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分析

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分析
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分析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3.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第二章

1.名词:坡地地貌、风化作用、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坡积裙

坡地地貌:风化后的物质在重力和水等因素作用下,容易顺坡向下运动,形成坡地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改变,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崩塌:在陡峻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本身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倾倒、崩塌,在坡角处堆积倒石堆或碎屑流。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蠕动: 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

坡积裙:大量坡积物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如裙边,称为坡积裙。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各自风化作用的方式。

物理风化:岩石因温度变化、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干湿过程、使岩石的盐类重结晶、岩石中一些矿物发生溶解以及岩体的应力释放都能使岩石崩裂破碎。

化学风化: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对岩石的作用,使岩石的化学策划那个分发生改变而分解的过程。通过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破坏作用。生物物理风化: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或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生物化学风化: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的有机酸对岩石的强烈腐蚀作用。

3.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形成:地形:崩塌只能发生于陡峻的斜坡地段。地形条件包括坡度和坡高。

地质:主要是受岩性、结构和构造的影响。

气候:在一些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易形成崩塌。

触发因素:强烈地震、暴雨、爆破、冰雪融化等。

4.简述滑坡的影响因素及滑坡的地貌特征。

影响因素:气候、地下水、地震、人为因素

地貌特征:

滑坡体:斜坡上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体或岩体。

滑动面:滑坡体沿之下滑的面,叫滑动面。

滑动带:有时在滑动面附近的土体有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

滑坡壁:滑坡体与坡上方未动土石体之间,由一半圆形的围椅状陡崖分开,这个陡崖称为滑坡壁。

滑坡台阶(阶地):滑坡体下滑后在斜坡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

滑坡舌与滑坡鼓丘:滑坡体前缘常呈舌状突出,称为滑坡舌。在滑坡体移动过程中,滑坡舌前面由于受到阻力挤压而鼓起,称为滑坡鼓丘。滑坡滑动后,在滑坡壁下部和滑坡台阶的后缘,即滑坡台阶的反坡处,常常形成滑坡洼地。有时因地表水或地下水出露而形成滑坡湖。滑坡裂隙:环状拉张裂隙:分布在滑坡壁的后缘。平行剪切裂隙:分布在滑坡体中部及两侧。鼓张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下部。扇形张裂隙:分布在滑坡体的最前缘。

5.在滑坡发育过程中,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蠕动变形阶段:斜坡后壁开始形成拉张裂缝,地表水下渗加强,两侧出现剪切裂缝,滑动面逐渐形成。

剧烈滑动阶段:滑动面已形成,滑坡体与滑床完全分离;各种裂缝相继出现,裂缝错距加大;滑坡后壁出露面积越来越大;滑坡体前缘形成滑坡舌与滑坡鼓丘;坡脚渗出大股浑浊泉水。此时预示滑坡即将滑动。在其他触发因素的诱发下,将产生剧烈滑动。

渐趋稳定阶段:经剧滑之后,滑坡体重心降低,能量消失于克服前进阻力和土体变形中,位移速度越来越慢,并趋于稳定。土体压实,裂缝逐渐闭合,滑坡壁变缓,形成马刀树。

第三章

1.名词解释

层流:流动的水质点彼此平行的匀速运动,上下层水质点之间保持着恒定的流动方向,相互不发生干扰,即上下层水质点没有交换。

紊流:流动的水质点做不规则的漩涡运动,上下层水质点存在交换,相互发生干扰。

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底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

河床: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

河流的侵蚀基准面:河床下切侵蚀到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的水平面。即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流的均衡剖面:当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平衡状态时所出现的河床纵剖面。

浅滩:河床底部的一些不同规模的冲积物堆积体。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河漫滩二元沉积结构:下部一般为粗粒的河床相冲积物;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沉积物。河流阶地:河谷中分布于谷底两侧谷坡上,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于一般洪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平坦地形。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占15~80%)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洪积扇: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流速也降低,再加上水流分散成放射状,搬运能力受到限制,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的以沟口为顶点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

冲击平原:在构造沉降区由于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

河口三角洲:常把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叫做河口三角洲。

分水岭迁移:被覆盖有显著差别,距基准面距离远近不同,就会导致两侧坡地剥蚀速度和侵蚀速度的明显差异,溯源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缓慢的移动,使分水岭位置迅速变化。

河流袭夺:一条河流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从而使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2.论述河流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

侵蚀作用:河流水流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有三种方式:冲蚀【水流流过泥沙时,其上部流速快、压力小,通过泥沙下部的水流,受到较大阻力,流速小,压力大,因而在泥沙颗粒上下产生压力差,使泥沙颗粒获得上升力,掀起河底表层松散颗粒。另外水对泥沙还有迎面冲击力,是被掀起的的泥沙向下游移动,形成侵蚀】;

磨蚀【在坡度大的山地河流中,流水可推动很大的砾石使其移动,这些砾石在移动过程中,还能互相碰撞和磨蚀河床底部而进行侵蚀】;

溶蚀【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侵蚀现象】

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包括推移【流水使泥沙和砾石沿底面滚动或移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手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

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砂粒受上下压力差,跃起,被水流挟带流动,上下水流流速相同,压力差消失】;

悬移【较细小颗粒在流水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纵向水流作用推动泥沙前进,向上水流作用使泥沙抬升,泥沙重力作用下沉】

堆积作用:河流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河床坡度减小、水流流速减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都可引起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

三种作用经常变化和更替(海面下降&河流水流减少),在同一河段,三者同时进行。

3.简述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水文状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发生变化,使河床发生侵

