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

2006年第12期

山东社会科学N o.12 总第136期SH ANDONG S OCI A L SCIE NCES G eneral N o.136

收稿日期:2006-09-25

作者简介:杨巧蓉(1978-),女,四川南充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科技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

杨巧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人

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为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

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践中,科技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又呈现出一些负价值。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科技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6]12—0010—0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人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才能实现,而社会交往关系形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则取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其发展方向、水平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人类发展史表明,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推广不仅能够生产出更多供社会分配、使人们尽可能得到充足使用的物品,而且还能够把许多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劳动者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进行其他的创造性活动。就这一层次上来讲,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提升了人的生存质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近代以来,机械广泛应用于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生化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一日千里,传统的生产、生活结构和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的劳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机器生产的一个部件。面对这种状况,一些人惊呼:科学技术是人的现代性异化根源所在。因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最终解放,就必须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应该对之进行必要的销毁。当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凸现,更使得一些人把科学技术作为罪魁祸首,他们指出,科学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若不及时遏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把握科技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间的关系?本文指出: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动态过程,质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每一步发展又将促动科技的深入发展,并且成为制约科学技术本身危害性扩张的有效机制。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性与历史性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

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p1)也就是说,人是具体的、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指的

是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他的发展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紧密关联。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费尔巴哈提

纲》中表述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而社

会关系本身的丰富性与时代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充实的过程性概念。人处在现实生

活中,随着他的社会关系一点点地展开,他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也就表现为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此外,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具体发展状况除了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不得不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以及自然等因素的限制。每一个人的发展在不断指向“全面”发展目标的进程中,总是在不断地突破外在的与内在的种种束缚,不断突破、不断发展真实地展现了人的发展的本质特征———渐进性与历史性。

首先,从人的活动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来看人的发展的渐进性与历史性。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社会(传统、历史和其他人)以及人自身这三大领域。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不只是静观自然的生命体。因此,人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与创造力。换言之,人在自然界中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个崭新的意义上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与此同时,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其他有生命力的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2](p105)这就表明,人在自然界中的发展程度不仅取决于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同时“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3](p515)其次,从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来看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性与历史性。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对人的原始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种依赖关系是同当时社会的自然经济形态相联系的。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的力量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生存状态往往表现为直接依赖于某种社会共同体。一个人一旦走出社会共同体,他的身份就难以被确证,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这一阶段“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4](p485)人类社会在第一阶段虽然发展极为缓慢,但是长时间的财富积累孕育了新的生产关系。随着新的经济关系的确立,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对物的依赖关系为根基的人的独立性发展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商品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物成为一种独立于交往主体的异己力量,人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以物为主导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对物的依赖较之第一阶段对人的依附而言,人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活动空间。这时的社会,“在生产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生产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4](p109)马克思认为,第二阶段的充分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能够最终挣脱物的束缚准备了足够的经济力量。随着第二阶段的结束,人类进入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人的自由发展。在这一阶段,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们将在丰富、和谐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这一阶段是令人向往的,人类也正在为此而不断努力。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那样,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曲折的历程。

最后,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来看人的发展的渐进性与历史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它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情感力、意志力和交往能力等等。事实上,一个人很难同时拥有全部的各种能力,并且这些能力有的表现为一个人的现实能力,有的则作为内存人自身的潜在能力。因此,人总是在充分发展自己现实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地把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现实能力的发展与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都需要社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自身素质的逐步提升。第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同质性发展,同质性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了无生趣的,也是没有发展、没有希望的。同时,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也绝不等同于人的片面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指出,每一个个体的特色发展包括了他自身的其他各方面发展的丰富性。第三,人的社会关系发展的广泛性。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p295)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的交际范围十分有限,社会关系也因而很简单。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与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突破了家庭、城市与国家的地域限制。当今社会,资源共享程度极高,每一个人无论自愿与否都每时每刻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各种联系。现代科技提供了高速的交通与通讯工具,人们的社会关系、交往范围越来越宽广,内容也愈渐丰富多彩。

以上三个方面都表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性与历史性的本质特征,都鲜明地体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正是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

