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和跨国公司

价值链和跨国公司
价值链和跨国公司

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学科,价值链理论从提出到现在,在短短几十年内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价值链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初步展示了其对现代化生产的影响。价值链理论是波特(porter)在1985年提出的。波特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把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具体的活动,这些活动分处于不同的环节,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因为每个活动都创造价值,所以波特把这些活动称为价值创造活动。在此基础上波特还提出,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寇伽特(Kogut,1985)在对价值链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整个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如何在空间上进行配置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而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的那个细分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确保其竞争优势。与波特相比,寇伽特的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把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面拓宽到了区域和国家层面,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全球价值链条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问题。克鲁格曼(Krugman,1995)就曾对此进行过探讨。此后,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使用了“片断化”来描述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的过程,两位学者认为“产权的分离是跨界生产组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产权分离无法实施,那么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就有可能是一个首要选择。如果产权分离是可行的,那么委托加工等方式就会提上日程,而外国直接投资就不会扮演主要角色”。这两位学者的观点为OEM生产外包和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跨国公司开始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和服务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从而得以把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巩固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同时,这一举措也使得发展中国家有了融入全球价值链条的机会。

1999年,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格里芬(Gereffi)提出了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的框架,把价值链与全球化的组织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商品链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摆脱商品一词的局限性,突出强调链条上企业相对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重要性,21世纪初,格里芬及该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们一致同意用全球价值链(GVC,Global Value Chain)这一术语取代全球商品链。

目前,价值链研究已经是国外的热点问题,但国内价值链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大大落后于国外研究。国外价值链理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20多年了,主要围绕价值链的变化、发展及应用方式与前景等方面,提出传统价值链分解、重构与优化模式的构想,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这些研究还局限在对价值链的概念和构架进行定性描述,很少有定量分析和评价,也很少有把信息技术抽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影响变量,来研究信息技术对价值链的影响。总的看来,我国对价值链的研究尚处在概念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研究理论。因此,把信息技术抽离出来作为独立的影响变量,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价值链构建,可以在理论上对现有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和扩展。以处于全球化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的我国制造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信息技术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探讨企业如何保持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势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对传统的制造型企业价值链和信息技术下的制造型企业价值量进行比较分析,优势结合,互为辅助。

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对信息技术下制造业企业价值量的分析和构建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在已构建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上进行企业竞争力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也主要通过定性分析,对其的检验和应用则通过对四川德阳东方汽轮机厂的实证研究运用所建立的质变哦体系进行评价计算。

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研究问题来自于时代发展和企业实践,又应用到企业实践。借鉴价值量相关理论,分析信息技术下的制造型企业价值链的特征并重新构建了新的价值量,并以东方汽轮机厂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传统价值链与信息技术下制造型企业价值链的异同,分析信息技术对传统价值链所造成的影响,为构建信息技术下的制造型企业价值链提供可能。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竞争力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形成阶段,不仅理论体系部完善,就是一些基本概念也还有待明晰。由于不同的研究传统和依赖于不同的经济理论学派,在有关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中,不同的理论学派对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动因具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对竞争力本身,竞争力形成的机理以及竞争力的表现存在着分歧。到目前为止,国外学者主要从企业的外部市场结构和企业能力两个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力,与此相对应的是形成产业经济学派和企业能力学派两个学派。

产业经济学派认为,产业结构对企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认为公司规模以及这种规模结构、集中对企业群的竞争力具有深刻的影响。该学派退从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行为,而企业行为为进一步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且这种影响链是一种双向的交互作用。

企业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是由企业本身的能力所决定的,市场外部结构是企业能力演化的自然结果。Selznick(1957)的“特殊能力论”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能力或特殊能力。Porter(1980)从产业环境角度出发,描述了企业如何在产业内部定位,如何确定竞争战略,以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收益。Wernefelt(1984) 提出“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独特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且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稀缺的,有价值的,不易模仿的(Barney,1986,Heeley,1997),企业应发展多方面,多层次的能力。Prahalad和Harnel(1990)的核心能力论认为,企业应围绕能带来附加值的独特技术和技能建立独特的竞争优势。日本学

