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身边的第一谋士,却因为韩信死前提到了他,差点被行烹刑

韩信身边的第一谋士,却因为韩信死前提到了他,差点被行烹刑
韩信身边的第一谋士,却因为韩信死前提到了他,差点被行烹刑

自古以来,开国功臣的处境是最尴尬的。对于皇帝身边的大臣而言,是伴君如伴虎,而对于

开国功臣而言则是活在悬崖的边缘,而身后是皇帝的一双大手,不清楚什么时候他就会把你

推下悬崖。而残害功臣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刘邦了。韩信在楚汉相争的时候,从侧翼帮助刘邦

打开了局面,最终能够战胜项羽,韩信的功劳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当刘邦清除了项羽的残余势力,建立汉朝,登上皇帝的宝座后,却对韩信起了疑心。在和项

羽的对决当中,毫无疑问的是韩信确实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就是因为如此,功高盖主,

让刘邦对他动了想法。韩信在之前从侧翼攻打的时候,每场战役都是大破敌军,更是创造了

背水一战的神话。而在开国之后,他更是握有很大的兵权。所以,开国后,他便以谋反的罪

名被关了起来。几年之后,地方出现叛乱,刘邦带兵出征之前,便给了吕后暗示,让他除掉

韩信,就是这样韩信便给残害了。

更过分

的是,刘邦对于残害忠心的开国功臣韩信完全没有悔意,而且还想要对他的旧部再加以残害。在韩信死前,提到了蒯通,这件事情传到了刘邦的耳中,刘邦马上便下令要煮了蒯通。蒯通

是韩信在起军的时候的第一谋士。早年的时候,他是说服了自己家乡的县令,让他投奔陈胜。后来,在几番周转之下,他到了韩信的阵营当中。在灭齐之战的时候,便是他给韩信出了计谋,立下了大功。

除了战略能力出色之外,他看人也特别的准。他看到韩信之后,他就知道刘邦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所以,在当时项羽节节败退的时候,他就意识到如果这时候不寻求出路,后面结局可能会很惨。所以,在那个时候他就和韩信说,要自立一方,而不能依附在刘邦之下。而且,要他帮助项羽抗衡刘邦,就像三国的局面一样。

可是韩信却并没有自立一方的想法。他出身和刘邦差不多,也并不好。虽然带兵打仗十分的强,但是他却不懂得分析当时的局势,脑袋简单。在刘邦的手下,他也算得到重用,这也才让他能够打下一场场胜利,他心中还是感激刘邦的。因此,他没有听取蒯通给他的建议,他和蒯通说,刘邦对他不错,他不能够背叛刘邦。

但就是因为这样,他的忠诚没有打动刘邦,也没有让他看见。刘邦自己心中对他的疑虑反而一天天的加重,最后可以说他是死在了自己的忠诚之下。因为刘邦根本就没有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而是把他当成夺取天下的一个垫脚石。当他在宴席当中被抓,临死之前回忆起蒯通给他的建议,悔不当初。

也是因为这样,刘邦听到了这个,狠毒的想要对蒯通施行烹型。但他的口才好,他说天下大乱时,人人自危,所有人都做这一样的事。你杀我,也没有办法杀掉所有人。这也才让刘邦放了他。

浅析韩信的悲剧

浅析韩信的悲剧 摘要:淮阴侯韩信的悲剧令千古惊叹惋惜,论述其成因可谓是代代都有不一样的说法。然而,当我们对这一悲剧重新赋予以认识时发现,构成韩信悲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封建制度的残酷和封建统治者人才观的狭隘,同时也有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和谋略思想的淡薄。 关键词:韩信;悲剧性;人格缺陷;人才观;?家天下? 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性主人公,他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以独步千古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山,然而最终却是饮恨而亡。对于此悲剧的成因的探讨,自汉代以来,可谓是代代都不乏其人,但是大多都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进行分析;或是以立论于刘邦为维护封建统治诛杀异己,或归罪于刘邦的妒贤嫉能、刻薄寡恩,更多的是对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叛逆的辩驳,很少有人真正的去关注韩信本身。我认为,韩信悲剧的构成,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方面原因,而韩信本人人格深处所潜在的悲剧要素亦不能忽视,同时,刘邦的封建专制制度、用人路线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才观的狭隘,也是酿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韩信的悲剧首先是政治悲剧 韩信、张良以及萧何,是刘邦所称誉的?三杰?。在楚汉争霸的天空中,韩信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闪闪发亮。他为了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他为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帷幄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谋,继而举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取赵、协燕、定齐,南出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出项羽,