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换言之,“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3](p330)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社会生产力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与主要的支撑力。社会生产力的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发展趋向全面性、丰富性。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引发的技术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快速乃至跨越式发展的最伟大杠杆。因此,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最有效的手段,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不可替代作用。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79)物质生活的生产活动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三个方面构成。其中,生产工具在生产活动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制约着劳动者的劳动效能,限制着劳动对象的范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效能的提高和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这表明劳动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这种能力就是生产力。正是从这一个层面出发,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看作一种现实的生产力。农业社会时代,几乎一切人类生产活动都受制于自然,劳动效率低,生产力极不发达,温饱问题是人们面临的最大生存难题。因而,在那个时代,人的发展也就自然地显现出片面性与匮乏性。随着自然科学的逐步发展,人们从曾经完全受制于自然规律到能够比较准确地认识与把握自然规律,发明了许多实用的生产工具,使生产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生活物品也逐渐丰富起来,人的许多创造发明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人们生活的内容也就不断扩展开来。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使得社会生产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如今几十年的生产力总和超过了以往几百年的生产力总量。就普遍范围来说,温饱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生存难题。因此,在这个时候,人的发展才有了可能,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一种主体的自我需要。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的方面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p74)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贵的“闲暇”时间。回顾人类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终日的劳作只是为了基本的养家糊口,即使当时极少数的贵族富户也不能不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最高档的生活用品,最奢华的生活享受也走不出农业文明的界限。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要获得一定量的劳动产品必须用较多劳动时间来加以保障。一般说来,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与人们从事思考与休闲的时间的多少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近代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机器生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社会生产出了丰富的物质产品。“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方面的改善,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善。这种改善在根本上是人道主义的,它们给人带来的解放毋庸置疑。”[5](p49)机器生产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物品的同时,也使我们用于生产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这样,劳动者便保存了足够多的从事其他活动的体力与精力。所以说,科学技术革命“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而且“科技进步减少了疾病的侵袭,使人的体质增强,身体更加健康,从而有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从事休闲活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这就从绝对时间上增加了人的闲暇时间,并为人们在一生中更长期地从事休闲活动奠定了基础。”[6](p36-37)与此相应,给所有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7](p219)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闲暇”时间里,人们更多地从对生产劳动的关注中走出来,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自身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新的关注具体表现在人们普遍需求的多样性上。其一,人们有了时间和资金,就用于接受新的教育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改善和完备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二,把一部分时间和闲散的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在造福社会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其三,关注环境,即对生存与发展环境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自身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需求的指引下,人们主动参与到良好环境的维护与恶劣环境的治理工作当中。可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使个人得到

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7](P225-226)最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张扬,进而大大缩短了人的发展趋向丰富与全面的过程。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的全面发展路途。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资源实现了高度的共享,偌大的世界,宛若一个村庄。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库,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以前需要以实物作载体的各类资料、信息,现在都可以在互联网虚拟的无限空间中搜索得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人类几千年以来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人的学习时间减少了,学习到的东西却增多了,学习的效率较之过去成倍提高,人们因而见多识广变得“聪明”了。丰富的、前沿的各类信息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潜能,各式各样的创造发明不断问世,新产品层出不穷,这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网络时代的来临,人的生活的舞台更加宽广,在这一舞台上,权力与“硬”资格不再是人个性发展的障碍。网络日记、博客论坛、网上聊天室以及各种样式的口水网站等等,一个虚拟的空间和一个虚拟的名字,人们就可以发表真实的感言、进行自由的想象创作,这就不仅挖掘了自身的潜能,使个性得以张扬,而且还找到了宣泄压抑的有效途径,从而减轻了精神的负荷、增强了宝贵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物质基础、闲暇时间、发展路径三个方面作用于人的全面发展。物质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保障,解决了大多数人的生存问题。大机器生产、智能化作业把人们从长时间的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就有利于人们把一些时间用于休闲活动领域,有了闲暇,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自身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对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行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规划。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学习方式,大大缩短了学习周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知识基础的同时还促进了人的思想的解放和个性的张扬。所以,毋庸置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了科技朝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克服在科技价值审视中的人文缺失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事实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它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了强大支撑,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那么,科学技术是否是万能的呢?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否是完全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呢?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人的全面发展是包含着丰富性的“全面”,要实现这种全面将会是一个渐进的漫长历程,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进程。因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实现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现实中,基于科学技术极强的效用性,有相当数量的人把科学技术的作用过分夸大,从而过于看重自然科学的价值,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这种较为普遍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了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最为突出的就是计算机等专业的“高热”,哲学等专业的“低冷”。这样的不良倾向还波及到了初等教育中,以至于“重理轻文”成了一种久治不愈的顽疾。很显然,这种状况极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一部分科学技术发展带给人的全面发展的正价值。然而,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这种结果并非科学技术本身之过,而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科学技术价值估计的偏颇,也就是在发展科学技术中我们对其价值审视的一种片面性。