者藤木隆宏(1997)从静态能力、改善的能力与进化的能力三个层次考察企业的竞争能力。但在实际运用中,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论等所定义的能力往往难以量化和测量,产业环境竞争论出于强调竞争中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更适用于分析某个特定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相关竞争力力量。目前,企业竞争力评价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之一。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广泛关注。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在于从规范与实证的结合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力的确定问题,同时也探究建立企业竞争力的一般途径,有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来获得竞争优势。如前所述,企业竞争力的不同理论给出了企业竞争更努力的不同内涵,同额不同企业竞争力评价维度。综上所述,有关价值链的研究开始关注网络经济或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对企业价值链构建的影响,这位研究新商业模式下的企业价值链提供了一些思路。但是,回顾已有的价值链和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1)在新的技术和经济背景下,价值链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目前关于价值链的研究还很少在价值网背景下进行尝试。

(2)尽管有文献探讨了信息技术下的价值链构建,但并没有把信息技术作为独立的影响变量提取出去进行价值链研究,对价值链个环节的划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还缺少明确的界定。

(3)价值链作为分析确立企业竞争力优势的一种工具,如何运用它对企业竞争力进行量化研究,目前还极少有文献进行过探讨。

因此,本文确定以信息技术下,价值网之中的企业价值链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企业自身,探讨信息技术对企业自身价值链及其与价值网内其他节点企业价值链间相互关系的影响,试图通过对我国制造型企业价值链的分析重构,建立能运用于企业竞争力量化分析的模型,探讨新经济环境下价值链管理的模式和途径,对于发觉企业竞争力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相当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选题方面,现阶段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和跨国经营企业问题的研究很多,但将两者结合起来在一起进行的研究却不常见,特别是具体针对中国跨国经营企业如何赢得全球市场优势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通过案例实证方法,探讨华为跨国经营

竞争优势。(2)本文在理论分析框架上,将波特的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的企业竞争优势李璐具体运用于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当中,并将“跨国经营”这一要素纳入其中,系统提出了中国跨国经营企业竞争优势培育模式。本研究不足之处

1、由于国内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

国内企业非常少,因此可供研究的案例不多。本文仅以华为为研究对象,说明国内跨国经营企业应如何构建竞争优势,其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实践体验。2、在对案例的分析上,由于缺乏足够的相关数据,难以建立数学模型,主要采取了定性分析的方法,因此分析有待深化。

