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效率理论综述

投资效率理论综述
投资效率理论综述

投资效率研究理论综述

摘要: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政府采用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一度在国内外引起争议。2012年,李克强政府采用了“调机构、增内需、新型城市化”的经济政策,其政策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拉动内需。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投资效率和投资增速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本文就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投资增速和投资效率研究理论进行归纳。本文找出了这些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和新近研究状况,提出了笔者对于国内外专家关于投资研究的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国内外当前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

关键字:投资投资效率过度投资寻租

一、研究动态评述

国外学者开创投资效率理论先河,早期研究投资的相关理论,并且对影响投资增长因素作了深入分析。凯恩斯学派的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中的投资思想为基础,并经过进一步发展而形成的,该理论以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为最优资本函数曲线和最优投资函数曲线,并认为利率决定投资水平,但现实中投资关于利率的低弹性,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投资的变化似乎更多的缘于利率以外的因素。后凯恩斯学派改变了传统的“利率决定投资水平”的观点,认为产出或利润才是决定投资水平的关键因素,这个学派主要有加速理论。加速原理最早出现在艾伯特·阿夫塔里昂的《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2](1913年)一书中。后来在J·M·克拉克、A·C·庇古等人的著作中,把它作为决定投资和解释经济周期的原理加以探讨。新凯恩斯学派的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主要侧重于研究投资时滞。该理论在研究投资的过程中引入了调整成本的概念,调整成本指企业在进行资本调整时必须要支付的一笔费用,具有边际递增的特性,随着投资率的提高,调整成本将以更快的速度上升。新凯恩斯投资理论根据企业边际调整成本和边际调整收入的交点来确定各期投资水平,从而为宏观投资函数的导出提供了必要的微观基础。新古典学派的投资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D·W·乔根森发展起来的,该理论冲出凯恩斯主义者投资理论的研究框架,具有很多新古典特征,如市场完全竞争、边际分析方法、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等,其中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是乔根森投资理论的一大特色。乔根森认为对投资行为的研究应该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出发,通过生产函数的现值最大化来确定投资水平,以克服以往投资理论单纯从宏观上分析问题的缺陷。总之,国外学者关于投资的理论较为丰富,各学派对于投资的研究细分领域以及侧重点各不相同,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就是因为各个流派对于投资的认识不同,使得西方经济学关于投资的研究深度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其中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是投资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先后产生了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它们都对投资理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以艾思纳和乔根森为代表的新凯恩斯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之间的激化论战更是将投资理论的研究成果推向了最高峰。

在国内,在2007年底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后,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央政府推行的“四万亿”货币财政政策在当时有效抑制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其后遗症也为众多学者所诟病,直到现在中国学术界对此还是存在许多争论。事实上,从2000年以来,随着投资所占的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大,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国内学术界对投资效率和投资增速问题的研究较多。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2006)[3]认为回答中国是否存在投资过度问题的一个自然的指标就是资本回报率,并对我国的资本回报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没有找到2006年中国投资率过高的证据,而对资本回报率部门差异的初步分析还表明中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比过去提高了。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2007)计算了九种资本回报率指标,认为我国工业资本回报在制度转型和经济起飞时期表现出先降后升的长期走势,通过与中外资本回报率的比较,表明我国资本回报率晚近时期持续强劲增长,目前已超过日本并逼近美国,因此我国这轮投资较快增长和经济景气是具有相当微观基础的。而有学者持反对意见,李同宁(2008)[4]认为中国的增量资本—产出比率(ICOR)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上升的趋势,2007年我国的实际ICOR已接近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韩国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说明伴随着投资率的过度上升,宏观投资效率在降低,金融风险在增加。辛清泉、林斌、杨德明(2007)[5]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2004年的资本投资回报率进行了估算,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投资回报率仅为2.6,资本投资回报率低于资本成本,说明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堪忧。并进一步考察了投资环境和所有权结构对资本投资回报的影响,认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适当的所有权安排有助于资本投资回报的提升。秦朵和宋海岩(2003)[6]指出中国经济的改革进程中存在着因过度投资需求而导致的投资效率损失,并且投资需求几乎不受资本成本的影响。可见,关于我国资本回报率高低之争各有观点,其对投资产生影响的看法也不同,远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投资效率理论的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一大批新的直接投资理论纷纷涌现。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邓宁(D unni ng) 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威尔斯(L ·T ·W ell s) 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Cant w ell) 和托兰惕诺(Tol enti no) 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1989年,Jensen和Meckling[7]首先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来分析过度投资。在股东和经理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前提下,他们认为企业一旦借债后,在股东有限责任之下,股东会放弃低风险投资项目而选择高风险项目,这是因为如果项目成功的话,债权人只获得债务契约中约定的固定收益,剩下的超过低风险投资项目收益的部分则全归股东所有。如果项目失败,在股东有限责任下,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损失,剩下的全由债权人负担,这种股东与债权人收益与风险的不称性使得股东有动机过度投资。2001年,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8]的一项重大研究发现在控制增长机会后公司投资对现金流敏感,他们将其归因于融资约束。他们发展了一个公司在不同融资领域下的投融资决策模型,并将现金流结合进投资方程。其模型预测,对那些外部融资能力受限的公司而言,现金流的运动可能是其投资的重要决定因素。他们认为投资对内部资金的强正相关是源于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的成本存在显著差异的

