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

訾清巽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1301班,陕西汉中,723000)

指导老师:路旭斌

【摘要】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他学贯中西,气象博大,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极为复杂,尤其是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教育风尚。蔡元培融合了中西文化教育思想中的精髓,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中既有传统思想的深刻烙印,同时又深受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蔡元培在欧洲留学多年的特殊经历使他在中西文化冲突下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反思、批判,在对西方文化教育进行研究过程中结合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践,形成其系统的教育独立思想。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平等;教育伦理;健全人格;教育独立

(一)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渊源

1.深入了解蔡元培的思想,首先应该对他所处的社会时代有所了解。蔡元培身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剧烈的变革中。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开始了反帝国主义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的历史。在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之下,封建王朝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唤起了有识之士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思考。一些思想敏锐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针对时局围绕国防薄弱、官僚腐败、人才凋敝、鸦片泛滥等方面提出改革对策,随着外来军事的强力进入和世界格局的重新调整,他们认识到了富国强兵与科技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有识之士开始用政治制度的改良与解救民困的人道救民,如洋务派林则徐和魏源的洋务思想和付诸实践的洋务运动。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推动了思想变革的进程,甲午战争的惨败成为了新思想集结力量的导火线,此时的蔡元培正任职翰林院编修,他时刻关心时局变化,中国在战场上的惨败,使他痛心疾首,思想上也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一时期,蔡元培目睹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百日维新运动,这次改良运动中所表达的自由平等思想、道德进化思想、民主政治思想和积极的人权观念,使得蔡元培开始接触和吸纳西学,由此他开始摆脱旧学,与更多的有识之士一样,逐步认识到立足于清政府的改良运动已经不能解救国难之危。

2.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蔡元培决意离京南下,一方面回乡积极办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另一方面把教育作为民主革命的阵地,以寻求解决现实社会积弊之路。由社会政治改良而逐步近于革命之路,社会的激进思想越发浓厚,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清民主革命派,以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为革命目标,通过暴力革命,领导了中华民族的民主革命运动。这说明了先驱思想家在探索拯救国家危亡思想上的日趋成熟,那些积极寻求民主建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推翻封建的专制制度才能达到救国与保证民众民主自由、自由、平等权利的实现,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理想,就在于博爱天下的胸怀与解救民众痛苦的伦理精神。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后,中国的传统制度文化受到了激烈的冲击,然而民国之初,就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辛亥革命时追寻的国家政治理想,只是昙花一现,追究其原因,先驱思想家意识到暴力革命并没有触及到真正的文化内核。思想观念的落后相对于制度的落后是更为致命的,也更加难以改变,经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这些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启蒙。只有教育启蒙,才是启蒙运动的深层内化,它能够使科学与民主成为国人思想方式的有机构成部分。教育启蒙思潮的兴起,是近代有识之士在不断学习西方知识的同时,在我国发展的根本问题上探讨救国之道的反映,那时的蔡元培作为一个旧式的翰林学士,又广泛

接纳了西学,从教育救国之路上认识到教育启蒙的必要性,将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中,他的教育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近现代知识分子在面临时代困境时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二) 蔡元培教育伦理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蔡元培的教育伦理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近代西方先哲的优秀思想,并将两者进行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伦理思想。

1. 中国传统文化对蔡元培的影响

蔡元培首先接受的是旧学教育,自幼熟读经史古籍,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积淀了深厚的国学知识与修养。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影响最深的应是儒家思想文化。在他看来,“是为儒家言,足以代表吾民族之根本理想者也”。[1]他认为儒家坚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是中华民族根本理想的代表。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曾指出,古代的先贤圣人尧、舜、禹等人都有中庸精神,而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更是“标举中庸之义,约以身作则也”