全球价值链演变

全球价值链演变 一、全球价值链概念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 1、价值链(Value Chain)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88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一书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系统(value system)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在价值链的组成中,供应商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之中外购投入的价值链,即上游价值。许多产品在到达顾客手里之前需要通过销售渠道的价值链,即渠道价值。企业的产品最终会成为其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即顾客价值。这样,从上游价值到买方价值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2、价值增加链(Value-added Chain)。 科洛特(Kogut,1985)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value added chain)来分析国际战略优势。科洛特认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科洛特还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他也把价值增加链表述为一个过程:即厂商把技术同投入的原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生产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产品的价值增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个厂商或许仅仅参与了某一环节,或者厂商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等,厂商的各种活动与技术都会同其他的公司发生联系。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比波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观点的形成至关重要。 3、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摘要:跨国公司的2l世纪经营战略是面对世界市场竞争态势,以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获得最佳利益的战略。为了实现跨国经营战略,公司从重大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两方面进行调控,并在组织结构形式、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来适应新世纪的市场挑战,以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彼此间的相互迎合,促使国际分工合作趋向深化。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和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出发,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产业整合 一.背景分析 跨国公司战略是指公司面对激烈变化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而战略管理则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管理,是公司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公司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对实施战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控制,以确保公司自身目标的有效实现。 面向21世纪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既是一项总体性谋划,又是一种新型计划管理过程。据美国学者西蒙斯·罗伯克(Syoions·Norbert)等人的看法,就是在“做出重大业务决策时,据以考虑全球性的机遇,抉择以及展望公司未来的整体效果的计划。”也就是说,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公司的长期、全局性计划两者密不可分。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迫于竞争压力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八十年代达到高峰。伴随着分工深化,产品的价值创造体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垂直分离和整合。产品价值创造体系的再构导致其各个价值环节重组到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空间,逐渐形成了全球价值链。 二.跨国公司管理战略 在一般情况下,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过程可分解成7个步骤,即企业使命、目的和目标、战略态势分析、战略方案制定、战略的选择与评估、战略计划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组织的存在经常是为了要在一个较大环境中完成某些事情,其特定目标或使命开始时都比较清晰,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许会随着组织的成长、新产品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拓,使得使命变得模糊不清。因此明确企业使命是进行战略管理的第一步。 至于公司长期战略的拟定,则以公司总体目标前提。现代跨国公司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司的基本经营哲学,它表明公司性质、指导原则以及公司高层决策者的理念。包括对盈利、履行职能以及公司发展基本方向的看法。第二个层次是公司基本任务,它表明跨国公司经营的范围、性质与总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公司综合目标和具体目标,综合目标是在基本经营哲学指导下,公司在计划期内所欲达到的目标,例如加强全球性经营活动,进入新兴的尖端技术领域,为利用当地经营人员来管理国外子公司等。具体目标包括利润指标、投资收益、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股份红利、质量控制、降低成本、产品研究、人事安排、公共关系、环境保护等等。另外,除了公司本身的目标外,还需要兼顾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目标,如客户、职工、供应商、东道国利益等方面的目标。 三.全球价值链分工 通常来说,产品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运输等环节,而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加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价值链增值环节逐渐增加,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市场的不断延伸,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完全依靠企业内部生产协调的成本逐渐增加,甚至超过市场交易成本,价值链整体运作的效率明显降低。在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原因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生产布局的制度性障碍 ?信息技术革命大大推动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运输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货物跨境流动的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为了不断维持并加强自身的竟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了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这种布局突破了以往从企业整体层面出发的限,转而以价值链环节为分析对象,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环节独特的价值创造功能及与其相匹配的要素需求,从而把不同的价值活动配置到全球适应该环节的最优区位,达到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企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竞争优势的目的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在全球经济中的布局。一般来说,全球价值链被分成三种类型的环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 ?技术环节,处于价值链上游,包括研究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环节。技术环节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优良的试验设施、雄的资金实力等不易获取的要素,并且需要承担研发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研究开发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以电脑行业为例,著名的芯片制造商Intel通过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垄断,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中的技术环节,从而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极大的附加价值。 ?生产环节,处于价值链中游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环节。 ?在科技、教育和金融发达的今天,多数产业都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生产规模化,因此,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中国大多企业处在这一环节。 ?营销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包括销售后勤、批发及零售、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在日趋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谁控制了销售渠道谁就控制了市场;谁最先敏锐捕捉到消费者的信息,提供优势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谁就能控制市场份额,获取最终产品增值。 ?要保持全球产业竞争优势,关键是掌握该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加工制造位于产业链附加值曲线的最底端,利润相对薄弱,企业如果要获得更多的附加值,就必须向两端延伸——要么向上游端的零件、材料、设备及科研延伸,要么向下游营销端的销售、传播、网络及品牌延伸。总体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对外投资关系研究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对外投资关系研究 摘要:构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模型,结果显示:我国从各国的进口贸易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存量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 结构合理化的提高;通过外商投资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我国通过国内研发支出占比消化吸收后的我国制造业OFDI技术溢出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积极影响;通过服务业对外投资获得的国外研发资本存量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显著为负。 关键词:制造业;服务业;OFDI;技术溢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全球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8)04-0056-10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位,并超过同期吸收外资水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显著,有助于自主创新提升。肖黎明、赵刚[1]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