公司所面临的流动性限制。

(1)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量变动具有的加速效应研究。关于投资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早期可以追溯到Samuelson(1939)发表的《乘数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9]一文中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该模型认为投资变动对国民收入有乘数效应,国民收入变动对投资量变动则具有加速作用。认为实际产出对于投资需求具有反向影响关系,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资本的快速形成。在实证方面,Long和Summers(1992) [10]通过研究发现美国等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则发现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指出中国的投资是产出推动了投资需求,而不是投资的增长导致产出的增长,这是符合以市场为基础的增长理论的。

(2)关于产业层面的投资决定因素进行的研究。Jorgenson(1972)[11]的研究表明:在要素价格与价格比率具有完全弹性并且所有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假设下,最优资本存量与经过价格调整后的产出价值成比例关系。A.Abel(1981)[12]进一步研究表明:产出和劳动约束将影响资本存量对产出和劳动变化的反应。Chadha和Sarno(2002)[13]研究表明,价格的不确定对投资的具体影响效果取决于不确定性的时间特征,短期价格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冲击较大。Baumol eta1.(1970)[14]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资本投资和会计盈余的关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美国公司1949-1963年内部资金的再投资回报率大约为3%到4.6%,明显低于负债和权益的投资回报,作者认为是公司管理层对企业规模增长的盲目追求导致了投资的低回报。Fama和French(1999)[15]则持不同意见,用内部报酬率对1950-1996年间美国资本市场的估计,发现美国公司的综合资本成本为5.95,而投资回报为7.38,投资回报整体上大于资本成本。

(3)关于金融发展、金融机构等对投资产生的影响研究。Ndikumana(2005)[16]对金融发展以及金融结构对促进国内投资作用进行跨国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可以缓解金融抑制,金融发展的不同水平差异对国内投资呈现不同反应,对投资存在一种加速提升效应,但金融系统的结构对投资不存在独立影响。Kuijs和Louis(2005) [17]通过国际比较,认为由于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和政府储蓄率都很高,通过银行系统把这些储蓄转化为投资资金,并且中国企业也有高的留存收益资本,因而促使中国企业和政府高投资,即中国的高储蓄率是中国高投资率的一个解释。

(4)关于外资对投资的影响机制研究。关于利用外资对投资的作用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投资的挤入效应,另一种是投资的挤出效应。Borensztein,Gregorio,Lee(1998)[18]认为FDI 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通过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流程和管理经验,FDI 有助于产生产业内技术外溢。

2、国内关于投资效率相关理论综述

(1)关于经济体制、结构变动等对我国投资增长的影响研究。吴敬琏(2008)[18]指出,我们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建立了一个混合经济体制,即政府主导的,或者说带有很大旧的经济体制遗产的市场经济。要应对这些挑战,应该采取的办法就是推进改革,消除这些问题产生的基础、根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我国的经济转型仍在进行中,处于“混合经济体制”时代,产业结构、市场体制等正在发生变化,这是转型经济的特征,由此对资本形成和投资产生的影响,各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见解。张威(2005)[20]认为,转型经济中的

资本形成机制具有自身的独特模式,揭示了中国资本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二元特征:即工业部门中政府主导的资本形成途径和农业中以自发力量为主的资本形成过程。汪菁、何大安(2008)[21]搜集了我国1978-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数据,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以滞后为特征的因果关联,这种关联表明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尚存在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2007)分析我国改革时期工业资本回报率的先降后升时,强调了体制转型对资本回报率长期走势乃至投资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史蒂文·巴奈特和瑞·布鲁克斯(2007)用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工业发展来解释2007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高增长。李云林(2008)[22]则认为我国投资率变动与非农产业发展或言城市化进程似的关系较之工业化进程更为紧密,因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住宅投资的大幅增加,并且投资构成变动也对高投资率产生影响。姚枝仲(2004)[23]在寻求中国高投资率原因时则从工业化、预算软约束、投资冲动、城市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从而带来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投资增长,因而是城市化解开了我国2004年投资的高速增长之迷。贺建风(2007)[24]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与城市竞争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大,将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反过来提升城市竞争力。管卫华、林振山、甄峰(2008)[25]从投资周期角度分析投资波动的多方面影响因素,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和80、90年代两个阶段投资波动的影响因素变化,发现劳动力、投资弹性系数、工业及主要产品、交通设施、价格、存货、教育、城市消费水平、粮食等对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影响上升,而农业产值和外贸对投资波动影响却下降。