一展英雄之才。为此,宋代陈亮称?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更是将韩信誉之为?兵仙?。然而这位另刘邦都自叹不如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非但未能享受铸鼎的荣誉,却在大汉立国的前一夜,在既无可靠地证据,也没有经过任何的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吕后斩于一个本就不该行刑的地方——长乐钟室,英雄之星就这样瞬间陨落了。这一悲剧的结局,引发了历代学人的见仁见智,争论不休2000余年。今天重新捡拾这一话题,从学术的创新角度来看价值似乎不大,然而,如果审视韩信悲剧所留给后人的思考,应该是历久弥新。 不少论者认为韩信的悲剧缘于其功高盖主,其实,与他相比并的萧何、张良同样是功名显赫。但是,与韩信不同的是,萧何、张良能够以政治家的眼光和理性的头脑,透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可以与其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可以共打天下,不可共享天下。所以,萧何没有沉醉于?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的贡献,而张良也忘却自己?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谋一划,无不系汉安危得失?(《黄氏日钞》)的功劳。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刘邦周旋。例如,同样面对爵禄封赏和刘邦的猜疑,沉稳练达的、善于委曲求全的萧何能够巧妙应对:或令子孙昆弟充军,或以私财佐军,或购买田地、贱贳货以自污,都使刘邦?大悦?,而非是?大怒骂?。而足智多谋、善于权变自保的张良则是在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先是?称疾?,深入简出;继而是作态要?顾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淡出功名场。清末林伯桐说:

韩信点兵下一句

韩信点兵下一句 韩信点兵下一句参考资料一: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参考资料二: 韩信点兵歇后语下一句:多多益善qq个网名 故事: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此刻,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必须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满不在乎地说:“能够能够。”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增至十分,心想: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此人本事太大,我得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一面则佯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 传说:韩信点兵的成语来源学习呀网淮安民间传说:刘邦以前问他:“你觉得我能够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但是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参考资料三: 韩信点兵的下一句:多多益善歌颂老师 完整语句: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出自: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小学奥数韩信点兵典型例题和解题思路

韩信点兵典型例题与解题思路 一、基本原理: ?a÷b...r 表示方式b|(a-r),b|(a+b-r),其中r为余数,减去余数就可 以整除;b-r意味着如果再补这么多数据,就可以整除。如10÷3=3...1。如余数为1,10-1=9,可以整除;1缺少2,如果补3-1=2,就可以整除,也就是10+2可以整除。 ?m|a,n|a,p|a,相当于【m,n,p】|a (1)A÷3...1;A÷4...1;A÷6...1 【3,4,6】|(A-1)---A-1=12K---A=12K+1 (2)A÷3...2;A÷4...3;A÷6...5;补数相同为1,【3,4,6】|(A+1)---A+1=12K---A=12K-1 二、基本规律 1)减同余 若a÷m...r;a÷n...r;则【m,n】|(a-r) 2)加同补(补数,除数-余数) 若a÷m...r1;a÷n...r2;且m-r1=n-r2则【m,n】|(a+m-r) 3)逐级满足 (1)A÷3 (2) (2)A÷5 (3) 由(2)得A-3=5K A=5K+3 (3) 将(3)代入(1),的(5K+3)÷3 (2) 3|(5K+3-2)

3|(3K+2K+1) 3|(2K+1)K最小为1 A=5×1+3=8 三、例题 例1、一个大于10的自然数除以4余3,除以6余3,则这个数最小为多少? 解:A÷4...3 A÷6...3----------[4,6]|(A-3) A-3 = 12K A=12K+3 K=1,A=15 例2、一百多个苹果,3个3个数多2个,5个5个数剩2个,7个7个数缺5个,则苹果有多少个! 解:A÷3...3 A÷5...2 A÷7...2----------[3,5,7]|(A-2) A-2= 105K A=105K+2,当K=1,A=107 例3、一个自然数除以6余2,除以8余4,这个数最小为多少? 解:A÷6...2 A÷8...4------------【6,8】|(A+4) A+4 =24K A=24K+4 当K=1时,A=24×1-4=20 例4,一个自然数除以7余1,除以9余2,这个自然数最小为多少? (1)A÷7 (1) (2)A÷9 (2) 由(2)得A=9K+2 (3) 将(3)代入(1),的(9K+2)÷7 (1) 7|(9K+1) 7|(7K+2K+1)

