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法氢气的制备啊

中教法氢气的制备啊
中教法氢气的制备啊

实验三安全性实验及其教学研究

——氢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

一、氢气的制取

1.相关知识:置换反应,氢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气体的收集方法。

2.实验用品:(请画实验装置图,并标明各药品和仪器名称)

①实验仪器:启普发生器、烧杯、集气瓶、毛玻片、导管、水槽;

②实验药品:锌粒、浓硫酸溶液、去离子水、硫酸铜溶液、凡士林。

3.实验步骤(用简洁明了的方法比如流程图表示):

日期2015年4月14日第七周周二,下午;姓名

检查启普发生器气密性

配制稀硫酸(1:4)

装入锌粒

及稀硫酸

收集氢气开启旋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当水充满容器下部的半球体时关闭旋塞,继续加水,使水上升到球形漏斗中。静置片刻,观察水面是否下降,如下降说明漏气,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表明气密性良好。漏气处可能是容器上气体出口处的橡皮塞、导气管上的旋塞或长颈漏斗与容器接触的磨口处。如漏气应塞紧橡皮塞或在磨口处涂一薄层凡士林。(凡士林要涂抹均匀:仪器旋转润滑,磨口处整体颜色透明无白色。

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不断搅拌。(稀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热,若把水倒入浓硫酸,水会像油花似的浮在浓硫酸上面,产生的高热会使水沸腾起来,使酸液飞溅,造成事故。)

锌粒用量大概20-30g,稍多反应速率快且不用因不足量再添加;纯度不纯,颗粒大越好防止掉落。将仪器横放,把锌粒由容器上插导气管的口中加入,然后放正仪器,再将装导气管的塞子塞好,固体的量不得超过球体容积的1/3。由球形漏斗口加入稀硫酸(已冷却到室温),液体的量以反应时刚刚浸没固体,不高过导气管活塞为宜。

扭开导气管活塞,酸液由球形漏斗流到容器的底部,再上升到中部跟锌粒接触而发生反应,产生的氢气从导气管放出。不用时关闭导气管的活塞,容器内继续反应产生的氢气使容器内压强加大,把酸液压回球形漏斗,使酸液与锌粒脱离接触,反应自行停止。

4.实验改进:

⑴在反应前加入少许硫酸铜的晶体或溶液可加快反应速率。请问为什么?

与金属锌、稀硫酸溶液构成原电池,金属锌的腐蚀速率加快,即与硫酸反应的速率加快,生成氢气的速率加快。

⑵你还有其他的改进方法吗?

①选取粗锌,即纯度较低且含有杂质的金属锌进行实验。金属锌和其中含有的杂质以及稀硫酸溶液构成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②升高反应温度,如在热水浴中进行试验。③反应后期如果气泡较小,可以从出气口加硫酸铜。

5.实验安全提示:

⑴稀硫酸如何配制(包括用量、浓度、温度的控制)?

取一定量的浓硫酸,按1:3的比例稀释。稀释时,应该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不能将水导入浓硫酸中,边加边用玻璃杯搅拌,在冷水浴中将其冷却至室温。

⑵如何防止反应过程中锌粒掉入球形漏斗底部?

1、选用较大颗粒的锌粒

2、加入锌粒时注意添加的位置

⑶该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如何防止反应体系温度过高?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为防止体系温度过高,可用湿抹布包裹在容器周围,吸收反应产生的热量,降低体系温度。

6.实验教学内容探幽:

⑴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有哪些方法?

①(厚的玻璃仪器)关闭导气管上的活塞,从球形漏斗口处加入水,当水浸没球形漏斗下端后,继续加入水,球形漏斗内外会出现液面差,观察液面,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变化,表明气密性良好

②(薄的玻璃仪器)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一会儿,若导管口有连续的气泡冒出时,则气密性好.

③将实验仪器组装好后,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加热试管,若过一会儿,导管口有连续的气泡冒出时,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若没有上述现象,则气密性不好,这时要一段一段的仔细用上述方法检验。

(2)涂凡士林时如何从两个角度保证装置气密性:

①视觉上两层玻璃紧密相连,透明,无气泡

②触觉上转动的时候很顺滑否则会有阻碍感。

(3)生活中的哪些用品或废弃物品可以用来制取氢气?

废旧电池的外壳,其主要成分是锌,可用于制取氢气。

废旧的铁制品,其主要成分是铁,亦可用于制取氢气。

(4)请设计一个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的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画出装置图:可将锌粒放人有孔塑料小瓶, 用硬质金属丝索住小瓶, 通过推拉金属丝使锌粒与稀硫酸接触或不接触达到控制反应的目的。

二、氢气与氧气的反应

㈠氢气的验纯和燃烧

1.培养技能:启普发生器的使用技能;用试管收集氢

气并验纯的方法;

学习通过演示实验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技能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并得出结论)

2.相关知识:爆炸及燃烧的概念;氢气与氧气的反应

3.实验步骤:

⑴验纯操作及实验现象(结合图形):

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或水平靠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后若听到一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若听到很小的噗的一声表示收集到的氢气是比较纯净的。

⑵点燃:在尖嘴导气管口点燃,观察火焰颜色;再罩上一干净而且冷却的烧杯,观察现象。现象: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4.实验安全提示:

当氢气不纯时需重新验纯,但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则在再次收集前必须先用手指堵住试管口一段时间。其原因是验纯时有可能为燃烧尽的氢气在试管中继续燃烧,为防止

试管内还有火苗而造成再次收集时发生氢氧混合气体剧烈反应,需要用手指堵住试管一段时间或将试管放入水中浸没一下,已熄灭试管中的火苗。

㈡氢氧爆鸣实验

1.相关知识:爆炸极限的范围 4.1%—74.2% 。

2.实验装置图(注意对教材中插图的修正):

3.实验安全提示:(实验本身并无危险,操作时要胆大心细、沉着稳定。)

实验步骤:在试验台上预先准备一个底部有一小孔的纸杯,将其倒扣在台上,把氢气通入纸杯中,2分钟后停止通氢气,用燃烧的小木条靠近纸杯底部的小孔,将氢气点燃。

注意事项:1.要用纸杯,比较轻,氢气燃烧发生爆破时不容易伤人;

2.底部小孔有火柴梗横截面大小即可,太大氢气容易逸散,无法收集;太小氢气出不来无法燃烧;

3.根据氢气的产生速率决定收集的时间,不一定要两分钟。氢气的爆炸极限为

4.1%—74.2%,

量太多或太少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实验现象:听到爆破声,纸杯竖直飞起。

4.实验改进:

例如,用矿泉水瓶做也可做此实验(剪掉瓶的下半部,用铁架台固定,把氢气从下部通入,一段时间后,打开瓶盖,在瓶口处点燃,可以听见爆破声)。请问你的改进方法是?

选用一个无孔的小塑料袋, 使袋内约盛半袋空气后, 再与氢气发生装置的导气管相连, 收集氢气,随着氢气的通人, 塑料袋渐渐鼓起, 然后停止通入氢气移开导气管, 用线扎紧塑料袋口放置在实验台上并远离氢气发生装置, 用针戳个小孔并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燃, 顿时, 便发出一声巨响。实验所用塑料袋随手可得, 操作简便安全。

四、氢气还原氧化铜

1.实验目的:认识氢气的还原性;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教学。

2.实验原理:氢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M m O n + H2 = mM + nH2O

3.相关知识:氢气的制备与干燥;氧化—还原反应;氢气的验纯;爆炸极限

4.实验技能:

⑴启普发生器的安装、检漏及使用;固体药品的取用及加热;氢气的验纯;实验仪器的安装;

⑵此实验的操作程序与演示技能;并学会如何通过此实验进行适时的提问、启发、观察、思考等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技能。

5.实验步骤:(略)

6.实验安全提示:

⑴试管向下倾斜,原因:防止生成的水倒流于热的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⑵通入氢气前要先验纯,并且导管口要插入至试管底部,然后先通入氢气后加热,反应后先撤灯再停止通氢气。(口诀:氢气早出晚归)7.实验装置图:

8.实验探究:怎样又快又好地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演示实验?

1、加入的氧化铜的量要控制好,不宜加入太多。氧化铜粉末要尽量薄的平铺在试管中。

2、导气管要深入到试管底部,以排尽试管中的空气,同时使氢气与氧化铜充分接触,便于氢气尽快还原氧化铜。

3、通入的氢气纯度要高,避免危险发生。所以,通入前要验纯。

4、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通氢—加热—撤灯—停氢(氢气早出晚归)

五、学习本次实验的体会

1.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之前,自己先要熟悉这个实验,清楚实验流程、药品用量、各个细节,以及如何防止意外的产生,做到胸有成竹。本次实验中,我体会到只有熟悉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了解了启普发生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并掌握了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的方法,才能确保实验的流畅和顺利。

2.做实验要胆大心细,沉着稳定,防止因手忙脚乱造成意外。氢气的性质实验中,氢气验纯、氢氧爆鸣两个实验看似有一定的危险,但是只要实验时注意操作规范,小心谨慎,这两个实验并不危险。由此可得,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实验要求进行规范的操作,就能有效避免实验时出现危险,同时确保试验成功。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必须教导学生遵守实验的基本守则,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3.多看文献,了解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如何改进,借鉴前人经验,促进实验又快又好。

《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小教案-

《氢气的制取和性质》小教案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 2.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 3.学习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的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实验准备】 实验仪器:具支试管、滴液漏斗、烧杯、小试管、导管、水槽、酒精灯、铁架台、止水夹、塑料挡板、火柴、肥皂水 实验药品:10%硫酸溶液、锌粒 【教学过程】 [引言] 早在16世纪,瑞士医药学家帕拉塞斯就发现铁屑放在硫酸中有气体生成并可以燃烧,叫做“可燃性空气”。这种可燃性气体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制备的氢气。 [板书] 实验一氢气的制取和性质 [老师] 氢气是无色无味并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在实验室,氢气就是用金属和酸反应来制备的。今天我们实验采用锌和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板书]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Zn+H 2SO 4 =ZnSO 4 +H 2 ↑ [提问] 大家想一下,实验室制备氢气的装置有哪些呢? [学生] 试管、启普发生器。 [提问] 既然制备装置有两种,为什么不选用试管呢? [学生] 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十分方便,可以及时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而使用试管则不容易做到。 [老师] 启普发生器适用于块状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难溶的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块状固体在反应中很快溶解或变成粉末时,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提问] 知道了启普发生器的特点,我们来自己设计一个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有谁有可以说