[2]蔡元培认为孔子一直就在坚守中庸之道。他在1931 年1 月10 日所发表的《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的讲演词中提到:“我中华民族,惟中庸之道,常为多数人所赞同,而且较为持久;凡持极端的,一经试验,辄失败。”[3]中庸作为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理念,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理论支柱,它深刻影响了我国历史的发展与进程。蔡元培曾经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引用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阐释其“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蔡元培认为只有“独尊”的单极化思想意识被打破,才能给其他文化以自由生长发展的土壤与空间,让各种文化在共同生长、互相辩论的氛围中互相碰撞,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景象,真正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儒家思想提倡道德教育,也很重视美育陶冶情操的作用。我国先秦儒家的“乐教”,侧重于对人的内心情感的陶冶作用,“礼教”的侧重点在于行为规范,“乐由中出,礼自外作”,[4]乐教”与“礼教”的功能不同,“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5]实际上这两者是分不开的,都共同致力于道德人格的培养,就其本质而言,都属于儒家的伦理教化范围。我国近代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是王国维,他试图用美和艺术来帮助人们摆脱人欲和世界之苦,达到超物欲、超利害的人生境界。蔡元培大量吸取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中重视德教思想的辩证合理因素和王国维美育思想有利部分,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西方有关思想的精髓,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美育思想,并将此运用于国家教育计划的制定当中,以美育辅助德育,再促进智育,激发人的创新欲,实现人类的理想,这也成为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2. 西方思想的影响

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对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开始入侵,这也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收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这激烈的冲撞摩擦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了解到西方的先进文化,而蔡元培在探索中国教育之路的过程中,认识到了旧学的不足之处,认为要通过教育救国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知识。蔡元培曾数次到欧美各国考察学习,深刻认识了西方的教育,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对完全人格的教育目标的形成有深刻影响。亚里士多德以其哲学观为基础,构建了他的灵魂论,认为人有: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与植物灵魂,这三种灵魂,理性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又被称为理智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而非理性灵魂是灵魂的动物部分,又被称为动物灵魂,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植物灵魂主要体现为有机体的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理性灵魂是高级的,动物灵魂是中级的,植物灵魂是低级的,高级灵魂所含的质料少、形式多,低级灵魂所含的质料多、形式少。这三种灵魂是所有人都具备的,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理性灵魂会从出生到成人依此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儿童期主要是身体的发育和生长,年龄稍长时就会有本能需9

二、自由的教育:教育独立思想

1.如前所述,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既超越于物,又超越于“非我”的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个性的自由人格,而要造就自由的个人,则须有自由的教育。教育若要自由,则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3](p.177)这与卢梭所说的———在使爱弥尔成为一名军人、教士或行政官员以前,必须先要成为一个人,是异曲同工的,凸显了“人是目的”的教育理想。他认为,为保证教育的独立性,“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3](p.177)蔡元培不仅认识到教育独立的必要性,而且通过对德国和法国教育制度的考察,他觉得其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他认为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于政治两部分,“专制时代,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5](p.133)辛亥革命推翻专制帝制,建立民国,蔡元培与其他信仰共和、追求民主的知识分子一样,以为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共和时代已经到来,因此,中国的教育也可以“超越政治”了。历史证明,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蔡元培认为,教育要独立,首先要独立于政党和教会。因为相对于教育而言,政党和教会都是作为外在的权威而存在的,它们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去规范限制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是不自由的。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群性和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此处的群性乃是指建立在个性发达的基础上的群性。而政党则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

2.蔡元培指出,政党“鼓励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此等政策,若参入教育,便是大害”,而且,“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而政党又不能常握政权,若把教育权也交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所以,“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3](p.177)其次,教育要超然于教会,是因为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则是保守的,凡论说以《圣经》成语为对错标准;教育是公共的,“英国的学生,可以读阿拉伯人的文学”,而教会是有差别的,“基督教与佛教不同,回教与佛教不同”,如把教育权交于教会,便会损害人们信仰自由的权利。因此,“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教会以外”。[3](p.178)鉴于宗教对人的精神的奴役作用,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12](p.197)因此,“鉴刺激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求,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4](p.33)以价值中立的美育代替信仰专一的宗教,也反映了蔡元培追求自由的教育理想。为落实其教育独立的思想,蔡元培仿法国大学区制拟定中国的大学区制: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大学区,一区以内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都由大学办理。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育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3](p.179)1927年至1928年间,江苏、浙江等省先后陆续实行大学区制。1928年,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的大学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但不出一年,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先后撤销,教育独立的试验宣告失败。试析,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失败,乃势所必然。蔡元培在北大期间,经受了官僚办理教育的弊害,体会到教育受政治的干扰而不能独立的痛苦他以为教育家办理教育,既可繁荣学术,提高教育水平,又可免除政党的干扰。