(2)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刘伟、王汝芳(2006)[26]对转型时期我国资本市场效率、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动态模型发现我国资本市场间接融资(中长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的提高对经济具有负作用影响,但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其负面影响逐步降低;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的提高对经济有着积极的作用,且其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钱震杰(2006) [27]对中国工业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进行了研究,选择企业是否分配红利、企业的年龄(开工时间)、以及企业是否为国有企业作为判断融资约束是否存在的先验标准,分析结果发现,开工时5间长或国有控股的企业,不受融资约束,而非国有新企业却明显受到融资约束,认为这与我国信贷体制中普遍采用的贷款担保制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张汉亚(2003)[28]在分析投资快速增长时认为投资快速增长与工业效益普遍变好有密切关系。企业效益好,自我积累能力增加,银行也愿意为其贷款,因而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和国内贷款的增长,促进了工业投资。易宪容(2006)[29]认为关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非常重要,因为国家采取的低利率政策很可能促进投资高增长,甚至是过热。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投资的理论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外国学者对投资的研究始终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其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性和创新性,西方经济学家多借助充分的数据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越来越细,越来越深。

三、投资效率理论发展趋势与研究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投资效率的研究更加注重微观层面,与微观金融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了解到股权结构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是近几年来相关领域专家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国外在股权结构与资本投资效率与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比较成熟,并且也取得丰富的成果。以笔者之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投投资效率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率与投资效率关系研究。乔为国、潘必胜(2005)通过建立合理投资率模型估算了投资率,结论是,在当前我国所有制结构下,合理投资率不应该超过32.4%。丁雪松、韩锐(2007)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高投资率与低投资效率并存,这虽然与经济理论不相符,但却反映了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政府作为投资的主要拉动者,在重视投资回报的同时,却忽视了投资效率的降低。李建伟(2007)认为,在目前产能过剩问题日渐突出、国际贸易摩擦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当前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投资效率,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逐步将经济增长方式从外需拉动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刘煜辉、徐义国(2007)用“边际产出资本比率”来衡量投资效率,计算了1987年以来中国的边际产出资本比率的变化,从1994年以来,中国的投资效率指标直线下滑,边际产出资本比率从1994年的0.356一直下降至2005年的0.211。换句话讲,上世纪90年代初,大致在2—3个单位的投资能获得1个单位的GDP增量;但最近4年需要5个单位的投资才能增加1个单位的GDP产出。李同宁(2008)认为,随着投资率的过度上升, 宏观投资效率在降低, 金融风险在增加。中国应进一步采取宏观调控措施, 抑制投资率的过度上升。

(2)所有制结构与投资效率相互影响机制研究。郑江淮,何旭强,王华(2001) [30]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对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问题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投资资本融资约束由供应商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定。他们还发现高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遭受更多的外部融资约束,应扩大到投资股市的非国有资本。刘俏和戚戎(2003) [31]认为价信息性越高、现金流波动性越大、且知情交易者之间分歧越小的企业,其投资对现金流越敏感。他们较早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现金流量的影响。李庆峰(2003)等将我国股票市场融资效率高但投资效率低的现象称为“效率t孛论”,提出融资决策对投资行为有影响。

(3)企业融资制度和经济体制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朱红军、何贤杰和陈信元(2006)在研究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的软约束制度缺陷也许能够减弱或掩盖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张中华和王治(2006)[32]以中国现实的经济体制为背景,在一个综合模型框架下分析了内部现金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投资,无论是过度投资,还是投资不足,对现金流都是敏感的。但相对于投资不足,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更为显著,在这两种情况下的非国有企业有较显着。

(4)有关过度投资与投资过热的研究。过度投资导致企业将大量资本投入生产能力过剩的领域,引起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双重浪费,投资回报低下甚至为负,影响了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不利于企业的整体长远发展。文宏、赵守国和王炎炎(1999)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督及约朿管理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及成本最小化的机制,这导致我国股权融资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刘朝阵(2002)研究了控股股东非效率投资的动因及模式,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外部套利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潘敏(2003)研究了信息不对称因素导致在我国特殊股权制

度的安排下,新股东的企业资产价值分配比例越低,过度投资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文守逊和杨武(2003)从信息不对称出发,分析了当经理比股市拥有更多关于长期项目而非短期项目的信息时,就会出现长期项目的过度投资。首次提出过度投资问题的是Jensen(1986)[33],他从委托代理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当企业存在高自由现金流量时,可以增加管理者直接控制的资源,并能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或者更多的威望,所以管理者出于最大化自己利益的目标会倾向于去扩大企业的规模,进而导致过度投资,这便是管理层帝国建设一说。Narayanan(1988)[34]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探讨了过度投资的产生,他认为在一个不对称信息环境下,内部人拥有比外部人更多关于公司的信息时,企业可能发生过度投资行为。Fazzari,Hubbard和Peterse发现在控制增长机会后公司投资对现金流敏感,他们将其归因于融资约束。Ulrike,Geoffrey(2004)验证了管理层的过度自信导致过度投资这一假设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投资回报,并认为外部资金的成本非常高昂。Biddle,Hilary,Verdi(2009)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过抑制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来提高投资的效率。GarciaLara(2010)[35]等人认为稳健性有助于监督经理层的投资决策,降低经理层过度投资行为越稳健的公司,经理层发生过度投资行为的可能性越低。国内关于过度投资的研究主要始于何金耿和丁加华(2001)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由于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普遍存在过度投资。接下来主要集中于过度投资的各类制约因素,如从薪酬契约债务契约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来考察,基本发展脉络沿袭国外研究的发展。李赟鹏(2008)分析了我国投资过热的具体表现:部分制造业和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热,股市投资过热。并指出了投资过热的原因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使投资增长存在惯性,各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较高,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城市建设投资需求增大,房地产市场的高利润使房地产投资过大,流动性过剩使股市非正常升温,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使得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放款积极性等。徐晓颖(2011)则具体简述了我国近年投资过热的原因并从提出了加大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监控、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监管、对经济预警系统的完善等措施以缓解我国投资过热的状况。