说。 [学生]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 今天我们就用这套老师自己设计的简易启普发生器来制取氢气,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具支试管来作为气体的发生装置,Zn和稀硫酸在反应之前是不能接触的,要在具支试管里面加入一块塑料挡板,挡板上面就可以放Zn粒,我们将酸放在滴液漏斗当中,想要制取H 2 的时候我们就要打开滴液漏斗,要实现随用随停,我们可以加一个止水夹。 [提问] 这个止水夹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 实现随用随停。 [老师] 当我们不想收集H 2了,我们就把止水夹关闭,这样H 2 在具支试管里面有一定的压强, 就会把酸液压回滴液漏斗。Zn就会和酸液分开了,对吧?注意滴液漏斗的开关不能关闭,否则气体的压强过大,胶塞就被冲开。 [提问] 那我来考一下同学们,拿到滴液漏斗怎么使用呢? [学生] 先检漏。 [老师] 对,需要检漏,但是在检漏之前我们还要在滴液漏斗的旋塞涂抹上凡士林防止漏水。(教师讲解涂抹凡士林及检漏步骤) [提问] 我们在实验之前还需要做什么呢? [学生] 检查装置气密性。 [提问] 如何检查呢? [学生] 用手捂着具支试管,或者稍加热具支试管,看气体的出口是否有均匀的气泡产生。[老师] 嗯,很好,那我们用稍微加热一下举止试管来检查一下装置的气密性。我们的装置气密性很好。那我们开始进行实验。 [提问] 在实验之前,我先问一下同学们,根据氢气的性质,我们如何收集氢气呢? [学生] 向下排空气法、向下排水法。 [演示] 氢气的制备和排水法收集氢气 [讨论] 实验现象 [讲解并演示] 由于氢气易燃易爆,因此我们在使用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提问] 我们怎样对氢气验纯呢? [学生]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 我们把收集好氢气的试管的管口对着酒精灯的火焰上方,松开试管口,如发生轻微的爆炸声,则氢气不纯;再收集氢气,使氢气在酒精灯上没有声音发出或者有“噗”的声响,则氢气已经纯了。

中教法实验报告

自感现象的相关实验研究 ——唐志根20082301053 ——邓明勋20082301114 实验目的:演示自感现象。 实验要求: 1、利用数据采集器研究通断电自感现象; 2、研究通断电自感过程中的实质以及一些异常现象。 实验原理:电路图下: L1 K2 L1 K1 实验没有用朗威系列电学实验板EXB-11,而是对原实验板进行了改装,即如上图。 实验器材:朗威DISLab、计算机、科技制作自制实验板学生电源、导线。 实验过程: 1、将两只电压传感器分别接入数据采集器; 2、将电压传感器与实验板中的U1、U2 连接; 3、接通电源,闭合开关k1、k2。 (1)给小灯泡L2并联一个小电阻,观察自感现象 1>调节滑动变阻器R2(给L2并联一个小电阻),并调节R1,使得小灯泡L1、 L2的亮度相同。断开开关K1; 2>启动“组合图线”,增加图线“时间-电压1”与“时间-电压2”,将两条 图线设置为不同颜色,点击“停止”与“开始”,使两路信号同步;调节R1 使得U1和U2的幅值相等,断开开关K1。点击“开始”,先闭合再断开开关K1, 得到如下图象: (红色为U2,绿色为U1)

并联小电阻时 接通时数据, 红色框为导通 瞬间。

由图象明显看到了通电自感与断电自感现象: 接通电源的瞬间U1和U2没有即刻达到最大值,而是分别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最大值,两者的最大值相等,但是U2却比U1先到达最大值,这是什么原因呢?按常理,应该是一通电,U1便立刻到达最大值,而U2经历一段时间后才到达最大值。经查找资料以及小组讨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是由于小灯泡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缘故,首先,L2由于并联了一个小电阻,而且受到电感的作用,其电流的变化比较慢所以出现弛豫现象。而相对而言,为什么U1也出现弛豫现象呢? 我们经过分析,原因可能有二: 一可能是由于两个灯泡亮度要匹配,由于L2被并联的小电阻限流,电流较小,而对于L1,则前面串联的电阻要调大,而本身变阻器上面的电阻线圈也相当于一个电感, 所以也会有迟并联小电阻时断开时数据,红色框为断开瞬间。

