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源系统的研究

风源系统的研究
风源系统的研究

机车风源系统供风能力的研究

作者:株洲电力机车厂刘豫湘吴智卢东涛方长征

摘要:先容了影响机车风源系统供风能力的空气压缩机型式、空气压缩机排气压力、总风缸压力范围的选取原则以及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与总风缸容积的计算与选择方法。通过试验结果,提出了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及总风缸容积对列车充气缓解的影响,证实现有SS3B型机车风源系统供风能力满足4000-5000t列车的充气要求。关键词:机车;供风能力;空气压缩机;总风缸

机车风源系统是机车空气管路系统的基础,也是全列车空气管路系统的基础。影响机车风源系统供风能力的主要因素有:空气压缩机型式,空气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与排气量,总风缸容积与压力范围等。这些参数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机车使用范围和牵引能力,还应考虑空气于燥器再生耗气率、总体布置的可行性以及机车设计任务书或机车招标书(用户需求)等。怎样公道地选择这些参数,并使它们达到公道的匹配,本文将逐一先容。

1 空气压缩机型式的选择

从目前国外机车普遍采用活塞式或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的现实来看,这两种型式的空气压缩机都能适应机车风源系统的要求。但由于我国活塞式空气压缩机制造工艺及材料的影响,机车用活塞式空气压缩机普遍质量不高。如存在漏油,漏风,连杆与曲轴断裂,进排气阀碎等惯性质量题目;同时还存在噪声大,振动大,油耗大,易损易耗件多,检验周期短,整机使用寿命短及故障率高,可靠性低等。这已严重影响了机车风源系统的正常工作。螺杆式空气压缩机已在很多领域逐步替换了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目前国产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的主要零部件(如机头)采用进口高品质产品,整机故障率极低,已达到国外水平。尽管螺杆式空气压缩机的价格较高,但由于检验周期长,故障少,油耗低,寿命长,易损易耗件少,其综合运用本钱还是较活塞式空气压缩机低。

由于机车用国产活塞式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中含油较多(这也是造成油耗高的直接原因),温度较高且不明确(与工作率及工作时间有关),势必造成空气干燥器的工作负担,影响干燥与净化效果。机车一般采用增加油水分离装置减少压缩空气中油的含量,增加冷却管降低压缩空气的温度(冷却管至少20m以土)。而机车用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中包含有油气分离器与后冷却器,压缩空气中含油较低(簇5x10勺,温度仅高于环境温度1015cC,这样就不必再设置油水分离装置和后冷却器,经空气干燥器处理后的压缩空气干燥净化指标比较稳定可靠。

再有,国产机车用活塞式空气压缩机工作率一般最高取10%-20%,而机车用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为保证其油气分离的效果及防止润滑油的乳化,要求其工作率不小于30%,且越大越好。也可以说满足同样的供风能力,螺杆式空气压缩机排气量的选择可以比活塞式空气压缩机排气量小。

通过以上对比,目前国内机车应优先采用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以进步机车风源系统的可靠性,保证机车或列车的安全运用。

2 总风缸压力范围与压缩机排气压力的选择

机车空气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一般与机车总风缸最高压力相等,而总风缸的压力范围取决于列车管的压力(即列车管定压)。根据前苏联资料先容,总风缸与列车管压力差对于列车空气制动机缓解时间及常用全制动后再充气时间有影响,其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曲线为列车全长为100辆装有苏式马氏制动机的四轴货车的试验结果。

1,2及3一总风缸压力与缓解时间曲线;4,5及6一总风缸压

力与充气时间曲线;1,4一列车管压力,500kPa;2,5一列车管压力,

550kPa;3,6一列车管压力,600kPa;t-缓解或常用全制动后再充

气时间,s;AP一总风缸与列车管压力差,kPao

图1 总风缸压力与缓解充气时间关系曲线

从图1中的曲线可知:

(1)当在同样的压力差△尸时,列车管压力较高时,其缓解及再充气时间均增加;

(2)当列车管压力一定时,压力差△尸越大,其缓解及再充气时间就越缩短。但当△P>200kPa后,缓解时间加速并不明显(图中曲线1,2,3,当△P>200kPa时曲线陡直)。

实际上,列车管压力进步至超过600kPaI对制动效果并分歧适,所以当列车管压力为600kPa时,对加速缓解,总风缸压力取800kPa即△P=200kPa)是相当满足了;但对加速充气,总风缸压力取900kPa更为理想。由于总风缸压力不可能是恒定为某一数值,必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其波动范围由图1可知,宜选择最小压差在150kPa以上,故而在列车管压力为600kPa条件下,总风缸压力取值为750900kPa是较为合适的。而对于列车管压力为500kPa条件下,总风缸压力范围为750900kPa就更能满足缓解与充气要求。根据总风缸压力范围为750900kPa,并考虑到电力机车强泵扳键操纵时的总风缸压力最高可到970kPa,故可选择如下:

(1)活塞式空气压缩机的额定排气压力选择定为900kPa。利用其超负荷运用特点,可使排气压力进步到额定值的1.1倍,即最大990kPa。这样即满足了强泵要求,也满足了正常情况下的总风缸压力范围。

(2)螺杆空气压缩机由于有超负荷运用的限制(利用安全阀限压),其额定排气压力应选择为1000kPa。

3 空气压缩机排气量的计算与选择

机车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取决于制动时空气实际消耗量及管路系统的空气泄漏量,机车控制与辅助装置及其他用风量,列车充气缓解时间,还与总风缸的容积大小有关。客运机车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选择较为方便。本节重点对牵引货运列车的货运机车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进行计算与选择。

