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

第二章第四节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10第二章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及第四节房地产状况描述(2012版)

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房地产进行分类。对房地产估价来说,有意义的房地产分类主要有:①按照立法用语的分类;②按照房地产用途的分类; ③按照房地产开发程度的分类;④按照房地产实物形态的分类;⑤按照房地产权益状况的分类;⑥按照房地产经营使用方式的分类;⑦按照房地产是否产生收益的分类。弄清了房地产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就了解了估价对象的种类。【原教材为6类,2011版教材为7类】 一、按立法用语划分的种类【教材新增内容】 中国的土地和房屋的所有制、管理部门及其征收、登记等活动或行为适用的法律法规通常不同。根据《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习惯用语,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土地、房屋和其他不动产三类。其中,土地有时特别指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有时特别指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可能还包括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所称被征收房屋价值,不仅包括土地上的房屋价值,还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其他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以外的林木等不可移动的财产。 二、按用途划分的种类 按照房地产的用途,首先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居住房地产和非居住房地产两大类,非居住房地产又可分为商业房地产、办公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农业房地产和特殊用途房地产,具体可细分为下列10类: (1)居住房地产:是指供家庭或个人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是指供家庭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又可分为单身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 (2)商业房地产:是指供出售商品使用的房地产,如商铺、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批发市场等。 (3)办公房地产:是指供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使用的房地产,即办公楼,又可分为商务办公楼(俗称写字楼)和行政办公楼两类。 (4)旅馆房地产:是指供旅客住宿使用的房地产,如宾馆、饭店、酒店、度假村、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疗养院、培训中心等。 (5)餐饮房地产:是指供顾客用餐使用的房地产,如餐馆、饭馆、酒楼、饭庄、餐厅、快餐店、美食城等。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3课时

安全教育课第2课时 【课题】 第二章实训安全 第一节机械、电气设备安全 第二节拆解化学品的“毒”招 【课时】第3课时 【备课时间】2019 年3月5日 【授课时间】2019 年3月13日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气、机械实训和化学安全事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伤害。 2、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化学实训的预防措施。 二、技能目标: 1、掌握安全使用机械、电气设备、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防护方法。 2、对自身的安全负责,及时解决在生活、生产中可能碰到的安全危机。 三、情感目标: 1、理解安全规范地使用和操作各种设备是人身安全的保障。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安全问题。

【教学重点】 使用机械、电气设备和遭遇化学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及防护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电气安全和化学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黑板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山东省某学校有一间化学实验室,设施简陋,没有安装进行化学实验所必的通风设备,室内的空气循环不畅通。一天,某班级的学生在该实验室做有毒学实验时,不久即有一名同学发生不良反应,但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继而又有几名同学出现同样的反应。直到最后,共有15名学生中度中毒,多数学生和化学老师轻微中毒。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是有害气体中毒了。 警示: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中生不但要在生产学习、模拟仿真实训中强化技能训练,更要在实训操作中强化全意识,养成遵守安全规程的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第二章负债第三节长期借款第四节应付债券习题答案13

第二章 负债 第三节 应付债券(包括长期借款)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发行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按其票面利率计算 【正确答案】:B 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对于一次还本 付息的债券, 其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 “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2、企业发生长期借款利息的情况下,借方不可能涉及到的科目是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一般情况下长期借款的利息应该记入“财务费用”科 目;筹建期间发生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 ;为在建工程购入的长期借款利息符合资本化条 件的应该记入“在建工程”科目。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应该记入( )科目。 A.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B. 应付利息 C.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D. 应付债券——面值 答案解析】:对于分期付息、 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其按票面利率 A.管理费用 B. 应付利息 C. 财务费用 D. 在建工程 (不 3、企业发生的下列各项利息支出, 不应该计入财务费用的是

