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究性本科教学模式综述

清华大学研究性本科教学模式综述
清华大学研究性本科教学模式综述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

研究型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应对科学技术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在教学方面也应富有特色,成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摇篮。清华大学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十分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具有研究型大学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广泛实施创新性教育。

所谓“研究型”教学,至少具有以下内涵。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学生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接触科技前沿,形成探索未知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的欲望;以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间才有相互交流,师生互动。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的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要全面实施,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有效的教育方式,而不只是停留在一些局部的、零星的、微观的个别环节的改动,或者作为一种时髦,对个别学生进行的一次性改革试验,或者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个“亮点”。也就是要把创新性教育由若干个“点”扩大到一条“线”或一个“面”,融入教学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学习和研究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面上的创新教育。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针对少数“天才”学生,实施创新性教育,是基于以下认识:无论是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还是教育家的科学论证,都向我们揭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并不是少数杰出人才所独有,它是人所共有的潜能,在合理的教育与培养下,就可能在每个身心健康的肌体上得到发展和实现。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把潜在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开发出来,赋予每个身心健康者以创造性。这一点需要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来体现。

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近几年在我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调整课程结构建立有利于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环境

调整课程结构的目的,是要从课程设置的总体上,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尽早参与研究工作、学习和研究并进的教学框架。近年来,我校在调研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课程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与校情,以建立适应“研究型”教学的课程结构为重点,初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确定了相对“简洁”的课程结构。新方案将本科教育总学分由200左右调整至170左右,其中课程学分由原来的170左右调整为140左右,课程门数由70余门减少到40余门,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原则,调整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以工科为例:自然科学基础占总学分的1/4,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占1/4,专业相关课程占1/2。另外,各类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30学分,包括夏季学期集中实践环节、综合论文训练。相当一部分实践与研究训练环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进行。新的课程框架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课程总量精简,有一定可选择的弹性空间。目前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相对宽松灵活、对学生修读总学分及各类课程学分最低要求的框架。教学计划成为一种按学期建议的课程学习计划,用于指导学生根据培养基本要求安排学习进度。新培养方案强调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可在教学计划之外、培养方案框架之内选课,为自己定做“个人学习计划”,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当然,具体实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丰富课程资源,就是增大学生选课灵活性的关键。目前,专业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选择性有所增强,可以做到5~8门中选1门,其它课程的选择余地还较小,大致是5门选4门。开拓课程资源仍是当务之急,要尽快做到课程资源是选课要求的2倍,否则学分制的宽松灵活将难以实现。

2、实现课程整合与重组,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各类课程的体系内容都有所调整。自然科学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给出总学分要求,不同系具体要求不同,逐步将现代生物学作为共同基础列入培养方案。专业相关课程,规划了本专业学士学位的最低课程门数和学分要求,对原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整合与重组,专业方向课组按研究生一级(或二级)学科整合,减少课程门数与学分,实现本科-硕士纵向统筹。增强不同学科的交叉,理工科院系在人文素质方面有较大加强,选课学分由2门3~5学分增加到10个课组中13学分,课程资源、选课范围、选课量都有很大增加;文科院系增加了自然科学方面的学分要求(10~20学分),在数、理、化和计算机等课程方面要求更高更灵活;多数院系都设立了跨学科、跨院系的学分(5~10学分)要求。例如,中文系和外语系按照大人文类培养的思路,不仅只设本专业的中文(或外语)类课程,而是中文、外语、经济、法律等课程都有相应的比重,拓宽了学科领域,实现大文科中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同时,积极推进按专业大类统一培养方案,实现宽口径培养,如经管学院五个专业实施统一的经济管理类培养方案,土水学院水利、土木两个专业实行统一的土水类培养方案。

3、加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创新教育的本质是人文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对各个科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新培养方案中设置了10个人文社科类课组:历史与文化、文学、艺术欣赏与实践、哲学与社会思潮、写作、当代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科学与技术、国防教育与学生工作,要求学生选择覆盖6个课组的13个学分,使人文社科类课程资源扩展、学分增加、选择性加强。外语实行以通过清华大学英语水平考试I为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将全校英语课程分层次、分类型供学生选修,增加了课程资源与选择性,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4、强调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实践与研究工作训练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夏季学期实践环节由基础技能训练、专题研究训练、工程(或社会)实践等部分内容组成;通过综合论文训练,学生本科毕业前须独立完成一篇论文,作为申请学士或硕士学位(本硕统筹学生)的学位论文。论文训练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用具有同等水平的Project成果或“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以及其它课外科技训练活动成果经认定代替,使综合论文训练与科研工作更加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中提倡学生做课题或项目,积极鼓励设置Project(课题)型、讨论型的课程。上述培养方案的实施,将涉及各级管理部门以至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资源的扩充与调整、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以及教学管理机制与管理体制的深层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

