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成熟的煤热解技术资料

目前成熟的煤热解技术资料
目前成熟的煤热解技术资料

化石能源中,煤相对富碳,石油和天然气相对低碳,而中国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缺气”。煤作为中国能源的主体,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 和69%,且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占据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中国原煤产量已由2002年的13.8亿t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t,增长到2.55 倍;发电量由2002年的16540亿kW?h增加到2011年的47000.7亿kW?h,增长到2.84倍[1],其中火力发电量达38253.2亿kW?h,比上年增长14.8%,且占发电总量的81.4%。2011年煤炭消费量已达35亿t,主要利用方式仍为燃烧发电,预计到2020年将达50亿t左右。据专家预测,未来的30~50年内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仍将超过50%,2010—2050年的总耗煤量在1000亿t标准煤以上,且发电耗煤量也在逐年增长[1][2]12。中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 5.4%和0.6%。2003年原油进口量为0.82亿t,占消耗总量的32.5%[1];2011年原油进口量已达2.54亿t,占消耗总量的55.5%,远超40%的国际能源安全警戒线;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另外,近年来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2011年天然气产量为1030.6亿m3,而消费量为1173.8亿m3,供需缺口达143.2亿m3[1],预计2020年的缺口将达900亿m3,对外依存度将达40%[2]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供应缺口将逐年加大,势必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造成中国能源供给的安全隐患。因此,中国十分重视石油和天然气的供需问题,从全局考虑制定了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目前已在增加原油和天然气储备、提升原油生产和加工水平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由于缺口巨大,还需采用替代方式缓解油、气进口压力。经研究表明,在多种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的方案中,煤炭转化的量级最大,且已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可行性较高[3]。但是,煤炭的使用量以及使用过程中污染物和CO2的排放量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成为我国化石能源利用中最需重视的问题。众所周知,煤虽然宏观上富碳,但含有富氢低碳的结构,特别是中低阶煤(褐煤和高挥发分烟煤),其挥发分甚至可达40%以上,其中包含简单芳香结构和多种含氧官能团结构。这些低碳组分可在远低于煤气化温度(900℃)下与富碳组分“分离”,直接生成低碳液/气燃料和芳烃、酚类等重要化学品,而且这些化学品的附加值显著高于燃料。因此,煤通过转化生产燃料的路线逐步转向了燃料和化学品联产的路线。由煤热解生产燃料并联产化学品的路线是与煤的组成结构直接相关的煤分级转化,其核心技术充分利用了煤组成结构的不均一性。

1煤热解技术的研究背景

中国科学院郭慕孙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煤拔头”工艺[4]。这是一种以热解为先导的煤多联产技术。该工艺是在常压、中低温的较温和条件下,对高挥发分的年轻煤进行快速热解、快速分离、快速冷凝,将煤中的高值富氢结构产物,如酚、脂肪烃油、三苯(BTX)和多环芳香烃以液体产品的形式提取出来。剩余的半焦作为燃料进一步应用,从而实现分级转化、梯级利用的目的。中国煤炭资源中中高挥发分煤占80%以上,包括约13%的褐煤、42%的次烟煤和33% 的烟煤。富含挥发分的煤可直接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如酚、萘)、大宗燃料油及燃气的碳氢结构,直接燃烧或气化将导致煤中挥发分被等同于煤中的固体组分,未能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不仅造成煤炭资源高值成分的浪费,而且导致煤制油气的煤化工路线长、效率低,同时排放大量污染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排放SOx、NOx、灰尘最多的国家,而由煤炭利用方式排放的CO2已超过50亿t/a,使中国承受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而利用中低阶煤直接生产燃油和燃气,其能效可提高10%以上[4],煤炭节省量、CO2和其他污染物的减排量均非常显著。显然,中低阶煤分级转化联产低碳燃料和化学品的路线将成为我国煤炭利用产业的战略需求。

2煤热解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上述技术思路的指导下,以热解技术为先导的煤综合利用技术逐渐受到各研究所和高校的关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煤热解技术的基础理论、工艺和设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863、973项目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的支持,该研究的核心技术已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采用下行床热解反应器,与循环流化床耦合以实现工艺系统的集成。先后建立了煤处理量8kg/h和30kg/h的耦合提升管燃烧的下行床热解拔头实验装置[5],并建立了与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耦合的煤处理量为5t/h的中试装置,进行了热态实验,对低挥发分的次烟煤,焦油产率为8.1%,煤气产率为7.4%,值得注意的是煤气中甲烷含量较高(28.70%),充分体现了煤低温快速热解后煤气成分的特点。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煤热解与焦油高值利用技术平台及中试”的支持,将在廊坊基地配套建成10t/d的下行床热解器中试平台和700kg/d的煤焦油分离加氢精制中试平台,现已基本完成装置的搭建,预计于2012年底完成中试装置的调试。浙江大学以循环流化床固体热载体供热的流化床热解技术为基础[6],与淮南矿业集团合作开发的示范装置于2007年8月完成72小时的试运行,获得了工业试验数据。该工艺的热解器为常压流化床,用水蒸气和再循环煤气为流化介质,运行温度为540~700℃,粒度为0~8mm的煤经给煤机送入热解气化室,热解所需要的热量由循环流化床锅炉来的高温循环灰提供,热解后的半焦随循环灰送入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燃烧温度为900~950℃。12MW工业示范装置的典型结果为:热解器加煤量10.4t/h,焦油产量1.17t/h,煤气产量1910Nm3/h,煤气热值23.11MJ/Nm3,所得焦油中沥青质含量为53.53%~57.31%。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开发了基于流化床热解的示范装置[7],2009年5月与陕西省神木县煤化工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确定神木10t/h固体热载体粉煤快速热解制油项目,正在进行中试试验。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开发了基于移动床热解装置的多联供技术[8],与陕西省府谷恒源煤焦电化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成了与蒸发量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匹配的热解中试装置。采用府谷西岔沟烟煤,在600℃下热解,得到的产物结构中,焦油产率约为6%,煤气产率约为8%,半焦产率约为75%。

