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师大版八上5.2《平面直角坐标系》说课稿

2018北师大版八上5.2《平面直角坐标系》说课稿
2018北师大版八上5.2《平面直角坐标系》说课稿

《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的说课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初中张伟俊

一、教材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轴”的发展,它的建立,使代数的基本元素(数对)与几何的基本元素(点)之间产生一一对应,数发展成式、方程与函数,点运动而成直线、曲线等几何图形,于是实现了认识上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发展,构成更广阔的范围内的数形结合、互相转化的理论基础。因此,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

直角坐标系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全章及至以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后面学习如何画函数图象以及研究一些具体函数图象的性质时,都要应用这些知识;注意到这种知识前后的关系,适当把握好本小节的教学要求,是教好、学好本小节的关键。如果没有透彻理解这部分知识,就很难学好整个一章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产生过程;

2、会正确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3、使学生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

4、初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5、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进一步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637年,笛卡尔在他写的《更好地指导推理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论》一书中,用运动着的点的坐标概念,引进了变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高度评价笛卡尔,称其将辩证法引入了数学。因此,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部分内容时,应对学生进行运动观点、坐标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唯物辩证观方面的适当教育.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

2、教学难点

⑴平面直角坐标系产生的过程及其必要性;

⑵教材中概念多,较为琐碎。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坐标轴、坐标原点、坐标平面、象限、点在平面内的坐标等概念及其特征等等。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模式展开,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中对于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对于坐标系的产生过程,由于是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探索发现法;

对于坐标系的相关概念,由于其难度不大,且较为琐碎,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阅读,因此可采用指导阅读法;对于由点求坐标、由坐标描点,由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应采用小组讨论和讲练相结合的方法。

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探索思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类比、发现、归纳”过程,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数轴上(一维)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在生活中确定平面内(二维)的点的位置的方法,再与数轴上的点加以类比,从而引出平面内的点的表示方法,同时在学习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本节课将借助于多媒体课件与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⑴激发冲突、提出问题

在生活中,当去玻璃店配一块窗户玻璃时,营业员会对你提出什么问题呢?玻璃的长宽尺寸!这个过程用数学语言说,就是一个“量化”的过程。生活中,需要量化的问题有很多,路程的远近、运动的快慢、信号的强弱、地震强度的大小、导弹卫星运行轨迹的跟踪测算等,都需要用一定的数据去精确地“量化”。现在说“数字化世界”,似乎印证了两千年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的信条。除了大小、快慢、导弹卫星运行轨迹的跟踪测算等需要量化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但又比较困难的问题──位置的量化!如为了说明一条公路上加油站的所在位置,一般来说,常是先在公路上选择一个彼此熟悉的位置作为事先的参照物(约定),然后只要说明加油站离开这个参照物的方向与距离,这实际上是数学中“数轴”的生活模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将一个物体的位置量化,必须经过两个过程:⑴事先作出约定(选参照物)⑵给出相关数据。由于公路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一维问题),量化时,数的正负符号可以用来表示方向,数的绝对值大小用来表示距离,因此加油站的位置只要一个数据就可以“量化”确定(一维)。但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情况,比如说朋友家住某个城市,第一次去他家玩时,势必要先了解他家住的位置(几村、几幢、几单元、几室),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位置量化”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平面(二维)上一个点的位置?”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苏联著名数学家辛钦曾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学生先有准备,能尽可能地看到这些新概念、新理论的引进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在学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这段话很精辟道出了引入新知识的一个重要原则──由自然到必然,就是说,在引进概念前,要让学生感到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评注:说明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领悟知识产生的必要性,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的道理。

⑵探索研究、构建模式

类似上面的过程,势必要先给出一些约定(选参照物),再给出一些数据,才有可能将这个点的位置确定。比如地球上一个点位置,就是通过这个点的经纬度两个数据确定的。

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你事先作出什么约定,再给出什么样的数据,就可以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注意:不同的学生事先作出的约定可能不同,即使约定相同,给出的数据方案也未必相同,那不要紧,只要最后确实能够达到“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效果就行,教师忌急于抛出自己需要的方案,同时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大加鼓励与表扬!这里是体现各位学生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极好素材。在思考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不要看书,提出的方案可以与书本上不相同,看看谁提出的方案既切实可行,又新颖简便?学生提出的方案可能有:直角坐标系、斜坐标系、极坐标系等。直角坐标系学生容易想到,对于极坐标系,由于学生有方向角知识的基础,所以也有可能想到,而斜坐标系对学生来说不容易想到,虽然笛卡尔当年首先创立的就是斜坐标系。