二、实施“研究型”教学方式促进学习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

推进研究型教学方式的实施,需要进行多种途径的探讨。一种可选择的途径是,借鉴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点,通过规范课程教学要素,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所谓“课程教学要素”,其基本含义是: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包括的主要教学环节和教师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要素包括质和量两方面,每一教学要素在学时数量安排及成绩评定中,要占有相应的合理的比重;每一教学要素的内涵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当然,数量比重和内涵要求,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有所区别。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要着重抓住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实践训练、考核以及教材等六个主要教学环节,以上述六个环节作为基本要素,在深化改革中加强规范化建设,把这些环节导向研究型教学方式,加速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

1、要把以责任教授为主体的骨干教师担任课程讲授任务,特别是组织名教授上基础课作为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教学规范之一,同时要把重点放在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的动员和组织工作,从人事、聘任、教学岗位等方面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具体课程的讲授,

内容应该少、精、宽、新,陈旧的、重复的、微观细节的内容要去除;讲授体系和教材体系要适当分开,避免“照本宣科”;提倡穿插采用提问式、双向交流式的讲课;提倡讲课中有一些“开放式”内容,不要给学生留下的全都是“。”号,而应多给学生留下一些“?”号(如本课程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正在探索的课题等)。总之,应该贯彻“教师少讲,学生多做”的原则。减少课内讲授学时,扩大课内外学时比例(有的课可达1:3或1:4)。大力推进“双语”教学,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用英语授课并采用英语教材的比重。

2、规范课程的讨论设置,使课程讨论不仅成为帮助学生吸收和深化知识,而且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成为体现研究型大学课程教学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要从扩大教学助理(TA)岗位配置、TA的资助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保证课程讨论的实施。原则上主要课程都应当设立讨论课,讨论课的学时比重及具体形式,不同类型课程可以灵活安排,讨论课一般由主讲教师主持,也可以由教学助理主持。有些专业性课程提倡单独设置为讨论课。

3、规范作业管理,使作业训练成为提升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任课教师应把作业(包括习题、案例和设计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的必备环节,重点加强综合性较强的研究型、设计型习题、案例和项目设计,提倡适当安排一些“无标准答案”的作业。由教师制定作业管理和批改程序,确定作业成绩占本门课程总成绩的比例,并负责对TA批改作业的数量监督和质量检查,对TA的教学辅助工作作出评价。

4、规范各类实践环节,使实践环节成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依托。教学实验、基础工业训练、工程实践、课程设计、项目训练以及“SRT”计划等均纳入本科与研究生培养方案,在教学安排、教学指导的岗位(或工作量)设置以及成绩管理等方面应等同于课程教学任务。各类课程都应安排适当的实践环节。改变课堂教学与课外各种实践环节完全脱节的状况,将组织、指导各种课外科技文化活动、读书及研究活动,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有条件的课程,提倡设置project或者设计性课题,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研究活动。某些专业性课程提倡以project形式设课。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取得有创意的优秀成绩者,可以申请提前进入综合论文答辩。

5、转变传统的课程考核观念,使课程考核成为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体系的重要导向因素。要按照学习过程评估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多数课程建立新的考核规范。校、院、系要重新审核课程考核类别(考试或考查),并在培养方案中给予认定,任课教师不可以随意更改。所有课程原则上都要加强教学过程的阶段考查(作业,实践,项目训练,随堂测验等),并确定阶段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继续推进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提倡开卷、半开卷、以及口试、论文等多样化考核方式,使考试成为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

6、加强教材改革与建设,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及时更新。主要课程教材的内容更新和新教材建设和全校关键教学岗位聘期同步进行。在关键教学岗位受聘的教师,要负责按照国际一流大学同类教学内容,确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品种(可以选用或自编);对于发展迅速的领域,要把教材内容的更新当作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通过“十五”和“985”教材规划,对教材引进、教材编写进行重点支持。

