟踪敌方飞机的导弹 C.红外线照相机 D.红外线夜视仪 7.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 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通过森林火灾红外 监控自动报警系统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获知信

息.这个系统获知火灾信息的依据是〔〕 A.对起火点进行拍照,从照片上直接看到 B.监测起火点产生的烟雾,从烟雾的多少来确定火灾的发生 C.监测着火点的颜色,从遥感照片的颜色来确定着火点 D.监测着火点的温度,通过捕捉高温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来确定着火点 【二】多项选择题 8.在如下图的四个实例中,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是〔〕 A.医用杀菌灯 B.电视机遥控器 C.验钞机 D.测温枪 9.以下事例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 A.夜视仪 B.遥控器 C.验钞机 D.杀菌 10.2019年5月9日,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如图为 日晕的现象.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 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 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 为〝晕〞.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放热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是光的色散现象 11.以下关于紫外线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紫外线在光谱的紫端以外,是一种看不见的光 B.由于紫外线有杀菌作用,因此人们要多照射紫外线 C.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 D.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人们要尽量避免紫外线的照射 12.以下事例中,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是〔〕 A.验钞机可通过验证钞票上的荧光标记,来检验钞票的真伪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

第5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1)初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单色光、复色光、三原色光等概念; (2)初步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释简单的有关物体的颜色现象。 2、能力与方法领域: (1)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实验能 力,渗透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2)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讨论活动,能归纳决定的物体的颜色主要规律; (3)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完成较简单的 实验任务;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 (1)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 趣和亲和感; (2)养成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的学习习惯; (3)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难点:物体的颜色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仪器:较强的手电筒, 三棱镜,屏幕; 小组实验仪器: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颜色纸,白的、黑的、红的、 绿的、蓝的透明玻璃纸,三个光比较强的手电筒,实验报告 纸。(4人/组) 教学流程: 设计思路: 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取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实验教材。《光的色散》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础进行学习的,教学内容为:光的色散、颜色。本节教材的教学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 ,但由于本节内容是属于知道级的教学内容,只安排了一教时,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光的色情景引入 演示、观察、归纳 演示、引导、归纳 实演、讨论、交流 演示、交流、授课 光的色散 单、复色光 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 归纳小结 巩固反馈 课后巩固拓展

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习题.

一、选择题 ()1、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2、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后,观众看到的情况是 A.全身呈绿色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色 C.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紫色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3、菜市场里,有些卖肉的商贩在肉摊的上方亮一盏红灯,其目的是 A.杀菌消毒B.防止蚊、蝇叮肉C.醒目,吸引顾客D.使肉看起来新鲜些 ()4、放电影的荧幕,常用较粗的白色布料制成,这是因为 A.它能吸收各种色光B.它能使光发生折射 C.它能反射各种色光且发生漫反射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在“五岳”之一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佛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直线传播B.小孔成像C.光的反射D.光的色散 ()6、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形成这种现象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色散C.光的反射D.凸透镜成像 ()7、下列事例中,属于紫外线应用的是 A.夜视仪B.遥控器C.全自动感应水龙头D.验钞机 ()8、“红外制导”是人们模仿一些动物而研制成的,下面四种动物具有这一功能的是A.猫头鹰B.蝙蝠C.蚊子D.响尾蛇 ()9、下列现象中,对关于紫外线应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民币的防伪利用了紫外线的荧光作用 B.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紫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遥控 C.经常在太阳光下晒衣物,可以起到杀菌消毒作用D.适当照射太阳光可以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10、下列选项属于红外线应用的是 A.适量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 B.热谱图,检查人体健康 C.制成验钞机,使荧光物发光D.杀菌消毒 ()11、下列有关红外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外线是一种可见光B.红外线是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 C.红外线不能被我们看见,所以它不能像可见光那样传递能量D.红外线在空气中很难被传递12、夏天,市场上出售一种“防紫外线遮阳伞”,购买的人很多,这是因为 A.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利用“防紫外线遮阳伞”可以帮助人们吸收紫外线B.因为过多的红外线对人体有害,希望利用“防紫外线遮阳伞”可以帮助人们防止红外线的辐射C.因为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希望利用“防紫外线遮阳伞”可以帮助人们防止紫外线的辐射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