3.但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种天真空想,因为教育独立与国民党的以党治国、把教育作为政治工具的策略必生格,这从“中华民国大学院”的招牌上就可以看出来。也难怪会有人责难:“大学院而冠以`中华民国'字样,究竟隶于国民政府乎?抑独立于国民政府乎?”“何以大学院门前悬的招牌,不称国民政府大学院,大书而特书曰中华民国大学院”。[13](p.205)虽然大

学院制与大学区制以失败告终,但蔡元培为教育争自由的努力却永远为世人敬仰,其教育独立的思想,因其所蕴含的真理性有永恒的意义。

4.就大学而言,作为研究学理的机关,当它把高深学问作为最高目的时,已经内在地蕴含了自由,因为这时理性的权威已经被放置在高于政治或其他外在的权威之上———即大学本身就意味着自由。如果以政治等外在权威为核心,一切都指向外在的权威,那么学术自由丧失的同时,势必会产生奴役。试问,丧失了学术自由权利的大学又如何承当“社会的良心”,去承担起社会批判的职责呢?因此,任何时候大学甚而教育都不能够成为政治或经济的附庸。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蔡元培的教育生涯,就是为了自由的教育和为了教育的自由而奋斗不息的历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自由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蔡元培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等思想和实践,就是为教育争自由。这些都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新课程教育的启示

1.在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反复强调着!抱定宗旨"砥砺德行"于师友"等方面,从中他对学生所寄予的深切期望和严厉要求可见一斑"抱定宗旨"是要求学生要明确求学的目的,摆正求学的心态,这是就当时学校学生上学有一种混文凭谋官职的风气而提出来的)在演讲中蔡元培义正词严地明确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对于科举制度废除以来,残存的陈旧思想意识的彻底清除)蔡元培以一种大局的意识清扫了充满于学术界的师生间的虫蠹,指出求学如若存在一种投机的思想则必将!误人误己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变革浪潮,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是教育界长期以来为之不懈努力的缘由)当今的高中等教育仍面临着!抱定宗旨"的命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甚至教师都不能定位自身,学生为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接受高等教育,而教师呢在怎样的一种指下完成着怎样的使命呢? 我们的当代学生有没有抱定宗旨? 如果有那将是怎样的宗旨? 我们面对着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 时代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的预期,或许有的学生在上学之初抱有一种通过求学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宗旨,尚且先不去追究这种宗旨的正确性; 有的并没抱有任何的目的接受教育,或是家长的逼迫,或是同辈之间的比较中不甘输于学历的高低,仅此而已; 有的会将是在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当中慢慢地放弃了自己的宗旨,比如部分为了求得更好的职位而考研的学生等等)在这里并非要提倡接受教育前必须树立怎样的一种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而是接受教育强调要有目的性)蔡元培的!抱定宗旨"留给了当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怎样的思考? 笔者认为起码有三)社会与学校要对学生未来的方向有所要求有所帮助;学生自己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要有所指引)这样一来学生未来的发展不论是面向学术,还是面向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处于一种主动的选择的位置,而不至于被动与迷失)!砥砺德行"是一种强调通过教育加强个人的德行修养,推己及人来改变整个社会道德的一种教育思想)蔡元培提倡的道德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与平等的道德教育,也是就当时存在严重的社会积弊,而在教育中提出来的)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所以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2.可见在社会统治与国家治理当中道德作用的不可忽视,而接受教育的学生则更加能够体现社会道德的发达程度)蔡元培在提倡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将西方的道德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相融合,他认为中西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融合应用,而不是彼此排斥或是异化)’世纪末以来我国社会的转型期的特点日益明显,世界化市场化信息化商品化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生活民主政治等等各个层面都遭受着多种观念的冲击)在社会转型期会出现诸如道德沦丧价值观念的混乱等等的社会问题,如果青年一代没有准确的价值尺度,没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定会在这种浪潮中迷失自我)我国正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道德的冲击与碰撞,如何在自身的发展中稳坐不乱,能够在千丝万缕的思绪中,找到有益的