3.1 列车制动系统容积计算

(1)列车主管容积Vi

V1=(L1j+nL1i)x1.004(1)

式中:L1j--机车列车主管长度,单机取30m,双节重联取60m;

L1i--车辆列车主管长度,取15m;

1.004--公称通径为Dg32管径的单位长度容积,L/m;

n--车辆数目。

(2)列车支管容积V2

V2=(L2;+nL2,)x0.573(2)

式中:L2;,L2,一分别为机车(单机取1.5m,双节重联取3m)、车辆(取1.5m)的列车支管长度;

0.573一公称通径为Dg25管径的单位长度容积,L/m。

(3)车辆副风缸容积Vg

V3=nVf(3)

式中:Vf为车辆副风缸容积,取60L。

(4)机车与车辆分配阀容积V4

V4=V4j+nV4i

式中:V4j,V4i为机车、车辆分配阀容积(包括工作风缸等),V4j单机取11L,双节重联取22L,V4i取11L。

(5)机车总风缸及联管容积VS

总风缸容积单机取1224L,双节重联取2448L,其联管按单机30m,双节重联60m长度,公称通径Dg32,管路计算为30L或60L。

(6)全部制动系统容积V

V=V1+V2+V3+V4+VS(5)

不同质量列车的制动系统容积计算结果见表1。表1 不同质量列车的制动系统容积

3.2 列车压缩空气消耗量

(1)管路系统的空气漏泄量Q1

Q1=(V3+V5)A1/P0+(V1+V2+V4)A2/P0(6)

式中:A1--机车总风系统及车辆副风缸漏泄量,取10kPa/min;

A2--列车管系漏泄量,取20kPa/min;

P0--大气压力,取100kPa;

(2)常用制动再充气空气最大消耗量Q2

Q2=rmaxN(V1+V2+V3+V4)/(60P0)(7)

式中:rmax--最大有效减压量,按列车管定压500kPa,

取140kPa;

N--每小时全制动次数,取N=5。

(3)机车控制与辅助系统空气消耗量Q3

Q3=QS+QL+Qd+Qq(8)

式中:QS--撒砂用风量,单机取60L/m,双节重联取120L/m;

QL--风喇叭用风量,单机与双节重联均取25L/m;

Qd--控制系统的风动电器用风量,单机取10L/m,双节重联取15L/m;

Qq--辅助系统的其它器械用风量,单机与双节重联均取25L/m。

(4)压缩空气总消耗量ΣQA

ΣQA=Q1+Q2+Q3(9)

不同质量列车的压缩空气消耗量计算结果见表2。表2 不同质量列车的压缩空气消耗量

3.3 列车充气缓解空气消耗量

(1)初充风空气消耗量ΣQB

ΣQB=P1(V1+V2+V3+V4)/P0t1+Q1(10)

式中:P1--列车管定压,按500kPa取值;

t1--列车初充气时间,取8min(4000t级),10min(5000t级),12.5min(6000t级)。

不同质量列车初充风空气消耗量计算结果见表2。

(2)紧急制动再充气空气消耗量ΣQC

式中:rmax--由于紧急制动时,副风缸压力下降值与最大有效减压量相同,按列车管定压500kPa,取140kPa;t3--紧急制动后的再充气时间,取3.6min(4000t级),4.6min(5000t级),5.6min(6000t级)。

不同质量列车紧急制动再充气空气消耗量计算结果见表2。

3.4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按国内外通行惯例,一般每台机车采用两台相同的空气压缩机组,而单台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按照牵引列车运行时的压缩空气总消耗量ΣQA来选取。至于列车初充气、紧急制动后的再充气,均应由两台空气压缩机共同完成。这样在一台压缩机故障后,既可保证牵引列车正常、可靠、安全的运用(列车调速与停车一般只采用常用制动,而其他形式的充气缓解均是在列车停车状况下进行的),又符合经济性(低本钱)的要求。

(1)单台空气压缩机排气量口

Q=ΣQA/φ(12)

式中φ为空气压缩机供风效率,取φ=0.80。

计算后的Q,经满足ΣQB,ΣQC校核,并经圆整及空气压缩机排气量已有规格处理后的每台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2Q)结果见表2。

(2)几点说明

列车实际运行中,由于机车动力制动的投人使用,列车压缩空气消耗量比计算值小。如常用制动r=70kPa时的再充气时空气消耗量只有rmax=140kPa时的一半。假如常用制动再充气的空气消耗量Q2维持表2中值不变,则r=70kPa时的每小时制动次数可增至10次,即每6min就可以实施一次制动、保压与缓解。

表2中的空气压缩机排气量Q值是在机车总风缸容积为1224L或2448L的条件下,综合考虑ΣQA,ΣQB,ΣQC 以及φ后求出的。由于计算过程中考虑了总风缸泄漏因素,假如机车总风缸容积降低(如SS4系列机车),其空气压缩机排气量Q值选取还可以降低。

如空气压缩机型式采用活塞式,则因其工作率的影响,空气压缩机排气量Q值应适当增加25%以上。

4总风缸容积的计算与选择

机车总风缸为储存机车以及列车用压缩空气的压力容器,其容积的选择必须根据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机车制动耗风量及管路系统的泄漏等确定。一般采用下式计算(仅考虑货运机车的总风缸容积)。

Vz={rmax(V1+V2+V3+V4)+[V3A1+(V1+V2+V4)A2-QP0]t}/(p降-A1t)(13)

