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_杨晓惠

浅析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_杨晓惠
浅析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_杨晓惠

2010年第8期(综合研

究)

成、发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彼此之间又不是孤

立的,常常是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影响。

三、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施教

《教育论》中的一大教育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学生个性差异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要求、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师应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大致确定一个学生具备哪些心理特征,而后施教。对学生的教育,必须注意根据个性心理特征施教,通过教育去扬长避短,塑造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差异,去观察、分析、综合,洞悉全貌,因材施教。

(一)个性倔强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特征是喜欢与人交往,情绪往往表露于外。他们热情、果敢、爽朗、为人耿直、精力充沛、有进取心、不怕困难,但是脾气暴躁、任性、粗心、性急,甚至刚愎、暴戾、好斗。对这类学生的教育,教师要注意培养其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和有自制力的品质。必要时,可以进行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还要提醒这种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随便发火,要以礼待人。

(二)个性活泼好动的淘气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特征是机敏、灵活、亲切、热情,兴趣广泛,但是同时也伴有情绪易于波动、轻浮、散漫、不踏实等特点。对这类学生,教师应教育他们做事时

要集中注意力,着重培养其刻苦精神,养成做事踏实认真、有始有终的习惯。要严格要求,多给他们一些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帮助其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三)慢性子学生

这类学生善于克制自己,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不喜欢活动和交际,表现出稳重、坚定、踏实、有毅力、有耐心、安分守己、态度持重等特点,但也固执、冷淡、迂缓,常有惰性,甚至萎靡不振。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有耐心,给予他们考虑与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并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活动来克服冷漠感,注意培养其敏锐的反应和办事果断的作风。

(四)敏感而多心眼的学生

这类学生细心、谨慎、守纪律、观察敏锐、富于想象力,但孤僻、狭隘、多疑、胆小、优柔、行动迟缓、缺乏自信心。对这类学生的教育需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且批评不要过于严厉,否则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应采取耐心启发的方法,使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要多加鼓励,培养其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工作的能力,还应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他们合群,遇事不畏艰难。

总之,了解学生装个性差异是我们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而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教育获得成效。

[责任编辑:郜东星]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毛泽东赞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作为“现代知识界的卓越先驱”,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体系,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纵观蔡元培一生教育之论述,当以培养完全人格为其教育思想之根本,文章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并从

中挖掘其当代意义。

一、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提出

1912年5月,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大厅里,一位身穿青色长衫、戴着一副深边眼镜的中年议员正在慷慨陈词:“普通教育务顺应形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专门教育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习。”这位议员就是蔡元培先生,他正在阐述自己关于共和国的新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应当以养成健全人格为目标。后来,他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这一思浅析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杨晓惠*

*[作者简介]杨晓惠,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系讲师(安徽安庆246003)

[摘

要]“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

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对于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仍然具有可以借鉴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完全人格;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26

想。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教育会议上,蔡元培先生又受教育部委托,向会议提交论文《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其中便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那么,何谓完全人格呢?1917年1月,蔡元培指出学校教育“欲符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人格”,并认为“完全人格,首在德育,次在智育,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1919年2月,蔡元培在《教育之对待发展》一文中也指出:“群性、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完全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在蔡元培先生看来,完全人格是德、智、体、美四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个性和群体的统一,是身心两方面的协调统一。因此,培养完全人格的教育是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促进个性和群体协调发展的教育,是促进身心两方面平衡发展的教育。

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蔡元培先生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固有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民主、自由新思想。面对中国落后腐败、危机四伏的局面,在教育救国思想的指导下,较完整地提出了完全人格教育思想。

(一)时代环境的要求

任何思想意识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环境,时代背景和具体的历史环境是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精神意识形成的土壤。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全国人民奋起抗争,致力于救亡运动。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随之而来的列强瓜分,以及戊戌维新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更使忧国忧民的蔡元培认识到仕途之路无法救国济民,要想摆脱落后挨打,寻求国家富强,要从文化层面入手,从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入手。于是,他选择了“教育兴国”这一救国之道。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继承