蚀和堆积。

②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

③岩性的差异:不同岩石抵御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异侵蚀。

④气候变化:~使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河流的侵蚀、堆积和基准面的升降。

4.结合P31页图3-18简述河漫滩的形成过程及其沉积结构的特征

河漫滩是河谷发展过程中,河床沿河谷谷底侧向移动与洪水泛滥加积形成的. 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滨河床浅滩:粗粒沉积物一部分在河床上堆积,另外在河流凸岸地段堆积,形成滨河床浅滩。②雏形河漫滩:随着曲流的发展,浅滩不断展宽加高,以致在平水期大片露出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但雏形河漫滩上主要沉积粗粒河床相的推移质沉积物,较细的悬移物质被带到河流下游。③河漫滩:随着河谷进一步展宽和雏形河漫滩位置抬高,滩上水流流速变小,只有较细的悬移质能沉积在这里。这样,就形成了下部较粗上部较细的二元沉积结构的河漫滩。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一般为粗粒的河床相冲积物;上部为细粒的河漫滩相沉积物。④牛轭湖: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弯曲的老河道完全断流,形成牛轭湖。

5.简述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地貌作用与危害

基本条件: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物质来源,暴雨和洪水—润滑作用,陡峻的沟谷——使泥石流快速形成并迅猛下泻。

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4)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6.简述河口区动力过程

(见书P43-P48)

7.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及主要河流阶地类型

形成阶地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向下侵蚀。

而引起河流向下侵蚀的原因有:

1 )构造运动构造相对稳定时期,河流在均衡条件下,形成宽阔的河漫滩;在强烈构造抬升时期,河流下切形成阶地。地壳运动具呈间歇性,多级构造抬升的结果形成多级阶地。因此形成的阶地较普遍;由于构造运动性质不同,阶地形态也各不相同。

2 )气候变化气候干湿变化:长期干湿变化引起堆积侵蚀交替作用,则这种阶地称气候阶地。干季时,河床堆积填高;湿季时,下切作用加强,下切干燥时期堆积的冲积层形成阶地。气候冷暖变化: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可形成交叉阶地。冰期时,上游加积,下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间冰期时,上游下切加强形成阶地,下游堆积或形成埋藏阶地。

3 )侵蚀基准面下降基准面下降后,河流向外伸展,原来河口附近出现裂点,加速下切。以后裂点位置不断上溯,裂点以下出现阶地,阶地面与裂点以上河漫滩位置相当。

8.以戴维斯的侵蚀循环理论谈谈河流地貌发育

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升的基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时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与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每一轮回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第四章

1.名词解释

岩溶作用: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作用(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

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卤酸盐类等)地区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所形成的一系列地貌。

峰丛:基座相连而峰顶分离,侵蚀较轻微,是位于垂直渗透带上的峰林集合体。常与洼地组合为峰丛—洼地地貌。

峰林:成群的石灰岩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成因:地壳长期稳定下石灰岩体遭受强烈破坏并深切至水平流动带所成的山群。

孤峰:散立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是长期喀斯特作用的产物。如桂林独秀峰,伏波岩。

石笋:由洞底往上增高的CaCO3堆积体,形态成锥状、塔状及盘状等,形似竹笋,所以称石笋。

石钟乳:悬垂于洞顶的倒锥状CaCO3堆积体。由于它从洞顶向下悬挂,形似钟乳,所以称为石钟乳。

溶蚀洼地:一种面积较大的椭圆形封闭洼地,四周多被低山丘陵、峰林等围绕.底部堆积着2-3m厚的红土层,当洼地底部排水系统堵塞后(发育后期)积水成湖。

盲谷: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当地面河进入地下河的入口转变为地下河时,河谷的前方常为石灰岩壁,岩壁的脚下是地下河入口,这种向前没有通路的河谷就叫盲谷。

2.简述影响岩溶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气候因素: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气压。

生物因素: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

地质因素: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和地质构造。

3.简述岩溶水的垂直分带及其特征

①垂直循环带:平时少水,仅雨季或融雪季节才有大量水流。水的运动方向是沿重力方

向,由地面向下渗流。厚度取决于潜水面的位置。该带常发育垂直性洞穴。

②过渡循环带:受季节性水位影响明显。雨季潜水面上升,该带水运动方向为水平,平

时少水,潜水面下降,水流沿着重力方向运动。有利于垂直、水平和倾斜的地下溶洞发育。

③水平循环带:该带地下水常年存在,水流总是排入河谷,流动的方向接近水平,且有

自由水面。但在谷底深处,地下水会有承压性,故水流向上。这里有活跃的水质交替和混合,故溶解力较强。发育大规模的水平溶洞和暗河。

④深部循环带:水流极缓慢,甚至停滞,水质交替很弱,水流有承压性,水流方向不受

主河谷影响,而向远处构造盆地或减压带排泄,如果近海则从海底涌出。该带仅见数量不多的蜂窝状小洞穴。

4.洞穴堆积物包括哪些?请简述之

化学堆积物、机械堆积物、生物堆积物。

5.试述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与分布(参见P73页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

征)

形成机制:参照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

分布: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发育也很典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出露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桂、黔、滇东为大(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第五章、第六章

1.名词解释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它是固态降水的零平衡面,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

冰川: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斗: 围椅状,由冰斗壁、盆底、冰斗出口处的冰坎组成,通过发展,在谷地源头多冰斗汇合,冰坎往往不明显或消失,此时,称为围谷或冰窖。

冰碛:在冰川作用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鼓丘: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

鼓丘: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长轴方向平行于冰流方向。

羊背石: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特别在大陆冰川区,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犹如羊群伏在地面。

冰砾阜:一种圆形的或长方形的小丘,由一些有层理的并经分选的粉砂、砂和细砾组成。蛇形丘:一种狭长而曲折的垄岗高地,由于它蜿蜒伸展如蛇,故称蛇形丘。

冰楔:在多年冻土区,由地表水周期性注入到裂隙中再冻结,促使裂隙不断扩大并为冰体填充,在剖面上成为楔状的现象。

融冻分选:

石环:指以细粒土或碎石为中心,边缘为粗粒所围绕的石质多边形土。

冻土:凡处于0℃以下,并含冰的土层或岩石。类型:季节冻土,多年冻土。

2.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

气候:气温:一般温度愈高,雪线越高;温度愈低,雪线愈低。

降水量:一般固态降水量愈多,雪线愈低;固态降水量愈少,雪线愈高。

地貌:山势:陡峻的山地,雪线位置较高;隐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地势,雪线位置低。

