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灭六国的策略

关于秦灭六国的策略
关于秦灭六国的策略

关于秦灭六国的策略

秦国为了能够成为霸者而策划了秦灭六国的战争,关于秦灭六国的策略你了解吗?下面是有关于秦灭六国的策略,欢迎参阅。

关于秦灭六国的策略

秦灭六国的策略是由当时秦国的丞相李斯提出来的,李斯为秦国确定了先安抚魏楚两国,和燕齐两国交好,消灭赵韩两国然后各个击破的策略。最终这场战争的胜者是秦国,秦国以一国之力击败了六个国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度的国家。秦国的胜利不单单是由于秦国的国力强盛,还和李斯确定的战略方针有很大的关系,正是由于李斯为秦国制定了正确的战争策略,才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秦灭六国的战争策略是很成功的,历史这一策略命名为“远亲进攻”策略,正是由于这一战争策略的正确才为秦国带来了胜利,使得秦国成为这场战国末期诸侯混战的胜者。

从秦灭六国的例子上我们不难看出一场战争中确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策略是决定这场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正确的战争策略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在战争中获得优势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秦国在灭六国的战争中获得胜利要归功于秦国确立的策略。

秦灭六国的原因

秦国起初也和其他几个国家一样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变得强大。秦国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后有了一个转折,秦惠王虽然杀死了商鞅但他一直励精图治将秦国治理的非常强大,之后秦国

在秦惠王的努力下成为战国四雄之一和楚国齐国处于同等地位。后来秦始皇嬴政统治秦国,由于嬴政是一个非常有野心和有能力的人,再加上丞相李斯的策划和帮助,嬴政有了一统天下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催使下,秦国在嬴政的带领下逐步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秦朝。

我们都知道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并不是秦国而是齐国和楚国,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甚至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一统了中原,与它自身一直不断改革和变阵是很有关系,再加上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才奠定了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的局面。所以秦国灭六国的原因很简单,它要一统天下所以灭六国是必须的。历史和世界都是一样的“优胜劣汰,强者生存”。

秦灭六国中最难打的一国

在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其他六个国家的战争中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但有一个国家让秦国最为头疼,花费了最大精力和最多的兵力去攻打,但还是久久攻不下,这个国家就是楚国。

秦国再攻打楚国的时候花费了比攻打其他国家更多的时间,为了攻下楚国秦国耗费了很多的兵力。公元前224年秦国大将王翦率领了10万大军向楚国发起进攻,但由于楚国一

直都是用武治国,所以兵强将勇,而且楚国的城墙坚不可摧,所以王翦迟迟没有攻破楚国的防线。秦国与楚国的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一年之久,由于当时秦国已经打败了其他四个国家。楚国没有援助而且将士们斗志涣散,再加上一直都处于备战状态,导致粮草不足,所以楚国国君无奈只能撤军投降。虽然秦国最终打败了楚国,但是秦楚的这场战争双方都受到了消耗,秦国花费了两年时间才恢复国力。

楚国为什么会是让秦国最难打的一个国家呢?楚国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楚国最初起源于河南新郑,楚国从春秋时期国力就一直很强。后来经过楚威王的统治和改革楚国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楚威王死后楚国的国力就逐渐衰弱,以至于最后被秦国所灭。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楚国之所以是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最难对付的一个国家不仅仅是因为它疆域辽阔,还与楚国强大的国力和基础有关。

《六国年表序》翻译

《六国年表序》翻译 太史公读《史记》,到犬戎打败了周幽王,周朝向东迁到了洛邑,秦襄公开始被封为诸侯,在西垂建置祭祀白帝神的神祠,超越了他的本分《.礼》中记载道: “天子可以祭天地,诸侯只能祭他封地中的名山大川。”现在秦吸收了犬戎的习俗,,先是十分的暴戾,后来才施以仁义,处在藩臣的地位,祭祀的陈设安排却等同于天子祭祀天地的规格。君子对此感到担心,等到文公越过陇山向东发展,赶走了外夷戎狄,尊陈宝神,在岐山,雍山之间辟地建国,而穆公执政后,把国土向东扩展到黄河地区,就同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势均力敌了。在这之后,家臣执政,大夫世代相承任其职,食其禄,六卿掌控晋国的大权,征战讨伐,会盟国家,在诸侯之中享有最为显赫重要的地位。等到田常杀简公而去齐国为相,诸侯却不为所动,海内外的国家都开始争夺战功而一较高下。三国最终瓜分晋国,田和也灭了齐国而据为己有,六国的鼎盛时期从这里启程。各国的要务都在加强自己的军备而兼并别国,谋略欺诈和纵横之说粉墨登场,欺谋之词蜂拥而出,誓言已经不被轻信,即便是将人或物作为抵押,仍旧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起初秦不过一介地处偏远之小国,各国皆排挤疏远,将它同凶暴蛮横的戎狄相相提并论。然而献公之后,秦国国力就常在一众国家中问鼎。然而谈及秦的道义,却尚不如暴戾的鲁与卫,估量秦的兵力也无法同三晋相提并论,然而最后能够兼并天下,并非必定是险固的地势使之然,如同上天对其有所助一般。 有的人说: “东方是事物生长的地方,而西方是万物走向成熟的地方。”那些成事之人在东南之地发迹,而最后获得胜利的人却常常在西北。因此大禹在西羌开始走向兴盛,汤在亳地雄起,周因占据了镐而得以顺利伐殷商,汉朝也从巴蜀之地走向崛起。 秦在兼并六国后完成大业,将普天之下的《诗》,《书》焚烧殆尽,记载诸侯的史记被焚毁尤其严重,担心其中会有暗讽秦之处。《诗》《书》能够重新问世的原因在于它们被普通人家所收藏,而各国的史记都收藏于周王室,因而轻而易举就呗焚毁一空,真的是令人扼腕可惜。只有《秦记》,既没有详细

