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回转分析报告

稳态回转分析报告
稳态回转分析报告

目录

1 分析目的 (2)

2 63自由度整车模型的建立 (2)

2.1 整车模型的主要特性参数 (2)

2.2 前、后悬架建模 (3)

2.3 轮胎建模 (3)

2.4 整车模型的建立 (4)

3 稳态回转试验仿真分析结果 (5)

4 结论 (8)

1 分析目的

为评价轿车的稳态回转性能,本文利用多刚体分析软件ADAMS对满载工况的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进行了稳态回转工况的仿真分析。模型中详细考虑了前悬架系统、后悬架系统、转向系统、轮胎以及各连接件之间弹性衬套等的影响,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较高的分析精度。

2 63自由度整车模型的建立

建立仿真模型时,作了如下假设:

1)簧载质量看作一个刚体,具有六个自由度。

2)对于刚体之间的柔性连接作适当的简化,采用线性弹性橡胶衬套

(bushing)来模拟其在实际工况下的动力学特性。

2.1 整车模型的主要特性参数

整车模型的特性参数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确定,其主要特性参数如表1所示。

1) 根据试验测量得到;

2) 根据三维数模计算得到;

3) 根据理论公式计算得到。

表1 主要特性参数(满载)

2.2 前、后悬架建模

轿车前悬架为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悬架为螺旋弹簧复合式悬架。建模时,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得到减振支柱总成、转向节、横摆臂、减振器及横向稳定杆等刚体。同时,对它们之间的连接形式也作了合理的简化:横摆臂通过球铰与转向节臂相连,通过弹性衬套与车身相连。

将横向稳定杆用左右两个杆状刚体模拟,它们之间通过扭转弹簧连接。后悬架的整体式车桥、横向稳定杆通过柔性体来模拟。

2.3 轮胎建模

在本次分析中,采用的轮胎模型是ADAMS自带的UA模型,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轮胎由一系列可三维变形的弹性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可简化为相互垂直的三维弹簧以传递垂直方向的力、纵向力和侧向力。通过求解轮胎与地面相互作用的微元动力学方程,可推导得到单一工况和混合工况下的轮胎动力学特性。其主要特性参数有:侧偏刚度、外倾刚度、垂向刚度、纵向刚度、滚动阻力系数及

垂向阻尼系数等,轮胎坐标系采用SAE标准坐标系。对于路面文件,采用平滑路面,各个轮胎接触的路面特性相同。

2.4 整车模型的建立

完成上述子系统建模后,需将它们装配成一辆整车。整车模型总共由48个刚体组成(包括轮胎),各刚体之间通过不同的理想约束形式连接。在计算整车系统自由度时,这些约束形式将减去系统一定的自由度数,而不同约束减去的自由度数是不相同的(参见表2)。根据上述原理计算得到整车虚拟样机的自由度数为DOF=63。

表2 模型中用到的理想约束类型及数目

约束形式约束个数每个约束减去的自由度数

转动副 2 5

圆柱副 4 4

球铰12 3

滑动副 1 5

固接副10 6 装配完成后的63自由度虚拟样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AM-12整车仿真模型

汽车操纵稳定性验之稳态回转实验

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之稳态回转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汽车对转向盘转角输入达到稳定行驶状态时汽车的稳态横摆响应 学会用前、后侧偏角绝对值之差12()αα-以及转向半径的比0R R 来判别汽车的稳态响应 实验仪器:垂直陀螺仪(VG400CD-100)实验车 汽车速度采集器 实验条件: 1. 实验汽车 1.1 实验车是按厂方规定装备齐全的汽车,实验前,应测定车轮定位参数, 对转向系、悬架系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进行调整、紧固和润滑。 1.2 实验时若用新轮胎,轮胎至少应经过200km 正常行驶磨合;若是旧胎, 实验结束时,残留花纹高度应小于1.5mm 。实验过程中,轮胎充气压力 应符合该车技术条件规定,误差不得超过±10kPa 。 2.实验场地 2.1 实验场地应为干燥、平坦且清洁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任意方向的坡度不大于2% 2.2 实验时风速应不大于5m s 2.3 大气温度在040-℃之间 实验方法: 1. 在实验场地上,画出半径为15m 的圆周1。 2. 接通仪器连线并开机预热至工作温度2。 3. 实验开始前,汽车以侧向加速度为23m s 的相应车速沿画定的圆周行驶 500m 以使轮胎升温。 4. 驾驶员操纵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沿所画圆周行驶,此时转向盘得转角为 sw 0δ;测定车速0u 以及横摆角速度0r ω。由于车速很低,离心力很小, 轮胎侧偏角忽略不计。保持转向盘转角sw 0δ不变条件下,令汽车缓慢连 续而均匀的加速(纵向加速度不得超过20.25m s ),直至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达到26.5m s (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而所能达到的最大侧向加速度、或汽车出现不稳状态)为止。纪录整个过程。 5. 实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实验三次。每次实验开 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位置。 实验数据处理: 1. 连续测量车速u 与横摆角速度r ω值,根据瞬时的u 与r ω值,按公式 ,y r r u R a u ωω==求出相应的R 与y a 值,根据数据画出0y R R a -曲线