)。 A.应付债券的利息 B. 短期借款的利息 C.带息应付票据的利息 D. 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管理费用”,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中。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短期借款的核算, 应付票据的核算, 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4、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从银行借入资金800万元,借款期限为 2年,年利率为6%,利息从2009 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到期时归还 本金及最后一年利息。所借款项已存入银行。2009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A.48 B.896 C.848 D.800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利息应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不计入长期借款账 面价值。 5、甲企业2009年7月1 日按面值发行5 年期债券200万元。该债券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利率也为5%。甲企业2009 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为()万元。 A.0 B.10 C.5 D.5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2009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二200X 5%< 6/12 = 5 (万元)

示范教案第一课时(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四节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导游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课前收集有关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介绍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国兽”是什么动物吗?(袋鼠)没错,从澳大利亚的国徽组成,由袋鼠和鸸鹋分居左右,就可看出袋鼠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地位。袋鼠和鸸鹋作为澳大利亚的骄傲和象征,成了世人认识澳大利亚的窗口。 板书:第四节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资料,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和鸸鹋还有哪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动物? 学生回答:树袋熊、鸭嘴兽、针鼹、肺鱼。 老师评价: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那我们一起看图片(课本73页图8.36澳大利亚的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分散系的分类方法。2.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3.了解胶体的性质。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的概念与组成 (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3)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 2.分散系的分类及其依据 (1)按分散质和分散系的状态不同,共有9种分散系。

(2)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三类: ①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 ②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的分散系是浊液; ③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1)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本质的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2)分散系都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 例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

()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B.淀粉溶液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D.豆浆 答案 A 解析A为浊液,B、D为胶体,C为溶液,答案选A。 例 2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来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 C.乳浊液D.胶体 答案 D 解析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液滴构成的,小液滴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所以雾属于胶体。

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1)制备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5 mL 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慢慢滴入5~6滴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 Fe(OH)3(胶体)+3HCl 。 例 3 下列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 .将氯化铁稀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自来水中,继续加热煮沸 B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慢慢滴入沸腾的蒸馏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慢慢滴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中 D .在沸腾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入氯化铁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答案 D

高中化学(大纲版)第二册第二章化学平衡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第一课时)

第四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从容说课 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工业和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体现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从内容上分,本节共介绍了两个知识点。其一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综合考虑合成氨生产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生产条件;其二是拓宽思路,探讨合成氨的发展前景。当然,前者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针对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首先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增大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所应采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有关实验数据,讨论提高平衡混合物中NH3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然后,结合合成氨生产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活性等实际情况,通过具体分析,得出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最佳条件。此外,应通过合成氦生产过程示意图、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的影响,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本节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其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是更多地侧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过程中应适度把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 使学生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3. 通过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 4. 通过对合成氨工业未来的展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刻苦学习的激情。 ●教学重点 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如何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 通过复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得出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生产条件的思路和依据,并结合生产实际,讨论得出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2. 通过观看合成氨的录像,使学生了解浓度对合成氨的影响及原料气的循环使用等问题。 3. 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明确化工生产条件并非一成不变,激励学生为选择更好的合成氨条件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合成氨录像带、合成塔模型、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生]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2. 要使一个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可改变哪些条件?

第2章 第4节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学习目标]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知识点一细胞中的糖类 知识梳理 1.功能:□0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2.元素组成:□01C、H、O。 3.分类 (1)单糖 ①含义:不能□01水解的糖类。 ②种类、功能和分布。 续表 (2)二糖 ①含义:由□09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

②种类、水解后产物和分布 (3)多糖 ①含义:由多个□13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必须水解成□14单糖才能被吸收的物质。 ②种类、功能、分布和基本单位 1.从糖类的元素组成上分析糖类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是什么? 提示:CO2和H2O。 2.是否所有糖类都可以作为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提示:不是。核糖和脱氧核糖组成核酸,纤维素组成植物细胞壁,都不能作为能源物质。 3.葡萄糖可以口服,也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细胞。蔗糖是否可以呢?

