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原则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原则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原则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原则

科学课是少年儿童了解自然现象、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启蒙学科。怎样能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呢?我校在积极的教学探索研究中认为:一、要注重“实效性”原则。首先,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自然科学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才不至于想当然主观臆断地去解释自然现象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才能传授给学生真知。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还应该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获取、掌握最新的科学信息,给学生一个圆满的说法。例如:学生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8米,但珠穆朗玛峰每年仍在以1厘米左右的速度上升,若干年后,这个高度肯定会发生变化。而且,这个数据是相对于现在的测量技术而言的,以后随着测量技术的提高,也肯定会有更精确的数据。

其次,科学课堂教学要“实际”。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向学生展示实物,出示直观教具。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由于农村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视野较狭窄,对许多自然界生物和一些科学现象不曾见到,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向学生展示或再现实物、如学习“岩

石’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岩石标本,加深第一感官印象。

再次,科学教学演示实验要“落实”.教师要认真做好实验操作。一方面,要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自然规律。同时,也通过实验操作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把注入式的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变为主动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一致,不仅使学生的技能得到训练.强化了新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理解、记忆、创造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又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让学生通过在水中压木块和用橡皮筋吊石块,认识到水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在水中无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 类别:科技创新论文 单位:丰城市蕉坑初级中学 姓名:廖建兵 电话: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前进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而科学技术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懂科技的专业人才和富于创造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的是科学的教育,靠的是专业的师资队伍、科学创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明天的希望,我们国家也一直提倡“科教兴国”,科技创新从娃娃抓起,通过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对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小、偏、散、穷等客观因素造成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受阻。农村信息相对闭塞造成观念守旧,学校以应试为指导的教学,师资水平不够或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设备简陋,教材适应性较差等原因也严重约束农村科学教育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科技兴农宣传,改变学校工作考核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交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改进装备,开发校本课程等措施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科学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问题原因对策机遇 浅谈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后备人才须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素养的养成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课程改革着眼于青少年素质的全面发展,开设了《科学》这门学科,旨在开启少年儿童认识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大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培养他们相信科学、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对于引导青少年进行科学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

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源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而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正是问题的根源。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落实新课程的要求,着力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从基础抓起,提高农村中“懂科学,爱创新”的人口比例,从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入手,为农村和农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重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还可以引导更多的农村学子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还充实了国家的人才储备。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课程改革形势下,许多农村学校对科学课程认识不清,重视不够而导致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乱象丛生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像救治病人一样,我们且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科学教育把把脉,以便让农村小学科学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之问题呈现 近几年,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改善,但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却日益拉大,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边缘化和泡沫化的风险。农村的孩子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但从近几届科技创新大赛来看,从参赛到跻身决赛的学校几乎都是城区重点校和实验校,已难觅农村中小学的身影。要想全面了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真实情况,必须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学生、教师座谈了解,据我们的了解和调查,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这么一些问题: (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农村中心校尚能按要求比较规范地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在一些规模较小、相对偏远的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开设则严重缩水,有的学校学生根本不知道还有这门课程。在对某乡镇23所小学的调查中发现能够按省标课时数开设科学课程的只有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虽然有开设但是课时根本不够,其它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对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条件好的学校落实程度比较好,能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些学校只能放任学生自由活动。 (二)课程开设弄虚作假;部分农村中小学虽然按照课时数开设科学教育课程,但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一些农村中小学会将一些教学能力较弱、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安排教授科学教育课程,科学课程成了一种摆设;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参与很少,课程的有效性比较差;有些科学教育课已经演变成为学生的自习课,教学没有介入,缺乏指导和规范。为应付上级检查,假功课表、假成绩并不鲜见。科技创新活动很少组织,即使能够组织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水平也普遍较低,学校整体科学创新氛围很差。 (三)科学教育舍本逐末;在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上,有些教师能够用心钻研,将科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有些课堂则不免令人昏昏欲睡。农村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和处理方式相当重要,科学课程应该重事实、重实践、重能力的课程,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在教材使用、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上都出现一些舍本逐末的做法。(1)从教材使用看,重课标教材,轻校本开发。(2)从课堂教学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3)从评价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2、和“伙伴们”共同探究。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有限,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考虑问题不周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如对《把固体放到水里》中固体沉浮现象的研究,有的小组在实验时,推测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有的小组没有理解老师提出要求,随意操作导致实验现象不明确。类似这些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引导、去帮助,使探究活动能继续有序高效地进行。在探究活动中作为学生学习伙伴的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我们老师这个学习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3、巧妙灵活的介入。 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

