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 习题

《红军长征》 习题
《红军长征》 习题

第12课红军长征

一、选择题

1、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围剿,主要针对的地区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边区

D、左右江根据地

2、红军连续取得反抗国民党的“围剿”战争的胜利,主要是()

A、红军力量强大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裂

C、红军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的时间是在()

A、1930年

B、1931年

C、1932年

D、1933年

4、领导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指挥者有()

①毛泽东②朱德③周恩来④博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

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的全力支持

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

D、党中央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

6、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

A、1933年秋

B、1934年10月

C、1935年10月

D、1936年10月

7、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会宁会师

8、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事实上被确立为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的是()

A、周恩来

B、朱德

C、邓小平

D、毛泽东

9、在长征途中,红军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是()

A、攻占遵义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10、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强渡大渡河

B、巧渡金沙经江

C、陕北吴起镇会师

D、甘肃会宁会师

11、长征宣告胜利结束是在()

A、1934年10月

B、1935年10月

C、1936年10月

D、1938年10月

12、红军最后结束长征是以三大红军主力的会师为结束,这三大主力包括()

①红一方面军②红三方面军③红二方面军④红四方面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红军结束长征,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陕北吴起镇

B、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

C、江西瑞金

D、贵州遵义

二、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七十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生存和信念,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程,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七十多年后,中央电视台、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欲联合制作大型电视行动“我的长征”(由崔永元担纲主持),将有另一群人沿着这条道路再次远征,他们也会面对无数的挑战和未知。

阅读上面材料,请回答:

(1)七十多年前,有一群人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程(长征)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途中召开的生死攸关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

(3)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有何意义?

(4)你认为七十多年后举办的“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有什么重要意义(至少一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B

5、D

6、B

7、A

8、D

9、C 10、C 11、C 12、

C 13、B

二、材料分析题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遵义会议。

(3)1936年10月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艰苦卓绝的长征,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长征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4)弘扬长征精神。

长征教学设计教案

11、长征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预习 1、毛泽东有关诗句、故事等 2、长征的路线图、长征的图片、歌曲等 教学过程 一、名人回顾:投影“毛泽东画像” 1、生生交谈,说说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2、过渡:是他们的正确领导,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长正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心潮澎湃,为了讴歌长征的胜利,达到陕北时,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听《长征》诗歌,边听边播放录音,投影红军长征系列片。 3、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诗歌,也目睹了长征的过程,谁能说说毛泽东的这首诗反映了什么?诗中哪一句最能反映《长征》这首诗的主题? 4、学生讨论,并半数学生讨论过程中的诗句(略)。 5、从你们归纳出来的词语小结:毛泽东写了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新诗 1、谈话:我们都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说说学诗的方法?(板书)学诗的方法(略)。 2、因为《长征》这首诗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先来读一读。1)、自由朗读,质疑生字读音。礴bó、丸wán、岷mín 2)、三人小组轮读 3)、个人读 4)、表演读 5)、师生评读 3、好,我们刚才都熟读了这首诗,你们认为你们读出了这首诗的感情没有?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完全体会诗意,所以才没有把这种感情流露出来。 4、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播放《长征》歌曲,让学生从总体上体会长征的豪迈气势。 师言述:听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我们好像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蜂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潜力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 5、检查自学情况,学生发言。 6、生:老师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河,也就是诗人所说的“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师:但红军他们不怕这千难万险,红军用自己的双脚走过来了,把万水千山只看得很平常。只用了一个词来表达,表达战士们的什么精神?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板书:只等闲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长征教案

课题《七律?长征》页码136 课型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准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相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预设个性设计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过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2师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A: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押韵都知道,真不错。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很有味道了,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4、读了几遍了,那么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 5、交流: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过渡: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四川省富顺县第三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红军长征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红军长征 【学习目标】 1、记住长征起止时间和遵义会议内容、意义。 2、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感悟长征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导学过程】 (一) 自主学习(预习导读,7分钟左右) 1. 填一填。 (1)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年 月 日的 起义。(2)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 。 (3)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创建的以 为中心的 革命根据地。 2.初读课文,完成填空。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执行 的方针和政策。 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 根据地,开始长征。 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 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组内进行检查 (二) 小组合作学习(18分钟左右) 1、1—4次反“围剿”的结果及原因 2、第5次反“围剿”的结果及原因 3、长征进程: (1)长征开始:出发时间: 出发地点: (2)初期的严峻形势: (损兵折将,进退两难) (3)生死转折(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① ② ③ 意义:① ② ③ (4)胜利前进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找出几个关键地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

(5)重大意义:① ② ③ 4、感悟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的内涵 (2)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课堂学习整合(教师总结,8分钟左右) (四)课堂训练评价(6分钟左右) 1.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A.为了北上抗日 B.为了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为了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2.长征途中,红军打乱敌人围剿计划的军事行动的是() A.攻占遵义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强度大渡河 3.长征途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A.攻占遵义 B. 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强度大渡河 4.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的是( ) A.遵义会使 B.大渡河会师 C.陕北会师 D.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 5.下列对遵义会议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标志着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D.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2010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4周年,小燕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的夏令营活动,下面是她对这次活动的总结,其中有错的是() A.我们从江西瑞金出发 B.在遵义我们参观了八七会议会址 C.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去了,今天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D.终于到达会宁,红军三大主力再次会师,大家欢呼雀跃 (五)课外拓展练习 学生讨论学习完本课后的体会?你从中能领会到什么精神?