四、小结

国外学者对投资效率的研究一方面借助于西方学者已经获得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另一方面,用获得的企业微观数据对企业投资决策进行计量研究。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投资的研究十分深入,但是本人觉得其对于政府在宏观层面对投资的调控的研究还不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比西方国家政府发挥的作用更大,中国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作用更强。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强有力的调控作用,用相机决策来调节市场波动和平抑经济周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小政府主义”,认为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到底发挥何种作用,在中国市场经济投资中应该充当何种决策?!是投资的直接参与者还是投资行为的“守夜人”角色,抑或介于其中的角色,如果如此,那么其权力边界在哪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讨论得很少,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在中国投资过热、投资效率日益低下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关于投资的理论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外国学者对投资的研究始终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其研究具有

极大的理论性和创新性,西方经济学家多借助充分的数据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越来越细,越来越深。国外学者对投资的研究一方面借助于西方学者已经获得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另一方面,用获得的企业微观数据对企业投资决策进行计量研究。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投资的研究十分深入,但是本人觉得其对于政府在宏观层面对投资的调控的研究还不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比西方国家政府发挥的作用更大,中国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作用更强。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政府应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强有力的调控作用,用相机决策来调节市场波动和平抑经济周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学派主张“小政府主义”,认为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到底发挥何种作用,在中国市场经济投资中应该充当何种决策!是投资的直接参与者还是投资行为的“守夜人”角色,抑或介于其中的角色,如果如此,那么其权力边界在哪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讨论得并不多,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我相信,这个问题会在中国投资过热、投资效率日益低下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Amiti M. and C. Freund:‘An Anatomy of China’s Export Growth’, NBER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4628,2008.

[3]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中国的资本回报率[A].比较,中信出版社,2007

[4]李同宁,“中国投资率与投资效率的国际比较启示”,《亚太经济》2008期第2期

[5]辛清泉、林斌、杨德明,2007,“中国资本投资回报的估算和影响因素分析:1999-2004年上市公司的经验”,《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4期,1143-1164

[6]秦朵、宋海岩,2003:《改革中的过度投资需求和效率损失》,《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4期

[7]Jensen,m.c.meckling,w.1976.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305—360.

[8]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2000 “Inverstment-Cash Flow Senstivities are Useful A Comment on Kaplan and Zingal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115,695-706

[9]Samuelson, P. (1939),”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ultiplier Analysis and the Principle of Acceleration,” Rev 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1,75-78

[10]De Long .J B.Summer L H. Equipment Inver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6(2):44-502

[11]Jorgenson, D.W. (1972), “Issues in Growth Accounting: A Reply to Edward F.Denison”,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52:5 part 2, 65-94.

[12]A Abel A Dynanmic Model of Inverstment and Capacity Utilization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96(3)

[13]Chadha J. S and Sarno L. Short and Long-run Price Level Uncertainty under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Regin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2, (64)

[14]Baumol, W.J. The Transactions Demand For Cash:An Inventory Theoretic Approac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2,66(4):545-556

[15]Fama,Eugenc F,and Kennth R. French,2002,The equity premium,CRSP Working

Paper NO.552

[16]Ndokumana L.Financial development,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omestic inverstment:International evide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5(24):665-673

[17]Kuijs,Louis,200,Inverstment and Saving in China,World Bank Policy Reserch Paper

[18]Borenztein.E,Gregorio J.d and Leew.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rstment Affect Econimic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45,1998,PP.115-135

[19]吴敬琏.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上海国资,2008,(18):69-71

[20]张威.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资本形成及其效应:一个二元特征.当代财经,2005,(9):14-18

[21]汪菁,何大安.固定资产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我国1978-2006年情况的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3):105-110

[22]李云林.我国高投资率的成因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8,(41):3-10

[23]姚仲枝.中国的高投资率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4,9(10):39-43

[24]贺建风.固定资产投资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性.经济论坛,2007,(18):51-61

[25]管卫华,林振山,甄峰.中国投资波动影响因素变化分析.中国软科学,2008,(2):33-40

[26]刘伟,王汝芳.中国资本市场效率实证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效率比较.金融研究,2006(1):64-73