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国家是哪个

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国家是哪个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国家的君主,他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原的人。秦始皇是通过秦灭六国战争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秦朝的。下面是有秦灭六国最后一个国家,欢迎参阅。 在这十年中秦国逐渐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在这六个国家中秦国最后一个攻打的是齐国,秦国为什么会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呢?因为齐国离秦国的疆域比较远吗?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齐国和秦国一样都是周朝的诸侯国,齐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南部。齐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在我国周朝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西周初立的时候西周君王将功臣和宗室贵族封分为诸侯,姜太公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封土后来演变成了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国,后来经过齐桓公的治理和名相管仲的协助齐国逐渐变得强大,后来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将齐国放在最后去攻打不仅仅是因为齐国与他们国家的领土相距最远,还因为齐国的实力强大,所以秦国不敢贸然攻打齐国。由于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之外最强大的国家,所以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齐国放在最后攻打,但如果齐国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施以援手的话,也不会导致最终和其他国家一样被秦国吞并。 秦灭六国之战过程是怎么样的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

必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战局的历史事件更能很好的印证这句话。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几个时期之一,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混乱时期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就是秦灭六国之战。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的时候,有七个国家称霸于中原大地上,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由于秦国逐渐强大发动起了战争逐渐灭掉了其他的六个国家。 秦灭六国之战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时间,在这10年时间中秦国相继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个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局面,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 史书上记载的秦灭六国之战历时了十年,但是秦国为了策划和准备这场战争却花费了多年的时间。秦始皇嬴政成为秦国的国君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当时的秦国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灭掉了韩国和赵国,同时准备向其他国家进军,在荆轲刺秦失败后又灭掉了燕国,燕国被攻破后秦始皇又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进军最终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 秦灭六国之战这场战争长达十年,在这十年时间中,秦国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可以看出秦国国力的强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情况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战火纷飞,黎民百姓深受战争之苦。直到秦始皇的出现,灭掉诸多的诸侯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战乱,才使得百姓摆脱了战争的迫害。而秦始皇在

秦朝大事年表

秦朝大事年表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前475年元王元年·战国时期开始 前473年三年·冬,越灭吴,勾践会齐、晋,诸侯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命勾践为伯 前468年定王元年·八月,鲁三桓攻哀公 前458年十一年·晋知、赵、韩、魏四卿共灭范氏、中行氏前453年十六年·晋赵、韩、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领地前445年二十四年·魏文侯即位。其在位期间任用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 前441年二十八年·周定王卒,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 前408年威烈王十八·秦初租禾年 前403年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命赵、韩、魏列为诸侯 前391年安王十一年·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田和遂有齐国 前381年二十一年·楚悼王卒。其在位期间任用吴起在楚国变法。是年,吴起被害 前378年二十四年·秦初为市 前375年烈王元年·秦为户籍相伍·韩灭郑,徙都于郑 前367年显王二年·赵与韩分周为二,称西周、东周 前356年十三年·秦商鞅变法·鲁、卫、宋、韩君朝见魏惠王