坡向:在北半球大陆性较强的地区,南北坡降水量变化不大的山地,南坡、西坡雪线比北坡、东坡雪线高;在地形通过气候对雪线分布起作用时,可出现雪线高度南坡低于北坡的情况。

3.论述冰川作用及其相关地貌(P84~85)

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碛地貌【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冰水堆积地貌【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

4.简述冰碛物的特征

1) 粒度特征:由砾、砂、粉砂、粘土物质组成的混杂堆积,结构疏松、粒度差别悬殊、分选性差;

2 )形态特征:冰碛物中的砾石磨圆度差,颗粒形态多呈棱角状和半棱角状,具有擦痕和新月形裂口;

3 )岩性与矿物特征:受冰川作用地区基岩岩性和岩石矿物组成的控制,冰碛物里的矿物成分和冰川源头、冰川下覆基岩性质一致;

4 )结构特征:一般缺乏层理构造,但有明显的定向排列趋势。

第七章、第八章

1.名词:风力作用、风沙流、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新月形沙丘、黄土

风力作用: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风沙流: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在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风蚀蘑菇: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的孤立突起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石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以椭圆形为主的,沿主风向伸展的洼地称风蚀洼地。

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是在风向较固定的单向风的作用下由沙堆演变而成的,形似新月的沙丘。

黄土:①狭义的黄土: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草原、草原和稀树森林草原环境中,经风沙搬运沉积的粉尘物质,在生物化学作用下形成的无层理、黄色粉质、富含碳酸盐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物质称为黄土。包括暖黄土和冷黄土。②广义的黄土:黄色的粉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它包括典型黄土(狭义的黄土、原生黄土)和黄土状土(次生黄土)。

2.影响风成地貌的因素?

地面特征:地面的物质组成、地面起伏、植物疏密和水分条件。

气流特征:气流的含沙量和气流运行方向。

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在沙漠边缘及绿洲周围的流沙地区。

3.干旱区荒漠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将荒漠分成岩漠【坚硬裸露岩石上分布一些松散岩屑的荒漠】;砾漠【地面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沙漠【地面覆盖大量流沙的荒漠】和泥漠【有黏土物质组成的荒漠】。

4.黄土有哪些性质

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细沙和粘粒较少.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为主,富含碳酸钙,其含量一般在 10—16%之间。黄土结构疏松,颗粒之间孔隙较多(孔隙度一般在 40~55%间),孔隙度大,且有较大的孔洞。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黄土具有湿陷性和潜蚀作用,极易遭受流水侵蚀。

5.论述黄土发育与气候有何关系(P133~135)

6.黄土的成因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你认为哪一种理论比较可信?

为什么?

风成说

核心思想: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的源地,强大的风力把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成。认为亚洲中部(包括中国北部)地区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半荒漠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形成的.

风成说依据:黄土分布在沙漠的边缘(如中国北部、中亚的黄土)和古大陆冰盖外围(欧洲,北美),即即黄土分布区以北依次出现沙漠、戈壁,三者逐渐过渡,并成带状排列;黄土物质的粒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并保持相似的厚度;黄土剖面中具有多层埋藏古土壤层,说明黄土沉积具有间歇性,是连续反复进行的;黄土中含有陆生的草原动、植物化石;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与所在区域的下伏基岩没有多大联系。

1.名词解释

波浪作用: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做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的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

潮汐作用:由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所引起的海水水位周斯性升降和海水水平位移及其地质作用。

海平面变化:海平面的升降变化。

基岩海岸: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

沙质海岸:陆地岩石风化或河流输入的沙砾堆积在海边形成了沙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5~0.01毫米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

2.海岸带的概念,现代海岸带可划分为哪几个部分?

概念: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海岸线两侧的陆上和水下两部分。

海岸带的分段:

海岸(潮上带,后滨):高潮线以上至海蚀崖上缘的狭窄的陆上地带,以激浪作用到达处为上界。

潮间带(前滨):位于高低潮面之间的地带。

水下岸坡(潮下带,滨外和临滨):为低潮面以下,至波浪对海底仍能起作用的深度(1/2 波长的水深处)。

3.简述中立带的概念及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中立线:水下岸坡上各个中立点的连线则称中立线。

均衡剖面的形成过程:A剖面为在均一的岸坡上,中立点以下的沉积物不断朝海运移,中立点以上的沉积物不断地向岸运移,中立点上的沉积物仅作等距离的往返运动。B剖面表示出中立点两侧为上下两个侵蚀带,各呈向上凹剖面,上部侵蚀带物质移向岸线附近堆积形成海滩;下部侵蚀带物质离岸搬移,堆积在波能微弱的水下岸坡坡脚处,填高海底,形成水下堆积台。C剖面表示进一步发展使下部侵蚀带与上部侵蚀带连接为连续缓倾的上凹剖面。

4.海面变化对海岸带地貌的影响(P152-P155)

1.名词解释

断层崖: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断层一盘高出另一盘而出露地表的陡坎。

单面山:指一面为陡坡或悬崖,另一面为缓坡或背坡的地形。

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断层崖经河流或河沟切割侵蚀后形成的一种上尖下宽的三角形平滑崖面,是现代断层活动的标志。

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的海底山脉。

岛弧: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边缘海盆地:位于大陆边缘,并以岛弧或其它海底堤坝与大洋分隔的海盆。

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和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一级构造地貌——全球构造地貌,即大陆与洋底。

二级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如褶皱山带、大洋中脊。

三级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如断层三角面。

3.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最终成为山岭。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发生于年代较老的背斜与向斜处。