课程教学要素的实施,其实质是以这几个“要素”为载体,推进“研究型”教学方式的落实,这是一项大面积的改革,需要广大教师的投入,同时需要对教师、教学助理(TA)的工作职责管理、工作质量与业绩评价、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管理等相关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与调整,才能取得实效。

三、课内外沟通融合构建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

在以知识经济为特点的现代社会,学生的创造性除了通过教学计划内的课程教学、实验、实习等过程加以培养外,还必须借助课外的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加以丰富和深化,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向多渠道、开放式、规模化发展。以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为代表的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发展学生个性成长的特殊功能。教育改革的深化要求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消除两个“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墙”,将以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为重要内容的创新教育,逐渐纳入到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方位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环境、机会。

新的培养方案在压缩课内学时的同时,大力加强了第二课堂的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两个课堂为一体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将学生在第二课堂各类实践活动中体现的能力和素质状况以提供成果(包括论文)的方式纳入课内人才培养和教学评价体系,在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骨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课堂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体系主要包括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T”计划)和校内外各类学术科技竞赛。

“SRT”计划,是突出创新培养的研究计划和教学项目,是为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设立的,于1996年开始实施。它的实施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外科技与人文实践活动。参加对象主要为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在校教师及一~三年级本科生均可申请立项。“SRT”计划项目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二是同学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实际调研,三是企业界设立的专题项目。课题的要求首先就是在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具有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明确的思路。“SRT”计划实行导师和同学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与课堂教学相比,“SRT”计划项目中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泛。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学生能做到“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导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为保证“SRT”计划有效实施,学校专门成立了校、系两级指导工作组,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并制定了项目审查、检查、验收、评价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对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

几年来,在指导小组的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SRT”计划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学校对“SRT”计划的投入力度也逐年加大。从1996年至今,已设立“SRT”项目659项,参加学生人数约2000人次。

各种学科竞赛是实现创新成果竞争交流的有效载体,我校的学生科技赛事历经数十载而不衰。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成体系、上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科技与学术环境。目前全校已经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的系列创新赛事,该竞赛体系包括学校“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览、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学术报告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报告会,一年一度的学生科技活动月,以及覆盖全校各学科群的结构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竞赛、环境友好科技竞赛。

每年四月底我校校庆期间举行的学校“挑战杯”学生科展,连续举办了十八届,成为学校校庆期间的一个亮点,参赛的项目累计已逾20000项,平均每年涌现出1000余项课外科技作品。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学术报告会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报告会分别于上半年和下半年举行。同学利用课余研究的时间,读书、研究、思考、交流,有理论、有调查、有研讨、有前瞻,从选题到结题直至提出学术报告,主要依靠学生自己。选题涉及广泛的领域,其中许多是非本专业的跨学科研究,有的还努力尝试从科学与人文的综合上实现认识的突破,还有的同学对老师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挑战,表现了难得的探索精神与理论勇气。

这一竞赛体系在内容上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每年都吸引了数千名

学生的积极参与,每年都有上千项科技成果问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专利成果,为广大学生的创新成果提供广阔的竞争交流舞台。随着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先引入创业计划大赛,我校的学生创新教育逐步实现了向创业教育的延伸。

为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各类实践活动,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各项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汇。“SRT”项目结题后,学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教师计入相应的工作量。同时,一些学生的综合论文训练从“SRT”计划项目中选题。有些“SRT”项目达到一定水平和工作量,由学生本人向开课系提出申请,经过审核批准,可以取代相关的课程设计乃至综合论文训练。目前已有17人以“SRT”项目取代了综合论文训练。对其它各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通过对活动项目评估,符合“SRT”计划要求、学术水平合格的项目同样获得学分,取代某些课程设计,甚至综合论文训练。例如,在创新设计大奖赛中取得的优秀成果,可以列入“SRT”计划项目;结构设计竞赛参赛获奖的学生,将免修相关的课程设计任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竞赛获奖的参赛小组,将在《人工智能》课程的考评成绩中获得相应加分;而《机械设计》课程更是将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的参赛及技术指导直接纳入到了教学环节中。这些措施的推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优势,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最根本的保障。这些活动的持续开展,营造出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迸发,科研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氛围。积极投身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努力探索未知世界在校园内已逐渐蔚然成风。

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广泛开展创新性教育,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必然伴随着深层的教育思想观念、尤其是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也将牵动教学领域以外多方面的管理机制改革。我们相信,只要学校各个部门协调配合,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展现良好的前景。