歇后语五年级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38、对牛弹琴--------白费劲 39、八仙聚会--------神聊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41、板上订钉--------跑不了42、背鼓上门--------讨打 43、草把做灯--------粗心(芯)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73、瞎子戴眼镜--------装饰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余数问题之韩信点兵

余数问题之韩信点兵 减同余、加同补: 例1、小林同学非常喜欢吃棒棒糖。有一天,小林同学给自己买了一盒的棒棒糖。他算了一下,如果他每天吃3个,最后剩下2个;如果每天吃4个,最后剩下2个;如果每天吃5个,最后剩下2个。问小林同学买了至少多少个棒棒糖? 例2、小林同学非常喜欢吃棒棒糖。有一天,小林同学给自己买了一盒的棒棒糖。他算了一下,如果他每天吃3个,最后剩下1个;如果每天吃4个,最后剩下2个;如果每天吃5个,最后剩下3个。问小林同学买了至少多少个棒棒糖? 【练习1】一个两位数除以4余3,除以7余3,问这个两位数至少是多少? 【练习2】一个自然数除以8余2,除以9余3,问这个数至少是多少?

【练习3】一堆水果糖,如果按8块一份来分,最后剩下2块;如果按9块一份来分,最后剩下3块;如果按10块一份来分,最后剩下4块。这堆糖至少有多少块? 【练习4】一个小于100的自然数,除以3余2,除以7余2,则满足条件的自然数有哪些? 逐级满足: 例3、1)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4,问满足条件的最小自然数为多少? 2)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4,除以7余3,问满足条件的最小自然数为多少? 【练习1】一个自然数在1000和1200之间,且被3除余1,被5除余2,被7除余3,求符合条件的数?

【练习2】一个大于10的自然数,除以5余3,除以7余1,除以9余4,那么满足条件的自然数最小为多少? 【练习3】一个数除以3、5、7、11的余数分别是2、3、4、5,求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 例4、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从小到大依次是4、7、9的倍数,这三个自然数的和最小是多少? 三、拓展提高: 1、有一筐苹果,甲班分,每人3个还剩11个;乙班分,每人4个还剩10个;丙班分,每人5个还剩12个。那么这筐苹果至少_______个。

[趣味数学] 韩信点兵

[趣味数学] 韩信点兵 民间故事《韩信点兵》: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他英勇善战,智谋超群,为汉朝的兴建立下了卓绝的功劳。据说韩信的数学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点兵的时候,为了保住军事机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先令士兵从1至3报数,然后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再令士兵从1至5报数,也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最后令士兵从1至7报数,又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这样,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队士兵的总人数,而敌人则始终无法弄清他的部队究竟有多少名士兵。比如,已知军队人数大概在1000-1100左右,如果1-3报数余2人,1-5报数余3人,1-7报数余2人,则韩信立刻知道总人数1073人。 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每次出战都士气大振,经常大获全胜。把韩信点兵问题再换个更简单的说法,就是说,有个数除3余2,除5余3,除7余2,问你这个数字最小是几?也可以给定一个范围,问你是几。 这类问题,纠结应该怎么下手解决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要先观察,是否存在规律,如果符合一定的规律,则可以通过

简单口诀来实现;如果没有规律,那么就要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处理。 一、有规律问题的解法 重要口诀:和同加和,差同减差,余同取余,最小公倍加 先来说说最后一句,最小公倍加,意思是,不管什么情况,先把最小公倍数求出来,这个是作为基础。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辨别,如何继续处理。 (一)和同加和 意思是,如果不同被除数和余数的和相同,那么就把这个和,加到最小公倍数上。 例:一个数除5余3,除6余2,除7余1 解题思路:5、6、7的最小公倍数是210,因为5+3=6+2=7+1=8,所以这个数最小就是8,其余满足条件的数字是210的倍数+8,比如218、428…… (二)差同减差 意思是,如果不同被除数和余数的差相同,那么就把这个差,用最小公倍数减掉。 例:一个数除5余3,除6余4,除7余5 解题思路:5、6、7的最小公倍数是210,因为5-3=6-4=7-5=2,所以这个数最小就是:210-2=208,其余满足条件的数字是210的倍数+208,比如418、628……(三)余同取余