实验三 氢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

实验三安全性实验及其教学研究 ——氢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 一、氢气的制取 1.相关知识:置换反应,氢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气体的收集方法。 ①置换反应:无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 化合物的反应。置换原则为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活动性弱的金属溶液。本实验利用活泼金属Zn置换 稀H2SO4中的H+制备H2,原理:Zn+H2SO4=H2↑+ZnSO4 ②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毒,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在各种气体中,氢气的密度最小);温 度-252.87℃时,转变成无色的液体,-259.1℃时,变成雪状固体。 ③氢气化学性质:可燃性:纯氢的引燃温度为400℃,氢气可作为燃料,应用与航天、焊接、军 事等方面;还原性:可用于冶炼某些金属材料等。 ④气体收集方法:排水法:氢气难溶于水;向下排空气法:氢气密度比空气小。 2.实验用品:(请画实验装置图,并标明各药品和仪器名称) ①实验仪器:启普发生器、烧杯、集气瓶、毛玻片、导管、水槽; ②实验药品:锌粒、浓硫酸溶液、去离子水、硫酸铜溶液、凡士林。 3.实验步骤(用简洁明了的方法比如流程图表示): 日期2014 年4月8日;第七周周二,下午;姓名陈博殷学号20112401073 成绩 锌粒 稀硫酸 氢气 检查启普发 生器气密性 配制稀硫酸 (1:4) 装入锌粒 及稀硫酸 收集氢气 水槽 集气瓶 启普发生器 开启旋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当水充满容器下部的半球体时关闭旋塞,继续加水,使水上 升到球形漏斗中。静置片刻,观察水面是否下降,如下降说明漏气,在一段时间内不发生 变化,表明气密性良好。漏气处可能是容器上气体出口处的橡皮塞、导气管上的旋塞或 长颈漏斗与容器接触的磨口处。如漏气应塞紧橡皮塞或在磨口处涂一薄层凡士林。(凡 士林要涂抹均匀:仪器旋转润滑,磨口处整体颜色透明无白色。 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不断搅拌。(稀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热,若把水倒入浓硫酸, 水会像油花似的浮在浓硫酸上面,产生的高热会使水沸腾起来,使酸液飞溅,造成事故。) 锌粒用量大概20-30g,稍多反应速率快且不用因不足量再添加;纯度不纯,颗粒大越好 防止掉落。将仪器横放,把锌粒由容器上插导气管的口中加入,然后放正仪器,再将装 导气管的塞子塞好,固体的量不得超过球体容积的1/3。由球形漏斗口加入稀硫酸(已 冷却到室温),液体的量以反应时刚刚浸没固体,不高过导气管活塞为宜。 扭开导气管活塞,酸液由球形漏斗流到容器的底部,再上升到中部跟锌粒接触而发生反 应,产生的氢气从导气管放出。不用时关闭导气管的活塞,容器内继续反应产生的氢气 使容器内压强加大,把酸液压回球形漏斗,使酸液与锌粒脱离接触,反应自行停止。

英语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英语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 任务型教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2 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3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中教学方法。 4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5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7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8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9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10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1读书指导法

九年级化学氢气的性质与检验(1)

氢气化学性质 氢气化学性质:氢气常温下性质稳定,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能多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另外氢气在氧气过量和低温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点燃可生成过氧化氢。 氢与碳形成的化合物,由于其与生物的关系,通常被称为有机物,研究有机物的学科称为有机化学,而研究有机物在生物中所起的作用的科学称为生物化学。按某些定义,“有机”只要求含有碳。但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通常都含有氢。这些化合物的独特性质主要是由碳氢键决定的。故有时有机物的定义要求物质含有碳氢键。

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的气体,燃点只有574℃,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4%至75%时都能燃烧。氢气燃烧的焓变为?286kJ/mol: 2H2(g)+O2(g)→2H2O(l);ΔH=-572kJ/mol。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际上是氢气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了水并放出大量的热。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2+O2=点燃=2H2O。反过来,氢气可以用电解水的方式制备。 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是无色并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在101千帕压强下,温度-252.87℃时,氢气可转变成无色的液体;-259.1℃时,变成雪状固体。常温下,氢气的性质很稳定,不容易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可在氧气中或氯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化合反应) (点燃不纯的氢气要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相似的,氘(重氢)在氧气中点燃可以生成重水(D2O)) H2+Cl2=点燃=2HCl(化合反应) H2+F2=2HF(氢气与氟气混合立刻爆炸,生成氟化氢气体) ②还原性(使某些金属氧化物还原) H2+CuO=Cu+H2O(置换反应) 3H2+Fe2O3=高温=2Fe+3H2O(置换反应) 3H2+WO3W+3H2O(置换反应)

中国教学方法分类模式

教学方法 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一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二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三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的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四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五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在小学科学、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直观演示法或引导探究法或实验法,但它们不是孤立进行的,同时要配合讲授法或谈话法或讨论法。 直观教学法主要有直观演示法与学生实验法。直观演示法主要是教师在操作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用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要目的明确,二要现象明显且容易观察,三是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学生实验法主要同于实验课,是以实际训练学生技能为主的,学生必须独立操作实验。 直观教学法可以使学科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进行积极地思考,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转换。 直观手段有各类实物标本、各种实验、自然界、人为环境(如工厂、植物园、博物馆等)、模型、影片、黑板画、幻灯片、各类图片(挂图、照片、教材插图等)。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中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包括实验探究与调查、讨论两大类型。 探究法是一种高水平的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中心,并辅以阅读教材和参看其他直观手段的集体活动。它把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与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统一起来了。通过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来提高学习质量。完成探究的最佳途径是小组合作。 引导探究法教学的基本过程是 1、教师精心设计,呈现问题情境。 2、提出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但最好诱导学生提出 3、作出假设。学生给出假设,教师修正 4、设计探究实验或收集证据。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纠错。 5、实验探究或分析讨论。可以用演示实验的方法。 6、获得结论与验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知道要验证(如数学里的验算、化学里对制取的气体的检验等)。

