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总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 交通量(traffic):在选定的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 起讫点调查(OD survey),又称OD(Origin-Destination)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交通的源和流,以及交通源流的发生规律,对人,车,货的移动,从出发到终止过程的全面情况,以及有关的人,车,货的基本情况所进行的调查.
3、 道路服务水平(level of service):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态、交通的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4、 行车速度(running speed):行车速度是指在天气良好、交通密度小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够保持安全而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5、 延误(delay):指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驾驶人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
6、 停车需求(Parking demand):分为两类,一类是称之为车辆拥有之停车需求;另一类车辆使用过程之停车需求。
7、 交通信号(Traffic signal):在道路上用以表达具有法定意义,指挥交通行、止、左转、右转的手势、声响、灯光等都是交通信号。
8、 M/M/1系统: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一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9、 高峰小时系数(Peaking hour factor--PHF):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10、 年平均交通量(AADT):一年中每天的交通量总和与一年中总的天数的比值。
月平均交通量(MADT)与周平均交通量(WADT)以此类推。
《交通工程学》
一、 概念解释
1. 交通工程学:(1)研究交通发生、发展、时空分布规律,交通调查,交通规划、设计营运、管理,交通安全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的法规、工程、教育、环境、和能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把道路、车辆、人和环境四者统一在交通系统中,探索各自的和相互的内在规律及最佳配合,以达到交通畅通,事故少,效率高,低公害,费用低及环境协调、舒适的目的。
2. 交通规划:通常是指根据对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与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研究,对地区未来不同的人口、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情形下,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设施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比选,确定推荐方案,同时提出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建设项目时序、投资估算、配套措施等)的一个完整过程。
3. 交通事故:车辆在街道或道路运动时所引起或发生的死人伤人或损坏物件的事故.
4. 交通管理:按照既定交通法规,根据道路交通情况,采取某些限制措施,科学的组织指挥交通。
5. 交通控制:采用能够与时刻

变化着的交通情况相适应的设施来准确的调度指挥交通,使之达到安全畅通的目的。
6.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预示前方道路交通设施、气候、环境情况,表示交通管理指令设施的状况,对交通进行导向、警告、规制或指示的道路交通设施。
7. 汽车制动性能:汽车行驶时能在短时间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
8. 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的能力。
9. 空间平均车速:在某一特定瞬间,行驶于道路某一特定
长度内的全部车辆的车速分布的平均值。
10. 时间平均车速:在单位时间内测得通过道路某断面的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
11. 小区交通形心:代表同一小区所有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
12. 高峰小时系数PHF: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13. 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14. 交通密度:是指某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数目。
15. 车头时距: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两连续车辆车头端部通过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16. 车头空距: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的车辆队列中,两连续车辆车头端部间瞬时的距离
17. 信号交叉口饱和流量:在一次连续绿灯时间内,交叉口进口引道上连续车辆能够通过停车线的最大车辆数.
18. 绿信比:一个周期内各阶段的绿灯显示时长与周期时长之比。
19. 制动距离:汽车在一定的初速度下,从驾驶员急踩制动踏板开始,到汽车完全停住为止所驶过的距离
20. 车辆延误:指在车辆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人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的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
21. 道路服务水平: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22. 车辆停放周转率:表示一定时间内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
23. 交通感应信号:通过车辆检测器检测到达进口的交通情况,使信号提示时间随测得的交通情况而变化的一种控制方法.
24. 停放车指数(饱和度):指某一时刻(段)实际累计停放量与停车设施供应量之比,它反映停车场地拥挤程度。

注:红色字体为百度所得



第一章
1、交通工程的定义: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驻的规律,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控、营运、管理、安全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