中国OFDI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王志超[2]的研究结果对中国各产业OFDI外国研发溢出与各产业生产率指数的灰色关联度进行排名,制造业排在第一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排在第六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排在第九位,批发和零售业排在第四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排在第三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排在第二位。 部分研究成果发现,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姚战琪[3]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模型发现,我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口贸易获得的国际研发资本存量显著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提高。王志超[2]发现第一产业整体、第三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较弱,第二产业中制造业OFDI产生的逆向技术溢出作用相对较强。但该成果未分析中国各产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赵刚[4]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被解释变量,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对OFDI的影响虽然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同时该成果也未把OFDI研发溢出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也未分析中国OFDI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从现有研究来看,第一,目前在学术界关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对外投资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张岩贵陈晓燕 发布时间:2010-01-11 《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摘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NICs对我国进行FDI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发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 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的产业理论。说它特殊,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发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

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与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摘要:本文认为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在 现在的全球价值链中存在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使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价值链;跨国公司;均衡发展 一、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整合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浪潮空前地席卷了世界每 一个角落,跨国公司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 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地 连成统一的世界经济网络。许多世界巨头跨国公司将全世界的资源进行配置,把 世界市场、产品多样性和技术研发转让等结合起来,并采取购并、合作、战略联 盟等形式进行重新整合。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里首次提出的。“价值链中的活 动都有利于企业强化客户价值。它们可以大致分为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 输和售后服务等),以及支持活动(包括:物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或支持其 他生产管理活动的基础功能)。企业的活动离不开物料采购、人力资源和技术整合,更依赖财务与行政管理等的基础功能。”因为在产业竞争中,企业的价值链是附属于一个更庞大的“价值体系”之下,这个价值体系包括满足企业价值链的上游 供应商、完成价值链活动的营销渠道与最后的客户。 二、跨国公司在华的价值链现状 全球价值链各环节可以用“微笑曲线”来表述。“微笑曲线”的中心低端为加工组装,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最低,沿着曲线两边分别向上移动,附加值越高,上游为 研发设计,下游为品牌营销。同样,价值链各个环节所要求的生产要素相差很大。从比较优势来看,我国在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中占有比较优势 的是廉价劳动力,因此,很多跨国公司都把最没有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 到中国企业,大大节约制造成本,同时开拓这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节约运 输成本。我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工厂”。跨国公司在转移加工组装环节时,保留着 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的高技术含量的战略性环节,如技术、品牌等,保持着母公 司的主导性和活力。 2007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32%。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绝大多数 中小企业是承接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代工生产或者贴牌生产,按照他的委托, 为其生产产品和产品配件。这种业务多属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 加值低,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我国珠三角地区就是典型。 一是制造业技术水平较落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目前我国只有万分 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因为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企业个 人计算机每台平均利润不到5%。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但是制造业技术水平与 发达国家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影响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却仅为美国 的5%左右。 二是比较优势逐步消失。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随着东南亚、东盟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改善,劳动力同样丰富的他们,成本优势 也日益明显,同时还有人民币升值等影响,导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因 此廉价劳动力不在成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我国的优势。 三是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严格限制企业在国内从事易造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51505859.html,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和提升对策 作者:张奎亮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08期 [摘要] 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指标来衡量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找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面临的问题,对中国如何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出一些合理的政 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中成为了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中国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时间还很短,起点也低,加之中国有庞大的低劳动力的客观条件这决定了中国必然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环节,但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广阔土 地、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中国在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衡量 1.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生产企业将原先的开发、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重新设计和整合,将资源集中于特定领域,将焦点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在企业内部保留最擅长的一部分核心功能和少数几个关键环节,将其他环节外包,尽可能的借助外部市场寻找合作伙伴,当然这些合作伙伴具有本企业不具有的能力。这种企业内联系和企业间市场交易而形成的链条就是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价值链条,这种链条具有网状特点,因而是水平的组织机构,跨国公司不能够从母公司自上而下的进行控制。根据有关的跨国公司组织机构理论,只要价值链仍以跨国公司总部进行驱动,其必然会采取金字塔型的控制结构,不过这种金字塔型正向网络化和水平化发展。 2.全球价值链的衡量 管理学根据生产过程中产品增值幅度,习惯将产品分为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附 加值是指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及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机制