五年级的歇后语

五年级的歇后语关于精选10句: 1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2 火烧旗杆——长炭叹 3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4 脚底下抹油——溜之大吉 K 5 屎壳郎拿文明---冒充绅士 6 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7 刘备借荆州——一借没回头 8 老鼠掉进风箱——两头受气 9 老虎屁股——摸不得 10 聋子耳朵——摆设 关于大全: 1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 2 猫哭老鼠——假慈悲 3 花店挂弓——不弹谈了 4 泥牛入海——无消息 5 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6 牛皮灯笼——点不亮 7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8 砒霜拌大蒜——又毒又辣 9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0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11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12 热锅里的蚂蚁——团团转 13 肉包子打狗——有去没回 14 傻子上街——光看热闹 15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16 十月芥菜——起了心 17 湿水棉花——没得弹谈 18 水鬼找城隍——恶人先告状 19 猪鼻上插葱——装象 20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21 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22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3 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24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25 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26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27 蛇吃黄鳝——比长短 28 马尾巴搓绳——不合股 29 羊伴虎睡——靠不住 30 猴照镜子——得意忘形 31 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32 狗掀门帘——全凭一张嘴 33 猪鼻上插葱——装象 34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5 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36 茶壶煮饺子——有嘴道倒不出 37 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38 床底砍柴——撞板 39 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40 豆腐掉到灰堆里——吹不得,打不得 41 多一个和尚——多一分斋灾 42 二两棉花一张弓——细细弹谈 43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44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刘玲娣

2004年7月 第17卷 第4期 阴山学刊 YINSHAN ACADE MIC J OURNAL July.2004 Vol.17 No.4 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玲娣 (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0) 摘 要:韩信之死令千古叹惋,探究其死因可谓代不乏人。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都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其实,韩信悲剧的构成,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个方面,但这是外在因素,最直接的原因当在韩信自身,在其自身所蕴含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韩信;悲剧意蕴;人格缺陷;《史记·淮有候列传》 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4)04-0085-04 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1](P2609)中的悲剧主人公。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汉家天下效尽犬马之劳,而最终却被吕后骗斩于长乐钟室,这一悲惨结局,为历代学术界所普遍关注。所论大致集中在:封建统治者忌刻功臣;刘邦“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2](P104),故而除异立同,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更多的则是对韩信谋反与否的辩驳。对此,本人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新的看法。因为,纵观中国古代的帝王史,并非杀戮功臣的血腥史,“狡兔死,良狗烹”也不是封建统治者维护政权的唯一举措,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都不曾以功臣的血染红江山。因此,韩信悲剧当有其更深层的成因,把一切皆归罪于刘邦及其封建社会,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缺乏公允。为此,本文拟通过对韩信悲剧成因及其人格特点的探究,来揭示其人格的悲剧意蕴。 一、韩信悲剧缘由 韩信于群雄逐鹿中原的历史背景中登上政治舞台。他先是杖剑从项氏,因“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而背楚向汉,经萧何力荐,除大将军职。遂为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定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谋。继而举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智取赵、协燕、定齐,南击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除项羽,成为汉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与萧何、张良同被刘邦誉为“三杰”。然而,立国后,韩信不但未能享受到作为“人杰”的荣耀,反而境况日下,汉六年(前201年)十二月降王为侯,十一年(前196年)春被夷三族。对此,后代学者多归咎于刘邦的忌刻功臣,但值得注意的是,“三杰”中唯有韩信罹难,其他“二杰”不仅善终,而且恩及子孙。其他文臣武将诸如陈平、曹参等一百三十余人,也同样得以全身。因此,所谓刘邦忌刻功臣说,值得商榷。 萧何是刘邦灭项后,论功行封名列第一者。自刘邦起事之日,就“腹心既委”、“独膺内寄”,曾被刘邦喻为“发踪指示”的“功人”,而那些攻城野战之将不过是追杀兽兔的“功狗”。如果刘邦唯功臣是忌,萧何当是第一个被诛者,但事实并非如此。或曰,萧何亦曾在汉十一年韩信反、汉十二年英布反时,遭刘邦猜疑。刘邦的确曾以慰问为名,派人探查萧何行迹。但“疑”并非“忌刻”,否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况且萧何手中并无兵卒之患,刘邦欲除之可以说易如反掌。有的论者以张良后来的“欲从赤松子游”为依据,用以说明刘邦忌刻之深。细作推究,似也有可 85 收稿日期:2003-09-17 作者简介:刘玲娣(195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DOI:10.13388/https://www.360docs.net/doc/d45651785.html, ki.ysaj.2004.04.015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歇后语故事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歇后语故事 导读:一、成语、俗语、歇后语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二、历史故事 1、版本一: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相传有一次,韩信将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双方大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而汉军也有伤亡,只是一时还不知伤亡多少。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准备清点人数。当行至一山坡时,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韩信驰上高坡观看,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经十分疲惫了,这时不由得人心大乱。韩信仔细地观看敌方,发现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不一会儿,值日副官报告,共有1035人。他还不放心,决定自己亲自算一下。于是命令士兵3人一列,结果多出2名;接着,他又命令士兵5人一列,结果多出3名;再命令士兵7人一列,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值日副官计错了,我军共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汉军本来就信服自己的统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个个奋勇迎敌,楚军顿时乱作一团。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 2、版本二: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你顶多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将军如此大才,我很佩服。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将军请教,凭将军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韩信说:“可以可以。”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刘邦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将军,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刘邦大惊, 三、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 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又被称为“孙子定理”、“鬼谷算”、“隔墙算”、“剪管术”、“秦王暗点兵”、“物不知数”等,它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一项重大创造,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在西方数学史上,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chinese remainder theorem,中国余数定理”。 四、相关史料:《史记·淮阴侯列传》 原文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同“否”,各有差,高低。上问曰:“如

