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主义者

革命理想主义者
革命理想主义者

革命理想主义者——孙中山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中文名:孙文

外文名: Sun Yat-sen

别名:孙中山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职业:民主革命先行者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

主要成就:

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

盟会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清

政府

代表作品:《三民主义》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祖籍: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

陵墓所在

地:

南京中山陵

配偶:原配:卢慕贞末任:宋庆龄

历任职务

个人履历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

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

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

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

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

了切身的体会。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

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

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尤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广州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成为“汶”,以示贬损。虽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这一期间的社会活动,对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

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

1907年 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临时参议院组成。

当时,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他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

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与袁达成协议: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

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此后又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为了引导袁世凯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因部份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加入中华革命党。

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袁世凯的胆子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9月1日,南京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

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附:起义年表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183573.html,/view/2559.htm

我的看法

我觉得孙中山是一个革命理想主义者。

从孙一生的革命经历来说,他前赴后继领导、组织的起义不可计数。从这些方面来说它无疑是一个坚决的彻底的革命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典型代表。可是,从他的革命生涯也可以看出他的懦弱,也许,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分不出什么革命派和立宪派,他们都是一样的两面人,既革命又懦弱。不过,他的懦弱不是一般的懦弱,是他革命理想主义的自然流露,正是他可爱,受人尊敬的来源。

始终不能忘怀他的承诺:谁能让清帝退位,结束帝制,建立共和,就可以让谁做大总统。袁世凯如果能让清帝退位,结束帝制,拥护共和,那么,让他做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又怎样?后来他真的这么做了,仅仅做了三个月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把这个位子让给了袁世凯。也许,他有些许模仿华盛顿的意思,建政而不贪恋权位。

噢!也许他已经老了,它对于革命的追求已经降到了仅仅保留一个名,仅仅是换下帝制清朝的门牌,换上共和的中环民国的匾额的要求了。此刻的他多么像一个天真的小孩啊!居然相信袁世凯会拥护共和。如果听黄兴的,拼死一战,也许,就不会有黑暗的北洋政府统治的时代。可是,如果拼死了,没有胜利呢?那么中国还会有革命力量吗?何时才能再次掀起这般的革命高潮?看看当时革命军和北洋军的力量对比,你会明白,这不是孙天真,是现实残酷,孙的天真的做法,其实也许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从长远考虑,对于革命最有利的决定了。你可曾知道,换下这门牌有多么大的意义。此后,袁世凯称帝的闹剧,不到三个月就收场;张勋的闹剧,更是不足半月就草草收场。自此,华夏大地,谁人还敢问津帝制?比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闹腾80多年,中间还有复辟,而且最终还是保留了君主制度;孙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

始终不能忘怀他的行动:民国初建,共和未得普遍贯彻,为了贯彻共和,他改组中华同盟会,建立中国国民党,以图通过政党,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实现普遍的完全的真正的共和。

难道他不知道他的方案在袁世凯那里一定不能通过吗?他为何还要这么做呢?这么做有意义吗?听听他的回答吧:民国既然已经建立,一切行动,就该依照民国的法律,制度来进行,一切就应该依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行事。

始终不能忘怀:护法运动时,他还煞有介事的邀请国会议员开会。人数不足

法定开会名额,就称非常国会。会议推举他为大总统,他也只是称非常大总统。也许有人会问,段祺瑞不要约法,倒行逆施,打过去,打到他就是了,干嘛还搞得这么麻烦?我要说,这就是革命家和军阀的本质区别。

是的,孙中山是一个革命理想主义者。这也正是我们尊敬他的原因。

古往今来,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的人不计其数,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人也是不计其数。但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以后,模范地遵守新制度,并且,通过模范地遵守新制度来与旧制度作斗争,来推广、普及新制度,来改造社会,唤醒民众,拯救民族的,就我自己而言,我只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一个。