目前,就我国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低下形成的矛盾十分突出。这表现在:能源的短缺与其利用率低下;重理轻文与科学精神的不足;科学技术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的发展。从这三对矛盾中,我们恰恰又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退一步讲,正是因为我们知道了问题所在,矛盾才具有了被解决的可能,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我们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一句话,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价值审视存在缺失性的同时具有可调适性。为了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层面,它还包括精神层面与心理层面。人的全面发展是“多”而不是“一”,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丰富的而不是贫乏的。因此,人们必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发展的全面性、丰富性。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务必追问人到底需要什么?人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保障,但是,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物质层面的需求之外,还更需要亲友的关爱、心理的慰藉、知识的给养、成功的喜悦、社会的认可、休闲的时间、权利的空间、安全的保障,等等。从当前的一些非正常生命的结束案例来看,人们往往可以突破物质的匮乏却难以摆脱精神

世界的空虚。就这一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应当首先是健康的发展。

第二,我们必须抛弃长期以来形成的有理(科)走遍天下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切不可在重视科学精神的同时忽视或者压抑甚至无视人文精神对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固然重要、必要,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反思科学技术的价值,全面认知科技价值的有机整体,坚决抵制只是一味地列举科学技术能做什么,而是主张认真思考科学技术不能做什么。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引导科学技术朝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以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立场应对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我们必须清醒一点:科学技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与科学技术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带给人的发展的难题的解决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参与和帮助,同时也必需诉求于科学技术本身进一步深入的发展。当前,在中国,科学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能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各种污染的治理技术也比较落后。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给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尤为重要的是,不少人欠缺可贵的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人们解放思想、更新个人发展理念不可或缺的主导因素。因此,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历史选择。

第四,我们必须超出民族发展中心主义的狭隘性。在发展科学技术之时,不能仅仅从本国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且还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发展利益。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以对话的姿态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当中去,为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有效的努力。

总之,人类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标志着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飞跃,都充分张扬了人的能动性,都是人的发展向全面性的迈进。而近现代史同时也表明,由于人类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作用认识的片面性,造成了一些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滥用,这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损害,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拷问。上述问题的出现,暴露了我们对科技价值审视存在的严重人文缺失。俗语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它在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无意间遮蔽了人的发展的问题,其最终解决还必须诉诸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如前所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新事物不断超越旧事物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时间、观念上的条件,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因素,他的全面发展每进一步又必将成为科学技术危害性扩张最终的有效制约机制,从而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刘大椿段伟文.转型驱动力[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6]李益.论科技进步与休闲[M].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0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周文升)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

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而且社会的发展总是历史地、具体地体现在人自身的发展上。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自身的发展是发展的核心内涵。1994年3月25日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这表明,人的发展问题已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社会进步说到底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进步,社会发展说到底是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及其现实指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是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不断重复的论断。他认为共产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由马克思的这一表述,可以看出入的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所占据的地位。马克思、思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产生,在其现实性上一开始就是针对私有制社会下人的片面的畸形发展而提出的,是为了寻找一条解决人的片面的畸形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早在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并且指出这"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第330页) 1865年6月,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写的纲领性文献《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3页)。同年10月恩格斯又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草案》中设想,在彻底废除私有制的基础上,"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的新的社会制度,"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这就是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第222-223页、217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过程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不久之后的《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充满信心地预言: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第223、273页。)马克思在后来的《资本论》及其《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更加科学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也包括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而且把能否实施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准。在马克思看来,这两种社会制度一个是最大限度地消费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另一个(共产主义)则是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即每个人都能全面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资本论》第1卷,第649、95页因此,社会主义、共

