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汇总

(完整版)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汇总
(完整版)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汇总

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学习重点

第一章

1、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第二章

1、1、加涅:学习记忆模型

A、加工系统(操作)

B、执行控制系统

C、预期控制系统(动机)

2、发展与学习的关系:

A、发展对学习有制约作用

1)学习需要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自然前提,个体的生理发展,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为有效的学习提供物质基础。(拔苗助长是错误的)

2)学习必须依赖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B、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习准备期:又名学习的准备状态或学习的准备性,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

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适合性包含3个因素:个体生理因素、个体智力因素的发展、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出发点、

4、学习关键期: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

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Eg: 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直觉形成4-5 岁——学习书面语言。

5、发展敏感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此能力某方面最为迅速时期。4岁前

Eg:2—4岁——语音学习、5—5.5岁——掌握数概念

6、发展性教学:维果斯基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是,这样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7、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基础)

1、学习理论诞生的标志:桑代克的“联结说”。

2、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2、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实质性练习、非人为的联系、先行组织者、上位学习

下为学习、并列结合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3、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首次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S——0——R。实验:位

置学习、迂回实验、潜伏学习实验。

4、班杜拉(容易被考到)——社会性学习理论:

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自我效能感

5、人本主义理论——讲学习氛围。(即可)马斯洛、罗杰斯

6、建构:3种倾向:认识、社会文化、行为

第四章

1、幼儿学习:幼儿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学习,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

包括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

2、幼儿学习的基本模式——操作学习。

3、幼儿学习的特点:

A、游戏室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B、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C、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

D、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性与促进

4、皮亚杰:前运算阶段布鲁纳:肖像表征阶段

5、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辅导性动机、主导性动机

6、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大题)

A、奖励和敲入其分地评价以强化内部学习动机。

B、及时反馈以强化幼儿的成功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C、适时地揭露事物的本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7、发展记住两句话:外部动机起主导,内部动机逐渐发展。主从关系开始形成。

8、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水平迁移、垂直迁移、逆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同化、顺应

9、问题解决等于迁移

第五章

1、游戏的心理特征:

A、游戏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是与认知性活动相对应的一种心理过程,意向性活动是人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游戏是一种肯定或正向的意向活动。(活动动机的内源性、活动目的隐蔽性、活动过程松散性、活动内容虚构性、活动规则变通性、活动主体积极性)

B、游戏是可观察性行为(认知行为、交往行为、宣泄行为)

C、游戏是一种情境性活动(熟悉同伴、玩具或引发儿童兴趣操作材料、)

3、儿童的需要:

A、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B、对新体验的需要(探究体验的需要)

C、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成就性动机对立)

D、对责任感的需要(成就性对应)

4、儿童游戏动机:

A、活动性

B、探究性

C、成就性

D、亲和性

5、幼儿游戏的特征是象征性游戏,其主要形式是角色游戏。

6、幼儿游戏类型P186的图表

7、幼儿游戏指导策(或小的名解)

A、平行游戏法;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往往用于结构游戏与表演游戏。

B、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但仍然有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不是教师传授游戏方法,而是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儿童合力展开游戏情节。关键在于:把握介入游戏的契机。

C、指导游戏法;适合还未进入角色的儿童。便于教师对游戏过程的调控,弊端:儿童可能终止游戏。

D、“真实发言人”;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智力游戏。目的:促进儿童按照现实生活的客观逻辑展开游戏过程,减少游戏的虚构成分。

A、B和C是一种情景内指导,(基于虚构情景)D是一种情景外的指导,这就是创造的真谛。A和B是一种间接指导策略,充分运用暗示原理,C和D是一种直接指导策略,充分运用示范和讲解,用于有组织的游戏。

8、A、游戏准备:

1)、游戏时间;时间必须充足,每天30—50分钟的自由时间,游戏的时机也很重要,要在幼儿精力充沛和头脑清醒的上午,避免就餐或午睡之前开展。

2)、游戏地点;不要过于空旷或狭窄,表演游戏:空地大一点智力游戏:安静的环境3)、游戏材料:富有童趣,能满足好奇心。

4)、经验准备:是指儿童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集体性的合作游戏具有较高的游戏水平。游戏准备工作的核心就是创造条件。

B、游戏观察:不仅提供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而且构成了准备工作和成人介入游戏的桥梁。基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第六章