定规矩易,守规矩难。通过守规矩来定规矩更难。

我爱孙中山——一个革命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何谓"国家利益",其概念是在欧洲最早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十六世纪,随着教皇权威的下降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统一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的黎塞留主教首先提出了"国家至上"的理论,再经过"国家至上""王朝利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三个阶段后,才逐渐形成了现在国家利益的概念。国家利益是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切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同时国家利益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研究国际关系中的两种重要方式,以下就二者的主要基本理论加以概述。 理想主义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人性可以改造。理想主义关于人类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完美主义。一派认为人类的本性是不确定的,既可恶也可善,而根本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所处的环境;另一派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是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造。但两派理想主义者都认为人可以通过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相信人类总是在不断进步和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二.战争可以避免。理想主义者认为战争的出现与人类的本性无关,而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人类可以通过教育和改造而逃脱追求权利的欲望,世界各国之间虽有矛盾冲突,但是它们并不是来自人类的本性,因此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三.国家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理想主义者强调,在人类社会和各国家之间不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并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相信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是可以互相和谐一致的。 四.建立国际机构。国际联盟是理想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只有建立这样一个跨国家的机构,世界和平才能维系和实现。 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国际法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同时国际道德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六.公众舆论也可以确保世界和平。理想主义者相信依靠国际联盟的力量,凭借提高公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以及发挥学者和政治家的积极性,对违反国际联盟的政府进行制裁和国际舆论的谴责,可以使该国的公众醒悟,推翻反动政府,最终避免战争。 现实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人性本恶。现实主义学者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性是本恶的。教育和智慧的增长并不能解决人性恶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关系,从而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中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者,其它任何国际机构都不能替代它。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总是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因此权力关系界定的利益是国家行为的主要尺度。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现实主义认为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权力的关系,国家自身的实力强弱决定国家利益的大小。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现实主义者反对把道德和公众舆论,国际法等置于外交上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强者为王,实力至上"。 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均势。大多数的现实主义者主张通过结盟的方式实现力量均势,均势实现了,国际和平就有保证了。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论战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影响十分深远,留给人们许多思考,就此我也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理想主义所强调的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的力量,道德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等观

理想主义者的生存及意义

理想主义者的生存及意义 每个人都是曾经的理想主义者,但幸存下来的理想主义者却屈指可数,几不可见。因为,对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来说,在现实世界里的生存是艰难的,甚至是残酷的。这种艰难和残酷并不仅仅体现在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它更体现在精神和思想的层面上。惟其如此,它才显得更加艰难和残酷,它令却步者因此却步,也令幸存者因此幸存。于是,在生活的严峻的荒漠之上,我们总能发现零星的几株野花在迎风摇曳,那是理想主义者的风姿在点缀着庸俗的大地。 理想主义者的阵容从来就不浩大,但对于每个时代和国家而言,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理想主义者是一种改变和引领的力量,没有他们,时代就不会进步,社会就会失去方向,人类生活将黯淡无光。所有黑暗的溃败,所有光明的胜利,无不是因为理想主义者们的勇气和战斗。芸芸众生,萧伯纳所谓“大多数自私微小的肉体”,不过是围观者和受益者,至多是盲从者而已。他们从来不是决定性的力量。理想主义者不然,他们是先觉先行的少数,是任何时代和民族的最优秀分子和最稀有的珍宝,是精英之精英。玛格丽特·米德曾言:“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专心致志的人会改变世界,事实上,事情从来都是这样。”说的就是理想主义者。我指的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何为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理

想主义者并不是虚幻的,他们绝不痴人说梦,他们的理想是科学可行的,是符合人类的良知与基本价值的,而不是臆造和空想的产物,更不是僵硬自大的怪胎。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不是飘浮于云端的臆想家和厌世者,他们的理想从来不会脱离人类和大地。他们是敏感活跃的思想者,也是剑及履及的实践者。他们充满激情,珍视个性,有足够的想象力,他们并不鄙视平凡,但绝对厌恶庸俗,阴暗和邪恶。他们改变世界是要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坏。一个理想主义者并不是一种抽象的不着边际的存在,他可能是我们身边任何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可能是一个诗人,也可能是一个厨子,他还可能是官员,可能是农夫,可能是流浪汉,总之,他可能是任何人,从事着任何一种平淡无奇的职业。但是,就因为他身上流淌着理想主义的血液,他因此与众不同,成为一种向前向上的力量。在僵化的时代,他是鲜活的;在停滞的时代,他是超前的;在黯淡的时代,他是闪亮的。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价值所在。在一个正常和包容的社会里,理想主义者们并不醒目,但他们总能得到理解和尊重,他们被鼓励和支持发挥理想主义者的重要作用,协助社会不断调整方向,引领社会持续良性发展。这样的社会和国家理所当然地会越来越好,即使出现问题也会得到及时纠正。与此相反,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枯萎凋零的时代,毫无疑问,要么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要么就是一个黑暗的时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寄语新生: 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寄语新生:做有行动力的理想主义者 ——在201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3300多名2015级新同学来到清华园,成为这里的新主人。你们也是我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后,迎来的第一批本科生。在这里,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祝愿你们在美丽的清华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是1983年进入清华的。我知道,无论那时还是现在,能够来到清华上学都是不容易的,你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昨天在新生报到的现场,我见到了来自甘肃的韩储银同学,他出生在农村家庭,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小学时,他每天上学要翻两座山、蹚一条水沟;初中时,冬天夜里在没有暖气的宿舍里冻得睡不着,他就去操场上读书;高中入校时,他被毕业生光荣榜上“清华大学”四个鲜红的大字吸引,从此立下“上清华”的志向。今年他