只是等待着发达国家给予的低端环节,而处于利润贫瘠的中间地带。因此形成了发达国家企业控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局面,这从客观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升级,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失衡。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科技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贸易壁垒逐渐降低,工业品的价值链环节越来越具有空间上的可分布性。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跨国公司所进行的全球产业链布局越来越完善,发达国家选择对目标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及稀缺的生产要素。跨国公司选取的是分割参与主体的形式,同时也是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进行的一次新的归置。这种做法不仅合理地利用全球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追求比较优势,同时也减少了成本。许多大型企业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从事生产活动,使得具有低附加值的相关产业生产主体环节,分布于需求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之中,自身却保留具有战略意义的高附加值环节,并始终保持在这些重要环节上的垄断地位。通过这样的布局,跨国公司将具备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纳入到自己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全球性产销网络,通过对产业链的控制把控世界市场。 3.3.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受到资本和技术的限,在进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从事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专门生产,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深。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环节中去,并且在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布局之下,这些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只需专门化的完成某一产品的某一特定零部件加工,而不需要具备生产整个产品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国际分工情境下进入全球价值链的门槛显得非常之低,这些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也较参与这一分工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内就业大量增加。但这一由发达国家设下的陷阱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沦为世界工厂而转型艰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全球货物贸易当中的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量的比重,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工艺,发展中国家也在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发展 摘要: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全球供应链把生产网络上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条价值链上,生产者服务则是连接供应链的重要纽带。在此背景下,世界权威机构正在大力推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并取得了较大进展,将其作为全球价值链下对世界贸易统计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在附加值贸易统计下,世界贸易构成以及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发生结构性变化。于是,各经济体不断扩大自身的附加值贸易,进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和收益。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演进与扩散效应,将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和跨国生产产生深刻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附加值贸易统计;政策含义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 ,GVC )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主要特征。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也改变了国家间的贸易、投资和生产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受全球价值链以及当前世界先行的商业和法规环境、新技术、公司观念和战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国际生产分割(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现象出现了。在新型国际生产体系中,国际组织和政策制定者将弥合传统规则制定和经济现实的隔阂。例如,OECD 和WTO 正致力于对国际生产分割进行规模、本质和结果的综合统计和分析工作。UNCTAD 也开始实施与之相关的投资发展方面的新研究。 技术、体制和政治变革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兴起,进而影响到贸易模式。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全球价值链,但是参与程度依赖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关联程度。在此过程中,附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 )统计成为准确衡量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得经济利得的一种更好的核算方法。这种新的核算方法将改变传统的贸易统计结果,还原国际贸易的真实规模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目前,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正纷纷开展测度附加值贸易的研究项目,估算方法也在不断演进。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给世界贸易和投资带来了不少政策启示。不断推进的国际生产分割也具有很重要的政策含义,包括强调参与价值链的国家若要获得经济收益,就必须具有开放、透明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以此吸引外国供应商、国际投资者和国内生产者。因此,如何更好应对变化世界中的全球价值链与生产网络发展趋势,是各国制定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主要依据。 Feb 25 th , 2014 马涛 matao@https://www.360docs.net/doc/d51505859.html,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全球价值链下的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的发展 ——基于国富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奕奕*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 110136) 摘要:从《国富论》前三章的分工思想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浅析与探讨,并论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为我国制造业逐渐融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提高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富论全球价值链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跨国公司将产品价值链分割为研发、设计、原材料与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若干个独立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配置于全球范围内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因而这种国际分工被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工参与国承担的是产品价值链某些工序或环节而不是整个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各国生产并出口的是产品的价值链环节,根据其承担环节对产品价值增值的贡献分享贸易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尽管随着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变,加工贸易占比逐渐减低,但仍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长期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那么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下,如何协调好参与价值链分工和分工地位的关系,关系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研究,已有文献有以下几种。如金芳(2008)认为,国际贸易规模和出口品的行业结构是判断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经典指标,研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分工地位,应从其出口产品进行分析。R.Koopman.et al(2010)提出国际分工地位指标,从增加值的视角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刘遵义等(2007)构建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以此计算一个国家单位出口品的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对就业的完全需要系数,以判定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黄先海、杨高举(2010)进一步指出,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分工地位集中体现为对外贸易的获利能力,即出口产品中包含的由国内生产所带来的增加值以及对该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内完全增加值)。张会清、唐海燕(2011)以中国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与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王岚(2014)利用国际分工地位指标,测算出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黎峰(2014)从行业层面分析了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发现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呈现出明显的三次型关系,且随着垂直专业化率的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逐步增强。 *陈奕奕,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Email:chen.yi.7@https://www.360docs.net/doc/d51505859.html,,通讯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内,邮编:110136。作者感谢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郭广珍教授的有益评议,文责自负。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前言 蓝草咨询的目标:为用户提升工作业绩优异而努力,为用户明天事业腾飞以蓄能!蓝草咨询的老师:都有多年实战经验,拒绝传统的说教,以案例分析,讲故事为核心,化繁为简,互动体验场景,把学员当成真诚的朋友! 蓝草咨询的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的个性化培训为出发点,通过学习达成不仅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做准备。课程设计不仅注意突出落地性、实战性、技能型,而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在实践中运用。 蓝草咨询的愿景:卓越的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同时是学员快乐的旅程,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 蓝草咨询的增值服务:培训成绩合格的学员获颁培训结业证书,某些课程可以获得证书权威机构认证证书(学员仅仅承担成本费用)。 目前合作权威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中央编办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登记号:210000005343) 根据《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该证书是对劳动者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的证明。持证者,说明其通过了职业能力培训考核与测评,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作为学员能力评价,考核,聘用和从业的重要凭证。 成为“蓝草club”会员的学员,报名参加另外蓝草举办的培训课程的,可以享受该培训课程多种优惠。