韩信点兵(同余问题)

二信点兵 例1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例2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除以12余几? 解:除以3余2的数有:2,5,8,11,14,17,20,23….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2,5,8,11,2,5,8,11,…. 除以4余1的数有:1,5,9,13,17,21,25,29,….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1,5,9,1,5,9,…. 一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唯一的.上面两行余数中,只有5是共同的,因此这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5. 如果我们把问题改变一下: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是几?不求被12除的余数,而是求这个数是几?.很明显,这个数最小是5,满足条件的数是很多的,它们是5+12×n (n=0,1,2,3…),事实上,我们首先找出5后,注意到12是3,4的最小公倍数,再加上12的整数倍,就都是满足条件的数.这样就是把“除以3余2,除以4余1”两个条件合并成“除以12余5”一个条件. 题目中提出的条件有三个,我们可以先把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然后再与第三个条件合并,就可找到答案. 例3朝末年,楚汉相争.信帅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信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人,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符合条件的最小数. 解:第1步先列出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数(一般从小到大),即除以3余2的数: 2,5,8,11,14,17,20,23,26,…, 第2步再列出满足其中第二个条件的数,即除以5余3的数: 3,8,13,18,23,28,…. 第3步归纳前面第3步首先出现的公共数是8. 8就是满足除以3余2,除以5余3的最小的那个数。 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15.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就是8+15×n (n=0,1,2,…)。

小学五年级逻辑思维学习—余数问题

小学五年级逻辑思维学习—余数问题 知识定位 余数问题是数论知识板块中另一个内容丰富,题目难度较大的知识体系,也是各大杯赛小升初考试必考的奥数知识点,所以学好本讲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许多孩子都接触过余数的有关问题,并有不少孩子说“遇到余数的问题就基本晕菜了!” 余数问题主要包括了带余除法的定义,三大余数定理(加法余数定理,乘法余数定理,和同余定理),及中国剩余定理和有关弃九法原理的应用。 知识梳理 一、带余除法的定义及性质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若有a÷b=q……r,也就是a=b×q+r, 0≤r<b;我们称上面的除法算式为一个带余除法算式。这里: r=时:我们称a可以被b整除,q称为a除以b的商或完全商 (1)当0 r≠时:我们称a不可以被b整除,q称为a除以b的商或不完全商 (2)当0 注: 一个完美的带余除法讲解模型: 如图,这是一堆书,共有a本,这个a就可以理解为被除数, 现在要求按照b本一捆打包,那么b就是除数的角色,经过 打包后共打包了c捆,那么这个c就是商,最后还剩余d本, 这个d就是余数。 这个图能够让学生清晰的明白带余除法算式中4个量的关系。 并且可以看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二、三大余数定理 1.余数的加法定理 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b分别除以c的余数之和,或这个和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39除以5的余数等 于4,即两个余数的和3+1. 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和再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42除以5的余数等于3+4=7除以5的余数,即2.