4.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裂隙式喷发:熔岩经一较窄的裂隙溢出地表。

中心式喷发:气体、固体碎屑和熔融岩浆沿一管道喷出,在地表形成火山锥和火山口。

熔岩地貌:熔岩丘,熔岩垄岗和熔岩盖,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熔岩湖。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精选.)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A卷【第1页共2 页】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 ,另一种 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分析湖北省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 图1滑坡纵切面示意图 A卷【第2页共2 页】

红外光谱分析仪基础知识全解

红外光谱分析仪基础知识 前言 (2) 第一章红外光谱法及相关仪器 (4) 一. 红外光谱概述 (4) 1. 红外光区的划分 (4) 2.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 (5) 3. 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5) 二. 红外光谱仪 (6) 1. 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 (6) 2. 红外光谱仪的分类 (9) 3. 红外光谱仪各项指标的含义 (12) 三.红外光谱仪的应用 (15) 四.红外试样制备 (16) 四.红外光谱仪的新进展 (17)

前言 分析仪器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是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可分为吸收光谱分析法和发射光谱分析法,而吸收光谱分析法又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谱分析方法:它包括有核磁共振,X射线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微波谱,原子吸收光谱等。但最常用的则是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这些方法的最基本原理是物质(这里说物质都是指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下同)对电磁辐射的吸收。还有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也是比较常用的手段,它们的原理是基于物质发射或散射电磁辐射。其实物质与电磁辐射的作用还有偏振、干涉、衍射等,由此发展而成的是另外一系列的仪器,如椭偏仪、测糖仪、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等,这些仪器都不是基于光谱分析法,不是我们介绍的重点。 吸收光谱可分为原子吸收光谱和分子吸收光谱。当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会发生反射、散射、透射和吸收电磁辐射的现象,物质所以能够吸收光是由物质本身的能级状态所决定的。例如原子吸收可见光和紫外光,可以使核外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相应于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都需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因此,如有一波长连续的光照射单原子元素的蒸气(如汞蒸气、钠蒸气等),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吸收谱线。由于在一般情况下原子都处于基态,通常只有能量相当于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的所谓主系谱线出现在原子的吸收光谱中。 而分于吸收光谱则比较复杂。它们不是分立的谱线而是许多吸收带。因为每一个分子的能量包括三部分,即分子的电子能量、振动能量和转动能量。每一种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当电子有一种能级跃迁到另一能级时,可能同时还伴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应此分子吸收光谱是一系列的吸收带。通常引起原子或分子中外层价电子的跃迁需要1.5-8.0ev的能量,其相应的辐射波长在 150nm-800nm之间,这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波长范围。引起振动跃迁或振动-转动跃迁的能量是0.05-1.2ev,相应的辐射波长在1.0-25μm之间,这是红外光谱的范围。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中国科技大学物质光谱分析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光谱知识基础 1、光学光谱依其波长及其测定的方法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的光谱,说出其波长范围? 分类波长范围 真空紫外光光谱10~200 nm 近紫外光光谱200~400 nm 可见光谱400~800 nm 近红外光谱800 nm~2.5 μm 中红外光谱 2.5~50 μm 远红外光谱50~1000 μm 2、光学光谱依其外形如何分类?依据电磁波辐射的本质如何分类?各自产生的本质是什么? 分类产生本质 线状光谱●由气体状态下的原子或离子经激发后所 产生的 带状光谱●来源于被激发的气体分子 连续光谱●液体或固体物质在高温下受激发发射出 具有各种波长的光所产生的光谱 分类产生本质 原子光谱●原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迁而产生 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atomic spectrum)。 它们的表现形式为线状光谱。 分子光谱●在辐射能作用下,因分子内能级间的跃 迁而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 (molecular spectrum)。由于在分子中各 质点的运动比单个原子复杂,因此分子 光谱比原子光谱复杂得多 3、光谱分析中所讨论的各类仪器在结构上有何异同点?

光谱分析法相同点不同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在结构上 都包括以下三 大部分:a.光 源;b.分光系 统:c.光信 号接收和 检测系统, 且后两部分 基本相同, ●检测器位于入射光路上。 ●紫外及可见区的辐射光源有白炽光源和气体放电光 源两类。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最常用的有两种光源:即 钨灯和氘灯。 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器与光源位于垂直位置。 ●光源应具有强度大、适用波长范围宽两个特点。 ●常用光源有高压汞灯和氙弧灯。 原子吸收光谱仪●此仪器不同之处在于光源和样品室。 ●光源用空心阴极灯或无极放电灯。空心阴极灯为锐 线光源,一个元素一种灯,用以产生该元素的特征 共振辐射;无极放电灯是新型放电灯,它的强度比 空心阴极灯大几个数量级,没有自吸,谱线更纯。 ●样品室为原子化器,提供试样的基态原子。 原子发射光谱仪●如:ICP-AES,其光源采用高频耦合感应等离子炬, 形成10000K的高温,样品经雾化导入等离子炬中 心,原子受激发射,然后被检测。 X射线-原子荧光光谱仪●光源为产生X-射线的X-射线管。用X-射线照射样 品,样品原子内层电子受激发被打出,形成空穴,外层电子落入空穴,同时释放出次级X-射线。 4、各种光谱分析法在用途上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有哪些?