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由是是指从自然力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压迫和自身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有三层意义。 ——自由的人 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也就是人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不断超越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通过改造社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社会必须保障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人的个性自由和自由的个人,是构成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次,个性的自由发展必须不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的前提下的自由发展。 ——自主的人 “自主的人”是“自由的人”在政治上的自然延伸,两个要素:独立的人格,才能政治上自主,不唯上唯权唯命是从,自主地选择参与政治生活。其次是自主地能力, ——自觉的人。首先表示对法律的自觉地服从,其次是自律的道德,最后是平等的精神待人。 2、从自由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自由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类发展史时发现,人类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争取自由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野蛮人与文明人、古代人与现代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他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刘彬 (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四川成都 610041)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钥匙。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人与社会的方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入手,概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含义,即个人的“类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社会特性”在个人那里的全面发展、个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并初步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建设、建立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现实意义;政治文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集体主义;信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命题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研究,通过对阶级利益和个人发展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人类整体的现实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关于人的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的问题的关注是贯彻始终的主题,而统摄这两个主题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群众的真正力量所在,也是我们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差别、规划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制高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 1845年之后,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观念的日趋成熟,对人的本质问题有了更为深刻而科学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形成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总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它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同时指出,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一前提。它的前提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1”。 (2)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作了深入的论述,他指出:全面发展的“全面的人”,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能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已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因此,现在已被机器破坏了的分工,即把一个人变成了农民、把另一个人变成鞋匠、把第三个人变成工厂工人、把第四个人变成交易所投机者,将完全消失。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2”。 (3)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本性的【作者简介】刘彬(1970-),男,汉族,四川省资阳市人,哲学学士,成都体育学院德育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人民出版社,1973:37。 8

科技的发展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一辩稿

一辩稿 谢谢主席。亲爱的同学们,评委们,大家下午好。我方所持的观点是科技的发展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开宗明义,科技发展指的是科学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和优化;抑制是压制、约束的意思;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即人的社会交往的能力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我方当然也是同意科技能够促进人的发展,但是科技满足了人们欲望的同时经常是促进了一面却又抑制了另一面,此长彼消,其为人类所带来的发展不是全面的。故我方将从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等三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人的个性发展来看,科技的发展抑制了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知识素养而言,人越来越依赖于科技来获取知识,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来快速获取零散的知识,而人性的弱点使然,又让人对知识的追求仅停留于获得结果这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人缺乏对得来的知识进行自我思考及系统化的整理,进而不能对知识进行彻底的吸收和再创新,不利于人的知识素养的提高。再者,科技的出现让人更依赖科技功能本身而非自身能力,就计算机网络而言,它有强大的资源共享功能及存储功能,人就依赖电脑而非自己的记忆能力,但人的记忆能力又恰是要通过长期的培训及锻炼的。那科技带来的知识素养的降低和记忆力的下降等现象不正是证明了它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吗? 第二,从人的社会关系发展来看,科技的发展抑制了人的社会关系的深入。就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言,科技介入人的社会交往,让人的社会交往日益虚拟化、工具化,人更加沉迷与QQ、MSN/微博等聊天社交工具,生活中大量的零散时间用来进行网络社交而非现实社交,许多人因此患上网络社交综合症,而网络社交并不是面对面、近距离的交往,故此人如果迷恋于科技介入的网络社交,就会造成人际交往能力的缺陷与空白。 第三,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而言,科技的发展抑制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是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中存在和发展的,对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条件的思考,都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孤立地进行。人利用科技肆意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过度排泄温室气体,使地球表面不断升热的,进而带来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海平面上升、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等恶果;一次性的塑料制品过度使用,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上述种种事实都表明了科技的发展已经给自然带来种种不可磨灭的伤害。 综上,我方坚决认为科技的发展抑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了,我通读了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的中央委员会做的报告,很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几天来,参加了社会组织的研讨会、座谈会,尤其是听了中央十八大宣讲团袁贵仁的主讲,深受启发,很受教育,借院报一角,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今后工作的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主题非常鲜明。深刻的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报告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灵魂既独立成篇又贯穿于整个报告。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是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最鲜明的理论亮点、是高举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最突出的实践特色,是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和新举措。科学回答当前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今后年科学发展实践的引路指南;最核心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进一步体现出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最大的精神坚守,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充分体现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丰富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让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确立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标题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突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报告中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的任务要求非常明确,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是要加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更加深入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明年分管工作的想法和打算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就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就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突破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培育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收集、挖掘、提炼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对涌现出来的师德高尚、敦品力学的先进典型要大力予以宣传表彰,努力营造尊师重教、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素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应该