生物质与煤共热解特性研究

生物质与煤共热解特性研究 摘要:选取一种典型生物质样品(棉秆),并将生物质样品与煤分别以1:9、3:7、5:5的质量比混合。采用热重分析法,在相同升温速率下,对各样品进行热解实验,探讨了生物质与煤热解特性的差异以及它们共热解时生物质对煤热解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质与煤的热解特性差异很大:生物质热解温度低,热解速度快,而煤相对热解速度慢,热解温度高;在生物质与煤混合热解时,总体热解特性分阶段呈现生物质和煤的热解特征;随混煤中生物质比例的增加,热解温度降低,热解速度变快。 关键词:热重分析生物质煤热解共热解 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化石能源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生物质能源的利用份额逐年上升[1]。但是,由于生物质分布分散、能量密度低、收集运输和预处理费用高、热值低、水分大、转化利用需要外热源等缺点[2],使得单独利用生物质燃料的设备容量较小、投资费用较高、系统独立性差和效率低。为了使生物质在较短期内实现大规模有效利用,并具有商业竞争力,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和转化技术在现阶段是一种低成本、大规模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可选方案。 1 生物质能的转化 生物质的利用转化方式主要有直接燃烧、热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3]。热化学转化是指高温下将生物质转化为其它形式能量的转化技术,包括气化(在气体介质氧气、空气或蒸汽参与的情况下对生物质进行部分氧化而转化成气体燃料的过程)、热解(在没有气体介质氧气、空气或蒸汽参与的情况下,单纯利用热使生物质中的有机物质等发生热分解从而脱除挥发性物质,常温下为液态或气态,并形成固态的半焦或焦炭的过程)和直接液化(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从生物质中提取液化石油等);生物转化法是指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产生沼气、酒精等能源产品。 固体生物质的热解及其进一步转化是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生物质热化学转化过程中,热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生物质形态各异,组成多为木质素、纤维素等难降解有机物,与矿物燃料不同,因此生物质热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生物质热解的运行参数有终端温度、加热速率、压力和滞留时间等[4]。生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对热解也都有影响。研究生物质与煤共同作为燃料所具有的特性可为更广泛的利用生物质能提供参考依据。 2 试验 2.1 试验仪器及性能指标 采用美国Perkin-Elmer公司生产的热重-差热联用仪(TG/DTA),其性能指标如下:

煤热解动力学研究

煤热解动力学研究 引言 热解是煤燃烧、气化和液化等热加工工业中的基本过程之一,也是成煤过程中的基本环节[1]。因此,研究煤的热解不仅为煤的热加工过程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加深煤化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在研究煤的热解动力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反应速率与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等动力学参数[2-4]。本文着重探索几种热解模型和热解动力学模型,并针对在还原气氛下进行煤热解这一课题,进行动力学选择和分析。 1热解模型 随着近十几年的现代仪器的发展,采用Py-FIMS、13C-NMR(碳核磁共振波谱法)、TG-FTIR(红外光谱仪)等手段对煤结构的研究,使得人们有可能有可能以煤的结构为基础研究煤的热解机理,并由此建立了比较成功的煤热解网络模型,如由用来描述气体逸出与焦油形成的降解一蒸发一交联的FG-DVC模型、FLASHCHAIN模型和化学渗透脱挥发分(CPD)模型。这些模型都是用简化的煤化学和网络统计学描述焦油前驱体的生成,但在网络几何形状、断桥和交联化学、热解产物、传质假设和统计方法上各有不同[5]。 1.1 FG-DVC热解模型 FG-DVC(Functional Group Depolymerization Vaporization Crosslinking)模型是由用来描述气体逸出的官能团模型与描述焦油形成的降解一蒸发一交联模型结合而成的。FG模型是用来描述煤、

半焦和焦油中气体的产生与释放机理;DVC模型是用来描述在桥键断裂和交联发生的影响下煤中大分子网络所发生的分解和缩聚行为,预测碎片的分子量分布情况[6]。FG-DVC模型的基本概念:(1)煤中官能团分解产生小分子类热解气体;(2)大分子网络分解产生焦油和胶质体;(3)胶质体分子量的分布由网络配位数决定;(4)大分子网络的分解是由桥键的断裂来控制,而桥键的断裂是受活泼氢限制;(5)网络的固化是由交联控制的,交联的发生伴随着二氧化碳(桥键断裂前)和甲烷(桥键断裂后)的放出。低阶煤(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在桥键断裂以前发生交联,高挥发分的烟煤(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在交联前就经历了明显的桥键断裂具有高流动性,故放出二氧化碳量的增加致交联的增加和流动性的降低;(6)焦油的逸出是受传质控制的(焦油分子蒸发到小分子气体或焦油蒸汽中以与其蒸汽压或轻组分体积成比例的速度被带出煤粒,高压减小了轻组分体积,所以就降低了具有较低蒸汽压大分子类产品的产量)。 Serio等[7]对FG模型作了进一步假设:1)大部分官能团独立分解生成轻质气体;2)桥键热分解生成焦油前驱体,前驱体本身也尤其代表性的官能团组成;3)焦油和轻质烃或其它组分相互竞争煤中的可供氢以稳定自由基,一旦内部供氢耗尽,焦油和轻质烃类(除CH4外)便不在生成;4)焦油和半焦的官能团以相同速率继续热解。 DVC模型最初用蒙特卡罗法来分析断键、耗氢和蒸发过程,后来也开始使用渗透理论,只是在个别概念上稍有修正。DVC模型为焦油生成提供了统计基础,该模型假定断键裂为单一的乙撑性断键,其活