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美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科学。
2、运输工程学包括哪五类: 道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
3、交通工程学的特点:(1)系统性(2)综合性(3)交叉性或复合性(4)社会性(5)前瞻性(6)动态性
第二章
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人、车、路
1、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具体表现:视力;视野;色感
2、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及反应时间: 反应是由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它包括驾驶人从视觉产生认识后,将信息传到大脑知觉中枢,经判断,再由运动中枢给四肢发出命令。反应时间:2.5s
3、车辆的交通特性:设计车辆尺寸;动力性能;制动性能;快速公交车辆特性
4、路网布局的形式及特点:公路网布局有三角形、并列形、放射形、树叉形. 城市道路网布局有棋盘形、带形、放射形、放射环行等。
5、交通量的定义:交通量是指在选定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影响交通量特性的因素主要有:(1)公路、城市道路的类型和等级(2)道路功能(3)地区特征(4)时间特征
6、高峰小时系数的定义:高峰小时系数PHF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用量之比。
7、设计小时交通量
(1)定义:设计小时交通量是以小时为计算时段的交通量,是确定车道数、车道宽度和评价服务水平的依据。所谓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30HV)就是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个小时交通量,以大到小按序排列,排在第30位的那个小时交通量。
(2)应用:对于多车道公路,运用设计小时交通量可确定其车道数和路幅宽度,通过准确计算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双车道公路,主要用语计算各不同时期的高峰小时和交通量,并据以评价道路服务水平、使用品质等。
8、行车速度:地点车速 ;行驶车速;运行车速 ;行程车速;临界车速;设计车速
9、表征车速统计分布特性的特征车速:中位车速;85%位车速;15%位车速与速率波动幅度
10、时间平均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测得通过道路某断面各车辆的点车速,这些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即为该断面的时间平均车速。
区间平均车速:在某一特定瞬间,行驶于道路某一特定长度内的全部车辆的车速分布的平均值。
11、交通流三参数:交通量Q、行车速度V、车流密度K 。Q=KV
12、交通密度:指某一瞬间内单位道路长度上的车辆数目,k=N/L(辆/km)
13、平均车头时距ht及平均车头间距hd分别为流量及密度的倒数
第三章
1、交通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在交通流理论研究、交通规划、道路规划设计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中都需要

了解和掌握有关参变量,为此必须适时进行交通调查。
内容:a、交通流要素调查 b、交通出行调查 c、交通事故调查 d、交通环境调查
2、交通量调查的基本要求:a、调查中必须对对应于某些条件下进行的予以注明。b、交通检查与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应视实测目的予以选择,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c、要求调查人员要有较好的素质,广泛的协作和良好的组织。d、调查开始就要进行总体设计,使调查成果既能满足要求,但又无不必要的多余数据。
3、交通量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时间:(1)常年观测(2)抽样观测 (3)当以每天部分时间的实测交通量换算全天交通量(4)进行高峰小时交通量调查时应选择包括高峰小时在内的连续3个小时。
地点:(1)不受平面交叉口交通影响的路段。(2)交叉口各入口停车线处。(3)交通设施的出入口处(4)特定地点,如分界线与道路交叉口等处。
方法:(1)人工观测法。(2)试验车移动调查法。(3)车辆感应器测定法。(4)仪器自动计测法(5)摄影法。
各个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4、为什么要进行车种换算:由于在交通流中不同车型的车辆其对占有的空间资源的消耗的不同,因此在交通运营中进行交通量换算
5、地点速度调查方法:人工测定法 ;使用测速仪器测定速度;车辆感应器测速
6、区间速度调查方法 :试验车观测法;车辆牌号对照法 ;驶入驶出测量法
7、行车时间的概念:指汽车沿一定路线在实际交通条件下,从一处到达另一处行车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和延误)。 行车时间=行走+停车+延误
8、延误:指车辆在行驶中,由于受到驾驶人无法控制的或意外的其他车辆的干扰或交通控制设施等的阻碍所损失的时间。
9、延误产生的原因:(1)基本延误主要在车辆过交叉口时,由信号、停车标志、让路标志及平交道口等原因造成(2)运行延误是因受其他车辆或行人干扰而产生的。
10、交叉口延误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延误调查实际上是对不同条件下的行车时间调查
方法:(1)行车时间调查:与区间行车时间调查方法相信,通过行车时间的调查即可求得延误 (2)停车延误调查:a、由调查人员用秒表和计数器测定车辆通过交叉口时的停车数量及累积停车时间。 b、定时段测定。
第四章
1、交通流统计分布的类型是什么?包括哪些数学模型?适用条件是什么? 分布类型:(1)离散型分布 (2)连续性分布
分布类型 数学模型 适用条件
离散型分布:a、泊松分布 车流密度不大,其他外界干扰因素基本不存在,即车流

