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故事(精选6则)(优秀版)

包公的故事(精选6则)(优秀版)
包公的故事(精选6则)(优秀版)

《包公的故事》

包公的故事精选(一):

包拯套破钉杀案

开封府尹包拯断案如神,但有一案件颇费他踌躇。

街民毛勤猝然死亡,族人因其死得蹊跷,便状告开封府。

包公将毛妻冬花传讯、冬花虽言词哀切,但面露妖冶,外着丧服,内套红袄,分明具有杀夫嫌疑,但她声称丈大系气鼓症死亡。

包公问道:既患气鼓症,可曾请医治疗?

冬花对答:丈夫命薄,未及请医,已气绝身亡。

包公便命仵作廖杰开棺验尸。廖杰经验丰富,但验尸结果,虽见毛勤死状异样,但并无查出谋害痕迹。回转家中,夜不成寐,不知如何向府尹汇报。

其妻阿英见他心事重重便问道:你可曾验看那尸体的鼻子?

廖杰反问:验那鼻子何用?

阿英说道:那鼻子内大可作文章,倘从中钉上利钉,直通脑门,岂非能不留痕迹而致人死亡!

廖杰将信将疑地连夜再去复验尸体,果见毛勤的鼻孔内有两根铁钉,于是真相大白,遂将冬花缉拿问罪。冬花抵赖但是,承认串通姘夫谋害亲夫。

事后,包公询问廖杰:冬花作案手段奇特,你是如何想到验看尸体鼻孔的?

廖杰回答:此是小的妻子提醒的。

包公说:请你妻子来府,我要当面酬谢。

第二天,廖杰高兴地带着妻子到府里领赏。包公像是熟人似的对阿英端详了一会,开口

问道:你嫁给廖杰几年了?阿英答道:我们系半路夫妻,只因我前夫暴病死亡,才改嫁廖杰为妻。

你前夫名字可叫路才?

阿英面露惊异之色:大人如何得知?

路才暴死一案由县衙呈送本府,我昨晚查阅卷宗,得知县衙已对此案作了正常病故的结语。但我觉得此种结语颇存疑问。

阿英更是呈恐慌之色:大人以为..

本府认为,路才系被人从鼻孔中钉钉谋害。

廖杰奉命前往路才墓地,掘墓开棺,虽尸体已腐烂。但在鼻孔部位露出两根已锈的长钉。

包公继续审理路才案件。他对阿英说:想你一个平常女子,如何懂得鼻孔钉钉的奇特方法,除非有过亲身经历,才能一语点破,

阿英只得如实招供事实:原先她也是个水性杨花的女子,在与路才结婚之后,经常与人姘居,姘夫是个惯犯,与她合谋用铁钉钉鼻之法害死路才,之后那姘夫在斗殴中被人杀死,阿英才改嫁廖杰。

廖杰听了如梦初醒:想不到此女这般蛇蝎心肠,若非大人明察秋毫,我也几乎作了她砧上之肉。

阿英懊丧不已:若不是我多言多语,此案也断不能破。

包公正色道:非也,作案之人,侥幸取巧,只能蒙蔽一时,不能长久隐藏,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自食恶果。此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包公的故事精选(二):

巧断浮江尸

包公知池州的腊月一天,发现江面上浮尸一具,奇怪的是尸体只是上下浮动,并不随流而下。包公命役差打捞起来,原先尸首被麻绳扣在一扇石磨上,死者右手还抓着一把带头皮的头发。包公命贵池知县审理此案。知县查明那扇石磨是祝圣寺庙产,当即差衙役去寺中捉拿当家师玄灵和尚,但得知玄灵老僧已投井身亡。知县以凶犯谋财害命,江浮冤尸,畏罪自杀为由,呈州府销案。

包公私访回来,见县官草草结案,呈折中破绽百出,当即命衙役鸣锣,传谕全城:包公升堂审磨盘罗!消息传开,轰动全城,男女老少都涌到州府衙门前面,观看包大人断奇案。包公见全城百姓到的差不多了,传令:凡这天来看断这桩血案的乡亲,不管男女老少,务必

人人头顶青天,手抚心口,脱帽解巾,以敬神灵!围观的百姓纷纷脱下帽子或解下头巾,包公居高临下,看得明白,只见一个头缠黑头巾,脸青眼肿的家伙缩头想溜,当即一拍惊堂木,大喝一声:凶犯哪里逃,拿下!衙役抓住那家伙,扯去头巾,头顶上果真少了一撮头发,连头皮都撕掉了。

原先,杀人凶犯名叫王九,系当地有名的无赖。死者原是江北的一家客商,赚了许多银两,准备回家过年。途中到王九家借宿,王九遂起谋财害命之心,趁商人熟睡之机,双手卡住他的脖子,商人拼命挣扎,打肿了王九的脸,打青了王九的眼,抓下了王九的一把头发,仍不免一死。王久扛着尸首往江边去,飘过祝圣寺,偷了寺中一扇石磨,把尸首栓在石磨上,抛进大江里。哪知他做贼心虚慌慌张张地没有把麻绳扣紧,江水一冲,麻绳松颈,尸体浮出水面。王九听到包公打捞浮尸的消息,吓得魂不附体,因为他偷石磨时被玄灵法师看见了,自知难逃包公之手,把心一横,一不做,二不休,把玄灵法师推到井里,杀人灭口,来个死无对证。但是王九哪里想到商人手中的头发与和尚光头为料事如神的包公带给了破案的线索。

包公的故事精选(三):