1、怎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性学习

2、技能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外化和智力技能(感知、思维)——内化

3、技能学习的特点:

A、技能学习是一个“内化——外化”双向构建的过程

B、合乎法则的练习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

4、亚当斯——闭合回路理论;施米特——图式理论

5、幼儿动作技能形成四个阶段动作技能的训练

A、动作定向A、动作定向的训练

B、动作模仿B、动作模仿的训练

C、动作的整合C、动作整合的训练

D、动作的熟练D、动作熟练的训练

6、儿童动作技能发展表现A、双手操作技能的发展

B、躯体运动的发展(走、跑、跳、平衡、钻爬和攀登)

7、、影响幼儿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A、知识经验

B、讲解与示范

C、练习

8、运动教育:莱本

9、蒙台梭利:动作教育——又称日常生活教育或肌肉教育,主要训练幼儿基本的动作(身体概念、准备动作)、大肌肉动作(全身运动、团体运动)、小肌肉动作(准备工作、日常生活活动)。

10、智力技能五阶段:

11、智力技能的培养==表征能力的培养

A、表征能力的发展:遵循从程序性表征向陈述性表征发展(质变),幼小儿童的表征主要是程序性表征,只限于支配自己的动作和感知行为,不能用于真正意义的思维。有两个重要因素:对象征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语言的加入。

B、模仿与游戏:幼儿的模仿是表征性的模仿,它和感知性的模仿不同。幼儿游戏的典型方式是象征游戏。

12、运算: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结构,也是一种智力技能,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一种可逆

的动作,具有守恒性和系统性。

13、幼儿智力技能的形成是表征的形成。

14、内化、表征

15、模仿和游戏是两大手段。

总之:幼儿的智力技能的发展其实是表征能力的发展。表征能力的发展就是从程序性知识

向陈述性知识的转变。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模仿和游戏。

第七章

1、两种理论:特征说: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结合而成。

原型说:主要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来表示。

2、概念种类:抽象属性和概括程度——具体概念和抽象、初级和二级、概念形成的途径——前

科学和科学

3、概念的学习:联结理论和假设理论

4、概念学习的方式:

A、概念形成(幼儿主要的形成方式):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B、概念同化: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过程。包括的学习模式——派生下位学习、相关学习

5、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

A、概念学习的操作化;幼儿的概括特点是内容比较贫乏,多是外部的,不精确,儿童思维活动发展的过程就是外部物质活动内化的过程,针对幼儿思维的形象性和动作性,采用操作学习的方式能促进其数概念的发展。幼儿的思维不仅具有形象性,而且具有直觉行动性,离开一定的形象和动作,其注意就可以转移,思维可能分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操作减缓幼儿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

B、概念学习的个性化

C、概念学习的情绪化

6、错误概念,(小题)

EG:扩大、缩小、利用变式

7、检测方法:分类法、排除法、解释法、守恒法

第八章

1、社会性、社会化、幼儿的社会性学习、社会性学习

2、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由内化的和外化的:

社会教化——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媒

个体内化(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

A、观察学习

B、认知加工

C、角色扮演

D、自我强化

E、社会合作

3、埃里克森:主动性对内疚;获得主动性,获得性别角色。

4、幼儿社会型学习的特点:

A、随意性和无意性(教师一定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在无意中伤害孩子)

B、长期性和反复性;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期的、缓慢过程。

C、实践性;幼儿社会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

5、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方法(考过)

A、观察学习法

B、强化评价法

C、体验思考法

D、言语传递法

E、角色扮演法

F、移情训练

6、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名称即可)

A、综合渗透性原则

B、生活随时性原则

C、时间参与性原则

D、适宜发展性原则

E、时代性原则

7、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使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包括道德认识(基础)、道德情感(动力)、道德意志(坚持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关键)。

道德认知:皮亚杰:1)无律阶段2)他律阶段3)自律阶段

柯尔伯格:1)前习俗水平——以惩罚和服从未定向,以工具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2)习俗水平——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3)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以普遍的伦理道德为定向8、道德认识的特点及教育(应用)(仔细看一下,大题)(研究最为透彻)

幼儿道德认识的发展水平较低,他们不仅道德知识不多,突破难关是道德认识也很肤浅,概括力差。是非观不稳定的状态,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