在经过师生一系列的讨论后,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揭示课题与学习目标。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消化琐碎的概念,再结合多媒体讲解新课。

评注:不拘泥于课本中已有知识,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⑶介绍历史,激发兴趣

早在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就发现不同的几何(主要指圆锥曲线)问题解决有不同的特殊性,因此人们不得不寻找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特殊方法,这显得比较困难。因此笛卡尔设想将几何问题数量化,从而使其变成一个代数问题,用代数学的方法进行计算、证明,从而达到最终解决几何问题的目的,由此诞生了一门新的数学分支──解析几何。这好像在被一条大河隔开的代数和几何的两岸,架起了一座桥梁,把“数”与“形”统一起来,引起了数学的深刻革命,恩格斯称解析几何的诞生是数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笛卡尔的这种思想,尤其对于快速计算机出现的今天,更具有深远意义,事实上,中国数学家吴文俊、张景中等人对“机器证明几何问题”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令人瞩目、在国际领先的成果。

大凡伟大发现的背后似乎都带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如牛顿的“苹果落地”、阿基米德的“浴室顿悟”等故事,这里也可以适当提及关于笛卡尔观察“蜘蛛结网”导致发现坐标系的传说,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评注: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线

索,教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

⑷操作演练、形成技能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两条例题:①由坐标描点;②由点求坐标。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A(4,2),B(2,4),C(-3,5),D(-4,-3),E(0,-3),F(-5,0)。

解:见图⒌

例2、填空题:在括号内填入图6中A,B,C,D,E,F各点的坐标A( ,),B( ,),C( ,),D( ,),E( ,),F( ,)。

答:A(-5,4),B(-4,-3),C(3,-4),D(5,2),E(0,2),F(-3,0)。

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关于坐标平面的结构,注意两条坐标轴不属于任何象限;要注意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如点P(x,y),它的横坐标x和纵坐标y的顺序是不能任意交换的,A(3,2)和B(2,3)表示两个不同的点。一定要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用“,”分开,不能颠倒。

⑸变式训练、交流活动

活动1、挖地雷──以学生感兴趣的战争题材,给出一些坐标,要求学生确定相应的点.

活动2、“标点”与“报坐标”比赛,任意叫两位学生走上讲台:一位报坐标,另一位标出相应点所在的位置;反过来,一位指点,另一位报出相应的坐标,看谁既快又正确。

活动3、对教室里学生座位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第三排向右方面为X轴正方向,第三列向前为Y轴正方向。让学生说出自己与别人的坐标,反之,报坐标,相应的学生站起。

活动4、让学生相互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再请学生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⑹检测评价,课题作业

将课前准备好小试卷,当场练习测评。课外作业除了布置课本上正常的练习题外,再提供下面一些研究性课题作业,供少数学生参考完成。

a、思考如何确定空间中一个点的位置,提出方案并相互交流。

b、上网查阅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相关科普知识。

c、上网查阅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的相关材料。

吴文俊院士获得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奖,他在“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问题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六、评价分析

前面分析,坐标系产生的必要性是难点,而坐标系知识对后续的学习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节课中教师的课前准备与课堂组织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探索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同时,借助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节课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证。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维水平。在学生回答时,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赞许,发挥评价的积极功能。尤其注意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发表自己看法,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改进;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亮相”,并予以肯定鼓励;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通过布置选做题与研究性课题作业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这节课的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困惑。本节课由于比较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同时也有意识地渗透了一些数学文化,因此本节课中学生巩固训练的时间相对偏少。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今天,当然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那么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整合处理好,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恳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北师大版圆的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的面积,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目的分析.学法指导.教法分析.过程分析. 评价分析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这是在三年级的下册学习了面积的一般概念,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我们以后学习圆柱. 圆锥等的基础,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总结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显然有计算直线图形面积的基础, 但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 概念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推导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对于化圆为方的方法思想,无论在理解上还是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 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2 能力目标: 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3 情感目标: 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我把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能应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 我采用实验法使学生认识圆的面积, 利用直观性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应 用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爆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光绪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4)鸦片输入的危害:A、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重了人民的负担。C、使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D、军队的战斗力进一步削弱。E、严重摧残国民的身体健康。 2、鸦片战争 (1)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 1842年6月 (2)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 岸 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和《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鸦片战争使一些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魏源著《海国图志》,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各地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2018-2019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解答