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培训收益: 1、掌握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 2、详细了解价值链的真正含义 3、明确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球布局模式 培训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在面对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基于价值链进行全球布局,把技术牢牢的掌握在母公司,而把对产品价值链中不起决定作用的“非关键环节”转移出去,从而达到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因此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布局主要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意愿,而发展中国家只有被动接受,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一现象,应该如何“突围”,成了企业发展的关键。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 1、什么是跨国公司 2、跨国公司发展对市场的影响 3、跨国公司在全球一体化中的作用

论价值链国际分工(一)

论价值链国际分工(一) 一、国际分工的理论基础 1.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以劳动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阐明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具有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成本优势,该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获得的后天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李嘉图则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生产要素禀赋是比较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又称H-O模型),其逻辑思想是,要素禀赋决定产业选择,影响国际分工。罗勃津斯基称之为资源变动对生产的偏向性效应。 2.国际分工中的比较利益 在以比较成本、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中,各国通过生产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商品参与国际分工。分工除了能提高专业化程度、节约劳动以外,还使“所有不同行业的产量成倍增长”,“社会出现的普遍富裕扩展到最底层的劳苦大众身上”。国际贸易是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按照相对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其交易对象不同都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分享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要素禀赋论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依据丰富的资源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要素禀赋带来的比较利益。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所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源流动推动了国际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生产布局,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逐渐演化为价值链分工。一国出口的产品可以完全不由本国企业生产,而是由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出口产品可能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这在加工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加工出口产品大部分的原材料、零部件往往来自国外,加工出口国只获得了一定的加工费,这就是跨国公司追求的动态利益。 二、价值链国际分工及其利益 1.价值链国际分工 (1)价值链理论。该理论最早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价值链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项活动的集合。价值链理论决定了一个企业应该将哪项生产活动放在哪个国家或哪个地区。美国作业成本科技公司及美国供应链局(TheValueChainAuthority)曾联合界定价值链: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内容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产品出售给顾客为止,期间所有的增值活动都包括在价值链中。如果说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金芳对价值链的定义为,设计、制造、分销、服务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价值链的概念是理解企业问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分工是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更加专业化的细分,从而导致从最终产品分工向价值增值全过程分工的转移。 (2)价值链国际分工及其特征。一个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所能生产的产品也是有限的。国际贸易被看作是一种间接的生产方式,各国利用国际分工可以解决要素瓶颈,企业也可以利用全球资源配置来弥补不同生产环节上的资源缺憾。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一国的竞争优势不但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更多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价值链中和同一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或工序上。这种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国际分工是一种要素合作。传统的国际问产业内部或产品间分工逐渐演进为产业链条、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论框架研究