影视中的历史论文--浅析《大将军韩信》

浅析《大将军韩信》 在“影视中的历史”课程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按照老师要求,我认真查阅了古今关于韩信的史书、文献相关论文等,又观看了电视剧《大将军韩信》。一直都觉得不能以历史史实的观点去看待影视作品,不然结果必然是被各种篡改和主观讲述所雷倒。在以往在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对于历史史实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未曾真正在史书中还原过历史,更未曾细细品味其中的始末,但是这一次,一边研读历史,一边观看影视作品,历史让我以严谨的态度审视历史人物,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为追求艺术效果而对历史故事加上了编剧的主观修饰,难免对历史会有所扭曲。 一、影视作品浅析 1、关于情感 在《大将军韩信》中,延续中国电视剧一贯的风格,“感情”依然是这部电视剧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此部电视剧中,韩信除了一个叫樱桃娘的妻子,还有和虞姬成了青梅竹马的初恋情人,韩信与蒙恬的女儿也有了恋情。该剧制片人兼文学统筹李斌说:“我们都是根据史料记载和韩信研究会的成果来写剧本的,比如虞姬和韩信是同一个村子里的人,我们推断他们很可能有恋爱关系。之前我们知道虞姬与项羽有感情,其实虞姬与项羽离得很远。”不知是因为感情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话题,还是因为史书对于人物感情生活的描述较少而为编剧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总之感情成了这部剧中最具嘈点的地方。 看了这部剧之后不得不感慨编剧丰富的想象力,韩信与虞姬是同村就可以相爱成为初恋,传诵古今的“胯下之辱”的故事中提到了屠夫与韩信的冲突,那么为了引出“胯下之辱”作者竟然让韩信和屠夫爱上了同一姑娘,而这个姑娘此时与韩信爱的死去活来、彼时又因为项羽两次不经意的援救而与项羽深深相爱。如果说虞姬喜欢的是项羽这种英勇潇洒的英雄形象,那她又怎么会喜欢上同村被屠夫欺凌而不反抗的韩信呢?难道我一代枭雄韩信大将军青年时代从开始就虞姑娘被当作了备胎?这一连串的故事下来,只有种童年被毁的感觉。从小读过的关

(完整版)六年级语文知识拓展训练

一、文学常识 1. 有一位美丽的公主,被嫉妒的继母所害,逃到大森林里,与七个善良的小矮人生活在一起。可是她因为误吃了毒苹果而死去。幸好一位王子的吻救活了她,他们从此一起快乐地生活。这个故事的题目《白雪公主》; 有一个皇帝听信了骗子的话,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还跑到大街上去游行,让别人看个够。这个故事的题目是《皇帝的新装》; 有一位穷人家的少年得到了一盏旧油灯,只要轻轻一擦,油灯里就跳出一个魔怪来,魔怪神通广大,帮他找了个老婆、建了个城堡,后来的日子过得像王子一样。这个故事的题目是的:《阿拉丁神灯》 2.我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武松。 3.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4.中秋节晚上,我看着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思念着在上海打工的父母,不由吟诵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 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对诗句:①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④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⑤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见云。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⑧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歇后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前门拒狼,后门进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8.诗对作者:(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朝代李白)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朝代王安石)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朝代李白)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朝代陆游)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代王维) 9.填写古代诗人的名字。 “诗圣”是指杜甫,“诗仙”是指李白,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王维。 10.古诗增色(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日暮( 苍 )山远,天寒( 白 )屋贫。( 青 )箬笠,( 绿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 )衣巷口夕阳斜。日出江花( 红 )胜火,春来江水( 绿 )如( 蓝 )。 ( 黑 )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11.春意盎然(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 ( 春蚕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潮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春江)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风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2.请给以下的作家作品正确连线。 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 老舍《骆驼祥子》阿来《尘埃落定》 13.请将下列城市和对应的国家以及相关的事物用线连起来。 威尼斯意大利小艇巴黎法国香水 北京中国故宫纽约美国自由女神 东京日本樱花