二阶系统的稳态性能研究

实验十二 二阶系统的稳态性能研究 实验原理 1. 对实验所使用的系统进行分析 为系统建模时,需要考虑各个环节的时间常数,应远小于输入正负方波的周期,只有在响应已经非常近稳定的时候才能将此时的值认为是稳态值。 1 0.01s 1+R(s) C(s)+ - 10 10R ++ +N(s) 1 0.01s 1 + 当r(t)=1(t)、n(t)=0时,单位阶跃响应的误差为: 随开环增益的增大,稳态误差渐渐变小。 1 0.01s 1++ - 1 0.01s 1+1010R +N(s) C(s) 当r(t)=0、n(t)=1(t)时,单位阶跃响应的误差为:

随开环增益的增大,稳态误差渐渐变小。 1 0.01s 1 + C(s) + -10 10 R+ N(s) 1 0.01s 1 + 当r(t)=0、n(t)=1(t)时,扰动位于开环增益之前的时候,单位阶跃响应的误差为: 随开环增益的增大,稳态误差渐渐增大。 1 0.01s 1 + R(s)C(s) + -10 10 R+ 0.01s 1 当r(t)=1(t)、n(t)=0,为积分环节时,单位阶跃响应的误差为: 实验目的 1、进一步通过实验了解稳态误差与系统结构、参数及输入信号的关系: (1)了解不同典型输入信号对于同一个系统所产生的稳态误差; (2)了解一个典型输入信号对不同类型系统所产生的稳态误差; (3)研究系统的开环增益K对稳态误差的影响。 2、了解扰动信号对系统类型和稳态误差的影响。 3、研究减小直至消除稳态误差的措施。 实验步骤

阶跃响应的稳态误差: (1)当r(t)=1(t)、n(t)=0时,,为惯性环节,为比例环节, 观察系统的输出C(t)和稳态误差,并记录开环放大系数K的变化对二阶系统输出和稳态误差的影响。 (2)将改为积分环节,?观察并记录二阶系统的稳态误差和变化。 (3)当r(t)=0、n(t)=1(t)时,扰动作用点在f点,,为惯性环节, 为比例环节,观察系统的输出C(t)和稳态误差,并记录开环放大系数K的变化对二阶系统输出和稳态误差的影响。 (4)当r(t)=0、n(t)=1(t)时,将扰动点从f点移动到g点,,为惯 性环节,为比例环节,观察系统的输出C(t)和稳态误差,并记录开环放大系数K的变化对二阶系统输出和稳态误差的影响。 (5)当r(t)=0、n(t)=1(t)时,扰动作用点在f点时,观察并记录当, 分别为积分环节时系统的稳态误差的变化。 (6)当r(t)=1(t)、n(t)=1(t)时,扰动作用点在f点时,分别观察并记录以下情况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a. ,为惯性环节; b. 为积分环节,为惯性环节; c. 为惯性环节,为积分环节。 实验结果 阶跃响应 (1)r(t)=1(t)、n(t)=0,,为惯性环节,为比例环节,R=0 kΩ

产品可靠性试验标准

内部机密 产品可靠性测试标准 文件版本:V1.0 江苏中讯数码电子有限公司 企业标准 文档编号 撰写人 审核人 批准人 创建时间 2010.01.01发布 2010.01.01 实施

文件修改履历

目录 一.目的 (4) 二.编制依据 (4) 三.适用范围 (4) 四.定义 (4) 五.主要职责 (4) 六.试验场所 (5) 七.可靠性测试内容 (5) 1.加速寿命测试 (5) 1.1跌落试验 (5) 1.2振动试验 (5) 1.3湿热试验 (6) 1.4静电试验 (6) 2.气候试应性测试 (7) 2.1低温试验 (7) 2.2高温试验 (7) 2.3盐雾试验 (7) 3.结构耐久测试 (8) 3.1按键/叉簧测试 (8) 3.2跌落测试 (8) 4.表面装饰测试 (8) 4.1丝印、喷油测试 (8) 5.特殊条件测试 (9) 5.1低温加电试验 (9) 5.1恒温湿热加电试验 (9) 八.最终检验 (9) 九.判断标准 (9) 十.试验程序 (10)

一 .目的 1.对产品硬件设计、制造进行验证确认符合相应国家标准; 2.在特定的可接受的环境下评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3.在特定的可接受的环境下评估产品的安全性; 4.统一并规范企业内产品硬件测试检验方法。 二.编制依据 1.GB/T2421-1999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一部分:总则 2.GB/T2422-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术语 3.GB/T4796-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分类及其严酷程度分级 4.GB/T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5.GB/T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6.GB/T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d:自由跌落7.GB/T2423.10-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8.GB/T2423.3-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9.GB/T2423.17-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 10.GB/T17626.2-1998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三.适用范围 1.本文件使用于中讯数码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所有产品。 2.根据技术中心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提供相应的测试环境对一些部件进行可靠性测试四.定义 为了了解、考核、评价、分析和提高产品可靠性而进行的试验。 五.主要职责 1.技术中心 1.1定义项目/产品可靠性测试计划 1.2完成、跟踪项目/产品可靠性测试结果 1.3参与产品可靠性测试问题的分析及改进 1.4提供制定/修改可靠性测试程序及标准建议 1.5参与测试设备/仪器的日常管理、维护 1.6参与可靠性测试设备/仪器的开发 2.质管部

