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分析

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分析
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分析

脑出血常见部位(建议收藏)

快速学会脑出血部位辨识脑的解剖示意图:

常见脑出血部位: (1)基底节区出血:基底节区是最常见的脑出血部位,豆纹动脉的破裂出血血肿即位于基底节。基底节出血又可以细分为:壳核出血,丘脑出血,尾状核头出血等..。.。..文档交流 ①壳核出血(putamen hemorrhage):基底节区的壳核是较为常见的出血部位,约占50%~60%,主要有豆纹动脉外侧在破裂引起,出血后可突破至内囊,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和血肿量有关,中大量出血时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囊受损的引起的对侧偏瘫,还可有双眼向病灶一侧凝视,偏身感觉障碍等。出血量大时影响脑脊液的循环,压迫脑组织产生短时间内昏迷、呼吸心跳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时间内死亡,出血量小时仅表现为肢体症状,临床上较为多见.。。..。。文档交流 内囊外型出血 1.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类型 2.多由外侧豆纹动脉破裂引起

3。内囊三偏征(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及偏瘫)+失语 ②丘脑出血(thalamic hemorrhage):相对壳核出血发生率较低,主要由于丘脑穿支动脉或者丘脑膝状体动脉破裂导致,丘脑出血的特点除与壳核出血类似的症状如偏身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可出现精神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有情绪低落、淡漠等,还可出现痴呆、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出血量较大亦可短时间内危急生命。由于位置靠近第三脑室,丘脑出血症状容易反复,还易出现持续性顽固高热等症状.。..。。.文档交流 内囊内型出血 偏身感觉障碍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为少见,出血量常不大,多破入脑室,出现急性脑积水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等,一般不出现典型的肢体偏瘫症状,临床表现可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类似。。.。.。。文档交流 2)脑叶出血:发生率较少,约占脑出血的5%~10%,一般合并有颅内血管畸形、血液病、烟雾病等患者常见,血肿常见于一个脑叶内,有时也会累计两个闹叶,临床上以顶叶最为常见,因为出血位置较为表浅,血肿一般较大,根据不同的部位以及出血量,临床表现较为多见复杂,可有肢体偏瘫、癫痫发作、失语、头痛、尿失禁、视野缺损等等。..。。.。文档交流

2021年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 2. 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 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 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 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 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