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作为朋友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驾驭课堂。我们的指导要体现在科学教学的假设环节,关注学生背后的思考;实验验证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询问;讨论交流要体现师生互动;实验记录需要我们具体地帮助与指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我们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 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我们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我们老师不一定要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质疑。 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比如在讲授火山爆发和地震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是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都要给予必要的肯定,鼓励学生始终保持一颗质疑的心。然后,经过老师的总结,能够得到很多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质疑产生的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幅提升。 二是鼓励合作。 《科学》课的知识传授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活动,我们都能够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完成。 再如,在讲授《拯救野生动物》一课时,我们能够针对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小品,即时表演,学生们参与性就很强。学生们在合作中观察事物,在合作中分析现象,在合作中思考问题,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学生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锻炼,动手操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是鼓励体验。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这个宗旨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即定为:“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水平;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根据这个宗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等体验活动得出结论,达到理解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 比如在讲授《植物的成长与变化》一课时,我们就能够让学生培植几颗植物种子,实行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植物的生长,领略动手试验的快乐。 四是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水平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因为生理、心理的成熟水准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水准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

浅析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推进,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衍生出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本身正是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而解决问题更是我们教师队伍的责任。课程改革必定会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前行。只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科学课程更有效地实施。【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对策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真理,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究问题,探求新知的能力。小学科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落实过程中,并不如人意,尤其是现在阶段农村小学受到条件的限制,科学课程在农村难以深入推进,导致出现一些反常现象,让人深思,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想法。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只追求学生的语、数、外成绩,从而导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能依靠制度强制推进。长久以来农村教学环境简陋,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甚至连教师都不能满足,更别说专业的科学教师了。 1、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 近几年我县虽然经过特岗教师和招聘等途径招聘了一批教师,但都以语、数、外为主,缺乏专业科学教师,由于受到我县教师队伍缺乏的影响,这些专业的科学教师也被安排去任教其他科目了,很难做

到专任专教。上科学的教师基本是非专业的教师,教学也就被动吃力,学生又如何学的好呢? 2、农村教学观念的落后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的影响,科学课程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现阶段我县级以下小学基本上是把科学课程作为“副课”“搭枰课”来进行教学安排,着重应试教学。学生和家长也把科学课程认为是“副课”“耍耍课”。一般情况下,科学课程多由学校领导或面临退休的过渡人员和音、体、美教师兼职,普遍上课比较随意。 3、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设备缺乏 农村小学科学现有的教学设备基本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已有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不配套,即使是有新的教学设备,也因无专业管理或管理不善而损坏、丢失和老化,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无法进行,甚至很多学校还没有实验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得已科学教学就成了空口说白话的“走过场”了。 4、对科学活动的盲从和综合能力的缺失 小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是肤浅的,什么是科学知识,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素养,可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是盲从的,可能认为教科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也可能认为教师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全然不顾科学的本质,去经历科学研究的历程,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种盲从,导致学生机械地照搬书中的实验去探求事物的规律 二、缓解问题的对策 农村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农村小学科学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6)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就一堂小学科学课而言,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取决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组合和创立教学模式。而不能不加选择地“照搬”和“套用”已有地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特点,介绍三种常用地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导广大科学课教师根据自己地教学实际,创造出新的、更多地有效教学模式来。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教学式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许多知识内容都以教师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它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讲授教学常结合实验的演示、实物和标本的展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活动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式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讲授为主,中间穿插实验演示、直观教具展示、向学生提出问题和组织学生讨论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讲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即教师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有关的新知识,学生则将教师用语言文字所描述地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和旧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从而同化新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二)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式 在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和新的原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地实验演示、标本或实物地展示、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地知识经验等具体教学手段来进行。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讲授教学就出现了以讲授为主的各种变化多样的教学模式。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就称讲授式教学的“变式”,即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常见的讲授式教学的各种变化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实验演示—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过程中加入必要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现象、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问学生演示“摩擦起电”的各种实验,用以帮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自然现象。 2.“标本展示—讲解”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教学中,借助标本或模型的直观展示,边展示边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人体骨骼”一课时,教师就要借助人体骨骼标本或模型,向学生边展示边讲解,让学生借助标本或模型理解和掌握人体骨骼的概念和结构。 3.“提问—讨论—实验验证”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浮力”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条件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各种假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讲授式教学的变式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变式。 (三)讲授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学,即在讲授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师生互动来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2.科学知识中的科学概念一般都用词严谨,有些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讲授时必须配合典型、生动的事例,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透过自然现象,掌握现象的本质特征。 3.讲授教学中的实验演示和模型展示要便于学生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过程要力求规范准确,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的模仿。对教学中所用的模型和教具等,必须讲清它与实物之间的不同,让学生了解到模型与实物间的异同,形成正确的表象,准确地掌握知识。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观察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自然现象、植物生长和动物习性等进行系统地观察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观察的主体。他们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对操作过程和自然现象等的直观、生动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操作、自然现象和植物生长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和引领者,负责制订观察的计划,提供观察的对象,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进行观察的组织和现象指导。 (一)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 观察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根据观察学习理论,学生的大量行为方式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能通过观察学习不仅可以观察教师的实验操作,习得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还可以观察一些直观生动的自然现象、动物习性和植物的生长规律等,为学习和理解相应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奠定基础。 (二)观察式教学的类型 在小学科学课上,根据学生观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观察和教学录像观察两种。现场观察就是到实验现场、生产现场和实物现场进行观察,例如: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动物园、植物园、展览馆等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教学录像观察就是在教室内,通过教学录像和记录片等进行间接的观察。