方法:1)要教给幼儿相应的道德知识

2)要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能感染人的、生动的内容,将道理渗透到有趣的故事或其他形式。

3)教育者对幼儿行为应及时提出要求并进行评价。

9、道德情感:依恋、移情、羞耻感和罪错感

情感形式发展的三阶段:原伦理(0——1.5、2)、前道德(1.5——2、2——3、4)、道

德情感的他律性(4——6、7)

10、道德情感的特点与教育

A、要创始一个能激发幼儿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1)有积极、适时、适当的成人与幼儿之间的情感应答

2)有是非、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及其情感氛围

B、要不断丰富幼儿有关的道德认识,讲认识和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C、注意调节幼儿的情感

11、道德行为阶段:

前道德时期或适应社会行为发展期、萌芽性道德行为发展期、服从性道德行为发展期

12、道德行为的教育(有可能是论述但认知更重要些)

A、要进行道德行为训练

B、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动机

C、要培养幼儿言行一致

的品质

第九章

1、创造性:(创造性包含创造力)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

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2、高智力可能有高创造性

3、华莱士: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明朗阶段4)验证阶段

邓克:1)一般范围2)功能解决3)特殊解决

4、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A、发现问题(动机)

B、分析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5、创造性层次:幼儿属于表现性创造,主要特征

6、影响因素:1)认知——场独立的人创造性高2)环境因素有:社会文化、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7、创造性学习: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在学习中的作用。包括学习方法的创新性和学习的新颖性。

8、创造性学习的表现特征:

1)幼儿创造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创造游戏中。

2)幼儿的创造性学习主要借助于想象来实现。

3)幼儿的创造性学习受情绪影响大。

9、幼儿创造性测量的原则(填空)

1)适用性原则2)活动性原则

10、幼儿创造性测量的方法

1)主观评定法(组成评定小组/加以评析/合成)——指有相关专家或专门的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2)作品分析法——通过幼儿按要求完成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来揭示起创造性水平。3)测验法——通过心理测验的形式对幼儿的创造性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11、托兰斯(稍微看一下,去年看过)

12、创造性培养:幼儿园的环境特征、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创造性游戏(比

较重要)

幼儿创造性教育的途径

A、自我表现材料

1)教师在自我表现材料的活动中应尽量少干预。

2)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并以重视幼儿操作活动的过程为主,而不是结果。

3)教师应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4)教师应给有疑虑的幼儿不参与活动的权利。

5)教师要对表现材料本身进行评价,在选择创造性材料是也要考虑到美观性。

B、创造性思维训练

论述:概念怎么样获得、创造性怎么样来培养、技能怎么样获得

第十章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是指幼儿园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幼儿园据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

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景,以长期达成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五大领域:自然、社会、语言、艺术、健康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填空)

按照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可分为: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教育活动、教学活动。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分为:自由游戏、活动区游戏、全班集体游戏、

4、设计观的名称和定义:

课程决策论:幼儿教育活动设计是结合本地区、本园和本班幼儿的具体特点,把最高层次的课程决策即国家看课程政策具体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论:为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进行。

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系统观

戴维斯:

罗米索斯基:

6、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综合课程取向——主题教育活动(名称即可)

7、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即可)

8、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四种模式

1)递进式——将一个内容分成若干阶段,逐步推进的教育活动设计模式。

2)放射式——通过各种渠道完成一个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的形式

3)立体式——将一个主要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子内容,子内容在再分解为若干个次子内容的教育活动设计模式。

4)网络式——将深化式、放射式和立体式结合起来形成的教育活动设计形式。第十一章

1、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定义:

显义——指令性。隐义——引导

2、层次——宏观、微观

3、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模式(即可)

A、对应教育目标的活动模式:乔以斯和韦尔——信息加工类、社会交往类、个人发

展类、行为训练类

B、对应知识类型的指导模式:皮特斯——呈现模式(陈述性)、行动模式(程序性)、

探究模式(条件性)

4、发现学习的类型:系统指导、自我发现、自我指导(教师指导性由强到弱的排列)

5、学习过程的指导原理:

加涅:期望、接受、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语义编码、长时记忆、检索提取、行为表现、反馈

6、个性化教育定义:承认儿童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

发展每一个幼儿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7、教育活动情景创设的原则

活动性原则、效用性原则、特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即可)