包拯陈州除贪官

仁宗年间,陈州大旱,发生饥荒,户部尚书范仲淹上殿奏本,保举龙图阁大学士兼开封府尹包拯到陈州粜米济赈。

原先朝廷已派了两个官员去陈州办理济赈事宜,这两个人都是当朝权贵刘衙内的亲属,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女婿,他俩在陈州贪赃在法,鱼肉饥民,还打死了饥民李大胆,搞得陈州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所以范仲淹要保奏包拯前往陈州查处。刘衙内素知包拯清正,铁面无私,所以于半夜来访,假惺惺地说道:陈州饥民多亡命之徒,包大人此番出赈,可要当心。他的本意是想吓退包拯,不去陈州。包拯严正答道:为国效劳,为民解难,乃我辈本分,何惧之有?刘衙内见劝阻无效,便改口说情:包大人此去陈州,望对我儿、婿照应则个。包拯答道:这个我心中有数,感谢你这天来向我传递消息,将来有甚事情,我也会派人向你传递消息,以作回报。当场送客。刘衙内虽然没得到包拯什么确切保证,但总算能随时得知陈州消息,倘有不测,还有回旋余地,便称谢告辞。包拯带了差役王朝赶往陈州,将近陈州地面时,包拯易服先行,吩咐王朝随后赶来。包拯一副乡民打扮,混入饥民之中,来到衙门购买赈米。只见刘衙内子婿两人高踞公案之后,督促差役粜米。名为粜米、实为盘剥,在米中掺入超多泥沙,提高价格,克扣斤两,使饥民不堪其苦,稍有微词,便棍棒相加。包拯实在看不下去,高声喊道:身为朝廷命官,竟敢如此

荼毒百姓,天理何存?刘衙内的子婿见一个黑脸饥民敢当众揭短,不由气怒万分,喝道:住口,先前有个李大胆,这天又来了黑大头,我让你们一样下场。吩咐差役将包拯吊在树上。

正在这时,手持金牌、背插宝剑的王朝赶到,两个贪官忙迎接钦差。王朝说道:包大人先我而来,不知此刻何处?两贪官面面相觑,答道:下官不曾见包大人来过。

王朝眼快,看见大树下正吊着包拯,忙跪步上前,亲手松绑,两个贪官这才明白黑大头原先就是铁面无私的包大人,忙上前恭请包拯坐上公案。包拯一拍惊堂木喝道,尔等贪赃枉

法,荼毒饥民,我不但亲眼看见,而且亲身经历,还有何话可说!两贪官连连谢罪认错。既然知罪,即写下伏罪状来!两贪官当即写了伏罪状,并签字画押。在场饥民见包拯如此清正,声声齐喊:包青天!内有被两贪官屈打致死的饥民李大胆的儿子,此时气愤交加,率众饥民将两个贪官当场打死,以泄民愤。包拯对饥民的举动是深表同情的,但咆哮公衙,击毙官吏毕竟是有罪的,他就暂且将李大胆的儿子收押在监,等送报朝廷后再作处理。

包拯在发出奏折前,先叫王朝去向刘衙内暗通消息,让他将陈州发生的事,稍作改动说道:两官员贪赃枉法已经查实,被下在狱中。饥民作乱,为首者已被当场处死。

刘衙内听了又忧又喜,又恨又急:忧的是,子婿已获罪;喜的是,幸亏早得消息,局面尚可挽回;恨的是,饥民作乱;急的是,时间仓促,刻不容缓。他自恃皇上宠爱,便连夜进宫见驾,在皇帝面前花言巧语。皇帝果然听信了他的谗言,下了一道圣旨:活的赦罪,死的不赦。这样能够完全到达刘衙内的愿望,既可救了他的子婿,又可镇压作乱的饥民。刘衙内奉了圣旨亲赴陈州,当着包拯的面宣读。包拯当场问道:济赈两官员何在?众差役答道:已经死了。包拯又问:饥民首领何在?众差役答道:押在狱中。包拯宣判道:奉圣旨,两贪官理该处死,不准赦其罪;李大胆之子,为父报仇是为义举,应予释放。这一宣判,使刘衙内当场昏厥在地。从此一病不起。

处理这案件后,包拯在陈州按法粜米,解救饥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整顿吏治,使社会复趋于安定平稳。

包公的故事精选(四):

以民为贵,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状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务必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状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最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推荐。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此刻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巧判小孩

有两个妇人为了一小孩而闹上了公堂,县官判定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谁拉赢了那个小孩就是谁的,在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含着泪松开了手,但是最终县官却把小孩判给了那位妇人.别人不明其理,问之,县官说到: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啊!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没看见她是含着泪的吗之后包拯就把孩子还给了这位母亲!

包公的故事精选(五):

包拯吃鱼的故事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

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

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日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昨日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日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样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日是吃了两条鱼。

嫂娘听了,明白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日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

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日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之后,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包公的故事精选(六):

包拯叫哑巴打兄

传说,有个哑子,每逢新知府上任,都献上一根木棒,任官责打。包公上任后,他又来献棒。包公想:如果他没有冤枉,怎肯屡屡无罪吃棒?无奈哑子口不能言,手不能写。包公心生一计,用猪血涂在哑子臂上,又以长枷枷到街上示众。暗差几个心腹跟随其后,见有人替他鸣冤叫屈,就传他上堂。

一会儿,果见围观者中有个老头为哑子叫屈,于是将他引到包公面前。

老人说:这人是我村的石哑子,自小不能说话,只是耳朵还好使,他被哥哥石全赶出,万贯家财,并无分文给他。每年告官不能伸冤,今日又被杖责,小者因此感叹。

包公传石全到衙,但石全不承认哑子是他亲骨肉。

石全走后,包公教哑子:你以后撞见你哥哥,就去扭打他。

哑子眨巴着眼睛,看上去有些害怕。

包公说:你就照我的话去做好了,本官可为你作主。

一日,被打得头破血流的哥哥来告哑子,说他不尊礼法,殴打亲兄。

包公问石全:哑子如果真是你亲弟,他的罪过不小,断不轻饶。如果是外人,只作斗殴论处。

石全说:他果是我同胞兄弟。

包公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家财分给他?分明是居心独占!