生物质热解与煤热解气化比较与现状

生物质热解与煤热解气化比较与现状 关键词:生物质煤热解 研究表明[1],生物质与煤的热解特性差异很大;生物质热解温度低,热解速度快,而煤相对热解速度慢,热解温度高。 现今单一煤种的热解在各方面都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而生物热解方面也正在取得巨大的研究成果。煤热解的气体产物以一氧化碳、甲烷和氢气为主,其中固体产物为固体焦和焦油。生物质热解气化产物主要是不饱和烃类气体和大量的氢气,还有不饱和烃类液体例如苯等。但是相比之下,由于大量水分的存在,生物质热解气化失重率比较大,而由于硫的掺杂,煤气化热解的产物中含有大量含硫氮化合物,使之燃烧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为了提高脱硫脱氮的效率和改善煤单独热解产物不饱和度较高的问题,科学各界开始对生物质同煤共热解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研究结果[2]表明,生物质可阻止强粘结性煤热解过程中颗粒之间的粘结,得到粒状焦炭;生物质热解生成较多的H2,有利于煤中硫和氮的脱除;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煤粒度的减小和煤变质程度的降低,热解脱硫和脱氮率增大。 根据研究[2]可知,生物质热解的最大热解峰(低于400摄氏度)和煤的最大热解峰(高于400摄氏度)不重合,而且差值有的在100摄氏度以上。由此可知,生物质与煤共同热解没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为了解决不同步热解的问题,科学界提出了两步法煤与生物热解、利用煤的黑度比生物质高的特点以辐射的加热方式进行同步加热、两段管式炉分步控温进行热解等。这些方法的核心都在于利用生物质的富氢产物为煤脱硫脱氮提供天然低廉的氢来源,同时也提高了煤的轻质液相产率,气体中的不饱和烃含量降低,将富裕的生物氢转移到了缺氢的煤焦中。 鉴于生物质与聚合物及生物质与煤的共热解或两步法热解具有很大的优势,加强生物质与聚合物的共热解和生物质与煤的共热解及两步法热解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深入研究生物质与聚合物共热解的协同作用的机理,加强研究生物质与煤共热解中脱硫、脱氮及固体焦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机理,同时,进一步研究改进生物质与煤两步法热解的工艺,为实现生物质中富裕的氢向煤的转移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 尚琳琳,程世庆,张海清。生物质与煤共热解特性研究 [2] 马光路。生物质与聚合物、煤供热解研究进展

煤热解主要装置和技术汇总

煤热解主要装置和技术 (一)鲁奇鲁尔煤气公司法(LurgiRuhrgas) 1.工艺简介 该法是由LurgiGmbH公司(联邦德国)和RuhrgasAG公司(美国)开发研究的,其工艺流程见图1-1。粒度小于5mm的煤粉与焦炭热载体混合之后,在重力移动床直立反应器中进行干馏。 产生的煤气和焦油蒸气引至气体净化和焦油回收系统,循环的焦炭部分离开直立炉用风动输送机提升加热,与废气分离后作为热载体再返回到直立炉。在常压下进行热解得到热值为26~32MJ/m3的煤气,半焦以及煤基原油,后者是焦油产品经过加氢制得。 2.开发应用状况 此工艺过程在日处理能力12t煤的装置上已经掌握,并建立了日处理250t煤的试验装置以及日处理800t煤的工业装置。

(二)大连理工大学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 1.工艺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郭树才等人开发的固体热载体干馏新技术主要实验装置有混合器、反应槽、流化燃烧提升管、集合槽和焦油冷凝回收系统等。原料煤粉碎干燥后加入原料槽。干馏产生的半焦为热载体,存于集合槽,煤和半焦按一定的焦煤比分别经给料器进入混合器。由于混合迅速而均匀,物料粒度小,高温的半焦将热量传给原料粒子,加热速度很快,煤即发生快速热分解。由于煤粒热解产生的挥发物引出很快,二次热解作用较轻,故新法干馏煤焦油产率较高。经混合器混匀的物料进入反应槽,在此完成干馏过程,析出干馏气态产物,即挥发产物。反应槽固态产物半焦经给料器进入燃烧器。半焦或加入的燃料与预热的空气进行燃烧,使半焦达到热载体规定的温度,在提升管中被提升到一级旋风分离器,半焦与烟气分离。热半焦自一级旋风分离器人集合槽,作为热载体循环。多余的半焦经排料槽作为干馏产物外送。烟气在二级旋风分离器除尘后外排。干馏气态产物自反应槽导出后,经过除尘器、空冷器和水冷器析出焦油和水。煤气经干燥脱去水分,在-30℃左右条件下进行冷冻,回收煤气中的汽油。净煤气经抽气机及计量后送出。 2.开发应用状况 已完成多种油页岩、南宁褐煤、平庄褐煤和神府煤的10kg/h的试验室实验,在内蒙古平庄煤矿进行了能力为150t/d的褐煤固体热载体热解的工业性实验并建成5.5万t/a的工业示范厂。 (三)COED法 1.工艺简介 该工艺由美国FMC和OCR联合开发,采用低压、多段、流化床煤干馏工艺流程见图1-2。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研究进展