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指导书

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指导书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实验一汽车转向轻便性实验 实验目的 汽车的转向轻便性和操纵稳定性是现代汽车重要的使用性能,通过对实验了解和掌握测试系统的安装调试、基本实验方法并学会数据处理和运用理论知识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评价。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了解测试系统的组成和测试原理,汽车转向轻便性实验的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处理。测定汽车在低速大转角时的转向轻便性,与操纵稳定性其他试验项目一起,共同评价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采集测量变量及参数 方向盘转角; 方向盘力矩; 方向盘直径。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测量仪器 汽车方向盘转角——力矩传感器 汽车操纵稳定性数据采集和分析仪 2.实验车辆 小型客车一辆 3.标明试验路径的标桩16个。 四、实验原理 测定汽车在道路上进行转向行驶时,驾驶员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矩和方向盘转角的变化关系评价汽车的转向操纵性能 验方法和步骤 1.实验准备 试验场地应为干燥、平坦而清洁的水泥或柏油路面。任意方向上的坡度不大于2%。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颜色画出双纽线路径(图1),双纽线轨迹的极坐标方程为: 为:轨迹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R

°时,双纽线顶点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即=0Ψ 当. 双纫线的最小曲率半径(m)应按试验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m)乘以倍,并圆整到比此乘积大的一个整数来确定。并据此画出双纽线,在双纽线最宽处、顶点和中点(即结点)的路径两侧共放置16个标桩(图1)。标桩与试验路径中心线的距离,按汽车的轴距确:定,当试验汽车轴距大于时,为车宽一半加50cm,当试验汽车轴距小于或等于2m时,为车宽一半加30cm。 图1 双纽线路径示意图 2.试验方法 2.1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2.2汽车以低速直线滑行,驾驶员松开方向盘,停车后,记录方向盘中间位置及方向盘力矩零线。 2.3驾驶员操纵方向盘使汽车沿双纽线路径行驶。车速为10土1km/h。待车速稳定后,开始记录方向盘转角及力矩,并记录(或显示)车速作为监督参数,直到汽车绕双纽线行驶满三周。 3.数据处理 3.1根据记录的方向盘转角及方向盘力矩,按双纽线路径每一周整理成图2所示的M—θ曲线,并计算以下参数: 3.1.1方向盘最大力矩,用下式计算: 式中:Mmax——方向盘最大力矩,N·m; 3.1.2方向盘最大作用力,用下式计算:

汽车操纵稳定性验之稳态回转实验

汽车操纵稳定性验之稳态回转实验

————————————————————————————————作者:————————————————————————————————日期:

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之稳态回转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汽车对转向盘转角输入达到稳定行驶状态时汽车的稳态横摆响应 学会用前、后侧偏角绝对值之差12()αα-以及转向半径的比0R R 来判别汽车的稳态响应 实验仪器:垂直陀螺仪(VG400CD-100)实验车 汽车速度采集器 实验条件: 1. 实验汽车 1.1 实验车是按厂方规定装备齐全的汽车,实验前,应测定车轮定位参数, 对转向系、悬架系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进行调整、紧固和润滑。 1.2 实验时若用新轮胎,轮胎至少应经过200km 正常行驶磨合;若是旧胎, 实验结束时,残留花纹高度应小于1.5mm 。实验过程中,轮胎充气压力 应符合该车技术条件规定,误差不得超过±10kPa 。 2.实验场地 2.1 实验场地应为干燥、平坦且清洁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任意方向的坡度不大于2% 2.2 实验时风速应不大于5m s 2.3 大气温度在040-℃之间 实验方法: 1. 在实验场地上,画出半径为15m 的圆周1。 2. 接通仪器连线并开机预热至工作温度2。 3. 实验开始前,汽车以侧向加速度为23m s 的相应车速沿画定的圆周行驶 500m 以使轮胎升温。 4. 驾驶员操纵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沿所画圆周行驶,此时转向盘得转角为 sw 0δ;测定车速0u 以及横摆角速度0r ω。由于车速很低,离心力很小, 轮胎侧偏角忽略不计。保持转向盘转角sw 0δ不变条件下,令汽车缓慢连 续而均匀的加速(纵向加速度不得超过20.25m s ),直至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达到26.5m s (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而所能达到的最大侧向加速度、或汽车出现不稳状态)为止。纪录整个过程。 5. 实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实验三次。每次实验开 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位置。 实验数据处理: 1. 连续测量车速u 与横摆角速度r ω值,根据瞬时的u 与r ω值,按公式 ,y r r u R a u ωω==求出相应的R 与y a 值,根据数据画出0y R R a -曲线

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国家实用标准应用清单

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国家标准清单 GB/T 15120.1-1994 识别卡记录技术第1部分: 凸印 GB/T 14598.2-1993 电气继电器有或无电气继电器 GB/T 3482-1983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方法 GB/T 3483-1983 电子设备雷击试验导则 GB/T 5839-1986 电子管和半导体器件额定值制 GB/T 7347-1987 汉语标准频谱 GB/T 7348-1987 耳语标准频谱 GB/T 9259-1988 发射光谱分析名词术语 GB/T 11279-1989 电子元器件环境试验使用导则 GB/T 12636-1990 微波介质基片复介电常数带状线测试方法 GB/T 2689.1-1981 恒定应力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方法总则 GB/T 2689.2-1981 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的图估计法(用于威布尔分布) GB/T 2689.3-1981 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的简单线性无偏估计法(用于威布尔分布) GB/T 2689.4-1981 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的最好线性无偏估计法(用于威布尔分布) GB/T 5080.1-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总要求 GB/T 5080.2-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试验周期设计导则 GB/T 5080.4-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可靠性测定试验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方法(指数分布)