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8.早期康复; 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B; 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 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 3.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抑酸药物; 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I。 (九)出院标准。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1、预防并发症 (1)每日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病人咳黄痰、发热、气促、口唇青紫,应立即请医生诊治。 (2)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如发现尿液混浊、发热,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应及早治疗。 (3)瘫痪病人多有便秘,有的可因为用力排便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因此需注意饮食结构,多给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饮食及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并给以足够水分。定时定点给便器排便,必要时应用通便药物、灌肠。 (4)病人瘫痪在床,枕骨粗隆、肩胛部、髋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处易发生褥疮。应用软枕或海面垫保护骨隆突处,每2~3小时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床铺经常保持干燥清洁,定时温水擦澡按摩,增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5)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钟,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下肢肿疼,应迅速诊治。 2、保持功能位 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是保证肢体功能顺利康复的前提。仰卧或侧卧位时,头抬高15~30度。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足与小腿保持90度,脚尖向正上。上肢前臂呈半屈曲状态,手握一布卷或圆形物。 3、心理护理 病人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属应从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多与病人交谈,安慰鼓励病人,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耐心的解释病情,消除病人的疑虑及悲观情绪,使之了解自己的病情,建立和巩固功能康复训练的信心和决心。 4、日常生活动作锻炼 家庭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病人达到生活自理或协助自理。逐渐训练病人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一些室外活动,由完全照顾过度到协助照顾,直至生活自理。 5、功能锻炼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如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4000-5000元左右。 二 . 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脑出血的护理常规 概念: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80%为大脑半球出血,20%为脑干和小脑出血。 主要症状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出血量小可表现为某一症状和体征,出血量大发病后立即昏迷,出现脑水肿或脑疝。发生在脑干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大也较凶险。 主要体征:言语障碍,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意识障碍 特异检查:头颅CT 、MRI 脑脊液DSA 治疗原则: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所致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 1、脑疝 2、肺部感染 3、消化道出血 4、尿路感染 5、压疮 6、外伤坠床 护理措施 (一)执行神经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分级护理. 二)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多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其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客观规律,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饮食 2.1清醒患者给予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 2.2昏迷或吞咽障碍患者留置胃管。 3 体位与活动:根据病情决定活动方式。 3.1早期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病情稳定后尽早康复锻炼。 3.2指导患者避免做使颅内压增高的动作:如用力咳嗽、打喷嚏、屏气、用力排便等。 3.3保持病房安静,减少探视,以免造成患者情绪激动。 4..加强基础护理 4.1眼睛护理: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可引起角膜损伤,可使用眼药水滴眼 或眼膏涂于眼部,再用无菌纱布覆盖。 4.2做好口腔护理,导尿管护理,保持口腔会阴清洁。 4.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高危患者加强翻身使用气垫床, 预防压疮。 4.4保持大小便通畅,3天无大便患者可用轻泻剂,忌高压大剂量灌肠。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脑出血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0-08-19T10:53:02.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导读]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陈锡斌李金花刘彦龙(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154100)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096-02 【关键词】脑出血治疗 1 临床资料 杜某,女,68岁,主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头痛、频繁呕吐4小时余”人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不规律口服北京降压0号。发病时正在厨房干家务,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跌倒在地,随即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不伴意识障碍及大小便失禁,无抽搐、发热等症,被急送入院。入院查体:T 36.2℃,P 60/min Bp 180/110 mmHg,神志呈嗜睡状,无失语。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0mm,对光反应迟钝,双眼球向右侧凝视伴细小震颤。左侧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双上肢肌张力较高,左侧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I级,四肢腱反射(+),左侧 Babinskis征(+)。颈抵抗颏胸两横指,克氏征(+),布氏征(-)。头颅CT示:右侧丘脑出血陂入同侧脑室;电解质:钾3.7mmol/L,钠137mmol/L,氯97mmol/L;心电图:偶发室早;血常规:WBC 10.6×109/L,中性粒细胞正常。诊断:丘脑出血,高血压病3级。治疗计划:卧床,脱水降颅压,保护胃黏膜,预防感染,改善脑代谢及对症支持治疗。 2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秋季、冬季、春季易发,夏季发病率相对较低。起病急,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发病通常在白天,出血诱因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用力排便等,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或减弱的症状体征,常伴明显头痛、呕吐,发病时血压异常升高。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偏身瘫痪为常见的早期症状。重症者全脑功能障碍,迅速出现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或可发生脑疝,致呼吸困难、血压不稳,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2.1 中脑出血罕见。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不全瘫痪或Weber综合征;出血量多时表现为深昏迷,四肢迟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2.2 小脑出血占脑出血的10%。多由小脑齿状核动脉破裂所致。多数患者起病初期神志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常诉一侧枕后疼痛、眩晕、频繁呕吐,体检可发现水平眼震、颈项强直、病变侧共济失调等;大量出血可在12~24小时内陷于昏迷和脑干受压征象,且易引发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2.3 脑叶出血又称为皮质下白质出血,占脑出血的10%。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血管淀粉样变性和肿瘤等所致。出血以顶叶最常见,其次为颞叶,枕叶,额叶,也可有多发脑叶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及各脑叶受损的相应功能障碍(如顶叶出血可见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抽搐较其他部位出血常见,昏迷较少见。 3 诊断 动态情况下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高血压病史,起病时血压异常升高。起病时有较明显的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或持续性意识障碍。头颅CT示脑实质内高密度病灶。 4 治疗 4.1 急性期治疗 脑出血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是脑疝,与继续出血、脑水肿有关,3~5天后死亡原因为各种并发症。在急性期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病死率,其治疗原则:防止继续出血;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外科手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4.1.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监测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及意识变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甚至气管切开。头置冰袋。体位:血压高时,头部、上半身抬高20°~30°;血压正常时头平位,血压低时宜头低位。保证营养,若发病3天不能进食者,应鼻饲饮食。 4.1.2 调整血压急性脑出血时血压反应性升高,是颅内压增高情况下保持正常脑血流量的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使用脱水药后,随颅压降低血压直接或间接有所降低。应用降压药仍有争议,降压可影响脑血流量,导致脑组织低灌注或脑梗死,但持续高血压会使脑水肿恶化。目前认为调节血压时宜遵循以下原则。 先降颅压,后降血压。收缩压高于200 mmHg,或舒张压高于105 mmHg时,使用降压药。降压时应使用作用温和、作用时间短的药,如硝酸甘油、呋塞米、硫酸镁、或口服卡托普利、美托洛尔等。急性期血压骤降表示病情严重,应给予升压药保证脑的血供。 4.2 恢复期治疗原则 恢复期是指脑部基本病变稳定,脑水肿,颅内高压的临床征象消退,受损的脑功能恢复,此期除了原有的内科治疗外,重点应在改善脑血循环和促进营养代谢方面以及康复治疗。 4.2.1 改善脑循环,促进血肿吸收此期应选用扩血管轻、影响血容量少、作用缓和的药物,开始用低剂量,逐渐增加至治疗量。 4.2.2 康复治疗尤其是偏瘫、失语症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患者,应尽早开始,由专业的康复师有步骤地进行,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显著减少致残。 参考文献 [1]白天峰,刘宏健.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医学信息,2007.