前296年十九年·赵灭中山 前293年二十二年·韩、魏攻秦,秦白起败之于伊阙 前286年二十九年·齐灭宋 前284年三十一年·乐毅率燕、赵、秦、韩、魏五国之师破齐,攻入临淄 前279年三十六年·秦与赵会于渑池·齐田单复国,迎齐王入临·楚庄□入滇 前278年三十七年·秦白起拔楚都郢,楚顷襄王退保于陈城 前275年四十年·秦相魏冉攻魏至大梁 前273年四十二年·赵、魏攻韩,秦救之,败赵、魏之师于华阳前266年四十九年·范雎相秦 前260年五十五年·秦白起败赵师于长平,是为长平之战 前259年五十六年·秦攻赵,围邯郸 前257年五十八年·魏信陵君无忌救赵,秦围邯郸乃解 前256年五十九年·秦灭西周。周赧王卒,秦取九鼎宝器 前251年秦昭王五十·燕攻赵,为赵廉颇所败六年 前249年庄襄王元年·吕不韦相秦·秦灭东周,周亡·楚灭鲁 前247年三年·秦蒙骜攻魏,魏信陵君无忌率五国兵败蒙骜于河外·五月丙午,秦庄襄王卒,子政立 前241年秦王政六年·赵庞□率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至蕞,秦败之·楚迁都寿春 前238年九年·四月,秦王政亲理国事。长信侯□□作乱,秦王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历史考试必备 一、商鞅变法:(七上P38——39)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奖励耕战(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富国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 旧贵族的特权)——强兵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 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变法的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5、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D:国君支持,百姓欢迎。 二、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争霸采取的措施 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齐桓公的措施:①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②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④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⑤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余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 ①前提:周王室衰微。 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 ①消极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积极影响: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三、百家争鸣 1、派别及其主要思想 派别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自然资源持续利用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朴素辨证的思想。 庄子战国时期《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战国时期《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墨家墨子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膑春秋晚期《孙膑兵法》“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1、儒家学派 (1)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6—47),他是春秋晚期的人。 (2)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影响:他的学说被后来

盘点秦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及秦灭六国年表

盘点秦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及秦灭六国年表 盘点秦国历代国君在位时间及秦灭六国年表秦国历代国君在位年表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秦非子秦公伯秦仲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秦静公秦宁公前715年-前704年在位12年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秦哀公前536-前501年在位36年秦夷公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

年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秦朝皇帝列表: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秦二世皇帝(前209年-前207年)秦末王(前207年)秦灭六国年表: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秦王

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

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战局的历史事件。下面是有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欢迎参阅。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的时候,有七个国家称霸于中原大地上,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由于秦国逐渐强大发动起了战争逐渐灭掉了其他的六个国家。 秦灭六国之战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时间,在这10年时间中秦国相继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个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局面,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 史书上记载的秦灭六国之战历时了十年,但是秦国为了策划和准备这场战争却花费了多年的时间。秦始皇嬴政成为秦国的国君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当时的秦国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灭掉了韩国和赵国,同时准备向其他国家进军,在荆轲刺秦失败后又灭掉了燕国,燕国被攻破后秦始皇又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进军最终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 秦灭六国之战这场战争长达十年,在这十年时间中,秦国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可以看出秦国国力的强势。 秦灭六国的原因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传奇特色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仅是我国第一的封建制度的国家的君主,同时他

也结束了我国战国末期诸侯混战的局面。秦国通过吞并其他六个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朝代,那么秦国为什么要吞并其他几个国家呢? 秦国起初也和其他几个国家一样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变得强大。秦国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后有了一个转折,秦惠王虽然杀死了商鞅但他一直励精图治将秦国治理的非常强大,之后秦国在秦惠王的努力下成为战国四雄之一和楚国齐国处于同等地位。后来秦始皇嬴政统治秦国,由于嬴政是一个非常有野心和有能力的人,再加上丞相李斯的策划和帮助,嬴政有了一统天下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催使下,秦国在嬴政的带领下逐步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王朝,秦朝。 我们都知道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并不是秦国而是齐国和楚国,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甚至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一统了中原,与它自身一直不断改革和变阵是很有关系,再加上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才奠定了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的局面。所以秦国灭六国的原因很简单,它要一统天下所以灭六国是必须的。历史和世界都是一样的“优胜劣汰,强者生存”。 秦灭六国中最难打的一国在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其他六个国家的战争中一直都是所向披靡的,但有一个国家让秦国最为头疼,花费了最大精力和最多的兵力去攻打,但还是久久攻不下,这个国家就是楚国。 秦国再攻打楚国的时候花费了比攻打其他国家更多的时间,为了