实验室制取氢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室制取氢气及其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者: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 2、掌握氢气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导气管,试管,酒精灯,水槽,启普发生器 三、实验药品:锌粒,稀硫酸,氧化铜 四、实验原理:Zn+H2SO4 H2+ZnSO4 五、实验步骤: 安装如图组装仪器。 查: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开启旋塞,向球形漏斗中加水,当水充满容器下部的半球体时关闭旋塞,继续加水,使水上升到球形漏斗中。静置片刻,观察水面是否下降,如下降说明漏气。漏气处可能是容器上气体出口处的橡皮塞、导气管上的旋塞或球形漏斗与容器接触的磨口处。如漏气应塞紧橡皮塞或在磨口处涂一薄层凡士林。 装:锌粒由容器上的气体出口加入,加固体前应在容器的球体中加入一定量的玻璃棉,以防固体掉入半球体中。液体试剂从球形漏斗口注入,注液方法与上述注水方法相同。液体的量以反应时刚刚浸没固体为宜。打开气体出口的活塞,开始反应,收集氢气。 收:采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理由是氢气不溶于水。 离:收集满氢气后,先将导管移开水槽。 六、氢气性质实验操作: 1、氢气的纯度检验:收集一试管氢气,集满氢气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立即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里的氢气。点火后,根据声音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如果听到的是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氢气不纯,必须重新收集进行检验,直至听到“噗”的声音,才表明收集的氢气已经纯净,可以使用。重新收集氢气检验时,应另换一支试管进行操作,若仍使用原试管,要先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去收集氢气进行点火验纯。 2、吹泡泡实验:将出气导管上沾上肥皂水,可以观察到不断有泡泡冒出并升空,这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轻。 3 的烧杯壁上有小水珠出现,并放出热量。反应方程式:2H2 +O 2H2O 4、氢气还原氧化铜:先往试管内加入氧化铜,把氢气导气管伸入试管底部,先通入氢气一段时间(是为了把氧气清除,否则加热后氧化铜会与氧气反应,影响试验)再加热试管,使氢气还原氧化铜,看到黑色氧化铜全部变成红色时,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若先停止通氢气,则收集氢气处的水会倒吸入试管内,使热试管炸裂 化),待试管冷却后,停止通氢气。反应方程式:CuO+H2Cu+H2O 装置如图: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中教法)复习题

复习题 一、填空(每空1分) ⒈在教学中应重视教给学生_分析问题_和_解决问题_的思路和方法。 ⒉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有:⑴_教学的认识性_,⑵_教学的双边性_,⑶_教学的教育性_,⑷_教学的发展性_。 ⒊在物理测验的评价中,信度是测验的_可靠性_指标;效度是测验的__准确性__指标;难度是指_每个试题_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_每个试题将考生水平_区分开来的程度。 ⒋中学物理实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即:⑴_演示实验_,⑵_学生分组实验_,⑶_课内小实验_,⑷_课外实验_。 ⒌物理教学必须以_实验_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_关键_;基本的物理规律是物理教学的_中心_。 ⒍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_实验归纳法_,二是_理论分析法_。 ⒎解答计算题的基本程序是:⑴_审题_,⑵_分析题_,⑶_建立有关方程_,⑷_求解_。 ⒏物理教师的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_文字语言_,二是_数学语言_,三是_图表语言_,并通过板书和板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⒐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_工具_。 10.在备课过程中,备教材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_通读整个教材_,第二层次是_精读每章教材_,第三层次是_细读每节教材_。 1⒈中学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的_观察_能力、_实验_能力、_思维_能力、_分析和解决问题_能力以及_创新意识_ 意识。

1⒉构成教学过程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是_教师、学生和物理世界_。 1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⒋目标参照测验是以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作为参照物;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学生团体中的平均分数作为参照标准。 1⒌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有四条,它们分别是:⑴教学的认识性,⑵教学的双边性,⑶教学的教育性,⑷教学的发展性。 1⒍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操作阶段和总结阶段。 1⒎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常用的方法有三个,一是运用实验,二是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三是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1⒏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四个主要目标是:⑴教学目的,⑵教学内容,⑶教学方法,⑷教学效果。 1⒐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⑴口头教学语言,⑵书面教学语言,⑶体态教学语言。 20.一堂新课的教学,一般可分为五个教学环节。它们分别是:⑴组织教学;, ⑵复习提问,⑶讲解新课,⑷巩固练习,⑸布置作业。 2⒈中学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的__观察实验__能力、__思维__能力、__分析与解决问题__能力以及__创新意识__和能力。 2⒉在进行物理学这类自然科学教学时,首先应注重教学的科学性。一方面要注意__教学内容__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注意__教学方法__的科学性。 2⒊探究性教学方法提倡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向__知识探究

企业培训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企业培训中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教学方法是企业培训课程实施中实现课程内容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要素。本文以案例分析、任务驱动和对比讨论等三种方法阐述了企业培训中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企业培训案例分析任务驱动 教学方法是培训师和学员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培训教学效率、知识转化、学员发展等。 一、背景分析 1.企业信息系统概况。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各个环节,融合网络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的信息化一体平台成为公司开展业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2.培训学员情况。信息运维人员培训学员有如下特点:学历较高;年轻化;岗位变动大。 3.信息运维培训课程。包含《信息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防护》。 二、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培训课程内容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要素。在培训课程中选择并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但要熟悉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和使用范围,更要综合考虑企业背景、课程特点和学员情况等因素。 三、信息系统运维培训教学方法选取 (一)教学方法选取原则 在企业培训的基本职能的指导下,我们不难得到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符合认识规律;符合内容特点;符合学员特点;符合教学法特点;符合培训师特点。 (二)信息运维培训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从知识来源看,它让学员不仅注重向培训师学习,还强调向同学学习及自我学习;从学习内容看,它实现了从注重陈述性知识到注重程序性知识的转变;从学习效果看,它有助于学员决策模式从非程序化决策到程序化决策的转变。 2.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员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3.比较讨论。讨论教学法是指学员在培训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