入选清华“自强计划”,并在高考中获得全省理科第三名。祝贺韩储银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清华的一员,同时也祝贺全体2015级的同学们圆梦清华! 确实,“上清华”曾是你们最大的向往。今天你们走入清华,并将在这里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在清华,你们将耳濡目染“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文化与传统,亲身体会清华人特有的精神与气质。在清华,你们有机会聆听学术大师的教诲,在汲取知识营养的同时,更能获得思想的启迪。在清华,你们将与许多优秀的伙伴砥砺同行,并在集体中学会互助互爱,感受友谊的珍贵。清华严谨的学风会帮助你们不断增长才干,充实自我。按照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学校将为你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你们中很多同学将有机会到海外交流学习,你们将在兴趣团队、创客空间、x-lab等创意创新创业“三创”教育平台上,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丰富的社会实践、多彩的文体活动、多样的志愿服务都将成为你们挥洒青春激情的舞台。清华足够大,就看你的梦想有多大! 新的生活需要树立新的理想。你们被清华录取后,我送给你们的礼物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书。该书讲述了少平、少安等许多平凡人物的不平凡故事,书中写到,“只有决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少平、少安所处的时代对你们而言可能是陌生的,但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时代都是相似的。理想是什么?理想是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有

浅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7183573.html, 浅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作者:孙晓敏 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3期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的一种特色文化,是在抵抗外来侵略、积极建设家园中,无数革命前辈用实际行动甚至是流血牺牲,凝结成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不仅具有育人功能,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时代价值,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也是我们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关键词: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当代价值;弘扬路径 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革命理想主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崇高追求,这种“初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也是红色文化得以孕育并不断成长的精神之源。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二)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广大群众更多利益而奋斗,始终坚持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而后者则恰恰相反。革命英雄主义是不掺杂任何私心的,只要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革命者会毫不犹豫的舍“小我”、成“大我”,舍“小家”、顾“大家”。 (三)革命乐观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是红色文化的一种直接体现,也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我们党仍然能够保存实力、不断壮大的精神支柱。回顾革命战争史,可以发展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是革命官兵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在失败后保持信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战斗理想矢志不渝。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种洋溢在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官兵、广大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一种特色。 (四)革命集体主义 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从立党之初,就始终遵循着革命集体主体,始终坚持党和人民同进退、共风雨。同甘共苦是革命集体主义的核心内涵,在艰苦的抗战时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 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对人性,社会的本质,生命的本质有着充足的理解和坚信,碰上多大的问题都决不放弃。放弃的都不能算理想主义者。 碰到好多自称曾经是理想主义者的中年人,谈谈文艺还好,面对社会的部分现状他们的观点却是惊人地一致,都会说国情啦,现在还能有什么办法啦的这些话,还教导你看开一点,你们这些年轻人不也就一腔热血嘛……他们的逻辑就是存在即合理,存在就是有意义的,只要邪恶的东西存在一天,那就每天剔掉膝骨自我阉割去变着法地迎合它遵从它。 面对这样子的人,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真能说什么好呢?他们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他们容忍有或大或小的暴君骑在自己头上。本来如果他们不给这个暴君权利,他原不会有任何权利。“况且这个暴君”多半是来自全体人民中间最胆怯和最软弱无力的人。这种人并不习惯于真正上阵交锋,倒是习惯于比武场耍弄花招。他不但不能治理别人,就连他自己也是由百依百顺的妇人来侍奉。 我们看到有很多人,被乞丐骗了一次就再也不相信人的互帮互助;被老太诈了一次就再也不敢尊重老人;文革被至交戳了一次背脊骨就再不相信世上真是有人能为知音割头全义……一个真正了解人性的人,必是知道人性有贪婪,有兽性,有矫饰,有这样那样说不出的虚伪……坦然面对,面对自己的理想一如既往地毫无畏惧,那他才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连这些都做不到,我只能说他们都不是。要知道,有些人的一大傻X之处就是拿自己的经历当经验,当教训,当真理。某次崔健在访谈里说,国内很多人年轻时候听音乐,到了老就

不听了……想想真是失落,他们只是爱音乐带来的那一层皮,而不是真的爱音乐吧。 想了许久,决定把以前写的一句话举上来:“他们并不是不懂,他们只是不信。” 错的、脏的、乱的,有人真的不懂么?为了利益做出这样那样或好或坏的事情,什么动物都会。很多人都会开脱、找借口,说着什么现实就是如此,无力改变世界就去顺从。对现状摇摇头然后果断投入到漆黑的污水里去,义无反顾。但理想主义者是不信的,他们先是在语言上画一个大问号,再用行动画一个大叹号。 他先问你,怎么就非得这样不可?怎么就没了别的办法? 然后再用做出来的事情告诉你,我告诉你就是还能有更干净、更温和、更有效的办法!他们自己也有不能一尘不染的时候。但他们看着满目漆黑也不信世界上就没有洁白、干净这回事。理想主义者就是不会相信生活和世界就是这样了。不管它是别人眼中的好,还是坏。“一定有更好的办法。和更好的世界。即使我做出的一切都看不到所谓的成效。即使这改变在我活着的时候甚至也看不到。但我不会停下对好的东西的向往,还有向光明的地方行走的脚步。” 这才算理想主义者吧。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阅读答案