试析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试析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论文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基于此,文章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 (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第四,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第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解读 在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什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各种素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力的现代化,即人的能力由“专”向“通”的转变;第二,认知结构的现代化,即从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转变;第三,需要的现代化,即由单一物质生活的需要向全面需要的转变;第四,行为能力的现代化,即由盲从行为向文明行为的转变;第五,思维模式的现代化,即由片面思想方式向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科技进步巨大和文化交流频繁。这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

科学技术抑制人的全面发展教学文稿

根据优酷视频整理,有删节 正方:马来亚大学科技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甘彩珍陈锦添陈勋亮黄艳馨 反方:世新大学科技的发展会抑制人的全面发展梁佑诚黄靖雯黄执中庄智凯 正方立论陈词 甘彩珍:谢谢主席,大家好。科技发展指的是科学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和优化,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哲学家为人的发展所指定的终极目标,它指的是人的素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提高,其中包括了人的智力、生理和精神价值的逐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家所向往的,它绝不是一个已经实现的结果,当我们说科技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时,它绝不意味着科技马上就会落实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判断的是,科技发展能否推动人从局部走向全面的发展方向,相反的,当我们说科技的发展会抑制人的全面发展时,它指的是阻碍了上述发展的趋势。各位,当我们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科技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些什么: 第一,科技发展是人从局部走向全面的发展基础,从马克思到马斯洛的理论,都一再说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科技发展让人们从客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不再担心衣食住行问题,人们不再担忧生死存亡的问题。试想想,一个三天两头,就被老虎狮子追赶的贝多芬,他创造的肯定不是命运交响曲,而是逃命三部曲啊。电灯的发展,更是让我们能够利用夜晚的时间,来从事我们喜爱的活动。科技发展,让人突破了外在局限,拓展了新的领域,这难道不是让人的发展从举步走向全面吗? 第二,科技发展是人在全面发展时,提供了源源的动力。在智力上,从印刷术到造纸术,从文字处理器到网络资讯的共享,让人的智力得以深化广化,从人的精神价值上而言,天文太空的科技让人摆脱了神权的笼罩,网络资讯的科技带来了第四波的民主人权思潮,在生理上,从抗生素到器官移植,从水利灌溉到品种的改良,都为人类舒缓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了人在智力、生理和精神价值的深化、广化和优化的时候,对方辩友还能够告诉我们科技发展会抑制人的全面发展吗?各位,发展都会有阶段上的弊处,科技发展也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了科技发展在整体上是让人从局部走向全面。各位,科技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并非理所当然,试想想,当我们将科技从人的历史中抽离出来,今天的我们会在哪里? 反方理论陈词 黄靖雯:主席,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我方当然也是同意科技能够促进人的发展,但是科技满足了人们欲望的同时经常是促进了一面却又抑制了另一面,此长彼消,其为人类所带来的发展不是全面的,就好比有个学生,他全科都拿了满分,但中文却惟独拿了个

什么是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比如,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21世