石全无话可说。包公即差人押他们回家,将所有家财各分一半。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篇一: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炭。可谓是所有百姓的福星。 包拯生平简介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许久后,包拯才去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是当时人们孝的榜样者。 清正廉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篇一:包青天的故事概括】 (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 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 年(1027年),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 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 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 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后为龙图阁直 学士,故后人亦称包龙图,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有《包孝肃公 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 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 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 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炭。可谓是所有百姓的福星。 包拯生平简介早年至孝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 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 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辞官不赴任。受任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想 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 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 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许久后,包拯才去 吏部接受调选,担任天长知县。是当时人们孝的榜样者。 清正廉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又升任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他在任满 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拯辞官尽孝的故事 包拯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不仅办案公正无私,还十分孝顺。 公元1027年,包拯凭借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包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建昌县离包拯家很远,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经受不住长途跋涉,没有办法与他一同前往,但他又不忍心离开父母,所以非常苦恼。最后,包拯只好上书请求皇上,让他安排自己到离家近的地方任职。皇上被包拯的孝心感动了,就任命他在离家不远的和州任监税官,专门掌管钱粮税收。 包拯一接到任命,就立刻回家告诉父母,希望父母能够与他一起前往和州。父母舍不得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肯离开,但是一想到儿子要离家到外地做官,他们又忍不住伤心难过。包拯看在眼里,既心疼,又着急。 晚上,包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家里又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到底该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最后只好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官职,专心留在家里侍奉父母。 包拯每天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了。他也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父母的坟墓旁搭了一间草庐,为父母守丧。 直到丧期结束,包拯还是不忍离开。亲友们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决定离开家乡,去朝廷做官。 包拯辞官尽孝的事迹很快就传遍了乡里,大家都对他的孝心称赞不已。 巧判小孩 有两个妇人为了一小孩而闹上了公堂,县官判定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谁拉赢了那个小孩就是谁的,在经过一番拉扯之后,其中一位含着泪松开了手,但是最终县官却把小孩判给了那位妇人.别人不明其理,问之,县官说到:”谁会忍心让自己的小孩受到伤害啊!她放手是因为她心疼她的孩子!你没看见她是含着泪的吗?后来包拯就把孩子还给了这位母亲! 文章来源自网络,供大家学习,如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包公审石头的故事 宋朝宋仁宗在位时,端州城郊有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名叫张小友,他父亲靠炸糍粑卖来维持生。有一天,张小友帮助父亲提糍粑上街叫卖。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刚过就卖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见路旁的大树下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不坐下来休息。谁知他一坐下来,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 等他醒来时,一摸篮子里的钱,发现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来。正当他哭得伤心时,包公恰好路过此地。包公叫马汉过去询问原因。小友哭着对包公说:“大老爷,我卖油炸糍粑的铜钱,被偷去了。” 包公听后,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马汉把石头抬到一间祠堂里面说是要审它。霎时间,包公审石头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人皆知。 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后地涌进祠堂, 都想亲眼看看包大人审石头破奇案。 包大人坐在临时摆高的公堂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 “你这块石头,小张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卖糍粑的钱不见也,定是你偷了,快从实招来,以免受刑。” 包公一连问了三声,石头却沉默不言。 包公看见石头不做声,顿时怒目一睁,喝道:“这块顽石死不开口,打它三十大板。” 石头挨打后,仍旧没有做声。 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

这时,看的人挤了一祠堂。包公笑着开口说:“诸位乡亲父老,这顽石偷了钱,死不承认,我看这小张真可怜,大家就伸出友爱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钱,好不好?” 大家听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好!我们听包青天的话。” 包公叫王朝马汉守住祠堂左右两边的小门,不准任何人出去,在大门口放了一只装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带头投了一枚铜钱下去,然后坐在椅子上,目不转睛地看老百姓,出一个人就投一枚钱于水桶中。一人、两人、三人……当有一个汉子将铜钱投入水中时,包公发现水面上浮现了一层油膜。包公便大喝一声:“把这偷钱的贼抓起来,带上公堂!”这一大喝,令众人莫名其妙,议论纷纷,每人心里都想:“包大人是凭什么说这汉子是偷钱贼?” 包公重新升堂,开口问汉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那里?” 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 “你是如何偷张小友的钱的,从实招来。” “大老爷,小人没有偷他的钱,真是冤枉啊!还望大人明鉴。” “证据在此,你还想抵赖。” 于是包公拿起那块起油膜的铜钱,大声说:“各位乡亲,张小友是卖油炸糍粑的,铜钱丢入篮中,难免沾有油渍,钱一旦投入水中,就会浮现油膜。我想每个人出门带钱,若发见钱上有油渍,大都会洗干净的,免得弄脏衣服。因此我便心生一计,引诱乡村父老及过路行人,都来看审石头怪案。 偷钱的贼也会混进来看稀奇,这样一来便合我意,各位乡亲今天能破案全赖大家支持合作。

