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思考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在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种对客观本源的深度认知,一系列对客观实践的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绝非只是我们看到的现实存在,它无形中的引导作用更能给予我们更多。

相对来说,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的意义是比较科学的,因为那是亲历实践,深刻总结的经验。纵然世间万物无不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总有规律可循。这样一个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理论,尤其是对于现代这样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更是必不可少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相互碰撞,各种矛盾的日益浮现。亟待我们以一个创新的思维逻辑去触碰更深的层面。

如果把现代社会比作一棵参天大树的话,那么那些繁衍出来的枝枝蔓蔓就是构成其所有的客观物质与主观矛盾。物质的客观性相对立的是精神的主观性。于是,就有了矛盾的诞生。很多事物,很多现象都在反映着这个问题。我们不排斥任何矛盾的存在,但是却也无法在众多矛盾中纠结。

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在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而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铺垫的。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它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包涵着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经济与政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更甚为关注的是对于现

代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使世界逐渐融为了一个整体。生产关系的影响力较之于生产力也有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作用。主观的因素越来越凸显了主体地位。

从宏观角度来看,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很自然的影射到了很多方面。人权问题、文化问题、伦理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提到的“运动与发展”的矛盾在此时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人的主观世界对于人权的追求是无限量的,是个无极值。于是就涉及到了利益,进而引发矛盾。人权问题与文化问题本该是本与末的关系,但是现在却以一个单体矛盾出现,可见其渗透力之大。因地域与历史的差别,文化结构的不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杂糅,意识形态从此分道扬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正比的社会发展问题、生态问题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着一番番的较量与思考。这无疑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触及的领域之宽,之深。当某种社会或者自然现象发生时,我们都会以这种哲学的态度去说明,并加以阐释,却也能从反方向进行推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想与现实的相互对抗,如何能达到一种相融合的程度是我们所期许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就不得不谈到社会意识形态。这是个极为敏感但又不得回避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总是密切联系于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研究资本主义到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似乎就走向了一个极端。对科学社会主义如此的坚定,对资本主义又是那么的深恶痛绝。但是,从社会主义实践来看,20世纪初期和中叶这一事业曾经辉煌

过,但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目前在国际范围处于低潮期,而资本主义世界却相对稳定。看来,如何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至关重要。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马克思的遗产被共产主义的失败掩盖住了。”是的,新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返本”的思想态度。

就目前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头号大国来说,可以说是社会矛盾迭出不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各种矛盾随时存在被激化的可能.于是,就有学者如此来评判中国社会的现状:

中国最心酸的是贫富悬殊,最失望的是国进民退,最难懂的是政策多变,最担忧的是房价物价,最头疼的人民币升值,最沮丧的是媒体报喜不报忧,最难受的是民企艰难,最无奈的是国企垄断,最挑战的是能源匮乏,最紧张的是中美关系,最诡异的是中日友谊,最蹊跷的是经济腾飞股市低迷,但最可怕的是教育拜金!

中国最要整治的是拜金教育,最要着力的是民富国强,最要崇尚的是诚信精神,最要推动的是政经改革,最要执法的是食物毒化,最要尊重的是知识产权,最要抵制的是歌功颂德,最要明晰的是资源保护,最要关注的是年轻一代,最要保护的是公平竞争,最要歌颂的是反腐倡廉,最要提升的是危机意识,融入大世界!

不论是客观事实,还是蓄意夸大。总之,这是不容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又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造成这众多矛盾的渊源,但是最后又不得不依靠马克思主义去调和这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好的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种思想的指导过程,更加注重的是改革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100年,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一次又一次的变化,从贫穷落后到富国强兵,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从弱国无外交到独立自主。马克思主义的一路指导与实践,而今,只不过遭遇了发展的瓶颈。客观的说,这是必经之路。即使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不可能是毫无阻碍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在各种矛盾严重激化之前如何突破这种发展瓶颈的办法。因此,我们不得不“返本开新,服务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下诞生的社会主义不会就此终结,因为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从未曾放弃。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 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多选题库