秦汉皇帝历代列表

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非子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 秦静公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 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 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 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 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 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 秦哀公前536-前501年在位36年 秦夷公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 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 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 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 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 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 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 秦朝皇帝列表 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六国年表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史记》中“表”的体例特点 ? 2、解读《六国年表序》(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内容),掌握读表的方法。? 3、体会太史公在其中的历史倾向性 六国年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汉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事,上起轩辕,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凡举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天文、地理、风俗。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其中,表十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迄于太初,略远详近,断限明确,意在解决“并时于世,年差不明”的问题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载其发生的年月;书八篇,帝王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立功名于天下”的各阶层代表人物立传。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体大思精、流芳万世的巨著,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大放异彩的明珠。是一部以中国古代的治乱兴亡为背景、追求“历史与人性”的著作。它的光辉,亘古至今,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座仰之弥高的巨峰。 《史记》中的“表”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 “十表”存目 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解读《六国年表.序》 ?一、识词义 ?1、周东徙洛邑 ?2、僭端见矣 ?3、先暴戾,後仁义 ?4、六卿擅晋权 ?5、矫称蜂出,誓盟不信 ?6、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7、事异变,成功大 ?8、法后王 ?9、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二、思内容 ?1、《六国年表》是以什么材料为基础撰写的?为什么依据这部史书? ?2、《秦记》所描述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3、你能不能从序文中太史公的看法和观点?

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8 秦灭六国A卷

人教版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8 秦灭六国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2016·广东) 货币是经济发展的见证之一.关于题图货币演变的说法比较恰当的是() A . 由自然形成向人工制作演变 B . 由手工制作发展为机器制造 C . 在金属货币流通中出现纸币 D . 在流通中纸币多于金属货币 2. (2分) (2019七下·广州期中) 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3. (2分)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 . 秦统一货币 B . 秦统一尺寸 C . 秦统一文字 D . 齐统一文字 4. (2分) (2016七上·苏州期中) 秦朝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什么字体() A . 隶书 B . 大篆 C . 小篆 D . 楷书 5. (2分) (2016七上·云阳期中) 秦朝时期加强思想文化专制统治的举措是() A . 皇帝制度 B . 焚书坑儒 C . 统一度量衡 D . 修筑长城 6. (2分) (2016七上·石嘴山期末) 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致命的打击”缘于() A . 秦始皇统一文字

高中语文 02 六国年表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六国年表 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内容赏析】 《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两首咏史曲之一。作者在曲中抒发了统治者穷奢极欲,连年战争造成“生民涂炭”的悲剧情感。曲子对于项羽、周瑜和曹操,以及立了安定西域功勋的班超,一概加以否定。因为历史上的战争,归根结底是“英雄”们争夺天下或建功立业的手段,而战火给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这在民族战争频繁的元朝社会,有它具体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积极意义。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迁徙.(xǐ)西畤.(zhì)僭.端(jiàn) 胪.于郊祀(lú) 暴戾.(lì) 藩.臣(fān) 西羌.(qiānɡ) 夷狄.(dí) 岐.雍(qí) 相侔.(móu) 踵.(zhǒnɡ) 亳.州(bó) 丰镐.(hào) 矫.称蜂出(jiǎo) 晏.然(yàn)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今秦杂戎翟之俗(“翟”同“狄”,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

(2)东竟至河(“竟”同“境”,边境,疆界) (3)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从”同“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衡”同“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 (4)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宾”同“摈”,排斥)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见 (2)用

(3)略 (4)诸?????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代词,各)著诸.所闻兴坏之端(代词,众,各) 投诸. 渤海之尾(兼词,相当于“之于”)不识有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5)表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名词作动词)做国相 (2)传曰“法.后王”,何也(名词作动词)取法 (3)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名词作动词)称雄 (4)大夫世禄.(名词作动词)享受禄位 (5)踵.《春秋》之后(名词作动词)跟随,接续 (6)周东.徙洛邑(名词作状语)向东 (7)矫称蜂.出(名词作状语)像蜂群一样 (8)此与以耳.食无异(名词作状语)用耳朵 (9)秦始小国僻远..(形容词作动词)地处偏远 (10)务在强.兵并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 (11)先.暴戾,后仁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 (12)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感到担忧