1、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传染性疾病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电监测、颈动静脉彩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腹部彩超,超声心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熄风清热。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熄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 (3)、中药熏洗 (4)、设备治疗 4、西药治疗 5、康复训练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脑出血定位诊断之欧阳光明创编

临床表现 欧阳光明(2021.03.07) 1.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2.常见临床类型及特点 (1)基底核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最常见部位。它们被内囊后肢所分隔,下行运动纤维、上行感觉纤维以及视辐射穿行其中。 外侧(壳核)或内侧(丘脑)扩张血肿压迫这些纤维产生对侧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典型可见三偏体征(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等);大量出血可出现意识障碍;也可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出现血性CSF(脑脊液),直接穿破皮质者不常见。

①壳核出血:主要是豆纹动脉外侧支破裂,通常引起较严重运动功能缺损,持续性同向性偏盲,可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不能,主侧半球可有失语。 ②丘脑出血:由丘脑膝状体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产生较明显感觉障碍,短暂的同向性偏盲;出血灶压迫皮质语言中枢可产生失语症,丘脑局灶性出血可出现独立的失语综合征,预后好。丘脑出血特点是:上下肢瘫痪较均等,深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图形觉和实体觉等)障碍较突出;大量出血使中脑上视中枢受损,眼球向下偏斜,如凝视鼻尖(落日征);意识障碍多见且较重,出血波及丘脑下部或破入第三脑室则昏迷加深,瞳孔缩小,出现去皮质强直(无意识的睁眼闭眼,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等;累及丘脑底核或纹状体可见偏身舞蹈-投掷样运动;如出血量大使壳核和丘脑均受累,难以区分出血起始部位,称为基底核区出血。 ③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表现头痛、呕吐及轻度脑膜刺激征,无明显瘫痪,颇似蛛网膜下隙出血,有时可见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临床常易忽略,偶因头痛在CT检查时发现。 (2)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血管造影显示密集成堆小血管影像,酷似吸烟吐出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是脑出血中较为危重的一种类型(1)

病情简述: 患者,女,68岁,因“突发神志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于12月02日急诊入院,诊断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高血压病”血压:190/110mmhg,GCS4分,出血量: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3级,双瞳孔不等大左3mm,右2mm,光反应存,即在全麻下行“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术中出血50ml,术毕转ICU治疗。在ICU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12月03日T38.3℃,气道内吸出脓血性痰液伴氧合指数下降,两肺下叶少许感染,诊断为“吸入性肺炎”。12月04日即术后第二日,患者神志转清,嗜睡,四肢肌力右侧正常,左侧四级。12月06日神志转差,GCS6分。于12月09日行经皮气管切开术。于12月10日撤除呼吸机,于12月11日呼吸循环稳定,转入12C。在12月14日GCS评分11分,气管切开,胃管在位,双瞳孔等大0.2cm,光反应左存右迟,双侧脑室引流管在位,夹闭。留置导尿畅,生命体征较平稳,血压130~150/64~85mmhg之间。四肢肌力:痰培养检查:治疗:稳可信联合特治星抗感染,胃肠营养:营养神经,抑酸,补液等。 疾病相关: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是脑出血中较为危重的一种类型,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治疗过程复杂,疗程长,并发症多。丘脑与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解剖关系密切,仅有室壁相隔,故丘脑出血常易破入脑室,可造成侧脑室体部铸型,或通过室间孔流向第三脑室,返流入双侧侧脑室,致双侧侧脑室三角部积血,且出血量大,易流入第三、四脑室。丘脑出