高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渗透作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渗透作用 发表时间:2009-07-10T16:21:02.09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林庆旺[导读] 本文将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浅谈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学习模式的渗透作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渗透作用 林庆旺 摘要:研究性学习正被大家所拥护、提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承受着各种批判,事实证明,传统教学有它存在的意义,而研究性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渗透作用,二者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创设了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各种目的。本文将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浅谈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学学习模式的渗透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传统教学模式;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林庆旺,任教于浙江温州苍南县宜山高级中学。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特点 学习有很多种方式,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谈特谈学习方式的改变。大部分都认为学习方式应该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向现代化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转变。那么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事实证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是完全的失败教育,否则,我们国家就不会有如此迅速的发展,也不会有“神舟五号”在太空遨游,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才在各个行业中大显身手。显然,传统模式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的存在的确带来了较多弊端,那么如何才能改善这种局面呢? 在长期以来的学科课程中,人们特别重视陈述性知识而忽视程序性知识,忽视科学学习方法的形成及能力的培养。习惯于50甚至60、70来个学生济济一堂,教师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地讲,是绝对的权威。同时,教材又将大纲所规定的许多知识点以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必然导致“灌输——记忆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被重视,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个性受到压抑,独立思考被扼杀,学生的心灵自由被禁锢。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吃现成饭”的思维定势,不能形成独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难免会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 目前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在目标内容和方式上都力求改变这种局面,而研究性学习正好是当前教学改革所提倡的一个新的教学理论体系。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学科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教育有过这样的阐述:“没有自我参与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课堂是最应该具有生命力的地方,而研究性学习它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发现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二、研究性学习可以渗透于传统模式中 但作为学习方式,这两种形式应该是可以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更不能代替接受性学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变接受性学习为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体。从本质上讲,学习方式应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应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主导地位,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完全渗透于我们的教学之中,发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冲突。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存在于特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堂,它也可以贯穿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是需要我们教师做一定的引导工作,需要教师们对固定的教材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改变以听讲和做题为主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而进行以体验和探究为主的主动性学习。接下来就以高一英语课本的个别单元为例,说明教师可以以固定的教材为载体,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延伸。 高中英语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课题,每个课题都为我们创造了尝试各种学习方式的机会。比如Britain and Ireland 这个单元,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对话课开始出现了,Scotland, Ireland 与 England 这几个不同的名词,学生们对这三个地方,对各地的来源、不同特点等会产生好奇心。此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课内进行讨论,尽量搜索他们各自脑中已存在的有关这个国家的所有知识。然后引入该课时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在学生掌握该课的重要句型及知识点之后,组织他们用所学知识进一步讨论相关英国的某些话题。为了为第二课时——阅读课做好准备,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或设一节开放性课堂由学生有任务性的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四、五个人组成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图书馆,Internet等途径调查有关英国这一国家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了解各种知识,比如:英国国家的地理知识,行政区域的形成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建筑物,也可了解莎士比亚,丘吉尔,撒切尔夫人,等个别著名人物。在第二课时中先让学生们进行相关的阅读训练,学习该课的相关知识点,掌握一些重要的词汇语句型,为提高各方面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然后再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们将课堂中的所学知识和他们课前所了解的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就由学生们以导游的形式向全班介绍他们课内外所了解到的有关知识。接受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结合,不仅有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体,有更多的时间开口表达自己,充分展现英语语言课堂的特色,有更多实践口语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同时,这样在体验中学习更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另外还可以对英国历史、人文地理,文化进行一次了解与研究,引导学生无意中进行跨科学习,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 三、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模式的渗透作用 这种结合方式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学科、教材为中心的封闭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分解离析的认识活动。比如,同样是记忆,未曾经历体验过的记忆犹如过客,而在体验基础上的记忆则如同经过消化后摄取的营养。而在体验基础上的理解则是经历撞击、感悟等心智活动后的深度的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渗透作用,恰恰在于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各种不足,创造不同情景与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某种事实、体验某个问题、体验某项过程、体验某一结论。

现行两种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最终版)