包公审石头-益智故事

包公审石头-益智故事 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谁偷了你的钱?”“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呜——呜。”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石头会说话吗?不会。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石头怎么会说话?”“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每人往盆子里丢一个铜钱,“扑通,扑通,扑通……”有一个人刚把铜钱丢进盆子里去,就给包公叫手下的人抓住了。包公指着这个人说:“你是小偷,你偷了小孩卖油条得来的铜钱!”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呀?包公说:“你们瞧,只有他丢下的铜钱,水面上浮起了一层油,他的铜钱一定是趁小孩睡觉的时候偷来的。”那个小偷没办法,只好把一百个铜钱还给小孩。大家都说,包公真聪明。

包公的脸谱代表了什么 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键入文字] 包公的脸谱代表了什么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戏曲中的脸谱往往是依据人物的个性而制定的,有一种夸张的变现手法在里面,包拯的脸谱是黑色的,代表他铁面无私,正气凛然。那么包公的脸为什么要涂黑呢?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包拯小的时候在乡下放牛,在路边睡着了,结果被马踩伤,留下了伤痕,就是在艺术表现上的月牙。 另外根据郭维庚的记载来看,包拯原来的名字叫包文正,他长大的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我叫包文正,那就是我将来做官的时候要公正,要不畏强权,爱戴百姓,他在自己额头上画了一个太阳,太阳里又画一个月亮,他认为这样子才是当官的样子。有一天,嫂子看到包拯的脸笑哭了,包拯问嫂子自己这样像不像清官,嫂子说应该把下面的脸涂黑,他觉得这样和刚强,就在孩子面前展示,包拯小时候是孩子王,结果把小伙伴们都吓了一跳,不知道他是神是鬼,他对孩子们说,我将来要扶持大宋为民伸冤,包拯还指着一旁农民的铡刀,说有谁不服的,我就用铡刀铡他。 之后戏剧舞台上,铡刀就被艺术化成龙头、虎头、狗头铡,这铡刀对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一想到自己要是继续犯错,有朝一日一定会死在铡刀下。在京剧里,包拯嘿嘿的额头上有个很大的月亮图案,传说包拯小的时候家里穷,放牛的时候给牛踢了,但是早期的戏剧舞台上包公的脸谱是没有月牙的,到了清朝末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希望救星来拯救自己,就希望包拯能够青天转世,将脸谱加上了月牙图案。 包公的故事有哪些 有一个无赖,把一个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里,保证知道这位老农是无辜的,就答应一定会帮老农洗刷罪名,也会让那个无赖得到应有的惩罚。 包拯告诉农民,你照我说的做,回家以后把自己家中的牛杀了,你留一部分自己 1

包公的故事

包公的故事 包公(北宋清官包拯)即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号文正,谥孝肃,庙号兼济,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 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 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 包老”的赞誉。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 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 孝顺父母 富贵公子辞官回乡10年“尽孝” 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 拯既不是什么怪胎,也没有所谓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为富贵人 家的独生子,父母宠爱备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儿一样。封建地主家庭子女要 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上科举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 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1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如今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 把他改任为和州监税,等于在合肥邻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钱粮税收。回家报喜, 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他仍然没有工作的打算,不愿离开父母的灵地,又在家里呆了两年。 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门都没进的“待业老青年”,当时的他也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将从开封府走进历史的深处。

第三章 包公与端砚的故事

包拯在宋朝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从扬州府天长县调任岭南(广东)端州知郡事(官职)。包拯在宋代已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大清官,世人称其为“包公”、“包青天”。包拯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还派人加固西江堤围,防止洪水灾害;又派人在城里挖了七口水井,让居民喝上干净的井水,不再因喝脏水生病;处治贪官污吏,为民除害,为端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这几件大事,是包拯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而作的贡献。 在端州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就是包公“不持一砚归”。当时端州出产的砚十分珍贵,被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实行限额开采。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名义层层加码掠夺百姓,而包公离开端州时,却“不持一砚归”,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后来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由于他因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而被称为“包青天”,后世则敬称他为包公。传说,包公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官船在一片赞扬声中解缆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这时风云突变,乌云翻滚,浊浪排空。包公感到事有蹊跷,便命家人包兴把随行人员叫来查问。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件,因小的认为是小事,没有启禀,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

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从速将砚取出,果然是方好砚,外包黄布袱,砚身雕龙刻凤。包公一拿端砚到手,旋即抛到了江里。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随后,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了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掉进水里,顺流而下,一片黄光,后来成为沙滩。这便是传说中的“砚洲”和“黄布沙”。后人在砚洲修建了包公楼以纪念包公,又在端州的丽谯楼门口刻上“星岩朗曜光山海,砚渚清风播古今”的对联,颂扬包公的清廉,如今,这副对联还清晰可见。“峡砚清风”已成为肇城八景之一。 思考题: 通过包公与端砚的故事和“包公掷砚成洲”的民间传说,你从中要学包公哪些优秀的品质?