式中:Vz--选取的总风缸容积;

P降--总风缸压力答应下降量,取150kPa;

t--一次全制动后的再充气时间,按(列车牵引计算规程》取4000t级52辆2.5min(150s),5000t级65辆3.2min(192s),6000t级78辆4.0min(240s)。

由上式可知,一旦机车牵引的列车最大辆数确定,则总风缸容积Vz主要与空气压缩机排气量Q及再充气缓解时间t有关。此值按常用全制动的再充气时间确定,一般较为适中。初充气时,压缩空气消耗量高达60007800L/min,大大超过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因此还须由总风缸储存的压缩空气共同来补充,这样空气压缩机的运转时间将大大增长。当列车布满风后,压缩空气的消耗量大大减少,空气压缩机再次运转的间隙时

间就会延长。按上式计算,并经圆整处理后的机车总风缸容积见表3。由于实际运行中,正常为两台空气压缩机工作,总风缸容积实际取值比计算值小。

实际上,总风缸除了降低空气压缩机在充气过程

中的负载率外,其最大的用处在于能及时在制动系统泄漏和充气时给予补气,并能及时满足机车控制与辅助系统的用风要求。国内主型电力机车的总风缸容积见表4(供参考)。

5空气压缩机排气f及总风缸容积对列车充气缓解的影响

加大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可缩短列车充气时间,但空气压缩机排气量P值的选取在机车设汁和运营中,受诸多方面的牵制,并且其值达到某一确定值时,列车充气时间就不会再缩短了。其原因在与列车充气性能还要受机车车辆制动机本身性能的影响。

图2为65辆编组列车初充气曲线图。这组曲线是在西南交通大学制动研究实验室的定置试验台上得到的。在定置试验过程中没有考虑机车控制与辅助系统空气消耗量,列车管漏泄不大于10kPa/min。

图2(a)表示在列车初充气过程中,空气压缩机与总风缸里的压缩空气一起向列车充气。在整个充气过程中,总风缸压力的最低值下降到500kPa左右,它表明再加大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还能缩短列车初充气时间。图2(b)表示将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进步到4600L/min,总风缸容积加大到2460L时空气压缩机在列车充气过程中起起停停,它表明要想再缩短列车初充气时间,用进步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的办法已不行了、其原因是它们还要受到机车车辆制动机本身性能(如机车中继阀)的限制。

表5为在西南交通大学制动研究实验室的定置试验台上得到的纯GK阀不同编组辆数,列车末端车辆副风缸压力充至480kPa时的列车初充气时间表(没有考虑机车控制与辅助系统空气消耗量,列车管漏泄不大于

10kPa/min)。

表5表明:(1)进步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或加大机车总风缸容积均能缩短列车初充气时间;(2)当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与总风缸容积的匹配达到某一值时,再加大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或加大总风缸容积对缩短充气时

间影响不大。原因在于列车充气性能还要受机车车辆制动机本身性能的影响。

图3为在西南交通大学制动研究实验室的定置试验台上得到的65辆编组纯GK阀的列车再充气曲线图。它表明列车再充气的用风量是很小的;同时证实无论用单台机车空气压缩机打风还是用双台机车空气压缩机打风,都能满足列车再充气的要求。

图3 65辆列车制动、缓解性能曲线图

表6为2003年在贵阳进行的SS3B型机车对57001次货物列车再充气试验的试验记录。试验列车编组为50辆(其中包括尾真个成都铁路局动力试验车一辆),总质量为4071t,长度为748m(换长68)。被试SS3B型机车为双节重联货运机车,每节机车采用排气量为2400L/min的螺杆式空气压缩机一台,机车总风缸容积为

4x612=2448L。此次试验中还进行了5次连续列车管减压100kPa并缓解(间隔1min)的列车连续制动与缓解充气试验,其中后2次为单台空气压缩机供气,试验中总风缸压力均不小于750kPa。

注:1.括号内数据为对应的副风缸再充气时间;

2.尾部列车管与副风缸完全缓解后的压力值为497kPa,其95%压力值为472kPa;

3.试验中总风缸压力值除紧急后再充风试验外,均≧750kPa;

4.紧急制动后再充风时,总风缸压力值最低为680kPa(一台压缩机工作)730kPa(两台压缩机工作)

表6表明:(1)列车尾部副风缸充气时间接近《列车牵引计算规程》的要求;(2)采用单台或两台压缩机对尾部列车管与副风缸的制动再充气缓解时间基本无差别,均可满足再充气要求;(3)单台或两台空气压缩机在常用制动下再充气缓解时,总风缸压力均不低于750kPa,而紧急制动后再充气缓解时,总风缸压力均低于750kPa,

但不影响紧急制动后的再充气;(4)SS3B双节重联机车完全满足4000t级货物列车的再充气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豫湘,陆绪华,潘传熙.DK-1型电空制动机与电力机车空气管路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 [2〕汤祥根,张开文.5000t级重载列车供风能力的研究[J].铁道学报,1994,(增刊).(end)

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

目录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学生管理系 统 摘要: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学生的管理系统,其目的是提高学校对学生的科学化管理。本文针对学校的管理现状和要求,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论述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功能、设计思路,并给出关键技术实现的步骤。本系统主要包括五个模块:学籍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这五个模块基本实现设计本系统的目的,从而可以进一步满足中学对管理系统的要求。 关键字:学生。信息管理