“地貌学”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流阶地 2、沙粒休止角 3、海蚀崖 4、雅丹地形 5、潮流界 6、冰斗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新月型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 2、简述弯曲型河床的发育演化规律。 3、简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与古土壤互层分布所指示的古气候意义。 4、简述石灰岩地区的Karst 地貌演化规律(即:演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地貌组合特点) 三:问答题(每题12分,共24分) 1、分析海岸带泥沙的运动规律(包括泥沙的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 2、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阐述分析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四:实践分析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图1所示的某一山地之上冰斗湖(过去的冰斗冰川消融后留下的)的分布情况,试分析区域古气候的变化历史。 2、在一山区修建公路开挖路堑要经过几个不同的地质地貌边坡地段。请根据图2中的A 、B 、C 三个边坡地段情况,选择在哪一个地段工程建设最安全,哪一个地 段最不安全,并说明理由。 3、由于断层F 的水平错动,河流R 的河床 经常发生改动乃至被废弃。图3是野外实测的在断层南盘上于现代河床东侧被废弃掉的几个不同时代的古河床。试据此分析该断层的类型(是左旋还是右旋)、自距今15万年来的活动次数、每次的幅度、每次活动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河床纵剖面 2、风蚀蘑菇 3、海蚀穴 4、石林 5、黄土塬 6、峡湾地形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地貌学?地貌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什么是河流阶地?导致河流阶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3、什么是Karst 漏斗?形成Karst 漏斗的原因有哪两种? 坡面 岩层产状 拟开挖路堑 拟开挖路堑 坡面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坡面 拟开挖路堑 图2 A B C 现代雪线(4000m a.s.l.) 冰斗C (36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1万年左右) 冰斗B (3200m a.s.l., 形成 年代为距今3万年左右) 冰斗A (2700m a.s.l., 形成年代为距今5万年左右) 图1 废弃河床A 年代为距今 2万年左右 现 代河床 断层F 图3 30 70 150m 废弃河床B 年代为距今 8万年左右 废弃河床C 年代为距今 15万年左右

光谱培训试题2

光谱培训班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 1.原子发射光谱是由电热能对气态原子外层电子的激发跃迁产生的,线光谱的形成原因是 原子外层电子产生的跃迁。 2.发射光谱分析中各元素的谱线强度与光源的温度关系是各元素具有其最佳温度,当光源 温度为一定时,其元素的原子发射谱线强度与原子浓度成正比。3.将试样进行发射光谱分析的过程有:A。激发B 复合光的分解C 跃迁D 检测E 蒸发 按先后次序排列应为:E A C B -D 4.1926年的内标法的出现,使光谱分析能够进行定量分析。 5.目前看谱镜中常用的色散元件有棱镜、光栅。 6.实际看谱分析时,从光栏中看到的有线光谱,带光谱和连续光谱。 7.看谱分析最好在绿色区进行,因为该色区对人眼灵敏度最高。 %2010%——8看谱半定量分析适合元素低浓度分析,看谱分析误差时 9.看谱分析中所用的看见光波长范围是390——700nm. 10.钢10CrMo910,相当于中国材料号12Cr2Mo,其中Cr、Mo平均含量分别为Cr2.25%、 Mo1%。 二、选择题: 1.原子发射光谱定量分析常采用内标法,其目的是为了 A.提高灵敏度 B. 提高准确度 C. 减少化学干扰 D. 减少背景 2.在下述那种情况下应选用原子发射光谱法而不选用其他方法检测。 A.汽油中的铅 B. 煤中的钠 C.小麦中的硒 D. 高纯金属中的杂质元 素. 3.看谱分析最好选择在人眼灵敏度高绿色区进行,该色区波长范围是 650nm600nm D.500—B.495470nm—581nm C.470—A.440— 4.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跃迁,辐射出的谱线是连续光谱D. 不连续的线光谱连续的线连续的线光谱B.C. 带光谱A. 5.看谱分析难熔元素时,需要 A.预燃及燃弧时间要短 B. .预燃时间短,燃弧时间长 C. .预燃及燃弧时间要长 D. 预燃时间长,燃弧时间短 三、是非题 1.看谱分析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原子中每个轨道上能级的能值都是确定的。正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在能级最低的轨道上运行,这时的原子状态称作基态√ 3.原子是元素的具体存在,是体现元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4.激发态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外层电子要跃迁回低能级,并发射出光能。√ 5.原子或离子外层电子跃迁,发射出的线光谱是连续的。× .元素谱线出现的难易取决于激发电位,而与电离电位无关。×6 定性分析时选取高灵敏度分析线是为了防止漏测低能量元素。√.7. 8.在分析有色金属时使用铁电极是为了引入丰富的铁谱线。√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卷及答案完整版

地貌学考试题A卷和B 卷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黄冈师范学院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考试课程:地貌学考核类型:考试A卷 考试形式:闭卷出卷教师:XXX 考试专业:地理科学考试班级:地理201101、02班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4×5=20分) 1、冰斗: 2、黄土塬: 3、雪线: 4、河漫滩: 5、雅丹地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分布及其的科学。 2地貌学是介于学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3、天然河道中的水流具有环流和流两种方式。 4、一个被抬升起来的石灰岩高原,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Karst地貌的发育将经历如下几个阶段:幼年期、期、期和老年期。 5、黄土的主要矿物成份是、和。

6、滑坡的三要素为、、和。 7、坡面侵蚀坡面侵蚀只出现在降雨和冰雪融水时期,有两种主要的作用过程。一是_____ 作用,二是_____________作用。 8、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与岩石。 9、冰川运动的速度为每年几十到几百米不等,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冰床或冰面与冰川。 10、未改变自然地貌基本形体的人工地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另一种是。 三、填图题(每一小题1分,共10分) 下图为滑坡纵切面示意图,请根据图示滑坡的特征,指出下图中1-10所指的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每1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地貌形成与演化的动力类型。 2、简述河流阶地的与主要特征。 3、简述黄土的主要特征 五、论述题(每1 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红外光谱仪的应用