包公的故事(精选6则)完整版

《包公的故事》 包公的故事精选(一): 包拯套破钉杀案 开封府尹包拯断案如神,但有一案件颇费他踌躇。 街民毛勤猝然死亡,族人因其死得蹊跷,便状告开封府。 包公将毛妻冬花传讯、冬花虽言词哀切,但面露妖冶,外着丧服,内套红袄,分明具有杀夫嫌疑,但她声称丈大系气鼓症死亡。 包公问道:既患气鼓症,可曾请医治疗? 冬花对答:丈夫命薄,未及请医,已气绝身亡。 包公便命仵作廖杰开棺验尸。廖杰经验丰富,但验尸结果,虽见毛勤死状异样,但并无查出谋害痕迹。回转家中,夜不成寐,不知如何向府尹汇报。 其妻阿英见他心事重重便问道:你可曾验看那尸体的鼻子? 廖杰反问:验那鼻子何用? 阿英说道:那鼻子内大可作文章,倘从中钉上利钉,直通脑门,岂非能不留痕迹而致人死亡! 廖杰将信将疑地连夜再去复验尸体,果见毛勤的鼻孔内有两根铁钉,于是真相大白,遂将冬花缉拿问罪。冬花抵赖但是,承认串通姘夫谋害亲夫。 事后,包公询问廖杰:冬花作案手段奇特,你是如何想到验看尸体鼻孔的? 廖杰回答:此是小的妻子提醒的。 包公说:请你妻子来府,我要当面酬谢。 第二天,廖杰高兴地带着妻子到府里领赏。包公像是熟人似的对阿英端详了一会,开口问道:你嫁给廖杰几年了?阿英答道:我们系半路夫妻,只因我前夫暴病死亡,才改嫁廖杰为妻。 你前夫名字可叫路才? 阿英面露惊异之色:大人如何得知?

路才暴死一案由县衙呈送本府,我昨晚查阅卷宗,得知县衙已对此案作了正常病故的结语。但我觉得此种结语颇存疑问。 阿英更是呈恐慌之色:大人以为.. 本府认为,路才系被人从鼻孔中钉钉谋害。 廖杰奉命前往路才墓地,掘墓开棺,虽尸体已腐烂。但在鼻孔部位露出两根已锈的长钉。 包公继续审理路才案件。他对阿英说:想你一个平常女子,如何懂得鼻孔钉钉的奇特方法,除非有过亲身经历,才能一语点破, 阿英只得如实招供事实:原先她也是个水性杨花的女子,在与路才结婚之后,经常与人姘居,姘夫是个惯犯,与她合谋用铁钉钉鼻之法害死路才,之后那姘夫在斗殴中被人杀死,阿英才改嫁廖杰。 廖杰听了如梦初醒:想不到此女这般蛇蝎心肠,若非大人明察秋毫,我也几乎作了她砧上之肉。 阿英懊丧不已:若不是我多言多语,此案也断不能破。 包公正色道:非也,作案之人,侥幸取巧,只能蒙蔽一时,不能长久隐藏,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自食恶果。此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包公的故事精选(二): 巧断浮江尸 包公知池州的腊月一天,发现江面上浮尸一具,奇怪的是尸体只是上下浮动,并不随流而下。包公命役差打捞起来,原先尸首被麻绳扣在一扇石磨上,死者右手还抓着一把带头皮的头发。包公命贵池知县审理此案。知县查明那扇石磨是祝圣寺庙产,当即差衙役去寺中捉拿当家师玄灵和尚,但得知玄灵老僧已投井身亡。知县以凶犯谋财害命,江浮冤尸,畏罪自杀为由,呈州府销案。 包公私访回来,见县官草草结案,呈折中破绽百出,当即命衙役鸣锣,传谕全城:包公升堂审磨盘罗!消息传开,轰动全城,男女老少都涌到州府衙门前面,观看包大人断奇案。包公见全城百姓到的差不多了,传令:凡这天来看断这桩血案的乡亲,不管男女老少,务必人人头顶青天,手抚心口,脱帽解巾,以敬神灵!围观的百姓纷纷脱下帽子或解下头巾,包公居高临下,看得明白,只见一个头缠黑头巾,脸青眼肿的家伙缩头想溜,当即一拍惊堂木,大喝一声:凶犯哪里逃,拿下!衙役抓住那家伙,扯去头巾,头顶上果真少了一撮头发,连头皮都撕掉了。 原先,杀人凶犯名叫王九,系当地有名的无赖。死者原是江北的一家客商,

包拯死后的民间传说故事

包拯死后的民间传说故事 包拯死后,关于他的民间传说非常多。而且他生前的事迹也后人改编为戏剧,小说, 影视剧,从此包青天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可谓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文曲星,关于文曲星 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文曲星下凡之后便是包公,话说包公的脸是黑的是因为文曲星 在下凡前拿错了脸谱。 那时候,玉帝派赤脚大仙下凡普度众生,于是他下凡后成了宋仁宗,宋仁宗出生后哭 闹不止,是因为赤脚大仙大吵着要玉帝派文曲星武曲星下凡。于是玉帝派他们去南斗星君 那里领脸谱下凡。那个时候南斗星君正在兴致勃勃的下棋,没有时间理他们。文曲星等得 不耐烦,就随手在南斗星君的脸谱袋里抓出来一只脸谱便下凡去了,谁知那个脸谱是武士 的脸谱。所以阴差阳错下凡后的文曲星成了武士的黑脸,相反武曲星成了白脸。 另有传说,说包拯死后玉皇大帝封他为禄神,主要职务是监督人间有无冤假错案。古 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写文章为主,所以那些文人便以禄神作为崇拜的对象,所以禄神也可 以称为文神。 包拯死后便是阴间的阎王,掌管着人类的生死轮回。在迷信说法中,人死后,要接受 阎王的拷问,包公在阴间专门处理阴间的案子。也有书中写过包拯扮阎王爷审问“狸猫换 太子”的案子。包拯为人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公正不阿,在阴间或阳间都是正义的化身。 包拯,字希仁,出生于官僚家庭,深受父母的喜爱,包拯在长大后也十分孝敬自己的 父母。包拯的青年的时期曾经刻苦都市考取了进士的甲科,之后又不断有了新的职位,现 在让我们来看看他曾经担任过的官职吧。 包拯在二十九岁的那年,考取了进士甲科,便派到建昌县担任知县的官职。但是由于 要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亲,他选择了辞去官职赡养自己的父母,知道父母亲死后,才又开 始他的做官之路。 等到父母都离世后,这时的包拯已经四十岁左右了,他到了天长县担任知县一职。康 定元年,包拯又担任了端州的郡事。端州是出产砚台的地方,每年都向朝廷进贡,虽然砚 台的产量很多,但是由于豪强官吏的扣押,成为了百姓的负担。于是,包拯下令豪强官吏 不得贪污,按规定向朝廷进贡。而他到离开端州都未曾用过砚台。 庆历三年,朝廷把包拯调到了开封,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为朝廷的外交提出了不少 的意见,还曾经出使到契丹,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庆历六年,包拯又被调任为三司 户部的判官,不久之后,又担任陕西、京东等地方的转运使,负责财务、监察方面的事务。两年之后,又被朝廷召回开封,晋升为户部副使。在这期间,他前往河北解决了军粮的问题,又到陕西解决了盐业的问题。由于出色的表现,又被升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 包拯,后世称之为包青天,只因他在做官时刚正不阿,清廉为民的事迹而被当时和后 世所称颂。他出生于官僚家族,做官时不贪污腐败,也不避亲属,在他心中只有法这个字,