学生管理系统 引言 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学校人事处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能有效的帮助学校和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成绩跟课程方面的查询。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档案,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这次毕业设计的课题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其主要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和考试成绩。系统能进行学生信息的录入考试成绩登记查询等功能。 学生用户通过输入学生基本信息、课程基本信息等,由系统自行生成相应的数据以供学生查询,另外人事处的管理用户还可以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更新和删除, 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力求给用户方便快捷的途径去管理这些繁琐的数据。 1、需求分析 (1) 学籍信息管理 每年的大量新生入学,老生毕业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学生信息。通过这一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各个学生的情况,姓名、家庭电话、家庭住址、学号等各个消息 (2) 班级信息管理 实现班级的添加、删除、更新。查询班级的所在系别,辅导员等。 (3)课程信息管理 每个学期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科目,通过本模块可以轻松的添加以及更新课程。可以根据学期条件或者班级条件的选择,也可根据课程名、课程号或者班级的选择,并对值的输入,可以看到数据集中显示符合条件的课程数据信息,而且可以根据教工的修改要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的操作。 该项管理对课程的属性进行了具体化的分类,比如可以分辨是考试科还是考察课,而且根据条件的选择大大得提高了对各学期课程数据的记录操作,很大得帮助了教工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4)成绩信息管理 本模块实现了成绩的输入、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到平均成绩以及单科最高最低成绩以及个人成绩。把成绩统计这个繁琐的工作简单化,为学生成绩的管理方面提高工作效率。 (5)用户信息管理 因为本系统是供多人一起使用的,必须对某一些人进行限制。于是设置了管理员,非管理员只能进行查询操作,不能进行更改。 2、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思路

提升机制动系统计算

提升机制动系统计算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提升机制动系统的验算 一、副井最大静张力、静张力差的验算: 副井技术参数: 绞车型号:2JK —20 罐笼自重:3450kg 一次提物载重量:6332kg 提人重量:1275kg 提升高度:540m 每米绳重m 最大静张力:17000kg 最大静张力差:11500kg 变位质量:64228(kg s2/m ) 楔形连接器:227 kg 盘形制动器型号:TS-215(闸瓦面积749cm 2,摩擦半径1.7m ,油缸作用面积138cm 2,液压缸直径15.4cm,活塞杆直径7.0cm ,一个油缸产生的最大正压力6300kg )。 液压站型号:GE131B 型(制动油最大压力,最大输油量:9L/min,油箱储油量:500L ,允许最高油温:65℃)。 1、最大静张力的验算: PH Q Q Q F Z j +++=21m ax = 718+2448+3450+227+3569 =10413kg<18000kg 式中: Q 1—矿车重量 Q 2—碴重量 Q Z —罐笼自重(包括楔形连接器) P — 钢丝绳自重 H — 提升高度

通过计算,提升机最大静张力10413kg 小于提升机允许的最大静张力18000kg ,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程》第382条规定要求。 2、最大静张力差的验算: PH Q Q F c ++=21m ax =3166+3443 =6609kg 〈12500kg 式中:Q 1—矿车重量, kg Q 2—碴重量, kg 通过计算,提升机最大静张力差6609kg ,小于提升机允许的12500kg ,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382条规定要求。 二、安全制动力矩的验算: 1、安全制动力矩: 式中: M Z —安全制动力矩 μ — 闸瓦与制动盘摩擦系数, R m — 摩擦半径,1.7m n — 制动闸副数,8副 N — 制动盘正压力 N=)/(C K F n l +?- K — 碟形弹簧刚度,4100kg/mm ?— 闸瓦最大间隙,2mm n l — 一组碟形弹簧片数,8片 C — 制动器各运动部分的阻力,

(新)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作业课题:图书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报告 学生姓名:XXX 专业:计算机类 班级:0903 学号:0901010312 完成日期:2017年6月25 日

前言 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是一个商业市场不可缺少的部分。人工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不少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学日渐成熟。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重要作用。使用计算机档案信息管理,有好多好处: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成本低等,能够极大提高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意义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第二章系统需求分析 2.1本系统开发目的 本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研究图书销售管理系统的开发途径与应用方法.本需求分析的对象与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开发有联系的决策人,书店系统管理员,书店经理人,书店销售人员,顾客,以及支持本项目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软件验证者. 本项目的名称:书店销售与管理系统.本项目的提出者和开发着是书店销售与管理系统的开发者,用户是各种书店,书市.本系统实现了书店销售,管理的信息化,并能向顾客提供各种图书信息,对经理人提供各种有关书店销售,管理的信息,以及动态的销售行情.本系统能够与互联网相连来实现图书的网上销售. 2.2项目概述 本系统是基于数据库对书店的销售,管理进行统一管理的软件.通过对几个书店的调查,可以得知现有的书店有如下的不足与缺陷。 第一,顾客在购书前对本书店的查询,在原有的条件下,顾客买书需要耗费大量

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分解

制动系统匹配设计计算 根据AA车型整车开发计划,AA车型制动系统在参考BB轿车底盘制造平台的基础上进行逆向开发设计,管路重新设计。本计算是以选配C发动机为基础。 AA车型的行车制动系统采用液压制动系统。前、后制动器分别为前通风盘式制动器和实心盘式制动器,制动踏板为吊挂式踏板,带真空助力器,制动管路为双回路对角线(X型)布置,采用ABS。驻车制动系统为机械式手动后盘式制动,采用远距离棘轮拉索操纵机构。因AA车型与参考样车BB的整车参数接近,制动系统采用了BB样车制动系统,因此,计算的目的在于校核前/后制动力、最大制动距离、制动踏板力、驻车制动手柄力及驻坡极限倾角。 设计要符合GB 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GB 13594-2003《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和GB 7258-2004《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要求,其中的踏板力要求≤500N,驻车制动停驻角度为20%(12),驻车制动操纵手柄力≤400N。 制动系统设计的输入条件 整车基本参数见表1,零部件主要参数见表2。 表1 整车基本参数