理由? 提示:不可以。蔗糖必须口服,消化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4.(实践应用)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受限制的并不仅仅是甜味食品,米饭和馒头等主食也需要定量摄取,其原因是? 提示:米饭、馒头等主食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分解后可以生成葡萄糖,进而使血糖升高。 典题分析 题型一糖类的种类和功能分析 [例1]如图表示糖类的化学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①②均属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二者均贮存能量,可作为储能物质 D.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解题分析据图可知,①②③分别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其中,二糖和多糖可以水解,单糖不能进行水解,A错误;②中的蔗糖不是还原糖,B错误;④是纤维素,⑤是肌糖原,纤维素作为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结构物质,不是储能物质,C错误,D正确。 答案 D 题后归纳 (1)糖类只能水解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2)不是所有的糖都是能源物质,如核糖、脱氧核糖和纤维素。 (3)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是还原性糖,蔗糖、淀粉和糖原是非还原糖。

第二章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第四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康普顿效应及其意义.2.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并会分析有关现象.3.了解什么是概率波,知道光也是一种概率波. 一、康普顿效应 1.用X 射线照射物体时,一部分散射出来的X 射线的波长会变长,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按照经典电磁理论,散射前后光的频率不变,因而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相等,不应该出现波长变长的散射光. 3.光子不仅具有能量,其表达式为ε=hν,还具有动量,其表达式为p =h λ . 4.一个光子与静止的电子(电子的速度相对光速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发生弹性碰撞,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了电子,能量由hν减小为hν′,因此频率减小,波长变长,同时光子还使电子获得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5.X 射线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即学即用]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光子的动量与波长成反比.( √ ) (2)光子发生散射后,其动量大小发生变化,但光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 × ) (3)有些光子发生散射后,其波长变大.( √ ) (4)康普顿效应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 √ )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导学探究]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比如: 光的单缝衍射实验(图1A)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图B) 光电效应实验(图C) 康普顿效应实验等等. (1)在以上实验中哪些体现了光的波动性?哪些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是否矛盾? 图1 答案 (1)单缝衍射、双缝干涉体现了光的波动性.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不矛盾.大量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波动性,比如干涉和衍射.当光与物质发生作用时,显示出粒子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知识梳理] 1.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1)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2)实验要求:降低光源S 的强度,直到入射光减弱到没有两个光子同时存在的程度. (3)实验结果: ①短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杂乱分布的亮点. ②较长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模糊的亮纹. ③长时间,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干涉图样. (4)实验结论: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概率波 (1)对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的解释 每个光子按照一定的概率落在感光片的某一点,概率大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多,形成亮纹;概率小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少,形成暗纹. (2)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干涉条纹是光子在感光片上各点概率分布的反映.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光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 (2)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 × ) (3)光子通过狭缝后落在亮条纹处的概率较小.( × ) (4)光是一种概率波.( √ ) 一、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 1.光电效应揭示出光的粒子性,每个光子携带的能量为ε=hν,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光子的动 量应为p =h λ ,式中λ为光波的波长. 2.康普顿效应不仅有力地验证了光子理论,而且证实了微观领域的现象也严格遵循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康普顿效应揭示出光具有粒子性的一面.