民间故事 包公死后的传说

民间故事包公死后的传说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今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出任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端(今广州高安)等地。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后调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六十四岁病逝,谥孝肃。 包拯的事迹在他死后被后人改编为戏剧、小说、影视等,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下面来看看关于包拯死后的传说。 文曲星----包公。文曲星是“文昌帝君”的俗称,是道教神仙系统中的一位重要的神,他主宰着人类的功名、禄位、学业、文运,于是深受广大文人儒士所崇拜。包公既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清官包拯,传说宋朝真宗无后,玉皇大帝命紫微星下凡延续赵氏国祚,并派文武曲星跟随相助,岂料太白星君误将两位星君躯壳掉换,以致原本俊美的文曲星投生成为黑面包公,为免将来包拯杀戮之气太重,太上老君唯有替他打开天眼,令他日能审阳、夜能断阴。 禄神-----包公。禄神就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传说,包公死后玉皇大帝感念他保佑大宋江山有功,于是封他为禄神,并让他督促人间百官有效让杜绝“盗、淫、贪、贿、欺、骗等邪恶之事”和“冤假错案”的发生。古代封建社会以科举取士,士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可以做官发财。禄,即官吏的俸禄。高官厚禄是士人一心向往的,于是便产生了禄神崇拜。由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做文章,禄神崇拜便也包含对文运的祈求,所以禄神又不仅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或可称文神。 阎王----包公。阎罗王,简称“阎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宋史·包拯传》云: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侍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范烟桥《茶烟歇》) 。由此元明杂剧、平话多有包拯下阴司审案故事。石玉昆:《三侠五义》还出现包拯扮阎

包拯的事迹

包拯的事迹 包拯一直以来都是正义的化身,下面是unjs小编为您整理关于包拯资料,欢迎阅读!包拯的事迹生平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1] 、奎星[2] 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开封府尹 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升迁谏议大夫、权且代理御史大夫。包拯上奏说:“太子的位置空缺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为此感到担忧,陛下这么长久地不作出决定,是为什么呢?”仁宗问他说:“你认为立谁为好呢?”包拯回答道“:臣下无能,还没有考虑,臣请求早立太子,是为宗庙万世之大计着想的。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已是七十岁的人了,又没有儿子,并不是为自己和后代邀宠考虑的啊!”仁宗听了大为高兴,说:

包拯的故事

包拯的故事 包拯吃鱼的故事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 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 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昨天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 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 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以民为贵开仓放粮 在包公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常常不辞辛劳,深入下层体察民情,救民于水火之中。江南地区有一次发生了旱灾,百姓们饥饿得难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况后,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是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等批准以后才能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但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就果断地开始放粮了,终于使很多百姓免于灾难。还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围受灾,百姓已缺粮断炊,而地方的官吏们为了虚报政绩、讨好上级,以利升迁,便隐瞒灾情,置人民生命于不顾。不仅如此,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们交粮卖米。包公了解到灾情后,就给皇帝写下了《请救济江淮灾民疏》,要求立即纠正不法官员误国害民的行为,并予严惩。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称为\'再生父母\'。现在仍然在上海地区上演的戏剧《陈州放粮》就是根据这件事编写而成的,并非凭空设想。 巧判小孩 有两个妇人为了一小孩而闹上了公堂,县官判定两人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谁

包公审石头的历史故事

包公审石头的历史故事 导读:从前有个小孩,爸爸死了,妈妈病了,日子可不好过了。 小孩每天一早起来,提着一篮油条,一边跑,一边嚷:“卖油条咯,卖油条咯:又香又脆的油条,两个铜钱买一根。” 有一天,他把油条全卖完了,坐在路边一块石头上,把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一个的数了一遍,正好一百个。 他卖油条,把一双手弄得油乎乎的,用手数铜钱,把铜钱也弄得油乎乎的。他瞧着这些油乎乎亮闪闪的铜钱,可高兴了,心想:“今天卖了一百个钱,可以给妈妈买药了。” 小孩跑了一个上午,可累坏了,他把头一歪,靠在石头上,就呼呼地睡着了,睡了好一会儿才醒来。“哎呀,我得赶快给妈妈买药去了。” 小孩站起来一看,糟了,篮子里的铜钱一个也没有了。小孩又着急,又伤心,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时候,正好包公带了人马打这儿走过。包公是什么人呀?包公是个官,黑脸黑胡子,人家叫他“包老黑”,又叫他“黑包公”,他办事公道,又很聪明。 包公看见小孩哭得很伤心,就问他:“小孩,你为什么哭呀?” “我卖油条得的钱不见了,呜——呜。” “谁偷了你的钱?” “不知道。我靠在这块石头上睡着了,醒来一看,钱就不见了。