红外光谱仪的应用 (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安任莹莹710021) 摘要: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是一种用来获得吸收,射出光电导性或固体,液体或气体的拉曼散射的仪器。本文将从红外光谱仪的使用原理,样品制备,结果分析等几个方面对红外光谱仪进行介绍。 关键字:FTIR,原理,样品制备,结果分析 The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Spectrometer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Ren yingying 710021) Abstract: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is a kind of instrument, which is used to get absorbed, penetrate photoconductivity or solid, liquid or gas Raman scatter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inciple of the use of infrared spectrometer, sample preparation,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infrared spectrometer is introduced. Key words: FTIR, principle, sample preparation,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一、原理 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一段电磁波。红外光又可依据波长范围分成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三个波区,其中中红外区(2.5—5μm;4000—400cm-1)能很好地反映分子内部所进行的各种物理过程以及分子结构方面的特征,对解决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中的各种问题最为有效,因而中红外区是红外光谱中应用最广的区域,一般所说的红外光谱大都是指这一范围。 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就得到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λ)或波数(σ)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用透光率(T%)或者吸光度(A)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如图1,辛烷的红外光谱图,纵坐标为透过率,横坐标为波长λ(μm )或波数(cm-1)。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一、光谱法基础知识 1光谱法定义或者原理 答:光谱法是基于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测量由物质内部发生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而产 生的发射、吸收或散射电磁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2、光谱法的分类 鏗壮光耆 螯沪可31光需1纣刊羞 皆子黄光览薔] 转子光羞 分子曦光光蔓」 代学廣处光着 二、原子发射光谱 1原子发射光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谱线? 答:(1)当气态原子或离子的核外层电子获取足够的能量后, 就会从基态跃迁到各种激发态, 处于各种激发态不稳定的电子(寿命<10-8s)迅速回到低能态时,就要释放出能量,若以光辐一射的形式释放能量,即得到原子发射光谱。(2)因为各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能级不同,所跃迁产生光谱线的波长也不同,所以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谱线。 2、影响原子发射光谱的谱线强度的因素是什么?产生谱线自吸及自蚀的原因是什么? g i旦 答:( 1 )谱线强度的基本公式:I i N0-gL e KT A i h i, g o N b —单位体积的基态原子数;gi ,g0 —激发态和基态的统计权重;Ei —激发电位; K —Boltzmann常数;T —温度/K ; Ai —为跃迁几率;u i —为发射谱线的频率。主要影 响因素为统计权重、跃迁几率;激发电位、激发温度;电离度、蒸发速率常数、逸出速率常 数。 (2)谱线自吸:某元素发射出的特征光由光源中心向外辐射过程中,会被处于光源边缘部 分的低能级的同种原子所吸收,使谱线中心发射强度减弱,这种现象叫自吸。(3)自蚀:在 自吸严重情况下,会使谱线中心强度减弱很多,使表现为一条的谱线变成双线形状,这种严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1

红外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1.红外光谱法的一般特点特征性强、测定快速、不破坏试样、试样用量少、操作简便、能分析各种状态的试样、分析灵敏度较低、定量分析误差较大2.对样品的要求①试样纯度应大于98%,或者符合商业规格?这样才便于与纯化合物的标准光谱或商业光谱进行对照?多组份试样应预先用分馏、萃取、重结晶或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否则各组份光谱互相重叠,难予解析②试样不应含水(结晶水或游离水)水有红外吸收,与羟基峰干扰,而且会侵蚀吸收池的盐窗。所用试样应当经过干燥处理③试样浓度和厚度要适当使最强吸收透光度在5~20%之间 3.定性分析和结构分析红外光谱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其谱带的数目、位置、形状和强度都随化合物不同而各不相同。因此,红外光谱法是定性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有力工具①已知物的鉴定将试样的谱图与标准品测得的谱图相对照,或者与文献上的标准谱图(例如《药品红外光谱图集》、Sadtler标准光谱、Sadtler商业光谱等)相对照,即可定性使用文献上的谱图应当注意:试样的物态、结晶形状、溶剂、测定条件以及所用仪器类型均应与标准谱图相同②未知物的鉴定未知物如果不是新化合物,标准光谱己有收载的,可有两种方法来查对标准光谱:A.利用标准光谱的谱带索引,寻找标准光谱中与试样光谱吸收带相同的谱图B.进行光谱解析,判断试样可能的结构。然后由化学分类索引查找标准光谱对照核实解析光谱之前的准备:?了解试样的来源以估计其可能的范围?测定试样的物理常数如熔沸点、溶解度、折光率、旋光率等作为定性的旁证?根据元素分析及分子量的测定,求出分子式?计算化合物的不饱和度Ω,用以估计结构并验证光谱解析结果的合理性解析光谱的程序一般为:A.从特征区的最强谱带入手,推测未知物可能含有的基团,判断不可能含有的基团B.用指纹区的谱带验证,找出可能含有基团的相关峰,用一组相关峰来确认一个基团的存在C.对于简单化合物,确认几个基团之后,便可初步确定分子结构 D.查对标准光谱核实③新化合物的结构分析红外光谱主要提供官能团的结构信息,对于复杂化合物,尤其是新化合物,单靠红外光谱不能解决问题,需要与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互相配合,进行综合光谱解析,才能确定分子结构。④鉴定细菌,研究细胞和其它活组织的结构 4.定量分析红外光谱有许多谱带可供选择,更有利于排除干扰。?红外光源发光能量较低,红外检测器的灵敏度也很低,ε<103?吸收池厚度小、单色器狭缝宽度大,测量误差也较大☆对于农药组份、土壤表面水份、田间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和谷物油料作物及肉类食品中蛋白质、脂肪和水份含量的测定,红外光谱法是较好的分析方法 文章链接:中国化工仪器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105200.html,/Tech_news/Detail/4266.html 2.液体样品测试 液体样品是我们红外测试中最常见的样品,定性或定量分析样品中的成分。液体样品测试方法有: ?液体涂膜法,直接将液体样品涂在盐片上测试。该方法仅适合于定性分析;也可以将液体样品涂在其中一片盐片上,将另一个盐片压上去,测试。该方法适合于易挥发的液体样品; ?液体池法,将液体样品用注射器注入液体池测试。该方法适合于定性定量分析; ?ATR法,将液体样品直接滴在ATR晶体表面,用ATR技术测试。该方法适合于定性、半定量分析。 对于吸收光谱来说,吸光度符合比尔定律: A=a×b×c 其中:A,样品的吸光度