血破入脑室后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 病因与病理高血压性丘脑出血,为持续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层发生透明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致后丘脑动脉深穿支等血管形成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此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一直未予重视和治疗,12月02日急诊入院时血压:190/110mmhg。 丘脑出血-临床症状丘脑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出血是局限于丘脑,还是向周围临近区域扩展及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如局限于丘脑都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症状,上下肢为基本均等的瘫痪,感觉障碍较重,个别出现丘脑痛且感觉障碍不易恢复,多无意识障碍,扩展至壳核瘫痪重,可出现较轻的意识障碍如嗜睡,优势半球可出现丘脑性失语,此患者为右侧丘脑出血,出现左侧偏瘫。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波及丘脑下部出现意识障碍重,入院时GCS4分,出血影响中脑可引起瞳孔大小不等(双瞳孔不等大左3mm,右2mm)、核性动眼神经麻痹等。 丘脑出血-特点按照头部CT的表现可分为三型:(1)局限型:出血量一般<10ml,局限于丘脑症状较轻,多无意识障碍,无并发症,常有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2)丘脑基底节型:血肿由外侧侵入基底节,患者瘫痪症状较重,可出现典型的三偏症状,出血量一般>15ml,可有轻度意识障碍;(3)丘脑脑室型:血肿破入侧脑室及三、四脑室,出血量一般>20ml,多有意识障碍,严重的出现中线移位,引起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肺水肿等并发症。此患者为3型 手术适应证:一般认为患者年龄不是特别大,重要脏器功能较好,没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 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主编:蒲传强 副主编:黄旭升、于生元、张家堂 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贾渭泉、王湘庆、田成林、石强、刘若卓、杨飞、 崔芳、崔荣太、黄德晖、董钊

目录 病名编写人页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田成林……………………… 3-6 2.脑出血……………………………………田成林……………………… 7-11 3.蛛网膜下腔出血…………………………刘若卓……………………… 12-16 4.烟雾病……………………………………刘若卓……………………… 17-21 5.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田成林……………………… 22-25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田成林……………………… 26-30 7.结核性脑膜炎……………………………张家堂……………………… 31-36 8.化脓性脑膜炎……………………………张家堂……………………… 37-42 9.病毒性脑膜炎……………………………张家堂……………………… 43-47 10.肥厚性硬脑膜炎…………………………………………………………… 48-52 11.病毒性脑炎………………………………张家堂……………………… 53-58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59-64 1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65-70 14.癫痫……………………………………王湘庆……………………… 71-78 15.癫痫持续状态…………………………王湘庆……………………… 79-83 16.吉兰-巴利综合征………………………黄德辉……………………… 84-88 17.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崔芳………89-91 18.POEMS综合征…………………………崔荣太……………………… 92-96 19.面神经炎………………………………杨飞……………………… 97-99 20.动眼神经麻痹…………………………………………………………… 100-102 21.肘管综合征……………………………崔芳……………………… 103-104 22.腓总神经麻痹…………………………杨飞……………………… 105-107 23.多发性硬化……………………………黄德辉……………………… 108-112 24.视神经脊髓炎…………………………黄德晖……………………… 113-117 2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黄德晖……………………… 118-122 26.急性脊髓炎……………………………黄德辉……………………… 123-127 27.帕金森病………………………………田成林……………………… 128-131 28.多系统萎缩……………………………王湘庆……………………… 132-134 29.肌萎缩侧索硬化………………………崔芳……………………… 135-137 30.亨廷顿舞蹈病…………………………董钊……………………… 138-140 31.肌张力障碍…………………………………………………………………141-143 32.肝豆状核变性…………………………董钊……………………… 144-146 33.亚急性联合变性………………………杨飞……………………… 147-151 34.韦尼克脑病……………………………王湘庆……………………… 152-153 35.亚急性小脑变性………………………崔荣太……………………… 154-158 36.低颅压综合征………………………………………………………………159-162 37.多发性肌炎……………………………崔荣太……………………… 163-167 38.包涵体肌炎……………………………………………………………… 168-172 39.重症肌无力……………………………黄德辉……………………… 173-179 40.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石强……………………… 180-182 41.周期性瘫痪……………………………石强……………………… 183-186 42.肌营养不良……………………………………………………………… 187-191 4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92-195 44.线粒体脑肌病…………………………石强……………………… 196-198 45.丛集性头痛……………………………………………………………… 199-201 46.紧张型头痛……………………………刘若卓……………………… 202-204 47.偏头痛…………………………………………………………………… 205-208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脑出血的护理措施 定义 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病因 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或者微血管瘤,其他包括脑血管畸形、脑膜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脑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特异性动脉炎、真菌性动脉炎,烟雾病和动脉解剖变异、血管炎、瘤卒中等。 此外,血液因素有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疗,嗜血杆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以及颅内肿瘤、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经兴奋药物等。 用力过猛、气候变化、不良嗜好(吸烟、酗酒、食盐过多,体重过重)、血压波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 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可能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常常两眼凝视大脑的出血侧(凝视麻痹)。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 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脑脊液呈血性或黄色,但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 重症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二)神经影像学检查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 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控制体温。 3.营养脑细胞 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大生化、凝血系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3)头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