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4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46分) 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 A、面积最大的高原 B、纬度最高的高原 C、气温最高的高原 D、海拔最高的高原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年降水量的分布 C、土壤和植被的差异 D、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3.下列农业类型与地理区域组合正确的是 A、南方地区——灌溉农业 B、北方地区——水田为主的农业 C、西北地区——旱地为主的农业 D、青藏地区——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 4.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的景色指的是何地的冬季景观 A、青藏地区 B、西北地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5.能网购到的拉萨的土特产是 A、橡胶、榨油 B、海带、大闸蟹 C、青稞、牦牛肉 D、荔枝、菠萝 6.吃糌粑、喝青稞酒、献哈达是我国哪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A、壮族 B、藏族 C、蒙古族 D、维吾尔族7.北京未来的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 A、建成全国最大的城市 B、建成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C 、建成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D 、国家首都、世界名城、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8.长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被称为“鱼米之乡”,是因为它 A 、地势低平 B 、河网密布 C 、湖泊星罗 D 、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和淡水鱼产区 9.下列关于香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 B 、金融业、国际贸易、房地产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 C 、是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航空中心 D 、博彩旅游业发达,是其支柱产业 10.澳门的支柱产业是 A 、加工业 B 、信息服务业 C 、博彩旅游业 D 、热带农业 11.台湾目前的经济特点是 A 、以农业为主 B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C 、以重工业为主 D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读图,回答 12~14 题。 12.图中甲所在的地形区是 A 、塔里木盆地 B 、四川盆地 C 、华北平原 D 、云贵高原 13.图中 ①→②→③降水量逐渐减少,形 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因素 B 、纬度因素 C 、海陆位置 D 、人类活动 14.图示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 、高寒 B 、干旱 C 、湿热 D 、多雨 15.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A 、地势影响 B 、季风影响 C 、纬度影响 D 、海洋影响 16.青藏高原地区青稞、小麦、豌豆等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高,雨量充沛 B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条件优越 C 、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D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甲 ① ② ③

北师大版《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分数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分数的认识》说课稿分数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而已。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例如:表示半个西瓜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转变英国对华贸易逆差 2、时间,地点:1839年,广州虎门 3、影响: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决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4、评价林则徐。(答案: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看中了中国潜在而巨大的市场价值 2、时间:1842年 3、内容:①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关: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③割: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③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与《海国图志》 1、魏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代表; 2、著作:《海国图志》,主要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3、魏源的这种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时间:1856-1860年 1、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是鸦片战 争的继续和扩大) 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劫难①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②割占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2、俄国趁火打劫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 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是割占土地最多的 一个条约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领袖: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痛枪队,抗争:击毙洋枪队首领华尔。 2、左宗棠收复新疆:歼灭阿古柏,收回伊犁,清政府1884年设立行省 巩固了西北边防,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4-自然灾害测试与解析-教师用卷

2.4 自然灾害测试 一、单选题 1.海南岛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较高,冷空气难以到达 B. 纬度较低,远离冬季风源地 C. 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较大 D. 森林覆盖率高,降低风速 【答案】B 【解析】解:我国冬季风的发源地是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势力较强,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但个别地区例外,如海南岛纬度低,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较远,再加上山岭的重重阻挡,几乎不受冬季风的影响. 故选:B. 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夏风向有规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劲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正是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风向变化,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 该题主要考查我国海南受寒潮影响小的原因. 2.2017年6月2号前后,我国台湾和福建发生特大暴雨,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有() ①洪涝②地震③泥石流④滑坡⑤台风.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⑤ 【答案】A 【解析】解:特大暴雨可能诱发洪涝灾害,我国台湾和福建地形多山地丘陵,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故选:A.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多样性. 本题考查我国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 3.诗歌和谚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下列对诗歌和谚语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了非季风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 B.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了内蒙古高原水草丰盛、牛羊肥壮 的景象 C.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的特 点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答案】D