关于秦灭六国先后顺序

关于秦灭六国顺序 目前国内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四个版本,但其对秦灭六国的顺序却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归纳起来说,人教版的观点是韩、赵、魏、楚、燕、齐;人民版的观点是韩、赵、燕、魏、楚、齐;岳麓版的观点则是韩、赵、魏、燕、楚、齐。三种互异的观点令很多中学历史教师感到茫然,他们觉得在教学中无所适从,很希望能在三种观点中辨别出一种“权威”的说法,以便在教学中贯彻和应用。然而,很可能令他们感到更加困惑的,有关秦灭六国顺序的不同说法还不止以上三家,杨宽先生在其所著的《战国史》中还有第四种看法,即韩、魏、楚、燕、赵、齐的看法。 面对言人人殊的秦灭六国顺序问题,笔者认为,这当从各家对于六国灭亡标准的不同认识上去找原因——各家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六国的灭亡,其必然对六国灭亡时间有不同的判定,由此对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也会有不同的排列。 关于秦灭六国的过程,《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六国年表》以及韩、赵、魏、齐、楚、燕各个《世家》中都有记载,根据杨宽先生《战国史》中整理,秦王扫六合最后十年的情形大体如下: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建立为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十九年),秦大破赵军,在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自立为代王。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二十一年),秦攻下燕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将王贲围攻魏都大梁,决河和大沟的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将王翦、蒙武大破楚军,楚将项燕自杀。秦设上谷郡、广阳郡。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秦设置楚郡。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秦平定楚江南地,设会稽郡。秦将王贲攻取燕的辽东,俘虏燕王喜。……又攻取代,俘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派王贲从燕南攻齐,俘虏齐王建。 根据史实可以看出,人教版是以六国的国君被俘或者投降秦国作为六国灭亡的标准的;人民版是以六国的都城陷落、国土事实上被秦国占领作为六国灭亡标准的;杨宽先生是以六国的残余势力全部被秦国扫灭作为六国灭亡标准的。至于岳麓版(其以韩、赵、魏、燕、楚、齐作为秦灭六国的顺序),它的标准则比较难以看清,因为如果将赵国的灭亡排在魏国之前的话,那么其显然是以公元前228年秦俘虏赵王迁作为赵国灭亡的标志,如此说来,其也应当将公元前223年秦俘虏楚王负刍作为楚国灭亡标志,将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燕的辽东,俘虏燕王喜作为燕国灭亡的标志。但这样排列下来,楚的灭国就应当在燕之前,而不是如其所排列那样是燕在楚前。而如果是将燕的灭亡排在楚的前面,那么就只能是以公元前226年秦攻下燕的都城蓟作为燕的灭国标准,但这样一来,魏的灭亡又应当排在燕之后,而不能是如其所排列的那样魏在燕前。就是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其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而一个自相矛盾、捉襟见肘的标准是不可能带来科学的判断的,所以我们认为岳麓版的说法可以被排除。 但对于其余的三种标准,笔者认为就不宜再划分优劣,因为三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一种,以国君的被虏或者投降作为灭国的标准,这是渊源有自的一种看法,在信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国古代,国君通常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主权,因此国君的被俘或者投降也往往被视为国家的覆灭,历代史家也常常以此作为判断一个国家灭亡的标准,比如《晋书·天文志》:“太康元年三月,大破吴军,孙皓面缚请罪,吴国遂亡。”这里就明显是以三国吴君孙皓的投降作为吴国灭亡的标准的。又如《隋书·高祖纪》:“韩擒虎……获陈主叔宝。陈国平,合州三十,郡一百,县四百。”这里也是把陈后主被俘作为陈国灭亡标志的。所以人教版以六国国君的被俘或者投降作为六国灭亡的标准并不是自创新说,而是有所依本。第二种,以国都的陷落作为一国灭亡的标准,这也是有依据的,古代的国都通常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事实上一个国家防御最强固、最难以被攻破的军事堡垒,国都的存在常常是这个国家还存在的象征。所以国都一旦告破,往往也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大势已去,灭亡就在倏忽之间。以国都的沦陷作为一个国家灭亡的例证在史书当中也不乏其例,《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庚申,大明兵入京城,国亡。”这里就是以明军攻克元大都作为元朝灭亡的标准的。因此人民版以六国都城陷落作为六国灭亡的标准也不是向壁虚造,而是与第一种标准一样都是属于对前人标准的沿用。至于第三种,也就是以残余势力被彻底剿灭作为一个国家灭国的标准,这就很容易理解——既然该国的所有反抗力量都已经被消灭,江山社稷都已经落入别人之手,言其灭之自然顺理成章了,所以杨宽先生的意见最无可争议。 由此,我们的意见是,除了岳麓版的观点科学性较差不足取之外,其余几种观点都尚属合理,而既然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那么就不必强求哪一家说法是“权威”,应当允许诸种观点的并存。 1

秦灭六国最后一个是哪个国家

秦灭六国最后一个是哪个国家 秦王终于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大一统。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分裂的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实现统一。秦灭六国统一则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秦灭六国最后一个是哪个国家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秦灭六国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在这十年中秦国逐渐吞并了其他六个国家,在这六个国家中秦国最后一个攻打的是齐国,秦国为什么会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呢?因为齐国离秦国的疆域比较远吗?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齐国和秦国一样都是周朝的诸侯国,齐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南部。齐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在我国周朝历史上极其著名的姜太公姜子牙,西周初立的时候西周君王将功臣和宗室贵族封分为诸侯,姜太公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封土后来演变成了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刚开始只是一个小国,后来经过齐桓公的治理和名相管仲的协助齐国逐渐变得强大,后来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将齐国放在最后去攻打不仅仅是因为齐国与他们国家的领土相距最远,还因为齐国的实力强大,所以秦国不敢贸然攻打齐国。由于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之外最强大的国家,所以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齐国放在最后攻打,但如果齐国在秦国攻打其他国家的时候施以援手的话,也不会导致最终和其他国家一样被秦国吞并。