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来看,中国自西周时期所形成的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已经含有了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因素,以德育为主,其他各育均服从德育的需要。蔡元培自幼饱读经书词章,国学基础雄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他自然继承了这一教育思想的精华,认为这种“对人的身心予以全力关注”的教育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对西方教育理论的汲取

蔡元培曾三次到西方发达国家求学和游历,系统而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哲学、美学、文学艺术、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在德国领悟到大学教育的理念,在法国接受了美育思想。尤其是通过学习及实地考察,对西方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西方教育思想中,最直接、最深邃的应当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

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19世纪以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

会主义思想家提出了智力和体力和谐发展的思想,这

是培养人的又一种理论模式。蔡元培从西方这些教育

思想中接受了有价值的东西,最终促其形成了完全人

格教育思想。

三、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德育

蔡元培认为人性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知、

情、意,三者虽然不可偏废,但从量上相比,“意”

最广;从顺序言之,“意”最先。在这里,意者,所

谓德也。蔡先生认为当时社会风气败坏,“私德不修,

祸及社会”之事不可胜数,要改造这些腐败情形,须

将德育作为养成完全人格教育的根本。同时,他将道

德教育视为救国的一种手段,“人民无道德心,不能

结合为大事业,以与外国相抗。”还特别指出,要培养

公民抵抗外侵、保卫国家、振兴实业的本领和技能,

“必先养其道德”。蔡元培大力主张“积极道德”和

“消极道德”并养,“消极道德”是指道德教育所要达

到的最起码要求,如不侵害他人的权利、修己养性等。

“积极道德”是指一种“劝导人、使为人”的道德,即

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蔡先生看

来,一个人只具有“消极道德”是不够的,“消极道

德”应与“积极道德”相辅相存。所谓修德者,“当

自消极之道德始,而又必以积极之道德济之。消极之

道德与积极之道德,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焉,必

不可偏废也。”

可见,在蔡元培的完全人格之教育的思想中,德

育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若

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

也”。早在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时曾发表演说,强调

公民道德教育是教育方针的核心,是全部教育的中坚,

好比人体结构的“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

所以,道德教育对“完全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

的作用,要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必须抓住德

育这一根本。

(二)智育

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科学理论研究的指导,以

及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构成了蔡元培智育思想之内

容。关于如何实施智育,蔡元培提倡进行启发式教育,

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

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同时他强调

教育必须有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认为如果教师引导,而

学生不积极主动,只会死记硬背,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效

果;如果仅教师因材施教,而学生不自省,不明了自

己的特长和不足,那么同样也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通过智育救国是蔡元培重视智育的重要原因。他

深感中国传统教育偏重于培养“文化素养”,没有面向

更高的科学教育,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源于科学技

术的落后。故认为,“自人文进化,而国家之贫富强

弱,与其国民学问深浅为比例。……文明国所恃以竞

教育评论

27

2010年第8期(综合研

究)

争者,非武力而在智力。方今海外各国交际频繁,智力之竞争,日益激烈。”虽然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影响世界的科学文化,但在近代已落后于人后,欲急起直追,须“一改空谈之旧习,致力于实际之探讨,国家前途有望焉”

。蔡元培寄希望于智育增强国家的实力,缩短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三)体育

在强调德育、智育的同时,蔡元培也没有忽视体育。他认为,无论从德育还是从智育看,没有体育是不行的。健康的身体不仅是实践道德要求的基础,而且是从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础,“未有学焉而不能知,习焉而不能熟者。其能否成立,视体魄如何耳。”蔡元培认为,国家之所以落后、之所以备受外强欺侮,重要原因之一是军事不发达,国民体质不发达。欧美各国军事力量强大,在于他们重视体育。因此,蔡元培主张“各学校应一律提倡体育,国民身体既强,临时授以军事知识,亦可执干戈以卫国家”