方面来发展自己,摒弃错误的减少弯路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这就是道德教育发挥作用的所在,中国人将以怎样的面貌来迎接挑战走向世界,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我们还是不是鲁迅先生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人,每个人心中定会有一种标准)

3.蔡元培认为道德养成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给予学生自由的正当的娱乐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好多中小学家长认为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习兴趣的保持,但家长们发现,越是约束限制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爱好,越是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另外他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的能力,这是防止学生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于师于友"也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蔡元培认为!师者也,授吾以经验及读书之方法,而养成其自由抉择之能力者也,在我国的教育学者摩罗认为!在拥有了这样丰富的精神空间后,一个人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设计自我,同时按照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就是独立地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也就是说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应由所谓的教育规定一个统一的意义来强加给所有的人蔡元培这种教育思想含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他主张学生在获得教师在课上的指导后,还要自主地按照课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涉猎,这种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只存在于高等教育当中,而且贯彻当中并没有具体落实)然而在新课程教育兴起后,我国开始探索中小学教育当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学生的能力,增加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还体现一种!不唯师,不唯书"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不要对老师唯命是从,要有一种怀疑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不断生发出新的内容,不断创造才能教学相长,然而他强调又不能不尊师重道,他认为!敬爱其师,无异于受业之时对于学生之间他认为!人情喜群居而恶离索,他认为同学之间相互切磋有益于互相进步)在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当中值得重视的是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他认为教育应使人对!现实世界抱以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抱以积极进取态度,并以美育教育!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直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为何面对多种价值观念时,许多人仍会表现出一种价值观念的混乱乃至缺失呢?

4.钱理群教授的话恰恰给了我们想要的答案!我们的教材仍不遗余力地告诉你,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而且用一整套考试制度强制你接受并相信这一种东西!!这实际上就是精神阉割!!我们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处于这样一种荒芜的状态在这种精神荒芜的状态下,如果已有的价值观念被冲击得支离破碎,一个人便会对已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那么他将没有了价值评判的标准,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而,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做政治的传声筒或是漏斗,而应像一个万花筒,呈现不同的价值选择,只将正确的选择方法教给受教育者,而非越俎代庖地直接做出选择)好的教育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在贯彻实施当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困难,这时是否坚持如何坚持成为我们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当我们的教育正在从内至外发生重大蜕变的时候,社会各界学校以及家庭要给予足够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蔡元培全集(四),教育独立议"北京:中华书局,1998

[3]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北京[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崔军.蔡元培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启迪[J]江苏大学学报.2004,4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教育大家,面对当时诡谲变幻的的社会现状,他不仅从理论上对教育与国家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立足实践,对当时的北大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经常也作为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点。在此,特将其主要观点汇总,以供大家学习之用。 一、五育并举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完全人格。追求的是人员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围绕这一观点,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前三者偏向于现象世界之观念,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在这个知识点中,考察方式主要有三种。 1.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包括哪些,多选题备考。 2.五育中的核心是哪个?公民道德教育 3.以美育代宗教是谁提出的-蔡元培 二、北大改革 (一)改革校风 学生观:抱定宗旨,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教师观:热心积学,学旨第一。 发展科研所,广积图书 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二)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四)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废科设系;设选科制 这个知识点经常会以多选题或者表述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出现。经常考到的知识点有 1.蔡元培北大改革中提出的办学原则 2.蔡元培北大改革中学科和教学体制改革的内容 3.蔡元培北大改革对校风的改革内容 三、教育独立 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活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 罗承舜 (1989年7月)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曾办爱国女学,培养反清革命人才;改革封建教育,首倡德、智、体、美四育;整顿北大,创学术明主新风;改革学校领导制度,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提倡科学精神,创办中央研究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同志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一生:?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蔡元培先生在伦理学研究上颇有造诣,曾编著《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伦理学史》;翻译了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发表了大量教育论著。他生平重视道德修养、砥砺德行,品德高尚。他的伦理学思想以道德教育最为突出,形成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坚、造就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兴旺为宗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以求远效、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德行相结合为方法的德育思想体系,具有时代特色。 本文着重从蔡元培先生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初步探索德