高中化学实验 氢气的制取及性质

高中化学实验氢气的制取及性质 本实验包括制取氢气和试验氢气的性质两部分内容。氢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在做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在点燃前必须验纯。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1.练习实验室制取氢气和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氢气性质的认识。 实验用品 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胶皮管、水槽。 锌粒、稀硫酸(1∶4)/(1)/、氧化铜。 火柴。 实验步骤 1.制取氢气和检验氢气的纯度 在实验室里,利用锌粒跟稀硫酸起反应制取氢气。制取少量氢气常常用图24所示的简易装置。 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氢气,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如果发出的是噗噗的声音,表明氢气已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直到纯净了才能继续做其

它实验。 (1)按图24所示,把装置连接好,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里放入约5克锌粒,然后注入约占试管1/3容积的稀硫酸。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管口,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检验氢气的纯度,直到试管里收集到的氢气已经纯净时,才能做后面的实验。 2.试验氢气的化学性质 (1)氢气的可燃性 用火柴点燃导管口的氢气,仔细观察氢气的火焰。用干燥的小烧杯罩在氢气的火焰上(图25),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 (2)氢气的还原性 取少量氧化铜放在干燥的试管里,按图26装置。使氧化铜均匀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应稍微向下倾斜。通入经检验已证明是纯净的氢气,大约过一分钟,再加热试管里铺有氧化铜的部位。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当试管壁出现红色物质时,停止加热,再通一会儿氢气,然后再撤去氢气导管(为什么?如果先撤去氢气导管,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氢气的制取和性质教案

《氢气的制取和性质》教学设计 2010级化学师范(四)班王容 222010316011250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制取气体方法、步骤的延续和深化,从研究方法看,通过探究方式,总结出不同于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同时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奠定了基础,它是初中化学制取气体的重点之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以直观教学贯穿始终,通过活动与探究,提高科学素质,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氢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氢气的步骤、验证氢气的性质。 3、认识制氢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4、熟悉启普发生器的构造,熟练掌握其安装和安全操作。 5、知道实验室收集氢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 方法与技能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小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查阅资料、解释与结论。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收集方法和检查气密性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制取氢气的仪器连接和组装,氢气的纯度检验。 【实验准备】 实验仪器:启普发生器、烧杯、集气瓶、毛玻片、导管、水槽、硬质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止水夹。 实验药品:硫酸溶液(1:4)、洗涤剂、凡士林、硫酸铜、锌粒。

氢气的性质与与制备复习过程

氢气的性质与制备 1、下面实验室制取氢气并验证氢气性质 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为 ,反应类型是 (2)B装置的作用是 ,不能取消B装置的原因是 (3)C装置盛放氧化铜的玻璃管中的现 象是. (4)C装置的一个显著优点是. (5)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氢气一会儿,然后再加热,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6)该装置可验证氢气的性和性. 2、学完氢气的制法和性质后,同学们想验证氢气的还原性。化学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药品有:碱式碳酸铜、锌粒、稀硫酸,同时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仪器: 根据老师提供的仪器与药品,某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此方案。 (1)在实验方案的空白中填写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反应Ⅲ的实验,开始时应先___________,过一会儿再_______________。 (4)完成反应Ⅱ与反应Ⅲ的实验应选用的仪器有(填仪器序号,要求仪器不能重复使用)____________。3、目前,有人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 如右图所示: (1)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氢能源能源循环体系,类似于绿色植物的 光合作用 (2)太阳能和水是用之不竭的而且价格低廉,急需科学家研究的 是

(3)实验室里下图中的几种仪器装置都可以制得氢气,其中: ①使发生或停止发生氢气操作均比较方便的装置是(写编号),能够充灌升空的小氢气球的装置是 ②在D装置中a中的液体应是;b中的液体应是,其作用是 。 ③使D装置发生氢气的操作顺序是 。 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用氢气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 数。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图: ⑴写出仪器名称:A ,D 。 ⑵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⑶实验时先检验氢气纯度,然后关闭开关C,打开开关B,点燃氢气并 迅速插入乙装置中,直至火焰刚好熄灭时关闭B,冷却至室温后,下一步操作是,在乙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即达到实验目的。 ⑷若将上图中的甲装置撤去,用CO气体代替氢气进行上述实验,实验能否达到同样目的? (填“能”或“不能”)。若能,说明理由;若不能,应如何改进? 。 5、兴趣同学为制备纯净干燥的氢气,准备了下图所示的A. B. C三种装置。其中A装置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关闭弹簧夹时,A内的反应随即停止是因为; (3)装置B的作用是;装置C的作用是;