[27]钱震杰.中国工业企业投资的融资约束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21-29

[28]张汉亚.当前投资是否“过热”.宏观经济研究,2003,(10):8-9

[29]易宪容.投资热并未得到真正缓解.中国投资,2006(6):14

[30]郑江淮,何旭强,王华,上市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从股权结构角度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11),92-99

[31]刘俏,戚戎,信息、现金流和企业投资,中国金融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1),73-89

[32]张中华.王治内部现金流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期刊论文] -当代经济科学2006(6)

[33] Micheal C.Jensen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J].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18-25

[[34] Narayanan, 1988, “Debt versus equit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3, 39-51

[[35]Malmendier Ulrike and Geoffrey Tate,2008,”WhoMakes AcquisitionsCeo Overconfiden ce and the Market's Reac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41-45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360docs.net/doc/d54649142.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我国旅游投资环境综合评价

我国旅游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摘要:旅游投资环境是进行旅游投资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本文主要考察经济环境、区位条件、政治环境、 产业发展和社会环境5个方面,共计27个指标的旅游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 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旅游投资环境进行了定量测算分析、综合评价与排序, 并在旅游投资环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投资现状进行了我国各地区旅游投资的空缺分析。本文可以为投资者选择投资区域以及受资区域改善旅游投资环境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旅游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空缺分析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预计达到36000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而旅游投资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关键所在。目前,我国旅游业投资尚存在结构不合理、决策不科学、投资具有盲目性和短视性以及投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限制了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造成以上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对我国各地区旅游投资环境的分析和评价不足。旅游投资环境是指围绕投资主体和地点在一定时间、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环境中诸多因素的有机统一体,对旅游投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我国各区域差异较大,因此,准确评价我国各地的旅游投资环境对促进旅游投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其他部分构成如下:第一部分将先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评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阐述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将具体介绍旅游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数据来源;第三部分将阐述旅游投资环境评价的结果;第四部分将进行旅游投资空缺分析;第五部分将得出研究结论。 一、文献综述 旅游投资环境分析与评价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相关研究工作相对起步较早,侧重于投资环境的定量评价。国内研究方面,邓宏兵(2003)研究了投资与投资环境的关联问题[1],肖泽炎 (2013)和李平(2006)分别研究了 旅游投资环境的评价和优化问题[2-3],潘霞等(2012)和应望江等(2009)则进行了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4-5],吴晓春等(2005)、郑莹(2011)、李 如友(2011)、周运输(2015)、黄秋昊(2010)、郭敏(2011)、马艳等(2015)、赵瑞等(2010)分别完成了陕西、辽宁、长三角地区、湖南、江苏、湖北、福建、山西等地区的旅游投资环境评价问题的研究工作[6-13],麻学锋(2014)、周红明(2015)、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洋河股份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与规范、市场创新不断深化、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不断完善、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WTO的加入和QFII的引入使得中国证券市场正在加速与国际接轨,投机思维的生存空间已被大大缩水,价值投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理念。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经成为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已成为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重要问题。 投资价值是一种资产投资理论,它是非强调投资对象的投资价值,其精髓在于如何寻找及评估价值,投资价值者的原则是市场价格远低于股票内在价格,通过对股票价格的定位分析,选择被市场低估的股票,并应用投资技巧对其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最大的盈利目的。 一.白酒类市场宏观分析 夏芳在《茅台进入下降通道高端白酒市场或生变数》一文中讲述茅台的涨价和降价这一事实,通过记者采访白酒专家铁犁和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的回答作为开题,展开对白酒降价原因的分析,专家们认为茅台的降价是因为价格过度飞涨,导致不少经销商大量囤货,价格下降时对囤货的消化:另外,限制“三公”消费也是价格下降的主因,去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开了《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机关事务工作应当遵循保障公务、厉行节约、务实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 《顺应消费者心理需求:白酒企业追求“伪时尚”?》,郭佑辰在文章中认为“无酒不成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饮酒习惯,它所指的是餐桌上要有酒,而且越是重要、正式的场合越是不能离开酒,尤其是白酒。从市场发展来看,白酒这个特殊的产物,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地位、层次、品位、圈子等特征的价值联想,还能出色地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对白酒选择特点为:对白酒有选择差异大,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因为消费心理差异之大,选择白酒品牌往往差异很大,且消费者众口难调,优质及低劣的白酒在市场上会同时存在;伪时尚趋势明显,目前的中高端白酒消费,基本以商务、政务宴请为主,而宴请方主要是满足对方或自己的某种心理欲望。白酒品牌的选择不仅能体现主人身份、地位、经济实力,而且还能折射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及个性性格等特征,“时尚”开始成为一些消费者心理诉求的重要要素,但白酒,自古以来和时尚都相距甚远。 田聪和王建强的《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一文中认为,白酒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白酒已经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刚性需求很大。现状分析:在1996 年,我国白酒产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值801.3 万吨,至2004年一直处于衰退状态,从2004年开始,,我国白酒行业一路稳步回升,产量逐年增长,幅度逐步递增。另外,由于白酒是一个粮食消耗性产业,与国家倡导的环境保护政策不太吻合,国家可能会在产业政策上对白酒行业进行结构性限制与整合,重新进行资源配置,鼓励大中型白酒企业发展,这对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将会很不乐观。一.白酒产量波动原因分析: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调整, 其次是替代产品的发展。二.白酒行业竞争状况分析:(一)从“品牌战”到“品类战”,,我国白酒产品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茅台、五粮液的第一集团。其次是以泸州老窖、洋河、郎酒等为代表的第二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竞争相当激烈,各品牌都想从第二集团脱颖而出,成为继茅台、五粮液之后的第三品牌。(二)其他酒类对白酒的冲击,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转变,酒类消费也越来越多元化,取消关税壁垒,洋酒大量进入,国内的啤酒、保健酒、黄酒、加上国际葡萄酒等都给白酒行业的扩张带来了压力,不断蚕食着白酒的市场份额。三、白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高端白酒市场继续垄断,2010 年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的销售额整个白酒行业销售额的百分分别为39%、37%、7%;中高档酒竞争加剧,低档酒销量减少,调查显示,有32.5%的消费者择20- 40 元的白酒,38.7%的消费者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开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应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20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到达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到达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到达了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到达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施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终究是由什么样的企业奉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