地貌学

地貌学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概念:地貌、地貌学、海拔、高差、起伏高度、平原、台地、丘陵、山地、内营力、外营力 2.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方法。 3.分析地貌的成因。 4.掌握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5.了解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6.理解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构造地貌、断层线崖、火山地貌、断层三角面、倒置地形、褶断山、单面山、大洋中脊、顺地形、逆地貌。 2、按规模可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它们主要包括哪些地貌类型? 3、叙述洋底、大陆和大陆边缘的形态和地壳特征。 4、按规模可将构造地貌划分为哪几个等级? 5、活动构造地貌带及其特点。 6、构造运动相对稳定区地貌及其特点。 7、大洋盆地的地貌构成及其特点。 8、大西洋型大路边缘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9、东亚型大陆边缘由哪三个部分组成?东亚型大陆边缘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10、陆地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和成因 11、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形态和成因。 12、试述单面山和猪背脊的异同。 13、倒置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14、试述断层崖与断层线崖的异同。

15、简述褶皱构造地区水系的特征及其发育。 16、锥形火山形成及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概念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热力风化、融冻风化、风化壳、重力地貌、块体运动、稳定系数、内摩擦角、滑坡、崩塌、倒石堆。 2、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有哪些类型?其原理是什么?形成的风化产物是什么? 3、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将风化壳自上而下分为哪几层? 4、分析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5、分析气候、地貌、岩性、构造和时间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 6、分析风化壳的空间分布规律。 7、分析块体运动力学原理。 8、分析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9、倒石碓及其堆积特征。 10、滑坡地貌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11、分析滑坡滑动的力学机制。 12、分析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13、根据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崩塌? 14、根据滑坡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哪些地方易发生滑坡? 15、对比崩塌和滑坡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 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 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3. 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第二章 1. 名词:坡地地貌、风化作用、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坡积裙 坡地地貌:风化后的物质在重力和水等因素作用下,容易顺坡向下运动,形成坡地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改变,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崩塌:在陡峻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本身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倾倒、崩塌,在坡角处堆积倒石堆或碎屑流。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蠕动: 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 坡积裙:大量坡积物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如裙边,称为坡积裙。 2. 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各自风化作用的方式。 物理风化:岩石因温度变化、孔隙水的冻胀过程、干湿过程、使岩石的盐类重结晶、岩石中一些矿物发生溶解以及岩体的应力释放都能使岩石崩裂破碎。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3. 第四纪沉积物的概念:沉积在陆地或海洋中的松散的矿物质颗粒与有机物质 第四纪沉积物特征:(1)松散性: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或固结的,如玄武岩掩盖下的变质残积物、泉华、钙板等。(2)可移动性:在其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不断进行着破坏、搬运、再沉积作用和各种各样的变化。(3)岩相变化快: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如洪积扇,因而地层划分对比困难,研究难度大。(4)成因多样(5)不同程度地风化(6)哺乳动物化石丰富并特含古人类化石 4. 地质作用结果:削高,补低。 5. 判断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标志(1)沉积学标志A.岩性①砾石,②砂和粘土 B.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 C.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 D.产状 E.沉积体形状 (2)地貌标志 A.直接地貌标志河流阶地,洪积扇等… B.间接地貌标志 (3)环境标志A、有机环境标志 B、无机气候标志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概率积累曲线(细切点、粗切点)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6.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 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7.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为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以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的平坦 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包括 准平原、山麓面、刻蚀平原) 8.猪背岭:倾斜坡角度为40~45°的单面山 9.地貌的年代: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固定下来以后方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应用简介 1、近红外光谱分析及其在国际、国内分析领域的定位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800-2500nm)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近红外分析复杂样品时,通常首先需要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与样品的结构、组成或性质等测量参数(用标准或认可的参比方法测得的),采用化学计量学技术加以关联,建立待测量的校正模型;然后通过对未知样品光谱的测定并应用已经建立的校正模型,来快速预测样品待测量。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农业领域应用,随着化学计量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光谱分析学家的重视,该项技术逐渐成熟,90年代国际匹茨堡会议与我国的BCEIA等重要分析专业会议均先后把近红外光谱分析与紫外、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并列,作为一种独立的分析方法;2000年PITTCON 会议上近红外光谱方法是所有光谱法中最受重视的一类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已经成为IC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ere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际谷物科技协会)、AOA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美国公职化学家协会)、AA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ereal Chemists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等行业协会的标准;各发达国家药典如USP(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美国药典)均收入了近红外光谱方法;我国2005年版的药典也将该方法收入。在应用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扩展到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烟草、纺织品等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将近红外方法做为质量控制、品质分析和在线分析等快速、无损分析的主要手段。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到了90年代,石化、农业、烟草等领域开始大量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但主要是依靠国外大型分析仪器生产商的进口仪器。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完整近红外光

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象: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内容:地表形态、成因、发展结构和分布。 2、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欺负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3、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4、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怎样影响地貌的形成? 地貌的发育受内外力相互作用、地址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A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地址构造和岩性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C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5、试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A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B改变降水分布格局。 C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D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布的影响。 6、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7、简述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学说的中心思想。