GB/T 5080.5-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成功率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 5080.6-1985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的有效性检验 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GB/T 5081-1985 电子产品现场工作可靠性有效性和维修性数据收集指南 GB/T 6990-1986 电子设备用元器件(或部件)规中可靠性条款的编写指南 GB/T 6991-1986 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数据表示方法 GB/T 6993-1986 系统和设备研制生产中的可靠性程序 GB/T 7288.1-1987 设备可靠性试验推荐的试验条件室便携设备粗模拟 GB/T 7288.2-1987 设备可靠性试验推荐的试验条件固定使用在有气候防护场所设备精模拟 GB/T 7289-1987 可靠性维修性与有效性预计报告编写指南 GB/T 9414.1-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一部分: 维修性导言 GB/T 9414.2-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二部分: 规与合同中的维修性要求 GB/T 9414.3-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三部分: 维修性大纲 GB/T 9414.4-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五部分: 设计阶段的维修性研究 GB/T 9414.5-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六部分: 维修性检验 GB/T 9414.6-1988 设备维修性导则第七部分: 维修性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表示 GB/T 12992-1991 电子设备强迫风冷热特性测试方法 GB/T 12993-1991 电子设备热性能评定

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_稳态回转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GB/T 6323.6—94 稳态回转试验代替GB 6323.6—86 Controllability and stability test procedure for automobiles—Steady static circular test procedure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中的稳态回转试验方法。 本标准采用固定转向盘转角连续加速的方法进行试验。也可采用附录A(补充件)所规定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二轴轿车、客车、货车及越野汽车,其他类型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2534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 13047 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 GB/T 12549 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 3 测量变量和仪器设备 3.1 测量变量 3.1.1必须测量变量 a. 汽车横摆角速度 b. 汽车前进车速 c. 车身侧倾角 3.1.2希望测量变量 a. 汽车重心侧偏角; b. 汽车纵向加速度; c. 汽车侧向加速度 3.2 仪器、设备 3.2.1试验仪器应符合GB/T12534中3.5条的规定,其测量范围及最大误差应满足表1 要求. GB/T6323.6—94

Z 3.2.3试验所用传感器应按各自使用说明书安装。陀螺仪的安装接近车辆重心位置,垂直陀螺轴线与车辆Z轴线重合或平行。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汽车 4.1.1试验汽车应是按厂方规定装备齐全的汽车,试验前,应测定车轮定位参数,对转向系、悬架系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进行调整、紧固和润滑。只有认定汽车已符合厂方规定的技术条件时,方可进行试验。测定及检查的有关参数的数值记入附录B(补充件)中。 4.1.2试验时若用新轮胎,轮胎至少应经过200km正常行驶的磨合,若用旧轮胎,试验终了,残留花纹的高度应小于1.5mm.轮胎气压应符合GB/T 12534中3.1.2、3.1.3条的规定。轴载质量必须符合厂方规定。 注:轻载状态是指除驾驶员、试验员及仪器外,没有其他加载物的状态。对于承载能力小的汽车,如果轻载质量已超过量大总量的70%,则不必进行轻载状 态的试验。 4.2 试验场进与环境 a. 试验场地应为干燥、平坦且清洁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任意方向的坡度不大于 20%; b. 试验时风速应不大于5m/s; c. 大气温度在0~40°C之间。 5 试验方法 5.1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颜色画出半径为15m或20m的圆周。 5.2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5.3试验开始之前,汽车应以侧向加速度为3m/s2的相应车速沿画定的圆周行驶500m 以使轮胎升温。 5.4驾驶员操纵汽车以最低稳定速度沿所画圆周行驶,待安装于汽车纵向对称面上 车速传感器在半圈内都能对准地面所画圆周时,固定转向盘不动,停车并开始记录,记下各变量的零线,然后,汽车起步,缓缓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过0.25m/s2),直至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达到6.5m/s2(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而所能达到的最大的侧向加速度、或汽车出现不稳定状态)为止。记录整个过程。 5.5试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试验三次。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位置。

阶系统性能改善及稳定性

例1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求开环增益K 分别为10,,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计算过程及结果列表 K 计算 10 开环 传递 函数 )1(10 )(1+= s s s G )1(5 .0)(2+= s s s G )1(09 .0)(3+= s s s G 闭环 传递 函数 10 10 )(21++= Φs s s 5 .05 .0)(22++= Φs s s 09 .009 .0)(23++= Φs s s 特征参数 ?? ? ? ????===?===81arccos 158.016.32116.310ξβξωn ?? ? ? ????===?===45arccos 707.0707.021707 .05.0ξβξωn ?? ? ??=?===67.13.0213 .009.0ξωn 特征 根 12.35.02,1j ±-=λ 5.05.02,1j ±-=λ ???-=-=9.01.021λλ???==11.1102 1T T 动态 性能 指标 2 2 100001.01160.43.5 3.5 7 0.5p n s n t e t ξπξπξωσξω--? ==?-??==???===?? ???? ????? =====-=--7 5 .35238.61001002 2 n s n p t e t ξωσωξπξξπ ()122111009 31,0 s s p T T t t T T t λλσ?==? =?=??=∞=?