秦灭六国的时间表灭韩 前230年前230年,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灭亡。秦国遂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灭赵 前229;;前228年前229年,秦灭韩后第二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好残部自立为代王。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俘代王嘉。 灭魏 前225年前225年,秦国将领王贲率兵出关中,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秦在魏国地区设立砀郡。 灭楚 前226;;前223年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秦军攻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秦军攻下平兴(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寝(今河南沈丘县东南)进兵到城你(今河南宝丰县东),项燕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两军在陈相遇,王翦以逸待劳,按兵不动。前224年,楚军多次挑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

秦国将灭掉六国,秦兵已逼近易水,恐怕祸临燕国。太子丹为此非常忧虑。 樊将军逃离秦国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傅鞠武劝谏太子说:“不行啊!秦王很残暴,对燕国积累了很深的仇恨,真让人胆战心凉,更何况秦国听说樊将军逃到了燕国呢!这就像将肉放置在饿虎往来的路上,(您遭受的)灾祸一定无法挽救了!我希望您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以便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太子丹说:“樊将军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投无路了,才投奔到我这里来,我总不能因为被强秦压迫,便抛弃了我所可怜的朋友,将他送到匈奴去。(反正)这是我性命本当绝的时候了,希望太傅再想一个别的计策。”鞠武说:“燕国有位田光先生,可以和他研究谋划。” 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向后倒着走为田光引路。田先生坐好以后,太子丹看看左右没人,便离开坐席请教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关心一下这件事。”田光说:“现在太子您听到的是我精力旺盛时的情况,可不知道现在我的精力已经消耗完了。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庆幸的是)我有一位好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太子说:“希望通过您(让我)与荆轲结交。可以吗?”田光说:“可以。”太子送他到门口,说:“我向您所讲的情况,和您自己说的话,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漏出去。”田光俯下身子笑了笑。 田光去见荆轲,说:“我和您关系很好,这在燕国是无人不知的。我

向太子推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愿接受您的教导。”田光说:“希望您赶快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表明我不会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泄漏出去了。”于是田光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丹,说田光已经自刎而死。太子听了,跪下拜了两次,又跪着往前行,泪流满面。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所以请田光先生不要说出去,是想通过他来实现一个伟大事业的计划。现在田先生死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荆轲坐好以后,太子离开坐席,叩头至地说:“田先生不知道我不才,让您来到这里,我希望(向您)说出我的想法,这是上天哀怜燕国,不抛弃他的后人啊。我想如果能够找到一位勇冠天下之士出使秦国,用重利引诱秦王,秦王贪图那些厚重的礼物,(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如果真能劫持秦王,让他全部返还侵占诸侯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那些秦国大将这时都在国外指挥军队,而国内出现了大乱,这样,君臣会互相猜疑。(我们)凭借这样的机会,诸侯能够再次合纵,打败秦国就是必定无疑的了。这是我的最大愿望,但不知这个使命用来交给谁好,(我)希望您多多关心这件事。”过了好一会,荆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才学很低下,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使命。”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于是太子尊荆轲为上卿。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当初起兵反秦时,年纪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jiǎn)杀死