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答复上面的问习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无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习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标准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将来的开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途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开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也是投资者投资的基本目的。获利能力的大小显示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和企业未来前景的好坏。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作为投资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关心的是企业股息、红利的发放问题,对于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则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追求长期利益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本文献综述主要归纳有关论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涵义综述 南开大学出版社,崔也光在2005年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能力分析的。内涵有阐述。他说,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本钱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陈红权在《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说:“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黄明、郭大伟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说,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经理人员、债权人,还是股东(投资人)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 二、有关盈利能力分析对象的综述 (一)洪国赐、卢联生著《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分析对象有全面的阐述:1.毛利率是销售毛利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经营的获利能力。

电力市场中发电投资决策方法探讨综述(doc 9页

电力市场中发电投资决策方法探讨综述(doc 9页)

电力市场中发电投资决策方法研究综述 摘要:在电力市场中,发电投资者是电力市场的重要成员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保障。而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发电投 资商面临更多的投资风险,为了保证电力供应的安全性,电力工业的市 场化改革为发电投资决策引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本文主要介绍在 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投资决策的方法。 关键词:电力市场发电投资实物期权 Abstract: In power market, the generation investor is a key member of power market with important function . In th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of power market, the generation investor have to face to much investment risk . In order to ensure power supply .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market reform for generation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to introduce more uncertainty factors . And On decision-making flexibilit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in the competitive electricity market environment generation

长三角地区总体投资环境分析

第一章长三角地区总体投资环境分析 1.1.3长江三角洲概况 1.2基本经济状况 1.2.1经济综述 1.2.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2.3长江三角洲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1.3长三角城市圈总体概述 1.3.1长三角都市圈简述 1.3.22007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1.3.32008年长三角产业结构主攻服务业 1.3.42009年长三角经济前瞻 1.4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经济比较 1.4.115个城市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比较 1.4.2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业发展比较 1.4.3长三角主要城市对外优惠政策对比 1.4.42007年长三角十五城市居民收入比较 1.4.52007年长三角地区外向经济比较 1.4.62008年1-10月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指标比较第二章上海整体投资环境分析 2.22007年上海经济运行情况 2.2.12007年上海经济综述 2.2.22007年上海经济情况总体判断 2.2.32007年上海经济基本特征 2.2.42007年上海经济结构 2.2.52007年上海第三产业 2.42008年1-10月上海经济运行及展望 2.4.12008年1-10月上海工业经济运行简况 2.4.22008年1-10月上海工业品价格情况 2.4.32008年1-10月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2.4.42009年上海经济走势展望 2.4.52009年上海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2.62004年上海基本产业概述 2.6.1农业 2.6.2工业 2.6.3建筑业 2.6.4金融业 2.6.5国内商业 2.6.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6.7房地产业 2.6.82009年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7上海投资环境分析 2.7.1上海交通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引导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尤其迅猛,而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时间较短,不论是理论还是政策导向上仍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因此,通过整理和评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找寻新的方 向和角度。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理论; 研究评述;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即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选址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 这不同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决定了对外投资以后,才考虑对外投资的地方,但是这个顺序也可能是反过来的,即企业选好了地方,在考虑是否进行投资时,可能投资也可能撤资。从这个角度说,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问题,而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国内空间的分布情况,这导致两个理论的交集甚少,这也就解释了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没有涉及区位因素的原因。但是区位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将区位因素纳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才能对更多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除了扮演重要的引资国,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对外投资国,并且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