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从蔡元培先生的德育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更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益的养料,为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智力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服务。 一、德育的地位 蔡元培先生从康德的二元论思想出发,把世界划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现象和实体。在现象世界中,有人我之差别和幸福之营求,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实体世界则泯营求而忘人我,以摆脱现世幸福而纯任自然的作用。后者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他认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亦无执着;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近于领悟。为此,他提出了以道德为中坚,?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兴旺的德育宗旨。他主张,要造成完全的人格,就要以?自由、平等、友爱?为德育大纲,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他说:?对公民道德的纲领,揭法国革命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由古义证明说:自由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盖古者谓之义;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古者盖谓之恕;友爱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也,古者盖谓之仁。?(《蔡元培教育文选》第241页)?三者诚一切道德之根源,而公民道德教育之所有事者也。?(《蔡元培选集》第9页)他强调,要造成完全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刘静 摘要:自由主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础,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完全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目的在于为教育争自由。 关键词:自由;教育;蔡元培 一、自由的理想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自由的涵义:一是向外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理性为基础和根据的,强调在理性面前个体都是平等、自由的,反对任何人为的压制。这种自由观比较重视权利的观念,把自由视为一种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如强调政治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人要争得外在的自由,必须寻求建立种种制度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不受外部的侵犯。西方古典传统的自由强调的就是这种向外的自由。二是向内的自由,主要是指一种意志的自由或伦理的自由。此类自由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是指向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像中国古人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从心所欲不逾矩”,“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个不受干扰的自由境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其主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是其哲学基础;在文化上,它拥护思想自由,反对思想专制;在经济上,主张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强调“有限政府”和立宪制。可见,西方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正是社会的自由或者说向外的自由。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在风云变幻的情势下登上历史舞台。刘军宁先生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学习和引进是从自由主义半途开始的,而不是从自由主义的根本处──以洛克、孟德斯鸠、休谟、斯密、柏克、洪堡、贡斯当、托克维尔、阿克顿等人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开始的,“即使是严复也是怀着‘先天下后个人、先强国后富民’的中式士大夫的使命感,而且对自由主义抱持着工具主义的态度。”[1]因此,这就使得中国的自由主义更加带有自己的特色。李慎之先生在《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的发轫与复兴》中认为:自由主义意味着人必须自尊、自强、自律、自省,并对他人要尊重、宽容;自由主义者不但乐于听取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而且保护反对意见。他指出,在中国“自由主义可以是一种政治学说,可以是一种经济思想,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哲学。它可以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2]而且,他认为,虽然中国传统中有许多是阻碍自由主义的,但是在像儒家和道家这样的主流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与自由主义相互促成的资源,“蔡鹤卿先生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2]蔡元培自由主义的思想正是他追求中西古今文化融通的结果。 蔡元培认为,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接触,取长补短,从而产生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文化。 [3](p.50)就中国文化而言,学习西方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吸收而消化之,尽为‘为我’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名言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论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 摘要: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主张五育并举,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关键词: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一、蔡元培完全人格的理论基础 倡导教育、注重培养以救国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战火洗礼而得的教训,志在救国的蔡元培认为应当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在辛亥革命前后三次出国留学,系统而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对不少学科都有研究。