战争狂还是理想主义者——人类暴力迷思 暴力趋势下降的这区区几千年时间对于整个人类演化的整个进程来说,实在微不足道。我们的暴力基因并未消失,然而史蒂芬·平克认为,当今世界人性已经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改观,包括政治、法律、贸易和道德观等层面。日趋增长的世界主义倾向使得我们能间接体验世界上其他人的苦难,并感同身受。 即便如此,群体暴力在人类历史中却依然普遍得令人吃惊。其他动物会为了有限的资源或心仪的配偶而相互争斗,但人类不仅会出于生物的本能,还会为文化的原因而大打出手。只有我们人类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或价值观而奔赴战场。这令人类冲突的本质格外扑朔迷离。幸好,我们已经初窥门径,逐渐洞察出集体暴力在历史中渐渐减少的原因。这是有实际意义的:帮助我们解决当今一些棘手的冲突。 我们不是唯一会实施群体攻击的物种。一群狼会组织起来消灭敌对狼群的成员;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会与附近种族的“部队”作战。事实上,我们与黑猩猩演化出了同一个联合心理来刺激我们进行集体攻击。区别在于,黑猩猩的战斗只是为了获取领地,我们的目的却复杂得多。 社会心理学家们早就意识到,引导人们进行群体对抗与进攻这件事容易得可怕。为数众多的实验都向我们揭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文化身份的标记都能够让人产生对“圈外人”的敌意——甚至连随机分配的衬衫颜色都能做到这一点。看似矛盾的是,这种与人对抗的倾向却可能与我们天性中高贵得多的另一面紧密结合,那就是我们无与伦比的大规模合作能力与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种善良与暴力的混杂是有其优势的,因为在部落战争的世界中,当某个群体的成员都倾向于拧成一股绳,并愿意为共同利益而战的时候,相应的就会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研究分析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分析

————————————————————————————————作者:————————————————————————————————日期: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现实主义比理想主义更可贵一辩稿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然而,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对方辩友是否混淆了理想和理想主义,现实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呢?对方辩友是否一厢情愿的将理想主义崇高化,将现实主义低俗化呢?对方辩友的激扬文字,建立在混淆概念和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未免令人遗憾。还是请听我方的观点吧。 现实主义以立足现实为核心,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于客观事实的思想倾向。 理想主义以精神层面为核心,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于主观感受的思想倾向。 可贵的含义是值得珍视,值得倡导。表示的是一种价值取向。 我方不否认理想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今天辩题所要讨论的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平等的思想倾向,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哪个更值得珍视和提倡。因此,我方的标准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哪个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发展。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从大学生现状的角度。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心理。他们有着远大的追求,怀揣着理想,心比天高。却不知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去努力,将自己的精神追求流于空谈。大学生们缺的不是精神追求,而是对于自己的追求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的努力。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真正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从社会现实出发,那么他就不会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对现实主义的珍视与倡导势在必行。 第二,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角度。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现实主义的依托,一个人立足于现实、从客观事实出发,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坚实的基础。同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更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回报社会。珍视和倡导现实主义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必然要求。 第三,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讲。一个社会,理想主义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一个社会想要发展,更需要立足现实,从客观事物出发,脚踏实地的去做。同时,一个社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且不说个人的精神追求有好有坏。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社会分工体系就会紊乱。可能有很多人梦想成为音乐家或者明星,可是这个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明星和音乐家吗?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和历史双重使命,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实现人生价值,并以此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此,我方坚定的认为,当代大学生现实主义比理想主义更可贵。

赵琦:直面人生的理想主义者

赵琦:直面人生的理想主义者

————————————————————————————————作者:————————————————————————————————日期:

赵琦:直面人生的理想主义者-幼教论文 赵琦:直面人生的理想主义者 文本刊记者陈亚聪 9月10日,教师节,北京市海淀区现代艺术幼儿同收到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师德高尚照耀星光路,爱心品莹滋润桃李同”。此外,还有一位已毕业两年的特需孩子家长发来了感谢信。从2006年开始接收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起,此类的锦旗或感谢信,园长赵琦已不记得收了多少。 1994年,即将大学毕业的赵琦到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做义工,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个“白闭症”群体。她没想到,十年后,自己的儿子也成了“星星的孩子”,更没想到,20年后自己会成为一所幼儿园的同长,领着一群人探索融合教育。教育,是唯一的出路 融合教育,就是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在正常发展的孩子群体中接受幼儿同教育。十年间,现代艺术幼儿同除了接收部分特需孩子进园接受融合教育,还为其他幼儿园和一些散居的特需孩子提供康复服务,至今已有160个孩子受惠。在同接受融合教育的特需孩子中,85%可以升入普通小学,比如今年毕业的4个孩子。 有人说,“你看,儿子成就了你的事业”。赵琦不爱听这种话,如果可能,她愿意用自己的一切,来换回儿子的健康。但那是不可能的,白闭症是终身残疾,她只能选择勇敢地面对。 2004年,赵琦和先生结束了三年的援助非洲项目回国。不久,他们发现两岁的儿子几乎不跟人沟通,如果要什么东西,就拉着人过去。他们怀疑儿子就是报纸上说的白闭症。可当时,就连赵琦的母亲,一位北京市儿童医院的儿科专家,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发展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二、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三、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丰收 四、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家与作品※ 五、寻求新的替代:革命英雄传奇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概念: 革命历史题材因所具有的革命内涵而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历史题材严格区分开来,它特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具体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 开端:解放区文学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开始就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有着较明确的规范,并由此而同“历史小说”严格区分。至于在解放区创作的那批作品,也就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奠基之作。特殊意义:革命历史小说承担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革命历史小说讲述的是革命之所以产生的必然性,人民由挫折、失败走向胜利的规律性,以及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推翻一切反动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合理性。为了实现教育功能,革命历史小说高扬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卓绝中的乐观主义,生死考验而前的坚贞不屈,构成了革命历史小说中常见的场景和主人公的性格核心。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革命历史小说在表现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时,往往比其他题材的小说更具有震撼力和崇高感。 发展原因:受到特别关注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革命历史小说有着诸多良好的发展条件: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家亲身经历了这些伟大斗争,为英雄立传的激情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把笔触伸向那些可歌可泣的业绩;建国前在战争控惚的岁月里作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从容地进行艺术构思,建国后和平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都使革命历史小说在建国初期能够迅速崛起,成为与描写农村生活创作并驾齐驱的两大题材之一。其涉及作家之广,创作成果之多,艺术水准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在本时期的创作中都是独占鳌头的。 发展过程: 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 60年代:左倾思潮带来严重干扰 本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艺术特点 (1)强烈的故事体和纪实体特征 (2)革命历史小说的成熟,集中地体现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其标志是作家对“史诗性”的追求和一批作品体现出来的“史诗风范”。

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不久前,一位退休的将军在沈阳看过卢铿的项目并找卢铿谈话,他最后竟大有感慨地说,你也是英雄。这话与我评说冯大侠的内涵倒有一种暗合。如果这位将军见到冯仑,可能也会说同样的话。唯一不同的是,卢铿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冯仑则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卢铿: 住宅产业经济哲学思考 卢铿是人物,是中国房地产业精英层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 很欣赏他信步走进我们杂志社的平和,很喜欢他略带四川乡音普通话的亲切,很敬重他面对产业以及超越产业思考表现出来的睿智,但这种睿智并非来源于他苏格拉底式天庭的气质,恰恰相反,是在随便哪一间干净的小饭庄,既无烟又无酒的面对面中,那种有言或无言、有形和无形的自然流淌。 我是第一次接触卢铿先生,但我感觉已经认识了他很久。我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卢铿,但我相信即使三年不见,再见时仍然能找到那种默契的感觉。这一切都来源于他首倡的那个“新住宅运动”。 和卢铿面对面不可能不立即谈到“新住宅运动”,我那一刻的感觉恰如《摩柯观止语》云: 随其远近,任纵沉浮,不妨误入邪境,方能登入大道。一境一道,将是卢铿中国房地产之旅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标志。