重点小学科学基本教学指导方法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

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 ”这一 (三)现状之三:科学课难评价 我们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掌声笑声都能听得到,气氛热烈又踊跃,有时一次探究活动下来,学生什么结果都没有得到。这是不是一节好课呢?该如何看待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呢?我们老师又迷茫了。 三、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 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卷首语 近日里寒风犀利,晨霜凝结,我们仍沉浸在国培学习的浓烈的氛围中,因为这里不仅有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收获希望的开心乐园。我们的梦想犹如一片片六角的雪花在空中飞舞染遍漫天的辉煌,冬天的纯净让我们沉醉,满天飞舞的不是雪花,是冬的语言,述说着我们勤奋学习共同研 修的丰采和一朵朵花儿的成长。

重要通知

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实验探索法是指教师提出命题或创设若干条件,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命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或者利用教师创设的条件,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实验探索法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在实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命题或创设条件,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怎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什么,都由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探索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也就是说,把实验作为探索和发现的方法,学生按照提出的命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寻找答案。在这里,实验过程就成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

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注意的问题

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注意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不断深入,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

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一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会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以便使自己做到胸中有数。但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令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

农村小学科学课的问题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利弊分析与对策建议 2010-01-01 14:38:04| 分类:办学水平|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利弊分析与对策建议 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卓美红发布时间:2006-8-8 17:58:10字体显示:[大] [中] [小]点击: 1948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占地面积2.67万平方公里,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农村小学班生规模小、办学的规模效益低、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我市近年来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一些调查分析,并针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一些 政策性的建议。 一、农村小学布局调整的利弊得失分析 (一)布局调整成绩显著 2000年,我市有小学1423所、教学点1349个,小学专任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15.36,为全省9个设区市最低;经过五年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到2005年秋,我市有小学939所、教学点864个,撤并了小学503所、教学点485个。一些办学规模小的农村完小或教学点被撤并,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共享,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调整前的农村小学全校只有四、五十人(有的教学点人数更少),学校杂费收入十分有限,难以形成规模的办学效益,师生比很低,学生的培养成本却很高。学校合并后,师生比提高了,学生的培养成本随之下降,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后,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 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2、优化了教师队伍。调整前,由于缺少教师,相当多的村级小学只能开设语文、数学两门课,甚至是一个教师包全年段的课程,没有专职的英语及音、体、美教师。调整后,学校规模大了,可以优先聘用优秀教师,同时分流一些不合格的教师,教师队伍得到了一定的优化。 3、提高了教育质量。调整前,教师兼课过多,备课时往往顾此失彼,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尤其是许多农村完小没有开设英语课(按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应开英语课),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升入初中后,与其他已在小学学了四年英语的同学相比,不能同步学习英语,严重影响了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调整后,教师更加专业化了,可以集中精力备课,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同时,英语课、信息技术课都可同步开设,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也为农民的孩子提供了更为优质、更为公平的小学教育。 (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还隐藏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地、认真地分析和思考。 1、布局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 表面看来,农村学校战线缩短后减少了教育经费开支,农村教育成本似乎下降了。实质上,对那些因学校被撤而被迫转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育成本却因为布局调整而增加了。因为学生需要到更远的学校去上学,农民现在需要支出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承担由此带来的安全风险等,加重了贫困家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原则、实验探究步骤和方法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的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经过几年来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归纳总结出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是根据以下原则确定的: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教师的共同参与,在共同参与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区、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学习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把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为: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1、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核心素养作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必然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下文基于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可达的核心素养层次,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主要介绍三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策略。 (一)废物利用、自制教具,培养健康生活与实践创新之核心素养 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非富多彩的教具,然而学校教具的更新速度往往赶不上教具的损耗速度以及不同教师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其实,小学生科学课堂上对教具的需求并没有如成人想象般精细、高端,高昂价格的成品有时候并不如材料粗糙的自制品来得有吸引力。