调整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系统性能,但改善程度有限 §3.3.4 改善二阶系统动态性能的措施 (1) 测速反馈 —— 增加阻尼 (2) 比例+微分 —— 提前控制 例 2 在如图所示系统中分别采用测速反馈和比例+微分控制,其中 10K =,216.0=t K 。分别写出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 递函数,计算动态性能指标(σ%,s t )并进行对比分析。

可靠性测试标准

Q/GSXH.Q. 质量管理体系第三层次文件1004.03-2001 可靠性试验规范

拟制:审核:批准: 海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版次:C版 可靠性试验规范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档规定了可靠性试验所遵循的原则,规定了可靠性试验项目,条件和判据。 2. 可靠性试验规定 2.1 根据IEC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美国军用标准,目前设立了14个试验项 目(见后目录〕。 2.2 根据本公司成品标准要求,用户要求,质量提高要求及新产品研制、工艺 改进等加以全部或部分采用上述试验项目。 2.3 常规产品规定每季度做一次周期试验,试验条件及判据采用或等效采用产 品标准;新产品、新工艺、用户特殊要求产品等按计划进行。 2.4 采用LTPD的抽样方法,在第一次试验不合格时,可采用追加样品抽样方 法或采用筛选方法重新抽样,但无论何种方法只能重新抽样或追加一次。 2.5 若LTPD=10%,则抽22只,0收1退,追加抽样为38只,1收2退。 抽样必须在OQC检验合格成品中抽取。 3.可靠性试验判定标准。

环境条件 (1)标准状态 标准状态是指预处理, 后续处理及试验中的环境条件。论述如下: 环境温度: 15~35℃ 相对湿度: 45~75% (2)判定状态 判定状态是指初测及终测时的环境条件。论述如下: 环境温度: 25±3℃ 相对湿度: 45~75% 4.试验项目。 目录 4.1 高温反向偏压试验------------------------------------ 第4页4.2 压力蒸煮试验------------------------------------ 第6页4.3 正向工作寿命试验------------------------------------ 第7页4.4 高温储存试验------------------------------------ 第8页4.5 低温储存试验------------------------------------ 第9页4.6 温度循环试验------------------------------------ 第10页4.7 温度冲击试验------------------------------------ 第11页4.8 耐焊接热试验------------------------------------ 第12页4.9 可焊性度试验------------------------------------ 第13页4.10 拉力试验------------------------------------ 第14页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解析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解析! 汽车的操稳性不仅影响到汽车驾驶的操纵方面,而且也是决定汽车安全行驶的一个主要性能;为了保证安全行驶,汽车的操稳性受到汽车设计者很大的重视,成为现代汽车的重要使用性能之一,如何试验并评价汽车的操稳性显得极其重要。汽车操控稳定性分为两个方面:1、操控性: 指汽车能够确切的响应驾驶员转向指令的能力;2、稳定性:指汽车受到外界扰动(路面扰动或阵风扰动)后恢复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一、常用试验仪器 1、陀螺仪:用于汽车运动状态下测动态参数,如汽车行进方位角,汽车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及纵倾角等; 2、光束水准车轮定位仪:测车轮外倾角,主销内倾角,主销外倾角,车轮前束,车轮最大转角及转角差; 3、车辆动态测试仪:测汽车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及纵倾角,汽车横向加速度与纵向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4、力矩及转角仪:测转向盘转角或力矩; 5、五轮仪和磁带机等。二、试验分类三、稳态回转试验 01试验步骤 1、在试验场上,用明显的颜色画出半径为15m或20m的圆周; 2、接通仪器电源,使之加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3、试验开始前,汽车应以侧向加速度为3m/s2的相应车速沿画定的

圆周行驶500m以使轮胎升温。4、以最低稳定速度沿所画圆周行驶,待安装于汽车纵向对称面上的车速传感器在半圈内都能对准地面所画的圆周时,固定转向盘不动,停车并开始记录,记下各变量的零线,然后,汽车起步,缓缓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过0·25m/s2),直至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达到6·5m/s2为止,记录整个过程。5、试验按向左转和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试验三次。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应处于正中央。 02评价条件 1、中性转向点侧向加速度值An:前后桥侧偏角之差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上斜率为零的点的侧向加速度值,越大越好; 2、不足转向度:按前后桥侧偏角之差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上侧向加速度2m/s2点的平均值计算,越小越好; 3、车厢侧倾度K:按车厢侧倾角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上侧向加速度2m/s2点的平均斜率计算,越小越好。 转向特性曲线图四、转向回正试验 01试验步骤一)低速回正性能试验:1、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的颜色画出半径为15m的圆周。2、试验前试验汽车沿半径为15m的圆周、以侧向加速度达3m/ s 2 的相应车速,行 驶500m,使轮胎升温。3、接通仪器电源,使其达到正常工作温度。4、试验汽车直线行驶,记录各测量变量零线,然