8、教育活动情景可分为

背景型——指以某个主题领域或某个但愿教育活动主题为时间单位的教育活动情景的设置:空间、时间、内容、材料、气氛

对象性——指以某个或某类具体的教育活动为时间单位的教育活动情景的设置:认知型、行为型、能力型

9、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中的作用:

A、建构教育活动情景

B、监控教育活动情景

1)以物质情景为媒介

2)以幼儿群体为媒介

3)以教师自身为媒介

4)实行教师角色转换

C、调节教育活动情景

1)调节物质情景

2)调节教育活动情景气氛

第十二章

1、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定义:它吧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所产生(或即将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

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2、按照活动过程评价分为: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按照幼儿发展性评价:相对性、绝对性、个人内评价、

4、对于幼儿园活动情景的评价:教师——儿童的关系、教育活动过程、教育活动指导、幼

儿园材料与设备、幼儿园自然环境

5、学习环境及课堂行为评价:

沃斯克—戴:6个变量:场所、小组领导人、组内人数、动作、学习行为、交往

6、根据个体需要与进步评价

发展状况鉴别目的:鉴别式补救

参与评价的协约:能提供关于特定儿童的日常生活动与进步的书面计划与记录,向儿童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材料,也是儿童对他们自己的进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检查他们的进步,并和幼儿一起评论当日的活动。(自我评价)

活动记录(日常生活,帮助跟踪)

第十三章

1、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2、师幼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园人际互动的核心)(填空)

3、符号互动论:米德

4、构成师幼互动的要素:

A、外显行为因素

1)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

2)师幼互动行为的性质(

【就行为实现的方式而言

【从互动行为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主体的情感特征:教师——正向、负向、中性

幼儿——进取、畏惧、平和3)师幼互动行为的主题与结果

4)师幼互动行为的类型

B、内隐心理要素:

1)场景界定2)角色认知3)行为期待

5、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

A、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2)早期人际关系经历

B、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教育观念2)受教育水平3)反省能力

C、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

D、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

6、我国

7、教育活动的互动过程:迎接、确立、进行教学任务、确定关系、分离

注视、姿势(填空)

8、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这是指导系统观察的分类体系,运用于通过时间取样观察法记

录与解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9、有效互动特点:

A、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

B、教师在情绪上的安全感

C、教师的职业态度

D、教师的教学风格

E、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0、塞里的三阶段:警觉、抵抗、衰竭(填空)

11、教师的什么行为和应激关系很大?——完美主义因素

12、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

A、幼儿教师的能力

1)观察与领悟能力2)言语表达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教育科研能力

B、幼儿教师的性格

1)同情心强、富于爱心2)有恒负责、细心周到3)外向乐群、和蔼可亲4)情绪稳定、自制力强5)想象力强、敢于创新6)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C、幼儿教师的气质

第十四章

1、家庭互动:家庭中个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良性家庭互动特征:稳定性、凝聚性、适应性、支持性、滋润性、(开放性、完整性)

3、亲子互动的基础:爱的基础、成长的喜悦、健全的教育

5、父母的心理健康:健康成熟的人格、正向的人生观、稳定的情绪

6、教养类型:两个维度

A、情绪维度:温暖、接纳——敌意、拒绝

B、控制维度:过度限制、要求——放纵、不要求

威信、独裁、纵容、疏忽

安斯沃斯——依恋:回避型、安全型、反抗型

母子关系:儿童的依恋(密切)

父子关系:儿童的性别角色(密切)

8、家庭生活情境:要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气氛

9、心理误区:私有性、情绪性、主观性、虚荣性、补偿性、侥幸性(原因稍看)

10、心理特点和成因:

智力发达、知识面广、乐观、活泼

原因:1)在经济、物质上有可靠的保证2)被爱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满足3)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抚养子女