韩信点兵同余问题

二韩信点兵 例1我们先考虑下列的问题:假设兵不满一万,每5人一列、9人一列、13人一列、17人一列都剩3人,则兵有多少? 首先我们先求5、9、13、17之最小公倍数9945(注:因为5、9、13、17为两两互质的整数,故其最小公倍数为这些数的积),然后再加3,得9948(人)。 例2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除以12余几? 解:除以3余2的数有:2,5,8,11,14,17,20,23….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2,5,8,11,2,5,8,11,…. 除以4余1的数有:1,5,9,13,17,21,25,29,…. 它们除以12的余数是:1,5,9,1,5,9,…. 一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唯一的.上面两行余数中,只有5是共同的,因此这个数除以12的余数是5. 如果我们把问题改变一下:有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4余1,问这个数是几?不求被12除的余数,而是求这个数是几?.很明显,这个数最小是5,满足条件的数是很多的,它们是5+12×n (n=0,1,2,3…), 事实上,我们首先找出5后,注意到12是3,4的最小公倍数,再加上12的整数倍,就都是满足条件的数.这样就是把“除以3余2,除以4余1”两个条件合并成“除以12余5”一个条件. 题目中提出的条件有三个,我们可以先把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然后再与第三个条件合并,就可找到答案. 例3秦朝末年,楚汉相争.韩信帅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也返回大本营。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只见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这时队伍大哗。韩信急速点兵迎敌。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人,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一定能打败敌人。 一个数除以3余2,除以5余3,除以7余2,求符合条件的最小数. 解:第1步先列出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数(一般从小到大),即除以3余2的数: 2,5,8,11,14,17,20,23,26,…, 第2步再列出满足其中第二个条件的数,即除以5余3的数: 3,8,13,18,23,28,…. 第3步归纳前面第3步首先出现的公共数是8. 8就是满足除以3余2,除以5余3的最小的那个数。 3与5的最小公倍数是15.两个条件合并成一个就是8+15×n (n=0,1,2,…)。 列出这一串数是8,23,38,…, 第4步再列出满足其中第三个条件的数,即除以7余2的数 2,9,16,23,30,…, 第5步归纳第3步第4步得到的数列。就得出符合题目条件的最小数是23. 事实上,我们已把题目中三个条件合并成一个。3,5,7的最小公倍数是105 ,满足三个条件的所有数是23+105×n(n=0,1,2,…) 第6步那么韩信点的兵在1000-1100之间,应该是23+105×10=1073人 如果你随便拿一把蚕豆(数目约在100粒以内),假如3粒一数余1粒,5粒一数余2粒,7粒一数余2粒,那么,原有蚕豆有多少粒呢?

小学五年级奥数—数论之同余问题

小学五年级奥数—数论之同余问题 数论之同余问题 余数问题是数论知识板块中另一个内容丰富,题目难度较大的知识体系,也是各大杯赛小升初考试必考的奥数知识点,所以学好本讲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许多孩子都接触过余数的有关问题,并有不少孩子说“遇到余数的问题就基本晕菜了!” 余数问题主要包括了带余除法的定义,三大余数定理(加法余数定理,乘法余数定理,和同余定理),及中国剩余定理和有关弃九法原理的应用。 知识点拨: 一、带余除法的定义及性质: 一般地,如果a是整数,b是整数(b≠0),若有a÷b q……r,也就是a=b×q+r, 0≤r<b;我们称上面的除法算式为一个带余除法算式。这里: 1 当时:我们称a可以被b整除,q称为a除以b的商或完全商 2 当时:我们称a不可以被b整除,q称为a除以b的商或不完全商 一个完美的带余除法讲解模型: 如图,这是一堆书,共有a本,这个a就可以理解为被除数,现在要求按照b本一捆打包,那么b就是除数的角色,经过打包后共打包了c捆,那么这个c 就是商,最后还剩余d本,这个d就是余数。 这个图能够让学生清晰的明白带余除法算式中4个量的关系。并且可以看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二、三大余数定理:

1.余数的加法定理 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b分别除以c的余数之和,或这个和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 39除以5的余数等于4,即两个余数的和3+1. 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和再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故23+19 42除以5的余数等于3+4 7除以5的余数,即2. 2.余数的乘法定理 a与b的乘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b分别除以c的余数的积,或者这个积除以c所得的余数。 例如:23,16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1,所以23×16除以5的余数等于3×1 3。 当余数的和比除数大时,所求的余数等于余数之积再除以c的余数。 例如:23,19除以5的余数分别是3和4,所以23×19除以5的余数等于3×4除以5的余数,即2. 3.同余定理 若两个整数a、b被自然数m除有相同的余数,那么称a、b对于模m同余,用式子表示为:a≡b mod m ,左边的式子叫做同余式。 同余式读作:a同余于b,模m。由同余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 若两个数a,b除以同一个数m得到的余数相同,则a,b的差一定能被m 整除 用式子表示为:如果有a≡b mod m ,那么一定有a-b=mk,k是整数,即m| a-b