实验二:系统稳定性和稳态性能分析

实验二:系统稳定性和稳态性能分析 主要内容: 自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和稳态性能分析上机实验 目的与要求: 熟悉 MATLAB 软件对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命令语句 熟悉 MATLAB 软件对系统误差分析的 Simuink 仿真 通过编程或 Simuink 仿真完成系统稳定性和稳态性能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研究高阶系统的稳定性,验证稳定判据的正确性; 2、了解系统增益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观察系统结构和稳态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 实验任务 1、稳定性分析 欲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只要求出系统的闭环极点即可,而系统的闭环极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的根,可以利用MATLAB 中的tf2zp 函数求出系统的零极点,或者利用root 函数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闭环极点,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1)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2( 2.5)()(0.5)(0.7)(3)s G s s s s s +=+++,用 MA TLAB 编写程序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并绘制闭环系统的零极点图。 (2)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5)()(0.5)(0.7)(3)k s G s s s s s +=+++,当取k =1,10,100用MA TLAB 编写程序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只要将(1)代码中的k 值变为1,10,100,即可得到系统的闭环极点,从而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讨论系统增益k 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稳态误差分析 (1)已知如图所示的控制系统。其中2(5)()(10) s G s s s +=+,试计算当输入为单位阶跃信号、单位斜坡信号和单位加速度信号时的稳态误差。 从 Simulink 图形库浏览器中拖曳Sum (求和模块)、Pole-Zero (零极点)模块、Scope (示波器)模块到仿真操作画面,连接成仿真框图如右上图所示: (2)若将系统变为I 型系统,5()(10) G s s s =+,在阶跃输入、斜坡输入和加速度信

可靠性国家标准

中国可靠性国家标准 中国可靠性国家标准 GB/T 15174-1994 可靠性增长大纲 GB/T 7289-1987 可靠性、维修性与有效性预计报告编写指南 GB/T 3187-1994 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B/T 7826-1987 系统可靠性分析技术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程序 GB/T 7827-1987 可靠性预计程序 GB/T 7828-1987 可靠性设计评审 GB/T 7829-1987 故障树分析程序 GB/T 4888-1985 故障树名词术语和符号 GB/T 5329-1985 试验筛与筛分试验术语 GB 4793.1-1995 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 通用要求 GB/T 2689.1-1981 恒定应力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方法总则 GB/T 2689.2-1981 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的图估计法 (用于威布尔分布) GB/T 2689.3-1981 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的简单线性无偏估计法 (用于威布尔分布) GB/T 2689.4-1981 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的最好线性无偏估计法 (用于威布尔分布) GB/T 4677.14-1988 印制板蒸汽-氧气加速老化试验方法 GB/T 9586-1988 荧光数码显示管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GB/T 5170.1-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总则 GB/T 5170.2-199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温度试验设备 GB/T 5170.5-199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湿热试验设备 GB/T 5170.8-199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盐雾试验设备 GB/T 5170.9-199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太阳辐射试验设备 GB/T 5170.10-199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高低温低气压试验设备 GB/T 5170.11-199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腐蚀气体试验设备 GB 5170.13-198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 (正弦) 试验用机械振动台 GB 5170.14-198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 (正弦) 试验用电动振动台 GB 5170.15-198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振动 (正弦) 试验用液压振动台 GB 5170.16-198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恒加速度试验用离心式试验机 GB 5170.17-198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低温/低气压/湿热综合顺序试验设备GB 5170.18-1987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温度/ 湿度组合循环试验设备 GB 5170.19-1989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温度/ 振动 (正弦) 综合试验设备GB 5170.20-1990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基本参数检定方法水试验设备 GB 2423.1-1989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 A: 低温试验方法 GB 2423.16-1990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J:长霉试验方法 GB 2423.18-1985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b: 交变盐雾试验方法 (氯化钠溶液)

GBT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稳态回转试验

GBT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稳态回转试验 汽车操纵稳固性试验方法GB/T 6323.6—94 稳态回转试验代替GB 6323.6—86 Controllbility and stability test procedure for automobiles—Steady static circular test procedure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操纵稳固性试验方法中的稳态回转试验方法。 本标准采纳固定转向盘转角连续加速的方法进行试验。也可采纳附录A(补充件)所规定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二轴的轿车、客车、货车及越野汽车,其他类型汽车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12534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 13047汽车操纵稳固性指标限值与评判方法 GB/T 12549汽车操纵稳固性术语及其定义 3 测量变量和仪器设备 3.1 测量变量 3.1.1 必须测量变量 a.汽车横摆角速度; b.汽车前进车速; c.车身侧倾角。 3.1.2 期望测量变量 a.汽车重心侧偏角; b.汽车纵向加速度;