国际分工视角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 论框架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全球价值链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架构不尽完善,缺乏一个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本文吸收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基本理念,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全球价值链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尝试给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产业间分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要素禀赋理论的继承与扩展。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与产业间分工理论的本质差异在于:贸易对象从以商品产品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产品为主,分工对象从最终品(成品)转变为中间品(价值链环节)。长期以来,”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用于解释商品贸易。而”服务”通常是指没有实物形态产出的经济活动,”无形性”是其基本特征(江小涓,2008)。但现实中,服务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主体,即使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拥有完备的全球生产体系(Low,2013;Miroudot,2012)。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挑战了以”实物要素”为核心特征的传统贸易理论。

江小涓(2008)指出,尽管”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来源不同(前者一般为技术差异,后者是生产要素比率差异),但它们都导致了不同国家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进而促使贸易发生,这才是理论的”核”,并得到经验研究的支持(Bhagwati,1984;Falvey&Gemmell,1996)。江小涓(2008)进一步提出,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一组要素集合,即把商品和服务贸易都”拆分”为要素集合的贸易,那么它们的核心基础是一样的,因此立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分工理论对商品和服务贸易都适用。最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大大增强了传统服务的可分割性,区域合作的日益深入促进了劳动力的有效流动等;这些都从”技术”层面促进了服务业分工的日益深入。2.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继承与扩展。”比较优势理论”同时适合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但其长期以来都是针对最终品,在中间品逐步作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实现载体后,比较优势理论还适用么?Jones和Kierzkowski(1990)认为比较优势仍是全球生产分工的基础,而且适合服务业。曹明福和李树民(2005)认为比较优势是获取全球价值链分工利益的核心来源之一。卢锋(2004)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并指出:不同生产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形成比较优势和贸易收益,促进分工行为的产生。本文同样认

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及其影响的文献综述 一、全球价值链定义: 斯特恩从组织规模、地理分布和生产性主体三个维度来界定全球价值链。从组织规模看,全球价值链包括参与了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活动的全部主体;从地理分布来看,全球价值链必须具有全球性;从参与的主体看,有一体化企业(如HPhillips,原IBM等)、零售商(如HSears,Gap等)、领导厂商(如戴尔,耐克等)、交钥匙供应商(如Celestic a,Solectronic)和零部件供应商(如英特尔,微软等)。他还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价值链主要描述了某种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一系列过程,而生产网络强调的是一群相关企业之间关系的本质和程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最有代表性: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二、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Humphrey and Schmitz认为价值链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式、网络式、准等级式、等级式。 (一)美国价值链 美国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鲜明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控制价值链,控制着中间环节和当地生产商。该价值链的特点是较强的产品和流程升级,较弱的功能升级生产商在产品和流程升级方面投入最多的资本。这与采购商的期望是相符的,他们希望生产者首先在生产制造方面能做得更好。 (二)欧洲价值链 欧洲的价值链治理模式是柔和的准等级制采购商更注重质量,愿意为高质量付出较高的价格,因而与生产商的关系更加密切。生产商对这一市场及采购商的依赖度、销售集中度均低于美国价值链的生产商。欧洲价值链采购商对生产商的议价实力小于美国价值链,但相对于巴西生产商有更强的控制力和选择性。 (三)巴西价值链(以巴西的西诺斯谷为例) 巴西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是市场型,尽管通过中介(销售代表)销售,但销售代表从本质上与贸易相关,除了为鞋类生产者寻找采购商之外,他们与其他活动没有任何联系。有时他们能通过促进生产商与零售商之间的间接信息交换来帮助生产商。销售代表由生产商雇佣,同时,主要的战略行为(设计,品牌,市场)是生产商实施的而不是采购商。 Gereffi 研究了发展中国家不同管理方式,强调了准层级形式的重要性,把价值链分为购买者驱动和生产者驱动,在前者中购买者在协调中起了主要作用,而后者中生产者在协调生产网络运作中起主要作用。通过Brenta所在的两条价值链来分析:(1)主要是在意大利的全球顶级品牌奢侈品市场参与运作;(2)另一条是在导向高质量的德国独立零售的鞋类购买群价值链中参与运作。顶级品牌链证实了Gereffi 的指向购买者驱动价值链的趋势观点,并且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生产者的参与所带来的影响并非是功能升级而是降级的。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扩张,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开始在美国出现,它就是模块化生产