卢铿语录 每代人都需要历史文化的启蒙(冯骥才语),每种新兴产业的历史文化启蒙也同样不可或缺。如果要用最浅白的语言解读卢铿的房地产从业史,那就是卢铿不仅要让华新国际建造一批最好的住宅,而且要留下之所以能造好住宅的思想和方法。穷卢铿毕生之力所能营造的优秀住宅毕竟有限,但关于住宅的历史和文化启蒙,却能裂变和胎孵出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新住宅。这正是卢铿先生让人敬重之处。 介绍卢铿的思考,莫若卢铿自己的语言。稍加辑录,便成一篇铿锵有力、大气磅薄的檄文。 “住宅产业是一门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生活空间和生命空间的伟大产业。住宅是永久站立在地平线上的艺术生命。” “住宅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推动内需增长的火车头,是跨越一、二、三产业的产业链!是国家的命脉产业和母产业。” “没有一个产业如同住宅产业这样更直接地关注着人生的全程,更深刻地反映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住宅产业是最能兼容科学的现代化、艺术的风格化和哲学的人格化的一门产业。” 还要谈到美: “美是神圣的,审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来就贯穿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之中。对于住宅产业企业,企业人的审美意识尤其重要。” 智慧的策划、人与自然的规划、美观和实用的建筑设计。正是一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看遍古今世事,体验百态人生】理想主义:人类悲剧产生的真正根源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教育,就是要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并举出无数在理想旗帜下,成长起来的英雄,作为我们效仿的榜样。也许还真有过一些效应,我们都做过成为英雄的梦想,并以少年英雄自诩。长大以后,我们又被某种社会理想所困惑,让我们把终身献给那莫须有的精神海市蜃楼。现在这些理想早就破灭了,关于理想的信仰早就被无情的现实吞噬了,唯有一些理想的骷髅,映衬在现实阴霾密布的低空之下。 现代诗人穆旦在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也就是那场被理想燃烧起来的灭顶之火后,写下了这样的《好梦》诗,他写道:因为它是从现实的谬误中生长,我们由于恨,才对它滋生感情,但被现实所铸成的它的形象,只不过是谬误的另一个幻影,让我们哭泣好梦不长。它很形象地概括了理想主义给社会以及人生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甚至让无数生命之塔随之坍塌。 于是,我们不得不对神圣的理想产生怀疑,究竟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理想,给我们的人生是加速的推力,还是沉重的包袱呢?当我们考察人类历史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其实都是因为理想主义,而造成他们人生以及事业上的悲剧。正如鲁迅说的,把他们最美好的一面,最绚烂的生命,撕破给世人看。鲁迅经过对知识分子人格的检讨中,认为知识者往往缺乏接受历史真实的能力,往往对理想实现的真实过程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总是由狂热迅速归于幻灭。 社会学家希尔斯说,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人对于神圣的事物具有非比寻常的敏感,对于他们宇宙的本质,对于掌理他们社会的规范具有非凡的反省力。在每个社会中都有少数人比周遭的寻常伙伴,更探寻、更企求不限于日常生活当下的具体情境,希望经常接触到更广泛、在时空上更具久远意义的象征。在这少数人当中,有需要以口述或书写、仪式的表演和崇拜的活动,来把这种内在的探求形诸于外。穿越当下具体经验之屏幕的内在需求,标示着每个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存在。 这就是理想主义思想产生的最好概括。而观中国历史,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志士一路走来,总是反复演绎着因理想而癫狂,到因破灭而痛苦的人生悲剧。如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陈独秀、李大钊等。他们对现实永不满足,对未来坚持更高的追求和更美好的向往,去作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去承受不尽的磨难和无数的牺牲。他们想改变世间中所有不满,想成就心中的乌托邦,却忘了大部分的理想,只不过是对既成历史事实的命名,或意念的反动而已。所以这些理想的代言人,最终还是被时代所抛弃。 几乎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理想悲剧,而在中国,有一种道德理想的悲剧,却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中国以儒学为国教,孔子称赞颜回穷居陋巷、而不改其志,孟子教导后人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也。而孔孟以来,中国人即以舍生取义作为最高道德理想,以渴死不饮盗泉之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作为经典的人格美,鼓动着历代读书人去身体力行。 中国封建时代塑造了无数民族英雄,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不是识时务的俊杰,不是知命的智者,因为他们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追求的不是成功,不是

领导力与执行力的心得体会

领导力与执行力的心得体会 所谓执行力,是在约定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任务,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执行力最低的标准就是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二是效率,也就是工作的质量,可能是指时间上的,比如提前了多少时间完成,可能指的是成本,也可能是指结果的完美程度。 一、通过学习《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提升》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执行力是企业管理中最大的“软肋”,管理中有许多的理论,告诉中层管理者如何制定策略,如何进行组织变迁,如何选才、育才、留才,如何做成本预算等。可是,该如何执行这些想法,却往往在过程中被忽视,作为中层管理者,重塑执行的观念有助于制定更健全的策略。事实上,要制定有价值的策略,中层管理者必须同时确认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条件来执行。要明白策略原本就是为执行而拟定出来的。所以,提升人员的执行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执行力是否到位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的角色不仅仅是制定策略和下达命令,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执行力。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管理者很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管理者如何培养部属的执行力,是企业总体执行力提升的关键。如果员工每天能多花十分钟替企业想想如何改善工作流程,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管理者的策略自然能够彻底地执行。 而领导力:领导者领导的是人,换个角度说其实领导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最终成为一种行为。领导力的三要素: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指导能力与领导能力。 1、提升执行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执行能力欠缺。员工平时能否充分发挥,决定其投入程度,而投入程度又受到公司对他的要求和向他提供的资源两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应该对执行人员进行执行前强化培训,让执行人员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目标?这样才能目标一致,执行到位,各尽其责。 其次,要明白自己的工作依据。这是我们工作执行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工作执行的目标。这也就是说,要知道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依据在哪里,这些依据是否还在执行。 2、强化执行动机 使员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在接受工作后应尽一切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把工作做好。作为中层管理人员一定要有做事情的实干精神,公司最需要拥有不懈的求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中法战争期间双方