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2009年起,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它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 1 / 5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育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 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发展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人人均可获得最大福祉、社会获得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在《“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深化》课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让我印象最深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本意是指以智力和体力为要素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层含义:其一是发展的全面性;即不能忽视或轻视人的个性的任何一个方面;其二是发展的自由性,即个体能够按自己的意志与选择实现自身的发展;其三是发展的充分性,即让个体的各种潜在素质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其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三方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不同侧面和层次,体现了现代人科学、民主、平等的发展观,是人类的发展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决非要求人平均发展,而是包含了使人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就单个个体而言,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的潜能本质存在差异,形成个体特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个性。个性差别的客观存在性,要求全面发展既要对人整体素质有要求,达到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水准,又不能抹杀个体个别发展的需要,应允许人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个性。 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育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 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使人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优化,使人们的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最大需要。教育发展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教育需要,特别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社会建设之重,改善民生之首,从根本上说,教育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就是要通过发展教育,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一发展观的实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教育发展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教育原理。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核心目标是强调“每个个人”的平等发展。马克思在描述未来理想社会状态时提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原则。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本质的展开和丰富,即人的活动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2的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一)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和自我的解放 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从事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通过劳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64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袁贵仁、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122页.

动和社会活动获得了需要的满足,而需要的满足又产生出新的需要。因此,马克思认为需要和生产一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就是人占有物,主要是指通过人的自由自觉地创造性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人本身,不断实现人类的自我满足。人占有物还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目的,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马克思强调,个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每个人是手段的同时也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也只有把自己当做自我的目的,才能成为手段。人,为了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使每个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达到自由生存、自主活动、自我实现,自由选择自我发展路线和发展模式,“主体是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3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 (二)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 过去人们常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为一切分工的消灭。劳动是人的能力的支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因此,进行社会改造活动“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4。这里的才能的全面发展,首先,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劳动力的发挥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脑、神经等,并强调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一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48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马克思主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中文第一版。

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涂勤 【摘要】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 经济全球化日益突出的今天,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越来越快,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如何充分利用 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几条措施。 【关键词】: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科技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全面建设小康,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良好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日益突出的今天,以信息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越来越快,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凭往往借强大的资本与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资源、人才和财富而发展中国家受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和不利的地位。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面对的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战略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张的现实。全面建设小康,我们必需依靠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走到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为此,如何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以下几条措施。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先进技术引进,尽快实现科技本土化,抓住重要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具有自主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内容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9.14 2016-09-20 10:53:25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9.14 聚焦核心素养·权威发布 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 记者问 汪瑞林杜悦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指标以及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记者: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答: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二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 记者:开展核心素养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主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相关研究过程 记者: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业性强,必须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采取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联合课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员组成。研究过程主要包括: 1.精心开展研究,提出素养框架。课题组成立以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体设计研究方案,系统开展研究工作,为总框架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厘清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结构,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价值定位;开展国际比较研究,分析比较15个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标框架和落实情况;通过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分析,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传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开展课程标准分析,了解现行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相关表述,明确课标修订任务。同时,通过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把握各界对核心素养的期待。课题组访谈了12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英文标题】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nal's All-ro und Development SHI Shu-ch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Hebei University,Baodin g 071002,China 【作者】石书臣【作者简介】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中山大学社科系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2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分析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摘要题】人学探讨【英文摘要】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 ics of modern society,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Hum 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text. 【关键词】人/发展/人力资源开发 human being/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2-0010-05 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现在已经被广泛引入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而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和世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人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人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未能正确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创立起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内容应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具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6)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和经典性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有关论述,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三方面涵义: 1.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相关。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主要指食欲、性欲、自我保存等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思维、创造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阶级性等。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命机体,不能离开自然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区分人与动物根本标志的、表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高度发展。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它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就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等等。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或者说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它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构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条件。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依靠人们长期的努力去创造。社会历史的规律本质上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它是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实现的。人类越来越自觉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从而也就使人的全面发展一步一步地由可能变为现实。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是经济生产的最终目的,人的发展服从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不仅体现在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体现在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逐步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的时候,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满足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基本纲领在理论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以往,我们有的理论研究也讲人的发展,但常常是把人的发展包含于社会发展之中,以为社会发展了,每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因而在很多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没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这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全部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反复强调: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有这些,都特别强调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并列的两个方面,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唯物主义历史观既要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又要研究人的发展的规律,更要研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