表2 零部件主要参数制动系统设计计算 1.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如图1所示。 图1 制动工况受力简图由图1,对后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式中:FZ1(N):地面对前轮的法向反作用力;G(N):汽车重力;b(m):汽车质心至后轴中心线的水平距离;m(kg):汽车质量;hg(m):汽车质心高度;L(m):轴距;(m/s2):汽车减速度。 对前轮接地点取力矩,得: 式中:FZ2(N):地面对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a(m):汽车质心至前轴中心线的距离。 2.理想前后制动力分配 在附着系数为ψ的路面上,前、后车轮同步抱死的条件是: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之和等于汽车的地面附着力;并且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Fm1、Fm2分别等于各自的附着力,即:

软件体系结构课后作业及答案

1、就项目管理方面而言,软件重用项目与非重用项目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使用软件重用技术可减少重复工作,提高软件生产率, 缩短开发周期。同时,由于软构建大多经过严格的质量认证,因此有助于改善软件质量,大量使用构建,软件的灵活性和标准化程度可得到提高。 2、实际参与/组织一个软件重用项目的开发,然后总结你是如何组织该项目的开发的 答:参加了一个网页管理系统的开发,该项目重复使用已有的软件产品用于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以达到提高软件系统的开发质量与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的目的。在过程中使用了代码的复用、设计结果的复用、分析结果的复用、测试信息的复用等。 3、为什么要研究软件体系结构? 答:1.软件体系结构是系统开发中不同参与者进行交流和信息传播的媒介。 2.软件体系结构代表了早期的设计决策成果。 3.软件体系结构可以作为一种可变换的模型。 4、根据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你认为软件体系结构的模型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构件(component)可以是一组代码,如程序的模块;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程序(如数据库的SQL服务器); 连接件(connector)是关系的抽象,用以表示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过程调用、管道、远程过程调用等; 限制(constrain):用于对构件和连接件的语义说明。 5、在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应用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答:(1)缺乏同意的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导致体系结构的研究范畴模糊。 (2)ADL繁多,缺乏同意的ADL的支持。 (3)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缺乏统一的理论模型支持。 (4)在体系结构描述方便,尽管出现了多种标准规范或建议标准,但仍很难操作。 (5)有关软件体系结构性质的研究尚不充分,不能明确给出一个良体系结构的属性或判定标准,没有给出良体系结构的设计指导原则,因而对于软件开发实践缺乏有力的促进作用。 (6)缺乏有效的支持环境软件体系结构理论研究与环境支持不同步,缺乏有效的体系结构分析、设计、方针和验证工具支持,导致体系结构应用上的困难。 (7)缺乏有效的体系结构复用方案。 (8)体系结构发现方法研究相对欠缺。 1、选择一个规模合适的系统,为其建立“4+1”模型。 逻辑视图(Logical View),设计的对象模型(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时)。 过程视图(Process View),捕捉设计的并发和同步特征。 物理视图(Physical View),描述了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反映了分布式特性。 开发视图(Development View),描述了在开发环境中软件的静态组织结构。 架构的描述,即所做的各种决定,可以围绕着这四个视图来组织,然后由一些用例(use cases)或场景(scenarios)来说明,从而形成了第五个视图。

制动系统计算说明书

制动器的计算分析 整车参数 2、制动器的计算分析 2.1前制动器制动力 前制动器规格为?310×100mm,铸造底板,采用无石棉摩擦片,制动调整臂臂长,气室有效面积。当工作压力为P=6×105Pa时,前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 F1=2*A c*L/a*BF*?*R/R e*P 桥厂提供数据在P=6×105Pa时,单个制动器最大制动力为F1=3255kgf

以上各式中:A c—气室有效面积 L—调整臂长度 a—凸轮基圆直径 BF—制动器效能因数 R—制动鼓半径 R e—车轮滚动半径 ?—制动系效率 P—工作压力 2.2后制动器制动力 后制动器规格为?310×100mm,铸造底板,采用无石棉摩擦片,制动调整臂臂长,气室有效面积。当工作压力为P=6×105Pa时,前制动器产生的制动力: F2=2*A c*L/a*BF*?*R/R e*P 桥厂提供数据在P=6×105Pa时,单个制动器最大制动力为 F2 =3467kgf

2.3满载制动时的地面附着力 满载制动时的地面附着力是地面能够提供给车轮的最大制动力,正常情况下制动气制动力大于地面附着力是判断整车制动力是否足够的一个标准。地面附着力除了与整车参数有关之外,还与地面的附着系数有关,在正常的沥青路面上制动时,附着系数?值一般在0.5~0.8之间,我们现在按照路面附着系数为0.7来计算前后地面附着力:F?前=G满1×?+G×? 2 =2200×0.7+6000×× =2002kgf F?后=G满2×?-G×? 2 3800×0.7-6000×× = =1487kgf