这为其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在留学过程中,对西方教育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其中,对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全面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随后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蔡元培从这些思想中,认识到中国旧教育的不足,并从中得到有价值的理念: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和完美人的形式;通过德、智、体、美促进个性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视儿童为教育主体,教育要依据儿童的自身发展要求和规律促进其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 蔡元培在留学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固有文化遗产,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19世纪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新思想,从而提出了“完全人格教育”的理论。“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健全人格 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其目标是强兵自卫。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他反对道德教育只是去简单地背诵信条,而必须身体力行。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因此,在他的教育独立思想中提到教育应脱离宗教而独立。 (二)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肖川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 ???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 “人格”是一个内涵非常歧义的概念。不同的学术领域对人格的定义、人格的描述、人格的区分、人格的内涵以及人格的评判标准也就不同。例如:心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是人们自然的生理活动和生命活动。所以,它总是从人的生存上或是人的发展上或是精神上来描述人格,把人格分成正常与异常,并试图纠正异常人格以归于正常人格;法学的观察角度的侧重点是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所以,它常常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分为自由的不自由的,目的在于实现自由人格;而伦理学的观察角度和侧重点则是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实践活动。所以,它常常从人性的规定和文明的发展上来描述人格,并将人格区分为道德和不道德的、高尚的与卑下的,其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卑下的人格,弘扬高尚的人格。各领域对人格的区分,虽然反映了各自领域对人格研究的特点,但又不是泾渭分明的,相互间的关系是交叉而又复杂的。 ???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Persona”一词,是面具的意思,它是个体用来向社会显露自己。换句话说,向世界显示的就是我们的人格,是人的社会自我。美国学者B·R·赫根法指出:“人格这个术语来自拉丁词Persona,是面具的意思。把人格定义为面具等于把人格视为人的社会自我,正是人的这一方面被人用来向社会显露他自己。这个定义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由于种种原因,人还有某种隐私的东西没有被显露出来。”〔1〕 ??? 据张岱年先生考证:“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词,但有'人品’、'为人’、'品格’这些词。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有独立人格的思想……就是指人自己有一个独立意志,它不受外界势力的压制。”〔2〕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人格主要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有道德即有人格,缺德就没有人格,德高望重者则人格高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格即思想人格。这种文化心态是儒学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的折射和积淀。 ??? 有学者概括出,我国理论界现在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人格:(1)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由于我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所以“人的品格”成了我国学术界对人格的主要看法;(2)在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眼里,人格和个性是等同的,指人的心理面貌、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接近于“人的性格”;(3)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叫“人格权”,表示法律给予保障的与法律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相当于“人的资格”。〔3〕 “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姓名:王言秀学号:065100060 班级:2006级初等教育 摘要: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明,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于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蔡元培少年时尊崇宋明儒学,学作八股文,为奇古博雅,17岁即中秀才,次年中举人,进士,28岁官至翰林院编修。但是他无意做官。 以下是我对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认识: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浅论蔡元培的女子教育思想1