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的研究进展 1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对单独的煤或生物质热解气化研究都相对比较成熟,由于煤是由生物质经几千万年以上转换而得来的,研究表明,生物质特性和利用方式与煤炭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能将两者热解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生物质与煤的共热解,势必能扬长避短,得到更好的效果。热解是生物质与煤利用技术中具有共性的重要问题。 煤在500°C热解产物以焦炭为主;在500~650°C快速热解产物以焦油或生物油为主;在800~1100°C以可燃气为主。 影响生物质与煤热解过程及产物的因素有:①生物质或煤的物料特性;②热解终温的高低;③升温速率的快慢。生物质与煤的混合共热解,既能克服生物质能量密度低的问题,又能发挥生物质本身的特点,实现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的富集。在对煤与生物质的热解研究中,目前对于催化热解机理,升温速率影响,混烧方式以及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中对于二者的混合共热解成为重要课题。 2生物质与煤共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生物质与煤共热解研究主要在于二者的协同作用。对于协同作用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生物质与煤共热解时存在协同作用;另一种是二者不存在协同作用 2.1 单独生物质和煤的热失重曲线比较. 图2-1[1]比较了生物质和煤的热失重曲线,可以看出,煤和生物质的DTG 曲线图中都出现了两个峰,也即脱水峰和脱挥发分峰。在50~200℃的低温阶段,煤和生物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峰,这是由于煤和生物质本身都含有水分所致,物料所含水分越高,该段TG 曲线变化越明显。随着热解温度的上升,煤和生物质进入热解主要失重阶段。此段生物质的失重率急剧增大,且生物质的总热解转化率明显高于煤,这与两者的组成成分和分子结构有关。由于生物质与煤组成结构不同,其热解过程也大不相同。生物质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木质素通过相对较弱的醚键(R-O-R)结合,其结合键能较小(380~420kJ/mol),在较低的热解温度下就断裂。因此,成分中含有较多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玉米秸秆(CS)在220℃左右就已开始热解,并在540℃左右就已基本热解完毕。而成分中含有较多木质素的木屑(SD)的热解起始温度稍高于CS,在230℃左右开始析出挥发分,并在590℃左右就已基本热解完毕。煤主要是C=C 键(键能为1000kJ/mol)相连的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构成的大分子芳香聚合物,分子结合较强,在较低温度下很难断裂,因此煤热解温度较高。从表2-1 工业分析可知,生物质的挥发分含量要远远大于煤。以上因素都可能导致生物质更高的总热解转化率。 从DTG 曲线来看,两种生物质的挥发分开始析出温度为在225℃左右,其最大热解峰温分别为340℃左右(CS)和370℃左右(SD)左右,两种煤的挥发分开始析出温度分别为350℃左右(LC)和440℃左右(MC),其热解峰温分别约为470℃(LC)和580℃(MC)。煤的挥发分开始析出温度比生物质要高130~210℃,其主要热解阶段温度比生物质要高130~240℃。可见,生物质和煤的热解过程中主要热解阶段温度相差较大,当煤开始热分解时,生物质的大部分已经热解掉了。 因此,使两种物料在相同或相近的温度范围内共热解,生物质中富裕的氢才会尽可能有效的被煤利用而使两者共热解过程中发生协同效应。

煤热解调研报告

煤热解调研报告 梁欢 一、煤热解概述 煤的热解也称为煤的干馏或热分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煤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煤热解的结果是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固体(半焦或焦炭)等产品,尤其是低阶煤热解能得到高产率的焦油和煤气。 焦油经加氢可制取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是石油的代用品,而且是石油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化工原料。煤气是使用方便的燃料,可成为天然气的代用品,另外还可用于化工合成。半焦既是优质的无烟燃料,也是优质的铁合金用焦、气化原料、吸附材料。用热解的方法生产洁净或改质的燃料,既可减少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煤中所含的较高经济价值的化合物,具有保护环境、节能和合理利用煤资源的广泛意义。 总之,热解能提供市场所需的多种煤基产品,是洁净、高效地综合利用低阶煤资源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各国都开发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煤炭热解工艺技术。 1.热解工艺分类: 煤热解工艺按照不同的工艺特征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气氛分为惰性气氛热解(不加催化剂),加氢热解和催化加氢热解。 按热解温度分为低温热解即温和热解(500 ~650 ℃)、中温热解(650 ~800 ℃)、高温热解(900 ~1000 ℃)和超高温热解(>1200 ℃)。 按加热速度分为慢速(3 ~5 ℃/min)、中速(5 ~100 ℃/s)、快速(500 ~105℃/s)热解和闪裂解(>106℃/ s)。 按加热方式分为外热式、内热式和内外并热式热解。 根据热载体的类型分为固体热载体、气体热载体和固-气热载体热解。 根据煤料在反应器内的密集程度分为密相床和稀相床两类。 依固体物料的运行状态分为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滚动床。 依反应器内压强分为常压和加压两类。 煤热解工艺的选择取决于对产品的要求,并综合考虑煤质特点、设备制造、工艺控制技术水平以及最终的经济效益。慢速热解如煤的炼焦过程,其热解目的是获得最大产率的固体

煤与生物质

?煤与生物质(稻秸秆)共热解反应及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09-10-16 阅读次数:218 字体大小: 【小】【中】【大】 煤与生物质(稻秸秆)共热解反应及动力学分析摘要:本文利用综合热分析仪,对煤(褐煤、无烟煤)与稻秸秆按不同比例混合及各自单独热解反应进行了热解实验。结果表明,生物质与煤的热解过程可简化看作是在较低温度段(400℃以下)热解以生物质为主;在高温段(600℃~850℃)热解以煤为主。生物质对煤的热解过程有促进作用,随着生物质参混比例的上升,使煤的热解高峰区的温度向低温区移动。但是促进程度是随着生物质的量的增加而减小的,并且对褐煤的促进作用要比对无烟煤的作用明显。在动力学分析中,发现褐煤和生物质单独热解过程在整个热解温度范围内可用 coats-Redfern法按反应级数n=1的过程来计算出热力学参数;但是两者混合后的热解过程,由于反应机理及过程发生了变化,并不能用简单的热解动力学模型来描述;最后,对无烟煤与稻秸秆(质量比例3:2)的混合物按升温速率分别为10℃/min和20℃/min的热解过程作了对比试验,总结出升温速率对热解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煤与生物质稻秸秆热重分析动力学参数 中图分类号:TK6 一引言 生物质是人类利用最早、最多、最直接的能源,同时也是低碳燃料和唯一可运输及储存的可再生能源,可实现CO2的零排放。我国生物质储量丰富,因此生物质能的开放和利用有着重大意义[1]。同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煤炭的依赖性还很大。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发电和热解转化技术是高效洁净合理利用我国两大优势能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但可降低CO2、NOX 、SOX 的排放量,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生物质单独使用时的焦油问题。 对于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的问题,国内外的学者作了不同结论的实验研究。对于其协同性问题,存在两个对立的观点。Chatphol.M[2]、Collot.A.G[3]等人,各自在实验中得到无协同作用的结论;而Nikkhah.K[4]、McGee.B[5]等人则在共热解试验中得出有协同性的结论。阎维平[6]用生物质混合物与褐煤的共热解试验证明生物质粉末对煤的热解有一定的促进和抑制的作用,两者间有协同性存在;而李文[7]、李世光[8]等人则通过试验说明两者无明显的协同作用。虽然各国学者对煤与生物质的共热解,做了很多实验研究,但是对反应机理和有无协同性等问题并未作出结论。 由于煤的种类众多,生物质与煤共热解的特性与煤的种类也应该有关,且还没学者对共热解过程进行深入的动力学分析,因此,本实验选用稻秸秆作为生物质试样,与褐煤及无烟煤分别进行了共热解的实验研究,寻求共热解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二实验部分 1 实验样品 实验所考察的稻秸秆来自常州地区的稻子,褐煤选自云南富源煤矿,无烟煤来自山西长治的潞安矿。三者粒径均在20目到60目之间,将物料干燥后制成不同比例的试样,以备热重实验使用。表1为三种物料的工业分析参数; 名称M ad A ad V ad Fc ad 稻秸杆18.16 15.97 53.52 11.85