是随机的
b、二项分布 车辆比较拥挤、自由行驶机会不多的车流
连续性分布:a、负指数分布 有充分超车机会的单列车流和密度不大的多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
b、移位负指数分布 不能超车的单列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和车流量低的车流的车头时距分布
2、排队论的基本原理:各种类型的行人或车辆按怎样的规律到达,到达后按照怎样的次序接受怎样的服务。 “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不包括正在服务的,而“排队系统”既包括了等待服务的,又包括了正在被服务的车辆。
3、“排队系统”3个组成部分:(1)输入过程(2)排队规则(3)服务方式
4、排队系统最重要的数量指标:(1)等待时间(2)忙期(3)队长
5、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的方法,探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队列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状态,并且借数学模式表达并加以分析阐明的一种理论
6、M/M/1系统:由于排队等待接受服务的通道只有单独一条,也叫“单通道服务”系统。
第五章
1、道路通行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概念:道路通行能力是道路能够疏导或处理交通流的能力。
影响因素: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管制条件;其他条件(必要时需展开回答)
2、道路通行能力的类别 (1)较长路段畅通无阻的连续行驶车流的通行能力(2)在有横向干扰条件下,时通时断、不连续车流的通行能力(3)在合流、分流或交叉运行状态下的通行能力(4)交织运行状态下的通行能力。
3、服务水平的概念: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4、道路服务水平分级:我国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主要以密度作为主要指标,其相应的服务水平和运行状态为:一级为自由流,二级为稳定流上线,三级为稳定流下限,四级为饱和流
5、按交通流运行特征性的变化,可将快速路和高速公路分为基本路段、交织区和匝道及通道连接单个部分。基本路段系指道路不受匝道立交及其附近合流、分流、交织、交叉影响的路段,它是道路的主干和重要组成部分。
4、基本路段的定义:指道路不受匝道立交及其附近合流、分流、交织、交叉影响的路段,它是道路的主干和重要组成部分。
6、理想通行能力的定义及理想条件
定义:是指道路与交通处于理想情况下,每一条车道(或每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通过的最大交通量。N最大=1000v/l0(辆/h) l0车头最小间距
理想条件:车道宽度应不小于3.65m(我国公路则为3.75m),路旁的侧向余宽不小于1.75m。

纵坡平缓,并有开阔的视野、良好的平面线型和路面状况。
7、实际通行能力的定义及修正系数
定义:指已知道路设施在实际的道路交通与控制条件下,该路的某车道或断面上的特定时间段内(常为15min)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C实=C*宽度修正*重车修正*纵坡修正
修正系数包括 :a、道路条件的修正系数 :(1)车道宽度修正系数 (2)侧向净空受限的修正系数(3)纵坡度修正系数 (4)视距不足修正系数 (5)沿途条件修整系数。b、交通条件修正系数
8、规划设计通行能力的定义 :指道路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按不同服务水平条件下所具有的通行能力,也就是要求道路所承担的服务交通量。C设计=C*服务交通量/通行能力
9、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量的差别和内在关系:(1)同:都是单位时间内道路上某一断面的交通实体数,表示方法相同(2)异交通量是指道路上实际运行着的交通体的观测值,其参数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通行能力则是根据道路的几何特点、交通状况及规定运行特性所确定的最大流量,其数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及规律性(3)内在联系:道路通行能力C反映了交通的容量,交通量Q反映了道路的负荷量,V/C表征了道路符合程度和利用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当Q10、交织的概念:是指行驶方向大致相同而不完全一致的两股或多股车流,沿着一定长度的路段,不借助于交通控制与指挥设备,自主进行合流而后又实现分流的运行方式定义为交织。
11、交织运行效率的两个主要参数 :交织长度与交织断面车道数
12、交织区服务水平的影响因素:密度、流速和服务流率,行车密度V/C比。
13、平面交叉口的分类:一类为不加任何交通管制的交叉口,二类为中央设圆形岛的环行交叉口,三类为设置色灯信号交叉口。
14、不设信号灯交叉口分类:一是暂时停车方式,一是环行方式。而暂时停车方式的交叉口又可分为两面停车和四面停车两种。
15、环行交叉的优缺点和分类
优点:车辆可以连续行驶,安全,无需管理设施,平均延误时间短,很少制动、停车,节约用油,随之噪声低、污染少。
缺点:占地大,绕行距离长,当非机动车和行人过多及有直向行驶的电车时不宜采用。
分类:(1)常规环行交叉口 (2)小型环行交叉口 (3)微型环行交叉口