呜——呜。” 包公想了一想说:“我知道了,一定是这块石头偷了你的钱,我来审问这块石头,叫它把钱还给你。” 人们听说包公要审问石头,觉得很奇怪,都跑来看热闹。 包公对那块石头说:“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 石头会说话吗?不会。 包公又问了:“石头,石头,小孩的铜钱,是不是你偷的?快说,快说!” 石头还是一声不响,它不会说话呀。 包公发火了:“石头,石头,你不说实话,打烂你的头。” 手下的人听包公这么一说,就拿起棍子,劈里啪啦地打起石头来,一边打,一边喊:“快说,快说!” 看热闹的人哄的笑起来了,唧唧喳喳地说:“石头怎么会偷钱?” “石头怎么会说话?” “人家都说包公聪明,原来是个胡涂蛋!” 包公听了很生气,就说:“我在审问石头,你们怎么说我的坏话。哼,你们每个人都得罚一个铜钱!” 包公叫手下的人借来一只盆子,倒上水,让看热闹的人每人向盆子里丢一个铜钱。 看热闹的.人没办法,只好排着队向盆子里丢铜钱,“扑通,扑通,扑通……”

365夜故事(一)_包公审案

王小二是个卖油条的,一天他卖完了油条,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数钱,由于太累了,就靠着石头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篮子里的一百多个铜钱不见了,王小二急得失声痛哭。 正巧包公从这里经过,他问明情况,看着王小二油乎乎的双手,沉思了一会儿,便命令把小二坐过的石头抬回去审问。过路的人觉得好笑,都跟着去看热闹。包公见围观的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便以扰乱公堂为由,罚每人三个铜钱,并让他们把钱投到水盆里。 包公亲自监督,人们一个挨一个地把钱扔到水盆里。忽然,一个人刚把钱扔进盆里,包公大喊道:“把他抓起来。”人们都愣住了。不明白包公为什么要抓他。原来,卖油条王小二的铜钱上沾着油,小偷把钱扔到水盆里,包公发现水盆里立刻浮起了油花。关羽和周仓关羽是个智勇双全的大人物。他的武器是一把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平时他带来带去的很不方便,便想找个替他扛刀的人。 一天,关羽出去打猎。一箭射中了一头野猪,野猪疼得带着箭就跑。关羽刚要催马追赶,忽然从旁边的树林里窜出一个黑脸大汉,快步追上野猪,抓住野猪的后腿,拎起来就走。关羽大吃一惊,心想这个人的力气好大。他又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我要找的扛刀的人吗?关羽这样想着,计上心来。 他大喊:“黑脸大汉,你慢走。”大汉回过头来问:“你叫我干什么?” 关羽骑马走到大汉面前说:“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抢走我的猎物?” “我叫周仓。”大汉粗声粗气地回答:“野猪是我抓住的,怎么是你的?” 关羽说:“野猪明明是我射中的,它身上还带着箭呢!”周仓说:“谁抓住就是谁的!”就这样,两人争了半天,也没争出个结果来。 最后,关羽说:“这样吧,咱俩比比力气。你赢了野猪归你,你输了可得听我的。”周仓上下打量了一下关羽,痛快地说: “好。你说怎么个比法?” 关羽下了马指着前面的一条小河说:“咱们到河边去比试。”两个人走到河边,关羽弯腰从地上拾起一根稻草对周仓说: “你能把这根稻草扔到河对岸,就算你赢了。” 周仓哈哈大笑说:“你输定了。”说着接过稻草就用力向对岸扔去。谁知稻草晃了几晃就掉到河水里去了。 这时,关羽从地上抓起一捆稻草轻轻一甩,稻草就越过小河,滚到比河岸还远几丈的地方。 周仓非常佩服关羽,就心甘情愿地为关羽扛了一辈子大刀。

包拯的人生哲学_成长故事

包拯的人生哲学 包拯不仅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而且是官场不倒翁,从来没有被贬或者撤职。不仅如此,他的儿子、孙子代代做官。然而,不给人送礼而又四处“得罪”人的包拯缘何在宋朝的职场上步步高升呢?其中缘由得从包拯的人生哲学说起。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包令仪做过礼部侍郎,后辞官回庐州(今安徽合肥)老家养老。包拯并不像戏曲中说的那样,父母早逝,靠哥嫂抚养成人。相反,真实的包拯兄弟三人,两位哥哥早年去世,赡养父母的重任便落到包拯一个人身上。包拯28岁就考中进士。 按照宋朝法律,进士可以入仕为官。可是,包拯几次辞掉官职,在家赡养父母。一直等到父母去世后,包拯才入仕。百善孝为先,包拯没有入仕就成为名震朝野的大孝子,类似于现在的网络红人。这种品德看起来似乎与职场无关,但是,它为包拯入仕赢得了舆论氛围和群众