生物高中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第4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解读 1.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3调查亲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2 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2.1.1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1.2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2能力目标: 2.2.1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2.2.2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情感目标: 结合所学知识,关注自身健康,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材分析 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标已将免疫调节列为必修三的教学内容,其“具体内容标准”中包括“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可见,新课标是将免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本节的内容先从免疫系统的组成入手,接着重点分析了人体的三道防线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免疫失调的相关知识,本课时是免疫调节的第二课时,中心内容有两点: 1、第一、二道防线的作用。 2、第三道防线的作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1学习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2学习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有关免疫知识的学习,对人体的三道防线已有了初步认识,而在第一课时中也已经掌握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也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 四、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多而复杂,学生学习会感到比较困难。教学时可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已有所了解,近年来媒体的宣传,也使得艾滋病的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学生应该会对艾滋病的问题的讨论比较感兴趣。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第3课时习题课课时作业(含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5 练基础落实 1.下列有关烷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是单键 B.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 C.分子通式为C n H2n+2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有些烷烃在光照条件下不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2.下列有关烯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烯烃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B.烯烃在适宜的条件下只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C.分子式是C4H8的烃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D.烯烃既能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3.下列各选项能说明分子式为C4H6的某烃是,而不是 的事实是( ) A.燃烧有浓烟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D.与足量溴水反应,生成物中只有2个碳原子上有溴原子 4.已知乙烯分子是平面结构,1,2-二氯乙烯(CHCl===CHCl)可形成和 两种不同的空间异构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形成类似上述两种空间异构体的是( ) ①1,2-二氯丙烯②丙烯③2-丁烯④1-丁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将溴水分别与酒精、己烯、己烷和四氯化碳四种试剂混合,充分振荡后静置,下列现象与所加试剂不相吻合的是( ) A B C D 与溴水混 酒精己烯己烷四氯化碳 合的试剂 现象 练方法技巧

有关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计算 6.若要使0.5 mol甲烷完全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相同物质的量的四种取代物,则需要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 A.2.5 mol B.2 mol C.1.25 mol D.0.5 mol 7.某气态烃0.5 mol能与1 mol HCl完全加成,加成后产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又可被3 mol Cl2完全取代,则此气态烃可能是( ) 守恒法确定原子数关系 8.A、B两种有机化合物,当混合物的质量一定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2的量均相等,则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①同分异构体②同系物③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④含碳的质量分数相等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比较耗氧量的多少 9.物质的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2H6 B.C3H6 C.C4H6 D.C7H16 10.质量相等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耗氧量最多的是( ) A.CH4B.C2H6 C.C2H4D.C2H2 确定混合烃的组成 11.某气态烷烃和气态炔烃的混合烃2 L,完全燃烧后生成CO22.8 L、水蒸气3.2 L(同压且同在200℃下测定),该混合烃为( ) A.CH4、C2H2B.C2H6、C2H2 C.C3H8、C3H4 D.CH4、C3H4 12.两种烃以任意比例混合,在105℃时1 L混合烃与9 L O2混合,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所得气体体积仍为10 L。下列各组混合烃中符合此条件的是( ) A.CH4、C2H4B.CH4、C3H6 C.C2H4、C3H6D.C2H2、C3H6

人教版 八上物理 第二章 第三节声的利用和第四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导学案(无答案)

声的利用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知识要点】: 一、实验一:声音吹灯 去掉饮料瓶的瓶底,蒙上橡皮膜。将瓶口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火焰会摇动,甚至还会被吹灭。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果你想知道上述情境中的道理,《声的利用》会告诉你 二、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的传递: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如 A.听到远处的雷声就知道可能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声音中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蝙蝠靠发出__________定位; D.中医“望闻问切”中的_______________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E.利用超声波检查(平时所说的做“B超”)可以诊断病情 F.蝙蝠是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的,它所采用的方法叫_____________。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____________系统,用此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__ _______ _,绘出水下地形图;捕鱼时渔民可以用此系统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 G.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2、声与能量的传递: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 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提出问题】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常来自哪里呢? 2、【实验器材】两玻璃片、铁钉。将两玻璃片的棱接触后摩擦,让学生听发出 的声音。 3、这些声音发声时有什么特点呢?再与乐音进行对比。 总结:噪声的振动是无规则的。 4、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是令你心烦意乱的, 总结:妨碍其他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判断一种声音是不是噪声,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从物理学角度看它的振动规则,如果它的振动是不规则的,那么这种声音就是噪声;二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是否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如果对其他人有影响,则属于噪声 所以噪声的来源很多, 5、举一些生活中产生噪声的例子。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四节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课时新授课 枣庄市(山亭区)第十一中学姓名:甘同英 使用日期:2013年10月8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 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 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研究探索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噪声的来源及危害,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用: 音叉一只、铁钉3个、玻璃一块、示波器、泡沫塑料、闹钟一个、鞋盒一盒、海绵一块、报纸两张、多媒体等 学生用: 音叉一只、铁钉2个、玻璃一块、泡沫塑料、闹钟一个、鞋盒一个、海绵、 报纸一张等——5组。 【教学过程】