现行两种教学模式的调 查研究 混合式教学VS传统教学 2014级生科一班5组荣华 2016/10/12 Wednesday

摘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资料收集等多种方法对比分析现行两种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对各因素的分析提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建议,以期调整和优化影响影响两种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结果发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监控者、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规定快速、有效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教学中面对面的交流,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但传统教学的不足也十分显著: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太过于单一,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受老师的水平限制,会讲课、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太少导致课堂资源不均一;老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师生间的互动少;课上容过于单一。 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得学生渴望老师提供多样的学习方法以及广泛的学习资源,希望能得到老师多方面的评价而不仅仅是成绩,除此之外他们也渴望与老师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恰恰契合了这一点。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老师不再使是课堂的中心,而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思想的传播者。混合式教学的优势:线上学习可以拓展思维;课堂学习利于巩固加深;小组讨论是的思想碰撞;成果展示便于师生交流感情;学习评价线上加课堂更加全面。任何事物都有不完美的一面,混合式教学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关于混合式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学习方式;学习时间不充足;需要老师监督与指导;网络平台操作不熟练等。 对比发现混合式教学更受学生欢迎,为了更好地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小组提出在教师、学生、教学系统、教学监督以及教学规模(时间规划)等多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混合式教学;传统教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及案例 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宁宝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确定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本过程:引发问题——组织探究——作出解释——运用深化 该模式实施欲体现的特点:创景激疑,独思共议,解惑识质,实践升华。 模式过程说明: 一、引发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能去主动探究。引发问题,就是教师要根据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身边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种易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的模拟情景,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一系列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杂乱的,有的是已经学习过的,有的是与本节课学习相关的,有的可能是后续学习才能解决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共同进行梳理,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组织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盛装知识的容器。外在的知识、思想、方法只有通过学生实践、亲历,才能内化于学生脑海之中。组织探究,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解决,体验感悟,获取感性认识,并与身边的同伴、全班的同学及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澄清认识。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暂缓评价正误、优缺。 三、作出解释 “会学”是必要的,而“学会”是必须的。作出解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通过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抓住其本质属性,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融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简单地说,就是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既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又要让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分化点、生长点)。

清华大学学生必读书目

清华大学所列的大学生应必读的书籍 博通类(总计280种) 一、必读(40种) *《共产党宣言》 《国家与革命》 《毛泽东选集》 *《邓小平文选》 *《鲁迅选集》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国史大纲》钱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美的历程》李泽厚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乡土中国》费孝通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 *《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钟书河《陈寅格的最后二十年》陆健东 *《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与赖肖尔 《剑桥晚清史》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古诗源》沈德潜 *《史记选》王伯祥 《傅译传记五种》 *《荒芜英雄路》张承志 *《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 《经济学》斯蒂格利茨 *《科学史》丹皮尔 *《世界史纲》韦尔斯 《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