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价值链分工论文:全球价值链分工分工地位衡量影响因素 【中文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国际分工模式的巨大变化,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继续生存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跨国公司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将原先完全由自己承担的一体化生产进行分割,将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进行外包,将最具竞争力、利润率最高的研发、品牌和售后服务等核心环节保留,全球价值链理论更好的解释了这种分工现象。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能使中国更好的融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之中,更快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同时后金融时代发达国家正在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努力发展先进制造,借助世界贸易规则和竞争规则推进全球制造业的洗牌。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200多种工业产品居于世界首位,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当今“世界工厂”,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乃至世界经济恢复的动力引擎。随着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加深,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实证研究的结果也显示,中国制造业仍旧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但是鲜有学者从中国制造业行业细分角度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系统衡量,本文在研究已有文献基础上,把制造业分为十一个行业,从分工参与深度,贸易利得和动态利益获取三个层次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进行系统衡量,以识别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国际

分工地位。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因素很少有学者运用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我们选取十一个制造业行业十四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检验哪些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因素产生了影响。结果发现研发投入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基础性因素,且表现出滞后性。行业规模的扩大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表现出双重影响,但从长期看,行业规模扩大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 位的提升作用显著。技术因素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正向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要素禀赋状况对制造业参与分工程度和附加值的获取影响不大,但行业要素禀赋状况的改善可以为技术升级垫底物质基础,对动态利益的获取影响深远。最后我们结合实证结果, 从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英文摘要】With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great change of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face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get further developmen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djust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break up the original integrated production process. While they outsource low-end links, such as producing and assembling process, they reserve highest-margin, most competitive core links including R&D, brand and after-sale service, 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 could better explain this division of labor phenomenon.

关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关于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文献综述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整理和梳理,并从部分学者的观点中归纳出全球价值链对产业升级的三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全球化 一、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背景 以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产业升级问题进行研究的源于20世纪90年代Gereffi通过20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的服装价值转移和90年代香港等地的服装生产的价值分配的模式分析认为全球产业升级有从生产领域转移到销售和品牌领 域的趋势。自此,全球价值链理论开始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升级的分析之中。 对于全球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问题,大部分学者都是站在价值链的低端的角度来探讨的。John Humphrey 和Hubert Schmitz(2000)把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联系在了一起,通过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置于欧洲模式之中,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等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如何升级和提升在价值链 中控制力的问题。Gereffi 为代表一些学者认为在全球价值链

理论之下,落后地区可以通过价值链中的创新机制和学习机制逐步升级本地区产业链,从而得到更为优势的竞争地位。关于全球价值链给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二、全球价值链给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 (一)全球价值链对产品内分工的影响 Dicken(1998)认为,在考虑全球化进程的时候,要认识到全球化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单个产业的生产链或价值链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分布于不同地理单元中的垂直组织结构,与这一产业垂直分离组织结构相切的是一个在空间上拓展开来的全球地理或区域地理空间。众多研究都表明,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的产品国际分工格局。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出现,使得以往存在于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被价值链在国际间的有效组合所替代,控制高增值核心环节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促使跨国公司主导的发达国家加大对设计、研发等核心环节的投入,而将一些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二)全球价值链对产业技术的影响 Morrison(2001)认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获得和学习先进技术,并有利于技术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