。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他说:“其实体育最要紧的,是合于生理。若只求个人的胜

利,或一校的名誉,不管生理上有无危险,这不要说于身体上有妨害,且成一种机械的作用,便失却体育的价值了。

”这一体育思想,扭转了封建教育“四体不勤”———只重埋头读书、不重运动的风气,对中华民

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美育

在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中,美育占有独特地位。蔡元培认为人的心理品质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三者应和谐一致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于智力,美感教育则不属于知识与意志,而是直接与情感相联系,属于“感情”,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及作用是德育、智育、体育难以取代的。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感情,可以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习惯,可以使人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可以引起人们创造之精神;可以丰富科学知识、充实人生意义,还可以使人学习科学时增添一种勇敢活跃的精神。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更可以成为改造社会和救国的工具,“美术与社会的关系,是无论何等时代,都是显著的了。从柏拉图提出美育主义之后,多少教育家都认为美术是改造社会的工具”

。蔡元培期望通过美育改造社会的腐败风气,从而“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因此,蔡元培提出“知识以外兼养感情,就是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

。要求知识与感情兼养,科学和美术同求,智育与美育并举。他还提出了系统的实施美育的方法。

四、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

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德、智、

体、美和谐发展,强调生理与心理、精神方面的协调发展,四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不可偏废。为此,蔡元培曾形象地用人的身体来比喻诸育的关系:体育如同人的筋骨,用以自卫;智育好比胃肠,用以营养;德育类似呼吸循环系统,贯穿全身;美育就像神经系统,用于传导。而作为一个健康的人,上述器官必须统一协调,缺一不可。这对我国如今所倡导的素质教

育也具有借鉴意义。教育不仅仅使人获取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关注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人在品德、学识、体能等方面全面发展。蔡先生为拯救旧中国之教育,而大声疾呼“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我们今天的教育难道不也正是培养完全人格的教育吗?

完全人格教育思想还把个人发展同国家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蔡元培认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个性的发展,所以,他把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了培养完全的人格,旨在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现状。为此,必须要通过完全人格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才能使国家逐步繁盛而不衰亡。他把完全人格教育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神圣事业,看到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这与我们所提出的科教兴国有非常相似之处,由此可见蔡元培的远见卓识和独到之处。

总之,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他那个时代所能有的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在那个时代,其完全人格教育思想虽不能实现,但它如炮弹炸毁了封建教育之营垒,如明灯指引着中国教育发展之方向。并且对于我们今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仍然具有可以借鉴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l980.

[2]王阳安.蔡元培德育思想体系新探[J].中国德育,2006,(3).

[3]梁柱.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与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4).

[4]魏会茹,何俊华.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浅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5).

[5]汤广全.自由与和谐———蔡元培“五育并举”观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

[责任编辑:李静]

28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教育大家,面对当时诡谲变幻的的社会现状,他不仅从理论上对教育与国家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立足实践,对当时的北大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经常也作为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点。在此,特将其主要观点汇总,以供大家学习之用。 一、五育并举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完全人格。追求的是人员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围绕这一观点,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前三者偏向于现象世界之观念,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在这个知识点中,考察方式主要有三种。 1.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包括哪些,多选题备考。 2.五育中的核心是哪个?公民道德教育 3.以美育代宗教是谁提出的-蔡元培 二、北大改革 (一)改革校风 学生观:抱定宗旨,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教师观:热心积学,学旨第一。 发展科研所,广积图书 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二)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四)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废科设系;设选科制 这个知识点经常会以多选题或者表述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出现。经常考到的知识点有 1.蔡元培北大改革中提出的办学原则 2.蔡元培北大改革中学科和教学体制改革的内容 3.蔡元培北大改革对校风的改革内容 三、教育独立 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活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 罗承舜 (1989年7月)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曾办爱国女学,培养反清革命人才;改革封建教育,首倡德、智、体、美四育;整顿北大,创学术明主新风;改革学校领导制度,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提倡科学精神,创办中央研究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同志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一生:?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蔡元培先生在伦理学研究上颇有造诣,曾编著《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伦理学史》;翻译了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发表了大量教育论著。他生平重视道德修养、砥砺德行,品德高尚。他的伦理学思想以道德教育最为突出,形成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坚、造就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兴旺为宗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以求远效、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德行相结合为方法的德育思想体系,具有时代特色。 本文着重从蔡元培先生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初步探索德