*《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 *《西方哲学史》罗素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理想的冲突》宾克莱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 《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与霍华德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 《唐吉河德》塞万提斯,杨绛译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 《幻灭》巴尔扎克,傅雷译 二、选读(80种) 《网络创世纪》郭良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第三次浪潮》托夫勒 《企业之魂》乔治.吉尔德 《庄子浅注》曹础基 《论语译注》杨伯俊 《诗经注析》程使英、蒋见元 《世说新语校笺》徐震愕 《中古文人风采》何满子 《宋诗选注》钱钟书 *《宋词赏析》沈祖荣 《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走出中世纪》朱维挣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流派具有渊源关系。任何教学模式不管自觉与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托或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因此,可以说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的灵魂。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受多种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了认识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人的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的说来,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方法,贯彻“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探究式教学正是贯彻这一哲学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原来的认识结构基础上,通过深入探究,不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探究式教学影响重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构建他们的知识,更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多元智力理论。哈佛大学霍华德加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中把智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同时,他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智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至少包括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教学要成为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活动。研究型课程打破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载体,使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具有综合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而不单纯是竞争的关系。由于不同的智力领域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并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由于探究式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自己的选择,老师在交流和指导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具体的建议,更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成功机会。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理性,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长态度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到实现。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1998年南京市教研室提出了“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大单元教学模式有八种课型(预习课、讲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作文课、测评课)。我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利用这八种课型,有机地引入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片学习的蓝天碧海,大大地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 一、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 课堂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语文教材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对象。因为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有研究价值的矿藏。特别是一些经久不衰的经典名作更具有研究的价值。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中有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单篇课文深入研究型的基本实施流程有两种,其一是:理解课文——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总结评价。 例如:我教《社戏》时,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线索,理解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之后,把“社戏探美”作为该课学习探究的话题。在大组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谈“社戏的景美、情美”,有的小组谈“船头看戏朦胧美”,有的小组谈“归航偷豆三美”,等等。其中,对“偷豆三美”的探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探得的三美是“农家子弟情意美”、“偷豆全程童趣美”、“行文构思照应美”。“农家子弟情意美”表现在孩子们偷豆偷的不是别人的豆,偷的是自家的豆,“偷豆”表现了农家子弟的美德,也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喜爱、赞美之情。“偷豆全程童趣美”表现在作者写了建议偷豆、商议偷法、偷豆入舱、剥豆、煮豆、吃豆、抛豆壳等全过程,偷豆全程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读了令人陶醉,特别有意思的是用了八公公柴火,还认真研究对付八公公的策略,真让人忍俊不禁,更使看社戏归途中的这场“小戏”平添了一份童趣。“构思引文照应美”表现在构思缜密,文笔美妙。前文写去赵庄看戏途中“两岸的豆麦”,表明有豆可偷;归航途中,夜深人饥,此时偷豆势在必行;八公公船上柴火现成,煮豆条件具备。“有豆”、“人饥”、“有柴火”就构成了合情合理的偷豆“小戏”。 单篇课文深入探究型的实施流程之二是: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成果汇报——总结评价。 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我指导学生直接把课文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一开始就确定课文需探究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变色龙为什么变色及变色的原因?”“契诃夫为什么写《变色龙》?”“契诃夫和他的作品。”针对上述问题,学生按小组选题,然后分头对课文探究并查找资料,从不同的途径查找专家对《变色龙》的分析文章及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和传记类文章,如康林的《谈契诃夫的〈变色龙〉》,张发安的《〈变色龙〉的主题分析》,石延明的《谈〈变色龙〉运用对话的艺术》,章涛的《谈〈变色龙〉的第二主题》,以及《契诃夫小说选》,叶尔米洛夫的《契诃夫传》等。我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深入每一个小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整合,启发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再指导每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字材料。最后在活动课和测评课上,每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有的小组小品表演,把研究成果设计成艺术学院表演系招生,应试者按主考官要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李冬青张雄伟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市三十八中:李冬青张雄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大潮,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明显提高。一些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还有些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但结果仍然是投入多,收效低。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思考,学校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目标,课堂教学严格遵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四步”“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四步”是指:自学—展示—点评—检测;“五环”是指:目标导学—学案促学—讨论展示—评点归纳—检测生成。)。 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深入研究此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首先,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需要。其次,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备课、讲课、观课、说课、评课和课后反思等形式,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从而培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习惯,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再次,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了我校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

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学探究是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最好方法,传统的教学活动,更多的是把规律的结论告诉给学生,然后反复在应用结论上下功夫,新课程却要求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并在获取过程中使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任何科学规律或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科学探究。作为培养人的科学素养的物理学决不能离开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师,首先必须掌握科学探究的理念和科学探究的方法,然后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加以运用,并达成一定的教学效果。 俗话说:“耳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历”,意思是说:亲身经历的过程,印象尤为深刻。与传统教材相比,现在的教材较多地设置了对知识的探究活动,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新教材中都设置了这样一些小栏目,如: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这些小栏目往往把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小栏目,对于重要概念、规律的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去交流、去体验、去产生情感、去获取知识。我的体会是:探究活动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了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能够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决不能由教师来包办。探究式教学日益成为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方式,对学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对教师的素质却是极大的考验,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探究式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树立真正的教育观念外,还应该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才能使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实施。

清华大学必读书目

论语 墨子/墨子 孙子兵法/孙子 孟子/孟子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荀子/荀子 易传·系辞 史记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编或来新夏选编论衡/(东汉)王充 不真空论/僧肇 物不迁论/(东晋)僧肇 神灭论/范稹 坛经/惠能 张载集/张载 四书集注/朱熹 传习录/王守仁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读通鉴论/王夫之 严复集/严复 仁学/谭嗣同 孙中山选集/孙中山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唐诗三百首/孙洙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 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鲁迅选集/鲁迅 女神/郭沫若 子夜/茅盾 家/巴金 骆驼祥子/老舍 围城/钱钟书 曹禺选集/曹禺 青春之歌/杨沫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艾青诗选/艾青 理想国/柏拉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忏悔录/圣·奥古斯丁 思想录/帕斯卡 新工具/培根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社会契约论/卢梭 伦理学/斯宾诺莎 西方哲学史/罗素 科学史/(英国)丹皮尔 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德国)黑格尔 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悲剧的诞生/弗里德里希·尼采 精神分析引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德国)李凯尔特人论/(德国)卡西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中国科学思想史/(英国)李约瑟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丹尼尔·贝尔从混沌到有序/普里戈金