北师大版《分类》说课稿_说课稿

北师大版《分类》说课稿_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分类》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北师大版《分类》说课稿一、把握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 2、教材地位:分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单元的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本节课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整理房间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材通过一个信息窗乱七八糟的房间引出怎样整理呢?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情感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5、教学难点:学会将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6、教具准备:课件、学具袋(分别装图片、豆子) 二、灵活选择教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展开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灵活合理地选择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创设法 《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本节课开头我采用了猜一猜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要不得将小礼物奖励给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引导学生给小礼物归类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在练习时,开展竞赛的游戏活动、采用美观的图片

2019人教版八年级中考地理试卷及答案

2018-2019人教版八年级中考地理试卷 题号1—20 21 22 23 24 总分 分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请同学们认真答题,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1.北京市城市绿化部门从国外引进了一批优质花木,来自哪个国家的花木最易成活( ) A.巴西 B.美国 C.印度 D.加拿大 2.跨经度、纬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 ) A.内蒙古、新疆 B.新疆、海南 C.甘肃、新疆 D.内蒙古、海南 3.关于下图四个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省是我国位置最偏南的省,曾母暗沙位于该省 B.②省是我国西南边疆省,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C.③省是我国的湖北省,简称鄂,行政中心是武汉市 D.④省是我国的黑龙江省,同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相邻 4.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 A.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少 B.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 C.城镇人口比重大,农村人口比重小 D.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较快 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目前每年新增人口仍达1200多万,主要原因是( ) A.出生率高 B.死亡率低 C.人口基数大 D.自然条件好,生活水平高 6.我国人口密度特别大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各省的( ) A.丘陵 B盆地 C.高原 D.平原 7.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以汉族为主体,其他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东南、东北和西北 B.西南、西北和东北 C.西南、东南和东北 D.东南、东北和西北

8.“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请你判断,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云南 B新疆 C.广西 D.内蒙古 9.下列少数民族及其分布组合,正确的是( ) A.黎族—云南哈萨克族—南疆 B朝鲜族—吉林高山族—台湾 C.回族—甘肃傣族—广西 D.维吾尔族—新疆满族—宁夏 10.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①1月0℃等温线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11.下列城市年降水量由多到少排序,正确的是() A.北京、昆明、拉萨、乌鲁木齐 B.台北、武汉、乌鲁木齐、兰州 C.昆明、广州、呼和浩特、哈尔滨 D.广州、上海、拉萨、乌鲁木齐 12.下面是小红同学跟好朋友小英的聊天内容,你认为可信的是() A.国庆节期间的江淮地区呈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景象 B.暑假去吐鲁番旅游一定要带上雨具 C.春节期间广州可以举办花卉展览会 D.哈尔滨学校的寒假时间比长沙学校的寒假时间短 13.我国四大高原面积辽阔,其中能开着汽车追黄羊的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14.某山脉以东是平坦开阔的黄淮海平原,以西是千沟万壑的高原,该山脉是() A.横断山脉 B.太行山脉 C.大兴安岭 D.巫山 15.越干旱,塔里木河流域的人们越盼望出太阳,其原因是() A.气温越高,瓜果越甜 B.气温越高,冰雪融水越多 C.越干旱,太阳能越丰富 D.天气干旱晴朗,越吸引游客 16.黄河的地上河河堤一旦溃决,直接受害的是() A.鲁豫两省B冀豫两省 C.鲁冀两省 D.苏鲁两省 17.长江水量丰富的原因() A.长江流程长 B.长江流域面积大 C.长江流域位于湿润区 D.长江流域内植被覆盖好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20课_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_北师大版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 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北师大版《分一分》说课稿

北师大版《分一分》说课稿 《分一分》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与代数”认识分数的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谈教材分析 《分一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的一课,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是有很大差异。开始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本单元第一次出现分数时,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和一些图形,着重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这一节教学能为以后深入学习分数系统知识和小数系统知识打下良好而必要的基础,更为以后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奠定坚实而重要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 《小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