热解温度和时间对煤热解过程中汞析出的影响

2 0 0 9年第5期 我国的煤炭需求量预计2010年将超过30亿t[1], 但燃煤技术普遍落后发达国家,燃煤释放的汞对环 境生态系统的污染相对于发达国家更为严重[2]。目前 对汞在煤热解过程的析出和形态转化规律不是十分 清楚,特别是对脱除机理和影响因素的认识处于起 步阶段。相对于燃煤后脱汞的昂贵技术,燃煤前对煤 的预处理如洗煤、对煤的热解等手段具有节约成本, 从源头去除污染的意义。 国内外学者研究了一些因素对煤热解中汞析出 的影响,比如煤的挥发分、煤的赋存状态、热解时的 升温速率、热解时的温度、热解时的停留时间等。 Stephen Niksa[3]认为只有了解煤中汞的各种物种形 态所占比例才能更好的预测汞析出的反应机理,王 云鹤[4]、刘桂建[5]等人也同样认为煤中汞在热解过程 中的迁徙以及价态的变化是研究煤析出机理的关 键。Min Wang[6]等人从煤粉挥发分的角度对烟煤中 温热解过程进行了分析,这与李扬[7]用神府和兖州两 种烟煤在400~1000℃的温度范围内采用程序升温 热解反应装置进行的热解和气化实验的结论相似。 本文依据美国EPA提供的Ontario-Hydro方 法,探索不同的热解温度以及不同的热解时间对煤 中汞的析出影响规律,并分析其中的机理。 热解温度和时间对煤热解过程中 汞析出的影响 王卉1,刘玲2,杨宏旻1,段钰锋2 (1.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南京210042;2.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南京210096)摘要:采用国际通用的Ontario-Hydro法,对150目的煤粉在氮气气氛下不同热解温度和时间下进行的热解研究,测试结果表明:汞总释放率随时间呈现递增趋势,热解时间对汞的形态分 布影响很小。汞总释放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几乎呈线性关系增长,而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元素 汞占总汞的比例先变大再变小。元素汞在热解过程中始终是气态汞的主要形态。不同的煤种对 汞释放率有影响,变质程度较低的兖州煤汞的释放率较低,变质程度较高的大同和神华煤的释 放率相对较高。 关键词:汞;热解;热解温度;热解时间 Abstract:Using Hydra AA to measure mercury,and DMA80analyze mercury in the semi-coke,study Datong coal in nitrogen atmosphere of coal pyrolysis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nd time of pyrolysis,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total mercury release rate over time showed increasing trend,pyrolysis tim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ercury in the form has little effect.The total mercury release rate increased as the temperature is almos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with the pyrolysis temperature,elemental mercury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mercury in the first large and then smaller.Elemental mercury in the process of pyrolysis gas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form of mercury,different rates of coal on the impact of mercury release.Less deterioration of Yanzhou Coal the release of mercury is relatively low,a higher degree of metamorphism of Datong and Shenhua the release rate is relatively high. Key words:mercury;pyrolysis;pyrolysis temperature;pyrolysis time 中国分类号:TK411+.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523(2009)05-0020-04 洁净煤燃烧与发电技术 20··

煤的热解

煤的热解—干馏 所谓煤的热解,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煤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复杂过程。其结果是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固体(半焦或焦炭)等产品。煤的热解也称为煤的干馏或热分解。按热解最终温度不同可分为:高温干馏900-1050℃,中温干馏700--800℃,低温干馏500-600℃。煤的干馏是热化学加工的基础。 3.1.热解过程: 从上可见,煤的焦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室温~300℃),从室温到300℃为干燥、脱吸阶段,煤在这一阶段外形没有什么变化,120℃前是脱水干燥,120-200℃是放出吸附在毛细孔中的 气体,如CH 4、CO 2 、N 2 等,是脱气过程。 第二阶段(300~550或600℃),这一阶段以解聚和分解反应为主,煤形成胶质体并固化黏结成半焦。煤在300℃左右开始软化,强烈分解,析出煤气和焦油,煤在450℃前后焦油量最大,在450~600℃气体析出量最多。煤气成分除热解水,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外,主要是CH4及不饱和气态烃。这一阶段由于产生了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特别是中等变质程度的烟煤),产生了熔融,流动和膨胀到再固化的过程。 第三阶段(600~1000℃),以缩聚反应为主,这是半焦变成焦炭的阶段,以缩聚反应为主。焦油量极少,在550-750℃,半焦分解析出大量气体,主要是氢气,少量CH4,成为二次解析。700℃时氢气量最大。此阶段基本不产生焦油。750--1000℃半焦进一步分解,继续析出少量气体(主要是氢气),同时残留物进一步缩聚,半焦变成焦炭。 除了烟煤,煤化程度低的褐煤、泥煤,与烟煤干馏过程一样,但不存在胶体形成阶段,仅发生激烈分解,析出大量气体和焦油,无粘性,形成的半焦为粉状,加热到高温时形成焦粉。 另外,高变质无烟煤的热解过程比较简单,是一个连续的析出少量气体的过程,既不能生成胶质体也不生成焦油。因此,无烟煤不适宜用干馏方法进行加工。