基础。此其一。 有真本领是包拯的第二条人生哲学。包拯5岁就开始熟读史书,研究古代贤人的思想和经典案例。这使包拯入仕后能够对工作游刃有余。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办案程序进行了改革。在此之前,告状者先将状纸递交给衙吏,再由衙吏转呈。而衙吏却借此敲诈勒索,致使冤屈者常因为送不起钱而告状无门。为此,包拯在衙门口设置了一面鼓,冤屈者只要击鼓,包拯就升堂问案。这种做法深得民心,迅速被朝廷在全国推广,并代代相传。这就是击鼓升堂的来历。正因为包拯有了这些真本领,才能够侦破诸多复杂案件,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 为领导解忧是包拯的第三条人生哲学。包拯的最大领导当然是宋仁宗。对于宋仁宗,包拯不送礼,不拍马溜须,而是真心实意为宋仁宗排忧解难。1050年,包拯升任天章阁待制。他上任第一天,就精选了唐 代魏徵的三篇奏议,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送给宋仁宗。宋仁宗心头一热,马上就把包拯当成了自己人。宋仁宗自幼亲生母亲不在身边,心中常常思念和感到遗憾。包拯急领导之所急,费尽周折,终

包公陈州放粮连环画故事

包公陈州放粮连环画故事 小人国商城 陈州放粮讲的是宋代陈州荒旱,刘衙内的儿子和女婿趁开仓放粮之机,大肆搜刮,农民张憋古与之辩理,竟被打死;张憋古的儿子小憋古上告,经包拯到陈州私访,探明了真相,处决了贪官。 具体故事是这样的:宋朝时,河南陈州府连遭遇三年大旱,百姓只好剥树皮草根度荒,很多人四处逃荒,一路上,成群的乌鸦,围着饿死的尸体,哑哑的叫号着。 全郡人口逃荒过半,州官呈上紧急文书,申报朝廷,请求放粮救灾,这才引起朝廷的注意。皇帝派范仲淹主持救灾。有人主张派包拯去救灾,而权势显赫的刘衙内却要保举自己的儿子和女婿去救灾。僵持不下,就让刘衙内找来儿子女婿,当面试试再做决定。 街上忽然行人四处逃散,家家关门闭户,怕招来横祸。原来是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妹夫杨金吾在仗着他爹的权势,在一家古董店里行凶打人,并抢得价值千金的珍珠手镯,并把整个店里捣个七零八落,嘴里还扬言道:“告状?你就是告到包公那里,他也得让我爹三分!”随从赶上前,拉着他俩匆匆离开,往范府去了。 范仲淹府邸,刘衙内立下保状,范勉强同意,刘衙内问范仲淹:“百姓不服这两个孩儿,该怎么办?”范仲淹拿出御赐的紫金锤说:“不尊王命的,打死勿论!”并嘱咐刘得中两人用的时候为国家着想,不可乱用。临出来时,刘衙内得意地以劝他那两个不争气的孩子多捞一些。 有人不满地对范仲淹说:“你委派这两个东西去,哪里是去救灾?分明是去害民!”他也只是苦笑。 十里长亭百姓,敲锣打鼓迎接救灾官员,两个新官到任,把大小粮仓全接管过来,统统贴上盖着官印的字条。对那些听话的粮官继续留用,正直的一概削职为民。并扬言,违反命令的,打死勿论。 随后在粮食里掺假,粮斗改小,收银秤加大。他们按刘衙内的授意,把皇上钦定的每石粮五两银子的平价人,改为十两一石的高价。顿时全城百姓骂声载道! 城里有个倔强脾气的张憋古,带着儿子去买粮,听到这些议论后,说:“我们联名告那些贪赃枉法的狗官!”儿子劝他少惹事非。老憋古一路骂骂咧咧到粮仓,那卖粮的公差嫌他唠叨,吆喝道:“老家伙,买粮就交银子来过秤。”公差一秤,报数说:“八两!”老憋古气得嚷道:“十二两银子鲜出八两,吃人不见血啊,怎么秤的?”小憋古上劝住他爹,要求再秤一下,公差上前推了小憋古一掌,并破口大骂。老憋古对公差大骂,公差拉着他去见刘得中,添油加醋告发一翻,刘得中拍案怒吼:“老家伙,我们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你怎么敢骂是贪官!”老憋古刚争了几句,刘得中发疯地举起紫金锤,喝https://www.360docs.net/doc/d59192953.html,/u/b_f20e196435e4c3180135e57dad8f0002.html

包拯事迹概述

包拯事迹概述 篇一:包青天包拯简介,包拯的事迹 包青天包拯简介,包拯的事迹 中文名称:包拯 又名:包待制字希仁 性别:男 所属年代:宋代 民族:汉族 生卒年:999~ 1062 生平简介 包拯(999~1062),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历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知端州(今广东高要),有政绩,迁监察御史。仁宗朝号称北宋的太平盛世,实际上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已很严重,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要求改革的呼声继续高涨,包拯是其中的一员。他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 官问题;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选将练兵,训练义勇以备边;抑制贵戚和宦官等的权利,轻徭薄赋,节省开支等。后曾出任东京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及知瀛、扬、庐等州和知江宁府

等。风林购搞活动啦! 什么?衣服只要一块钱?每天限定100套? 百度搜索:风林购。了解更多风林购活动。 至和三年(1056),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审案明察,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令行禁止。当时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包拯,称呼他“包待制”,并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此前曾以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权御史中丞,立朝刚严,数论斥权幸大臣,建言兴利除弊。又任三司使,迁枢密副使。嘉□ 七年(1062)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谥孝肃。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南宋和金已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后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 包拯(包青天)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 中进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去为官,直到双亲相继去世,守孝完毕,才在亲友的劝说下为官,期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以孝闻于乡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 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