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 奥德修记/(古希腊)荷马 神曲/(意大利)但丁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哈姆莱特/(英国)莎士比亚 浮士德/(德国)歌德 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 红与黑/(法国)司汤达 悲惨世界/(法国)雨果 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汤姆大伯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托尔斯泰 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母亲/(俄苏)高尔基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奥地利)卡夫卡泰戈尔诗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雪国/(日本)川端康成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著;董衡巽译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二、北大学生应读书目 本书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这个书目是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

药物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药物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药物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谢媛媛,施湘君,陈志卫,苏为科*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 310014) [摘要]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文章分析了现有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改革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增加探究性实验项目和内容,改革实验成绩评定体系。实践证明,药物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药物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多种化学学科、医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药物化学与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内容繁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很难适应。但是,现有的教学体系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药物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从实验仪器的准备到实验方法的确定,基本上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和效仿,不利于学生创新性、自主性的培养。而目前关于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还比较少[1-6],为此,我们对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将现代化教学理念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药物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1. 改进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角色扮演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传统的验证性教学过程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体,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静态、封闭的教学过程。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要让学生根据已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韩爱玲 贯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条重要精神主线便是“人本主义教学观”、“人本主义学生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一生中成长最迅速,最富学习潜能,也最需要充实自己的重要时期。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也颁发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实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可以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绩效的提高,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实施这一标准的最佳方法是进行教育技术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描写环境优美的课文特别感兴趣。我抓住这一契机,在培养学生角色素质的同时,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全人类认识、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促使其个人或团体具有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预防新的环境问题的知识、技能、态度、动机和义务。这也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烈,特别愿意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分角色的表演或朗读。因此,我确立了从学生的本体个性发展入手,着力于角色素质,着眼于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理念为核心的课题研究方案。角色素质就是指学生从事学习所应具备或可提高的内在潜力的素质,包括基础素质和生活素质。第一是基础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之本,就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科学文化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是深层素质,即人格素质、道德素质等,突出表现为心理适应、承受、持正笃信,奋发有为和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高度发展。 以学习人教版第五册语文《东方之珠》一课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用精美的语言,通过对浅水湾、海洋剧场、铜锣湾街市以及香港夜景的描绘,让我们体会到香港就像一颗美丽、迷人的珍珠,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是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究、感悟,从而感受香港的魅力是科技创造了繁荣,环保持续了繁荣。了解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是本课的教学重点。97年香港回归后,学生们对香港的了解就更多了,而且学生家里有电脑的也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课前,我让学生充分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是为了把学生引进图书馆;让学生“介绍”,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

二三四”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自主学习型高效课堂“二三四”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南漳县教研室刘春 沮水河畔,柑橘飘香,荆楚余韵,情深意长。峡口——一个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南漳县巡检镇峡口初级中学前临沮水,背倚荆山,地处南漳、远安、保康三县交界之地。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学校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校工作,围绕“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发展搭台”的办学理念,率先开展高效课堂改革试验,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县“自主课堂”课题研讨会及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被树为南漳县高效课堂改革的一面旗帜,编印《曙光》课改手册全县交流。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10—2011年度最佳文明单位”称号,被县总工会授予“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岗”称号,被县教育局授予“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示范学校”、“中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前,地处偏远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无特色的巡检镇峡口中学,陷入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家长厌烦的困境。因为当时学校教学一切围绕培优,以上县重点高中人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以教师讲为主,教师满堂灌,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似乎是在看戏,听说书,始终处于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课堂上,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学生的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阅读教材的能力等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等良好的品质的培养被忽视了,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许多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被忽视了。这样的教学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教学偏重优生,对中差生放任不管,有的教师课堂上只提问优生,作业也只批阅优生的。这种明显的对中差生的歧视,导致了半数学生厌学,八年级下学期开始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许多学生逃学、辍学。家长、社会对学校产生严重不满情绪。教师也感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良知相悖,出现厌教。这些严重不符合均衡教育的宗旨。 4、课堂上,教师满堂灌,作业压到课外,各科都是这样,导致课外作业负担过重,缺乏休息与活动,学生的活泼好动、健康向上的天性被抹杀了。这不符合教育的全面发展性。 总之,因原有的教学宗旨不正确导致原有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素质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论文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论文:“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自1961年施瓦布首次提出了“作为探究的教学”,探究教学就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的主体模式。探究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萨其曼、施瓦布和加涅等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探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究教学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对于目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实施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而分组实验又多是验证性实验,只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那么身为一线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实验教