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2-09-04T08:32:36.9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22期供稿作者:国红[导读] 定期复查,一旦出现前驱症状,应及早处理。 国红(黑龙江省大庆总医院集团九厂医院 163853)【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350-02 【摘要】目的讨论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定时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的变化,脑出血病人有否颅内压增高、脑疝早期表现,如发现颅内压增高,立即报告医生并遵医嘱静脉快速滴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疝发生。【关键词】脑出血护理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病因】 最主要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血管壁张力丧失并有纤维素性坏死,产生局部扩张,在血压冲击下形成微动脉瘤,血液还可侵入管壁形成夹层动脉瘤,血压骤升时易破裂出血。其他原因包括先天性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淀粉样变性、脑瘤、血液病、抗凝药物等。病理改变:血肿压迫脑组织,发生水肿、移位、软化、坏死等,2~3周后,水肿逐渐消失,血肿液化并吸收而使囊腔缩小,囊腔内有黄色含铁血黄素样液体,胶质增生,小出血灶形成胶质瘢痕,大出血灶形成中风囊。【临床表现】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有高血压病史。通常在活动、用力和情绪激动时发生,多数无预兆,少数有头痛、头晕、短暂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起病急,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常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重症者发病时突感剧烈头痛、呕吐,转入意识障碍,可出现双侧病理反射,血压增高、脉搏慢而有力,晚期呼吸节律改变,血压下降,中枢性高热。有的病人还可出现脑疝,常见的有:①小脑幕切迹疝:通常是小脑幕上一侧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所引起,颞叶海马钩回疝入小脑幕切迹孔,使中脑变形、移位,同侧动眼神经受牵拉及压迫,脚间池及中脑导水管受压,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患者头痛加剧,烦躁,进行性意识障碍加深,病变侧瞳孔起初缩小、随后散大,此时血压升高,呼吸及脉搏变慢。进一步恶化,可见双侧瞳孔散大,去大脑强直,最终呼吸、心跳停止。②枕骨大孔疝:主要见于后颅窝病变,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小脑半球一部分及延髓亦随之下疝,延髓受压。常表现为突然昏迷,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随后心跳停止、死亡。局灶症状与出血部位有关: 1.基底核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常累及内囊,以内囊损害体征为突出表现,又称内囊出血。 (1)壳核出血:即内囊外侧型出血,多由豆纹动脉破裂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三偏征),双眼球注视病侧,优势侧半球可有失语。出血量大可有意识障碍。 (2)丘脑出血:即内囊内侧型出血,丘脑膝状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破裂所致。典型症状是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向外压迫内囊致三偏征。向内破人脑室,可引起瞳孔改变、高热、意识障碍。 2.脑叶出血常由脑动静脉畸形、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肿瘤所致。 (1)顶叶出血:对侧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像障碍。 (2)额叶出血:对侧偏瘫,双眼凝视病侧,优势侧半球Broca失语。 (3)颞叶出血:精神症状,不完全对侧同向偏盲,优势侧半球Wernicke失语。 (4)枕叶出血:视野缺损。 3.脑干出血 (1)中脑出血:轻症表现同侧或双侧动眼神经损害,伴对侧或双侧锥体束征。重症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2)脑桥出血:轻症表现交叉性瘫痪,双眼向健侧注视或核间性眼肌麻痹。重症昏迷,四肢瘫痪,针尖样瞳孔,中枢性高热,呼吸节律改变,多在48小时内死亡。 4.小脑出血突发后枕部头痛、头昏或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出血量大,可压迫脑干,甚至致枕骨大孔疝而死亡。 5.脑室出血少量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大量出血迅速出现昏迷,呕吐,四肢瘫痪,瞳孔缩小,呼吸不规则,中枢性高热,多迅速死亡。【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头颅CT 首选检查,发病即可显示高密度的血肿,以及血肿周围低密度的水肿带。 (二)头颅MRI 急性期诊断价值不如CT,对亚急性期出血、肿瘤引起出血可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三)脑血管造影(DSA、MRA、CTA) 可显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四)脑脊液检查无CT、无明显颅内高压者可慎重进行腰穿。压力多增高,脑脊液可呈血性。 (五)其他血、尿常规,电解质,血糖,肝功,肾功,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和了解全身情况。【诊断要点】 50岁以上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应首先想到脑出血。头颅CT检查可确诊。出血位于基底核区、脑桥、小脑者,若病前有高血压病史,基本上可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人脑叶出血若无高血压及其他原因,多为淀粉样脑血管病变所致;抗凝、溶栓治疗引起的出血常有相应的病史或治疗史;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引起者,头颅CT、MRI、MRA及DSA常有相应发现。应注意与脑梗死、外伤性颅内血肿、引起昏迷的全身性中毒及代谢性疾病等鉴别。【治疗要点】