100万吨兖矿褐煤热解提油提气技术方案建议书

100万吨兖矿褐煤热解提油提气技术方案建议 书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00wt/a低阶煤分段热解提烃 生产优质油气及缚硫洁净炭 技术与工艺方案建议书 1 低阶煤中低温分段热解提取油气资源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特点是缺油少气富煤。截止2012年我国查明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仅为亿t,天然气万亿m3;而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万亿t,其中有75%以上是中低阶煤。 开发新工艺技术推动我国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已迫在眉睫。先提取煤中业已存在的油气资源,并生产高附加值固体洁净炭,从而形成热解提烃(油气)-洁净炭气化-合成、热解-油气提质-洁净炭燃烧发电等多途径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技术路线,是解决我国低阶煤利用的必由之路。若采用低阶煤中低温分段热解提烃技术,在我国目前直接燃烧发电的低阶煤中,每年仅以10亿t 低阶煤先提取油气资源然后再发电计算,就可提取油1亿t左右(相当于原油亿t)、烷烃气产品超过1000亿m3、其余利用余热生产合成气合成甲烷的量接近甚至超过提取烷烃气的量。 采用科学的分段热解中低阶煤技术制取油气,对于弥补我国缺油少气现状、突破油气对外依存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般情况下,低阶煤(多指褐煤、长焰煤等低煤化度煤)与挥发分大于18%的中阶煤的挥发物主要是以烃类物质构成的。在 挥发分大于25%的中、低阶煤挥发物中,烃类成分一般占无水 基挥发分质量的80%以上。尤其在长焰煤、气煤及更低煤化度 的低煤阶煤中,烃类成分大多占无水基煤总质量比的30%左 右,高者甚至可达35%以上。

低温热解处理后煤的热重分析

第21卷 第4期煤 炭 转 化V o l.21 No.4 1998年10月COA L CON V ERSIO N Oct.1998 低温热解处理后煤的热重分析 郑昀辉1) 戴中蜀2) 摘 要 采用等温与非等温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温热解处理前后的兖州煤、大同煤的热解历程进行分析。发现处理后煤样的热解行为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其动力学参数数值发生一些变化,并且在各个温度处的失重量变化明显。 关键词 热失重,煤,低温热解 中图分类号 TQ533 0 引 言 炼焦用煤经低温热解处理后,其结焦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1]根据结焦机理,这种变化必然会在与其有关的热解过程中反映。人们曾采用各种途径对煤的热解行为进行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热重法。通过对煤的热重分析,可求出热解反应有关的动力学参数,进而了解其反应机理。通常对煤样的热重分析有两种途径,即等温失重和非等温失重。[2~5]等温热失重将热解温度恒定于某一温度点,通过热解失重求出反应动力学常数,以此来了解该温度下的热解反应情况;而非等温热失重则是按一定的升温程序进行连续升温的过程,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可以对整个温度范围内的热解行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不能准确描述某一温度时热解反应情况。 本文采用等温与非等温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两种低煤化度煤的热解过程,并对经低温热处理后的煤样进行了同样的实验,以将其热解过程进行对比。 1 实验部分1.1 煤样的制备及分析 选定300℃,350℃为低温热解处理温度,分别对兖州煤和大同煤进行低温热解处理,其方法见参考文献[6].对处理前后的试样进行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所得数据见表1. 表1 试样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数据煤 样  工业分析/% M ad A d V da f 元素分析/%,daf C H O N S 兖州原煤 3.299.0237.3682.96 5.239.72 1.570.52兖州300℃ 1.858.8435.9983.07 5.159.70 1.560.52大同原煤 2.628.2530.4583.15 4.8310.530.960.52大同350℃ 2.198.3829.1883.74 4.5610.270.950.48 1.2 热失重实验 实验采用北京光学仪器厂产CT—2差热天平进行。将待测煤样装入坩埚中,在N2气体的保护下,按一定的加热制度进行升温。即先以20℃/m in 升温速度快速升温至300℃,在300℃的条件下恒温至失重速率曲线为0,再以15℃/min的升温速率快速升温至350℃,保持恒温至失重速率曲线水平。按类似的操作每间隔50℃作一次等温失重,直至550℃.所得煤样的热失重曲线见图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9376256).  1)硕士,武钢技术中心产品所,430080武汉;2)教授,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化工系,430081武汉 收稿日期:1998-05-17

第一节煤的热解

第五章煤的工艺性质 煤的工艺性质是指煤在一定的加工工艺条件下或某些转化过程中呈现的特性。如煤的黏结性、结焦性。 第一节煤的热解 一、热解过程 1.煤的热解定义 将煤在惰性气氛中(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持续加热至较高温度时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煤焦油)和固体(半焦或焦炭)的复杂过程称为煤的热解(pyrolysis)、或煤的干馏、煤的炭化(carbonization)。 2.煤的热解分类 按热解终温分三类: 低温干馏(500~600℃) 中温干馏(700~800℃) 高温干馏(950~1050℃) 3.煤的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室温~活泼分解温度Td(300~350℃) 即煤的干燥脱吸阶段。煤的外形基本上没有变化。在120℃以前脱去煤中的游离水;120~200℃脱去煤所吸附的气体如CO、CO2和CH4等;在200℃以后,年轻的煤如褐煤发生部分脱羧基反应,有热解水生成,并开始分解放出气态产物如CO、CO2.H2S等;近300℃时开始热分解反应,有微量焦油产生。烟煤和无烟煤在这一阶段没有显著变化。 (2)第二阶段:活泼分解温度Td~600℃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活泼分解。以分解和解聚反应为主,生成和排出大量挥发物(煤气和焦油)。气体主要是CH4及其同系物,还有H2.CO2.CO及不饱和烃等,为热解一次气体。焦油在450℃时析出的量最大,气体在450~600℃时析出的量最大。烟煤在这一阶段从软化开始,经熔融、流动和膨胀再到固化,出现了