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问题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 或ODI) 具有普遍适用的理论规律,例如可以用西方投资理论进行解释,也可以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说明。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有处于新兴经济体大国背景下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某一现有理论全面解释。国内外学者对中国ODI 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中国ODI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诸多学者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区位选择、投资路径、投资方式等几个问题上。基于所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一、外文文献的研究成果 外文文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起初由于缺乏足够的分类数据,大多为描述性研究,一些对少数高知名度的中国跨国公司的案例研究,如华纳之后的研究才逐渐应用数据、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一些文献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情况。伯克利指出,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需要将特殊的所有权优势和制度因素纳入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才能解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利用1984~2001年中国企业对49个国家的ODI流量数据,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影响因素,发现市场规模大、文化相似性强、政治风险高的国家或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而东道国具有的资源禀赋和专利注册情况影响不显著。另外,母国的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流向起了重大作用。得到类似结论的研究还有程、冯,他们运用引力模型对2003~2006年中国企业的ODI流量和存量数据进行分析,选取中国对90~98个国家或地区(考察三个样本:总样本、剔除避税港样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述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价值分析文献综 述 摘要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证券市场也开始兴起。各国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金融市场,并且众多的投资者开始对公司股票进行投资。于此同时,各国的投资者也开始研究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从最初国外投资者的三大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指标来对其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判断。随后在简单的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出现了杜邦分析体系来分析目标公司的投资价值。而格雷厄姆在运用杜邦分析法投资失败后,总结出了投资价值的分析方法。其后,其他投资者在投资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多因素分析方法和公司成长性的分析方法。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较晚,但是国内的投资者根据国外的投资价值的分析方法,提出了适合中国国内股票行情的投资价值研究方法,如相对价值法等等投资价值分析方法。 关键词:投资价值、财务分析、杜邦分析、相对价值 一、前言 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已经逐渐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而在金融行业中,证券行业备受关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证券行业进入发展困难时期,虽然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支持中国证券业的发展,但是大众投资者仍然信心不足。拥有投资者的证券公司,其公司业绩和投资价值也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2014年年末,国内证券市场正在逐步回暖,股市行情被各类投资者

或投资机构看好。而证券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也是各类投资者看好,纷纷投资上市20家证券公司。而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证券行业的大公司,投资者也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投资的机会。 对于投资价值的研究国内外都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如格雷厄姆的投资价值分析方法,分析公司未来的价值,还有国内的相对价值分析法,适合于国内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分析。这些投资价值理论,对分析海通证券的投资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投资价值研究综述 财务指标分析法能够对各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价,但是由于每个公司所选取的财务指标不同会影响到指标的可比性。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杜邦公司推出了一套能够全面分析公司财务业绩的体系,利用三大财务指标之间的联系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其理论基础为: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X资产周转率X权益乘数,而在以净资产收益率为综合指标的核心公式里边,销售净利率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周转率衡量企业的营运能力、权益乘数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对三项基本能力的衡量最终计算出目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杜邦分析体系所运用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但仍然只是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综合,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而企业的现金流量决定着企业的存亡,所以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其主要原因只是因为在20世纪初,现金流量表并未问世。随着现金流量表的出现、财务指标运用的推广和人们对财务指标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大评估机构和企

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 1、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索洛等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又被成为索洛-斯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FDI是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其会导致总的投资量上升,而总投资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而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乘数效应则提出投资的改变会使得产出的倍数发生改变,即当对一国的投资增多时,则该国产出的倍数也会相应的增加。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反而依赖于内在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Romer,1986,1987;Lucas,1988)。FDI能够对一国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甚至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通常来说FDI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引进和使用新的生产技术,这一方式与国内投资研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大量的国外学者就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Lee、Rana和Iwasaki(1986)基于多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数据,探究了二者对该国经济的发展和储蓄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私人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而对于储蓄状况的影响相对不显著。而Firebaugh(1992)则将国内经济与FDI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资本和FDI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对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国外资本的影响。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1998)则从探究缘由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表明FDI为东道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渠道,且与Firebaugh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学者所验证,甚至有的学者将一国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归结于外国投资的不足。Choe(2003)则基于80个国家和地区20多年的数据,对FDI和国内投资分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基于格兰杰检验表明,FDI 与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国内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增长是国内投资的格兰杰原因。Trevor Campbell(2012)使用1979—2008 年相关数据,对巴巴多斯FDI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E-G 两步法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FDI 流入量每增加1%,GDP 就增长0.10 个百分点,而在短期内,FDI 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明显。 国内学者,何洁(2000)用1993—1997 年28 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部门共140 个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FDI 在各省市工业部门中均存在明显的正向外溢效应。魏后凯(2002)利用1985—1999 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对FDI 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与FDI 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谢兴龙、师萍、李晓峰、潘胜利(2005)用不同的数值测量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在中国、印度和巴西3 个经济转型国家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印度的吸收能力最好,巴西最差,中国位于二者之间,而不同类型的FDI 对这3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不同。尹翔,王英(2006)采用中国1984—2003 年、印度1991—2004 年的GDP、FDI 数据,把FDI 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回归模型,对两国FDI 和GDP 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区别:认为规模巨大的FDI 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印度数量极少的FDI 也能高效地作用于印度经济。赵奇伟、张诚(2007)对中国1997—2004 年31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中国要素市场已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而造成FDI 溢出效应为负。徐婷(2009)使用1985—2005 年的数据,选取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模型的依据,利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并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FDI 与GDP 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 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因此高效吸收和合理利用外资是