戴维斯认为地貌成因有三个:构造、营力、时间原理是:地貌循环(旋回)学说彭克认为地貌是内外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名词辨析 断层崖与断层线崖、单面山与猪背山、断层谷与断陷谷、断层崖与断层三角面、大洋中脊与洋脊裂谷、大陆裂谷与洋脊裂谷、大陆架与大陆坡、背斜谷与向斜山、稳定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与太平洋大陆边缘、大陆边缘与洋底、丹霞地貌与张家界地貌 2、什么叫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分为哪几级? 3、简述陆壳与洋壳的区别。 4、简述大陆海洋分异的原因与地壳均衡。 5、世界上有哪三条活动构造地貌带?各地貌带有何特点?其共同特点是什么? 6、稳定型大陆边缘有何特点?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7、根据新生代的板块运动特点,陆地上的大型构造地貌可分为哪几大区域? 8、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9、试述断层谷与断陷谷的区别。 10、褶皱块断山是如何形成的?它与断块山有何区别? 11、试举例说明哪些山脉属于新生代褶皱山带?哪些山脉属于褶皱块断山脉?哪些山脉属于断块山? 12、水平构造地区可形成哪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13、请简述断层三角面的形成过程。 14、单面山与猪背山有何异同? 15、火山按喷发特点可分为哪些类型?熔岩地貌主要有哪些类型? 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名词解释 坡地地貌、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球状风化、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倒石堆、滑坡体、滑动面、醉林(醉汉树)、马刀树 2、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风化作用的方式。 3、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4、以岩浆岩为例,试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及各阶段主要的风化壳类型。 5、简述崩塌的形成及触发因素。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光谱分析复习和思考题 (刘老师讲课内容) 答疑地点:材料楼217房间 一、光谱法基础知识 1. 光谱法定义或者原理 2. 光谱法的分类 二、原子发射光谱 1. 原子发射光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各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特征的谱线? 2. 产生谱线自吸及自蚀的原因是什么? 3. 解释下列名词: (1)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 (2)共振线、原子线、离子线、灵敏线、最后线。 4. 摄谱仪的类型及分光原理 5. 发射光谱分析中,如何选择分析线和分析线对 三、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 1. 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是如何产生的? 2. 解释下列名词:⑴谱线轮廓;⑵积分吸收;⑶峰值吸收;⑷锐线光源。 3. 表征谱线轮廓的物理量有哪些? 4. 原子吸收光谱仪与原子荧光光谱仪有何不同? 5. 标准加入法定量分析中,工作曲线的横纵坐标分别是什么? 6. 三种原子光谱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及各自的应用特点? 7.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干扰效应及消除方法 四、紫外光谱 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原理? 2. 什么是生色团和助色团,并分别列举两个例子? 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哪些应用,特别是一些特殊的应用,如结构分析和物理化学参 数的测定。 4. 排出下列化合物的及的顺序:CH3CI;CH3Br;CH3I 5. 紫罗兰酮有两种异构体,α异构体的吸收峰在228nm(ε=14000),β异构体吸收峰在 296nm(ε=11000)。试指出这两种异构体分别属于下面的哪一种结构。 (Ⅰ) (Ⅱ)

答案: I为β,II为α。 五、红外光谱 1. 红外吸收光谱法产生的原理及产生红外吸收的条件? 2. 影响化学键伸缩振动频率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3. 各官能团所在的红外吸收波长的范围? 4. 影响吸收强度的内外部因素是什么? 5. 不饱和度计算的公式?并说明公式中各量的含义?不饱和度为0、1、2或者4时代 表什么? 6. 指出下列振动是否具有红外活性? (1)中的C-C伸缩振动(2)中的C-C伸缩振动 (3) (4) (5) (6) (7) (8)

仪器分析红外光谱实验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红外光谱分析(IR)实验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112 姓名:王文标学号11402010233 指导教师:张宗勇 日期:2014.4.29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溴化钾压片法制备固体样品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美国尼高立IR-670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对红外吸收光谱图的解析。 二、实验原理 红外光是一种波长介于可见光区和微波区之间的电磁波谱。波长在0.75~1000μm 。通常又把这个波段分成三个区域,即近红外区:波长在0.75~2.5μm (波数在13300~4000cm -1),又称泛频区;中红外区:波长在 2.5~50μm (波数在4000~200cm -1),又称振动区;远红外区:波长在50~1000μm (波数在200~10cm -1),又称转动区。其中中红外区是研究、应用最多的区域。 红外区的光谱除用波长λ表征外,更常用波数σ表征。波数是波长的倒数,表示单位厘米波长内所含波的数目。其关系式为: )(10)(4 1 cm cm λσ=- 作为红外光谱的特点,首先是应用面广,提供信息多且具有特征性,故把红外光谱通称为“分子指纹”。它最广泛的应用还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用红外光谱法可以根据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依照特征吸收峰的强度来测定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其次,它不受样品相态的限制,无论是固态、液态以及气态都能直接测定,甚至对一些表面涂层和不溶、不熔融的弹性体(如橡胶)也可直接获得其光谱。它也不受熔点、沸点和蒸气压的限制,样品用量少且可回收,是属于非破坏分析。而作为红外光谱的测定工具-红外光谱仪,与其他近代分析仪器(如核磁共振波谱仪、质谱仪等)比较,构造简单,操作方便,价格便宜,最常用于工业及实验研究领域,如医药鉴别,人造皮革中异氰酸酯基确定等等。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 根据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谱图中每一个特征吸收谱带都对应于某化合物的质点或基团振动的形式。因此,特征吸收谱带的数目、位置、形状及强度取决于分子中各基团(化学键)的振动形式和所处的化学环境。只要掌握了各种基团的振动频率(基团频率)及其位移规律,即可利用基团振动频率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来确定吸收谱带的归属,确定分子中所含的基团或键,并进而由其特征振动频率的位移、谱带强度和形状的改变,来推定分子结构。 红外光谱仪可分为色散型和干涉型。色散型红外光谱仪又有棱镜分光型和光栅分光型,干涉型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最主要的区别是FTIR 没

2015级地貌学各章复习思考题讲解

第一章 1.为什么说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A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B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夷平高地、填平低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C内外力作用对立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2.简述内外力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地貌的发育过程中,内外力是对立统一的。 A内外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作用效果相反。 B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内外力具有同等重要作用,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3.试述地质构造和岩性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地质构造和岩性。 A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 B岩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抗蚀力,因此,在同一外力作用区,岩性差异也可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 第二章 1.名词:坡地地貌、风化作用、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坡积裙 坡地地貌:风化后的物质在重力和水等因素作用下,容易顺坡向下运动,形成坡地重力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改变,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 崩塌:在陡峻山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或碎屑层主要在本身重力作用下突然急剧倾倒、崩塌,在坡角处堆积倒石堆或碎屑流。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着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蠕动: 坡面岩屑、土屑在重力作用下以极缓慢的速度顺坡向下移动的现象。 坡积裙:大量坡积物围绕着坡地下部呈片状覆盖,形如裙边,称为坡积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