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与健康

社会文化与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一旦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起码的需求,有条件决定生活资料的使用方式,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了。”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们整日劳动,获取的粮食勉强充饥,获取的衣物仅能遮体挡寒,并无选择余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wuzhi生活资料的丰富,人们在选择衣、食、住、行方面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同时,人们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怎样度过这些空余时间,合理健康的消费生活资料完全由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决定,这就为文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来自教材《社会医学》第三章第四节P52页)

一、文化的含义与类型

广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法律、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教育、科学技术等。社会医学主要从狭义的文化概念出发,来研究文化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文化可分为智能文化、规范文化和思想文化三种类型。不同的文化形态类别,影响人群健康的途径也不同。智能文化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作用于人群健康,规范文化主要是通过支配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来影响人群健康,而思想文化则是通过干扰人们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来影响人群的健康。所以说,不同的文化形态类别度人群的健康影响是交叉的。(来自《社会医学》郭继志、姜润生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8出版第4章第2节,P30)

二、文化诸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文化时反映一个社会或其亚群成员所特有的物质精神文明的总和,包含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对健康影响的广泛性及持久性。教育、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诸现象对健康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个人,而包括整个人群,其广泛程度远远大于生物、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文化作为精神物质,影响人的思想意识、观念,这种影响及作用一旦发生,短期内不能消失。与疾病有关的主要文化包括教育、风俗习惯、宗教等。

1)文化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a、文化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反映在人们对自身健康的保护和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一般来说,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人,能够了解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能够积极地自我保健,同时还能自觉地摒弃一些对健康不利的生活习惯,合理搭配营养成分和讲究卫生。所以他们的患病率、死亡率和疾病构成方面都与受教育较少者有明显差异。及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其死亡率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提高。

b、文化程度还对人们的消费结构和闲暇时间的安排起着很大的作用,进而影响人们的健康。比如,知识性人群可能偏重于智力投资而影响营养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享乐型人群注重物质资料的满足,可能导致精神生活的匮乏;堕落型人群则将金钱花在无意义的活动上,如酗酒、赌博、吸毒等,这些花费不仅影响基本的生活条件,而且其本身就是有损健康。

文化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是综合性的,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思

想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有助于感知疾病,改变不良传统习俗,参与社会卫生和对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自觉采取自我保健措施。因此,要降低居民死亡率,延长预期寿命,就绝不能忽视普及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来自《社会医学》何作顺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6出版第四章第二节P59~60)

2)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风俗习惯(social customs)是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相沿的社会风尚、礼节、行为模式,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贯穿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运动、卫生等各个环节。风俗习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a、良好的风俗习惯有益于健康

生活中,有益于健康的习俗随处可见。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喝开水、饮茶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饮水卫生条件较差可能带来的危害;西方人的分餐进食方式则较围坐一桌共享菜肴的合餐制更符合卫生要求,避免或减少了许多疾病传播的机会。

b、不良的风俗习惯危害健康

不良的风俗习惯可以危害身心健康。例如,中国曾盛行的妇女缠足以及普遍存在于西欧的文身活动等都是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东非的马赛人有着“独特”的爱美方式——拔门牙切耳朵,结果造成一些人为感染和健康损害;另外,“节日病”也是风俗习惯损害健康的有利证据,如我国节日期间因燃放烟花爆竹,每年都造成生命及财产的严重损失。(整合来自《社会医学》邹宇华、邓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6

出版第五章第四节,P68,及网络资源)

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社会变革中,陋俗将被抛弃改造,新习俗形成产生,人们又将受到新习俗的支配和约束。各地各民族习俗中有科学的,进步的,有利于居民健康的内容,也包含有不科学、不健康的成分,精华和糟粕混杂现象大量存在。为此,我们更应发掘居民生活中的优良习俗,使之发扬光大,并不断改造不健康、落后的旧习俗,辅以科学的内涵,使之为提高居民健康服务。

3)宗教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宗教(religion)是以对神的崇拜和神的旨意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宗教通过伦理及教义的灌输,显著地影响人的心理过程及行为,从而对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a、宗教的精神力量

一些研究表明,信仰任何一种主流宗教的人,不论男女,其平均寿命均比其他人要长;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也比其他的好;他们的血压比其他人低;他们患脑卒中、抑郁症、心脏病和产生焦虑不安情绪的可能性也比其他人小;他们自杀的可能性更是远小于普通人。Willian Strawbridge对大约5000名加利福尼亚人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那些每周参加一次宗教活动的妇女明显地延长了寿命。而且从总体上看,教会信徒并不是一开始就比普通人健康,相反他们开始时健康状况还达不到平均水平,只是后来身体才逐渐越来越好。德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定期参加教会活动的人比那些从不参加的人的平均寿命要多7年。(来自《社会医学》邹宇华、邓冰主编科学出版

社2008-6出版第五章第四节,P68)

这是因为宗教使信徒把自己的人生曲折或难题归于天命,常常能给人以精神寄托,使面对挫折和不幸者有了归宿,从而达到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虽然缺乏科学性,但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是有利的。

但有时这种神奇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令人难以理解的。它往往使信徒无条件的采取教义或教主的指向,做出过激、自残、甚至是危及生命的行为。1977年,美国人民圣殿教941名教徒在教主的带领下集体自杀,成为轰动全球的悲剧。

b、宗教对行为的影响

宗教对人的行为影响,是通过教规或教令及教徒的盲目信仰来实现的。有些宗教行为对健康是有益的。例如,犹太教为新生儿洗礼时,要行包皮环切术,这一仪式使犹太人的阴茎癌发病率显著低于其他民族,女性官颈癌的发病率也极低。大多宗教有教化人们修身养性,劝恶从善的宗旨。佛教有不杀生、不奸淫、不饮酒等戒规,基督教认为人来到世上是为了赎罪,自杀为“主”所不容等。因此宗教的禁令有类似法律的强制性效力,约束教徒的行为,有助于人们弃恶从善、消除不良行为。(来自《社会医学》邹宇华、邓冰主编,第五章第四节,P68)

但教徒的盲目信仰对健康带来危害。例如世界上曾发生过的六次古典霍乱大流行都缘于印度,原因是印度教教徒视恒河为“圣河”,信奉在生前饮用河水,死后河中浴身,可消除一切罪孽的说法。于是教徒不远千里纷纷云集恒河饮水,并将死人运进恒河洗浴,尸体或就

地焚烧或任其随水漂流,使恒河水终年污染严重。时至今日,印度仍是霍乱威胁世界的疫源地。

由此可看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犹不及”,我们应采取“适中”的态度去面对它,以“健康为主”的视角去看待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