第26课红军长征教案

第26 红军长征教案 第26红军长征教案 [教学过程] .教师在导入新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学习长征的开始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教师可以联系前一学习的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围剿”的内容,指出胜利的原因;而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应特别指出是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的。 3.要用好本和地图册上的红军长征示意图,有条的学校也可以制作多媒体。通过使用图,多媒体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

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4.本有几处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 .要充分挖掘内外程资源。如结合语文学过的《七根火柴》等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比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4课红军长征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识记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能力培养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讲述红军长征故事,培养学生展示自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红军的长征能够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也能够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突破方法:1、对于遵义会议,指导学生从会议的背景引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来加强记忆,掌握会议的内容、意义,教师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这一重点问题。 2、关于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通过课件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要求学生记住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来掌握又一重点。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突破方法:对分析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从在遵义会议上作出的重大决议和通过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来认识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

第12课 红军长征

第12课红军长征 目标呈现 1、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和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 2、理解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艰难困苦。 3、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会议内容和意义。 预习热身 细读课文,将下列问题的数字序号和标题标注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并对下列问题的内容进行勾划,填空部分划双横线。 一、长征的开始 1、原因: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红军 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时间: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二、遵义会议 1、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内容: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3、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三、长征的胜利 1、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四渡,南渡乌江,巧渡,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接着,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飞夺,翻越夹金山,进入四川西北部的草地。 2、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镇,同陕北红军会师。 3、三大主力会师:年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 1、P70页辅栏“想想”: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2、P71页辅栏“议议”: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P75页“学习测评”第3题:你认为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观察P74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找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地区和长征经过的路线,遵义会议的地点以及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地点和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 达标检测 1、1935年10月,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诗句。诗中的“三军”指的是() A、陆、海、空军 B、红一、二、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 D、红二方面军 2、以下是长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们的先后顺序应是() ①遵义会议②飞夺泸定桥③会宁会师④四渡赤水战役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3、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反映出的重要问题是() A、中共仍没有找到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 B、中共失去了苏区广大人民的支持 C、中共认识到北上抗日的重要性 D、党中央存在“左”倾的错误领导

历史八上练习题 第12课《红军长征》

第12课红军长征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围剿,主要针对的地区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边区D.左右江根据地 2、红军连续取得反抗国民党的“围剿”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因为()A.红军力量强大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裂 C.红军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方针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的时间是在()A.1930年B.1931年C.1932年D.1933年 4、领导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指挥者有() ①毛泽东②朱德③周恩来④博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的全力支持 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D.党中央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6、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 A.1933年秋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 7、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A.遵义会议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D.会宁会师 8、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事实上被确立为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的是()A.周恩来B.朱德C.邓小平D.毛泽东 9、在长征途中,红军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是 () A.攻占遵义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强渡大渡河 10、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强渡大渡河B.巧渡金沙江C.陕北吴起镇会师D.甘肃会宁会师11、长征宣告胜利结束是在()

A.1934年10月B.1935年10月C.1936年10月D.1938年10月 12、红军最后结束长征是以三大红军主力的会师为结束,这三大主力包括() ①红一方面军②红三方面军③红二方面军④红四方面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红军结束长征,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陕北吴起镇B.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C.江西瑞金D.贵州遵义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4、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北上抗日B.为了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为了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15、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所映出的重要问题是() A.中共仍没有找到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B.中共失去了苏区广大人民的支持C.中共认识到北上抗日的重要性D.党中央存在“左”倾的错误领导 16、下列事件中,使红军取得长征最终的胜利,有着重大关系的一件事是( ) A.四渡赤水B.急渡金沙江C.强渡大渡河D.遵义会议的召开 17、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理由是() A.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C.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D.毛泽东独立负责军事 18、下列哪一项是遵义会议的最大成果() A.红军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B.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路线D.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创新题 19、一个美国知名学才在谈到长征时说到:“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蒋介石的魔爪”具体是指()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2017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长征》导入新课 1.导入语:这首歌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学生交流自己了解长征,教师介绍长征路线图,三读课题,介绍作者毛泽东。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理解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0 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找出全诗中心句。教师带领学生理解中心句,总结学习方法。 2.四字学习法:译、连、悟、诵 2.小组合作学习。 根据四字学习法,前后桌同学为小学,自己学习这首诗的颔联,并进行汇报。 3.全班交流。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统编版新版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 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 (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是一种体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感情诵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3、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谈话引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历史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者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资料交流: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要求说清楚自己收集了什么资料,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里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内外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3、小结过渡:是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其中最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一页。整整12个月,每天天上有敌机的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的围堵追击,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迈着双脚,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创造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奇迹。1935年10月,当长征即将胜利时,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激情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即《长征》。 (课件演示敌机轰炸、敌军追击的电影片断;《长征路线图》那清晰的红线和箭头,明确的告知了学生红军的行踪、时间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到长征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形,加深了对长征的了解,为学生后面的自读、自悟、表达、质疑进行了有意义的铺垫。) 二、自学诗歌,理解感悟。 1、复习诗歌的学习方法。 (1)学生回顾汇报。 (2)师总结,课件出示诗歌学习的方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 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 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 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 局扩大