股票投资价值理论综述

股票投资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2010年国务院原则同意开展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品种,这将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的体现。本文回顾有关股票投资价值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股票投资价值文献 一、引言 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有股票、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品种。其中,股票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占据着证券市场的主要地位,股票市场也被形象的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是一种有价证券,通过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据考证人类最早的股票投资交易活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股票交易活动采取较为有组织的规范化形式,则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而现代的股票交易活动,则以1792年纽约股票证券交易所成立为标志。世界股票市场经过萌芽、发展,逐渐走向繁荣,股票逐渐被投资者们所熟悉并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目前,股票市场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这些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和关键的推动作用。从1980年抚顺红砖第一次发行股票算起,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有了近26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980年至1991年的起步和复兴阶段。从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股票问世,截至1990年12月上交所开业之时,上海只有延中实业、爱使电子、真空电子、飞乐股份、豫园商场、申华股份、浙江凤凰八家公司发行了股票,这就是所谓的上海老八股。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7月开业时,有5只股票上市交易,它们分别是深发展、深万科、深金田、深安达、深原野,后来被称为深市老五股。二是1992年至1999年的扩容和成长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从思想上排除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障碍。股票市场的功能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大量国企纷纷改制上市,上市公司数量迅速增加,股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辐射力、推动力在不断加大。三是2000年至今的规范和发展阶段。2000年之后的我国股市进入了深入发展,制度不断完善、规范时期。制度改革,使市场日趋规范化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2000年3月16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核准程序》及《股票发行上市辅导工作暂行办法》、《信誉主承销商考评试行办法》、2001年10月16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工作办法》、2004年12月7日《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等配套规章,由此拉开了股票发行制度由审批制向核准制的转变。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构成已经比较完备,但各参与主体在制度上仍然存在较大缺陷,成为股票市场进一步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投资环境研究综述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投资环境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0年―2011年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关于投资环境的328篇文献的内容分析,从研究历程、文献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样本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和对比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国内投资环境领域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投资环境内容分析法综述国内 一、引言 投资环境(Investment environment)又称投资气候(Investment climate),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拥有的影响和决定投资运行系统健康成长并取得最优(预期)效应的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有机复合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投资硬环境指影响投资活动的自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及人力资本水平等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区位特征、运输系统、通讯系统、能源系统、水处理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六个要素。投资软环境指影响投资活动的政治?p文化、法律、政策、市场、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等非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法律法规环境、金融税收政策环境、市场制度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和公共安全环境五个要素。

国内外研究表明,投资环境的优劣是区域对资金吸纳能力的集中体现,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优化的投资环境将进一步导致区域产业集聚的持续性以及强化区域创新过程。为了更加科学和规范地描述国内投资环境的研究现状,本文以“投资环境”为“篇名”精确查询中国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54649142.html,)2000年至2011年间发表的全部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为数据源,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全部论文的载文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由此推断国内投资环境研究的现状和特点,为更准确地把握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这些量化的历史有助于确定学科的谱系和演进史,有助于找到新的理论方向出现的关键点。霍尔斯蒂(Holsti,1969)对内容分析法提出了较完整的定义:“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客观而系统的方法,确定信息的特定特征,从而能够得出推论的任意一种技巧。”克里彭多夫(Krippendorff,1980)在他的著作中强调了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和效度:“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技术,以便从数据及其背景中得出可重复的有效推论。”韦伯(1990)则更加强调内容分析法的程序性:“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使用一整套程序,从而在文本中得出有效推论。”内容分析法从其研究过程看包含6个步骤:确定研究问题或假设;确定分析单元;抽取样本;对材料进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在国内的研究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而以此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作一回顾,然后综述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理论抽象和实证分析,阐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强调跨国公司必须拥有垄断优势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在此之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并没有所谓的垄断优势,但是他们依然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而且投资同时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发展了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使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雄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垄断优势论提出后引起了一些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垄断优势的来源,丰富了该理论。如Caves(1971)的产品差异论,Johnson(1970)、Magee(1977)和Hirsch(1976)的占有能力论,Magree(1977)的信息占有论分别从产品差异、占有管理和信息来解释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而Knickerbocker(1973)和Graham(1975,1978)的寡占反应论,则从寡头之间的博弈行为来分析跨国公司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行为。更有其他学者,如Teece(1976,1977)、Wolf(1977)和Lall(1980)等从企业规模、技术的动态变化、要素投入等角度解释企业垄断优势的形成。[!--empirenews.page--] 此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或者进行理论的辩驳,或者进行理论的推进,或者结合自己所处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维农(Ver non,1966)在其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中解释了发达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产品周期理论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够获得的区位优势。而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1976)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1981)在对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认为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为。内部化理论指出,正是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跨国公司才用公司内部交易来替代外部市场交易。从海默和维农的理论似乎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拥有雄厚资本和高技术的大型企业才有独占市场的优势,才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日本的情况却与此不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并不是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垄断技术优势,而是易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小岛清(Kojima,1978)就此提出了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