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从蔡元培先生的德育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更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益的养料,为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智力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服务。 一、德育的地位 蔡元培先生从康德的二元论思想出发,把世界划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现象和实体。在现象世界中,有人我之差别和幸福之营求,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实体世界则泯营求而忘人我,以摆脱现世幸福而纯任自然的作用。后者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他认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亦无执着;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近于领悟。为此,他提出了以道德为中坚,?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兴旺的德育宗旨。他主张,要造成完全的人格,就要以?自由、平等、友爱?为德育大纲,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他说:?对公民道德的纲领,揭法国革命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由古义证明说:自由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盖古者谓之义;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古者盖谓之恕;友爱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也,古者盖谓之仁。?(《蔡元培教育文选》第241页)?三者诚一切道德之根源,而公民道德教育之所有事者也。?(《蔡元培选集》第9页)他强调,要造成完全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刘静 摘要:自由主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础,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完全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目的在于为教育争自由。 关键词:自由;教育;蔡元培 一、自由的理想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自由的涵义:一是向外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理性为基础和根据的,强调在理性面前个体都是平等、自由的,反对任何人为的压制。这种自由观比较重视权利的观念,把自由视为一种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如强调政治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人要争得外在的自由,必须寻求建立种种制度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不受外部的侵犯。西方古典传统的自由强调的就是这种向外的自由。二是向内的自由,主要是指一种意志的自由或伦理的自由。此类自由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是指向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像中国古人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从心所欲不逾矩”,“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个不受干扰的自由境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其主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是其哲学基础;在文化上,它拥护思想自由,反对思想专制;在经济上,主张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强调“有限政府”和立宪制。可见,西方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正是社会的自由或者说向外的自由。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在风云变幻的情势下登上历史舞台。刘军宁先生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学习和引进是从自由主义半途开始的,而不是从自由主义的根本处──以洛克、孟德斯鸠、休谟、斯密、柏克、洪堡、贡斯当、托克维尔、阿克顿等人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开始的,“即使是严复也是怀着‘先天下后个人、先强国后富民’的中式士大夫的使命感,而且对自由主义抱持着工具主义的态度。”[1]因此,这就使得中国的自由主义更加带有自己的特色。李慎之先生在《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的发轫与复兴》中认为:自由主义意味着人必须自尊、自强、自律、自省,并对他人要尊重、宽容;自由主义者不但乐于听取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而且保护反对意见。他指出,在中国“自由主义可以是一种政治学说,可以是一种经济思想,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哲学。它可以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2]而且,他认为,虽然中国传统中有许多是阻碍自由主义的,但是在像儒家和道家这样的主流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与自由主义相互促成的资源,“蔡鹤卿先生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2]蔡元培自由主义的思想正是他追求中西古今文化融通的结果。 蔡元培认为,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接触,取长补短,从而产生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文化。 [3](p.50)就中国文化而言,学习西方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吸收而消化之,尽为‘为我’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名言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论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 摘要: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主张五育并举,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关键词: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一、蔡元培完全人格的理论基础 倡导教育、注重培养以救国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战火洗礼而得的教训,志在救国的蔡元培认为应当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在辛亥革命前后三次出国留学,系统而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对不少学科都有研究。这为其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在留学过程中,对西方教育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其中,对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全面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随后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蔡元培从这些思想中,认识到中国旧教育的不足,并从中得到有价值的理念: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和完美人的形式;通过德、智、体、美促进个性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视儿童为教育主体,教育要依据儿童的自身发展要求和规律促进其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 蔡元培在留学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固有文化遗产,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19世纪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新思想,从而提出了“完全人格教育”的理论。“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健全人格 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其目标是强兵自卫。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他反对道德教育只是去简单地背诵信条,而必须身体力行。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因此,在他的教育独立思想中提到教育应脱离宗教而独立。 (二)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肖川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 ???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 “人格”是一个内涵非常歧义的概念。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人格的定义、人格的描述、人格的区分、人格的内涵以及人格的评判标准也就不同。例如:心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是人们自然的生理活动和生命活动。所以,它总是从人的生存上或是人的发展上或是精神上来描述人格,把人格分成正常与异常,并试图纠正异常人格以归于正常人格;法学的观察角度的侧重点是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所以,它常常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由的不自由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人格;而伦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则是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活动。所以,它常常从人性的规定和文明的发展上来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区分为道德和不道德的、高尚的与卑下的,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卑下的人格,弘扬高尚的人格。各领域对人格的区分,虽然反映了各自领域对人格研究的特点,但又不是泾渭分明的,相互间的关系是交叉而又复杂的。 ???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一词,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换句话说,向世界显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美国学者B·R·赫根法指出:“人格这个术语来自拉丁词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把人格定义为面具等于把人格视为人的社会自我,正是人的这一方面被人用来向社会显露他自己。这个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还有某种隐私的东西没有被显露出来。”〔1〕 ??? 据张岱年先生考证:“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势力的压制。”〔2〕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德高望重者则人格高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格即思想人格。这种文化心态是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的折射和积淀。 ??? 有学者概括出,我国理论界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人格:(1)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由于我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所以“人的品格”成了我国学术界对人格的主要看法;(2)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3)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叫“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相当于“人的资格”。〔3〕 “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姓名:王言秀学号:065100060 班级:2006级初等教育 摘要: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明,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于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蔡元培少年时尊崇宋明儒学,学作八股文,为奇古博雅,17岁即中秀才,次年中举人,进士,28岁官至翰林院编修。但是他无意做官。 以下是我对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认识: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浅论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1