第一章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C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D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②④)。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辩证法(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①②③)。 A朴素辩证法B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②③)。 A历史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先验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②④⑤)。 A科学之科学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C具体科学的综合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7)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①②③④)。 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 (8)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①②③④)。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9)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①②③④⑤) 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 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②③④⑤)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①③④) A毛泽东思想B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C邓小平理论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①②③) 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活学活用E立竿见影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P228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共同富裕。(谈理解)这是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联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二、(公)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配)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四、(政治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人)以人为本,构建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其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必然趋势?p205页 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科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剩余价值)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不能根本消除,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第二章 1.怎样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社会实践有哪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方式? 答: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基本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第二,社会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答:第一,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第二,实践是人类特殊本质的表现形式。第三,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5.劳动在意识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促使思维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 第二,第四,劳动为意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提高意识反映的能力。 6.意识本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响。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7.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条件? 答:??? 作用:一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二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郑州大学马克思多选题

多项选择(每题2分) (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选项的标码字母涂黑。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所谓“真正的哲学”,……。(A、B、D) 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C.专指各种唯物主义哲学 D.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一生主要完成的重大理论发现是……。(B、C) A.阶级斗争学说 B.历史唯物主义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的哲学。(B、C) A.康德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斯宾诺莎 4.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 最大的是……的哲学。(C、D) 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C、D)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6.促使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得以确立的自然科学新发现是……。(A、B、D)A.细胞学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7.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C、D) A.唯物主义一元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二元论 D.唯心主义一元论8.“世界是可知的”,这一观点是……都承认的。(C、D) A.一切哲学派别 B.一切唯心主义者 C.一切唯物主义者 D.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9.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C、D) A.绝对精神 B.理念 C.人的意识 D.自我感觉 10.哲学史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有……。(C、D) A.黑格尔 B.孔子 C.贝克莱 D.王阳明 11.哲学史上不可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B、D) A.黑格尔 B.康德 C.贝克莱 D.休谟 12.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就会导致……。(A、B、D)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1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B、C)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4.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A、B)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过程 C.运动是绝对的 D.静止是相对的 15.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也就是说,……。(A、C、D) A.运动是由物质内在矛盾引起的 B.运动是由物质之外的东西引起的 C.运动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D.运动根源于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6.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就会导致……。(B、D)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练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选练习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知识的汇总 C.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E.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基础和阶级条件是()A.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需要 C.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日益激化 D.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理论成果 E.前人提供的一切思想资料 3.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有()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E.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4.坚持可知论的哲学派别包括()

A.辩证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彻底的唯心主义 E.朴素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E.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的伟大变革,这是由于()A.实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统一 B.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历史观的统一 C.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理论武器 D.发现了唯物史观 E.代替了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 7.下列哲学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B.“心外无理” C.命中注定 D.***宣扬的“渡人上天堂”的理论

E.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的科学性的统一 B.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 C.联系和发展的统一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E.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 9.下列哲学观点属于人本主义的有() A.超人哲学 B.“生命本身就是强力意志” C.“有用即真理” D.“人就是自由” E.“物是感觉的复合” 10.下列哲学派别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有() A.存在主义 B.实证主义 C.逻辑实证主义 D.实用主义 E.唯意志主义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表现在()A.阶级属性不同 B.服务对象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

1、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又称之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两者密切联系。 把握这一原理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就必须深入实际, 经过调查研究, 了解实情, 把握实情。因此, 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条件。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和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的。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 加强调查研究, 把握实际; 提高主体素质; 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如何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何所指导意义? 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正确关系。研究矛盾问题, 重要的是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 不可分割。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 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社会主义, 二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这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能从本本出发, 必须从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路; 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作出科学的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及其解答(复习参考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3.怎样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第二章思考题 5.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6.为什么说时间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7.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8.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9.根据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0.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思考题 1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为什么新事物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14.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15.用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坚持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16.根据质量互变规律论证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渐进发展与变革求发展的有机统一。 17.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人必须正确对待社会与人生挫折的人生哲理。 18.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9.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运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第四章思考题 20.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的意义。 21.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价值性。 22.简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实现飞跃的条件。