【条约体系下的晚清邦交】 SOCIAL SCIENCE JOURNAL 轴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中法战争期间双方 对国际法的不同态度及运用 张卫明 [摘要]中法战争时期,中法双方对国际法的态度与运用,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初识公法的清政府在战 前频频引用“公法”评论中法关系,表现出高昂的国际法意识;在战争中通过公开宣战、保护外侨、要求他国中立 等公战程序,首次集中地运用国际法处理国际关系,努力维护国家利益。与之相反,深谙公法的法国却屡违国际 法,其背约肇衅、武装踞港、残暴害敌、虚力封港等一系列强权行径,对国际法权威和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挑衅。 总之,近代国际法对于交战双方而言有着泾渭分明的意义和作用,体现了中外关系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 突与矛盾。 [关键词]近代国际法;中法战争;主权;态度;运用 [作者简介]张卫明,1981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9)04—0119—06 在晚清数十年间,唯有中法战争中的国际法现 象格外引人注目。从纵向历史反观,清政府在战前 表现出空前的国际法意识,并且在战争中主动地以 国际法为行动指南和外交武器,这在晚清外交史上 是一次绝无仅有的典型范例。再从横向历史来看, 中西方在国际法问题上的态度和运用有着天渊之 别,国际法对于交涉双方也有着性质各异的意义和 作用。质言之,中西方对国际法各有诉求,而双方 不同的表现恰恰隐喻着主权与霸权之争。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向世界敞开国 门,大清王朝由此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奇变”。 一部分主持外交的清朝官员开始从中意识到一种 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出现,进而对传统外交进行 反思,认为“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欲以成法制 之,..诚未见效也”;“盖不变则战守皆不足恃, 而和亦不可久也”[1]。面对空前繁杂的国际往来 和交涉,清政府深感“九州岛外之国林立矣,不有 法以维之,其何以国”[2]。因此,了解国际法、通晓 国际法以应时局成为当务之急。 当时屈指可数的国际法汉译本有:美国传教士 丁韪良组织京师同文馆师生翻译的《万国公法》 (1864)、《星轺指掌》(1876)、《公法便览》(1877)、 《公法会通》(1880)四部著作。这些著作所阐发的 国际法规范,不仅被纳入晚清新学知识体系之中,