论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和内涵 系别:历史学系专业:学科教学(历史)姓名:乐明月学号:51092902087 摘要: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是我国女子教育现代化的先驱,毕生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女子教育,作为蔡元培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女子教育思想至今有着深远的影响。蔡元培提出该思想不仅受时代的影响而且与自身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该思想的内容主要包含“女子不学,无以自立”,“形成完全人格”,以及开女禁,提倡男女同校三方面。关键词: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 中国绵延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所谓“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是把女子排除在受教育之外,不但使女子的身心受到了禁锢,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晚清时期,一些富有眼光和男女平等的先进知识分子受东学西渐的影响,开始提倡打破对女子的禁锢,发展女子教育,实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就是这些倡导者中的代表人物,他十分关注中国女子教育问题,并为女子教育构建出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呼吁社会重视女子教育,“求国富强,人人宜受教育”,[1]416既欲令人人受教育,自当以女子为最重要之事”。[1]418蔡元培是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在推进中国女子教育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一、蔡元培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 (一)受时代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使得传统教育有了男女的严重差异,女子教育只是男子教育的附属和一种近似冠冕堂皇的幌子,在如此大环境下,女子所谓的“闺阁“式的教育,其内容不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及类似《女儿经》《女四书》等封建读物,在教育层面依然使女子安于封建礼教的束缚。然而晚清随着封建社会收受了来自自身以及外部的种种挑战后,封建思想也逐渐开始松动,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开始萌发并发展开来。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维新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女学或多或少,或浅显或深入的提出了一些看法。鸦片战争震碎了天朝美梦,甲午战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兵败的深层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教育救国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在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也开始觉醒,认识到主体意识以及女子教育对女子解放的关键性;另外西方教学在中国兴办女子学校,启发了先进的中国人。这就是蔡元培所处的时代,他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赋予女子教育深刻的内涵,并把他一系列的主张贯彻到实践中,在北大开中国男女同校的先河,“正本清源,自女学堂始”[2],无论蔡元培所提倡的女子教育思想还是创办的女子学校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自身的因素 其一,源于蔡元培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在青年读书时代,蔡元培便已经从早期启蒙思想家俞正燮、宋恕等人那里接受了初步的男女平等思想,其中俞正燮的思想对他影响最大。他认为,“自《易经》时代以至于清儒朴学时代,都守着男尊女卑的成见,即偶有一二文人,稍稍为女子鸣不平,总也含有玩弄等意味。”[3]678而俞正燮在《癸巳类稿》及《癸巳存稿》中所作的《女子称谓贵重》、《女》、《贞女说》等文中,严厉批评男尊女卑的陈规陋习,如《贞女说》一文指出,“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耳,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也?”如是等等,他的观念“从各方面证明了男女平等的理想”,“我至今仍觉得有表章的必要”[3]678,是他深受影响的几本书之一。同时,他对宋恕关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主张也大加赞扬,认为这些主张是站在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立场上说话的。后来他在撰写《中国伦