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 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 红军长征课后辅导练习第六十二篇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课后辅导练习第六十 二篇 第1题【单选题】 长征途中,使中央红军从此摆脱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掌握作战主动权的是( ) A、四渡赤水 B、飞夺泸定桥 C、巧渡金沙江 D、强渡大渡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长征中跳出敌人包围圈的是( ) A、巧渡金沙江 B、四渡赤水 C、强渡大渡河 D、飞夺泸定桥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是( ) A、攻占遵义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强渡大渡河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转战陕北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回顾党的历程,勇于认识并及时纠正错误是中共能够赢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下列属于中共在革命时期及时纠错的事件是(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红色经典影片都反映了长征的内容,其中体现了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的首次军事行动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红军的三大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胜利会师,这三支部队是( ) ①红一方面军②红二方面军③红四方面军④红二、六军团⑤红十二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主要理由是( ) A、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B、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最高负责人 【答案】: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水平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个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相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相关长征的资料。 二.理解新字生词 1.默读,把字音读准,不理解的字圈出来。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páng bómín shān yún yá

逶迤磅礴岷山云崖 三.品读。 1.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 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请在大屏幕中指出。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细节探究 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可让学生读出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 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持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逶迤“和”磅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红军长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 【授课题目】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1、识记与理解 ①记住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 ②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③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 ④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2、能力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我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②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③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④欣赏毛泽东诗词《长征》,体会一代伟人文韬武略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2、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30秒的时间能击掌多少下呢?带着心中预估的数字,让我们试试吧! (学生活动) 看来大家实际做到的数字远远超过自己的预估,相当的有潜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一支军队的潜力。 (播放革命歌曲《过雪山草地》) (师)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曾经有一支军队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军长征说课稿

《红军长征》说课稿 人和中学熊姗 教材分析 现代的初中生是缺乏磨难的一代,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畏难的情绪. 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红军长征》这一课主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史实,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难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而能正确面对自己当前的困难。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同时,对红军长征的内容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缺乏对长征精神的感受与体验。 教学目标 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围绕本课的学习内容,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描述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设问——讨论——作答——归纳来理解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长征精神,学习中国红军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 将长征精神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景导入法 2、探究式教学法 3、品味法、互评法 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以这两个方法为主,同时多法并施。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教学手段,模拟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合作等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读图法: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出重要地点,了解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红军长征练习1 川教版

红军长征 1、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四次大规模围剿,主要针对的地区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陕甘宁边区D.左右江根据地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调集50万人重点围攻B.蒋介石有帝国主义的全力支持 C.蒋介石的50万人装备先进D.党中央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 3、“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摘自《长征组歌》。你认为“红军急切上征途”的主要目的是() A.准备北上抗日B.保存实力,进行战略大转移 C.红军一种战略战术D.扩大革命根据地,传播革命火种 4、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指() A.遵义会议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D.会宁会师 5、下列有关遵义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C.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在长征途中,红军终于摆脱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是 () A.攻占遵义B.四渡赤水C.巧渡金沙江D.强渡大渡河 7、红军长征途中,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 ①乌江②赤水③金沙江④大渡河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8、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性事件是() A.强渡大渡河B.巧渡金沙江C.陕北吴起镇会师D.甘肃会宁会师 9、红军最后结束长征是以三大红军主力的会师为结束,这三大主力包括() ①红一方面军②红三方面军③红二方面军④红四方面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红军结束长征,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陕北吴起镇B.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C.江西瑞金D.贵州遵义 1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A.50周年 B.60周年C.79周年 D.85周年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该包括() ①井冈山②瑞金③遵义④南京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阅读下列材料 七十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生存和信念,被迫踏上艰险的万里征程,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七十多年后,中央电视台制作大型电视行动“我的长征”,将有另一群人沿着这条道路再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