论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和内涵 系别:历史学系专业:学科教学(历史)姓名:乐明月学号:51092902087 摘要: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是我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先驱,毕生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作为蔡元培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子教育思想至今有着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提出该思想不仅受时代的影响而且与自身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该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女子不学,无以自立”,“形成完全人格”,以及开女禁,提倡男女同校三方面。关键词: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 中国绵延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所谓“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把女子排除在受教育之外,不但使女子的身心受到了禁锢,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晚清时期,一些富有眼光和男女平等的先进知识分子受东学西渐的影响,开始提倡打破对女子的禁锢,发展女子教育,实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就是这些倡导者中的代表人物,他十分关注中国女子教育问题,并为女子教育构建出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呼吁社会重视女子教育,“求国富强,人人宜受教育”,[1]416既欲令人人受教育,自当以女子为最重要之事”。[1]418蔡元培是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在推进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一、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 (一)受时代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传统教育有了男女的严重差异,女子教育只是男子教育的附属和一种近似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如此大环境下,女子所谓的“闺阁“式的教育,其内容不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类似《女儿经》《女四书》等封建读物,在教育层面依然使女子安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晚清随着封建社会收受了来自自身以及外部的种种挑战后,封建思想也逐渐开始松动,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开始萌发并发展开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女学或多或少,或浅显或深入的提出了一些看法。鸦片战争震碎了天朝美梦,甲午战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兵败的深层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教育救国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在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也开始觉醒,认识到主体意识以及女子教育对女子解放的关键性;另外西方教学在中国兴办女子学校,启发了先进的中国人。这就是蔡元培所处的时代,他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赋予女子教育深刻的内涵,并把他一系列的主张贯彻到实践中,在北大开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2],无论蔡元培所提倡的女子教育思想还是创办的女子学校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自身的因素 其一,源于蔡元培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在青年读书时代,蔡元培便已经从早期启蒙思想家俞正燮、宋恕等人那里接受了初步的男女平等思想,其中俞正燮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他认为,“自《易经》时代以至于清儒朴学时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见,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为女子鸣不平,总也含有玩弄等意味。”[3]678而俞正燮在《癸巳类稿》及《癸巳存稿》中所作的《女子称谓贵重》、《女》、《贞女说》等文中,严厉批评男尊女卑的陈规陋习,如《贞女说》一文指出,“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也?”如是等等,他的观念“从各方面证明了男女平等的理想”,“我至今仍觉得有表章的必要”[3]678,是他深受影响的几本书之一。同时,他对宋恕关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主张也大加赞扬,认为这些主张是站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立场上说话的。后来他在撰写《中国伦