一系列特殊现象,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产生了气、液、固三相共存的胶质体。(3)第三阶段(600~1000℃) 又称二次脱气阶段。以缩聚反应为主,半焦分解生成焦炭,析出的焦油量极少。一般在700℃时缩聚反应最为明显和激烈,产生的气体主要是H2,仅有少量的CH4,为热解二次气体。随着热解温度的进一步升高,约在750~1000℃,半焦进一步分解,继续放出少量气体(主要是H2)。同时分解残留物进一步缩聚,芳香碳网不断增大,排列规则化,密度增加,使半焦变成具有一定强度或块度的焦炭。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 二、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1.有机化合物热解过程的一般规律 煤的热解是煤有机质大分子中的化学键的断裂与重新组合。 有机物中主要的几种化学键的键能见表5-1 (1)在相同条件下,煤中各有机物的热稳定次序是:芳香烃>环烷烃>炔烃>烯烃>开链烷烃。 (2)芳环上侧链越长越不稳定,芳环数越多其侧链越不稳定,不带侧链的分子比带侧链的分子稳定。例如,芳香族化合物的侧链原子团是甲基时,在700℃才断裂;如果是较长的烷基,则在500℃就开始断裂。 (3)缩合多环芳烃的稳定性大于联苯基化合物,缩合多环芳烃的环数越多(即缩合程度越大),热稳定性越大。 2.煤热解中的主要化学反应 (1)分解温度(<300~350℃)以下的反应

日本的煤炭快速热解技术

日本的煤炭快速热解技术 徐 振 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北京 100013) 摘要:为了开发独具特色的煤炭快速热解技术,日本先后建立了原料煤处理量分别为7 t/d 和100t/d 的工艺开发和中间试验装置。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t 高挥发分原料煤经过快速热解,大致可以得到低热值为17187MJ /m 3的煤气1000m 3、半焦250kg 、焦油70kg 、苯类(主要是苯、甲苯及二甲苯)35kg ,同时还可副产水蒸气约300kg 。目前,中试研究仍在进行中。 关键词:煤炭;快速热解;气流床 中图分类号:TQ5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772(2001)0120048204 收稿日期:2001-02-12 作者简介:徐振刚(1960-),男,吉林梨树人,高级工程师,现任煤科总院北京煤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为了实现煤炭的洁净与高效利用,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并能从高挥发分煤中同时获得气态、液态及固态的多种化工产品和燃料,日本开发了独具特色的煤炭快速热解技术,并先后建立了原料煤处理量分别为7t/d 和100t/d 的工艺开发和中间试验装置。本文将对日本煤炭快速热解技术的反应器结构、工艺流程、工艺开发研究、中间试验研究以及将来商业化生产装置的物料衡算等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1 反应器结构 日本煤炭快速热解技术采用的反应器为两段气流床形式,上段用于煤粉干馏,下段用于半焦气化。下部半焦气化段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为上部煤粉热解段提供热量;二是分离和排出半焦中的灰 (试验表明:半焦中83 14%的灰从气化段底部以液态形式排出,其余部分的灰随煤气带走)。图1为该两段气流床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 日本煤炭快速热解反应器结构示意

目前成熟的煤热解技术资料

化石能源中,煤相对富碳,石油和天然气相对低碳,而中国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缺气”。煤作为中国能源的主体,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 和69%,且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占据一次能源的主导地位。中国原煤产量已由2002年的13.8亿t增加到2011年的35.2亿t,增长到2.55 倍;发电量由2002年的16540亿kW?h增加到2011年的47000.7亿kW?h,增长到2.84倍[1],其中火力发电量达38253.2亿kW?h,比上年增长14.8%,且占发电总量的81.4%。2011年煤炭消费量已达35亿t,主要利用方式仍为燃烧发电,预计到2020年将达50亿t左右。据专家预测,未来的30~50年内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仍将超过50%,2010—2050年的总耗煤量在1000亿t标准煤以上,且发电耗煤量也在逐年增长[1][2]12。中国已探明的化石能源储量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 5.4%和0.6%。2003年原油进口量为0.82亿t,占消耗总量的32.5%[1];2011年原油进口量已达2.54亿t,占消耗总量的55.5%,远超40%的国际能源安全警戒线;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另外,近年来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2011年天然气产量为1030.6亿m3,而消费量为1173.8亿m3,供需缺口达143.2亿m3[1],预计2020年的缺口将达900亿m3,对外依存度将达40%[2]1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供应缺口将逐年加大,势必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造成中国能源供给的安全隐患。因此,中国十分重视石油和天然气的供需问题,从全局考虑制定了能源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目前已在增加原油和天然气储备、提升原油生产和加工水平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由于缺口巨大,还需采用替代方式缓解油、气进口压力。经研究表明,在多种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的方案中,煤炭转化的量级最大,且已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可行性较高[3]。但是,煤炭的使用量以及使用过程中污染物和CO2的排放量远大于石油和天然气,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成为我国化石能源利用中最需重视的问题。众所周知,煤虽然宏观上富碳,但含有富氢低碳的结构,特别是中低阶煤(褐煤和高挥发分烟煤),其挥发分甚至可达40%以上,其中包含简单芳香结构和多种含氧官能团结构。这些低碳组分可在远低于煤气化温度(900℃)下与富碳组分“分离”,直接生成低碳液/气燃料和芳烃、酚类等重要化学品,而且这些化学品的附加值显著高于燃料。因此,煤通过转化生产燃料的路线逐步转向了燃料和化学品联产的路线。由煤热解生产燃料并联产化学品的路线是与煤的组成结构直接相关的煤分级转化,其核心技术充分利用了煤组成结构的不均一性。 1煤热解技术的研究背景 中国科学院郭慕孙院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煤拔头”工艺[4]。这是一种以热解为先导的煤多联产技术。该工艺是在常压、中低温的较温和条件下,对高挥发分的年轻煤进行快速热解、快速分离、快速冷凝,将煤中的高值富氢结构产物,如酚、脂肪烃油、三苯(BTX)和多环芳香烃以液体产品的形式提取出来。剩余的半焦作为燃料进一步应用,从而实现分级转化、梯级利用的目的。中国煤炭资源中中高挥发分煤占80%以上,包括约13%的褐煤、42%的次烟煤和33% 的烟煤。富含挥发分的煤可直接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如酚、萘)、大宗燃料油及燃气的碳氢结构,直接燃烧或气化将导致煤中挥发分被等同于煤中的固体组分,未能实现资源的梯级利用,不仅造成煤炭资源高值成分的浪费,而且导致煤制油气的煤化工路线长、效率低,同时排放大量污染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排放SOx、NOx、灰尘最多的国家,而由煤炭利用方式排放的CO2已超过50亿t/a,使中国承受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而利用中低阶煤直接生产燃油和燃气,其能效可提高10%以上[4],煤炭节省量、CO2和其他污染物的减排量均非常显著。显然,中低阶煤分级转化联产低碳燃料和化学品的路线将成为我国煤炭利用产业的战略需求。