(中教法)复习思考题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2.体育教学规律 3.体育教学原则:指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反映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基本原则有: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合理运用运动负荷原则、巩固和提高原则。 4.体育课的结构:指组成一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分配等。按认识规律和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一般由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组成。 5.教案:它是教师根据学期和单元教学计划,结合班级具体实际,编写出的每堂课的具体执行方案。 6.一般性练习: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7.专门性练习: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8.体育课的密度:指教师在一节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和这一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分为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 9.练习密度:指一节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的总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10专项密度:也称运动密度,是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一节课中,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11.体育教学方法: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技巧与艺术的表现。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语言法(动作讲解)、直观法(动作示范)、练习法(完整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电化教学法、自学自练法、预防与纠错法、“尝试错误”教学法、等。 12. 动作要领 13.教学目标:指学习者在教学终结时应做到什么或获得什么特定能力和一种明确的陈述。 二、问答题 1.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研究的对象有哪些?

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

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节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上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电解,初步了解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对本节课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并且根据学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的特点,这节课设计了很多的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相应的性质,学生经此会印象深刻,容易记忆相应的知识点,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本节是学习制取气体方法、步骤的延续和深化,从研究方法看,通过探究方式,总结出不同于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是初中化学制取气体的重点之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介绍洁净的燃料氢气,突出燃料这个主题从能源清洁高效的角度出发,介绍氢气的热值高、产物洁净的特点。通过安排大量图表、观察活动、探究活动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知识视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知道点燃氢气之前 验纯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2.过程与方法:结合演示实验,对氢气的性质进行探究,遵守实验规程,让学生意识到 安全操作的重要性,知道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氢气是理想的高能洁净燃料的原因,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 识。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的兴趣,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可燃性,氢气的验纯。 难点: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氢气的制备与性质 一、 氢气的物理性质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① 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② 烧杯内壁有水珠,并且发热。 结论:H 2 + O 2 ??→?点燃 H 2O 总结:氢气具有可燃性。 三、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Zn + H 2SO 4→ZnSO 4 + H 2↑ 2、装置特点:液态物质与固态物质反应,且不需要加热,生成物为气态。 3、收集方法:①排水法收集 因为氢气难溶于水 ②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教学设计特色】 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燃料讲起,引出 清洁能源----氢气,讲明氢气的优势与其作为清洁能源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最后讲到氢气的物理与化学性质,运用演示实验,使同学们加深对氢气性质的了解,方便记忆。

氢气的制备与性质

实验:氢气的制备与性质 、实验目的与要求 1、熟悉启普发生器的原理和构造,并掌握其操作技能; 2、掌握演示H2 的性质实验和安全操作技能; 3、初步掌握H2 还原CuO 实验的讲解方法。 二、实验原理 物理性质:氢气是无色无味并且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的气体。 化学性质:①可燃性氢气极易燃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②还原性氢气具有还原性,可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 制备原理:本实验采用活泼金属置换酸里的氢制的氢气,一般采用金属锌和H2SO4 反应,实验方程式为: Zn+ H2SO4 = ZnSO4+H2 f 性质验证实验方程: 2H2+O2 点燃2H2O H2+CuO △ Cu+H2O 启普发生器的原理: 先拔去连接导气管的胶塞,小心地把颗粒固体物装入中球。然后塞紧胶塞,把活塞打开,将液体从球形漏斗倒入。注入液体后,液体先充满下球斗,继而上升到中球,并跟颗粒物接触, 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经导管并通过活塞放出。不用时,关闭活塞,气体不能放出。中球内 的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下半球,再沿长颈上升到球形漏斗里,使颗粒物跟液体脱离接触,

反应颗粒物的要求: ①:固体块状或颗粒,并不会迅速溶解在液体中。 ②:发生的反应不放出大量的热。 ③:产生的气体不溶于反应液体。 气密性的检查: 本实验用液差法检查气密性。 三、仪器、材料与药品 启普发生器、烧杯(500mL 、150mL 、50mL)、水槽、橡皮管、试管及试管架、玻璃导气管、玻璃尖嘴管、铁架台(配铁夹)、凡士林、塑料瓶或易拉罐、玻璃棒、酒精灯、玻璃丝、火柴、蒸发皿(盛皂液)、石棉网、洗瓶;洗涤剂溶液、CuSO4 溶液、锌粒、稀H2SO4(1 4)、甘油、氧化铜。 四、实验内容 1. 利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 启普发生器(如图3-8 )由三部分组成。上面一部分是球形漏斗,漏斗口用于加入液体,中间部分是玻璃球,上面的口用于加固体和导气;下面一部分是玻璃半球,反应完毕后,把废 液从小口处倒掉。 装料前,先检查各接缝处的气密性。方法是关住旋钮,由漏斗处注入水后,在液面处划一记号,若数分钟内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好;若下降,可涂凡士林密封。 2、反应的发生: 将Zn 粒放入启普发生器中,给启普发生器中加水至将金属锌全部淹没处,倒水后量水的体积,这就是稀硫酸的体积。(如果是浓H2SO4 ,则按与水体积1:4 的比配制稀H2SO4 ) 在球形漏斗颈适当位置用玻璃丝编绕数圈,或穿一塑料片,以阻止锌粒下落(这是因为