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将生活的废弃物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将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融入课堂。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的科学老师的引导。 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能够极大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给予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广阔的发挥空间,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二)科普影视、实地参观,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与学会学习之核心素养 科普影视这种看似常规性的资源,其中综合了科学、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渗透的人文情怀是很多常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丰富的影像声效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网络和交通都异常发达的当今时代。无论是影视资源还是博物馆资源,都是学生在课外可以直接获得的,鼓励学生经常通过这些手段补充课堂知识的局限性,也是锻炼其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内化吸收、伴随学生成长,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勇于探索、思维训练,提升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之核心素养 现阶段我国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从小在探索和思维能力上的训练是有所欠缺的。科学的课堂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先天的优势,科学教师应竭尽所能让学生在自然、科学、海洋、宇宙的世界中尽情遨游,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无论是探索的过程还是结果都不要被局限在一个答案中,应尽可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探究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我们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确保教材中的每一个实验学生能熟悉,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我已经上了两年时间的科学课,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伤。如果说让我谈谈教学经验吗,我将肯定的回答:没有。只不过想让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教学中的苦与乐。我把“如何上好科学课”作为这次讨论的题目,为什么说是讨论,也就是你感到我讲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共同研究、讨论,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那么,如何上好科学课,这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因为有的老师已具备上好课的素质;复杂:因为上好科学课的因素很复杂,就教师来说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文化水平、工作经验、心理素质)、工作态度(教育事业心、责任感、工作作风)、人格魅力(教师的情绪,品德修养);就学生来说,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文化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情绪等等;此外,还有班级风气等等。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科学课的认识 〈一〉、小学科学课的性质: 〈二〉、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教材基本特点分析 二、科学课一般的教学模式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 〈二〉、“观察式”教学模式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 三、科学课一般的教学流程

〈一〉、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组织讨论,设计方案。 〈四〉、活动探究,深入感知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一、对科学课的认识: 上好科学课,必须明确以下问题:《科学》课到底是门什么性质的课程?科学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科学”与“自然”有什么区别?《科学》课又有什么基本特点? 〈一〉、小学科学课的性质: 小学“自然”改名为“科学”,不仅仅只是学科名称的改变,而更重要的是将《科学》课的课程性质定位于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科的教学目标已从“自然”课掌握“双基”,发展到“科学”课培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直至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等。 《科学》课把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进行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二〉、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程标准中两个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之一是: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复习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 10 学分: 0.5 理论学时: 8 实践学时: 2 适用专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针对师范生入职小学以后能够胜任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而开设的,它以最新的科学教育理论为引导,以综合性的实践与智慧性的策略知识为承载,以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实践能力为基础,实现培养专业化的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整体地了解和认识小学《科学》课程,不断加深理解现实中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现象,获取小学科学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与方法,学会运用小学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科学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科学教学研究的意识。 二、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 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科学教育概述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的定义与特征 一科学的定义 二科学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科学的多维视角 一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 二作为探究活动的科学 三作为思维方法的科学 第三节科学主义与伪科学、反科学 一科学与科学主义 二科学与伪科学

三科学与反科学 第四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科学与技术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 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 第五节科学教育与生活世界 一哲学视域里的生活世界 二科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疏远 三回归生活世界的科学教育改革 第六节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世界 一科学家视野中的科学研究世界 二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世界的隔绝 三走进科学研究世界的科学教育 第七节科学教育与科学历史世界 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科学世界 二科学教育对科学历史世界的遗忘 三面向科学历史世界的科学教育 (二)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与技术的本质与区别,明确科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新的科学教育观念。(三)教学难点 对新的科学教育观的理解 (四)教学基本要求 能够较为深入的理解科学、技术、科学素养的内涵与本质。结合学生的活动,通过讨论与实例分析,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深刻理解科学教育的价值。 第二章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西方科学教育的产生 二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西方20世纪的科学教育 第二节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 二我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 三我国1949年后教育的变革 第三节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 一西方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