读书笔记.史记.六国年表

读书笔记.史记.六国年表 By wei_xin: ystutechan 这篇文章作者主要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了天下? 是的,我们平时谈到秦朝,想到的无非是焚书坑儒或嬴政的残暴,其实,这些事情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每朝每代都有类似的事件,不足为奇! 作者探讨到最后也没有找出答案,只归结于天助秦。秦朝统一天下当然不会是因为这个原因!那我们也想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秦朝本为一个边陲的蛮夷之族,论文化道义离中原那些强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论兵力也差了一大截!我们也可以想想元朝,清朝,这些也是蛮夷之族,为什么最后也统一了中国?这很说明问题! 他们这种统一和中原的统一不同,因为他们不属于中原文化群落的一部分,所以应该叫做征服入侵;而我们中原的那种统一比如晋朝,汉朝,唐朝则属于混乱之后的一种分久必合的结果,这二者有本质不同。 我觉得外族能统一中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血缘,也可说是民族特性,他们野蛮,崇尚武力,没有那么多礼仪和规矩,不象中原汉族,规矩太多了,还讲究什么谋略之类的,其实总体看起来这些都是雕虫小技,终不能成就什么大事业。 再一个就是这些外族有强烈的野心和动机,而且经过好多代之后让然保持这种企图心,且能持续发展这种事业,所以,任何一种成功都是历经数代祖先努力的结果,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但是这种统治也是经历了很多很多付出才达到的,不能简单的归结于秦始皇,只是到了他这一代,天时地利人和正好都具备了,成功也顺理成章了。 虽然他们善于侵略,但是却不善于统治,正应了那句话,治天下还是要靠文人,才能保证天下安定。清朝这点做的比较好,看得出来在很用心的学习中原文化,而且启用汉人,比如三代宰相张廷玉就看得出来清朝能统治这么久是有原因的。 另外一点,作者还提到,有个规律,起事的总是在东南方,而收获果实的在西北方。大家比较下是不是这样?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比如三国时代的晋朝,吴国和蜀国果然被北方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灭燕、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也是中国 封建制王朝的开始。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幺呢?小编整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必备术语大全高一历史必修一知 识点总结高考历史答题经典万能句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之疆域广阔,居富侥之地秦国当时版图最大,且拥 有的是富饶之地,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当时秦国的南部,并巴蜀和汉中,设置了南郡;东部至荣阳,灭了东周和西周,设置了三川郡;北部败上郡以东,设置了河东、太原、上党三郡;而这些地方,居于中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相对殷实。就关东来说,历来被号称为“九州 膏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之商鞅变法当时许多的诸侯国都想顺应发展的 趋势,实行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不断地废除世卿、贵族的特权,抑制贫富 不均,发展生产,但是,成效很小。而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 下招贤令。商鞅魏国人,到秦国后提出了废井田、重农商、奖军功、实行统 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信任,任商鞅为 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成为六国中经济发展 最快的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之兵强力壮当时曾有人说秦有名师数百

对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0687926.html, 对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分析 作者:冯卿庭 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12期 摘要:战国时代,群雄争霸,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积极发展经济,扩展自己的版图,秦国作为战国七雄的一员,后来者居上,在七国征战中逐渐占据了上风,通过战争来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实力,最终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横扫六合,北抗匈奴、南击百越,建立了统一的的秦帝国,历史学家热衷于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方面总结根本原因,文章从高中生的历史观角度出发,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历史进程;秦国;战国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国消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王朝,秦国的疆域辽阔,占据了其他六国原有的国土疆域,同时秦始皇北抗匈奴、南击百越,建立了历史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秦始皇嬴政采用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确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权管理机构,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应当从多方面进行探析。 1.关中文化的熏陶 秦国疆域地处关中文化,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一地区的历史文明悠久,持续时间较长,关中地区的居民居住时间较长,创造力璀璨的农业文化,与此同时,关中地区的青铜器和铁器铸造业发达,农业耕种技术先进,为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同时这一地区的畜牧业发达,是良种战马的出产地,关中马匹的耐性较强,适合战争的需要。关中文化创造了发达的防治技术和制陶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快速发展,为秦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地理环境优势 关中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秦国国力逐渐超过了其他六国,同时秦国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秦国境内的高原和平原分布广泛,同时丘陵和盆地面积较大,其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适应农作物、森林资源的生长。在秦国控制的秦岭地区、陇西地区、巴蜀地区都是盛产动植物资源,四川地区更是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据有如此的地理环境优势,各代秦国国君苦心经营,秦国军事实力逐步提升。再者,秦国的地理优势明显,据雄关而控天下,秦国消除了来自巴蜀的威胁之后,直接消除了来自后方的隐患,秦国得以集全国之兵力而发动战争,逐步蚕食六国土地,最终实现统一六国的伟大战略。 3.历代雄主苦心经营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秦灭六国的历史教训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更迭和春秋战国漫长的分裂与征战,古代中国终于迎来了建立起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时代。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革在铁力牛耕的田野和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拉开了大幕。 战国后期,中国走向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然而,由秦国、由秦王嬴政担负起,并于公元前221年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则是历史的偶然。也就是说,秦的统一是一系列必然趋向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上划分为两类:秦国的蒸蒸日上和六国的江河日下。 秦国的发展道路 1、七代明君 这七代国君并非是刻意选出来的,他们的继位都是很偶然的,有的父死子继,有的兄终弟及,昭襄王是因为秦武王举重砸死了,昭襄王活得太长把长子在外做人质英年早逝才有秦孝文王,结果秦孝文王三日而亡,由吕不韦相中在燕国做人质的“异人”,经包装后被扶上国君宝座。所以秦的统一绝不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贾谊的过秦论中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君主在位任用人才主要成就 秦孝公24年商鞅【卫】变法图强,秦国迅速崛起 秦惠文王26年张仪【魏】推进连横,打破合纵 秦武王3年甘茂【楚】夺取宜阳,兵出函谷关,东进中原 秦昭襄王56年范雎【魏】 白起【秦】 东进摧垮六国的主力 为最后统一奠定基础 秦孝文王3天———————— 秦庄襄王3年吕不韦【卫】建立东郡,占领赵国大片领土 秦王嬴政24年李斯【楚】不失时机的发动统一六国战争 2、任用贤才 张仪和苏秦是老同学,有共同的老师——先秦著名的兵家鬼谷子,张仪学得比苏秦好,但苏秦出道早,苏秦游说六国连横,团结成一个军事联盟,“合众弱而抗一秦”。取得了成功,苏秦本人挂六国相印,为六国联军的总盟主,曾吓得秦惠文王15年内不敢出兵函谷关。但是被张仪用连横打破,秦国只要使山东六国中的一国“尊秦”,合纵即告破。后世(包括贾谊《过秦论》、三苏《六国论》、杜牧《阿房宫赋》)都强调合纵的失败是六国破灭的重要原因。合纵失败是必然的:一、六国没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二、六国的基本国情不同:一线国家韩赵魏在横纵与连横之间来回摇摆,而二线国家楚燕齐多采取隔岸观火(作壁上观)的态度。这客观上应证了中国即将统一的历史主流。 范雎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嬴政统一六国战争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完全依照远交近攻策略进行。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白起【秦】、廉颇、李牧【赵】),世称“人屠”,伊阕斩首韩魏联军24万,长平活埋赵国40万,赵国一蹶不振,在嬴政出生前100多年的昭襄王时期完全可以直接灭赵。据统计,统一六国战争中秦军杀人总数约120万,经白起一人之手90多万。秦国大量吸纳六国的人才,卫国很小但是出了两个国家级人才——商鞅、吕不韦。 3、变法图强:商鞅变法 内容:建立县制(郡县制的前身)将强中央集权; 改革官僚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黎民子弟可以做官。 连坐制,轻罪重罚,体现了深重的法家思想,对于巩固国家权力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秦国暴政的体现。