历史中教法推荐书籍

历史教育学 1.赵亚夫、齐健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教育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4.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 5.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6.(英)朱莉娅?墨菲著张锦译:《历史教学之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7.张向阳:《历史教学论》,长春出版社,2011年。 8.王继平:《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长春出版社,2012年。 9.王雄:《中学历史教育心理学》,长春出版社,2012年。 10.中国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历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 11.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齐渝华:《怎样做课例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3.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姬秉新、李稚勇:《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4.朱汉国:《青蓝工程专业能力必修系列:高中历史教师专业能力必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5.黄牧航主编:《中学历史教材研究》,长春出版社,2013年。 16.赵亚夫、唐云波、黄牧航主编:《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长春出版社,2012年。 17.王棣编著:《外经济成长历程》,长春出版社2013年。 18.谢放编著:《中外文化发展历程》,长春出版社,2013年。 19.魏恤民编著:《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长春出版社,2013年。 20.陈长琦:《中外政治文明历程》,长春出版社,2013年。 21.左双文编著:《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长春出版社,2013年。 22.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研究》,长春出版社,2011年。 23.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4.何成刚等编:《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5.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6.何成刚、沈为慧、陈伟壁编著:《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27.何成刚等:《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8.夏辉辉:《问题解决:历史教学课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9.宾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长春出版社,2012年。 30.杜芳编著:《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年。 31.王铎全编著:《全国优秀历史教学案例选(高中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3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光明日报出版,2013年。 33.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34.李芳著:《高中历史模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35.聂幼犁《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案例分析与点评》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36.李惠军:《笃学行思录》,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37.(美)洛温著,马万利译:《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38.任世江:《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39.赵恒烈著:《历史教育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关于初中教学方法有哪些

关于初中教学方法有哪些 从头热闹到尾的一堂课是不正常的,反之,从头到尾都不热闹的一潭死水的课也不正常。老师应是一堂课的“控制师”,如何当好“控制师”的角色是每个人都必须深入思考的。让我们看看初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那些吧: 初中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缺点: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 优点: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中西方分别最早采用谈话法的是孔子和苏格拉底)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优缺点: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

较多。 区分:对于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按照实施的主体去区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和谈话法的主体是老师,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而讨论法主要是学生之间。 1.演示法主要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时间,难度不宜太大;演示内容要贴近生活。 2.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演示法与实验法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演示法是教师演示,学生看;而实验法学生自己动手做,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1.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2.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外一定场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其他活动,

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

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节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上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电解,初步了解了氢气的物理性质,对本节课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并且根据学生对实验比较感兴趣的特点,这节课设计了很多的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相应的性质,学生经此会印象深刻,容易记忆相应的知识点,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本节是学习制取气体方法、步骤的延续和深化,从研究方法看,通过探究方式,总结出不同于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是初中化学制取气体的重点之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介绍洁净的燃料氢气,突出燃料这个主题从能源清洁高效的角度出发,介绍氢气的热值高、产物洁净的特点。通过安排大量图表、观察活动、探究活动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知识视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知道点燃氢气之前 验纯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2.过程与方法:结合演示实验,对氢气的性质进行探究,遵守实验规程,让学生意识到 安全操作的重要性,知道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氢气是理想的高能洁净燃料的原因,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 识。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的兴趣,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可燃性,氢气的验纯。 难点: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中教法试(复习题2013.6.5)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复习题(2013.6)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学校观看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指()(6) A.实习作业法 B.观摩法 C.练习法 D.直观法 2.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较难动作而采取的技术结构与所学身体练习相似的简单技术动作的练习是指()(18) A.辅助性练习 B.诱导性练习 C.一般性练习 D.其他练习 3. 是在课的设计的基础上,用文字将课的设计中的构想,编写出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计划或方案。()(19) A.教学计划 B. 教学设计 C. 课时计划 D.教学措施 4.__ C ___是呼吸系统机能的重要表现,是评价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指标。()(33) A.脉搏 B.血压 C.肺活量 D.胸围 5.通过无球的跑动、跳、停、起动、晃动和转身等动作形式,用踢、接、顶、运球等动作来完成的集体对抗的球类运动是指()(247 ) A.足球 B.篮球 C.网球 D.乒乓球 6.学生对某教材在技术上不易掌握的部分是指( ) (18) A.教学关键B.教材难点C.教学环节D.教学细节 7. 女生的身体形态发育,基本在10~12岁的2~3年间的是( ) (31) A.匀速增长阶段B.慢速增长阶段C.快速增长阶段D.缓慢增长阶段 8. 打乒乓球时,运动员保证自己及时移动到合适的击球位置的方法手段是指( ) (263) A.基本打法B.基本动作C.基本能力D.基本步法 9.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着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相互启发,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5) A.讲解法 B.讨论法C.谈话法 D.读书指导法 10.()已成为各项运动和身体训练的最基本的项目。(41) A.田径活动B.篮球运动C.足球运动D.乒乓球运动 11.体育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15) A.教学组织与教法B.保护与帮助C.练习法和恢复法D.教、学、练相结合 12. ()是器械体操的基础,对掌握双杠、单杠、支撑跳跃等项目有积极的作用。(145) A.徒手体操 B.技巧C.平衡木 D.高低杠 13. 以人体的动作来表达人们思维情感,反映社会生活动的一种艺术形式是()。(208) A.韵律体操 B.舞蹈C.徒手体操 D.基本体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