浅析史记的的悲世情怀

浅析《史记》的悲世情怀 刚帮伟 摘要:《史记》是司马迁用尽一生的心血完成的伟大著作,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价值观记载历史事实。在这样一个充满悲剧人物的画廊里,司马迁对这一系列的悲剧人物有着密切的情感,他们之间有着相同而又特殊的命运,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深切同情的同时,更客观的揭露他们悲惨命运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司马迁;悲世情怀;史记;悲悯 清代学者刘熙载曾说:“太史公文,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1],提出了“悲世”一说。“悲世”按照袁津琥的解释是“悲悯世人的情怀。”[2]就是上为国家敬忠职守,下为黎民百姓悲惨命运感到同情这样一种情怀。正是司马迁立足于国家和社会这样的高度,才使他的文章有“河汉之言”[3],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末世争利,维彼争义”的观点。从《史记》中看,他的这种悲世情怀主要有两方面的立足点:一是悲国,悲叹国家的兴亡;二是悲人,这其中有一国之君,有功不可没的大臣。 司马迁笔下悲剧人物的塑造与他自身命运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这些失败的英雄,司马迁对他们的功勋怀着崇高的敬佩,对他们的悲惨结局饱含着深切同情。司马迁把自己心灵深处的一腔情感倾注于这些悲剧人物身上,寻找他们与自身命运的契合点,在《史记》中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 一、悲世情怀产生的原因 司马迁的一生和汉武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司马迁出生在汉景帝晚年,与汉武帝生活在同一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因素以及它本生所特有的一些因素,由此产生了这样一种“悲世之意多,愤世之意少”的悲世情怀。其悲世情怀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儒、道二重思想的影响。司马迁很小就投在当时很有名望的儒家学者董仲舒门下学习,深深受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影响。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司马迁一方面身受来自董仲舒的影响,具备反暴政,主张“有道伐无道”的思想;另一方面,汉武帝这一时期政治环境“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这两个方面同时影响着司马迁,使他形成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悲悯。其道家思想主要来源于汉武帝前期盛行的黄老学说和其父司马谈的影响。特别是在其父《论六家要旨》表现得很明显。这种“儒家治世,道家修身”的思想在司马迁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 一、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在教学中想要做到传承传统文化,作为老师首先要丰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当你想给别人一杯水的时候,首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才可以。教学同样如此,如果教师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又怎么能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呢?教师在私下的时间,可以多翻阅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或者可以针对数学中的一个章节,寻找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传统文化,将这些文化编入教学备案中。 另外,想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具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否则即便积累的知识再多,也会犹如茶壶煮饺子一般,有货倒不出。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是对数学老师的一个严峻考验。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1.利用显性素材,呈现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曲艺、建筑、诗词、绘画、武术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为数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老师在讲课中,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传统文化与数学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几何图形的特征”时,就可以将窗花作为教学素材进行几何的讲学。通过太极八卦图描述对圆的认识等等。 2.古今结合,感受传统数学的魅力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数学方面的专著,如《九章算术》《五曹算经》等。还有一些优秀的数学家,如祖冲之、墨子等。可以说,我国古代

数学在某些领域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要时刻渗透这一点。例如在讲“圆”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就趁机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计算圆周率采用的都是割圆法。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 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墨子在《墨经上》对圆做了最早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这些知识的穿插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到中国人民在数学方面的智慧和才能。 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时候,传统文化教学才会变得更加容易。所以,让传统文化在数学中得到传承,就要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开展数学文化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数学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中放松身心,还可以使学生很好地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我曾建议学生翻阅一些古书籍,看一下中国古代是怎么计算圆的面积的。在讲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还专门引入了一些回文诗,如《万柳堤即景》: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从语文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首回文诗,可是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首轴对称的诗。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简单的小活动,由学生自己搜寻更多的回文诗进行比拼,同时还要结合数学轴对称的知识点对回文诗进行分析。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传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