1.全国交通安全日
(1)我国道路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截至今年10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2.38亿辆。2011年,道路交通事故造成6万

余人死亡,直接

经济损失超10亿元。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我国第一位的伤害死因。

12月2日,我国正式设立的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日益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引起普遍关

注。80%道路交通事故,因违法导致“凑够一撮人就走,与红绿灯无关”这概括了司空见惯的

不文明现象,更直戳我国交通现状之痛。

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3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2.56亿人,近5年来

平均每年新增机动车1600多万辆,新增驾驶人2600多万人,相当于1991年全国机动车和驾驶

人保有量。而随着汽车时代到来,文明却未跟上步伐。

我国的交通事故特点:

① 东部地区事故总量大、死亡人数多。中部地区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多。西部地区一次死亡
5人以上、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多。

② 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增多。

③ 机动车驾驶人酒后驾驶肇事明显减少超速行驶、未按规定让行、无证驾驶为肇事致人死亡
多的三大违法行为逆向行驶、疲劳驾驶等肇事致人死亡增多。

④ 生产经营性车辆导致亡人事故比例高一般货运车辆、校车肇事致人死亡增多。

⑤ 高速公路事故增多。

⑥ 6年以上驾龄驾驶人肇事增多。

(2)解决方法

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管理、环境及交通法规诸要素配合失

调偶然发生的。因此分析交通事故成因最主要的是分析人、车、路、管理、环境及交通法规

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故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我国的交通安全对策与措施 。

1.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①有计划地组织交通事故的分析研究

②健全与完善交通法规、章程和条例

③加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④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宣传

⑤严格取缔违法

⑥科学地组织与管理公路和城市交通

⑦加强事故伤害的急救工作

2.交通事故预防措施

①改善线形与交叉口设计。道路线形的几何设计要素,均应认真考虑如何保证行车安全。交叉
口要充分保证视距交叉范围内树木要注意修建以不妨碍驾驶人和行人视线为原则。

②强化交通安全设施。在适当路段设置各种柔性和刚性护栏与安全带,以期缓冲与保护车辆和
乘客。做好分隔措施和渠化工作以控制车辆行驶防止冲撞和旁擦并保护行人。在车流和人
流均多的路段设置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道。

③加强交通管理与控制。

3.提高驾驶人素质、水平和职业道德

①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驾驶单位、群众性驾驶组织都要十分重视

对机动车

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采取多形式、多渠道以及生动的实例来引导他们以提高驾

驶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及驾驶员培训学校要

充分利用换证、驾驶员年审、违章办理、培训等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对驾驶员进行职业道德

教育。

②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为了有效遏制交通违章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运用先进手段对道路进行监控,同时要加强路面管理,对少数不遵守交通

法规驾驶人员,在提倡教育为主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处罚,让违章者在接受教育处罚中吸取教

训,使其改变任意违章的不良行为,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③开展“畅通工程”“平安大道”创建活动促进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机动车

驾驶员是道路交通的主要参与者,为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确保人们行车、走路、安全畅通

通过“畅通工程”“平安大道”的创建活动,减少交通违章行为基本杜绝闯红灯、酒后驾车

、争道抢道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等违章行为的发生。

④加强自身修养人人从我做起。如何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除了交通管理部门、公安交警部门、驾驶团体组织给予重视,

加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外,更应该倡导人人从自我做起,以自己的实际

行动带动他人。如果大家都能意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那么对社会也会带来更加安定的因素



交通2班 王波

-------------------------------------------------------------------------------------
2.停车问题

(1)“停车难”问题分析

“停车难”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停车本身,还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它不仅仅是车没地

方停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

(2)“停车难”问题对策

方案1:车位管理动态化,价格管理精细化,区域管理信息化,资源管理产业化。

解决城市停车问题是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的一部分,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根据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尽快修订规划与建设标准,保证居民自用停车的刚性需求;

二是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加强部门协调,尽量挖掘类似城市广场、路侧停车和单位的公共车库