学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我们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往往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再作出假设,根据要探究的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并且教会学生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相关的因素,为了证明某种因素对研究对象是否有作用,在设计实验时通常将其他因素都定为相同,而仅仅使某一因素为变量,对该因素的作用进行探讨。不管学生做什么实验,我总是强调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到生物活体进行对照实验时,有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这样的对照实验最好多重复做几次,涉及到的个体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实验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自从学生学会了这种“对照实验”方法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做探究实验,特别是对生物、环保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经常在课外探究。我在引导学生做这方面实验时一般是这样做。 一、首先运用各种可以成为榜样的例子,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 研究性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课程改革说起。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谈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课程容繁、难、偏、旧的状况仍然存在,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与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同时指出: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就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说: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中学课程计划》将会逐步推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満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教育部教基字〔XX〕6号通知中还说: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基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这个最终目标的。为要能够达到这一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来改变教师和学生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保障课程实施时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又具体地指出了研究性学习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当前,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否做到了这些呢。我们有必要对两年多以来的研究性学习作一个回顾和反思。 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回顾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每周3课时,每所普通高中学校都应该按课程计划开课设节,可集中和分散使用。但是直到现在,我们许多学校在课表中没有体现,有的将全部课时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实际上形同虚设。还有的学校干脆把这三个课时分配给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意思是只在这三科当中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方案 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胡锦涛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 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研究制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 发展的要求。横向分析我国农村教育发达的地区和优质名校,都有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把推动课堂改革作为“教育系统一号工程”,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形 成“自主互助学习型” 课堂教学模式。江苏省杨思中学历经多年的实验研究,形成了“先教后学,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成为全国名校;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用了8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既能保持升学率,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全国名校;还有很多的地区和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纵向研究国内外教育发展史,从2500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到近现代欧美和前苏联的很多教育家在不同的时期都提出了很多有影 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了当时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4、研究制定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校实际的需要。我校是 一所建校不到两年的学校,专任教师中近一半是刚毕业的新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3)自主(或小组)探究(4)协作交流(5)总结提高而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一开始创设了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操练与练习教学模式,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过程,可以说,他完成前面的三个环节都是不错的。但是,在后面的协作交流与总结提高两个环节,却完成得不好,比如张婷在课中发现的问题也是这样。所以说,这节课并不算成功,教师还需要在探究中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在协作交流与总结提高两个环节上,还需要加强。4、你认为什么样的课程活动适合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学?答: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功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的交流功能,组织讨论与合作等学习活动。在以下情况中,可以考虑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1)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的硬盘或光盘上的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将教师机或任一学生机的屏幕内容传送给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操作同一终端将操作示范发送给某个学生、某个小组或全体学生;可实现全动态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实时同步发送。(2)分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进行教学。(3)监听监视。教师可以用循环方式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可以调回任何一个学生的屏幕内容进行监视。(4)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与教师联系,进行实时交互式的教学。(5)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己调用文件服务器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6)语言辅导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耳机、话筒通话。教师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或问题,再进行语言指导。(7)网上学习。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相连,并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上,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利用在线交流工具开展网上交流合作等。(8)资源共享。可以提供文件服务器、打印、传真等多种设备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调用网络服务器上的试题库进行自学、自测,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调整学习的进度。教师可以通过调用试题库或新建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以通过分析系统得出每一个学生、每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在一段时期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提供参考。5、学生在自测和游戏的时候,电脑对学生的操作有一定的反馈,您认为这是否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答:我认为,这不可以取代老师对学生的反馈。这是因为,电脑对学生的操作虽然有一定的反馈,但这种反馈是建立在老师设计的程式的基础上的,它往往只能判断对与错,并提供正确的参考答案。至于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那根本是谈不上的。所以,电脑对学生的操作的反馈,几乎是固定的、死板的、缺乏探究性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 2 )启发思考( 3 )自主(或小组)探 究( 4 )协作交流( 5 )总结提高 而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一开始创设了情境,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并通过计算机辅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