地位。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运用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讲“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 .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的热情。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同桌互学,小组研讨, 集体辩论”等形式,不仅能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重点图幅:图 地理差异表现 (1)自然环境差异 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东耕西牧,南稻北麦,主要原因是气候。 人口、城市、交通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自然差异 一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小于800毫米 大于800毫米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丘陵、盆地、高原交错 分布 河流冬季结冰 有 无 河流流量 小 大 河流汛期 短 长 人文差异 农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传统交通方式 以陆路运输为主 常用水运 民居特点 屋顶坡度较小,墙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总结 导致秦岭——淮河一线南北自然、人文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4、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名称: D 北方地区、B 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A 青藏地区 。 界线①与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季风区非季风区 界线接近,主导因素是夏季风或降水。 界线②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即第一、 二级阶梯界线),主导因素是地形或地势。 界线③ 秦岭---淮河 一线。大致与我国一月0o C 等温 线和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主导因 素是气候(气温和降水)。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下列有关我国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尚未进行土地改革的省份是 A、安徽 B、浙江 C、甘肃 D、西藏 4、彭德怀曾说“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解放战争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 5、2010年3月“两会”期间,同学们看到一张老照片,纷纷推算 它的年龄,准确的是 A、54年 B、56年 C、61 D、89 6、下列对周恩来所参加的重大历史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①任职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②参加重庆谈判,争取国内和平③访问印度和缅甸,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出席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香港、澳门回归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中美建交 8、2009年“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那么,我国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是属于何时的成就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北师大版《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字母表示 数》说课稿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字母表示 数》,根据新课程标准理论,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 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 面加以说明。 教材分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86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小学生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符号、字母表示数的启蒙课, 为以后学习简易方程和数与代数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通过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的 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四维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会用字母来表示数、公式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数学思考:建立符号意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问题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使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操作性,并让学 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进而激发求知欲。 重点难点: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会用字母表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

难点是: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法学法: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由本节课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主 导,学生主体,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 索、设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状 态,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教学程序:下面主要谈一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以导入设置好的话,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实际。我首先会用多媒体出示学校好人 好事通知栏上的一则钱包招领启事,让学生讨论招领中为什么 用n元钱来表示n可以表示哪些具体数字从而揭示课题:字母 表示数。我这样设计是因为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 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 积极心态。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求新知。我将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感受新知:出示教材中青蛙的情境,我会带领学生唱:一只青蛙一张 嘴,两只青蛙两张嘴……学生接着唱,紧接着我会用问题引 导:这首儿歌唱的完吗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们能用一句话表 示这个规律吗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小组交流,由于前面的新课 导入做铺垫,学生可以很顺利的表示出n只青蛙n张嘴的规

2018-2019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 第一节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4、我国领土最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73°E), 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5、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6、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 14个陆上邻国分别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7、我国大陆濒临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8、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众多岛屿。我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此外,我国与(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9、我国有(2)个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10、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11、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域。 ※熟记特殊省:(部分省区简称,行政中心表)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期中大事年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历史期中复习资料之一——大事年表 1949 ◎第一届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民解放军海、空军建立 1950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 西藏和平解放 1952 土地改革完成 1953 ◎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 ◎在同印度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周恩来同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6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共八大召开 1958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4.10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1966.5 通过“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6.8 文革全面发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 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

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和邓小平 1966. 10 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1967. 6 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氢弹的国家 1970.4 “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l号”顺利送人太空轨道,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 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971.9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1.10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76.9 毛泽东逝世 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7 恢复高考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 中美建交 1980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 ◎开放l4个沿海港口城市 ◎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人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 1986 ◎实施“八六三”计划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0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北师大版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88号)说课者,我叫陈礼贵,来自习水县寨坝镇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所选用的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审定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 章第1 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其他四边形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应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运用它进行平行四边形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判定定理解决相关问题(知识与技能) 2)探索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由此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增加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从整体课堂来看,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 5个阶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过程

最新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整理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重点图幅:图5.5 1、 地理差异表现 (1)自然环境差异 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 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 (2)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东耕西牧,南稻北麦,主要原因是气候。 人口、城市、交通线: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人文地理的特点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4、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⑴1月0℃等温线的分界线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⑷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本章重点图幅:图6.3、图6.6、图6.11、图6.13、图6.19、图6.20、图6.24、图6.25、图6.28、图6.29、图6.30、图6.32、图6.42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地理位置: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特征: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3、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华北平原由海河平原、黄河平原和淮河平原组成,是由黄河、淮河、海河冲击形成的。 4、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a.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b.气候雨热同期。 不利条件: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等。 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3)自然灾害: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修建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说课稿全集

买文具说课稿 今天我上课的课题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教学内容时采用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说一说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数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 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也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买几个书包?给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要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基础。因此,理解算法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学法上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