煤炭热解技术概述

煤炭热解技术概述 文章来源:中化新网更新时间:2010-08-06 煤的热解也称为煤的干馏或热分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煤在不同的温度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程。煤热解的结果是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固体(半焦或焦炭)等产品,尤其是低阶煤热解能得到高产率的焦油和煤气。 焦油经加氢可制取汽油、柴油和喷气燃料,是石油的代用品,而且是石油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化工原料。煤气是使用方便的燃料,可成为天然气的代用品,另外还可用于化工合成。半焦既是优质的无烟燃料,也是优质的铁合金用焦、气化原料、吸附材料。用热解的方法生产洁净或改质的燃料,既可减少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又能充分利用煤中所含的较高经济价值的化合物,具有保护环境、节能和合理利用煤资源的广泛意义。 总之,热解能提供市场所需的多种煤基产品,是洁净、高效地综合利用低阶煤资源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的有效途径。各国都开发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煤炭热解工艺技术。 热解工艺分类: 煤热解工艺按照不同的工艺特征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气氛分为惰性气氛热解(不加催化剂),加氢热解和催化加氢热解。 按热解温度分为低温热解即温和热解(500 ~650 ℃)、中温热解(650 ~800 ℃)、高温热解(900 ~1000 ℃)和超高温热解(>1200 ℃)。 按加热速度分为慢速(3 ~5 ℃/min)、中速(5 ~100 ℃/s)、快速(500 ~105℃/s)热解和闪裂解(>106℃/ s)。 按加热方式分为外热式、内热式和内外并热式热解。

根据热载体的类型分为固体热载体、气体热载体和固-气热载体热解。 根据煤料在反应器内的密集程度分为密相床和稀相床两类。 依固体物料的运行状态分为固定床、流化床、气流床,滚动床。 依反应器内压强分为常压和加压两类。 煤热解工艺的选择取决于对产品的要求,并综合考虑煤质特点、设备制造、工艺控制技术水平以及最终的经济效益。慢速热解如煤的炼焦过程,其热解目的是获得最大产率的固体产品-焦炭;而中速、快速和闪速热解包括加氢热解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最大产率的挥发产品-焦油或煤气等化工原料,从而达到通过煤的热解将煤定向转化的目的。 下表列出了目标产品与一般所相应采用的热解温度、加热速度、加热方式和挥发物的导出及冷却速率等工艺条件。 煤热解过程的反应过程 可以认为,煤热解是多阶段进行的,在初始阶段首先脱掉羟基,然后是某些氢化芳香结构脱氢,甲基断裂和脂环开裂。在热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结果可能是由于裂解时至少生成两个自由基而引发的。这些自由基随即可以通过分子碎片周围的原子重排,或通过与另外的分子相互碰撞,而得到稳定。稳定后的结构,视蒸气的挥发性和温度情况,可以作为挥发产品析出,或者作为半焦的结构碎片残留下来。

沫煤热解技术说明

(此技术方案内涉公司多年核心技术和专利只供内部使用,严禁外借、复印、拍照,否则将承担相应后果) 组合式沫煤热解工艺技术 说明 项目号: TY-201467 项目负责:王东辉 陕西天一洁净型煤化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014年6月20日于西安

项目顾问组人员: 冉新权(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循环经济研究会原副会长,教授)蔡颂尧(原冶金厅副厅长、陕西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李挺(原陕西冶金设计院院长、陕西方圆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小粒煤技术拥有者) 张皙(西安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总工正高级工程师) 任中兴(原环境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王珍 ( 环境监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王春风(北京众联盛化工工程有限公司总工、外热式热解炉技术正高级工程师)王永华(北京众联盛化工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 刘嘉岐(原鞍山焦耐院煤化室主任“二合一”地面除尘站、燃烧式导烟车专利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张中明(陕西冶金设计院配煤及焦炉专家正高级工程师) 李会锋(化工第二设计院焦化脱硫专家高级工程师) 李水锋 (陕西冶金设计院电气控制专家高级工程师) 管至善(原陕西焦化厂技术厂长煤化专家高级工程师) 王东辉(陕西天一洁净型煤化工董事长、西安元极热能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方圆设计工程公司总工,兰炭废水综合处理站、稀土氯化铵 废水处理综合站、兰炭干法熄焦专利人、混热式混煤热解技术专利人、 混热式蒸发技术专利人,高级工程师)

10万吨/年组合式弱粘结沫煤热解系统 工艺说明 一、概述 本工艺方案按照《焦化产业发展政策》结合本地资源优势,采用共性平台的技术《非粘结煤低温热解工艺技术》进行沫煤热解及回收化工产品剩余煤气供电厂燃料用气。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本项目以达到循环经济,提高发展质量的目的,同时以“保证生产,简化辅助”的原则进行设计,尽量减少用地、节约资金。在保证生产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辅助、服务设施。采用先进可靠的工艺流程及设备,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使生产中的排放物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和规定,重视安全与工业卫生使工程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项目充分利用热解过程中的燃烧废气余热,进行入炉煤的干燥,使入炉煤水分降低,生产产量提高,含氨废水减少,达到减排降耗效果。 工艺技术实施的背景条件 根据国内沫煤的特点:采用机采,生产出来的煤,<5mm的沫煤占总煤量的65%,≥5mm的煤占总产量的35%左右,根据现有煤热解使用和实验情况,采用回转窑、小粒煤炉型、混热式混煤炉,最大配沫煤量不足25%,即:机采出来的煤全部>5mm的煤热解后,最大能处理沫煤量为总煤的12%,还有53%的沫煤(≯5mm)仍然无法处理。 如何解决沫煤(≯5mm)的热解,热解后的洁净煤贮运、使用(不改变原有工业锅炉的结构,完成面焦的替代燃烧,是洁净煤最终发展途径),是本项目技术开发核心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