脑出血的治疗指南

脑出血治疗指南 院前处理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症状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Ⅰ级推荐)。 急诊室诊断及处理推荐意见 疑似卒中患者应尽快行头颅CT或MRⅠ检查,区别出血和缺血(Ⅰ级推荐,A 级证据);建议对疑似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尽快收入神经专科病房或神经监护病房(NICU)(Ⅰ级推荐,A级证据)。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推荐意见 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有继续出血和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和患病率较高,应及时明确诊断(Ⅰ级推荐,A级证据);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及实验室相关检查(Ⅰ级推荐,D 级证据)。其中,影像检查推荐意见:CT或MRI都是初步影像检查的首选(Ⅰ级推荐,A级证据);CTA和增强CT有助于确定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高危患者(Ⅱ级推荐,B级证据);如临床或影像学怀疑存在血管畸形或肿瘤等潜在的结构异常,CTA,CTV,增强CT,增强MRI,MRA,MRV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所有脑出血患者应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建议用Glasgow昏迷量表或NIHSS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Ⅲ级推荐,C级证据);建议参照上述诊断流程诊断(Ⅲ级推荐,C级证据)。 急性脑出血治疗的推荐意见 颅高压推荐意见:颅内压升高的治疗应当是一个平衡和逐步的过程,从简单的措施开始,如抬高床头、镇痛和镇静(Ⅰ级推荐,D级证据);可使用甘露醇静脉滴注(Ⅰ级推荐,C级证据);必要时也可用甘油果糖或呋塞米或大剂量白蛋白(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不建议长期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可间断应用于颅高压危象(Ⅰ级推荐,B级证据);对伴有意识水平下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Ⅰ级推荐,B级证据);尚不推荐常规使用高渗盐水降颅压,仅限于临床试验的条件下或对于甘露醇无效的颅高压危象使用(Ⅲ级推荐,C级证据)。 血压控制推荐意见