教师演示

噪声的波形 敲击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是否有规则? 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 【问题初探】

汽车喇叭声 动车经过时的声音飞机飞过的轰轰声 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情景播放音乐然后归纳得出从环保角度对噪声的定义:

【课件展示】 噪声对人类的影响: ----心理效应、生理效应和物理效应 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休息 举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曾用尖锐的噪声来折磨被俘人员,使他们精神错乱以获取口供。 2.生理效应:出现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症状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新课教学过程(一)】第二章第4节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过程一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 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 1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 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 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 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 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

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 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 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 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 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 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 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第五组专业术语第二章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态系统 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在热力学之中,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孤立系统一般情况下粒子数守恒。[1] 分解者Decomposer: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 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主要包括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异养生物。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在热力学之中,与外界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半自然生态系统Seminatural ecosystem:半自然生态系统是介于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视为半自然生态系统,例如天然放牧草原、人类经营管理的天然林等。换的系统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em)。[1]一般的系统均与外界有不同程度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人工生态系统Artificial ecosystem:是指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 生产者Producer: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或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或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给自身的发育生长,也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太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太阳就像一台发动机,源源不断给太阳系提供能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

第四节《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新世纪教育网www.xsjjyw.com 精品资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第二章第四节《常见的动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方法,理解“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特征进行”,并且理解“分类标准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2.了解科学的生物分类方法,能说出生物分类等级。 【教学重点】 动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科学的生物分类方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经营着一家水果店,进了一批水果,你会怎么摆放这一堆水果?——分类摆放 2.请学生列举还有哪些场所也十分讲究物品的分类摆放。 3.教师引导:自然界光动物就有约125万种,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它们,我们也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识 1.活动一:对10种动物①鸽子、②鲨鱼、③狗、④青蛙、⑤鳄鱼、⑥蝴蝶、⑦蜘蛛进行分类。 (1)学生思考:分类前需做写什么准备? ——观察,了解动物特征,确定分类依据。 (2)学生活动:按一定的特征,将下列动物分类,分两类:①鸽子、②鲨鱼、③狗、④青蛙、⑤鳄鱼、⑥蝴蝶、⑦蜘蛛。 (3)学生叙述各自分类的方案,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4)教师引导进行活动总结:观察是分类的前提,物体的特征是分类的依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2.介绍林耐及一般的分类方法 不同的分类依据,使得分类结果也大不相同,如果大家都安各自的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话,就会造成一定的混乱,还是不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和研究各种动物,那怎么办呢?科学生物分类学的奠基人:瑞典分类学家、博物学家林耐提出:分类应该以生物鲜明的特征为依据。 学生思考:一般,我们观察动物从哪几方面入手? ——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 3.活动二:综合考虑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特征,完成活动二。 (1)学生活动:将下列物体按要求分类:①鸽子、②鲨鱼、③狗、④青蛙、⑤鳄鱼、⑥蝴蝶、⑦蜘蛛先将以上物体分成两类;将涉及到物体多的一类再分成两类;将涉及到物体多的一类再分成两类。 (2)学生叙述分类结果,教师评价和指导。 新世纪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新世纪教育网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由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一个系统。小至细胞、大至宇宙,都是系统。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自然界中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大小不一。小至一滴湖水、一条小沟、一个小池塘、一个花丛,大至森林、草原、湖泊、海洋以至整个生物圈,都是一个生态系统。从人类的角度理解,生态系统包括人类本身和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这些要素也在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即人类的自然环境。除了上述自然生态系统以外,还存在许多人工生态系统,例如,农田、果园等以及宇宙飞船和用于生态学试验的各种封闭的微宇宙(亦称微生态系统,例如美国的生物圈一号)。 