因为前面计算的前后制动器最大制动力分别为 F1=3255kgf F2=3467kgf 3、制动器热容量、比摩擦力的计算分析 3.1单个制动器的比能量耗散率的计算分析 前制动器的衬片面积A1=2×πR1××L1= 式中(L1=100mm摩擦片的宽度 w1=110°) 后制动器的衬片面积A2=2×πR2××L2= 式中(L2=100m m 摩擦片的宽度w2=) 比能量耗散率 e1=β= e2=β= 上式中:G—满载汽车总质量 V1—制动初速度,计算时取V1=18m/s β—满载制动力分配系数 t—制动时间,计算时取t=3.06s 鼓式制动器的比能量耗散率以不大于1.8W/mm2为宜,故该制动器的比能量耗散率满足要求。 3.2单个制动器的比摩擦力计算分析 计算时取制动减速度j=0.6g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2013-08-22 17:40:32)转载▼ 标签:杂谈分类:科技前沿探索 在机器语言一级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大多数是很原始的。在这一级的程序设计,尤其是为I/O进行的程序设计,显得十分笨拙。一般的程序员不愿意陷入这一硬件细节的泥潭中去。相反,他们希望处理一种简单而又高级的抽象。例如,对磁盘的抽象:磁盘是一个文件卷,它有一批命名的文件,文件可以打开供存取之用,然后可以读写,最后关闭它们。这样,程序员无需关心磁盘上数据的物理位置、各磁道的区段号码、扇区之间的间隙、控制器返回的状态和错误字段、甚至驱动器的电机是否启动、启动延迟时间大小等硬件细节。能够向程序员隐蔽硬件的真象,对可供读写的文件实行“按名存取”,并做巧妙而简捷的处理的系统自然是操作系统。另外操作系统还能隐蔽关于中断、计时和存储器管理等的杂务。因此,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了一个与硬件等价,但比硬件更易于进行程序设计的扩展的机器(有时也称为虚拟机器)。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 1. 软件的观点 从软件的观点来看,操作系统有其作为软件的外在特性和内在特性。 所谓外在特性是指,操作系统是一种软件,它的外部表现形式,即它的操作命令定义集和它的界面,完全确定了操作系统这个软件的使用方式。比如,操作系统的各种命令、各种系统调用及其语法定义等。我们需要从操作系统的使用界面上,即从操作系统的各种命令、系统调用及其语法定义等方面,学习和研究操作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从外部特征上把握住每一个操作系统的性能。 所谓内在特性是指,操作系统是一种软件,它具有一般软件的结构特点,然而这种软件不是一般的应用软件,它具有一般软件所不具备的特殊结构。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操作系统时就需要研讨其结构上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住它的内部结构特点。比如,操作系统是直接同硬件打交道的,那么就要研究同硬件交互的软件是怎么组成的,每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换言之,即要研究其内部算法。 2.资源管理的观点 一个计算机系统包含的硬件、软件资源可以分成以下几部分:处理器(CPU)、存储器(内存和外存或称主存和辅存)、外部设备和信息(文件)。现代的计算机系统都支持多个用户、多道作业共享,那么,面对众多的程序争夺处理器、存储器、设备和共享软件资源,如何协调这些资源,并有条不紊地进行分配呢?操作系统就是负责登记谁在使用什么样的资源,系统中还有哪些资源空闲,当前响应谁对资源的要求,以及收回哪些不再使用的资源等。操作系统要提供一些机制去协调程序间的竞争与同步,要提供一些机制对资源进行合理使用,要对资源施加保护,并采取虚拟技术来“扩充”资源等。总之操作系统是一个资源的管理者。 3.进程的观点 这种观点把操作系统看作是由若干个可以同时独立运行的程序和一个对这些程序进行协调的核心所组成。这些同时运行的程序称为进程;每个进程都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如控制用户作业的运行、处理某个设备的输入,输出……)。而操作系统的核心则控制和协调这些进程的运行,解决进程之间的通信;它从系统各部分可以并行工作为出发点,考虑管理任务的分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 系统》 上机实践报告

目录 1.系统分析报告 ------------------------------------------------------------------------------------------------- 3 1.1系统详细调查 ------------------------------------------------------------------------------------------- 3 1.1.1系统开发背景 ---------------------------------------------------------------------------------- 3 1.1.2信息系统范围 ---------------------------------------------------------------------------------- 4 1.1.3项目开发方法概述 ---------------------------------------------------------------------------- 4 1.1.4组织结构图-------------------------------------------------------------------------------------- 4 1.2业务流程图 ---------------------------------------------------------------------------------------------- 5 1.2.1业务流程分析 ---------------------------------------------------------------------------------- 5 1.2.2业务流程图的绘制 ---------------------------------------------------------------------------- 6 1.3数据流程图 ---------------------------------------------------------------------------------------------- 9 1.3.1高层数据流程图 ------------------------------------------------------------------------------- 9 1.3.2底层数据流程图 ------------------------------------------------------------------------------ 11 1.4数据字典 ------------------------------------------------------------------------------------------------ 15 1.4.1 数据项 ------------------------------------------------------------------------------------------ 15 1.4.2 数据流 ------------------------------------------------------------------------------------------ 15 1.4.3 数据处理 --------------------------------------------------------------------------------------- 19 1.4.4 数据存储 --------------------------------------------------------------------------------------- 21 1.4.5 外部实体 --------------------------------------------------------------------------------------- 22 1.5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 -------------------------------------------------------------------- 23 1.5.1数据库概念设计 ------------------------------------------------------------------------------ 23 1.5.2数据库逻辑设计 ------------------------------------------------------------------------------ 26