独立性差、自我中心、办事缺乏恒心、撒娇任性、自私、嫉妒心强、胆怯、情绪不稳定原因:1)缺乏必要的“儿童伙伴”2)家长过度溺爱3)家庭教育不一致

1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

A、以儿童教育儿童

B、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C、教育要求一致性

2011年学前教育心理学

浙江省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 A.同化模式 B.顺应模式 C.生成模式 D.启发模式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 A.华生 B.弗罗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布鲁纳提出了下列哪三种表征系统( ) A.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 B.形象、线性排序与图式 C.命题网络、图式与产生式 D.命题、线性排序与产生式 4.游戏的表征形式包括( ) A.交往行为、友善行为与意志行为 B.认知行为、情感行为与意志行为 C.交往行为、攻击行为与宣泄行为 D.认知行为、交往行为与宣泄行为 5.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6.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7.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先天图式与后天习得图式 B.智力与性情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因素 8.以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为依据,根据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中的教育侧重点,可以把教育活动划分为( ) A.课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与游戏活动 B.生活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 C.教学活动、娱乐活动与游戏活动 D.学习活动、娱乐活动与体育活动 9.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 ) A.通用性、有效性、适龄性与针对性 B.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与安全性 C.普遍性、适用性、特殊性与教育性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4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试真题试卷 课程代码:0046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以下关于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体现其学习方法的观点是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教无类 2.问卷法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以下关于问卷法实施的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过多 B.问卷所设计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C.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 D.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开放式形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问卷采用封闭式形式 3.被世人公认的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癔病研究》 B.《精神分析引论》 C.《梦的解析》 D.《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4.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中,以下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是 A.守恒性 B.去自我中心主义 C.具体逻辑推理 D.命题推理

5.第一个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关系的是 A.高尔顿 B.孟德尔 C.詹森 D.高德尔得 6.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中间环节是 A.教育措施的提出 B.激发个体新需要的产生 C.知识的领会 D.个体心理发展 7.个体的身高在人的一生中增加最快的时期是 A.婴幼儿期 B.小学阶段 C.初中阶段 D.高中阶段 8.幼儿游戏的最高级形式是 A.集体游戏 B.创造性游戏 C.教学游戏 D.活动性游戏 9.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当他们对不同的对象能做出有很大差别的反应时,表明其正处于 A.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B.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 C.特定的依恋阶段 D.目标调整的参与阶段 10.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 A.游戏 B.学校学习 C.体育训练 D.德育训练 11.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指的是

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知识点 课程代码:00456 第1篇德育心理 第一章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我国的传统德育心理思想 1.关于道德认识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非常强调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所其的作用,例如,孔子认为,有了认识才会有坚定的信念。 2.关于道德情感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总是把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起来论述。如王守仁也明确指出:“今教童子”必须“调理其性情”。 3.关于道德行为的思想:在知行关系上,我国不少思想家强调行的重要,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培养。如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 4.关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内求说与外铄说。这两种观点并非是绝对对立的,它们都肯定先天因素是品德赖以形成的前提,重视环境和教育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不过是着眼点不同罢了。 第二节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1.现今品德心理研究的理论构想和研究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2.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有哪些?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价值取向 3.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观)。 4.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作用。 5.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是道德认识,而其核心因素则是道德判断能力。 第三节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1.什么是品德发展? 2.什么是品德教育? 3.德育心理研究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第四节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1.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2.最早由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应用的间接故事法和道德两难故事法主要是把道德矛盾投射在道德情境故事中,进而从中捕捉他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取向。 第二章道德认识的发展 1.什么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什么是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1.道德认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理性化过程、社会化过程(2)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3)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作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4)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还必须以儿童的社会认知为前提,即儿童必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2.道德认知发展学者把人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看作是一种认知结构。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发展 1.如何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理解)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到公平(或平等)再到公道(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处罚 (5)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到自律 年长儿童的道德判断已从他律水平逐渐过渡到自律水平; 儿童只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可能具有真正的道德品质。 2. 皮亚杰揭示了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 第三节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重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1、幼儿学习特殊性。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3、幼儿的教材更广。4、幼儿学习即活动。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很重要。 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2、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分类: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运动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㈡布卢姆的分类:1、认知领域的学习;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3、情感领域的学习。㈢我国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2、经典条件作用;3、操作条件作用;4、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1、观察模仿学习;2、操作学习;3、语言理解的学习;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5、交往中的学习;6、游戏活动。 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 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称为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特点:1.并不依赖直接强化;2.具有认知性;3. 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 观察学习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复现过程;4、动机过程。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㈠、罗杰斯罗杰斯的学习观: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意义学习。 3、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5、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人本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1、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2、学习过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3、学习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发展的潜能。 4、如何促进学习:(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4)从做中学。 评价人本主义: 贡献:1、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2、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3、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局限: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2、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三、认知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主动通过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极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的过程。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发现法学习的优点: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励。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的技巧。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资料