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①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通常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但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包括物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一个复杂的信息网。 ③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受到外力的胁迫或破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行调节和恢复。系统内物种数目越多,结构越复杂,则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③是一种动态系统。任何生态系统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从幼年到成熟的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中包括以下六种组分: (1)无机物: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2)有机化合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3)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来自宇宙的太阳辐射也可归入此类。 (4)生产者: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细菌。又称为自养生物。 (5)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二章第四节《细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二章第四节《细胞》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开化县池淮中学余信武 很荣幸,这次被我们学校的科学教研组长陈敬东老师推荐参加了县科学教师第一届“大成杯”教学竞赛活动,现在第一阶段已经圆满落幕了,我作为上课老师和苏庄中学的老师进行了一次PK,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比赛,更是两所学校教研的比拼。感觉收获很大,也感觉到上好一堂课真的很不容易。 一、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学校一直以来都在要求各学科组集体备课,但是因为老师们一般来说都已经教了几轮,同样的课程肯定是非常熟悉,所以说到集体备课一般也只落在了形式上,而没有从课堂上真正的体现其作用。 这次我参加了教学竞赛后,对集体备课深感喜爱。因为是教学比赛,所以肯定是从心理上就比较重视,于是,在备完课之后就将整堂课的思路跟全校的科学老师们说了说,听完之后,他们就给我提示了几处以往学生所反映出的较难理解,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有的老师还帮我修改课件,帮我出了很多好的主意,还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手段。这样使我更加清楚了整堂课中,哪些地方是可以让学生自学,哪些是需要老师讲解后再让学生理解体会的地方。因为所有环节都设计的很清楚,所以整堂课下来非常流畅,学生在课堂上也是有张有弛,重点难点大都可以集中精力去学习。 二、怎样科学的设计课堂结构,突破重难点 本次上课下来,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时间感觉不够,拖堂了将近5分钟,这无凝是个遗憾。拖堂了明显是不成功的表现,正如教研员鲍老师所说的“要舍得丢弃,该断则断,至于怎么断就看老师自己的临场发挥了。”听了之后,深感苟同。反思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当机立断呢?主要是因为,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总想着能够尽量的把整堂课上的完整一点,殊不知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了。现在想想,引课确实有点长了,正如教研员葛老师所说的“有些环节可以省略,有些环节可以精讲,有些环节带过即可,应当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三、建立细胞模型是本节课的主线 本节课重点应当是1、让学生知道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知道动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3、知道动植物细胞机构上面的异同点。4、初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细胞的模型。要实现这些目标,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手段是非常必要的,毕竟这是初中科学课程首次出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质的转变。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出示了丰富的图片,让学生动手画图,采用了三级读书法巩固细胞的模型,还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吃桔子的方法来体验细胞液。从学生们的课堂练习中可以看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要把教材的思路转化成教师的思路,但是绝不能丢弃教材,应该学会科学的处理教材,使教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另外,我觉得我们上课应该持之以恒的去钻研,持之以恒的去思考,本身的教学技能就肯定会提高的。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一节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表现两种形式: 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规模(人口、空间)不断扩大: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二、城市化的特点 (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需水量增加;(5)交通便捷;(6)信息传递快速;(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 三、城市化带来的优点 (1)由于人口集中,劳动力集中,便于组织大生产; (2)产业集中,交通发达,有利于扩大贸易,繁荣经济; (3)通讯便捷,信息集中,促进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的发展; (4)城市中良好的医药卫生,周到的公共服务,方便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娱活动,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为人们发挥多种才能提高了机会。 四、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各历史阶段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业、畜牧业带来的生态问题 (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问题 (三)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五、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1.城市中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3.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4.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 5.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 一、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1.城市(City):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从生态学角度定义: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生态系统。 特点: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常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将城市视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也可以说,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城市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及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为解决城市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城市社会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矛盾(城市生态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