软件体系结构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次 就项目管理方面而言,软件重用项目与非重用项目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使用软件重用技术可减少重复工作,提高软件生产率, 缩短开发周期。同时,由于软构建大多经过严格的质量认证,因此有助于改善软件质量,大量使用构建,软件的灵活性和标准化程度可得到提高。 2、实际参与/组织一个软件重用项目的开发,然后总结你是如何组织该项目的开发的 答:参加了一个网页管理系统的开发,该项目重复使用已有的软件产品用于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以达到提高软件系统的开发质量与效率,降低开发成本的目的。在过程中使用了代码的复用、设计结果的复用、分析结果的复用、测试信息的复用等。 3、为什么要研究软件体系结构? 答:1.软件体系结构是系统开发中不同参与者进行交流和信息传播的媒介。 2.软件体系结构代表了早期的设计决策成果。 3.软件体系结构可以作为一种可变换的模型。 4、根据软件体系结构的定义,你认为软件体系结构的模型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构件()可以是一组代码,如程序的模块;也可以是一个独

立的程序(如数据库的服务器); 连接件()是关系的抽象,用以表示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过程调用、管道、远程过程调用等; 限制():用于对构件和连接件的语义说明。 5、在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应用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答:(1)缺乏同意的软件体系结构的概念,导致体系结构的研究范畴模糊。 (2)繁多,缺乏同意的的支持。 (3)软件体系结构研究缺乏统一的理论模型支持。 (4)在体系结构描述方便,尽管出现了多种标准规范或建议标准,但仍很难操作。 (5)有关软件体系结构性质的研究尚不充分,不能明确给出一个良体系结构的属性或判定标准,没有给出良体系结构的设计指导原则,因而对于软件开发实践缺乏有力的促进作用。(6)缺乏有效的支持环境软件体系结构理论研究与环境支持不同步,缺乏有效的体系结构分析、设计、方针和验证工具支持,导致体系结构应用上的困难。 (7)缺乏有效的体系结构复用方案。 (8)体系结构发现方法研究相对欠缺。 二次

(完整版)成绩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5-2016第二学期《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文档 题目成绩管理系统 组长3141101***,*** 组员3141101***,*** 3141101***,*** 完成日期2016-5-12

成绩管理系统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编写目的 ........................................................................................................................ - 3 - 1.2项目背景 ........................................................................................................................... - 3 - 1.3参考资料 ........................................................................................................................... - 3 - 2.可行性研究的前提............................................................................... - 3 - 2 .1要求 .................................................................................................................................. - 3 - 2.2目标 ................................................................................................................................... - 3 - 2.3条件,假定和限定 ........................................................................................................... - 4 - 2.4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方法 ................................................................................................... - 4 - 2.5 决定可行性的主要因素 .................................................................................................. - 4 - 3.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 4 - 3.1顶层数据流图 ................................................................................................................... - 4 - 3.2处理流程和数据控制 ....................................................................................................... - 4 - 3.3工作负荷 ........................................................................................................................... - 5 - 3.4费用开支 ........................................................................................................................... - 5 - 3.5局限性 ............................................................................................................................... - 5 - 4.建议的系统........................................................................................... - 5 - 4.1 影响 .................................................................................................................................. - 5 - 4.2技术条件方面的可行性 ................................................................................................... - 5 - 5.经济可行性分析................................................................................... - 6 - 5.1投资成本 ........................................................................................................................... - 6 - 5.2收益 ................................................................................................................................... - 6 - 5.3收益/投资比 ................................................................................................................... - 7 - 5.4投资回收周期 ................................................................................................................... - 7 - 6.社会因素可行性分析........................................................................... - 7 - 6.1法律方面的可行性 ........................................................................................................... - 7 - 6.2用户使用可行性 ............................................................................................................... - 7 - 7.结论....................................................................................................... - 7 -

软件体系结构作业完整版

第一章: 1.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对软件危机的看法。 软件危机是指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计算机需求,开发和维护过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以下几个原因导致:(1)软件自身特点 (2)开发人员的弱点 (3)用户需求不明 (4)缺乏正确理论指导 (5)开发规模越来越大 (6)开发复杂度越来越高 可以通过软件生命周期的模型和软件工具的使用来缓解危机,通过程序自动化和软件工业化生产的方法实现软件标准化的目标,进一步缓解软件危机带来的影响。 软件危机有利有弊,除了带来许多麻烦,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挑战,克服危机的过程,我们在技术上和创新上都有了一个提升,也算是间接为软件产业的发展做了贡献。 2.什么是软件重用,软件重用的层次可以分为哪几个级别? 软件重用:是指在两次或多次不同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软件元素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代码重用(2)设计结果重用(3)分析结果重用 3.什么是可重用构件?相对于普通的软件产品,对可重用构件有何特殊要求? 可充用构件表示软件重用过程中,可重用的软件构件元素。 可重用构件的特殊要求: (1)可重用构件应该具有功能上的独立性与完整性; (2)可重用构件应该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3)可重用构件应该具有较高的灵活; (4)可重用构件应该具有严格的质量保证; (5)可重用构件应该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程。 4.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优势是什么?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优势:基于构件的软件将软件开发的重点从程序编写转移到了基于已有构件的组装,更快地构造系统,减轻用来支持和升级大型系统所需要的维护负担,从而降低了软件开发的费用困难和挑战:没有可依据的参考,可用资源和环境缺乏,开发难度高,而各方面需求增长速度与日剧增,更新和升级的跟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外,在同一系统采用多个开发商提供的构件,它 们之间的兼容性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挑战和困难: (1)在同一系统采用多个开发商提供的构件,它们之间的兼容性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2)采用随处可以购买到的构件可能会使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丧失技术上的独创性和市场上的竞争力; (3)第三方的构件开发商可能歇业,这会使购买的构件失去维护服务。这些都是在购买第三方构件进行软件开发时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 5.简述3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构件技术规范COM、CORBA和EJB的各自特点。 CORBA的特点: (1)实现客户与服务对象的完全分开,客户不需要了解服务对象的实现过程以及具体位置。 (2)应用程序间的统一接口。