c.汽车侧向加速度。 3.2 仪器、设备 3.2.1 试验仪器应符合GB/T 12534中3.5条的规定,其测量范畴及最大误差应满足表1要求。 3.2.2 包括传感器及记录仪器在内的整个测量系统,频带宽度不小于3Hz。 3.2.3 试验所用传感器应按各自使用说明书安装。陀螺仪的安装应接近车辆重心位置,垂直陀螺轴线与车辆Z轴线重合或平行。 4 试验条件 4.1 试验汽车 4.1.1 试验汽车应是按厂方规定装备齐全的汽车,试验前,应测定车轮定位参数,对转向系、悬架系进行检查,并按规定进行调整、紧固和润滑。只有认定汽车已符合厂方规定的技术条件时,方可进行试验。测定及检查的有关参数的数值记入附录B(补充件)中。 4.1.2 试验时若用新轮胎,轮胎至少应通过200km正常行驶的磨合,若用旧轮胎,试验终了,残留花纹的高度应不小于1.5mm。轮胎气压应符合GB/T 12534中3.2条的规定。 4.1.3 试验汽车为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驾驶员、试验员及测试仪器的质量,计入总质量)和轻载状态;乘员和装载物(举荐用沙袋)的分布应符合GB/T 12534中3.1.2、3.1.3条的规定。轴载质量必须符合厂方规定。 注:轻载状态是指除驾驶员、试验员及仪器外,没有其他加载物的状态。关于承载能力小的汽车,假如轻载质量已超过最大总质量的70%,则不必进行轻载状态的试验。 4.2 试验场地与环境 a.试验场地应为干燥、平坦且清洁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任意方向的坡度不大于2%;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一、频率特性四、稳定裕度 二、开环系统的典型环节分解 五、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和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三、频率域稳定判据 本章主要内容: 1 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 2 系统带宽的选择 3 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 4 闭环系统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转换 五、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1 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 1 频带宽度 当闭环幅频特性下降到频率为零时的分贝值以下3分贝时,对应的频率称为带宽频率,记为ωb。即当ω>ωb 而频率范围(0,ωb)称为系统带宽。 根据带宽定义,对高于带宽频率的正弦输入信号,系统输出将呈现较大的衰减,因此选取适当的带宽,可以抑制高频噪声的影响。但带宽过窄又会影响系统正弦输入信号的能力,降低瞬态响应的速度。因此在设计系统时,对于频率宽度的确定必须兼顾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抗高频干扰的要求。 2、I型和II型系统的带宽 2、系统带宽的选择 由于系统会受多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端不可避免的存在确定性扰动和随机噪声,因此控制系统的带宽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各种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即应使系统对输入信号具有良好的跟踪能力和对扰动信号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总而言之,系统的分析应区分输入信号的性质、位置,根据其频谱或谱密度以及相应的传递函数选择合适带宽,而系统设计主要是围绕带宽来进行的。 3、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

1、尼科尔斯图线 设开环和闭环频率特性为 4、闭环系统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转换 工程中常用根据相角裕度γ和截止频率ω估算时域指标的两种方法。 相角裕度γ表明系统的稳定程度,而系统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时域指标σ%、ts。 1、系统闭环和开环频域指标的关系 系统开环指标截止频率ωc与闭环带宽ωb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两个稳定程度相仿的系统,ωc大的系统,ωb也大;ωc小的系统,ωb也小。 因此ωc和系统响应速度存在正比关系,ωc可用来衡量系统的响应速度。又由于闭环振荡性指标谐振Mr和开环指标相角裕度γ都能表征系统的稳定程度。 系统开环相频特性可表示为

国家标准可靠性试验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 1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发动机在台架上的一般可靠性试验方法,其中包括负荷试验规(如交变负荷、混合负荷和全速全负荷)、冷热冲击试验规及可靠性评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乘用车、商用车的水冷发动机,不适用于摩托车及拖拉机发动机。该类发动机属往复式、转子式,不含自由活塞式。其中包括点燃机及压燃机;二冲程机及四冲程机;非增压机及增压机(机械增压及涡轮增压、水对空及空对空中冷);适用于燃用汽油、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醇类等燃料的发动机。 新设计或重大改进的汽车发动机定型、转厂生产的发动机认证以及现生产的发动机质量检验均可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可靠性试验。 本标准还可作为发动机制造厂和汽车制造厂之间的技术依据。 2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089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T 17754 摩擦学术语 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 17754和GB/T 1829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气门下沉量 气门与气门座的接触锥面在工作中磨蚀,气门沿其轴线方向陷入气门座的距离。 3.2 最大净功率转速 不高于额定转速的情况下,发动机带全套车用附件(见GB/T 18297-2001第7章)所输出的最大有效功率时的转速,符号为np。 3.3 最大净扭矩转速 发动机带全套车用附件(见GB/T 18297-2001第七章)所输出的最大有效扭矩的时候,符号为nm。 3.4 额定净功率 发动机带全套车用附件(见GB/T 18297-2001第七章),在额定转速下、全负荷时所输出的校正有效功率。 4试验发动机 试验发动机2台(A发动机及B发动机)应符合发动机制造厂的技术条件,所有紧固件应拧紧至规定值,气门间隙调整至规定值,采用制造厂规定的润滑脂及密封胶。 5试验一般要求 试验所用仪表精度、测量部位及试验数据的计算按GB/T 18297-2001第4章和第5章的规定。 6对试验一般条件的控制 6.1 燃料 燃料牌号按发动机制造厂的规定。汽油温度控制在298K+—5K;柴油温度控制在311 K +—5K;其他燃油温度控制按照发动机制造厂的规定。 6.2 机油 机油牌号按发动机制造厂的规定。机油温度控制在363K到398K之间或按发动机制造

同济汽车操纵稳定性实验报告新

《汽车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实验报告 学院(系)汽车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汽车) 学生姓名同小车学号 000001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实验室 2014年11月 1.转向轻便性实验