脑出血的临床护理

脑出血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1-05-16T15:32:31.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房玉华杨金枝张明芹[导读] 脑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的大量出血,主要由于高血压病引起房玉华杨金枝张明芹 (黑龙江省鹤岗市新一人民医院 154107)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262-02 【关键词】脑出血护理 脑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的大量出血,主要由于高血压病引起,在高血压病的发生过程中,引起脑内动脉及小动脉发生硬化,引起脑组织缺血,脑软化和脑出血,多发生在内囊和基底核附近,脑出血发病快,病情危重,短时间内可发生急骤的变化。是高血压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先对病人进行严密的观察,合理地护理,预防并发症,使病人能安全地渡过急性期,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到。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为我院2008~2009年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4岁。经头颅CT扫描确诊,内囊出血25例,基底节出血16例,丘脑出血3例,小脑出血1例。 2 护理体会 2.1必须预防继续出血:使患者保持安静,防止血压增高,出血继续加重,注意搬动和病人烦躁不安。若病人躁动加用床档,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对于神志清楚或伴有语言障碍病人,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血压高适当给予降压处理。 2.2防止脑水肿避免发生脑疝:血肿继发脑水肿和脑脊液循环障碍,而使颅内压增高,严重形成脑疝需作以下处理。(1)按时进行脱水治疗:用20%甘露醇,使脑组织脱水,从而降低颅内压,在二次脱水剂之间加用速尿或高渗糖,帮助脱水,迅速减轻脑水肿。(2)间断给氧:缺氧可使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间质水肿,吸入纯氧过久,可引起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可造成氧中毒。因此,采用间断吸氧流量为2.4L/分为宜。一般8小时~12小时,更换一次导管,并更换另一侧鼻孔插入。(3)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吸入呼吸道,必要时吸痰,吸痰时保持吸痰管无菌,以减少感染机会。操作时动作轻揉准确,以免引起剧烈咳嗽导致出血。(4)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3天无大便者可灌肠,有尿潴留时行导尿术,6小时无尿者应通知医生处理。(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测体温、脉搏和呼吸,血压。观察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如发现变化应及时告诉医生协助抢救。(6)头部戴冰帽或枕冰水袋:可以降温减少脑的耗氧量,减轻中枢神经损害,从而减轻脑水肿。 2.3维持营养: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在病初2天~3天内禁食,以后意识有所好转。可试进流食,少量多餐。若仍处于昏迷状态,应给予鼻饲。 2.4皮肤及体位的护理:因病人常伴有意识障碍,肢体偏瘫,早期并不会发生褥疮,只是当昏迷一段时间后,营养、各脏器功能,抗病能力,皮肤弹性都明显下降,加之病人由被动体位变为强迫体位等特点,均是褥疮的好发因素,因此在固定患者的手腕和足踝的骨突处,受压部位应以棉垫,防止压迫,按摩四肢以免肌肉萎缩,定时采取擦洗,受压部位保持干燥,床单整洁,增加翻身拍背次数,减少摩擦,正确使用气垫等。 2.5加强泌尿系统护理:保持和监测肾功能,应特别注意尿量的观察,尿量是反映肾脏血流灌注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休克时最为敏感的监测指标,必须做好详细、准确记录,特别注意单位时间内的尿量变化,定时测量尿比重,监测血生化,注意肌酐尿素氮的变化,如连续尿量<20 ml/h且出现血肌酐明显升高时,有肾功能衰竭发生的可能,应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少尿期应严格控制补液量及其蛋白质摄入,及时处理高血钾及氮质血症,减少使用对肾脏损害的药物,注意维持血压,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使用升压药物维持正常血压,以保持肾功能。 2.6预防口腔炎: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棉球彻底擦洗再用漱口液擦洗,最后涂龙胆紫,石腊油涂口唇,以防干裂,每日进行口腔护理。 2.7加强功能锻炼:脑出血病人如果无严重心、肺、肾等严重合并症的情况下,经15天左右抢救治疗,神志清醒急性期已过,可以逐步开始功能锻炼。 2.8心理护理:脑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多虑、忧郁、焦虑、悲观失望等心理变化,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因此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病人,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讲解疾病康复的知识,精神上给予安慰,生活上给以细心、周密的照顾,同时做好患者家属、同事、朋友的工作,从各个方面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树立健康乐观、自信、从容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2.9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如意识进行性加重,伴有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呈非喷射状,呕吐物为咖啡色胃内容物,说明有应激性溃疡发生。呼吸不规则或有暂停,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说明病情恶化,有颅内压增高或再度出血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备好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必要时静推,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同时给予镇静剂,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吸痰、吸氧,保护好患者,必要时加床档,以防意外的发生,并且随时测量血压,做好记录,如果血压突然升高,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利血平肌注或硫酸镁深部肌肉注射,30 min后再测血压,以观察药物的疗效。体温的变化,如有高热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同时给予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泌尿系统的感染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准确记录出入量,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自己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好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免延误治疗。 3 讨论 脑出血是我国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的常见病,易造成后遗症,所以如何护理好脑出血病人使之早日康复是我们护理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2]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 [3]夏泉源.临床护理(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