等可利用资源,也可尝试错时借道停车,提高道路利用率,扩大车位供给能力。

如果前两项都没有起到作用,就必须用价格杠杆进行需求管理,从而提高车位利用率。

收费管理的精细化,车位管理的动态化、信息化,正是相关部门亟须研究的课题。

价格杠杆不

是单纯的涨价。哪些车位涨价、哪些区域涨价、涨到什么程度、价格如何回调,都应该依据不

断变化的车位供需关系,不断调整。此外,精细化的停车管理离不开信息化与产业化的支持。

随着信息化、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停车企业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城市车位信息与价格联网公布

,哪里有车位,哪里价格更低,车主可随时查询。“这将有利于停车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

减少人们开小汽车出行的盲目性,降低停车的难度,减少由此造成的交通拥堵与违章。”

方案2:疏堵结合,全面规划。

1.提高现有停车位利用率。

2.调整目前的停车收费标准,用经济杠杆引导合理利用停车资源。

3.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资源建设。

(3)关于包头“停车”问题的看法

对于包头日益增长的车辆数,以及将来停车位需求的急剧增长的趋势。

我认为可以推动目前一些新的建筑项目的底下停车场工程。在一些发达城市,商场超时小区的底下停车场非常普及,但是在包头却普及率不高,

城市还是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一些基础设施可以列入发展规划,从提供更多的停车位这个硬件角度来说,在未来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停车位不足的问题。

当然除了这些提供传统的停车位等措施之外,也可以尝试科技创新,发展立体式停车取车,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推动相关高新产业的发展。

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完善公共交通,使得公交地铁这类公共交通更加完善和方便,倡导人们尽量减少自驾车出行,

使人们愿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不论是从可持续发展,还是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感的角度,都是明智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交通2班 王波
-------------------------------------------------------------------------------------
3.道路环保

(1)现状分析
交通系统产生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震动、电磁波干扰等,其中大气污染及

噪声污染是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大气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2

、非甲烷碳氢化物THC及其他有害物质(如铅、氟氯化烃排放物的二次衍生物———光化学

烟雾等)。其中,CO、NO2、THC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即使在环境优美的欧洲,交通

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全欧洲由道路交通产生的CO、NO2分别占CO、NO2总排放量的

80%及60%左右,其中,在伦敦市,路面机动车产生的NO2占总排放量的74%,烟尘

(主要是CO)占94%。在美国,交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更加严重,多次发

生光化学烟雾事

件及酸雨事件。在我国,尽管人均汽车拥有量不大,但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已与发达国

家相似,如北京市机动车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污染物总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CO:60%,

THC:86.8%,NO2:54.7%,随着我国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汽车尾气对大气

污染的程度还在加剧。道路交通产生的噪声污染在城市声污染中所占比例也是相当高的。在发

达国家,道路交通产生的噪声强度一般都占总噪声强度的80%以上。在我国,由于大多数城

市处于城市开发及经济发展阶段,施工噪声及工业噪声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交通噪声仍占主导

地位,一般占总噪声强度的50%,多数大城市的主要道路噪声均超过了65分贝,有些城市

的道路噪声超标率达90%以上。以上分析可见,尽管我国的车辆拥有量远比发达国家小,但

道路交通对环境影响的相对程度已经接近(有些指标已经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交通对

环境影响的相对程度。而我国城市环境质量的绝对状况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通过对

道路交通与城市环境质量相关关系的科学研究,制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发展政策与管理办

法,引导交通结构向低环境污染的合理模式转移,对城市环境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
(2)解决方法
汽车噪声污染
禁止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过规定的噪声极限的
汽车。在市区范围内行驶的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机动车辆必须加强维修和保养, 保持技术性能良好, 防治环境噪声污染。
汽车尾气
汽车尾气主要来自汽油的燃烧, 因而改革汽车燃料和设备是当前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有效措施。
从长远来看, 研制发展无公害汽车和高效交通系统, 则是减少汽车排气的重要措施。
改进汽车内燃机结构,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措施均是未来治理发展的方向。
政策方面
对燃料的改革;推行差别行驶权, 促进汽车尾气治理;加强立法, 制定地方法规, 健全监督监测机构;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园林生态城市建设;

交通2班,王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