1、广义、狭义“发展心理学”的含义:广义的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指个体发展学 2、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 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 5、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问卷法(5)测验法 6、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种类: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 8、皮亚杰关于适应的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10、格赛尔的成熟决定论: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小。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当发育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时,学习或训练不起任何作用。格赛尔上述观点得到了他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的支持。 12、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照片上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的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阶段2,性别稳定阶段(4—5岁)。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13、几种知觉的类型:(1)空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2)时间知觉 14、自我意识: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16、高尔顿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 17、不同心理学家关于人格个别差异的理论:(1)人格类型差异;性向说、独立—顺从说、机能类型说、场独立—场依存类型说、文化—社会类型说(2)人格的特质差异;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18、智力诊断的工具:(1)筛选性测验;分类测验、画人测验、图片词汇测验(简称PPVT)、丹佛发育筛选测验(简称DDST)(2)诊断性测验;儿童智力筛选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斯丹福—比纳智力量表、格赛尔发育诊断量表 20、桑代克的学习的规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 21、程序教学: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原理所设计的程序进行的一种自动化教学方式。程序教学把学生学习的教材分成许多小单元,然后按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分层次排列起来,学完第一小单元,就按程序学习第二小单元,依此程序前进。 22、有意义学习的含义和条件: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24、替代强化:是通过观察榜样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简介引起的强化作用。 26、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含义: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将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所谓陈述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所谓程序性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全国2014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提出课程改革运用,使美国心理学更加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的心理学家是【】 A.杜威 B.布鲁纳 C.桑代克 D.皮亚杰 正确答案:B 2.横断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其优点不包括【】 A.缩短完成实验任务所用的时间 B.节省实验所需的人力物力 C.同时对相对较多的被试进行研究 D.有利于揭示连续心理过程 正确答案:D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小学阶段儿童心理社会危机如果得到积极的解决,那么他们将体验到【】 A.希望的实现 B.意志的实现 C.能力的实现 D.目的的实现 正确答案:C 4.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D 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逻辑思维最早出现在【】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正确答案:C 6.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高级心理机能源自【】 A.教育 B.成熟 C.练习 D.遗传 正确答案:A 7.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A.家庭 B.发展 C.学校 D.教育 正确答案:D 8.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在布鲁芬卢纳的社会环境系统中属于【】 A.核心系统 B.中间子系统 C.外在子系统 D.外在大系统 正确答案:B 9.埃里克森将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所依据的标准是【】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1范围)

28044 学前教育心理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 0625) 考试范围说明: 此次考试范围为颜色标识的知识点部分,颜色不同代表考试的题型不同,具体如下:红色:名词解释 蓝色:简答题 绿色:综合运用 紫色:论述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关系所做一些早期研究。并对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知识在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心理期待;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教师的教学专长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成长过程;如何尽快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3)罗森塔尔效应(p8) (4)教学效能感(p9)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6)认知师徒制(p20) 2、理解与应用 (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2)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18) (3)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学(10) 第二章学生素质及其心理发展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和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以及学生认知、人格发展的教育含义。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及其教育含义;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32) (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4)影响社会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5)人格(36) (6)自我概念(39) 2、理解与应用 (1)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的教育含义(36) (2)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含义(35) (3)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42) 第三章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着重了解学生在认知和性格两方面的个别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教育含义。 (二)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能力差异(不作考试要求);认知结构的差异(不作考试要求);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的概念(不作考试要求);性格的个别差异;性格差异的鉴定(不作考试要求);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儿童的类型;特殊儿童的流行率(不作考试要求);特殊儿童的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四种主要表现 (2)学习困难(63)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学前教育心理学28044重点整理

学前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 一、识记 (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 模公民、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家长代理人 ①模公民: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言行一致 ②知识传授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精通业务,语言明了 ③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者:公正,合作,处事灵活 ④家长代理人:温和亲切易亲近,耐心仁慈体谅 (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①教师的认知特征(一般智慧,知识准备,特殊智慧能力) ②教师的人格特征(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③教师的期待 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⑤教师的职业倦怠 (3)罗森塔尔效应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4)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想象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大的影响 (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 ①专业知识,专家擅长的领域,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②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擅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更多的工作 ③洞察力,专家有更大的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具体可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表现出 (6)认知学徒制 1989年,科林斯等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的,其实质是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这与已经证明比较成功的手艺学徒制有些类似。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2) 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