2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24.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5.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第五章思考题 26.简述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7.如何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8.根据社会有机体三大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第六章思考题 29.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30.为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1.简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看我国当前开展国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4.简述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3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6.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7.怎样看待人的价值的双重性,如何摆正祖国前途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38.简述必然、自由以及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多选题) 1、马史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BCD )。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德国古典哲学中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影响最大的有(CD )。 A.康德的哲学 B.费希特的哲学 C.黑格尔的哲学 D.费尔巴哈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整钢”,它的主要构成部分有( BD)。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4、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BCD )。 A.唯物辩证法高于现代系统论 B.现代系统论不断丰富唯物辩证法 C.现代系统论不断深化唯物辩证法 D.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蕴含于唯物辩证法之中 5、理论联系实际就要(ABCD)。 A.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B.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6、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AB)。 A.是“历史的有力杠杆” B.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C.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尺” D.是“历史进步的最高标准” 7、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包括(BD)。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8、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BCD)。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C.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 D.理在气先 9、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BCD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汇 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C.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D.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多选题(4)

第【175】题唯物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对旧事物的“扬弃”正确答案:abcd第【176】题下列属于辩证否定的有()。a.我国必须全盘西化 b.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d.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正确答案:bcd第【177】题下列事例中属于前进中回复的有()。a.被推翻的旧势力暂时复辟b.从原始公有制到共产主义公有制c.农民用旧麦种培育出新麦种d.生产—消费—生产正确答案:bcd第【178】题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b.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c.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不变的d.抓住了主要矛盾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正确答案:ad第【179】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诊断说明了()。a.量变是质变的基础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d.质变中有量的扩张正确答案:abc第【180】题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没有质变,就没有新的量变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d.量变和质变之间能互相转化正确答案:abc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81】题当事物处在量变状态时()。a.事物表现为平衡和静止b.事物外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c.事物从一种质转化为另一种质d.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互易其位正确答案:ab第【182】题中国有句古诗:“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是说,橘这种水果适于在淮南一带种植,如果将它移植到淮北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柑橘会变成一种又小又苦的枳了。这说明()。 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际出发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确答案:ac第【183】题“拔苗助长”这句成语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正确答案:abc第【184】题对于“既要改善人民生活、又要艰苦奋斗”,有这几种看法,你认为何者正确()。a.这是一个既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注意到精神的反作用的提法b.这是一种固守某种传统观念的形而上学的僵化观点 c.这是把两种事物调和起来的自相矛盾的提法d.这是一种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观点正确答案:ad第【185】题“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符合()。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b.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正确答案:bcd第【186】题由于过量砍伐,使得我国某些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反常,灾害频繁。这种教训告诉我们()。a.事物的量变超过了限度,就会引起质变b.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答案:acd第【187】题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在于()。a.量变是同一质态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b.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表现为显著的变化c.量变是数量的增加;质变是场所的变更和事物结构的不同d.量变表现为统一、平衡、静止状态;质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平衡、静止状态的破坏正确答案:abd第【188】题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科学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时期的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的质就是事物各个量的和b.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c.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过程d.质变是量变的结果正确答案:bd第【189】题关于现代兴起的系统论这一学科,正确的说法是()。a.它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b.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总体目标的最优化方向发展c.它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d.它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正确答案:abcd第【190】

马克思-简答+论述题答案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实践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的周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1、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方面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创立起来的。 3、19世纪40-60年代,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4、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阶级性和实践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10、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1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的总特征。 1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3、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4、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 15、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6、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17、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9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20、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或者国家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了。 21、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历史分析发和阶级分析法。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1)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 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 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 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 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 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 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 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 和进步。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 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 1.同一性:(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想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 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 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 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 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 和发展的前提。(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 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 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 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 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 用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 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9、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 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 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 质量互变的规律。质变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 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 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 1.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特殊性:(1)不同是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 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 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 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 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 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 的共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是正确解决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 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s:若问题是为什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则答案加上: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 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 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13、怎样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 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 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3辩证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二者相 互包含。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 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属性。 1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 接现实性的特点。 16、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 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人们 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1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a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 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 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8、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 作用;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 发展。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 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9、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 进步的最 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 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 进社会形 态的变化和发展。 20、简述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 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 作用的人们。不同的历史时期,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 的劳动群众。 (2)决定作用: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 神财富的 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简述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 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a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物质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由商品本身的自然属性决 定,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使用价值构成社 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 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社会的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 础,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一定的社会关系。 2.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a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 具体形式的劳动。b 抽象劳动是指即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即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3.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 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 品的价值 ,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 价值。 2.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 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 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面. (2)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 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4、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 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 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 自发波动。 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影响:(4)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5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6)阻碍技术的进步。 2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指的是私人矛盾和社会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6、简述剩余价值的含义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 那部分价值。 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 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 长度而 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 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 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