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根本区别

今天在人人上看到一篇文章“你想我白天变成高富帅还是晚上变成高富帅?”,文章在结尾处写道,那个男的就愿意做屌丝,伊丽莎黄一口老血,丫的不按套路出牌,一语点破,人都为了自己。从技术层面分析,亲密关系确有这么一说,也可以推理到其他事情上,就是比如这个男的跟你结婚了,他反而觉得活得没以前自在了,他可能会选择离婚,没人会因为别人的喜好改变自己从而使得生活满意度下降。 不过男孩子到底是男孩子,继续从技术层面说,你想和谁好,自己一点不改变,生活水平无缘无故地上升,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可以是一时的,可能对方有所退让,但并不是长久的。 李孟潮说,爱情有三个阶段,浪漫幻想,权力争夺,和整合磨合。三十岁以后的人可能会没有浪漫幻想这一阶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些年龄越大的人越“现实”的缘故。 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我看到有很多朋友不喜欢这个黑小清新的故事,其实里面暗藏玄机。表面小清新,实质是理想主义,表面黑小清新的,实质是现实主义或是愤世嫉俗。 王尔德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叫夜莺与玫瑰,里面黑了三种人,代表愤世嫉俗的蜥蜴,代表腐朽知识分子的小男孩,和代表拜金主义的小女孩。 愤世嫉俗和现实主义不完全是一回事,有时候理想主义者遭遇现实的打击,也会在人生某些阶段变得愤世嫉俗。 愤世嫉俗的真正内涵是不信一切,而现实主义的内涵是信现实,也可以叫务实。 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自我的定义,也就是他们的存在感的来源。真正的,纯粹的现实主义者,特别务实的人,比起自己是什么,更在意自己有什么。开始我写他们不在乎自己是什么,但在乎自己有什么是错误的,我必须更正一下。这些人很可能也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然而,他们认为自己是什么就等同于自己有什么。 比如,你问他,你是谁?他告诉你,我是 知名律师,有多少多少钱,老婆漂亮,孩子学习好。 而理想主义者更倾向于强调自己是什么,多于自己有什么。 这一点我区分了好久,今天才绞尽脑汁才想明白。我说说自己以前的困惑吧。以前我看到有学者这么分析有钱是内在还是外在,他认为是内在。他给的理由是,人有两个自我,生物我和社会我。生物我就是长得好身体强壮,社会我有三个层面,政治地位,文化地位和经济地位。所以有钱和有才是一样的,都是内在的。 对吗?真是这样吗?乍一看像这么回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郭敬明的文化地位很高,有人看到这儿会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迎合了快餐文化和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理状况,名望很高。韩寒也是,不过韩寒属于伤仲永类型的,少年才气散尽,也有高声望。那很多人不喜欢他们写的东西,也不会想要成为韩寒郭敬明。所以,真正希望自己更“有文化”的目的绝非高的或更高的文化地位,而是希望更好的自己。 以前我也困惑这个问题,人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步入社会的人都想荣华富贵有地位,那自我是存在的,还是泡影? 一个好友,她的名字后缀是eternity,可以说,追求自身,而非仅仅占有的,这种人无疑更倾向理想主义。他们想追求比占有什么更多的东西,更加趋于永恒的东西,世俗泛称为精神。精神是自为的,非占有的,人既是精神的生产者又是拥有者,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是抛去市场经济的,常常会有所谓的共鸣,也就是分享性质,非独占的。 而现实主义者的存在感来源与他有什么,占有的东西是外来的,非自为的,也没有流动性,是独占的。 理想主义的视角是世界性的,宇宙间的,因为他们总企图找到永生的证据。 从人格上讲,我不同意理想主义自恋,现实主义不自恋的说法。事实上,理想主义的自恋程度很高无疑,但现实主义的一些人自恋程度也很高。我不太喜欢经常拿技术层面分析的原因

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古希腊悲剧的特点:1、借用神话题材,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途径和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2、着重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行为,整个气象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显出崇高、庄严的风格。3、有固定的结构程式和表现形式。4、最突出的是神人同形同性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及其代表作:1、埃斯库罗斯《波斯人》、《七将攻忒拜》、《祈援人》、《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后两本亡佚)2、索福克勒斯《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特拉基斯妇女》、《厄勒克特拉》、《菲洛克忒忒斯》、《俄狄浦斯在克罗诺斯》 3、欧里庇得斯《阿尔刻提斯》、《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安德洛玛刻》、《特洛伊妇女》、《海伦》、《伊菲革涅亚在陶利斯》 古希腊神话几个主要的神的名字:宙斯(雷电神)、赫拉(天后)、波塞冬(海洋神)、波塞冬(海洋神)、得墨忒尔(农神)、阿波罗(太阳神)、阿耳忒弥斯(月亮神)、 雅典娜(女战神)、阿瑞斯(战神)、阿佛洛狄忒(爱与美神)、赫菲斯托斯(火神)、赫耳墨斯(神使) 中世纪四种文学样式:(1)教会文学(2)骑士文学(3)英雄史诗(4)城市文学 后期英雄史诗的代表作:法国《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古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 但丁《神曲》的结构,两位引领者的象征意义:地狱 33歌炼狱 33歌天堂 33歌 维吉尔引导游地狱和炼狱,是人的智慧和理性的代表; 贝阿德丽采(又译:彼亚德丽丝)引导游天堂,是神的智慧和爱的象征。 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歌集》 “英国诗歌之父”:杰弗利·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十日谈》的主题。薄伽丘 1、抨击禁欲主义,歌颂爱情,肯定人的自然欲望。 2、揭露宗教人士的虚伪和神学教条对人的正常欲望的压抑。 拉伯雷及其代表作(主人公姓名):拉伯雷(1483?—1585)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平民倾向人文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巨人传》以法国中世纪民间故事为题材,写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巨人父子的故事,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意识。《巨人传》主人公姓名是卡冈都亚、庞大固埃、格朗古杰 莫里哀及其代表作(主人公姓名):莫里哀(1622-1673)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剧作家,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出生富商家庭,10岁丧母。外祖父常常带他看戏。莫里哀酷爱戏剧,自愿放弃继承权,21岁参加了剧团,取艺名莫里哀。从当喜剧演员到做剧团领导人,自己动手创作剧本。1673年2月17日,抱病演出《无病呻吟》,卸装后咯血而死。终年51岁。《伪君子》答尔丢夫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奥赛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 雪莱及其代表作《西风颂》(名句):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1792.8.4~1822.7.8),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