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p38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p38-39 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 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 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 裴斯泰洛齐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胬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中,强调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指的是 A.教育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可将实验法分为 A.自然实验法和教育心理实验法 B.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被世人公认为弗洛伊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A.《梦的解析》 B.《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4.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随意机能的发展 B.个性的形成 C.社会文化历史制药性的发展 D.抽象一概括机能的发展 5.遗传学之父”是 A.斯波丁 B.孟德尔 C.高尔顿 D.格塞尔 6.在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皮亚杰总结出有6种观点,其中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学派是 A.联想主义心理学 B.桑代克 C.皮亚杰 D.格式塔学派 7.婴幼儿的主导活动是 A.吸吮 B.睡眠

C.游戏 D.学习 8.婴幼儿怕黑、怕狼、怕坏人等,属于 A.本能的恐惧 B.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C.怕生 D.预测性恐惧 9.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幼儿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突出特点为经常大声哭闹,容易烦躁和发怒,爱发脾气,不容易接受爱抚,这类婴幼儿的气质类型属于 A.容易型 B.困难型 C.延缓型 D.狂躁型 10.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指的是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态度 D.学习情感 11.以下关于小学生注意广度发展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B.随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C.存在性别差异 D.男生的注意广度优于女生 12.研究发现,性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是在 A.小学六年级 B.初中一年级 C.初中二年级 D.初中三年级 13.美国心理学家派瑞通过对青少年思维过程的研究,提出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 四个阶段才能逐渐成熟。其中思维特点表现出认为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表明学生思维发展处于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6)

2005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选: 1、1924年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廖世承)。 A、陆志伟 B、廖世承 C、陈德荣 D、潘菽 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依赖于对教材的(概括)。 A、分析 B、综合 C、抽象 D、概括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思维以“守恒”的出现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预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4、小李把测验成绩不理想归因为运气差,这种归因模式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A、内部、不稳定、可控制 B、内部、稳定、不可控制 C、外部、稳定、不可控制 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制 5、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自考自考”实验属于(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A、实验室实验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随机化现场实验研究 D、单一个案实验研究 6、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 A、顿悟过程 B、尝试--错误过程 C、同化过程 D、自行发现过程 7、布鲁姆提出的教育认知目标最低等级是(知识)。 A、知识 B、应用 C、综合 D、评价 8、心智技能的特点是(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A、观念性、内稳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稳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9、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A、学生的品德教育 B、教师的教学活动 C、课堂管理活动 D、学生的学习活动" 10、教师自编测验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指有效测验的(效度)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二,多选: 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能增加反应概率的条件作用范型包括(消极强化、积极强化)。 A、惩罚 B、消极强化 C、积极强化 D、无强化 2、与实验室实验比较,随机化现场实验具有(教学情景真实、外部效度高)。 A、教学情景真实 B、内部效度高 C、外部效度高 D、实验条件控制严格 3、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定向者”喜欢工作是(成败机会参半的、有风险的)。 A、非常容易的 B、极难的 C、成败机会参半的 D、有风险的 4、属于布鲁纳“再现表象”模式的是(动作性表象、映象性表象、象征性表象)。 A、外加性表象 B、动作性表象 C、映象性表象 D、象征性表象 5、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中的同化包括(归属学习、归总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A、归属学习 B、观察学习 C、归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6、心智技能原型定向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直观示范、讲解操作程序)。 A、直观示范 B、讲解操作程序 C、操作实践 D、获得动觉映象 7、为促进学习迁移,合理安排教材的原则是(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综合贯穿)。 A、从一般到个别 B、逐渐分化 C、综合贯穿 D、难点分散 8、反映操作条件作用消退规律是(无强化、惩罚)。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无强化 D、惩罚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p32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3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 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 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 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 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

最新1月全国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自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 A.归纳作用B.调节作用 C.分化作用D.推理作用 2.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A.自然环境B.社会环境 C.教育D.心理发展 3.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A.霍尔B.华生 C.伍德沃斯D.高尔顿 4.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A.需要 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 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个体的实践活动 5.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 ..的是() 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则依赖于强化 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 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 6.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属于()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 C.感觉登记D.长时记忆 7.斯金纳认为,影响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重要因素是() 1