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_任福全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2.028 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任福全,李 娟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摘 要】 蔡元培德育思想作为我国道德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当代中国德育现状、寻求解决对策的重要参考。蔡元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兼容并包”等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德育思想理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蔡元培德育思想对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蔡元培;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15)02-0115-03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位于首要地位。正如蔡元培所言:“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以道德为根本。”[1]134蔡元培推崇孟子的“良心说”,在他看来人性本善,道德是需要后期培养的,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只有将道德的正能量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其他各方面也才会有一个质的发展。蔡元培正是看到了道德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兼容并包”等公民道德教育思想。这对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在德育教育方面有重要的启示。 一、启示之一:社会层面 “盖尝思人类事业,最普遍最悠久者,莫过于教育。”[2]380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蔡元培具有深厚的儒学文化基础,加之后来留学欧洲,多次受到西学熏陶,“中西融合,兼容并包”,孕育了蔡元培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蔡元培提出了“崇尚自然的理念,彰显个性”的道德教育思想,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的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成长价值,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这一观点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启示。 1.美化社会环境,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人们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条件的好坏。蔡元培德育思想倡导“自由、平等、博爱”,要想把这些内容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再外化为人们的行为,社会就应该努力为公民营造这样一种有利于思想道德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国家或者社会团体能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肃清违法犯罪现象,营造轻松和谐的舆论氛围,创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 2.尊重主体个性,实现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标,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社会必须着重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个性的人,因为我们不是培养“填鸭式”遵守社会规则的人,抑或被模式化了的社会人,而是培养那些能够将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根据自己的主体意识与个性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当前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需要而且必须谨记:时刻关注受教育者内心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3.继承优良传统,促进世界的文化交流。“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蔡元培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其优缺点,应当择善而从之,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学习西方学术的精华。蔡元培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但也要让西方了解中 5 1 1 2015年3月 第28卷第2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engli Oilfield Mar.2015 Vol.28No.2 【收稿日期】 2015-01-08 【作者简介】 任福全(1953-),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 在学习了中国教育名家思想这堂课后,我了解到许多之前自己从未见识过的教育名家,每位大家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思想,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些教育思想不断流传下来,不仅是对历史的的记录,还激励我们也为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篇文章,我结合上课的内容和课外的资料,对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做了简单的总结。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3月28日组织、发起“护国救党运动”,揭开4.12屠杀序幕。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蔡先生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就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次年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又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认为,大学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根据“学术并进相应”思想,他主张学科沟通与融合,反对拘泥保守的课程与学习观。 蔡元培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对旧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聘请有学术造诣的各派人员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请在学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胡适、马叙伦、李仲接(四光)、任鸿隽、马寅初等到北大任教。以后,李大钊、鲁迅也在北大兼课。还留用了有业务专长但思想保守甚至反动的人,像积极拥护袁世凯但学术上与章太炎齐名的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1月9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了把大学打造成思想的天堂,他又提出的办学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蔡元培先生构建的大学理想国中,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广开言路。如果保守残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的。 蔡元培先生这一办学思想的形成,跟他在不惑之年留德求学有关。金耀基说蔡元培德大学思想受德国大学模型之影响,罗家伦则更直接提出蔡元培是受洪堡影响德:“他对于大学的观念,深深无疑义的是受了19世纪初建立柏林大学的洪堡和柏林大学那时代若干大学者的影响。”但是蔡元培却很少援引德国大学为自己的改革主张辩护,他利用德国办学思想的精神,调整后运用到中国。 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于教员的任聘方面。他强调“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他所强调的自由不仅仅是接纳不同的学术流派,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教员的政治主张不横加干涉。他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出身如何,学历如何,均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1917年,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更为大胆的,蔡元培还聘用了辜鸿铭。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虽与蔡元培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蔡元培真正做到了思想自由,聘任他在北大教授英文诗集,发挥他的专长。同时也让辜鸿铭给普遍接受西学教育的同学提供崭新的思路,辜鸿铭用自己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他维护中华传统的决心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 思想自由的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同学们接受各个流派的只是。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李善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风格在同一个地方交错重叠的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4)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根据“学术并进相应”思想,他主张学科沟通与融合,反对拘泥保守的课程与学习观。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蔡元培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对旧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聘请有学术造诣的各派人员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