实验目的 驾驶员通过操纵方向盘来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操纵方向盘过重,会增加驾驶员的劳动强度,驾驶员容易疲劳;操纵方向盘过轻,驾驶员会失去路感,难以控制汽车的形式方向。操纵方向盘的轻重,是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转向轻便性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测量驾驶员操纵方向盘力的大小,与其他实验仪器评价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好处。 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条件 试验车:依维柯 实验场地与环境 于圆形试车场,实验时按照桩桶圈出的双扭线,以10Km/h的车速行驶。双扭线的极坐标方程见下,形状如下图 实验当天天气晴好,无风,气温20度 在ψ=0时,双扭线顶点处的曲率半径最小,相应数值为Rmin=1/3d,双扭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应按照实验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乘以1,1倍,并圆整到比此乘积大的一个整数来确定。 试验中记录转向盘转交及转向盘转矩,并按双扭线路经过每一周整理出转向盘转矩转向盘转矩曲线。通常以转向盘最大转矩,转向盘最大作用力以及转向盘作用功等来评价转向轻便性。 转向轻便型实验数据记录

方向盘转角-转矩曲线 2. 蛇形试验 实验目的 本项试验是包括车辆-驾驶员-环境在内的闭路试验的一种,用来综合评价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及乘坐的舒适性,与其他操纵试验项目一起,共同评价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也可以用来考核汽车在接近侧滑或侧翻工况下的操纵性能,在若干汽车操纵稳定性对比试验时,作为主观评价的一种感性试验。 实验原理 将试验车辆以不同车速行驶于规定的蛇形试验中,通过实验仪器可以得到行驶时的车速,方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 试验方法遵照GB/T 6323.1-94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 蛇形试验

与可靠性试验相关标准

与可靠性试验相关标准汇总 GB/T 5910 《轿车质量分布》 GB/T 12678-90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 GB/T 12534-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 12679-1990 《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 《总后勤部汽车试验场汽车产品定型可靠性行驶试验规范》(定远) GB/T 13043-2006 《客车定型试验规程》 GB/T 13044-1991《轻型客车定型试验规程》 GB/T 1332-1991《载货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GB/T 18388-2001《电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实施汽车强制性项目检验和定型试验规程的规范性要求》(发布日期:2004-09-20 ) QC/T 252-1998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 QC/T 526-1999 《汽车发动机定型试验规程》 QC/T 29020-1991 《微型货车定型试验规程》 Q/FT A039-2006《车辆磨合行驶技术规范》 Q/FT A042-2006《车辆用离合器系统道路可靠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Q/FT A074-2006 《N3类变型车可靠性试验规范》 Q/FT A088-2003《汽车驱动桥总成试验方法》 Q/FT A089-2003《汽车机械式变速箱总成试验方法》 Q/FT A090-2003 《汽车前轴总成试验方法》 Q/FT A140-2006《零部件装车可靠性验证标准(试行)》 Q/FT B172-2004 《发动机装车道路试验规范(试行稿)》 Q/FT B174-2004 《前轴装车道路试验规范(试行稿)》 Q/FT B175-2004 《中后桥装车道路试验规范(试行稿)》 Q/FT B185-2004《大、中型城市公交车产品定型可靠性试验及评定方法(试行稿)》Q/FT B186—2004《轻型载货汽车产品定型可靠性试验及评定方法(试行稿)》Q/FT B187—2004《中重型载货汽车产品定型可靠性试验及评定方法(试行稿)》Q/FT B188—2004《轻型客车产品定型可靠性试验及评定方法(试行稿)》 Q/FT B214-2008《乘用车产品整车及零部件可靠性行驶试验及评定方法》 试验所 林中材 08.12.4

硬件测试标准(最全可靠性测试)

1.目的 此可靠性测试标准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挖掘设计,制造中的潜在性问题,在正式生产之前寻找改善方法并解决上述问题点,为正式生产的产品在质量上做必要的保证;并检测产品是否具备设计上的成熟性、使用上的可靠性.具体包括新产品的试验、物料的试验及例行抽检试验等等。 2.范围 此指引适用于所有诺亚信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移动产品。 3.定义 3.1技术员:设定仪器,完成相关测试项目,并记录测试结果.解决检测过程中的问题;并向工程师反 馈检测方法的缺陷和不足。 3.2工程师:判断测试结果是否可接受;跟进问题的解决情况;改善检测方法。 4.抽样方案 4.1以具体的实验项目要求为准。 5.检验内容 5.1环境可靠性试验 5.1.1高温运行试验 试验目的:验证手机在高温环境的适应性。 试验样品:2sets 试验内容:55℃,手机配齐SIM卡/T卡,装电池开机,进行12小时测试,运行时间从到达 55℃温度始算起.试验后在箱内检查,要求产品的功能、外观正常.受测前样机胶塞必须安 装归位.射频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对于翻/滑盖手机,1台开盖,1台合盖.(若屏/主板不同 供应商,则样机各选2pcs,共4pcs)。 判定标准: 1、壳体外观检查,缝隙,镜片以及使用背胶固定的装饰件等粘贴牢固度。 2、功能检查(注意屏的显示是否有黑影,坏点等异常)。 3、触摸屏划写,点压准确性(如有触摸不准偏位等现象,进行屏幕校准看是否 可恢复)。 4、MP3,FM,耳机,充电,滚轮…。 5、实网通话一次,看送话和受话是否正常。 5.1.2低温运行试验 试验目的:验证手机在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性。 试验样品: 2 sets 试验内容: -20℃,手机配齐SIM卡/T卡,装电池开机并运行老化软件,进行12小时测试, 运行时间从到达-20℃温度始算起.试验后在箱内检查,要求产品的功能、外观正常.受测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