秦灭六国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教你个谐音记忆法:喊赵薇去演戏) 也论秦灭六国顺序 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在全国有多个版本,其中对于秦灭六国的顺序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很不统一。如人教版认为:“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人民版认为:“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此后十年间,秦国连年用兵,先后攻灭赵、燕、魏、楚、齐等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岳麓版则认为:“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韩、赵、魏、燕、楚、齐等国。”三种版本三个说法,这给很多中学历史教师造成了困惑。然而事实上,关于秦灭六国的顺序在说法上还不止这些,如果加上杨宽先生在其所著《战国史》中认为的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魏、楚、燕、赵、齐的意见,那么关于这个问题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说法。面对如此众多的意见,如何判断其优劣是非呢?笔者以为,这还要从诸家所采用的六国灭亡标准上去找原因。 根据史实: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建立为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秦大破赵军,在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自立为王。 公元前226年,秦攻下燕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围攻魏都大梁,决河和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大破楚军,楚将项燕自杀。秦设上谷郡、广阳郡。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秦设置楚郡。 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楚江南地,设会稽郡。 秦将王贲攻取燕的辽东,俘虏燕王喜。 又攻取代,俘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派王贲从燕南攻齐,俘虏齐王建。 可以看出,人教版是以六国国君被俘或者投降秦国作为灭国的标准,人民版是以六国的国都被攻陷作为灭国的标准,而杨宽先生则是以六国的残余势力被全部剿灭作为六国破灭的标准。至于岳麓版,其灭国标准则划分得不是很清楚,因为韩、赵、魏、燕、楚、齐的灭国顺序无论从哪个标准去看都存在矛盾,都有解释不通的地方,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最缺乏合理性,可以最先将其排除。 对于剩下的三种观点,虽然它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判断六国灭亡时间的标准,但笔者认为,这三种标准中还是应当以六国的残余势力全部被秦国剿灭、也就是杨宽先生的说法最为合理,理由如下: 首先,一个国家如果只是国君被俘虏或者投降,其实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必然灭亡,因为其剩余的力量还可以重新选立首脑、组织政府,换一个国君重新立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见,其中以晋、宋两朝为最典型。公元316年,匈奴族刘曜的军队围困长安,“(晋愍帝)使侍中宋敞送牋于曜,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降。” [①]晋愍帝虽然拱手投降了,但此时说晋朝已经灭亡显然为时过早,因为琅琊王司马睿次年便在建康称帝,重建了晋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