A.强化B.教学 C.学习D.同化 8.主张把“S-R”改为“S-O-R”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托尔曼 C.布鲁纳D.威特罗克 9.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 C.强化D.观察学习 10.在以下观点中,不属于 ...布鲁纳关于发现法作用的观点是() A.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 B.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C.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 D.发现法有利于记忆 11.在下列四种内驱力中,属于稳定的内部动机的是() A.继起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12.在下列强化时程表中,强化效果最好的是() A.连续强化B.定比间隔强化 C.定时间隔强化D.不定时间隔强化 13.在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时学生们列出了下列原因,其中属于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是 ()A.考试太难了B.我的能力太差 C.我最近太贪玩了D.我正好没有复习到这部分考试内容14.1岁~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作出词的反应,表明这个时期婴儿两种信号系统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A.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具体刺激—词的反应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5.婴幼儿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与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A.生活活动B.劳动 2

自考《教育心理学》02111 历年试题与答案 (2)

2001年自学考“教育心理学”02111试题(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强调“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是(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A.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B.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C. 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模式 D. 凯勒计划 2. 矫正来自同伴支持的问题行为的最佳方式是实施(团体相倚管理)。 A. 代币制经济 B. 家庭强化 C. 团体相倚管理 D. 个体相依管理 3. 如果受测者在多次进行某种测试时,所得测试分数几乎相同,说明测试(信度)高。 A. 效度 B. 信度 C. 区分度 D. 难度 4. 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整个学习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来确定每个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属(常模参照测试)。 A. 常模参照测试 B. 标准参照测试 C. 学绩测试 D. 教师自编学绩测试 5.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最早是由谁提出的(加里培林)。 A. 布鲁纳 B. 乔姆斯基 C. 加里培林 D. 巴甫洛夫 6. 客体永存的概念是在(感觉运动)阶段建立的。 A. 感觉运动 B. 前运算 C. 具体运算 D. 形式运算 7. 埃里克森认识,小学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主要是(勤奋对自卑)。 A. 主动对内疚 B. 主动对怀疑 C. 勤奋对自卑 D.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8. “五短教学法”是有(赫尔巴特)。提出的。 A. 夸美纽斯 B. 裴斯塔洛奇 C. 赫尔巴特 D. 乌申斯基 9. 在观察学习中,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替代强化)。 A. 内部强化 B. 外部强化 C. 自我强化 D. 替代强化 10. 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研究持续时间较长,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它教育措施的效果,这种研究方法是(随机化现场实验)。 A. 实验室实验 B. 随机化现场实验 C. 单一个案研究 D. 描述性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 1. 强调学习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心理学家有(桑代克、斯金纳)。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托尔曼 D. 加涅 2.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奖励时,应该(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A. 完全依据分数的高低进行奖励 B. 注意创造一种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 C. 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进行奖励 D. 帮助学生作努力定向的归因 3. 阅读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智力技能)。 A. 操作技能 B. 动作技能 C. 心智技能 D. 智力技能 4. 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自动发生的、训练内容无关紧要、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A. 迁移是自动发生的 B. 共同要素越多,越易迁移 C. 训练内容无关紧要 D. 迁移取决于官能训练的程度 5. 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方法有(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A. 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B. 运用各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C. 满足学生的缺乏需要 D. 借助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呈现知识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真题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选题应该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研究结果要接受实践检验、服务于实践。这一研究原则是 A.教育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2.下列有关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B.在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方面,年龄越小,言行越不一致 C.小学儿童的自觉纪律并未形成 D.小学儿童对自我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3.小学生在书法课上练习书法主要是一种 A.知识的学习 B.技能的学习 C.态度的学习 D.社会规范的学习 4.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持上述观点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班杜拉 5.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学习,该学习动机属于 A.内部学习动机 B.远景性学习动机 C.认知的动机 D.近景性学习动机 6.高明把数学考试没有考好的原因归为:”自己平常不努力,很多时间浪费在打游戏上了“。高明的归因是 A.内部的归因 B.外部的归因 C.稳定的归因 D.不可控的归因 7.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使学生朝向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效应是 A.马太效应 B.晕轮效应 C.南风效应 D.罗森塔尔效应 8.下面心理学家中,属于认知学习理论流派的是 A.罗杰斯 B.布鲁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