设备管理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

DONGFANG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课程实习 题目名称:设备管理系统 系别:计算机科学系 年级专业: 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1350303031 1350303039 姓名:沈鑫张涛 任课教师:陈维默 2016 年9 月26 日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设备管理系统概述 (5) 1.1系统概述 (5) 1.2选题背景 (5) 1.3系统设计的目标 (5) 1.4系统设计思想 (6) 2.可行性研究 (7) 2.1技术可行性 (7) 2.2经济可行性 (7) 2.3操作可行性 (8) 3.软、硬件配置及结构 (9) 3.1硬件配置 (9) 3.2 软件配置 (9) 4.设计方法 (9) 5.系统结构 (10) 5.1B/S模式简介 (10) 5.2B/S模式的优点 (10)

摘要 设备管理系统为企事业单位设备管理者提供方便可靠的设备管理,统计的工具。其强大的功能和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极大的用户的日常工作,让人们感受到烦杂的设备管理也可以变得这么简单轻松。本课题是研究并开发一款基于WEB的设备管理软件,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基于B/S模式,利用.Net框架及其提供的各种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建立完整性强、安全性好的数据库,开发出功能完备,易使用的应用程序。其开发内容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经过调试、编译与实现,该程序界面友好、程序设计风格朴素,使用起来美观大方、方便易用。尤其是系统的“记录管理”的功能极大的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以快速、准确等优点取代人工操作,提高了设备效率。 Abstract Equipm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convenient and reliable equipment management, statistical tools. Its powerful functions and sufficient information and fast query tool, the daily work of the user's great, let people feel tumultuous equipment management can become so simple and easy. This topic i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web based equipment management software, make full use of network platform, based on B / S model, using the. Net framework and provides a variety of object oriented development tool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and strong, good security database, the development of a fully functional, easy to use applications. Its development mainly includ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back-end database and front-e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in two aspects. After debugging, compil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e program interface is friendly, the program design style is simple, easy to use, easy to use. In particular, the system of "record management" function greatly reduce the workload of staff, and to fast, accurate and other advantages replace manual operatio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quipment.

计算机操作系统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随着操作系统应用领域的扩大,以及操作系统硬件平台的多样化,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开发方式都在不断更新,目前通用机上常见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有如下几种:模块组合结构、层次结构、虚拟机结构和微内核结构。为了更好的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体系结构,以及linux 的体系结构,特作此报告。 实验内容: 计算机操作系统体系结构 一、模块组合结构 操作系统刚开始发展时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小系统为目标来实现的,但是为了满足其他需求又陆续加入一些新的功能,其结构渐渐变得复杂而无法掌握。以前我们使用的MS-DOS 就是这种结构最典型的例子。这种操作系统是一个有多种功能的系统程序,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大的可执行体,即整个操作系统是一些过程的集合。系统中的每一个过程模块根据它们要完成的功能进行划分,然后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协同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如图1所示: 在模块组合结构中,没有一致的系统调用界面,模块之间通过对外提供的接口传递信息,模块内部实现隐藏的程序单元,使其对其它过程模块来说是透明的。但是,随着功能的增加,模块组合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难以控制,模块间不加控制地相互调用和转移,以及信息传递方式的随意性,使系统存在一定隐患。 二、层次结构 为了弥补模块组合结构中模块间调用存在的固有不足之处,就必须减少模块间毫无规则的相互调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尤其要清除模块间的循环调用。从这一点出发,层次结构的设计采用了高层建筑结构的理念,将操作系统或软件系统中的全部构成模块进行分类:将基础的模块放在基层(或称底层、一层),在此基础上,再将某些模块放在二层,二层的模块在基础模块提供的环境中工作;它只能调用基层的模块为其工作,反之不行。严格的层次结构,第N+l层只能在N层模块提供的基础上建立,只能在N层提供的环境中工作,也只能向N 层的模块发调用请求。 在采用层次结构的操作系统中,各个模块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相对固定的层次。处在同一层次的各模块,其相对位置的概念可以不非常明确。处于不同层次的各模块,一般而言,不可以互相交换位置,只存在单向调用和单向依赖。Unix/Linux系统采用的就是这种体系结构。 在层次结构中,强调的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所处的位置,但是想要让系统正常运作,不得不协调两种关系,即依赖关系和调用关系。 依赖关系是指处于上层(或外层)的软件成分依赖下层软件的存在、依赖下层软件的运行而运行。例如,浏览器这部分软件就依赖GUI的存在和运行,GUI又依赖操作系统的存在和运行。在操作系统内部,外围部分依赖内核的存在而存在,依赖内核的运行而运行,内核又依赖HAL而运行。处在同层之内的软件成分可以是相对独立的,相互之间一般不存在相互依赖关系。 三、虚拟机结构 虚拟机的基本思想是系统能提供两个功能:①多道程序处理能力;②提供一个比裸机有更方便扩展界面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覆盖在硬件裸机上的一层软件,它通过系统调用向位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