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_任福全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2.028 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任福全,李 娟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摘 要】 蔡元培德育思想作为我国道德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当代中国德育现状、寻求解决对策的重要参考。蔡元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兼容并包”等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德育思想理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蔡元培德育思想对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蔡元培;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15)02-0115-03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位于首要地位。正如蔡元培所言:“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以道德为根本。”[1]134蔡元培推崇孟子的“良心说”,在他看来人性本善,道德是需要后期培养的,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只有将道德的正能量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其他各方面也才会有一个质的发展。蔡元培正是看到了道德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兼容并包”等公民道德教育思想。这对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在德育教育方面有重要的启示。 一、启示之一:社会层面 “盖尝思人类事业,最普遍最悠久者,莫过于教育。”[2]380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蔡元培具有深厚的儒学文化基础,加之后来留学欧洲,多次受到西学熏陶,“中西融合,兼容并包”,孕育了蔡元培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蔡元培提出了“崇尚自然的理念,彰显个性”的道德教育思想,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的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成长价值,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这一观点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启示。 1.美化社会环境,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人们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条件的好坏。蔡元培德育思想倡导“自由、平等、博爱”,要想把这些内容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再外化为人们的行为,社会就应该努力为公民营造这样一种有利于思想道德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国家或者社会团体能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肃清违法犯罪现象,营造轻松和谐的舆论氛围,创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 2.尊重主体个性,实现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标,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社会必须着重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个性的人,因为我们不是培养“填鸭式”遵守社会规则的人,抑或被模式化了的社会人,而是培养那些能够将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根据自己的主体意识与个性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当前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需要而且必须谨记:时刻关注受教育者内心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3.继承优良传统,促进世界的文化交流。“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蔡元培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其优缺点,应当择善而从之,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学习西方学术的精华。蔡元培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但也要让西方了解中 5 1 1 2015年3月 第28卷第2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engli Oilfield Mar.2015 Vol.28No.2 【收稿日期】 2015-01-08 【作者简介】 任福全(1953-),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 在学习了中国教育名家思想这堂课后,我了解到许多之前自己从未见识过的教育名家,每位大家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独特思想,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这些教育思想不断流传下来,不仅是对历史的的记录,还激励我们也为现在以及将来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篇文章,我结合上课的内容和课外的资料,对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做了简单的总结。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3月28日组织、发起“护国救党运动”,揭开4.12屠杀序幕。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蔡先生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 他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的第一次演讲,就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次年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又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他认为,大学各种学术派别“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根据“学术并进相应”思想,他主张学科沟通与融合,反对拘泥保守的课程与学习观。 蔡元培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对旧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聘请有学术造诣的各派人员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到北大任文科学长,请在学术上有突出造诣的胡适、马叙伦、李仲接(四光)、任鸿隽、马寅初等到北大任教。以后,李大钊、鲁迅也在北大兼课。还留用了有业务专长但思想保守甚至反动的人,像积极拥护袁世凯但学术上与章太炎齐名的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1月9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了把大学打造成思想的天堂,他又提出的办学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蔡元培先生构建的大学理想国中,大学应该广泛吸收各种人才,容纳不同学派,广开言路。如果保守残缺,持一孔之论,守一家之言,是不可能成为真正高水平的大学的。 蔡元培先生这一办学思想的形成,跟他在不惑之年留德求学有关。金耀基说蔡元培德大学思想受德国大学模型之影响,罗家伦则更直接提出蔡元培是受洪堡影响德:“他对于大学的观念,深深无疑义的是受了19世纪初建立柏林大学的洪堡和柏林大学那时代若干大学者的影响。”但是蔡元培却很少援引德国大学为自己的改革主张辩护,他利用德国办学思想的精神,调整后运用到中国。 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于教员的任聘方面。他强调“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他所强调的自由不仅仅是接纳不同的学术流派,更难能可贵的是对教员的政治主张不横加干涉。他聘请教员,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专门学问,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出身如何,学历如何,均聘为教员。反之,如若学术水平低,则不管什么人,坚持辞退。而对于教员的政治见解,学术派别,只要不妨碍授课,则不作为取舍标准。 1917年,他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更为大胆的,蔡元培还聘用了辜鸿铭。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虽与蔡元培的政治信仰不同,但是蔡元培真正做到了思想自由,聘任他在北大教授英文诗集,发挥他的专长。同时也让辜鸿铭给普遍接受西学教育的同学提供崭新的思路,辜鸿铭用自己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他维护中华传统的决心深深地感染了同学们。 思想自由的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同学们接受各个流派的只是。潮社的骨干杨振声回忆说:“可能有一些学生正埋头阅读《文选》中李善那些字体极小的评注,而窗外另一些学生却在大声地朗读拜伦的诗歌。在房间的某个角落,一些学生可能会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称道,而在另一个角落,其他几个学生则可能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风格在同一个地方交错重叠的现象,在北大的历史上、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一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努力奋斗,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1912年4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他认为,“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1920年他发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系统提出体、智、德、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他认为: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蔡元培提出的体、智、德、美和谐发展的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种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这几方面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段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而已。 他详细解释论述了这几方面教育的内容。(1)军国民教育即体育,既是强兵富国的需要,也是养成健全人格所必须的。(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包括各种普通文化科学知识,他认为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训练学生思维细密、对事认真的科学态度。(3)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认为德育是完足人格之本。德育的内容就是法兰西革命所标揭的自由、平等、亲爱,反映了他要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愿望。(4)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是蔡元培提出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成为他发展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直到晚年,他总结一生办教育的经验时还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他还对“学”与“术”作了严格区分。他主张“以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根据“学术并进相应”思想,他主张学科沟通与融合,反对拘泥保守的课程与学习观。他说:“学与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求学理,并且讲适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蔡元培以上述思想为指导,对旧北京大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首先,聘请有学术造诣的各派人员到北大任教,到校不久就聘请了《新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